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行陳陶范文

時間:2023-04-03 15:07: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隴西行陳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唐詩;古箏;宮商角徵羽

唐朝建立后,長期政治穩定及經濟的繁榮,為文化藝術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由于科舉制的推行,對當時的知識分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朝的五言七言古詩、后世興起的絕句及律詩等在此期都得到了迅速發展,詩歌藝術迎來了自身發展的黃金時期。唐代前期的詩歌大多以歌頌祖國壯美河山的田園詩,豪邁慷慨的邊塞詩為主,殆及中晚唐,國勢衰微,民生凋敝,那些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歌、充滿著悲壯乃至激烈的情懷的邊塞詩影響更大,也更具價值。那種對華光流失的傷感,江河日下的痛惜,妻離子散的悲戚,田園荒蕪的落寞……都成為作者抒感的主題,面對帝國不可挽回的頹勢的哀婉之音遍布九州各地。陳陶,這位晚唐名士《隴西行》系列詩歌就是對晚唐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的經典概括,其中的一首“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更是膾炙人口,沁人心脾,詩歌把戰爭造成的殘酷事實和家鄉妻子的良好愿望結合在一起描述,造成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其深刻而極富魅力的語言征服了古今無數的讀者,使之代代相傳,歷久不衰。

這首《隴西行》以其簡練而又不失深刻、具有廣博內涵和思想的七言絕句,帶給人太多的聯想和感傷,猶如空谷之音的情節,跌宕起伏卻又讓人悱惻不已,詩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畫面,使人浮想聯翩,悵然神傷。如果要用一種樂曲來表達這首《隴西行》深邃的思想、寬廣的畫面故事,則非古箏莫屬了,這是因為只有古箏豐富多元的音節變更、流暢舒緩的音域效果,才能夠準確傳遞出故事中將士橫掃匈奴的激昂、無定河邊白骨累累的慘烈、勇士們命喪胡塵的不幸、春閨的美好祈愿及哀傷……

同時,古箏在傳統的樂器之中地位也是最高的,是古代宮廷樂曲主要的演奏樂器,與笛子、簫等只適合演奏民間小調的鄭衛之器不同,其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有著“眾樂之王”的崇高的地位。所以,用古箏來演奏充溢著國殤般悲壯意識的《隴西行》應該是恰當不過的了!

演奏之始,首先要求表演者在服飾、道具及環境的搭配方面有所講究,盡量和《隴西行》所表述的境界結合起來,以期起到渲染的作用。同時演奏者神情應該端莊安詳,以突出事件的莊重和靜穆。樂曲開始時先以華麗激越的序曲交代唐代盛大繁榮的時代氣象,為之后悲壯蒼涼的曲調做鋪墊。在表達“誓掃匈奴不顧身”的章節中,運用八音度“大撮”的渾厚優美的音階傳遞蒼涼雄渾的境界,之后運用連續不斷的刮奏手法表達出戀人之間依依不舍的眷戀之情,這種響亮明快的樂曲適合表達二人溫馨甜蜜的情感世界及送郎上前線的不舍與無奈。在這個章節中歡快與雄壯的節拍交替出現,突出二人在“顧小家”及“為大家”之間的猶豫和徘徊。

下一樂章要表述的是為國捐軀,誓滅匈奴的豪邁之舉。這一章節一定要高亢而突兀,以激烈的節律表現男兒為了國家的安寧平和而視死如歸的勇氣和決心。此曲的音節由慢到快,徐緩急促中,穿插著嘹亮激昂的節拍,這看似紛亂的音律卻恰到好處的把唐軍誓死殺敵奮不顧身的無畏精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彈奏中將雄健明快的徵律作為基調,其間雜陳以短促清越的商音和銳利明快的角音,來表現戰爭的慘烈和悲壯。此曲的結尾部分,則以沉重舒緩的宮調表現戰爭的殘酷性,暗示“五百貂裘喪胡塵”的慘烈結局。總而言之,這一章節的節奏音律上,一定要富于變化,以或高亢激越或低沉婉轉或沉雄急促的音調,表現出詩歌豐富多變的內容,生動深入地再現古戰場的兩軍對壘的浩瀚氣勢和彼此間的激烈沖突。

第三樂章的“可憐無定河邊骨”傳遞出的意境有別于上述二章,演奏者應采用沉重舒緩的曲調,在低沉的旋律中烘托悲涼傷感的情緒:在廣袤無垠的北國大地上,曾經的古戰場已經變得沉寂安靜;在白骨皚皚的無定河邊,滌蕩著歲月的風塵……在這里,厚重的音律讓聽眾穿越數千年的時光,回憶起那一幕幕驚悚而沉重的戰爭場景,聆聽到戰馬的哀鳴和北風的凄厲……此時的演奏曲調,不能采用古箏清脆昂揚的音節,而應采用低沉的回音塑造藝術效果,于對比中傳達作者的傷感思緒……

篇2

1、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 唐溫如

2、對酒已成千里客,望山空寄西鄉心 --- 盧綸

3、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

4、傷感相思的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

5、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月滿西樓》--- 李清照

6、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無題六首其三》--- 李商隱

7、獸爐沈水煙,翠沼殘花片,一行行寫入相思傳。-張可久《塞鴻秋》

8、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

9、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玉樓春》--- 晏殊

10、傷感相思的詩句: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 秦觀

11、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12、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歐陽修《玉樓春》

1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

14、重疊淚痕緘錦字,人生只有情難死。文廷式《蝶戀花》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張九齡

16、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柳永《晝夜樂》

17、傷感相思的詩句:只身千里客,孤枕一燈秋 --- 陸游

18、萬里云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 --- 葉夢得

19、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李商隱《無題》

20、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1、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李冠《蝶戀花》

22、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曹雪芹《枉凝眉》

23、君知否?雁字云沉,難寫傷心句 --- 沈鯨

24、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李白

25、傷感相思的詩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

26、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李商隱《無題六首其三》

27、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玉樓春》--- 晏殊

篇3

關鍵詞:邊塞詩;人物形象;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2-138-01

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代是邊塞詩發展的黃金時代。由于民族之間的頻繁交往,戰事不斷,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在邊塞生活過,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余首。所以,唐代涌現了大量的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

閱讀這些邊塞詩,體味詩中所蘊含的細膩復雜的情感,是對高中生鑒賞詩歌的基本要求。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如果能夠把握住詩歌描寫的主體形象,根據人物形象的不同來揣摩不同詩歌的情感,對詩歌主旨的把握也許會容易一些。邊塞詩中一般有三類人物形象及相應的情感抒發:

對統治者,諷刺與勸諫。

由于看到戰爭的慘烈以及對人民生活的破壞,邊塞詩中對統治者的態度常常是諷刺其無能或窮兵黷武,控訴戰爭慘烈,勸諫其休養生息,表達反戰的主題。比如“夜戰桑干北,秦兵半不歸”(許渾《塞下》)“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杜甫《兵車行》)。再如高適的名篇《燕歌行》中:“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國難當頭,邊烽告急,將士奉命出征。詩人用對比手法擺出事實,雖未下褒貶斷語,但強烈的藝術效果已使人感到沉痛、悲憤,士兵在戰斗中出生入死,而將軍帳中卻在歌舞升平,極盡聲色之娛。兩相對比,是多么不公平。在此,對無能的將領的諷刺淋漓盡致。還有邊塞詩另一代表詩人王昌齡的代表作品《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同樣的表現了對軍中黑暗的不滿,委婉地諷刺了將領的無能。

對將士,贊揚與同情,思鄉念親。

保家衛國的將士是邊塞詩中常歌詠的對象,是經常被描寫的主要人物形象。圍繞這一形象,詩人主要抒寫下面幾種情感。

首先,由于塞外生活的艱苦和戰爭的慘烈,感嘆將士生活之艱苦。邊塞天氣惡劣,軍中生活極為艱苦。戰士們不僅要御敵,還要忍受大自然帶來的苦難。如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就寫了輪臺秋冬的天氣狀況:“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將士們走在這樣的天氣里,“風頭如刀面如割”,而且,“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這正是戍邊將士生活的寫實,其艱苦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其次,贊揚將士們英勇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正因為塞外環境之惡劣,生活之苦,更反襯出將士不畏艱難,保衛邊陲的精神與豪情。仍以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為例,環境的惡劣只是對人物精神的反襯。作者接著就寫到“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其中所表現的昂揚斗志和英勇無畏就是當時將士精神面貌的一個真實寫照。再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之三:“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將士們在國家危難之時,慷慨赴敵,不顧生死,其一往無前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對后來者的一種巨大鼓舞。

最后,思鄉念親也是以將士為主體的邊塞詩的重要情感內容。“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高適《燕歌行》)“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從軍北征》)“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詩人將征人思親和思婦念遠的雙重情感有機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雙重的情感力度,把這種雙方互憶互戀的痛苦心理描寫得哀婉動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一首詩中常常寫出兩種矛盾的情感,如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慷慨從戎與久戎思鄉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心情更加真實動人,使作品更增加了藝術魅力。

于自己,贊嘆邊塞風光,渴望建功立業。

還有一類邊塞詩,沒有直接描寫戰爭與浴血奮戰的將士,而主要抒發詩人自己到邊塞的所見所感。

篇4

一、在名著閱讀中獲得真體驗

(1)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課外名著閱讀,興趣因素相當重要。閱讀既有認識和教化作用,也有娛樂作用。就一般人的閱讀經歷來看,多數是從興趣人門,才逐漸迷上讀書的。一上來就對學生大談作品的社會意義、藝術成就,很容易把學生嚇退。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要重視開局的讀物推薦。不但要根據大綱或我們向學生推薦的書目,更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儲備、理解能力,幫助他們選擇那些思想性藝術性強,更要選趣味性強,與他們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情趣相適應的讀物。因此,讓學生先讀《三國演義》、《巴黎圣母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些作品情節曲折,可讀性強,很容易吸引學生。當他們的閱讀積累了一定的量,理解能力欣賞水平也有了相應的提高之后,再指導他們讀《紅樓夢》、《吶喊》、《復活》、《老人與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就比較容易接受。

(2)可喜的閱讀成果。以一個課題實驗班為例,到高二上學期末,人均課外閱讀文學名著8.27部。學生的視野非常開闊。有10人讀過古典四大名著;42人讀過《三國演義》,36人讀過《水滸傳》,36人讀過《西游記》,27人讀過《紅樓夢》,26人讀過《簡愛》,24人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圍城》、《呼嘯山莊》、《魯濱遜漂流記》、《傲慢與偏見》、《吶喊》、《家》、《儒林外史》、《子夜》、《老人與海》、《漂亮朋友》等也都是閱讀人數比較多的。最受青睞的作家依次是魯迅、莫泊桑、雨果、海明威、托爾斯泰、莎士比亞、狄更斯、巴爾扎克、契訶夫、馬克·吐溫等。最受歡迎的都是思想內容積極向上,健康高尚,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文學作品。很多學生不但熟知這些作品的故事情節,熟知書中的典型形象,而且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影響熏陶。了解作品,熟悉文學掌故,崇尚正直、善良的性格,追求獨立自由的思想境界。表現出良好的文學素養和美好的精神風貌。

二、在古典詩歌閱讀中獲得真感受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瑰麗的珍寶。缺少有意設計的零星的詩歌學習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有限,而自覺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多層面的詩歌教育,才更有意義。對學生進行詩歌教育,既強調分階段相對集中,更注意保持連續性,防止隨意的散亂的偶然行為。我們設計在高一品讀唐詩百首左右,高二品讀唐宋詞百首左右。品讀的詩作都經過精心選擇。盡量選擇那些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較高水平的經典詩歌作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由點連結成線,由線連結成網絡的文學史的觀念。注意量與度的把握。適量擴展,學生能夠接受消化,防止過多過濫,影響課本的正常學習。所選作品力求能實現思想性與藝術性兼顧的較高標準;同時還考慮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欣賞偏好。對作品中一些不夠健康的情調,及時正面引導。

對學生進行詩歌教育,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內容和多樣的方法。

篇5

關鍵詞: 唐人絕句 簡約 含蓄

絕句屬近體詩,像是律詩的一半,又稱“截句”,它是我國古典詩歌園中的一朵奇葩。《唐詩別裁》卷二十認為,絕句貴在“言微旨遠,語淺情深”。絕句的審美個性,前人概括為四個字:藏、常、暢、長。“藏”就是含蓄,表達要藏而不露;“常”就是平常,語言要淺易;“暢”就是流暢,讀來非常順口;“長”就是韻味悠長,留有想象的余地。

賞讀研究唐人絕句,在領略其無盡的藝術魅力之余,還可以在藝術方面得到諸多啟示。下面筆者從藝術手法角度談談唐人絕句簡約含蓄美的奧秘所在。

一、以小見大,情節典型

絕句所言之事是披沙瀝金的,一些看似信手拈來的生活事件,其實可傳無窮之意。“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抓住宮廷生活的一個小鏡頭,借題發揮,把自己深沉的感觸表達得淋漓盡致,耐人尋味。“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絕句言事,高度典型,能代表或暗示許多東西。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朝來有鄉書,猶是寄寒衣。”(許渾《塞下曲》)后兩句就是具有這種審美特性的典型情節。“朝來有鄉書,猶是寄寒衣。”看似純客觀的輕輕一筆,卻把悲劇推向了,留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二、以虛藏神,虛實相濟

畫中的空白,往往展示一種清空曠遠的境界,留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藝術里的空白也一樣,絕句經常運用虛實相生、以虛藏實的藝術手段,取得含蓄空靈的藝術效果。

如朱慶余的《宮詞》:“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含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詩歌寫良辰美景的花開季節,宮中卻寂寞地緊閉院門,兩位痛苦的宮女正要互相傾訴衷腸,卻猛然發現學舌的鸚鵡在前,于是滿腹的話兒又咽了回去,終于不出一聲。詩歌于此戛然而止,宮女何以鸚鵡前頭不敢言,欲說之事是什么事?所含之情是什么情?她們真是怕鸚鵡學舌才不敢言?留下空白由讀者自由想象。宮中耳目眾多、監視極嚴,宮女不敢隨便說話的現實,可由讀者想象得之。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短短二十字,如果結合詩歌意境,聯系詩歌寫作背景參悟,則詩中曠野清冷孤寂的風雪圖畫,江上漁翁獨釣的孤傲身影,豈不誘發讀者一個個疑問,開拓讀者審美想象空間?

三、以景襯情,以景結句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論述情景關系時說:“物色相召,人誰獲安?”觸景生情是人類普遍的情感活動形式。情景交融我國詩歌的傳統表現手法,寥寥數語的絕句,要含而不露,言簡意豐,奧秘之一是寫景,許多絕句或開頭寫景,或結尾寫景,或全篇寫景,尤其是以景結句,更是韻味悠長。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最值得稱道的是詩的結尾:“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孤帆”愈走愈遠,乃至模糊消失,而李白獨自佇立江邊,舉首遙望孤舟,直至“孤帆”碧空消盡,仿佛兩個特寫鏡頭,留給讀者的既有感性的視覺效果,更有豐富的想象:孤帆遠盡碧空,該是多長時間?如此佇立,不舍離去,可見兩人感情有多深。雖然詩人沒有直言別意縈懷,但浩浩東去的江水已經道出了詩人悠然不盡的離別之思。

四、比興象征,托物寄意

中國詩學講究含蓄,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情韻。詩人大多對主旨不明說而多講“興寄”、“隱喻”,因而讀詩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義上,如李白的《越中懷古》、劉禹錫的《石頭城》,需要我們讀到詩歌“說古”背后的鑒今諷今的意旨,明白“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狄德羅)。

元稹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難回首,半緣修道半緣君。”是一首悼亡之作。在這首詩歌中,作者采用了“比”的手法贊美他們的恩愛和對妻子的懷念深情。作者把亡妻和對亡妻的感情比喻為至大至美的“滄海”,和神女化成的“巫山云雨”,相形之下任何其他的水和云都黯然失色,言外之意是正因為他對亡妻有如此深厚的恩愛之情,才會對其他女子(詩中又以“花叢”比喻其他女子)視而不見。

許多絕句正是因為有比興象征,才取得含蓄雋永的審美效果。盡管用來比興寄托的意象常常朦朧而多義,給把握詩意帶來困難,但為讀者含英咀華、進行欣賞再創造提供了條件。

五、前后對比,相互映襯

對比映襯可以使詩歌抒發的感情更強烈,但也更含蓄。陳陶的《隴西行》反映的是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塵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中人。”前兩句敘寫了一個慷慨悲壯的激戰場面,后兩句宕開一筆,沒有直接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和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把“河邊骨”和“春閨夢”相聯系,相互對比,相互映襯。遠方戍人已成為無定河邊的尸骨,家鄉的妻子卻渾然不知,夢見的依然是音容栩栩的良人,仍然朝思暮想,守著盼著他回來有團聚的一天,而他卻永遠不能重回她身邊。現實與夢境的對比,將悲劇意味表現得尤為濃烈深長。

又如(唐)王建的《雨過山村》:“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全詩主旨在于表現春深農忙,結句“閑著中庭梔子花”中的“閑”字,乃是全詩之“眼”,同時詩中寫入了“梔子花”(愛之象征,少女很喜采擷這種素色的花朵),既豐富了詩意,又從另一面說明,農忙時節沒有談情說愛的“閑”工夫。詩人偏不正面說忙,卻用“閑”襯“忙”,這含蓄不發的結尾實在妙機橫溢,興味尤繞。

六、引用典故

篇6

意象包括意和象兩種元素,“意”指情思,“象”指物象,意象是意與象、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體,是客觀的外在物象與詩人的內在情思相融合而成的藝術形式。如黃巢的《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香正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詩中的透出了作者的反叛情緒。李清照筆下的則滲透著作者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的情懷。“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同樣是浮云,在李白不同的詩里也表達不同的意思。

意象組合方式最主要的是剪影式。在一定的時空領域內截取生活里富有典型性的轉瞬即逝的橫斷面就叫一幅剪影,其特點是富有凝固感。如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就是截取了一位戎馬倥傯的詩人回馬遙望看不見的家園淚水沾濕衣襟時,遇到回京使者,讓他捎個口信以報平安這樣一個橫斷面構成的一幅剪影。也可以由幾幅剪影組成一首詩,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式:

1.層遞式:即以空間位移或時間流動為線索來組合意象。有多種具體方式:

1.1 時間層遞式。主要以時間流動為方式組合意象,串聯若干幅剪影。此類詩往往有較強的敘事性和情節性,有鮮明的節奏感,造成詩的多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如蔣捷《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作者截取了一生中少年、壯年、老年三個時期的三個典型性片段,構成三幅剪影,以時間為序層層遞進展示意象,營構全詞意境。同時以“聽雨”為線索,描繪這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生活境遇中“聽雨”的內心感受。依次寫了“少年聽雨歌樓上”的溫馨柔情、“壯年聽雨客舟中”的蒼涼凄清、“老年聽雨僧廬下”的孤涼幽情。全詞詞短情長,富于凝練美。濃縮了數十年、千萬里于尺幅之中,將少年風流、中年漂泊、萬年遁世的人生道路籠括于詞中,再現于畫面。同時截取三個橫斷面,以點帶面,連點成線,奏出了宋王朝日薄西山之際特別富于典型意義的“人生三部曲”。既是作者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個人生活寫照,也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共同遭遇和命運的寫照,更是那個風雨飄搖、江河日下的末世、亂世的寫照。

1.2 空間層遞式。主要以視點在空間下的位移軌跡為線索。其基本方式一是由遠及近,表現的畫面由大到小、主要部分突出于整個畫面;二是由近及遠,取景范圍由小變大。如王之渙《涼州詞》,寫作者邊地聽笛有感,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愁怨。全詩采用由遠及近的層遞式布局,大致包含三個意象層次,視點由遠及近,由外向里,逐層推進,向中心意象(羌笛)推進。意象兩個(黃河、高山),一個指向極遠處,一個指向極高處。大河、高山縱橫交織,構成了視野闊大,境界雄宏的大背景。“一片孤城”在天邊意象的反襯下更顯其“孤”。然后畫面向前推移到那只正在吹奏哀怨曲調《楊柳枝》的“羌笛”上。“楊柳”“春風”這些虛虛實實的意象附著在中心意象“羌笛”之上。

1.3 時空層遞式。藝術構思中,往往以一個元素為主,輔之以另一個元素,時間層遞往往伴隨空間位移,即時空層遞式。如韓《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首詩以小見大,似美實刺。寫節令習俗,卻折射出國家大事,涉及到特權、皇權。后兩句表面看是歌功頌德,歌頌皇恩浩蕩,澤被權臣,實際上是暗含譏誚,諷刺皇權旁落、權臣跋扈。全詩以時空層遞式組合意象,匠心獨運。四句詩中,一句一幅剪影。從空間角度看,前三幅剪影“春城飛花”“東風御柳”“漢宮蠟燭”是特寫鏡頭,“蠟燭”是中心意象,象征皇權。春城――漢宮――蠟燭,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由外向內逐層縮小,步步內聚,聚于蠟燭。第四句將鏡頭一拉,視野擴大,中心意象四周發散,“輕煙散入五侯家”,皇權旁落之意見于言外。從時間角度看,前兩句是白晝之景,后二幅是日暮之景,從白晝到日暮,以時間層遞安排。

2.反差式(對比式)

以對比反襯為手段來組合意象,即把兩種或兩組相互對立矛盾的意象并列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反差。如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花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上片兩幅剪影,映現出元宵燈潮的大場面。然后將畫面移向幽雅、僻靜、富于詩情畫意的去處“月上柳梢頭”,楊柳依依,月影婆娑,月上柳梢,一對青年幽會。下片“月與燈依舊”一石雙鳥,包藏上片前二句的內涵,是兩幅剪影的濃縮,為下文寫“人非”做鋪墊,景物依舊,人事全非。然后又推出第三幅剪影(特寫)“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全部感情化為傾盆大雨,噴涌而出。上下兩片中形成鮮明對比,造成強烈反差,把物似人非,舊情難續的失落之感、悲傷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3.并列式

這種意象組合方式是按照統一的情感基調把時空上無明顯關聯,或者字面上難見邏輯聯系的一系列意象拼合在同一畫面上,組合成一組“語不接而意接”的意象群,以一線貫之,也叫拼合式。如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中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此詩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并置六種意象,一氣呵成,意象之間邏輯聯系被剪裁得一干二凈,只剩六個名詞,但這些意象蘊含豐富,富于啟發性,能誘導讀者發揮想象和聯想,去補充和重現意象之間的邏輯聯系。全詩以一種情感線索貫穿于六種意象之中,都滲透著羈旅愁思,組成一幅著墨疏淡、韻味深厚的“荒山早行圖”,含蓄地表現出了道路辛苦,羈旅愁思,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另如陸游《書憤》“樓船夜雪瓜州度,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各為一副剪影,時空上有較大飛躍:一為冬景,一為秋景;一在東南(瓜州),一在西北(大散關)。詩人憑借高超的想象,把兩幅剪影并列起來,概括當年抗金的壯舉。又如“高鳥長淮水,平蕪故郢都。”(王維《送方城韋明府》)“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杜甫《旅夜書懷》)等詩都用這種組合方式。

4.疊映式

即打破時空限制,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時空的意象重疊映現。如陳陶《隴西行》:“勢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后二句“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里人”是同一對象存在于不同時空里的意象形態:一為現實中的一堆枯骨,一為夢幻中的英俊少年;一在無定河邊,一在春閨夢里。兩個意象重疊映現,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從而產生強烈的反諷效果,強化了詩中的悲劇氣氛和譴責意味。又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全詩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抒發游子異鄉獨處的苦澀。詩中“共剪西窗燭”的甜蜜情景與“巴山夜雨時”的孤苦情景在相互映襯中更顯得炎涼懸殊,苦樂易趣,把無限的羈旅之愁、相思之苦寫得深婉有致,感人肺腑,耐人尋味。

5.輻輳式

這種意象組合中有一個中心意象處于軸心,其它意象都指向中心意象,如同車輪輻條都向車轂集中一樣。這種方式往往與側面描寫、復疊手法相輔相成。如漢樂府《陌上桑》中“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但坐觀羅敷。”圍繞羅敷這一中心意象,描寫了行者、少年、耕者、鋤者這些意象的共同形態(失態),是羅敷異乎尋常、令人傾倒的美產生的巨大的向心凝聚力使他們或忘其鋤,或招其怨.....竭力表現了羅敷的超常迷人,產生了正面描寫所不能產生的藝術效果。再如漢樂府《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全詩以江南為大背景,圍繞“蓮葉”這一中心意象將嬉戲于碧水中的魚置于蓮葉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形成輻輳式意象結構,如同眾星拱月一般,突顯了“江南可采蓮”這一主題,是一首淳樸而優美的勞動的贊歌,也是一曲水鄉的贊歌。

6.輻射式

是由內向外發散(與輻輳式相反),由一個軸心意象裂變出一系列意象,從而形成一個網絡狀的,具有外向張力的意象結構整體。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字字寫旅途秋景,又字字寫旅人秋思,以“秋”托染“思”又以“思”映射“秋”,含蓄深婉地抒發天涯游子凄楚孤寂、彷徨苦悶的斷腸之情。全曲幾乎都用描述性意象,手法上用賦,寄意于象,借景抒情。深秋日暮,天涯游子的斷腸之思是這支小令選擇意象、組合意象的出發點和歸屬點。前三句每句都用并置式,各攝取三種意象,并列組合構成剪影:枯藤纏繞著老樹,老樹上棲息著昏鴉(哀景,冷色調);在小橋的下面,有流水潺潺,小橋的旁邊有人家(樂景,暖色調);西風沙沙的古道上,一匹瘦馬,蹣跚而上(哀景,冷色調)。三幅剪影之間又是雙重反差式互為表里:表層一、三和第二幅剪影與意象的表層感彩相互對立構成反差式結構。在靜謐、溫馨的色調映襯下形成強烈的反差,強化了凄涼愁苦的氣氛。在深層意蘊上,一、二句和第三句的意象也構成反差式結構,一、二句說的是有歸宿,第三句說的是無歸宿,“小橋流水人家”雖然荒僻卻充滿溫馨。總之,鳥歸巢,人在家,瘦馬卻在古道,即安居的寧靜舒適與漂泊的凄苦勞頓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醞釀著一種不可遏止的心理動勢――思歸如渴,歸心似箭。第四句在前三幅剪影的基礎上,用由小及大,由局部到整體的空間層遞式,將前三幅剪影鑲嵌在“夕陽西下,落日殘照”的大背景下。蕭瑟的秋景襯上蒼茫的暮色,凄苦的氣氛加倍如扣。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逆向推進,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的空間層遞式推向主體意象―天涯斷腸人,畫龍點睛,總攝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