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的哲學范文

時間:2023-03-28 10:0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舍得的哲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舍得的哲學

篇1

一、“舍得”的人生哲學觀念

《當代漢語詞典》中就“舍得”一詞,解釋為“愿意割舍,不吝惜”。《馬克思哲學大辭典》中明確表述人生哲學是以人生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其內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等。

古今中外,有不少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學家以思考人生哲學為其探討的問題,諸如西方的孟德斯鳩、叔本華、康德,東方的孔孟之道的儒家學派、老子的道家學派、墨家的兼愛非攻、韓非子的法家及其周易之說無不涉及人生普遍規律的探尋,人生意義的求取,人生價值的甄選,由此萌生出不同的學術派別,如幸福主義人生哲學、理想主義人生哲學、功利主義人生哲學及其實用主義人生哲學等。其中,“舍得”的人生哲學實質上不是純粹的哲學,而是沿用哲學的思考方式研究人生的問題,哲學中的絕對與相對、偶然與必然、因果關系等均可解釋人生的“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舍為得。這看似饒口令的詞句包含著“舍得”人生哲學的大智慧。舍和得,互為因果,其間關系既有絕對定數,又有相對運動變化,既有偶然中的必然,又不乏必然中的偶然。

關于“舍得”的人生哲學本文由收集整理觀較為經典的論述,時至今日仍閃現理性的思想光輝。儒家學派第二代傳人孟子在恩師孔子的“殺身成仁”思想基礎上,提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為確保“舍得”之間的人生實踐,倡導“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而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其中,“不敢為天下先”即“夫唯不爭,故無尤。”反之亦然,“名與身孰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提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耗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這既是老子倡揚的基本人生態度,也堪稱對“舍得”人生哲學的經典注解。而墨子則己施愛與己被愛來闡釋“舍得”的人生哲學,“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夭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面對物欲的滿足與精神的給養,法家的韓非子則提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齒,說(悅)情而損精。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來警示后人對“舍得”的抉擇。

二、“舍得”的正誤甄選

“舍得”是否存在正誤呢?當代年輕人提到“舍得”大多注重到“舍”與“得”之間的關系,而往往疏忽“舍得”自身也存在證偽。時下一些媒體節目為博取收視率,屢屢有年輕的紅男綠女們發表駭人的“舍得”宣言:“我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笑!”“我聞到了錢的味道。醉后方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窮過才知錢的重要性。”“除非你多金,否則別理我”。語出驚人,引發當代年輕人關于“舍得”的正誤甄選。世間事物分為陰陽兩面,有其正面必有其反面,“舍得”的甄選亦有正誤兩分,而非單向度地以舍求得,最是關鍵的是為了得到而舍棄,是否知道舍棄后的得到是什么,最怕是不知道自己舍棄的是什么且不明白得到的是什么。

“舍得”的人生哲學并非一味地舍與得,有些底線永遠是不能逾越的,諸如道德底線、法律底線等,一旦逾越,此“舍得”就非彼“舍得”,實則偽舍得,正誤之間的選擇需要真正意義上的舍得。學術造假事件屢見不鮮,尤以井岡山大學教師短短兩年,瘋狂炮制70篇sci論文,被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予以揭發,現出冰山一腳,震驚學界。逾越學術道德底線之時,舍棄是人之為人的起碼尊嚴,暫時得到的是虛弱不堪的名和利。這樣的“舍得”很難茍同是正確的“舍得”,功利主義的陰霾欲蓋彌彰地離合著真正的“舍得”。無獨有偶,時下在當代年輕人中出現了零工資就業現象,這是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緊迫信息,也是千軍萬馬就業大軍中個體的無奈舍棄,可另一方面卻凸顯出對勞動力價值的漠視和對勞動法的背離。中國青年報曾評論零工資就業現象是對勞動力社會價值的踐踏,暴露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不守道德、不守法則。如此舍棄道德、舍棄法則的舍真正能得到工作嗎?這一點需要我們當代年輕人好好思慮。“舍得”是什么?它是承擔、是忍耐、是痛苦、是喜悅,是人生的智慧,更是我們對生活的現實哲學選擇。人生如棋局,落子無悔,人生之難莫過于對舍與得的選擇,而影響我們選擇的最大障礙莫過于名利與世俗。名利影響我們的判斷力,世俗言論擾亂我們的價值觀。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無可厚非地會有太多的欲望。當我們用理智與道德去控制欲望,駕馭欲望的時候,欲望就會成為我們前進的一種動力。但當欲望脫韁而出無法掌控的時候,欲望又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于是便有了太多太多的人生悲劇。有人越是想要獲得,卻越是獲得不了;有人終于獲得了,卻大受其害。有人發覺自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時候,懵然回首卻發現自己失去的太多。

三、“舍得”的心語

轉貼于

一位出色的雕塑家完成了一座完美的雕像,有人問他:“你是怎樣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像的?”雕塑家答道:“其實,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將它多余的邊邊角角去掉而已。”“舍得“是一種人生哲學。舍是一種態度,一種本領,更是一種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舍與得是對等的,一個人只有施與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與。能舍方能得。可其間有一條永恒不變的真理:真正的舍得,是舍棄假、惡、丑或導致假、惡、丑的事物,最終獲得的是真、善、美,真“舍得”才是人生哲學的真意,才是精神的給養,境界的升華。

篇2

【關鍵詞】 學風結構 原因 機制 對策

學風本身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結構。從其淵源來說,《說文解字》釋“學”為“覺悟”,即以學校來啟人覺悟的意思,換言之,學風就是啟人覺悟的行為和方式。班風是學風的基本載體,班集體的風氣如何、班集體的凝聚力如何,是直接關系到學風好壞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強了班級建設,學風建設才能得到更快提高;舍風是學風的基點,宿舍是學生各種活動相對自由的空間,是比較直白的檢驗一個學校學風好壞的標準;教風也是學風,而且是學風建設的前導。在學校教育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是教師,要使學風有根本性的好轉,教師是關鍵,沒有好的教風,學風建設就成了一句空話,教學質量就沒有保證。學風的落腳點是育人之風,良好的學風可以使學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并通過每個學生的自省、慎獨、自我修養、自我完善、自我求取的行為,使我們民族精神與智慧更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一、學風的現狀

第一,在課堂上,上課遲到的現象在學生中是比較多的,有個別的同學遲到似乎已經成習慣,既不窘迫,也不緊張,老師沒抓住就算運氣。如果抓住了,也會有好友遞上請假條,謊稱生病或者有事。至于課堂紀律,上課鈴響了仍然鬧鬧嚷嚷、不關閉通訊工具、看其他無關的書籍。

第二,在課外,抄襲作業的問題也非常讓人擔憂,相當一部分學生有抄襲作業的經歷。這些學生把太多的學習時間都花在了“花前月下”,看小說、寫書信也占去了大量的時間,從而使獲取的知識量大打折扣,難以應付考試。

第三,近年來,有部分教師不甘現狀,開始各謀“副業”,通過外出教學、做兼職等方式賺外快。上課時或照本宣科、或漫無邊際地談天論地,結果“鼓了自己的錢袋,荒了學生的課堂”;還有的教師忙于報考碩士、博士,不能完全進入工作角色,對本職工作敷衍了事。

第四,浮躁之風有蔓延之勢。大學校園的學子們只限于書本上的知識就想“指點江上,激揚文字”;作為教師來說,因學術方向不明確,在科研文章上只求數量的完成,高質量高規格的文章比較少。

二、學風問題的原因

第一,“三觀”問題在學風上的折射。表面看來,學風問題主要出現在一些不良的現象上,實際上最根本的問題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的誤區,也有思想認識和心態的問題,還有道德文明和心理素質問題。

第二,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生遲到、曠課、不遵守紀律、抄襲等現象表明的是一種厭學情緒,但若進一步深究,則反映出這些同學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因為在上大學以前,學習目標比較單一:小學-----中學-----大學,而上了大學以后則比較茫然,不知何去何從,所以學習自然缺乏內在動力。

第三,從社會大環境來看,近視短期的利益驅動也是重要因素。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利益的“短平快”已立竿見影的侵透在象牙塔中,是造成學風浮躁的直接原因。

第四,教學觀念和手段滯后于時展的形式。由于網絡的大量普及,“知識爆炸”已有目共睹。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由于是網絡世界的主力軍,他們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比老師還要多。教師如果不注意收取新信息,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可能是陳舊或已經過時的,教師正在喪失“授業”的優勢。

三、建立良好的學風的機制和對策

從機制來看:

第一,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很廣,僅單方面地依靠學生思想工作和教育管理是不夠的,需要進行綜合治理和全校各部門的通力協作。

第二,學風建設還需要學校硬件軟件環境的同步建設,需要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師教風的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改進、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進一步創新等等。

第三,必須建立一定的規范和機制,如校、院(系)學風建設內容與職責的基本規范,輔導員、班主任學風建設職責基本規范,黨團組織和教學班級學風建設職責基本規范等。

從對策來說:

第一,健康向上的學風的形成與教師的良好教風直接密切相關。沒有良好的教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學風。要鼓勵教師發揚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他們教書育人的責任感,與學生建立相互尊重的現代師生關系,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影響和帶動學生,以優良的教風帶動學風建設,以良好的學風促進教風發展,形成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生動局面。

第二,要抓好課堂這個學風主陣地建設。不能只是傳授給學生思維方法和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要在課堂上糾正學生的違紀情況,控制課堂紀律,嚴格要求學生。在教學內容上要強調基礎性、先進性和應用性,同時要改進教學方法,提倡適當探索,采用啟發式、探討式、參與式等新穎教學方法,改進學生學習成績評價方式,強調知識和能力的統一,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要研究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各種因素。一般說來,學習動機=學習的需要+學習的誘因。學習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它包括學生對學習必要性的認識,包括學習的興趣、愛好、習慣以及對未來的理想。學習的誘因是指要有某種能激發學習需要的因素,是學習需要從潛在的狀態轉為活躍狀態;同時要有滿足需要的條件,如一定的外部環境等。影響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來自個體、社會、學校和家庭等方面,這些因素都會對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如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方面,要在綜合分析以上諸多因素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其中積極、有效的因素,以增強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部驅動力,即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產生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就是要在現有的物質條件下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提供和創造滿足學習需要的各種外部條件,以此激發學習動機。

第四,建立優良的校園文化。以學風為核心的校風和校園文化對校園中每一個人的成長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為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能激勵師生奮發向上,它是看不見的規范,約束著每個人的行為。優良學風的熏陶,使每位學生都具有明確的目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操守,懂得承擔責任,遵守紀律,從而為其一生起到導航和保護的作用,因此建設優良學風對一個學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五,形成良好的學風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學生個人全方位的一起努力:

一是教師要以身作則,用良好的精神面貌鼓舞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是與學生父母加強交流和溝通;

三是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處理挫折和人際矛盾的能力;

四是建立各種富有特色的社團。

通過學生社團組織這種形式,根據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總要求,以及針對學生個性、才情的差異性,構建適合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多樣化的培養模式,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學風建設是一個艱巨、長期的系統工程,他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扎扎實實地做好實際工作。只要我們長期不懈,優良的學風就會在我們手中建成,明天的校園將會桃李芬芳。

參考文獻:

[1] 張振平.淺論高校學風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5,(07).

[2] 王香.高校學風建設芻議[J].當代教育論壇,2003,(4)

[3] 安文鑄.學校管理辭典[Z].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

篇3

屢獲大獎的室內設計大師Ilse Crawford 1964年出生于一個典型的倫敦家庭里。父親是加拿大人,在《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擔任經濟版編輯,母親則是位美麗的丹麥籍藝術家和鋼琴家。繼承了父母所長的伊爾澤,在大學畢業后,進入了英國版《家居廊EllE Decoration》工作了近十年。并統領過整個唐娜?卡倫家居線(DonnaKarenHome)。2003年,她設計紐約SOHO私人會所,一夜成名。同年,在倫敦成立自己的工作室。2005年,她的第二本書《家,心之所在》出版,在序言中Ilse寫到“我們想要家時髦,但我們更想在家中能做自己。”她一直秉承一種親切的充滿情感的工作方式,同時這也是她的設計哲學。“我們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永遠不能從中逃離。嘗試如何讓環境與人無間隙地結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她以感性為設計時的首要目標,而非生硬的理論和邏輯,從她早期在Soho House Groupe期間的作品己明顯可看出這種傾向。十年來。她的才華在國際間各領域得到充分發揮,作品遍及各地,包括倫敦的Cecconi’s餐廳、Electric Cinema俱樂部、Babington House酒店和紐約的Soho House飯店。這些作品喚起人們美好的感受,呼應了她致力于舒適宜人環境的設計哲學,這樣的理念加強了人們的感受體驗,她還將之運用在公共場所、私人宅邸、商品設計和商業項目。2008年芳療保養品牌Aesop在倫敦開設第一家店鋪,她則打造了一個具有親密感的環境氛圍,同時在具歷史感的建物中帶出當代品味。

2016年對于IlseCrawford而言是忙碌的一年,除了在DesignAcademy Eindhoven成立Man and Well-being部門。她也在米蘭設計周(MilanDesignWeek)策劃一以觸感為主題的學生展覽。今年的米蘭(sal0DedelMobile)上,還推出了與Artifort共同開發的Perching系列矮凳;室內設計項目則在四月份完成了Aesop在哥本哈根的第一家店鋪設計;而香港國泰航空“玉衡堂”頭等貴賓室則在五月份開幕,九月獲選為M&0巴黎年度設計師,負責DESIGNERS’S STUDIO位于巴黎北維勒班特展館8號場館的整體視覺規劃。

《紐約時報TheNewYorkTimes))曾經評價她說“IlseCrawford的設計從沒有一種既定的風格,但是有一種既定的情感因素――一種很感性的扎根于環境本身的情感。”

2015年,Ilse Crawford著手設計香港國泰航空“玉衡堂”頭等貴賓室,這次的成果再次證明了她揉合奢華與幸福舒適的能力。同年也開啟了她與IKEA合作的契機,推出了TheSinnerlingCollection燈具,IlseCrawford將天然材質運用于設計中,充滿自然和溫度的質感獲得好評。

最早是被這組仿真果蔬系列餐具設計所吸引,這組作品是綺云的畢業設計,花費了設計師很長時間和心思來做實驗并完成設計的樣品,目前看到的還都是樣品階段的設計。綺云說現在也在積極聯系一些生產商試圖把這組設計能夠量產化。

畢業設計Graft是一系列一次性餐具,這個選題綺云是有意挑戰最大批量生產的產品,嘗試看看有什么可以改進的地方。通過初步的調查設計師了解到使用生物塑料在食品包裝行業可持續發展策略中的重要性,其中最成熟的PLA(聚乳酸)由可再生植物資源制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完全降解不留下污染。市面上已經有PLA產品出現,問題只是它們旨在替代傳統塑料餐具,外觀上沒有任何辨識度。于是綺云萌生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把餐具做得和它們的原材料植物一樣。

篇4

關鍵詞:公民社會 法治 市場經濟

一、公民社會的概念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詞源是一個完全源于西方的極富包容性和開放性而內涵不斷變化的概念,這一概念因為其“舶來”性,開始的發展就伴隨著有無可能在中國展開和如何進行概念移植的問題。先就面臨如何將西化的概念移植到中國的話語體系里,“civil society”出現了兩種常見的翻譯,即“市民社會”、“公民社會”。早期“市民社會”的用法來源于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馬克思采用了黑格爾的這個概念,但賦予更加具體的社會階級內涵;在馬克思自己也有變化。從市民社會到公民社會有資本主義社會內容的發展過程,有不斷從“資本主義”擴展到“其他階級的歷史內容”,其中也伴隨著權利的變化。生態倫理學家羅爾斯頓在反駁那些認為不能理解把人的倫理擴展到動物、植物的觀點時認為,美國的選舉權從有一定財產的白人男性擴展到黑人、婦女和貧民就說明,即便是在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民力也是一個逐漸擴展、擴大的過程。這個過程,決定了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們使用的概念的內涵變化,也決定了“市民社會”到“公民社會”這兩個概念的內涵、使用方式及其過渡關系。

二、公民社會的構建

構建公民社會實質就是構建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互動關系。理解國家和公民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主要需要從兩個方面來闡釋,一是公民社會與市場經濟;而是公民社會與法治。

1)公民社會(黑格爾稱之為市民社會)是與商品經濟相伴而生的觀念。

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明確地分析了從市場經濟出發的市民社會,把市民社會理解為“處在家庭和國家之間的差別的階段”,是私人進行商品交換的領域。馬克思則更進一步地認為市民社會是“物質的交換關系”。現代后自由主義者約翰.格雷把市場經濟看做是市民社會的主要成分,認為市民社會的本質是經濟自由和人身自由。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逐步發展的。經濟體制改革后,國家對社會資源的控制逐步縮小,社會對資源的占有多元化,其自主性慢慢凸顯,出現了相對獨立的個人和社會力量。這正是因為市場經濟是社會經濟,除了需要完善的競爭機制和健全的法律外,更缺少補了獨立和自由的公民個體形成一個完整的公民社會來配合。事實上,市場經濟造就了公民社會的主體、拓寬了公民社會發展的空間。

2)公民社會與法治

契約關系和契約精神是公民社會建立和良性運行的的基礎和保障。從市民社會的產生發展來看,它與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和近代法治的確立有密切的關系。

查爾斯.泰勒指出,早在近代反對專制主義的市民社會時期,孟德斯鳩就強調一種來自國家并針對國家的自由”—政治自由”,政治自由和良好的法治分不開,而自由狀態不是與生俱來的,是來源于憲法。這一點很明確地強調了市民社會和法治的關系。實現市民社會文明,必須以法治為保障。現代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有效運作的體制條件是法治,而法治則是通過其兩個經濟作用來為市場經濟提供制度保障的,一是約束政府,二是約束經濟人行為。

法治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公民社會的必要因素也是其優勢,資本主義國家的權力分散的環境遏制公權力的專項傾向。公民社會和政治國家在二元矛盾發展中,運用法律來調和其中的普遍利益與特殊利益的沖突。而公民組織的多元利益的沖突、互動和整合也衍生了理性的規則秩序,具有自由理性精神的公民意識構成了法治的非制度化要素。

從公民社會的概念變遷和其構建因素來看,資本主義社會有其自身的優勢和歷史貢獻,可以說,資本主義社會對民主制度的完善是不可否認的,但資本主義社會并沒有完全實現公民社會,資本主義有其無法掩飾的局限性。其中最為關鍵的自由之一就是對勞動自由的束縛。這個自由是針對資本主義階段勞動的不自由而言的。工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從事的勞動不取決于他們自己。由于還存在著失業的可能,并且由于失業大軍的存在是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基本前提,所以,他們即便找到某種工作,也只是偶然的;另外,芬伯格指出,由于資本主義技術體系從蒸汽機時代就開始了使工人去技能化,更加使得工人不是勞動過程的主體,而是附屬品;這說明工人在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勞動體系)中,不是主人,而是附屬品,是被利用和榨取的對象。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在論述“勞動異化”的時候,也就已經諷刺到: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勞動是受苦,只有在下班后,在業余時間,工人才感到屬于自己。馬克思最終提出了消滅勞動,實現“自由自主的活動”的理想,要通過進一步的社會革命或者社會改革,來廢除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制度,建立勞動者與自己的勞動資料相結合的新型社會。所以說,資本主義的局限性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不能完全實現公民社會。

參考文獻:

[1] 李熠煜 當代中國公民社會問題研究評述[J]北京行政學報 2004.2.

篇5

Kelly Hoppen認為,對一個設計師而言,最重要的是確立自己的風格,那是區別于他人的關鍵特征,也是設計生涯中應該始終遵循的一套內心哲學。而Kelly的風格是一目了然并令人記憶深刻的――自然、均衡、既無過分裝飾亦不索然無味。在時尚與典雅之間,Kelly始終保持了幾近完美的平衡。

這是一座老房子翻新而成的別墅。Kelly在這個有著古老軀殼的房子中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柔和的、充滿溫情的當代生活方式。除了老房子的古舊的表皮,還有一些物件被保留了下來――幾組看似毫無特征又陳舊的家具。Kelly堅持留下了它們,并且經過重新的黑漆涂飾之后,這些家具在空間中與各種精美的新家具搭配得當,無縫“拼接”。手工涂漆帶來的不均勻的質感反而成為了它們最有味道的地方。和其他的當代工業產品并置于一處,卻也有一番不一樣的空間情緒。

Kelly在設計中總是用極其低調的手法把諸如此類的個性元素揉人進空間之中。但是,即便在設計中融合了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生活語境中的豐富元素,凱莉?赫本的作品看上去仍然自然而和諧。Kelly的設計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它不會令人感到過時,也不會時髦得受人追捧,它只會在時間的沉淀中顯得越發典雅珍貴。

在Kelly Hoppen的設計哲學里,室內設計的自然風格,并不是一個內容單一的概念,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無論是設計師的理念,還是形成后的設計圖,都要統統來自自然這一概念。包括室內材料的選擇,也要達到標準。設計是一門藝術,必須首先確立內心的自然理念,在實踐中尋求實現它的方法,最終才能將其在作品中體現,完成我們對和諧、舒適的追求。對一個成功的設計師來說,靈感的進發是其完成優秀作品至關重要的一個過程。如果設計都走傳統之路,總是循規蹈矩、缺乏創新,就不能吸引人、感動人。在Kelly的作品中,尤其是一些商業場所的設計來講,人們無時無處不在感受著它的大氣和奢華,“把奢華做到極致”也一度是凱莉的設計追求。“有些人以為奢華就是金碧輝煌,其實并非如此。簡約的設計裝飾同樣可以體現精致、奢華的氣質,也能夠很好地傳遞深邃的藝術理念。奢華就是力求使設計的作品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是這樣理解的。”

Kelly Hoppen認為,對一個設計師而言,最重要的是確立自己的風格,那是區別于他人的關鍵特征,也是設計生涯中應該始終遵循的一套內心哲學。而Kelly的風格是一目了然并令人記憶深刻的――自然、均衡、既無過分裝飾亦不索然無味。在時尚與典雅之間,Kelly始終保持了幾近完美的平衡。即便在這個不算太大的翻新舊屋之中,Kelly對于美精準而沉著的掌控依舊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和諧柔軟的生活空間。

篇6

一、寫作背景

改革開放的20多年,既是我國社會結構整體性變革的20多年,同時也是我國哲學研究創新的20多年。這一時期,我國哲學及其研究呈現出新的風貌和時代特征。第一,有強烈的前沿“問題意識”。第二,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哲學創新,這一時期的哲學研究更注重以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帶動和促進基礎理論研究,以求哲學理論與哲學的創新。第三,關注人的生活世界。第四,努力恢復和確立人的主體性維度,更加關踐、價值、主體、人這一層面的問題。最后,這一時期的哲學研究個性化傾向比較突出,研究的平民化意識日益增強,并且分化的傾向也較為明顯。該書的出版澄清了長期以來社會哲學學科觀念模糊混亂狀態,確立了哲學研究的大方向。

二、寫作特色

本書以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為核心問題展開探討,理論說明極具邏輯性,把對社會歷史的觀念稱為“描述”。以“濃厚的學術思想含量、貼近社會生活的現實分析和活潑的文字表述相統一”為寫作風格,以“科學、嚴謹、樸實、規范”為創作學風,來展開內容的語言表述,力求既有學理的嚴肅、又有現實感的活潑文風。

三、內容結構

本書中王老師以個人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問題作為研究社會哲學的切入點,分為八個章節探討了現代實踐哲學的興起、超越原子論與整體論、探討一種復合正義論、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等問題。

王老師首先從社會哲學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入手,闡述了社會哲學發生和成長的可能性。接著論述了社會生活的基本方式即歷史哲學與社會哲學以及二者的區別。從而得出結論:市場經濟與社會哲學之間具有一種潛在的關聯性。接下來王老師界定了社會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指出造成研究困難的都是思維自身,應該讓定義適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領會去修正定義,修正理論思維,這種方法即為反思平衡法。由此,得出了對社會哲學對象的定義,即:社會哲學是一種對于社會生活的現實的總體把握。關于研究社會哲學的意義,王老師從兩個層面去論述,一個是現實層面的意義,再一個是哲學層面的意義,并總結得出結論,若現實生活與第一哲學兩個層面對于互相貫通,將有更為重大的意義。

在書中,王老師一般的討論了關于社會生活的描述即社會本體論問題。在可能性層面上對社會的本體論問題進行了描述,勾畫出了一個最一般的理論框架,一個社會思想的一般坐標系,以便借助于這一框架對于既往的社會哲學理論進行一種批判性的考察,并由之而為探討理論發展的合理進路提供某種借鑒。在這一章中,王老師先是界定了社會存在論的含義,接著重點論述了社會生活的描述對于社會生活的意義,強調指出政治作為一種技術為人類所特有。對于日常語言與理論語言的關系,王老師指出:沒有觀點就沒有理論,理論是觀點的產物;理論語言不可避免的是派生并依賴于日常語言的。對于社會生活理論描述的后果,王老師指出:科學語言的描述通常片面抽象,而哲學語言的描述則會受到兩個方面的約束,即它必須遵從理論語言的規范;它必須滿足整體性描述的要求。最后得出結論: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社會哲學的中心問題。

在書中,王老師介紹了人類本性的三維度,即生物性、精神性和社會性。指出 “人類首先是一種生物存在,不僅如此,人還是一種超生物性的精神性存在,人賦有意識,這使得人類從根本上不同于普通生物。”并進一步論述“結成社會是人類能夠作為人而存在下去的最基本的條件。”繼而得出結論:人之為人,只能“文化地”存在著,文化是人的宿命,人類的社會性是一種有文化的社會性。

王老師在書中指出,人類活動有三大基本領域,即經濟活動、精神文化活動和社會秩序。人類的經濟、文化、政治三領域的結構關系,也就是本書探討的基本社會結構。通過分析得出結論:人類諸基本需求的一般滿足方式是以“瓶頸需求”為基準的,在優先保證“瓶頸需求”獲得某種可視為最低限度的滿足的前提下,再盡量地去滿足其他基本需求。諸基本需求的滿足方式以“瓶頸需求”的滿足為標準,從而得出結論:社會基本結構是由滿足“瓶頸需求”的活動領域決定的。

在書中王老師還對社會價值進行了考察,指出社會的基本價值關系為權利和義務。并進一步闡明人類社或活動諸領域應遵循的價值原則為效率、公平和自由。接著詳盡的論述了社會性綜合價值--正義論。王老師認為: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分離性使得各個角度、各個領域的價值原則彼此沖突、難以并存。這種沖突和難以并存可能導致社會生活的不可能,因而必須予以折中協調,使之能和平共處,共同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這樣一種用以折中協調諸價值原則的價值原則,便是一種正義原則。作為一種協調諸原則之原則,正義原則便是一種綜合性的價值原則。正義價值的綜合性體現在對各對立價值的折中上。首先是對權利與義務價值的折中。書中主要以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去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三大領域經濟、政治、文化中的價值原則――效率、公平、自由――的平衡和折中問題。

四、觀點創新

在書中,王老師把社會的結構方式與人類的活動方式相聯系,闡述了經濟、文化、政治三大活動領域的基本結構關系從領域和一到領域分離的轉變過程。這是極具創新的觀點。

首先提出了“瓶頸需求”的概念。王老師指出:“諸基本需要的滿足不可能齊頭并進,而只可能是在保證各基本需要都能獲得最低限度的滿足的前提下,根據各活動領域的‘生產’能力進一步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在活動量的分配上,起決定作用的便不是‘生產’能力最高的活動領域,而是‘生產’能力最低的活動領域,即‘生產’能力最低的活動領域有權要求優先獲得足夠的活動量以滿足最低限度的這種需求,這種其滿足手段匱乏或稀缺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只能按最低限度要求予以滿足的需求,可稱之為‘瓶頸需求’。”在非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秩序成為“瓶頸需求”。政治活動獲得特別重要的中心地位。這就意味著社會秩序的需求和生產獲得了一種基準的地位,進而意味著,要求以生產社會秩序的政治活動為基準來決定如何安排其他領域的生產活動。政治活動的中心地位決定了非市場經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合一的社會運行狀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于分工的市場交換所造成的人們之間以物為中介的依賴關系的普遍化,構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是市場交換的副產品。由于成本的低廉,這一生產方式成為市場經濟社會主導的社會秩序生產方式。政治活動的特別重要的地位在市場經濟社會不再那么重要,其限制作用也就成了弱強制,或不再強制。各活動領域各歸其位,形成諸領域相對分離的狀態。

由于在物質生活資料和社會精神兩種現實的生活需求中的物質生活水平一般地穩定在大致能滿足基本需求的水平上,易生波動的社會秩序對于人類的生存便有了決定性的意義,于是,主要地提供社會秩序的政治活動便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中心地位,并使經濟活動與精神文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服從于建立或保持社會秩序的需要,從而不可避免地使得三大活動領域以政治為中心而結合為一個其間具有高度密切關系的整體,即領域合一。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分工與交換高度發達,經濟活動高度社會化,人們之間由此而建立了一種相互依賴的經濟紐帶關系,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使得經濟活動本身就直接構成了一種保證社會秩序的力量。這樣一來,政治活動雖仍有社會整合的重大作用,但既然不再是社會秩序的唯一主要提供者,作為統合一切領域的中心地位自然不再存在。由此導出的結果是,各個活動領域間將不再存在一種直接的從屬關系,而是相互拉開了距離,相對地分離了。這可簡稱為領域分離。從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這是從非市場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是社會結構所發生的最為根本性的變化。

從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的引起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諸價值原則的疏離、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復調化等一系列變化。三大領域從合一到分離的轉變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理論體系,這為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社會 工程 合理性 社會工程哲學

Abstract One of in academic circler’s objects of study, is take can promote human own development as the premise, thus causes social the development, and even the entire human culture all may forward the evolution. Was separated from this premise, the research then did not have any value to be possible to say. In the philosophy sight project is contains in the society, Three Gorges Project, pert water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project,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roject, regardless of is vast or is small, all has with the societ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hilosophy thought consideration social engineering, appeared Professor Li Bocong the project philosophy and Professor Tian Peng Ying’s social engineering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attempts in the rational idea of, the social engineering philosophy, in the social engineering philosophy rationality to discuss a superficial view.

Key words social engineering reasonable social engineering philosophy

一、 合理性的旨趣

當代美國哲學家L•勞丹說:“20世紀哲學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合理性問題。”[1]哈貝馬斯認為,合理性概念是從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中產生出來的,但又區分為兩個層次,一為目的合理性,二為交往合理性。[2]前者指人與自然的關系,后者指人與人的關系。“合理性”這個概念,從根本上說,是從人與自然的世界的關系上產生出來的。人以自己的活動和行為確證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和地位。哈貝馬斯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對人的行為進行了統籌分析。然而,韋伯為了對近代西方社會歷史進程進行社會科學分析,而提出合理性概念,為了做經驗分析又把合理性概念具體化為作為作為理論機制的合理化論。在筆者看來合理性分為如下兩個層面。

1、動機合理性

社會工程哲學研究的動機或者說是研究的出發點是“人”,因為人是區別于這個地球上其它一切生物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存在”物。什么是動機合理行為?在哈貝馬斯看來,它指的是人對自然的關系,強調人通過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改造而從自然界索取生存之資。[3]在這個層面上,人主要表現為支配技術規則,而這些技術規則是建立在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基礎上的,人確立一個目的或動機,這個目的或動機是在人的行為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人通過選擇、利用以及有效的方法來實現它,因此,它是工具性的、手段性的、策略性的。

2、社會交往合理性

社會工程哲學立論的基本問題或者說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人與社會世界的實踐關系。人與社會的實踐關系的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交往問題”,交往問題一直是當代社會關注的熱點。社會工程哲學把“社會交往”看作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哈貝馬斯從語言層面(以語言為中心)來考察人與人之間交們行為的合理性這個思想是逐漸形成的,在他的重要著作《認識與旨趣》(1968年)發表時,他充分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并以之來解剖現代資木主義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4]合理性本身蘊藏著太多的理性成份,概括起來說,合理性就是建立在對現實世界和理性本身的批判和完善的基礎上,為達到可以預期的最佳效果,而實現的合規律性、合目的性與合乎實踐理性的統一。從對合理性的探討出發,合理性是指建立在社會發展的現實的反思、批判建構和完善的基礎上的,為達到社會整體更好的發展,而達到社會發展的合規律性、合目的性與合乎實踐理性的統一。

二、 社會工程哲學的概念

伴隨者和諧社會主義的腳步聲,社會工程哲學在曙光中孕育出來。在社會工程哲學創生之前,學術界里有許多人研究工程哲學、社會工程學、然而要說清楚社會工程哲學必須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區別。

1、 社會工程哲學與工程哲學

工程哲學的基本箴言是“我造物故我在”,社會工程是人類有組織、有計劃按照項目管理方式進行的成規模的建造或改造活動。[5]大型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如,三峽工程。社會工程哲學把工程哲學細化。社會工程哲學把工程分為“狹義工程”和“廣義工程”。[6]狹義的工程就是人們經常提及的、指涉及自然領域的生產、建筑工程,如“長江三峽工程”、“神州六號工程”等。“廣義的工程”系指“自然工程”和“社會工程”。而社會工程哲學恰恰重點研究追問“社會工程”。這就為構建一個與傳統工程哲學即“自然工程哲學”相對應的“社會工程哲學”創設了一個理論和邏輯前提。與此同時,把“社會工程”與“社會技術”區別開來,把社會工程作為社會技術的延伸、發展和集成使用,從而在學理上證明社會技術的真實客觀存在和改造社會世界的功能。

2、 社會工程哲學與社會工程學

社會工程學是以社會政策、法規、計劃等的設計概念為核心的,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學等學科的知識和技術進行重構與整合,并具有自己特殊內容的新興學科。[7]社會工程具有交叉科學的特點,它要求體現理論研究與方法論研究相結合、歸納分析與演繹推理相結合。社會工程哲學的研究內容是人、社會世界、人與社會世界的實踐關系。從研究內容上看社會工程哲學更貼近于大眾生活。

于是,社會工程哲學就是用哲學的思維去思索工程、在哲學的視域里探究社會工程,其研究對象是人、社會世界、人與世界社會的實踐關系。

三、社會工程哲學的合理性

之所以田鵬穎教授創立社會工程哲學,是因為其具有現實的合理性,具有現實的意義。我們討論任何學術研究是否具有意義,其主要依據就是看它的研究對象何在!社會工程哲學把人、社會世界、人與社會世界的實踐關系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社會工程哲學正是在這三方面,對現實世界及理論本身(人的本身)進行了理論批判和完善,為達到和諧社會的目的,而對人及現實社會實現了合規律性、合目的性與合乎實踐理性的統一。

1、社會工程哲學把人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

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都得研究人。確實人是這個生物界上唯一一個有思維的生物,研究人、研究人類的發展無疑是這個時代乃至任何時代的主題。

的確人的問題,是一個既涉及人的理性,更關乎人的情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人”的問題的不同認識,大概涉及歷史觀的轉向甚至變革。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可能對“人”的問題的認識,還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學術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甚至被人聯想成對的態度問題。[8]

社會工程哲學研究人,正是基于哲學要關注人、關心人、研究人、討論人、追問人,這是哲學研究乃至一切研究的最高境界。如果哲學不關心人,遠離人,把人從哲學理論中淡漠了,那么哲學理論必然被人所遺棄,哲學必然走向貧困和寂寞。[9]

2、社會工程哲學把社會世界作為自己的改造對象

人是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研究人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社會世界。對社會的認識會促進人的問題的研究。究竟何謂是社會?怎樣分析和研究社會?能否真正把握社會的本來面目?這些問題的提出及其解決的立場和觀點,將最終決定社會工程哲學研究的性質,同時,所有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過程,不但將決定社會科學的命運及其任務,也將深深地影響到社會本身的生存、演化和發展,影響到在社會中生活的人包括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社會科學家、社會工程師的命運。

近代以來,特別是歷經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自然科學和自然技術成功地被應用于社會生產和其他社會改造領域,使自然科學的基本模式逐漸成為普遍標準和典范。[10] “究竟什么是社會”等基本問題,似乎都可以被科學地解答。著名科學技術哲學家劉大椿教授指出:“社會技術的研究是近年來新興的問題,它認為存在一種與自然技術相對的社會技術,把人與人之間、人群與人群的關系以及組織管理、社會管理等原本屬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問題看成一種技術現象,統攝在社會技術的范疇之下,它為增強人文社會科學應答方式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新思路”。

3、社會工程哲學把人與社會世界的實踐關系作為研究的基本問題

總的來說任何哲學都是研究人的學問,研究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以及人和思維的關系,社會工程哲學當然也涉及這些內容,但她嘗試性的說明人和社會的關系。

社會工程哲學就是在思維中把握“人與社會世界”的關系,把握“人與社會世界關系”的實踐方面。諸如人對社會世界的改造何以可能?人對社會世界的改造何以必要?[12]人對社會世界的改造方式、手段、途徑是什么?人對社會世界的改造本身有沒有規律性?等等。

社會工程哲學就是使人們順從你的意愿、滿足你的欲望的一門藝術與學問。整個社會的管理需要運用一定的技術、運用哲學的思維以達成社會的和諧發展;如今,運用各種社會工程去實現我們生活的世界久違的和諧,那么用哲學的視域去審視工程、社會、社會工程就有了現實的合理性。社會工程哲學本身蘊藏著太多的合理性成份,概括起來說,社會工程哲學的合理性就是建立在對現實世界和理性本身的批判和完善的基礎上,為達到可以預期的最佳效果,而實現人與社會的合規律性、合目的性與合乎實踐理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張弘政.馬克思發展理論的社會發展合理性意蘊[J].理論與現代化 2006 年1月 .

[2][3][4]高金品 論哈貝馬斯的合理性概念[J]國外研究 2000年 4 月.

[5]李伯聰.工程哲學引論[M].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2年.1,2.

[6]朱京 .論工程的社會性及其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2期.

篇8

一、 哲學人性觀

從哲學史上來說,研究人性無外乎兩種思維方式:一是從現實出發,總結人性;二是從超驗出發,規定人性。人從哪里來的?又要到那里去?從古希臘自然哲學開始,就圍繞著本原問題探討哲學。對于人既有肉體又有靈魂的認識,自古以來就有,靈魂和肉體如何統一的問題,是哲學史上人性觀一直在探討的問題,要么把人看成物質性的,要么把人規定為精神性的,于是“物性人性觀”、“神學人性觀”、“理性人性觀”等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并有人的“物性”和“超物性”對立的觀點。從今天來看,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人取得了進一步深入的認識。哲學從勞動、實踐和社會關系三個層面探討了人性問題,在哲學看來,人性是指人身上所具有的特性和屬性,人的本性主要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三個方面,而精神屬性本質上屬于人的社會屬性,因此,人性主要有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兩個方面。

現當代關于人性的爭議,還集中在批判抽象人性論的觀點上。抽象人性論是著眼于人同動物的區別而對人性進行的一種抽象。它通過靜態的、共時性的比較和歸納,把諸如理性、語言、意志、、利己等人的共性特征抽象化為絕對的、永恒不變的人性,以此作為考察、研究、解釋人和社會的出發點和根本動因,從不變的人性中引伸出社會關系及其規律。很多學者也是基于人的現實性而批判這種所謂抽象人性論的,認為這種人性論不能把握人的本質。而我們在這里探討的“人性假設”也被批判為抽象的人性論。誠然,抽象人性論是不能最大程度把握人的本質,而人性假設不同于抽象人性論,人性假設的作用不是把握人的本質,而是通過一定的理論前提建構相應理論,從而為現實提供理論指導,管理哲學中的人性假設就是達到此作用,我們不能從不能徹底把握人的本質,就忽略這種人性觀的作用,它是哲學中關于人的認識的具體應用,而非達到一種把握人的本質的作用,所以這種人性觀并不“抽象”。而對人的本質的探索,對人性的進一步發掘是以前、現在乃至將來永恒不變的哲學任務。哲學的人性觀和管理哲學中的人性假設既有一定的聯系,又相互區別。

二、哲學人性觀和管理哲學人性假設的聯系與區別

管理哲學的人性假設本質上是一般哲學人性觀的具體應用,所以管理哲學的人性假設是以哲學的人性觀為前提的,就今天管理哲學的發展水平來看,所有管理哲學的人性假設都是直接借助于一般哲學的人性觀。從中西人性認識的不同來看,中國古代人性觀主要是基于倫理的角度上提出的,受儒家文化人性善的影響,認為人性本質上是善的,所以引導開發人的善性就成了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基本價值取向;古希臘文明對人的理解主要是從人的個體自由和感性生命力的弘揚出發來探索人之所以為人的特征,而不僅僅像中國一樣囿于倫理關系,在古希臘人看來,人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追求自由和張揚個性,而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個體都是自私的,所以人性中最主要的就是自由和個性,而這種自由和個性的人性在基督教文化中就變成了人性的“原罪”。到了近現代,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相互交織,從管理學上講,西方人性觀主要是理性的人性觀,在此基礎上,管理哲學強調制度設計,是典型的制度管理,表現在強調管理制度要使人的自由的實現和對自私的合理限制。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主要是基于對于人的認識進一步深入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人性假設理論的發展。因此,管理哲學中的人性假設是基于哲學人性觀的發展上的,管理理論構建的基點是人性假設,哲學人性觀是管理哲學人性假設的認識論來源,而管理哲學人性假設又不同于一般哲學的人性觀,是一般哲學人性觀的具體應用,是基于方法論意義上的管理理論構建的需要。

哲學人性觀與管理哲學人性假設的區別從整體上講是哲學與管理哲學的區別,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出發點不同

“哲學是什么”是哲學研究中一個永恒的、開放性的問題。研究這個問題主要有幾個明顯傾向:哲學的起源(中西起源)、哲學無定論(認為人們無法給哲學下準確的定義,哲學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不同的內容)、“什么是哲學”與“哲學是什么”之爭以及哲學就是人學等等。現代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在《人論》一開始就說:“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這看來是眾所公認的。在各種不同哲學流派之間的一切爭論中,這個目標始終未被改變和動搖過:它已被證明是阿基米德點,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動搖的中心。”1在現代中國哲學界有些人認為哲學的中心問題是人。如果認為哲學是尋求一般規律,科學是尋求具體規律,那么哲學與科學就僅僅有層次上的區別而沒有性質上的區別了。哲學的目的不是揭示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訴人們人的世界應如何,因此哲學的實質是人學。對于這個觀點,存在一定問題,也存在著爭論,哲學的主題是人并不意味著哲學研究的范圍僅限于人,而不重視其它方面的研究。在我們研究人的同時,必定要研究與人有關的所有知識。而關于人性的科學恰好是哲學,但是與人有關的知識并不僅限于哲學。筆者在這里不是研究哲學是什么的問題,只想說明 “人”在哲學中的地位,哲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用理性思維去實現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人”的問題一直是古希臘哲學到中世紀宗教哲學以及到現當代西方哲學不變的主題,筆者認為,哲學中關于人的問題主要是一直在追問“人從哪里來?”和“人到哪里去?”兩個問題,亦即本原問題和終極關懷問題,哲學人性觀是試圖從追問本原問題以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西方哲學史上的相關理論如是,哲學從人性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出發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也如此。

管理哲學人性假設則不同,管理哲學人性假設是為了一定管理目標的實現而作出的,是為了一定管理理論的構建而服務的,從出發點上與哲學人性觀有著根本的區別。雖然現代管理理念也強調管理的最終目標也是人,主要表現在強調“人本管理”上(關于人本管理,第三章會作專門論述),但是這個目標要一系列的子目標配合,是不斷實現的,終極目標的實現是需要各種具體目標的實現為前提的。比如,企業管理中,企業以盈利為主要目標,到今天仍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便當今許多打著“社會企業”的名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也是如此,他們之中可能有一部分真的是以實現社會利益為根本,但是這個社會利益實現的前提是一定經濟利益的實現。

(二) 一般意義和具體意義的區別

哲學人性觀是對人性一般意義的把握,是對人性本質的探索和對人性實現的追求,而管理哲學中人性假設是人性在微觀層面的具體應用。管理哲學中人性假設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概念,這種具體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假設理念及應用不同;第二,不同管理組織當中所要求的人性假設不同,相同組織當中不同部門的人性假設應用也不同;第三,人性假設為了一定管理目標的實現而存在,其目的性非常明顯,涉及到不同管理目標的人性假設不同。總之,管理哲學的人性假設是一個具體的概念,總的來說,管理哲學人性假設是具體到管理學上的,是哲學人性觀在管理學中的具體應用,涉及的條件不同,應用的方法不同。

(三) 目的和手段的區別

哲學對人性的探索是追求人性實現的目的,更多時候強調的是價值理性。而管理哲學人性假設是強調利用人去實現人的目的,人是同時作為手段和目的而存在的,因此管理哲學人性假設更多強調的是人的工具理性。

“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之所以困擾哲學界那么久至今沒有明確統一的答案,“哲學問題都是一些永恒無解、萬古常新的難題,哲學家們只能不斷地探索、尋求通達智慧境界的道路,但是卻注定了不可能獲得終極的答案”,張志偉認為哲學問題之所以是沒有終極答案的難題,“原因就在于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人不僅是屬于自然的存在物,不僅依靠自然本能而存在于世界上,而且有理性思維,是自在性與自為性的統一,“這就使他形成了超越自身有限性而通達無限的自由境界的理想,哲學(包括宗教)就是這一理想的集中體現。”2“人的奧秘,是哲學奧秘的所在;探尋哲學的奧秘,就在于求解人的奧秘。人及其與世界的關系,是全部哲學問題的集結點。”3 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探索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在“人屬”世界中探索世界的規律,又要依靠自我理性不斷反思自我,在反思的過程中認識自我的本性,并且利用自我的本性改造自然,使世界改造為“屬人”世界。然而,人們探索外部世界的客觀規律,在最終的意義上,并不是為了解釋和說明外部世界,而是為了掌(下轉71頁) (上接51頁)握外部世界的客觀規律來實現人自己的目的;人們認識自我的本性,從根本上說,也是為了合乎本性地實現自身的發展。“所以,人類的一切探索,包括哲學探索,都是為了人自身的發展而進行的探索。”4

古希臘自然哲學主要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問題,以追求“萬物的統一性”,也就意味著同時包含人的本原問題,也即前文所提到的“人從哪里來”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追問“人到哪里去”,以實現人的價值為根本目的;中世紀基督教哲學更是從信仰的角度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近代西方哲學通常被人稱為“認識論的轉向”,認識論的轉向是針對本體論而言的,說明人們開始強調自覺地認識“人和世界”的關系,從而達到實現人的自身發展的目的;哲學則從現實出發,指出人的實踐性,在認識人的基礎上,最終達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西方哲學人性觀探索人性以實現人的價值,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其“為了人而認識人”的目的性非常明顯,中國哲學同樣如此。就影響廣泛的儒家思想來說,“儒家站在人生之內體證宇宙萬物之生命本源,并據此體證追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審視人生的意義、命運及人對天地萬物的倫理義務和道德責任。5”

篇9

2.正確引導宗族文化構建和諧共同體——以福建省周寧縣禮門鄉貢川村陳姓為中心陳丙東,ChenBingdong

3.閩東畬族文化產業的個案分析——以寧德市蕉城區上金貝"民族村寨游"為例劉冬,LiuDong

4.發達國家行政內部監察的比較和啟示陳國淵,鄧劍偉,ChenGuoyuan,DengJianwei

5.析我國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權廖翔華,LiaoXianghua

6.福建省經濟競爭力評價——華東六省一市的比較研究劉偉宏,黃學敏,LiuWeihong,HuangXuemin

7.海西發展創意經濟的理論思考與政策取向韓麗嶸,黃家驊,HanLirong,HuangJiahua

8.成本與定價經營決策初探陳筱萍,ChenXiaoping

9.從金融危機探析我國居民消費不足的問題周潔,ZhouJie

10.地方銀行發展模式的思考——兼論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周建輝,ZhouJianhui

11.論唯物史觀的三大詮釋模式及其解構與整合李鍵,LiJian

12.對美外交戰略思想內涵與啟示黃一玲,HUANGYiling

13.淺談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當代價值及現實啟迪范世珍,FanShizhen

14.詩美:有意味的生命形式——以于堅《看海》為例王思韻,WangSiyun

15.論修辭范疇中"情~"合成詞蘇佳,SuJia

16.《故都的秋》寫作特色淺析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張義順

17.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構建節約型高校康碧芳,林貴東

18.福建省民辦高等院校國防教育現狀與對策謝志強,鄭麗關,劉博,余建通,羅順綢

19.寧德師范學院圖書館外文文獻現狀分析湯雯

20.淺議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李美秀

21.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科研管理現狀及對策王平平

22.淺談電子檔案的特點和管理措施周建英

23.中職語文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林云平

24.職業中專語文教學改革之淺見葉小梅

25.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策略探析杜翠仙

26.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滲透謝瑞蓮

1.關于建設海峽西岸畬族文化列島的建議藍萬清,LANWan-qing

2.畬族史詩《高皇歌》所反映的畬族社會教育情況張春蘭,祁開龍,ZHANGChun-lan,QIKai-long

3.論洛克之財產權觀張育楠,ZHANGYu-nan

4.淺析酒店賓客投訴的原因及應對方法張發友,ZHANGFa-you

5.公平理論在現階段的突出意義徐新泉,XUXin-quan

6.基層地籍檔案管理規范化探析余曉榕,YUXiao-rong

7.建立臨時監護人制關注留守兒童心理仲玲,ZHONGLing

8.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辨析林心雨,LINXin-yu

9.廣西濱海旅游客源市場總體特征分析李丹楓,LIDan-feng

10.打造原生態農耕文明品牌大力發展閩東旅游產業江容眉,JIANGRong-mei

11.動車開通帶給閩東旅游業的挑戰及應對措施陳海堤,CHENHai-di

12.在實施環三戰略中推進旅游經濟發展林順影,LINShun-ying

13.閩東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吳梅芳,崔柳,WUMei-fang,CUILiu

14.加快交通運輸業向綜合物流服務發展的對策分析林晨,LINChen

15.春秋金文用韻韻例簡析徐新亮,XUXin-liang

16.人稱指示語的認同功能林斌,LINBin

17.寧德師院《大學英語》教學情況調查與分析姚正錦,YAOZheng-jin

18.大學畢業生職業成熟度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廖美玲,朱溢毅,LIAOMei-ling,ZHUYi-yi

19.探索高校貧困生認定的創新對策歐嘉煙,OUJia-yan

20.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幾點措施姚文英,雷永漢

21.關于傳統文化與深化思政教育的思考鄭東亮

22.科學發展觀視域下高校離退休干部服務管理工作探析陳貴新,CHENGui-xin

23.高校辦公自動化建設的探討繆瑩,MIAOYing

24.學習時間學生做主——談語文教學如何尊重學生的學習時間楊居李,YANGJu-li

25.搭建小組合作學習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陳曉暉,CHENXiao-hui

26.淺談英語技能訓練教學方法實踐俞翠芳

27.民間和鄉土美術是美術教育的寶貴資源張衛華,ZHANGWei-hua

28.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于一體——職業中專學校德育教學初探黃少懷,HUANGShao-huai

1.淺析共同危險行為行為人的免責事由金鑫,JINXin

2.實行一本制明確的量刑建議構建陽光量刑平臺楊明松,YANGMing-song

3.畬族文化研究的新收獲——2009年全國畬族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謝重光,張春蘭,XIEChong-guang,ZHANGChun-lan

4.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金貝和云門畬族村之比較高學欽,GAOXue-qin

5.馬克思的感性世界及其本體論路向李鍵,LIJian

6.淺談我國負責任行政行為模式的構建——由庫珀行政倫理帶來的思考何文婷,HEWen-ting

7.列寧在新經濟時期針對"三農"問題的決策及對中國改革的啟示林本,LINBen

8.新時期培育海西東北翼旅游增長極初探——以環三都澳區域為例陳健平,CHENJian-ping

9.中心聚落、酋邦與中國的前國家形態林石,LINShi

10.試論晚明審美的新趨勢古板,GUBan

11.詩體變革視域中的解放區民歌體敘事長詩林木,LINMu

12.柘榮話的文白讀袁碧霞,YUANBi-xia

13.解構主義視角下《守望燈塔》的重新審視——論《守望燈塔》的女性主義立場林少晶,LINShao-jing

14.《清平山堂話本》中語義臨摹性對"動+了+[賓]+補"和"動+補+了+[賓]"語序形成的影響周曉飛,ZHOUXiao-fei

15.誰在翻譯?——女性主義譯論觀照下的譯者主體性游晟,YOUSheng

16.《孫子兵法》英譯本譯者主體性蠡測——以翟林奈、閔福德二譯本為中心謝道挺,XIEDao-ting

17.從主-述位理論看語篇中的英語長句漢譯潘高潔,范祥濤,PANGao-jie,FANXiang-tao

18.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的二語習得探究——以英語口語交際為例任遠,RENYuan

19.中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現狀的初步考察胡麗英,龔帆元,HULi-ying,GONGFan-yuan

20.論語言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謝瑞蓮

21.英語的整體教學張蘭芳

22.在職研究生培養質量探析繆瑩

23.高校準畢業生離校心理剖析歐嘉煙,林騰輝

24.對高職高專院校人才招聘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探討鄭少鋒,王平平

25.網絡時代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包小梅

1.畬族文化發展:經驗與戰略郭志超,GUOZhi-chao

2.閩東畬族居住格局初探——兼談閩東畬漢族群關系賴艷華,LAIYan-hua

3.閩東疍民的習俗與文化李健民,LIJian-min

4.從《金翼》看東南漢族的民俗及其象征意義陳興貴,CHENXing-gui

5.周寧上海鋼材市場調研報告孫紹旭,宋凌遷,SUNShao-xun,SONGLing-qian

6.把旅游業作為閩東加快發展的主導產業江容眉,JIANGRong-mei

7.論金融危機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影響黃亮,HUANGLiang

8.從一個繼承糾紛案看共同遺囑的效力王長河,應敏駿,WANGChang-he,YINGMin-jun

9.淺析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的關聯林心雨,LINXin-yu

10.淺談行政規范性文件的監督林立氣,LINLi-qi

11.價值澄清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村官問題研究陳鈞寶,陳潛,CHENJun-bao,CHENQian

12.論國外公平分配理論與實踐對我國的啟示鄭常鱖,ZHENGChang-gui

13.對稱辯證法是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陳世清,CHENShi-qing

14.淺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形態及其果效林芳,章光園,LINFang,ZHANGGuang-yuan

15.唐溫麻縣的治所和長溪縣的置縣時間高學欽,GAOXue-qing

16.恩格斯的"現實主義"文藝觀再論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高松,GAQSong

17.論張愛玲小說女性的悲劇性命運李翠雯,LICui-wen

18.福建國際貿易復合型人才培養與雙語教學陳春玲,CHENChun-ling

19.新加坡雙語教育思想對我國高校雙語教改的啟示林方榕,LINFang-rong

20.淺談澳大利亞的大學教育丘怡,QIUYi

21.論高校教材招標的合理性林騰輝,LINTeng-hui

22.皮亞杰兒童道德發展理論對兒童規則教育的啟示張小蓮

23."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學習問題的探討曾勛勛,陳飛

24.我校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心理探究雷永漢

25.高職高專學生網癮傾向成因及對策初探龔梓兵

篇10

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功能主要有思想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社會管理功能、決策咨詢功能等,可以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圍繞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和作用積極拓寬視野,增加服務社會內容,創新服務社會方式。破解思路不寬難題,一要樹立“頂天立地”發展理念。首先,既要樹立“頂天”發展理念,面向學術前沿和黨與政府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為服務社會奠定理論基礎;同時,又要樹立“立地”發展理念,直接面向區域轉型升級需求,積極開展應用型、攻關型研究,提高對政黨、政權、各種政治組織以及社會各階層的作用和影響程度,為指導社會活動、助推區域社會發展做貢獻。其次,要加強社會調查,服務地方政府、行業和企業決策等。破解思路不寬難題,二要堅持開放辦學。首先,圖書館、資料室、實驗室等向社會開放,將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精品課程制作成網絡課程,與社會共享知識財富。其次,要拓展繼續教育空間,推進學習型社會的構建。破解思路不寬難題,三要主動融入地方文化宣傳教育活動。首先,要鼓勵教師在引領地方文化事業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要鼓勵教師以參與媒體訪談、參加社會講堂建設等形式,投入哲學社會科學大眾化、普及化工作中,促進教師參與地方文化知識普及、市民修養提高等活動,實現研究成果向公共文化產品、大眾普及讀物轉化,引導社會價值觀念,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引領文化功能。其次,要挖掘地方文化及產業優勢,組織出版精品力作,宣傳地方文化,唱響文化品牌,做優做強地方產業品牌,以優秀的應用性成果為人們提供鑒別是非、善惡、美丑的準則,幫助激發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從而直接影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和整個社會的風尚,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破解能力不足問題,進一步提高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社會的規劃和師資水平

高校是人才匯聚的地方,具有各類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的精英很多。但是,當前高校對于社會多方面形勢的反應遲緩,使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明顯不足。一是對于社會發展的宏觀形勢和需求缺少了解,在與地方合作時缺少系統的規劃和長遠的部署,顯示出戰略謀劃的不足。二是對區域發展所需的學者類型缺少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師資隊伍建設與地方脫節。三是對地方發展所需的人才屬性缺少了解,哲學社會科學的專業設置、課程設計、教學內容等與社會需求和區域發展脫節。破解能力不足問題,一要加強組織管理,積極構建服務社會大格局。高校要設置專職于區域合作的組織管理部門,著力加強與社會的對接,做好服務社會頂層設計和外部環境營造工作。首先,要加強對社會和區域環境的認識,增強管理部門宏觀部署能力。其次,要加強對外聯系,搞好與社會的多層對接關系。破解能力不足問題,二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著力培養服務社會骨干力量。首先,要重點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其次,要加強人才梯隊建設,注重培養中青年人才。再次,要建設創新服務團隊。

三、破解保障不到位難題,進一步構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社會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