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范文

時間:2023-04-08 11:53: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分子結構很穩定,化學性質不活潑,不會與織物發生化學反應。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生成碳酸(碳酸飲料基本原理)。

3、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關于呼吸作用的產物等產生二氧化碳的試驗都可以用到。

篇2

設計微課內容時,重點在于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從學科角度,設計優質課件,錄制成微課視頻,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和疑點,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點,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

學生在微課視頻學習之前,可進行任務單和教學過程的自主學習與了解.任務單由教師設計,用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微課提供“學什么和怎樣學”建議的學習導航.微課視頻是微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圍繞能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學科主題知識點,用視頻形式呈現的教學資源.以下是我在二氧化碳性質這一課題教學中的微課實錄.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氣體的物理性質一般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描述:(1)色、態、味;(2)密度與空氣的比較大小;(3)水中的溶解性.列表展示:二氧化碳通常狀況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

如何探究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的大?一般有兩種方法.實驗法:【播放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的大視頻】(57秒);計算法:通過計算,二氧化碳的相對分子質量是44,而空氣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29,由此確定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的大.那我們如何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呢?【播放二氧化碳溶于水視頻】(50秒)

請學生思考,還可以通過哪些實驗來探究二氧化碳密度和溶解性?

探究密度:方法一,向盛有空氣氣球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發現空氣氣球上浮;方法二,向平衡紙袋的一邊傾倒二氧化碳,發現傾倒二氧化碳的紙袋下沉;方法三,向平衡天平的一邊傾倒二氧化碳,發現傾倒二氧化碳的托盤下沉.

以上三種方法,由實驗現象都可以證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的大.

探究溶解性:方法一,將一支充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扣在盛有水的燒杯中,觀察到試管中的液面上升;方法二,向裝滿二氧化碳的瓶中注入蒸餾水,振蕩后放在水平桌面上,觀察到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

上述兩種方法,由實驗現象均可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根據密度和溶解性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問題.⑴怎樣檢查煤氣是否泄漏?⑵若家用燃氣是天然氣,則報警器應安裝在什么位置(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材第147頁圖).

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不能供給呼吸.久未開啟的菜窖、干涸的深井、深洞,絕不能輕易進入,否則可能會發生危險.在進入之前必須要做“燈火試驗”.

2.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向裝有上下階梯上燃著蠟燭的燒杯內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現象是:下層蠟燭火焰先熄滅,上層蠟燭火焰后熄滅.此實驗還能證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因此決定了二氧化碳一個很重要的用途――滅火.但遇到金屬活動性強的鎂燃燒會如何呢?實驗發現:鎂條點燃后,放入二氧化碳中不但不會熄滅,反而劇烈燃燒,瓶壁上出現黑色顆粒.其反應方程式:CO2+2Mg 點燃2MgO+C.因此,我們通常所說的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燒是有條件的.

3.能與水反應.【播放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視頻】(1分03秒)上述實驗的反應方程式:CO2+H2OH2CO3.由于碳酸很不穩定,常溫下就會分解,其反應方程式:H2CO3CO2+H2O.當烘干第四朵紙花,紙花又會由紅色變為紫色.那二氧化碳與水在條件發生變化下,產物又是什么呢?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環,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人、動物、植物呼吸、煤等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葡萄糖和氧氣.其反應方程式:6CO2 + 6H2O光照C6H12O6+6O2,產生的氧氣又可以供給人、動物、植物呼吸.

4.能與堿反應.【播放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視頻】(23秒)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現象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其反應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此反應用于檢驗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但無現象.那我們又如何通過實驗來探究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呢?

實驗一:將一支充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扣在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觀察試管中的液面變化情況.實驗二:向兩個同樣規格,裝滿二氧化碳的瓶中分別注入等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蒸餾水,振蕩后放在水平桌面上,觀察U形管兩端液面的變化情況.請問:⑴實驗二中若觀察到U型管左端液面(填“升高”或“降低”),則證明溶液中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其反應方程式:;⑵與實驗一相比,同學們認為實驗二更合理,因為它排除了對實驗的干擾.

篇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課時)

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探究目標

,能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能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列舉用途。

遠航

準備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因為

檢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驗滿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書海導航一、二氧化碳的性質

【情景設置】展示:桌面上放置著一瓶二氧化碳(右圖所示),請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

(1)寫出二氧化碳相關的物理性質

(2)驗證該氣體是二氧化碳,并完成下表:

操作步驟

現象和結論

分析(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實驗探究】------【實驗6-3】

實驗裝置

看圖理解預測實驗(預習做)

課堂實錄

燒杯中有__

,將__

_倒入燒杯。

預測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象

結論

【實驗6-4】

實驗裝置

看圖理解預測實驗(預習做)

課堂實錄

向收集滿

氣體的質地

的塑料瓶中加入約

體積的水,旋緊瓶蓋,振蕩。

預測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象

結論

顏色

狀態

氣味

密度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燒

二氧化碳

【歸納】

【實驗6-5】

取四朵用

溶液染成

色的的紙花。第一朵噴上

,第二朵噴上

,第三朵

放人盛滿

的集氣瓶中,第四朵噴上后

,再放入盛滿

的集氣瓶中,觀察四朵紙花的顏色變化。然后把第一、四朵紙花取出,小心的用吹風機

,觀察現象。石蕊是一種

,遇

變成

色。

(Ⅰ)

(Ⅱ)

(Ⅲ)

(Ⅳ)

現象

分析

烘干第一、四朵小花,觀察現象

,分析

【活動小結】結合已有知識,可知二氧化碳的性質有:

物理性質:

_____色,_____味的_____體,密度比空氣_______,________溶于水,高壓低溫下可得固體二氧化碳叫________冰,它升華時,___________大量的熱,可用于

化學性質:

①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_______;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于檢驗_______;久置裝石灰水的試劑瓶壁有一層______,其原理是(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

_______。②一般情況下不能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__,不能供給_____________

③與水反應生成_____酸;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成的______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_______,碳酸不穩定,易分解,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體驗

驗證

1、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再加熱試液,顏色變化情況為(

A、紅色-紅色-無色

B、紫色-紅色-無色

C、紫色-紅色-紫色

D、紅色-藍色-無色

課堂評價

2、抹有熟石灰的白墻,房間內生上煤爐后往往會變得比較潮濕,但是硬得更快,試分析這其中的化學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檢驗某無色氣體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將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將氣體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

C、將點燃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

D、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2、兩支試管中各注入5

mL滴有石蕊溶液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然后一支加熱,另一支撒入少量的活性炭,其顏色變化分別為:①紅—紫—無②紫—紅—紫③紫—紅—無④無—紅—無;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3、下列關于O2和CO2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都有氧分子

B都是氧化物

C都不溶于水

D密度都大于空氣

4、下列物質的用途中既利用了物質的物理性質,又利用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是(

A、二氧化碳用于滅火

B、石墨用作電極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焦炭用于冶金工業

5、下圖是實驗室用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并驗證其性質的實驗裝置圖,試根據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_____

___;裝置A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____,裝置C中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

___。

(2)裝置D中觀察到

,說明二氧化碳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___

_____。

(3)實驗室用裝置E來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應從______(填“c端”或“d端”)通入

課后拓展

有一天,一位山區農民吩咐大兒子到久未開啟的地窖里拿地瓜,不想,過了很久,還沒見他拿回來;于是叫他的小兒子去看看發生了什么事。小兒子到窖口呼喊,未見回應。便自己下到地窖里去看看發生了什么事,不想下去之后,看到他的哥哥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于是想趕快爬出來叫人,可是突然一陣頭暈,他自己也倒在了地上。等到這位農民意識到不對而去地窖看時,發現兄弟二人已經無法挽救了,他后悔不迭。這是多么慘痛的悲劇!而又是多么不應該發生的悲劇!只要稍微懂得一點化學常識,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

(1)兄弟二人葬身于地窖之中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進地窖之前,用簡易的方法即_______

__實驗就能確定進入地窖是否會有生命危險。

(3)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學常識,是很有必要的。你還能舉出一例說明學習化學可以引導我們更好地生活的例子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

一、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滿分20分)

1.古詩詞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下列詩句中只涉及物理變化的是()

A.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B.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C.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D.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考點: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判別..

專題: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解答:解:A、植物秸稈燃燒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質,屬于化學變化;

B、蠟燭燃燒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屬于化學變化;

C、鐵杵磨成針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D、燃放煙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質,屬于化學變化.

故選:C.

點評:解答本題要分析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如果沒有新物質生成就屬于物理變化.

2.(2分)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

A.分子重新組合B.原子重新組合

C.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D.分子的間隔發生變化

考點: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分析: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解答:解: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不變,只是分子之間的間隔發生改變.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發生變化,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分子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是否發生改變方面的問題.

3.(2分)(2012•廣州)AgN03固體見光或受熱易分解,故用棕色試劑瓶保存.AgN03受熱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可能是()

A.S02B.N02C.NH3D.N2

考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專題:壓軸實驗題;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可初步的判斷生成物是什么.然后根據題中放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可排除氮氣;根據反應前AgN03中存在銀、氮、氧三種元素,故反應后的生成物中不可能有SO2和NH3.

解答:解:A、AgN03中不含有硫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S02,故A錯誤;

B、AgN03中存在銀、氮、氧三種元素,N02又有刺激性氣味,所以有可能,故B正確;

C、AgN03中不含有氫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NH3,故C錯誤;

D、N2無刺激性氣味,不可能含有,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該題主要考查了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該題還要求學生要善于從題中挖掘出有用的解題信息(例如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以及要求學生要學會用排除法做選擇題.

4.(2分)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變的是()

①分子種類;②原子種類;③分子數目;④原子數目;⑤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

考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

專題:物質的微觀構成與物質的宏觀組成;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變的是:原子種類;原子數目;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解答:解: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變的是:原子種類;原子數目;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故選C.

點評:了解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掌握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及其應用.

5.(2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目前人們已經發現了109種元素,這些元素組成的單質只有109種

B.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

C.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不同,是因為構成它們的原子不同

D.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單質

考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碳元素組成的單質..

專題:物質的微觀構成與物質的宏觀組成.

分析:A、根據有的元素組成的單質有多種進行解答;

B、根據一種元素的物質可能為混合物進行解答;

C、根據金剛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不同進行解答;

D、根據金剛石和石墨的元素組成進行解答.

解答:A、有的元素組成的單質有多種,例如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故A錯誤;

B、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物質不一定是純凈物,一種元素的物質可能為混合物,故B錯誤;

C、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不同,是因為構成它們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錯誤;

D、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單質,它們互稱同素異形體,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由同種元素組成的不同單質互稱同素異形體,同素異形體由于結構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間物理性質有差異;但由于是同種元素形成的單質,所以化學性質相似.

6.(2分)根據下列三種微粒結構示意圖,所獲取信息正確的是()

A.①②③化學性質相同B.它們表示三種元素

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陰離子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屬元素

考點: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

專題: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據元素的化學性質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目關系非常密切,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化學性質相似,據此進行分析判斷.

B、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據此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核內質子數與核外電字數的關系分析判斷.

D、根據核內質子數判斷元素及元素的類別.

解答:解:A、①②③的最外層電子數分別是5、8、3,最外層電子數不同,故它們的化學性質不同,故選項說法錯誤.

B、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不同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核內質子數不同,三種粒子的核內質子數分別是7、13,表示兩種元素,故選項說法錯誤.

C、在①中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7,屬于原子;在②中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屬于陽離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D、③的質子數是13屬于鋁元素,是金屬元素,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學生對粒子結構示意圖及其意義的理解,明確粒子中核內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之間的關系是解題的關鍵.

7.(2分)在反應A+BC+D中,5gA與5g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8gC,則2.5gA完全反應,生成D的質量為()

A.2gB.4gC.1gD.2.5g

考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專題: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可以求出生成D的質量.

解答:解: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5gA和5g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D的質量為:5g+5g﹣8g=2g.

設第二次生成D的質量為x,則

A+BC+D

5g2g

2.5gx

=,解得:x=1g.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質量守恒定律進行推斷的能力,需認真分析,找出質量關系,就可以求解.

8.(2分)2011年10月,“碳捕集與封存國際論壇”在重慶召開.重慶合川介紹了把CO2壓縮、液化后封存在泥巖中的方法.關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CO2分子間有空隙B.CO2氣體較易液化

C.CO2是導致大氣污染的主要氣體D.大氣中C02增加會造成溫室效應

考點: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

專題: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A、任何物質的分子之間都有間隔;

B、二氧化碳較易液化;

C、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

D、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

解答:解:A、任何物質的分子之間都有間隔,故A說法正確;

B、二氧化碳較易液化,故B說法正確;

C、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而不是導致大氣污染的主要氣體,故C說法錯誤;

D、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故D說法正確.

故選C.

點評:二氧化碳在通常狀況下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常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固態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易升華.

9.(2分)(2012•百色)關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可燃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還原性

C.室內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固體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點: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毒性..

專題: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依據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質對問題進行分析即可,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具有還原性與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可燃,其固態形式是干冰,易升華吸熱,據此回答判斷即可;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具有可燃性;故A不正確;

B、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而二氧化碳不具備還原性;故B不正確;

C、一氧化碳不溶解于水也不能與水發生反應,因此室內放一盆水并不能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C不正確;

D、固態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容易升華吸熱,所以常用于人工降雨,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對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兩氣體的性質是本題的考查內容,正確掌握兩種物質的性質是解答的基礎.

10.(2分)(2012•樂山)“毒膠囊”泛指利用由工業皮革廢料為原料生產的含重金屬鉻(Cr)超標的膠囊,其中含有可能引起人體腎傷害的+6價的鉻.下列鉻的化合物中鉻呈+6價的是()

A.Cr2(SO4)3B.CrCl2C.Cr2O3D.K2CrO4

考點: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

專題:化學式的計算.

分析: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結合各選項中的化學式進行解答本題.

解答:解:A、SO4顯﹣2,設鉻元素的化合價是x,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得:2x+(﹣2)×3=0,則x=+3.

B、氯元素顯﹣1,設鉻元素的化合價是y,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得:y+(﹣1)×2=0,則y=+2.

C、氧元素顯﹣2,設鉻元素的化合價是z,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得:2z+(﹣2)×3=0,則z=+3.

D、鉀元素顯+1,氧元素顯﹣2,設鉻元素的化合價是w,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得:(+1)×2+w+(﹣2)×4=0,則w=+6.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學生利用化合價的原則計算指定元素的化合價的能力.

二、填空題(化學反應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11.(8分)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填空.

(1)碳在過量氧氣中充分燃燒:C+O2CO2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2)鐵在氧氣中燃燒:3Fe+2O2Fe3O4;先在集氣瓶里放一些水,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濺落下來炸裂集氣瓶.

(3)實驗室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2KMnO4K2MnO4+MnO2+O2.

考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反應類型的判定..

專題: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據反應原理找出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根據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步驟進行書寫即可.

解答:解:(1)碳在過量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O2;該反應符合“多變一”的特征,屬于化合反應.

(2)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Fe+2O2Fe3O4;為防止生成物熔化濺落下來炸裂集氣瓶,集氣瓶底預先放少量的水.

(3)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故答案為:(1)C+O2CO2;化合;(2)3Fe+2O2Fe3O4;防止生成物熔化濺落下來炸裂集氣瓶;(3)2KMnO4K2MnO4+MnO2+O2.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學生根據反應原理書寫化學方程式的能力,化學方程式書寫經常出現的錯誤有不符合客觀事實、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不寫條件、不標符號等.

12.(4分)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國政府規定居民的食用鹽必須是加碘鹽.如圖是一種市售碘鹽包裝袋上的部分說明.試回答:

XX牌精制碘鹽

配料:氯化鈉、碘酸鉀(KIO3)

含碘:30mg/kg

食用方法:勿長時間燉炒

貯藏方法:避光、避熱、密封、防潮

(1)碘酸鉀中碘的化合價為+5;

(2)“含碘量”中的碘是指(填序號)B:

A.碘酸鉀B.碘元素C.碘分子D.碘離子

(3)由食用方法和貯藏指南可推測碘酸鉀的化學性質之一是受熱易分解或受熱不穩定(合理即可).

(4)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寫出碘酸鉀的一點物理性質白色固體或可溶于水.

考點: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物質的元素組成..

分析:(1)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進行解答.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單質、氧化物、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質量(質量分數)來描述.

(3)根據加碘鹽圖中標簽信息(食用方法和貯藏指南)進行分析解答.

(4)根據食鹽的物理性質進行分析推測碘酸鉀的物理性質即可.

解答:解:(1)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鉀元素顯+1,氧元素顯﹣2,設碘酸鉀(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價為x,則(+1)+x+(﹣2)×3=0,x=+5.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單質、分子、原子、離子等形式存在,這里所指的“碘”是強調存在的元素,與具體形態無關;故選B.

(3)根據加碘鹽圖中標簽信息,勿長時間燉炒、避熱等,可得碘酸鉀的一種化學性質是:受熱易分解或受熱不穩定.

(4)從食鹽我外觀可以推知碘酸鉀也是白色固體,食鹽能在水中溶解可以知道碘酸鉀也能溶于水.

故答案為:(1)+5;(2)B;(3)受熱易分解或受熱不穩定;(4)白色固體或可溶于水.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同學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化合價、元素、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等)進行解題的能力.

13.(2分)碳是形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質是中學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1)“低碳生活”倡導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為了減少CO2(填化學式)的排放量.

(2)如圖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C(填標號).

A.碳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

B.碳原子核內質子數為6

C.碳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D.碳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01.

考點: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元素周期表的特點及其應用..

專題: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1)“低碳生活”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個小格中的信息可知元素的名稱、元素符號、質子數、相對原子質量等來解答即可.

解答:解:(1)“低碳生活”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故答案為:CO2.

(2)A、因碳的偏旁為“石”,則碳元素為非金屬元素,故A說法正確;

B、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質子數為6,故B說法正確;

C、碳原子的質子數為6,則原子結構中最外層電子數應為4,故C錯誤;

D、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01,故D說法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個小格中來獲取信息解答習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量,并明確不同位置的數字的意義來解答.

14.(3分)云南地區連續兩年春、夏遭遇持續干旱,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全省各地采取措施積極抗旱.請回答下列問題:

(1)有些村民打井取用地下水,檢驗地下水是硬水還是軟水,可用的物質是肥皂水.

(2)有些村民往盛有渾濁河水中加明礬和漂白粉,然后作為生活用水,其中明礬的作用是加速沉降,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顏色,可以加入活性炭進行吸附.

考點:硬水與軟水;水的凈化;碳單質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專題:空氣與水.

分析:根據已有的硬水和軟水的鑒別方法以及凈水過程中各物質的作用進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檢驗硬水和軟水使用的是肥皂水,故填:肥皂水;

(2)明礬溶于水形成的膠體具有吸附性,能將不溶性固體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顆粒易于沉降;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異味,故填:加速沉降,活性炭.

點評:掌握水的凈化的方法和硬水與軟水的鑒別方法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三、簡答題(每空1分,共12分)

15.(4分)為了延長白熾燈的使用壽命,燈泡里放有極少量的紅磷.其作用是消耗殘留的氧氣,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P+5O22P2O5,該反應在基本反應類型中屬于化合反應.

考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反應類型的判定;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氧氣、氫氣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根據氧氣具有氧化性,是一種常用的氧化劑,而紅磷可以和氧氣反應而消耗氧氣,從而延長白燈泡的使用壽命進行解答.

解答:解:白熾燈的燈絲在通電之后會放出熱量,而使燈絲容易和燈泡中殘留的氧氣反應,為了防止燈絲和殘留的氧氣反應,同時消耗掉殘留的氧氣,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而在燈泡里放入一些紅磷,紅磷可以和氧氣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P+5O22P2O5.該反應符合“多變一”的特征,屬于化合反應.

故答案為:消耗殘留的氧氣,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4P+5O22P2O5.化合

點評:熟練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知道氧氣是一種常用的氧化劑,了解任何一種物質都有兩面性,例如本題中的氧氣可以供給動植物呼吸,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果處理不當,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麻煩.

16.(8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原子序數是12的元素符號為Mg;Be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9.012;

(2)相對原子質量為22.99的元素屬金屬(填“金屬”或“非金屬”);Ne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填“穩定”或“不穩定”);F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為7;

(3)表中不同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A(填字母)

A.質子數不同B.相對原子質量不同C.中子數不同

(4)為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該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

考點:元素周期表的特點及其應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元素的概念..

專題: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據圖中元素周期表可以獲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字母表示該元素的元素符號;中間的漢字表示元素名稱;漢字下面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進行分析解答即可.

(2)根據元素的化學性質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目有關,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的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決定元素種類的是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4)根據周期數等于電子層數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獲取的信息,可知原子序數是12的元素符號為Mg;Be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9.012.

(2)相對原子質量為22.99的元素是鈉元素,屬金屬元素,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的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Ne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8,所以它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F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為7;

(3)根據決定元素種類的是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所以表中不同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質子數不同;

(4)為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該元素有三個電子層,所以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最外層電子數為3,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形成穩定結構.

故答案為;

(1)Mg;9.012;(2)金屬;穩定;7;(3)A;(4)三;失.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靈活運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明確粒子中核內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之間的關系、掌握元素的特征、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因素等是即可正確決定本題.

四、實驗探究題(化學反應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4分)

17.(7分)實驗室開放日,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了如下實驗裝置進行氣體制取和性質的探究,請回答有關問題:

(1)請寫出圖中標有字母的儀器名稱:a長頸漏斗b集氣瓶.

(2)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時,應選用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是BC或BE(填寫裝置的字母代號,下同),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KClO32KCl+3O2.

(3)如圖F所示,向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質是不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的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滅火.

考點:常用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與選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專題: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檢驗、干燥與凈化.

分析:(1)依據常用儀器回答;

(2)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選擇發生裝置,依據氧氣的密度和溶解性選擇收集裝置,并依據反應原理書寫方程式;

(3)依據實驗現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質,并據其性質確定其用途.

解答:解:(1)標有字母的儀器分別是長頸漏斗和集氣瓶;

(2)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時,需要加熱,屬于固體加熱型,故選發生裝置B;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氣或排水法收集;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3)根據題意,向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據此性質,二氧化碳可用于滅火;

故答案為:(1)長頸漏斗、集氣瓶;

(2)BC或BE;2KClO32KCl+3O2;

(3)不支持燃燒;滅火.

點評:本題考查了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選取、反應原理,及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物質的性質、進而確定物質的用途.

18.(7分)小麗同學欲通過實驗證明“二氧化錳是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她設計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實驗:

(1)請填寫表中窄格.

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和總結

結論總結

實驗一取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于試管中,伸入帶火星的木條產生少量的氣泡,木條不復燃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氧氣,但是①反應慢二氧化錳是過氧化氫的催化劑

實驗二向盛水的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伸入帶火星的木條沒有明顯的現象②二氧化錳加入水中不產生氧氣

實驗三③向盛有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伸入帶火星的木條④產生大量氣泡,帶火星的木條迅速復燃二氧化錳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

(2)指出“實驗一”和“實驗二”所起到的作用對比.

(3)小英同學認為僅由上述實驗還不能完全得出結淪,她補充設計了兩個方面的探究實驗.最終達成了實驗目的.

第一方面的實驗操作中包含了兩次稱量.目的是:比較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分解前后的質量;第二方面的實驗是利用“實驗三”反應后試管內的剩余物繼續實驗.寫出接下來的實驗操作、現象和結論倒掉反應后的液體,向剩余的固體中重新加入過氧化氫溶液,有大量氣泡產生,說明二氧化錳仍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

考點: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

專題:實驗性簡答題.

分析: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催化劑就是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不發生改變的物質,要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錳是過氧化氫反應的催化劑,需要從改變過氧化氫的反應速率、二氧化錳自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的角度設計實驗,據此解答.

解答:解:(1)過氧化氫在常溫下可以分解產生氧氣,但是反應的速率很慢,不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水在常溫下不能產生氧氣,加入二氧化錳也不會反應;要證明二氧化錳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可以在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錳,觀察產生氣泡的速率快,伸入帶火星的木條,觀察到木條復燃,故填:

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和總結

結論總結

實驗一取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于試管中,伸入帶火星的木條產生少量的氣泡,木條不復燃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氧氣,但是①反應慢二氧化錳是過氧化氫的催化劑

實驗二向盛水的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伸入帶火星的木條沒有明顯的現象②二氧化錳加入水中不產生氧氣

實驗三③向盛有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伸入帶火星的木條④產生大量氣泡,帶火星的木條迅速復燃二氧化錳能加快過氧化

(2)設計實驗一和實驗二的目的是進行實驗對比,故填:對比;

(3)實驗一、二、三只能說明二氧化錳能改變過氧化氫的反應速率,要是此反應的催化劑,還必須證明反應前后的質量和化學性質沒有改變,故前后兩次稱量固體的質量是為了比較二氧化錳的質量在反應前后是否發生改變;可以將試管內反應后的液體倒掉,向其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觀察是否產生大量的氣泡,能否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故填:比較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分解前后的質量;倒掉反應后的液體,向剩余的固體中重新加入過氧化氫溶液,有大量氣泡產生,說明二氧化錳仍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

點評:本題考查了催化劑的探究,完成此題,可以依據已有的知識進行.

五、計算題(7分)

19.(7分)在標準狀況下,6.2g磷在氧氣中充分燃燒,需要氧氣多少克?這些氧氣的體積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標況下ρ=1.43g/L)

考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專題: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分析:紅磷燃燒是和氧氣反應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根據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紅磷的質量,可計算出需要氧氣以及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質量;然后根據密度公式可計算出這些氧氣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

解答:解:設6.2g紅磷完全燃燒需要氧氣的質量為x,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質量為y

4P+5O22P2O5

124160284

6.2gxy

解得:x=8g,y=14.2g

所需氧氣的體積為:=5.6L

篇5

這篇九年級上冊化學期末測試第六單元復習題的文章,是

1. 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質有關,又跟它的化學性質有關的是:( ) A. 用來滅火 B. 制干冰 C. 制純堿 D. 制化肥2.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古代的字畫能夠保存很長時間不變色,是因為墨中的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 B.金剛石可用于鉆探機的鉆頭,是因為金剛石熔點高 C.橡膠制品 中加入適量炭黑的目的是提高橡膠的耐磨性 D.活性炭用作冰箱除臭劑是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3. 繼“分子足球”C60之后,科學家又發現另一種“分子足球”N60。一定條件下N60中積累的巨大能量會在一瞬間釋放出來,是未來的火箭燃料,N60屬于: ( ) A.金屬單質 B.非金屬單質 C.化合物 D.混合物4. 下列物質中,既有可燃性,又有還原性的化合物是: ( ) A.H2 B.C C.CO D.CO25. 鑒別氧氣和二氧化碳不能用 ( ) A. 燃著的木條 B. 灼熱的氧化銅 C. 紫色石蕊試液 D. 澄清石灰水6.關于實驗方法的歸納錯誤的是 ( ) A.玻璃容器都可用作反應容器 B.制取氣體時,都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C.給試管中的物質加熱,試管口不一定都要略向下傾斜D.取用固體藥品,一般用藥匙,有些塊狀藥品可用鑷子夾取7.工業制水煤氣的化學反應是C+H2O  CO+H2,該反應中,氧化劑是( ) A.C B.H2O C.CO D.H28.分子數相同的一氧化 碳和二氧化碳,它們的質量比為( ) A.1:2 B.2:1 C.7:11 D.11:79.吸煙的危害之一是煙氣中含有能破壞血紅蛋白結合氧氣的有毒氣體,這種氣體是 ( ) A.CO2 B.CO C.N2 D.SO210.下列四種物質中,在一定條件下,其中一種物質與其他三種物質都能發生反應,則這種物質是 ( ) A.石灰水 B.水 C.二氧化碳 D.木炭11.CO和CO2的化學性質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 ) A.密度不同 B.碳燃燒的條件不同 C.用途不同 D.分子的構成不同12. 下列關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一氧化碳易與血紅蛋白結合而使人中毒 B.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會造成溫室效應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還原性 D.向種植蔬菜的大棚中補充二氧化碳有利于蔬菜的生長13.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需不斷消耗空氣中的二氧 化碳,但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卻是基本保持不變,這是由于:① 動植物的呼吸作用;②礦物燃料的燃燒;③ 死亡動植物的腐爛; ④某些礦物如CaCO3等的加熱分解。 ( ) A. ①② B. 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14. 一種 無色 氣體X通過灼熱的碳,得到另一種氣體Y,Y和灼熱的CuO反應又得到銅和X,X和Y是下列哪組物質: ( ) A. X是CO Y是CO2 B. X是O2 Y是CO C. X是CO2 Y是CO D. X是O2 Y是CO215. 將一定質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氣體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充 分反應后,生成的沉淀質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氣體的質量,則原混合氣體中CO和CO2的質量比為: ( )A.14∶11 B.11∶14 C.7∶11 D.11∶7二.非選擇題:(反應化學方程式每個2分,其它每空1分)16.請從①石墨;②活性炭;③氧氣;④氫氣;⑤二氧化碳;⑥一氧化碳中,選取相應物質的序號填 空。(1)最清潔的燃料是 ? (2)有毒的氣體是 (3)可用于冰箱除異味的是 (4)屬于氣體化學肥料的是 ? (5)用于急救病人的氣體是 (6)可作干電池電極的是 17.鍶元素(元素符號為Sr)原子結構示意圖如右圖所示。鍶元素屬于 (選擇“金屬”或“非金屬”)元素,鍶原子的核內質子數為 ,鍶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 (選擇“失去”或“得到”)電子,生成的鍶離子的符號是 。18.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如右圖。 (1)酒精燈加燈罩的目的 ;(2)剛開始預熱,試管②中立即產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原因是 ;(3)繼續加熱,觀察到石灰水逐漸變渾濁,黑色粉末中出現紅色物質。請你寫出①②試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① 、② 。19.如圖所示,向燒杯內傾倒二氧化碳時所觀察到的現象是 ___________ _ ___ , 該實驗說明(1)___________ _____,(2)_______ _________, 上述結論可以推斷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20.你已經掌握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些規律,以下是老師提供的一些實驗裝置,請你結合下圖回答問題:(1)寫出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 。(2)選擇 裝置組合來制備和收集氣二氧化碳(填字母編號)。(3)已知氨氣是一種密度比空氣小且極易溶于水的氣體,應選擇的收集裝置 。(填字母編號)。(4)加熱氯化銨與氫氧化鈉的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應選擇的反應發生裝置是 。(5)檢驗集氣瓶里的二氧化碳已經收集滿的方法是: 。四、計算題:21.實驗室用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如果制取8.8g 二氧化碳,至少需要多少克碳酸鈣?

22.取22.2g石灰石樣品,放入盛有146g稀鹽酸的燒杯中,石灰石中的碳酸鈣與鹽 酸恰好完全反應(雜質不反應,也不溶解),燒杯內物質質量變為159.4g。求:(1)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2)石灰石中含碳酸鈣的質量分數。

篇6

一、選擇題

1.(2016,宜賓)下列過程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B)

A.煮熟雞蛋 B.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

C.燃放鞭炮 D.用小蘇打發酵面粉

2. (2016,哈爾濱)下列過程中發生物理變化的是(C)

3.(2015,廣東)下列過程是通過物理變化獲得能量的是(A)

A.水力發電

B.煤燃燒發電

C.炸藥爆炸開山修路

D.汽油燃燒驅動汽車

4.(2015,河南)下列資源的利用過程中,一定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D)

A.風力發電

B.石油蒸餾得到汽油等

C.海水曬鹽

D.煤分解得到煤焦油等

5.(2016,河南)下列物質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學性質的是(D)

A.銅用于制作電線

B.金剛石用來切割大理石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熟石灰用來改良酸性土壤

6.(2016,婁底)成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下列成語涉及化學變化的是(B)

A.聚沙成塔 B.死灰復燃

C.破釜沉舟 D.滴水成冰

7.(2016,廣州)下列事實中,屬于物質化學性質的是(B)

A.普通玻璃屬于易碎品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金剛石硬度大

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試管振蕩得到乳狀渾濁液體

8.(2016,泰州)下列屬于鐵的物理性質的是(B)

A.易生銹 B.能導電

C.能與稀硫酸反應 D.能在氧氣中燃燒

9.(2016,龍東)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下列物質的用途體現其化學性質的是(D)

10.(2015,佛山)下列有關物質的性質、用途等說法正確的是(C)

①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②石墨可作電極 ③氧氣可用作燃料 ④氫氧化鈣能改良酸性土壤 ⑤KNO3屬于復合化肥 ⑥生活中可用氫氧化鈉來除去爐具上的油污,也可治療胃酸過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11.(2015,煙臺)下列物質的用途與性質對應錯誤的是(A)

選項

物質

用途

性質

A

二氧化碳

作氣體肥料

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B

熟石灰

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能與酸發生中和反應

C

氮氣

用于食品防腐

氮氣的化學性質較穩定

D

洗潔精

洗滌油污

洗潔精具有乳化作用

12.(2015,烏魯木齊)化學變化中不能實現的變化是(C)

A.一種分子變成另一種分子

B.一種離子變成另一種離子

C.一種原子變成另一種原子

D.一種單質變成另一種單質

13.(2016,孝感)孝感市有許多優秀的制作工藝,下列工藝中不包含化學變化的是(A)

A.應城石膏的雕刻 B.孝昌臭豆腐的制作

C.孝感米酒的釀造 D.安陸水泥的燒制

二、填空題

14.酒精:①無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氣味的液體;③易揮發;④能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易燃燒;⑥當點燃酒精時,酒精在燈芯上汽化;⑦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據上述文字可歸納出酒精的性質和變化(填序號):

物理性質__①②③④__;化學性質__⑤__;

物理變化__⑥__;化學變化__⑦__。

15.如圖為同學們經常使用的某品牌修正液包裝標簽上的部分文字和圖片,請仔細閱讀,根據此圖及日常生活經驗,分析、推測修正液的性質。

修正液(Correction Fluid)

使用方法:使用前搖勻修正液,涂于修正處少

許,待完全干后書寫。

注意事項:用完后請及時蓋上帽,嚴禁食用。

(1)__易揮發__;(2)__可燃__;

(3)__有毒__;(4)__不均一,不穩定__。

16.(2015,德州)2015年4月13日,西昌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堆放在倉庫中濃度為21%的過氧乙酸消毒液發生泄漏。經查閱資料可知:過氧乙酸(化學式為C2H4O3)是無色液體,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揮發,與其他酸有相似的化學性質,溫度稍高即分解為乙酸、氧氣。請回答下列問題:

(1)過氧乙酸的物理性質有:__無色液體、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易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易揮發(寫出兩條即可)__(寫出兩條即可)。

(2)過氧乙酸溶液中存在的陽離子是__H+__(填離子符號)。

(3)過氧乙酸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為__6∶1∶12__。

(4)乙酸和過氧乙酸都是無色液體,且有強烈刺激性氣味。要把兩種液體區別開來,可采用的方法是__取適量乙酸和過氧乙酸分別加入試管中,微熱,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使木條復燃的是過氧乙酸,不復燃的是乙酸__。

三、簡答題

17.(2016,黑龍江)碳纖維復合材料是一種新型材料,可以用來制作輕便的球拍、魚竿及賽車,在航空航天、核能等尖端技術領域中也用到了它。請你說出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哪些性質。

密度小、耐腐蝕、熔點高、彈性好、強度大、硬度大等

18.前段時間,“微信”熱傳“毒跑道”事件,據分析,原材料甲苯二異氰酸酯(TDI)并不會毒害人體,但施工人員為降低成本和便于施工,在施工中違規加入一些稀釋劑,會使塑膠跑道出現含鉛量高,還散發出刺鼻異味的苯等,存在有毒的可能性。已知苯是一種無色液體,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點是80.1 ℃,熔點是5.5 ℃。在一定條件下,苯分別能跟氫氣、溴等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苯還能在空氣里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苯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分別有哪些?

(2)由此你可以知道,化學加工過程中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1)物理性質:苯是一種無色液體,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點是80.1 ℃,熔點是5.5 ℃;化學性質:在一定條件下,苯分別能跟氫氣、溴等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苯還能在空氣里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化學加工過程應該不得任意加入添加劑,嚴格按照要求加入添加劑。

四、實驗探究題

19.燃燒的蠟燭剛熄滅時產生的白煙是什么?

【提出問題】蠟燭剛熄滅時,總會有一縷白煙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作出假設】

①白煙是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白煙是燃燒時生成的水蒸氣;

③白煙是石蠟蒸汽凝固成的石蠟固體小顆粒。

【查閱資料】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據此可排除假設__①__。

【實驗探究】

篇7

一、適量增設"補充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一)用具體直觀的實驗來驗證化學理論。在講燃燒條件一知識點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做完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后,直接得出燃燒條件。但是,這樣往往會使一部分同學意猶未盡。為能充分說明,燃燒的條件:“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和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這一事實,筆者將導氣管改為漏斗,這樣可使氧氣在漏斗中積存,與熱水中白磷接觸,使水中的白磷燃燒,在水中產生黃白色火焰同時產生濃厚的白煙,發出明亮的黃光、現象明顯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二)注重實驗的“微型化”,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第三單元《自然界中的水》,講述分子和原子時,首先,取一片家中用過的藥片板,將酚酞試液滴在空格內然后滴加氨水用手拿著讓學生觀看現象,看到溶液變紅,然后,在相鄰的兩個空格內分別滴人酚酞和濃氨水,并用小燒杯罩在上方,再讓學生觀察,可以看到酚酞變為紅色,由于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出的氨氣分子遇到濾紙上的酚酞,使酚酞變色,這一實驗現象有力說明無論是液體氨分子或氣體氨氣分子都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而氨水和氨氣都是由分子構成所以得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由于此實驗操作簡單也可以應用于學生的分組實驗,但相對會有少量的氨氣揮發出來,這樣對空氣造成污染。為解決這一問題可在大試管中進行:取一支大試管并在其中放一張滴有幾滴酚酞(間隔開)的濾紙條,并在試管口放一團蘸有濃氨水的棉花,然后用橡皮塞塞緊,觀察現象,也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深挖教材通過“補充實驗”,幫助學生認識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在講述二氧化碳的氧化性實驗時,首先取一個100ml的小燒杯放入一些石灰石然后倒入一些稀鹽酸反應開始,可觀察到大量氣泡產生,過一會用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在燒杯口處驗證是否已集滿了二氧化碳氣體,然后取一根鎂條在酒精燈上點燃,迅速插入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燒杯中,觀察可看到鎂帶能繼續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發出刺眼的強光同時燒杯內溶液的表面有黑色粉沫狀物質生成、銀白色金屬變成,中間為黑色周圍為白色的固體粉沫狀物質,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可得出,生的黑色粉沫為碳粉,白色粉沫為氧化鎂,由此可確定,該反應的方程式為2Mg+C02=2MgO+C。這樣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可確定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的事實,另外啟發引導學生,如果一些活潑金屬如鎂燃燒引發火災,能否用二氧化碳來滅火?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運用,并且對所學知識從普遍性到特殊性進行了論證,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對比實驗”啟發學生思維

用“對比實驗”,增強說服力。在講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時,為增強實驗的直觀性,采用了“對比實驗”:在講述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這一性質時,用紫色石蕊變紅來體現。但是,因紫色與紅色十分接近又由于碳酸是弱酸使石蕊變紅的顏色不明顯,所以,往往觀察到的現象不清楚。為了能使現象明顯學生易于觀察,我將此實驗做了改進:先取一片黃色的干燥的石蕊試紙伸入一瓶二氧化碳氣體中,可看到試紙不變色,再取二支試管分別加人5ml蒸餾水,向一支試管中的蒸餾水通人二氧化碳氣體約2min后,再取石蕊試液分別滴入兩支試管中,可清晰看到通人二氧化碳氣體的試管中的液體變成紅色,沒通二氧化碳氣體的試管液體仍為紫色,實驗現象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增強了實驗的效果。

三、對演示實驗適當改進,增強實驗效果

用實驗證明燃燒條件時,我對此實驗作了如下改進:取一大燒杯中裝一些熱水并在水中放入一小塊白磷,然后分別在兩支試管中放入一小塊白磷和一小塊紅磷,并將這兩支試管同時插人熱水中,為防止生成的白煙對空氣造成污染,在試管口塞上橡皮塞。這一策略就使實驗成功率可達百分之百,也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并且節約了授課時間。

篇8

一、學比較,增加知識覆蓋面

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對新舊知識聯系,歸納小結,達到掌握知識同時學會歸納知識.同時加強比較可以突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區別,不僅可以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對知識的分辨能力.我們可以對CO和CO2進行如下比較:

例1 小紅同學為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生成物,做了如下實驗:

將水倒入集滿二氧化碳且質地較軟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緊瓶蓋,震蕩;再取塑料瓶中液體少許,向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如圖1),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為了探究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了,小紅同學作了大膽的猜想,并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設計了下列四個實驗方案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如圖2)

(1)請和小紅同學一起完成下表:

表 1猜想實驗方案實驗現象結論可能是CO2使石蕊變紅(C)紫色小花不變色(B)紫色小花不變色猜想錯誤可能是CO2和水反應生成物使石蕊變紅猜想正確

(2)小紅同學做了一個對比實驗來確定CO2與水反應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質,此對比實驗方案是(填上圖中的實驗方案編號).

解析:此題是以二氧化碳溶于水為素材進行設計的實驗探究題.通過猜想和鮮明有趣的對比實驗設計,讓同學們很容易地抓住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本質,從而完成解題.對于導致石蕊試液變色原因可能有如下三種猜想:①可能是CO2使石蕊變紅;②可能是CO2和水反應生成物使石蕊變紅;③可能是水使石蕊試液變紅.依據表格所給實驗現象和結論是比較容易作答的.由實驗方案(A)稀醋酸溶液能使石蕊試液變紅,聯系生活實際可知,醋酸溶液顯酸性,由此類推出CO2和水反應生成物應該呈酸性,故知(A)起到對比作用.

答案:(1)依次為:猜想錯誤;可能是水使石蕊試液變紅;(D);紫色小花變紅.

(2)(A).

點撥:只要明確CO2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顯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例2 利用圖3裝置可進行氣體性質的探究實驗.甲的玻璃管中盛放黑色粉末(CuO或C),乙的洗氣瓶中盛放無色溶液(澄清石灰水或NaOH溶液)(提示:2NaOH+CO2=Na2CO3+H2O)

(1)寫出儀器的名稱:a,b.

(2)根據要求填表:

表 2實驗甲乙實驗一:探究CO與CuO的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氧化劑:澄清石灰水的作用:實驗二:探究CO2與C的反應.(b換成酒精噴燈)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反應類型:NaOH溶液的作用:

(3)上述兩實驗中,在導管 c 的尖嘴處都用火柴點燃,其目的是否完全相同?簡述理由:.

解析:本題是一道有關CO和CO2的性質及轉化探究題.考查內容廣、涉及知識點多,主要有儀器識別、一氧化碳可燃性和還原性、二氧化碳的氧化性、化學方程式書寫、尾氣的處理、氧化劑的判斷等.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用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氣體;為了防止尾氣中一氧化碳污染空氣一般用燃燒法除去一氧化碳;在化學反應中提供氧的物質就是氧化劑.

答案:(1)鐵架臺、酒精燈

(2)CuO+COCu+CO2

CuO檢驗CO2氣體

CO2+C高溫2CO化合反應 除去(或吸收)CO2氣體

(3)不完全相同

實驗一的目的是除去尾氣中有毒氣體CO,防止污染空氣;實驗二的主要目的是證明高溫下CO2與C能反應,且產物為CO.

點評:熟悉課本實驗,掌握CO和CO2的有關化學性質是解題的關鍵.

二、聯系生活實際,學會知識的運用,關心社會

有關CO和CO2參加的化學反應,在生產和生活中有諸多體現和運用,因此學習時應注重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努力做到學以致用.如,汽水、啤酒中的學問;熱島效應;石灰漿抹墻變硬的原因;干冰與人工降雨;二氧化碳肥料與大棚蔬菜的增產;除去水垢的方法;軟殼雞蛋的制作;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溫室效應;煤氣中毒原理、尾氣的處理等等.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只是變得形象生動起來,當然也就能很好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例3 維生素C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目前藥店里有一種“維C泡騰片”的藥品能補充人體對維生素C的需求.一次小明看到爺爺沖飲這種藥品的過程:在一杯溫開水中放入一片該藥品,藥品迅速溶解,同時出現了大量的氣泡.小明對這一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他向爺爺要了幾片這種“維C泡騰片”在家中進行實驗:在盛有溫水的杯中加入該藥品,并用燃著的火柴伸到杯口,發現火柴熄滅,由此小明初步推測了該氣體中含有的成分,但還不能最終確定.為了進一步確定自己的推測,第二天小明帶著藥品去學校實驗室做了如下實驗:

操作感覺氣體的色、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氣體通過澄清石灰水現象無色、無味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1)分析小明的實驗現象,可以確定該氣體中一定有,寫出這種氣體與澄清石灰水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從該“維C泡騰片”說明書的注意事項中小明還發現了這樣的敘述:沖飲時水溫不能高于80 ℃,沖后即服用.從中你可推測維生素C還有哪些性質?.(寫出一項即可)

解析:本題從生活實際出發,以“維生素C泡騰片”為背景命題,考查二氧化碳以及維生素C的性質.由實驗現象可知,產生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是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標志.由沖飲維生素泡騰片時,“水溫不能高于80 ℃”知,維生素C化學性質不穩定,如果溫度太高維生素C會分解,破壞營養結構;再由“沖后即服用”說明維生素C不宜長時間露置在空氣中,否則易被氧氣氧化而變質.

答案:(1)二氧化碳

CO2+Ca(OH)2=CaCO3+H2O

(2)溫度高于80 ℃時不穩定或久置易氧化或久置易變質

點評:抓住題給實驗信息和說明書注意事項提供的信息,靈活運用所學基礎知識解題.

例4 為了驗證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和產物,東東同學按以下步驟進行了實驗:①將一定量吸干水的新鮮豆芽分別裝入1只塑料袋和1只大口塑料瓶中;②在塑料袋口連接上導管和橡皮管,扎緊塑料袋口,并用夾子夾緊橡皮管,將大口塑料瓶的蓋子擰緊,不使外界空氣進入;③在黑暗處放置12小時.請回答:

(1)在黑暗處放置12小時后,將夾子移去,讓塑料袋中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觀察到的現象是,這個現象說明了.

(2)在黑暗處放置12小時后,用溫度計測量豆芽的溫度,結果高于周圍環境的溫度,這個現象說明了.

(3)在黑暗處放置12小時后,打開大口塑料瓶的瓶蓋,將點燃的蠟燭放入瓶內.預計應出現的實驗現象是,理由是.

(4)本實驗中將豆芽放置在黑暗處的理由是.

解析:本題是一道化學和生物知識綜合題.植物光合作用原理是消耗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貯存能量;而植物呼吸作用原理是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同時釋放能量.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碳酸鈣沉淀,導致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所以能使燃著的蠟燭熄滅.問題(4)驗證植物呼吸作用必須避光,以免發生光合作用,導致實驗失敗.

答案:(1)石灰水變渾濁,豆芽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

(2)豆芽呼吸作用過程中能釋放熱量.

(3)火焰熄滅,豆芽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導致大口瓶內缺氧.

篇9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溶于水和烴類等多數有機溶劑。

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可燃,不支持燃燒,低濃度時無毒性。屬于酸性氧化物,處于碳元素的最高價態。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而無還原性,但氧化性不強。

3、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溫煅燒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得,主要應用于冷藏易腐敗的食品(固態)、作致冷劑(液態)、制造碳化軟飲料(氣態)和作均相反應的溶劑(超臨界狀態)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一、單項選 擇(15分)1.化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 ) A.物體的運動規律和光電現象 B.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 C.生命有機體的形成及功能 D.礦產資源的地域分布和自然環境2.下列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 A.天然氣燃燒 B.大米霉變 C.燈泡發光 D.鐵釘生銹 3.下列變化過程中,一定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 A.揮發 B.升華 C.爆炸 D.燃燒 4.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 5.下列四個反應屬于化合反應的是( ) ①. 氧化汞 加熱 汞+氧氣 ②. 石灰石+鹽酸 氯化鈣+二氧化碳+水 ③. 酒精+氧氣 點燃 水+二氧化碳 ④. 木炭+氧氣 點燃 二氧化碳 A.① B.③④ C.③ D.④6.空氣中含量最多且化學性質不活潑的氣體是( ) A.氧氣 B.氮氣 C. 二氧化碳 D.水蒸氣

7.欲除去密閉容器中空氣中的氧氣而又不混入其他氣體,應該選擇哪種物質在容器中燃燒( ) A.鐵絲 B.硫粉 C.木炭 D.紅磷8.下列物質排放到空氣里不會造成大氣污染的是( ) A .二氧化硫 B.氧氣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氮9.右圖表示鈰(Ce)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說明示意圖,下面理解錯誤的是( )A. 鈰的原子序數是58 B. 鈰屬于非金屬元素C. 鈰相對原子質量是140.1 D. 鈰原子中的質子數是5810.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氯化氫是由氫、氯兩種元素組成的 B.氯化氫是由氫氣和氯氣混合而成的 C.氯化氫是由一個氫原子和一個氯原子構成的D.一個氯化氫分子是由一個氫元素和一個氯元素組成的 11.核電荷數少于核外電子數的一定是( ) A.分子 B.原子 C.陽離子 D.陰離子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空氣是由空氣分子組成的 B空氣里氮氣、氧氣等分子均勻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氣里的氮氣、氧氣經混合,它們的化學性質都已改變 D經過液化、蒸發,從空氣中得到氮氣和氧氣的過程,屬于化學變化13.下圖表示兩種氣體發生的反應,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種原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 B分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分 C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 D該反應既不是化合反應也不是分解反應14. 與原子化學性質的關系最密切的是( )A 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B 原子核的中子數C 原子核內的質子數 D 原子核外的最外層電子書座號

15.下列關于鈉原子和鈉離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它們的核外電子數相同 B 它們的性質完全相同C 鈉原子的質量比鈉離子大很多 D 它們的質子數和中子數均分別相同二、填空題(18分 )16.將A.物理性質 B.化學性質 C.物理變化 D.化學變化 序號填在橫線上碳酸氫銨是一種白色固體 ,加熱碳酸氫銨時生成氨氣、二氧化碳和水 ;氨氣為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加熱時產生的水蒸氣在試管口凝結成水珠 :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 鐵易生銹 ,帶火星的木條能在氧氣中燃燒 17.寫出下列化學符號: 二氧化硫_________;二氧化碳__________;鐵___________;四氧化三鐵__________;高錳酸鉀__________;18.根據下列各粒子結構示意圖,判斷(1)屬于原子的是__________.(2)屬于陽離子的是___________.(3)屬于陰離子的是____________.(4)達到穩定結構的是__________. ( 5 )寫出A代表的元素符號___________三、簡答題(本題包括2個小題,共8分)19.(4分)寫出下列物質與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1)鐵 (2)紅磷 (3)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 (4)分解過氧化氫制取氧氣20.從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釋下列問題(1)墻內開花墻外可以聞到花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干得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000L的氧氣在加壓的情況下可裝入容積為40L的鋼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4)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綜合應用(共10分)21.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到實驗室進行探究實驗.他們準備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氧氣并驗證氧氣的性質.(1)請指出右圖中所用儀器的名稱: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 _ (2)他們所用的裝置圖中有一些錯誤,請你為他們指出來:  ③ ④ (3)用這種方法收集氧氣時,當氣泡______再開始收集,收集滿氧氣后,應用玻璃片蓋住集氣瓶口,并且應______ (填“正放”或“倒放”)在桌上.

初三化學答案一 二 三 四 總得分一、選擇題(15分):1 2 3 4 5B C D A D6 7 8 9 10B D B B A11 12 13 14 15C B C D D二、填空題(每空一分,共18分)16.(1) A (2) D (3) A (4) C (5) A (6) D (7) B (8) B 17.(1) SO2 (2) CO2 (3) Fe (4) Fe3O4 (5) KMnO4 18.(1) ACF (2) B (3) DE (4) BDEF (5) Cl 三、簡答題(本題包括2個小題,共8分) 19. (1)鐵 + 氧氣 四氧化三鐵(條件為“點燃”) (2)紅磷 + 氧氣 五氧化二磷(條件為“點燃”) (3)高錳酸鉀 錳酸鉀 + 二氧化錳 + 氧氣(條件為“加熱”) (4)過氧化氫 水 + 氧氣(條件為“二氧化錳 加熱”)20.(1) 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2)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3) 分子間有間隔 (4) 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四、綜合應用題(10分)21.(1)寫出以上儀器的名稱:a. 酒精燈 b. 試管 c. 鐵架臺 d. 水槽 (2)  試管口沒有向下傾斜 。 鐵架臺夾取試管的位置不對 。③ 酒精燈內酒精量太多 。 ④ 試管口沒有塞棉花團 。(3) 連續均勻 、 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