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術的作用和功效范文
時間:2023-03-22 20:26: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蒼術的作用和功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能緩解水腫,蒼術還有燥濕利水的功效,對水腫也有一定的幫助,如《珍珠囊》日:“能健胃安脾,諸濕腫非此不能除”可見蒼術在消除水腫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具有風濕痹痛的作用,蒼術性溫可以達到除濕的效果,味辛能祛風,對寒濕比較嚴重的痹疼更為適用,蒼術與羌活、獨活等藥搭配,效果更佳。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疼,腰背疼痛等癥狀都可以用蒼術。
4、用于視力下降,具有明目的功效。現在由于電子產品的普及和推廣,視力下降的人數不斷增大,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保護眼睛不容忽視。夜盲癥、眼花、兩目干澀、視力減退等情況,也可以使用蒼術。
篇2
對藥舉隅
玄參配蒼術:此藥對為施今墨經驗。施老認為蒼術有斂脾精、止漏濁之功,雖性燥,但與玄參伍用,以玄參之潤制蒼術之燥,以蒼術之溫燥制玄參之滯膩,一潤一燥,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達建中宮,止漏濁,瀉陰火,降血糖之目的。對脾腎不足,濕熱阻滯的糖尿病效佳。
黃芪配黃精:此藥對為呂仁和經驗。黃芪偏于健脾益氣,黃精重于補腎養陰,二藥伍用,氣陰兩益,脾腎雙補,具有健脾補腎,益氣生津之功效,臨床適用于氣陰兩虛型糖尿病。
丹參配葛根:此藥對為祝諶予經驗。中醫常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的說法,由此可見一斑。丹參既能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又可養血安神;葛根輕揚升發,生津止渴,濡潤筋脈。兩藥參合,相互促進,活血化瘀作用明顯增強,從而達到降低血糖之目的。臨床適用于有瘀血證候的糖尿病及其并發癥。
玄參配葛根:此藥對為趙進喜經驗。玄參滋陰降火,涼血解毒,除煩止渴;葛根輕揚升發,生津止渴,舒筋活脈。兩藥相合,共達滋陰清熱,生津止渴之功效。臨床適用于陰虛內熱,熱盛津傷型糖尿病。
黃芪配生地:此藥對為祝諶予經驗。黃芪甘溫補氣升陽,利水消腫,偏于健脾益氣;生地甘苦而寒,善涼血清熱滋陰。二藥伍用,一陰一陽,陰陽相合,共達健脾補腎,益氣生津之功效,臨床適用于氣陰兩虛,陰陽俱虛型糖尿病。
應用心得
針對性強:糖尿病藥對是在謹守病機和因證施治原則指導下配伍而成,每個藥對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如黃芪――黃精藥對對應氣陰兩虛證候,石膏――知母藥對對應內熱證候,玄參――生地藥對對應陰虛證候,丹參――葛根藥對對應瘀血證候,玄參――蒼術藥對對應陰虛、濕熱證候等。臨床上出現相應證候就可以應用相應藥對,可謂有的放矢。
篇3
[關鍵詞]中藥燥性理論;歷史源流;研究思路
[收稿日期]2013-09-2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001639,81102804);國家教育部新教師基金項目(2010513120002);四川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10ZC051)
[通信作者]*黃勤挽,副教授,碩士生導師,E-mail:
[作者簡介]王瑾,碩士,助理研究員,E-mail: 158227258 《中藥學》教材及日常對中藥性能的概括,一般均強調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而潤、燥亦是中藥重要的性能之一,其中中藥燥性是對藥物祛除濕邪、治療濕證的作用和性質的概括。在中醫臨床用藥中,如果忽略中藥的燥性,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本文分析中藥燥性理論的歷史源流和研究現狀,認為中藥燥性的研究相對較少,還存在著燥性評價指標不明確等問題,提出相關研究思路供參考和斧正。
1中藥燥性理論的歷史源流
中藥燥性理論的產生是與中醫有關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聯系在一起的,其中與六中燥的提出有關,中醫理論認為燥有外燥、內燥之分。
外燥的產生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聯系。自然界中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存在與運行的狀態,當六氣處于正常狀態時人體才能安和,若六氣太過或不及則變為能侵犯人體的客氣邪風即六邪氣。燥氣與一年四季皆有關系,且為秋季的主氣。秋季天氣肅殺,久晴無雨,氣候干燥,若秋季外界“燥”得太過,肺氣通于秋,所以外燥侵犯人體使人體局部津液不足而致病,而燥邪又有溫燥與涼燥之分。《醫醇義》曰:“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即涼,則燥而涼”[1]。外感燥邪致病的特點,表現為皮膚干燥皸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痰不易咳出、小便短少、大便不暢等外燥證所應有的癥狀,如《素問?玄機原病式》曰:“諸澀枯涸,平勁皴揭,皆屬于燥”[2]。
內燥的認識相對較早,早在《黃帝內經》及《傷寒雜病論》就對內燥的病機、治法、方劑有所提及。內燥理論的形成,實際是古人借助外燥理論來解釋人體疾病過程中出現類似“燥”的病機變化。內燥是一種病機概念,內燥的產生或因飲食不當,或因工作、環境因素,或因服藥不當,誤治,或因慢性病、長期消耗性疾病等原因使人體內陰血津液耗傷而出現燥證。精血的不足,緣于五臟生氣先虛,不能資生精血,進而不能生化津液,使得臟腑失去滋潤而成燥。
無論中醫理論所說的外燥還是內燥,就其“燥”而言,都是水分相對與絕對的不足。《內經》上說“燥勝則干”、“濕于內,以苦燥之”等。因此后世從中醫外燥和內燥理論引申出能夠使人體水分類物質減少的藥物大多具有燥性。
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將藥物按照功用分成宣、通、補、諸、輕、重、澀、滑、燥、濕10類,其中“燥”藥類包括桑白皮、赤小豆等[3]。宋代趙佶在《圣濟經》中將上述10類功用增加“劑”字,提出“燥劑”一詞[4]。明代張從正在《儒門事親》將燥劑分成了熱燥劑、平燥劑、苦燥劑3類,其中熱燥劑包括干姜、良姜、附子、胡椒等,平燥劑包括白術、陳皮、木香、防己、蒼術等,苦燥劑包括黃連、黃柏、梔子、大黃等,提出應用燥劑不能只知道姜附[5]。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指出,由于濕邪存在部位有上、中、下、經、皮、里的不同,燥劑應該有所不同[6]。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指出,由于濕邪有外感、內傷的不同,根據“濕去則燥”的原則,將凡能除濕的藥物如勝濕藥、滲濕藥、引濕藥、逐濕藥、祛濕藥等,皆歸屬于燥劑,進一步擴大完善了中藥燥性理論[7]。陳士鐸在《本草新編》指出對于上、中、下、經、皮、里的濕邪,應該分別采用苦、淡、熱、風、薰、攻的方式燥之[8]。清代石壽棠在《醫原》中,根據具體藥物特點不同將燥性中藥進一步分為辛燥藥、溫燥藥、燥熱藥、平燥藥、涼燥藥、寒燥藥6類,從程度上有微燥、甚燥的不同,并指出通過劑型不同及炮制,可以增強或減弱藥物的燥性,較大豐富了中藥燥性理論和指導燥性中藥臨床的合理應用[9]。
2燥性中藥的分類
按照清代石壽棠的分類方法延續至今,燥性中藥分為6類。
辛燥中藥,如羌活、獨活、防風、麻黃、藁本、藿香、香薷之類。該類藥物具有辛燥之性,辛能行能散,燥能勝濕,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如九味羌活湯以羌活為君,羌活勝濕湯以羌活、獨活為君,新加香薷飲以香薷為君,針對風寒濕侵犯體表的病機,利用此類藥物的辛發散風寒、燥祛除體表之濕來針對主病主證起到主要治療作用。
溫燥中藥,如厚樸、半夏、白術、蒼術之類。該類藥物具有溫燥之性,溫能助陽,燥能祛濕,常用于治療脾陽不足造成的水濕停聚。如厚姜半甘參湯以厚樸配伍半夏、生姜等溫燥藥物治療脾陽虛生濕阻滯氣機之腹脹,厚樸之溫能夠助陽助,厚樸之燥能夠祛脾陽虛后所不能運化之濕。
燥熱中藥,如烏頭、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之類。該類藥物不僅具有燥性,還具有明顯的熱性。如烏頭湯用烏頭之熱性溫散全身之寒,用烏頭之燥入絡燥全身之濕,以烏頭燥熱之性令全身之寒濕盡去,起到了治療寒濕痹痛之效。
平燥中藥,如茯苓、豬苓、薏苡仁、澤瀉之類。該類藥物主要體現祛濕的功效,其本身之寒熱屬性偏向不明顯,依據“燥能勝濕”的理論將其效用歸為燥性。
涼燥中藥,如滑石、寒水石、梔子、丹皮之類。此類藥物祛濕之功似平燥藥物,而寒熱偏性遜于寒燥。
寒燥中藥,如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苦參、龍膽之類。此類藥物寒能清熱,燥能祛濕,主要用于治療體內濕熱之邪。如黃連解毒湯中用黃芩、黃連、黃柏,可盡去上、中、下三焦濕熱之邪。
藥物有陰陽之偏性,所以就燥性中藥來說亦有陰陽之分。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以燥性中藥為整體,其燥性中藥內部又有陰陽之分。以此概之,辛燥、溫燥、燥熱屬陽,涼燥、寒燥屬陰。平燥藥物相對于以上2類藥物而言雖無法看出其偏性,但就陰陽可無限再分之理論來說,平燥藥物中亦有偏陰偏陽藥物,以此詳之,燥性中藥都盡在其中。
3中藥燥性的臨床意義
脾胃在水液代謝過程中重要性極高,倘若先天不足或后天飲食不規律,偏食冷飲等損傷了后天之本導致脾陽氣虛衰,運化無力,可引起水反為濕,谷反為滯,這是濕邪產生的主要原因。在體內這種濕邪阻滯的病因情況下若外界環境濕濁之氣彌漫,同氣相求,濕常招致外濕,導致外濕從體表侵襲人體。“濕于內,以苦燥之”治療這種內外之濕的燥性中藥必不可少。如李東垣《脾胃論》所創羌活勝濕湯,主要用以辛燥藥物羌活、藁本、防風、獨活等祛風除體表之濕。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平胃散,以溫燥藥物厚樸、蒼術、陳皮等,以其溫燥之性治療濕滯脾胃證。肝主疏泄,其疏泄作用對三焦水道的暢通有著決定作用,若肝經受寒邪所侵,則會出現寒癥與邪水。如《傷寒論》所載的吳茱萸湯,以燥熱藥物吳茱萸為君,取其燥熱之性針對肝經寒凝氣逆水飲不化其到主要的治療作用。
對于平燥藥物的認識、運用在治療濕溫病過程中體現的尤為突出。濕為有形之邪,熱為無形之氣,若濕熱相和,則如油入面,難解難分。在治療若只是清熱則易涼遏濕邪,若祛濕則助長熱邪,所謂有形之邪一除則無形之氣無所依附,病則必除。平燥藥物寒熱偏性不明顯,但祛濕之力突出,治療此種病癥尤為適合。如《傷寒論》五苓散,用茯苓、豬苓、澤瀉等平燥藥物祛除膀胱水府之水邪。
涼燥藥物偏于寒性,其燥性主要表現在利水祛濕方面,用于治療濕重于熱證,類藥物涼可清熱、燥能祛濕。如《傷寒標本心法類萃》的六一散,方以滑石為君,主要用于體內濕熱之邪。
涼燥藥寒熱偏性不如寒燥藥物明顯,則可以起到祛濕而不涼遏濕邪的功效。寒燥藥物(亦稱苦燥),寒性明顯,苦燥之力亦突出,常用與治療濕熱病證。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的芍藥湯,方中運用大黃、黃連、黃芩等苦寒燥濕藥治療濕熱痢疾。
運用燥性中藥須考慮其適用范圍和準確辨證。若寒濕之邪客于人體臟腑經絡,雖有寒濕郁遏陽氣所產生的熱相,應該用溫燥、燥熱類中藥共治之;若投以寒燥、涼燥類中藥則易涼遏寒濕之邪,使寒愈寒、濕愈結滯不化。若濕熱之邪彌漫三焦九竅,濕熱阻滯氣機以致陰陽氣不相順接,雖有某些寒濕之邪所產生的癥狀,亦應用寒燥、涼燥類中藥治之;若投以溫燥、燥熱類中藥則易使熱愈熱、濕熱更加彌散,如此視之則何異于火上澆油。因此,不辯人之寒熱與燥性藥物之寒熱,統以燥性類藥物治之,一經用藥則變證峰起,禍不旋踵,此與操刀殺人何異。
4中藥燥性偏盛的矯正方法
4.1基于配伍矯正中藥燥性偏盛若人體腎陽虛衰,陽不化氣行水,水邪泛濫三焦,只有燥熱之性極強的附子才能助陽、去水。但此水為邪水,腎陽既虛,則人體津液必然不足,若單用附子則恐附子燥熱之性傷津。因此仲景常用附子配伍白芍,方如真武湯。白芍酸斂陰柔,既可以制附子毒性,又可防止附子燥熱之性傷津耗液。如吳鞠通治療熱結陰虧、大便秘結的陽明溫病,雖大便秘結不下,但不及時泄熱通便則陰液將更加虧損,因此必用大黃,但恐大黃燥性太過損人陰液,方中配伍增液湯補充人體陰液,達到去性取用之功。
4.2基于煎煮矯正中藥燥性偏盛如《溫病條辨》指出銀翹散應用,“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而入中焦矣”[10]。銀花、連翹既有疏散風熱的功效,又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若要發揮其解表的功效則不必過煎,而若要發揮清熱解毒的功效則需要久煎。說明既治表證又治里證的藥物煎煮方法會影響藥物功效的發揮方向。燥性類藥物如蒼術、獨活之類。若在用此類具有燥濕作用的燥性藥物時,若祛表濕則不必久煎,若燥里濕則需久煎。如敗毒散用獨活祛除侵襲體表之濕,而獨活寄生湯則用獨活燥里濕,九味羌活湯用蒼術祛表濕,平胃散用蒼術燥里濕。上述處方燥濕作用之不同可見一斑。
4.3基于炮制矯正中藥燥性偏盛燥性中藥如果燥性過甚,則易耗損陰液,可通過炮制抑制過偏之性。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總結中藥炮制輔料作用理論,指出幾種輔料炮制可以降低藥物燥性,如“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麥麩皮制抑酷性勿傷上膈”[6]。清代張睿在《修事指南》中指出:“牛膽汁制去燥烈而清潤”、“面煨曲制抑酷性而勿傷上膈”、“糯飯米制潤燥而澤土”、“黑芝麻制潤燥而益陰”[11]。現代中醫臨床常用炮制品,如麩炒蒼術、焦蒼術、鹽益智仁、鹽補骨脂等,與原藥材比較,顯著降低了其燥性。
4.4基于陳用矯正中藥燥性偏盛中藥陳用是祖國醫學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獨特而有效的處理藥材的方法。古人認為橘皮、半夏、艾葉等藥性燥烈,陳用后可降低其辛燥之性。明代《雷公炮炙藥性解》曰陳皮:“收藏又復陳久,則多歷梅夏而烈氣全消,溫中而無燥熱之患”[12];清代《本草備要》曰陳皮和半夏:“陳則烈氣消,無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陳湯”[13]。
5中藥燥性研究現狀及思路探討
經過文獻檢索,發現對外燥和內燥的研究較多,而對于中藥燥性的研究很少,僅局限于中藥燥性理論探討或燥性中藥炮制等方面。如劉慶林認為藥物功效、歷代本草概述、藥物質地是判定藥物潤燥之性的3個依據[14];楊敏等對中藥潤燥性能的產生和發展源流進行了考證[15];孫媛媛等發現梔子炮制后的人參對正常大鼠紅細胞膜Na+-K+-ATP酶活力的影響不明顯,而人參生品則能使酶活力升高、產熱增加,認為梔子炮制人參緩和了人參的溫燥之性[16];郝延軍[17]、容穗華等[18]對白術炮制原理進行研究,認為炮制加熱過程使得蒼術酮轉化成了白術內酯Ⅰ,Ⅱ,Ⅲ等內酯成分,從而燥性降低;趙青紅研究表明蒼術麩炒后揮發油中的β-桉葉醇和茅術醇均呈現下降趨勢,可能是麩炒去燥的物質基礎[19];劉艷菊等研究表明,生蒼術可增加濕阻中焦證大鼠尿量,降低尿液中AQP2的含量,而麩蒼術沒有明顯的改善,說明蒼術麩炒后燥性得以緩和[20]。
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的資助下,對益智仁鹽炙潤燥的炮制原理和陳皮陳化過程中的燥性變化規律進行研究,課題的關鍵是對益智仁、陳皮的燥性效應進行準確的評價和表征。筆者認為,單一測定少數有關津液代謝的指標或從炮制后某些成分減少即判斷燥性的物質基礎和炮制降燥作用是不足的。燥性是中藥的性能之一,該性能具有特定的效用表征,包括治療作用和副作用,其副作用引起機體的不適屬于中醫內燥證的范疇。因此,要評價中藥的燥性,可充分借鑒外燥證、陰虛證和西醫干燥綜合征等動物模型的指標進行研究。目前,筆者已利用燥性中藥益智仁灌胃給藥1個月以上復制“津傷內燥”動物模型,與正常動物比較,觀察到模型動物在日常行為、糞便水分情況、唾液分泌、血液生化學、血液流變學、腸道水通道蛋白表達等方面具有顯著性差異,同時通過鹽炙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作為評價中藥燥性的方法。在實驗設計中,下一步研究擬采用燥熱性中藥如吳茱萸、附子等與寒燥性中藥如黃連、大黃等進行對比,從而可望進一步探明中藥熱性表征與燥性表征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費伯雄.醫醇義[M].王校華校點.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2]劉完善.素問玄機原病式[M].孫桐校注.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3]陳藏器. 《本草拾遺》輯釋[M].尚志鈞輯釋.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4]趙佶. 圣濟經[M].吳注,劉淑清點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5]張從正. 儒門事親[M].劉更生點校.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6]陳嘉謨. 本草蒙筌[M].張印生等主校.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
[7]李時珍. 本草綱目?上冊[M].校點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8]陳士鐸. 本草新編[M].柳長華,徐春波校.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
[9]石壽棠. 醫原[M].王新華點注.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10]吳瑭. 溫病條辨[M].孫志波點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0.
[11]張睿. 修事指南[M].杭州:抱經堂書局,1926.
[12]李中梓. 雷公炮制藥性解[M].錢允治訂正. 金芷君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13]汪昂. 本草備要[M].謝觀,董豐培評校.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6.
[14]劉慶林.中藥潤燥性能淺探[J].國醫論壇,2006,21(6):18.
[15]楊敏,陳勇,張廷模.中藥潤燥性能本草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4(3):91.
[16]孫媛媛,單國順,謝君,等.梔制人參對正常大鼠紅細胞膜Na+ K+-ATP酶活力的影響[J]中成藥,2010,32(12):2159.
[17]郝延軍.白術的炮制原理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06.
[18]容穗華,林海,高妮.白術炮制工藝及炮制原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8):1001.
[19]趙青紅.麩炒對蒼術揮發油的影響及其與道地性的關系[D]. 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09.
[20]劉艷菊,陳雯雯,曾敏,等.蒼術炮制前后水提物藥效學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37(15):2276.
Theory and research of dry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Jin1 , WANG Qiang 2, LI Peng 3 , LIU Si-qi1, HUANG Qin-wan1*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China;
2.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3. 452 Hospital of PLA, Chengdu 611137, China)
[Abstract]Dryness is the inherent performa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ryness with a specific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 can be reduced suitably by processing and compatibility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Nowaday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developed research of dry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owever,it remains problems such as evaluation index of dryness not clear. This paper takes medical literature mining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features of dryness bing the modern literatures to explicate the dryness′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Putt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search should adopt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study the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Dryness is expected to further appl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research.
篇4
【關鍵詞】香藥;衛生防疫;本草學
【中圖分類號】R28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4-0052-04
Summary on the Aromatic Drugs of Materia Medica Herbal for Epidemic PreventionYANG Weibing1XIA Xunli2*
1.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chang City, Yichang 443000,China;
2.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ChinaAbstract:Chinese had a long history of medical aromatic, which was made with aromatic drugs of material medica herbal, widely used in all aspects of religion, sacrifice, and daily life. Aromatic drugs were recorded in all kinds chief materia medica books from Shennong bencaojing to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for instance Atractylodes, Radix aucklandiae, Metaplexis japonica, Smilax, Blumea, Camphor, Realgar, Calamus, Kaempferia galangal, Ligusticum sinense, Dysosma versipellis, Artemisia argyi, Euonymus alatus, Moschus, Cynanchum paniculatum, Ligusticum chuanxiong, Gleditsia sinensis, Dalbergia, etc. Prescription of medical aromatic(including suspending, fuming, and burning, etc.) scattered in the Plague, Avoid the plague,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of medical records. There a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exploring, and studying aromatic drugs, as well as innovatively applying with medical aromatic to improve people's epidemic prevention capacity and elavate the health index of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Aromatic drugs; Epidemic prevention; Materia medica herbal
中的本草香藥文化源遠流長。本草香藥為香藥本草制備的各種香料,廣泛應用于宗教、祭祀、居家各方面。中國的香道文化長期顯在于虔道禮佛、祭天敬祖層面的情志效用,而香藥內在的祛病除邪、驅蚊防蟲、凈化空氣等衛生防疫功用則重視不夠和研究薄弱。香藥本草廣泛見載于《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各主要本草典籍,香藥方(懸佩方、熏烤方、燒燃方等)散見于醫方醫案瘟疫、辟溫、禁藥等條目或專論中。系統整理、發掘和研究香藥本草、弘揚本草香藥的衛生防疫功效、增進人居環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本草香藥的發展溯源
沒有文獻證明本草香藥起源于何時、以何種方式首先呈現,但是可以設想可能以綠植熏香或綠植熏煙的形式首先出現,或者先以綠植熏香、后隨之以綠植熏煙、再發展到本草熏香或本草熏煙、最后發展到形式和功用更加多樣化的本草香藥階段。本草香藥的發展源流應該同步于人類社會的醫藥實踐和醫藥知識的豐富。
人類社會早期,勞動、生活環境簡陋而艱苦,蚊蟲、蠅蚤、動植物腐殖氣味侵擾不斷。早期人類在勞動和生活實踐中,發現有些氣味劇烈的植物,如艾草、蒼術、皂莢、菖蒲等,有驅除蚊蟲、蠅蚤、遮蓋動植物腐殖氣味的功用,因而形成了綠植熏香習俗;之后發現焚燃這些植物,驅除蚊蟲、蠅蚤、遮蓋動植物腐殖氣味的功用更為顯著,故而綠植熏香發展到了綠植熏煙,這一時期產生了香藥植物的原初認識;隨著人類社會醫藥實踐和醫藥知識的不斷增進,本草藥物的種類和知識日趨豐富,特別是域外香藥的大量傳入,香藥本草的種類大為擴充,本草香藥的應用得到了較大范圍的實踐。本草熏香、本草熏煙臨床用于辟穢避疫、居家用于驅蚊逐蠅、熏衣繚室等衛生防疫實踐;在本草香藥實踐積極效果的影響下,逐步形成了本草香道文化。
2本草香藥主要品種
本草香藥依其使用方式不同分為懸佩法、熏烤法、燒燃法等。懸佩法是把香藥或者香藥研末懸掛于居室各處、或者裝袋佩戴于身的方法;熏烤法是把香藥隔火加熱、或者烘烤促進香氣散發而有效避免煙霧的方法;燒燃法是把香藥直接燒燃于特定處所的方法。本草藥香主要或者常用的香藥本草品種見載于本草著作和醫方醫案典籍。
《本草綱目?瘟疫》[1]專論有:蒼術(燒煙熏,去鬼邪);木香、辟虺雷、徐長卿、鬼督郵、藁本、女青、山柰、菝葜、草(并辟毒疫溫鬼邪氣);白茅香、茅香、蘭草(并煎湯浴,辟疫氣);艾納香、兜納香、蜘蛛香、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詹糖香、樟腦、返魂香、兜木香、皂莢、古廁木(并燒之,辟疫)。《備急千金要方?辟溫第二》[2]專論有:(辟溫氣,太乙流金散方)由雄黃、雌黃、礬石、鬼箭羽、l羊角組成;(辟溫氣,雄黃散方)由雄黃、朱砂、菖蒲、鬼臼組成;(辟溫病,粉身散,常用方)由川芎、白芷、藁本組成;(辟溫氣,殺鬼,燒藥方)由雄黃、丹砂、雌黃、羚羊角、蕪荑、虎骨、鬼臼、鬼箭羽、野丈人、石L生、o豬屎、馬懸蹄、青羊脂、菖蒲、白術、蜜蠟組成;(辟溫,虎頭殺鬼丸方)由虎頭、朱砂、雄黃、雌黃、鬼臼、皂莢、蕪荑組成;(辟溫殺鬼丸,熏百鬼惡氣方)由雄黃、雌黃、龍骨、龜甲、鯪鯉甲、猬皮、l羊角、虎骨、樗雞、空青、川芎、真珠、東門上雞頭組成;(雄黃丸方)由雄黃、雌黃、曾青、鬼臼、真珠、丹砂、虎頭骨、桔梗、白術、女青、川芎、白芷、鬼督郵、蕪荑、鬼箭羽、藜蘆、菖蒲、皂莢組成。
上述《本草綱目》和《備急千金要方》為本草和藥方的專門著作,分別從本草和方藥的角度立“瘟疫”和“辟溫”專欄,專門介紹防治瘟疫的本草藥物和組方,基本為本草香藥。《本草綱目》收載分述的防治瘟疫藥物,使用方法主要為燒燃、煙熏,或者湯浴(熱、開水淋浴)諸法,作用于人居環境、特別是空氣的致病微生物,以及人體自身的皮膚、體表等外在的與致病微生物容易接觸的部位。而《備急千金要方》收載的各種防治瘟疫的成方,其組方藥物也基本類同《本草綱目》“瘟疫”專論的藥物,使用方法除了燒燃、煙熏法外,還有“粉身散”(施于人體自身的皮膚、體表等外在的與致病微生物容易接觸的部位)、丸藥(懸佩、協帶于人體,或者置放于特定空間,或者人體內服以增強機體抵御瘟疫的能力)等,可作用于改善人居環境、或者提高人體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能力。
《洗冤集錄》載[3]:(辟穢丹,能辟穢氣)由麝香、細辛、甘泉、川芎組成。《串雅全書?禁藥門》專論[4]有:(李子建殺鬼丸,辟瘟疫,殺一切鬼魅魍魎)由藜藿、虎頭、雄黃、鬼臼、天雄、皂莢、蕪荑組成;(除蚤虱蛇蟲諸毒)如樟腦、茅術、石菖蒲;(又方)芥菜子、辣蓼、樟腦(燒煙熏之,即除);(滅虱除蚤)如百部、水銀、茶葉、黑棗。《武當秘方》載武當道醫避瘟疫方[5]:(觀音神香,芳香辟穢,殺蟲防蝕)由廣木香、生蒼術、香白芷、甘松、沉香、檀香、降真香、艾葉組成;(避溫疫香袋,避瘟防病)由生蒼術、吳茱萸、雄黃、艾葉、冰片組成。
上述《洗冤集錄》、《串雅全書》和《武當秘方》為醫學或者醫學相關著述,所收載的防疫方都是在生活、生產環境或者實踐中應用的專門衛生防疫物品。如《洗冤集錄》的“辟穢丹”是專門針對刑事現場的尸檢時,防止尸體腐變產生的致病微生物對刑案人員的傷害;《串雅全書》的“禁藥門”則是專注游醫、鄉土民間防瘟避疫、滅虱除蚤、殺蛇蟲諸毒等鄉野田間各種環境衛生、民居生態的專論;《武當秘方》收載的“觀音神香”有芳香藥物的提神醒腦、清竅敬祈的神志調適作用,對道觀周遭環境的空氣、水土可能滋生的各種致病微生物和有害生物有消殺功能;“避溫疫香袋”則是道士生活的另一面反映,道士們常游方行走天下,可能或者實際經過瘟疫地區、自身攜帶或者散發給疫區災民避瘟防病的衛生防疫性保護產品。
3本草香藥的衛生防疫功用
分析上述各本草著作和醫方醫籍收載的本草藥香,主要或者常見的香藥本草品種有蒼術、木香、女青、菝葜、艾納香、樟腦、雄黃、菖蒲、山柰、藁本、鬼臼、艾葉、鬼箭羽、麝香、徐長卿、川芎、皂莢、降真香等,下面分別簡述其衛生防疫功用[6]。
蒼術:除惡氣,彌災l(弘景);山嵐瘴氣溫疾(大明)。木香:邪氣,辟毒疫溫鬼(本經);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別錄)。女青:蠱毒,逐邪惡氣,殺鬼溫疰,辟不祥(本經)。菝葜:治時疾瘟瘴(大明)。艾納香:惡氣殺蟲(志);燒之辟瘟疫(李);治癬辟蛇(藏器)。樟腦:治中惡邪氣,疥癬風瘙,殺蟲辟蠹(時珍)。雄黃: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本經);殺諸蛇虺毒(別錄);殺勞蟲疳蟲(時珍)。菖蒲:小兒溫瘧,可作浴湯(別錄);鬼氣,殺諸蟲,惡瘡疥瘙(甄權)。山柰:辟瘴癘惡氣(時珍)。藁本:辟霧露潤澤,療風邪曳金瘡(別錄);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甄權)。鬼臼:殺蠱毒鬼疰精物,辟惡氣不祥,逐邪,解百毒(本經)。艾葉:治瘴氣疫癘溫毒(葛洪);治蟲(孫思邈)。鬼箭羽:除邪,殺鬼毒蠱疰(本經);主百邪鬼魅(甄權)。麝香:辟惡氣,殺鬼精物,去三蟲蠱毒(本經);療諸兇邪鬼氣(別錄);瘴毒,辟蠱氣(日華);除百病,治一切惡氣及驚怖恍惚(孟詵)。徐長卿:鬼物百精蠱毒,疫疾邪惡氣(本經);主鬼疰精物邪惡氣,殺百精蠱毒(別錄)。川芎:川芎葉名蘼蕪,辟邪惡,除蠱毒鬼疰,去三蟲(本經)。皂莢:利九竅,殺精物(本經);合蒼術燒煙,辟瘟疫邪濕氣(宗])。降真香:燒之,辟天行時氣,宅舍怪異。小兒帶之,辟邪惡氣(李)。
上述各主要本草香藥的衛生防疫功用從現代醫學或者衛生學的視角,可以概括為3個方面:①針對環境致病微生物(如細菌、病毒之類的)所導致的傳染病、流行性疫病等,通過對環境消毒殺菌、或者對人體清熱解毒發揮功效作用,本草語言表述為“惡氣、瘴氣、邪氣、殺鬼精物、辟不祥、災l、溫疾、毒疫、溫鬼、瘟瘴、瘴癘、鬼疰、百邪鬼魅”等;②針對有害生物(如蟲、虱、蚤、蛇等)所致的環境、人體危害,功效作用在于殺滅這些有害生物或者限制其活動范圍、活動方式,本草語言表述為“蠱毒、殺蟲、辟蛇、辟蠹、百蟲毒、虺毒、勞蟲疳蟲、百精”等;③針對自然環境或者致病微生物、有毒生物所致的人體皮膚、體表、身體外部疾患,功效作用方式為消殺導致皮膚、體表傷害的致病微生物,或者促進皮膚、體表損傷的愈合和恢復,本草語言表述為“治癬、疥癬風瘙、惡瘡疥瘙、金瘡”等。
4本草香藥衛生防疫功效的現代研究
本草香藥衛生防疫功效的現代研究缺乏系統性,研究數據也不算豐富;但是在臨床、科研方面還是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評價驗證工作,摘要分述如下。
如上海市的醫藥工作者,使用本草香藥蒼術和艾葉創制了“蒼術艾葉香”,在室內點燃此香,進行空氣消毒,以防治呼吸道感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實驗證明,點香后在一定時間內能使空氣中的細菌、病毒顯著減少[7]。
李小敏等[8]研究發現采用艾條熏蒸愛嬰病房,室內空氣消毒合格率達到100%,艾葉對10多種常見細菌具有殺菌或抑菌作用,如葡萄球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結核桿菌、大腸桿菌等,對多種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如石膏樣毛癬菌、黃癬菌等。鄒秀容等[9]采用艾葉煙熏進行病室消毒。結果發現煙熏后細菌總數下降率為7304%,對大腸桿菌、甲型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肺炎雙球菌均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陳勤等[10]對艾條熏蒸與紫外線空氣消毒進行了對照觀察,結果發現艾條熏蒸與紫外線照射后的平均菌落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于有障礙物紫外線不能穿透的角落,艾條熏蒸后菌落數少于紫外線消毒后的菌落數。
由于近年來流感頻繁爆發,佩藥療法在預防流感的應用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些醫務工作者在繼承的基礎上,對佩藥療法的臨床療效、作用機制作了深入研究。佩藥療法防治瘟疫病的療效主要機制是殺滅細菌或病毒,激發人體的潛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大多數的芳香類藥物香味散發到空氣中可起到殺菌、抗病毒作用[11];藿香、艾葉、佩蘭等芳香類藥物,其揮發油成分在空氣中有較強的消毒作用[12];佩帶香囊可使藥物濃郁的香氣通過鼻黏膜吸收、肌膚滲入人體進入血液而發揮藥效[13]。
現代藥理實驗研究表明[14],香藥的主要成分揮發油經口、鼻吸聞,對大腦的嗅神經產生良好的香味刺激及對局部俞穴產生緩慢刺激,可促進機體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高,增強人體防御能力,借以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沈微等[15]采用藿香、蒼術、艾葉、肉桂等芳香類藥物做成香囊佩戴在老年人身上進行觀察佩藥療法預防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觀察結果提示,佩藥療法對預防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降低其發病率具有一定的作用。
5本草香藥的創新應用
中國傳統醫藥史上的衛生防疫方多選擇上述香藥組方,以懸佩法、熏烤法、燒燃法等驅蚊祛蟲、防治瘟疫,保護人們健康。現代社會,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人們逐漸遠離人口分散、植物茂盛的自然環境,生活在人口密度較高、空氣質量較差的城鎮環境中。通過對香藥本草的創新應用,可以為現代人居環境創制天然的綠植熏香植物和清潔空氣。①通過園藝學技術方法,選擇合適的綠植熏香植物,如艾草、蒼術、木香、山奈,或者其他散發有衛生防疫功效成分的植物,栽培成盆景植株,放置在居家陽臺、客廳、或者臥室,或者放置在企業、機關、工廠的適當的公共空地,以凈化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提高衛生防疫水平。②加強香藥本草的衛生防疫功效和組方規律研究,創制具備各種驅蚊驅蟲、消毒殺菌、凈化空氣的本草藥香,供人們在家庭、單位定期或者不定期(特定時期:比如季節轉換,溫度濕度改變太快,傳染病高發時期等)進行懸掛、熏烤或者燒燃,也可以供個人佩戴、湯浴使用,以達到防疫治疫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柳長華,柳璇校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75.
[2]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焦振廉等校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63-164.
[3]宋?宋慈.洗冤集錄[M].高隨捷,祝林森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53.
[4]清?趙學敏.串雅全書[M].何源,李佳,趙小青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159-162.
[5]黃富強,尚儒彪.武當道教醫藥避瘟疫方藥介紹[J].湖北中醫雜志,2004,26(1):38.
[6]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柳長華,柳璇校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386,448,567,677,472,1018,276,709,451,443,632,492,1087,1415,432,441,1043,1006.
[7]福建省醫藥研究所《串雅外編》選注編寫小組. 《串雅外編》選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11.
[8]李小敏,趙紅梅,林金玉.愛嬰病房艾條熏蒸的消毒效果研究[J].南方護理雜志,1998,5(1):2-3.
[9]鄒秀容,周霧飛.病室用艾葉煙熙消毒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1996,11(7):43.
[10]陳勤,吳慶鳳,辛范華,等.艾條熏蒸與紫外線空氣消毒的對照觀察[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12(5):523.
[11]卓芷聿.精油全書[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9.
[12]何w舟,王淑云,唐正平,等.芳香辟穢中藥揮發油空氣消毒作用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J].湖南中醫雜志,1999,15(2):54-55.
[13]林慧光,丁春.芳香療法的作用機理[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7,17(1):26-28.
[14]張辰龍,黃世佐.香包與醫療保健[J].亞太傳統醫藥,2007(02):42-43.
[15]沈微,陳華.香佩療法預防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02):105-106.
基金項目:①中國博士后基金:藏醫白脈病的潛在生物標志物及七十味珍珠丸的干預研究(2012M511916);②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藏醫白脈病的潛在生物標志物及七十味珍珠丸的干預研究(2012-E-040);③ 成都中醫藥大學實驗技術項目重點項目:大鼠MCAO模型自制實驗裝置的標準化和共享機制研究(Z1411);④ 成都中醫藥大學科技發展基金:藏藥七十味珍珠丸干預缺血性腦卒中的量-時-效關系研究(ZRQN1544)。
篇5
關鍵詞:白術;炮制方法;藥理作用
白術是菊科植物白術的干燥根莖。主要產地為湖南、安徽與浙江,其性溫、甘、味苦,有著燥濕利水、健脾益氣、安胎、止汗之功效。主治由于運化失常、脾氣虛弱引起的倦怠乏力、脘腹脹滿、痰飲水腫、胎動不安、自汗等癥狀。白術的臨床應用范圍十分的廣泛,有關研究顯示,目前我國白術制劑已經超過了500種,遠遠超過了黨參、黃芪、人參制劑的數量,已經成為我國配方頻度最高的中藥。
1白術的常見炮制方式
對于白術的炮制,最早在《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中就有所記載,在此之后,又出現了土炒、麩炒等多種多樣的炮制方式,據文獻考證,白術的常見炮制方式有清炒白術、白術炭、醋白術、生白術、米泔白術、麩炒白術、土白術、焦白術等等,炮制品種與炮制方法創造了新的記錄。在時代的變遷之下,現階段常見的白術炮制法有生白術、土白術、炒白術、麩白術幾種。具體炮制方法如下:
生白術:取白術,除去雜質,使用清水洗凈、大小分開,浸泡12~24 h,待6、7成熟之后,悶潤24~32 h,保持內部與外部濕度的相同,完成后,切厚片,烘干或者曬干備用。
土白術:取適量伏龍肝細粉(每100 Kg白術片取30 Kg伏龍肝細粉),將其放置在熱鍋中,使用中火煎炒,加入白術片,炒至表面有土色、取出后,篩選晾曬。
炒白術:將蜜炙麩皮置入鍋中(每100kg白術片取10kg蜜炙麩皮),冒煙后在其中加入白術片,待變為焦黃色有香氣溢出之后,將去取出,篩選晾涼。
麩炒白術:將麩皮置于鍋中(每100kg白術片取10kg麩皮),加入鍋中翻炒,冒煙后加白術片,用文火將其炒制為黃棕色,取出,篩選晾涼。
2白術不同炮制方法對于化學成分的影響分析
白術中約含有1.4%的揮發油,這些揮發油的主要成分是蒼術醇與蒼術酮,蒼術酮含量為32%~61%[1],其余含量較高的有y0欖香烯、石竹烯、吉馬烯β、11-二烯等,從白術中分離出來的內酯成分有雙白術內酯、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4,15環氧羧基白術內酯等等,除了這些成分植物,還有大量的白術三醇、谷氨酸、多糖成分等物質[2]。
李偉[3]等對于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出的白術揮發油含量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炮制之后,白術揮發油含量都所有下降,含量從大到小分別為生白術、蜜炙麩炒白術、麩白術、土白術、焦白術。童靜玲[4]對于生白術、麩炒輕品、麩炒焦品、炒白術、麩炒黃品的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與白術內酯III含量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白術內酯I的含量從大到小分別為麩炒黃品、麩炒輕品、麩炒焦品、炒白術、生白術,在白術內酯II的含量方面,幾種炮制方法的含量基本相同,麩炒焦品、麩炒黃品、炒白術中含量相對升高;麩炒黃品中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與白術內酯III含量是最高的。萬麗[5]對于清炒白術、生白術、土白術、麩白術中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與白術內酯III的含量進行了測定,測定結果顯示,在經過炮制之后,白術內酯含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其中,白術內酯II含量降低,白術內酯III含量增加。
有關研究顯示[6],在不同的波長中,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白術內酯III與蒼術酮轉化樣品在HPLC色譜環境下存在時間吸收峰,蒼術酮能夠在一定的環境下轉化成為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與白術內酯III;白術內酯III在加熱因素的影響之下也能夠轉化成為白術內酯II,因此,炮制之后白術內酯II的含量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白術不同炮制方法對于其藥理作用的影響
臨床藥理學顯示,白術具有抗衰老、抗腫瘤、抗炎、調節免疫、調節胃腸道、鎮靜、擴張血管的效用,白術揮發油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增長,提升人體機體免疫效果。有關研究顯示,雙白術內酯對于豚鼠離體心房肌有著負性頻率與負性肌力的效用,其中,白術多糖可以顯著提升SD大鼠外周血白細胞、血清溶菌酶的含量,提升NBT陽性率,繼而實現增加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ASANO S[7]等對白術內酯I、白術內酯III的活性成分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白術內酯I可以有效提升人體的唾液淀粉酶活性,有著調節腸道功能以及促進腸胃吸收的功效。張印的研究顯示,白術生品和炮制品對小腸運動的影響功效是不同的,與炮制品相比而言,生品促進小腸蠕動的效果更加的明顯,因此,生白術多用于便秘的治療,而炒白術則多用作泄瀉的治療。郝延軍在此基礎上結合中醫理論提出,白術內酯可以顯著提升唾液淀粉酶活性,白術內酯III影響不大,白術內酯I則能夠顯著提升尿淀粉酶活性,因此,白術內酯I是白術的有效成分。
4結論
傳統觀念認為,炮制白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其中的揮發油含量,達到緩和藥性與降低燥性的效果,并有效提升白術的補脾止瀉與健脾和胃效果,截止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都針對白術的炮制方法、藥理作用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該種研究主要集中在白術內酯與蒼術酮成分的研究上,很多有針對多糖成分的研究。在未來階段下,應該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深化對于白術不同炮制方式對于白術藥理作用影響的研究,讓白術能夠得到更加廣泛的使用。
參考文獻:
[1]段啟,許冬謹,謝晨.HPLC法測定白術不同炮制品中白術內酯Ⅰ、Ⅱ、Ⅲ[J].中草藥,2008,(09).
[2]宿廷敏,王敏娟,阮時寶.白術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概述[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2) .
[3]李偉,文紅梅,張愛華,等.白術質量標準研究Ⅰ--HPLC法測定2種白術內酯的含量[J].藥物分析雜志,2001,(03).
[4]童靜玲,胡敏.不同炮制方法對黃連的影響及其炮制品的辨證應用[J].海峽藥學,2010,(10).
[5]萬麗,劉瑋琦,杜江,等.不同產地白術的多糖含量測定[J].世界科學技術,2003,(02).
篇6
我患慢性胃炎兩年多,經中西醫治療基本治愈。近兩個月口中苦澀味逐漸加重,清晨起床后尤其明顯。取扁豆25克,大棗20克,陳皮、白芍各5克。將扁豆、大棗洗凈,與白芍、陳皮同放入沙鍋中,加水1000毫升,用文火煎煮至500毫升,稍冷后服用。在此期間,我注意不吃辛辣食物,調節好自己的情緒。連服了10天后,口中苦澀味漸去。
廣西靈川陳燕炳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中醫認為,口苦多見于膽道或胃炎急性發作期;口澀是指舌頭少津干澀,且伴有味覺降低之表現,多與脾虛胃弱有關。
上方中,扁豆性平、味甘淡,是健脾化濕良藥,治療脾虛濕盛所引起的體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癥效果不錯;陳皮辛散通溫,能理氣降逆、調中開胃、燥濕化痰,主治胸膈滿悶、不思飲食等;大棗味甘,可補中益氣、養血補虛,主治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大棗配陳皮,治慢性胃炎、胃痛嘔吐有較好療效;白芍味酸性微寒,能養陰柔肝,與大棗同用,酸甘可緩中止痛,適用于血虛陰虛之胸腹脅肋疼痛(如慢性膽囊炎、膽結石等)。而陳皮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白芍有解痙、鎮痛功效。諸味合用具有健脾益胃、化滯祛濕、理氣止痛功效,此方對慢性胃炎、慢性膽道疾病引起的口舌苦澀癥狀有一定療效,可試服。
韭菜粥治尿頻
大米100克,新鮮韭菜60克,熟油、鹽適量。先用適量水將大米煮成粥,再取新鮮的韭菜洗凈切成段倒入粥內,并放入適量的熟油、鹽同煮,約5分鐘后盛起,待不燙時食用。每日食2~3次可治療尿頻。
安徽安慶曾李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炎癥刺激、非炎癥刺激(如尿路結石、異物等)、精神因素、妊娠期子宮壓迫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尿頻。中醫則認為,尿頻多與腎陽虛、腎氣固攝無力有關,并與脾虛氣弱、血行淤滯有聯系。
韭菜粥治尿頻在古方中多有記載,民間也比較常用。中醫認為,韭菜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腎溫陽、益肝健胃、行氣理血、潤腸通便功效,可治療陽痿、遺精、多尿、腰膝酸軟冷痛以及婦女赤白帶下等。粥中韭菜溫陽補腎、固攝膀胱,故能止尿頻;大米能益氣養胃,稍加鹽可以益腎補腎(注意:咸入腎,但過多則反傷腎)。韭菜粥具有振奮腎陽、暖胃健胃、活血作用,可用于小兒腎氣不足,老人因腎氣虛衰所引起的尿頻、遺尿,對腎陽虛引起的遺精也一定療效。
禁忌:腎陰虛、陰虛火旺者(主要表現為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遺精、口干咽痛、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面部潮紅、尿黃便秘,后5項是區別腎陰虛與腎陽虛的要點)不宜服用韭菜粥。
桃仁雞蛋治關節疼痛
外敷桃仁雞蛋糊對關節疼痛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具體制作方法如下:桃仁、白芥子各6克,雞蛋1個。將桃仁、白芥子研成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痛處,3~4小時即能止痛。但應注意不要久敷。
四川成都冉英華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關節疼痛多因風、寒、濕邪侵入,導致肌肉、骨節氣滯痰凝、經絡痞塞、血脈運行不暢而引起。
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利氣祛痰、散寒除濕、通絡止痛功效,治療因痰飲(編者注:指留在胸腹部的液體,其中濃者為痰,清者為飲)流注經絡,引起的肢體關節疼痛麻木;桃仁性平,味苦,有活血化淤、潤腸通便之功,可用于各種淤血證、腸燥便秘、腸癰等,外用對跌打損傷、新舊軟組織挫傷、炎性包塊等有較佳療效。
藥理研究表明,白芥子外用能擴張小血管,改善微循環,對風濕性關節疼痛有效;桃仁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軟組織腫脹,也有較強止痛作用;白芥子刺激性較強,以蛋清調合能減輕其對皮膚的刺激,而蛋清生用可解毒,遇熱則能“拔寒”。3味合用共同發揮除寒去濕、破淤散結、通經活絡作用。故此方對類風關節炎、骨質增生、扭傷等引起的關節疼痛,能起到一定的止痛、消腫作用。但皮膚過敏者慎用。
知柏蒼術丸治不孕
知柏、蒼術、香附各15克,陳皮、白茯苓各20克,枳殼、半夏、南星、炙甘草各10克,做成丸狀,配合生姜汁服用。此方可治療不孕。
江蘇南京張曉華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上方為一劑燥濕祛痰方,可用于治療“痰濕不孕”。中醫認為,女性長期脾陽虛,不能充分發揮運化功能,易使濕氣聚于中焦,蘊結生痰。或者身體肥胖,加之飲食不當(如喜歡吃油膩食物等),也易促使痰濕內生。痰濕久蘊不除,會損傷沖任二脈,使經血不暢,細胞經絡閉阻,最終導致不孕。
上方中,知母味甘性寒,能滋腎潤燥、清熱瀉火;黃柏味苦,性寒堅陰,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蒼術性溫燥,能祛風燥濕、健脾止瀉,以截生痰之源;香附辛香走竄,可疏肝氣,利三焦,祛痰除濕;陳皮味辛、苦,性溫,理氣調中.燥濕化痰;枳殼味苦辛,能通降,理氣導滯,化痰消積;半夏味辛性溫,可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南星(制)味苦辛,性溫燥,可燥濕化痰;白茯苓味甘性平,能健脾刺濕;姜汁能溫中祛痰;甘草則能健脾益氣,調和諸藥。方中藥物多性溫多燥,加知柏(知母、黃柏)能滋陰降火,可制約溫燥太過而傷陰。諸藥配合能共同發揮理氣導滯、化痰祛濕、健脾益氣功效,此方適用于痰濕內阻引起的不孕癥。對痰濕引起的經少、閉經等也有一定療效。
篇7
關鍵詞:茅蒼術;優質;高產;無公害;人工栽培
中圖分類號:R2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9-0021-02
中藥材茅蒼術來源于菊科蒼術屬植物茅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的根莖。據研究,茅蒼術根莖中揮發油含量為3.25%~6.92%,油中主要成分為蒼術素、茅術醇、β-桉油醇、蒼術酮等,還含有鈷、鉻、銅、錳、鉬、鎳、錫、鍶、鋇、鋅、鐵、磷、鋁、锫、鈦、鎂、鈣等無機元素。茅蒼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等功效,具有“一補一瀉”雙重功能,為治療風濕痹痛要藥,對濕邪引起的其它疾病,如濕重性黃膽肝炎、風寒感冒等也具有良好的療效。
江蘇省茅山地區是茅蒼術的著名產地,茅山蒼術為地道藥材。由于歷年來無計劃地開發利用,致使其野生資源瀕臨滅絕.已受到普遍關注。由于近年來野生資源的減少,影響了市場供應及出口。茅蒼術的人工栽培在保護野生資源和滿足國內外用藥需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紹了茅蒼術在江蘇地區的生物學特性和人工栽培技術,以期為茅蒼術的優質、高產和無公害生產提供參考。
1 茅蒼術的生物學特性
茅蒼術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喜涼爽較干燥氣候,怕高溫高濕。在江蘇地區,茅蒼術從種子萌發至收獲種子約635天,其中營養生長期約330天(發芽~次年孕蕾),孕蕾期約65天,開花期約40天,結果期約60天,休眠期約140天。一般2月中旬至3月上旬種子發芽,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苗,4月中旬至11月上旬為營養生長期,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為休眠期。1齡苗當年可形成蓮座狀。2齡苗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苗,4月中旬至6月中旬為營養生長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為孕蕾期,9月上旬至11月中旬為開花結果期,此后進人休眠期直至來年重新出苗。以種子作繁殖器官。2片真葉時,下胚軸開始膨大逐漸形成根莖。其中以8~9月生長最快,成株在孕蕾期根莖生長迅速,開花后期生長緩慢,10月下旬停止生長,次年1月中下旬根莖形成次生芽。l齡苗極少抽莖開花,2~3齡發育正常的成株均能開花結實。茅蒼術主要依靠昆蟲傳授花粉。果實從授精到發育成熟40天左右,11月中旬果實上的毛由黃色變為變黃白色時采收種子,種子千粒重約10.5g,成熟種子發芽率可達90%。
2 人工栽培技術
2.1 栽培地點選擇茅蒼術適宜生長在丘陵山區,以半陰半陽的坡地和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最佳。露地栽培時宜與玉米等高桿作(植)物套種,以保持在30%左右的遮光度為宜。茅蒼術不能連作,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好,粘性和較肥的土壤生長不良。為保證產品的安全品質,產地條件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要求。江蘇及其周邊地區多丘陵地帶,是進行人工栽培的適宜地區。
2.2 適期播種與移栽茅蒼術的種子在8℃以上開始萌芽,10~15℃為發芽的適宜溫度。苗床要求地勢高,土層深厚,土壤疏松透氣,排水良好。在江蘇地區可行冬播和春播。冬播的適宜時期為11有下旬至土壤封凍前,春播適期為3月上旬。不同季節播種對根莖產量無顯著影響,但冬季播種時出苗期比春季播種早1個月左右,出苗率高30%左右。而且便于管理。春季播種時由于氣溫較高,容易出現爛種現象,在播種前宜用多菌靈等藥劑進行浸種處理。移栽于植株休眠后的12月上旬進行。不同大小的根莖分開移栽,為保證根莖的品質,每個根莖保留1~2個主芽,其余側芽全部除去。栽種時芽頭向上,排列在同一方向,深度4cm左右。
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培養的方法對茅蒼術進行快速繁殖。以根莖側芽作為外植體,從芽誘導、芽增殖,到誘導生根的培養,獲得再生植株。已建立起比較完整的無性繁殖體系,這些工作為茅蒼術進行規模化生產,為市場提供大批種苗打下了技術基礎。
2.3 田間管理在茅蒼術生長期內應保持田間無雜草。及時清潔田園,在封行前保持表層土壤疏松。保持畦表面無積水。加強肥水管理,孕蕾期是茅蒼術根莖生長最迅速的時期,生產中加強蕾肥管理是促進根莖生長、提高產量的關鍵措施。根據植株長勢,可進行2~3次追肥,每15天左右進行一次。為確保藥材的質量,肥料種類應使用充分腐熟、無污染的有機肥料,盡量避免使用化學肥料。
摘蕾是提高茅蒼術根莖產量和種子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當以生產根莖為目的時,摘蕾于7月上旬。選擇晴天露水干后進行,一般分2~3次摘完全部花蕾。摘蕾時一手抓莖一手摘蕾,動作要輕,不要傷到植株。留種田要及時摘除下部分枝花蕾,促進上部花蕾生長增加種子千粒重。
篇8
【關鍵詞】咽炎顆粒;生產工藝流程;質量標準
The manufacture of pharyngitis Pellet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CHEN Xiao-bing.Dazhou Central Hospital,Sichuan 635000,China
【Abstract】PurposeDo research into the manufacture method of pharyngitis pellet , establish its quality specification and test its stability. MethodDefinite the composition of prescription, draw up the technical process of the prescription and do research into its performance and condition; carry on the distinction of its effective component with TLC and the experiment of its stability.ResultDefinite the production technical process of the pharnyngitispellet and its quality specification. ConclusionThe production technical process of the preparation pellet is reasonable and its quality is stable.
【Key words】Pharyngitis pellet;Production technical process;Quality specification
咽炎顆粒具有散風清熱、祛痰的功效,主要用于急慢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經臨床長期使用證明具有較好的療效。現將其制備、質量控制及臨床應用介紹如下。
1儀器及試藥
KXH202-1AB型電熱恒溫箱(中國上海科析試驗儀器廠)B3211S型超聲波清洗器[必能信(上海)有限公司],咽炎顆粒劑(達州市中心醫院,批號:20050527),薄層層析用硅膠G(青島海洋化工廠),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處方及制備
2.1處方91.5 g,遠志37.2 g,蒼術82.9 g,枳實91.5 g,柏子仁91.5 g,石菖蒲91.5 g中藥組成,蔗糖適量。
2.2制備將生藥飲片中加入水浸泡30 min,煎煮,反復提取2次,合并2次提取液,減壓濃縮至1 500 ml,待濃縮液冷卻后,加入乙醇1 500 ml,沉淀,過濾回收乙醇繼續濃縮至比重1.35~1.40[50 ℃測]的稠膏(放冷),加入蔗糖糊精粉,乙醇適量混勻,過一號篩制粒,置60℃干燥后,整粒,制成1 000 g即得。
3質量控制
3.1性狀本品為黃褐色顆粒,氣芳香,味甜微苦。
3.2鑒別取本品20 g研細,加正乙烷25 ml,超聲處理15 min,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蒼術對照藥材0.5 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新制備的兩種溶液2~6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C)-醋酸乙酯(2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 硫酸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應顯三個以上相同顏色的斑點。
3.3檢查將咽炎溶解后相對密度為1.015~1.04,符合中國藥典2000年版附錄項下有關的規定[1]。
3.4穩定性試驗將咽炎顆粒置室溫下留樣觀察。分別在0、2、4、6個月取出進行性狀、鑒別、粒度、溶化性、微生物限度等檢查均符合規定,表明本制劑穩定性良好。
4臨床應用
4.1作用與用法散風清熱,祛痰。用于急慢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熱開水沖服,1包/次,3次/d。2周為1個療程。
4.2療效標準治愈:咽喉部干燥,咽喉部有異物感,吞咽唾液時咽痛往往比進食時更明顯等癥狀消失。上述癥狀有明顯改善、好轉。無效:上述癥狀沒有改變。
4.3治療結果經臨床應用治療急慢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378例。治愈290例,好轉51例,無效35例,總有效率90.2%。
5討論
具有疏風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遠志安神益智,祛痰,消腫。蒼術燥濕健睥。枳實破氣消積,化痰除痞。石菖蒲開竅豁痰,化濕開胃,幾者合用,起到了散風清熱祛痰的良好協同作用。本品質量穩定可靠,經我院多年臨床應用,療效確切、安全。處方合理,未發生不良反應。
篇9
那么,人們怎樣用芳香類藥材制作香袋呢?人們應先辨明自己屬于那種體質,然后根據自身體質的類型選用中藥配方制作香袋。
濕熱型體質
具有濕熱型體質的人常可出現口苦、倦怠乏力、舌質紅、苔黃厚膩、尿黃、大便不成形、脈弦滑數(在按脈時感覺脈體發緊,如琴弦一般,為弦脈。在按脈時感覺有珠子滑動的脈象為滑脈。脈搏達到每分鐘100次以上的脈象為數脈)等癥狀。濕熱型體質者可使用以下香袋配方進行治療:蒼術15克,艾葉3克,藿香1克,冰片0.3克。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混合均勻,用棉花包裹數層,裝入香袋內即成,每袋藥可使用7~10天。此香袋即可佩戴于胸前,也可在入睡前將其放于枕邊。此外,此型體質者在佩戴香袋期間還應戒酒,不吃糯米及肥膩、煎炸的食物,以取得更佳的療效。
氣虛型體質
具有氣虛型體質的人常可出現精神不振、體力不佳、易疲乏、食欲欠佳、舌質紅、苔薄白、脈虛(在按脈時感覺發空、發虛、跳動無力的脈象為虛脈)等癥狀。氣虛型體質者可使用以下香袋配方進行治療:吉林參1.5克,蒼術、生黃芪各1克,藿香0.5克,冰片0.3克。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混合均勻,用棉花包裹數層,裝入香袋即成,每袋藥可使用7~10天。此香袋即可佩戴于胸前,也可在入睡前將其放于枕邊。此外,此型體質者在佩戴香袋期間還應注意休息,盡量保證每天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以取得更佳的療效。
血瘀氣虛型體質
具有血瘀氣虛型體質的人常可表現為面色淡白或晦滯、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疼痛如刺、舌暗淡或有紫斑、脈沉澀(在按脈時感覺脈位較深,在重按時才能感到脈搏跳動的脈象為沉脈。在按脈時感覺脈體較細,脈跳遲緩,滯澀不滑利的脈象為澀脈)。血瘀氣虛型體質者可使用以下香袋配方進行治療:取檀香、丹參各2克,菖蒲、川芎、蒼術、香薷(或艾葉)各1克。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混合均勻,用棉花包裹數層,裝入香袋即成,每袋藥可使用7~10天。此香袋即可佩戴于胸前,也可在入睡前將其放于枕邊。冠心病患者若有上述血瘀氣虛的癥狀,也可在用藥治療期間佩戴這種香袋。
篇10
【關鍵詞】 關節炎,類風濕;痹寧膠囊;脾虛濕勝、風邪阻絡證;療效分析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屬于中醫“痹證”“痹”“骨痹”范疇。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畸形、功能下降,病變呈慢性、持續性、易反復發作,是造成人類喪失勞動力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痹寧膠囊為中藥制劑,具有健脾勝濕、祛風通絡的功效,適用于中醫辨證為脾虛濕勝、風邪阻絡的痹病。本研究觀察痹寧膠囊治療脾虛濕勝、風邪阻絡型RA的療效,收到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10月至2006年7月在陜西省人民醫院就診的門診和住院患者8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6例,對照組22例。治療組男10例,女56例,年齡(49.52±11.20)歲,病程(77.19±81.97)月;對照組男4例,女18例,年齡(49.96±10.75)歲,病程(62.42±56.47)月。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風濕病診斷指南》[1] 的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脾虛濕勝、風邪阻絡型)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的標準。
1.3 納入標準 ①年齡在18~65歲;②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脾虛濕勝、風邪阻絡型診斷標準;③同意接受檢查及治療;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嚴重心、肝、腦、腎、內分泌系統、造血系統疾病者;②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④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⑤合并精神疾病或嚴重神經官能癥者;⑥不能表達主觀不適癥者;⑦研究者認為不宜入選者。
2 方 法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痹寧膠囊(成都芝芝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為臨床三類新藥,主要由薏苡仁、川芎、蒼術、當歸、黨參、細辛、黃芪、威靈仙等藥物組成。生產批號051201)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對照組給予風濕圣藥膠囊(吉林省輝南天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主要由土茯苓、桃仁、玉竹、五味子、黃柏、防風、羌活、獨活、防己、威靈仙、蠶砂、桂枝、當歸、紅花、人參、青風藤、穿山龍等藥物組成。國藥準字Z22025525,生產批號060201)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兩組均治療8周。
2.2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雙盲、陽性藥物對照的研究設計。
2.3 觀察指標
2.3.1 安全性觀察指標 ①一般體檢項目:血壓、心率、脈搏、呼吸、身高、體重等;②血、尿、大便常規檢查,治療前后各檢查并記錄1次;③心電圖、肝功能、腎功能檢查,治療前后各檢查記錄1次;④不良反應觀察。
2.3.2 療效性觀察指標 ①主癥、次癥、舌脈變化情況;②主要相關體征:關節壓痛數、關節(以雙側近端指間、掌指、腕、肘、肩、膝關節,共計28個關節計算)腫脹數、關節功能、上午雙手平均握力( mmHg)、晨僵、疼痛10 cm水平視力對照表(VAS) 測試(每2周做1次);③X線骨質改變(雙手正位片);④類風濕因子(RF)檢測;⑤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
2.4 療效評價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標準[2]。①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75%,血沉及C-反應蛋白正常或明顯改善或接近正常;②進步: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50%,血沉及C-反應蛋白有改善;③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30%,血沉及C-反應蛋白有改善或無改善;④無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
2.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治療前后的變化采用t檢驗,Wilcoxon秩和檢驗進行比較。各次就診的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進行統計描述。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3 結 果
3.1 兩組患者西醫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66例,顯效13例,進步26例,有效2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2.43%。對照組22例,顯效1例,進步7例,有效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72.73%。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組66例,顯效20例,有效4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90%。對照組22例,顯效2例,有效1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72.70%。試驗組與對照組等級綜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主要癥狀、體征均有所改善。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數、上午雙手平均握力(mmHg)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關節腫脹數、VAS疼痛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RF、ESR、CRP均有所下降,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5 安全性評價 本臨床觀察中未出現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的明顯差異;治療組中有1例出現外陰輕度發熱的癥狀,1天后自行消失,與用藥無關。說明藥物安全性好。
4 討 論
RA屬于中醫“痹證”“痹”“骨痹”的范疇。《素問痹論》曰:“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運化失常,引起濕邪內聚、痰瘀互結,筋脈失養,則關節不利,是引起痹證的內因;風、寒、濕、熱之邪侵入筋脈,是外因,正虛復感外邪而致痹。治療上采用健脾勝濕、祛風通絡的治則。
痹寧膠囊主要由薏苡仁、川芎、蒼術、當歸、黨參、細辛、黃芪、威靈仙等藥物組成,方中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濕;黨參補中益氣、生津、養血;黃芪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止痛;細辛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水。組方具有健脾勝濕、祛風通絡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結果證明,本方中藥物還具有鎮痛、抗炎等作用。高嵐等[3]發現薏苡仁湯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棉球性肉芽腫及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殼腫脹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薏苡仁中的有效成分薏苡素,具有溫和的鎮痛抗炎作用[4];薏苡仁油具有鎮痛作用,并對疼痛相關細胞因子產生影響[5]。蒼術具有抗炎作用,關蒼術乙酸乙酯提取物對二甲苯、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殼腫脹,角叉菜膠所致的大鼠足腫脹,小鼠棉球肉芽腫及大鼠佐劑關節炎等急性、慢性及免疫性炎癥模型都有模型抑制作用。另外,關蒼術中的芹烷二烯酮、蒼術烯內酯Ⅰ有毛細管透過性亢進的抑制作用及抗炎作用,蒼術烯內酯Ⅱ也具有抗炎活性 [6]。現代藥理研究證明[7],黃芪能促進體液免疫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刺激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吞噬, 并能促進自然殺傷細胞的功能延長組織細胞在體內的存活,對機體免疫系統有廣泛影響,具有明顯促進細胞免疫活性的作用;黨參中的蒼術內酯Ⅲ具有明顯的抗炎活性[8];細辛屬植物,對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腫脹以及對二甲苯所致耳殼炎癥,均有明顯的抗炎和鎮痛作用;威靈仙顯著提高痛閾值,表現出顯著的鎮痛作用 [9],威靈仙的有效成分威靈仙總皂甙通過抑制T淋巴細胞的過度增殖,抑制細胞因子和前列腺素E2來發揮治療RA的作用[10]。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8周的治療中,治療組與對照組在西醫臨床、中醫證候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提示痹寧膠囊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主要癥狀、體征,對治療脾虛濕勝、風邪阻絡型RA具有顯著的療效。
5 參考文獻
[1] 劉江,肖靜,尹智功,等.化痰活血通絡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2,33(8):999-1001.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6-119.
[3] 高嵐,張仲一,張莉,等. 薏苡仁湯鎮痛消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5,24(1):17-19.
[4] 張明發,沈雅琴,朱自平,等.薏苡仁鎮痛抗炎抗血栓形成作用的研究[J].基層中醫藥雜志,1998,12( 2):36-39.
[5] 譚煌英,李園,于莉莉,等.康萊特對大鼠的鎮痛作用及其對促炎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7,13(2):152-155.
[6] 趙愛梅.蒼術的藥理作用研究[J].光明中醫,2009,24(1):181.
[7] 殷靜先.黃芪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J].時珍國醫研究,1998,9(3):230.
[8] 王潔,鄧長泉,石磊,等.黨參的現代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1):27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