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風范文
時間:2023-04-03 04:1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五月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包括蒙克的作品在內,蘇富比在5月2日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的總成交額為3.3億美元,這是自2006年以來蘇富比該專場取得的最高成交(2006年11月8日,佳士得同名專場取得4.18億美元的成交,成為目前這一版塊成交額最高的紀錄)。與此相比,佳士得該版塊的成交就相形見絀了,僅為1.17億美元,只比金融危機期間略高。
5月1日,新老藏家蜂擁到佳士得洛克菲勒中心,一睹紐約春拍的第一場拍賣。顯然,大家對這一“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的熱情并不高,其中一個原因實在明顯不過,在這周舉行的兩大拍賣中,相比蘇富比,佳士得的拍品沒有任何一件能夠媲美蒙克的《吶喊》。
領銜該專場的是塞尚的紙上水彩畫《玩牌者》(Joueur de cartes),該作為德克薩斯州藏家海因茨?費利克斯?埃痕瓦爾特(Heinz Felix Eichenwald)送拍,成交額不到2,000萬元。這是藝術家“玩牌者”系列作品的草圖,描繪了集中注意力玩牌的Paulin Paulet。兩位電話買家和一位坐在第二排、始終在打電話的神秘買家參與競拍,最終,這位買家以1,912.2萬美元競得該作,接近其最高估價。
馬蒂斯的作品《Les Pivoines》估價800-1,200萬美元,最終以1,912.2萬美元成交,是估價的兩倍。雖然畢加索仍舊是市場關注的對象,但在當晚的拍賣上,成交卻差強人意,其中,《Le Repos》描繪的是其情人泰瑞莎熟睡的情景,作品以988.2萬美元成交。該作上一次出現在市場上是在2002年11月,當時的成交價為280萬美元。
整個夜場估價9,050萬-1.302億美元,最終成交額為1.17億美元,31件上拍作品,3件流拍。從買家層面而言,佳士得主席及國際私人洽購負責人馬克?波特(Marc Porter)介紹,“大部分買家都是過去10年出現在拍賣場上的,來自傳統市場――美國和歐洲,有的是消失了幾年,最近才回歸的買家。”
《吶喊》助蘇富比大逆轉
早在幾個月之前,《吶喊》將上拍的新聞就傳遍了世界各地,其非官方的估價為8,000萬美元,成為紐約春拍,甚至是2012年拍賣市場的明星作品。一件偶像性的作品不需要介紹或者評論,這是四個版本中唯一一件現存于私人藏家手上的作品,其他三件分別藏于挪威的博物館。送拍者為挪威商人彼得?奧爾森(Petter Olsen),其父親托馬斯是蒙克的朋友及藝術贊助人,該家族擁有這件作品已經有近70年的歷史。截止目前為止,世界上僅有5件作品在拍賣場上的成交超過8,000萬美元,其中包括畢加索的《、綠葉和半身像》(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2010年成交,落槌價為9,500萬美元)。
拍賣現場至少有8位買家參與競拍,在經過12分鐘連續競拍之后,最終,《吶喊》不負眾望地以1.199億美元的價格被一位電話買家競得,不僅成為藝術家的個人新紀錄(蒙克之前的個人成交紀錄為2008年11月以3,400萬美元成交的《Vampire》),而且還成為全球拍賣市場上成交最貴的作品。
因為有《吶喊》這件超重量級的作品上拍,在春拍中,還有其他5件蒙克的作品上拍,估價都在150萬美元以上。這與藝術家過去的成交形成強烈的對比,從2006年以來,蒙克的作品在市場上成交超過150萬美元的不超過4件。
此外,在今年的紐約蘇富比拍賣季中,只有14件畢加索的作品上拍,比去年11月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少了13%,而且這一數量比去年5月和2010年11月的同名專場上拍的數量都少。最終,其作品《Femme assisedans un fauteuil》以2,920萬美元成交。
取而代之的是,拍賣公司選擇了上拍其他近兩年在市場上表現較好的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7件瑪格麗特的作品和6件米羅的作品。米羅的《Painting Poem》在2月的倫敦拍賣中創下了個人拍賣紀錄,而在瑪格麗特個人成交最高的前6件作品中,3件都是在過去一年創下的,拍賣公司希望延續這兩位藝術家在最近市場上的良好表現。在當晚的拍賣中,瑪格麗特的《Printemps nécrophilique》以1,632.2萬美元成交,米羅的《Tête humaine》以1,486.6萬美元成交。
佳士得主打抽象表現主義
5月8日,佳士得舉辦“戰后及當代藝術”專場拍賣,多件重品上拍,總成交額達到3.885億美元,超過了3.3億美元的最高估計,59件作品也僅有3件流拍。在人潮涌動的拍賣場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商人目睹了波洛克、紐曼、考爾德、里希特和伊夫?克萊因的作品再創新高。紐約私人商人艾倫?施瓦茲曼(Allan Schwartzman)拍賣后評價“高端藝術品市場的人氣不再稀薄”。正如佳士得主席馬克?波特評論的那樣,“這是在全球都流行的收藏類別,而且我們還有世界上最富有、最深層次的買家。”這是紐約戰后及當代藝術拍賣連續三場中的第一場,在兩個小時的拍賣中,新價位在每幾分鐘就會出現。
此場拍賣的成功無疑得益于制造商、收藏家大衛?平克斯(David Pincus)的13件藏品,大批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亮相,使得該場拍賣亮點不斷。平克斯為費城服裝制造商,于去年12月去世。在50多年的婚姻生活中,這對夫妻收藏了眾多羅斯科、波洛克、紐曼和德庫寧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每一件作品的出現都引發了場上激烈的競拍。其中,長93厘米、寬71厘米的羅斯科作品《橘黃、紅色和黃色》(Orange, Red, Yellow,1961),估價3,500-4,500萬美元。這件畫作在費城藝術博物館懸掛多年,是由平克斯借展的。4位電話買家參與競拍,以8,700萬美元成交,遠遠超過其最高估價,創下了藝術家新的個人紀錄,也比之前的紀錄多了1,500萬美元(之前最高成交為2007年蘇富比拍賣,大衛?洛克菲勒出售的《白色中心――玫瑰紅上的黃色、粉色及淡紫色》(White Center――Yellow, Pink and Lavender on Rose))。這一成績還打破了弗朗西斯?培根在2008年創下的8,630萬美元的當代藝術拍賣紀錄。
波洛克的《第28號,1951年》(Number 28, 1951)也是該場值得關注的作品,這是藝術家在銀灰、紅色、黃色、藍色和白色點上,結合點滴和畫筆完成的作品。該作曾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的1967年波洛克回顧展上展出過,屬于藝術家創作高峰時期的作品。該作估價為2,000-3,000萬美元,被一位電話買家以2,300萬美元競得。
紐曼于1952年完成的作品《Onement V》也是平克斯的重要藏品,這是藝術家現存私人藏家手中這一系列作品中的一件,其他四件作品都被美國博物館收藏。這是一件古典式的藍色畫布,上面有輕柔的垂直條紋,也曾經借給費城藝術博物館展出。該作估價1,000-1,500萬美元,最終被一位電話買家以2,240萬美元競得。
在拍賣即將舉行的前幾周,佳士得專家就一直鼓吹伊夫?克萊因去世之前幾個星期完成的作品《FC1 (Fire Color 1)》,這是藝術家以顏料、水和兩位模特創作的,作品估價3,000-4,000萬美元,最終以3,640萬美元成交,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
里希特畫作的價格隨著其在倫敦泰特美術館的回顧展得到巨大提升,該展現在正在柏林新美術館(Neue Nationalgalerie)舉行,而且還將于今年6月在蓬皮杜中心舉行。在這次拍賣中,佳士得征得一件藝術家1993年創作的抽象畫,作品吸引了5位競拍者,最終被佳士得戰后及當代藝術部負責人布萊特?格瑞(Brett Gorvy)競得,他是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家競拍。作品最終以2,180萬美元成交,高于其最高估價1,800萬美元。
這場拍賣還有眾多考爾德早期的雕塑作品,其中最好的一件是站立的動態雕塑《Lily of Force》,完成于1945年,作品估價為800-1,200萬美元,最終被藝術商達尼埃拉?盧森堡(Daniella Luxembourg)以1,850萬美元競得,也創下藝術家的另一項紀錄。另一件動態雕塑為通體白色的《Snow Flurry》,完成于1948年,估價350-450萬美元,最終以1,030萬美元成交。
當然,并不是所有作品的成交都令人欣喜,辛迪?舍曼于1981年完成的作品《無題96號》(Untitled #96)由Akron美術館上拍,成交所得將用于支持其館藏。該件作品一共10版,在一年前,這一系列作品中的一件成交價近400萬美元,但是在當晚,紐約藝術商坡?斯卡斯泰德(Per Skarstedt)以288萬美元就將該作競拍到手。
在面對匪夷所思的價格時,佳士得的一些老客戶搖頭失望而歸,理查德?費根(Richard Feigen)感慨,“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不可同日而語,1967年,我將一件羅斯科的作品賣給柏林美術館,當時的價格才2.2萬美元。”
蘇富比押寶波普藝術
佳士得當代藝術大打抽象表現主義這張牌,蘇富比的當代藝術專場則大打波普藝術這張牌。就結果而言,相比佳士得則有些暗淡,但其總成交也取得了2.666億美元,在其估價2.156-3.039億美元之間,上拍的57件作品中,11件流拍。其中,利希滕斯坦的經典漫畫形象、培根扭曲的男人體,雙雙成為蘇富比戰后及當代藝術夜場的冠軍,兩件作品成交價均為4,480萬美元。
從1964年以來,利希滕斯坦的《熟睡的女孩》(Sleeping Girl)這件作品就成為好萊塢天才經紀人菲爾?格什(Phil Gersh)和他妻子的藏品,二人也是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成立會員。作品估價3,000-4,000萬美元,最終,它的贏家是一位身份不明的電話競買者,該價格也刷新了去年佳士得創下的4,320萬美元的藝術家個人成交紀錄。
除了利希滕斯坦外,當晚還上拍了眾多沃霍爾的作品,其中包括1963年完成的《雙面艾維斯》(Double Elvis),作品以1963年28歲的艾維斯作為題材。該組絲網版畫曾于1963年年底在洛杉磯Ferus畫廊舉辦首展,而且這22件作品中的9件都成為博物館的藏品,其中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該件作品估價為3,000-5,000萬美元,吸引了兩位競買者,最終被紐約藝術商約瑟?穆格拉比(José Mugrabi)以3,700萬美元競得。
沃霍爾于1967-1968年完成的《十英尺的花》(Ten-Foot Flowers)是在畫布上完成的一件作品,是畫家為一家博物館所作,尺幅近100平方英尺,估價900-1,200萬美元,被一位電話買家以1,070萬美元競得。
當一件培根的精品出現時,世界各地的藏家必定躍躍欲試。《鏡中反射出的扭曲的形象》(Figure Writing Reflected in Mirror)是藝術家于1976年完成的作品,描繪的是畫家的情人戴爾,作品最高估價為4,000萬美元。五位競拍者展開了激烈的角逐,最終被蘇富比現代及當代藝術部執行副總裁查爾斯?莫菲特(Charles Moffett)以4,480萬美元收入囊中。他是代一位神秘買家競拍,而就在一周之前,他才幫一位客戶競得蒙克的《吶喊》。培根一件晚期的小尺幅作品――1978年的《肖像畫研究》,作品估價400-600萬美元,最終成交價為420萬美元,被紐約收藏家拍得。
其他一些藝術家的作品也再創新高,其中包括湯姆利、格林?利貢和艾未未。湯姆利于1970年完成的作品《無題(紐約)》,估價1,500-2,000萬美元,最終被洛杉磯收藏家斯塔夫羅斯?梅瓊思(Stavaros Merjos)以1,740萬美元競得。雖然作品的落槌價僅僅超過其最低估價,但這一價格仍舊創下了藝術家的個人成交紀錄。里希特的作品深受追捧,其中一件完成于1992年的作品,被一位電話買家以1,680萬美元競得,超過其最高估價1,000萬美元。艾未未在國外的市場行情令人瞠目,其《葵花籽》十個版本中的一個在去年以60萬美元成交,而這次上拍的其中之一取得了78.2萬美元的成交。
蘇富比當代藝術部負責人及當晚夜場的拍賣師圖拜亞斯?梅耶(Tobias Meyer)事后評價,“頂級標志性作品取得頂級價格,當代藝術的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國際化。”他指出,參與利希滕斯坦《熟睡的女孩》的五位競買者分別來自于中國、北美、南美和歐洲。辛辛那提報紙印刷大亨、收藏家彼得?布蘭特(Peter Brant)表示,“當作品品質好時,自然受到熱烈追捧。”
此外,在菲利普于5月10日舉行的當代藝術夜場拍賣上,巴斯奎特于1981年完成的如骷髏一樣的基督形象以1,630萬美元成交,創下了藝術家個人的最高成交紀錄。該專場估價7,590萬-1.1億美元,最終的成交價為8,690萬美元。上拍的44件作品中,有9件未成交,其中包括里希特、湯姆里和理查德?普林斯的作品。紐約Gladstone Gallery畫廊的藝術總監西蒙?巴蒂斯蒂(Simone Battisti)表示,“具有認知度的作品銷售很好,其他則很一般。”
藝術品還有利可圖嗎?
紐約佳士得和蘇富比上拍的作品中,近半是有過拍賣記錄的。當然,沒有任何一件作品的最低估價比最初的購買價格低,其取得的利潤尤其可觀。雖然畢加索作品在這次成交平平,但其利潤卻非常豐厚,《Le Repos》在2002年11月以280萬美元成交,這次的成交價近千萬美元,作品獲得的年回報收益為6%-9.5%。畢加索的另一件作品《Femme dansl’atelier》,在1984年買入的價格是22萬美元,以411.4萬元成交,按這一結果計算,作品的年均收益為10%-12%。
此外,14年前,達利的作品《Printemps nécrophilique》以200萬美元成交,在5月2日的紐約拍賣中,成交價為1,632.2萬美元,其收益是最初投資的300%-500%。布朗庫西的《Prométhée》其中一個版本10年前在紐約菲利普以160萬美元成交,13年前在紐約佳士得的成交價為11萬美元,而30年前在紐約蘇富比的成交價為30萬美元,在今年的拍賣中,該件作品的成交1,268.2萬美元。
因此,對于藝術品是否還有利可圖,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那些高端藝術精品,其利潤更大。花旗私人銀行全球藝術顧問總監蘇珊?格爾吉(Suzanne Gyorgy)表示,“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藝術是最好的財富持有方式,這一想法驅使藝術市場不斷上漲。”
經過12分鐘連續競拍之后,最終《吶喊》不負眾望地以1.199億美元的價格被一位電話買家競得,不僅成為藝術家的個人新紀錄,而且還成為全球拍賣市場上成交最貴的作品。
佳士得戰后及當代藝術拍賣的成功得益于制造商、收藏家大衛?平克斯(David Pincus)的13件藏品,大批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亮相,使得該場拍賣亮點不斷。
篇2
看飛絮滿途、看擦肩的人兒都陌路,也無心再挽留。
日頭走過,霞光抹傷,殘血躍畫,匆匆把天邊染就。
陰映長空,暗罷鴻湖,鴛鴦入歿,胭脂刻骨淚痕多。
感念緣,燈影殘,蓊郁夜色,濃銷減,無事闌珊。
花月樓頭,綰了新飾青絲,醉了一壺窖酒,等一場繁華再入夢。
臨江倚欄,望盡游舟,笑把木石刺透、滄海看破。
總是癡情太難過,徒消瘦,徒剪秋,徒把薄情重。
紅塵抖落,掩埋了霓虹埋了華裳埋卻帷幕。
篇3
體育課,我一個人走在偌大的操場上,頭頂的天空聚集起烏云,馬上要下暴雨了。我的目光落在天臺上,一個女生的背影顯得孤孤單單的,已經很多次見她坐在那里了,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忽然很想知道。
我吃力地爬上天臺,那個女生漂亮的側影和天空的昏暗顯得格格不入。
“喂。”我小心翼翼地叫她。
她轉過頭來。
“同學,要下雨了,下來吧。”我笑著說。
“這里很好啊。”她看了我一眼,扭過頭看著天邊。
“我陪你坐坐,可以嗎?”我確實有點放心不下,關切地問道。
“好呀。” 她爽快地回答。
和一個陌生的女生肩并肩坐在一起,為何會有如此熟悉的感覺?我扭頭,她的臉很白,嘴角掛著笑,臉上有幸福的感覺。我突然為自己剛才的錯誤想法感到慚愧,她是多么幸福的一個女孩啊,怎么會孤單呢?怎么會想不開呢?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怎么了?”她問。
“沒什么。”
“你叫什么名字啊?”
“叫我琪琪好了。”
“嗯!我叫凡凡。”她很可愛地說。
“哦,凡凡。”我若有所思地應著。
轉眼傾盆大雨就來了,我們大叫著沖到下面躲雨,然后,抱在一起傻笑。原來,陌生的兩個人可以如此默契。
二
友誼就這樣肆意地瘋長起來,我們一起上體育課,一起放學,一起去圖書館,一起上天臺,一起聽MP3上的歌,一起從街頭逛到街尾,從這家奶茶店逛到那家。那兩年,我們就像夜空和月亮,月亮不能沒有夜空,夜空不能沒有月亮。
那天下午,太陽很大,凡凡打來電話:“琪琪,我在公園,你來吧,很重要的哦。”
“好。”我興奮地掛了電話,傘都沒拿,就去了公園。公園門口,我靠在陰涼處仍然汗如雨下,忙用手扇著風。人呢?我伸長脖子張望,還是沒有看到凡凡。我到旁邊的公用電話機上給凡凡打電話。
“喂——”她那邊很吵,我大聲地說:“你在哪里呀?我已經到公園門口了。”
“對不起,我去不了公園,我在學校門口,麻煩你再走一趟吧。”“哦。”我失望地掛上電話,抬頭望望刺眼的陽光,沮喪地朝學校走去。
到了學校門口,還是沒有看到凡凡。我蹲在大門旁,失望地看著腳尖。
最后,凡凡還是沒有來,我心情沉重地回到家,燦爛的天氣轉眼被滿天的陰云籠罩著。
后來,我發現凡凡的變化,凡凡開始冷落我了,她有了新的密友,是一個很高挑的女生。
篇4
??一次我去接兒子,時間尚早,我還沒發現這里有家書店,便想如何打發這時間呢?上網吧我可不太愿,正好不經意間看到這里還有一個看書的地方,心里竊喜。跨進店里一看,這哪象什么書店啊?滿屋光線暈暗。里面書櫥里的藏書倒是多,只是好多都破碎不堪,沾滿了塵埃。老板看到有生意來了,連連將燈拉亮,臉上堆滿了笑容:“看吧,隨便選,只要是愛書之人,我都可以打折扣的。”?
??我隨意翻看著那些舊得發黃的書,心里好生奇怪:“老板,怎么你的書這么陳舊啊?”,老板笑笑嘆了口氣:“唉,現在有多少人來買書啊?有人來看的都少得可憐,更不用說買書了。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上網吧,讀書的人是越來越少了,來看書的基本上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我想想也是啊,老板說得真沒錯。我想起我常去過的“文軒”書店,一樓的書市看書的基本上是寥寥無幾,二樓是少年兒童書市,看書的小朋友便多些了,不過都很不理想。這個書社應該是全市最大的了,竟然都這樣無人問津,真是一件令人感覺很不爽的事。?
??我正看一套《中國古代文學大觀》看得起勁,老板走過來又說話了:“今天你可是我的第二個客人,這套書你喜歡我打折賣給你吧。”我看了看這套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發行的書,確實比較喜歡,即使我看了將來也可以給兒子看,讓他增長課外讀物的見識,只是,我對這套書的外觀太不敢恭維了。我買的書籍我都保存在我的書柜里,而且多年翻出來都是八九成新。而這套書,幾乎可以說是又黃又舊又爛,怎么說都覺得買了它不劃算,所以還是擱在了書櫥里。老板見我不買他的書,并沒有表示不悅,竟呵呵地笑:“不買也行啊,下次有好書你再來選吧。你看我這書店其實也賣不出什么書,全不是憑這門口的這些小生意撐著嘛。”“哪你還做這無利的生意”?我說。“我是教書之人,退休了在家無事可做,出來打發時間,經營這家小店也是想多一些朋友能看看好的書。書籍它引導我們與最優秀的人物為伍,使我們置身歷代偉人巨匠之間,如聞其聲,如觀其行,如見其人。同他們情感交融,悲喜與共啊。可是,唉”!我見他推了推那黑色的寬眼鏡后又輕輕地嘆了口氣。?
??我走出了書店,還聽到老板在后面對我說:“小姐,歡迎你下次再來看書。”我回頭向他微笑著點點頭。也許他不知道我和他的想法是一樣的:心中也有一種隱隱的嘆息。?
??又不久我忽然住進了醫院。?
??我有自己的現實生活中的朋友,還有虛幻的網友,現在竟然還多了幾個病友。這竟成了樂事???
??我患了“卵巢囊腫”,于是住進了醫院的婦產科。下午從住院部一樓將手續辦好,便上樓去尋找這幾天屬于自己的另一個小窩。?
??在護士站呆了好久,也不見有人來搭理我。心下好生不快,想著上這里來可真是丟錢受痛還要看人家的臉色啊。好不容易給我安了個床位,我進去一看,哦。十號床。?
??于是,我這幾天的名字代號就是:十號。醫生護士無論來給我打點滴和早間來查房,對我的稱呼就是:十號。“十號床,今天感覺好不好?十號床,今天有沒有出血癥狀?十號床,該量休溫了”。??
??看看這里的環境還過得去,市級重點醫院,當然好了。心下便安穩了許多。我向來不習慣在家以外的地方待。可生病不一樣啊,即使醫院的環境再不好,床單,衛生間,用品都不令我滿意,我還得醫病啊,這樣想著,也就寬慰多了,于是,我開始了我這幾天的住院歷程。??共2頁,當前第1頁1
本文作者:悄喜輕愁
??既然要住院,便早有了準備,我把家里的一些書籍帶到了醫院。我想閑著是一件很無聊的事,何不在這個時候多看看平日沒時間看的書?生活用品帶齊全了,媽媽還在千萬遍囑咐:不要用醫院的一切衛生用品,不要直接與衛生間的物品接觸,不要和病人面對面說話,不要,不要……我自知我還是講究之人了,也忍不住為媽媽的擔憂而笑,又不是傳染病房,哪有哪么厲害?我想起賈平凹先生在患肝病時受親朋冷落的情景,惟有家人始終陪伴他身邊,不嫌不棄。我想我是不至于象他哪樣吧。?
??這三人病房里除了我還有另外兩個女病人。我來這時只見到一個女病人,看她的床上檔案記載:某某某,四十九歲。子宮肌瘤患病入院。我一眼見著她就知她定是個管理階層的,因為我還見她在病床上不時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載東西,旁邊還放著一份“黨員生活”的雜志。果不出我所料。她是我市某廠的中層干部,身兼幾職,一個素質較高的女性,我尊敬地叫她“大姐”,她也親切地稱我“小妹”。我問她“:你怕不怕做手術?她打起哈哈地笑:“還是怕嘛。不過,不做不行啊。過了這關就沒事了”。我說:“你想沒想過你手術后會對你將來有何影響”?她又爽朗地笑:“都五十的人了,即使是有吧,也沒有什么了。前面幾十年我很好地過,后面幾十年我還要很好地過。”我不免為她這番話而深深感動。人生里有多少我們不可預知的困難與痛苦在與我們為伴?“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我們不能主宰命運,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對人生的態度。??
??我旁邊還有一個女病友,我剛住進去時她還在“重癥監護室”,要手術后二十四小時才能出來,后來得知,她患的也是子宮肌瘤,只是她更不幸,醫生將她的腹腔內的屬于女性功能的器官全部切除了,還要做化療。這意味著什么呢?我想很多人都明白。只是,我在后來感覺她不太明白。也許她明白吧,我想,只是她不愿表露出來罷了。她這么年輕,才三十四歲,一個很樸素的農村女性。黝黑的皮膚,一身健壯,怎么說身體素質是比我強的。但她患有糖尿病,這給她的傷口愈合增加了難度。而即使傷口好了,將來等待她的又將是怎樣的現實呢?也許她還想不了這么多,這位姐姐卻不如那個大姐樂觀,我看到的只是她每天痛苦的模樣,這個病房里醫生對她最“關照”,天天都打無數瓶點滴,抽血,理療,測血壓等等。??
??夜晚躺在病床上,卻無法讓自己安然入睡,忽兒聽到病友的咳嗽聲,忽兒聽到護士進來給我們量體溫,忽兒聽到門外一陣急促的跑步聲,講話聲,隨后聽到一聲清脆的哭聲----又一個新生命誕生在這個世界上了。從此人間的悲喜哀愁,生老病痛便隨他終老。再也睡不著了,我開始擰亮燈翻著那些曾經的書籍。在知識的境界里,我們可以忘卻悲傷,忘卻煩惱,忘卻現實中存在的一切,心靜靜地和書中的思想一起飛翔。累了就小憩一會,賈平凹說:“人病時,天花板成了病人最熟悉的地方。”是的,我甚至可以數出我病房天花板的九個棱形花紋,分辨得出它們的角度。在這個時候思緒總是有些沉靜的。于是我開始思考。思考這兩個病友,思考我的生活。其實在這個病房里,我的病是最輕的,一個小手術,對我的身體不存在很大的影響。而她們不同。不管她們的病痛對將來會有怎樣的影響,生活都是現實的,不容自己去悲觀面對。九號床的姐姐和丈夫在深圳做大排擋生意,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不但要操持自己的生意,還要考慮遠在家鄉的留守孩子,自己沒有收入的年邁雙親。我想起她的媽媽在照顧她時對我們流露出的羨慕,說我們都是城里人,父母都有退休金,真是好福氣,而現在她的媳婦患了這病,前后花了一萬多元,辛苦在深圳掙點錢就用在了醫病上;家里現在是秧子都沒有插,今年又是無收之年了。我安慰她說,只要全家能快樂平安地在一起,能年年看到家人就是幸福。這就是幸福的了?對于這樣的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來說,這種對很多人求之易得的幸福,對他們,也許都是一種奢望。我想起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了三次小手術,兩次車禍,現在還患慢性支氣管炎和咽炎,這一個月來為這些病吃了無數的中西藥,打了無數的點滴,手上留下了太多的針眼和青色膚痕。而這些挫折對我來說也算不了什么,想起那時出了車禍在家坐了一個月的輪椅,每天望著窗外的世界,我最大的幸福感覺就是:能象他們一樣健康地用雙腳走在大地上!那個愿望曾那樣深刻地印在我的心坎里,多年過去了,這個渺小的愿望已經實現很久了,可是,我卻在這個幸福愿望中失去了那會得到這份愿望的快樂。我在現在的擁有之外,尋求著更多,而幸福卻離我越來越遙遠。?
??在這“五月石榴花似火”的季節,艷陽遁逝了,風卻駐留在我的窗口,吹來一場冷冷的細雨,如果我將生命看做是一場不能擺脫的負累,我,將會永遠與這微雨偕行。
篇5
父親是北京來的大學生,下放到母親所在的偏遠小村。母親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也是村里小學的代課老師。父親經常幫她,成了她的老師,愛情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降臨了。
結婚后,父親總愛在河邊執著一枝魚竿釣魚,母親在一旁看著父親笑。父親被調回北京之前常在夜間嘆息,母親爽快地說:“回去吧,安頓好了再來接我們。”然后,母親打起了呼嚕,似乎睡得很熟。然而,姐姐說,母親從不打呼嚕。
初回北京后,父親提出接我們過去,被母親拒絕了。母親讓父親先安頓好自己。誰知,兩年后,父親跟母親提出了離婚。據說母親是含著淚答應的,唯一的要求是讓4個孩子都跟著她生活。父親同意了,不久,他便再婚了。
20多年一晃而過,我們一個個從母親身邊飛走,母親回到老屋,一個人過著孤單的生活。母親不會釣魚,卻喜歡在河邊坐著,呆呆地盯著水面,看水里的魚蝦快活地游來游去。她說,在河邊,她可以跟著魚蝦快活起來。
村里的人都說母親傻。父親離開了,再婚了,母親卻始終不肯再嫁,只是守著老屋,拉扯著我們4個孩子。最困難的時候,她賣過血,去建筑工地搬過磚。那么多年,父親沒回來看過我們一次。連大姐都記不清父親的模樣,她恨恨地對我們說:“我們的爸爸早死了,要記住,我們只有媽媽!”
誰也沒料到,在母親70歲那年,父親卻回來了。送父親回來的是他后來的兒子。他歉疚地告訴母親:“阿姨,本不該來打擾您,可是父親退休不久就得了老年癡呆。他不認識我,不記得自己是誰,卻記得您。他對著我媽的遺像,叫的是您的名字,鬧著要找您。有一次,他還偷偷跑出門去找您,若不是鄰居發現得及時,他可能已經走丟了。迫于無奈,我只好帶他來見您。”父親對著母親傻笑,很顯然,他并不認識面前這個滿頭銀發的老太太。母親叫他的名字,他的眼中閃過一絲亮光,竟也喊出了母親的名字,只是依然癡癡傻傻的。
雖然我們堅決反對,但母親還是把父親留下了。她幫他剃去了蓬亂的胡子,帶著他在村子里散步,告訴他,哪些人是過去的朋友,哪些人曾經幫助過她和女兒,叫他謝謝他們。父親順從地笑著,逐一照辦。母親陪著父親坐在河邊,看水中的魚兒嬉鬧,那一刻,父親顯得特別安靜。
閑暇時,母親牽著父親的手在老屋進進出出。老屋還是那么低矮。父親竟然不用母親提醒就像幾十年前那樣把頭低了下來。母親告訴我們,那一刻,她干涸了幾十年的心瞬間濕潤了,好想把父親摟在懷里,緊緊地,再也不分開。奇跡般地,父親的舉動越來越像當年母親熟悉的樣子。沒有藥,沒有醫生,有的只是母親對父親的喁喁細語和溫柔體貼。
篇6
獨坐窗前細細的品位著這冬季里的第一場雪,雪花在天地之間從容的飄揚,在風中翩翩起舞,霎那間潔白了整個世界,以及我的心扉。
冬去春來今朝雪,曾在整個冬日都渴望一場雪飄,卻遲遲未能如愿,就在絕望之時,雪卻下的如此的突然,如此的壯觀。
今昔之雪有如人生,深深的渴望不遇之時,也會悄然而至來到你的身邊。
在雪中,悄然又旋起了一種相憶,遠方的遠方,我曾經一心相系的人,你還好嗎,是否在那一旁,也有一場這樣的雪?
點點白片,怒放在天空,曾經燦爛的記憶,也已經飄渺成暗夜的風,如流星一樣驟逝在天際,雪飛凝目已成空。
漫步雪中,這世界與你形成一線,看雪花飛舞,無所掛系,又一摯友轉身離你而去,微微一笑已成告別,她又將轉去何方?自己也一笑,心中祝福只希望不要走回原點。世間能有幾回識,在廣闊無邊的網絡,你可知你的另一方是謙謙君子,又或是相伴一生。
雪后的晴空是那樣的閃耀奪目,此時不要不相信童話故事,因為它就在這里。就在這樣一個雪夜里,演繹著屬于自己的童話故事。
夜盡處,雪花散去,風聲簌簌。起風了,吹離了落地雪花漫天,在風中無助翻滾著。
很想問究竟雪是風的使者,還是風是雪的主宰?風為雪舞,雪為風動。
點滴記憶舞風中,風又無情雪盡去,冬去春來又一新。
眸子中仿佛又看到了你那最真摯的笑容,拭眼而去只留下點點足印在雪中。
篇7
北風呼呼的吹,腐蝕著生命的活力,抹殺著歲月的痕跡,夕陽西下,帶著陣陣憂傷,在寒風中悄然流逝,枯樹桿咔嗒咔噠作響,無止境輪回,落單的大雁還在風里掙扎,偶爾幾聲長鳴,警醒著歲月的無痕。
夢里花開花落,點綴著不同的世界,演繹著不同的人生。夢里花開,芳香了無數個漆黑的夜晚,甜蜜了無數個少年的未來;夢里花落,凋謝了一世繁華,凄苦了一代英才。夢里夢外,幾度春秋幾度愁,花開花落,幾代英才幾代夢。
河水不再流淌,歲月依舊過往,風吹雁過,夕陽已不在是夕陽,枯樹桿仍在咔嗒咔噠作響,雪花在寒風飛舞,毫無方向。過了愛做夢的年紀,曾經的芳香已經凋謝,年少的英才幾近凄涼。繁華過后留下了歲月的滄桑。夢醒時分,發覺年少太輕狂,太年輕不是錯,不能當作借口。
冬去春來,未來依舊迷茫,風吹雁過,歲月依舊無痕。枯樹桿的咔嗒聲還在輪回,落單的大雁已不知消逝在何處,唯獨幾聲大雁的長鳴還在山里偶爾回蕩,警醒著歲月的無情。
篇8
2006年4月11日,恰逢梅塔的70歲生日和他擔任以色列愛樂藝術總監45周年紀念日,因此以色列愛樂理事會特別策劃以一場別開生面的慶典音樂會來紀念這個日子。此次的演出曲目是韋伯的《oberon》和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這是梅塔最喜歡的作品之一,他曾在60歲生日時指揮以色列愛樂在柏林演出過這部作品,悠悠十年,大師的口味不曾改變。
從3月起,開始了緊張而密集的排練,同時還增加了由以色列愛樂各聲部首席指導的分聲部排練,一切力求精益求精,為梅塔的到來做足功課。4月4日梅塔飛抵特拉維夫,隨即指揮排練。與一年前相比,他雖然老了一點,但看上去仍很精神。排練中他對樂隊管樂的整體效果及木管和銅管間的配合提出一些具體要求,一絲不茍非常的嚴格。他說話的嗓音是一種沙啞的圓潤,語氣簡潔精當,有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性。梅塔對于表現這部作品有著自己嚴格的套路和規則,而要表現他的要求則需要特別的技巧。經過一年的訓練,他對樂隊的進步很滿意,不時贊揚,他的笑容讓他的嚴肅有了一股鄭重的親切感。在他的棒下,旋律更加趨于和諧流暢,音色和所要表達的音樂內容在加深,加厚,變得豐滿。而這種形式上的改頭換面,卻說不出具體的細節,也看不見改換變異的過程,對我們這些樂隊成員來說,感受到的卻是不斷重復、加強的整體效果。我深感獲益匪淺。
4月10日7點30分,我們的音樂會在特拉維夫市中心曼恩音樂堂正式開始。場外,印度駐以使館花費2天搭建了印度式的華蓋作為音樂會后的慶典場地。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印度香,向世人展示著偉大指揮家的印度裔身份和他們為擁有這樣藝術家之由衷的驕傲。座無虛席的臺下更是云集了以色列各界社會名流和從世界各地趕來為梅塔祝賀生日的知名音樂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女賓特意著印度沙麗來參加音樂會,成為一道極其別致的風景。
指揮大師祖賓?梅塔走上舞臺時,話筒里傳出一個消息以色列總統親臨音樂慶典。全場起立歡迎總統的到來。梅塔隨即指揮樂隊演奏以色列國歌《希望》。在演出正式開始之前,梅塔走到話筒前進行簡短的致詞。“怎么說呢?”他沉吟了一下“我那么快樂,因為你們的到來,這是真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很久以前我的一個愿望今天終于實現了,那就是自己培養以色列年輕一代的音樂家并把他們留在以色列。以前我們的孩子總是想出去學習,去歐洲,去美國,然后不再回來。于是我想如果我們有更好的環境和可能提供給他們學習演奏和更多更豐富的演出機會,他們就不用去美國學,不會去美國不返了……”他的話被掌聲打斷了。還有,他指向樂隊“我們愛樂樂團的音樂家們的助演,大家看到了,他們坐在了左邊,他們要為我們的青年音樂家翻譜……”無法抑制的掌聲再次響起,他繼續“這是一個夢想的實現,對我而言,這一切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們,留下!”那一刻,0我看到鎂光燈下一張張年輕而飽滿的面孔上興奮和感動的神情。梅塔情真意切的話語強烈地洇染著每一個人的神經。
隨后,大屏幕上播放了一部愛樂樂團特別制作的記錄了梅塔生平和以色列愛樂成長史的短片。梅塔出生的孟買,兒時聽唱片的手搖留聲機,音樂生涯中的照片,朋友們從世界各地的問候,1961年初登以色列愛樂舞臺時的情景,1969年出任藝術總監的場面在片中交替出現,最后片中的梅塔說“45年了,以色列愛樂樂團幾乎是我的全部生活,曾經他成就了我,現在讓我來幫助他!”這時大屏幕上出現了坐在舞臺一側的梅塔,伴隨著潮水般的掌聲,他如鷹一般的眼眸中分明有淚光在閃爍。
緊接著,總統上臺致詞,他稱梅塔的行動是用真誠和音樂鑄就了他本人和猶太民族間的友誼,他代表了以色列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書寫了以色列當代文化史,以色列也將永遠是他的國家!
而后,特地從美國趕來的小提琴家祖克曼為梅塔獻上一曲《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協奏曲》,作為對老朋友生日的祝賀。中場休息時,所有以色列愛樂的成員悄悄換上了印度式服裝作為給梅塔的一個驚喜。果然,當梅塔重返舞臺,先是詫異地睜大眼睛,隨后便開懷大笑。他很快就調整好情緒,我分明感受到一種急于表現的激情在他和所有演奏員的心里膨脹著。于是,我們開始和梅塔一起,讓血液,呼吸,脈動合上節拍,勻速運轉。他時而神情嚴肅,眼眸發出鷹隼的銳亮,隨著旋律的進行凝視著某一個方向,眼神是高渺的,讓人感覺不容易進入他的視野。他指揮動作的幅度并不大,但清晰有力,這讓他的指揮風格顯得凝重和莊嚴,在我看來還有一點將軍的威儀。抒情處我們讓最流利的音樂線條汩汩地流淌,注滿每一個聽者的心,激情時,每一個音符都響亮、昂揚,沒有遮蔽,讓稠密飽滿的效果布滿大廳的每一個角落。有一個剎那,我竟生出一種錯覺,仿佛眼前全情投入的梅塔指揮的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而我還是坐在電視機前的那個小女孩,時空的瞬間交錯讓我有一種恍然如夢的不真實感。
篇9
享生活,享設計
“聽秦岳明說,他有時累了悶了,會獨自出門,隨便去個什么地方,給家人報平安后便關掉手機,不發一語,過段時間再回到深圳,當沒事發生過,事后也沒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突然覺得這才叫生活!”
以上戲仿曾經紅極一時的某微博體,確能表達秦岳明生活方式之一斑。“我的生活就是輕松一點,順其自然,該怎么樣怎么樣,不要太刻意。”去年他自己覺得好像壓力挺大的,想休息一段時間,于是就找個地方,電話一關,大概四,五天。其實他待的也是旅游勝地,所住酒店旁邊的沙灘。什么游覽景區卻從來不去,天天就是在酒店。他在干什么呢?“看書。我帶了一堆書去,就在那兒看書,或者看看日出看看日落。”
旅行從不跟團的他,有自己旅行的小圈子,全都不是做設計的。“有做地產的,做風投的、做金融的、做保險的,做實業的,差不多10個人左右,當然每次出去旅行的時候,可能就四,五個人。”他們相約去南極,自駕去,享受隨心之樂。
秦岳明不喜歡運動,曾經“被高爾夫”,但打了一段時間不喜歡,也就算了。現在還“被鐵觀音”,因為老有人送,就喝,一直也沒喝完,也不想著換。“順其自然吧”,他老拿這句話解釋。
秦岳明由衷地喜歡設計,并覺得喜歡就是喜歡,不必為自己找任何理由,任何說辭。他覺得“或者說得很偉大,或者說得很什么之類,都沒有必要。僅僅喜歡而已,喜歡的話,你就去享受它。”看得出來,秦岳明是很投入地去享受設計的,雖然在做的過程中,有時候也會很痛苦,但痛苦于他也是一種享受。
這種享受,或說喜歡,實際上滲透到了他的方方面面。他的設計,他的生活,其實是一體而沒有任何分別的。他認為,任何他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處事態度,喜歡吃的東西,都溶進了他的設計,“不是我刻意要拿這些東西去影響設計,很多東西最后是融進你血液里面,潛移默化到骨子里的東西。”
本無風,騰細浪
對于看書,秦岳明則是個“雜食動物”,什么書都看。最近又翻出“四書五經”來讀,他覺得“以前有以前的理解,現在再回頭看,可能又有現在的理解。”據此,你可以認為他很傳統,也可以認為他很中庸,但我感受到的性格關鍵詞唯有“沉靜,圓融”這類傾向自我修為的詞匯,他常掛在嘴邊的“不刻意”“順其自然”也總引導我這么想。
試舉一例,佐證他性格中的這種追求。2006或者是2007年,秦岳明的公司規模突然擴張,發展到40多人,他控制不了。拿他自己的話說:“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控制太多的人,公司一大,自己控制不了,定就會出問題,而且已經發現問題了。”與大多數人的處理方式不同的是,他停下所有業務,重新思考,9個月都沒簽任何項目,然后重新開始,整體人員重新搭配,把公司規模收縮到他自己能控制的范圍。“我不會讓自己去任性去放縱,而是把心情慢慢調和成平和,不去以這種方式發泄某些東西。”
秦岳明的理1生與思辨性仿佛與生俱來,他小時候就是個安靜聽話的孩子,除了寫作業,便是畫畫,一待就是一天。依次類推,他便能自己待上一個月,一年甚至更久。這份冷冷的靜有時候會顯得他有點孤單,朋友們在一起玩兒的時候,他也不能真正放開。
他的冷靜與圓融也并非波瀾不驚,往往于眼中精光一閃間透出犀利,璀璨出透著涼意的小幽默,就像冬日里北方無風的清晨,從湖水里騰起的細細波浪。
精選問答
你是學建筑的,怎么有機緣做室內?
剛好有個朋友當時在做一個酒店,讓我幫著看看,就幫他畫。畫著畫著覺得挺好玩兒的,試著做做玩玩看看,一做就做了二十年。
你覺得建筑和室內對你來講有區別嗎?
沒啥區別。現在我也在做建筑,我們有些項目是從建筑到室內一起做的。
是否學建筑的人做室內,在理論上會更輕松一點?
倒沒這個說法。各有各的優勢,學建筑的更理性一點,建筑在國內一般都是屬于理科專業,對空間的把握感會更好一點;美院美術系畢業的對色彩、對裝飾性那種東西會更好一點。真正好的作品應該是兩者結合起來去做,而不是單建筑或者是單是美術的,尤其是大型項目,像那些大型酒店,都是兩方面均要應用到。
你覺得對你最有轉折意義,特別是在思想上的堪稱轉折點的項目有沒有?
這種應該沒有。我覺得不一定要找個里程碑,找個轉折點,這些東西都是慢慢去積累的。在不斷做項目,不斷和客戶溝通、不斷的失敗,或者是不斷的進步中,一步步走過來,是沒有轉折點的。
不做設計的時候都做些什么?
比較喜歡看書,喜歡出去玩兒。
看你們去南極和,南極是極地氣候,是高原氣侯,這都是跟我們既有的生活方式差距很大的地方,是否有這樣的偏好?
也不一定,我們去就僅是喜歡。那些太容易去的,可以等我們老得走不動了,推著輪椅去,趁著現在還不算老,還能走得動,哪些地方最難去要先去。
旅行中你比較注重什么樣的體驗?
我覺得不要刻意什么,什么樣的體驗都要去試一下下才好。有的人更喜歡去那種豪華度假圣地,但是我發現他們都是去旅游,而不是去度假,那叫到此一游,住一個晚上,然后在海邊嘩啦一下就回來,沒意思。
喜歡拍照嗎?
很喜歡。以后可以給你看看在南極拍的照片。
攝影對你的設計應該會很有影響?
我覺得沒有。要說影響實際上任何東西都對一個人有影響的,對設計有影響。
有沒有經常聚會的設計師朋友?
倒是有個盒子匯,是10個設計師。我們每年會在一起聚幾次,有個輪值主席,這個主席實際上干的就是保姆的活。我們在一起可以談女人,談酒、談吃的、談玩兒,就不談設計。也組織過10個人的聯展,搞過學生競賽。
有贊助商嗎?
我們不要任何贊助。都是我們評,錢各家分攤。
說說酒。喜歡喝酒嗎?
還行。我車上隨時都放茅臺,辦公室也有酒,都是茅臺。
為什么偏愛茅臺?
可能是喝慣了,因為我那個圈子那幫朋友也都是喝茅臺的。
聽什么類型的音樂?
我還是屬于比較老土的,經常聽民樂,要不然就是老歌。那種交響樂我是搞不懂的。很努力的去聽了一下,還要看說明書,某一段表現了什么,就算了。當然有時候偶爾也會聽聽,再也不看說明書,甚至曲名都記不住,能聽得懂就聽懂,聽不懂當一個背景音樂在那里就完事了,不用太刻意。
有些人覺得孤獨給了他靈感,你認為呢?
那是扯淡,那是裝的。孤獨給你靈感,那你自己進山去當和尚。
時尚產業在這個時代比較發達,你覺得對你的設計有影響嗎?
時尚實際上是衣服,過幾年以后就脫掉了。今年流行的,明年就不流行了。把衣服剝掉,看本質。楊麗萍去法拉利的展廳,就挎了一個買菜的籃子有評論說:有些人拿著愛馬仕感覺像拿個菜籃子,也有一些人拿著菜籃子卻拿出愛馬仕的感覺。
什么東西能帶給你挫折感?
挫折感,我估計可能像好多人說的:撤尿滴濕鞋,迎風流眼淚,年紀到一定程度,力不從心的時候,可能會有。但是我覺得也不一定,對我來說可能也不會。我朋友經常說,該吃就吃該喝就喝,趁著年輕把自己身體糟蹋壞了,到時候老了,該死就死,要不然給別人罵老不死。
你自己最渴望做一個什么樣的作品?有沒有,如果有的話是什么?
真的沒想過這個問題。這幾年老有人問我最好的作品是什么之類的,我真想像別人那樣頭發一甩,很裝的說“下一個作品”,當然我頭發短一甩不了。但是這幾年,慢慢開始我會更關注一些慈善事業,或者是對一些環保話題更感興趣。比如2009年深圳文博會,就請我們盒子匯代表深圳設計師做展覽。
文博會請你們合作做慈善,還是別的展覽?
做慈善。當時深圳得了“設計之都”的稱號政府就辟出一塊展場,用來展示深圳“所謂的設計之都”的形象,有室內,建筑、珠寶、服裝、工業設計。政府出錢,室內設計這一塊就找到盒子匯來弄,當時我剛好是輪值主席。
我就想了一個辦法,到現在還挺得意的。我們買了245張桌椅板凳,然后用綁腳手架的方式,把它們綁起來,做成9個塔。再專門和十字會聯系好一個貧困小學,展覽以后,這些東西全部捐出去。還專門派人去拍了那個貧困學校的視頻,在現場放。當時挺轟動的,做得挺好的,反響挺大。我們在現場還做了幾個方盒子讓別人簽名,很多人都簽名,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也都專門去看。
你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這個嗎?
我自己覺得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是希望小學,還有一個就是這展覽會上的臨時展場。
你有沒有總結過自己的設計風格。
沒有。我覺得還沒有到總結的時候,有什么好總結的。
你公司的網站上好像有。
那都是給甲方看的,你也信!廣告。
如果你是一個評委,評價設計最重要的標準是什么?
評價設計沒有單一的標準,它會牽扯到很多。最重要的是空間能不能感動人,任何空間都是對人服務的,要清楚你設計空間的目的是什么。
一個設計師最不可或缺的素質是什么?
我覺得做任何行業都一樣吧,最基本的、做人的基本道德。
在日常生活中你最喜歡的設計物品是什么?
我都喜歡,只要有設計感的東西我都喜歡。
如果你不從事設計工作,你最夢想的職業是什么?
沒有夢想過,還是做設計吧,我估計我也做不了其他的。性別決定了不能站街,身體也決定了站街不行。不過倒可以當老師,可能年紀大了以后,會到學校當老師。
如果現在給你一個月的長假,你打算去什么地方旅游?
可能開車先轉轉,轉到哪兒算哪兒,不要有目的。也可能轉到不想開車,把車一扔,然后就坐車或者走路。總之不要有太強的目的性,沒有一定要去哪里的愿望。
去過的地方有沒有令你覺得特感動的?
我經常被感動。看大自然都很美,去南極,去,過峽谷,或者是爬冰山,都會給我很深的印象。大自然的美是任何設計師,或者是任何的所謂藝術家,表現不出來的。你到大自然以后,才感知什么叫美,才能被感動。
那你認可設計模仿自然這句話嗎?
可以說設計源于自然,不是模仿自然,因為模仿還是停留在最基本的表面形態狀態下。
喜歡下棋嗎?
很努力地想喜歡,但是我這個人比較懶,不愿意動腦。當時班里的幾個同學,都是我先教會他們下棋的,教會以后,他們會研究,兩個星期后再下,我自己就輸得一塌糊涂。
你那么愛讀書,床頭都上放什么書?。
床頭上我常常不放書。
廁所放什么書?
廁所就雜了,我辦公室的廁所什么書都有。
如果給設計師朋友推薦,你會想到什么書?
《建筑十書》,我覺得倒可以翻翻。
你曾經以惡搞的方式來做設計?
沒有。
你覺得設計中幽默感重要嗎?
看什么情況,有些空間需要幽默感,有些空間不需要。根據空間的性質,像人穿衣服一樣,你是參加晚會,還是參加派對,還是去開會,還是去上班,所穿衣服是不一樣的。空間實際上也是一樣的,有些空間可能需要惡搞。
對于設計這項服務工作,你還是比較理性的。
做設計我算很理性。在看我的設計的時候,你會感覺到真的有一點偏冷?
能否理解成一種酷?
不是醋,酷和冷不一樣,酷是裝的,冷是沒有辦法的。我在做設計的時候,更多是用建筑的手法去做室內,講究空間,所以有時候你會看不到我的所謂的裝飾。
你認為裝飾是一種罪惡嗎?
什么東西都不能絕對。人總要穿衣服,該花的時候要花,該簡單要簡單,不能一概而論。
身為設計師最讓你興奮的是什么?能調動你情緒的。
美女?也過了那個年齡了。我覺得是看到一個好的東西。可能是一個空間,也可能是一個小小的很精致的物品,也可能是一個幾百年歷史的手工藝品。
如何看待生活方式與設計的關系?我們聊了這么多,但是沒有總結性說這個事兒。
設計師的生活和工作是分不開的,生活和設計是在一起的,不要刻意去做什么,享受就好了。可能有很多東西會形成一種下意識的習慣,不一定非要把設計和生活分開。
我們的時代和社會對室內設計的需求是什么?
我們的時代和社會,這個問題是大的。現在的需求就是……怎么說呢,我再想想用哪個詞兒比較好,反正肯定是貶義的:形式。
篇10
清澈、明媚而詩意
窗外,一抹蔥綠暗自妖嬈
似與盛夏唱一曲凡歌
拾一絲愜意,撿片刻安逸
與時光交錯,與陽光相擁
與光陰講一段久違的故事
沉浸、享受并同行
此時的馨香,此時的暖意
編織了動聽的音符,溫婉了歲月的詩篇
......
滾滾紅塵,流年暗換
日子在輾轉的思索中
漸行,漸遠
笑看人生,以一份灑脫與恬靜
以一份淡然與傾心
邁開雙腳,前行
張開雙臂,擁抱
縱然習慣了風雨同行
便也將悲喜盡數暗藏
只將希望,贈與時光
只與時光,頓悟、潤澤
......
輕倚日月
享拂面之清柔,聞花香之怡然
在流年的風中,靜靜的等
等一場邂逅,等一場杯盞交錯
散去繁華,揮灑紛擾
守一處清歡,享一刻安寧
與風輕舞,與時光對望
便是以愛之名,打撈一份隨遇而安
......
歲月無聲,靜聽花開花落
陽光穿透心海,低眉淺笑
欣然回眸,一段回放,一份抉擇
守望了時光,繽紛了歲月
縱是領《赤壁賦》之深致
悟流年之禪意
于喧囂中不擾,于落寞處不寒
于坎坷處前行,于繁華中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