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0 13:39: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登泰山記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旅游利于教師備課
教師備課一要讀課文,二要看教參,三要讀與文章有關的書本或者文章。在整體與細節相互把握的基礎上,寫出教案,然后實施。以上過程如果是“讀萬卷書”,那么教師對課文所寫內容的真實接觸和感想就需要有“行萬里路”的真實體會了。如果文章所寫內容恰好是教師親身經歷過或是旅游過的地方,那么在備課中,就能很快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寫出“形神俱備”的教案。
例如:姚鼐的《登泰山記》一課。備課時,要先看課文,理清作者的登山路線。這就要一步步的根據文字去把握教材,大費一番周折。如果教師親自登過泰山,那么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登山經過,結合課文文字,很快理清作者的登山線路,也就是課文的線索。更重要的是能夠將自己的登山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將其表達得更充實更豐富,也會更細膩。這是真實的情感啊!
二、旅游利于教師授課
一個人如果想將一件事情很順利地有條不紊的表述出來,而且邏輯性強,感情豐富,語言上沒有口語和半截話。怎樣才能做到?我想主要條件之一就是對事件很熟悉,尤其是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其表達就會更完美更精彩。
旅游對于語文教師授課有著重要作用。在授課時,如果文章內容恰好是教師親身經歷的地方,將其結合自身感受講授出來,就能迸發出精彩的火花,使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更充實、生動,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
例如:如果教師去過岳陽樓,在講授《岳陽樓記》時,旅游的經歷和感受便會對授課帶來很大的幫助。授課時,教師會將登到頂樓時的心境和愉悅感不自覺的帶進教學。站在頂樓上,遙望洞庭湖面,君山如黛,江霧若帶,水天一片空闊。文中“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描寫,多么精彩,多么富有氣勢。真實的感受與文章精彩的刻畫融合在一起,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感情更真摯。同時,在授課中,教師會把岳陽樓最吸引游客的“三絕”告訴學生:范仲淹的銘文,清代書法家張照的書法,篆刻家邵竦的篆刻。歷史名勝加上教師生動的描繪,不但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熱愛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感情。而范仲淹所倡導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與岳陽樓的氣勢相結合,古人那種博懷和政治抱負便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講課時,教師的心境、感受便會影響到學生,能更加深刻地挖掘這名篇的意蘊,進一步將心境升華,深化,喚起學生無限的向往之情,去欣賞這千古詩句。
三、旅游利于寫作教學
好文章是怎樣寫出來的?過去在學習《文學概論》時學到了不少,很多文章中也有提及,但這些都是書本上的知識。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深刻地感受到旅游開拓了我的視野,真正理解到名人名家的作品是怎樣寫出來的。知道了名人名家的寫法,對指導學生寫作就會有很大的幫助。在近期旅游中我主要理解到以下幾點:
1.按事物順序真實的有條理有重點的敘說
游記性的文章多采取這種寫法。作者真實地將旅游經過從頭到尾有條理有重點的進行敘說。我通過旅游一些地方,再看一看名人名家的文章,這樣一對比就發現了以上訣竅。在文章中名人文章的寫作順序交代得很清楚,內容詳略得當,在敘述中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抒發自己的所感所想。《黃山游記》、《登泰山記》、《故宮博物院》等文章便屬于這種寫法。這種寫法對于我們指導學生寫游記性文章是很好的借鑒。
2.將復雜的事物分類,由主到次加以敘說
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便是這種寫法。拙政園景物錯落有致,景致優美。旅游者游覽后無不稱絕。然而要寫出來卻不是件容易事。而名家葉圣陶卻能寫出來。為什么?其主要原因就是抓住拙政園的整體特征,又將園內的景物按自然之趣的亭臺樓榭、重巒疊嶂的假山、入畫的池沼、著眼在畫意的樹木以及園內其他小品等幾個方面去解說,這樣就把拙政園介紹出來。旅游的親自一見,加上自己的一點思考,就會明白名家的一種寫法,勝過讀多少書。真是“紙上讀來終覺淺,得來全不費工夫”。
3.在描寫對比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寫的多么充滿生機啊。讀文章時你一定很想知道百草園吧。你到紹興旅游就知道魯迅故居中有一個園。這個園較大,里面有菜畦,水井,皂莢樹,桑樹什么的。課文中將其進行描寫,使人感到生動形象,活潑有趣,充滿生機。由于前面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的無聊,孩子們才到后面這個園尋找樂趣,因而也就有了點情趣。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一比較,我們就體會到:三味書屋讀書生活是多么的枯燥無味,百草園又是多么充滿情趣。由此我又明白寫文章的訣竅:在描寫、對比中,表達自己的情感。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指導學生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四、旅游還有利于對古代詩文的理解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作者身臨其境寫出來的,它有著不朽的魅力,精煉的語句,深邃的哲理和深遠的意境。出外旅游經常會到一些古詩詞作者游覽的地方,他們在這些地方游覽后,留下了不朽的詩句,這些詩句膾炙人口,今天讀來仍感到親切感人,熱血沸騰。旅游中,在古詩詞作者留下詩句的地方,讀讀或者背背原詩句,親自感受那種意境情感,真是一種文學享受。將教學時的主觀說教變成了親臨其境的真實感受,這是文學欣賞的深層理解、感悟,是難得的文學學習,將它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會收到真實的直觀的效果,增強了詩句的文學感染力。如登泰山,經過了艱苦的攀登,終于到了南天門,那種感覺是豁然開朗,精神愉悅,一切勞累疲勞全都忘卻,真是舒服極了。再登上玉皇頂,站在泰山極頂,居高臨下,極目遠望,唐代詩人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受油然而生,這時你才真正進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這種境界,這種感受是親身體會到的親自感悟到的,是怎么看書也看不出來的,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來的。將這種體會感受運用到教學中會收到多么好的效果啊!
再如到蘇州的楓橋景點旅游。通過游覽古寺、古橋、古關、古鎮、古運河“五古”,看張繼的塑像,再讀一讀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由于親臨其境,很快就進入詩的意境,真實的感受從心中涌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種感覺同樣是親自體驗感悟到的。
篇2
課堂教學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傳統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創設情境、體驗情感;對課堂教學進行了一次革命。正確應用多媒體技術于課堂教學,有利于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有利于創新性、研究性學習,是發展性教學質量的保障。作為輔助教學的媒介,多媒體技術對課堂教學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不當,不僅達不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還會產生許多副作用,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要正確使用多媒體教學。
一、擺正地位,明確主輔,正確處理好教師、學生與多媒體的關系
教育哲學家赫斯特認為:“學習是行為的變化。”所謂“行為變化”,是指由于選擇不同的策略處理相同的教材,就產生了不同的反映行為和不同的反應。因此,反映到有效教學中就是:教師應考慮怎樣合理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可使學生學到更深、更多和更廣的知識。現代化課堂教學過程主要包含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其中,教師是主導,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是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學生是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對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的灌輔對象;教材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多媒體是創設學習情境、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完成知識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手段、方法。整個教學過程要教師去組織,多媒體的應用要在教師的安排下逐步引入,要使其發揮高效,取決于教師在教學中對具體教學環節調控。教學內容、選擇的媒體是固定的,而學生卻多種多樣,當某些學生遇到某個教學難點或疑點時,若能穿插教師的講解,隨點隨講,隨講隨映,學生會有所收獲。因此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前,教師應作必要講解和啟發,使學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聽什么,怎么聽,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引導學生思索。
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把一堂課的所有環節、所有內容統統納入課件,甚至一個小小的提問以及本應由教師對學生活動作出的反應也由電腦代勞了,教師只管操作,學生只顧看片,把“課件輔助教學”變成“教師輔助課件”,把“學生主動學習”變成“被動看動畫片”。把滿堂灌變成“人灌+機灌”,從而造成多媒體獨霸課堂,教師成為多媒體奴隸的局面。
筆者曾觀摩過一位教師在市優質課比賽中上姚鼐《登泰山記》一文,一節課下來,留在腦海里的全是有關泰山的風光圖片、詩詞、石刻等,至于文章的景物描寫、作者的情感卻一點影子也沒有,熱熱鬧鬧一堂課,靜心思考沒學啥,無異是花哨低效的作秀課。應該說,這位教師為這堂課沒少花時間,課件也達到較高水平,可是在評課時卻受到了評委的批評,原因就在于其重視形式而忽略內容,再說教學過程是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時常會產生一些不可預見的情況,教師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把所有的教學環節全部使用多媒體手段展現出來,那么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如壓制教師和學生的一些突發靈感和創造,限制教師的臨場發揮,不能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教學程序的副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本沒有保障。
二、要使多媒體教學與文本(課文)有機結合
語文是門特殊的學科,其媒介是語言。語文教學目的就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去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對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視替代學生的文本閱讀,用圖片替代學生的想象,顯然是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語文學習需要對文本進行品味,對情感進行體驗,這是無法用一兩個或一組畫面來固定的,如果忽視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而試圖將有著豐富想象空間的語文直觀化、圖像化,那就把語文課上死了。如果一味以直觀形象的畫面代替文本閱讀,必然會弱化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閱讀能力和想象力,甚至造成學生思維水平的停滯不前,以致哈姆雷特只剩下熒屏上的一個形象,而不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有的教師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不是讓學生去品味環境描寫對故事情節的發展推動和人物性格的渲染鋪墊作用,而是播放與課文相關的電影剪輯,看完即讓學生論證分析林沖的形象。上《荷塘月色》,不是讓學生透過文字去品味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而是投影出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杭州西湖讓學生去欣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學習語文,如果不用心讀進去就不會有收益的,讀是一種思想和語言的表達,多媒體幫不了它。老師要學會用語言去激趣,用語言去引導,用語言去啟迪。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時,要注意與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加強學法指導和教學反饋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課堂實踐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一種模式,其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中國教育幾千年發展的結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我們在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過程中,要客觀考慮傳統方面的因素,如板書、講解、學生板演等。板書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揭示教育內容不可或缺的環節,素有“微型教案”之稱。板書通過一步步的展示,引導學生思維的發展,啟迪學生智慧的生成,演繹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但現在的板書都由多媒體取而代之,如同過眼云煙,一閃而過。在多媒體課上,學生往往只看不動筆,但實際上,作筆記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屏顯的速度和時機,適時提醒學生主動記錄摘要,培養他們思考和討論問題的習慣,如果屏顯時過快,學生沒有思考、討論、記錄的時間;如果屏顯過早,當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和討論時,答案和分析已經顯示出來,學生已經沒有思考和討論的興趣。由于多媒體教學速度快、容量大,新學的知識,難以在學生頭腦中持久保存,這時應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特點,增加課堂上及時反饋率,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加以鞏固和強化,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
四、課件制作要切合實際,教育觀念要與時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