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范文
時間:2023-04-09 18:15: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神仙之說,早于道教的產生。《莊子?逍遙游》中那些“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瓦游乎四海之外”的姑射山神人,《史記?封禪書》生活在“蓬萊、方壺、流洲”的三神山仙人,都是神仙現象最早的雛形。東漢末年道教產生之后,神仙體系被列為道教的主要組成部分。魏晉時期,道教對神仙范圍加以擴大,并對神仙作出自己的解釋。一般我們所指的神仙,就是指這些上古傳說中和歷史上得道成仙的神靈。而道教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讓世間之人通過修道,使人返本還原,與道合一,這樣就可以靈魂長在,肉體永生,就可以達到象《抱樸子?內篇》所云“蹈炎飄而不約,攝玄波而輕步,鼓翻清虛,風馴云軒,仰凌紫極,俯棲昆侖”的神仙境界。[1]
唐代是道教的興盛時期,而盛唐玄宗朝又是中國古代道教的極盛時期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思想開放,給社會各階層尊崇道教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李白就生活在這樣一種對道教狂熱崇拜的社會文化環境之中。并且在所有唐代詩人中,李白又是受道教影響最深的一位。他一生篤信道教,神仙觀念強烈地表現在他的人生思想和詩歌創作當中。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極盡洞天的奇幻和馳騁游仙的飄逸,使筆如風,把道教的斑斕存想和地理山川的文化積淀編織為離奇的藝術創造,使之成為中國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義作品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我們知道,天寶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后,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么做,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于是離別了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游的征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于懷,所以在詩的最后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耽于山水之樂,徜徉山水之間,甚至為了沉溺于山水之游而放棄了仕宦的進取。自稱“常時飲酒逐風景,壯心遂與功名疏。”他的一生大部分在“逐風景”中度過。只有那種“蘭生谷底人不鋤,云在高山自卷舒”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使他感到心情舒暢。因此熱愛山水,甚至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余嘗學道窮冥筌,夢中往往游仙山。”“憶昨鳴皋夢里還,手弄素月清潭間。覺時枕席非碧山,側身西望阻秦關。”[2]所以,《夢游天姥吟留別》所描寫的夢游,并非完全虛托,其中含有很深的意蘊。
全詩貌似豁達超脫,實則無奈不平。不妨來看詩中的重要意象:
1.瀛洲:《列子?湯問》記載:渤海中有五座仙山,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此處表明,“瀛洲”本是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地,然而難求才退而求其次夢游天姥的。他的另一首詩《西岳之臺歌送丹丘子》寫道:“九重出人生光輝,東求蓬萊復兩歸。玉漿倘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蓬萊仙島是道門中人的理想境地,也是詩人的理想之所。
2.洞天:神仙所居勝境,道人修道的風水寶地,地仙通天的勝境。道教中人終生追求的理想之地就是福地洞天,此中一切盡善盡美。晚唐道士杜光庭作《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其中寫道:“靈宮盟府,玉宇金臺,或結氣所成,凝云虛構,或瑤池翠沼,流注于四隅,或珠樹瓊林,扶疏于其上,神鳳飛虬之所產,天鱗澤馬之所棲。”
3.神仙:道教的理想人格。“仙”一般指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異人物。詩中“云之君”即指仙人。葛洪《抱樸子?內篇?對俗》:“登虛躡景,云舉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室,行則逍遙太清。”神仙生活何其美妙,令人神往。[3]
4.金銀臺:傳說中神仙居處。郭璞《游仙詩》:“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
5.鹿:相傳神仙喜騎白鹿。“須行即騎訪名山”正是要表明自己要開始游仙行為,騎鹿云游。
6.霓衣風馬:極言神仙超凡脫俗而又神秘的裝束打扮,來去迅急,具有奇異的能力。葛洪《抱樸子?內篇?至理》說,神仙“能策風云發騰虛,并混與而永生也。”
7.虎鼓瑟、鸞回車:極言天姥山之奇特。有老虎為其鼓瑟,鸞鳥為其駕車,足見道教人物、神仙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然后結合具體詩句分析:
首先,“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是對類似瑤池間苑景色的描繪。杜光庭《墉城集仙錄?西王母傳下》描繪玉界仙居間苑“有金城千重玉樓十二,瓊華之網光碧之堂,九層玄臺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水。其山下弱水九重洪濤萬丈,非飄車羽輪不可到也”,間苑的瑤池翠水及弱水有些類似人間城堡的護城河,看來道教仙山瓊閣的炮制者在虛構存想中把人間的護城河搬到了莫須有的間苑,讓凡夫俗子絕不可能通過仙界護城河,只有乘駕飄車羽輪的仙真才能暢通無阻自由來去。
其次,“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按照道教典籍的描繪,洞天仙境往往浩渺無垠高深莫測,且“有日月杖根三辰之光照洞中”,《名山記》說“王屋山洞,周回萬里,名曰小有清虛天”,而篙山內洞天“舊月星辰云氣草木萬類”,與宇宙自然沒有兩樣,其仙人所居之“宮硯相映,金玉鏤飾”,在日月星光照耀之下,金碧輝煌,一派清虛真人的仙宮瓊閣氣象,非人間凡胎肉眼者所曾見過。所謂“金銀臺”,見郭璞《游仙詩》“吞魚涌海底,高浪駕蓬萊。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李善注說:“《漢書》,齊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萊方丈流洲。此三神山者,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而黃金白銀為宮閥”,據此,“金銀臺”當仙人所居之宮室,郭璞該詩最后兩句“燕昭無靈氣,漢武非仙才”,一指燕昭蓬萊事,一指西王母與漢武帝事,如果此二句是分承“吞魚涌海底”兩句和“神仙排云出”兩句,那么“金銀臺”則可推斷為西王母宮室。[4]闡釋李白詩句“日月照耀金銀臺”后面隱蔽的道教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它證實了“金銀臺”乃西王母的宮室,而非其它仙真的居處,從而可見詩人夢游天姥山欲會之仙乃是道教文化中的最高女神―西王母,這一闡釋結果與前節對“天姥”的闡釋結果的一致性,表明了李白整合道教文化構思創作的某種意在筆先的文思陶鈞。
最后,李白詩句“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鴦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是恢宏壯麗神奇詭譎的場面描寫,儀仗神奇無比,隊伍龐大氣派。吳棋昌《刪定唐詩解》卷七說此段“太白未必用此事,憑空創造耳。后人偽造小說,大抵如此”,把后人偽造小說與李白的詩意幻想等量齊觀,難以使人信服。倒是嚴羽所說“太白寫仙人境界皆渺茫寂歷,獨此一段極真,極雄,反不似夢中吃語”,發人深省。[5]李白的上述描寫確實不是夢中吃語而是對道教文化的有意接收整合。
這首詩固然有宣揚人生如夢,“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消極意味,但它的基調卻是昂揚振奮的。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訪道,是想用遠離現實的方式表示對權貴的抗爭,是追求個性自由的一種體現。全詩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并不給人消沉的感覺。“不事權貴”是全詩的主旨。從道教影響的角度說,李白是以自己的出色才情發揮了神仙道教信仰的審美因素,從而使他的作品成為一代神仙美學的獨特表現。盡管李白所歌唱的內容是悲劇性的,但是他的詩歌卻包含著一種英雄氣概,一種豪放的、使人震撼的、拍案而起的風格,從中可以深刻體會到天才詩人敏感、美好的心靈追求,以及他的渴望、焦慮、矛盾、悲慨、幻滅……
參考文獻:
[1]謝建忠.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道教文化闡釋.四川三峽學院學報,1998,(4).
[2]毛曉紅,甘成英.道教文化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分析.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7,(7).
[3]許四輩.《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寄托的道教理想.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8,(2).
篇2
1、“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出自唐朝詩人李白的古詩作品《夢游天姥吟留別》之中。
2、“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是苦悶到極點后胸中憤懣巖漿的總噴發。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對封建權貴永不妥協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對當時上流社會中污穢(wū huì)、庸俗(yōng sú)、丑惡現象的鄙視和厭棄。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
3、《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詩。在這首詩中,以浪漫的筆調抒寫了夢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景象瑰麗,亦真亦幻,光怪陸離,變化莫測,充滿了熱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氣魄,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也表達了詩人憤世嫉俗、不滿黑暗現實、蔑視封建權貴的反抗精神,抒發了詩人渴望自由、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心情。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095―01
表達技巧是高考詩歌鑒賞重要考點,表達技巧的分類有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立意結構、修辭。其中表達方式中的描寫和抒情是常考內容。
1. 描寫
①根據著眼點的不同我們可以把描寫分為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即正面的描寫和側面描寫。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②按描寫的文筆來分,描寫又可以分為細描和白描,細描指采用工整的細膩的筆法,把描摹對象纖毫畢現地繪畫出來,筆法細膩,形象豐滿。白描是不用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如,《秋思》(張籍):“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臨行又開封”是人物的行動細節,也是人物心理活動的反映。這種生動的細節使抽象的思念變得具體可見,體現了詩人提煉生活素材的功夫。
③根據觀察的角度,描寫又分為遠近、高低、俯仰、上下、內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寫。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后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
④根據景物的特點,描寫可分為動靜、虛實、明暗(晝夜)、點面等。
A. 動靜結合。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
B. 虛實結合。在古代詩歌鑒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古代詩歌中的“虛”一般有以下三類: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蘇軾的《赤壁懷古》“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的史實;設想未來之景之境,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實”在詩歌中即為實景、實事、實境。
C. 明暗結合。比如,《鹿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后兩句明暗對比:一縷夕陽射進蔚然深秀的樹林,落日余暉映在一塊青青的苔蘚上,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D. 點面結合。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面兩句就是面的描寫,后面兩句就是點的描寫,點面結合。
⑤從感官的角度,可分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等。
2. 抒情,從抒情的方式來看,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
如,《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又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藝術手法,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即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分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觸景生情、用典抒情。
① 借景抒情。顧名思義就是借助景物來抒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如,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詩歌中一二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凄清傷感的暮春落花圖。三四兩句描繪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陰,抒發了作者回歸故鄉的喜悅。
② 寓情于景。如,《從軍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全詩是一個壯闊而又悲涼的行軍場景,詩中將景色、動作、聲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③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動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義;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移情于物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就象征詩人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④ 觸景生情。觸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是詩人由所見的景物激發出情感,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中的間接抒情方式。
篇4
釋義:清澈的水波在起伏晃動。
清波:清澈的水流。
出處:唐代駱賓王寫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蕩漾:起伏搖動。
出處:唐代李白寫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篇5
1、夢幻神仙居~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流紋巖地貌集群。神仙居,古代名山,又名韋羌山,是國家的5A級景區,專家贊“早知神仙居,何必去黃山”,它是一座流紋巖天然博物館,以奇峰、疊嶂、絕壁、懸崖、瀑布等神來之筆讓人流連忘返,形成了“觀音、如來、天姥峰、云海、飛瀑、蝌蚪文”六大奇觀,留下了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絕世名作。
2、天臺山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東晉文學家孫綽曾因一首《游天臺山賦》,讓天臺山聲名遠播,它是一個集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景區,屬于5A景區,開發的非常成功,共有六個景區,其中國清寺免費,其余五個可以單獨購買(瓊臺仙谷、石梁飛瀑、龍穿峽、華頂森林公園等),也可以買聯票。
3、蛇蟠島,地處浙東沿海三門灣畔,是國家4A級景區,因狀如蛇蟠龍蟄,遂有其名,又稱“千洞島”,是一個值得游玩的好地方。島上的主要景觀為千余個巖洞,“千洞連環洞”堪稱一絕(島上產石,其色褚紅,其紋細膩,是優良的建筑雕飾良材。
4、七彩小村~新晉的網紅小漁村。小村位于溫嶺市石塘鎮,是一個靠海的小漁村,原本普普通通的石頭房子,被村民們以各種各樣的顏料涂滿,打造成一個極美的網紅拍照打卡勝地,頗有意大利五漁村的既視感。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關鍵詞】總結;詩歌鑒賞;方法
詩歌鑒賞是高考的必考考點,每年高考都有,但是不少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作答,失分嚴重。下面就詩歌鑒賞的常見方法作一些介紹。
讀題目。“題者,首也。”詩的題目猶衣服 衣領,抓住了衣領,整件衣服就整理順了。抓住了題目就從整體上把握住了詩。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從題目可以看出寫的事件是“游天姥山”“吟”表明本詩的體裁是古體詩“留”表明是贈別詩“夢”表明游山的情態。又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 點明地點,“冬至夜”點明節氣時間,“思家”點明事件。再看下面這首詩“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毛。露濕秋香滿地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可能乍一看不知寫的是什么,但如果你一讀這詩的題目《菊》后,你對這詩一定會有更全面更深層次的理解。
品詩眼。所謂“詩眼”是指統帥全詩內容的某個詩句或者某個詞。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詩眼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達了詩人蔑視權貴,曠達樂觀的精神以及追求個性自由的愿望。而這正是本詩不同于一般送別詩或者李白自己其它送別詩的獨特之處。
析主旨句。這是把握一首詩的主題思想必不可少的東西。一旦抓住了主旨句,詩的主題思想就明確了。讓杜甫《蜀相》的主旨句就是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本詩是借歌頌諸葛亮的壯志未酬,抒發自己功業未就的深層感慨。
從整體上感知。對每一首詩都要從整體上把握,首先要通讀全詩,然后去逐句品析,最后要全面解讀整首詩。這樣欣賞起來才全面,才有收獲。
知人論事。要對詩的作者有一定的了解,不同的作者由于生活環境,個人性格、修養,生活經歷,接受的思想觀念,文化觀念的不同,這些都將其詩風產生影響。如李清照的詞就以她的南渡(公元1127年)為界,前后詞風截然不同,其前期詞主要反應少女時期的美滿生活,表現她對愛情的追求和對自然景物的喜愛,以及同丈夫的相思離別之情。這些詞格調優美,熱情明快,天真活潑,而又委婉含蓄。后期詞主要寫她在離亂中的孤獨生活和國破家亡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國之情,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傾注在她的作品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動亂生活,風格突變,社會意義也擴大了。
把握詩詞中的常用典故。欣賞古代詩歌,常常接觸到作品中用典的藝術技巧。恰當的運用人們熟知的典故,能夠以少量文字表達比較豐富的思想,給人以具體鮮明的形象,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辛棄疾的詞是以多用典故出名的。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有關孫權、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等人的典故。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典故,典故的內容和這首思想性是緊密聯系的,用這些典故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典故是這個“懷古”題目里就有的歷史事實,另一方面又用這些歷史典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典故雖多,但與作品的思想內容相得益彰,有利無弊。閱讀欣賞古代詩歌,還要注意典故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如元稹的賞菊詩(1994年全國高考詩歌鑒賞題)“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就引用了陶淵明的典故。詩人元稹見到叢叢秋菊,遍繞房舍,自然想到這位愛菊如命的陶淵明,引用這一典故既贊美凌寒不凋的品質又抒寫了自己同陶淵明一樣高潔的志趣。
從詩歌的表達技巧入手。這是高考中最容易考到的一點,而要想準確地辨析詩歌中運用的表達技巧,就必須要掌握各種表達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關修辭,掌握相關術語。主要包括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兩大部分。表達方式主要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四種。抒情手法主要有白描、渲染、烘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點面結合等。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對比、夸張、對偶、用典、反復等。一般說來表達技巧與表現手法其實是一回事,也有的說成藝術手法或手法等。如2005年福建高考詩歌鑒賞試題《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就要求對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作簡要分析。
從思想感情入手。感情對于詩而言,它就是詩歌的生命,猶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詩言志,詩人寫詩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情。如2004年福建省高考詩歌鑒賞試題考了朱淑真的《秋夜》“夜久無眠愁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葉,月在梧桐缺處明”考題是:此處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
品味詩的意境。“意”即情,“境”即景。意境便是這兩方面的統一,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選取了“山圍”、“故國”、“潮空”、“城”、“淮水”、“月”、“女墻”等景,來表現石頭城的寂寞與凄涼,表面看四句詩全是寫景的,但在一“回”一“來”之間處處融入詩人的感情,達到了景情交融的藝術效果。
篇7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3、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出師表》
4、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6、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7、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0、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1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12、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志見示》
13、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嗚呃。——李賀《致酒行》
14、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5、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
16、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
17、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劉禹錫《浪淘沙·莫道讒言如浪深》
18、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竹石》
19、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畫菊》
2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21、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22、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
23、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縷衣》
2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25、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26、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27、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28、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篇8
如果沒有內心的雄渾壯闊,李白又怎能寫出“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波瀾不驚;如果沒有內心的恬靜淡雅,陶淵明又怎能寫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自得;如果沒有內心的強烈欲望,一代代賢者為人又怎能迎風破浪、披荊斬棘讓其名垂青史?言簡意賅,內心決定感知。
眾所周知,中國古詩文文化猶如一顆珠寶鑲嵌在中華文化這所王冠上。中國故事可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數百年。”來形容。期間,各大派別詩人數不勝數,文人墨客的風格特點也是自成一派。李白和杜甫,同樣生活在唐朝的兩位文人可在詩風上不盡相同。李白的雄渾壯闊、杜甫的慷慨悲壯,李白的“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蒼海”,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無一不鮮明的印證了內心決定感知,人的意識具有非同尋常的能動作用。
因為堅強,羅斯福忍著小兒麻痹癥的疼痛,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因為熱愛,幾乎全身癱瘓的史蒂夫霍金用意志戰勝了行動上的不便,探索者宇宙未知的奧秘;因為內心對知識的渴望,海倫凱勒用超乎常人的努力完成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可是,這個世界上難免會存在著經歷過他們同樣的磨難而被挫折打到的人們,因為內心決定感知。
源自于內心對英語的熱愛,俞敏洪乘風破浪、破除萬難建立了自己的新東方;源于內心對天地的向往,潘石屹走出大山建立了屬于自己的互聯網帝國;源于對互聯網的熱愛,馬克扎克伯格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社交網絡;源于內心對財富的渴望,曾經以一個億為小目標的王健林,如今成為了家產萬貫的中國首富。
內心決定感知!
篇9
藝人:英水帝江
唱片公司:陳偉倫音樂工作室
發行時間:2013-05
專輯風格:世界音樂
本刊推薦:
古風古韻、云山霧里。“英水帝江” 的這張《了不可得安心法》 ,無論是源自《山海經》的組合名,還是出自禪宗故事的專輯名,或是將潑墨寫意的中國畫和書法當成專輯封面,都讓人想起離開“黑豹”,不再寫三段式歌曲后竇唯干的那點事兒。比如《譯·幻聽》的封面就和這張《了不可得安心法》的封面有著相似的氣質。
而在音樂上,“英水帝江”在某一個角度,也和某一個時期的竇唯,尤其是與FM3 合作的《鏡花緣記》,有著相似的音樂架構。不過,和越到后期越務虛,直至音樂在形態上完全松散、玄虛的竇唯不同,“英水帝江”的這張《了不可得安心法》,卻有著一個更為飽滿和實體的音樂殼,那就是以工業電子和氛圍效果,組合而成的一個音樂肉身。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自由同樣要有限制。音樂,有時候過于務虛,反而會變得空洞和無意義。
在工業電子和氛圍樂的基礎結構上,《了不可得安心法》也因為使用了大量如尺八、南蕭、法器、塤,以及佛教誦經等東方元素,因此讓工業電子導向出復古的釋道意境。西化的結構加上東方的元素,這種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模式然是東西融合必然的途徑,這種融合真正的成敗,在于東與西之間的留白,如何填補。
事實證明,“英水帝江”在《了不可得安心法》里的實驗是成功的,甚至是出乎意料和超乎想象的。而超乎想象的原因,就在于“英水帝江”在創作音樂過程中的想象力。在李白七言古詩作為動機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早已經是千古名篇。而有時候越是名篇的東西,越容易限制后人的想象力,以至于后來的再創造,很容易限入古人的格局,或者被文字具化的空間里。而“英水帝江”用近似于后搖的氛圍,結合泛“世界音樂”的一些民歌和聲、吟唱,以及實驗的人聲,從而以多元的層次、疊加的聲效、張馳的律動,編織出一種充滿了魔幻主義的空靈世界。這不是電視劇中代設的朗誦《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必然會出現的場景和姿態。它,和李白無關,和古代無關,但卻又能讓你穿越時空,不知今昔是何年,恍如置身桃花源。
另一首以嵇康的《代秋胡歌詩七首》為動機的作品,則將魏晉風度的嵇康,所追求的那種“游”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工業化的噪音,甚至還有死金的人聲,在急促的節奏推動力之下,恰恰從曲首泉水淙淙這種東方式意境的反面,解讀了另一種無拘無束的逍遙。道家用仙丹和辟谷超現實,其實,音樂也可以。《氣訣》則將“呬、呵、呼、噓、吹、嘻”這六字吐納養生法,通過和瑜伽彼此糾纏,養生也養身。
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細節是作為一張跨時五年的雙唱片專輯,“英水帝江”的成員,究竟通過創作音樂的過程,離釋道近了多少,我們未必知道。但至少從兩冊唱片的一些細節變化來看,他們在音樂求道過程中的升華是很顯然的。《冷然御風》更為開放和明朗的氣質,明顯比上冊的作品,顯得更叫人神清氣爽,甚至頗有種擺脫工業電子結構的束縛,另辟蹊徑、無拘無束的趨向。在“中國風”的實驗領域,目前的“英水帝江”顯然已經非常了不得,甚至有點孤獨的程度。
注 解
樂隊名出自《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又西三百五十裏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帝江”指的是一種傳說中的怪獸。
篇10
【關鍵詞】李白;詩歌;仙俠精神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和杜甫并稱“大李杜”。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其詩歌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李白既是“詩仙”,又是“游俠”,仙的精神和俠的精神在他詩中均有體現,這同他的個人經歷以及盛唐氣象是分不開的。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其他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一、李白的酒氣
李白好酒,他的好友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一詩中,極其傳神地描繪了李白在長安酣飲的情形:“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酒仙”的稱號大概由此而來。盛唐的恢弘大氣曾一度激起李白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熱情。他才華橫溢,胸懷大志;他蓄勢待發,待價而沽.李白素懷大濟天下的才志,然而不見容于當道,李白好酒,不過借酒消愁,以抒發內心的幽憤而已。千古以下,捧讀李白的詩作,于昏黃的燈影下,仍依稀可見詩人左手捧杯,右手執筆的灑脫身影,隱然聞到幾縷盛唐美酒的醇香。
二、李白的仙氣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江陵,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對李白,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此后李白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據史載,李白外貌氣質瀟灑飄逸,頗具仙風道骨。當年李白在長安結識了時任太子賓客的老詩人賀知章,當時的賀知章已年逾古稀,李白獻上了《蜀道難》一詩,賀知章“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認為此詩只有神仙才寫得出來,因稱李白為“謫仙人”。如我們所熟悉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神奇瑰麗,似真亦幻,虛無縹緲的仙境“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仙人的世界在驚天動地的聲響中出現,仙人們以霓為衣,御風為馬,猛虎為之鼓瑟,風鸞為之駕車,共赴仙界的盛會。這是何等耀眼奪目,驚心動魄的情景。而李白高蹈塵外,遺世獨立的情懷在這里也得到了突出的表現。李白不僅在詩歌中描摹仙境,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出入天地之中,“神游八極之表”。你看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三、李白的俠氣
唐代的長安自漢以來有著濃厚的俠文化傳統,尤其是關隴一帶人民“融合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的生活習慣更是俠風盛行的沃土。對于胸懷壯志的文人來說,任俠成為他們功業意識的一種寄托,李白生活于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況且游俠精神“流動著青年人的活潑的情感和新鮮的血液”,充滿著“樂觀奔放的時代旋律和火一般的生活欲望、人生宣泄”。這更與他酷愛自由、張揚個性的天性不謀而合。
血管里涌動著的游俠精神使李白對劍特別鐘愛。詩人一生佩劍,年輕時“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白馬篇》),年老時“邊塵染衣劍,白日凋華發”(《禪房懷友人岑倫》),求謁時“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醉酒時“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高興時“擊筑飲美酒,劍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失意時“倚劍增浩嘆,捫襟還自憐”(《郢門秋懷》)。他的許多朋友也佩戴著光彩照人的寶劍。”在異常廣闊的空間之下,詩人倚劍而立,俯視蒼茫大地,不禁情緒激昂、感慨萬千!《發白馬》:“倚劍登燕然,邊烽列嵯峨。蕭條萬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掃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但是,當李白被賜金放還,他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滅。于是李白寄意于山水,想到了求仙解脫,這也是與他飄逸灑脫的詩仙性格是相契合的。如他的《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懼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這首詩里,我們見到了一位遺世獨行、憤世嫉俗的中國詩仙的人格形象,它有道教的灑脫和狂放,絲毫沒有佛教空幻寂滅的悲觀和基督教遁世苦修、逆來順受的消極,“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正表現的是珍惜個體生命,渴望現實享受的仙人精神。
四、李白“仙”、“俠”之間的關系
俠的精神與仙的精神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李白的身上的游俠精神,是他在人生中以叛逆精神動搖封建倫理道德,以傲岸不羈,糞土權貴,不倦地追求個性解放的基礎。李白有“濟蒼生,安社稷”的宏圖大志和強烈的進取功名的精神,但他始終保持一種“不屈己”的性格,不肯折腰于權勢,以“布衣”“野人”自居。而李白對仙人的遐想,更是表達了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氣度和風骨。
但是俠與仙的區別同樣明顯。俠的主旨是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游俠雖不依附于達官貴人,卻離不開達官貴人的慧眼識珠,《史記?游俠列傳》中有名的游俠莫不如是。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李白會寫出“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與韓荊州書》)這樣近乎諂媚的文字。
但是對權貴摧眉折腰畢竟不是李白的本性,他一直自視甚高,一介平民卻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當政者,批判當時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李白政治理想破滅后,他流連于山水,寄意于神仙,向往的是出世隱逸的生活。這是俠與仙的最大區別。可以說,俠的精神與仙的精神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詩仙李白的風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