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欣賞范文
時間:2023-03-17 21:09: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詩欣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初步感知,讓學生欣賞古詩的音韻美
每一次接初一新生,都會發(fā)現(xiàn)幾個喜歡朗讀的,似乎也很有感情,繼而你卻會遺憾地發(fā)現(xiàn)他們無論朗讀什么內(nèi)容,什么情感的古詩,都采用固定的抑揚頓挫。也就是說,這種所謂表情,沒能真正把握住某一首詩特定的內(nèi)容、特定的情、趣、志,因而導致其朗讀情感單一僵化,不能恰當?shù)伢w現(xiàn)古詩的個性。這時,老師不能打擊學生的朗讀熱情,應該積極肯定他們小學階段在朗讀方面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績,雖然他們表情單一,但比起那些不會表情,甚至連當眾朗讀都不敢的同學強多了吧!表揚之后,老師可以順勢引入一首與所講之詩風格迥然不同的古詩,再通過范讀啟發(fā)他們認識到每一首詩的朗讀應該有不同的風格和變化。比如,的《沁園春?雪》該怎么讀,溫庭筠的《望江南》又該怎么讀,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輔賦壯詞以寄之》朗讀時怎么體現(xiàn)其情緒的起伏等等。
二、深入研讀,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在對比朗讀之后,學生已經(jīng)深切感受到要朗讀好古詩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必須深刻把握古詩,因此對古詩的理解是古詩教學中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
1、找出物象
古詩寫作的最終目標是傳情達意,但情和意是抽象的,必須有所依托,依托什么呢,當然離不開物象了,所以,要理解古詩,第一步可以讓學生找出古詩中出現(xiàn)的人、事或物。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一共羅列了九個物象,后兩句各有一個物象,一共有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風、馬,夕陽、人等十一個物象。
2、體會意象
物象,簡單的說,就是詩人眼中所見之物,而意象呢,就是詩人心中所感之物,已經(jīng)附著了詩人的主觀認識和情感。是主觀情感與外在物象相融合的產(chǎn)物。物象重在寫物,意象重在達意。換句話說,物象重點是物,意象重點是意。如,就是同一事物在作者不同的心境之下所呈現(xiàn)的情狀也是迥然不同的,從而讓學生更明白地體會二者的區(qū)別。同樣是花和鳥,甚至同是出現(xiàn)在杜甫眼中,由于主觀情意的不同,花和鳥也就被罩上了不同的色彩。在《江畔獨步尋花》一詩中,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安定,心境悠閑,所以創(chuàng)作出"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樣歡快的詩句。然而,安史亂中,詩人為叛軍所俘,親人又不知安危,處在國家遭難,家庭不保的深淵中,詩人眼中的花和鳥與上一首詩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望》一詩中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恰如其分地傳達了詩人憂慮時局,牽掛親人的憂傷。以上兩例中都有花和鳥這兩種物象,但由于詩人的心境迥異,前者通過"千""萬""滿""壓""低"突出花之繁盛,又通過"自在""嬌""啼"突出鳥鳴之悅耳,由此我們不難體會詩人之愉快,后者通過"濺淚""驚心"等字眼突出作者內(nèi)心的凄惶。到此,學生自然明白客觀世界中相同的兩種物象在不同的兩首詩中著上詩人濃重的主觀色彩后就變成了不同的意象。
3、感悟意境
意境又是什么呢?它是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意象是個體,而意境是由一個個意象組合并營造出的一幅美好圖景,它不能理解為意象個體的簡單相加。優(yōu)秀的古詩往往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借助僅有的數(shù)量不太多的意象,通過特定的表達營造出奇妙的意境。選入學校教材的詩歌,都是最優(yōu)秀的作品,或許每一首詩所采用的意象會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這些意象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總能觸發(fā)讀者的情思,啟發(fā)讀者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最后在頭腦中把詩歌化為一幅美麗的圖畫。
4、把握情意
情意是詩歌的靈魂,一首字字珠璣的詩歌,如果情意讓人捉摸不定,也難以算作上乘之作。如李商隱的《錦瑟》就是有名的代表。"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首詩無論哪一個讀者,無論其古詩鑒賞能力高下,都不難從字面上感覺到它無與倫比的藝術造詣,詩人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田生煙等典故,采用比興手法,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把聽覺的感受,轉(zhuǎn)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chuàng)造出朦朧悵惘的意境,因此成為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者無不津津樂道,不可謂不精美。
篇2
粉骨碎身全不怕①,要留清白在人間②。
【出典】
(明)于謙《石灰吟》。
【注釋】
①粉骨碎身:把骨頭磨成粉,把身體敲成碎塊。形容石灰毀壞了自己的身體。有的書上也寫作“粉身碎骨”,意思相同。全:都,全部。有的書上這兒用“渾’字,意思相同。
②清白:是指石灰潔白的顏色。這里還含有象征人高潔的品質(zhì)的意思。
【譯文】
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要把清白名聲留世間。
【原作】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作者小傳】
于謙(1398―1457),明政治家、詩文家。字廷益,號節(jié)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
明朝正統(tǒng)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的首領也先率領大軍南侵。明英宗在當權宦官王振的挾持下,親自出征。明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西)被敵軍重重包圍,倉促應戰(zhàn)。全軍覆沒,死傷數(shù)十萬人。明英宗做了俘虜,王振也在亂軍中被殺。也先得勝以后,繼續(xù)向北京進犯。
土木堡大敗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明朝的京城北京。朝廷中人心惶惶,亂成一團。皇太后和留守京城的(chéng)王朱祁鈺(yù)召集群臣商議。有個大臣竟提出向南逃跑,把京城搬到南方去。他說:“根據(jù)天象的變化,京城應該搬到南方。”
當時,于謙正在朝廷擔任兵部侍郎。他大聲反對說:
“提出京城向南搬遷的,這人應該殺頭。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只要一動,大事就完蛋了。大家難道忘記了宋朝南渡的禍害嗎?如今只有馬上調(diào)集四方軍隊,誓死保衛(wèi)京城!”
于謙這一主張得到了許多大臣的認可。于是,王就把守城抗敵的任務,全部交給了于謙并任命他為兵部尚書。
明英宗被俘以后,于謙認為必須另立皇帝,以安定人心。他明確提出了“社稷(jì)(指國家)為重,君為輕”的口號,奏請皇太后讓王做皇帝。不久,王就正式即位,他就是明景帝。這一來,明朝政局也更加穩(wěn)定了。
于謙為了抵抗瓦剌,日夜操勞,布置防務。當瓦剌軍攻打北京時,于謙親臨戰(zhàn)場,指揮明軍,在德勝門外迎擊。經(jīng)過五天的英勇戰(zhàn)斗,瓦剌軍死傷很多,被迫撤退了。
瓦剌軍退走后,于謙繼續(xù)大力加強邊防,防止瓦剌軍再次侵犯。也先見明軍防守嚴密,無隙可乘,最后只得釋放明英宗。
于謙在抵抗瓦剌的戰(zhàn)爭中,雖然立了大功但他絕口不提自己的功勞。他生活非常儉樸,住的房子也非常簡陋,僅能遮蔽風雨。明景帝賞賜他一所房子,他再三推辭,說:
“國家多災多難我怎敢自己住得很安逸。”
于謙推辭多次,因為景帝不答應,方才接受下來。他把景帝賞賜的衣袍等物品,全部封存,一件也沒有動用。
過了幾年,明景帝得了重病。明英宗乘機復辟,重新登上皇位。英宗上臺以后,立刻捏造了一個罪名,把于謙殺害了。
于謙死后,他的家族被發(fā)配到邊地充軍,家產(chǎn)也被沒收。查抄他的家財時,抄家人發(fā)現(xiàn)于謙并沒有多余的錢財,只有一些書籍。他們看到有個房間封鎖得很嚴密。打開一看,原來里面放著的全是當年景帝賞賜的衣袍等物品。人們知道后,沒有一個人不吃驚的。
于謙青年時,就立志獻身祖國,為國家干一番事業(yè)。他19歲那年,曾經(jīng)借吟詠石灰,表達自己不畏艱險,不惜犧牲的愛國精神和清白做人的坦蕩胸懷,這就是《石灰吟》詩,“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兩句是借助詠嘆石灰來表達一種視死如歸,留名青史的志向。“粉骨碎身全不怕”句中“全不怕”三字,反映了石灰具有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為什么石灰能不怕烈火焚燒,又不怕粉骨碎身呢?是因為“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多么高尚的志向啊!現(xiàn)在,人們常用“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兩句詩,來贊美那些不屈服于暴力、頂天立地的人或為國家的事業(yè)視死如歸的革命者。
【古文名句】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出典】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
【譯文】
讀一萬卷的書,行走一萬里路。
【故事】
從前,有個人讀了很多書,被人們稱為博士。博士自己也很自負,非常欣賞自己,認為自己熟讀四書五經(jīng),學識淵(yuān)博,平時說話也喜歡咬文嚼字。
有一天,博士到集市上去買驢。他在集市上走了一圈,終于選中了一頭驢。付錢以后,他叫賣驢的人寫個憑據(jù)給他,可賣驢的人不識字,就讓他。
博士于是就借來紙筆,磨好墨,構(gòu)思了一陣,就提筆寫了起來。寫呀寫呀,寫了好長時間,寫了密密麻麻三大張紙,博士還沒有寫完。賣驢的等得不耐煩了,就問博士:“你怎么還沒寫好啊?”博士說:“快了,快了!”又過了一會兒,博士終于寫完了。
賣驢的請博士把寫好的憑據(jù)念一遍,博士清了清嗓子,抑(yì)揚頓挫(cuò)地念了起來。賣驢的站在旁邊,瞪起眼睛聽著,都聽博士念了三張紙了,還沒有聽到一個“驢”字,就忍不住問博士:“你都念了三張紙了,怎么連個‘驢’字都沒有啊?”
原來博士滿篇寫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類的空話,半天都沒有扯到實質(zhì)上去。這件事傳開后,有人編了個順口溜,說:“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
篇3
關鍵詞:語文教學 鑒賞 意境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引導學生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詩歌,培養(yǎng)具有初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對提高文化素養(yǎng)、陶冶精神情操、增強審美意識是很有益處的。古詩詞鑒賞具有文學鑒賞的基本特點,同時,由于詩的本質(zhì)所決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規(guī)律,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古詩詞是有方法可尋的。一般而言,詩歌鑒賞主要有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即:反復誦讀,品出詩味;體會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語言,領悟旨趣。
一、反復頌讀,品出詩味
讀是理解詩歌最直接的方式。詩的情感、詩的語境、詩的意象無一不是讀出來的,讀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另一種形式。朗讀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靜止的詩歌行動起來,變成聽得見、看得到的形象畫面,將我們更快更深入地帶入詩的意境,去領略搖蕩心靈的思想美、圖畫美和音樂美。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首先要把誦讀放在首位, 在課堂上,可通過單人讀、雙人讀、分組讀、角色讀、領讀、齊讀等多種形式達到熟讀成誦。詩歌與音樂又有著與生俱來的緣分,不妨把音樂引進來,給詩歌配一段音樂朗誦,把學生帶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悲同喜,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朗讀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讓學生伴樂誦讀,也可以充分利用音樂的魅力,讓學生把自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變成美麗的畫面,透過畫面領悟到詩人寄托的情感。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融視聽于一體,增強學生的感受,來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 詩歌的節(jié)奏感較強,這些節(jié)奏往往是詩人心境的體現(xiàn)。明快的節(jié)奏,往往表現(xiàn)作者輕松的心情;急促的節(jié)奏,往往表現(xiàn)作者昂揚的情緒;低沉的節(jié)奏,則大都表現(xiàn)為悲觀的情調(diào)。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就要突出情感的變化,讓學生在這種變化中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內(nèi)”。詩歌以其細膩含蓄的情感見長,這更需要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感情去體驗、去品味。這種感受是非常精細、微妙的,因此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復誦讀,讀出詩味來。
二、體會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詩的藝術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繪的畫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統(tǒng)一體,是“意象合一”的藝術升華,是想象空間的藝術化境界。其“境”是詩人主觀情感體驗的景物;其“意”是經(jīng)過物象化處理的情思,即將抽象的情思表現(xiàn)為具體的景觀。 引導學生分析詩歌,就要引導學生分析詩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創(chuàng)造的,進而深入地體味意境、再現(xiàn)意境。詩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師把原詩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飽滿的感情,用準確而又有啟發(fā)性的語言講給學生,使他們在感受和熏陶中喚起大腦的形象思維。
這樣,在學生的心中就會出現(xiàn)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畫面;在體會意境中,學生就能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把握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個“可意會而難言傳”的藝術世界,因此,啟發(fā)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是詩歌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轉(zhuǎn)貼于
一般而言,詩的意境是“實”的形象與“虛”的想象的總和。在這個過程中,啟發(fā)、調(diào)動、訓練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凈沙·秋思》雖短短幾行,留給讀者的想象卻無窮無盡。“藤枝是那么干枯,樹干是那么蒼老,停在枯枝上的烏鴉是那么昏暗,在這個蕭殺凄涼的世界中,彎彎的小橋、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闖入了眼簾,這怎能不勾起游子對家鄉(xiāng)溫馨生活的懷念。然而,寂寞荒涼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風、疲憊不堪且瘦弱無助的老馬將把游子載向何方?此時天色已晚,太陽徐徐落下,這夜晚的來臨好似人生之秋的無奈。當年離家時壯志滿懷,今天歸家時寂寞冷清,人生得意與失意又該怎樣去衡量!這古道是歸途,還是漂泊的繼續(xù)?這一切如何不令人傷心斷腸!”當我們在這“實”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時,詩的意境便紛呈疊出,詩人在詩中寄予的情感也就顯現(xiàn)出來了。
三、品析語言,領悟旨趣
篇4
一、趣味式欣賞
趣味,就是讓學生為美而陶醉,為美而震撼。
1.引領學生抓住詩句中的“詩眼”、點睛之筆去欣賞
抓住了“詩眼”,即抓住了“綱”,“綱”舉了,“目”便張了,自然不需去字字講、句句講。如:欣賞“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指導學生去感悟“鬧”“綠”的妙處,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及后人的評價,這樣整首詩的意韻、情感自然就顯現(xiàn)出來了。
2.引領學生感悟詩句的“弦外之音”
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通過引領學生走進詩人描繪的具體情境,實現(xiàn)情感遷移,意念遷移,進而感悟詩句的弦外之音。
3.引領學生感悟比喻的精妙之處
如:“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師啟發(fā)學生想象,進而感悟比喻的生動形象。
二、應用式欣賞
學生感悟到古詩詞濃濃的美后,會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沖動,這時,教師應及時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大顯
身手。
1.舉辦古詩詞誦讀沙龍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深情朗讀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獨特感受,再讓學生互相評一評、議一議,演繹出自己心中的那個“哈姆雷特”。
2.讓學生詩畫互配
(1)讓學生為名畫配名詩
畫配詩,既能激發(fā)學生讀古詩詞的興趣,又能加深對詩詞意境的體會。如:宋代名畫家鄭南的《》圖,讓學生配上詠的詩句;宋代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可配上柳宗元的詩《江雪》。
(2)讓學生自己為詩詞配畫
學生欣賞了古詩詞后,為詩附畫,是一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學生或許涂一抹云霞,或許勾一泓清溪,或許描三兩青峰,那都是學生欣賞的收獲,是一種美的放大與提升。
(3)讓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景配詩
古詩詞中有大量描寫四季景色、山水樹木、花鳥蟲魚的詩句,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根據(jù)學生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吟誦相關的詩詞。如:見時吟誦《詠菊》《贈劉景文》;賞月時,吟誦《靜夜思》《春江花月夜》。學生見識多了,積累厚實了,則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引得他們“詩興大發(fā)”,久而久之,學生便“腹有詩書氣自華”了。
(4)作文中主動運用詩句
鼓勵學生作文時引用相關詩句,不僅可以為文章增色,同時還能賦予學生成就感,增強學生閱讀古詩詞的信心。
三、表演式欣賞
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愛唱愛跳是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唱古詩、隨音樂舞蹈,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首先,學校為學生營造了濃郁的古詩韻氛圍:走進校園,你會看到一個立體的古詩詞“雕塑”――花園里、櫥窗中、教室內(nèi)都呈現(xiàn)著斑斕的古詩詞;走進校園,你會聽到悅耳的童聲古詩詞歌曲演唱――學校的鈴聲就是童聲古詩歌曲演唱。其次,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師生古詩詞朗讀比賽,師生古詩詞繪畫比賽等等。再者,讓古詩詞欣賞切切實實走進教材,音樂課唱古詩詞歌曲;美術課給古詩詞配畫;各科課堂前兩分鐘誦讀古詩詞。
篇5
關鍵詞:幼師;古代詩歌;教學現(xiàn)狀;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52;G6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7-0098-01
目前幼師學生偏重藝體的學習,對傳統(tǒng)文化普遍缺乏必要的認識。幼師學校應該大力開設中國古代詩歌欣賞課程,使學生不僅能背誦優(yōu)秀篇章,更能深入了解中國詩歌文化及其美學思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一、幼師教育中古代詩歌教學現(xiàn)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著悠久的“詩教”傳統(tǒng)和璀璨的詩歌文化。孔子曾教導學生:“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他認為學詩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又可出色地完成審美教育的功效。詩更是抒發(fā)感情的重要工具,《尚書?堯典》中指出“詩言志,歌永言”。品讀《關雎》,可以體味到火一樣的熾烈愛情,而《采薇》則充滿了將士的斷腸愁思。可見,學習中國古代詩歌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這種熱愛則能代代相傳,在幼兒們的稚嫩誦讀聲中,古代詩歌將煥發(fā)永久活力。盡管詩歌教學如此重要,幼師學校詩歌教學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課堂上除了幾個要參加考試的學生認真聽講外,其余的人不是看手機就是睡覺、看課外書,甚至考試也潦草涂改交卷。那么,如何改變詩歌教學的疲軟現(xiàn)狀呢?通過問卷調(diào)查、主題班會及任課教師座談等形式深入研究,認為幼師語文教學只有明確目標,并意識到教學策略的重要性,才能走出目前困境。
二、古代詩歌欣賞課在幼師教學中的作用
1. 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豐厚學生人文素養(yǎng)
中國詩歌經(jīng)歷了幾千年悠久的歷史沉淀,不僅古人好詩,今人也喜歡通過古詩來抒感。近來大熱的“中國風”歌曲,更是體現(xiàn)出古詩的獨特魅力。在詩歌鑒賞課堂上,幼師學生能夠通過誦讀經(jīng)典開啟與古代賢者的對話,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真正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幼師學生不一定會填一首《滿江紅》,但一定要學會賞析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我們今天所欣賞到的優(yōu)秀篇章,都是經(jīng)過時間的打磨流傳下來的古典文化的精髓。所以,在幼師教育中開設中國傳統(tǒng)詩歌欣賞課,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人文素養(yǎng)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豐富學生詞匯積累,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幼師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普遍較差,突出表現(xiàn)在作文中的錯別字、病句極多,敘述不流利。眾所周知,一個人的表達能力與其對語言的熟知程度及文學的理解力成正比。古代詩歌不僅能豐富文章的表達效果,更能擴大學生的詞匯儲備,提高其表達能力。雖然不必動輒言詩論經(jīng),但一個詩歌儲備較多的人必定伴隨著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從“斷竹、續(xù)竹”的遠古民歌,到聲律嚴謹?shù)奶圃娝卧~,古代詩歌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背誦積累古代詩歌,在寫作中自由運用,無疑能為文章增色不少。因此,學習古代詩歌是幼師學生具備良好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創(chuàng)新古代詩歌欣賞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1. 根據(jù)學生實際接受能力,提高詩歌學習興趣
幼師學生的語文底子普遍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競爭意識。而很多老師只是依據(jù)教學大綱機械地完成教學計劃,無法活躍氣氛,導致學生聽不懂或不樂意聽,自然就對詩歌學習意興闌珊。為改變困境,教師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要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從字句入手,力求基礎知識講解清楚。此外還應從興趣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采用新奇、有趣的形式巧妙引入古代詩歌的講解。如講解《辛夷塢》一詩時,先從分析《東風破》《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用字句的風流蘊藉及曲子所帶來的情感震撼,引起學生對詩詞表情達意的向往,再講解詩歌鑒賞知識。以流行之“俗”闡釋了詩歌之“雅”,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對古代詩歌的興趣。課后再通過“仿寫”流行歌曲等方式,使詩歌教學不再流于表面的識字斷意,而能學以致用。
2. 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面,發(fā)揮學習主觀能動性
學生要大量識記古代詩歌的名篇章句,這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化的感受力和表達力。教師應以較高的審美標準,從浩如繁星的詩歌中為學生們篩選出不少于100篇的識記篇目。在詩詞研究課中,通過“山水”“邊塞”“空靈佛性”等專題,篩選《詩經(jīng)》《楚辭》至明清時期的優(yōu)秀篇章,鼓勵學生誦讀、仿寫,極力營造一種個性化、情感化的學習氛圍。在課上課下的誦讀和寫作中,詩歌學習不再是干巴巴的死記硬背,而是充滿趣味和寫作技巧的娛樂與競技。學生從古詩中品味作者的喜怒哀傷,產(chǎn)生跨越時空的感情共鳴。以詩歌為橋梁,古人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將潛移默化融入人心。
四、結(jié)束語
新時期幼兒教師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要有傳承中國古典優(yōu)秀文化的責任感;而古代詩歌欣賞課不僅提高了幼師學生的審美能力,且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幼師學生肩負著培養(yǎng)下一代的艱巨任務,在幼師的課程設置中,應該大力推廣和普及中國古代詩歌,這樣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培養(yǎng)出合格的當代幼教人才。
參考文獻:
[1]伏榮超.詩歌教學中情感體驗的深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1(03).
篇6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欣賞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圖片1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圖片2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圖片3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圖片4
行書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書的概念。書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獻之(344-386)父子二人。晉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是晉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們開創(chuàng)的行書流派,是中國歷朝歷代的行書源頭。王羲之行書偏于行楷,王獻之行書偏于行草。王羲之行書用筆內(nèi)擪,以骨力洞達勝出。王獻之行書用筆外拓,以筋力中圓勝出。王羲之行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尺牘書法,如《王羲之傳本墨跡》等,這是王羲之行書作品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
學寫行書,使轉(zhuǎn)之法是一個重要的用筆方法。不會使轉(zhuǎn),就無法表達筆筆“分得清、脫得開、合得攏、粘得住”的行書所特有的藝術效果。分得清講的是筆筆交代清楚;粘得住講的是筆筆氣脈貫通。好的使轉(zhuǎn)之筆,轉(zhuǎn)折時須暗過而不露痕跡,其關聯(lián)處如銀絲盤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鋒的運用。鋒在何處?鋒在筆尖的端處。筆鋒要堅持做到時時銳利而勿使折損,筆身要堅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筆毫要堅持做到時時齊整而勿使扭曲,筆尖要堅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臨帖的早期階段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臨帖的后期階段則最忌做字帖的奴隸。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樣畫葫蘆,搞復印式的臨摹,那是徒勞的。一定要“遺貌取神”,要著重在得其筆意上下功夫。
2、顏真卿行書《祭侄稿》的意義。顏真卿(709-785)是中國書學史上,繼“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藝術豐碑。《祭侄稿》是顏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子顏季明的,尤其是顏季明正當英年,顏真卿懷著對骨肉親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發(fā),一瀉千里、不拘成法,終成千古絕唱。顏真卿書法大膽吸收了篆書線條的特性,在二王行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新派。他一變古法,字成一格,對后世影響極大。王羲之書法纖瘦妍媚,顏真卿書法肥腴雄強。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顏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溫潤,顏真卿墨色蒼澀。王羲之用筆精到細膩,顏真卿用筆信手拈來。王羲之章法完美極致,顏真卿章法震撼強烈。顏真卿的書法擅長于以情感主宰筆墨,他情感激越,神韻高遠,筆力厚重,氣勢磅礴,雄奇飛動,遒麗天成。《祭侄稿》全篇結(jié)構(gòu)寬博平正,開合聚散灑脫不羈,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覽全篇,無論是用筆、結(jié)體和章法,都極盡變化而自然和諧、渾然一體。
3、宋人尚意書法的意義。縱觀中國書法史,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而劃分這兩個階段的界限則是在唐代。人們通常以為,唐代以前是書法的探索階段,唐代以后是書法發(fā)展的成熟階段。而使書法藝術能得以達到更加貼近人性化的意義,則是在宋人尚意書法出現(xiàn)以后。而宋人尚意書法所以能得以出現(xiàn)的先驅(qū)者,則是五代書家楊凝式。楊凝式(873-954)傳世作品并不多,《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是其行楷書的代表作。《韭花帖》體態(tài)整潔秀雅,二王書風畢現(xiàn),魏晉風神十足。其善移點畫,大膽布白,似斜反正,行氣寬松,疏斂淡遠,肆意灑脫的經(jīng)典書風,給后人以極大的啟發(fā)。《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則一反《韭花帖》內(nèi)斂神韻而景象極為茂盛。此外,《夏熱帖》、《神仙起居帖》筆勢縱肆,清逸飛動,風格各異,審美跨度之大,令人贊嘆不已。楊凝式是唐宋間的過度書家,更是承唐啟宋,為后人打開尚意書風奠定了基礎。
在宋代,還有一個被稱之為“中國書法宿影的”大師級人物,他的名字叫米芾(1051-1107)。在歷代眾多的書家中,米芾的行書對后代影響最大。關于米芾的學書道路,他有一段自述:“入學之理,在先寫壁,作書必懸手,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學顏,見柳而慕緊結(jié),乃學柳《金剛經(jīng)》。久之,知出于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zhuǎn)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并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從這段自述來看,他走的是一條由淺入深、博采眾長、擇善而從、食古能化、融會貫通、自成一家的道路。蘇軾稱贊他的行書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并行。”范成大稱贊他的行書是:“······用大令筆意,稍跌宕遂自成一落千丈家。”米芾二王功夫精深,尤得力于小王,后人稱他的“天真超越于王獻之。”傳為王獻之《中秋帖》,有人疑為是米芾的臨本。米芾的書法,用筆常常成竹在胸而沉著飛動,下筆凝重而隨意痛快,筆墨淋漓而神采飛揚。米芾自稱:“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后人即稱他為“八面出鋒”。他落筆重而中間稍輕,在轉(zhuǎn)折處常常提筆側(cè)鋒直轉(zhuǎn)而下。在鉤筆的使用上,比別人多了一個蓄勢頓挫的動作。米字的結(jié)體常常又是隨意賦形、欹正相濟、多姿多彩。在章法上,字群的排列常常又是十分的強烈,大凡大小、粗細、方圓、開合、疏密、虛實、欹正、長短等,都有出奇不意的表現(xiàn)。虛鋒入字,以勢取勝;勁健嫵媚,貫氣流暢;把筆輕靈,使鋒飄逸;八面出鋒,妙用虛筆等技巧,都是有志于學米書者們值得注意的事情。其行書的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帖》等。
4、古意平淡的趙孟頫與董其昌。學習行書,“二王”無疑是正脈,偏離這個主線,憑小聰明走捷徑的,大都易犯輕浮急噪、淺薄無知的毛病。趙孟頫與董其昌,是“二王”正脈系統(tǒng)中的杰出代表,是歷史上少有的全能書家,應該對他們引起足夠的重視。趙孟頫(1254-1322)的意義在于自宋以后,書法界普遍存在著“重意輕法”的問題的時候,趙孟頫向人們提出了反思,他提議要復興魏晉古法,大膽地打出了“貴有古意”的復古旗號。于是,在中國書法的發(fā)展史上,又發(fā)生了第三次大的變革,為大開元明書法新風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一生沉溺于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為所囿。正如宋濂所說:“今人臨‘二王’書,不過隨人作計,如賣花擔上看桃李耳。若趙公乃枝頭葉底見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唐人學“二王”得其形而失其韻,宋人學“二王”則得其韻而失其形,惟有趙公學“二王”能形神俱得,連董其昌、傅山到晚年時都對他贊嘆不已。
正由于董其昌的出現(xiàn),他為明末形成的書法流派,起到了開宗立派的先導作用。董其昌精于用筆,并有獨特的見解。他說:“作書須提得筆起。何為起,何為結(jié),不可信筆,后代人皆信筆耳。發(fā)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努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講究,濃淡枯濕,曲盡其妙。學書之人若能于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頭的表現(xiàn)。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虛和取韻,志在追求明凈爽潔、清潤閑逸的風格。他的書法作品,疏朗暢達,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間氣脈貫通,絕不流露出一丁點的浮躁之氣,是書壇當之無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賦》、《月賦》、《解學龍告身》等。
篇7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秋天,橙黃橘綠,天高氣爽,太美了。
然而,秋天的詩更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把秋色竟寫得這般恬淡靜謐,好不宜人。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元稹把菊叢盈院,籬邊清幽,斜日輕撫的秋光寫得多么甜蜜啊!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諼。”(王維《輞川閑居》)“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暮江吟》)“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好一派秋光,好一個秋山秋水。秋景如詩,秋詩似畫。秋中的詩,還是詩中的秋?抑或都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舊時代文人墨客大都郁郁不得志,或不被重用,或被貶,或放逐,自然少不了悲愁之作。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這是劉禹錫的驚秋之作。“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這更是唐人的驚秋之嘆。“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戴叔倫在瑟瑟秋中來到屈原三閭廟,能無怨乎?“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這是杜甫秋思之心聲。
“砧柞敲殘深巷月,井梧搖落故園秋”;“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碧窗斜月藹深暉,愁聽寒淚濕衣。”(張仲素《秋閨思二首》)思婦魂牽夢縈,心系邊人,為做寒衣,淚聽寒通宵不眠,催人淚下。
“南浦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白居易的這首《秋浦別》把離別場面寫得揪心裂肺。
秋詩中邊塞秋詠,更是別有滋味,另有神韻:
“寒星幾點雁橫塞”――多么雄渾;
“長風萬里送秋雁”――何等悲壯;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好不蒼涼。
這些邊塞秋詠,蒼涼而又雄壯,讀來頓覺神韻飛揚。
秋色怡人,秋景詩更是醉人: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王維《輞川閑居》)――多么愜意,多么悠然!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白居易《村夜》)――多么美好的秋夜!使人如臨其境。這就是詩的魅力。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的這首《山行》,把個“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秋景寫得多么迷人!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詩中營造出的青山吐月意境,多么壯美,何等浪漫!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多么富于詩意啊!秋中的詩,詩中的秋?
春景詩以艷麗取悅,秋色詩則以風骨見長。“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劉禹錫《秋詞二首》)樹在深秋,有紅有黃,由紅轉(zhuǎn)黃,如詩如畫;人上高樓,清澈入骨。
篇8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對話”理念的根本性前提是主體的平等,強調(diào)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因此與傳統(tǒng)的接受型閱讀教學相比,學生的讀者意義更大,提升至與文本、教師同等的地位,在對文本意義的把持上取得了和教師同等的話語權。
因此進入新課程的詩歌閱讀教學,我認為應該在下面幾方面尤其應該注意。
一、學生在詩歌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應該重視
從文本理論來說,文本是一個自足的存在。“作者帶來文字,文字帶來意義”,學生在閱讀詩歌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和建構(gòu)作品意義的過程,必須重視發(fā)展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自行建構(gòu)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基調(diào)的整體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內(nèi)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的富有創(chuàng)義的建構(gòu)文本意義。
基礎教育階段的閱讀能力是基礎的,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學生要首先把自己放在“傾聽者”而不是“評判者”的位置上,努力感受和理解作家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發(fā)現(xiàn)作品的美,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jīng)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認識,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等。
二、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要重視
每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個性氣質(zhì)都不一樣,因此在詩歌的閱讀和鑒賞中,就應該鼓勵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歡的部分作出反應,對自己認為特別喜歡的部分作出反應,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fā)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nèi)容和表達另做設計等。在文學作品閱讀欣賞時,不應該追求“標準答案”,應強調(diào)突出學生的個性。
三、教師要做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中的對話者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教師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jīng)驗,審美水平要高與學生,在閱讀中可以起到向?qū)У淖饔茫墙^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一個教師只有以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認識解讀文本,才能將這個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為一個活的語言肌體。過去流行一種“談話法”教學,是由教師預設好結(jié)論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這其實是一種強行灌輸?shù)姆绞剑环较麡O接受的方式,與閱讀作為一種對話的本質(zhì)是背道而弛的。因此,課堂閱讀教學在一個集體中實施,與完全個人化的閱讀畢竟不同,這里是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的。因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也非常重要。在一個刻板的課堂氛圍中,富有活力和創(chuàng)意的對話是難以實現(xiàn)的。輕松、活躍、和諧的環(huán)境氣氛,才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
四、高度重視誦讀的作用
鑒賞詩歌,無論是領會詩歌的思想情感,還是把握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都離不開誦讀。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通過誦讀,可以讀出詩人傾瀉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詩中的情感波瀾,可以深刻理解詩的意境。反復誦讀,還可以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來,在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時,誦讀只需讀出最簡單的節(jié)奏,即行文的斷句。雖然文中已加了標點,但是文中的某些語句仍需要找到恰當?shù)耐nD,正確的斷句是理解句意的前提。在反復誦讀中,學生能夠?qū)ξ谋局行挠兴兄谖囊庳炌ㄒ院笠獙W生的誦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讀出文本的情感。這時的情感是學生自己與文本對話,是理解文本而獲得的情感體驗和認知。學生把自己的理解轉(zhuǎn)換成聲音造型,即通過聲音的高低、語音的長短、語速的快慢以及音色的變換來表達自己對文本的認識。
篇9
[問題]
1.宏達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公司上市級發(fā)行新股,能否獲得批準,為什么?
2.宏達公司對優(yōu)先股的規(guī)定合法嗎?
3.新股發(fā)行方案中還存在什么問題?
[分析]
1.我國《公司法》規(guī)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其股票上市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股票經(jīng)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批準已向社會公開發(fā)行;(2)公司股本總額不少于人民幣5000萬元;(3)開業(yè)時間在3年以上,最近3年連續(xù)盈利,原國有企業(yè)依法改建而設立的,或者本法實施后新組建成立,其主要發(fā)起人為國有大中型企業(yè)的,可連續(xù)計算;(4)持有股票面值達人民幣1000元以上的股東人數(shù)不少于1000人,向社會公開發(fā)行的股份比例達公司股份總數(shù)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其向社會公開發(fā)行股份的比例為15% 以上;(5)公司在最近3年內(nèi)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6)國務院規(guī)定的其他條件。從本案來看,宏達公司申請公司上市,第一,注冊資本4000萬元,低于公司法要求的5000萬元人民幣;第二,該公司系發(fā)起設立,不具備股票可向社會公開發(fā)行的條件;第三,宏達公司開業(yè)不足3年,也不符合持有股票面值達人民幣1000元以上的股東人數(shù)不少于1000人的規(guī)定,所以申請公司上市不會被批準。
宏達公司開業(yè)不足3年,不具備最近3年盈利的條件而發(fā)行的新股的申請不會被批準。我國《公司法》對公司發(fā)行新股有下旬條件限制:
(1)前一次發(fā)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間隔1年以上;(2)(公司在最近3年內(nèi)連續(xù)盈利,并可向股東支付股利;(3)公司在最近3年內(nèi)財務會計文件無虛假記載;(4)公司預期利潤率可達同期存款利率。
篇10
帝皇滿綠扳指
早在19歲那年,郭金就展現(xiàn)出屬于一個巨星的潛能:同時考上了北廣、北影、中戲、北舞和上戲。眾所周知,這五所學校是任何一個心懷表演夢想者向往的天堂,最后郭金卻出人意料選擇了赴考香港無線電視藝人培訓班。“從小受港劇影響很大,等到有機會做選擇,就順理成章要想挑戰(zhàn)一把。”
憑著對角色、劇本敏銳的直覺,與天生演員材料的原始鏡頭感,郭金順利的考進無線藝人班:為了融入大環(huán)境,她花了一年時間去學習粵語。很快,她接到第一部在香港無線的表演工作,是在一部宣傳片里扮演唐朝美人,鮮紅裙褂陪襯著波瀾池水,令她首次感受到在鏡頭前的那種興奮感。并且她還因參加亞洲小姐選拔賽而得到亞軍的殊榮。
但香港是快節(jié)奏城市,包括拍戲也是類似快餐式的流程,拍攝過程中“飛紙仔”(指劇本邊拍邊改)也是常有的事。加上南北文化差異,香港人較為含蓄的交流方式,令哈爾濱出生性格直爽的郭金深深感到在異地的孤獨感。幾年后,郭金毅然決定回到大陸發(fā)展,也同樣以她精湛的演技和美麗外表獲得不少導演青睞,成為一時間炙手可熱的影視紅人。郭金不僅參與中央電視臺的《藝苑風景線》等綜藝節(jié)目的主持,并且先后出演《碧血劍》《風雨桃花鎮(zhèn)》《翡翠鳳凰》等影視劇集。經(jīng)歷過香港快節(jié)奏工作生活的洗禮,再回到頻率怡人的內(nèi)地,郭金的心態(tài)漸漸放松沉淀,以一種過盡千帆的姿態(tài)去迎接歷久彌新的國內(nèi)生活。
然而戲劇帶給郭金的并不只有物質(zhì)上的回報,與名聲的提升,因為參演《翡翠鳳凰》,郭金與翡翠結(jié)下不解之緣,成為行內(nèi)有名的“翡翠女王”。
第一次接觸到翡翠是在云南拍攝《翡翠鳳凰》戲份時。由于出演一名精通琴棋書畫的玉雕師,郭金本著敬業(yè)精神,向劇組申請去云南騰沖訪問專業(yè)的玉雕師進行觀摩。當她看到玉雕師一邊水“滋”,一邊用小鉆頭在玉石上雕刻時,女性心中對于精致工藝的天生熱愛油然而生,頓時愛屋及烏,對翡翠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
憑著一股子熱勁,郭金幾乎在那段時間里逛遍了云南所有大大小小的翡翠商場,連小巷里的私家店鋪都不放過。初時僅是對玉器外觀色澤的單純喜愛,看多了漸漸摸出一些門道,憑著聰慧頭腦深入摸索,郭金不久后就成了半個行家,這也令她在《翡翠鳳凰》中扮演的玉雕師更接地氣。
近幾年,郭金對于翡翠的熱愛已經(jīng)達到癡狂的程度:翡翠可以說改寫她的下半生,令她在演戲之余多了常人無法體驗的生活樂趣。最瘋狂的一次,莫過于賣樓換藏品。
都說演藝圈是個浮躁的地方,太多人追逐,太多人迷失。郭金慶幸這一路有翡翠的陪伴,它具有靈性,讓人心性沉淀,避爭是非。天生麗質(zhì)的美貌與歷時幾年的香江生活,讓郭金擁有國際化的時尚氣質(zhì),而云南騰沖與翡翠結(jié)緣后一路相伴,令她摩登外表下沉淀古典韻味,兩者在她的身上以一種美妙的姿態(tài)水乳相融,歷久彌新生出獨特美麗。
近幾年,郭金對于翡翠的熱愛已經(jīng)達到癡狂的程度:翡翠可以說改寫她的下半生,令她在演戲之余多了常人無法體驗的生活樂趣。最瘋狂的一次,莫過于賣樓換藏品。
福祿壽冰種吊墜
冰雪臘梅擺件
卡地亞工藝高冰種吊墜
紫夢風情玻璃種吊墜
《環(huán)球生活》對話郭金
《環(huán)球生活》:正式開始收藏翡翠是在什么時候,還記得第一件藏品嗎?
郭金:正式收藏是在2008年的春節(jié),從愛不釋手真正過渡到癡迷的程度。第一件藏品是在云南騰沖閑逛時看到的,是一枚以翡翠為材料,做工非常精致的十字架,第一眼看到覺得非常驚艷并且有趣。因為我媽媽是基督徒,從小我也會受一些西方宗教文化的影響,但這種將中國古典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作品,還是第一次見到,所以當場就買了下來。直到現(xiàn)在,它還躺在我家里的收藏柜里。
《環(huán)球生活》:家里有設置專門展示翡翠藏品的陳列器具?
郭金:這個當然,我客廳里就有一個專門陳列翡翠的玻璃柜,這也是我將翡翠理念融入到家居設計中的一種體現(xiàn)。心情低落的時候觀賞翡翠有賞心悅目的感覺。我不愿意像很多收藏者一樣把翡翠放進保險箱,我希望可以時時刻刻看到我的藏品,有種莫名的安全感,當然直接點說,我并不否認這種安全感來自翡翠原本昂貴的價值,讓我生活更有底氣,哈哈。
《環(huán)球生活》:翡翠通常價值昂貴,出手最“狠”的一次是什么時候?
郭金:最“狠”也是我最瘋狂的一次,當時看中一件上百萬的珍品,我一咬牙就把北京團結(jié)湖的一套房產(chǎn)給賣了。但我到現(xiàn)在也不后悔,因為從投資角度來講,翡翠比房子的升值空間更大,風險卻小很多。事實可以證明,翡翠帶給我的并不只有名譽,也在經(jīng)濟上給我?guī)砹司薮蠡貓蟆?/p>
《環(huán)球生活》:的確夠“狠”,看來翡翠對你來說,重要過一切。
郭金:不能說重要過一切,經(jīng)歷過起起伏伏的人生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身外物其實是不值一提的。翡翠算是我“身外物”中顯得最珍貴的東西,我不單純把它當做一件跟手表、名牌包一樣的物件去看待,我把它們看作有生命的靈物,翡翠的靈性可以跟人產(chǎn)生某種交流。比如它對人身體健康狀況的反映,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有人說佩戴翡翠不用吃維生素,有點夸張,但我覺得并不是空穴來風的吹捧。我記得跟黃渤一起拍攝《蛋炒飯》的時候,每晚凌晨才收工,那段時間身體出現(xiàn)一些問題,然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手上佩戴的翡翠玉鐲顯得暗淡無光。等我休息調(diào)理過后,它又漸漸恢復了光澤。
《環(huán)球生活》:您覺得自己在收藏翡翠這塊,最幸運的是什么?
郭金:最幸運的是我起點高。當初在云南騰沖剛剛了解到翡翠的時候,很多商家知道我的來歷,都愿意把店里保險箱里的鎮(zhèn)店之寶拿出來給我觀看。包括很多這個領域里的專家朋友也是一樣,他們知道我是以一種大眾容易接受的影視渠道為翡翠做宣傳,都非常熱心的為我講解一些基本知識,這讓我在一開始就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