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蛇添足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27 17:59: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畫蛇添足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原文
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蔽闯?,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譯文
楚國有個祭祀祖宗的人,賞給他的部下一壺酒。部屬互相商量說:“幾個人喝這壺酒不夠,一個人喝這壺酒才有剩余。請允許我們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人喝酒?!?/p>
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準備喝酒,就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給蛇畫腳啊?!边€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的蛇就畫成了,那個人便奪過他的酒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畫腳呢?”于是就把那個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員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個痛快。這一壺酒到底給誰喝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都同意這樣做。于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里想:他們畫得真慢。又想顯示自己的本領,他洋洋得意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畫著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馬上把酒壺從他手里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么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以后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畫蛇添足這句成語,比喻有的人自作聰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辦糟了。比喻節外生枝,多此一舉,反而壞事。
無中生有的意思很明確,基本意思還是虛虛實實。孫子兵法說過有則示其無,無則是其有。
【解釋】道家認為自然界的物質來自視而不見的空間;把本來不存在的事說成確有其事
【引證解釋】
1.道教語。謂萬有生于無。語本《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蓖蹂鲎ⅲ骸坝兄迹詿o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痹獰o名氏《點絳唇》套曲:“道本無言行妙理,奪天地髓,就中只許自家知。無中生有人還會,玉爐內常把陰陽來配,要進火功,莫得遲?!?/p>
2.謂憑空編造。《水滸傳》第四一回:“你這廝在蔡九知府后堂且會說黃道黑,撥置害人,無中生有攛掇他。”《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八:“子息從來天數,原非人力所為。最是無中生有,堪令耳目新奇?!鼻辶航B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圈兒信》:“有好事者題一詞於其上……無中生有,令人忍俊不禁?!薄侗本┤恕返谝荒唬骸澳銊e無中生有,拿愫小姐開心。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南朝劉或殺了親兄劉子業,自己當了皇帝。權力更迭,引起了一片混亂。泰始二年,劉子勛在潯陽(今江西九江)稱帝,并進軍繁昌、銅陵,直逼劉弋的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劉或調遣主力部隊前去討伐。劉子勛派部將孫沖文鎮守赭嬌(今安徽繁昌縣西南),派劉胡鎮守鵲尾(今銅陵境內)。劉戈派龍驤將軍張興世率水軍沿江南下,一舉攻占了湖口的兩座城鎮后,后在鵲尾洲受阻。
在兩軍對峙的形勢下,張興世主張用一支精干部隊占據上游要點,切斷劉子勛軍前后聯系,以尋找戰機,出奇制勝。錢溪位于錢江上游,地形險要,江面水流湍急且多旋渦,來往船只到此都要停泊,是劉子勛軍的咽喉要地。于是,張興世決定從這里突破。錢溪守軍劉胡的部隊力量不弱,張興世便決定智取。他派出幾只船快速向上游行駛,錢溪守軍發覺后正要采取行動,張興世的船只卻馬上掉頭回走了。一連數日,天天如此,錢溪守軍也就習以為常了。
篇2
作者:劉向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p>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1.祠(cí):祭祀。周代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員。
2.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種盛酒器,類似壺。
4.相謂:互相商議。
5.請畫地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地:在地面上畫(畫的過程)。為蛇:畫蛇(畫的結果)。
6.引酒且飲之: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引:拿,舉。
7.蛇固無足:蛇本來就沒有腳。固:本來,原來。
8.子:對人的尊稱,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為:給;替
11.遂:于是;就。
12.賜:賞賜,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
13.為之足:給它畫上腳。足(此句中的足):畫腳。
14.終:最終、最后。
15.引:拿起。
16.且:準備。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腳。
足:畫腳
20.亡:丟失,失去。
21.為:給,替。
22.乃左手持卮:卻,表示轉折
23.奪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飲其酒:那,指示代詞
25.終亡其酒:那,指示代詞
26、謂:對......說。
譯文
古代楚國有個人祭過祖宗以后,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喝這壺酒?!?/p>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為它畫腳?!彼€沒有(把腳)完成,另一個人的蛇畫好了,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畫腳呢?”話剛說完,就把那壺酒喝完了。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賞析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后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這個故事的意義是膚淺的,“畫蛇添足”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不要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而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東西。"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真是可惜!
篇3
一、“嫁接點”——選在深化中心處
1.深化中心“嫁接點”讓課堂“錦上添花”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許多老師都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對文本的解讀總有一條主線,對課堂教學中的內容和環節都要緊扣這個主旨。如果設計一些外延拓展的練習內容,那其目的和功能也應該是為了深化主旨,是“錦上添花”之舉。比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課,有的老師在指導學生體會司馬遷在獄中忍辱負重,“發憤”寫《史記》時就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想象一幅幅畫面,深化了“發憤”之主旨,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偏離中心的“嫁接點”只能是“畫蛇添足”
有的老師,同樣教《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課,卻著力于司馬遷的“受辱”和對漢武帝“功過”的歷史評價,補充了不少資料。這些固然也是教材文本豐富內涵之一,但絕不是本文的主旨,所以對于課堂40分鐘而言,這樣的拓展實在是耗時低效。這就偏離了主旨,是“畫蛇添足”式的外延拓展。
二、“嫁接點”——選在突破重點處
1.重點突出的“嫁接點”讓課堂“錦上添花”
《新課程標準》對于教材內容的安排,有這樣的要求: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尤其是小學語文,一般而言,教材選文要通俗易懂,線索清晰,重點突出。如《孔子游春》一課,敘述的線索和教材的重點也比較清晰:泗水春景—觀水悟道—河畔娛樂—暢談志向,構成了課文的四個板塊。其中,又以“觀水悟道”和“暢談志向”為重點。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適當拓展講解《論語名言》來幫助學生了解孔子。
2.“喧賓奪主”的“嫁接點”只能是“畫蛇添足”
有些老師不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更不管本課的重點,拓展了許多教學內容,如孔子的生平、論語名言等,反而喧賓奪主,主次不分,造成畫蛇添足的現象,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沒有達成。根據教材內容,適度補充,重點突出才是錦上添花的明智選擇。
三、“嫁接點”——選在激發興趣處
1.生動有效的“嫁接點”讓課堂“錦上添花”
事物變化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內因,外因的作用不管多大,也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對教學來講,只有學生真正理解知識,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教材中有不少科普類的文章,如果能適當補充一些簡約易懂的小故事,小資料,那么,確實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作用。如《恐龍》一課,老師可以根據學生愛看動畫片的特點,給學生截取了動畫電影《恐龍》中的精彩片段,學生從生動形象的視頻畫面中找到了很多與課文描寫對應之處,一下子對學習課文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繁復深奧的“嫁接點”只能是“畫蛇添足”
最近筆者聽一位一年級老師上《春到梅花山》一課,可以說,不管是教師本身的語文素養,還是對學生的學習指導,都非常讓人滿意。遺憾的是,結尾時,教師給學生補充了一首的《卜算子·詠梅》。盡管教師講得激情四溢,可一年級的孩子還是一點也不理解,有不少孩子忍不住開起了小差。這樣的拓展,只能是增加學生負擔的“畫蛇添足”。
四、“嫁接點”——選在發展能力處
1.發展素養的“嫁接點”讓課堂“錦上添花”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和地位”部分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語文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從語文課堂教學外延拓展的角度來講,也應重在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語文素養的提升,而不是局限在幫助理解文本內容的認知層面上。如四年級的《九寨溝》一文,在學生學習了課文內容,充分領略了九寨溝“雪峰插云、古木參天、平湖飛瀑、異獸珍禽”的詩情畫意后,教師當場指導、組織學生開展“金牌導游”的比賽,編寫導游詞,學做小導游。學生參與拓展活動的積極性很高,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很有益處。
2.缺少意趣的“嫁接點”只能是“畫蛇添足”
篇4
看圖猜成語42關答案:畫蛇添足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自】:《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示例】:這也是一則事實,并非做書的人~,為此奇談。
【語法】:連動式;作賓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余。這一壺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于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 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里想:他們畫得真慢。又想顯示自己的本領, 他洋洋得意地說: “你們畫得好慢?。∥以俳o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畫著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 馬上把酒壺從他手里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么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篇5
真的好像當年我才看的是小說以及創作小說的過程當中總是自以為是,感覺自己手底下寫的東西才是好的,可實際上漸漸的變得越來越自卑,就不愿意去看自己寫的東西了。
所以到底什么是精品,什么是垃圾自己內心也沒問一個定論。
叫上此時此刻突然就放起了,我們也不會覺得這些到底有什么樣的結果,所以他們一直都在開那些離奇的故事,但是對于我們來講都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差異吧。
那些故事和道理也只會只會變得越來越遙遠,而我們也終究會明白,那些刻意的花上一筆,從來都不會去畫蛇添足。
篇6
一、多媒體教學的優點
首先,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減輕教師教學的負擔,同時也能改變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呆板的表現形式,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多媒體教學設施可以向學生們展示更多的信息,讓學生在課堂上既能看到又能聽到,會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最重要的是使用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氣氛不再壓抑呆板,更多地加強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從而使學生愛上學習,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能夠使學生們看到一些我們在普通課堂上看不到的東西。如,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課中寫道:“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也許還有人心里隱隱約約地說:你說的就是那些‘兵’嗎?他們看來是很平凡、很簡單的哩,既看不出他們有什么高深的知識,又看不出他們有什么豐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說,這是由于他跟我們的戰士接觸太少,還沒有了解我們的戰士: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為什么一些人不能像作者魏巍那樣感受到“我們的戰士”就是“最可愛的人”呢?因為他們沒有親身接觸和看到過我們的戰士。所以魏巍向我們講述了他在朝鮮所見的真實的故事。魏巍在文中敘述了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我們可以在文中讀到他的所見和所聞,但是否能通過這些看到的文字就與他有相同的感受就不得而知了,而在這時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會提供很好的幫助。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到當時的一些視頻和圖片的資料,將這些有感染力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做成課件的形式,適時播放給學生們觀看,使學生能夠更加真實地體會到作者當時的感受。
在語文課的教學中,重點就是理解和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過閱讀課文,理解作者是以什么樣的目的、情感和心態寫出這篇文章的。而通過多媒體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就能夠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使學生與其作者有其相同的感之所感,能夠使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而且多媒體教學的生動和形象還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據統計,學生在上一節課的時間內,基本上只有前二十分鐘是注意力比較集中的,而在后二十分鐘,多數學生都不能全神貫注地聽課。這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這既可以使課堂不再單調,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吸引學生注意,使學生的上課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多媒體教學的弊端
雖然與單純的板書式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擁有很多優點,但是,如若對某一形式的教學過于依賴,就會造成物極必反的效果,當然使用多媒體教學也是一樣的。甚至有些人說,教師在上課時不使用多媒體,那么這就不算是優質課。這就使多媒體教學存在一些問題。
1.畫蛇添足
不是所有的教師都適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需要用到多媒體輔助教學。尤其是對一些年紀比較大的教師來說,可能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種畫蛇添足的做法,他們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對于用什么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的理解和體會,他們都已經清晰地掌握。如果讓他們使用多媒體教學就要從制作多媒體課件開始學習。然而,制作多媒體課件需要教師花費較長的時間,教師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課件上,卻不能使教學效果有很大的提高,那么這樣多媒體教學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成為教師的負擔。這就完全違背了多媒體教學的意義,因為它本身是一種輔助教學工具,我們不能把它變成是一種教學負擔。
2.華而不實
雖然說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但一味地想要將課件做得多么的漂亮和有吸引力,而不注重其內容,那就違背了多媒體教學本身的意義,而使其變成既費時又費力的工作負擔了。有的教師為了使課件華麗一些,就會使用很多的特效,這樣雖然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卻使學生不能集中精神注意課件中的內容,一節課下,學生基本都不能記住什么東西,只關注到特效所產生的效果,這樣本末倒置的作法,不但沒有達到多媒體課件所應該達到的效果,反而事倍功半。這樣華而不實的作法在教學中是非常避諱的。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導入技能;教學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語文課的導入部分就猶如一個精彩的開頭,設定好了吸引學生興趣的開頭,那么,這節語文課也將會在成功的開頭的指引下進行下去。那么,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培養自身的導入技能,爭取利用美麗的“鳳頭”、響亮的“爆竹”來引人入勝,進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向深刻性、靈活性發展。就此,筆者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導入技能
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在小學階段一般會接觸一些小故事,對于故事當中講的一些小情節、小人物等,學生也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故事設定一節課的導入,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以S版小學語文高段教學《畫蛇添足》為例,在講解此篇寓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這樣來設定導語:“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呢?從前有個人喜歡畫畫,有一天,他要畫一條蛇,當他把一條蛇畫好的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超畫藝,他又給蛇畫了兩只腳。同學們想了解一下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想知道具體的小故事嗎?那么,就請同學們跟隨老師一起走進課本吧?!蓖ㄟ^這種方法,相信學生的注意力一定會被吸引過來,學生就會有濃厚的興趣來參與進來,想要走進書本中了解具體的小故事。在興趣的帶動下,學生將會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技能。
二、音樂導入,營造優美課堂氛圍
語文課本身就應該是一堂充滿詩情畫意、充滿優美的課堂,教師在設定導入的時候也可以努力為學生創設和諧、優美的語文教學課堂,使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S版高段語文課本《我的戰友》為例,由于課文寫的是戰爭時代的一名堅強的戰士,在敵人用火燒草地的危急關頭,為了隊伍不被敵人發現,他活活被燒死了。那么,教師在引入新課時,就要將學生帶到那個充滿戰爭的動亂年代,向學生播放關于抗戰的激昂音樂,讓學生能夠感受那個槍林彈雨的年代,感受到先輩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而流血犧牲的偉大壯舉。通過音樂導入,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盡快集中到課本當中來,而且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戰士大無畏精神、舍己為人精神的學習和體會,那么,學生也能夠對今天的生活感到更加珍惜,激發他們對革命戰士的那種熱愛、敬佩之情。
三、運用懸念導入法
小學高段年級的學生都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對任何事情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在考慮學生這一性格的基礎上采取懸念導入法。比如,在學習S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故宮》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來設置導語:“有這樣一個地方,它是歷代皇帝的家,是我們所熟悉的‘還珠格格’的家,我們可以稱它為‘庭院深深深幾許’,也可以說它是‘高墻大院’;也可以這樣來形容它‘墻里面的人想出去,墻外面的人想進去’,它是一個如此讓古人又愛又恨的地方,是一個讓現代的人流連忘返的地方。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地方呢?”通過懸念導入法,學生的好奇心一定會被激發出來,那么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課文中來找尋答案,本課也就可以成功地引入。
四、對比導入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S版小學語文第十冊教材第二單元都是關于動物的小文章,那么,教師在學習《珍珠鳥》這一課時,就可以與以前學習過的《貓》《神鳥》來進行比較,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關于動物的課文,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理解的珍珠鳥是什么樣子的小鳥。通過與其他課文的對比,能夠與新課的學習形成良好的銜接,也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舊知識的過程中做到對知識的復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當中,良好的導入就像是鳳凰那美麗的頭,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教師的導入,不僅僅只是為了完成自身的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在成功導入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具有學習動機,進而在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導入技能,相信科學導入技能的采取一定能夠在良好開頭的引導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篇8
這個節目主要播出了十位獲得“最美孝心少年”榮譽的少年的故事,中間還插播了許多文藝演出。
首先,我認為,中間的文藝演出應該刪去。其一,節目的主旨是弘揚孝道,是以“最美孝心少年”為例的,所以只需要播出少年們的失落。其二,文藝演出的加入是為了烘托節目那感人的氣氛,沒有表達主旨,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雖然烘托了氣氛,但也使節目偏離了主題,引起了我的反感。
十位獲得“最美孝心少年”的少年的故事都非常感人,深深的觸動了我。他們的生活條件比起我們簡直是不堪設想。請大家想想,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有的孩子的年齡甚至不如我們,卻能成為一家的頂梁柱,把一個支離破碎的家支撐起來,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褪撬麄儯@樣的一批孩子,居然能夠成為一個家的擎天大柱,真的很難想象,他們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孝心少年們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在我的內心生根發芽。我想,他們那么偉大,總應該有些什么值得我們去學習吧!沒錯,我們就是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堅韌的毅力、頑強的精神以及勇于擔當的品質。我們不能白說空話,孝敬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還要付出實際行動。
我們要愛父母,心里想著父母,理解、關心父母。當他們忙時,我們要在行動上幫助他們,為父母分憂。我們也要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為我們驕傲、為我們自豪!
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這個節目,給我帶來了頗多的思考與感悟,讓我最終明白了一個道理: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做善事的基礎。好好的贍養他們,也是我們無形之中的善舉。
篇9
在我小的時候,我讀了無窮無盡的故事,明白了成千上萬個道理,我在書的海洋里遨游,得到了很多樂趣?!掇朊缰L》告訴我們必須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畫蛇添足》讓我明白了做事不要多此一舉、自作聰明;《龜兔賽跑》使我明白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地去做;《孔融讓梨》讓我知道了尊老愛幼的良好品德;……因此,我從小就受到了書的熏陶,品嘗到書散發的芬芳,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上了小學之后,我更如饑似渴地看起書來,《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漸漸地闖入了我的生活,也讓我擴大了知識面。在一本本的書籍當中,我也終于明白了“人不學,不知義”的道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讓我感受到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的強烈欲望;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我知道了詩人沉重的思鄉之情;也懂得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
大人們常說:“書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我經常拿著作文書,慢慢地品讀里面的篇章,體味文章美好的情感,欣賞里面精彩的文段。于是,作文并不好的我,寫作水平也漸漸地提高了。
篇10
(浙江卷)閱讀下面一則寓言,寫出寓意。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積極修煉,終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為食物奔波,還要防備天敵。蝴蝶很懷念自己曾經是莊周的日子。
分析:這是一道哲理性寓言題。解題的關鍵在于要抓住寓言中的主要信息――莊周感到蝴蝶自由自在,而蝴蝶懷念自己曾經是莊周的日子。
參考答案:沒得到的總比已有的好,擁有了又懷念失去的。
這道題是語言表達題中的“創新點”,備受好評,因此切不可忽略對其的關注。為了便于同學們更好地備考根據寓言寫寓意題,筆者認為在做此類題時,必須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明晰寓言的特征
1.具有鮮明的教育性和強烈的諷刺性。寓言由喻體和本體兩部分構成。喻體指所敘寫的故事,本體指寓言所闡明的教訓或哲理,即寓意。
2.虛構的故事情節,或者說寓言是用巧妙的比喻構成的。它所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的真實性,而是將整個故事當作一個比喻。其表達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無論是哪一種,皆透過具體淺顯的故事,寄寓深奧的道理。
因此,要讀懂寓言的寓意就要讀懂蘊藏在故事中的寓意。不同的寓言有不同的寓意,但歸納起來,寓言有三類:哲理性寓言、勸誡性寓言、諷刺性寓言。如我國古代寓言《揠苗助長》《自相矛盾》《畫蛇添足》等都是典型的哲理性寓言;《弈秋》則是典型的勸誡性寓言;《南轅北轍》《東施效顰》《齊人有一妻一妾》等是典型的諷刺性寓言。浙江卷考查的就是一則典型的哲理性寓言,要求考生能讀懂材料的言外之意。
二、明晰高考題型的設置
1.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設題。這一類題型要求考生根據寓言直接寫出寓意。因而材料無論是哲理性寓言、勸誡性寓言,還是諷刺性寓言,在寓意上都具有隱秘性。同學們若在推斷過程中只是“就事論事”,就有可能望文生義或弄反了材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