松鼠的資料范文

時間:2023-03-26 14:24: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松鼠的資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松鼠的資料

篇1

[關鍵詞] 紫河車;骨質疏松癥;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96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11(b)-0122-02

Treatment effect of human placenta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GUI Zhi-fang ZENG Wei-hua XIE Xiao-qin WANG Hui-hua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Lean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Lean 3443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lacenta on osteoporosis. 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1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alcium carbollate and vitamin D3 tablets,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aily oral placenta capsule, the treatment effect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of new bone formation of three biochemical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while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differences of new bone formation of three biochemical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uman placenta;Osteoporosis;Treatment effect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骨質疏松癥已經成為最常見的老年性疾病之一,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造成了巨大困擾。骨質疏松癥是老年醫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其防治問題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關注。臨床實踐證明,中藥在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紫河車是指人類的胎盤,中醫認為其有補腎益精、益氣養血的功效[1]。本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采用口服紫河車膠囊治療骨質疏松癥,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200例骨質疏松癥患者,根據中國老年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制訂的診斷標準,輕度80例,中度72例,重度48例。將其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100例,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齡62~84歲;治療組100例,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齡66~8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前,先安排患者進行空腹抽血采樣,檢測新骨形成三項生化指標(骨堿性磷酸酶、降鈣素、骨鈣素)并進行全身健康檢查。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碳酸鈣D3片(北京康遠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75)進行治療,1片/次,1~2次/d,30 d為1個療程。治療組患者給予服用紫河車膠囊(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3973)進行治療,口服,1 g/次,2~3次/d,30 d為1個療程。

1.3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腰、腿、頸等部位的疼痛情況及新骨形成三項生化指標變化情況。

1.4 療效評定標準

顯著:腰腿疼痛等癥狀消失;好轉:腰腿疼痛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無效:腰腿疼痛等癥狀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3個月后隨訪,對照組中,顯著26例,好轉22例,無效52例,總有效率為48%;治療組中,顯著39例,好轉61例,總有效率100%。兩組間總有效率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新骨形成三項生化指標變化的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后的新骨形成三項生化指標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的新骨形成三項生化指標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新骨形成三項生化指標變化的比較(x±s)

與治療前比較,*P0.05

3 討論

骨形成減少是骨質疏松癥發生的主要因素[2]。在生命過程中,骨發育成熟后仍進行少量的骨重建,使骨在更新中保持強度和礦化的穩態,此過程涉及舊骨的消除和新骨的形成,由緊密配對的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共同組成的骨重建單位執行。成骨細胞是骨形成的功能細胞[3],細胞壽命縮短、功能退化使骨形成不能完全填充骨吸收腔,骨吸收-形成偶聯失調,出現骨代謝負平衡,導致骨量下降和骨微細結構退化,是骨質疏松癥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反映新骨形成的重要生化指標有血清骨堿性磷酸酶、降鈣素、血清骨鈣素、血清Ⅰ型前膠原羧基端前肽等[4]。

中醫認為,骨質疏松的形成,腎虛是根本。骨質疏松癥的癥狀主要是腰膝酸軟、疼痛或伴發畸形、骨折等,屬“骨痿”“骨痹”“腰痛”等證范疇,腎虛是發病的基本病機。所謂腎虛主要是腎虛髓虧,包括腎陰虛、腎陽虛、腎氣虛、腎精不足等,與脾虛、肝血不足、血瘀等密切相關。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骨生髓,如果腎精虧虛則骨髓化生無源,骨髓失充,骨失其養就會出現骨形成不足,骨質脆弱,腰膝酸軟等。從超微結構上看,腎虛元氣不足,運化無力,不利于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導致骨營養不良,功能減退,逐漸出現骨小梁成骨細胞數目減少,易產生微骨折現象。對于糖皮質激素致骨質疏松癥,中醫認為糖皮質激素為“純陽”之品,暗耗腎精,易致骨髓空虛,如《素問?痿論》認為,“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腎主身之骨髓,腎氣熱則腰肌不舉,腎枯則髓減,發為骨痿”。可見只有腎精充實,骨髓化生有源,骨得其養,堅固有力,才能防止骨質疏松癥的產生。針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宜遵循“腎主骨”的原則[5],補腎益精,如果腎精充實則骨得其養,堅固有力,故本研究選用紫河車對骨質疏松癥進行治療。

紫河車歸肝、腎兩經,具有溫腎散寒、補肺益氣、補精養血、氣血均調之效,其化學成分有性腺激素、黃體激素、含氮多糖體、多肽、膽堿等[6],能使腎精充實,骨髓化生有源,骨得其養而堅固有力。另有資料報道,性腺功能減退可導致明顯的骨質疏松癥狀,而胎盤含有豐富的性腺激素[7-9],因此,從理論上胎盤能促進骨細胞增殖,增強細胞功能[10]。本研究也證實,紫河車對骨質疏松癥確實有很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陳韶坤,謝芳,張洪.中醫藥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的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2005,25(2):79-81.

[2] Canalis E.Mechanisms of glucocorticoid action in bone[J].Curr Osteoporos Rep,2005,3(3):98-102.

[3] Marie PJ,kassem M.Osteablests in osteoporosis:past,emerging,and future anabolic targets[J].Eur J Endocrinol,2011,165(1):1-10.

[4] 陳細明,邱榮標,蔡樹輝,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癥53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29(1):27-28.

[5] Liu MJ,Li Y,Pan JH,et al.Effects of zuogui pill(see text)on Wnt singal transduction in rats with 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J].J Tradit Chin Med,2011,31(2):98-102.

[6] 方建偉.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學,2005, 25(9):92-93.

[7] 劉勇.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150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618-619.

[8] 劉忠厚.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6(1):1-3.

[9] Pinheiro MM,Reis Neto ET,Machado FS,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ool for identifying women with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low-impact fractures:the S■o Paulo Osteoporosis Risk Index(SAPORI)[J].Osteoporos Int,2012,23(4):1371-1379.

篇2

【關鍵詞】 中醫; 粘連松解湯; 術后粘連性腸梗阻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27

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是一種因腹腔內粘連誘發的腸道內容物通過障礙的疾病,是腸梗阻最為多見的一種類型[1]。由于手術分離粘連頻率越高,則粘連程度就越重。因此,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應首選內科療法,而非手術療法[2]。隨著對預防腸粘連重要性的認識加深,預防、控制術后腹腔粘連的形成尤為關鍵。本組中,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采用粘連松解湯配合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并與西醫治療對照組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集因術后粘連性腸梗阻而于門診就診治療的95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35例,平均(47.5±11.5)歲。闌尾切除手術史病例42例,胃十二指腸穿孔手術病例22例,腹部外傷手術史病例15例,膽道及腸道手術病例9例,婦科手術史病例7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兩組,觀察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平均年齡(45.6±11.4)歲,平均病程(2.1±2.0)年。其中,完全性腸梗阻、不完全性腸梗阻分別為36例、19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8.2±12.6)歲,平均病程(2.3±2.2)年。其中,完全性腸梗阻、不完全性腸梗阻分別為27例、13例。兩組平均年齡、手術類型、性別比例及病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均有腹部手術史,患者腹部均留有創傷瘢痕;(2) 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嘔吐、排氣或排便次數少或停止等臨床癥狀;(3)查體腹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反跳痛、壓痛,均有大量氣過水音或腸鳴音,部分患者可見腹部固定包塊;(4)腹部平片掃描可見數個氣液平面;(5)腹部彩超提示腸管擴張,腸內容物出現潴留癥狀。

1.3 方法 對照組予西醫常規療法,如行胃腸減壓、抑制胃腸液分泌,靜脈營養維持、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糾正酸堿失衡,并禁食、禁水。發熱或白細胞計數增高、腹部炎癥顯著者予抗生素治療,并常規術前準備。觀察組在對照組西醫治療同時,予自擬粘連松解湯治療,組成為:厚樸15 g,大黃(后下)10 g,炒萊菔子、桃仁、赤芍藥及烏藥各15 g,木香、枳殼各10 g,甘草、芒硝(沖)各6 g。l劑/d,水煎2次取200 ml汁,分成2次分別由胃管注入,注入后保持夾管2~3 h。

1.4 療效判定指標 (1) 臨床治愈: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消失,胃腸功能完全恢復,進食半流質飲食后未發現復發,X線提示腸梗阻征象消失。(2)顯效:腹痛、腹脹及嘔吐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正常,腸蠕動恢復,并恢復排氣排便。(3)有效:腹部壓痛部位減小,腹脹、嘔吐等相關腸梗阻癥狀顯著緩解,腸鳴音活躍,體溫下降,血常規基本正常。(4)無效:與灌腸前比較,癥狀體征無明顯改變。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無效例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情況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術中各種因素及術后患者下床活動較少、較晚等均可導致胃腸水腫、充血、組織液滲出,胃腸蠕動減弱,腸道出現積液積氣,腸道內細菌、毒素無法排除而累積、增加并被吸收,導致粘連性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癥狀主要為不全性腸梗阻,患者多并腹脹、腹痛、嘔吐等癥。手術無法消除粘連,而易致粘連更加嚴重,加重患者家屬心理負擔。中西醫結合保守療法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具有一定的優勢,單純西醫治療因病程長,患者常有脫水、低鉀、低鈉血癥及營養不良等癥,因此,需要補充血容量,保持機體水及電解質平衡,同時予腸道抗菌素,防止腸道菌群異位或腹腔滲出而導致感染,嚴重的適當予解痙止痛藥物[3]。

粘連性腸梗阻中醫屬“里實熱證”。中醫學認為,氣滯血瘀、腸道阻滯致腸梗阻,治療應以“通”為用,輔助以活血化瘀、理氣開郁、清熱解毒等藥物治療。以疏通腸道最為重要,氣順便通,則痛、脹、吐等癥便可緩解。本方中大黃有導滯、瀉熱通腑之效;木香、烏藥理氣止痛;厚樸、積殼可破氣散結,消痛止脹;赤芍藥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之效;芒硝可潤燥軟堅,導滯瀉熱,與大黃協同,增強攻下作用;甘草調和諸藥。而藥理實驗顯示,大黃、厚樸在排除胃腸積滯,促進內毒素、細菌排出體外同時,還可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的內毒素清除能力;桃仁能夠增強血液循環,促進纖溶酶原激活為纖溶酶,加速纖維蛋白的溶解,從而改善因腸梗阻導致的腸管淤血癥狀。本組中,予自擬粘連松解湯聯合治療的觀察組臨床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分別為49.1%、100.0%,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中西醫結合應用于腹腔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療效更好,但保守治療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若腹脹、腹痛癥狀未減輕,并出現腹膜刺激癥狀,腹部存在局限性隆起,腹部X線平片提示病情顯著惡化的患者,應及時轉入外科進行手術。

參考文獻

[1] 王勇,東,杜富波,等.小承氣湯用于腹部手術后預防粘連性腸梗阻169例臨床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00,30(11):63—64.

[2] 崔學教,王俊,鄭澤堂,等.通腑瀉熱灌腸合劑對術后腸粘連的預防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1997,3(3):185—187.

篇3

【關鍵詞】動力髖關節螺釘; 股骨轉子間骨折; 骨質疏松癥

Clinical research for the treatment fracture of osteoporotic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with DHS in aged patientsYUAN Ze-lue,Wang Wan-hong.Department of Surgery, Public Health Center of Dazhiping Town, Badong County;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chang City, Hubei Province, yichang 44432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n the osteoporotic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ith DHS in aged patients. MethodsFrom January 2000 to January 2005, 48 cases with osteoporotic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received internal fixation of DH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A total of 48 patients were followed.The time of followed up was from 9 to 30 months,and the average was 16 months.These aged patients were assessed to hip function according to Sadowski score.There were excellent 23 cases, good 20,fair 2,poor 3 in this group.The rates of choiceness is 89.6% .ConclusionInternal fixation of DHS possesses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less complication for treating osteoporotic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And it can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Dynamic hip screw;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Osteoporosi

股骨轉子間骨折多發生于骨質疏松性老年人,特別是7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傳統的非手術治療方法是臥床牽引,但長期臥床易引起褥瘡、尿路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同時骨折畸形愈合的發生率也較高。因此,在無嚴重內科疾病而能耐受手術的情況下應積極手術治療以改善髖關節的功能,提高生存質量。作者自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期間共采用動力髖螺釘(dynamic hip screw,DHS)內固定治療48例70歲以上高齡患者股骨轉子間骨折,取得良好療效。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70~92歲,平均80.8歲。創傷原因:跌傷38例,交通意外傷10例。術前病程1~12 d.平均4.3 d。根據患者術前骨盆X線片,采用Singh指數評估轉子部骨質疏松程度,小于V級表明有程度不等的骨質疏松[1]。本組患者Singh指數小于V級,結合臨床,表明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骨折類型參照股骨轉子間骨折Evans分型標準[2]:I型17例,Ⅱ型24例,ⅢA型4例,ⅢB型2例,Ⅳ1例。合并有糖尿病10例,高血壓病21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10例,有腦血管病史5例,老年性癡呆1例。本組均采用DHS固定,對非急診手術者術前均行骨牽引或皮牽引。

1.2術前準備入院后均行骨牽引或皮牽引,臥氣墊床,預防褥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常規檢查肝腎功能、心功能、電解質、凝血四項、血糖、ECG、胸部X線片。根據檢查結果,對老年患者的全身各重要臟器功能做出初步評價,排除嚴重心、腦、肺疾病,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控制血壓及肺部感染,改善心、肺、腎、肝功能。分析X線片了解骨質疏松情況、預選合適的DHS釘板。

1.3手術方法持續硬膜外麻醉或氣管內插管全麻,患者仰臥位,患側臀部墊高, C型臂透視下用牽引架自動牽引復位,采用股骨上端外側切口,顯露大轉子及股骨干上段,在大轉子頂點下2~3 cm處用130°或135°角度導向器將導釘于前傾15°打入,C型臂正、側位透視導針位置滿意,正位于股骨頸長軸下1/3,平行于股骨矩;選取相應長度粗螺紋主釘, 沿導針擴孔攻絲后擰人, 拔出導針,將預先選好的角度等于健側頸干角的套筒鋼板套人,加壓器加壓使鋼板與骨皮質相貼,螺絲釘固定鋼板,擰緊粗螺紋釘尾部加壓螺絲,徹底沖洗切口,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

1.4術后處理所有患者于術前半小時靜脈應用抗生素,術后抗生素繼續應用3~5 d。術后引流管一般留置24~48 h。術后病情較重者送ICU監護,應用止痛藥物及支持治療。監測并防止心、肝、腎功能不全,同時繼續治療術前原有的合并疾病;加強護理,預防肺部感染、褥瘡、深靜脈血栓形成,給予抗凝、擴容或中藥等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術后輔以個性化的康復治療方案,鼓勵所有患者盡可能早 起、扶拐或助行器下地,根據患者的骨折類型、骨質疏松情況、內同定質量及患者配合度決定開始負重的時間,而肢體功能鍛煉從入院后即開始。包括雙下肢主、被動的膝、踝關節活動及肌肉收縮等,骨折愈合前不允許患肢完全負重。

1.5觀察指標及數據處理手術時間為從切開皮膚開始至縫合切口完畢的時間。術中出血量為整個手術時間內的出血量。術后并發癥主要為術后出現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靜脈栓塞、患肢明顯短縮等,術前原有并發癥不予計算。療效評價為術后9個月后參照莫氏標準評定。數據處理: 收集的所有數據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本組患者手術時間50~220 min,平均105 min;術中出血量50~1100 ml,平均180 ml;輸血量0~800 ml,平均160 ml;住院時間10~40 d,平均18.5 d。48例患者全部得到隨訪。時間8~30個月,平均14個月。術后并發肺部感染1例,深靜脈血栓形成1例,無術中死亡。本組病例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時間12.1周(8~18周),患者不同程度恢復傷前活動能力,生活自理,生存質量改善。療效標準參照Sadowski等[3]報告的療效標準:優23例,良20例,可2例,差3例。優良率為89.6%。療效欠佳的5例(可4例,差1例)患者中,3例因腦血管病及高齡虛弱長期臥床而影響恢復; 1例92歲合并嚴重骨質疏松,多個椎體壓縮骨折,術后長期臥床,18個月后死于心肺功能衰竭; 1例術后頸螺釘松動切割股骨頭。

3討論

3.1手術時機的選擇老年人多伴有骨質疏松,對于高齡轉子間骨折,長期臥床會加重骨質疏松的發生。Zuekerman等研究表明,延遲手術超過3 d,患者的病死率將會增加1倍。目前多數學者主張高齡轉子間骨折應該盡早手術治療,認為3~72 h為最佳手術時間。我們認為對于高齡轉子間骨折,術前應對心、肝、腎等功能進行完善的輔助檢查,在排除內科疾病的前提下,盡早手術治療。對于有內科疾病的患者首先對原有的內科疾病進行治療,在內科疾病穩定的基礎上擇期手術治療。

3.2圍手術期處理本組均為70歲以上高齡患者,多數伴有不同程度的內科疾患,根據我們的經驗,圍手術期需積極治療合并的內科疾病:①控制高血壓,改善心肌供血,調整血糖使略高于正常,改善心功能,使心功能達到Ⅲ級以上;②術前攝胸片,了解肺功能,手術前、后鼓勵患者咳嗽,防止肺炎;③給予抗凝、擴容或中藥等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④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創傷和出血;⑤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發生,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3.3DHS治療的優點DHS設計了克氏針龍膽紫標記定位法,在墊高患髖15°后,使股骨頸的前傾角得以抵消而患髖處于水平位,通過緊貼股骨頸前方的標志針插入導針,減少術中拍攝X線片次數,減少了射線對患者及醫護人員的損傷,提高置釘準確率,縮短手術時間,避免并發癥的出現,因此得到良好的開展。DHS在設計上,符合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學特點,性能堅固,可以有效地控制彎曲和旋轉,在骨端吸收、壓縮的同時仍能起到加壓及牢固的內固定作用,應作為股骨轉子間骨折首選的內固定方法。本組患者有1例術后半年發生頸螺釘松動切割股骨頭,分析可能與患者高齡,骨質疏松嚴重(Singh指數Ⅱ級),手術時拉力螺釘位置欠佳(股骨頭頸內偏上方)及術后過早負重有關。

3.4DHS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對生活質量的改善DHS的設計允許在負重時,使骨折兩斷端間產生自動滑動加壓作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Koval等發現術后即刻進行可耐受的功能鍛煉,能顯著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程度,同時內固定的失敗率也未見明顯增加[4]。本組患者術后康復對于治療結果有重要影響,強調肢體的康復訓練應從傷后即開始,不僅對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有利,還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但對患者術后負重時間應慎重,需依據骨折類型、移位程度、骨的質量及內固定質量和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及配合能力等綜合考慮,制定個性化的方案。有嚴重骨質疏松的不穩定型骨折不宜早期負重。否則易導致內固定失敗。

總之,DHS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比較理想的方法。手術操作方便、組織創傷小、固定牢靠、愈合周期短、治療效果滿意,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鍛煉,避免并發癥,恢復肢體功能,能夠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Bruce B, Jesse J, Alen L, et a1. Skeletal Trauma,2nd Edition,Harcourt Asia W.B.Saunde,2001:1770-1772.

2侯樹勛.現代創傷骨科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107.

3Sadowski C,Lubbeke A,Saudan M,et a1.Treatment of reverse

篇4

1.自主認識“找、生”等12個生字。

2.根據自己的體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祖國語言的美。

3.在讀文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合作討論中解決疑問: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嗎?以此明白花生的果實是埋在地里的。

教學重難點:

1.認識本課的12個生字,練習朗讀,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2.知道花生在地里結果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住在森林里的朋友,瞧,它來了!大家看看它是誰啊?(多媒體課件出示:小松鼠)你認識它嗎?大聲地和它打聲招呼吧!

生:你好,小松鼠!(齊答)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小松鼠的謎語,學生猜,教師板書:花生。

師:那就讓我們和小松鼠一起去大森林找花生吧。(板書“找”,強調“找”的讀音。)

二、明確學習目標

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并請一名同學朗讀學習目標。

三、學生自主學習,師生研討

師:學習目標已經明確了,現在請同學們輕輕地翻開書,采用自學中的獨學方式讀文。

1.出示自學提示一: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讀文,認識生字

師:如果我們在讀課文時遇到困難,老師有一個辦法,在這個字或這句話旁邊畫個記號,然后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系前后的句子想一想,你就會慢慢明白的。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讀讀這個有趣的故事。

(2)檢查生字 整體讀文

師:這個故事多有意思呀,我看見同學們讀完了一遍又讀一遍,臉上都讀出笑容了。生字寶寶也來了,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生字最喜歡和聰明的孩子交朋友,它們現在都跳進你們的課文里了,誰愿意把你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2.出示自學提示二:再讀課文,給每個自然段前標上序號。這篇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

師:誰能說說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生:課文一共有5個自然段。

師:同學們找得真對,每行開頭空兩格的就是一個自然段。請五名學生讀,其他同學當一當“聰明的小耳朵”,聽聽他們讀課文的時候有沒有把課文讀準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出示自學提示三:表演讀這個故事,體會小松鼠多想嘗嘗花生的味道啊!

師:大森林里的小花都笑了,她在夸我們班小朋友讀得好呢。這些花是什么樣子的?

生:黃黃的,金黃的,鮮艷的……

師范讀: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艷!

師:學老師的樣子讀一讀這美麗的小花吧!(生讀)

師:是啊,多美的花呀,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鮮艷地開放。把小松鼠也吸引來了!可它從沒見過,腦子里打了個大大的問號(教師板書“?”,并指導學生用問的語氣來讀。)

師:小鼴鼠來了,他是怎樣告訴小松鼠的呢?(出示小鼴鼠的資料)

師:看,小鼴鼠多好玩呀,那這兩只可愛的小動物說了什么?來,自己讀讀他們的對話。讀故事時,如果把你自己當成小松鼠、小鼴鼠,你一定會讀得更棒。大家可以戴上頭飾,加上表情和動作表演著讀。

學生自讀,師生合作讀文,同桌兩人合作讀,師生同讀。

師:花生這么好吃,小松鼠可高興了!(大屏幕出示)他想:等花生結了果,我就把花生摘下來,留著冬天吃。小松鼠可想吃花生了,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結花生了沒有。他等啊,等啊,等了很長時間,也沒看見一個花生。

師:你沒有看到花生,你心里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樣?

生:失望、難過、奇怪……

師:小松鼠的腦子里又打了個問號。(出示:“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

4.自學提示四:解決小松鼠的疑問,是誰摘走了花生呢?

師:小松鼠的問題“是誰摘走了我的花生呢?”請大家當一當小偵探,幫小松鼠想一想,和小組的同學討論一下,希望大家說的時候要注意說出理由。

師:現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訴我嗎?

生:在泥土里。

師:花生究竟都到哪里去了?還是讓我們的小花生自己說說吧。

教師播放花生生長過程的資料。

師:原來花生沒有丟,全在泥土里!真是虛驚一場!我們快來告訴小松鼠吧。

師:小松鼠知道后會說什么呢?

生:啊!原來花生是長在地里的!

四、拓展延伸,展示自我

師:通過課前預習,你們還知道哪些植物和花生一樣,果實長在土里呢?

五、作業布置

師:小松鼠以后會怎么做?課文里的故事雖然結束了,但是只要你再動腦筋,還會有一個新的故事,你能以《花生找到了》為題目再編一個故事嗎?把你續編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孩子們,這節課你們表現得真不錯,小松鼠很感激你們幫它找到了花生,它們要回到樹林里了,讓我們共同和它們說再見吧!

總評:

篇5

“以讀為本,由讀生疑,由讀求悟,由讀生情”是這一訓練方法的指導思想。這一訓練方法強調的以讀為本,是對傳統的講讀式教學方法的更新。講讀式教學方法包括講解和朗讀兩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談談朗讀教學》中,將朗讀與講解做過精辟的比較,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攤平、擺開,朗讀是融貫、呈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話,將以學生為主體的朗讀的優勢充分體現了出來。在講讀式閱讀教學基礎上創立的“以讀為本”的閱讀訓練方法,發揚了講讀教學法中的“讀”之長,避去了“講”之短,是一種更合理、更有效的閱讀教學訓練方法。

為什么實施“以讀為本”的閱讀訓練方法,就可以實現快樂教學呢?

一、“以讀為本”的閱讀訓練方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

早在幾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嘴,使他們能談;給以空間,使他們能接觸大社會、大自然;給孩子以時間,使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這就要求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語文論文去讀課本、自己去提問、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說、自己去評價。而教師則是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引導、激勵,起一個引導者的作用。

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自己讀、分組讀、齊讀、個別讀等多種形式,能做到認真讀文、大膽提問、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

我在教小語第二冊《達爾文和小松鼠》一文時,出現了這樣的問答:

有一個學生問:達爾文為什么從來不捉弄小動物?

幾小學生進行了補充回答:1.他要觀察動物怎樣生活。2.他喜歡小動物。3.他和小動物是朋友。4.他關心他的朋友。5.他愛護小動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

透過這些提問、回答,可以看出同學們明白了處世之道:對待朋友,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尊重,要從了解朋友的立場去對朋友,不能存著捉弄、玩弄的心理對待朋友。

學生自主感悟到的這些知識,是講讀式閱讀教學法無法做到的。說明學生對課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讀懂了課文。

自主的學習使學生悟出了學習規律和學習方法,變得愛讀、愛問、愛答、愛動腦了,由“怕學”變得“愛學”了。

二、“以讀為本”的閱讀訓練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在讀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課文的豐富的內涵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學生以自己的全部經驗對課文作出的多元反應,培養了語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語感。

學生在讀、疑、思、悟的基礎上,動手查一查(資料)、畫一畫(場景)、演一演(故事內容);動腦編一編(課文后續),談一談(讀后感想)、評一評(同學作品)等多種形式的練習,在輕松有趣的游戲中潛移默化地積累了知識,鍛煉了語言能力,拓寬了思維能力。

三、“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是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的閱讀訓練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他們的智慧、潛力和創造力。學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問時,要采取開放式的補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單一的答案。

我們班在學習《達爾文和小松鼠》一文時,有一個學生問:“松鼠媽媽為什么罵小松鼠是‘傻孩子’?”有幾個學生進行了回答:1.小松鼠是松鼠媽媽的寶貝。2.

松鼠媽媽很愛自己的孩子。3.松鼠媽媽關心自己的孩子。4.松鼠媽媽認為小松鼠遇到了危險,很著急。5.它很心疼小松鼠,怕它受到傷害。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這些回答個個都與問題有聯系,都是學生感悟的結果。如果學生的回語文論文答不夠完整,可請其它同學進行補充,只要沾邊,都應視其正確,予以肯定。即使學生的回答毫不沾邊,也不要指責學生不對,反過來要肯定他敢于發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師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非常重要。如果教師對學生足夠尊重,認為他行,他的表現就會很棒。正如一副對聯中寫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是“不服不行”。可見教師是否信任、尊重學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信心。受到尊重的學生必然會信心實足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愉快地學習。

四、“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法

篇6

“以讀促教”是由讀發疑,由疑啟悟,由悟生情的閱讀教學方法。這一訓練方法強調的以讀為根本,摒棄傳統的講讀教學糟粕。傳統的講讀式教學方法包括講解和朗讀兩方面。在《談談朗讀教學》中,徐世英先生將朗讀與講解作過精辟的比較,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攤平、擺開,朗讀是融貫、呈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在講讀式閱讀教學基礎上創立的“以讀促教”的閱讀訓練方法,發揚了講讀教學法中的“讀”之長,避去了“講”之短,是一種更合理、更有效的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訓練方法。

1.“以讀促教”的閱讀訓練方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

早在幾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嘴,使他們能談;給以空間,使他們能接觸大社會、大自然;給孩子以時間,使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這就要求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自己讀、分組讀、角色讀等多種閱讀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質疑、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評價,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師則是對學生進行適當點撥、引導、激勵,起一個引導者的作用。

我在教《達爾文和小松鼠》一文時,出現這樣的情節:有學生問:達爾文為什么從來不捉弄小動物?幾個學生進行了補充回答:①他要觀察動物怎樣生活。②他喜歡小動物。③他和小動物是朋友。④他關心小動物……透過這些提問、回答,可以看出同學們明白了處世之道:對待朋友,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尊重,要從了解朋友的立場去對待朋友,不能以捉弄、玩弄的心理對待朋友。

學生自主感悟到的這些知識是講讀式閱讀教學法無法做到的。說明學生對課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提高,真正讀懂課文的秘訣就是學生走進文本直接與它對話。

自主地讀文使學生悟出了學習規律和學習方法,變得愛讀、愛問、愛答、愛動腦了,由“怕學”變得“愛學”了,學習充滿了快樂。

二、“以讀促教”的閱讀訓練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在讀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課文豐富的內涵對學生思想道德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學生以自己的全部閱讀經驗對課文作出的多元反應,學生豐富了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語感。

學生在讀、疑、思、悟的基礎上,通過動手查一查資料、畫一畫場景、演一演故事內容;動腦編一編課文后續,談一談讀后感想、評一評同學作品等多種形式的練習,在輕松有趣的游戲中積累了知識,鍛煉了語言能力,拓寬了思維能力,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培養了自己讀書的樂趣。

三、“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是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的閱讀訓練方法

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他們的智慧、潛力和創造力。學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問題時,要采取開放式的補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單一的答案。

在學習《達爾文和小松鼠》一文時,學生問:“松鼠媽媽為什么罵小松鼠是‘傻孩子’?”其他學生進行了回答:①小松鼠是松鼠媽媽的寶貝。②松鼠媽媽很愛自己的孩子。③松鼠媽媽關心自己的孩子……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這都是學生生活感悟的結果,都應予以肯定。即使學生的回答毫不沾邊,也不要指責學生,要肯定學生敢于發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師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非常重要。如果教師對學生足夠尊重,認為他行,他的表現就會很棒。“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可見教師是否信任、尊重學生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信心,尊重學生必然會使其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愉快地學習。

篇7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創新

做人做事,快樂是最重要的。怎樣使我們的閱讀教學快樂起來呢?實踐證明,如果實施“以讀為本”的閱讀訓練方法,是可以實現快樂教學的。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此,實施小學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全面加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實行開放型教學,通過改革傳統教學中束縛學生思維的因素,激勵學生積極主動探索語文規律,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以讀為本,由讀生疑,由讀求悟,由讀生情”是這一訓練方法的指導思想。這一訓練方法強調的以讀為本,是對傳統的講讀式教學方法的更新。講讀式教學方法包括講解和朗讀兩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談談朗讀教學》中,將朗讀與講解做過精辟的比較,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攤平、擺開,朗讀是融貫、呈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話,將以學生為主體的朗讀的優勢充分體現了出來。在講讀式閱讀教學基礎上創立的“以讀為本”的閱讀訓練方法,發揚了講讀教學法中的“讀”之長,避去了“講”之短,是一種更合理、更有效的閱讀教學訓練方法。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以讀為本”的閱讀訓練方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

早在幾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嘴,使他們能談;給以空間,使他們能接觸大社會、大自然;給孩子以時間,使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這就要求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語文論文去讀課本、自己去提問、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說、自己去評價。而教師則是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引導、激勵,起一個引導者的作用。

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自己讀、分組讀、齊讀、個別讀等多種形式,能做到認真讀文、大膽提問、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

我在教小語第二冊《達爾文和小松鼠》一文時,出現了這樣的問答:

有一個學生問:達爾文為什么從來不捉弄小動物?

幾小學生進行了補充回答:1.他要觀察動物怎樣生活。2.他喜歡小動物。3.他和小動物是朋友。4.他關心他的朋友。5.他愛護小動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

透過這些提問、回答,可以看出同學們明白了處世之道:對待朋友,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尊重,要從了解朋友的立場去對朋友,不能存著捉弄、玩弄的心理對待朋友。

學生自主感悟到的這些知識,是講讀式閱讀教學法無法做到的。說明學生對課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讀懂了課文。

自主的學習使學生悟出了學習規律和學習方法,變得愛讀、愛問、愛答、愛動腦了,由“怕學”變得“愛學”了。

二、“以讀為本”的閱讀訓練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在讀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課文的豐富的內涵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學生以自己的全部經驗對課文作出的多元反應,培養了語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語感。

學生在讀、疑、思、悟的基礎上,動手查一查(資料)、畫一畫(場景)、演一演(故事內容);動腦編一編(課文后續),談一談(讀后感想)、評一評(同學作品)等多種形式的練習,在輕松有趣的游戲中潛移默化地積累了知識,鍛煉了語言能力,拓寬了思維能力。

三、“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是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的閱讀訓練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他們的智慧、潛力和創造力。學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問時,要采取開放式的補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單一的答案。

我們班在學習《達爾文和小松鼠》一文時,有一個學生問:“松鼠媽媽為什么罵小松鼠是‘傻孩子’?”有幾個學生進行了回答:

1.小松鼠是松鼠媽媽的寶貝。

2.松鼠媽媽很愛自己的孩子。

3.松鼠媽媽關心自己的孩子。

4.松鼠媽媽認為小松鼠遇到了危險,很著急。

5.它很心疼小松鼠,怕它受到傷害。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這些回答個個都與問題有聯系,都是學生感悟的結果。如果學生的回語文論文答不夠完整,可請其它同學進行補充,只要沾邊,都應視其正確,予以肯定。即使學生的回答毫不沾邊,也不要指責學生不對,反過來要肯定他敢于發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師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非常重要。如果教師對學生足夠尊重,認為他行,他的表現就會很棒。正如一副對聯中寫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是“不服不行”。可見教師是否信任、尊重學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信心。受到尊重的學生必然會信心實足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愉快地學習。

四、“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法

篇8

關鍵詞:閱讀教學;培養;低年級;口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1-0223-02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其對口語交際的要求,明確了口語交際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新課改所帶來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使得語文教學活動的任何內容,包括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習作教學、綜合學習都離不開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尤其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拓寬了口語交際的渠道,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口語交際機會。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

一、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

學生在眾人面前講話最大的心理障礙是緊張、膽怯,因此,在說話活動中,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怯于講話的心理障礙,增強學生說話的勇氣和自信心,可通過提高認識、激勵評價等方式,培養學生一種健康的發表欲望,使學生有話想說,有話敢說,自信、大方地表達。教師首先要尊重孩子個性,創設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鼓勵孩子們大膽說話。其次,要通過表演和競爭鼓勵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的口語交際興趣。最后,評說結合,多贊揚和評價。低年級學生在心靈上更需要老師的關愛、信任。老師甜甜的微笑、親切的話語易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情緒;老師熱情的表揚、及時的鼓舞能給他們勇氣和自信,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如“請大家仔細聽,這位同學讀得怎樣?”這是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請大家評一評剛才某學生的回答。”這是指導學生在聽的基礎上學會思考、學習給別人提看法;“別著急,慢慢說”“你講得很對,能不能說得再響亮些?”這是對學生口語交際信心的激發和口語技能的強化訓練。

二、立足課文,描述畫面

低年級閱讀教材中大部分都有插圖,直觀形象,生動有趣,能激發低年級學生觀察、想象和說話的興趣。例如:《四季》這篇課文,先讓學生看圖說說圖上畫了什么。在學生說話時,教師引導他們從不同方面進行想象,如在說春天這幅圖時,有學生說:一只小鳥在草地上飛。教師引導說:“可以說說草的樣子,還可以說說小鳥的心情,它們會說些什么?”經過重新思考、調整,學生說出下面一段話:春天到了,小草長出了尖尖的芽,一只小鳥飛來了,草芽對小鳥說:“你好,你能跟我說說話嗎?”小鳥說:“好啊!”于是,小鳥給草芽唱歌,草芽給小鳥跳舞,他們多么開心呀!通過看圖說話,學生不僅理解了春天的特點,而且使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訓練。

三、捕捉聽說點,滲透口語交際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口語交際,主要是教師通過描述課文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課本,課文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這三者的交際。語文教材既是讀寫訓練的材料,同時也是進行聽說訓練的材料,我們在低年級閱讀教材中應重視閱讀教學的指導,在閱讀教學中捕捉聽說點,滲透聽說訓練,把聽說訓練和理解內容思想及課后作業結合起來,創設口語交際情境。如,在學習《丑小鴨》第2自然段體會丑小鴨的“丑”時,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別的小鴨是怎樣的呢?先想一想,再同桌說一說。(別的小鴨子的毛____,嘴巴____,身子____,____極了!)同桌說完后,指名全班交流,孩子各抒己見,有的說:“別的鴨子的毛黃黃的,嘴巴小小的,身子胖胖的,可愛極了!”有的說:“別的鴨子的毛絨絨的,嘴巴紅紅的,身子胖胖的,漂亮極了!”還有的說:“別的鴨子的毛黃黃的,嘴巴扁扁的,身子胖胖的,可愛極了!”通過說小鴨的可愛來感受丑小鴨的“丑”。

四、憑借內容,復述課文

復述課文是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課文中學過的主要語句,將課文的內容有條理、有重點地表述出來的一種教學形式,也是進行口語訓練的一種重要方法和途徑。通過復述訓練,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積累語言,培養他們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的能力。低年級學生詞匯貧乏,常常無法準確運用語言來表達所要敘述的內容,復述課文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開始訓練時,一是降低復述的要求,只要學生能說出部分主要內容即可。二是選擇生動、有趣、故事性強的童話、寓言等課文。如《筍芽兒》這課,在學習了筍芽兒經過春雨姑娘的呼喚,想鉆出地面;經過雷公公的呼喚,鉆出了地南;在小草的鼓舞下,快快生長,最后終于長成一株健壯的竹子的生長過程。要求學生復述時,可以利用畫有筍芽兒生長過程圖的直觀板書來復述。

篇9

關鍵詞:閱讀方法;課堂實效;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1-0091-02

一、啟發多元對話,讀中感受與理解

閱讀教學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對話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最大程度地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敞開心扉地投入文本閱讀中,有個性地去閱讀感受文本,對話與理解文本。尤其是小學教材大多配有生動活潑的插圖,故事情節生動,便于開展學生多元閱讀,啟發學生開展多元對話。如教學《一株紫丁香》一文中的“滿樹盛開的小花都是我們的笑臉……”

師:坐在窗前批改作業的老師,想知道究竟哪一朵是你的笑臉?(學生看插圖,發言)生1:老師,趴在窗臺上的那朵是我,您看見了嗎?師:我看到了,你開得真燦爛啊!生2:老師,我的香氣都飄進您的心里了。您聞到了嗎?生3:老師,離您最近的那一朵就是我呀!我可以碰到您的眼鏡了。生4:老師,我可長在葉子后面,怕給您見到呀!我做錯了作業,自己感到很不好意思的。等到作業改正了,我也要開在最顯眼的地方啊!生5:老師,我這朵跟別的不一樣開在風口,風總是讓我跳舞,我長大可要成為一名舞蹈家啊!生6:老題,我不想開了,花開得美麗,總會讓甘某某同學摘了,我很害怕的,所以脆不開放了。師:這樣也是呀,同學們以后要記住不隨便糟蹋鮮花。

教師機智地利用了插圖,讓學生充分想象,展開多元對話,使語文課堂鮮活靈動起來。讓學生看插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著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打開了情感積累,體會到了插圖所蘊藏著的無窮的魅力,體驗到了整首詩歌要表達的思想內容。

二、加強品詞析句,讀中積累與運用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凸顯語文味。語言文字的積累,要根據具體教學情況,注意結合語境,在讀中解詞,詞中解詞,比較詞,在比較中理解句子含義,在讀中積累運用,逐漸引導學生學會鑒賞積累司語。如教《花鐘》中的“蘇醒”。生(大聲讀):傍晚六點,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師:大聲讀會把煙草花驚醒了!該怎么讀呢?生:應該輕柔些。生(輕柔地讀):傍晚六點,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生(緩慢輕柔地讀):傍晚六點,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師:這樣朗讀,表達了同學生們對煙花草的呵護和喜愛。

教師緊緊抓住了重點詞,讓學生在比較中朗讀中,品味“蘇醒”時輕柔緩慢的感覺,跳出文本,學會積累和運用,加深了學生對語句的感悟理解,激發了愛煙草花之情。

三、開展填補空白,讀中想象與體驗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只有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發展。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文本中留下的“空白”,給讀者廣闊想象的空間。教師要用心去發掘,讓學生在閱讀理解課文的同時,再創造想象,碰撞出美好的情感火花,使文本形象更加清晰明朗。因此,教師一定要抓住“空白”,大膽組織學生想象。生1:愣在大樹上的烏鴉,看著狐貍在洞里津津有味吃著肉,氣得大罵,狡猾的狐貍沒良心。生2:愣在大樹上的烏鴉,后悔自己一時糊涂,聽信它人的花言巧語,害孩兒們挨餓,真想一死了之。生3:愣在大樹上的烏鴉,幻想狐貍突然來了良心,要把肉還給烏鴉,去喂養它的小孩子,烏鴉卻沒有膽量去要回那肉了,因為狐貍實在太狡猾了,萬一再上當,連自己的生命都保不住。生4:愣在大樹上的烏鴉,看著狐貍在洞里吃完肉后,就美美地睡著了,幾次想猛撲過去,與狐貍同歸于盡了,但又怕自己死了,孩子們無人喂養。

教師很巧妙地利用了文本的“空白”,合理地組織學生體驗文本的角色,想象訓練,營造課堂的場景,升華情感,開啟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智慧,讓學生在課文課堂上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特別是學生在暢述掉了肉的烏鴉的心理變化過程時,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生動而有趣。

四、進行整合資源,讀中拓展與延伸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在學生生活中有著很強的實踐作用,在課堂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積累,生成資料,進行拓展和延伸,開展語文實踐。例如學過《小馬過河》之后,我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之后,誘發學生自己去設計思考。

生1:過了河的小馬,行走在回家的途中,恍然大悟了,松鼠阿姨認為河水實在太深,關鍵是松鼠阿姨的身材又矮又小啊!生2:過了河的小馬,行走在回家的途中,恍然大悟了,牛叔叔心目中的河水確實非常淺,它的個頭又高又大啊,哪里像松鼠阿姨一樣小不點。對!對!河水應該不會深,也不會淺。生3:想到這里,小馬連蹦帶跳地沖回家去,對媽媽說:“河水不會是牛叔叔所說的淺得可憐,也不會是松鼠阿姨所說的深得可怕。遇到問題要自己動腦去思考。生4:小馬真會動腦筋,認識到“河水原來不深也不淺”。生5:我們要學習小馬的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問題。生6:小馬做了個美麗的夢,夢見自己輕松地過了河,不再害怕松鼠所說的深。生7:小馬越想越氣,松鼠竟然騙我,跑去跟松鼠算賬。生8:小馬十分感謝牛叔叔忠厚老實,一點兒也不說謊。

篇10

一、“學”得歡暢,牧養更自在

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教學的本質,其中體現著對學生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的關注,體現著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與方法的自覺與自信。教師主動移位,給學生騰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自我探知與主動實踐中積淀深厚的知識感知,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學生真正愛上語文,為他們的親自實踐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他們的自由成長和個性發展提供廣袤的天地。

語文教學的根本立場應該是“學生”,從學生出發,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怎樣讀、寫什么出發,給他們提供豐富的“料場”。如在蘇教版(下同)八年級下冊《白楊禮贊》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的特征,我要求學生運用互聯網資源查閱白楊樹的生長習性、生長環境和生長特征等資料,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以這樣的感性認知為出發點,讓學生發揮想象:作者贊美白楊樹,是出于怎樣的用心?讓學生去思考其與北方農民的相似點,找出彼此之間“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的共同點,讓學生在融會貫通的過程中理解課文“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

成長需要光合作用,離不開水和陽光。語文教學應該以尊重學生的生命價值和尊嚴為出發點,給學生的語言成長提供廣闊、自由的空間,在自然狀態下順應其發展,將課堂打造成“學堂”與“賣場”,讓學生在生態化的課堂上大膽探索和熱烈追求,這便是真正的“牧養”,學生學得輕松、歡暢。

二、“導”得無痕,憤悱更有效

不讓每一名學生掉隊,這是語文課程標準首要遵循的原則。教師站在學生身后,多駐足觀看和適時點撥,讓他們在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過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更能夠使課堂教學產生親密無間和怡然自得的狀態,讓學生不再為空白“絞盡腦汁”。

如在七年級下冊《松鼠》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松鼠的認知缺少一定的體驗,特別是在說明表達順序安排時缺少一定的邏輯思維和語言感知能力。我則有意給學生提供一幅松鼠的照片,讓學生從松鼠毛茸茸的尾巴、有神的雙眼、豎著的雙耳以及小巧的四個爪子中列出說明的順序與重點,讓學生有自己的感思。通過這樣的引導,能夠使得學生跳出教材的思維定式,讓他們在不斷梳理知識要點和主動查閱的過程中探尋到更多破解對策和方法,讓他們的自我質疑更有意義。

多關注學生的“不能為之”,正確認識他們的“空白”、認知時的“盲點”以及表達時的“語塞”,讓他們在毫無保留的過程中將其暴露出來,幫助他們在主動顯現中深化理解感知,這樣更利于教師有效調整教學策略。時刻洞察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多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搭把手,讓他們在虛心接受意見的過程中探究出所以然,幫助他們形成更多的科學應對策略方法,這將有利于他們加深理解。

三、“生”得新穎,過程更深刻

語文教學要想達到“言意共生”的最高境界,需要學生在準確理解文本和把握意象的過程中宕開一面,有更多的奇思妙招,讓文本更有人文性和理性色彩。從這一過程中指導學生主動探究生成,有利于學生在總結反思中獲得深刻感知。

讓學生有七嘴八舌的討論機會,讓他們在主動探知求解的過程中發現與眾不同,更能夠使得學生獲得豐富感知。多鼓勵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新鮮感探讀文本,讓他們在讀出個性和發現不同的過程中生成語感,更利于他們在開闊視野和發散思維的過程中獲得深刻體驗,讓他們的認知更有深度和廣度。跳出教師的定式指導、教參的教條評述、前人的過度解讀等框框,讓學生能夠有屬于自己的學習認知的安全空間,更能使得語言學習認知的生成富有亮度,更能夠打動學生的學習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