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30 16:1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清明的古詩

篇1

1、《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原文里重清明,人心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2、《蘇堤清明即事》,宋代:吳惟信,原文: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3、《清明夜》,唐代:白居易,原文: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丁玲 早期小說 青年女性 悲劇性

在丁玲的早期小說中,主人公多是青年知識女性,她們有著極為濃郁的悲劇色彩,其悲劇性主要表

現在愛情的缺失與生命的孤獨上。

一、 愛情的缺失

在丁玲的早期小說中,真正的愛情是缺失的。

愛情是男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女人的生命之源泉,是青年女性生命的有力支撐。深切關注女

性命運的杰出的女作家丁玲,在自己早期的小說中描寫了許多青年女性尤其是青年知識女性,描寫了她們對愛情的渴望和熱烈追求,描寫了她們純真熱烈的愛情那無人承受、無與寄托的悲劇性。描寫了她們生命中愛情的缺失。《夢珂》中的夢珂天真純潔,見義勇為,向往著平等自主的生活,但卻在純真愛情萌動之際就不幸掉進了男人們的陷阱,被一些公子哥當作,最終只有默默地隱忍著。《阿毛姑娘》中的阿毛姑娘向往城里人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也懂得愛情的溫柔、體貼和浪漫而終不可得,最后吞火柴自殺身亡。《小火輪上》的節大姐追求自由的愛情,最終卻既無工作也無愛情。《暑假中》的一群青年女教師正處于花一般的青春年華,胸中滿是火熱的情感,但卻置身于缺少異的可悲環境之中,無可奈何之中只好轉向畸形的同性戀,扭曲地消耗著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莎菲呢?那么敏感,那么聰慧,但卻空有一腔熱烈的愛情而無與寄托。懦弱的葦弟雖真心喜歡她卻不理解她,不明白她的所愛所求,不理解她的所悲所苦,也就不可能得到她的心心相印兩情相悅的愛情。而有著一副豐儀外表的凌吉士雖然以自己的美貌讓年青的莎菲難以自持,但其卑劣的靈魂卻無法承載莎菲那真摯而熱烈的愛情。在激烈的靈與肉的搏斗中莎菲終于棄他而去,將自己寶貴圣潔的愛情默默地收藏起來。滿懷著愛意,有著一腔的激情,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寄托的對象,沒有一個異性可以消受這份濃烈的情愛,這是怎樣的不幸和悲哀?身為女性尤其是青年知識女性,最大的悲劇也莫過于此了吧?誰能說不是呢?

二、生命的孤獨

生命是孤獨的。我們孤零零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將孤零零地離開這個世界,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

生命在某種意義、某種程度上都是孤獨的,而丁玲早期小說中的青年女性尤其是青年知識女性又由于自己自身的特性而尤其感到生命的極端孤獨,這種濃烈的孤獨無情地默默地吞噬著她們的青春,不知不覺地摧毀著她們的精神和意志,甚至使她們失去了求生的欲望。《自殺日記》中的伊薩因極端的孤獨而發出了自殺的呼號,《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莎菲,與伊薩相比,其生命的孤獨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時代的重壓、社會的黑暗、周圍環境的平庸以及人與人之間那看不見、摸不著而又無處不在的重重隔膜,使莎菲陷入了難以忍受的孤獨之中。從表面上看來,莎菲周圍的人也在關心著她,同情著她的病痛,但實際上卻并無一人真正理解她,她始終都是孤獨的。在這種可怕的孤獨之中,她一再發出呼號:“我總愿意有那么一個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愛,那些體貼做什么?”莎菲的追求愛情,實質上是為了使自己免于孤獨之中。羅素曾經說過:“我追求愛情是因為它能免除可怕的孤寂――在孤寂中人們站在世界的邊緣,往下見到那無底的死氣沉沉的冰冷深淵,便足以使他不寒而栗。”大學者大男人羅素尚且需要借助于對愛情的追求來免除那可怕的孤寂,更何況于開始覺醒了卻又無路可走、看不見光明而又天性敏感的病弱少女莎菲呢?她更需要通過追求愛情來填充生活的空虛,更需要在愛情中尋求一股支撐自己活下去的精神力量,即便這力量是如此的微弱、空幻而不可捉摸。但莎菲的追求注定要以悲劇而告終,她注定要在永恒的孤獨中承受煎熬。這不僅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在她的周圍,她看不到一個真正理想之所在,她找不到一個可以在同一地平線上與她一道前行的情侶,她那富于現代性的理想化的靈肉統一的愛情追求尚缺乏現實的基礎,而且還因為她主要是想通過追求愛情來尋求心靈上精神上的知己,對愛情寄予了太多太多的奢望。莎菲渴望愛情能夠拯救自己,希望這愛能深入到自己的內心深處,而這是愛情本身所難以負載的。無論男人或女人,無論擁有知識多與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一個獨立世界,誰都無法真正走進對方的精神世界,充其量只能是較為相投的同伴而已,再偉大的愛情都無法使我們免除心靈的孤獨,所以,丁玲早期小說中的青年女性尤其是知識女性們就注定只有沉浸于孤獨的自我世界中了。

綜上所述,丁玲早期小說中青年女性的愛情是缺失的,生命是極端孤獨的,她們的青春有著濃郁的

悲劇色彩,其悲劇牽動了千千萬萬讀者尤其是女性閱讀者的心靈,讓人感慨不已。

參考文獻:

[1]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尼采:《悲劇的誕生》,李長俊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篇3

不,她并不推翻原來的諾言,她的痛苦不是因為舊觀念的遺留,更不是性忌妒,而是一個始料未及的問題:“可我怎么能知道,他還是愛我的?”她說,雖然他對她一如既往,但是她忽然不知道為什么他還是愛她的。她不知道在他眼里和心中,她與另外那些女人有什么不同。

她不知道為什么她不是與另外那些女人一樣,也僅僅是他的一個性對象?她問:“什么能證明愛情?”一如既往的關心、體貼、愛護、幫助……這些就是愛情的證明么?可這是母愛、父愛、友愛、兄弟姐妹之愛也可以做到的呀?但是愛情,需要證明,需要在諸多種愛的情感中獨樹一幟表明那不是別的那正是愛情!

什么,能證明愛情?

曾有某出版社的編輯,約我就愛情之題寫一句話。我想了很久,寫了:沒有什么能夠證明愛情,愛情是孤獨的證明。

這句話很可能引出誤解,以為就像一首舊民謠中所表達的愿望,愛情只是為了排遣寂寞。(那首舊民謠這樣說: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著喊著要媳婦兒。要媳婦兒干嘛呀?點燈說話兒,吹燈就伴兒,早上起來梳小辮兒。)不,孤獨并不是寂寞。無所事事你會感到寂寞,那么日理萬機如何呢?你不再寂寞了但你仍可能孤獨。孤獨也不是孤單。門可羅雀你會感到孤單,那么門庭若市怎樣呢?你不再孤單了但你依然可能感到孤獨。孤獨更不是空虛和百無聊賴。孤獨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來要沖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應他、收留他、理解他。孤獨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生理問題,孤獨是心靈問題,是心靈間的隔膜與歧視甚或心靈間的戰爭與戕害所致。那么擺脫孤獨的途徑就顯然不能是日理萬機或門庭若市之類,必須是心靈間戕害的停止、戰爭的結束、屏障的拆除,是心靈間和平的到來。心靈間的呼喚與呼應、投奔與收留、坦露與理解,那便是心靈解放的號音,是和平的盛典是愛的狂歡。那才是孤獨的擺脫,是心靈享有自由的時刻。

但是這談何容易,談何容易!

篇4

1、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2、牛郎織女:天河的東邊住著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她年年在織布機上勞作,織出錦繡天衣,自己都沒有空閑打扮容貌。天帝可憐她獨自生活,準許她嫁給天河西邊的牽牛郎,織女出嫁后荒廢了紡織的工作。天帝大怒,責令她回到天河東邊,只許他們一年相會一次。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喜鵲的頭頂突然禿去。相傳這天牛郎和織女在銀河的東岸相會,役使喜鵲做橋梁從它們頭頂走過去,所以喜鵲頭上的毛都被踩禿了。

3、白素貞和許仙:是中國古代一個關于人和妖的愛情故事,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講述了蛇妖白素貞與大夫許仙相愛,卻被和尚法海阻撓的愛情悲劇。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1、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了一塊給重耳吃了。封賞的時候,介子推和他的母親隱居綿山。重耳為了逼他出來,無意間把介子推燒死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就是現在的清明節。

2、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由來于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敬天法祖”信念自古延續,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清明節的一種固定的風俗。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2、清明時節語紛紛,郊外游客笑嘻嘻,欲問酒家何處停,路邊農婦歡迎賓,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催,商隱彈淚誰人,信香燭鞭炮金錢知。

3、清明里總有一些花開,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兒,一睜開眼睛和關閉視野都要流淚;也許這雨正是我無盡的傷悲的一場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

4、清明將至,心又開始隱隱作痛,這種痛不曾消失過。只是在無人的時候,更顯得真切。

5、清明天空坦然山路芬芳;親情的思念是無止境的,縱然有感傷但那溫暖情懷將永存心底。

6、生命,其實很脆弱,如陶瓷般易碎。逝去的終究已成過去,不必沉寂在過去。無需感慨生命之無常,無常才是真。好好活著,才是。

7、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8、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你我的相逢是種緣。緣起緣滅,夢中變幻,我的世界有你而精彩。曾經的回憶,美好的記憶,保存在腦海。愿你在天堂一樣快樂!

9、風和日麗,小草嫩,山青水秀,感覺新,荒郊野外一堆土,祖先在此當居民,清明時節風光好,陰陽兩界真奇妙,故人一去不復返,如煙往事莫忘了增良。

10、清明,總是伴著紛紛擾擾的細雨,透著春天的陰冷與寂寞,絲雨細如愁,多少人在這憂愁中徜徉留戀......

11、清天明空彩云飛,夜落春雨似茶香,思情無涯風飄絮,我心依舊蕩秋千。

12、又是一年清明時,霏霏細雨,點點愁思,幾多離人淚!遠在天堂的親人、朋友,你們可好?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份對已故親友的思念,雖然已是天各一方,但這份念想卻始終將我們牢牢的連在一起。讓我們寫下這份牽掛,微遞到天堂!

13、清明時節雨紛紛,飄揚紛飛繞路人。漫天飛舞的雨絲,是對你思念的淚光。失去的,無法彌補;失去的,要學會淡忘。生活,還得繼續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4、清明踏春好,快樂指數高;小腳很可愛,高跟鞋拜拜;天氣易突變,雨具隨身帶;花粉易過敏,遠離莫久待;補充水果菜,感冒不襲來。朋友健康,我最關懷!

15、清明時節楊柳依,路上行人傷凄凄。紛紛細雨識人意,暗送迎春*迷離。思親不在傷別離,綿綿幽情無處寄。人生短短幾十年,相互真情要珍惜。

16、清明雨紛萬物蘇,陽光明媚踏青游,苦惱傷情隨風散,放松心情精神抖,相思傷痛漸變淺,幸福生活圍你轉,清明節短信祝福,祝你平安保體健。

17、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18、親愛的朋友,讓我送你一籃水果吧!祝你蘋安富貴,橘祥如意,梨想成真,杏福快樂,柿事順利,核家幸福,梅有煩惱,甜如廿蔗,幸運如葡萄!清明節快樂!19、月夜明,青丘小雨。點滴而落,雨點心上,遙想當年,與卿共攜手,話盡天下。雨滴而落,回首!依稀可見,與子說偕老,笑看紅塵。雨落心頭,垂首!自嘲一笑,獨自飲酒,低語墳頭,奈何橋前可與卿逢?

19、清明節到了,每每看見一束束鮮花插在墳頭,就知道又有一個生命永遠離我們遠去,而他們且可以遠離這充滿險惡的人世間,也未常不是一件好事,唉,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時生死并不能由你自己。

20、懸門抉目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員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聽信讒言,不從忠告,反賜之劍命自殺。伍員臨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后以懸門抉目為烈士殉國的典故。

21、清明節,三月三,杏花桃花開滿山;谷雨前,清明后,滿山遍野走一走;春風吹,春花飛,草長鶯飛惹人醉;走一走,游一游,健康快樂真是美!

22、咱倆這么鐵,節日分你一些:我過元宵節你過重陽節,我過青年節你過兒童節,我過情人節你過光棍節,我過中秋節你過寒食節,我過端午節你過清明節。

篇7

【關鍵詞】資產全壽命評估決策系統整體評估決策流程管控

一、項目的意義

青海省省電力公司通過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評估決策系統建設,為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提供資產狀態的評估考核及決策建議,并有利于建立資產賬卡物的統一與聯動機制,促進各底層業務間的有效銜接和貫通,實現資產精益化管理。

二、理論依據

2.1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評價指標體系

基于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關鍵技術研究成果中關于評價指標體系的定義,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從安全、效能和成本三個方面對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工作成效、工作質量、流程運轉效率進行量化,形成相應指標或指數。指標體系包括結果性指標和過程性指標兩套體系,按照管理層次逐層進行細化分解形成閉環管理模式。

通過建立戰略目標、結果性指標、管理流程及過程性指標的關聯關系,實現評估指標體系在戰略層、管理層及執行層的合理分解,最終形成評估指標體系。

2.2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評估決策模型

評估決策模型是根據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總體目標研究確定的,是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各階段、全過程工作都要遵循的基本方法。模型函數的確定需根據指標和指數的設置,對采集的數據和信息進行預處理,根據設備類型等因素對數據進行標準化,不同量綱的指標要對照標桿值(或目標值)進行折算,通過歷史數據的驗證,使計算結果能夠有一定的物理意義,并可以收斂。

2.3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評估流程

評估考核機構將圍繞以下步驟開展資產管理工作的評估、分析和反饋流程:首先,完成指標體系的設計(包含指標分解關系、指標定義和計算公式等);其次,根據指標的設計要求收集評估對象的指標數據,進行校核、計算后出具評估結果;在此基礎上針對評估結果進行分析和比較,掌握公司資產管理工作現狀和差異點;最后,評估考核機構應根據評估結果形成相應反饋意見,用于制定資產管理工作持續完善的提升計劃或對既有指標體系進行更新修正,最終形成評估考核的閉環流程。

三、系統架構

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評估決策系統是為滿足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框架體系中資產評估和決策需求、滿足管理層和決策層工作要求的決策分析型應用。具有跨業務系統、跨平臺整合、多系統信息融合的技術特點,其所需的資產全息數據將來源于各業務應用系統,同時將基于“SG186”工程一體化信息集成平臺實現與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相關業務系統的交互。

四、實施過程

實施周期內,針對青海省電力公司220kV及以上電壓等級五大類設備的基礎數據問題,進行了3輪數據核查和整改工作。數據核查工作主要是從PMS系統和ERP系統導出整體的五大類數據進行分析,分析數據差異和存在的問題,提供數據整改建議,在生技部和科信部的主持下下發地市公司進行整改,整改的過程中LCAM青海實施組、ERP項目組、PMS項目組全程提供技術支持。進行了3輪數據核查工作,累計清理資產主變、斷路器、組合電器、電纜,架空線路等數據。

數據集成是整個項目組實施的關鍵。首先協助ERP系統對于接口開發項目工作的字段確認,ERP開發工作持續三周時間進調階段。LCAM青海實施組負責整體推進SG-CIM和ERP系統、PMS系統之間的橫向集成和數據聯調工作。經過三輪聯調,PMS系統、ERP系統的數據順利進入SG-CIM系統內,并且符合橫向集成的相關要求。

篇8

申請人:萬玉寧,男,47歲。

1993年10月24日下午,申請人萬玉寧由成都市城北體育館返家,途經刀具廠農貿市場時,一歹徒從左后方撲上前,用利器割斷申請人背在左肩上的布包帶,將布包搶走。申請人雖奮力追趕,但未將其抓獲。隨即,申請人到公安機關報案,但案件一直未能偵破。

申請人萬玉寧向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法院申請公示催告,稱:被搶布包中裝有戶名為李卿榮的四川第一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持有卡1000股,系自己在1993年9月29日在成都市城北體育公園(自發的股票交易市場)所購。現因被搶,故申請公示催告。

「審判

成華區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后查明:四川第一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確有股東姓名記載為李卿榮、股東編碼為TL0009738的1000元股票持有卡,但無交易或過戶的記載。而據李卿榮稱,其從未購買過四川第一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

篇9

一、由點到面:學會還原、學會拓展、學會聯系

古詩詞具有很強的凝練性,但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而且古詩詞又離現代生活很遠,所以我們必須由點到面,根據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用心設計教學方案,實現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以王維的《畫》為例。《畫》這篇課文包括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山水相映、鳥語花香的美感。課文以“畫”這個謎底為中心,抓住山水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圖文對應,妙趣橫生。在教學本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調整教法,抓住具體的事物進行啟發和引導。例如“近聽水無聲”一句,教師先演示“水”的分解圖片,再講述生活中水的形象,并請一位同學上臺來聽流水的聲音。再由水流的聲音進行更廣闊的啟發,找同學來試著朗讀。

通過這些特定的點,教師合理運用分散的意象,引導學生把整首詩連成一個整體,再帶領學生用不同的語氣去朗讀,找不同的學生去讀,并讓學生猜出謎底:畫。之后讓學生欣賞一下這幅美麗的畫,配樂吟誦,還可請學生上臺來當小詩人表演這首詩,最后熟讀成誦。

二、由淺入深:逐步挖掘、全面分析、樹立問題意識

由淺入深地進行學習,就要樹立“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切入點,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關鍵在于問題意識的培養。筆者在此提倡的古詩詞教學強調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一切從學生出發,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感悟能力,使學生能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從自身經驗體會出發,用心仔細揣摩,與古詩詞對話,與作者交流,將自身感情投射到古詩詞的學習中,從而在共鳴中使身心得到凈化。

以杜牧《清明》這首詩的教學為例。首先是這首詩中對于景色的描寫,“清明時節雨紛紛”。描寫春雨的詩有很多,教師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還知道哪些描寫春雨的詩句,而那些詩句里的春雨描寫和這首又有什么不同。學生們開始討論,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思考春雨描寫與詩人情感和心境的聯系,如“紛紛”兩字不僅描繪了春雨淅淅瀝瀝的情景,也映射了詩人杜牧淡淡的愁思。

接著是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此時語文教師便可以“清明節”為著眼點,讓學生們討論他們所知道的關于清明節的知識,并普及清明節的相關文學典故。

在引導學生弄清楚了清明這一民俗背后的文化深意后,便可過渡到對《清明》這首詩的教學。教師就此發問:誰能解答一下為什么在清明節里作者和行人都會充滿了愁緒?學生便能聯想到佳節孤身在外之人本就心緒紛繁,此時又趕上了下雨,心情會更不好。教師在此時點出,這正是中國古詩詞中情景交融的典型范例,并接著問學生還能想到哪些情景交融的詩句,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手法的認識和體會。

全詩寫到“牧童遙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了,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得知了“酒家”的所在后,行人接著會怎么樣呢?在學生積極回答了自己的假想后,教師可以接著問,詩人為什么要選擇在這里打住,而不是繼續向讀者描述那位“行人”的具體取向呢?在學生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便可以繼續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留白的意蘊所在: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才能使這首詩更回味無窮。

三、由此及彼:提高知識的對比、遷移和應用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由此及彼的知識應用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在古詩詞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深刻感受到這首詩的情感、主題以及詩的意蘊、意境,還要賦予學生獨立欣賞詩歌之美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欣賞和熱愛。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優秀詩詞數不勝數,課本中的詩詞雖是經過精挑細選,具有極強的代表性,但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欣賞能力以品味課本之外的優秀古詩詞,也是教師的義務之一。

培養學生的獨立品詩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中語言文字的精髓。古詩詞最精妙之處便在于方寸之中蘊含著無限天地,往往一個字便包孕萬千,留給我們許多想象和思考的余地,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品味這方寸之間的無限天地,教導學生學會尋找詩眼。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可謂是生意盎然,在教學的時候指引學生思考是否可以把這個“綠”字換成別的字,如“過”“吹”“拂”等等,使學生在不同字詞的對比分析中去思考“綠”字的精妙之處。

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異”是詩眼;引導學生思考這首詩中的“風景異”到底“異”在哪里,單這個“異”字就可以區分為“塞下”風景和別處風景的“異”,“秋”景和別的季節風景的“異”,“塞下秋景”和塞下別的季節風景的“異”,從而引發學生擴展思維,舉一反三地思考其他有關“秋景”的詩句描寫,有關“塞下風景”的描寫,從而更細致深入地體會《漁家傲》的別樣風采。

言語本身是抽象的,隱藏了什么,想要表達什么,更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古詩詞的教學不僅僅是要體會古詩詞中的語言文字之美,更是要和學生個人的知識以及實踐經驗結合起來,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豐富詩詞的形象和意蘊,把握詩詞的神韻,從而內化為學生的感悟以及文化素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要教會學生體會詩詞語言的精妙之處,還應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和文化韻味。

篇10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它處在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正是春暖花開,桃紅柳綠時節,所以古詩里有:“佳節清明桃李笑”的描寫。清明兩字,早在大禹慶賀治水勝利時就出現了,即水患平息,濁流清明之意。清明掃墓始自秦代,到了唐中葉朝廷才定為制度令民間施行,宋明清之時才日益盛行。清明節掃墓與春秋時寒食節的習俗相似,且兩者只隔一天,所以唐代以后寒食節就合并在清明節同一天舉行。不過寒食節的一些特殊活動,有些地區還保持下來,如門前插柳或植樹等。現代莆仙人掃墓,多數保持傳統的做法。家家戶戶做紅龜或紅團、面包,煎菜餅、插柳、栽樹……人人理頭發,穿新衣等,以每家或以每家有關同系統的人,備辦豐厚的禮物,帶著掃墓的工具,由長老率領,男女老少都到墓場去掃祭;先鋤草,劈荊斬棘,后整理墓場,修理墓圍,然后挑上紅龜,飯菜等祭品,點香燒紙(錢),由長者主祭,晚輩隨著行禮同祭,表示對祖宗的孝敬。有些新墓,主婦祭掃時還會有流淚啼哭狀。這在古代就盛行了,很多古詩都作過描述,如宋代高王圭的《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清明日》一詩里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就是描寫清明掃墓的情景。莆仙掃墓時在墓頭和土地(公)牌上還必須壓住一份四五寸長,兩寸寬的紅紙條(紅白紙三、四張相迭剪成的),表示此墓有主人,有后代,否則就是無后代,無人管之墓。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事物的變化,傳統的作法,也有所革新,如有些地區原來墓葬改為火葬。那么清明祭掃就必須到骨灰盒安置的殯儀館或

安置所在地去祭掃、行清明節應行之禮。一些工廠、礦區企事業、機關單位、學校等對革命烈士很敬仰和熱愛,往往也在清明節或前數天,負責人帶領本單位成員到烈士陵墓去瞻仰或送花圈,表示要繼承和發揚烈士的精神,把事業或學習搞得更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好。清明時節正是陽春大好時光,萬木吐綠,百花盛開,欣欣向榮,人們還可以利用這時機去春游(也叫踏青),觀賞大自然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