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岳飛傳范文

時間:2023-04-01 09:48: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宋史岳飛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陳橋兵變所投射的心理陰影對兩宋歷代君臣影響深遠,自開國之初的曹彬,到承平之日的狄青,至危亂之時的岳飛,抑制武將勢力發展的國策貫徹始終,從未因時局變幻、國祚沉浮有絲毫動搖。

關鍵詞:陳橋兵變;兩宋;抑武國策;對于趙匡胤得以“黃袍披身”的陳橋兵變,雖宋代官私史籍以及文人騷客如蘇軾宣稱是上符“天命”、下應人心的“應天順人之舉”,①但其究竟如何,兩宋君臣心知肚明。因此,兩宋君王自太祖以下,都注意抑制武將勢力,尤其對頗有聲譽的武將,更是嚴加防范,不惜采取非常手段。

“杯酒釋兵權”即是太祖為避免五代時“方鎮太重,君弱臣強”,“數十年間”“凡易八姓,戰斗不息”②之危局重現而做的努力。但天子“必不自將親兵,須擇人付之”,③所以其防范的重點是有才干且得“人望”的大將。乾德元年(963)太祖欲以宿將符彥卿“典兵”,并反駁趙普“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復委兵柄”之說:“朕待彥卿厚,彥卿豈能負朕耶?”于是趙普反問曰:“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太祖“默然,事遂中止”。④作為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趙普這一語,既點出了陳橋兵變的實質,也擊中了宋朝皇帝的心病,自此以后平庸而無令譽的將帥大行其道,與之相對,連以謹慎忠厚聞名于世的宋初名將曹彬也曾遭到天子的猜忌:

先是,上(太宗)念征戍勞苦,月賜緣邊士卒白金,軍中謂之月頭銀。鎮州住泊都監、酒坊使彌超因乘間以急變聞于上云:“樞密使曹彬秉政歲久,能得士眾心。臣適從塞上來,戍卒皆言:‘月頭銀曹公所致,微曹公,我輩當餒死矣。’”又巧污以他事,上頗疑之。參知政事郭贄極言救解,上不聽,(太平興國八年正月)戊寅,彬罷為天平節度使、兼侍中。⑤

彌德超為太宗“晉邸”舊人。曹彬自是明白人,深知自己罷官原因是“得士眾心”而遭天子忌疑,所以對彌德超的誣告概“不自辯”,此后彌德超得罪天子被貶,于是太宗又為曹彬“昭雪”。⑥

至仁宗朝,社會統治相對安定,但防范武將似較宋初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士大夫則表現出比君王更為嚴厲的態度。至皇五年(1053),大將狄青也以軍功拜樞密使,于是文臣們紛紛上疏攻訐之。如知制誥劉敞“自皇末有日食之變”,便“獻《救日論》三篇,備言所以防奸御變之術,(狄)青見而惡之,謂所親曰:‘劉舍人以此洗滌青耶!’”⑦另據《野老紀聞》云:

狄青為樞密使,自恃有功,驕蹇不恭;怙惜士卒,每得衣糧,皆負之,曰:“此狄家爺爺所賜。”朝廷患之。時潞文公當國,建言以兩鎮節度使出之。青自陳”“無功而受兩鎮節旄,無罪而出典外藩”,仁宗亦然之。及文公以對,上道此語,且言狄青忠臣,公曰:“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上默然。青未知,到中書,再以前語白文公。文公直視語之曰:“無他,朝廷疑爾!”青驚怖,卻行數步。青在鎮,每月兩遣中使撫問。青聞中使來,即驚疑終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謀也。⑧

狄青于嘉佑元年(1056)八月罷樞密使,二年二月卒。文潞公即文彥博,時任宰相。《宋史•呂景初傳》云呂景初因狄青“得士卒心,議者憂其為變”,故上書言“權臣有虛聲,為兵眾所附,中外為之”,并“數詣中書白執政,請出青”,但“文彥博以青忠謹有素,外言皆小人為之,不足置意。景初曰:‘青雖忠,如眾心何,蓋為小人無識。則或以致變。’”⑨歐陽修也因狄青“有威名,帝不豫,訛言籍籍”,而上言“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始初議者已為不可,今三四年間,外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且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故狄青“雖其心不為惡,而不幸為軍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于禍,而為國家生事”, 因此上“請出之于外,以保其終”。⑩

南宋初高宗殺大將岳飛,也與宋廷防范武將之策相關。岳飛被殺原因固然甚多,但岳飛作為統軍大將且又甚得軍情人望,實是其中一大原因。《宋史•岳飛傳》稱其“好賢禮士,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如書生。……然忠憤激烈,議論持正,不挫于人,卒以得禍”。《朱子語類》中記有朱熹與其門人的談話,其中對岳飛的一些議論便頗可說明其間關系:

問:“岳候若做事,何如張(俊)、韓(世忠)?”曰:“張、韓所不及。卻是它識道理了。”又問:“岳候以上者,當時有誰?”曰“次第無人。”

岳飛恃才不自晦。……飛作副樞,便直是要去做。張、韓知其謀,便只依違。然便不做亦不免,其用心如此,直是忠勇也。

可見,為人“忠勇”且“直是要去做”事的岳飛反而被誅,其關鍵即在于遭高宗“忌之”。而紹興十一年(1141)四月,高宗任命張俊、韓世忠、岳飛為樞密使、副使,解除三人兵權,其目的仍在于預防“意外事有叵測者”,而“削尾大之勢,以革積歲倒持之患”。因此,宋人羅璧即將高宗、秦檜此舉與太祖、趙普之“杯酒釋兵權”相提并論:“唐衰病于藩鎮跋扈,趙普建收其精兵、制其錢谷之計,藩鎮遂消。宋南渡息兵,張、韓、劉、岳擁兵方面不釋,秦檜各除樞密使召之,由是兵權去手”。雖然羅璧認為趙普“忠謀,秦檜則奸謀也”,但兩事之目的相同,即通過削減武將集團勢力以強化君主集權。因此,高宗、秦檜此舉亦被后人稱為宋朝歷史上第二次“杯酒釋兵權”。

綜上所述,陳橋兵變所投射的心理陰影對兩宋歷代君臣影響深遠,自開國之初的曹彬,到承平之日的狄青,至危亂之時的岳飛,抑制武將勢力發展的國策貫徹始終,從未因時局變幻、國祚沉浮有絲毫動搖。盡管歷史已經證明此“猜疑之家法”在外化為抑武國策后造成了多次誤殺忠臣、自毀長城的悲劇,但有宋之世,以此立國,繼而以此亡國也是歷史進程中無法改變的發展軌跡。

注解:

①(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卷一建隆元年正月乙巳條注,中華書局點校本2004年版,第5頁。

②《長編》卷二建隆二年七月庚午條,第49頁。

③《長編》卷八乾德五年二月甲戌條,第190頁。

④《長編》卷四乾德元年二月丙戌條,第83-84頁。

⑤《長編》卷二四太平興國八年正月戊寅條,第537頁。

⑥(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校補》卷二,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6頁。

⑦《長編》卷一八三嘉佑元年八月癸亥條,第4435頁。

⑧(宋)王《野客叢書》附錄一《野老紀聞》,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49-450頁。

⑨(元)脫脫等:《宋史》卷三零二《呂景初傳》,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0021頁。

⑩《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第10379頁;《長編》卷一八三嘉佑元年七月丙戌條,第4426-4427頁。

《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第11395頁。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二七《孝宗朝》,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060頁。

《朱子語類》卷一三二《中興至今日人物下》,第3166頁。

《朱子語類》卷一三一《中興至今日人物上》,第3148頁。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六紹興十二年八月戊子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冊,第44頁。

篇2

七月,孝宗執政的第一項重大決策,即下詔對岳飛冤情進行昭雪,詔書寫道:“故岳飛起身行伍,不逾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遺風,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念念不忘,今可仰承圣意,與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后,特予錄用。”同年十月,孝宗再發第二道詔書,對岳飛功績是褒揚備至:“故前少保岳飛,拔自偏裨,驟當方面。志略不專于古法,沉雄殆得于天資。事上以忠,至無嫌于辰告;師行有律,幾不犯于秋毫。外摧孔熾之狂胡,內剪萬張之劇盜。名之難掩,眾所共聞。”這兩份詔書,標志著對岳飛進行全面。孝宗追復了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等官職、爵位,岳飛夫人李氏追復了楚國夫人的封號,兒子岳云、岳雷也都追復舊職。同時對岳飛以隆重禮儀進行改葬,并以百萬巨資在其家鄉建廟立祠,賜名“忠烈祠”,以供紀念。同時,又下令歸還岳飛全部財產,尋訪其流落各方的后代,予以錄用。另外,對那些參與誣陷謀害岳飛的秦檜黨羽和爪牙,則一一問罪,追究責任,給予重處。孝宗此舉,可謂大快人心,朝野上下一片振奮。

岳飛冤屈,至此得以徹底昭雪。按宋廷規定,文武官職位在三品以上者,身后都要謚以美名。淳熙四年(1177年),江東轉運副使顏度上書,提出應為岳飛定謚,太常寺擬謚為“忠愍”,孝宗未予同意。太常寺經過復議,上書孝宗道:“茲按謚法,折沖御侮曰武,布德執義曰穆。公內平群盜,外捍丑虜,宗社再安,遠邇率服,猛虎在山,藜藿不采,可謂折沖御侮矣。治軍甚嚴,撫下有恩,定亂安民,秋毫無犯,危身奉上,確然不疑,可謂布德執義矣。合茲二美,以武穆謚公,于是為稱。”(《金佗續編》卷十四《武穆謚議》)孝宗同意了這一提議,于是正式宣布,確定岳飛謚號為“武穆”。至此岳飛生前之位與身后之名,全部得到公正處理。

孝宗一生,侍奉高宗甚為勤謹;但他初登帝位,即一反高宗意旨,對岳飛進行全面。這其實淵源有自。

宋高宗一朝,以“和”為國家最高決策,一日不和,寢食難安。清人王夫之評道:“高宗之畏女直(即女真)也,竄身而不恥,屈膝而無慚,直不可謂有生人之氣矣。”(《宋論》卷十)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十二月,即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岳飛的被害,正是“和”的結果。

宋高宗一直以為,“和議”一旦簽訂,即能換來國家的安穩和皇位的永固。但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顏亮氣勢洶洶提兵六十萬,分四路南下,意在一舉覆滅南宋,無情擊碎了高宗“和”的美夢。

完顏亮的南侵,最終在采石磯一戰,被虞允文擊潰,金人侵略以失敗告終。但完顏亮的毀盟伐宋,對高宗一直奉行的“和”,無疑是最沉重打擊和極大反諷。次年高宗退位,孝宗登基,實乃歷史之必然。

孝宗執政,壓抑已久的主戰浪潮再次高漲。在主戰聲中,對岳飛的,自然提上議程。在先,完顏亮入侵在即,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太學生宋苞便上書道:“復岳飛之爵邑,而錄用其子孫,以謝三軍之士,以激忠義之氣。”首次提出了岳飛的建議。

宋孝宗在位期間,不遺余力昭雪岳飛,追復官職,贈以謚號,一方面是順應民心,同時也是其執政意圖之所在。

宋孝宗長久以來即存有恢復之志,紹興三十二年,甫一即位,就宣稱:“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圖之,將誰任其責?”(《四朝聞見錄》丙集)并一再向大臣表示:“朕不忘恢復,欲混一四海。”(《續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七)《續宋編年資治通鑒》于此記載道:“孝宗有恢復之志,置恢復局,覽華夷圖,建國用使,開外都督府,立奉使司,自偏裨而下各有長記,將自準備而上又有揭帖,江北諸城,浚陴增隍,沿淮分戍,鼓聲達于泗、潁,蓋無一日不為恢復之事。”

宋孝宗在隆興元年(1163年)組織了符離北伐,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并未氣餒。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任虞允文為四川宣撫使,和虞允文約定,自己率大軍出兵淮上,虞允文率大軍出兵四川,東西夾攻,會師中原,以圖恢復。孝宗說道:“若西師出而朕遲回,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回,即卿負朕。”遺憾的是,不久由于虞允文的去世,作戰計劃沒能執行。但孝宗仍然積極備戰,等待時機,即使在后來禪位時候,也是希望“英武類己”的宋光宗,能夠繼續其志業。

縱觀孝宗一生,盡管他恢復中原混一四海的愿望未能實現,但他摒棄高宗“和”的國是,胸懷壯志,恢復自信,確實給國家帶來了勃勃生機。《宋史·孝宗本紀》即贊孝宗道:“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宋史·岳飛傳》記載,孝宗初立太子時候,岳飛見到,就曾十分欣喜說道:“社稷得人矣,中興基業,其在是乎?”想來岳飛對自己的期許,孝宗定然銘記在心,所以一直存有一統四海的“中興”之愿。昭雪岳飛,自然也在情理當中。只是令人痛惜的是,這一對君臣沒有遇合的機會。孝宗對漢代李廣的悲愴命運,曾感嘆道:“如李廣在文帝時,是以不用,使生高帝時,必將大有功矣。”(《齊東野語》卷八)他于岳飛,一定也有岳飛生錯時代的沉痛吧!

篇3

在詩中,杜甫為自己,更為弱勢群體呼吁住房問題。其實,根據《云仙雜記》的記載,當時他的生活還算好,每天“以七金買黃兒米半籃、細子魚一串”,伙食相當不錯。在這里重點想說的是“細子魚一串”。杜甫去市場買魚,不用籃子——嫌沉,不用塑料袋——沒有,而是從自家茅屋上揪一根茅草,溜達著就去市場了,挑好魚,用茅草往魚鰓上一穿,拎著便走,既輕便又環保。

這種拎魚的方式,在《水滸傳》里也可看到。浪里白條張順跟黑旋風李逵不打不相識,又認識了黑道大哥宋江,便從船上找金色鯉魚——“選了四尾大的,把柳條穿了”,當做見面禮送上。《東京夢華錄》記載,有賣活魚的小販,用帶葉兒的柳樹枝子浸泡在裝魚的木桶里(“賣生魚則用淺抱桶,以柳葉間串,清水中浸”),利用柳葉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氧氣含量,以延長魚的性命。想必,在賣魚的時候也可以順帶著在桶里折一段兒柳枝,把魚一拴,讓顧客舒舒服服地拎著回家。

若是肉類,也有其他環保型的植物包裝。比如《水滸傳》中被魯智深打得嘴里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的鄭屠戶。當魯智深來肉鋪尋釁,先是要了十斤精肉,又要了十斤肥肉,鄭屠戶都按照魯客戶的要求細細地切成了臊子,最后用荷葉包起來。荷葉逢水即生,便宜得很,用它做包裝成本很低,而且用來包肉餡兒也干凈,同時,還帶著清香味兒。精明的鄭屠戶既節約了成本,又保護了環境,擱到現在,是一定要上報紙稱贊一番的。當然,利用荷葉并非他首創。早在三國時期,就有用荷葉包飯的先例。據唐朝丘悅的《三國典略》記載,“建康令孔奐以麥屑為飯,用荷葉裹之,一宿之間得數萬裹,以給兵士”。如此補給軍隊,怕是軍事史上的一段奇聞,更是環境保護的一段佳話。

翻檢史書,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些特立獨行的環保人士。據《眉廬叢話》記載,清代蘇州有個吳大學士,他曾做過皇子們的老師,地位可謂不低。當他還沒出人頭地的時候,每天早晨都要去市場買米(每晨沽米于市)。他用來裝米的不是筐也不是布袋,而是頭頂的帽子,史稱“輒脫破帽如盂仰而盛之”,再捧在胸前,一路溜達著回家。

北魏賈思勰“種三十畝,一年斫十畝,三年一遍。歲收絹百匹,永無盡期”的輪次采伐思想,被唐代人繼承,他們很少伐木為薪,但凡燒火首先考慮采用的是枯枝。《全唐詩》收錄的儲光羲的《樵父詞》有這樣的詩句,“枯枝作采薪,爨(cuàn,意同“灶”)室私自知”。陸龜蒙在詩文中也提到一個名詞“養”,是為“山家謂養柴地為養”,說的是樵夫們把山林當做循環利用的養殖基地,漸次種植砍伐,而非一砍了之。

宋代的歐陽修自幼即以實際行動踐行環保,他學習寫字的時候,用的不是筆紙,而是揮舞荻草稈在地上寫,當然,這么做并非真的因為懂得環保,他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宋史》記載,歐陽修“家貧,致以荻畫地學書”,但客觀上的確省下了不少筆墨紙硯。和歐陽修類似的,還有岳飛。清代錢彩在《說岳全傳》中寫道,同樣因為家境貧寒,岳飛選擇用楊柳枝和沙子習字。

毋庸置疑的環保書法家還得說是懷素。他為了練字,專門找荒地種了一萬來棵芭蕉樹,待樹長成,摘取樹葉鋪在桌子上當紙揮毫潑墨。本來種樹已經積了功德,何況又拿樹葉寫字,是百分之百的環保主義者。

說起寫字,還得提王羲之。他運氣實在不好,不知是誰編排的故事,讓王羲之無緣無故地背負了污染環境的黑鍋。幾乎盡人皆知,王羲之練字刻苦,洗毛筆搞黑了一池子清水。其實這事兒在《晉書·王羲之傳》里根本找不到記載,倒是東漢的書法家張芝,有“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故事。

宋代劉在《隋唐嘉話》中記載:“隋高颎仆射,每以盤盛粉置于臥側,思得一公事,輒書其上。至明,則錄以入朝行之。”高級干部比較有錢,不用沙子,而用粉,不知是面粉還是香粉,不過終歸可以反復利用,比動輒執筆潑墨強得多了。

篇4

一、表彰的內涵及對象

現代意義的表彰即表揚之意,但起初是“表”和“彰”分別表示:《荀子·大略》載:“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閭”,商容是殷代賢臣,不受重用,周武王剛取代殷王統治就表揚他;《周書·畢命》曰:“彰善癉惡”,彰是彰顯、褒揚。“表”與“彰”都是為了顯賢揚善,二者連用最早見《漢書·武帝紀贊》:“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意為突出,延伸為表揚之意,如《晉書·王導傳》載:王導“德重勛高”,“誠宜表彰殊禮”。后世使用表彰時多延用引伸意。歷史文獻用來表示表揚意義的還有“旌(表)”、“揚”、“嘉”、“褒”、“顯”、“勵”、“勸”等諸多詞語,其意與表彰相近。

古人云:“自古皇王,褒崇勛德”(注:《唐會要》卷45《功臣》。),“崇賢旌善,王教所先”(注:《南史·劉穆之傳》。),認為表彰之制自古有之,是教化的首要任務,因此才有那么多的褒贈故事見諸史書野話。那么傳統社會是以什么為標準衡量人們當否受表彰的呢?

《左傳·僖公十四年》:“以志吾過,且旌善人”;《風俗通·正失》曰:“世俗褒揚,言其德比成王。”顯然,“善”與“德”是表彰的依據。在傳統文化里,“善”、“德”屬倫理范疇,與忠孝節義等同。《周書·畢命》曰:“旌別淑慝,表厥宅里。”孔(安國)傳:“表異其居里”;孔穎達疏證:“表異其居里,若今孝子順孫節婦義夫,表其門閭也”。后世的注點出了表彰對象,即忠臣義士、孝子順孫、節婦義夫”。地方官說要將“孝子、義夫、節婦為鄉里所稱者”,“條析以聞”,上報朝廷(注:《宋史·禮志》。);明代葉伯臣認為:“忠臣孝子義夫節婦,視為末而不暇舉,所謂宣異德化安在哉?”(注:《明史·葉伯巨傳》。)清雍正帝也多次“命舉忠孝節義”(注:《清史稿·孝義傳》。)。把察舉旌表忠孝節義做為政治事務強調,促使人們爭做忠臣孝子,義夫節婦。傳統社會的表彰不論怎么強化發展,到清末也沒有突破忠孝節義組成的衡量框架。

二、表彰在傳統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表彰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的內容概括為。“生則有旌擢之恩,沒則有褒恤之典”(注:《明實錄·明孝宗寶訓》卷二《褒忠節》。),至于具體形式可謂精彩紛呈,分成以下幾類:

(一)凝重形象的永恒昭示——牌坊、闕、祠、廟、碑、扁額等建筑形式給人們具體的教諭。

牌坊(又稱牌樓)是有柱子像門形的建筑物,刻有各種花紋,正面依據表揚對象鐫刻相應的字,如“貞孝”、“忠烈”,采用竹、木、石、磚等材料構建,常立于街旁路口、廟宇陵墓、衙署住家旁。闕,是立在宮廟門前和墓道兩旁的石頭柱子,一般是兩根刻有花紋的柱子分離相對,有的頂上以飛檐相連,類似牌樓,稱連闕。扁額,以木材制成,有題字,懸于門楣上方,舊稱“榜門”、“表門閭”。以牌坊等建筑表彰形式,昭顯人物行為,十分獨特,可謂“旌筑之”。(注:《史記·留侯世家》:“表商容之閭”,楊@①注:“表,筑旌之”。)如明神宗詔建表忠祠,褒揚建文忠臣;(注:《明史·方孝孺傳》。)漢代孝女曹娥以身殉父,縣為之立碑(注:《后漢書·列女傳》。);南朝衛敬瑜妻王氏,守節不嫁,刺史嘉其美節,乃起樓于門,題“貞又衛婦之閭”(注:《南史·孝義傳》。);清代對累世同居的義門和樂善好施的義行,不僅賜建坊銀兩,而且賜御書扁額(注:《清會典事例·風教》。)。牌坊、闕、碑等建筑物,不僅是對已逝人物的褒恤,更重要的是它們蘊含的政治倫理能隨建筑物的流傳而穿越時空,影響后世,促進忠孝節義觀的普及。

(二)入彤管理汗青的精神激勵——入史列傳與贈號賜謚的榮譽吸引。

秉筆直書是史家奉行不渝的原則,“褒貶之詞,《春秋》所重”(注:(清)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褒贈》。),對君臣有一定約束力,故“仲尼修《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注:(清)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褒贈》。)。雄彪青史抑或遺臭萬年取決于人們自身的表現。忠臣孝子乃表揚對象,史書自然側重于此,揚忠孝節義而貶不忠不孝不節不義,將各類人等“列于史冊,可示將來”(注:《唐會要》卷56。),激勵人們向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看齊。如唐代劉感、常達忠勇不屈,帝嘆曰:“劉感、常達須載之史策也”(注:《舊唐書·忠義傳》。);宋代名臣曹勛上書:“昔太宗皇帝不忘勛臣,猶次序列其傳二百四家……欲乞令所在州縣,有忠義報國當時,功烈出眾所明知者,許縉紳之儒作為傳記……州府繳進,宣付史館”,(注:《歷代名臣奏議》卷284《褒贈》。)清代表揚循良之吏也采取“宣付史館立傳”的方式(注:《清史稿·循吏傳》。)。目的是激勸人們看齊。

謚或號是封建時代對有特殊地位的人死后追加的稱號,《晉書·劉毅傳》云:“謚者行之跡,而號者功之表”,是蓋棺而論的評價,有美惡之分。贊美忠臣的謚號常見的有:忠節、忠烈、正節、端肅等,如唐代郭子儀薨亡,謚“忠武”(注:《唐會要》卷45《功臣》。);宋代張克戩力抗強敵,謚“忠確”(注:《宋史·忠義傳》。)。對孝節義行為突出的人,政府也有賜號,如“孝義之門”、“貞女”等,當然,這種賜號不及忠臣謚號使用普遍,但其人雖歿,賜號永存的效果是一樣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精神境界是“人死留名,賢愚所共”的升華,是人們的普遍追求,歷代王朝充分利用了這一點,設《忠義傳》《忠臣傳》《孝義傳》《節義傳》等,將入史列傳和贈號賜謚作為使百姓認同忠孝節義的手段。

(三)光宗耀祖、封妻蔭子——贈官賜爵與宗廟配享的誘惑

光耀門庭澤被后世是傳統社會人們的普遍追求,它只有和政治系統發生某種聯系才有實現的可能,這種聯系就是做符合君主政治統治的事,即踐行忠孝節義。如漢代鄧彪功勛卓著,詔“賜關內侯,錄尚書事百官總己以聽”(注:《后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北魏于什門不辱君命,詔“進為上大夫,并策告宗廟”(注:《北史·節義傳》。);北宋劉芳五世同居,賜進士出身(注:《宋史·孝義傳》。);唐代裴氏,李氏節烈行為突出,賜河東縣君、孝昌縣君,并被編入史冊(注:《舊唐書·列女傳》。);西漢卜式疏財助官,賜爵左庶長,關內侯,官拜中郎(注:《漢書·食貨志》。)。雖證這類賜封的官爵多數是榮譽性的虛職,但也足以使獲得者引以為驕傲,吸引周圍人等傾慕效仿他們的行為。

(四)具體實惠的物質刺激——賜物賞金與蠲免體恤的直接效應

物質獎勵具體實惠,無疑有更深更廣的影響效果。如明代夏言忠盡賢勞,賜銀五十兩,寶鈔五千貫(注:《明實錄·明世宗寶訓》卷七《優禮大臣》。);宋代陳競世代孝義傳家,唐僖宗時曾受旌表,南唐時被立為義門,免除徭役;到宋代則不僅免服徭役,而且免交雜科,并允許每年貸粟二千石(注:《宋史·孝義傳》。);明代徐溥施義田贍養宗族,詔免除徭役(注:《明史·徐溥傳》。);清代獎給節烈婦女養贍銀和口糧(注:《清會典事例》卷270《蠲恤·安節孝》。)”傳統社會人們負擔的租稅賦稅徭役十分繁重,若蒙朝廷赦免若干年的租賦、徭役,不僅僅是榮譽,更重要的是減輕負擔,為了得到這種待遇,人們自然努力做忠臣孝子義夫節婦。

除了以上四種表彰形式,還有輟朝,入選名宦圖、赦罪三種方式,前兩種主要針對忠臣,顯示朝廷的“念功之懷,旌賢之義”。(注:《唐會要》卷45《功臣》。);赦罪的對象是孝子順孫,依照法律有罪當誅殺人償命,但歷朝均有赦免孝子罪行的記載,其宗旨是十分明顯的。

旌表忠孝節義為的是忠孝節義,千年的史乘排列的是千年的“忠臣孝子長廊”和“忠節貞烈牌坊”,面對這種宏大氣魄,我們能不嘆服?

三、表彰的類型——程序分析

“類型”指具有相同性質、特點的事物形成的類別;“程序”指事物發展的步驟和次序。運用類型——程序分析表彰旨在揭示忠孝節義觀念的發展與表彰的聯系,以及表彰的運作過程。

(一)表彰與忠孝觀念的發展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注:《孝經·開宗明義章》。),忠孝相通,始終并提。表彰在忠孝觀念強化過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先看下表:(注:參考五朝《忠義傳》《孝友傳》《列女傳》《明清史料匯編》以及清代史學家趙翼《陔余叢考》(卷39第853頁)的記載作的統計。)

朝代漢南北朝唐五代宋明清

數量

類型

孝孝子7398671910302

義門253823225

忠18110294352557

備注義門:累世同居共財、睦洽傳家的孝義之門,故列入孝.

圖表一,五朝忠臣孝義表彰人數表

受旌揚的孝子在漢代僅7人,歷唐代39人到清代達到10302人;忠臣在漢代也僅18人,經唐、宋、明、清逐步增長557人。簡單的數字說明了一個事實:即表彰的使用越來越頻繁,伴隨的是忠孝觀念的日漸強化。進一步而言,表彰加深了忠孝之道在人們思想觀念上的刻痕,同時它在實施過程中達到了自身的完善。表彰與忠孝之道互相作用,如同兩面相對的鏡子,產生了無窮的隧道式光學空間。受旌表者畢竟是少數,但這少數典型的表彰往往會產生成倍、成數百倍的效應,“入則孝親、出則忠君”。表彰之關鍵不在物質爵位的犒賞,而在促進觀念的形成和推廣。忠孝旌表是促使忠孝觀念在各個社會層面滲透的重要因素。

(二)表彰與節烈觀的發展及婦女地位的變化

漢代劉向撰《列女傳》開表彰節婦烈女之風,但并沒有普及;及至范曄于《后漢書》首設《烈女傳》,表揚孝婦順女,節婦烈女,節烈表彰才成定例。那么表彰在節烈觀念的普及,尤其是婦女地位的變化中產生了什么作用呢?我們看近人董家遵關于節烈婦女及表彰節烈婦女的統計表(參見圖表二),能發現幾點:

每百年表彰烈女Q每百年表彰

節婦Q的節婦(Q%)的烈女(Q%)

兩漢(歷406年)225.2194.5

魏晉南北朝298359.7

隋唐五代(歷394年)348.9297.7

宋(歷320年)1524812238

元(歷163年)359403383430

明(歷227年)27141983436881336

清(止1762年,歷118年)94821156328413464

圖表二,歷代節烈人數及每百年表彰節烈比例表①

(1)節婦烈女的絕對數呈增長趨勢;

(2)每百年表彰的節婦烈女的比例也在逐步擴大;

(3)宋代是個明顯的界限:節烈婦女人數和每百年表彰的比例陡然上升;至明清期間更是成數倍,數百倍地增長。

這反映出節烈觀向整個社會滲透的過程,以及表彰的日益頻繁在推動節烈觀普及過程中的強化作用。伴隨這一過程的是婦女地位的變化。

雖然,漢代已有表揚貞節婦女的記載,如東漢安帝就多次下詔“賜貞婦帛”、“甄表門閭”(注:《后漢書·孝安帝紀》。),但并不限制婦女再嫁,如《白虎通·諫諍》云:“絕交令可友,棄婦令可嫁也”。到唐代貞節觀念仍然不為人們廣泛接受,有23位公主再嫁或三嫁(注:《唐會要》卷6《公主》。)(見圖表三)。

唐高祖高密公主初降長孫孝敬、后降段綸

長廣公主始降越慈景,后降楊師道

唐太宗襄城公主先降肅銳,后降姜簡

遂安公主先降竇達,后降王大禮

唐中宗定安公主先降王同皎,再降韋濯,三降崔銑

唐元宗興信公主先降裴jì@②,再降裴穎,三降楊敷

唐肅宗寧國公主先降鄭巽,再降回紇可汗,三降薛康衡

注:①降是古代公主下嫁的專有稱呼;②此表僅選擇典型制成

圖表三,唐代公主再嫁史實

然而在宋生了劇烈變化,理學家們說:“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注:《遺書》卷22。),婦女的生命在貞節面前形同草芥,婦女不可再嫁。至明清,守寡守節甚至上升到國家法典制度的高度:凡寡婦守節起自未滿三十歲的任一年齡,能繼續保持達五十歲者,可受褒賞而建立牌坊(注:《清會典事例》卷404《風教》。)。婦女由可再嫁到不可再嫁以至守節受褒賞,使“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三從”之義得到了最完美的論證,“從一而終”判定了婦女的死刑,扭曲了婦女的人格,婦女淪落到社會的最低層。貌似尊崇女性的貞節牌坊壓制了成千上萬的守寡婦女的人性和尊嚴,因此,表彰在婦女地位的變化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三)表彰程序

傳統表彰有嚴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級別可以分為中央和地方表彰程序,這是展示表彰如何操作的過程。

1.中央政府表彰程序

中央政府表彰是皇帝頒布詔書旌表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但此前有先行程度,涉及一系列機構,以唐、宋為例說明:《舊唐書·列女傳》載:鄭神佐戰死邊城,其女剪發壞形,護父喪還,誓終身不嫁以奉雙親。節度使肅tì@③奏,詔旌表門閭。其程序如圖表四所示:

附圖{圖}

圖表四,唐代中央表彰程序示意圖鄭氏女的孝行經縣府層層上報,最后由朝廷禮部奉旨核實,皇帝御書詔表。《兩浙金石志》卷一二《宋chì@④賜忠顯廟牒碑》記載了對岳飛的追贈過程:大學生楊懋卿等人因岳飛已追封為鄂王之故,要求改原祭祀廟額“靈通”為“忠顯”,轉運司兩次審核,上奏朝廷,降旨批準。其程序如圖表五所示:

附圖{圖}

圖表五宋代中央表彰程序示意圖

宋代政府機構比唐代復雜,增設了轉運司的環節,由此觀之宋代表彰程序較前代更為完善,增強了表彰的嚴肅與莊重色彩。

2.地方政府表彰程序

地方政府表彰是由縣、州、府等各級行政機構對忠孝節義之實行的彰顯措施,程序不及中央政府表彰繁瑣。如,漢代孝女曹娥投江殉父,縣長為之立碑(注:《后漢書·列女傳》。),這是縣一級表彰;孝女趙娥報父仇,“州郡表其閭”,(注:《后漢書·列女傳》。)這是州郡一級表揚;明代李復新不顧赦令殺人復仇。“縣愍其孝”,上奏府尹,先“駁議”,又“終用縣議”,表其門“孝烈”(注:《明史·孝義傳》。),這是逐級討論決定的表彰。清人尹會一說:“節孝為風化攸關,表揚實朝廷大典”(注:參見尹會一《撫豫條教》。),不可忽略輕慢,對地方政府表彰程序有詳細論述,即表彰須經過州縣題請、冊結、駁查、題達、(都撫學政)具題或匯題、發建坊銀兩等步驟,且有嚴格管理,防止胥吏循私作假,保證表彰落到實處,起到敦勵風化的作用。

不同歷史時期,表彰程序有繁簡之別,但它那由簡到繁的完善過程,正說明了表彰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僅促進忠孝節義觀念的普遍化,同時又與后者并行發展,為今人了解傳統教化提供了良好的視角。

四、表彰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分析

一種政治實踐有何種功能在某種程序上由其特點決定。政治社會化將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原則等內容,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和傳遞,形成社會成員共有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這屬于政治體系的過程功能,具有實踐性、目的性和手段性等特點。表彰也有類似特征。其一,實踐性:傳統表彰蘊含的政治價值,倫理規范,有指導政治實踐的作用。傳統社會表彰的諸多表現形式,如立牌坊、修祠堂、入史冊:賜官獎物等造就了形成忠君孝親、守節行義政治心理的環境,并以超越時空的力量引導制約后人的政治行為。其二,手段性:表彰是各個王朝向臣民展示其威嚴的手段,有較強的籠絡性,令百姓在龍恩眷顧之下,感念皇上的恩德,在心理上自覺形成忠孝節義,并踐行忠孝節義,由此王權的穩固成就于“兵不血刃”之間。其三,目的性:傳統社會付出巨大的財力、物力表揚忠臣孝子節婦義夫,并非無緣無故;君王們慷慨地拿出自己擁有的財富獎賜給百姓,亦非想使臣民與之分享。這樣做僅僅是示恩耳,以收買民心,穩固政權,這正是表彰的目的。實踐性、手段性和目的性出了表彰的政治社會化功能。

傳統社會的表彰是深入人心,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政治實踐,與傳統政治社會化的其他途徑比較,沒有學校教育的說教性、政治錄用的投機性、祭祀的沉重性,運用最廣,效果也最佳,為維護王權,宣揚忠孝節義等倫常規范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政治社會化功能從以下兩方面論述。

(一)維護功能

維護功能指表彰有助于維持封建政治秩序的穩定,維護傳統政治文化,它在傳統社會表現為以下兩點:

1.扶植綱常,弘揚名教

“綱常”即三綱五常,核心是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制度;“名教”是“正名分、定尊卑的封建禮教和倫理規范。綱常與名教的實質都是以等級名分劃分社會階層,規定人們按名分行事,“上以御下、父以御子,夫以御婦”,強調君權的高不可攀、父權的不可冒犯,把一切人納入同一模式,維持君主政治統治的穩固。表彰有助于扶植綱常,弘揚名教。宋代名臣趙汝愚說:“賜謚旌其忠,斯亦助名教之一端也。”(注:《歷代名臣奏議·褒贈》。)《明史·忠臣傳》贊曰:“(彰)足以扶植綱常、使懦有志也。”其意義在于通過表彰措施,向臣民灌輸君權至上為核心的政治思想,將忠孝節義等道德倫常拔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例如,唐太宗表揚忠臣時,對隋將裴虔通叛隋行為不以為然,認為“君臣義重,名教所先”,“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注:《舊唐書·太宗紀》。),因此把裴發配到huān@⑤州。明代章綸亦曰:“以孝治天下,三綱五常實緣于此”(注:《明史·章綸傳》。)。所以政府常彰顯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如明弘治年間,詔曰:“朕以天下為家,方思勵名教,……其有趨于禮義者,烏可不亟加獎勵”,(注:《明史·列女傳》。)史料所載的諸多表彰史實無不以宣揚綱常名教為宗旨,維護君權、父權、夫權

的統治。

2.勵風化,敦風俗

風俗是一定社會物質條件下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禮節習俗的總稱,有民間自成部分,但更多的則是統治者倡導贊許的風俗。傳統社會的風俗就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注:《孟子·藤文公上》。),又稱“五倫”。“風化”又稱“風教”:“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是傳統社會教化的形式之一,具有“厚人倫,美教化,移風谷欲”的作用,風俗是風化的主要內容。傳統風俗體現的多是尊卑等級的倫理規范,“人倫有禮,朝廷有法”(注: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禮法并重,具體而言即忠孝節義,表彰踐行者直接推動了綱常名教風俗化的過程,使之轉化為臣民的生活習俗,具有勵風化,敦風俗的社會作用。就理論而言:“蓋抑引之教,異俗所先,變里旌閭,義存勸獎。是以漢世士務修身,故忠孝成俗”(注:《南史·孝義傳》。),旌勸百姓忠孝之行,有助于彰顯君臣父子之義和人倫人道,是整個社會忠孝成俗的重要條件。從政治實踐來講,君臣具有共識,一致將表彰忠孝節義作為重要政務強調,例如,唐代為“弘長名教,敦勵風俗”,特詔表義門宋興貴家族,且“蠲免課役”,“布告天下”(注:《舊唐書·孝義傳》。),使其美名遠揚;《歷代名臣奏議·褒贈》多次記載

大臣們請求褒揚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烈女的奏議,因為旌表之制“于風化,實非小補”,他們“欲望圣明特賜褒表,以勵風俗;使知純德至行,為世所重,多所感化”。地方官也認為如果將“忠臣孝子義夫節婦,視為末而不暇舉”,那么“小民不知孝悌忠信為何物,而禮義廉恥掃地矣”(注:《明史·葉伯巨傳》。),會直接威脅到君主統治基礎。表揚忠孝節義踐行首,對樹立民俗儀型,確實能將“人名教”轉化為政治習俗的目的,能有效影響人們的政治選擇。

(二)傳遞功能

傳遞政治文化是政治社會化的第二大功能,是政治系統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使政治文化得到空間上的拓展和時間上的傳延,包括代際傳遞和人際傳遞。前者是“社會的一代向下一代傳遞其政治文化的方式”(注:K·P·蘭頓:《政治社會化》,第67頁。);后者是同一時期人群之間政治文化的傳播,直接表現為政治文化地理空間的延展。表彰具有代際傳遞和人際傳遞的功能,如物質獎勵、封官賜爵、標旁門閭、蠲免課役等表彰形式不僅提高受旌揚者的社會地位,而且有助于忠孝節義觀念的傳播,促使周圍的人效法;而修建牌坊、樹碑立祠、編入史策則不僅影響當世,而且能穿越時空限制,以傳統文化載體的形式永恒昭示后世。在傳統社會表彰的傳遞功能表現如下:

1.開啟天性,激感

開啟天性,激感是指表彰能激發人們產生對政治系統的忠誠、熱愛和信仰等情感。傳統儒家認為忠孝節義存乎百姓心中,有待外力感化激發,如董仲舒所言:“民者,瞑也……今萬民之性,其有質而未能覺,有如瞑者待覺,教然后善”(注:《春秋繁露·洞察名號》。);宋儒程頤亦曰:“仁義忠信不離乎心”,(注:《宋史·道學傳》。)認為忠孝節義觀念出乎天性。故有“義發乎心,情非外感”(注:《南史·孝義傳》。),“孝悌之行,雖曰天性,豈不有賴教化哉”(注:《明史·孝義傳》。)之說。如何教化才最佳呢?《明史·孝傳》云:“自古圣賢之道明,誼辟英君莫不汲汲以厚人倫、敦行義為正風俗首務。旌勸之典,赍于閭閻,下逮委芭”,使布衣匹婦,不分老幼均能“名顯于朝廷之上”,這樣“足以扶樹道教,敦勵末俗,綱常由之不泯,氣化賴之維持”。“旌勸之典”不受地位、年齡、性別的限制,只有它才能激發百姓的天性。宋人呂祖僉說:“人主者,華夏蠻@⑥之所觀瞻,幾近于節揚儀典,皆所以感化天下,起其忠君親上之心,(注:《歷代名臣奏議·孝親》。)“節揚儀典”尤指旌表之典,可以使四夷敬服,心生忠君主義。清雍正帝亦云:“褒崇大節,揚表芳徽,俾遠近觀聽,勃然生忠義之心,于治道有所裨

益”(注:《清會典事例》卷449《昭忠祠祝文》。),從治國高度證明表彰在激感,實現傳統倫理觀念傳遞上的重要作用。從現代觀點看,說忠孝節義乃人性本存是唯心主義,但若從精神追求考慮,“旌表”能薰陶性情,使百姓自覺踐行社會認同的政治規范,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2.彰顯既往,激勸將來

表彰最重要的作用是以彰顯既往之忠孝節義之行,產生社會效應,激勸后來人效仿,有代際傳遞功能,用清人的話講就是:“蓋以表揚既往。沛酬庸褒德之恩,激勸將來,勵懷古欽風之志”(注:《清會典事例》卷1065《賢良祠祝文》。),倫理道德這樣一代一代往下傳延,社會秩序就得到保障,“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湯火,樂為陛下死矣”(注:《歷代名臣奏議·褒贈》。),君王的寶座自然安穩。如晉恭帝曰:“(對劉穆之)加贈正司,追甄土宇,俾忠貞之烈不泯于身后,大赍所及永秩于善人”(注:《歷代名臣奏議·褒贈》。);唐人亦曰:“勸賞義明,在褒功顯節。存則酬其祿,歿則錄其子孫,然后忠義不遺”(注:《唐會要》卷45《功臣》。)。表彰忠義節孝旨在將此觀念流傳下去,激勵后人;事實上它也確乎做到了這一點:“比年以來,褒表忠義,如岳飛、劉光先等追贈王爵,中外有志功名之士,聞風興起”(注:《歷代名臣奏議·謚法》。)。因此歷代君王總不忘對有功之臣。忠義之士,或追贈加封,或錄用其后人,使“世世為臣者,觀感奮發,知所慕效”(注:《清會典事例》卷447。)。這正是表彰的主旨。

傳統社會奉行的倫理道德更近乎道德風尚即社會風氣,它“直接受著某種表層的道德心理的支配”,這種道德心理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滲透以全部心情的那種理性內容”(注:許蘇民:《文化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在黑格爾那里被稱作“情致”,他說:“情致打動的是一根在每個人心里都回想著的弦子;每個人都知道一種真正的情致所蘊含的價值和理性,并且容易把它認識出來”(注:黑格爾:《美學》第一卷,第270頁。)傳統社會遵行的倫理規范確乎蘊含著某種理性和價值,它就是三綱五常,具體表現為忠孝節義。它們經過少數勞心者的理論論證和統治集團的“教化”,逐漸為人們熟知,并形成了易于口耳相傳的歌謠,如:

“忠臣事君,有死無二”,

“食人之祿,死人之事”,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

“家無二主,國無二王”,

“婦人事夫,無再醮之理”,

“好馬不備雙鞍,烈女不更二夫”,

“國難顯忠臣”,

“子孝父心寬”……

雖只有短短十幾句,卻將等級制、家長制、男尊女卑、愚忠愚孝、三從四德等傳統倫理觀念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它們能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序,固然有學校家庭教育、宣講等途徑的傳播強化作用,但因為表彰所具備的特點和功能的特殊性,它更有助于忠孝節義社會風氣的形成和傳播。表彰范圍愈廣,程度愈顯,次數愈頻,這種風氣形成的速度就愈快,觀念積淀就愈濃厚,如此綿延不已,遍布民間,深入人心。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作的左半部右加京

@②原字為土右加自

@④原字為束右加力

篇5

一、古漢語常用字釋義

1、“之”字的用法

(1)用作指示代詞。如《左傳》:“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中的前一個“之”指代處所,是“那里”的意思、后一個“之”指代人,是“他”的意思。又如《莊子?逍遙游》:“之二蟲又何知?”中的“之”指代動物(蜩和鸴鳩),是“這”的意思。

(2)用作動詞。“之”作動詞,是“到、往、去”等的意思,如《史記?商君列傳》中的“商君欲之他國。”的意思是“商鞅想要到別國去。”里面的“之”就是“到……去”的意思。又如《司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諸將請所之。”的意思是“各位將領請問(李愬)要去什么地方。”里面的“之”就是“去……”的意思。

(3)用作助詞。“之”字比較復雜的用法就是用作助詞。因為根據句式及語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釋和作用。最常見的是用作結構助詞,是“的”的意思。如《禮記》:“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中的“之”是“的”的意思。另外,“之”可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連接主語和謂語成一詞組,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如《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中的“之”在這里沒有實在意義,只是連接主語“醫”和謂語“治”成一詞組,用來取消其句子獨立性。

2、“而”字的用法

(1)用作連詞。“而”用作連詞:可表承接關系,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中的“而”是“就、然后、便”等的意思。可表轉折關系,如《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中的“而”是“卻”的意思。可表假設關系,如《徐珂?馮婉貞》:“諸君而有意,瞻余馬首可也”中的“而”是“如果”的意思。還可表選擇關系,和“則”差不多,常同“非”前后呼應,表示非此即彼的選擇關系,如《史記?張義列傳》:“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發征,其勢不兩立。”里的“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中的“而”為“不是……就是……”的意思。

(2)代詞,對稱代詞。音義同“爾”,譯為“你”。

如《戰國策?趙策三》:“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里的“而母婢也”中的“而”是“你”的意思。又如《史記?項羽本記》:“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里的“必欲烹而翁”中的“而”是“你”的意思。

(2)副詞,“尚且、都”的意思。如《孟子?萬章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中的“而”是“都”的意思。

3、“乎”字的用法。

(1)用作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嗎、呢”,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中的“乎”是“嗎”的意思。又如《史記?平原君列傳》:“趙亡則勝為虜,何為不憂乎!”中的“乎”是“呢”的意思。以及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啊、呀”,如《史記?吳起傳》:“美哉乎,山河之固!”中的“乎”是“啊”的意思。又如《孫子兵法?虛實》:“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中的“乎”是“呀”的意思。

(2)用作介詞。和介詞“于”的用法相似,所不同的是:“于”字及其賓語既可以放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也可以放在其后,而“乎”字及其賓語只能放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后面。“乎”字常常介紹出處所、原因、或比較的對象等。可譯為“在、于、比”等,如《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中的“乎”是“于”的意思。又如《宋史?岳飛傳》:“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中的“乎”是“在于”的意思。

(3)作為詞尾形容詞、副詞詞尾。如《莊子?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中的“乎”表示“……地”的意思。又如《左傳?襄公29 年》:“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中的“乎”表示“……的”的意思。

二、古漢語常用字釋義的技巧

古漢語常用字的釋義是有技巧的,簡述如下:

1、通過古漢語實詞的本意來分析詞義。古漢語雖然與現代漢語的差別較大,但古漢語畢竟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故有些字意思是相同的。可根據某些實詞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來結合語境分析其在古漢語中的意思。如《賈誼?論積貯疏》:“猶可哀痛。”中“猶”是“還”的意思、“可”是“可以”的意思、“哀”是“悲哀傷心”的意思、“痛”是“痛苦”的意思。

2、借助成語來分析詞義。成語:有的來自民間口語經長久演變而習用,有的來自古代典故經文人引用遂為成語,其中很多字詞的用法都沿襲了本來的意思,跟古漢語中的解釋是一致的。例如成語“日薄西山”中“薄”是迫近的意思。在古漢語中也常有這個用法。

篇6

拼音: zǔ lóng zhī nüè 簡拼: zlzn

解釋: 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祖龍,指秦始皇。

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書癡》:“異史氏曰:‘天下之物,積則招妒,好則生魔:女之妖,書之魔也。事近怪誕,治之未為不可;而祖龍之虐,不已慘乎!其存心之私,更宜得怨毒之報也。’”

擲杖成龍

拼音: zhì zhàng chéng lóng 簡拼: zzcl

解釋: 傳說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著一把壺賣藥,然后就跳進壺里去。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也很好。費于是向老翁學道,后來騎著老翁所給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變成一條龍。事見《后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后以“擲杖成龍”為典,借指還鄉。

云蒸龍變

拼音: yún zhēng lóng biàn 簡拼: yzlb

解釋: 云氣興起,神龍飛動。比喻英雄豪杰遇時奮起。

直搗黃龍

拼音: zhí dǎo huáng lóng 簡拼: zdhl

近義詞: 深入虎穴

用法: 動賓式;作主語;含褒義

解釋: 黃龍:即黃龍府,轄地在今吉林一帶,為金人的腹了。一直打到黃龍府。指搗毀敵人的巢穴。

出處: 元·脫脫等《宋史·岳飛傳》:“飛大喜,語其下曰:‘今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例子: ~君莫懈,福星高照古神州。(吳玉章《和印泉老兄“七七”三年抗戰紀念感賦原韻》)

真龍活現

拼音: zhēn lóng huó xiàn 簡拼: zlhx

解釋: 形容逼真。

魚龍混雜

拼音: yú lóng hùn zá 簡拼: ylhz

近義詞: 魚目混珠、濫竽充數 反義詞: 涇渭分明、黑白分明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比喻壞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出處: 唐·張志和《和漁夫詞》十三:“風攪長空浪攪風,魚龍混雜一川中。”

例子: 現在人多手亂,魚龍混雜,倒是這么著,他們也洗洗清。(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

元龍高臥

拼音: yuán lóng gāo wò 簡拼: ylgw

解釋: 元龍:三國時陳登,字元龍。原指陳登自臥大床,讓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對客人怠慢無禮。

元龍豪氣

拼音: yuán lóng háo qì 簡拼: ylhq

解釋: 元龍:三國時陳登,字元龍,曾慢待許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藥店飛龍

拼音: yào diàn fēi lóng 簡拼: ydfl

解釋: 飛龍:指中藥龍骨。藥店里的龍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葉公好龍

拼音: yè gōng hào lóng 簡拼: yghl

近義詞: 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反義詞: 名副其實、名實相符

用法: 主謂式;作定語、賓語;含貶義

解釋: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于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出處: 西漢·劉向《新序·雜事》:“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

謎語: 傾古雄才愛中華

繡虎雕龍

拼音: xiù hǔ diāo lóng 簡拼: xhdl

解釋: 比喻文章的辭藻華麗。

一龍一蛇

拼音: yī lóng yī shé 簡拼: ylys

近義詞: 或隱或顯

用法: 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變化莫測

解釋: 比喻人的處藏或出或處,或顯或隱,隨著情況的不同而變更。

出處: 先秦·管仲《管子·樞言》:“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于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

匣里龍吟

拼音: xiá lǐ lóng yīn 簡拼: xlly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解釋: 寶劍在匣中發出龍吟般的聲響。原指劍的神通,后比喻有大材的人希望見用。

出處: 晉·王嘉《拾遺記》:“未用之時,常于匣里,如龍虎之吟。”

土龍沐猴

拼音: tǔ lóng mù hóu 簡拼: tlmh

解釋: 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

事火咒龍

拼音: shì huǒ zhòu lóng 簡拼: shzl

解釋: 比喻荒誕不經之事。事火,指祀火為神;咒龍,指咒龍請雨。

如龍似虎

拼音: rú lóng sì hǔ 簡拼: rlsh

解釋: 形容勇猛有活力。

雀馬魚龍

拼音: què mǎ yú lóng 簡拼: qmyl

解釋: 泛指珍禽異獸。語本《漢書·西域傳贊》:“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成語大全

烹龍砲鳳

拼音: pēng lóng pào fèng 簡拼: plhf

解釋: 〖解釋①比喻烹調珍奇肴饌。亦形容菜肴豪奢珍貴。②比喻高超的藝術技藝。亦作“烹龍庖鳳”。亦作“烹龍煮鳳”。

攀龍附鳳

拼音: pān lóng fù fèng 簡拼: plff

近義詞: 趨炎附勢、曲意逢迎 反義詞: 敬而遠之、視同路人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指巴結投靠有權勢的人以獲取富貴。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敘傳下》:“潁陰商販,曲周庸夫,攀龍附鳳,并乘天衢。”

例子: ~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唐·杜甫《洗兵馬》詩)

龍戰玄黃

篇7

揭開“聯思”面紗

“Link Concept”全稱“Link Concept Group”(聯思集團)。本次獲獎的是其旗下子公司“Link Concept Electronics Company Limited”(聯思電子有限公司)。近幾年,在香港電子電路業界,聯思電子聲名鵲起,迅速成為頂尖的高科技公司。世界各地的DVD、MP3、手機等電子廠家,訂單紛至沓來,董事總經理鐘志偉先生和公司的員工們忙得不亦樂乎。

“這是社會對我們的肯定,也是全公司奮斗的結果。”鐘志偉如是說,“從2001年成立至今,聯思一直在健康的高速發展,技術在日新月異中精益求精,服務在誠信互動下春風化雨。公司的每一個員工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離開Sony(索尼)后的鐘志偉先生,看準了DVD市場,認定DVD必然取代VCD而暢銷,和朋友一起成立了香港聯思電子有限公司,專注與開發DVD半導體芯片技術及全套系統應用方案、軟件測試、技術檢查和質檢服務。“當時,香港的客戶都遠走美國和歐洲購買相應的DVD開發方案。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原因,一個方案從立案到拿回家,常常要一年半載。可是卻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他們把方案買到手,竟然發現該方案已經處于過時而面臨淘汰的邊緣。而此時,香港和大陸的DVD市場都方興未艾。綜合以上因素,我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有著廣闊的上升空間。于是決定成立一個相應的公司DVD配套方案公司。”就這樣,聯思應運而生。鐘志偉負責公司的行政管理和銷售業務,朋友則主管技術開發。

《明報》在報道這段往事時說:“他(鐘志偉先生)指出,聯思決定在2002年傾全力生產DVD集成電路,原因是前一年參加行業展覽會時,發覺DVD機很受歡迎,大有取代VCD機的趨勢。當時,他認為DVD機未來將掀起熱潮,所以不惜傾全力開發DVD集成電路,結果正如他所料,很多人轉用DVD機,令該公司賺了第一桶金。”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鐘志偉對未來市場洞若觀火的獨到眼光。但是今天,聯思已經發展成旗下擁有騰思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偉思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聯思光學制品有限公司和深圳研發中心(創新思電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諸多高科技企業的集團,一統香港DVD、MP3、手機等的電子市場,并輻射到中國大陸及日韓,歐美也有其市場。強大的科技實力和真誠的服務,讓聯思具備了國際競爭力。從這個層面上講,聯思很像中國高科技企業旗幟的華為集團。以專業的服務、領先的技術開疆辟土,兌現中國人數百年的夢想――中華有為!

“今天,科技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要想立于不敗,就必須走在人先。比如現在,我們已經把兩年后的技術開發好了。一旦時機成熟,就立馬推向市場,占據制高點。”鐘志偉感慨地說,“我們在2002年淘到第一桶金后,業務面迅速擴大。在產品方面,我們今天的半導體和芯片可應用于DVD、VCD、PMP、MP3、DVB―T和GPS等不同類型的多媒體影音產品。但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更積極研發手機、LCD、TV等影音和語音差評以迎合市場的不同需要。”由于產品的廣度和深度得到拓展,質量和數量不斷提升,聯思2006年達到了8億港幣的營業額,在香港業界首屈一指。

5年做到8個億,放在整個世界的電子業界,也算不小的創舉。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支持聯思的發展呢?

打開“創業”之門

“創業要趁早!”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富豪們,少年得志、名利雙收,已經成為千千萬萬年輕人的偶像。

創業,也許不一定成功,但卻意味著成功的開始。但于大多數人而言,鐘志偉的創業是成功的。對于“創業要趁早”的觀點,鐘志偉卻持審慎態度。

鐘志偉出生于香港,在香港念完中學后,留學加拿大,專修軟件開發專業。大學畢業后,鐘志偉回到香港,顧及到專業,進了一家軟件公司,從事軟件開發。于某些人而言,編程雖然辛苦,但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很享受。就像銷售于某些人而言,雖然辛苦,卻很享受一樣。正所謂世界上沒有最好的職業,也沒有最壞的職業,關鍵是適不適合你。“我雖然是學電腦軟件的,又進了和專業對口的軟件公司,但是,我本人對軟件不感興趣。”鐘志偉說,“不久我就出來做了銷售,雖然很辛苦,但是適合我的性格。”在研發和銷售上,鐘志偉做出了抉擇,回首當年,他的抉擇無疑是正確的:力,要用在刀刃上。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侖這句話激勵了很多人。但是,并不是所有想當將軍的士兵,都能如愿以償的當上將軍。這不但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本人做出正確的評估和規劃。鐘志偉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一方面把工作和興趣與性格緊密相連,另一方面對于供職的公司也做了很好的選擇。做銷售,鐘志偉選擇了日本最著名的Sony電子公司。“剛畢業回來的時候,在小公司工作,但我一直想進大公司。”鐘志偉說,“因為大公司有成熟的體系,能讓你學到更多的東西。大公司起點高,作為一個平臺,能接觸到更多有用的東西,更多有用的人。如果有朝一日創業,這些都是巨大的資源和資本。”從鐘志偉的話中,我們可以聽到兩個弦外之音:一、創業一直是他的夢想;二、在大公司工作,更有助于日后創業。

通向創業之門有很多扇,起初,也許這些門都是向你關著的,但時時刻刻都在向你招手;對于有志于創業的人來說,關鍵在于你選擇打開那扇門,如何去打開它。

作為創業的成功者,以致全世界創業者的典范,比爾?蓋茨、拉瑞?埃里森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們的天賦異稟和時勢造英雄,偶像意義大于借鑒價值。能極大鼓舞年輕人白手起家、奮斗不息,卻不是創業模式的典范。模仿他們輟學創業的人不在少數,但成功者少之又少。從這個角度講,Link Concept和鐘志偉的成功,對于有志于創業的人更有借鑒意義。

“創業真的很困難!”鐘志偉說,“我希望將要創業的人,尤其是大學生,還是打工打長一點,把市場看透一點,然后看準時機再出手。”鐘志偉在Sony公司一直做了10多年銷售,不但學到了作為世界最優秀企業之一的Sony公司的管理、銷售體系,還結識了諸多電子界、金融界甚至政界的重要人物。這些人后來有的直接成了他的客戶,有的成了融資、公關的重要伙伴,直接奠定了他創業成功的基礎。在去年聯思業績達到8億時,一位金融界的朋友主動要求為公司上市提供服務。鐘志偉則表示:“我們不打算這么快就上市,還要等一等,我們不希望公司上市后表現不佳。要穩一點!”據市場表現估計,聯思今年營業額可突破十個億港幣,近幾年預計能達到18億。市場只有一個,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做不到將軍,一下成不了老板。所以,有人說,要做老板,必須做好打工者,然后再去打開那扇創業之門。

叩開管理之門

鐘志偉的座右銘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對宗澤說:“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意思是擺好陣勢以后出戰,這是打仗的常規,但運用得巧妙靈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揮作戰的藝術。商場如戰場,作為公司的掌舵人,亦少不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公司的好壞,在于人才的使用;人才使用得當與否,在于管理者的水平和公司制度。如今,管理,已經成為企業最頭痛的事情。雖然移植了Sony公司的管理體系,鐘志偉和聯思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

鐘志偉坦誠地說:“之前我們管理做得不好。2002年的時候公司只有20多個人,現在整個公司有100多員工,人一多,問題就多。我把Sony公司的一套管理制度移植了過來,雖然架構很簡單,但很嚴密的。所以哪里出錯,我們能很容易查到。我們在大陸的上海、廈門都有公司,相隔遠,所以感覺管理還是很頭痛的事情。我們花了很多錢,培訓管理人員,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管理也一步步好了。但我們要求達到ISO 9000的標準。”在這方面,聯思投入巨資,每年花費在人工和購買設備上的科研支出在2千到3千萬港幣。

管理水平的提高,讓聯思先后收獲了2006年最佳中小企業獎、2007年最佳中小企業拍檔獎。最佳獎項的獲得,則提高了聯思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之前,我們融資方面都有一些困難,但現在有不少銀行都很支持我們。同時,許多客戶,也都慕名前來。”鐘志偉如是說。

除了制度,在管理上,鐘志偉還善于對員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認真去面對。比如遇到了問題,要問員工,要搞清楚出問題的根本原因。以前,很多時候員工感覺做得很好了,停息了,但是還沒有達到公司的要求,我怎么解釋他們都不理解,因為他們還不理解他們所取得的成績和公司的要求存在差距。現在,每個月我都要和他們吃飯,和他們開誠布公地談,讓他們知道他們要怎么做才算達到了公司的要求。我要讓他們知道,這不是我個人的要求,而是公司的要求。讓每個員工心里都有個表,知道怎么做才能達到100分。”談到管理,鐘志偉語重心長地說。

在管理上,鐘志偉和聯思稱得上是中外合璧。而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他在Sony工作十多年的學習和積累。這似乎在告訴人們,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當不好士兵的士兵,也做不了將軍。“打工久一點,看透一點再創業,成功的機率就大一點。看準一行,專注于一行,慢慢做大后再做別的。不要太貪心,不要太心急。”鐘志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