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紅塵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11 00:46: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看破紅塵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不懂愛.恨.情.愁.的我們.如詩似夢的年代。揮霍。充滿硝煙的年代似乎遠去。盛夏的太陽火辣辣的。我們也似乎變的不堪一擊。虛無縹緲的歲月在我們手上點滴流逝……
在歲月的長廊里。揮筆一畫,畫出青蔥的歲月。
似水。它如珍寶。
似夢。它易流逝。
[踏破鐵鞋,看破紅塵。]
虛無縹緲的來到這個世界。什么也不懂。古人的悲歡離合或許他們是很難忘記,而對于我們來說,卻什么也沒經歷過
或許,他們獨坐樓蘭看見夕陽的別樣美。落寞。悲傷涌上心頭。
岳飛,楊過,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看破紅塵。踏破鐵鞋或許,換來的只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屬于孟浩然,李白的這樣的詩人,擁有豁達的胸襟,寫下千古詩句,世人矚目,千古流傳至今……
[寂寞梧桐深月瑣清秋。]
月亮還是古人看到的那個月亮,一樣的明亮。一樣的多愁善感。借月亮,詩人可以寫下千古絕句。借月亮,離家的人們寄托思念。借月亮,訴說憂傷……
梧桐樹下的那個秋千還在蕩漾,可是月下的那個人,卻遠逝。
寂寞伴隨那個人,那佳人走過的歲月……
也許,歲月的輪回可以沖淡這一切的一切。
[幾度輪回。(春秋)]
無法阻擋歲月的變遷。朝代的復興與滅亡掀起的戰爭是無可避免的。
春去秋來的變化無可阻擋……
歲月的輪回,是那么的悲凄,屬于世人的只有同樣的答復。
[尾聲。]
篇2
初識是在胡蘭成《民國女子》中仿《子夜歌》作的那句“桐花萬里路,連朝語不息。”那個時候就覺得,桐花這種花朵,一定是極為清澈、淡然的。
曾經見過泡桐樹,生在野外,通直修長的樹干,灰褐色,綴著一朵一朵細碎的花。粉白晶瑩的桐花,花瓣斜斜飛揚,纖細柔美的花萼,帶著一圈淡淡的紫暈,如一串串淺色的風鈴,揚起清泠的天籟,又柔軟得像一個淡紫色的夢境。
它極香,不似依蘭、薰衣草那般的濃烈,也不似百合那般的優雅,淡淡的涼涼的,帶著寧靜悠遠的味道,仿佛緩緩流轉的歲月。那種味道不屬于喧囂的城市,也不屬于寧靜的鄉村,而屬于無垠的曠野,教人心頭漫起一縷溫柔悵惘,如它的花語一般,永恒的守候在一個遼遠的地方,生出溫暖的花朵,恍若鳳凰飛時落下的羽毛。
總覺得那是極美的,就像是年少時許下的心愿,清澈剔透。然而又如一個老人,經歷了苦痛人生后終究是懂了看開,懂了淡泊,生生落成了一朵清幽淡然的花。
桐花開時,已是暮春時分。望著窗外滿滿的淺淡的紫色,心情倏地就會變得很好很好,有一種清爽之意沿著落滿陽光的花瓣,延伸到心里的每一個角落,比陽光沁涼,比清風溫暖,又帶了些淡然之意。那個時候我總會微笑,想起很多很多歡樂的往事,也養成了習慣,每一年的那個時節,我都會莫名地揚起唇角,綻開一個淡淡的笑容,仰起臉看著高大的桐樹。
極高大的桐樹超然于群花之上、群人的視線之上,有些傲然卻也靜寂地開出一簇簇花來。高者往往是寂寞的,然而耐得住寂寞才能更高,能夠攀到如此高度的花,一定是極為寂寥、淡泊而又隱逸的。我猜這也許就是桐花的性格罷,不浮不華,靜靜的開落,遠離喧雜的人群而淡泊名利,用它淡而靜的性格去看破紅塵,看淡是是非非。
喜歡桐花,不止是因為它纖美的花型和清澈的顏色,也不只是那些雋永的詩句,更多的是因為這種性情和氣質。沒有牡丹、玫瑰的鮮艷,沒有向日葵的明媚,更無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單單是那樣一種淡泊,就足以教人心動,由心里喜歡著這種花。
或許早已注定了我與桐花有緣,連我的名字中也有個“桐”字。真希望自己能秉承桐花所有的性格,讓那些太多瑣碎的事情,化作過眼煙云;讓那些無端生出的煩惱,拋到九霄云外;I超脫那種嘈雜的生活,不在意那些所謂的名號,活得輕松些、簡單些、隨意些、淡泊些……也許真有那么一天,我會開成一朵清粉的桐花,靜而不寞,淡而不寡。
篇3
明代思想家李贄獨具慧眼,早在幾百年前就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便失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也。”也就是說,李贄認為世界上最純真最可愛的東西就是童心,沒有童心就沒有了真心,他以童心辨真偽,將其當做試金石,可見童心多可貴。
必須要承認,成長的過程就是被說教的過程。我們一天到晚被宣傳被教育,兒童的那個“我”不斷地被糾偏被矯正,童心漸遠以致于消失,一個人的真心沒有了,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沒有了真心會如何?對于同學們來講,你起碼寫不出好文章。
清代文學家袁枚曾說:“詩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陳楚南《題背面美人圖》云:‘美人背倚玉欄桿,惆悵花容一見難;幾度呼他他不轉,癡心欲掉畫圖看。’妙在皆孩子語也。”多么有趣的詩畫。袁枚說,陳楚南看到一幅美人圖,畫上的美人是背著臉的,他多想看看她長得什么樣,可是怎么叫她她都不轉身,沒辦法,只能把畫反轉過來才能看看她的臉,只有孩子才有這樣的思維,只有懷揣一顆童心的詩人才寫得出這樣的詩句,多少童心童趣何其意趣盎然!
怪不得袁枚說,“詩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了不起的詩人是赤子,赤子才有赤子之心。再說到赤子之心這個詞,也正因為我們一天到晚意識形態化,倫理道德鋪天蓋地,所以多少人根本不知道赤子指的是光屁股的孩子,而完全轉向拳拳愛國的他義了。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小時候最愛下象棋,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有一次他因為貪玩,到了吃飯的時候還在下,氣得母親跑過去搶下象棋,扔到了門前的河里。看著心愛的玩具被毀,小小的王陽明哀泣: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母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聲一響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多么有意思的童心詩!思想家王陽明如果沒有一顆童心,蕩漾得出孩子怎么“哭象棋”嗎?如果沒有一顆童心,也不可能使他成為了不起的思想家、理學家。
為什么伴隨著成長,童心就會漸行漸遠呢?李贄認為,童心是隨著兒童成長的所見所聞而削弱的,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斷被各種各樣的道理所灌輸。當然,受教育沒有錯,只是國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做人”、“表現”的桎梏下,做人變成了作秀,表現變成了表演。臺灣一位6歲的小朋友寫下了這樣的幾行字:蝸牛走路的時候/天上打起雷/蝸牛嚇得要命/就趕快伸出避雷針/繼續趕它的路。看似尋常卻是我們絕對說不出來的。蝸牛遇到雷電,我們想它一定會蜷縮到殼中去躲避,它能有什么預防雷擊的辦法?在6歲孩子的心里卻有!嫩嫩的蝸牛角就是避雷針,而且還是兩個。這就是詩,我們為什么做不出,因為少了童心。所以說,你想成為詩人嗎?那就要有童心。
當年,法國總理貝當古訪華,到北京一家常供接待的幼兒園參觀,孩子們載歌載舞,熱烈歡迎。貝當古走后,老師安排孩子吃完飯,促其上床去午休。沒想到孩子們都不睡,還沉浸在貝當古情結里走不出,最后大家不約而同在疊得方方正正的被子前跪下,掄起一對對小拳頭,劈里啪啦地猛敲。老師一臉愣怔驚問這是干什么?孩子們的小拳頭擂得更響:“被當鼓”,“被當鼓”,“被當鼓”!何其天真爛漫的一幕。
透過爛漫與天真,其實是我們教育的失敗與悲哀。從小,我們就灌輸給孩子許多倫理道德、意識形態,不管他們懂不懂,如同催熟劑,使孩子速成為“小大人”、“小老樹”。這種違反生長規律的揠苗助長,是對心性最大的戕害,也最大程度地扼殺了創造力。貽害體現在寫作上,自然是人云亦云的裝腔作調、虛偽造作。
篇4
一個人離家近近的,總是在家門口轉悠,沒有成年累月遠走他鄉漂泊四方的經歷,很可能體驗不到那種游子思鄉望穿雙眼欲罷不能欲說還休的切身感受,體驗不到思鄉的那份甜蜜和苦澀。天天在家鄉的田間地頭一畝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天在家門口走來走去,難免會對家鄉的人和事沒有新鮮感、神秘感,熟視無睹,對家鄉的人遷沒有激情,沒有惆悵,甚至感覺不到欣喜。
一
《西游記》上說孫悟空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那是虛構的神話。天地間,沒有人是從天上掉下來,都有一個出生的地方即生養他的家鄉。我常納悶:出門在外的,為啥還會想家?家里頭有啥想頭?人類的思鄉情結,戀家情結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不想家不行嗎?自古到今,一個人遠行百里,行走天涯,就是當了大官,掌了重權,賺了大錢,大富大貴,也總想著家里的老婆孩子熱炕頭,總想著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總想葉落歸根,總想回到家鄉溫暖的懷抱,踏上生他養他的那片熱土,總想回到家鄉聽聽鄉音,喝喝甜甜的家鄉水。
對一個年老體弱兩鬢斑斑的老者而言,回到家鄉,迎接他的,或許并沒有期盼中的骨肉親情,沒有站在村口翹首以盼的親人那一張張熱情洋溢的笑臉,甚至連從小一塊玩耍的兒時伙伴或者說發小也不多見,看到的是許多陌生的面孔和疑惑的目光,想打招呼卻又顯出幾分無奈和尷尬,其心境真應了賀知章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但他愣是還一心想回到家鄉走走,看看,憶憶,對家鄉牽腸掛肚,愁腸百結,放心不下。
二
我常常想要回家鄉走走,看看,中間又沒有隔著千山萬水,卻怎么就總是這事耽擱那事拖延難以成行?回鄉的路能有多長?怎么老是不能痛下決心,猶豫不定,歸期一推再推,遲遲不肯付諸行動,踏不上回鄉的路程?我不是薛道衡,但他的“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卻分明是在寫我,在真實地描述我思鄉的一腔惆悵。
我今年四十歲出頭,家鄉早已成為一種塵封的記憶。我8歲時母親因生我的小弟得了產后熱去世。18歲時,我的父親也不幸墜馬身亡。下學后,走上社會,先是當了泥腿子,在家鄉種了幾年田地,一有機會,我就抱著滿腦子的幻想,毫不猶豫離開了家鄉阡陌縱橫的田野走了出來。如今,父母都已不在人世,老婆孩子又在身邊,幾乎天天都能團聚,姊妹幾個也都成家立業,我回家鄉,并不是也不能回去看望年邁的父母,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姐妹們家里有事時才走動一下,平時很少回家鄉。個中堂而皇之的理由,對外人講,當然可以用“工作忙、雜事多,抽不出空閑”來搪塞。不過,自己心知肚明,那只是原因之一,真正的原因還不是由于生活壓力大,養家糊口經濟捉襟見肘不寬裕所導致的結果?工作單位離家鄉一百多里地,開車回家鄉,就為看一眼家鄉村子里那個破敗不堪的農家院落,就為與街坊鄰居嬸子大爺聊聊天說說曾經的往事,一來一回,油耗、禮物等各種費用沒有幾百塊下不來。對于像我當前這樣收入微薄囊中羞澀的工薪階層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千萬不可以忽略不計的。
三
如果說從二十多歲出頭就離開家鄉算起,到現在,又一個二十年多過去了,我依然在外流浪,一年四季呆在離家鄉很遠的地方。先是離家幾十里,然后是離家上百里;先是在一個城市,然后是又來到另外一座城市,隔著家鄉山山水水,離家鄉越來越遠,一年到頭回家鄉的次數越來越少。
小時候,我還是一個懵懂的孩子,在家鄉生活的年月,很是羨慕在外工作的“公家人”。村子里誰的家長是在外工作人員,每月都能掙工資,有不少出差見世面的機會,回家還常常給孩子捎水果糖,有關系有門路,能辦成憨厚老實消息閉塞四處碰壁的莊稼漢辦不成的好多事,時時處處受人尊重,真好!真叫人羨慕死了!我晚上做夢都想外出工作,成為一名拿工資吃飯的國家人!
然而,這些年離開家鄉,不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汗流浹背耕種責任田,搖身一變,成了工人階級的一分子,成了每天按時上下班的上班族,事情遠不像我想像的那般理想,那般美妙。離家遠走,那是因為自己家庭條件差,總感覺在鄉里鄉親們面前站不到人前,屢次遭人白眼,而一心想出來闖蕩江湖,混出個人樣混出個名堂,想讓父老鄉親抬舉一下高看一眼。多年來,盡管我也很邁力很吃苦,也曾任勞任怨,也曾頑強拼搏,也經歷了一番又一番坎坷磨難,幾番掙扎,幾番風雨,品嘗不少酸甜苦辣,各種原因依然沒有出人頭地,依然擺脫不掉貧窮的底子,改變不了打工者的身份,依然是個靠工資吃飯的“月光族”。再說仔細點,依然是個靠推敲文字吃飯的文弱的文字匠。
家鄉的街坊鄰居老少爺們人曾對我寄予殷殷的期待,日夜都盼著我的出息。毫無疑問,很遺憾,我讓他們深深地失望了!在中國人看來,人有出息的標志是要么有錢,要么當官掌權。我奔波多年,一沒發財,二沒當官,只是一個靠工資吃飯的煤礦工人,當然要歸入沒有出息的行列。如果說還算有點作為的話,也不過通過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出了幾本書而已,勉強算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作家。古人云“百無一用是書生”。幾回回陰雨連綿的秋天,月色朦朧的夜晚,思鄉的滋味空前濃烈,思鄉的心情分外迫切,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但卻羞于回家鄉,不敢回家鄉,唯恐愧對家鄉人滿含親切的目光,恐怕滿足不了家鄉人合情合理不算過分但于我而言卻滿腔苦衷無法言說很難幫他們實現的小小愿望。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不是一般的膽怯,而是發自內心的對家鄉那種沉甸甸的情感不堪重負。
四
心頭縱然有多少羞愧,多少不安,我想回家鄉要回家鄉的一顆心永遠不會變。人不論身處何時何地,只要不是甘自平庸墮落之輩,沒有不想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隨著年齡的增長,幾經滄桑,這才感覺到干事創業并不像夸夸海口說說那么容易,就漸漸看透世事,變得淡漠名利豁達開朗安分守己起來。看破紅塵也好,知足常樂也罷,到了步履蹣跚的老年,我還是要忍不住回家鄉。
篇5
《紅樓夢》里對每個人都是刻畫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心思,讀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淺,更感到世態炎涼,真真假假,到頭來都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1年名著紅樓夢讀后感優秀作文五篇,歡迎大家查閱!
紅樓夢讀后感范文1當你問我最喜歡哪本書,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紅樓夢》!”一講到《紅樓夢》,我的腦中就會浮現出賈寶玉,林黛玉等小說人物。
在一次關于人物描述介紹的課文學習中,又講到《紅樓夢》中的王熙鳳,讓我和譚教師對這本書產生了共鳴。沒想到譚教師也喜歡這本書,上課的時候,我便仔細聽譚教師對王熙鳳這個人物的性格分析,心里全都被文章迷住了。一下課,我便立刻去找譚教師一齊了解《紅樓夢》更多的含義。
有一次,我在閱讀了《紅樓夢》的時候,對文中人物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情感產生了疑問,便去找譚教師一同探討。譚教師認為,賈寶玉和林黛玉在初次見面的時候就一見鐘情,因為黛玉的疑心病所以在一點點小誤會的時候吃醋,在兩人的情感中會發生很多矛盾,感情不穩定。而我的觀點則認為,在寶玉初會黛玉的時候,因為黛玉的外貌產生了好感,在以后的生活中,因為許多事情而漸漸發現了對方的心意,使感情加深了,可是由于黛玉的細心眼,難免會發生一些糾紛。在我和譚教師進取的探討和分析下,最終的結論是:黛玉和寶玉初見時,雙方心里都產生了一點好感,在之后生活中的矛盾和一次次的談心、溝通,使感情又更進一步,但誤會也是難免的。
我和譚教師都喜歡看《紅樓夢》,又疑問時雙方一齊討論,使我對這本書的理解更加明白了。能和教師一齊看一本書,就能互相學習到更好的知識.
紅樓夢讀后感范文2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是讀《紅樓夢》。當時我12歲,在城關中學上初一,吳曉冰教師是我的語文教師,她的言傳身教令我如沐春風,使我對語文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那年寒假,吳教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任務,就是閱讀一本名著。
我的母親,對我有著重要影響的又一位女性,她從不吝惜給我買書錢,即使那時家里并不寬裕。她帶我到書店,我在書架前徘徊了很久,最終挑了一本《紅樓夢》,彼時在我年幼的心中,《紅樓夢》是一本最的名著,更何況它的價格,在四大名著中也是最貴的。
但一個12歲的孩童,想要讀懂紅樓夢,并非一件易事。果然翻了幾頁,我就讀不下去了,開篇講的神話故事,繞得我云里霧里,并不熟悉的表達方式,令我懵懵懂懂,不肯再讀。
但也就是因為家里并不寬裕,沒有其他的游戲方式,過了幾天,只好重新拿出來再讀,跳過晦澀難懂的部分,這一次我很快被它所吸引。我不得不承認,那種吸引首先是豪門大戶里的富貴生活對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女孩的吸引。書中寫到的每一處院落,每一件華服,每一道美食都令我神往。做法考究的茄鲞,劉姥姥夾不起來的鵪鶉蛋,寶釵送給黛玉的燕窩,寶玉挨打之后想吃的小荷葉小蓮蓬的湯,賈母嫌太油膩的鴨子肉粥,寶玉給晴雯留的豆腐皮包子,秦可卿病中能吃得動的棗泥餡兒的山藥糕,不勝枚舉,給了我一場想象中的美食盛宴。
也想在大觀園中分得一處院落來住著,閑時串串門子,拜訪好友,吟詩作賦;也想拿手帕攏一包花瓣,枕在落花紛紛的石榻上淺睡;也想在飄雪的琉璃世界,和一眾好友圍爐烤鹿肉,飲溫酒。我像初進賈府的林黛玉,細心翼翼地揣摩各類人物的心境;也像剛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貪看富貴人家的一飲一食。書中仍有些不能理解的文辭和欣賞不來的詩詞,不妨礙閱讀,便暫且割下。
日復一日,很快《紅樓夢》就被我讀完了,每每合上書,只覺唇齒留香,舍不得束之高閣,于是我開始了一遍又一遍地回味。這一次閱讀,我不是從頭到尾細讀,乃是隨性所至,翻到哪一頁便從哪一頁讀起。讀熟了之后,心里想看哪一段,就翻到哪一頁。記得那時最愛讀的,是寶玉同黛玉吵架,老媽子同小丫頭吵架,當姨娘的排揎當小姐的,當主子的掌摑當奴才的,當老子的教訓當兒子的,當丈夫的要殺當媳婦的,當主母的陷害當姨娘的。品之如飴,嚼之有味。尤其是探春和寶釵在榮國府興利除弊,撐起賈府改革事項那一節,引發各類矛盾沖突,更是百讀不厭。
之后隨著年齡增加,學識增長,閱歷豐厚,書中那些不懂的詞也懂了,不能欣賞的詩句也能欣賞了。于是就異常愛讀書中所寫到的詩句,它們或長或短,卻都和人物性格命運息息相關。_中,群芳夜宴,眾人占花名兒,寶釵抽到牡丹,簽曰“任是無情也動人”,不就是寶釵這個“氣一暖,就吹化了”的冰雪美人的注解嗎。湘云生日,寶釵替她張羅請眾人吃螃蟹賞菊作詩,黛玉《問菊》中說“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不就是她自我清高孤傲,目下無塵的寫照嗎。
香菱學詩時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這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見了這景似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短短一句,就道出了詩歌的說不出來的好處。語文課上解析再多,不如原句精妙無雙。寶釵進入大觀園,黛玉對她一向很冷淡,之后寶玉覺察到黛玉對寶釵的態度轉好,用《西廂記》里的一處戲文問黛玉道“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借用“舉案齊眉”這個典故說明每每只是孟光對梁鴻尊敬有加,何時梁鴻也能對孟光舉案齊眉,把釵黛之間微妙的小兒女的心思一語道中卻又未曾戳破,比直言問她幾時接納了寶釵強上千百倍,黛玉不僅僅不惱,還稱贊說“這一句原問得好,你問得也好。”
再之后,年歲增長了些,對書的理解也更深一些。我開始懂得黛玉和寶玉從未互相說過一句喜歡的感情更加純粹而徹底;也開始理解黛玉非死不可,而寶釵對于自我即將嫁給寶玉這件事只能暗自垂淚,我明白他們三人的感情杯具正是身處這座院子帶來的杯具。繁瑣華麗的高門大戶像一襲爬滿了虱子的華麗旗袍,早已腐朽了。我兒時所理解的作者曹雪芹的辛酸淚與荒唐言可是十分之一。
如今,時展了,生活富足了,娛樂方式豐富多樣,電子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處在終端的我們如上癮一般一條又一條的刷新消息,卻靜不下心來去一遍又一遍閱讀同一本書。我十分懷念那個坐在小小的房間里心無旁騖翻閱一本書的小小的自我,那是生命最虔誠的模樣。
紅樓夢讀后感范文3“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黛玉低吟著的悲涼試句一向被古往今來的獨孤人士吟唱至今,這句詩出自曹雪芹的手筆,似乎也暗示著《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悲涼結局和它之中蘊涵著的封建社會獨有的蒼涼和無奈。
記得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紅樓夢》了,懷著一種壓抑的心境,小時候素來不愛讀書,那印象中大觀園的繁雜與喧鬧似乎就是兒時對《紅樓夢》的理解。寶玉的輕浮,黛玉的憂郁,寶釵的大方,劉姥姥的和善,鳳姐的小家子氣,其他人物各自的輕佻,刻薄,總之,這本書只是記錄了晚中清時一戶人家的興衰史,當時,我是這么理解的。
可再仔細品讀之后,隨著見解的豐富,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僅只意味著一個純粹的俗氣的故事,它開始有了更深遠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悲傷與凄慘,也讓我領略到了曹雪芹這個懷才不遇的文學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觀念。
寶玉曾說:“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純潔,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渾濁了。”寶玉為何有此感?這也不正暗示著曹雪芹對當時社會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顧的現象覺得無比反感與憤憤不平么?黛玉為何生性郁郁寡歡,喜散卻不喜聚?
因為作者正是借這個凄慘美人兒所表達自我內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對封建社會文人沒有自由所以心中悲傷,憂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鳳姐之類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個年代猥褻小人的真實寫照。
也有善良的主兒,如襲人,也如像前面所說到的尖酸小人,也有樂于助人,熱心,善良的一面,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發的片刻。然而,杯具的色彩仍籠罩著這個美麗切極具諷刺意味的故事,那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與天各一方也證明了作者內心對社會的極度失望和那看破紅塵的一分灑脫與傷感,令讀者不覺為之一顫。
雖說這本書字里行間顯露路出的的社會的世態炎涼著實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長嘆,然而其中也有美麗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觀園中的一家人一同飲酒對詩,一同喜接春聯的熱鬧,開心,亦如寶玉應對黛玉時的那一份討巧與能言善辯,一家人在一齊的溫馨,也使讀者在閱讀時嘴角不禁泛起一絲浮萍。
其實,這也正是民間人家風俗與良好教養與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真實寫照,然而越如此,結局變越顯得滄桑凄涼,越覺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語言和矛頭也不會直指人們內心的最深處,如此傷感。
讀完《紅樓夢》,從那個壓抑封建的社會陰影中逃脫出來,長吁了一口氣,環顧四周,自我生活的環境至少能有讓自我長吁一口氣的空間,而當時的人們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錮,他們的心境又是如何呢?
所以,每當讀完一遍《紅樓夢》,那在讀之前的緊張,壓抑,似乎都煙消云散了,內心對苦難,艱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對夢想的追逐也越發執著。我們也理當為了這而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民主時代,在生活中,有艱苦,有困難,但那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環境,觀念無關,可是,比起封建社會的人,我們至少有權利去戰勝他,我們有本事起戰勝他,我們有資格去戰勝他,這,難道不值得慶幸嗎?
靠在書架上的《紅樓夢》,靜靜地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是喜,是憂,是聚,是散。它,孕育著狂熱的內涵;它,傳承著深刻的思想;它,透散著醉人的感傷。
紅樓夢讀后感范文4林黛玉,這個大家所熟知的形象,也是我所為之傾懷的。在我的心目中,林黛玉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形象。
多愁善感,年少才高,貌美如花,天真率直。這位封建主義統治的叛逆者因性格之故,而常因感懷身世、自己的體質纖弱等問題悄然淚下。而這些淚,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
黛玉的淚,是貞潔的,是悲楚的,也是無與倫比的。當一滴滴晶瑩的淚珠從黛玉白皙的臉龐悄無聲息地劃落,這世間最真摯的情感也隨之流露。又言之,柔情似水之感,亦含其中。
黛玉的淚,是純粹的,是憂慮的,是傷感的,有時,我們不得不承認,黛玉的多愁善感似乎太嚴重了些。從某種角度來說,不僅僅是我們,社會也不認為多流些淚有什么好處。若換做是我們現在,也就是當今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去做這些事情,都會和黛玉的行為截然相反。換句話說,在當今社會上,黛玉之行無論如何都會受到排斥。
黛玉的淚,是因感動而劃落的淚,是對異端的崇敬,也是對自身的憐憫。這一切,都源之于黛玉的內心敏感,情感脆弱。加之寶玉、黛玉二人常為一些小事爭吵,使黛玉抑郁憂慮之情一直未減。若是黛玉常笑,再加之她十分聰慧,或許就不會落得那個下場了吧。當然,這也只是一種無憑無據的猜測而已。究竟怎樣,我們無法知曉。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黛玉,她猶一高貴春花,羞也;如一善感秋花,愁也;似一天真夏花,純也;如一孤傲冬花,慎也。
好一個黛玉,為愛情熬盡最后一滴淚,終得死,且含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紅樓夢讀后感范文5我讀不懂《紅樓夢》,讀不懂《紅樓夢》中的人,更讀不懂人中的那朵奇葩——林黛玉。
“寶玉,寶玉,你好——”在我耳邊回蕩,我不懂,“好”什么?一個“好”終結了黛玉的一生。正如書中所說:“香魂一縷隨風散,瀟湘館在人已去”。
也許人死了才會有人緬懷吧。黛玉短暫的人生,如同曇花一現,卻留給我絲絲遺憾。她有絢麗的才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碎解訴秋心”。“秋心”就是愁吧,愁向紙訴?她覺得煩了,“題素愿”。
繁華富貴的大觀園中,黛玉不像貪圖榮華富貴之人,只顧享樂,她有自己的愁怨,哀思,是什么?父母離世,大觀園人網復雜,知心者幾人?仔細看了幾首詩,確是黛玉自認“滿紙自憐題素怨”。黛玉重立桃花社,《桃花行》更是體現出她的悲哀。“淚、冷、倦、憔悴”成了黛玉詩中的常見詞,對于這些,我并沒有共鳴,這大概就是曲高和寡吧。懂黛玉的只有寶玉。書中說:“寶玉看了并不稱贊,卻滾下淚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黛玉聽了,一定滿心歡喜。
李清照因“物是人非”而“人比黃花瘦”,黛玉因離喪而作“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我真嫉妒這花兒,能與她們同悲愁。我有心但無力,她們那樣高的峰,我無力一睹風采,也許她們的悲愁在與云兒徜徉吧!要是我與黛玉同在大觀園,我恐怕只能做她遠遠的觀望者吧!
我又為黛玉高興,死了也好,也許她早就明白死了好。寶玉答應娶寶釵的那一刻就注定她要永遠失去一個知己,一個唯一懂她的人。因此,她焚稿斷癡情。沒了知己,黛玉的堅定與堅決讓我佩服,走得痛痛快快,不留一絲一毫,詩詞上寄托著她的愁思,也許是燒光了它們,一塊兒去另一個地方吧!我看到了一個封建制度下的婚姻悲劇,就她而已,死去就是最好的結局,干干脆脆。賈迎春嫁給了中山狼孫紹祖,賈探春遠嫁他鄉,賈惜春出家,賈元春,下一個呢?比起她們,黛玉是可喜的,她不被迫,心定義決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