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蛇添足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29 14:0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畫蛇添足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手下的辦事人員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個痛快。這一壺酒到底給誰喝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都同意這樣做。于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 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里想:他們畫得真慢。再想顯示自己的本領, 于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還洋洋得意地說: “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邊畫著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 馬上把酒壺從他手里奪過去,說:"你見過蛇么?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么要給 他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篇2
今天,我讀了《畫蛇添足》這個寓言故事,它讓我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這個寓言故事主要記敘了門客們為喝祭酒,而比賽畫蛇,一個門客由于畫得比別人快,很得意,給蛇添上了腳,最終,沒喝到酒,還受到了另外一個門客的嘲笑。
有一件事讓我懂得了跟《畫蛇添足》一樣的道理。
有一次,媽媽在家休息,很少下廚的爸爸自告奮勇來掌勺,我給爸爸當起了助手。先做咸魚,爸爸從冰箱里拿出咸魚,洗凈放入碗里,并且加入配料,還加了一點鹽。然后,爸爸再在鍋里倒上適量水,在水上放個蒸格,把咸魚放在蒸格上,蓋上鍋蓋,打開煤氣。等到蒸得差不多的時候,爸爸從鍋里拿出魚,讓我品嘗味道如何。我拿起筷子夾了一塊,小心地放進嘴里一嘗,“啊!”我大聲叫了起來。爸爸問:“力力,你怎么了?”“爸,好咸??!”我說。“怎么會啊,我來嘗嘗看!”爸爸也夾了一塊咸魚,“真的很咸啊!”我想起爸爸在蒸魚前加了點鹽,就問爸爸:“你怎么在咸魚里放鹽???”爸爸這才恍然大悟,說:“是呀,我真傻,怎么會在咸魚里放鹽啊,這不是在畫蛇添足嘛!”
通過這件事和《畫蛇添足》這個故事,我明白做任何事都應該客觀反映事物,否則就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篇3
1、畫蛇添足的寓意是比喻有的人自作聰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辦糟了。比喻節外生枝,多此一舉,反而壞事,諷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舉,反而得不償失的人。
2、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這個故事的意義是膚淺的,“畫蛇添足”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不要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而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東西。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看圖猜成語42關答案:畫蛇添足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自】:《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示例】:這也是一則事實,并非做書的人~,為此奇談。
【語法】:連動式;作賓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余。這一壺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于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 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里想:他們畫得真慢。又想顯示自己的本領, 他洋洋得意地說: “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畫著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 馬上把酒壺從他手里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么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篇5
真的好像當年我才看的是小說以及創作小說的過程當中總是自以為是,感覺自己手底下寫的東西才是好的,可實際上漸漸的變得越來越自卑,就不愿意去看自己寫的東西了。
所以到底什么是精品,什么是垃圾自己內心也沒問一個定論。
叫上此時此刻突然就放起了,我們也不會覺得這些到底有什么樣的結果,所以他們一直都在開那些離奇的故事,但是對于我們來講都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差異吧。
那些故事和道理也只會只會變得越來越遙遠,而我們也終究會明白,那些刻意的花上一筆,從來都不會去畫蛇添足。
篇6
以前,這一路長途,走的并不安心,一邊走一邊擔心著。也總有各種不甘心,害怕被別人區別對待,也害怕自己的才華被埋沒。
最后徹底變成平凡人。
甚至成為庸碌的人,沒有抱負,沒有理想,只是行尸走肉一般。
可是后來,我看到傳說,看到故事,也仿佛看到新的希望。
所有的波光婉轉,似乎都在一條路上得以實現。
我終于再一次成為殺龍少女。
面前出現的獸,還有一條條蒼龍,我是那么愛他們,可是終究還是要親手殺死他們。
愛他們的勇猛,愛他們的義無反顧。
殺死他們的那一刻,我哭了,他們也流下了最后一滴眼淚。
篇7
在英語習語中,常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應考慮西方國家的習語,采用歸化翻譯。英漢兩種語言在習語翻譯上采用歸化翻譯策略的例子舉不勝舉。誠然,歸化翻譯法縮小了語言中文化因素的差異,使人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間不謀而合的樂趣,降低了讀者接受的難度。然而,它忽略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及期待視野的變化。其主觀能動性主要體現在,讀者在閱讀習語譯作時,如果發現習語中有他未曾接觸過的異域文化因素,那么他便會根據上下文或注釋等去理解、內化吸收,進而修正自己原有的知識儲備,與此同時也擴展了自己的期待視野。今后如果再次遇到類似的表達形式,他的記憶存儲將會被激活,不自覺地與操原語的讀者產生同樣的聯想。下面就從讀者期待視野隨時間變化的角度來探討譯者在習語翻譯時更傾向于采取異化策略的趨勢。
接受美學強調,讀者的閱讀經驗構成了讀者的期待視野,而這種期待視野也會影響讀者對譯作的接受。讀者接受行為的傳遞促使作品進入一種連續性變化的期待視野之中。就習語翻譯為例,當譯文進入這種連續性變化的經驗視野時,源語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就會不斷被讀者理解和接受。與此同時,讀者的接受領悟能力也逐步增強,形成“視野的變化”。久而久之,隨著閱讀經驗的增長,讀者也不斷地調整和修正其歷史觀點、現實看法、期待視野,進而會逐步改善對譯作的見解。介于讀者的接受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讀者對源文本的翻譯需求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隨著時代的更迭,中西文化的碰觸與交流日趨頻繁,導致大量中西文化的信息相互滲透到彼此的文化和語言中。與此同時,人們的接受能力增強了,越發期待在閱讀譯作時能夠接觸更多的異域文化因素并以此豐富自己的經驗視野。因此,異化譯法的廣泛采用是不言而喻的。Venuti是“異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譯”的概念。異化派認為:翻譯的目的是文化交流,有必要讓讀者了解異國文化和異國語言的特點,目的語中移植源語文化將會豐富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下面通過例子來進一步觀察異化翻譯的趨勢:1)英語習語:gotolawforasheep,youloseacow.譯文1: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譯文2:為一只羊打官司,卻損失了一頭牛。前者為歸化譯法,表面上是對原習語字面意義的間接翻譯,也符合中文讀者的語言習慣。但事實上并不與源文完全對等。該英語習語不僅有“得不償失”的喻義,還能表示為了小事打官司,結果蒙受了更大的損失,反映了西方民族慣于采取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的文化習俗。然而中文諺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卻未能表達出源習語所隱含的意義。然而后者的異化譯法采用的恰如其分。2)英語習語:paintthelily譯文1:畫蛇添足譯文2:為百合花飾粉抹彩前者典出《戰國策》,蛇本無足,添足非成其為蛇,先畫成蛇的人卻因添足而未能贏得酒。“畫蛇添足”這一成語會不自覺地讓人聯想起中國文化里有關蛇的故事,與源習語的文化背景不符。同時百合花的這一意象也被舍棄了。后者用直譯傳達出原文特有的文化形象。百合花在基督教藝術中被當做是貞潔、清白、純正的象征,誠如在西方人的心中,百合花美麗且高貴。所以為百合花添色是多此一舉,徒勞無益之事。從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固然一開始用歸化譯法是考慮了讀者對文化意象的熟知度和接受度,但它卻舍棄了其中隱含的文化負載信息,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失去了鑒賞和了解異質文化的意義,只會把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固有的距離拉得更遠。此時,異化譯法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技巧選擇。它賦予了譯作新的語言成分和新穎別致的表達形式,同時也滿足了讀者求新求異的心理和對譯文陌生感的需求。與過去人們所持的抵御陌生和尋求認同的心理相比,當代人則是懷揣著一種渴望了解異域文化的開放心態來觀察和接納異族文化,這種開放的語言環境也給異化譯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今,通過異化譯法進入我們日常生活,并廣為接受,逐漸形成約定俗成的外來習語不勝枚舉。如crocodiletears(鱷魚的眼淚),armedtotheteeth(武裝到牙齒),towerofivory(象牙塔),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Timeismoney(時間就是金錢)等。異化如同一股潮流勢不可擋。這種譯法有利于兩種異質文化和語言的相互交流、滲透和融合,有利于喚醒讀者以往的閱讀的記憶,有利于激發讀者去感知異域風情的接受行為。
習語是一種蘊含強大文化內涵的表達形式,因此習語翻譯更應以傳遞文化為指歸,人們可以通過閱讀譯作來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無論是歸化法還是異化法,在習語翻譯過程中,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這是無可磨滅的。兩種策略相互補充,相互依存。在接受理論的視域下,習語翻譯應考慮讀者的主體性,盡量使譯文讀起來地道、生動,更貼近讀者易于其接受,同時也能讓讀者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不謀而合的樂趣。然而,由于兩種文化的接觸日趨頻繁,語言上的相互包容,文化上的,讀者的接受能力與閱讀品位也因時而變,期待視野的拓寬導致讀者產生想要感知和接受異域文化的愿望,并且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與接受水平,他會通過閱讀譯文去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背景。由此看來,更易保留異域色彩的異化法會日趨受到譯者們的青睞。(本文作者:周能為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篇8
新版電視劇《水滸傳》有一個優點在于臺詞與原著幾乎相同,演員把書中的人物演繹得非常生動、形象。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新版電視劇《水滸傳》為了更吸引觀眾的眼球,對原著進行了很大的改動。于是,我試著對我看過的新版電視劇《水滸傳》的其中幾集進行挑刺。
顛三倒四的故事情節安排
眾所周知,原著中“七星聚義”這一情節,是在劉唐等人上東溪村與晃蓋商量劫取生辰綱之后??呻娨晞s把它安排在“洪太尉誤走妖魔”中。原著中“醉臥靈官殿”是在楊志大名府斗武之后,電視劇卻也把它安排在第一集“洪太尉誤走妖魔”。
電視劇第一集中,洪太尉誤走妖魔的事是由公孫勝口述給宋江聽的??稍谠谝换?,根本沒有公孫勝和宋江這兩個人。梁山好漢出場是從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開始的。公孫勝第一次登場實際上是在第十五回“東溪村七星聚義”,而宋江則是在第十八回“私放晁蓋”這一情節中第一次閃亮出場的。
原著中,林沖陪妻子到大相國寺燒香,因看魯智深耍槍而結識魯智深,也正因為顧著看魯智深耍槍才導致妻子被高衙內調戲,也就是說兩人結拜是在被高太尉陷害之前。林沖稱魯智深為“師兄”,魯智深稱林沖為“兄弟”。而電視劇中,兩人結識并結拜,是安排在林沖被高太尉陷害誤闖白虎堂之后,刺配滄州之前。魯智深稱林沖為“哥哥”。他在野豬林救了林沖后來到瓦罐寺,巧遇史進。兩個好漢殺了強賊“生鐵佛”崔道成和“飛天夜叉”丘小乙,并放火燒了瓦罐寺。而原著中,崔道成是被魯智深殺,丘小乙是被史進殺掉的,時間是魯智深到達東京大相國寺之前。
原著中,林沖與洪教頭比武是在林沖刺配滄州之后到達滄州牢城營之前,在柴進莊上舉行的。而電視劇中,這一比武情節則被安排在林沖被刺配滄州,到達滄州牢城之后,在滄州牢城營中舉行的。
隨意篡改的場景及人物形象
恐怕有一點眼力的人都會發現,電視劇中梁山好漢聚義時,有一個特寫鏡頭——宋江頭頂上的牌匾上的三個字是;“聚義廳”。而實際上,“聚義廳”這個名字早在晁蓋死后,就被宋江改為“忠義堂”。
顧大嫂在原著中的形象是“眉粗眼大,胖面肥腰,生來不會拈針線,正是山中母大蟲”。而電視劇中的顧大嫂長得體態婀娜,細眉瘦臉,談吐莊重,語調低沉,人物形象迥然不同。
畫蛇添足般的人物動作
原著第三回“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他先是一腳踢在鄭屠的肚子上,把他踢倒。然后再一腳踏住鄭屠的胸脯,對著他的鼻子、眼眶際眉梢、太陽穴各一拳,三拳描寫精彩絕倫。而在電視劇第五集,魯達先用木凳阻擋失敗,誘使鄭屠一刀砍在木桌上。鄭屠抱著木桌還擊,魯達一拳打穿木桌板,打中鄭屠的肚子,然后打他的眼睛和腦袋。再看原著第九回,林沖被董超、薛霸解下了盤頭枷,才開始與洪教頭斗棒法的。而電視劇中,林沖是手上套著枷拿著棒與洪教頭斗武的。
原著中“花和尚倒拔垂楊柳”這一情節中,魯智深識破潑皮的詭計,不等他們動手,早就一腳一個,把為首的兩個潑皮張三、李四踢進糞坑,又唬住了其他潑皮,讓他們動彈不得。而電視劇中,為首的張三、李四兩潑皮,一人抱住魯智深的一條腿,又召來另外兩個潑皮纏住魯智深的雙手,想把他扳到糞坑里。沒想到反被魯智深一揮手一抬腳,把四個潑皮統統丟進了糞坑。這樣一比較,我認為原著中的魯智深比電視劇中的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分蠻力,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可信。
我認為隨意改編原著可能會誤導青少年?,F在許多孩子不愛看書,卻喜歡從電視中獲取信息。而如此顛三倒四的故事情節安排,場景及人物形象隨意篡改,畫蛇添足般的人物動作,這些錯誤的信息一經電視傳播就會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真是誤國又誤民。今年春晚的小品《荊軻刺秦》中,黃宏就對隨意擅自改編歷史劇這一行為極為不滿,他說:“我以前經常給我的孫子講《荊軻刺秦》,這隨意改編的片子要是給我孫子看,他還以為我是在騙人呢!”
篇9
我們所學過的課文,有許多篇寓言故事。學習寓言,要通過“言”得出“意”,其實這就是歸納寓言的寓意。
不管是清晰還是朦朧,凡事皆存有目的性,相比之下,傳統的寓言故事的目的性往往十分鮮明且又個性突出。因此,一般情況下,寓言的直接寓意還是比較容易看懂的,但我們又不應當僅僅滿足于這種表層意義的理解,要努力去剖解寓言的多元多向性,在順其表達的層次、角度理解寓意的過程中,著力探究其中必定存在的一般意義與特定意義、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隱含意義與言外之意、本體義與比喻義等,盡力在分解和提煉的進程中多層面地發掘寓言故事的“意”之所在或“意”之所重,藉此來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讀解水平?,F例說如下:
一、由表入里的層面剖析
像“刻舟求劍”、“畫蛇添足”、“守株待兔”這類學生普遍熟知的寓言故事,拿來作一番由表入里的寓意剖析,無疑可以提高學生了解事物、認知事物的思辨能力。
“刻舟求劍”的故事,表面上看是在諷刺那些思想閉塞、固執拘泥的人,進一步分析就會看出它實際上是在嘲笑那些頑固守舊、反對革新者,而其告誡人們要懂得運動與相對靜止之哲理關系的寓意就更深一層了。
“畫蛇添足”的故事,看似是要說明假如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會把事情搞壞,但如果稍微理性地分析一下,就可以從中挖掘出它的更深一層的寓意――取勝者應適可而止,不可因貪多而走向反面,從理論上說就是要懂得主觀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真理多跨一步也會變成謬誤。
再看“守株待兔”,表層寓意是諷刺那些企圖不經過艱苦努力而僥幸獲得成功的人;中層寓意是嘲笑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的政治上的保守派;深層寓意則是告誡人們要認識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
二、顧此及彼的角度分析
無論是要看清某種客觀事物,還是要表現某種主觀意向,注重多角度都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寓言寓意多向多面的特點可以激活學生認知、表述、闡發的角度。
像“濫竽充數”的故事,我們通常都是著眼于“濫竽”來評判,認定沒有真才實學的人靠蒙混騙人是不行的,即不應以次充好。可換一個角度來分析,寓言不也諷刺了像齊宣王一類的昏庸者嗎?齊宣王不昏庸,南郭先生又何來“充”的機會和效果。與此類似的還有諸如“狐假虎威”、“買櫝還珠”等寓言故事。從“狐假虎威”中,既可以看出狐貍的狡猾,也應當分析出老虎的昏聵;而“買櫝還珠”的故事,既可以說是對買者只重形式忽視內容的一種諷刺,也存有對賣方只重手段忘了目的的批判。
還有像“黔驢技窮”的故事,從老虎的角度或立場出發,寓言告誡人們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被貌似強大的對手所嚇倒,同時也諷刺了色厲內荏外強中干的惡勢力;而從驢子的角度來分析,寓言又警示人們,要清醒地認識自己,謹慎地應付不利的環境,不要“出技以怒強”,這是從消極的一面去理解,從積極的一面去認識,這則寓言也諷刺了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三、或是或非的取向辨析
中國的傳統寓言故事,其可辨析的內蘊也毫不遜色。就拿“愚公移山”的故事來說吧,本來用以贊美真誠專一、敢于藐視困難――可謂寓意之一,也可用以贊美苦干實干、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可謂寓意之二,還可說明對任何問題都要辯證地看――可謂寓意之三,但與此同時,也可以從完全相反的方面提出諸如“與其搬山,何不遷屋?”“為什么愚公聽不進不同意見?”“不從實際出發會有什么結果?”“‘山不加增高’的說法符合科學道理嗎?”等問題。
還有像“毛遂自薦”的故事,毛遂的自告奮勇固然可敬,但為什么非得到關鍵時刻才讓如此的人才挺身而出呢?平原君在識人用人方面顯然有很大的失誤,他不但沒能發現毛遂這樣的人才,而且親自遴選的另外十九位又皆為平庸無能之輩。毛遂自薦的“是”與平原君識人的“非”,正是這一故事最可咀嚼之處。
寓言是我們的好朋友,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人從都喜歡它。有人給寓言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起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生動活潑的故事;但當它轉身離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嚴肅認真的哲學家。
其實,寓言是一種常見而又有趣的文章體裁。寓言中的“寓”就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要說的“話(或道理)”。寓言的作者常常借助于生活中的事情娓娓道來,通過這樣的一些人和事將作者想要說的話(或道理)不直接說出,而是隱藏在故事中讓人去細心體味。這種文體常常采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使所要展現的內容形象、鮮明。
篇10
“叮叮叮”上課鈴聲響了,周老師拿著教科書,春風滿面地走了進來,面帶微笑地對大家說:“同學們,今天我們抽背課文。”話音剛落,同學們議論紛紛,趕緊復習。有的高興地舉起了手,胸有成竹地喊:“Yes!”有的緊皺眉,低著頭,不敢看老師,恨不得有“隱身術”,逃之夭夭,溜之大吉,有的翻開語文書,趁著這點時間,悄悄地記了起來。
老師第一個拿胡英拓開刀。只見他慢慢地站起來,哭喪著個臉,耷拉著腦袋,抓耳撓腮,臉紅彤彤的,像個熟透了的大番茄,站在那兒,像個木樁似的,不知如何是好,真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在同學們的提醒下,胡英拓剛說了個題目,舌頭就像打了結似的,牙縫里吐不出一個字。“我來!”王傲奇自告奮勇。剛開始,他說得十分流利,可后來不知怎么的,就結結巴巴,斷斷續續,重重復復,支支吾吾,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畫蛇添足,要么張冠李戴,總之背得牛頭不對馬嘴,像吃螺螄似的。但最后總算過了關,大家都為他捏了一把汗。第三個是胡露瑩,她不緊不慢背得滾瓜爛熟,而且還富有感情。背得最好的是施安妮,她筆直地站著,娓娓道來,就像在聽故事。她不僅有表情,還背得一字不漏,幾乎能倒背如流。大家情不自禁鼓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老師也向她投去了贊許的目光。她真不愧是我們班的“火車頭”。
隨著“叮叮叮”的下課鈴聲響了,抽背課文也結束了。我松了一口氣,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了地。我想:經過這次考驗,我一定要把課文背得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