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原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14:5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登泰山記原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泰山之陽,汶(wèn)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dèng),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lì)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dèng)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cú lái)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wù)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lóu)。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雜樹,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進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是古長城。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中溪)。我開始順著(中谷)進去。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黃峴xiàn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峰)。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小白點像“五木”骰子一樣立在那里,都是遠山。天邊云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那就是東面的海。”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或紅或白,顏色錯雜,又都像脊背彎曲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我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高宗)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模糊或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篇2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被紛繁復雜的外表所掩蓋。文藝是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揭示生活實質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內涵就需要通過對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質。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風景談》一文,主題是“自然是偉大的,而人類更偉大”,這一主題通過六幅風景表現出來。如何通過閱讀抓住其主旨呢?如果僅憑借語言文字逐一講解分析,最后點明主旨,學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鍛煉。為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的文章我們可以采取圖畫教學,即選其中兩三處風景制成圖畫,只是減去原文中人物活動部分,上課時先讓學生看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然后翻看原文,兩相對照,找出自己描繪的風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韻味的原因,除語言不夠準確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發現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類的活動”,因而缺少了那份鮮活的神韻。這時文章的主題已揭去朦朧的面紗,顯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偉大,風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的活動”這一主題。

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說,通過對人物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描寫的具體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變化;雜文,通過表層語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層含義,等等。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詞法中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我們可從具體實例中概括出來。就拿名詞活用做動詞這一詞類活用現象來說,我們可以從課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察今》)、“客將至,不冠不襪”(《大鐵椎傳》)、“公將鼓之”(《曹劌論戰》)等等。我們仔細研究這些加點的名詞所處的位置,會從具體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們活用的條件和規律,進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①名詞放在“所”字后面,活用為動詞,如前二例;②名詞放在能愿動詞后面,活用為動詞,如中間兩句;③名詞放在副詞后面活用為動詞,最后兩句就是這種情況……

透過現象看本質,并進行抽象概括,為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做好準備。

二、歸納概括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知識是相互聯系具有共性的,運用各種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則對某種事物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形成規范的知識結構。這種概括能力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首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以文體組織單元,按難易排列順序,劃分系統而科學,每單元所選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結合單元知識進行概括,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難老泉》、《我的空中樓閣》,雖然這四篇文章在時間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達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們都緊扣題眼寫景狀物,《雨中登泰山》圍繞一個“雨”字大作文章,《長江三峽》寫出了“三峽”各自不同的特點,《難老泉》突出“難老”二字,《我的空中樓閣》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們歸納出這一單元散文的一個特點: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其他單元依此類推,學生會歸納出議論文“觀點與材料相統一”的規律,會明確復雜記敘文“線索聯綴全篇”的要求,會概括出說明文“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特點。

然后,對所學文章定期做整體的歸納概括,從單元括展到一冊書再到全部課文,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網絡。

比如,課本中的散文,縱貫古今、各具情態,分布在各冊書之中,把它們集中起來仔細分析比較,則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僅就文章的結構技巧而言,無論作者如何與眾不同、匠心獨運,都要歸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交織的不寧靜的心緒為神,為我們展現了“荷塘上月色”與“月色下荷塘”的朦朧諧和的風韻;《土地》由對土地的熱愛、保衛和建設這一思想為綱,縱橫馳騁,展開豐富的聯想,古今中外,無所不及。這兩篇文章其一舒緩恬淡、意境幽遠,其一縱橫捭闔、氣勢宏偉,但都是緊緊抓住“轡頭”而任“野馬”縱橫飛奔的。這就概括了散文結構的一個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進一步進行同類歸納:記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蹤為線索組織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詠物的散文,一般以詠贊并賦予象征意義的具體事物為線索,如《燈》、《荔枝蜜》;敘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為線索,如《獵戶》、《娘子關前》;寫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種情感為線索,如《荷塘月色》、《綠》。

通過歸納概括,使知識系統化、類型化、整體化、為遷移的進行做好了準備工作。

三、總結概括

在對課本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的同時,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不容忽視。絢爛多姿、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而現實生活中閃動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們開啟作品內涵的最好的鑰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總結的好習慣。這個能力的提高可分步走。

篇3

教化黔首,紀功頌德:泰山秦刻石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多次巡行郡縣,沿途在嶧山、泰山、瑯琊臺、芝罘、東觀、碣石、會稽等地刻石頌其功德。“泰山刻石”就是秦始皇東巡時在泰山留下的刻石。

秦始皇多次東巡,除政治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秦始皇的東方情結。秦國發達于西方。秦族卻源于東方。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的先祖是顓頊的后裔,其孫女惰吞玄鳥卵生大業,大業就是秦人的第一位男性祖先。這一傳說表明秦出于以烏為圖騰的東夷族。秦為贏姓,贏姓之國大多在東方,在今山東萊蕪境內。秦統一后實行郡縣制,置贏縣,以姓置縣,足以說明秦對贏地的重視。出身贏姓的秦始皇,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情愫,也在情理之中。從這個視角理解秦始皇的多次東巡也許更能接近歷史的本色。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鄒嶧山,頌秦功業,于是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于梁父。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也。”我們所說的秦刻石,就是在這次東封過程中所謂的“立石頌秦始皇帝德”的刻石,共144字。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又在此石刻詔書78字。兩次刻字共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因兩次刻石的刻辭都是由秦宰相李斯所書,故人們又稱之為“李斯碑”。這塊刻石是泰山最早、影響最大的刻石。

泰山秦刻石現僅存10個殘字,由3塊碎石組成,已看不出原刻石的大小和形制。

宋代金石學家劉歧,曾在宋大觀二年春天登游泰山“訪秦篆,徘徊碑下。其石埋植土中。高不過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廣狹皆不等,因其自然,不加磨礱。……蓋四周悉有刻字,其廿二行,行十字。”(宋劉歧《泰山秦篆譜?泰山刻石》)這是已知文獻中最早關于泰山秦刻石形制的描述。它說明秦刻石用的是自然石,無加工痕跡。至遲在宋代,秦刻石還是完好的。

據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泰安縣志》記載,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刻石在岱頂玉女池上,可認讀146字,漫滅剝蝕76字。明嘉靖年間,該石移至碧霞元君宮東廡,僅存二世詔書4行29字。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碧霞祠失火,刻石遂失。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從玉女池中搜出殘石兩塊,尚存10字。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將此殘石移至山下,嵌置在岱廟碑墻內。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石被盜,縣令毛大索十日,在城北門橋下尋到,重置于岱廟院內。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為防刻石遭風雨剝蝕。建一石屋,將刻石嵌于石屋內。

泰山秦刻石的原貌今雖已不能見。但從歷代摹刻拓本中仍可窺其一斑。現存清聶劍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徐宗干摹刻的舊拓本29字。彌足珍貴。

泰山秦刻石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從秦刻石內容看,多屬記功頌德,宣揚教化;從藝術上看,屬秦篆書法的上品。《岱史》曰:“秦雖無道,其所立有絕人者,其文字、書法世莫能及。”元代書法家赫經稱贊說:“拳如釵骨直如筋,曲鐵展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癡。”書法嚴謹渾厚,結構外拙內巧,布局疏密適宜,線條圓健婉轉,為歷代書法愛好者所推崇。

大字鼻祖,榜書第一:經石峪《金剛經》刻石

經石峪金剛經刻位于泰山斗母宮東北約500米處,峪中有緩坡石坪,刻隸書《金剛經》,俗稱曬經石。刻經字體碩大,世所罕見,被稱為“大字鼻祖”,康有為譽之為“榜書第一”。

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進入一個鼎盛時期,摩崖刻經和石窟造像十分普遍。而泰山經石峪把《金剛經》刻在一塊露天的自然石坪上,卻是很有特色。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中國流傳較為廣泛的一種佛經,有數種漢文譯本,經石峪刻經采用后秦鳩摩羅什譯本。原文32目5172字,經刻只刻到15目,計44行,每行字數不等,共2799字,字徑達50厘米,經千年風剝雨蝕,山洪沖漏和人為破壞,已損壞大半,現僅存1000余字。

經刻無年款和書刻者姓名,坊間傳說為王羲之所書。明代學者王世貞曾做過調查,他認為:“傳王右軍書,非也,然筆力古勁,非唐人不能作。”明代另一學者孫克宏在《古今石刻碑帖目》中稱:“考其筆法,與鄒縣北齊韋子琛刻經同出一手,其亦為韋氏無疑。”清代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記載:“北齊武平時,梁父令王子椿好內典,嘗于祖徠刻石經二,并勒諸佛名,字跡魂異,與其如出一手,是經當亦子椿所作也。”也有學者認為此經刻與鄒城市鐵山摩崖經刻如出一人之手,可能是僧安道壹所書。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從其內容和筆勢風格看,當為北齊時期人所書。

現存《金剛經》最早的漢文譯本大致成書于公元868年,原藏于敦煌藏經洞,后流失海外。而泰山經石峪刻經的鐫刻時間是在北齊時期,比現存中譯本早300余年。

在民間,則傳說經石峪與唐僧兩天取經有關。相傳,唐僧取經回返,途經通天河,經文被河水打濕。唐僧命徒弟孫悟空尋找地方晾曬經書。孫悟空騰上大空,舉目遠望,發現泰山上有一巨石,正好可晾曬經書。經書曬干后,經文竟深深嵌入石中,遂成了現存的經石峪刻經,故稱其為曬經石、曝經石。這則民間傳說的素材來自《西游記》,雖不可信,它卻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

經石峪經刻。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的遐想。《金剛經》全文5000余字,經石峪經刻只刻了2000多字,經文鐫刻到第30行時,變成了雙鉤字,也就是只勾勒出字體的內外輪廓,并未全部完成鐫刻。這顯然是個半拉子工程,沒完工就突然停止了。就以出現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一是經費不足,一是突發事故。泰山是天下名山,在這里刻經不乏出資者,經費不足的可能性不大。讓我們回放歷史,我們會發現北朝時期有兩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一是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下令滅佛,焚經毀像,泰山靈巖寺遭此劫殿宇盡毀,僧侶大多逃亡藏匿。再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北周武帝下詔滅佛,武帝滅北齊后,把滅佛政策帶到山東境內。在這種大環境下,泰山經石峪經刻未完工而停止也就不難理解了。

泰山經石峪經刻,不僅是佛教文化的經典記載,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刻經字大徑尺,書體雄渾,筆鋒縱

橫,以隸為主,間有篆、楷、行草,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明萬歷年間,崔應麒摩刻草書《曬經石水簾詩》:“曬經石上水簾泉。誰挽銀河落半天。新月控鉤朝掛玉,長風吹浪暮疑煙。梵音濺沫干還濕,曲澗流云斷復連。選勝具觴恣幽賞,題詩愧乏筆如椽。”在刻經中,還有一些俗字,如“萬”、“無”二字,并不是繁體寫作“”、“”,而是與現代的簡體字相同,對研究中國文字書體的演變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道在觀政,銘心絕巖:《紀泰山銘》刻石

在岱頂大觀峰上,鐫刻著數十處摩崖石刻,其中最為壯觀的就是唐玄宗御制的《紀泰山銘》。

《紀泰山銘》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時撰書的銘文,并于次年刻于泰山岱頂大觀峰崖壁上,摩崖高1320厘米,寬530厘米,隸書24行,滿行51字,現存10口8字,字大16×25厘米。書刻于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九月。這篇銘文,在《舊唐書》卷三《志第三?禮儀三》也有記載。

銘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實萬物之始,故稱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稱宗焉。”這是泰山被稱為“岱宗”的解釋,也是在文化上對泰山作了一個定位,接著講述了來泰山封禪的原因和動機。

唐玄宗即位時,唐朝剛剛經歷了一次政治和思想的雙重危機。武則天代唐建周,以一介女流之輩登上皇帝的寶座,打斷了李唐皇室的統治進程。武則天時通過遷都改元變制、立武氏宗廟、建明堂、鑄九鼎、封禪等一系列活動,來革唐之命、鞏固自己的統治。唐玄宗要撥亂反正,自然希望通過封禪以達到扭轉武周以來的政治和思想危機,重新確立李唐王朝的合法性、合理性與神圣性,重樹李唐國威,這才是唐玄宗封禪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紀泰山銘》中海描寫了封禪儀典的過程,贊頌了“五圣”的功績。與以往帝王封禪不同,唐玄宗在銘文中沒有為自己請求天神賜福,而是明確提出“至誠動天,福我萬姓”,為天下百姓祈福。唐玄宗封禪前曾問大臣賀知章為什么前代帝王封禪的玉牒總是秘而不宣?賀知章回答說:玉牒是封禪者向神靈訴說自己意愿,多是祈求長生不老、帝位永存之類,這些事不想讓外人知曉,所以不對外公布。庸玄宗則明確說:“朕今此行,皆為蒼生祈福,更無密請。宜將玉牒出示百僚,使知朕意。”唐玄宗借封禪闡述君民關系,明確封禪是為百姓祈福,是關愛百姓。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玄宗時期政治思想從神本向人本演進的徽記。

銘文的最后說:“道在觀政,名非從欲,銘心絕巖,播告群岳。”大意是你有什么名聲不是想怎么樣就能怎么樣的,主要是看你實際的政治表現。這充分反映了唐玄宗開元盛世時的自信和雄心壯志。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任賢尚能,革除弊政,安定邊疆,發展生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開元之治”。開元期間,國泰民安,百姓殷富,周邊各國關系友好,正是“封泰山,禪梁父,答厚德,告成功”的時機。唐玄宗具備了封天禪地、報功告成的資格。也正是開元盛世的出現,使唐玄宗底氣十足,敢于唱出“道在觀政”的高調。

為了貫徹唐玄宗的宗旨,玄宗又命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耀撰《社首壇頌》、禮部尚書蘇顳撰《朝覲壇頌》,并將它們一并刻在《紀泰山銘》旁邊,從另一角度解讀著《紀泰山銘》。

篇4

一、關于呼麥藝術

呼麥,鄂溫克族語,喉嚨、嗓子之意,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的一種古老的民歌演唱形式,是一個人純粹利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同時發出兩個或以上聲部的歌唱形式,是世界上頗為少見的喉音藝術。中央民族大學烏蘭杰教授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將呼麥的演唱總結為: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使一個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從而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呼麥演唱時有著高如登蒼穹之顛,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于大地之邊的特點,因而,呼麥素有“蒙古族民間音樂的活化石”之稱。

由于地域、偏好及其它原因,呼麥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從音域方面劃分,可分為低音、中音和高音呼麥;從風格方面劃分,可分為抒情性和非抒情性呼麥;從表現形態方面劃分可分為獨立演唱型和非獨立演唱型呼麥。獨立演唱型與蒙古國、俄羅斯的呼麥相近,但仍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我國主要分布在新疆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聚居區。非獨立演唱型,主要是指流傳于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的“潮爾道”中的“潮爾”。“潮爾道”是蒙古民族獨具特色的多聲部演唱方式,由兩人或多人進行演唱,其高聲部是著名的長調歌,而低聲部則是一種被稱為“潮爾”的中低音伴唱形式,實際上就是低音呼麥或中音呼麥。根據當地蒙古民族的習俗,潮爾道是不能隨便演唱的,只有在嚴肅、莊嚴、隆重的場合方能演唱,也不能與酒歌、愛情歌曲等混雜演唱。本文所論述的主要是“潮爾道”,但無論哪一種形式的呼麥在其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皆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形成一道道綺麗多姿的音樂風景線。

二、呼麥藝術與“嘯”

近年來,有專家在大量研究和對比的基礎上,提出呼麥這一古老神奇而又精美絕倫的喉音藝術與我國古代史書典籍中大量記載的喉音藝術“嘯”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嘯”最早出現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如《召南·江有汜》:“不我過,其嘯也歌。”雖為簡單的記載,但可以肯定,嘯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音樂形式。下面,從三個方面對呼麥與嘯的關系進行探索。

(一) 發音器官方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嘯”的解釋是:“吹聲也”。認為嘯是通過人吹氣而產生的一種聲音。南朝孫廣《嘯旨》中對嘯的解釋則為:“夫氣激于喉中而濁,謂之音;激于舌端而清,謂之嘯。”認為嘯是演唱者通過舌端的運動而改變氣流所產生的聲音。魏晉著名辭賦名家成公綏《嘯賦》記載的嘯是:“發妙聲于丹唇,激衷音于皓齒,響抑揚而潛轉,氣沖郁而起。”認為嘯是演唱者通過唇、齒運動改變氣息而產生的聲音。這些古典文獻里雖對嘯的解釋不同,但從總體上描述了嘯是運用喉、舌、氣、唇、齒的一種歌唱藝術,而今天的呼麥演唱時正是巧妙地綜合運用聲帶、口腔、舌尖、氣息而獲得美妙的聲音效果。因些,二者在發聲器官方面是基本相同的。

(二) 摹仿對象方面。《嘯旨》認為嘯是對自然間聲音、動物鳴叫聲音的摹仿,并對嘯的曲目進行了命名,如流云、地動、巫峽猿、下鴻鵠、深溪虎等等。而多數專家學者在追溯呼麥的形成時,則認為是蒙古民族的先祖先宗們在長期的狩獵、游牧和爭戰過程中,以宗教虔誠的心靈,或細心聆聽、反復斟酌的基礎上,或摹仿來大自然的瀑布、高山、森林、動物的聲音,或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或贊美駿馬和草原,或為驅趕牛羊馬群發出的高亢哨聲,或學叫圖騰狼的嚎叫聲,或表現戰爭時為激發斗志發出尖叫等,如《阿爾泰山頌》、《四歲的海騮馬》和《布谷鳥》等,在此基礎上逐步產生了呼麥。可見,二者在演唱時摹仿的對象是基本相同的。

(三) 表現形式方面。《嘯賦》記載了嘯具有“眾聲繁奏,若笳若簫”的特點,認為嘯如同時演奏多種器樂而發出的聲音,表明嘯也可以是多聲部的,而我們現代的呼麥是經聲樂界公認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多聲部歌唱形式。由此,不難看出二者在表現形式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

從以上三個方面分析,筆者認為呼麥與古典文獻記載的嘯應該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三、呼麥藝術的現狀

呼麥藝術產生、發展于草原深處,其傳承主要以家庭家族式為主。孩子呱呱墜地后就經常聽長輩們的演唱,受此影響長大后開始模仿,長幼之間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成為這一藝術最原始、最有效的傳承方式。當然像其它民族藝術的傳承一樣,在呼麥分布的每個地區都有能把這一藝術表現得美侖美奐的代表人物,他們理所當然地成為當地年輕人的崇拜者和授業者,眾多“粉絲”們的爭相學唱,也對這一藝術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篇5

作者簡介:劉道廣(1947- ),男,漢,江蘇南京人,南京藝術學院文學(藝術學)博士,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合作導師。研究方向:藝術學。)

(東南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8)

摘 要:1978年山東嘉祥宋山出土古墓中發現有漢“永壽三年”石刻題記。石面中間為圖案,圖案右側有題記文字10行,圖案左側有題記文字1行。考古者考定此古墓年代為東漢末至西晉之間。是后人把漢人墓中畫像石取走,用作自己墓葬建材,所以出土時石刻表面涂滿石灰,此石刻文字也并非是出土古墓的題記。由于原石是漢代民間碑刻題記,刻工并非優良,單字結構既不規范,書寫又多俗書異體,所以解讀歧義在所難免。本文分別從撰文人身份、植柏的風俗、題記的主題以及許安國父子逝世時間這四個方面對漢“永壽三年”石刻題記加以分析討論。

關鍵詞:漢畫像石;嘉祥;宋山;漢永壽三年石刻題記;注釋;分析

中圖分類號:J292.2-3文獻標識碼:A

1978年山東嘉祥宋山出土古墓中發現有漢“永壽三年”石刻題記。石面中間為圖案,圖案右側有題記文字10行,圖案左側有題記文字1行。考古者考定此古墓年代為東漢末至西晉之間。是后人把漢人墓中畫像石取走,用作自己墓葬建材,所以出土時石刻表面涂滿石灰,此石刻文字也并非是出土古墓的題記。

由于原石是漢代民間碑刻題記,刻工并非優良,單字結構既不規范,書寫又多俗書異體,所以解讀歧義在所難免。此石刻題記發表后,李發林先生有注釋,后來趙超先生又有不同見解發表,此后其他研究者也陸續有所創見。本注釋中有牽涉處,簡稱為李注、趙注。

一、原文

永壽三年十二月戊寅朔廿六日癸已,惟許卒史安國,禮性方直,廉言敦,慈仁多恩。]所不可。稟壽卅四年遭。

泰山有劇賊。軍士被病,萜來西上。正月上旬,被病在床。卜問醫藥,不為知。間,z忽離世,下歸黃病9攀ニ不勉,壽命不可諍。嗚呼哀哉!蚤離父母三弟,其弟嬰、第東、弟強與父母并力奉,悲哀ㄢ頡

竭孝行,殊義篤。君子之;內修家事,親、順、校兄弟和同。

相事悲哀,思不離冢側。草廬容,負土成墳。徐養凌柏,朝莫祭祠。甘珍味檣瑁隨時進納。省定若生時。

以其余財造立此堂。募使名工高平、王叔、王堅、江胡、欒石、連車,石縣西南小山陽山。

紳菽χ危規柜施張,{性反月,各有文章。調文刻畫:交龍委F、猛虎延視、玄z登高、師熊戲、眾禽群聚。

萬狩云布、臺閣參差、大興輿駕。上有云氣與仙人,下有孝賢仁。遵者然,從者肅侍,煌煌濡濡,其色若。作治連月,功扶無極,賈錢二萬七千。

父母三第慕不竭思,天命有終,不可妥貳Ny刑傷,去留有分。子無隨沒壽,王無扶死之臣,恩情未反。迫F:有制財帑,霧隱藏。魂靈悲痛何!涕泣雙并,傳告后生,勉修孝義,無辱生生。

唯諸觀者,深加哀。壽如金石,子孫萬年。牧馬牛羊諸童,皆良家子,來入堂宅但觀耳。無得苫令人壽;無為賊禍,亂及孫子。

明語賢仁四海士,唯省此書無忽矣。以永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大歲

國子男,子字伯孝,年這六歲。在東道。孝有小弟字閏得,夭年俱去,皆隨國。

二、注釋部分

永壽三年十二月(注:永壽,漢桓帝年號。三年,157年。),戊寅朔(注:朔,初一日。),廿六日癸已(注:該年十二月一日序為戊寅,以此推算癸巳應是十六日。廿六日是誤刻。)。

惟(注:惟,語助詞。)許卒史安國(注:許,李注:“地名,是許昌的舊稱。”并釋:“‘安國’是死者的姓名,姓安,單名國。”趙注說;“東漢時期,世居中原的漢族中沒有安姓。”認為“死者姓氏不詳。”此說未注明出處。許,《太平御覽》卷159“許州”:“《十道志》曰:許州,許昌郡。‘禹貢’豫州之域,周為許國。……《說文》曰:許,炎帝之后也。武王伐紂時封之。”許,即姜姓。封邑為氏,是古代宗族習慣。氏,即姓的分支,以區別后代子孫出處。后世混一,許亦可為姓。卒史,是漢軍中低級軍吏,俸祿在100至200石間。“許卒史安國”,可理解為“許安國卒史”。),禮性方直(注:禮,指其遵禮。《大戴禮記》:“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漢代以孝治天下,遵禮是朝野對君子修養的共識。性,指其個性、性格。方直,方,有棱角之意,方直即正直,與圓滑相對。這里是說他遵守禮數,為人正直。),廉言敦(注:廉,儉約的意思。廉言,即少言。,原文書寫為草頭,下為馬。是漢代俗書“篤”字。敦,忠厚;篤,實在。敦厚,淳樸真誠。這句說許安國為人少言,而真誠忠厚。),慈仁多恩(注:慈,上對下的愛,稱為慈。如《國語•吳》:“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仁,如孔子說:“仁者,愛人。”許安國在軍中是下層卒史,這句說他對下屬士卒有長輩的“慈愛”,對同僚則有仁愛之心。)。]所不可(注:],記錄、記載的意思。不可,不能夠。這句是承上述幾句而來,意思是許安國的眾多優點,不能一一記述。)。稟壽卅四年(注:稟,承受,享有的意思。卅四年,即34歲。這句說許安國享年34歲。)。遭(注:,原字石花過甚。李注為“遭怛”,釋“遇到了死亡。”文意欠暢。且“怛”的本意是傷痛、驚恐。《前漢書》“武帝詔”:“肢體傷,則心[XC;%27%27]怛。”統覽上下文,意思是許安國遭受到巨大傷痛,驚恐不安。下面簡要敘述事件來由。)。

泰山有劇賊(注:劇賊,厲害的土匪。東漢永嘉年(145年)后,天下亂象漸多,朝內梁冀以外戚干政,漢質帝稱其為“跋扈將軍”,閏六月即被毒殺。至永興元年(153年),蝗災、水災接踵而至;永興二年(154年)即有泰山公孫舉、東郭竇起事,攻殺當地長吏。永壽二年(156年),公孫舉、東郭竇己聚眾3萬余人,攻擊青、兗、徐三州郡縣。朝廷命段G為中郎將,擊殺公孫舉。許安國應該是段G軍中的卒史。)。軍士被病(注:被病,為病所染,即生病。),萜來西上(注:萜,李注“同徊,徊徨指猶豫不定。”釋為“很多人生了病,一種猶豫不定,軍心動搖的氣氛彌漫著。”不確。藎不能同“徊”。藎是“昏沉”的意思。《玉篇》:“藎敢病!薄對匣嶁〔埂罰骸福懣忽疾貌。”《莊子•知此游》:“溉蝗敉齠存。”福神智不清的情狀。萜,指生病的軍士們昏沉不能清醒,疫氣纏身。許安國是卒史,不是普通軍士。得病的軍士“西上”之后,許安國被傳染,才有下文“被病在床。” )。

正[JP+8]月上旬,被病在床(注:正月上旬,許安國在當年(永壽三年)年初染病,不久即逝世。至年底,墓及祠堂竣工完成,故碑文亦此時所撰。)。卜問醫藥,不為知。

間(注:李注此句為“不為知間。”釋:“‘知’,借為‘治’。‘間’,間隔,指病情好轉。言雖求神訪醫,病情不見好轉。”趙注云:“審原石‘聞’字……乃耳字省筆,并非月字,應釋聞。‘卜問醫藥’,是說求神問卜,詢求可否醫治。因病情過重,無法醫治,故而神靈無應,則曰‘不為知聞’,即沒有回答。”兩說皆可商榷。原石“間”并無石花,為“月”,非“耳”。“間”,指久病而略有起色。《論語•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間,病有起色。這句說:正月上旬,許安國被傳染時疫,臥床不起。卜問神靈該用何藥,得不到回答。可是又似有好轉。),z忽

離世(注:z,同奄。z忽,即遽然。意料之外的倉促突然。離世,即逝世。上句說許安國病情曾有短暫好轉,卻又突然加劇逝世。),

下歸黃玻ㄗ:玻即泉。黃泉,指陰間。)。古圣所不勉(注:勉,即免的誤刻。),壽命不可諍(注:諍,即爭、或增的誤刻。這句說病患難料,即使古代圣人也不能避免,壽命長短有定數,也是不可以能爭取、增加的。)。

嗚呼哀哉!蚤離父母三弟(注:蚤,通假“早”。《孟子•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這是說許安國很早就離開父母和三位弟弟。),其弟嬰、第(注:第,弟的誤刻。)東、弟強與父母并力奉(注:,此字李注釋為“遺”:“奉行他的遺業、遺命或遺囑。”不確。文中“與父母并力”,表明三位弟弟和父母共同并力。以父母身份奉行子輩“遺命”,于宗法倫理道德觀有所不合。此字上部有石花,似從“網”結構,因此可作“還”解。意思是父母和三位弟弟并力奉還的是許安國的遺體。這就是說許安國在軍隊中染病,死在軍中。故其家屬要去軍中領回遺體,辦理喪事。),悲哀ㄢ潁ㄗ:ǎ即“慘”的異體字。慘怛,悲慘之貌。此句說其父母、弟弟到軍中領其尸時,心情悲慘不巳。)。

竭孝行,殊義篤(注:竭,盡;殊,特別;篤,深厚。漢代以“孝”治天下,郎官之制和“舉孝廉”的形式,促使社會普遍以“孝”名世的風氣。東漢時又形成俠義之風。這兩句是當時現實的寫照。)。君子之(注:,喜好。《荀子•堯問》:“楚莊王以憂,而君以。”這句說:竭孝行,殊義篤,是君子所喜好的。);內修家事,親順校ㄗ:親,和睦。《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順,和順。《詩•鄭風》:“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向之。”校勤勉之意。亦雙聲字“勞來”。《漢書•龔遂傳》:“旁來循行,郡中皆有畜積。” ),兄弟和同(注:和同,和睦同心。《左傳•成十六年》:“民生敦,和同以心。” )。

相事(注:李注句讀此句與上句相連:“兄弟和同相事。”釋“安國兄弟能夠和氣共同做事情。”如此其意與上句“親、順、小幣逵兄馗矗故有誤。此處“事”即是“思”的誤刻,此句說兄弟思念長兄之情,都極悲哀。下句始轉入修建墳墓祠堂的敘述。)悲哀,思慕(注:此字上為“莫”,下為“本”,即“慕”的俗書。)不離冢側(注:冢側,指為其兄修起的墳墓旁。此句極言兄弟情深,意思是:朝思夜想,日夜不離開墳旁。)。草廬容(注:,此字冷僻。李注通釋此句是:“在墓旁挖了地窨,蓋起草屋守墓。”趙注釋此字為“e”(寶蓋頭下一“主”字),據說是“按漢代隸書寫法”。皆誤。細審原石,同一題記中的寶蓋頭均非此寫法,可見此字偏旁部首不是寶蓋頭。趙釋此句意為“住草廬,放置神主。”未注明出處。且此字后綴“容”字,語意不通。此字結構應如“兇”字,中間“X”,改為兩橫一豎(如“干”,上出頭)。此石此字即其俗書。此字同、浚整肅之貌。賈誼《新書•容經篇》:“軍旅之容,然肅然,固以猛。”此句說兄弟住在墳側草廬中,帶著整肅恭敬的面容,“負土成墳”。草廬,《白虎通》:“父母之喪,倚廬于中門外。”《孝子傳》:“王琳,汝南上蔡人。十歲失父母,弟季年七歲,兄弟二人哭泣,哀聲不絕。在冢側作廬,不妄出入。” ),負土成墳。(注:李注此字為“徐”。但于文意未安。此字是“循”的俗書。循,依序、順序。《左傳•昭七年》:“循墻而走。” )養凌柏(注:凌,高。柏,柏樹。柏樹喻人有禮,《禮記》:“禮之于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墳周植柏樹,即喻有禮儀孝悌之心。后又轉義為辟鬼。《風俗通》:“墓上樹柏,路頭石虎。《周禮》方相氏入墟,毆魍像。魍像好食亡者肝腦,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側,以禁御之。而魍像畏虎與柏。” ),朝莫(注:莫,即“暮”的誤刻。)祭祠。甘珍味(注:味,即滋味。)檣瑁ㄗ:檣瑁即兼設。),隨時進納(注:隨時,依時的意思。進納,即奉獻、供給。連同上句的意思是:各種甘珍的供食,滋味兼備,隨時供奉。)。省定若生時(注:省定,即定省。按時問候。《禮•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注:“安,定其床衽也;省,問其安否如何。”定省遂為問候請安之詞。這句說:就像其兄在世時一樣,按時問候。)。

以其余財(注:其,指喪事。余財,剩余之財。)造立此堂。募使名工高平(注:高平,李注釋為地名。但高平之名在漢代名泫氏縣,《太平御覽》卷163引《元和郡縣志》:“高平縣,本漢泫氏縣也。”在漢代屬上黨郡。北魏改名元氏縣,屬建興郡。永安中再調整地域,始置高平縣,屬長平郡。北魏永安元年:528年(梁大通二年)至永安三年:530年(梁中大通二年)。而此碑永壽三年(157年),則在高平地名出現之前近380年,可見不應該是漢地名,仍以人名為宜。)、王叔、王堅、江胡、欒石、連車(注:以上6位皆為聘請的名工,即畫像石創制者。),(注:,此字不識。據字形及文意推測,應是“采”。)石縣西南小山陽山(注:李注句讀為:“縣西南的小山、陽山。”分兩處采石,在制作工藝上似有不便。且若一處石質欠佳,另覓佳石。則一般行文不必提出前者,只需說明此石取自何處即可。而“小山”之名過于籠統,或者應該就是“小陽山”,而刻者在“小”字后誤植“山”字。)。

紳菽χ危ㄗ:桑應為“涿”之誤刻。涿,敲擊之意。《周禮•秋官•壺涿氏》有注:“壺謂瓦鼓。涿,擊之也。”癘,即礪的誤刻。這句概言諸名工下料、修整、打磨石材諸工藝。),規柜施張(注:柜,即“矩”的誤刻。施張,有施工張羅之意。這句說依規矩開始設計制作。下面說設計制作的內容,即畫像石上的題材。),{性反

月(注:{帷反月,李注釋:“疑指一種花紋。”但下句明言“各有文章”,“文章”,即紋樣飾樣,也即俗稱“花紋”。此“{”即“褰”字之俗書,“帷”,本指遮擋灰塵的布幕。“褰帷”,指提起的帷幕。《太平御覽》卷700:“賈琮為冀州刺史,垂帷而行。及至州,曰:刺史當遠視廣聽。反垂帷以自掩蔽,乃命褰帷。”提起的帷幕,其下垂部分呈半圓,形同“反月”。在漢畫和北朝石刻中,此類形象甚多,石窟中所謂“束節紋”即此同類。這句說提起的帷幕,形如“反月”,上面各有紋飾。),各有文章。調(注:調,即“雕”的誤刻。以下敘述雕刻的各種形象。)文刻畫:交龍委F(注:交龍,即蛟龍。但漢代交龍往往以兩龍相蟠結的造型出現。F,即“蛇”的異體字。委蛇本有兩解,一為從容不迫、端莊雅正的形象;一為大蛇。從下句看,此處應指“交龍”的形態特點,即交龍形象端莊,從容自如。)、猛虎延視(注:延視,李注為“延頸而望。”意有未合。延視即延眺,抬頭遠望之意。《新唐書•韋弘機傳》:“天子乃登洛北絕岸,延眺良久,嘆其美。詔即其地營宮,所謂上陽者。” )、玄z(注:z,即“猿”的異體字。玄猿即黑猿,《長門賦》:“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嘯而長吟。” )登高、師熊戲(注:師,通“獅”。,“嗥”的異體字。)、眾禽群聚。

萬狩云布(注:狩,即“獸”。萬狩,即萬獸。上句說“眾禽群聚”,這句說“萬獸云布”。云布,如云密布。)、臺閣參差(注:參差,指高下不平之狀。這句說畫像石上還有高下錯落的樓臺亭閣。)、大興輿駕(注:輿駕,即車駕。漢畫像石中常有車馬出行題材,即此“輿駕”。)。上有云氣與仙人,下有孝(注:,此字字劃不整。李注為:“下有孝及賢仁。”細審原刻,此字實為“子”字。當是刻者先有誤刻,后再改正,故字形未整。此句“賢仁”,可解為賢仁之士,亦可解“賢人”之誤。漢畫像石中“孝子”、“賢人”題材十分普遍,兩解皆通。)賢仁。遵者然(注:遵者,即“尊者”誤刻。字應是“儼”字。這句說:上輩尊者容態莊重。),從者肅侍,煌煌濡濡(注:煌煌,光輝之狀。濡濡,柔順之貌。煌煌,指前者“尊者儼然”;濡濡,指后者“從者肅侍”。),其色若(注:,此字似“[XC;%27%27]”之誤。喜悅之意,《說文》:“[XC;%27%27],喜也。”這句概括上文中“尊者”、“從者”,其有喜悅之像。)。作治連月(注:連月,連續兩月。),功扶無極(注:功扶,即“功夫”、“工夫”。此句說畫像石設計制作所花的功夫極大。也是贊美之意。),賈錢(注:賈錢,即“值錢”。)二萬七千。

父母三第慕(注:第,即“弟”的誤刻。慕,即“莫”的誤刻。)不竭思,天命有終,不可妥貳Ny(注:惟y,李注為:“憔悴”。但原刻字劃明確,不宜臆造,應忠于原刻作“惟y”。惟,通“唯”、“維”。《說文》:“惟,凡思也。”《詩•大雅•生民》:“載謀載維,取蕭祭脂。”y,《說文》:“副也。”許安國是“卒史”,也是輔佐類副職,“y”也可理解即指其。)刑傷(注:刑,即“形”的誤刻。刑傷,即形傷。這是說想起做卒史的兄長,就形容悲傷。),去留有分(注:去留,去,指逝去者;留,指生者。有分,指命中注定。)。子無隨沒壽(注:子,指許安國之子。無,通“毋”。不可的意思。《書•益稷》:“無若丹朱傲,惟漫游是好。”“無隨”,意思是不應該跟隨。沒壽,沒有正當的年壽。許安國的兒子早夭,故有此語。即是說他的兒子不該跟著早逝。),王無扶死之臣(注:李注為“王無扶死之里。”釋“王”為“忘”的誤書;“扶”為“復”的誤書;“里”為“理”的誤書。趙注指其非。趙注“疑采用《春秋左傳》成公十年所載晉平公卒命前,夢小臣負以上天,死后即以之殉葬的典故,感嘆安國死后無子孫扶護喪事。”此說是。),恩情未反。迫F:有制財帑,霧隱藏。魂靈悲痛何(注:李注斷句為:“恩情未反,迫F有制,財帑霧隱藏,魂靈悲。病夫!”釋為:“金銀財寶務必要隱藏好,安國的魂靈很悲痛,全家人都很傷心呀。”趙注斷句為:“恩情未反,迫F有制,財幣霧,隱藏魂靈,悲痛夫何!”趙注指李注的釋文不確,而懷疑“財幣霧”下仍有脫字。反,同返。李、趙注釋皆未能通暢原刻文意。

迫,《說文》:“近也。”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F,原石刻作“示”旁,從“西”,因此應是“”字之誤刻。《說文》:“,潔祭也。”《詩•大雅》:“克克祀,以弗無子。”《左傳•隱十一年》:“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祀許乎?”《桓公六年》:“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祀。”可見“”,是求子嗣之祭。制財帑,即制財幣,祀用之布帛。《儀禮•既夕禮》:“贈用制幣玄c束。”制,一丈八尺。霧,應為“無”的誤刻。沒有的意思。何。,趙注以為是“夫”字,亦通。但從原石刻看,似“奈”的俗寫。此句說:最近的祀,貢獻有一丈八尺的布帛,符合禮制要求,沒有任何減少隱藏的地方。逝者魂靈悲痛,卻是奈何!)!涕泣雙并(注:涕淚雙并,形容傷心之至。這是立碑人語氣。), 傳告后生,勉修孝義(注:勉修,努力勤慎的自修。強調孝義的重要,要后生以此事為戒。), 無辱生

生(注:辱,屈抑、斷送。《左傳•襄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生生,李注釋為“生生世世。”誤。“生生世世”出自佛家首倡,北周《庾子山集》:“菩薩轉輪,生生世界。”此句當指后嗣不息,《書•盤庚》:“汝萬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猶同心。”此句承上文語意,勸告后生們要勉修孝義,不要斷送了后代子嗣。宗法觀念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許安國死而無后,是孝義有所不周,雖然祀有制幣,但還是斷了香火,故使親人傷悲。)。

唯諸觀者,深加哀(注:,即“憐”字。)。壽如金石(注:祝福語。),子孫萬年(注:祝福語。這句說:但愿來觀看祠堂畫像的人,能深懷哀憐之心,則長命百歲,子孫滿堂。)。

牧馬牛羊諸童,皆良家子(注:良家子,醫巫商賈百工之外的人。漢制:凡從軍不在七科謫內者。農人皆為良家子。這句說:放羊牧牛的孩子們,都是良家子弟。),來入堂宅但觀耳。無得苫(注:漢俗書“涿”,通“琢”,刻劃。)令人壽;無為賊禍,亂及孫子(注:孫子,應為“子孫”倒植。以上諸句是關照來觀瞻祠堂畫像者,要有悲戚之心,不隨意刻劃,不做賊生禍,使子孫蒙難。)。

明語賢仁四海士,唯省此書(注:省,察看思索。此書,指上述石刻內容。)無忽(注:無忽,不要忽視、忽略。)矣。(注:,此為“篆”字。書寫的意思。)以永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大歲(注:此句是年代日期,石花過甚,不能詳明。)

國子男,字伯孝,年這(注:年這,為“年迄”之誤。)六歲。在東道(注:,即“邊”字俗書。)。孝有小弟,字閏得,年(注:,即“夭”字俗書。)俱去,皆隨國(注:隨,跟隨。這句意思是:都跟隨著許安國去了。)。

三、全文通譯

永壽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許安國卒史克遵禮數,為人正直,少言寡語而真誠忠厚;對下屬有慈善之意,對同僚具仁愛之心。凡所此類,不可勝記。享年34歲。即遭遇傷痛之事。在朝廷追剿泰山劇賊的過程中,士兵間流行疫病,皆處于昏沉不得清醒狀態下,又西上駐守。正月上旬即被傳染,臥病在床。占卜問擇醫藥,不得而知。病情似一度好轉,突然又急轉直下,離開人世,下歸黃泉。病患難測,自古圣人也不能避免;壽命有長短,也是不能改變的。

嗚呼,可悲啊!許安國早早離別了父母、三個弟弟。他的弟弟嬰、東、強和父母一起去軍中領回遺體,心情悲哀、慘痛。努力于孝行,貫徹于義舉,這是君子所樂意做的。一方面處理好家事,使之和睦、融洽、勤勉,兄弟和順。一方面思念長兄,則內心悲哀。帶著思念的悲情住在冢側草廬中,形容肅穆地修筑墳墓。在墓周循序栽種高大的柏樹。早晚的祭奠中,有各種口味的甘珍供物,隨時進納新鮮供品,問候請安如同他在世時一樣。

把喪事剩余的錢修造了此石祠堂,召聘有名的工匠高平、王叔、王堅、江胡、欒石、連車諸人,采石于縣西南小陽山。下料、取方、打磨,開始中規中矩的設計制作:卷起的帷幕如同反月,上面各有紋飾。畫稿雕刻又有從容不迫的交龍,遠眺的猛虎,攀高的黑猿。嗥叫獅、熊的戲斗。眾多禽鳥翔集,各種走獸云布。臺閣高低錯落,還有浩大的車駕出行。上端有祥云和仙人,下面有孝子、賢人。尊者有莊重之容,侍者有嚴肅之色。尊者形象光輝,侍者造型柔順,但都有喜悅之情。畫像石制作兩個月,下的功夫不可勝數,總價款二萬七千。

父母和三個弟弟沒有不是始終思念安國的,但天命有定,不能回到過去。想起安國則必形容悲傷,死和生真是命中注定,他的兒子不該也跟隨而去,以至沒有正常的年壽,安國的喪事連吊唁的子輩都沒有,父母養育的恩情也無從回報啊。最近求子嗣的祀中,按禮數規矩供奉了一制的財幣,尺數足夠,絕無縮減,以示誠意。但逝者仍逝,想必安國在天之魂靈悲痛,奈何奈何!現在涕淚俱下的傳語后來人:一定要勤慎自修,貫徹孝義,不要連累、斷送了自己的子嗣。希望來觀賞祠堂畫像的人,能有深深的哀憐之心,則壽如金石,子孫繁盛。放牛牧馬的孩子們,你們都是良家子,來到祠堂里,只是欣賞畫像就好,不要隨意刻劃,會保佑你健康長壽的。不要去做賊,惹禍事,以至使子孫受累。再提醒賢仁的四海各地人士,認真想想上述文字,千萬不要忽略呀。書于永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許安國的兒子男,字伯孝,至今年六歲,(墓)在東道邊。伯孝有小弟,字閨得,夭折,都隨其父而逝了。

四、討論

1.撰文人身份

從文中口氣看,撰文人不是逝者父母,也不是其兄弟。應該是第三者。此人或者是受逝者家屬委托的當地粗通文墨者,或者竟是所召請的畫像石名工。為什么呢?因為該題記中對畫像石題材的陳述相當概括,說明作文者熟悉畫像石內容。其次,畫像石創制工匠的社會地位低下,只是拿錢干活,受聘于主人。而畫像石是祠堂內陳列物,作為私家祭祀場所,一般不宜出現非本宗族成員姓名。這也是漢畫像石出土數量雖然極多,但有制作者姓名的題記極少的主要原因。這篇石刻題記中卻出現6名“名工”工匠的姓名,實屬罕見。如果題記作者不是與“名工”有關系者,似不會如此周全羅列出他們的姓名。再次,作為石刻工匠的技藝本身有清楚分工,刻文字者為一專業,雕刻造像者為一專業。因此造像者若刻文字,必技拙于單字結體及行間結構。此石刻題記除異體字外,錯訛單字甚多,而細審字劃間架,亦生疏有余,致有先錯刻后改正的痕跡,故推測此石題記可能出自與之關系密切者,或竟就是名工中某人也未可知。而刻者亦是此畫像石制作者。此題記中“名工高平”,在永興二年(154年)的東郡厥縣東阿西鄉常吉里薌他君石祠堂題記中也有出現,在該題記中也有文曰:“畫師高平、代盛、邵強生等十余人”(參見《中國美術研究》2008年第1期拙文關于該文的校釋)。兩座祠堂題記落成相隔3年。此“高平”或即彼“高平”?如即是同一人,則此高平既是“名工”,也是“畫師”。按畫、刻分工情況說,畫師文化水平會高于刻工。因此,高平在兩題記中都名列第一位,既不奇怪,也因此有可能就是撰文人。

2.植柏的風俗

墳墓周圍種植松柏的風俗,由來已久。上述薌他君石祠堂題記中也有“列種松柏”之句,此題記則言“循養凌柏”。其最初由來,如《禮記》所言:“禮之于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墳周植柏樹,即喻有禮儀孝悌之心。此題記只言“柏”,不言“松”,是因為古人以為“松”可“化”為“柏”。《太平御覽》卷954:“唐書曰:長壽二年冬十月,萬象神宮側有檉松樹,皆變為柏。”民間傳食柏子、柏葉皆可令人壽,同上書記云:“漢官儀曰:正旦飲柏葉酒,上壽。”“列仙傳曰:赤須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仙經曰:服柏子人長年。”等等。這是從“松柏之有心”的轉義。此轉義的同時,亦有轉義“辟鬼”說,上注文己有注釋。此不贅。由此可知,中國民間所謂風俗、民俗,皆由漢人一一整理而成,其最初始之本意,又來自宗法意識的譬喻。

3.題記的主題

此題記的內容是記述許安國之事跡,但通讀全文,實在還并非此。

首先敘說許安國短暫一生,遭逢亂世,染疫而亡。重點卻在父母、三弟,尤其是三個兄弟的“孝悌”行為。他們如何傷悲,如何內修家事,如何筑廬祭祀,總之,在做“君子喜之”的一切。因此,他們當然也是君子之列。這樣敘述的原因,是因為漢代舉孝廉的郎官制度所致。大辦喪事,寧奢勿儉,借以張揚聲名,成為當地人盡皆知的孝行君子,就有可能成為鄉間三老舉薦的人選之一。題記后段面臨許安國無后的客觀現實,再次提出“勉修孝義,無辱生生”,似暗示逝者孝義有所不周,以致兩子皆夭,所以尚望觀者能夠“深加哀憐”。反映出家屬內心復雜的悲痛之情。最后還不忘告誡世人“無為賊禍”,擔心“亂及子孫”。更可見在亂世中,普通平民百姓的無奈和憂慮。

4.許安國父子逝世時間

按題記所說,許安國是在軍士西上時染病,其時是“正月上旬”,即永壽三年的正月上旬。“泰山劇賊”公孫舉是在永壽二年被段G擊潰的,可見軍士西上,是在永壽二年末、三年初開始轉移。公孫舉聚眾達30000人之多,失敗被殺必不在少數,歷史上的大戰爭和屠殺發生之后,常有時疫流行。題記中明確把軍士西上和許安國染病聯系起來,說明當時就是因戰爭引發的時疫。這種病的病程不長,所以他“奄忽離世”,推算應該不會超出正月就逝世了。此時許安國的兩個兒子應該還沒有去世。此后辦理喪事、起墳造祠堂,直至當年十二月上旬完成。這段時間內,許安國的兩個兒子陸續死亡。在喪事辦理期間,他的兩個年幼的兒子大概也先后染上疫病。所以題記中說:“迫”。即離十二月的最近之時。其時為了爭取許安國祭奠時有兒子輩參與,完善孝行的要求,故有祀之舉。祀本祭天,凡有所求,皆禱告于天,求子嗣是大事,馬虎不得。所以按禮儀要求奉獻足夠尺寸(一制)的布幣。亦可見漢人“天命觀”的誠惶誠恐。故依此推測,其子染病大概在下半年。(責任編輯:高笑云)

Notes on the Songshan Mountain Stone Inscription of the Han Dynasty

LIU Dao-guang

(School of Ar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篇6

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它的基本緯度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但是長期以來,學習方式以被動接受性為主要特征,忽略了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很少. 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因此,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是非常緊迫和必要的.

筆者參加了目前教育部推薦使用的青島出版社和泰山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以下簡稱《教科書》)的編寫工作,我們在編寫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學生自主探索知識這一環節的設計,努力使教材的呈現過程能引導學生“重蹈”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讓學生在經歷這些過程中達到發現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標準》雖然這樣要求,可是具體到課堂上,特別是教學設計中幾乎是“清一色”的傳統教學的模式,并無多大課改的新起色,無怪乎人們用“依然唱著那首歌”、“重復著昨天的故事”等來形容目前的課改現實.

前幾天,我收到了山東歷城區二中李曉蕓老師關于“一元一次方程根的估算”課的設計,看后非常高興,自認為這是一個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設計,這一設計體現了《教科書》的編寫理念. 該設計是《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第1節“一元二次方程”的第2課時的內容,《教科書》在本節課的安排上是以“實驗與探究”的欄目展開的(這是本套教材的一大特色,有關《教科書》的簡介請參閱《中學數學雜志》2006年第4、5兩期).

1 設計者對教學內容的認識

拿到課題,我首先考慮的是《根的估算》這節新課在教材安排中的用意,不言而喻,編者意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讓學生掌握一種基本的估算方法,由于本節設置在“學生不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大前提下,而人們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對無法得到的數據就會去估算”的心理條件反射,也使本節內容的出現自然、合理,從而能讓估算意識和方法完整地呈現在數學課堂上.

而我對能否達到這個目的,有點信心不足. 因為往后的三節課,都在講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種解法,而每一種方法都能很輕松方便地求出方程的解. 對比之下,估算既繁瑣且不準確,學生會很自然地趨向于方程后面的解法,從而淡化和削弱了剛剛鞏固的估算意識和方法.

點評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帶領學生完成估算一個簡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范圍的問題. 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是《標準》的要求,可《教科書》中能培養估算意識的素材并不多,本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已經給出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關的概念,后面的第2、3、4節課集中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學習解法之前,安排估算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范圍的一個課時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等知識,具備了進行估算的基礎. 在《實數》一章中曾學過方根的估算,這樣學生既有學習估算的知識技能基礎,也具備活動經驗的基礎,因此,無論從主觀上講還是從客觀上講,《教科書》安排這樣的估算內容都是可行的. 對于設計者的擔心,我在這里不過多的去討論,希望讀者朋友們自己去思考、去實踐、去探討.

2 教學任務分析

本課時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帶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解決估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問題,經歷估算的過程,掌握估算的方法,體會估算的作用. 教學目標為:

1.經歷探索估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方法的過程,面對具體的一元二次方程能估算出其根的范圍.

2.掌握用估算的方法來求方程的根一般過程.

3.體驗探求數學問題的解的過程,樹立生活即數學的觀點.

教學重點:估算的方法和會用估算法求方程的根.

教學難點:對估算方法的理解和運用.

點評 設計者對教學任務的分析基本上是到位的. 我們認為學生通過學習本課時的內容,最大的收獲將會是對估算過程和方法的理解. 《標準》在方程的具體目標中指出“經歷用觀察、畫圖或計算器等手段估計方程解的過程”. 在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同時,他們對估算方程解的方法的獲取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這種估算意識的作用對學生的影響將是終生的,決不是我們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

3 教學設計分析

本節課的設計包含以下六個環節:問題引入――實驗探究――數學應用――擴展探究――課堂練習――小結.

第1環節:問題引入

同學們,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知道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方程來表示,例如,課件展示上一節的6個例子:

可是列方程不是目的,求方程的解(進而解決方程所反映的實際問題)才是我們的目的,那如何來求我們這些并不熟悉的方程的解呢?難道要一一探究每一種方程的解法嗎?如果不想這樣,那就和老師一起去尋找一種能解出所有方程的解的方法吧.

點評 為了說明對方程的解進行估算的必要性,設計者列舉了六個生活中的例子,作為鋪墊,這些具體實例在上節課都已出現,這樣安排可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探索與思考的空間,而且降低了本課時的難度,同時也節約了時間,使本課時能開門見山的提出問題. 為了讓學生對估算感到自然、必要、合理,設計者除提出一元二次方程外,還大膽地從實際生活出發引入了反映生活問題的分式方程、一元高次方程、無理方程,雖然這些方程暫時都不學,但由于它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而出現的,所以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的觀點. 所以我們說,對于這些方程即使學生不會求解它們,也能“認識”它們,這樣安排并沒有超過《標準》的要求.

第2環節:實驗探究

弗賴登塔爾曾說過:“數學來源于生活”,那就讓我們觀察一下生活中,當人們無法得到某個數據的時候,應該怎樣去解決呢?

做實驗之前,先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1.班上現有同學多少人?九年級學生共有多少人?

2.你有多高,多重?你身上的衣服多少錢?走一步多長?

3.你能估計一下老師有多高?并進行高低大小的提示,讓學生再進行估算.

點評 用學生感興趣的類似于游戲的問題,作為實驗的引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能引發學生對下面實驗的興趣. 這三個題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估算意識,讓他們體會到生活中存在大量需要估算的數據. 學生通過思考問題1,認識到前者是一個準確數,他們能準確的說出自己班上的人數;而對于九年級學生的總數,學生未必能說出準確的數目,但他們會根據自己班的學生數和九年級班的個數得(說)出一個近似數(估算數). 解答這道題,樹立起下面的意識:當我們初步感覺無法得到某個準確數據的時候,可以去估算這個數據的大體值. 在回答問題2的同時,使學生深切地感到估算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估算意識早已在我們的腦海中扎根,并且讓學生發現當我們對數據不太熟悉時,我們不會直接去估算這個數據,而是先去估算一個范圍. 而問題3是讓學生感到估算得到的往往是真實值的一些接近值,但是根據大、小,高、低這些趨勢上的提示,估算值會慢慢接近真實值.

由于以上估算,是學生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因此課堂上大多數同學會無條理、無目的地進行,但是無論學生表現如何,老師都會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實驗.

實驗:借用幸運52的游戲,估算0~50之間的數

規則:小組內有一人寫一個0~50之間的數,另一人進行高低的提示,其他組員進行估算.

方式:小組實驗.

目的:尋找取中間值估算的方法.

小組實驗時教師可進行小組巡視、觀察和交流,若發現學生找不出估算的方法,老師可調整如下:老師說:“我找到了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最多七次就可估算出0~50之間的任意整數. ”在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之后,和學生共同做實驗進行驗證. 然后再讓學生分組交流,探究出取中間數無限逼近的估算方法.

點評 通過實驗,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在相互交流討論的基礎上,自主地發現估算的方法,總結出估算的下列步驟:(1)先根據實際條件,估算一個范圍. (2)取中間值分成兩個大致均等的范圍,接著確定高低、大小的趨勢,根據趨勢確定縮小的范圍. (3)在縮小的范圍內重復以上步驟,從而使范圍繼續縮小,直到縮小到我們所尋求的數值為止. 從學習任務上講,這個實驗給出的方法就是下面環節直接使用的估算方法.

第3環節:數學應用

通過剛才的探究,我們發現當人們無法得到某個數據的時候,他們會使用估算的方法來逐步尋求這個數據,那同樣的,我們能不能也用估算的方法去尋求方程中未知數的值呢?

點評 問題的給出太自然了,學生一點也不會感到生疏. 這樣的發問,還會啟發學生:下面就要用實驗的結論解答問題了.

借用引例中的例子進行探究:

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是11cm,兩直角邊的差為7cm,求兩直角邊的長?

探究方程:x2+7x-36=0的根.

在學生探究前提問:

1.什么叫方程的解?

2.我們要估算的這個未知數x應滿足什么條件?

點評 只要學生能發現x的值必須使x2+7x-36的值等于0或使x2+7x的值等于36即可,下面的估算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3.你能直接估出這個未知數的值嗎?如果不能,請根據實際條件,估算一個范圍.

點評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可能直接估計到一個方程的解,只能采取逐步縮小范圍的方法來確定. 這個范圍可由方程本身來確定,也可由實際意義來確定,但必須使學生明確x2+7x-36=0的解的范圍是在使x2+7x-360的x值之間. 有了這樣的認識就可以進行下面的逐步逼近準確值的過程了.

4.列表展示取中間值估算方程根的過程

通過交流討論有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況,使學生明確用估算法求方程解的步驟(分組交流). 范圍可能出現在(0~11、0~4或其它):

x011x2+7x0與36比較小于36大于36學生分組后,自己能根據上表確定0~11之間的值,并逐步逼近,縮小兩個數之間的差,經過多次試驗,他們會將得到下面一系列可喜的結論:

(1)方程x2+7x-36=0在0~5之間有根;

(2)方程x2+7x-36=0在3~5之間有根;

(3)方程x2+7x-36=0在3~4之間有根;

(4)方程x2+7x-36=0在3~3.5之間有根.

……

繼續下去就能估算出方程x2+7x-36=0的一個根的近似值.

點評 這是本節課的主題,要舍得在這方面下功夫.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標準》的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另外,需要與設計者商量的是,設計者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先能得到上面“一系列可喜的結論”,再估算出方程x2+7x-36=0的一個根的近似值. 從而完成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我們認為設計的過于簡單,具體實施時可根據課堂的實際適當調整,這樣做符合“從實際出發”的要求.

第4環節:擴展探究

如果不考慮方程x2+7x-36=0的實際意義,那么這個方程還可能有一個負根嗎?如果有,請你用估算的方法求出這個負根的近似值.

x-20011x2+7x2600與36比較大于36小于36大于36點評 雖然一元二次方程是從實際問題得到的,但方程的解未必都是實際問題的解. 安排這個擴展探究非常好,通過這個探索過程,學生認識到上面的這一點就達到目的了. 令我擔心的是時間是否夠用?

第5環節:課堂練習(課本上的題目)

第6環節:小結

雖然我們能用估算的方法能求出方程的解,但是這樣做既繁瑣又不準確,俗話說,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因此,估算法并不能代替解方程,所以下節課我們就一起探討生活中常見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主要傾聽學生是否能總結出:1、具有了估算意識;2、掌握了估算方法;3、向生活學習的科學態度. )

點評 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本節內容成為必要的,而且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本章其它幾節內容也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小結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也為下一節課做了鋪墊. 盡管設計者一開始對自己的設計有點擔心,但還是大膽進行了改革嘗試,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希望設計者加強對《標準》的學習與研究,在教學中勇于改革,努力體現新的課改理念.

總點評 1.以問題為載體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 俗話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 每個環節的設計與展開,都以問題的解決為中心,第一環節以問題作為激活學生思維的刺激因素,激發學生產生合理的認知沖突,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第二個環節用問題作為實驗的前奏,引導學生對實驗產生興趣,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到啟示,自然進入下面的環節. 第三、四環節以問題為抓手,引領學生積極探索、大膽思考,相互交流,歸納得到估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完成本課時的主要任務. 第五環節的練習是解決具體的問題,當然更是問題當先.

2.始終圍繞教學重點展開. 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會用估算法求方程的根. 為了讓學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該設計給出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為完成本課時的教學任務奠定了基礎,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實驗有利于方法的獲取. 從設計來看,每個環節都是為了完成教學重點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