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廣陵范文

時間:2023-04-11 16:2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送孟浩然之廣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陽春三月,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靜謐的樹林里,鳥語聲聲,不時有可愛的小燕子翩翩起舞;綠毯似的草地上,花兒們競相開放,爭奇斗艷。微風習習,風中彌漫著春的氣息。

在通往黃鶴樓的小路上,有兩個人肩并肩,緩緩地走著,面色凝重,沒有說一句話。這兩人就是李白和孟浩然??墒墙裉?,孟浩然卻要與難舍難分的老朋友李白、與風景秀麗的黃鶴樓,到遠方的揚州去。

登上黃鶴樓,李白設宴喂孟浩然餞行。宴上,望著滾滾的長江,望著外邊美麗的風景,他們回憶起了往事:初春,他們一起散步、賞花、吟詩;仲夏,他們一邊品茶,一邊談古論今;中秋,他們共同賞月,彈奏樂曲;寒冬,他們暢飲美酒,觀雪賞梅。若是雨天,他們則登上黃鶴樓,對酒論詩,欣賞雨景……這是多么美妙的回憶呀!又想到他們即將分別,李白與孟浩然不禁潸然淚下。李白斟滿了一杯酒,遞給孟浩然,深情地說:“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會。請仁兄喝下這一杯分別酒,祝你一路順風!”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又回敬一杯,激動地說道:“賢弟啊,今日暫別,后會有期!你一定要多保重啊!我們將來一定會再相會的!”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孟浩然在船公的催促下登上了小船。在臨別前,孟浩然從行李中取出了一幅畫,上面畫著一棵擁有挺拔身姿的蒼松,說:“賢弟呀,這幅畫畫的是一棵蒼松。我期望你能像這棵蒼松一樣,傲霜斗雪,樹立不倒;也愿我們的友誼它一樣,萬古長青!”李白激動地接過了這幅畫,喚來書童,書童應聲而上,手里捧著一盆“九死還魂草”?!叭市职?,這是我親手種植的“九死還魂草”。希望你能像它一樣,堅韌不屈,百折不撓,勇敢地與困難作斗爭。孟浩然含著淚接過了這盆珍貴的禮物。

篇2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之是到達的意思。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送別詩。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詩寓離情于寫景之中,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2、除了寫詩厲害,你知道李白還有哪些超人之處嗎?他喝酒也非常厲害。他在《將進酒》里寫道:“會須一飲三百杯”,杜甫也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稱為——酒仙。(板書:酒仙)

3、循序漸進,讀懂詩題:讀準詩題誰來讀讀詩題?詩題中有三個生字,誰來讀讀?鶴:第四聲,發音要到位。指生讀。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寫法,第一筆是橫撇。指生讀。這首詩題目很長,共有十個字、五個詞。讀的時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覺得哪個詞重要就著重讀哪個詞,試著讀一讀吧。生自由練讀后師指名讀,相機點撥:聽出來了,你想強調“黃鶴樓”,黃鶴樓是送別的地點。知道黃鶴樓嗎?(位于湖北武漢市的長江之濱,是中國三大名樓之一)

4、感性讀題:古代交通不便,離別之后就很難再相見。于是,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時尚,當時的送別詩差不多和我們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像《送友人》《別董大》《山中送別》《易水送別》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為“三名一別”。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然而他們兩人一樣的才華橫溢,一樣的風流瀟灑,他們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間恨晚,無話不談,彼此不再寂寞??鞓废嗵幹蟮碾x別,顯然是那樣難舍難分。

5、自主學習,讀通詩句:學好古詩的第二步是讀通詩句,讀通詩句的要求是“認清字形,讀準字音”,你能做到嗎?來,自由的讀一讀這首詩。(板書:讀通詩句)

6、借助注釋,理解詩意。詩讀通了,詩句的意思你能讀懂嗎?學好古詩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詩意。(板書:理解詩意)怎樣讀懂古詩,你有什么好方法嗎?(讀懂古詩有個好助手,就是書上的注釋。借助注釋,我們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讀懂古詩。)請大家借助注釋,自己試著說說每行詩句的意思。

篇4

小草悄悄地從地底下探出了小腦袋;花兒高興地咧開嘴笑了;小動物們也不在家里睡覺了,都蹦著跳著跑出來。大地上一切都生機勃勃。

孟浩然和李白這兩個好朋友在林蔭小路上手挽著手默默地走著,他們倆無心觀賞這美麗的景色。

不知不覺,李白和孟浩然來到了長江邊上。李白手端一杯酒,說:“兄臺,此去千山萬水,小弟敬兄臺一杯,為兄臺餞行?!泵虾迫缓碗x別一飲而盡。

李白拉著孟浩然的手說:“老兄,這次你去廣陵,路上一定要珍重?!泵虾迫徽f:“放心吧,老弟,你也要多保重。”

在船家的催促下,孟浩然邁步向船上走去。船漸漸地遠去了,李白在岸上揮手:“兄臺,一路順風——”,“多保重——”孟浩然站在船頭也揮手道別。

篇5

在陽光明媚,萬紫千紅的三月,大地上到處都是生機勃勃,到處充滿著詩情畫意。五顏六色的鮮花散發出令人陶醉的陣陣花香。在溫暖、柔和的春光下,大地完全地蘇醒過來。

孟浩然即將從黃鶴樓出發去揚州。李白陪伴著自己即將離去的好友孟浩然,感到無比的不舍。

李白和孟浩然在花從中漫步而來,一直走到黃鶴樓,兩人凝視著對方,眼中充滿著依依惜別之情,李白嘆了一口氣,“師兄,你即將去揚州,我孟倆不知何年才會再次相見,我送你一支毛筆,祝愿你寫出更好的詩來。”孟浩然接過這支毛筆,也從胸前拿出一幅畫,畫上畫的是一顆粗壯挺拔的青松,他說,“師弟,這幅青松送給你,希望我們之間的友誼萬古長青?!闭f完,他們各自收好禮物,緊握在手中。

李白倒了一杯美酒,遞給好友孟浩然說,“最后我祝師兄一路順風,”孟浩然接過美酒一飲而盡。隨后,兩人緊緊擁抱在了一起。在船夫的催促下,孟浩然不情愿地上了船,船慢慢地前駛著,李白揮著手,大聲對在船上的孟浩然說“師兄倒了揚州給我來個信兒?!泵虾迫灰矊畎渍f“我會來信的,咱們后會有期。

看著朋友的帆船漸漸遠去,消失在茫茫的長江水中,只看見洶涌的江水向天邊奔流,李白感到萬分傷感。不由脫口而出: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篇6

陽春三月,繁花似錦,燦爛的陽光灑滿了整個武漢,蘭花還沒有盛開,晨風中已經飄來了絲絲的香氣,空氣格外清新。

“老孟,你真的要走???”李白說道,孟浩然說:“我等你辦完事再去揚州,葡萄都曬成葡萄干了。”李白笑道:“哈哈,曬成了葡萄干,也好下酒?。?rdquo;孟浩然上了船,對李白說:“我在揚州等你。”李白回應:“好,等我辦完事馬上來找你。”船慢慢開始劃動,孟浩然又說道:“你辦完事可別忘了來揚州找我啊!”李白說:“放心,我不會忘的。等我到了揚州,我們痛快的喝上幾杯。”孟浩然說:“好。”船越行越遠,孟浩然似乎要說什么,卻已經聽不見了,李白無法把孟浩然送到揚州去,所以他只能目送了。孟浩然的小船應經不見蹤影了,可李白還愣愣的站在那,一聲鳥鳴,他才回過神。揮筆寫道:

德惠市實驗小學四年級:劉思霖

篇7

關鍵詞:教學方法;古詩;誦讀;想象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強調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那么,古詩文教學也應該有方法的滲透,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對學生進行了古詩方法的滲透。

一、理解題目

理解了古詩題目的含義,就等同于拿到了理解古詩的第一把鑰匙。古詩題目有的交作時間,有的交作地點,有的交作背景,還有的交作內容。學習古詩要先借助注釋,來理解題目的意思。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注釋中已經告訴我們“之”是去、到的意思,那么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題目意思了: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理解了題目的含義,也就能夠讀好題目(停頓恰當),知道這首詩的大致內容,從而更好地學習古詩。

二、了解作者

我們學習古詩不能不知道作者是何許人也,一定要借助資料來了解作者,知道作者寫此詩時的背景、心情以及以前學過作者的那些詩。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對于李白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不知道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為了更好地學習古詩,就有必要讓學生知道:李白剛剛出川時,云游天下,路過湖北湘陽,認識了當時名滿京城的大詩人孟浩然,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歲,但年齡的差距絲毫沒有影響兩人的交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游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他們在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感情深厚。這樣讓學生聯系自身經驗,好朋友分別時的感受,有利于學生進入情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明確詩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第二學段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誦讀是學習古詩的不二法門,學生只有通過反復的讀,才能讓學生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充分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在誦讀中明曉詩意,在誦讀中復現畫面。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通過有層次的讀,來逐漸讓詩文的意思清晰起來。先要把字音讀準;然后要讀的有板有眼,強調注意停頓;最后讀出古詩的味道來。通過男、女生對讀、師生接讀等形式的讀,初步感受古詩的大意。再通過抓重點詞、學生質疑的方式進一步理解詩句的含義。例如重點詞:“西辭、碧空盡”的含義。學生在誦讀中、質疑中領悟了詩文的大意。

四、感悟詩的意境(情感)

古詩教學需要想象的介入,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入詩的“境”,還原詩歌的場景畫面。

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引導學生想象,煙花三月是怎樣的情境?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詩人可能和老朋友孟浩然干什么?聽《煙花三月》曲,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和情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詩人在如此美麗時節卻要忍受離別之苦,帶著這樣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誦讀,學生自然就會體悟詩的意境,同時領悟到詩句的學習方法,感受那依依不舍之情。如此,在樂曲中想象,在誦讀中想象,在誦讀中品味,自然就把學生帶入那不忍離別的傷心情境中,讓詩歌有了生命,讓文字鮮活起來。

這樣我們在教學古詩時,要適時地滲透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境這樣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以后學習古詩時,有了一定的方法可循,事半功倍。

篇8

2、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4、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渭城曲 》

5、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6、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7、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高適《別董大二首》

8、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9、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0、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11、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 蘇軾《和董傳留別》

篇9

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當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著名詩篇。詩題中之廣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詩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別黃鶴樓向東遠行了。因為黃鶴樓在廣陵之西,所以說西辭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東面了,接著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既廣陵,由武漢乘船到揚州是由長江下行所以說下揚州。這句說孟浩然在陽春三月的時節去,那景如煙花的揚州。揚州本來就以風景美麗而著稱,特別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艷麗,所以李白用煙花來形容孟浩然即將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對此行的羨慕之意。以上兩句寫送別情況,還沒有寫離別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留。,寫作者送走了好友,獨自在黃鶴樓遙望風帆遠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載著過人東去的船,漸行漸遠,終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夠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絕的長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隨著視線遠去,直望到船兒都已經在碧空中消失。他還佇立著凝望天邊的長江流水,可見他對好友的惜別之情了。這種離別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間,是不會如此深刻的。而寫離別之情的手法,也只取離別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寫感情,卻越發使人體會到真味情切。

篇10

關鍵詞:引導;感悟;品味

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我國的古代詩歌。這些詩歌,或抒發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或謳歌祖國的壯麗山河;或闡釋人生的種種哲理……這些,無一不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中古詩中美的領域就是一個輝煌的殿堂,幫助學生認識美、感受美和創造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操,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目的所在。

一、深入了解,在生活中發掘美

詩歌是時代生活最強烈的反映,作者把大千世界,人生百態經過藝術加工,以精練、凝重的語言,體現在詩歌創作當中。因此,古詩教學應該讓學生對作者的人生經歷以及他所生活的時代、社會現實有全面了解,把所學詩歌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當中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這樣才能把詩歌蘊藏的美挖掘出來。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把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性格以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等情況向學生做全面介紹,讓學生把這首詩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去學習。比如,讓學生品味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激情,就要讓學生了解李白的狂放不羈,笑面人生,了解他所生活的大唐盛世;品味杜甫詩歌中反映的民生疾苦,體會他的憂國憂民思想,就要讓學生了解杜甫坎坷的人生經歷,了解大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后,逐步由興盛走向衰落;品味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優美壯麗,歌詠田園生活的閑適靜謐,就要讓學生了解他母親長期奉佛,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解他中年喪妻以后,一直過著吃齋奉佛的獨身生活;品味杜牧、李商隱詩歌中的傷感和朦朧色彩,就要讓學生了解唐末的動蕩不安,唐王朝滅亡前做垂死掙扎的社會局勢;學生只有做了全面廣泛地了解,才能發掘出詩中更深刻的思想內涵。

二、引情入境,在頌讀中感悟美

講解詩歌內容時,教師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朗讀有關片斷,帶學生去進入一種境界,引導學生閉目想象,使其思想得到升華、凈化。比如教學《別董大》一詩,可以這樣引導:茫茫塞外,一望無垠,黃沙滿天,遮云蔽日;狂風怒號,飛雪連天,北雁成群,結隊南飛。在京郊通往塞外的大路旁,兩位友人揮手告別,該是一番什么樣的滋味呢?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先感受環境的慘淡凄涼,在這種氣候中與友人分手,心情自然更覺沉重,但突然詞鋒一轉,在這暗淡的天幕上劃出一道亮光,使氣氛一下子變得輕松了,通過這一反差讓學生體會盛唐詩人開闊的胸襟氣度,感受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氣概。這樣寫遠遠要比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多出幾分豪邁,多出幾分自信。

三、組詩教學,在比較中尋找美

在學習一首新詩時,我們不要孤立地只講這一首詩,而要以點帶面,再找出幾首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處的詩來做對比,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詩歌之美。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可以與《贈汪倫》放在了一起來講,指導學生通過自學做了如下對比:這兩首詩,都表達了李白和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開頭用了一個“故人”點出了和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友誼之厚;《贈汪倫》則是用“踏歌聲”來突出汪倫對自己的一片真情?!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寫老朋友的船順江東下,越去越遠,最后消失在天邊,只看到滾滾長江水向東流去。老朋友走遠了,已經看不到了,而李白仍然佇立在江邊遠望。作者借景抒情,借浩蕩東流的長江水去而不回,抒發了和孟浩然之間的那種依依惜別之情?!顿浲魝悺穭t通過深刻的比喻,用深不可的桃花潭水和汪倫的送別之情相比較,襯托出汪倫對自己的一片深情。前一首作者在寫送別老朋友時,看到奔騰東去的長江水,想到自己和老朋友也像這長江水一樣四處漂流,不禁觸景生情,流露出了傷感。而后一首詩,友人的踏歌送別方式正合李白的豪放性格,故此李白分外高興,盡管是離別,卻絲毫沒有那種傷別離的情感。所以,這兩首詩雖都出自一人之筆,但在藝術手法上卻并不相同。

四、探究哲理,在學習中體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