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詩范文

時間:2023-03-23 10:36: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月十五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篇2

二、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三、有物揩磨金鏡凈,何人_攫銀河決。——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四、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

五、雖桂華飄下,玉輪移影,歸興猶未。——曹勛《尾犯·中秋》

六、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七、一月可曾閑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慧霖《閏中秋玩月》

八、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九、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十、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十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十二、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蘇軾《西江月》

十三、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十四、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十五、白凝虛曉,香吹輕燼,倚窗小瓶疏桂。——《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十六、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對月》

十七、露冷闌干,定怯藕絲冰腕。——《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十八、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十九、迥徹輪初滿,孤明魄未侵。——陳羽《中秋夜臨鏡湖望月》

二十、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

二十一、問深宮,姮娥正在,妒云第幾。——《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二十二、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李商隱《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二十三、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陸龜蒙《中秋待月》

二十四、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辛棄疾《中秋寄遠》

二十五、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二十六、獨坐猶過午,同吟不到西。——陸龜蒙《中秋夜寄友生》

二十七、水晶簾不下,云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二十八、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二十九、斟酌嫦娥,九秋宮殿冷。——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三十、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李樸《中秋》

三十一、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齊已《中秋月》

三十二、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三十三、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李樸《中秋》

三十四、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劉禹錫《八月十五夜玩月》

三十五、聲直上,蟾蜍窟。——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三十六、月月勢皆圓,中秋朗最偏。——許棠《中秋夜對月》

三十七、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臺灣民謠《中秋旅思》

三十八、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三十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四十、空碧無云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齊已《中秋月》

四十一、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四十二、激氣已能驅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四十三、雁邊風訊小,飛瓊望杳,碧云先晚。——《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四十四、隔翠幌銀屏,新眉初畫,半面猶遮。——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四十五、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四十六、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

四十七、柳下系舟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劉過《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四十八、想見廣寒宮殿,正云梳風掠。——辛棄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鈐》

四十九、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五十、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五十一、被白發、欺人奈何。——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五十二、殘雨如何妨樂事,聲淅淅,點斑斑。——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五十三、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陸龜蒙《中秋待月》

五十四、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五十五、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五十六、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中秋月》

五十七、露從今夜白,月是絞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五十八、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篇3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我們全家人吃完晚飯后,便來到漓江邊賞月。

我們來到漓江邊,啊!來賞月的人真多啊!他們一群一群地坐在漓江邊,有的正抬頭仰望著天空,有的正在品嘗著美味的月餅,有的正在談笑風生……大約七點半,在人們焦急的等待中,月亮從云層里悄悄地露出了小半個圓臉,像一個蒙著面紗的含羞少女,悄悄地窺視人間。盡管是小半個臉,但它那柔和的乳白色光映照著小半個臉龐,卻使你感到溫馨。大地也披上了一層柔和的紗衣。遠處的山巒、樹梢地悄悄地再現出身影。漸漸地,月亮終于露出了她秀麗的圓臉蛋兒,俯視著大地,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圓圓的明月,確確實實看到了月亮中朦朧的景物。是山川?是河流?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地比剛才光亮多了。一輪圓月倒映在靜靜的漓江江面上,一陣秋風吹來,波光粼粼,整個漓江就像一條綴滿寶石的長綢帶,人們借著明月的銀光舉杯歡歌,共享這團圓之夜。漸漸地月亮躲進了云層里,雖然看不到月亮,但卻能依稀看到那圓月的身影,那云層散出圓圓的淡淡的光暈。我知道那云層后面就是圓圓的月亮,它永遠是圓的,無論身處何處。大地上已經失去了先前的光亮,但我卻能看見那圍坐著的人們的身影,能聽見他們的歡歌笑語。

月亮退去了,但是我心中的那輪明月依然高高地掛在天空。

篇4

2、月圓人團圓,在這個想念的節日,祝你一切圓滿美好

3、自古中秋月最明,涼風屆候夜彌清。一天氣象沉銀漢,四海魚龍躍水精。

4、月是中秋圓,人是我最好.愛你誠摯心,天地可為鑒.

5、千里試問平安否?且把思念遙相寄。綿綿愛意與關懷,濃濃情意與祝福,中秋快樂!

6、月兒圓圓兩情綿綿咫尺天涯何為佳期

7、月圓人團圓,月缺人分別。若是無情時,月圓亦月缺,若是有情時,月缺亦月圓。

8、明月千里寄相思!

9、千山萬水,隔不斷我在佳節對你的思念。

10、你問我愛你有多深,今晚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11、秋意撩人,愿在初秋的夜晚你我享,皓月當空,思意正濃!

12、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情。愿你的生活就象這十五的月亮一樣,圓圓滿滿!

13、秋風清,秋月明,相思相見知何日?

14、夕七彩人間長共中秋八月,杯低吟酒伴同歌盛世高風

15、中秋的月亮,在窗外靜靜地懸著。我楞楞地看著它,仿佛它是一面明鏡,你我在互相注視。

16、遠思兩鄉斷,清光千里同!

17、中秋佳節中秋月,月圓事圓人難圓,思念、思念,不禁淚潸潸。

18、讓最圓的明月陪伴你和我,讓明月傳達我的心愿與祝福…祝福中秋佳節快樂,月圓人圓事事圓滿.

19、秋空明月懸,又是一年中秋至

20、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2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看的是同一個月亮!

2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23、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24、一起走走?莫辜負這花好月圓。

25、中秋之夜一起注視遙遠的明月,月亮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對方,一如她反射陽光!

26、親情愛情,情系佳節。家園月圓,圓滿中秋。

27、年年中秋年年過,月月圓時月月明,日日想你日日苦。

28、中秋的月兒圓又圓,我的月亮卻少半邊。千里遙寄相思苦,何年何月現歡顏?

29、月是今夜明,情是今夜切;二小今無猜,何不今相悅。

30、中天皓月明世界,遍地笙歌樂團圓。祝您的事業更加成功,從本次月圓時開始,好事不斷。。。

31、抬頭看看天上那輪明月,像不像我微笑的圓臉?嘻嘻!!祝您節日愉快!身體健康!

32、紅紅翠翠,年年朝朝暮暮。暮暮依依,時時鰈鰈鶼鶼。說不完的思念,但愿您的生活就象月一樣圓滿!

33、中秋了月圓了是祝福的時候了祝你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只有微笑!

34、一年中秋又來到,遠在他鄉的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祝家中的親人們永遠幸福安康!

35、想在這個最美麗的節日給你最特別的祝福試著尋找最華麗的祝詞可我沒能做到或者一句最樸實的祝語中秋合家歡樂

36、我想你的時候你想我嗎?你想我的時候知道我在想你嗎?中秋無禮物,更要心快樂!

37、夕七彩人間長共中秋八月,杯低吟酒伴同歌盛世高風

38、月是中秋分外明,我把問候遙相寄;皓月當空灑清輝,中秋良宵念摯心;祝愿佳節多好運,月圓人圓事事圓!

39、又是中秋又是圓,每年中秋夜見明,穿梭燈籠快樂夜,祝君健康永團圓!

40、千好萬好事事好,月圓情圓人團圓,祝:中秋節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41、又是一年月圓夜,月下為你許三愿:一愿美夢好似月兒圓,二愿日子更比月餅甜,三愿美貌猶如月中仙。:)

42、讓最圓的明月陪伴你和我,讓明月傳達我的心愿與祝福…祝福中秋佳節快樂,月圓人圓事事圓滿。

43、每逢佳節倍思親,你我感情似海深,月圓又是月明時,教我怎能不思君!?你是我的月餅,吃在嘴里,甜在心頭。

44、我們都在追求永生,都在試圖讓生命劃過這個世界的時候,能留下更深的痕跡。珍惜每一份緣分……

45、天上月圓圓,世間人圓圓,心中事圓圓,天遂人意,舒心開懷!

46、天上月圓地下月半月月月圓對月半,今日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47、月兒呀!你可知我心?月兒呀!你可知我情?愿月兒給你帶去我真誠的祝愿:知訴你,我是真的愛你

48、月圓,人圓,心更圓!

49、朋友,不管你現在身處何方,今晚一定要看看那被你遺忘已久的月亮,許個愿吧很可能就會實現哦!中秋快樂!

50、月缺時我想你,月圓時我念你,無論月圓月缺,我的心如那恒古不變的月光默默的追隨著你的每一次微笑!

51、舉頭望皓月,凝思意中人。若得爾陪伴,一生終無憾!

52、明月千里難以觸摸,對你的思念無處寄托。舉杯邀明月,請她對你說:福多!錢多!快樂多!

53、又是月圓思念日,你在他鄉是否安康?家人掛念念你,朋友想念你......祝福你,在他鄉的人!

54、月到雙節分外明,節日喜氣伴你行。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團家圓事業成。節日愉快身體硬,心想事成您準贏。

55、海上明月共潮生,千里相思隨云去,遙寄祝福千萬縷,化作清風入夢里。中秋快樂!

56、月到中秋,分外想你。看到哪團中圓圓的月亮嗎?哪就是我想你念你牽掛你的心!愛你吻你!晚安!

57、望明月,起相思;雖然我很是想你,但我不會寂寞,因為我與你在分享同一輪月亮。

58、人月賀中秋,思念你我她!祝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象月亮那么明亮照轉整個大地。

篇5

關鍵詞:巴洛克音樂;歷史唯物主義;音樂與科技;大學音樂教育;樂器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6)06-0080-06

doi:10.19366/ki.1009-055X.2016.06.014

一、引言

巴洛克時期是指17世紀開始的一種藝術風格[1],一般認為巴赫去世標志著巴洛克時期的結束(約1600-1750年,相當于我國明代萬歷二十八年至清代乾隆十五年)。這種藝術風格既反映在建筑、繪畫、雕塑乃至服裝等視覺藝術中,也反映在聽覺藝術――音樂中。[2]

巴洛克藝術風格十分多樣,有關文獻多如牛毛[3-4],但這些研究都是從藝術視角研究它們的共性,本文研究的則是它們的差異性。

事實上巴洛克時期的各種視覺藝術的確有很強的共性,但就視覺與聽覺藝術而言,恐怕并非如此。本研究試圖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5],首先闡明巴洛克時期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間藝術風格上的差異,進而分析產生這種差異的歷史必然性,最后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綜合性大學在音樂藝術研究與教育中遇到的挑戰,作些拋磚引玉式的探討。

二、巴洛克時期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風格的差異

(一)產生巴洛克視覺藝術的歷史背景

形成巴洛克藝術的歷史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所引起的反作用――反宗教改革運動。

十六世紀羅馬教皇用購買“贖罪券”的方式籌資建教堂[6],這種變相的“逼捐”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滿,成為宗教改革的導火索。馬丁?路德根據《圣經》所說“義人必因信得生”(意即人只要靠自身的信仰和上帝的愛就能救贖自己),從而否定了從圣母到一切圣人包括活著的圣人――教皇在幫助信徒救贖靈魂中的作用,遑論出錢買一張“贖罪券”了。贊同此說者成立了新教耶穌教,一統西方的天主教從此被分裂。

作為一種反作用,天主教會為抗衡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所帶來的沖擊,在特倫托召開的大公會議上決定,“藝術應當直接地充滿感情地表達宗教主題”[7],說白了就是“藝術要為宗教服務”,于是大力鼓勵建造宏偉的教堂,要求在教堂中滿布色彩炫麗的描寫圣經故事的繪畫,滿布圣母、十二圣徒和一切圣人的雕塑,追求一種繁復夸張、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于動感的藝術境界。目的無非是在天主教堂中突出圣人,與耶穌教堂內只有一個孤零零的十字架外什么也沒有,視藝術為“虛華浮夸”[8]的思想針鋒相對。

這本是一場宗教紛爭,卻歪打正著,促成了圣保羅大教堂、圣母教堂(德累斯頓)等風格特異、藝術性極高的歷史性建筑的誕生,形成了后人稱之為“巴洛克式”的建筑、繪畫和雕塑的藝術風格,并延伸到家具、服飾等一切視覺藝術領域。[9]

(二)巴洛克時期聽覺與視覺藝術風格上的差異及其本質

巴洛克時期視覺藝術的特點簡而言之就是前述的:“繁復夸張、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于動感。”令人奇怪的是同時期的聽覺藝術――音樂,雖然也稱之為巴洛克音樂,卻很難感覺到那種“繁復夸張、富麗堂皇、氣勢宏大”的藝術境界。究其原因,一般認為仍應歸之于教會,因為“繁復夸張、富麗堂皇、氣勢宏大的藝術境界”的音樂,與宗教的肅穆、神秘是不相容的,但筆者認為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這不是本質。

唯物主義的核心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就是通常所說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因此巴洛克時期聽覺與視覺藝術風格上的差異,固然有人和教會的作用,但更本質的是物質的作用。建立在這種觀點上的歷史觀,稱為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認為:“歷史中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10]

以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審視巴洛克音樂,可以說,不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創造了巴洛克音樂,而是巴洛克時期的物質基礎創造了巴洛克音樂家,才形成了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可以想象在巴洛克時期,即使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維瓦爾弟、巴赫等能寫出“繁復夸張、富麗堂皇、氣勢宏大的藝術境界”的音樂也是不具備演奏的物質基礎的。

與此相反,視覺藝術對科學技術的依賴遠遠沒有聽覺藝術那么強,建筑、繪畫、雕塑等藝術,只要構思得出,即使在當時相對落后的物質基礎上都能建造或塑造。就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而言,這個對物質依賴度的差異,才是巴洛克時期聽覺與視覺藝術風格上的差異之本質。

三、形成巴洛克音樂特色的物質基礎

鑒于音樂對物質基礎的依賴性如此之強,本文有必要對當時有關音樂方面的物質基礎作進一步闡述。

(一)巴洛克時期的鋼琴

巴洛克時期的鋼琴尚是古鋼琴、羽管鍵琴。[11]羽管鍵琴是由鍵盤(Keyboard)通過機構帶動羽毛管的硬端或皮革卷成的細棒,撥動琴弦而發聲。因此羽管琴的聲音雖然優雅、柔和但音量單薄,特別是對指觸的力度變化反應很弱,基本上沒有強弱,而且這種撥弦機構,不可能快速,更難震奏(repetition)。因此,在巴洛克音樂中,它只能擔當“通奏低音”的配角。彼時,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和一個鍵盤樂器的重奏曲被稱為二重奏而不是三重奏。被稱“樂器之王”的鋼琴在那時就是這等地位。

(二)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

在1750年以前,所有的小提琴用的都是羊腸弦,它的音色豐富而微妙。所謂音色就是一個音中所包含分音的數量與強度,從物理上說即是聲音頻譜的形狀。[12]但是任何聲音,它的頻譜有個建立的過程(稱音頭),盡管這個過程短到以毫秒計,但對聲音的感覺卻至關重要,一般說這個音頭越短越好(對歌唱家有時未必如此)。羊腸弦的缺點就在于這個音頭短不了,俗稱反應不靈敏。聲學上,如果一個音的頻譜尚未建立就要換第二個音,琴聲就嘰嘰嘎嘎了,這就決定了巴洛克音樂盡管旋律可以很美,但都是慢條斯理、不溫不火的。

(三)正確對待民族樂器的改進與發展

有些人認為中國民樂的特點、中國人的欣賞習慣本來就是旋律性的,民樂器并不需要學習西方樂器的那一套。這種觀點有正確的一面,但綜觀音樂史,任何國家的音樂,早期都是旋律性的[18],例如巴洛克時期以前的圣歌。

事實上,所有曾經也是旋律性音樂的國家,正是由于能較“自由地”發出多個聲音的鍵盤樂器的發明,為作曲家提供了研究復調與和聲的可能,才逐漸出現了多聲部音樂,反過來潛移默化地改變了這些國人的欣賞習慣。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國語?鄭語》中就有“聲一無聽,物一無文”的記載,就是說單聲部是不好聽的。可見古人就有追求“多聲”的愛好,只苦于物質條件所限而已。因此我們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一個國家的音樂特點和欣賞習慣。

科技發展是淘汰式的,而藝術發展是積累式的,因此我們不必顧慮強調了民族樂器的改進與發展會否定傳統的民族樂器。民族樂器永遠姓民,只是這個“民”應繼承幾百年前的“民”和引領明天的“民”。

五、發揮綜合性大學在音樂教育和研究中的優勢

(一)我國音樂藝術教育的三支大軍

我國現在高校中從事音樂藝術教育的有三支大軍[19],第一支是以中央音樂學院為首的專門的音樂藝術學院,他們無疑是音樂藝術的主力軍。但是隨著科技發展,視與聽兩個藝術學科越來越交錯,形成了所謂的傳媒學,以南京藝術學院為首的兼具音樂、繪畫、影視等專業的藝術學院便應運而生,這是音樂藝術的第二支大軍。

早在1920年,先生在北京大學的《音樂雜志》發刊詞中就寫道:“求聲音之性質及秩序與樂器之比較則關乎物理學……”[20]差不多在一個世紀后的今天,音樂與科學技術之依賴程度越來越強了,除關乎物理學外連數學、化學、生物等都關乎其中。因此完整的音樂研究不能囿于藝術創作與表演,必須上升為一種“集異璧之大成”的跨界研究。從這個意義上,上述第二支大軍又顯得力不從心了,于是催生了第三支大軍即以北京大學為首的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學院。由于他們具有復合型人才的優勢,有學科整合的優勢,是打破學科壁壘,進行跨學科研究的“最佳人選”。

(二)第三支大軍的成績與展望

近十幾年來這第三支大軍在藝術創作、表演方面雖然取得過不少成績[21],某些方面并不亞于前面二支大軍,但遺憾的是在跨界研究方面各綜合性大學似乎都遇到了極大的挑戰,難有突破。作者認為目前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1.樂器的開發改良研究方面

首先要擴大民族樂器組的音域,前面說到的舞臺上民樂演奏中搬上大提琴的現象亟應改變。解決的難點是我國的弦樂器材料用的是蛇皮,低音樂器體積大就不得不用很大的蟒蛇皮,這不但有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而且這么大的動物皮,在舞臺上強烈燈光的烘烤下,沒奏完一曲就走音了,也是值得研究解決的。

此外,像古琴、洋琴等彈撥樂器,能否模仿豎琴,把腳用上使之擴充為十二音階;木管樂器上如何采用適合民樂的,類似彪姆系統那樣的方法來擴大音域;銅管樂器的活塞,松了要漏氣,緊了不靈活,能不能局部電子化采用微觸控制等問題。這些也都值得研究。

樂器的可研究之處實在太多了,這里只能掛一漏萬。

2.樂器和附屬件的材料研究方面

樂器和樂器上附屬件的材料對樂器的音色影響極大、在國外,著名的樂器廠,所用木材,膠水、油漆,所用的琴弦、簧片和銅管樂器管材的合金配方,鼓皮所用的高分子材料都不是市場上隨便買來的,而是他們秘密研究的獨門產品,所以一根名牌的弦的價錢是我們的十幾倍,我們還樂意用它。在這些領域,綜合性大學的相關專業都可找到用武之地。

3.音響技術研究方面

音響技術是物理和電腦學科最易切入之地,多維音響技術已被研究了幾十年,歷來是音響技術的熱點,這里就不強調了。

值得指出的是音響與數學的關系,因為它抽象得多,很少被研究者關注。19世紀法國數學家傅立葉證明了所有的振動,不管是樂器聲還是人聲,它們的音質和音色,都能用無限多簡弦振動的累加來描述,稱為傅立葉展開[22],因此音樂在數學家眼中是時域里無限大的數據流。遺憾的是現有的電腦速度無法在瞬間處理無限多的數據,這是電子樂器對有些樂器模擬得很好,但對有些樂器(特別是小提琴)模擬得不理想的根本原因。解決之道首選是研究如何提高電腦運算速度,但除此之外,數學研究者也值得研究一下如何將無限大的數據流轉化成有限多而基本無損音質音色的近似方法,以減少數據處理量,適應現有的電腦運算速度,這樣電子樂器的音色就能更逼真。

4.樂器制作工藝的研究

高級的樂器都是作坊性的單件產品,制作是技藝性的,在大學里無從研究,但中低檔的樂器有一定的批量性,不妨研究一下數控、3D打印等技術的應用。

5.輔助作曲的研究

研究聲音和圖形的關系的科學稱音流學[23],始于牛頓時代,研究表明,每種振動波都有其唯一相對應的波形圖案,早期這種圖案只能用沙、水流、水波來表達,至1950年便有人利用電腦的專門軟件,將音樂實時地在屏幕上可視化[24],并進行數字化評價,不僅可以分析旋律、節奏、和聲,也可以對音樂的聽覺感受進行分析,成為作曲家的一種輔助工具,目前雖研究不多但值得關注。至于較成熟的MIDI技術,仍不乏改進的空間。

六、實施方案的拋磚引玉

篇6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

篇7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篇8

20xx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幾號20xx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是10月4日,星期三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哪些國家也過中秋節?日本“月圓節”

日本人稱中秋節為“月圓節”。日本人稱中秋節為“月圓節”,而且這樣的節日有兩個,除農歷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節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著神龕到廟里去進香。孩子們還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裝飾家門,迎來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擺上瓜果、米團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于月亮的神話。

韓國“秋夕”

“秋夕” 是全家團圓以及為祖先祭祀掃墓的日子。我去過我一個韓國朋友家見過他們過中秋節。 比較隆重有盛大的祭祀活動。韓國的“中秋節”重視程度等同于我們的“春節”。他們的“秋夕”比我們的“中秋節”過的隆重。

韓國中秋節最大的特色,也是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祭祖和省墓。農歷八月十五當天清晨,河宗大一家人早早就準備好了祭祀用的供桌和各種供品,河宗大和哥哥、弟弟三人為已故的父親分別磕頭、敬酒、獻食。祭祀之后,家人一起分享祭祀所用的各種水果和食物,并不時對著父親的靈牌說上幾句話,這不僅表示對長輩的尊重,也表示一起獲得“福”的含義。祭拜父親之后,河宗大兄弟三人又來到“宗家”參加祭祀,“宗家”是指同姓家族中長子的家,“宗家”負責召集家族人員對祖父、曾祖以及祖先進行祭拜,因此“宗家”的祭祀規模要更大、更加隆重。河宗大“宗家”的供桌上擺滿了水果和食物,并專門準備了祭祀用的屏風,祭祀活動依然是磕頭、敬酒、獻食。“宗家”的祭祀活動結束后,河宗大和所有家族成員一同到祖先的墓地去掃墓,在祖先的墓地前磕頭、敬酒、獻食,并除去祖墳周圍的雜草,以盡孝道。掃墓在韓國又稱省墓,這項儀式結束后,中秋節的所有祭祀活動才算結束。在古代,人們在所有祭祀儀式結束后還要開展一些民俗游戲,如踢毽子、坐蹺蹺板、抽陀螺等,現在這種風俗在普通人家已經很難見到,人們更多的是在儀式結束后喝茶、聊天等。

越南“中秋節”

越南人農歷八月十五也過中秋節,只是以孩子、鯉魚為貴,顯出自己特點。當晚,孩子們聆聽關于阿貴的傳說。相傳阿貴得到仙樹后,未遵仙訓,用污水澆樹,結果仙樹騰空飛上月宮,阿貴因手拉樹根,也被帶往受責。晚上彩燈齊放,傳說是條鯉魚成精后害人,包公為救民用紙扎了鯉魚燈以鎮之。于是,越南人,尤其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游玩耍,還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哩!

朝鮮“秋夕節”

朝鮮人稱中秋節為“秋夕節”。這一天,他們以松餅為節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饋送。松餅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邊賞月,一邊進行拔河比賽、摔跤比賽,或者表演歌舞。年輕的姑娘們穿上色彩繽紛的節日盛裝,歡聚在大樹下做“布倫河”游戲(即蕩秋千)。

篇9

東漢之前,八月十五進行的與月有關的活動主要是祭月、拜月。月屬陰,在原始的母系制時代,陰性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祭月、拜月源于古代遺風,與人們對月的崇拜不無關系。后來,祭月、拜月逐漸演變成了賞月、說月,沖淡了月被神化的內容。

月盈月虧關乎健康

農歷八月十五,風清月麗,秋高氣爽,不燥不寒,是一年中難得的好時段。此時,全家人圍坐一席,看月華、吃月餅、拉家常、敘親情,有一種月是家鄉明,情屬父老親、團圓最幸福、家和萬事興的良好氛圍。

從醫學上講,月與人的精神狀態及一些疾病的發生也有規律性聯系。月亮有圓有缺,海水有潮有汐,人體隨之有興奮有抑制。當月圓時,人的精神振奮,情緒不穩定,容易發生頭痛、失眠、多夢和夜游癥。由于煩躁、著急、易激動等情緒的支配,犯罪和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也比較高。

醫學專家認為,這是生物潮汐現象造成人體內激素分泌失常的緣故。不僅很多女子的月經周期與月亮的盈虧呈同步反應,有的研究還發現,月亮的盈虧與妊娠的結局也有關系。那些月圓時來月經、月虧時懷孕的人(與月亮盈虧周期正好相反),宮外孕的概率較高。這些結果告訴我們,正確運用大自然的規律指導人們的生活、健康和對災害、疾病進行預防,是非常必要的。祖國醫學理論中的“天人相應”說是了不起的科學,要努力去繼承它、挖掘它。

小知識

桂皮是桂花樹的樹皮嗎

桂樹是木犀科植物,它的藥用部位分別是花(桂花)、根(桂樹根)、種子(桂樹子)。大家熟悉的桂皮,還有中藥中的桂枝、桂子,聽上去似與桂花為一樹之物。其實,桂皮、桂枝、桂子都跟桂花沒有關系,它們出自另一種樟科植物。

桂酒佳釀祝愿長久

八月十五的節日慶祝習俗,當然首推吃月餅。月似餅,餅似月,月餅又象征團圓,月圓人團圓,意義深長。不過月餅更多地象征了慶豐收、慶團圓,與健康養生關系不大,我們就不去說它了。這里要說的是中秋節特有的另一項養生佳品――桂花。

佳句“吳剛捧出桂花酒”,說的是傳說中“月宮”里的事。中秋賞月之時,人間也有喝桂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是祭拜月神之后“吃”的內容之一,有吉祥、祝福、喜慶、團圓的含義。中秋佳節,月中有桂花,人間也有桂花,觀月中花是虛,看人間桂是實。

桂花是秋季的主要觀賞花卉,香氣襲人,節日看桂花自然是賞心悅目之事。屈原的詩作中曾多次提到過“桂酒”,說明釀桂花酒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那么后世在中秋節這個特定的環境下喝桂花酒,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平時,桂花酒常作為壽酒,不僅取“酒”與“久”的諧音祝人長壽,而且取“桂”與“貴”的諧音祝人富貴。

桂花的珍貴之處,莫過于氣味芳香。這香味香得清新,香得宜人,且純濃而持久,秋風一吹,真讓人聞之有熏熏欲醉之感。桂花有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制作香料的利國利民之功,而作為藥物造福人類健康的貢獻也已載入了史冊。《本草綱目》說它能“生津,辟臭,化痰,治風早牙痛”。現代中醫認為它味甘、性溫、能“化痰、散瘀、治痰飲喘咳、腸風血痢、疝瘕、牙痛、口臭” 。

篇10

中秋佳節,一年一度,金風送爽,花好月圓。耳畔似飄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柔曼古曲,眼前或幻化“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江南奇觀。共同閱讀中秋節國旗下演講5分鐘,請您閱讀!

中秋節國旗下演講1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中秋情思》。

在中國,中秋節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她寄托著我們無限柔美的情思,承載著我們無比浪漫的情懷,傳承著我們無比高雅的文化精神!中秋!風清月明,柔情四溢。中秋!小河與大海相思,曠野與天空互喚,草木與陽光相依,星星與月亮相悅。中秋!更是把父母與兒女,愛人與親人,游子與故鄉的心緊密相連。

中國人是重情誼的,中秋節是個多情的節日!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人們氈席地坐,登高賞月,遙寄遠方,倍思親人。無論何時何地,云卷云舒、星月輪回,改變不了的是人們心中深遠悠長的思鄉之情,揮之不去的是我們對愛人、親人、友人最纏綿最真摯的不了情。這些深情濃濃的匯成了中秋節圓圓的明月,匯成了人們心中深摯的期盼:讓天宮月娥免去凡間災難,送去我們對親人朋友最真誠的祝福,愿我們的海外游子早日回歸祖國懷抱!

中國人是浪漫的,中秋節是個詩情畫意的節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當我們吟誦這耳熟能詳的詩句時我們腦海中是多么浪漫的畫面,我們心中洋溢著多么神圣的情感,我們為古老的中華民族而自豪,為我們崇高不朽的中華文化而驕傲!

中國人是富有想象力的,中秋節更是一個浪漫的節日。月球,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是人類未來希望的第洲,早在遠古時代,中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傳說,中國人的想象就已經超出了地球的引力,在月色清朗,燈火闌珊的中秋,明月寄托的,是中國古代人民對月亮的美好想象與神往,寄托的是中國人富有創造性的飛天夢想。如今,飛天已不再是夢想,20__年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壯美升空。火箭騰空的那一刻,西沉的夕陽和火箭噴出的烈焰在天幕上組成了一幅奇妙的畫卷。從此,中國的航天事業走進了一個新的里程,中華民族的振興又開啟了新的篇章!

今天,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興旺和平的時代里,在這個祥和美好的節日來臨之際,我更想對大家說:請珍惜家人和師長對我們的愛,珍惜我們的同學情,珍惜我們擁有的幸福生活吧!讓我們為親人更加幸福,祖國更加富強而努力學習,奮力拼搏吧!

最后,祝我們的親人、友人健康平安,祝我們的老師和同學合家歡樂,幸福美滿!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中秋節國旗下演講2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

大家好!

花好月圓人團圓,迎風賞月闔家歡,今天我們又相聚在一起共慶團圓、共話發展。區委領導召開茶話會讓我們大家相聚在一起,會見老朋友,認識新朋友,深入交流思想,展望美好未來,這是黨和政府關心團結各界人士,充分調動我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為共商未來、共謀發展提供了交流平臺。我為有機會參加這樣的聚會而深感榮幸。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月亮和我們的生活、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文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經常以花好月圓來祝愿家庭的和睦團圓;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

在我們佛教里經常用“月”來比喻佛法,比如以‘千江有水千江月’來比喻佛菩薩的真如本性在眾生心地中的反映。隨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各項社會事業都在蓬勃發展。宗教也在追趕時代進程,把握屬于自己的歷史機遇。放眼全球,我們正處于一個全球化競爭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劇烈競爭的時代。宗教作為承載了傳統文化基因的社會系統,正在發揮著積極的、強大的作用。而宗教人才的培養、寺觀教堂的管理、教規教義的傳播,乃至整個宗教的發展,是越來越多地依賴經濟社會的發展。由此,宗教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愛教必先愛國,國興而后有教法之綿延;愛教則必然愛國,兩者相互促進。

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們通州區的宗教界人士認真貫徹和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斷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努力服務人群、服務社會、服務發展。積極引導信教群眾愛國守法,參加社會生產建設,開展社會慈善事業,為加快現代化、建設新通州貢獻應有的力量。

今天既是一次茶話會,也是一次交心會,千言萬語話友情,同心同德謀發展。我們感謝各級領導對我們的關心和支持,為通州人民和通州的未來祈福,所以我想以一句詩來結束我今天的講話:去年明月今又來,人間一歲幾多情,但愿月圓花常開,世間此情古今同。祝大家中秋團圓、吉祥如意!

中秋節國旗下演講3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即將來臨了,今天,我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中秋情思。

在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蒼穹時,腦海中定會浮現起那優美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人生有諸多事情難以兩全,多少在外求學和工作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此時不能回到親人身邊。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節一直被人們喻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而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圓,所以又叫團圓節。中秋賞月,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故事,當然最為人們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國,有二十多個民族也在歡慶中秋節,雖然慶祝方式各異,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所以這天都以月餅作為禮物,親友間互相贈送,以取團圓之意,家家賞月歡宴,呈現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團圓節哦,也讓我們更加深切盼望海峽兩岸同胞們早日團圓,祖國的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隨著中秋節的即將來臨,我們偉大的祖國建國六十周年國慶節,也接踵而來,更增添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在我們歡慶這雙節之時,我們也應該在學業上來個雙贏,為國家的建設,民族的振興。造就成祖國有用之材,我們共同去努力吧!

中秋節國旗下演講4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中秋節剛過,大家還沉浸在過節的氣氛當中,那么中秋節告訴我們什么呢?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

中秋節在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文化內涵已發展成表達美滿、和諧、富饒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成為團結、團圓、慶豐收的象征,但團圓是中秋節最重要的思想內涵。中秋節強調的是團圓,他符合中華民族的倫理觀,對構建和諧社會是很有意義一個節日。如果把它的文化內涵發掘出來,我們會發現,原來傳統中秋節是這么有意思。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動。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

"八月十五月兒明啊,爺爺為我打月餅啊,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片月餅一片情啊……"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兒童電影《啊!搖籃》中小朋友們一起唱的歌謠,每當聽到這首歌都會令人心潮澎湃,為了那與圓月相映生輝的片片月餅,更為了我們心中那份揮之不去的濃濃親情。晴朗的夜空中,一輪圓月如金輪玉盤,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甜絲絲的月餅,吃茶、飲酒,傾訴著團圓的喜悅,遙祝著遠方的親人。

中秋節國旗下演講5尊敬的領導、親愛的同事們:

大家好!

_月_日星期_,就是農歷的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被認為是我們中國人的團圓節。每到這一天,許多遠離家鄉的游子,紛紛趕回家中,與父母親友歡聚一堂,把酒言歡。中秋的月最圓,最明,最美;中秋月如水如鏡,詩情畫意,充滿濃濃的親情。

現在,我想問問大家:你們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嗎?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就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現,而中秋節的盛行開始于宋朝。為什么叫“中秋”呢?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還有許多稱呼:“八月節”、“八月半”、“月節”、“月夕”等等。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節日。過去,人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要大事慶祝一番,慶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豐收的喜悅。中秋時節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中秋節還有許多美好的傳說,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等。這些無不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人們吟誦中秋節的詩詞歌賦很多,最的當然要數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同事們,在這美好的日子里,你有何感想呢?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想家,想念父母。

是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掛的時刻。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學子在這美好的日子里,都會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掛念著祖國,希望與親人團圓,共享歡樂。

在這佳節到來之際,我倡議每位同事都做三件事:

第一,孝敬父母長輩,為自己小家的幸福和諧做能力所及的努力,小家安定才是祖國繁榮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