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李白范文
時間:2023-03-21 11:5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渡荊門送別李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典禮,原為制度與禮儀,后來引申指某種隆重的儀式,如軍事上的閱兵典禮,學校里的開學和畢業典禮,紀念性建筑的開工與落成典禮,等等。我借用這一名詞,逕行稱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他一生的“壯游的典禮”,想他會欣然同意吧?
臺灣名詩人余光中在《尋李白》中說過:“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隴西或山東,青蓮鄉或碎葉城/不如歸去歸哪個故鄉?”李白身世如謎,但現在一般認為其祖籍為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先祖因故遷居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托克馬克城),李白于公元701年降生此處。5歲時隨父親李客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鄉。在24歲之前,李白在蜀中讀書習劍,行游訪學,25歲始“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雖然終其一生寫了許多懷鄉之作,燙痛歷代許多讀者嘴唇的《靜夜思》即其中之一,但他卻不知何故始終沒有回過故鄉,這個謎團,現在也已無法請他解答了。
李白在《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開篇就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逆旅:旅舍)”,人生不滿百年,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次旅行,何況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本來就是一位不遜于明代徐霞客的大旅行家,更何況他有志不伸、坎坷不遇,一輩子東漂西泊?他年輕時懷抱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愿望,對未來充滿早霞麗日般的美好憧憬,離開多山的蜀國,奔出層巒疊嶂的三峽,一望無垠的平野攤開在他的眼簾。故鄉在后面,他鄉在眼前,人生的征程與壯游于斯開始,于是,他筆舞墨歌,寫下《渡荊門送別》一詩,有如慶賀與紀念的典禮。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江水束楚荊門、虎牙之間。”荊門山,在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之南,虎牙山在江北,隔水相峙。此地為楚國西南之門戶,也是楚蜀交界之處。全詩開篇即順勢破題,亦稱“開口咬題”,也就是從題目與題面寫起,“荊門”點明送別地點,“渡遠”交代舟行之來龍,“楚國游”則預示遠游之去脈。一出荊門,蜀地的莽莽群山便宣告集體失蹤,入眼的是浩闊的原野與浩蕩的江流,詩的頷聯正是寫舟行長江之上所見的盡景:一句詠“山”之有盡,一句嘆“江”之無窮,而“平野”與“大荒”之闊大景象,表現的也正是青年李白的壯志與豪情。南北朝時齊朝謝《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有“大江流日夜”之句,但景仰他的李白之“江入大荒流”卻有出藍之美。杜甫《旅夜書懷》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之壯語,心儀李白的杜甫是否從他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取過經?李杜的佳句前后輝映,惹得后代許多詩評家雖想評點高下卻好不為難。
在頷聯描狀晝景之后,頸聯繼之抒寫了夜景。一寫水中之“月”,一繪天上之“云”。李白對“月”情有獨鐘,他現存之詩約有千首,將近40%的作品寫到月亮,是癡迷的“追月族”。此詩第五句將倒映水中的月輪喻為從九霄空降的“天鏡”,是他詩中500個左右對月的比喻中的一個。第六句則由下而上,由水中之月而天邊之云,云氣因為光線的折射而變幻成城市與樓臺。詩人在抒寫極目遠望中的景象之后,尾聯收束上面六句,并由遠而近,進一步點明題目中的“送別”。清代詩話家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曾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李白是詩壇的頂尖級國手,他怎么會文不對題?或者說題目有“送別”二字而作品卻離題萬里,留下重大的失誤讓后生晚輩去“斧正”?在李白的心中,故鄉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尤其是初出蜀地,單槍匹馬出來闖世界,對故鄉更是頻頻回首,充滿眷眷之情。他移情于物地擬人,“憐”為“愛”之意,將可愛的“故鄉水”想象為可親的“送行人”。“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水亦有情,“萬里”與首句的“遠”遙相呼應,其中的“送”字可謂詩眼,這不就既明白又含蓄地表現了“送別”的題旨嗎?
如果以武林喻詩壇,李白是超一流的武林高手,乃宗師級人物,十八般武藝無一不精,古體詩與絕句更是他的獨門絕技。相較而言,律詩似乎是他的弱項,他的性格喜歡更為自由的天馬行空的藝術,而不耐煩束縛頗多的規行矩步。然而,即使如此,他的七律也有《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等超凡脫俗之作,五律的名章俊句則更多,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之《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之《送友人》,“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之《送友人入蜀》,“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之《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等等。上述這首《渡荊門送別》,不僅是李白壯游的典禮之作,也是他五律的代表之篇。我所收藏的唐詩宋詞演唱磁帶、碟片之中,就有歌唱家引吭高歌的這一首。每當樂聲乍起,歌韻初揚,我早就心醉神馳,仿佛已經穿越千年的時空隧道,和李白在荊門的長江上把臂同舟并游了。 L
篇2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4、宋·黃庭堅《十二月十九日夜中發鄂渚曉泊漢陽親舊攜酒追送聊為短句》
接淅報官府,敢違王事程。宵征江夏縣,睡起漢陽城。鄰里煩追送,杯盤瀉濁清。袛應瘴鄉老,難答故人情。
5、唐·李頎《送魏萬之京》
篇3
2、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5、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篇4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的圖片欣賞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1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2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3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4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5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的資料:關于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1、《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2、《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的內容:李白古詩欣賞
1、《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2、《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推薦其他主題的手抄報資料和圖片作為參考:
1.精美的古詩詞手抄報內容資料
2.關于古詩手抄報的內容設計
3.古詩手抄報大全
篇5
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李白《贈汪倫》
2,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
3,青海長門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王昌齡
4,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6,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漁火對愁眠。故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7,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8,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9,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10,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1,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12,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觀滄海》
13,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4,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15,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6,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17,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杜牧《泊秦淮》
18,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19,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2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篇6
1、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
3、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夜泊牛渚懷古》
4、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5、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歲晏行》
6、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相思》
7、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
8、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9、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10、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
11、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12、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種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夢令》
13、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客至》
14、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浦歌》
15、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16、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7、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18、我昔釣白龍,放龍溪水傍。——《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
1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20、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長相思》
21、蒼蒼金陵月,空懸帝王州。——《月夜金陵懷古》
22、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蘊《詠雪聯句》
2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把酒問月》
2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夏夜嘆》
25、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望天門山》
26、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
27、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韓愈《李花二首》
28、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29、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下途歸石門舊居》
3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
31、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
3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34、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35、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關山月》
36、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7、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觀獵》
38、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9、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0、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
41、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楊叛兒》
42、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渡荊門送別》
4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烏夜啼》
44、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贈韋侍御黃裳其一》
45、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46、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47、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佳人》
4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49、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行》
50、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
51、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樂府古辭《長歌行》
5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53、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端午日賜衣》
54、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55、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贈衛八處士》
56、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
57、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花卿》
5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59、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60、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煙桑裊風。——《相和歌辭·陽春歌》
6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62、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63、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羌村三首》其一
6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65、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66、青云當自致,何必求知音。——《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6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68、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月下獨酌》
69、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70、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渡荊門送別》
71、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秋風詞》
72、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73、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
74、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75、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76、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7、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績《野望》
7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
79、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8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
81、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約客》
82、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
83、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84、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陸游《初夏絕句》
85、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86、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
87、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88、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
89、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
90、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
91、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92、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
93、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酒肆留別》
94、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
95、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余。——《洛陽女兒行》
96、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97、何當一來游,愜我雪山諾。——《游水西簡鄭明府》
98、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贈何七判官昌浩》
99、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江畔獨步尋花》
100、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
10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雨霖鈴》
102、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高駢《對雪》
103、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
104、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洛陽女兒行》
105、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106、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
107、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108、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109、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10、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贈劉景文》
111、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
112、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關山月》
113、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114、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
11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
116、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
117、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早春寄王漢陽》
118、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19、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120、清湍鳴回溪,綠水繞飛閣。——《游水西簡鄭明府》
121、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12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123、寶鏡似空水,落花如風吹。——《擬古》
124、陸機才多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雜曲歌辭·行路難》
125、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其二
126、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
127、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誰。——《邯鄲南亭觀妓》
128、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篇7
1 故園之思
李白《渡荊門送別》抒寫詩人“辭親遠游”,仗劍出蜀的見聞感受。“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前六句寫舟行江上的遠觀近察,著重描繪荊楚古國雄奇壯麗的自然風光,結尾兩句抒寫故園之思。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萬里相送,如影隨形,情真意切,如此從對面落筆,越發顯出自己的思鄉深情。著一“仍”字,韻味悠長,本來詩人放舟東下,一路有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相依相伴,可是出了荊門,山勢平緩,視野開闊,只見一江綠水,滔滔向前。相比之下,可見“故鄉水”一如既往,綿綿不盡的深情厚誼。
2 兄弟之思
王維《九月九憶山東兄弟》抒寫作客他鄉的思家念親之情。“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前兩句直抒胸臆,以漂泊異鄉的孤獨落寞來反襯佳節思親的焦灼、深摯。不經迂回,直奔題旨,形成,出現警句。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但是,三四兩句作者卻跨越時空,落筆對面,不寫自己,而寫兄弟,遙想兄弟們重陽登高想念詩人的情景,遠隔千里的兄弟們佩帶茱萸,攜手登高,有說有笑,好不開心,突然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種構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寫己思人,而寫人思己,更見己思之深、之切。
篇8
一、初讀
首先要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古詩中有許多現代文中不常見的字或通假字,如《望岳》中的“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中“曾”通“層”,應讀“céng”,“眥”讀“zì”。讀準了字音,才能正確理解詩意。為讀準字音,教師既可以范讀,也可讓學生聽名家的朗讀錄音。學生在聽朗讀的同時感受詩歌的整體意境。
其次,幫助學生讀準停頓,讀出韻腳。古詩講究音樂美、節奏美,講究平仄押韻,聲調抑揚頓挫。通常五言詩的停頓節奏為: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七言詩的停頓一般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如《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此外,還要讀出詩歌的韻腳。如《秋詞》中的“寥”、“朝”、“霄”都是押韻的,韻腳為“o”。學生在把握詩歌朗讀節奏中體會美感。
二、解讀
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懂詩歌的大概意思。可先讓學生對照注釋或參考資料進行自學,理解關鍵字、詞的意思。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中的“荷鋤”是扛著鋤頭,“荷”是“扛著”的意思,抓住了這個關鍵詞,才能順理成章地理解整句詩的意思。其次,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詩句的意思,或者概述詩歌的主要內容,達到對詩歌內容的整體把握。如學習《歸園田居》時,可以設置如下問題:詩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你讀后有什么感想?學生在整體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可從人物、事件的角度去概述。
三、 思讀
思讀就是對詩歌的重點內容進行具體、詳細的探討。不同題材的詩歌,所探討的側重點也應不同。抒情詩探討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就要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那種依依不舍之情;再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首詩,就要理解陸游那種立志收復失地、報國殺敵的志向。敘事詩就應探討所敘之事,如《木蘭詩》,就要思考木蘭代父從軍,英勇殺敵,功成回家的事跡。哲理詩就應探討所明之理,如《崇春江晚景》,就議論“春江水暖鴨先知”所表明的“只有勇于實踐,才能未卜先知”的道理。有一些古詩純屬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種詩,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體會詩中的意境,由景入情,如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是就是如此。如果詩中有名句,教師應把名句作為重點,讓學生去思考、感悟。
四、品讀
品讀詩歌,就是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更細微的、更深層的探究,以達到走進文本,產生思想共鳴的效果。為此,老師可以設置一些有深度的問題,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可設置如下問題: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從哪個字、詞或詩句中可以體味出來?這些問題是從作品主旨和創作意圖的角度對詩歌進行進一步的評析,可以激發學生的切身體驗,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五、 賞讀
賞讀詩歌是學生從認識層面上對詩歌的鑒賞性理解,是對詩歌進行創造性的評析。一方面老師可以提供賞析的角度,如內容、情感、意境、用詞、創作手法等,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賞析詩歌的思路。如從用詞的角度“分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和“見”字;從創作手法可以引導學生從用典、修辭、托物言志、虛實結合、以動襯靜等角度分析,如“欲渡黃河冰塞川,將至太行雪滿山”這兩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等。
篇9
關鍵詞: 中學語文 整體三段式 復習法
“整體三段式”復習方法是學生根據對知識體系的感知和學習,形成的定向―自讀、研討―歸納、應用―反饋的一種學習模式。其中定向―自讀指讓學生根據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自主復習,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研討―歸納指師生根據教學難點共同討論,并將討論結果歸納整理成具體規律性知識,這里教師的啟發起到重要作用;應用―反饋指學生舉一反三,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相關問題的思考,以在今后的學習中更高效。
一、定向―自讀,做到宏觀了解、細致把握
在中學復習過程中,定向自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建立單元知識框架,一般分為兩個步驟進行。
(一)把握整體結構,建立宏觀知識體系。
讓學生從教材整體結構入手疏通教材,建立宏觀知識框架,同時明了知識點的分布,以提高接下來的復習效率,是定向―自讀的第一步。例如我們在復習第三冊語文課本時,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點撥下,迅速對書本內容進行框架梳理,整理后可發現一般為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
1.外國文學常識(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未選擇的路》(弗羅斯特)),這里主要是對外國文學進行鑒賞及對其中所包含的情感進行思考。
2.記敘文常識(如《斑羚飛渡》、《貓》(鄭振鐸)),這里主要是讓學生區分作者的寫作意圖、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模式。
3.現代詩歌常識(如《紙船》(冰心)、《我是一條小河》(馮至)、《色彩》(聞一多)),這里應注意詩歌的特點、詩歌的慣用手法及詩歌中的情感表達。
4.古代詩詞常識(如《渡荊門送別》(李白)、《秋詞》(劉禹錫)),這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古詩詞,背誦古詩詞,注意古詩詞中詞語的運用和古詩詞中所包含的情感等。
5.古文常識(如《小石潭記》(柳宗元)、《五柳先生傳》(陶淵明)),這里主要思考文言文中實詞虛詞、通假字及紀傳體的特點。
通過以上方法,可以讓學生對中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的重點內容進行掌握,同時可以思考這類問題時的答題技巧,獲得知識學習和內容復習的主動權。
(二)在宏觀把握的基礎上進行微觀掌握,補充知識框架。
第二是要在宏觀把握的基礎上進行微觀的思考和理解,更細致地理解書中的知識點充實大綱內容。例如我們所說的詩歌常識或是古詩詞常識。在學習中,我們應當注意學習它的具體寫作手法和具體作用,像是描法通常有:(1)通過抒情、寫景相融合的方式達到情景交融;(2)通過對比的手法突出主體形象;(3)以古喻今,使詩歌寓意更加深刻;(4)反復法,強調作用,突出重點;(5)象征手法,使內容富有深度。在情感色彩的表達上通常有:(1)壯志豪情(《沁園春?雪》);(2)憂國憂民(《春望》);(3)思念家鄉(《渡荊門送別》)。
二、研討―歸納,做到梳理知識、融會貫通
對知識的學習,不僅在于學懂知識,而且在于對知識的靈活掌握,一個人有大量知識儲備,卻沒有一個系統的框架結構,知識便會顯得雜亂無章,難以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問題處理。因此在復習中,應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框架的梳理、歸納,以實現深層次的知識重組。若是將定向―自讀作為中學語文復習的基礎,那么研討―歸納便是中學語文復習的一個升華。一般情況下,我們按照基礎知識和基本常識兩個方面對教材知識進行劃分,其中基礎知識包括語法、修辭、段落結構及古代漢語知識等,因此這既要求我們看到其具體內容,又要求我們看到其外向延展。基本常識方面主要包括各種文體和文學常識,其具體方法是先排出三種主要的文體(記敘、議論、說明)并以其結構標出教材所涉及的一些其他文選,接著對文章類別進行細分,分為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等等。最后在指導學生對其進行歸類整理,找出其共性和差異性,歸納出其一般規律。
三、應用―反饋,做到多途徑實現知識遷移
葉圣陶先生指出:“不但使受教育者吞下了若干東西,尤其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東西,化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這里所指的并非傳統中學語文復習中管用的超負荷的題海戰術,而是指寓教于樂的科學性訓練,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進行知識學習。這種學習一般采取如下方法進行:(1)小組合作進行“舉一反三”,利用小組方式進行題目的搶答,當老師說出一個作品時,小組成員立即搶答與之相關的內容;(2)教師定向命題測試或是學生自主命題互測,但應注意教師定向命題且讓學生在充分準備下考試的方式不宜多用,一般在整冊復習或是復習的階段性練習時使用;(3)開展知識競賽,提高學生的語文臨場應變力。
四、結語
“整體三段式”復習法的一大特點便是始終注重知識結構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并要求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以使學生零碎、雜亂的知識點系統化。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初中語文;詩詞鑒賞;中考復習
很多地市都把詩詞鑒賞列入中考范圍,最近進入中考總復習,聽了好幾節有關詩詞鑒賞的公開課。課上不同的老師采用了不同的指導方法,其中有些老師是從中考題型入手,分成不同題型,按題型指導學生如何鑒賞如何答題;有些老師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等方面介紹各種鑒賞方法;還有些老師從知人論世、想象聯想、比較鑒別等角度引導學生進行鑒賞……聽完這些課后,筆者產生了一個疑惑,面對初中學生,詩詞鑒賞應該如何切入?
“詩言志。”《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可見,從某個角度來說,詩歌是情感的產物,情感是詩歌的靈魂。因此,筆者認為,詩詞鑒賞可以從“情”字入手,“情”是詩詞鑒賞的一個密碼。
一、情為何物
“情”發端于人的內心世界,是一種心理變化。《黃帝內經?素問》云“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意思是說,人有五臟,五臟化生五氣,產生喜怒悲憂恐五種情志,在平時也有“喜怒哀懼愛惡(憎)欲”七情的說法,這些都是人之常“情”。
既然是“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說,詩是“情”的產物,那么在古代詩詞中到底有哪些“情”?
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中初中40首詩詞,從“情”字入手進行簡單的梳理,可以發現這些詩詞均表達了各種不同的情感:有欣喜之情,如《錢塘湖春行》《登飛來峰》《游山西村》;有離愁別緒,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等;有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如《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夜雨寄北》;有表達詩人理想抱負的,如《觀滄海》《江城子?密州出獵》《使至塞上》《望岳》《雁門太守行》;有懷古傷今、憂國憂民,如《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赤壁》《泊秦淮》《山坡羊?潼關懷古》等;有表達詩人精神品質及人生感慨的,如《飲酒?結廬在人境》《過零丁洋》《行路難其一》《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有表達世事不平的怨恨或懷才不遇的悲憤,如《十五從軍征》《登幽州臺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以上劃分只是從詩詞中所表達的主要情感進行劃分,每首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不是單一的,而往往是復雜多樣的,因為人的情感極為豐富。
二、情在何處
詩詞鑒賞從“情”入手,首先就要學會從詩詞中去尋找、揣摩、感悟詩人的情。詩人表達情感是很講究的,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是懷古傷今,有的是拿典故說事......那么,如何去發現情感受情呢?
(一)看詩題,明緣由
看詩的題目往往就能知道詩人作詩緣由,如《錢塘湖春行》《登飛來峰》《游山西村》是出游時所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送別友人而作,而《赤壁》《山坡羊?潼關懷古》之類的是懷古的。了解了作詩的緣由,就能基本把握詩詞的情感基調。有些詞還有解釋寫作緣由的小序,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二)識詩人,明背景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下》)意思是說,我們吟詠詩人的詩,讀他們著的書,不知道他們的為人行嗎?因此要研究他們所處的時代,這就是常說的“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就是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了解詩人寫作意圖,這樣,才能準確領會詩人作品中所寄托所表達的情感。比如身處戰亂國破的杜甫,無論是《春望》還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無不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懷;而邊塞詩人多表達報國抱負和思鄉之情。
(三)找景物,明寄托
客觀存在的景象、物象、事象稱為“象”,詩人對“象”的感知后就產生“意”。“意”是“象”的觸發,“象”是“意”的載體,因此詩中寄托作者情感的象,就是“意象”。解讀詩人情感,就要從景物入手,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說:“從詩歌的‘意象’切入,讓學生學會讀詩先從尋找詩歌中的‘象’入手,把握‘意’和‘象’之間的關系,再琢磨詩歌的‘意境’,以品讀出作者對應的情感。”
三、情有何用
從近年全國各地市詩詞鑒賞中考題來看,考查最多的題就是理解詩人思想情感的題,這類題多是直接提問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依據前面提到的方法就能尋找感悟到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能基本準確答題。那么,對于詩詞鑒賞中的其他題型怎么辦?筆者認為,只要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密碼,從“情”切入,善用“情”字,也能很好進行答題。
(一)善用“情”描畫面
例1 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楓林已愁暮”所呈現的畫面。(2015江蘇中考)
送張四
王昌齡
楓林已愁暮,楚水復堪悲。別后冷山月,清猿無斷時。
例2 請發揮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歌前兩句展現的畫面。
天平山中
【明】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這種描述畫面題,不能脫離全詩的內容單從字面上去解釋,要在把握全詩內容的基礎上,感悟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帶著詩人的情感去還原當時的畫面。例1是一首送別詩,表達的是一種離愁別緒,因此,詩人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帶著愁染著悲。而例2是寫景詩,表達的是出游時的欣喜和閑適,滿眼的是欣欣向榮勃勃生機美麗可愛。因此,在描述畫面時因詩人情感不同要有所區別,要把詩人情感融入景物或畫面中,在想象畫面和用詞描述時要與詩人的情感相符,而不能單單從字面上去翻譯或解釋。
(二)善用“情”品字詞
例3 曲中“躊躇”一詞用的好,請說說好在哪里。(2015昆明)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例4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二字煉得好,請作一點賞析。(2015湖北荊門)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這是品字詞的題,也稱煉字題。劉勰《文心雕龍?練字篇》認為“綴字屬篇,必須練擇”,“趣舍之間,不可不察。”古人十分重視煉字,常把詩中某個精妙的字詞稱作“詩眼”“句眼”“一字眼”。常常為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顧文煒)。為什么古人要如此重視煉字,其目的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煉字就是在尋找最恰當的表達。所以,我們在讀詩品字詞的時候,不能以字品字,要字中見情,以情品字。如例3中“躊躇”,其字面意思就是“猶豫不決地踱來踱去”,如果僅這樣理解是不夠的。這是首懷古詩,詩人在經過潼關的時候,看到阿房宮變成一片廢墟,不禁大發感慨,聯想到國家,不禁悲從中來,回首長安,心情止不住的憂傷。詩人用“躊躇”一詞,意在抒發對眼前物是人非的感嘆。而例4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這雖是一首送別詩,但與其他送別詩那種離愁別緒不同。當時的李白正處于青年時期,豪情萬丈,心情愉悅。他用“隨”“入”二字,動靜結合,物隨情動,在開闊的視野中感受流動的山水,以此來抒寫自己的心境。理解了詩人的情感和心境,才能真正品味“隨”“入”二字的用意和精妙。
(三)善用“情”析名句
例5 你認為這首詩的后兩句廣為傳誦的原因是什么?(2015?貴州)
己亥雜詩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例6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影響深遠,請說說你的理解。(2015?山東)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朱自清在《詩的語言》中說到“而且千年后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因為所寫的是‘人’的情感,用的是公眾的語言,而不是私人的私語。”朱自清認為,有些詩句之所以千古傳誦,一是它表達了“人”的美好高尚的思想和情感,二是它用了公眾的語言,一般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例5中詩人雖辭官離京但仍然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詩人用人們生活中常見的“落紅”和“春泥”來設喻,抒發報國之志。例6中文天祥在被元軍俘虜途經零丁洋,回想自己的身世命運,家國之恨時寫下的千古名句,表達了詩人對“死”的一種認識: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句中表達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舍身取義的民族美德,這既是文天祥當時的思想情感,也是所有人共同的信念。
(四)善用“情”賞手法
例7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自古為人稱道,請說說此句運用了何種寫作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2015?四川)
行路難(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例8 請簡要分析詩歌三四兩句運用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2015?山東)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參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詩歌講究創造含蓄意境,“含蓄”意味著一種富有暗示性的有節制的表達,最常見的方法是多用比興、用典等。因此,賞析詩詞要引領學生弄懂詩中比興用意、典故含義,理解詩人的用典原因和作用。詩人在詩中無論采用何種藝術手法,其目的都是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因此,賞析手法時絕不能“把活生生的詩詞分尸宰割,遠離詩人、詩詞主人公的生命,甚至遠離學生生命,直奔什么‘特點’‘寫法’‘作用’之類”,要讀懂詩人,就要從把握詩人情感入手,揣摩詩人運用了什么手法,想達到什么目的。如例7中的“長風破浪”是個典故(《宋書?宗愨傳》說,宗愨的叔父問他志向是什么,宗愨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這里李白借用這個典故表達了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身處逆境仍保持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例8詩中詩人的心情是沉痛的、傷感的,詩人眼前卻是春花開放、春色絢爛,這明顯與詩人心境不符,這種手法就是反襯,詩人用樂景反襯哀情,效果更好。
“誦讀古代詩詞,......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是課標的要求。要讀懂詩歌,從“情”字入手,因為“情感是詩歌的生命,沒有情感的泉水灌溉,就沒有詩歌的鮮花盛開。”提倡從“情”字入手,就是要詩中見“人”,讀詩賞詩不能離開人,既不能沒有詩人,也不能沒有讀詩的人。品詩是讀詩人與詩人借助詩,借助詩的語言進行一番交流。詩詞鑒賞其實就是讀詩人透過畫面字詞佳句手法去感受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人生志趣、品行操守、氣質神韻。
[參 考 文 獻]
[1]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朱自清.朱自清語文教學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胡亞利.中學古詩詞鑒賞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4]董旭午.對高考古詩詞鑒賞題成績不佳的反思[J].語文建設,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