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圣節的習俗英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20:26: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萬圣節的習俗英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萬圣節的習俗英文

篇1

萬圣節起源于邪惡的精神與慶祝。騎著掃帚的女巫、幽靈,小妖精和骷髏都是萬圣節的標志物。蝙蝠,貓頭鷹和其他夜間活動的動物也是萬圣節的普遍標志。他們原本擔心因為人們認為這些動物能和死者的靈魂進行交流。

Black cats are also symbols of Halloween and have religious origins as well. Black cats were considered to be reincarnated beings with the ability to divine the futur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it was believed that witches could turn themselves into black cats. Thus when such a cat was seen, it was considered to be a witch in disguise. All these are popular trick-or-treat costumes and decorations for greeting cards and windows.

黑貓也是萬圣節的標志物,并且也有一定的宗教起源。人們認為黑貓轉世的人與神的未來的能力。在中世紀,人們相信女巫可以變成黑貓。因此,當看到這樣的貓,它被認為是一種變相的女巫。這些都是流行trick-or-treat服飾和裝飾品賀卡和窗口。

Black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s, probably because Halloween festivals and traditions took place at night.

黑色是傳統的萬圣節顏色,這可能是因為萬圣節前夜的傳統發生在夜間。

Pumpkins are also a symbol of Halloween. The pumpkin is an orange-colored squash, and orange has become the other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 Carving pumpkins into jack- o'-lanterns is a Halloween custom also dating back to Ireland. A legend grew up about a man named Jack who was so stingy that he was not allowed into heaven when he died, because he was a miser. He couldn't enter hell either because he had played jokes on the devil. As a result, Jack had to walk on the earth with his lantern until Judgement Day. So Jack and his lantern became the symbol of a lost or damned soul. To scare these souls away on Halloween, the Irish people carved scary faces out of turnips, beets or potatoes representing "Jack of the Lantern," or Jack-o-lantern. When the Irish brought their customs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y carved faces on pumpkins because in the autumn they were more plentiful than turnips. Today jack-o-lanterns in the windows of a house on Halloween night let costumed children know that there are goodies waiting if they knock and say "Trick or Treat!"

篇2

萬圣節為每年的11月1日,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的新年節慶,該民族主要分布在北歐,延伸到蘇格蘭南部,后來又隨歷史大發現遷徙到非洲和美洲。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萬圣節的由來是什么,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萬圣節的由來萬圣節的由來:宗教祭祀。關于萬圣節由來的,版本繁多,流傳較廣的是:兩千多年前,歐洲的_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圣徒之日”。“HALLOW”即圣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借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后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人的魂靈來奪生,于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人的魂靈無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之后,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萬圣節原本其實是贊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五月節是贊美春天一樣。古代高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司——德魯伊德有一個贊美秋天的盛大節日,從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他們認為,在那天晚上他們偉大的死神——薩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統統召來,這些惡鬼要受到托生為畜類的懲罰。當然,只要想到這種鬼魅的聚會,就足以令當時那些頭腦簡單的愚民膽戰心驚了。于是他們點起沖天的篝火,并嚴密監視這些惡鬼。萬圣節前夜到處有女巫和鬼魂的說法就是這么開始的。至今在歐洲某些與世隔絕的地區,還有人相信這是真的。

古羅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個節日,那是用來向他們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們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堅果和蘋果。我們的萬圣節似乎就是由古羅馬人的節日與德魯伊德的節日揉合而成的。

萬圣節的活動原來是非常簡單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進行。但在整個歐洲,人們都把萬圣節前夜看作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于是人們不再把這節日用來贊美秋天,卻讓它變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節日。

萬圣節是幾月幾日萬圣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在前一天的夜晚最熱鬧的時刻,萬圣節當日小孩會裝扮各種鬼怪逐戶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搗蛋,萬圣節來源于古西歐國家,在德魯伊特人的信仰中,11月1日是新的一年。

世界上的許多民族都有一個祭奠亡靈重返人間的節日,比如西方_的“萬圣節”(Halloween)、墨西哥的“亡靈節”(DíadelosMuertos)、奧地利的“全亡靈周”(Seleenwoche)。

以及中國的“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這個節日也在隋唐時期隨著佛教傳入飛鳥時代的日本,與當地習俗結合形成了日本自己的“盂蘭盆節”。

萬圣節的英文Halloween其實是AllHallows'Eve的縮寫,也就是“諸圣節的前夜”,在_年歷里是紀念亡靈和圣人的節日。大部分人相信萬圣節起源于古凱爾特人的豐收節,也就是“薩溫節”。

古老的凱爾特族是歐洲大陸上阿爾卑斯山以北最早興起的史前民族,薩溫節是他們的新年,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從十月底開始天氣轉涼,農作物的收割接近尾聲,寒冷的冬天即將從十一月開始。隨著季節的交替,凱爾特人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

放牧的人從山里歸來,田間不再有人耕作,人們存儲好糧食、開始宰殺家畜,或是待在屋里做一些手工打發時間。

在這季節的轉折之時、新舊交替之際,凱爾特人相信,生活也由光明(夏季)進入了黑暗(冬季)的一面,生與死的邊際變得薄弱,亡靈和魔鬼能夠輕松地跨越于兩個世界之間。

于是在舊年最后一天的傍晚(即10月31日,凱爾特歷法里日落是一天的開始),人們點燃篝火、裝扮起來,用火焰和舞蹈驅逐魔鬼直至新年的第一天(11月1日)。同時也準備好食物,把祖先的亡靈請回家,trick-or-treat(不給糖就搗亂)便是由此而來。

萬圣節的習俗不請客就搗亂

萬圣節(萬圣夜)的主要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鐘,大叫:“Trickor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制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大多數家庭十分樂于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孩,于是,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skyisblue,thegrassisgreen,maywehaveourHalloween。”(天是藍色,地是綠色,齊來慶祝萬圣節前夜),然后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杰克燈

杰克燈是萬圣節最廣為人知的象征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杰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采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并放在大門口的階梯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咬蘋果

萬圣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后讓參與者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占卜游戲

在愛爾蘭,有一種傳統占卜游戲,參加者蒙著眼,從放著幾個小碟的桌上選出其中一只,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來年會有與參加者有關的人過身,如盛有水代表會遠行,盛有錢幣代表會發財,盛有豆代表會窮困等等。在19世紀的愛爾蘭,少女會在灑有面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跡會是少女將來丈夫的模樣。在北美,傳說如果未婚女子在萬圣夜坐在黑暗的房間中,便可以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貌。如果她們將于結婚前死去,鏡中便會出現一個頭骨。這個習俗自19世紀后期已經非常流行,也有相關的賀卡售賣。

各種萬圣節食物

篇3

本專欄分“小學篇”和“中學篇”,分別在我刊《小學教師》與《中學教師》中以連載的方式刊出。下文為“小學篇”的第四篇文章。

作者簡介:王若桑,出生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現為美國羅德島州南郡高中3年級學生。

Connie R. Wang is currently a junior student of the South Kingstown High School,

South Kingstown, Rhode Island, USA.

四、美國小學的節日文化傳統

美國的小學注重將每年度不同的文化習俗注入學生的活動之中。每一個節假日,學生們都會實踐獨特和不同的傳統習俗。

在小學,每年秋季的兩個主要節日值得提及。第一個是10月31 日的萬圣節。在萬圣節的晚間,孩子們會穿上令人恐怖和有趣的化妝服飾,逐門逐戶地按響門鈴,叫嚷著“trick-or-trade”, 意思是“給我糖果還是要我作弄你”,來討糖吃。其實萬圣節晚間的討糖活動,僅僅是該節日有意思活動的一部分。節前整個一個星期學校都安排了各種有趣的活動。例如,學生們玩叼蘋果游戲,參加萬圣節化妝服飾比賽等,其他活動還有做糖衣蘋果、講恐怖故事、雕刻南瓜燈等。在萬圣節之夜,那些有趣的、充滿藝術想象和鬼魅的南瓜燈被安放在房門前和通道旁,為討糖的孩子們照亮和提供指引。

另一個最重要的節日是感恩節。為了慶祝感恩節,學生們會做紙火雞,穿紙環,甚至排演紀念美國早期歷史事件的節目。老師們通常用額外的時間來講述關于早期北美移民和土著印地安人的歷史,傳授關于當時的食物、文化和信仰方面知識。最重要的這個節日是感恩的時機,感謝來自家庭、朋友和其他更多值得感恩的事情。因此,最通常的學校活動是強調知恩和感恩,例如讓學生們寫出值得感謝的人和事物等。知恩和感恩是在冬季節日期間很多類似的具有主要和起支配作用的慷慨行為的先驅。

圣誕節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隨之而來的是老師們要準備的許多傳統活動。從12月的第一天開始,老師們開始在每周用一定的時間來準備圣誕節的活動。通常包括剪紙雪花,做節日卡,扎花環等。其他通常的活動包括做點心,做姜餅小房子,收集大家想從圣誕老人那里得到的禮物清單等。可以說是魔法般的氣氛在教室之間漫延,喝巧克力熱飲料、動手做或者包裝準備給家人的禮物等。在此時間段里,手工則很流行。學生們為自己準備圣誕樹的飾物和禮物袋。這樣的傳統也在注入道德方面的價值觀,例如慷慨捐助、感恩、盡可能好地表現以期得到圣誕老人的獎賞。還有歷史上著名的圣誕節期間的電影,例如《風云人物》、《圣誕怪杰》、《圣誕頌歌》等,都是12月期間在美國小學通常播放的電影。

隨著春天的到來,學校里有許多有意思的節日來慶祝。每年2月14日的情人節,學生們通常在節前花些時間來做情人節禮物,以表達對同班同學、老師和家人的關愛。教室到處是粉色或紅色的手工紙,閃亮的小飾物和彩帶,充滿了感彩。很多學校允許學生帶糖果和點心作為禮物發給班里的每個人。這個傳統是小學獨特的,到中學就不復存在了,這的確讓情人節成為許多學生的特殊節日。

雖然美國還有其他很多節日,諸如圣-帕特里克日、母親節、父親節、復活節、國慶節等。其中,有關的共識是在小學期間,通過參加許多早期的傳統慶祝活動,努力保留傳統的國家文化習俗。雖然沒有兩個童年的經歷是一樣的,小學時期各種各樣的節日活動則是連接美國人民和社會的紐帶。

英文對照

Article 4: Holiday Cultural Traditions in American Elementary Schools

In America today, elementary schools strive to instill cultural practices upon the children throughout the year. For each holiday, 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s practice unique and different traditions.

In the fall, two major holidays also deserve special atten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First, on October 31st, there is the infamous holiday of Halloween. On Halloween night, children dress in exciting, scary, and even funny costumes and go from house to house to ring the doorbell and collect candy while screaming "Trick or Treat!". This night, however, is half the fun, as the week prior to Halloween is full of fun activities for kids. In school, children often play games such as "bobbing for apples" or dress up to school and compete in costume competitions. Other fun activities include making caramel covered apples, telling scary stories, and carving jack-o-lanterns out of pumpkins. The interesting, artistic, and quirky pumpkins adorn the porches of houses on Halloween night with candles within to provide light during trick-or-treating.

Another famous holiday is Thanksgiving. To celebrate, children make paper turkeys, string paper rings into streamers, and even put on school plays to commemorate America''s early historical events. Teachers often take extra time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early, colonial life for Americans and Native Americans, going in depth about food, culture, and beliefs. Most importantly, this is a time for being thankful of family, friends, good food, and more. Because of this, the most common activities in school are to emphasis appreciation, such as with making lists of things students are thankful for. The spirit of appreciation and giving thanks is a precursor to many similar feelings of generosity that are eminent and predominant in the winter holiday season.

As one of the biggest holidays celebrated in America, Christmas comes with a slew of different traditi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tarting from the first day of December, teachers often take time each week to plan activities that celebrate Christmas. Many common activities are cutting snowflakes out of paper, making holiday cards, or creating simple wreaths. Other common activities are baking cookies, making gingerbread houses, and compiling Christmas wish lists for gifts from Santa. Magic is very much in the air as there is caroling from class room to class room, drinking of hot chocolate, and making and wrapping of gifts for families. Crafts seem to be a generally popular theme this time of year as students also make their own stockings and Christmas tree ornaments. Traditions also try to instill valuable morals such as generosity, appreciation, and general good behavior to appeal to Santa Claus. There are many famous Christmas movies that have formed along the way, such as It''s a Wonderful Life, 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 and The Christmas Carol, all of which are played constantly in schools during the month of December.

篇4

關鍵詞:詞匯空缺;中西文化差異;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被學生問到某些詞用英語怎么說,譬如:“師兄師姐”,“釀豆腐”,“汁”,等。這些屬于中國文化特有西方文化沒有的現象,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匯,就形成了詞匯空缺。詞匯空缺的本質是文化空缺。詞匯空缺現象在英、漢語中相當普遍,給跨文化交流造成極大的障礙。因此研究漢英語詞匯空缺對跨文化交際十分重要。

二 詞匯空缺及其分類

2.1 詞匯空缺的定義

詞匯空缺(1exical gap)的界定有許多種,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語言中負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詞匯在另一種語言中因沒有對等成分(equivalent)而形成空缺。也有人認為,詞匯空缺是指一個民族的某些特有的詞語在另一個民族的語言中沒有相應的概念。因此,它又被稱為概念空缺(conceptual vacancy)。實際上,詞匯空缺的本質是不同民族文化空缺在詞匯層面上的體現。文化共性越多,空缺就越少;反之,共性越少,空缺就越多。

2.2 詞匯空缺的分類

詞匯空缺的分類,簡單地說有兩種:詞匯指稱意義的空缺和詞匯語用意義的空缺。

指稱意義的空缺,主要是指由于物質存在(包括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差異而形成的語言間詞匯的相互缺失。這些詞匯所指的事物在某些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也就不會產生相應的詞匯。譬如:中文里的“粽子”,“坐月子” 等,在英語里沒有對應詞匯,因為這些詞匯所表達的物質和現象是中國獨有,西方文化中不存在。

語用意義的空缺主要指某種文化中的詞匯在另一種文化中有對應的詞,但是這些詞匯所蘊涵的意義,文化色彩和文化價值觀,在另一種語言的詞匯中不存在或者截然相反。譬如:中文里的“龍”在英語里的對等詞匯是“dragon”。但是“龍” 和“dragon”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及情感色彩截然相反。在漢語中,龍總是用于好的意思,而且中華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總是代表邪惡。語用意義的空缺,因為有詞匯形式上對等的假象,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造成誤解曲解或者不知所云。

三詞匯空缺的文化差異分析

3.1 從詞匯空缺看中西方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

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關于雪的詞匯非常豐富。 如:“aput”(落在地上的雪)、“gana”(正在下的雪)、“pigsirpog”(飄動的雪)、“gimugsug”(一個雪花)等。從這些詞匯中能看出,愛斯基摩人的生活與雪息息相關。他們生活在冰雪覆蓋的北極,常年累月與雪打交道,雪的不同狀態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他們語言中關于雪的詞匯非常豐富。

中文里跟“吃”有關的表達尤其多。如:中國人寒暄問“吃了沒?” 謀生叫糊口,受雇叫混飯吃,混得好叫吃得開,受人歡迎叫吃香,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就說明中國人很重視“吃”,把吃飽飯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于中國人口眾多,耕地資源有限,且幾千年來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總是吃不飽,遇到自然災害嚴重的年代,還會發生,因此,中國人的思維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飲食文化。

3.2 從詞匯空缺看中西方風俗習慣的不同

西方的萬圣節晚上,孩子們會穿上萬圣節服裝,提著“Jack-O-Lantern” 挨家挨戶去討吃的,嘴里還念著“ trick or treat”。 “Jack-O-Lantern” 和“ trick or treat” 在中文里的對等詞匯是“杰克燈” 和“詭計或招待”,但是不了解萬圣節文化人,不知道杰克燈是什么,詭計或招待又是什么意思。因為這兩個中文對等詞沒能表達出“Jack-O-Lantern” 和 “trick or treat”的文化內涵意義。這里出現了語用意義空缺。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圣節前夜鬼魂會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后,村民們就扮成鬼魂精靈,引導鬼魂離開。同時,村民們也在屋前院后擺些果品,喂足鬼魂而不至于讓它們傷害人類或者掠奪收成。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現在孩子們把自己打扮成鬼魂精靈的摸樣,向鄰居討吃,沒有款待就搗亂。杰克燈也叫鬼臉南瓜燈,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首用鬼臉南瓜燈的是一位名叫Jack的愛爾蘭人,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杰克燈”。

按許多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大凡興工動土,都要察看地形環境,看它是否得“風”得“水”,然后擇宜土避兇地。這就是中國所謂的“風水”。風水在英文里沒有對應的詞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興工動土無“避兇”之意而只出于對建筑本身和周邊的考慮。中文里有“坐月子”一詞。按照中國的風俗習慣,產婦生產后要有一個月的時間臥床調養,不能吹風著涼,不能喝生冷水,調養身體營養以溫補為主,以免落下月子病。而西方國家的產婦不用坐月子,當然也就沒有對應的詞匯。

3.3 從詞匯空缺看中西方的不同

宗教是人類思想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本質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象征。西方文明起源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英語中許多詞涉及到基督教和神話故事。如 “Apple of discord”(不合的種子,禍根。根據希臘神話,三個女神因爭金蘋果而導致特洛伊戰爭),“Pandora’s box”(潘多拉的寶盒,潘多拉私自打開天神宙斯送給她的盒子,使一切災害和罪惡全跑散到世上,比喻為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 “Achilles’ heel” (阿喀琉斯腳踵,唯一致命的弱點。阿喀琉斯被其母倒提著腳后跟浸入冥河以煉成金鐘罩刀槍不入,腳后跟露在水外,成了唯一的死穴)等。Apple of discord, Pandora’s box, Achilles’ heel等等這些詞匯在中文中沒有對等詞匯。

中國的儒釋道思想在中國人的思維和信仰方面所起的作用,跟宗教相似。其實儒釋道本質上,更接近中國的古典哲學思想和處事原則。 因此漢語中有不少借用和尚,佛,孔孟等作比喻的習語。中國人常講“菩薩保佑”,以菩薩,天為崇拜的偶像,“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諸如此類的表達在英語中多呈現空缺。

3.4 從詞匯空缺看中西方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同

在認識世界和自然界,宇宙方面,漢語中有些傳統的古老的詞。比如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這二十四個表示節氣的詞,在英語里就沒有對應詞匯。英國是島國,并不以農耕為主要的謀生方式,因此也不會借助農耕的方式來區分四季。

四 結語

詞匯空缺只是語言的表面現象,詞匯空缺的背后,是文化空缺和差異。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遇到英文詞匯在中文里語用意義不對等的情況的時候,通過進一步研究,能發現這些詞匯背后的文化背景。通過詞匯教學帶動文化教學,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化,促進跨文化交際的更順暢進行,減少障礙和誤區。

參考文獻:

平洪,張國楊. 英語詞語與英美文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篇5

外語教學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個認識和言語交際的過程,也是極為復雜的生理和心理過程,閱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讀者對語言信息的理解過程。中小學英語閱讀,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教師應盡量選取知識性和趣味性很濃的文本材料讓學生閱讀。文化氣息比較濃重的文本材料一般會受到學生的歡迎。

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系數、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大致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提升閱讀能力。

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滲透提升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 閱讀材料的選擇

(一) 文本材料的難度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

教師切忌把兒童人為“拔高”,高估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把有大量生詞的材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剛接觸材料就有了畏難情緒。教師選擇的文本材料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生詞量不應過大。

(二)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受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階段,閱讀材料應以趣味性為主。兼顧知識性和思想性,注重激發并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其中不乏趣味性和知識性很強的英文小短文,教師最好在選材的時候配上插圖,在學生閱讀前,可以指導學生理解一下圖意,用英語說一說圖上呈現的信息,幫助學生“預熱”,為了解課文的大致意思作個鋪墊。冰心老人說過:專揀兒童多處行。我們可以選擇學生們熱衷的話題:如中西方的節日風俗,數字文化,美食娛樂的差異等等,引起學生對文本材料的興趣,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從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知識。

(三)教師可改編和自編閱讀材料

作為最接近學生的英語老師,最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我們可以自編或改編一些閱讀材料:如可以對中西方傳統故事、經典故事進行改編;介紹異同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如果選材得當,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樣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可以并行;利用幼兒的中文圖畫書、廣告、宣傳畫冊等自編故事;可以借助網上的 flash、card show、圖片進行創編。

根據實際情況,要求每個年級、每個單元要配一份補充閱讀,利用英語活動課的時間進行教授。閱讀內容是任課老師自編的,原則是要圍繞每單元的重點,課堂上的教學知識重復率要高,易于學生掌握,并且結尾最好能夠博得學生一笑。

二、 具體可采用的幾種教學方法

(一) 借用法

很多孩子在進行閱讀的時候,由于缺乏相應的中西方文化知識,以至于無法將閱讀進行下去。例如,如果學生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萬圣節這個節日,那么他們在進行相關的閱讀過程中,肯定會一頭霧水,甚至造成曲解文章大意。所以,教師可以直接借用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內容直接編成教材開設課程,介紹異同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如果選材得當,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可以并行。如在起始階段教學―What’s your name?并給學生起英文名字時,介紹了一些含有深刻意義的名字,如“Alice”代表“真理”,“John”代表“上帝的禮物”,“Helen”代表“光芒”等。也告訴學生西方國家的姓氏有一定的來歷,如有的是根據地名而來的,如Washington,bush,London ;有的是根據顏色而來的,如Black,White,Green,Brown;有的則是根據祖先的職業而來的,如Smith,Cook,Baker等等。以此來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的欲望。又如在教學數字時,教師不僅可以利用Culture中的語言材料介紹了中國的幸運數字是“6”,加拿大的幸運數字是“7”,還可以告訴學生諸如“13”在西方國家是個不吉利的數字,人們在生活中都會盡量避免它等有關西方國家的數字趣聞。另外,如對“Family tree”、英文簡稱(如“WC”,“VCD”等)等方面的知識滲透,我都盡量創設文化氛圍,巧妙導入文化內容,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化。 學生在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語言文化的背景下,再進行相關的閱讀,自然會水到渠成,問題迎刃而解。

(二)釋義法

即在閱讀材料中對涉及到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們理解時有困難的地方,有時還會引起理解上的偏差。此刻,用注釋法滲透就比較適合了。例如,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不同國家的美食常識和一些常見外來詞(夾克衫jacket等)的由來的介紹;第六單元中圣誕節和春節的區別;閱讀材料中幾條由動物名詞構成的諺語(She’s as gentle as a lamb. He’s as strong as an OX. He’s as fast as a horse..)的理解。用釋義法告訴學生這些詞句的含義,既增加了學生的詞匯量,為閱讀打好良好的基礎,又使學生了解了國外的文化特點。

(三) 實踐法

即通過學生具體的語言實踐學習和了解異國文化,這些實踐活動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閱讀英語文學作品。西方有許多傳統節日,如:“萬圣節”、“復活節”、“愚人節”、“圣誕節”等。每逢遇到這樣的西方文化知識的閱讀材料,教師應該刻意挑選相對應的日子在課堂上進行閱讀訓練,同時在課余時間補充介紹相關的趣聞趣事,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節日的氣氛,體會異域文化風情。這樣學生在今后的閱讀過程中,遇到國外節日的單詞時,就會很輕松的知道它們的意思和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等,從而順利完成閱讀。

以上內容主要從兩個方面,即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教學的方法上,就中小學英語閱讀能力與文化意識的滲透之間的關系提出幾點教學意見和看法。中小學英語閱讀,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恰當的集趣味性和知識性為一體的閱讀材料。而具有中西方文化色彩的閱讀材料無疑是教師選擇的很好的素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盡量穿插一些文化知識,以便學生開拓視野,在今后的閱讀過程中不至因缺乏文化素養而造成閱讀困難和障礙。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英語教學;西方節日;課程構建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因此,在學校推動各學科課程探索的背景下,我校英語老師們利用英語課堂組織孩子們,進行西方節日課程的探索。

2014年11月1日,萬圣節。西寧市紅星小學的校園里一片小學的校園里歌舞飛揚,笑語盈盈,全校師生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為了給孩子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讓他們感受西方節日氛圍,了解異國文化,紅星小學的英語教師們著力探索節日課程,從校園,教室的布置、英語節目的創編,幻燈片的制作,主持語句的斟酌,到互換禮物,節日祝福等等,每一個環節都滲透老師的良苦用心。教室里,各種裝扮的孩子們,認真地觀看屏幕,仔細聆聽老師的講解,之后,同學們為大家獻上了一場耳目一新的“時裝秀”,提著南瓜燈的同學們說著“trick- or -treat”互相索要糖果,精致的南瓜燈吸引了許多同學的目光……

2014年11月27日,感恩節。全校師生認真開展了“今天,你感恩了嗎?”活動。每一位孩子認真聆聽感恩節的時間,來歷,風俗等等,欣賞精美的節日圖片,然后自己動手制作禮物或者卡片,送給要感恩的人。教育孩子Say thanks to your family! Say thanks to your teachers!

Say thanks to your friends! Say thanks to the strangers! Say thanks to everyone! and……

2014年12月25日, 伴隨著圣誕歌曲,裝點一新的教室里其樂融融,各班的圣誕派對如火如荼地舉行。孩子們戴上了圣誕帽,互說Merry Christmas, 活動中,孩子們大展身手,紛紛亮出了“絕活”。有動感十足的舞蹈、深情朗朗的英文詩歌誦,還有惟妙惟肖的課本劇表演,更有激情四射的英文歌曲聯唱。

2015年4月7日,復活節。教師認真地向學生介紹節日的時間,來歷,習俗,活動 ,讓學生們欣賞各種精美的節日圖片和彩蛋的圖片。而孩子們最喜歡的則是制作彩蛋。每位孩子前所未有的認真設計,制作……最后,各班的彩蛋都被展示在教室里,樓道里,窗臺上,墻壁上,許多孩子下課后都穿梭在每個樓層,欣賞著各種彩蛋,交談著,評論著……

我校節日課程的開展不僅讓孩子們體驗了節日的快樂,體驗到了學習英語帶來的樂趣,更體驗到整個課程所帶來的成就感,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豐富多彩的活動一次又一次點燃了孩子們的激情,充分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英語的熱情,真正地讓英語走進生活。在這樣開放的課堂環境里,使得每個人盡量用英語交流,這對于幫助學生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是很有幫助的 。 模擬仿真的英語環境,也給學生提供了交際訓練的機會 ,校園英語氛圍的創設,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的運用,都為學生呈現了一個多姿多彩的英語世界,讓學生們更加了解了外國文化。有了這些濃厚的英語環境,學生就會感受到英語的無處不在,有利于學生直接,自然地學習英語,也有利于培養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使他們逐步獲得英語思維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在整個準備以及過節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加了解各個節日的文化背景,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課堂中,各環節,各個游戲的開展,以及教室桌椅的擺放變化等等,也激發了學生活躍的思維。

篇7

摘要:本文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深入探討了文化意識與語言教學的關系,著重闡述了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文化意識,指出了發展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性,以及其對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專業 英語教學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強調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逐步發展“文化意識”,引導他們形成開放的、合理的跨文化認知與理解的觀念。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了解西方文化,能激起學習興趣,進而愛學英語、學好英語。由此可見,在小學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學中,發展專業學生的文化意識是必要的,使其能夠在將來的實踐中將英語教學與英語文化結合起來,幫助小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

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文化意識呢?

1 在教學設計中注重文化意識的發展

在教學設計上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利用原有教材資源,精心鉆研教材,對教材進行開放性延伸。案例:①教材: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實用英語》第一冊,Unit 9 “Holi-days and Festivals” o②學習對象:鷹潭職業技術學院中專部09級小學英語教育班。③設計思路:對比法是跨文化語言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本單元的兩篇文章分別介紹了中西方節日,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圖片或鮮明直觀的多媒體畫面,通過對“Spring Festival’,與“Thanksgiving’,這兩個節日的慶祝方式、食物、服裝等方面的對比來開展語言教學。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使學生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發展文化意識。

2 在英語活動中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意識

在開展英語活動時,教師可創設較為真實的情景以烘托出濃厚的文化氛圍,最終實現預定目標。例如,開展Halloween(萬圣節)的活動,這是西方既有趣又盛大的節日,也是孩子們最喜愛的節日之一。教師可讓學生嘗試做各種各樣的面具及南瓜燈,扮演節日里的鄰居們和索要糖果的孩子們,進行一場萬圣節表演。通過諸如此類的英語活動,學生們不僅能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增長見識,而且會對英語國家的重要節假日及其風俗習慣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同時也可了解情景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

3 借助教材,融入文化內容,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根據教材設計的教學內容和課時進度的安排,適當地融人文化內容。也就是說教師可以直接把英語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英語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內容直接編成教學內容,介紹這一文化中的習俗、風土人情、有趣故事等。在選擇文化內容時,可以關注與小學英語內容相呼應的素材,這樣能為他們將來的教學提供材料。

4 通過課外課程資源拓展豐富學生的文化意識

課程資源是新課改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沒有課程資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實際的教學效果。一直以來,小學英語專業的課程資源的結構較為單一,除了教材外,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基地、內容、條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而“文化”是一個含義寬泛的概念,因此光靠課堂教學和教材遠不能完成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還必須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比如英語廣播站、圖書館、英語角、黑板報等校內資源;內容豐富、健康的英文書報影視節目及多媒體等校外課程資源。通過多種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多角度接觸英語文化,也利于將來借鑒。

5 通過學生自我積累、交流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篇8

情景教學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而具體的場景,從而引導學生最真實的態度體驗,用這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以及心態都得到了發展。情景教學包括:課堂游戲、才藝展示、角色表演、游覽觀光等。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知識。

根據英語這門學科的特點,情景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 情景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 創設情境、實踐體驗

高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章節是關于西方節日與文化的,對于生活在中國的學生來說一定對這些文化習俗很好奇,他們也希望能夠過上西方的節日,切身體會到當中的快樂,教師在講解到這些章節時,可以創設一個節日課堂,讓同學們參與其中。

拿西方的傳統節日萬圣節(Halloween)為例,教師最好把這節課的講解安排到晚上,因為根據這個節日的風俗,晚上的氣氛會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從而掌握書本知識。

首先,教師要向學生系統地介紹這個節日的風俗習慣,歷史背景,以及發展歷程,并把在這個節日中將要學習的生詞教授給學生,學生首先能記住單詞,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初步掌握。

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前準備好一些南瓜面具和一些水果作為禮物,再把學生分成小組,一個小組代表一個家庭,不同的組分別準備各自的水果,根據水果的不同給自己的家園命名,比如apple house, grape garden, orange box等,每個家庭選出一名代表戴上南瓜面具,把教室里的燈關掉,走向其他各個家庭,叩開房門,說出“treat or trick”, 要求學生用英語和對方展開對話,進行激烈的勸服工作,爭取對方心甘情愿地拿出水果,在對話過程中鼓勵學生盡量應用這一課所學的單詞和語法,比如,動名詞的使用。最后進行評比,看哪一組得到的水果樣式最全,數量最多,教師可以對最后的獲勝者進行獎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應用課本知識,而且也對萬圣節有一個真實的了解。

2. 角色表演,切身體會

角色表演也是情景教學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說英語臺詞,深入角色的詮釋,會對知識產生刻骨銘心的記憶。

比如,在講到music和movie這些章節時,不妨讓學生走向表演的舞臺,鼓勵學生唱經典英文歌曲,或者在講到Magee’s present(麥琪的禮物)這一課時,安排學生兩人一組分別扮演麥琪和他的丈夫。這樣學生不僅對課文內容有了熟練的掌握,對于知識的學習也會深刻、透徹。

3. 課堂游戲,獎懲激勵

傳統的英語教學中,老師站在講臺上對著書本講解,學生在下面一邊聽,一邊抄筆記,這樣的課堂顯得沉悶、枯燥,毫無生氣。為了能更好地活躍課堂,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一些小游戲,并形成游戲分組競爭的制度,對于落后的小組,用才藝展示的方式進行懲罰。

比如,在manners(禮儀)這一課,可以先把學生分組,然后,讓學生圍繞桌子坐下來,成一個圓圈,每名學生手持一副西方餐具:刀、叉等,再在桌上擺上真實的西餐,把課堂真實地擬造成一個西餐盛宴,這時候教師可以開始講解課文中的禮儀內容,用英語逐一講述每個禮儀細節,并且一邊講一邊讓學生追隨去做,如果哪個學生做錯了,就讓他站起來仔細閱讀課本,重新為同學講解,對于連續三次做錯的學生,要求他背課文,或者抄寫英文句子,以此來加深他的記憶。

4. 借助網絡,形象展示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對于英語教學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某些無法身臨其境的活動,我們可以借助網絡圖片或視頻來得以體驗。

比如,講到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環游世界)這一課時,我們無法真正地帶領學生出去旅游,但是,可以組織學生集體上網,教師根據課本內容事先設計好圖片或者視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把要學的生詞或短語加入其中,比如,對于各地風俗習慣的解釋,各地名勝古跡的名字都要用英文標注。在老師帶領同學們游覽完世界各地之后,要求同學們針對某一地區作英語報告,用英語描述當地的景色,所見所聞,說出都學到了什么,為什么喜歡這個游覽勝地,對比當地文化與中國文化有什么不同。同學們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學會了運用生詞,還飽覽了當地的風土民情,對西方或國外的風俗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和認知。

三、 情景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學生在情景教學課堂中確實嘗試了新意,體會了快樂,但是,高中應試教育的根本目的還是要學生學會基本的語言知識,提高英語語言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任務分配,以及加強作業檢查力度,防止學生只注重陶醉在游戲中,卻忽視了學習任務的完成。

篇9

關鍵詞:文化意識;英語教學;英文歌曲;文學作品;多媒體手段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0-0145-02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意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意于培養世界意識。學習語言,只有了解了有關的文化知識,才能達到正確理解和表情達意。《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教學應該是對人的品格、思維、語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識和意識等的全面素質教育,了解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實際能力、增強全球意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往往容易意識到母語對英語學習的干擾,但忽視社會文化因素的干擾。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課只注重講解語法,培養的只是純語言能力,對文化意識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所聽、所讀的材料,導致他們所說所寫的內容和方式也因此而不夠得體、恰當。外國人一般都能容忍我們所犯的語法或語音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常常耿耿于懷,因為這些錯誤不符合他們的交際習慣,在習俗上不能接受。這就要求我們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重視跨文化教育,并將之提高到應有的高度,使學生在實際交流中具備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學習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講解、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各種機會為學生創造感受異國文化的環境。本文就如何將文化意識滲透到課堂教學的一些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在英語教學中,應首先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

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師在從事英語教學中,應有意識地給學生了解英美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以擴大學生語言學習視野,激發學生語言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切忌滿堂灌輸語法、語言點而忽視對學生的異國文化知識的教授及文化意識的培養。

二、結合教材內容,介紹外國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

如在教學JEFC Unit 8 Merry Christmas時,教師通過詳盡地講解L30 Christmas Day 和L32 Jesus Christ的語言材料,讓學生了解圣誕節的來歷,圣誕老人的故事以及耶穌基督教誕生的歷史。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我們慶祝春節、元宵節、中秋節……,他們慶祝圣誕節、感恩節、母親節、萬圣節……。隨著東西文化的不斷交流,西方的一些節日也日漸在東方流行,圣誕節就是最好的例子。現在中國人也開始熱衷于過愚人節、情人節、母親節、圣誕節等西方傳統節日。在傳授學生語言知識點的同時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去了解外國節日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必要步驟。

此外,通過課堂上的詞匯講解了解詞匯的文化內涵。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們有些來自成語典故,有些來自神話傳說,有些來自文化著作,再好的詞典也難以囊括所有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重視那些理性意義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義、比喻意義、聯想意義、搭配意義不同或差異較大的英漢詞語。這主要涉及到動植物名稱、顏色等。 不同文化中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英美國家,白色表示純潔、高貴。故婚紗是白色的,而在中國就意味著“死亡”、“疾病”|。此外,在西方國家中許多表示顏色的單詞也可以是姓,如:表示W hite懷特(白色)、布朗Brown (棕色)、格林Green (綠色),還有習語也與顏色有關:black tea (紅茶)、 blue films (黃)、a white man (忠實可靠的)、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臉色不好);to lead a dog's life(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to talk horse(吹牛),a lion on the way(攔路虎),like a duck to water(如魚得水),as timid as a rabbit(膽小如鼠),a cat on hot bricks(熱鍋上的螞蟻)。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過程中要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的語言意義出發作出主觀評價。

三、分析比較東西方人語言不同表達習慣和邏輯思維以及生活習慣,加深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如見面時打招呼方式,中國人往往會說:“你去哪里?”,“你吃飯了嗎?”等,而英美人士一般說:“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What’s the weather like”等。又如對于別人的贊美,中國人總是表現出一副謙遜的樣子,當人家說:“你很了不起”或“你寫的字很漂亮”等之類的贊揚時,你往往會說“哪里?”或“過獎了”,而英美人士則會說:“It’s very kind of you ”或“Thank you very much”等,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很容易發現兩種文化的異同,從而在學到豐富的語言知識的同時,也養成了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

再者,感謝和答謝的意義。在英語中thank you 除了用來表示感謝,還可以純粹地表示禮貌,如學生把作業交給老師時,老師要謝謝學生,在通電話結束時,雙方會互相說“謝謝”。一般說來,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而在英美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是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在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篇10

關鍵詞: 小學英語 詞匯教學 文化意識

隨著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小學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根據課程標準,小學英語教學也應該以幫助學生達到五個能力目標要求為目的。這其中,在對作為五個能力目標要求之一的文化意識的描述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1](P6)“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1](P25)對于小學階段應該達到的文化意識能力目標,《新課標》又進一步指出,“對英語學習中接觸的外國文化習俗感興趣”(一級)和“樂于了解異國文化習俗”(二級)[1](P7)。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文化教學,培養小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必然蘊涵在語言的各個要素中。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要素,詞匯(包括單詞、短語和詞組)也必然體現著某個國家、某個民族和某種文化的內涵,或反映不同國家間、不同民族間和不同文化間的差異。由于“詞匯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詞匯的積累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重頭戲”[2],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的教學,首先要從重視詞匯的文化內涵或文化意義開始。然而,我在對一些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觀察中,卻發現他們僅僅滿足于教授詞匯的音、形、義①,滿足于小學生對詞匯的準確發音和識記,而忽略了小學生對詞匯的文化內涵的掌握。事實上,對詞匯文化內涵的展示、解釋、對比等,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高他們對單詞的記憶效率,增長他們的語言文化知識,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因此,我擬結合小學英語學習中出現的幾類詞匯策略,談談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交流交際詞匯

交流交際詞匯是小學生接觸最早和運用最多的詞匯,如稱謂詞“Mr.”“Dr.”;問候詞“Hello”;告別詞“Goodbye”;贊揚詞“Good”;請求詞“Please”等。此外也包括英文名。如“Tom”、“Sarah”等。適當地展示這類詞包含的文化信息,有助于培養小學生在初學英語時的英語表達能力。

比如,學生在學習了“teacher”一詞后,可能會錯學錯用稱呼XX老師為“Teacher XX”。其實這并不符合英語稱謂的習慣,因為“teacher”在英語中只表示“教書”這種職業,而不是稱謂詞。這時候,老師應告訴學生,“Mr.,Miss.,Mrs.”等加上老師的姓才是相應的對“XX老師”的稱呼。

二、顏色數字詞匯

顏色數字詞匯屬于“指示意義相同,聯想意義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詞匯”。[3](P235)在中西語言中,顏色和數字詞匯都有著獨特魅力,但它們的象征意義在中西文化中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小學英語學習中出現了顏色詞有“black,read,green,white,blue,purple,pink”等,數字詞有“one,two,three...ten”以及整十的“twenty,thirty,forty,fifty...”。因此小學生不僅要能記住這些詞的音、形、義,更要能簡單理解其文化內涵。教師在教授這類詞匯的過程中,就應該解釋它們的文化意義,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識記詞匯。

例如,以下幾種顏色在中西文化中具有如下的意義差別:

教師不妨把上表中提到的顏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別告訴學生。學生也可以進一步理解語言間的差別。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提示學生,在電視、電影等媒體中所看到的如西方的白色婚紗,中國的紅色禮服正是顏色所體現的文化差別等。學生可以從中更好地體會語言的獨特魅力。

又比如,數字thirteen(13)在西方國家是不吉利的數字。在英語國家的日常生活中,車號、門牌號、座位號等都竭力回避“13”。而他們卻把“seven(7)”“three(3)”等看成是幸運數。教師也應該提示,在中國,我們認為eight(8),nine(9)等是幸運的數字,而four(4)卻是不吉祥的數字等。這樣的知識盡管簡單,但是卻可以讓學生擺脫枯燥的單獨學英文單詞音、形、義的課堂環境。

三、食物飲料詞匯

在小學英語學習中,出現了不少實用的食物飲料詞匯。隨著外國飲食機構進駐中國,并開設了不少外國飲食連鎖店后(比如麥當勞McDonald;肯德雞KFC等),小學生對西方食物和飲料的接觸也越來越頻繁,有了更多的認識。教師可以在教授這些詞匯時結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介紹一些西方飲食習慣或簡單西餐就餐禮儀。

比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以下的飲食習俗:

在西方國家fork(叉)跟knife(刀)就跟我們中國的chopstick(筷子)一樣是進食的工具;salad一般稱“生菜”,但事實上salad不一定只是由生的蔬菜組成;外國人喜歡吃生的蔬菜,而中國人更習慣把蔬菜烹煮、炒熟再吃;rice是米飯,是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主食,而在西方國家,bread(面包)卻是他們的主食;外國人吃hamburger(漢堡包),sandwich(三明治),中國人喜歡吃dumpling(餃子)和noodles(面條);中國人喜歡tea(茶),英國的tea也是世界聞名的;coffee(咖啡)在中國的大部分家庭中還不是主要的飲料,但卻是外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chicken(雞),pig(豬)這些動物,西方國家的人只吃它們的肉,中國人喜歡吃它們的肉和內臟;而dog(狗),rabbit(兔)的肉只出現在中國人的菜單上,卻永遠不會是外國人的美食,等等。

通過這類詞匯的學習和文化含義的理解,小學生可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到西餐館就餐時,常常可以見到中國人筷子和刀叉并用食用西餐,很多外國朋友對此常常感到驚訝和不解。因此,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結合單詞的教授簡單演示一下西餐的就餐禮儀,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這樣他們在西餐廳就餐時,才不會鬧出笑話。

四、假期節日詞匯

Christmas(圣誕節)和Halloween(萬圣節)是小學英語學習中出現的最頻繁的西方國家假期節日詞匯。盡管這只是兩個簡單的單詞,但教師若能在教授這兩個單詞的音、形、義的同時,因時制宜地介紹相關的節日風俗,可以幫助小學生準確掌握這兩個單詞。

比如,教師可以告訴小學生,在Christmas的時候,Father Christmas或Santa Clause(圣誕老人)就會給小朋友送來Christmas present(圣誕禮物)。每家每戶都會準備一棵Christmas tree(圣誕樹)。這樣的趣味文化知識和詞匯的學習增加了學生的詞匯量和文化知識,卻不會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同時,不妨告訴學生,西方國家的Christmas就好比中國的Spring Festival(春節),也是非常重大的全國性節日。并且可以提示這兩個節日的不同之處。比起簡單地教授音、形、義,這樣的詞匯教學更能夠促進學生對單詞的深刻掌握,也才能培養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五、動物詞匯

動物詞匯也是小學英語學習中的重要詞匯之一。動物詞匯本身就有不同的含義和象征,在中西文化中有相似或不同的文化內涵。

相似含義的動物詞匯比如:monkey(猴子)在中英文中都指“聰明,機靈”之意;lamb(羔羊)都有“溫順,順從”之意。

不同含義的動物詞匯比如:dog在中文中有貶義,在英文中卻是“友好,可愛”之意;sheep(綿羊)在中文中是“聽話,聽從”之意,在英語中雖然也指“好人”,但是black sheep卻是“害群之馬”的意思,小學生通過這樣的了解,可以避免把black sheep理解成黑色的羊。

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學過的國家名稱告訴他們比如:eagle(鷹)是美國的象征;John Bull(約翰牛)通常用來指英國或英國人,等等。大部分小學生都能了解這些英語國家的名稱、國旗等,而且諸如此類的知識會帶給他們更多的信息量,也使他們感覺老師的教學不拘泥于課本知識。同時,通過這些簡單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教授,小學生會更有興趣想了解相關的其它動物詞匯的含義。

以上只是就小學英語學習中常見的幾類詞匯的文化內涵及聯想意義的歸納和對這幾類詞匯的相關的文化教學的一些建議。在日常的英語詞匯教學中,小學英語教師不僅應對詞匯的音、形、義這些基本方面給予重視,更應結合詞匯相關的文化內涵進行文化教學,真正地把《新課標》中的文化意識能力目標要求落實到教學操作中,幫助小學生培養起對外國文化習俗的興趣,使他們樂于了解外國文化習俗,善于分析簡單的中西文化差別,真正做到得體運用學到的英語,為以后的英語學習打下扎實的文化知識基礎。

注釋:

①很多老師往往只注意到詞匯的字面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李小芽.小學低年級英語詞匯教學策略例談[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05,(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