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26 09:1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渡荊門送別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渡荊門送別翻譯

篇1

一、古詩詞教學中還存在著若干不如人意的問題

1.忽視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不重視誦讀教學,以講代讀的情況普遍。

2.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記不熟,記混,錯別字現象嚴重。

3.古詩詞作者介紹停留于簡單的知識積累。如作者的字號稱謂等,而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經歷創作風格等相關情況涉之甚少。

4.對古詩詞只是簡單的翻譯,字面上的理解,不關注古詩詞的鑒賞美讀,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學生學古詩詞的熱情不高,興趣不濃。

二、如何搞好古詩詞的教學

1、重視預習,了解作者及相關的歷史背景

了解作者是引導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體會作者創作時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它可以使學生對詩詞及作者有一個初步感知,為理解詩詞作鋪墊。為此,我們在古詩詞教學前,要重視并留出時間讓學生預習,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及相關的歷史背景。例如:學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就可讓學生談談詩人李白豪邁奔放的浪漫風格;學習《漢江臨眺》,引導學生了解蘇軾對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評價。學生經過預習,也培養了自己

2、品味意象,培養記憶能力

在感受全詩詞內容后,以點促面,把握詩歌的內容,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問題應由易到難,進而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1)、通過詞語的對比,加深學生記憶,了解詩、詞中的用詞準確性。如我在教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這是一首描寫西湖春景的詩。為了讓學生迅速理解詩人選擇的意象,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將“淺草”與“長葦”、“亂花”與“落花”對比,連中下層的學生都知道這幾組對比中,是寫出了早春特有的景物,并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對西湖贊美之情。接著把握詩的重、難點。這比單純的講解好得多。

古代詩詞字數比較少,詩、詞眼相對集中,《詩話》“點撥一兩個字,就能實現教學目的。”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怎讓學生了解詞人孤獨的呢?用“問”與“向”對比,學生恍然大悟,進而領會詞思想,感受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通過這樣對比,化深為淺,使學生思考了問題,達到了“不教”的目的,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詩詞意象的對比,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深刻記憶。因此,教師應教給學生辨析的方法,使之舉一反三。

2)、穿插背誦,訓練學生記憶能力。讓學生不僅從美文中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還可以訓練記憶能力。我采取穿插記憶背誦的方式,如課堂上教李白的詩《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就穿插背誦與之內容相關的詩,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渡荊門送別》等,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的開掘。

3、反對死記硬背,提倡理解基礎上的背誦,默寫。

理解是記憶的第一步,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則記憶內容更準確,記憶時間更長。在實際古詩教學中,我發現許多教師把提前預習改成提前背誦,私下以為很不可取。在沒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況下,就盲目背誦。一個是機械記憶,不易記。另一個是容易在默寫時因不理解而記不準或寫錯別字。因為沒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春’”,”勸君更‘進’一杯酒”,”渭城朝雨‘清晨’”等諸如此類的錯誤也就在所難免了。當然細心的教師會亡羊補牢,反復糾正這種錯誤,但糾正頑固的第一印象真是既費時又費力。所以我主張應在學生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再背誦默寫。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4、要把古詩詞賞析作為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內容龐雜,而教學時數相對不足,古詩詞鑒賞又不是初中階段的考察內容,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就變得可有可無了。長期的不重視使古詩詞教學變得毫無美感可言,這是學生學習古詩詞普遍興味不濃的主要原因。我覺得對古詩詞教學,賞析至關重要,讓學生從心底里喜歡了,學起來就事半功倍。而且古詩詞作為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精萃,它們的美是無與倫比的。它可吟可唱的韻律美,它千雕萬琢的文字美,它遺世獨立的人格美,它意蘊悠長的哲理美……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養成都是絕佳的教育素材,真是不容錯過。古詩詞賞析的意義近可以說是為了完成初高中古詩詞教學的對接,遠可以說為了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古詩詞賞析理應引起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的關注。

篇2

【關鍵詞】青春;語文創新;教學;青春狀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青春之語文提倡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使課堂充滿青春活力,激發語言文字的本身的生命力,讓學生的激情和文字的生命力融為一體,保持語文教學的青春狀態,進而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保持、享受整個人生的青春狀態創造條件。

一、返璞歸真解讀文本

(一)創造性的教材整合

傳統的語文教學,按照語文教材的體系,從文章體裁的角度來剖析文本,王君老師打破了這種傳統,用個性化的視角重新整合文本,比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共有五篇課文:《三峽》《短文兩篇》(含《答謝中書書》和《記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詩四首》(《歸田園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游山西村》)。傳統的教材分析是逐篇突破,但是王君老師從整合的角度來俯瞰這個單元,她從文章中表現的美的不同,將文章的美剖析得淋漓盡致,讓學生用更敏感的視角去感受美。在《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三峽》中讓學生去感受蒼涼之美和雄渾之美。在《答謝中書書》和《記承天寺夜游》中讓學生去比較寧靜之美和絢爛之美。在《記承天寺夜游》和《三峽》則展現了空靈之美和生氣之美。《觀潮》和《歸田園居》則集中分別凸顯了激情之美與閑淡之美,而《游山西村》和其他詩文對比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自然之美與人情之美。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美變得活靈活現,在我們眼中各具特色,《一次美的巡禮――第六單元解讀札記》讓我們對美不再是用平庸的眼光去看待,而是對美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讓學生知道美不僅僅有令人驚心動魄的奇險美,還有給人以胸懷開闊的壯麗美,美不僅有“世外桃源”的幽靜美還有小溪叮咚山清水秀的秀麗美。美來源于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美。

(二)讓文本回歸生活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被科學技術所奴役,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越來越少。學生的情感越來越麻木,傳統的價值觀很難再讓學生敬畏。在語文教學中,文本人物的人性美很難再去觸碰學生的心靈,學生往往用理性的眼光去審視人物,王君老師讓文本中的人物與生活相結合,去體會這些小人物的大人生。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一共有五篇文章,分別為《阿長與〈山海經〉》《背影》《臺階》《老王》《信客》,這幾篇文章都是體味不完美人生中的美,咀嚼人生的真味。學生在讀了這些文章之后,他們會質疑,這些小人物一點兒都不偉大,并且善良人命運都不好,人生是多么的灰暗。這些質疑都顛覆了傳統的價值觀與道德觀。王君老師,從這些不完美人生的小人物身上散發出來的美入手,以小見大,反襯烘托人性之美。正因為愚昧無知的反襯,阿長滿足了一個被大人忽略了感受的愛讀書的小孩才會驚心動魄;正因為人生慘淡的映照,父親那個背影才會給我們每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臺階》中父親的追求讓人唏噓喟嘆;正因為老王的卑微,才使得那香油和雞蛋彌足珍貴。讓學生從人性的不完美中去感受被我們忽略了的美。我們的教育往往用傳統的價值觀去約束學生,不管學生是否能接受,王君老師教學生讀出了“可憐之人更有可愛可敬之處”,讓學生明白,卑微的生命也可以發光發亮。

二、煥發青春的課堂設計

王君老師的語文課堂設計追求的是學生學會質疑,讓學生在質疑中更深入領悟文本,比如在《丑小鴨》的教學中,王君老師讓學生提出了10個比較怪癖的問題,用學生的視角來理解這篇童話,這樣的課和傳統的老師預設的課相比較,讓學生充分參與進課堂,并且教學的內容都是學生疑惑的內容,但是這樣的課堂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學生提出問題質量的高低,決定了這堂課的效果,并且這對老師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很高,要隨機應變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正確的引導,這是這堂課的難點。除了追求學生主動提出質疑外,王君老師也追求課堂教學的活力,對中學生來說,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比賽,學習以比賽的方式進行,讓課堂激情盎然。

我們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板書,學生只用做筆記,教師的整堂課都圍繞著板書進行,本來豐富多彩的課堂被板書限定的毫無活力,王君老師打破了這種傳統,將板書變成了語文課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和學生一起完成板書。這種教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半開放式的,老師設定板書骨架,學生充實內容。還有一種是全開放式的,把板書骨架和填充內容的權力全都交給學生,從學生自己設計板書可以看出學生對文本掌握到什么程度,理解到什么深度,發揮學生的創造才能,雖然學生設計的板書可能不夠完美,但是它卻是真實的、靈動的,這樣的板書給語文課增添了不少色彩。教學由工具化的知識王國變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讓奇思妙想撐開教學的降落傘,讓每位學生生命的激情和尊嚴感在語文課堂上安全著陸。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滿足其個性舒展智慧綻放的需求。

三、咀嚼文字的美

在紀伯倫的《浪之歌》中,由于這是篇譯文,很多詞語翻譯的時候不太符合中文的用語,王君老師先讓學生自己高聲朗讀,并且選擇五處地方作出批注,準備進行交流:

生: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分號前邊是“于是他把我緊緊摟抱在懷中”,而分號后邊是“于是他將我親吻”,前邊用了修飾短語“緊緊地”,很有表現力,而后邊只用一個“親吻”,表現力就不強。

生:那好辦,也加點東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將我親吻”。

師:“深情”這詞很籠統,沒有具體情景,表現不出特定的時間背景下岸對浪的情感。

生:改成“依依不舍地將我親吻”比“深情”好。這句寫的是退潮時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難舍難分的,他們應該是在吻別吧。

摒棄了以往傳統教學中介紹背景,作者先入為主的教法,讓學生先大聲朗讀,通過朗讀發現自己的問題,以往教學是老師提問為主,并通過老師的引導,得出老師滿意的答案,整堂課完全是老師自說自話,未能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王君老師的《浪之歌》讓學生們發現文字的美,通過上下文咀嚼出了浪與海的難舍難分之情。陳鐘梁老師說:“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這句話告訴我們,真正的語文課,應該踏踏實實地回歸文本,聚焦于語言文字本身,凸現語文課堂的本色,著力于學生的語言“內力”。這也就是說,語文課必須要遵循從語言開始,最后再回到語言文字的原則。課堂教學的生動活潑,興趣激發都應該以語言為基礎。語文課要拒絕被異化為政治課、故事課、活動課、常識課。不管老師講得多么有聲有色,不管學生的發言多么踴躍積極,不管討論如何緊張激烈,如果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讀寫聽說方面收獲不大,這樣的語文課的繁榮就僅僅只是“虛假繁榮”罷了。對語文而言,較高層次的創新就是要突破傳統的語文課上解讀語言時“昏昏欲睡”的局面。學生學習課文,需要教師提供支持,這是毋庸置疑的。以往語文教師的“給”,效果卻常常不大理想。辛辛苦苦地講授、分析、出題、測試,課堂占得滿滿的,時間不夠就延續到課下做作業,這種“給”與學生的“得”經常不成比例,許多教學信息流失掉了,很是可惜。語文知識是需要的,可一味地死記硬背那些“知識點”,其作用發揮不出來,近乎無用也;教授學習方法是重要的,可這些方法不與閱讀、寫作的綜合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只得“筌”而不得“魚”也;分析是必要的,可不去深入文章感受內涵、咀嚼文字,多在“結構”“條理”“中心”“寫法”這類大的方面指手畫腳、淺嘗輒止,所獲甚微也;做題也是必要的,可若以煩瑣怪異的題海戰術作為教學的主要憑借,學生則望“海”生畏,怨聲載道,語文學習的興趣、樂趣盡失也。課涌流出鮮活的生命力,其深層的泉源在哪里?在于教師憑直覺而意識到的本課的教學之魂――“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很近很近的詩”,也就是歷經千年百年而依舊熾烈的世間真情,那種依戀至深的母子純情。若只認識到這一層,未必能上出一節好的“語文”課。找到源泉,這是前提,關鍵在于如何憑借課文的語言學習,使這一脈深情淙淙地潤澤孩子們的心靈,催發心田里真情的種子膨脹、生長。所謂“語文能力和技能”則伴隨著這個催發、養育的過程,真實地潛滋暗長。

王君老師的語文課熱情活潑,豐富多彩,課堂時尚,極富動感,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青春之語文,是堅定地將師生的語文學習生涯規劃為生命狀態中最精華的部分,通過對語文化生活的情趣關注,使學生與教師的生命得到同步開拓升華。這種對生命青春本質化的體驗與生成將不斷鑄造與時俱進的靈魂,讓語文教育煥發青春活力,并無限延伸學生與教師的青春期。

這種教學觀,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在創新學習的實踐中生成的,以建構師生成長的最佳人文環境、提升師生生命素質為目的的教學觀。它是語文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也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于漪,劉遠.王君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1.

[2]黎雪娟.讓青春激情在課堂上燃燒――記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王君與她的“青春教學”[J].廣西教育,2012(20)

篇3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語文;古詩詞

古詩詞以“情、景、意”見長,具有風格獨特、韻律優美、意境深遠、內容豐富、行文簡練等特征,令讀者回味無窮。教師借助情境教學為學生創造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動形象的具體場景,可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情境教學是新課改的產物之一,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需充分借助情境教學的優勢,引領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思考與積極學習,使其獲得身臨其境般的感覺,深化他們對古詩詞主題與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優化教學成效。

一、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意識

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不能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樂趣,反而會覺得課堂枯燥乏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還有一部分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古詩詞的學習是膚淺的、停留在表面上的,并不能真正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因此,要想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教師要學會運用情境化教學的方式,通過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真正體會詩詞表達的內涵,以此激發學生的情感意識,進而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例如,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講解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相關情境,帶領學生追溯杜甫創作的時代背景。首先教師可以介紹作者的創作背景。在作者43歲的時候,爆發了安史之亂,社會動蕩不安,人們飽受動亂之苦,杜甫一家顛沛流離,輾轉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蓋了一所茅屋,暫時安頓下來,有了一處棲身之所,但生活仍舊清貧如洗。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雨把茅屋上的稻草吹得七零八落,導致一家人在風雨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杜甫寫下了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到”那個令杜甫一家不眠的夜晚,去體會杜甫當時的心情,聽聽他的心聲。最后,學生一起朗誦詩歌,并根據課文注釋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教師抽幾個學生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與學生一同分析文中一些句子的情感內涵,總結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詩詞的分析鑒賞能力。

二、利用生動語言描述,學生快速進入情境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課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巧妙運用語言藝術,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營造情境,使學生快速進入情境,增強他們對描述內容的感知。具體到古詩詞教學中,語文教師同樣可以使用這一方法,不過要依據古詩詞的具體基調靈活變換情調與語氣,發揮出語言藝術的優勢,將詩詞情境繪聲繪色地描述出來,以此提升學生聽覺的敏感度,增強他們的主觀意識,使其主動體會詩情畫意。例如,在教學《渡荊門送別》時,教師設計導入語言:“這是25歲的李白第一次遠渡荊門離開故鄉,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情,江水流過的蜀地是養育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利用生動的語言營造情境,讓學生閉上雙眼自由暢想,想象自己第一次離開故鄉的畫面,把他們帶入情境中,感知作者當時的心情。接著,教師繼續運用語言藝術翻譯全詩,吸引學生不知不覺地來到作者所描述的自然環境中,細讀品味,探究詩人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己遠行,懷著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越發顯示出自己的思鄉深情,輔助他們理解詩的主題思想。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體會到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以及對故鄉的無限愛戀之后,抒發一下自己對家鄉景物或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運用音樂烘托氣氛,強化學生想象能力

音樂可以強化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其產生豐富又廣闊的聯想,把古詩詞中描述的情境同思維建立聯系,讓他們感知作者所處自然環境與社會年代。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運用音樂烘托氛圍,或者給朗讀搭配背景音樂,把古詩詞中的節奏、韻律和語調同音樂完美結合,吸引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古詩詞的情境中;或者把古詩詞以歌曲形式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易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體會古詩詞中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學《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時,教師談話導入:“大家都知道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但是她也可寫出豪放雄偉的詞作。”然后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課文誦讀音頻,介紹寫作背景,指導學生整理生字詞,疏通文義,理解疑難詞句的含義。接著讓學生一起誦讀,并以古琴曲《高山流水》作為背景音樂烘托氣氛、渲染情境,提醒學生注意節奏、停頓和感情,讓學生思考——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詞人做夢夢見什么?這種景象有什么特點?學生結合原文自由想象和回答問題,進入詞的情境體會作者的夢境。隨后師生一起再次誦讀全詞,把該詞的豪邁浪漫之情讀出來,使學生感受雖然詞人描述了一個非常浪漫的仙境,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以及國難當頭又無能為力的苦悶,但同時表達了自己雖然遭受磨難,但依然向往幸福、自由,相信美好情感的思想內涵。

四、巧妙呈現具體畫面,有效再現真實情境

初中生在進行古詩詞學習的過程中,雖然也積累一定的經驗和技巧,但受自身思維能力與認知水平的影響,再加上古詩詞短小精悍、用字簡練,因此他們很難感知古詩詞描述的畫面或景象,這時就需要教師展開情境教學。在古詩詞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利用圖片、視頻或動畫的形式巧妙呈現古詩詞中的具體畫面,有效再現真實情境,將文本內容生動、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煥發他們的感性認知,有利于后續教學的順利實施。例如,在教學《望岳》時,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播放泰山景色圖或視頻,展示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由此巧妙呈現詩中描繪的畫面,要求學生欣賞后描述,同時簡單介紹作者以及寫作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對照多媒體資源朗讀古詩,找出詩人所望景象,并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如“遠望——青翠蒼郁、綿延不絕;近望——神奇秀麗、巍峨高大”,初步了解全詩內容。之后,教師繼續結合畫面指引學生賞析名句,討論詩中的思想情感,感知作者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并聯系個人實際暢談啟示。

五、營造問題教學情境,推動學生深入探究

問題情境教學即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當然問題是在一定情境中引申而出的,同樣要搭配相應的場景,順勢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導向下深入探究,為其指明思考方向,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具體教學內容營造問題情境,先利用一個主問題把學生帶入古詩詞的情境,發散他們的思維,再衍生一些子問題,使其不斷探索和解答問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理解古詩詞中蘊涵的深刻哲理。例如,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播放王菲演唱的同名歌曲營造情境。學生一邊傾聽、一邊領悟這首詞的內容,然后他們一邊朗讀、一邊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頭腦中浮現出來。接著,教師在課件中展示一幅夜景月亮圖,提問:“這是怎樣的一個夜晚?小序有什么作用?你有什么發現?”以此幫助學生了解創作背景。繼續提問:“作者此時的心情怎樣?思想感情發生怎樣的變化?從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作者想要歸到哪里去?如何理解‘寒’字?”教師可引導學生合作探討詞的上片,隨后運用同樣的方法深入探究下片,領悟作者的心態變化過程。

六、應用角色扮演法,促使學生走進情境

角色扮演也是情境教學法的有效實施方式,教師通常會描述某一場景,有景物和敘事之分,再讓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其在模仿中走進情境,“親身”體會文本內容。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先介紹相應的作者信息及創作背景,再引導學生結合古詩詞內容進行角色扮演,把文本內容可視化地展現出來,使其把個人感悟、體驗與古詩詞中的角色相結合,從而深入地理解古詩詞的主題與內涵。例如,在教學《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教師先重點介紹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而作者寫這首詩答謝他。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模擬酒宴情境,讓學生扮演白居易、劉禹錫及其他人物的角色,先誦讀白居易的詩作,再朗讀本詩,還原當時的情境。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在情境中逐句賞析全詩,著重分析作者感情前后的變化,“辛酸和憤懣——悲憤、惆悵——開朗、樂觀——堅定”,使學生深刻理解本詩主題——對自身坎坷遭遇的感慨,仍對生活抱有樂觀進取的心態。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借助情境教學法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快速融入詩詞的情境,更好地體會古詩詞的內涵。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語言描述、音樂烘托、呈現畫面、提出問題、角色扮演等方式開展情境教學,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瑞玉.初中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23):48-50.

[2]陳琳.把握章回小說體式對整本書閱讀的實踐意義[J].教學與管理,2021(0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