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樹范文
時間:2023-04-05 07:15: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致橡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樹》,這是我在學校時日記本上的第一首詩抄,那時,我把你比作一株偉岸的橡樹,我多想做你身旁一株比肩的木棉,學習、生活、做人以你為榜樣,把你作為我的偶像。然而,你也是一株木棉,需要一株橡樹的呵護和愛情。人生有很多相遇,有的雖然五彩斑斕,但卻是曇花一現;有的雖然平淡無奇,卻可托付一生。有的人,一萬次回眸,也不過是擦肩的過客;有的人,一次注目,便可緣定終身。似乎,命運是注定的,注定有一株橡樹在等你,有一個人兒在愛你。二十八年,那株橡樹與你風雨中相伴,那個人兒和你泥濘中同行;二十八年,一萬多個日夜,經營著事業,打拼著家庭,釀造著婚姻。說真的,我好羨慕,也好妒嫉,但更多的是祝福。你把你的聰慧,你的才干,你的愛情全部地奉獻給了他,給了家,卻沒有得到回報。而他,之于你,是否他的愛已是對你的傷害。愛情是可以割舍得一干二凈的,而親情卻是無法分離的。所以,他還牽著你,粘著你,他還認你做妻子,他還想同你一起去旅行,而你卻已經不需要了。
你問我:我以自己的方式愛你,可以嗎?我想:“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誰又能回答我呢?
我只能,也只有真誠地希望你們: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你們都互相致意,
即使沒有人 ,聽懂你們的言語。
他有他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也像戟,
你有你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你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你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篇2
1、《致橡樹》表達了一種獨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對方的存在意義又珍視自身生存價值的愛情觀。從而表達了自己“應有共同的偉岸和高尚,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扎根于同一塊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愛情觀。否定了一方攀附、單方癡戀、一味奉獻三種世俗的愛情觀。
2、1975年,福建有位曾經在寫作上給予她很大幫助的歸僑老詩人蔡其矯,到鼓浪嶼作客,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時,蔡其矯向她說起這輩子碰到的女孩。
3、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公開談喜歡女孩子是件大膽的事。蔡其矯說,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沒有才氣;有才氣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氣的女孩子,又很兇悍,他覺得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難。
4、舒婷說,當時她聽了后很生氣,覺得那是大男子主義思想,男性與女性應當是平等的,于是,當天晚上,她就寫了首詩《橡樹》交給蔡其矯,后來發表時,才改作《致橡樹》。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字:《致橡樹》;羅蘭?巴特;木棉
20世紀法國著名學者和思想家羅蘭?巴特在其書《戀人絮語》中采用解構主義的思辨方式,以一種高度“發散性”的行文,創造了另一種解讀文本的方式。《戀人絮語》是擷取人類愛情片段,而舒婷《致橡樹》是通過“兩樹”――橡樹與木棉兩種形象符號,直言愛情。受其啟發,筆者嘗試著以這種“發散性”思維解讀《致橡樹》。這一題目中“致”,呼號式、告白式地入題,我們不妨將其想象:一棵木棉與一棵橡樹彼此相望,“木棉”是陳述者,“喃喃自語”;“橡樹”是傾聽者,“緘默不語”,而聯結雙方的是一系列話語成分。
一、“我”――“愛”――“你”
“我愛你”是愛情雙方傳遞情感的暗號,“我”是主體,“你”是客體,二者在一個行為動詞“愛”上建立聯系,是一個單向度的關系。羅蘭?巴特在分析“我愛你”時,將其歸為在某種特定情境里產生的特定話語,來表達戀愛中語言的模糊性和多義性。本詩“我如果愛你――”(兩次),“如果”即是假設性,破折號“――”則引出下文,在我們未往下進行閱讀,已經有了一個隨機的認識:一切行動與想法均以“我愛你”為前提,否則不成立。
詩中,“我”字出現五次,“你”出現十次,“我們”出現四次,這種人稱的反復出現及變化造成閱讀中讀者輕易對一方或雙方的評判。“我”實施的是個體行為,如“我如果愛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而且與“我”搭配的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不”,突出否定之義,“決不”、“絕不”、“不止”、“不夠”等六次。“絕不像”、“絕不學”表達“強烈否定和堅決反叛”,“不止”是包容之詞,表示超出某個范圍的意思。這些是“我”之于“你”有強制性、并有意識發出的意愿及行為。而“你”常為陪伴性地出現,不具有強制性及自覺性,而是“我”行為的陪同著。“我們”帶有共同的指向性,是“我”和“你”在愛情的過程中的一致性表現。
二、“木棉”身上的“橡樹”氣質
橡樹是堅硬、高大、挺拔的植物;木棉,則是賦有美、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木棉即為樹的形象,再深入一步,這株木棉在橡樹有“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時,自有其“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而且“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筆者認為,這也暗含一個前提,如果我們能站在一起,“我”這株木棉必須也同樣的剛強、堅韌,換句話說,就是“木棉”身上必須帶有“橡樹”的氣質,柔中有剛,帶有男性化色彩。這種女子男性化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她的戀愛,而在于她所處的位置。
三、“嘆息”
對于詩句“嘆息”一詞,是木棉的聲音。在全詩,尤其從“不,這些都不夠廠開始,詩情逐漸高漲,呈剛強之氣,而“嘆息”獨為突出,顯性陰柔,筆者認為這是“我”作為一個女性在構畫一種理想愛情時潛在的落寞和質疑。木棉試圖尋求與對方交融,組成一個相互擁抱的整體意象,而令人傷感的是,在這種“偉大的愛情”來臨之前,“我”是無枝可依的,無形可托的。“你”若來了,“我”與“你”分擔與共享苦與樂;“你”若不來,“我”的“火炬”該為誰而舉?
在《致橡樹》,“我”對“我”作為女性形象的設定――株木棉,以及對“你”作為一棵橡樹形象的寄語。整首詩羅列種種意象、整散不一,給人的是一種冷靜與激情交織的理性之感。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告訴大家:所謂“戀人”是一個復合體――純潔幻想的戀人與智慧深邃的作者的結合,想象的激情與冷靜的自制的統一。《致橡樹》是通過一株木棉的形象及邏輯來展示女性式微的愛情觀,而詩中透露出一種等待,等待一棵橡樹及一份理想的愛情,而這份等待,則處于一種移情狀態。參考文獻:
[1]舒婷著,《致橡樹》,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篇4
關鍵詞:關聯理論 隱喻 詩歌
一.關聯理論與隱喻
1.關聯理論簡介
1986年斯波伯和威爾遜在他們的專著《關聯:交際與認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正式提出關聯理論,關聯原則是他們書中的主要論點。關聯原則被表述為“每一個明示交際行為都傳遞一種假定:該行為本身具有最佳關聯”。在1995年。斯波伯和威爾遜將該表述改為第二關聯原則,即交際關聯原則,并另外增加了一條第一關聯原則,即認知關聯原則。具體表述為(1)認知關聯原則:人類認知傾向于追求關聯最大化。(2)交際關聯原則:每一個明示交際行為都傳遞一種假定:該行為本身具有最佳關聯。要想理解關聯理論,首先應理解什么是關聯。關聯有兩層含義,關聯性和關聯度。斯波伯和威爾遜對關聯性所下的定義是:一個假設當且僅當在某語境中具有語境效果時,它才在該語境中具有關聯[5],即關聯性。關聯也是是一個程度問題,關聯度由兩個因素決定,語境效果與為了獲得語境效果而付出的處理努力。人們為了理解他人的話語,并需進行加工處理,從而獲得相應的語境效應。語境效果與關聯度成正比,處理努力與關聯成反比[5]。也就是說關聯度越大,語境效應越大,則處理努力越小;反之,關聯度越小,語境效應也越小,則處理努力越大。
斯波伯和威爾遜還提出明示--推理的交際過程,明示和推理是交際過程的兩個方面。說話人明示,即把信息意圖明白地展示給對方;聽話人推理,即聽話人根據說話人的明示行為,結合語境并通過推理獲知交際意圖。這個推理過程也就是聽話人尋找話語和語境的最佳關聯的過程[6]。斯波伯和威爾遜還區分了最大關聯和最佳關聯。最大關聯就是話語理解時付出盡可能小的努力而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而最佳關聯就是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獲得的足夠的語境效果[5]。當處理努力與語境效果達到合理的平衡時,話語就具有了最佳關聯,人們在交際是追求的是最佳關聯而非最大關聯。
2.關聯理論闡釋隱喻的適用性
隱喻是建立在事物相似性的基礎之上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是隱喻存在的必要條件[7]。本體和喻體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兩個概念域之間才能實現映射。這個映射過程與交際中尋求最佳關聯的過程相一致。可見,關聯理論對于隱喻理解的適用性。此外,關聯理論之所以可用于解釋隱喻,筆者認為可以從隱喻的本質和推理過程兩點來進行闡釋。
第一,從隱喻的本質來說,傳統的隱喻研究將隱喻視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是對正常語言使用規則的偏離。格賴斯(Grice)也明確指出,隱喻、反語、夸張等語言現象是說話人有意違反會話質量準則所產生的結果[8]。然而關聯理論主張隱喻是語體學上的形象表達,而不是對語言使用規則的可以違反,所以隱喻并不需要特殊的解釋程序,只需將其視為一般的話語進行處理。
第二,從關聯理論視角下隱喻的推理模式來說,隱喻是說話人或作者交際意圖的間接表達,只有通過關聯理論中推理尋求最佳關聯的過程,真實的交際意圖才能展現出來。一般來說,對隱喻的理解主要分兩個階段:一是隱喻的識別;二是對隱喻含義的推導。隱喻往往是用來表達抽象的概念,這必然要求兩個概念域之間存在相似點即關聯性。在關聯理論視角下解釋隱喻,這個理解過程可通過“明示推理”進行解釋,說話者或作者通過明示話語將隱喻的信息表達出來,聽話人或讀者在了解話語的顯義后,即知道了隱喻的字面意義后,通過結合語境的推理,補足缺乏的隱含前提,推導出隱含結論,隱含前提與隱含結論即是話語的隱義。
3.關聯理論對詩歌隱喻的解讀
關于隱義,關聯理論還區分了強隱義和弱隱義。隱含的強弱取決于言者信息意圖的互顯性:互顯性越大隱含越強,互顯性越小隱含越弱[。詩歌中的隱喻對于讀者選擇語境的限制較為寬松,不同的讀者有著不一樣的背景與生活經歷,所以他們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讀者對同一首詩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強隱含對于尋找符合關聯原則話語釋義是必不可少的,弱隱含增添話語的詩意效果。語境效果是一個概括性詞語,詩意效果也包含其內,所以追求詩意效果的過程就是尋求語境效果的過程,即詩歌隱喻的理解過程就是在強隱含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弱隱含,追求最佳的詩意效果的過程。然而,詩歌的隱含意義往往是多層次的,對詩歌中隱喻的單次解讀不能完全挖掘出詩歌背后的弱隱含。根據關聯理論,語境是動態的,為了尋找話語的最佳關聯,可以延伸初始語境。加入語境不能滿足理解話語的需要,可進行多次延伸。在多次延伸語境的過程中,詩歌隱喻的含義才能被更好地解讀。
二.《致橡樹》隱喻的關聯理論分析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
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1.語境的初次延伸:以詩寄情
《致橡樹》是我國女詩人舒婷創作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著名愛情詩歌,以“橡樹”和“木棉”作為中心隱喻貫穿全詩,以女性的口吻宣誓了一種獨立自主的愛情觀。正文中,該詩以兩個假設和六個否定性比喻開篇,直截了當地道出了詩人所反對的傳統愛情模式。詩人反對像“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日光”和“春雨”那樣愛著“橡樹”,在此詩中“橡樹”是男子的喻體,顯然對“凌霄花”等意象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其字面意思,而是與“橡樹”相關聯的一連串女子的形象。凌霄花是一種依附于高枝的植物,詩中用“攀援”一詞來形容凌霄花,在讀者的腦海中展現的是纏繞在橡樹高大樹枝上的凌霄花形象,透過字面意思,讀者可以推理出這樣的隱含結論,“凌霄花”用來比喻那些趨炎附勢并極度依賴男性的女子[15]。在該語境中,下句中“癡情的鳥兒”用來比喻通過取悅男性而謀取衣食無憂的女性,對這樣不平等的愛情,詩人也毫不留情地予以唾棄。隨后的四個意象“泉源”、“險峰”、“日光”還有“春雨” 都是比喻那些傳統的賢妻良母型的女子,她們愿意為愛情無條件地奉獻與犧牲[16]。詩人構建了六個比喻,并一一進行否定,以此來更生動更有力地表達自己對不平等愛情模式的反對。
“橡樹”的意象隱含著男子的力量與陽剛,“木棉”則隱含著女子的獨立與自強,這兩棵樹并排而立,揭示了作者渴望平等的愛情模式。“根,緊握在地下;枝,相觸在云里”,隱含著在平等的愛情關系中男女間“分離性的交融”。分離是外在的、表象的,相依則是內在的、本質的[13]。“銅枝鐵干”的隱義是男性的陽剛與力量,“紅碩花朵”隱含著女性的熱情與柔美,兩者一剛一柔,分擔著“寒潮、風雷、霹靂”,共享著“霧靄、流嵐、虹霓”,相互扶持走出人生的困境,相互分享著生活的喜悅。
整首詩以“橡樹”和“木棉”兩個隱喻貫穿始終,并用了“凌霄花”、“鳥兒”等否定隱喻襯托主題,這些隱喻相互關聯,讀者運用關聯理論,可以將全文的隱喻前后貫通,經過推理,找出最佳關聯,理解詩人對平等、自由的愛情的向往,獨立自強的女性意識。
2.語境的再次延伸:以詩言志
根據關聯理論,語境是動態的,為了尋找話語的最佳關聯,可以延伸初始語境。加入語境不能滿足理解話語的需要,可進行多次延伸。延伸語境的辦法主要有三個,回顧過去已經使用過的語境,將相關的百科知識詞條加入語境,還有將現場情景中的信息加入語境[5]。從詩的寫作背景來看,隱藏于強隱義后的弱隱義可以更好地被發掘。在理解本篇詩歌的時候,可以運用前兩個方法,回顧已知語境以及運用相關的百科知識。《致橡樹》寫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剛結束而改革開放還未開始的時期,百廢待興,文學也蓄勢待發。而在時期,文學淪為政治宣傳的工具,眾多文學家都希望在新的時期,文學能有新的發展[17]。此外,回顧我國古代詩歌,在《楚辭》等作品中,君臣關系可比喻為男女關系[18]。若將這首詩放入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并聯想古代詩歌中君臣關系隱喻的處理方法,激活過去這種隱喻用法的語境,讀者可以將“橡樹”看成是國家的喻體,“木棉”則是當時的文人的喻體,把文學與國家政治的關系比喻為男女關系。文學與國家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文學應堅守自己的陣地,擁有獨立的意識與地位,不可一味地依附于國家,成為政治的附屬品。
當然,根據關聯理論,對于隱喻的解釋要從認知出發,結合語境才能透徹地理解。然而,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認知能力。而且,在關聯論中,語境是動態的,是一個變量,它不僅包括先前的話語或者話語發生的環境,更多的是指解讀話語所激活的相關假設集,可能是一系列的語境[5]。所以對詩歌隱喻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三.結語
隱喻是語言中的普遍現象,無論是在人們的口語交際中還是書面的文學作品中,隱喻都是隨處可見的。隱喻又不僅是語言現象,更體現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隱喻通常用來表述抽象的概念,通過喻體向本體的映射,使得本身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動化。本文探討了關聯理論對隱喻的闡釋力,關聯論從認知出發,以尋找話語和語境的最佳關聯為目標,通過推理,使得隱喻最終得到最合理的解釋。關聯理論彌補了傳統隱喻理論的某些不足,隱喻的本質以及推理過程得到了解釋。通過運用關聯理論闡釋隱喻,關聯理論的工作機制也得到了更好的體現。在詩歌中隱喻是無處不見的,隱喻與詩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詩人通常運用隱喻把一事物的性質、特點、內涵等奇妙地轉嫁到另一事物身上,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關聯理論視角下,詩歌中的隱喻是詩人追求情感與文字最佳關聯的結果。關聯論對隱喻的闡釋為詮釋詩歌隱喻的理解拓寬了道路,通過延伸語境,補足隱含前提,充分推理,得出隱含結論,找出隱喻與詩歌的最佳關聯。關聯理論彌補了傳統隱喻解讀方法的不足,為讀者解讀詩歌提供了更深刻更全面的方法,值得大家去學習與探究。
參考文獻:
[1]何英. 從舒婷《致橡樹》的意象觀其女性意識[J].名作欣賞,2011 (35):35-36.
篇5
文采指數 創新指數
寒月如紗,伴著天邊寥落的冷星。詩詞似筆,畫著騷人傲然的風骨。呷一口清茶,執一卷詩詞,追尋那古典的美,聆聽那空靈的音。(排比句渲染出詩詞古韻的意境,讓人不禁用心聆聽,仔細感受。)
——題記
落花殤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黛玉是驕傲的,即使為那個“似癡而狂”的花花公子償還了一生的眼淚,她亦是驕傲的。同時,她也是脆弱的,對著一地落花和那潺潺流水的沁芳閘,吟出了“冷月葬花魂”的詩句。花魂是誰?自是黛玉自比。她似乎早已預想到自己的結局,如同那遍地落花,絕美卻慘淡凋零。
瀟湘妃子的結局,美到凄涼。
美在紅樓,我讀懂了其中的辛酸。
橡樹情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一首《致橡樹》,成為新時代的愛情經典。舒婷,一位活躍于20世紀80年代的朦朧詩人,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著愛情。我時常在想,一直思索,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個畫面:她一定是位喜歡化著精致優雅淡妝,穿著碎花連衣裙,喝著苦咖啡的女性,頗有小資情調的一個人,愛聽輕快的布魯斯小調。她不愿做那攀附橡樹的凌霄花,而是愿紅紅的木棉花像火炬一樣燃燒著熱情。
美在橡樹,我讀懂了其中的堅強。
雨巷愁
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初讀這首詩,我便為作者細膩的筆觸感到驚訝。戴望舒,不知他可尋到了那位丁香似的姑娘?像夢一樣,太息般的眼光。
蒙蒙細雨編織著,密密地編織著,不知何處生了濕煙?白茫茫,白茫茫……
不是那“我嗒嗒的馬蹄聲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的遺憾,而是那寂寥的雨巷造成這美麗的遇見,遇見,遇見……
佛語曰:“萬事皆隨緣。”遇見,理應是最美麗的緣分吧!戴望舒撐著油紙傘,遇見他那美麗的女郎,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
美在雨巷,我讀懂了其中的憂傷。
夜半了,夜深了,我合上詩詞,低頭,輕嗅著那醉人的墨香,茶香已漸漸朦朧,淡了……
美就在其中,我見識了他們的經歷。
美就在其中,我領悟了騷人的心境。
美在其中,記載在寫美的書卷中。
篇6
我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打乒乓球,玩游戲,跳舞、去圖書館看書……其中,最讓我樂此不疲的還是看書。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就是看書使我進步的原因。以前,媽媽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本以為書里也有黃金和玉,但當我真正看過一本《小女生金貝貝》后才明白,書給我們的是知識,是歡笑,是悲傷;但書帶給我們的并不是金錢財富。
一天晚上,我正坐在暖和的被窩里津津有味地看著《愛的教育》,忽然被吸引住了,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講述了:親子之情、師生之情、朋友之情、鄉國之戀……但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并不止這些。
書籍是我永遠的伙伴,給了我無窮無盡的知識,書是知識的源泉,我離不開書,我的生活更離不開書。
篇7
書籍,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醫治愚昧的良藥,是?望世界的窗口,是觀照歷史的鏡子,是傳承文明的紐帶,是社會進步的基石。
一個深秋的夜晚,我趴在書桌前,無聊地數著天上閃爍的星星,困倦襲來,眼皮越發沉重……
一束柔和的晨光撒在我的身上,我揉揉眼睛,驚異地看著周圍的一切——青翠欲滴的草坪,隨風起舞的蒲公英,遠處還有兩棵高大的橡樹。遠處的橡樹下,矗立著一個單薄、美麗的身影。我輕輕地走過去,站在她身邊。一陣悠揚如樂曲般的美妙聲音,隨著風,輕輕地飛入我的耳中——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
我陶醉其中,卻見她含著一抹蒼白而美麗的微笑,凝視著眼前的橡樹。蒲公英飄來,她整個人朦朧得仿佛云間的天使,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
“姐,醒醒”。我從朦朧中醒來,見表妹正使勁搖著我,我頓時有些失落。
隨手拿過一本還沒讀完的書,只瞥了一眼,我就愣在了那里,說不出話來。書的末尾一段便是:
“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語言……”
篇8
當你們走進我的校園時,你會發現有兩位站崗的軍人,挺立在花壇。這兩位“軍人”真是和當兵的軍人截然不同喲!其實他們是兩株具有堅強毅力的鐵樹。
鐵樹一年四季適應溫和的陽光,鐵樹的葉子長長的,尖尖的,像羽毛似的。聽老師說:"鐵樹開花起碼就要幾十年,真是難得一見呀!所以人們后來常常用來比喻很難做的事情。鐵樹它的葉子的頂頭上還有一個小刺,這個刺是為了防護天敵用的。每當有人想靠近他的時候,他的次就會刺傷別人。別的花草樹木移到冬天就凋謝了,可是鐵樹總是不論嚴寒酷暑,總是挺立在那,從來不說一聲“累”字。在四季中,它總是盡情展現著他的美,把它生命中的美麗拿出來奉獻給了大自然,使他自然更加美了。
鐵樹的毅力是我們成功的主旨,勝利的風帆,鐵樹使我們的老師,我們要想鐵樹致敬,向鐵樹學習。
篇9
一九九七年初次接觸香港書店,是一個閱讀饑渴的失業青年對一座此前從未開啟的繁體字書籍寶庫的接觸。尤其是一家家二樓書店,我的引路人是香港詩人王敏和黃燦然,至今仍記得買的頭兩本中文書是趙振開(北島)的小說《波動》和臺灣詩人楊牧的散文詩集《星圖》,第一本外國文學是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機緣也因此開啟,在當時勢頭最猛的旺角二樓書店“洪葉書店”我看見一張招聘店員廣告,我馬上去應聘,老板葉桂好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有多喜歡看書?我問了她一個問題:店員買書能打多少折?我說:我不但喜歡看書還喜歡寫書;她說:店員買書不但按成本打折還能借書回家看。于是皆大歡喜,開始了我的香港書店生涯。
洪葉是當時所謂新派二樓書店,葉桂好是一代著名文藝青年,她首創書店內有咖啡角、定期舉辦文藝沙龍活動、推薦書籍每天更換等等,一時生意紅火亦好評如潮,逼得當時的老字號如田園、樂文等也紛紛思變,但老行尊們也深知香港閱讀環境之艱難,時而束手旁觀,給人看你風流多少年的感覺。洪葉迅速擴大,在租金高昂的銅鑼灣和中環都開設了分店,此后五年,陸續結業。我在洪葉只工作了一年多,最大貢獻是與葉桂好拓展了書店里的簡體字書領域,當時香港繁簡體書店壁壘分明,我們是第一家不分繁簡,惟好書就賣的書店。
但洪葉畢竟商業,不是當年理想主義青年我的夢想。在離職之后正好碰上另一批土生土長的香港理想主義青年,那是一個詩社――“我們詩社”的幾位詩友,商量數次后決定他們打本我出主意,創建了當時香港最理想主義亦最清高的書店――東岸書店。1998年底的東岸書店基本上是一個童話,我們一意孤行,無視當時香港絕未成熟的閱讀環境,想在旺角鬧市建立一個南方的萬圣書店。起碼在選書上我們做到了,一進門最當眼的三個書架的現代詩,隱蔽角落處一個書架的新左派及叛逆文化書籍,對面是搖滾樂爵士樂書籍及獨立出版CD的專架……這些都是票房毒藥,之前沒有書店敢碰的。
東岸的活動也是當時香港絕無僅有的。開簾卷西風幕日同時辦展覽“中國地下詩刊展”,展出黃燦然和我收藏的大批所謂“民刊”,臺灣著名詩人鴻鴻和夏宇都慕名而來,夏宇抱著一摞書來結賬,問我據說詩人買書有特殊折扣?我說是啊你是誰?夏宇報上名來,我給她的書全部六折。后來幾乎每月輪流舉辦詩歌分享會、實驗音樂會、讀書會,來參與的著名詩人包括多多、肖開愚、孟浪、黃燦然等。當時書店營業額每月僅兩萬左右,但租金就接近兩萬了,我們燒著錢來圓一個最奢侈的夢,好讓后人說起九十年代末的香港書店,能有這么一個光輝烏托邦回憶。
一年多后租金猛漲到兩萬五,書店在原址無以為繼,我們也意興闌珊,創辦人兩人離去,兩人決定遷址和改變風格。我遠赴北京繼續文藝青年生涯,東岸書店搬到尖沙咀后又搬回旺角,雖然賣的書多了商業流行,但文藝活動和出版依舊,如是他們還堅持了兩三年,終不敵狂漲的租金而結業。我就是從那時開始憎恨房地產霸權的,在香港書店或藝術場所最大的敵人不是冷漠的讀者觀眾,而是貪婪無盡的房東和發展商。書店慘淡經營,讀者戮力支持(很多香港作家堅持來東岸這類書店買書,即使折扣不如許多大書店,還有的一買多本來贈送朋友),終不敵這些巨鱷大口一張。艱難的九十年代末一過,旺角書店勝地西洋菜南街的二樓書店紛紛搬離或者上升到十幾樓上,原址紛紛被影音、化妝品、電訊公司所代替,的確,放一本書的空間可以放兩部手機以上,一本書的利潤只有十塊錢左右,一部手機呢?
從那時開始,香港的書店史就是傷心史。我和許多關心香港文藝空間問題的作家多次為文抨擊:香港一天不改變這地產霸權式畸形經濟,香港一天不可能真正發展成文化大都會,這是貿發局投多少錢和宣傳辦香港書展、西九怎樣發展M+博物館、藝術發展局怎樣扭盡腦筋都于事無補的。藝術真正的根脈永遠始于民間,民營書店僅僅是其中一脈但卻是非常關鍵的一脈,最鮮活也最脆弱。
進入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書店繼續演義,東岸倒了,洪葉倒了,神州搬到工廠區了,青文倒了,青文的羅志華老板殉書慘烈而逝……這是大量隨自由行而來的大陸書癡所不知道的幕后悲劇。但香港的二樓書店們苦笑一聲,又變著法子生存下去――意外的是,這次大家的生存策略:給自由行游客賣自由之書,也許無意參與了香港改變中國的大業,亦未可知。這真是周星馳一般的含淚英雄故事。
(選自《南方都市報?南方閱讀周刊》,2011年)
篇10
【關鍵詞】絕對數值;相對數值;相對性
如何讓小學生能夠比較清晰的體會分數的相對性呢?本人作如下設計:
一、簡單導入,初見“相對性”
師: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你能用一個數字表示嗎?(1)你還能用其他的數表示嗎?(24小時,1440分)你還能用其他數來表示這一天嗎?1[]7,1[]31,1[]366為什么同樣是一天,你卻能用不同的數字表示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受“1天”相對不同的比較對象(單位1)得到不同的分數的情況,使學生對分數的相對性有初步的感受.
課堂反饋:因為一周7天,當一個學生說出1[]7后,另外兩個分數學生根據3月份有31天、2012年共366天,可以很高興的回答.
二、展現自學,領會意義
學生結合自己課前尋找分數的過程用數學語言描述它的意義.教師注意強調:什么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它的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其他同學的回答與教師的板書,通過其數學語言的描述,暴露其數學思維的過程,在與同學、老師的思想交流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數學思維,促使他們能夠很好的掌握課本知識,充分理解分數的意義.
課堂反饋:學生經歷了眾多的、不同而具體的分數產生的過程,經過自己的思維整合后,基本上都能夠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分數的意義”.
三、操作演示,理解“相對性”
1.教師出示一個密封的袋子(內裝8片小卡片),問:這袋子裝的一些卡片,它的1[]2你怎么理解?你能說出它的1[]2是幾個卡片嗎?(第一個問題是分數意義的延伸,只是“單位1”模糊化,但可以讓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有進一步的理解.第二個問題是為了與后面的教學作對比.)
2.教師把袋子里的8張卡片展示在黑板上后問剛才的問題.
3.個別學生回答、操作、評價后,教師問:你們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于是就產生了1[]4,2[]4,3[]4,4[]4,1[]8等分數).
4.學生自主操作12個卡片,和同桌說說所產生的分數的意義(學生操作、交流).
5.學生匯報.
6.追問:同樣是1[]4,8張卡片的1[]4與12張卡片的1[]4所代表的數量一樣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數學操作活動、語言表述,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經歷比較1[]4,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分數因單位“1”不同而產生的相對性.
課堂反饋:學生在被追問同樣是1[]4,為何數量不同時.他們那一剎那的表情是呆滯的,后來卻吼出來似的“因為單位‘1’不同”,那一刻學生的臉上充滿著幸福.教師順勢告訴學生——這就是分數的相對性.
四、抽象提升,內化意義
1.12張卡片平均分成a分,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5份呢?
2.a張卡片平均分成b分,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5份呢?n份呢?
設計意圖:從數字到字母,由具體到抽象,逐步引導學生從表面呈現的規律深入去探尋規律背后的數學本質,符號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進行數學表達和數學思考.使學生不僅能掌握分數的意義,更培養學生深刻性的思維,為將來學習分數問題奠定基礎.
課堂反饋:大部分學生經過思考,都能回答.前面的學習鋪墊比較扎實.
五、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內容(略)
設計意圖:老師把教材上的內容講解完后,一定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練習,所以老師有必要在課堂中拿出點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能加深學生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再加上老師針對具體事例進行講解,能使學生們達到活學活用的程度.
六、課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