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秋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09 19:55: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秋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秋的詩詞

篇1

中秋登樓望月-----[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中秋月·中秋月----[明]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唐]司空圖

閑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

滿江紅·小住京華------[清]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宋]范成大

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今年新夢,忽到黃鶴舊山頭。老子個中不淺,此會天教重見,今古一南樓。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斂秦煙,收楚霧,熨江流。關河離合、南北依舊照清愁。想見_娥冷眼,應笑歸來霜鬢,空敝黑貂裘。釃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宋]史達祖

西風來勸涼云去,天東放開金鏡。照野霜凝,入河桂濕,一一冰壺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盡成悲境。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江南朋舊在許,也能憐天際,詩思誰領。夢斷刀頭,書開蠆尾,別有相思隨定。憂心耿耿。對風鵲殘枝,露_荒井。斟酌嫦娥,九秋宮殿冷。

醉落魄·丙寅中秋-------[宋]郭應祥

瓊樓玉宇。分明不受人間暑。尋常豈是無三五。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素娥閱盡今和古。何妨小駐聽吾語。當年弄影婆娑舞。妙曲雖傳,畢竟人何許。

滿江紅·中秋寄遠-----[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常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云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洞仙歌·中秋------[宋]向子湮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凈。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人猶苦余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清]查慎行

長風霾云莽千里,云氣蓬蓬天冒水。風收云散波乍平,倒轉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升天斂容。舟人回首盡東望,吞吐故在馮夷宮。須臾忽自波心上,鏡面橫開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遙聞漁父唱歌來,始覺中秋是今夕。

送魏八------[唐]高適

更沽淇上酒,還泛驛前舟。為惜故人去,復憐嘶馬愁。云山行處合,風雨興中秋。此路無知己,明珠莫暗投。

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宋]曾幾

年年歲歲望中秋,歲歲年年霧雨愁。涼月風光三夜好,老夫懷抱一生休。明時諒費銀河洗,缺處應須玉斧修。京洛胡塵滿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宋]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折桂令·中秋-----[元]張養浩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嫦娥-------[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唐]韓愈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圣登夔皋。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中秋玩月------[明]佚名

團團離海角,漸漸入云衢。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中秋月------[宋]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對月------[唐]曹松

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陽關曲·中秋月------[宋]蘇軾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菩薩蠻·何須急管吹云暝------[宋]高觀國

何須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開金餅。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桂花香霧冷,梧葉西風影。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簫。

琵琶仙·中秋-------[清]納蘭性德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宋]晁補之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閑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螀,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水晶簾不下,云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秋千頃。

水調歌頭·中秋-----[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唐多令·蘆葉滿汀洲------[宋]劉過

篇2

春天慷概地散布著芳香的氣息,大自然五彩繽紛————青草如綠波,桃花如人面紅,葵花金燦燦,玉蘭花潔白無暇。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表示春夏秋冬的詞語,歡迎大家閱讀!

表示春夏秋冬的詞語1立夏 入夏 夏至 初夏

仲夏 盛夏 夏日 夏天

夏季 夏裝 夏夜 夏時

夏令 夏末 夏初 長夏

苦夏 署夏 酷夏 炎夏 消夏

熾熱 酷熱 炎熱 火辣

灼熱 悶熱 火熱 熱風 熱浪

中署 避署 消署 涼快 涼爽

表示春夏秋冬的詞語2秋天 秋日 秋月 秋季

秋時 秋令秋風 秋分 秋末

秋雨 秋山秋色 秋涼 秋光

秋夜 秋葉 秋云 秋霜秋菊

秋景 秋收 秋意 立秋 初秋

仲秋 金秋 中秋 深秋 晚秋

殘秋 暮秋 三秋

表示春夏秋冬的詞語3盛夏季節 酷暑季節 酷暑盛夏

盛暑炎夏 溽暑酷夏 溽暑盛夏

炎炎盛夏 五黃六月 時值六月

正值三伏 熱在三伏 盛夏三伏

三伏暑天 三伏盛暑 大暑酷去

伏梢末盡 已是夏末 多雨季節

表示春夏秋冬的詞語4陰雨季節 夏收季節 春種夏收

夏收夏種 夏收大忙 夏陽酷暑

六月炎暑 夏日炎炎 夏日可畏

太陽毒辣 太陽毒熱 烈日中天

赤日炎炎 夏日炎熱 盛暑炎炎

夏意正濃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夏水湯湯 暑月蟬鳴

表示春夏秋冬的詞語5秋高氣爽 秋風蕭瑟 秋風紅葉

霜葉知秋 枯枝敗葉 漫江碧透

秋涼如水 一汪秋水 秋月如鏡

秋水盈盈 望穿秋水 秋菊盛開

篇3

關鍵詞:層次需求理論:激勵制度:人力資源管理

激勵是心理學中的重要內容,是指持續地激發人的動機和內在動力,使其心理過程始終保持在激奮的狀態中,鼓勵人朝著所期望的目標采取行動的心理過程。激勵也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內容,是指激發人的行為的心理過程。激勵這個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發員工的工作動機,也就是說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去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員工努力去完成組織的任務,實現組織的目標。因此,激勵機制是事業單位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能夠影響職工的工作態度,有助于提高員工的工作的積極性,調高員工的工作效率,進而推動事業單位的長足發展。

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的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也在進行著不斷的改革,但是在改革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相對滯后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改革

近年來,我國的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改革一直沒有間斷過,經過管理階層和一線員工的努力嘗試和積極探索,取得了一些的效果,但是,從整體來看,因為事業單位特有的內部體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一些歷史淵源,符合各種不同類型的事業單位特點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系的改革就顯得相對滯后,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深化。

(2)相對匱乏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機制

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化程度比較低,使得部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的內容單一、水平較低,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質和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目前,分流人員出口不暢基本是由于部分地方財政壓力大、社會就業壓力加劇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事業單位人員在安置上的困難,需要社會保障制度這一有效的風險規避機制來克服。

(3)相對不足的人力資源考核機制

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長久以來的舊制度中的薪酬平均分配和干部身份終身制的不合理性一直是調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推動人力資源改革進程的瓶頸,近幾年,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針對這兩個問題,實行了“分配激勵機制的靈活多樣性”和“以聘用制為基礎的用人機制的建立”的改革。在推這些相關改革內容的過程中,逐步暴露出了對相關配套問題的認識的重要性,并沒有注意到相應的整體上跟進的改革。

產生上述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的主體是國家,事業單位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其實行的人事制度是和國家機關人事制度一體化的,因此說,事業單位相關員工與國家機關部門在人事各方面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也就是說,事業單位的相關管理人員是國家的干部身份;事業單位工人也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人。

二、淺析基于層次需求理論的激勵制度在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管理者應該從事業單位員工的需求的五個層次入手來建立激勵制度,進而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1)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勵制度

薪酬激勵制度的建立在激勵員工的措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薪酬不僅僅是金錢的激勵,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滿足員工的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即可以用薪酬來購買生活必需品,滿足吃飽穿暖的最基本的需求),更是可以隱含著對員工的成就激勵和地位激勵等,也就是說可以滿足員工的需求層次里更上層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2)確立明確的目標激勵體系

通過設置明確的目標,激發人們動機并且指導其行為,達到調動人的積極性為目的的激勵方式成為目標激勵。因為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啟發對高目標的追求,進而得到鼓舞其奮而向上的內在動力,以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通過設定一定的愿景目標,會對員工產生激勵作用,而以理想和信念為支撐的激勵是一種高層次的激勵。可以使員工得到充分的歸屬感以及尊重并在這個追求并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自我實現。

(3)加強持續的情感激勵理念

在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中,愛和歸屬感以及尊重情感被放在了較高的層次上,當員工薪酬收入達到較高水平后,金錢等物質手段的激勵作用會顯得越來越微弱,而與之相對的精神激勵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它會使得情感激勵更富有人性化,從而產生出巨大的物質能量。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每個人在付出自己的勞動過程中,都希望得到外界的理解和認可。事業單位的各級領導要多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問題。建立和諧的工作氛圍,了解員工的心理和情感變化,是增加單位凝聚力的關鍵。只有員工都能在和諧的工作環境中工作,保持心情舒暢,工作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才能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篇4

為了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指導學生分成幾個探究小組,以“登高”與“臨水”的聯系為切入點,以“悠悠臨水情”為主題,結合所讀過的古典詩詞,各自選擇一個角度,探究品味詩人在“臨水”情境中寄托的獨特情懷。另一方面,我以余福智教授關于用粵語朗讀古典詩詞的理論為基礎,從“音韻效果的安排更能傳達詩人的獨特生命體驗”的角度領悟杜甫在飄泊江湖、俯仰登臨時抒發的悲愴情懷。我在課堂上引入了對詩歌的粵語朗讀。在《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聯中,“落木蕭蕭”四個字用粵語讀特別凄愴:粵語的“蕭”音比普通話讀音少了a的音素,作為飄零落葉的擬聲詞,它就更能傳達蕭瑟的秋意;“落木”兩字用粵語讀為入聲字,傳達的又是一種壓抑感。“滾滾”作為長江流水的擬聲詞,粵語讀音比普通話讀音更開闊嘹亮,更能傳達江水洶涌澎湃的氣勢。在杜甫《登岳陽樓》中,“尤”韻本來就宜于抒發悠長的愁緒,第四句的“浮”字只有用粵語誦讀方有這種在廣闊天地漂泊的意韻;而第三句安排了“坼”這個入聲字,撕裂痛感猶在耳邊,第七句末的入聲字“北”,更好比流水遇上了石頭,不由不發出嗚咽之聲了。

我對《登高》和《登岳陽樓》的閱讀教學是基于以下理論背景的:一是錢鐘書先生關于“登高望遠”、“在水一方”文學母題的理論。錢鐘書先生認為,“登高望遠”是中國文學典型意境,也是中國文學千古母題。“登高望遠”蘊涵著人類古今相通的心理情感流動規律:期望(不見)——失望(至極)——怨望(遣憂)——登高望遠(胸懷期望)。在什么心境下的人常常登高望遠?客羈臣逐,士耽女懷,孤憤單情,登高望遠,曲傳心理。“登高望遠”時,往往“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歸納了這樣幾種情境:一是望遠方,思遠人,無奈關山難越(空間);二是望故跡,思古人,無奈思慕難及(時間);三是望天地,思人生,無奈超脫難企(時空)。在古人的聯想思維中,“登高”與“臨水”有著難以分割的聯系,所以“登高望遠”文學意境在中國詩文中又可流轉變型為“在水一方”文學意境,我們可以找到兩個意境“遙遙溝通”的聯系:一是由“關山難越”聯想到“流水無情”(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二是由“空間之遼闊”聯想到“時間之悠遠”(如“無邊落木”、“不盡長江”);三是由“騁懷望遠”聯想到“在水一方”,或“道阻水長,欲渡無楫”(如“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或“既清且淺,不得逾越”(如“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二是余福智先生關于用粵語朗讀古典詩詞的理論。

余福智先生認為:唐詩從古樂府時代大踏步跨過來,甩脫了附加在自己身上的音樂外衣,要用自己的字音形成旋律,獨立謀生。唐人讀詩可以讀出怎樣的旋律,我們固然沒有辦法親耳聆聽。唐詩的旋律是依靠平仄來支撐的,聰明的唐代詩人,為了更豐滿地傳達出自己的生命體驗,總要把平仄安排得抑揚頓挫,使之恰好和他的情感活動模式相一致。而追溯文獻推究,使用粵語朗讀顯然更能接近唐詩平仄安排的原味。通過《登高》和《登岳陽樓》的閱讀教學,我有兩點膚淺的思考:一是中國典型文學意境可促進古詩文閱讀鑒賞的“圓覽旁通”。

篇5

關鍵詞:開展活動;古典詩詞教學;興趣

粵教版選修1《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一書,人教版選修1《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部”三個單元全都是中國古典詩詞篇目。唐詩宋詞就是我國文學上的瑰寶,選進教材的都是極具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但即使再美的詩詞,在連續的為備考進行的教學中學生不免也會產生審美疲勞,覺得乏味。而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課程目標”第一點就提到要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該如何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詩詞的勃勃興致呢?本人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認為可以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常態教學中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詩詞綜合實踐活動,多角度、多層面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濃厚興趣。下面以粵教版選修1《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下面簡稱“粵選1”)為例談談古典詩詞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設想與實施。

一、“命名取號”醞釀蓄趣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課程目標”的闡述要求學生嘗試組織文學社團,其實在班上也可組織成立縮微的“文學社團”,如某個專題方面的學習小組等。所以,在正式進入詩詞教學前可發動組織學生成立“詩詞學習小組”。即在班級要求全體同學以4~6人組合成立一個詩詞學習小組,所有同學均要參加,組員盡量包含“各有專長”的同學,如語文綜合素養較高、會繪畫或唱歌、能制作課件等。選好組長,并取一個有詩意的組名。同時,建議每個組員各取一個有個性的字或號以顯“詩意人生”。在整個過程中,詩詞學習小組不能任意變換組員,以保證后續開展活動時詩詞學習小組的整體合作及統一。

一般來說學生在分組后為小組取名的時候都很積極,許多小組成員常常為一個字展開激烈的討論,就怕自己組的名沒有其他組的有意蘊。同學們最后定的組名,有些取自古詩詞名句,有些融進組員的名字,有些結合組員的興趣愛好等,每次總能出現許多“出彩”的富有詩意的組名,如“疏星淡月”“鴻雁單秋”“夢圓唐朝”等。而在給自己取字號的時候,如果出現不夠積極的情況我就借機滲透古代文化常識,借力激趣。我在簡單介紹古人取字與號的基本知識時,就特別向學生強調:字,也叫“表字”,古時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學識、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為地位的象征;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有號的人多是那些圣賢雅士。這個時候學生就積極起來了,全班出現一股勢不可擋的“查詞典,定雅字,取美號”的熱潮。

而@些都為接下來的詩詞學習鋪設道路,醞釀蓄趣,營造學習氛圍。

二、“古代詩歌我來講”自主鑒賞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的“課程目標”闡述中提到學生要能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詩文。還指出:選修課程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古代詩歌我來講”自主鑒賞活動就是指在老師的示范講解下,學生自主鑒賞詩詞,然后選擇自己喜歡又感覺理解最透徹的詩作給同學們講授,學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講臺當小老師的機會。

粵選1將唐詩宋詞元曲中大家們的作品編為基本閱讀課,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題材內容分類編排為拓展閱讀課,這樣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點。教師先把不同題材的作品與名家典型代表作列為自己示范重點講授的專題課與名家學習課。專題授課講明詩詞常識,讓學生初步掌握詩詞的分類鑒賞。名家學習課精講最能體現詩人風格的詩篇。除了這些,其它的篇目則可讓學生進行自主鑒賞。學生與教師根據教學進度輪流穿行。如杜甫詩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亂為背景,體現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詩歌藝術技藝。教師可只講《月夜》,而其余四首詩讓學生自主鑒賞。

三、“尋覓收集”深入研究

新課標指出,詩歌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學習篇目,進行作品鑒賞,即鑒賞研讀是建立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的。要保證學生的閱讀量勢必要找到相應的契機,給予相應的閱讀任務,這樣學生才能自覺去閱讀鑒賞。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動

在中國文學史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這些意象群無疑對鑒賞古代詩歌、準確捕捉古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詩歌的一種常用修辭手法,不知道詩歌中所用的典故,勢必也會影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把握。在恰當的時候讓學生歸納掌握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或典故,可以讓學生構建詩歌的知識網絡,積累較為豐富的鑒賞知識。布置學生搜集的時機應以教學進度為準,搜集的內容可以有四種:1.單個典型意象涵義的搜集。如第4課即景抒情詩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學生搜集整理帶有“月”意象的詩句,探討這個意象的寓意。2相同題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學了第1課王維的邊塞詩《觀獵》及第6課的邊塞戰爭詩之后,可以讓學生收集邊塞詩常見意象或典故的有關詩句,然后解說意象寓意和典故內容及含義。3.表現相同思想內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學了第19課言情詞三首后讓學生搜集整理代表愛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學生自己搜集歸納比教師直接給資料會有更深印象,有時還會有意外的“收獲”。

(二)尋覓“唐詞宋詩”活動

盡可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是《唐詩宋詞選讀》學習的預設目標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一定量的唐詞和宋詩。教材中屬于唐代的詞人有溫庭筠,執教唐詩最后一課詠史詩介紹溫庭筠時,我重點強調溫庭筠是晚唐時期詩人、詞人,他被稱為“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后詞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在驚詫于竟有“唐詞”時讓學生每人找一首唐詞和一首宋詩。一些學生搜集到蘇軾的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時,激動地說“這出自蘇軾的詩,而不是詞!我可從來沒意識到這是宋詩!”“我幾乎是又驚又喜了”。

通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自主利用網絡等工具去查尋有點被教材“忽略”的唐詞、宋詩。學生在有點意外號晾喜中,增加了閱讀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全貌,也為后面宋詞的學習作了充分的準備。

(三)“尋覓節日詩情”活動

中國很多的傳統節日都和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辛棄疾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等都是有關元宵節的詞。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是寫七夕的。在學習這些篇目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搜集出現其它的中國傳統節日的詩詞。查找內容包括相關節日詩詞,節日詩詞相關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資料。學生通過自己制作課件匯報展示搜集結果。

學生在尋覓搜集有關節日詩歌的過程中,可以從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強烈的時代特征,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時又和我們今天的生活一脈相承,所以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在廣泛閱讀的時候,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閱讀鑒賞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嘗試創作”提升寫作能力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嘗試進行詩歌的創作。學生學了一定數量的唐詩與宋詞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創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詩歌。可采取下列多種形式,如改寫詩詞:可在學過的古典詩詞中選擇一首詩或詞進行改寫,可以把詩改為詞,也可以把詞改為詩;填詞:老師簡單介紹填詞的基本知識,然后要求每位同學試填一首詞。可以給定主題:如以“校園生活”“藝術節”“學語文”為話題。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創詩詞。

創作活動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寫歌詞:先讓每個學習小組推薦一首有關古典詩詞的民樂、歌曲讓同學們欣賞,之后要求學生以某一古典詩詞為原型,改寫成一首歌詞。老師可以先教給學生簡單的方法,如:挑選自己喜歡的一首詩、詞、曲,確定韻腳(與原韻可同也可不同);靈活變換句式,選用原詩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組,設置一個具有現代意味的場景或背景故事,抒發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從而構成一首具有古典韻味又具有現代特色的詞作。對于學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級詩集。學生認真進行創作的風氣不知不覺也滲透到平時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評比”提高鑒賞能力

課程目標關于詩歌提到要讓學生“L試進行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與散文的教學建議提到“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鼓勵學生創辦文學刊物。以上活動內容學生本來就有興趣,如果再加上評比就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了。

(一)筆記展評

在開始詩詞學習時即布置整理歸納筆記任務要求,同時預報在適當時候進行展示,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最后以“內容豐富,有助于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圖文并茂,令人讀來津津有味”為標準評選最受歡迎的筆記。例如一個同學在積累本上整理歸納歷史上一系列的壯志難酬的英雄、士大夫有關詩句時,旁邊畫了一個仰天長嘯的人并在旁邊用藝術字寫著“愛國忠君如是也”。在同學們整理出來的筆記中大都能包含“文學文化常識”“分類知識”“詩歌鑒賞術語例舉”“鑒賞步驟方法”“傳統意象集錦”這些內容,而這正是鑒賞詩歌所必備的知識。同學們筆記的內容各異,生動形象又活潑有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不知不覺學了不少的詩詞知識。

(二)專題朗誦表演

“專題朗誦表演”活動流程大概為:把粵選1作為范圍,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并確定朗誦主題。按此專題搜集、整理相關詩歌,制作成課件,然后進行專題朗誦表演。學生在欣賞同學們表演時要作出準確的評價,小組同學人人參與,組與組同學互相觀摩,互相評議。

學生最后確定的專題通常有“遠游懷人”“軍旅戰爭”“愛國情懷”“登臨感悟”“愛的詩篇”“友誼如酒”“珍惜親情”等等。各專題涉及面很廣,準備過程可以說已達到了初步全面復習的目的。另外,當欣賞同學們的“傾情展演”時,也相當于把全書的內容分專題又復習了一遍,學生的分類鑒賞能力又得到一次長足的發展。

(三)手抄報、語文電子雜志評比

學生在學習古典詩詞中一路走來,點點滴滴,感悟與體驗,進步與提高,給他們一個平臺,讓他們發揮所長,展示學習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報、編輯展演語文電子雜志活動。

活動還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選擇展開對某一位作家或者某一題材、主題的詩歌進行閱讀探究,每個學生把研究收獲、心得寫成文章。接著小組長組織有專長的組員把本組的文章整合制成“手抄報”或編輯成語文電子雜志。當“手抄報”全部制作完成時就在班上張貼展示,編輯制作成的語文電子雜志則在網上讓同學們點擊觀看。

篇6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1-0134-01

古詩詞是我國文化的精髓,許多人生思想或是古人的生活情景都滲透在古詩詞中,閱讀古詩詞不但能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且還能增強自己的人文素養。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引用優秀的古詩詞篇目,與此同時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學生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一部分傳統文化,進而自覺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對學生的文學素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更是彰顯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課程理念。[1]因此,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是影響深遠而有重大意義的。

1.初中語文古詩詞的分類

通過對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篇目的統計發現,古詩詞主要的類型主要有:描寫景物的詩詞,吟詠事物寄托詩人的情懷詩詞,描寫或是歌頌愛情的詩詞,描寫將士守衛邊疆,征戰詩詞等等。

1.1詠史懷古詩詞。《詠史》、《詠史八首》、《焚書坑》、《題烏江亭》、《蜀相》、等佳作。

1.2寫景的古詩詞。七年級有關寫景的古詩詞有:《竹里館》、《滁州西澗》、《峨眉山月歌》、《送靈澈上人》等等;八年級關于寫景的古詩詞有:《望岳》、《游山西村》;《望》、《黃鶴樓》、《魯山山行》……

九年級描寫景物的詩詞有:《望江南》、《關雎》、《蒹葭》、《武陵春》等等。

1.3詠物言志詩詞。《歸雁》、《卜算子.詠梅》、《石灰吟》、《墨梅》等等。

1.4愛情詩詞。《蒹葭》、《無題》等等。

1.5記行送別詩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二首》……

1.6邊塞詩詞。《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出塞》、《漁家傲》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怎樣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長河積淀了厚重的傳統文化,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大家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思想營養。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古詩詞的教學尤其能深刻體現傳統文化的璀璨光芒。

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和方式――古詩詞教學,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承擔著無與倫比的作用。[2]語文課程充分吸收了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創新。同時,古詩詞是語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語文教師必須認真思考、認真對待的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

2.1教師吃透文本。教師教學的第一任務是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掌握了文本的基本內涵,才能向學生傳授正確的知識信息。古詩詞教學同樣應該把握這一原則,教師吃透文本才能幫助學生理解詩詞游刃有余,否則是得不到學生的信服的,也很難在學生中間樹立教師的威信。當教師對詩詞的寫作背景侃侃而談時,總是能見到學生的崇敬目光,一方面,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另一方面,水到渠成地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從這個層面來說,教師是否吃透文本對教學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2.2從詩詞中挖掘傳統文化。在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做好十足的準備工作,比如上網查找大量的文獻,閱讀相關的書籍,通過這些準備工作豐富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中應當涉及,詩詞的寫作社會背景,以及古代作者寫這首詩或詞的具體心境。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學課堂上,教師應當牢記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雙向互動,筆者認為,課堂不只是老師才是主體,尤其對于語文這么活躍的課堂來說,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雙主體"角色分工,才能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理解詩詞所蘊含的深刻內涵,理解詩詞下隱藏的傳統文化。這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藝術,因勢利導,和學生一起感受詩詞流露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無窮韻味。

2.3結合古詩詞內容,找準傳統文化教育契機。基于古詩詞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檢驗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譬如,當講到與詩經相關的古詩詞時,老師不應該一帶而過,逃避這樣的問題,而是借這個契機,給學生講解或是師生,甚至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討論相關知識――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歷史悠久,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歷史階段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一直被世人奉為儒家經典,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選用這一類的古詩詞作為學生的經典讀物是非常明智的選擇。《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然后老師再講講關于詩經的故事,引起學生想要更加了解經典詩經的欲望,共同探討這三種類別的異同,這樣學生也會小有成就,這對于他們以后在學習中信心滿滿;進而在教學中,老師通過列舉詩詞的具體例子和學生分析賦手法的特點,舉一反三,讓學生自主思考發現比、興手法的具體應用。如此一來,學生不但掌握了《詩經》的基本常識,而且親自感受了詩經蘊涵的深厚傳統文化,從此學生心中便有了傳統文化的概念,相比以前,學生自覺去了解傳統文化的主動性提高了許多。

3.應用意義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古詩詞是一種社會教育實踐的共同需求。教育實踐證明,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有一定的應用意義的。

3.1了解傳統文化。相比記敘文、說明文、抒情散文等一般體裁的文章,古詩詞積淀的傳統文化成分更多。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用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并進行系統教學,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多一點是有一定必要的。細細研究初中的古詩詞就不難發現,詩詞中存在一定的傳統文化價值。

3.2豐富人文內涵。筆者認為,學習語文就是培養人文素養的過程,尤其學習古詩詞,潛移默化中能受到文人騷客的人文熏陶。換句話說,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老師就是在幫助學生播種這顆人文的種子,初中階段師生學習古詩詞正是為豐富人文內涵做準備。

參考文獻:

篇7

關于七夕節的詞語牛郎織女 [niú láng zhī nǚ]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強。 陶牧《七夕和儆廬仍用征字韻》:“道高魔重文驅瘧,海涸桑枯路未...

調良穩泛

馬匹調良,行船穩泛。指路途平安。 清·朱之瑜《與鍋島直能書》之二:“七夕前,盛使遙臨,捧讀翰教...

人間天上

人世社會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極美好的處... 唐·崔顥《七夕詞》:“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索垢吹瘢

猶言吹毛求疵。 清·心青《二十世紀女界文明燈彈詞·拒約》:“指望雙星圓七夕,...

云階月地

以云為階,以月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唐·杜牧《七夕》詩:“云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關于七夕節的詩詞大全1、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2、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3、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4、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5、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彩樓。——唐•李中•《七夕》

7、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唐•李郢•《七夕寄張氏兄弟》

8、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唐•祖詠•《七夕》

9、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唐•崔涂•《七夕》

10、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唐•楊璞•《七夕》

11、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唐•杜甫•《七夕》

12、鉛華潛警曙,機杼暗傳秋。——唐•盧綸•《七夕詩》

13、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唐•李賀•《七夕》

篇8

伙伴們知道嗎?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很快就是一年的春分節氣了,你們都有了解過這個節氣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2022關于春分是什么時候及簡介,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2022關于春分是什么時候春分節氣于每年公歷3月19~22日交節。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是農耕的重要時節。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的中間。“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農歷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從這一天起,太陽直射位置漸向北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與之相反。

春分節氣簡介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于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二分日世界各地日出日落時間均為6點。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

《禮記》:“祭日于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的寓意及內涵1、晝夜平分

春分之日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幾乎全球晝夜等長,都是12小時。

2、指季節平分

若以立春至立夏這段時間作為春季,春分是春季的中分點,正好平分了春季,從立春到立夏正好九十天,春分將其一分為二,因此而得名春分。

2022春分的詩詞有哪些1、《春分日》徐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云。

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

2、有關春分的詩詞:《春分》七絕?蘇醒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3、《畫堂春》仲并

溪邊風物已春分。畫堂煙雨黃昏。水沈一縷裊爐薰。盡醉芳尊。舞袖飄搖回雪,歌喉宛轉留云。人間能得幾回聞。丞相休嗔。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4、《和宋之問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崔融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見潯陽水,疑是宋家潭。

明主閽難叫,孤臣逐未堪。遙思故園陌,桃李正酣酣。

5、《癸丑春分后雪》蘇軾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

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

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

従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

6、《偷聲木蘭花》徐鉉

天將小雨交春半,誰見枝頭花歷亂。縱目天涯,淺黛春山處處紗。

焦人不過輕寒惱,問卜怕聽情未了。許是今生,誤把前生草踏青。

7、《少年游》杜安世

小樓歸燕又黃昏。寂寞鎖高門。輕風細雨,惜花天氣,相次過春分。

畫堂無緒,初燃絳蠟,羅帳掩馀薰。多情不解怨王孫。任薄幸、一從君。

8、《阮郎歸》歐陽修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秋千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歸。

9、《春日田家》宋琬

野田黃雀自為群,山叟相過話舊聞。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

10、《踏莎行》歐陽修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篇9

學習重點: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含義,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學習難點:揣摩、品味重點語句,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

學習方法:反復朗讀,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

學習流程:

一、自主學習

1.說一說自己眼中的“秋”――你是獨特的!

(提示:可以采用“在我的眼中,秋是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也可以運用詞語或者短句,最好能用修辭表述。)

2.搜集作者的相關材料,準備交流――你是充實的!

3.根據拼音寫出詞語或者按字注音――你的字是最美的!

qī_____息 烏jiù_____ 夢mèi_______ 清liè_________

丁丁__________ 青鳊________魚 枯涸______寥_______闊

4.釋義(至少選用三個詞編寫一段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你是善于思考的!

丁丁 肥碩 棲息 寥闊 枯涸 清冽 夢寐

二、初讀感知

讀“秋”――你的感情很豐富!

指導:①聽讀詩歌。②朗讀:要注意朗讀的節奏、重音,要有感情等。

(提示:朗讀的時候,其他學生想象優美的畫面,在頭腦中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并創造新的形象。)

三、自主探究

品“秋”――你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和獨到的見解!

指導:“品”就是從詩中找出自己喜愛的詩句,讀一讀,賞一賞。

自主探究:①品評、欣賞自己喜愛的詩句,然后美讀。②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③給自己最喜愛的一節詩命名。④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合作、交流、展示

贊“秋”――你的展示是最棒的!

指導:我們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贊美“秋”呢?例如:畫畫,展示秋的圖片,用文字描述(散文或者優美的片斷),背誦自己喜愛的有關贊美秋的古詩詞,甚至還可以用歌聲來唱秋。

①學生準備(可以小組合作完成,也可以獨自完成)。②交流展示,欣賞評價。

五、課堂檢測

(略)

六、自我評價

本節課我學會了

本節課我懂得了

還有哪些疑問?

七、寫作演藝廳

從“春的暢想”、“夏雨”、“秋風” 、“冬雪”(也可以是一季中的任何一景)中選取你感興趣的題目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1.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特征。2.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注出運用的修辭、寫作方法、好詞好句等。

八、預習

1.熟讀15課詩歌。2.搜集相關資料,完成15課的學案。

九、課堂檢測

一、我努力、我積累、我快樂(必答題)――你能得三顆星!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 ) 棲息( ) 寥闊( )

枯涸( ) 清洌( ) 夢寐( )

2.全詩描繪了三幅圖,請分別加以概括

第一幅圖: 第二幅圖: 第三幅圖:

3.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語

(1)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肥碩:___________

(2)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夢寐:___________

二、延伸拓展,開闊視野

1.下列關于課文的理解正確嗎?如果不正確請改正――你很善于辨別!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對比,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詩人筆下秋天的沉積、荒涼的特點。

2.讀艾青的詩《盼望》,回答問題(選答題)――你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

對這首詩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人抓住輪船起錨出發和到港拋錨的兩個瞬間場景,將現實生活中看得見的圖景融入了對盼望的哲理思索,構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兩位海員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們不同的追求,暗示人們對待生活的不同態度。

篇10

先來看看唐代詩歌的代表人物李白。李白既被稱為“詩仙”,也被稱為“酒仙”,關于“酒”這一意象在他的詩歌中占了16%,很顯然,把酒置于詩中使詩人的歡樂、愁苦、別離、豪邁之情得到了酣暢淋漓的體現。

在著名詩篇《將進酒》中,李白狂呼“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他真的喜歡喝酒嗎?他真的“不愿醒”嗎?李白少年時代所受的多方面教育,使他的思想兼具有儒釋道之精華,具體體現就是他既熱衷功名,又浮云富貴,糞土王侯,隱逸求仙,不屑于科舉。在寫《將進酒》之前,李白為實現他的政治抱負,曾四處漫游,欲憑借其出眾的才學,直取卿相。他曾在唐玄宗時供奉翰林三年,但事與愿違,最終懇請還山,離開長安。“鐘鼓饌玉”的富貴生活留不住詩人的腳步,一位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飛黃騰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說富貴“不足貴”,乃出于憤慨。“但愿長醉不用醒”表達出的則是寂寞之情了。詩人曾喟嘆“自言管葛竟誰許”,所以說“自古圣賢皆寂寞”,那詩人也寂寞了,也不愿醒了。李白的一生,有喜也有悲,酒也同他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一樣,有甜也有苦,酒是李白生命中的伴侶,是他生命中的慰藉,他借酒消愁,借酒佯狂,揮墨題詩,上天入地,不亦樂乎。酒成就了李白的詩名,也隨著他的詩文千古流芳。

再看唐代的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有人統計,在白居易留給我們的2800首詩歌里,其中飲酒詩就有900多首,抒寫詩人與朋友間的贈答與酬和的又有440多首。曾有人說“以酒的淳美,比喻感情的誠摯、忠貞,以酒的相互饋贈來聯系和加強彼此的感情,從古至今都是人們常用的方法。”而這個觀點,在白居易的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比如,期盼朋友時,詩人便“時撫臺上石,一舉風前杯,花枝蔭我頭,花蕊落我懷。”;朋友忽至時,詩人則“愿君且同宿,盡此手中杯。”;感謝朋友時,詩人是“愧君冒寒來別我,為君沽酒張燈火。”;與朋友同醉時,詩人就“百歲幾回同酩酊?一年今日最芳菲。”;送別朋友無限傷感時,詩人說“百年愁里過,萬感醉中來。惆悵城西別,愁眉兩不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白居易的飲酒,不是孤獨的飲,而是與朋友同酌,與朋友同醉。酒是詩人對朋友的濃濃真情,是微熏里的溫暖,是詩人那一顆對朋友的赤誠之心。

酒,不僅溶于詩,還浸于詞。

無論從哪個角度上說,辛棄疾都可以稱為曠世英雄。這是個千年一現的蓋世奇才,無論文韜還是武略,無論政治還是經濟,無論才情還是功底,不說有宋以來,在中國歷史上也實屬罕見。他豪放的氣質與胸懷,他狂傲咨肆的個性,以及他對千百年來文學史的影響力,無一不令我們敬佩。面對生命中的挫折與困難,雖然我們不能說他已經具備了“寵辱偕忘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觀天上云卷云舒”的放達修養,但可以肯定地說,他絕對是那種拿得起放得下的漢子DD但,那得有酒。

唐圭璋先生《全宋詞》中收錄的辛棄疾詞一共六百二十七首,連同有題無詞的,居然有三百一十二首與酒有關,整整占了辛棄疾詞全部的一半!一個詞人一生中一半的詞在記錄自己的暢飲與酣醉,在我了解的歷代文人中絕無僅有,恐怕單以壯志難酬后的借酒澆愁來解釋就不夠了。

看看下面這些詞句,便知道辛棄疾是如何看待酒的了。

“富貴浮云,我評軒冕,不如杯酒。待從公,痛飲八千余歲,伴莊椿壽”(沁園春)。

“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滿江紅)。

“若解尊前痛飲,精神便是神仙”(清平樂)。

“但將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弦”(鷓鴣天)。

“總把平生入醉鄉,大都三萬六千場”(浣溪沙)。

“老我傷懷登臨際,問何方、可以平哀樂。唯酒是,萬金藥”(賀新郎)。

“千古光陰一霎時,且進杯中物”。“八十余年入涅盤,且進杯中物”。“萬札千書只恁休,且進杯中物”(卜算子)。

“憶對中秋丹桂中,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采桑子)。

“醉鄉深處,不知天地空闊”(念奴嬌)。

………………

從這些詞作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到,在辛棄疾的文化人格之中,酒已經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成了成就辛棄疾一代文武雄豪的催化劑。

酒,不僅僅頻繁的出現在男性作家的筆下,在女性文人的詞作中也有聲有色。

李清照的生活和寫作均與酒有著密切的關系,她的詞作中寫酒,寫醉,寫樽(酒杯)的詞句多達22處,占她現存詞作的40%還多。不管是琥珀,綠蟻,還是玉尊,酒盞,還是殘酒,淡酒,都反映著李清照人生的起起伏伏。

《如夢令》中就記載了她一段難忘的出游經歷:“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群聚出游,飲酒至醉,蕩舟池塘,在理學氣息漸濃的宋代,這絕非尋常女子能為之事,但李清照則從不拘于禮數,甘做刻板乏味的封建女性,而是任由己興,時常為之,并且留下了藕花之中驚鷗鷺的不尋常回憶,其豪爽之情不亞于任何男子,最是讓讀者印象深刻。沉醉是全詞的點睛之筆,使得日暮溪亭、藕花鷗鷺、蕩舟爭渡興致高至化境,非但醉了作者,更使我們讀者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