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17:28: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讀后感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寫讀后感作文

篇1

關鍵詞 MHK 書面表達 讀后感 寫作問題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Several Issues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Writing Book Review Encounter

LUO Huarui, YU Hongmei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Book review writing is one of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minority level Chinese Proficiency Examination (MHK) essay exams. From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book review writing, discusses the issue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writing process commonly encountered.

Key words MHK; Written expression; book review; writing problems

MHK(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三級作文考試屬于主觀性考試,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正確使用漢語進行書面表達,能否恰當地運用陳述、解釋、分析等寫作技能進行書面表達。其主要題型有句首語寫作、提綱寫作、看圖寫作、續寫、讀后感、書信等。這里著重談談讀后感的寫作問題。

所謂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就是根據所閱讀的文章,寫出自己的感想。其內涵有以下幾層意思:第一層:讀。一定要認真閱讀題目所提供的語言材料,通過事件中人物的行為、語言,理解事件所包含的意義,找出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確定寫作重點和中心思想。第二層:讀后。就是讀完、理解完有關信息。這是寫讀后感必不可少的過程,是中間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讀后要能簡單概括原文大意或把原文中跟你感受相關的部分做個簡單的概括,并進行引用。第三層:感。《說文解字》中釋:“感,動人心也。”人人都遇到過動人心的事,心不動則沒有感。只有讀者讀完信息,心動了,感就自然而生了。在寫自己的感想時,要亮明自己的基本觀點,用簡潔的句子表述出來。第四層:寫作形式。這一類作文基本屬于議論文,要采用議論文的結構,議論文的寫作方法。要適當應用引證法、例證法、對比等方法來論述中心論點。在寫作時可以有不同的立足點:立論或駁論。

讀后感寫作的一般結構是:引―議―聯―結。具體步驟是:①引。這部分要概述材料,引出觀點。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立論、駁論均可; ②議。這部分是分析原文,談感想,進行初步論證; ③聯:這是最重要的部分。要聯系實際(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社會焦點、國際風云、歷史經驗、個人生活經歷、班級情況、家庭情況等);④結。強調論點,升華主題,引人深思。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讀后感寫作時,常常把握不好這一結構的寫作方式,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以下列內容為例:請閱讀下面文章,讀后自擬題目,寫出你的感想,字數不少于350字。

一位老和尚為了給自己選一個接班人,對他的兩個徒弟說:“去找一片你們最滿意的樹葉回來。”結果,第一個徒弟很快就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樹葉,說:“雖不完美,但卻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樹葉。”第二個徒弟很晚才歸,兩手空空,對師傅說:“我見到的樹葉很多,但沒有一片是完美的,所以沒有一片是我最滿意的。”老和尚看著第一個徒弟滿意地笑了。

例文中,主要事件是老和尚為了挑選接班人,采用找樹葉的方式,對兩個徒弟進行考察。兩個徒弟找樹葉不同的行為和各自所說的話,反映出了他們看待事物不同的態度。 兩個徒弟的不同認識是這段提示語的中心,讀后感就要圍繞他們不同的認識來展開。通過對比,對第一個徒弟的觀點表示贊同,對第二個徒弟的觀點表示否定。

學生作文如下例:

學生1: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讓人思考的事。(開頭第1自然段)

學生2:很多人讀完這個故事后,可能會想:和尚為什么選第一個徒弟,不選第二個徒弟呢?(開頭第1自然段)

學生3:讀了《和尚與徒弟》這個故事后,我覺得世界上真的沒有完美的東西。所以第二個徒弟找不到讓自己滿意的樹葉。其實,完美并不只在外表,有時也可以是指內涵。第一個徒弟很快找到了樹葉,雖不是最完美的,但卻是讓自己最滿意的。和尚最后選擇了第一個徒弟,這個選擇我認為是對的。

在這3個例子中,學生1既沒標明閱讀了什么文章,也沒概述文章內容,更沒有亮明個人的觀點,會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學生2雖對閱讀的內容略有交代,但仍給人以觀點不明,出處不清的感覺。而學生3的寫作則避免了學生1和學生2的問題,觀點清晰,內容概括簡單明了。

再如學生4:(原文)最滿意的樹葉

世界上沒有最完美的東西和事情,但我們對一件事的要求不能太高,因為我們的要求太高了,它就滿足不了我們的條件,所以我們知足就行了。

在故事里第一個徒弟拿來的樹葉不是完美的,在我的心里最完美的。第二個徒弟看了好多樹葉,但沒有找到完美的樹葉,他的要求太高,什么都滿足不了,最后,第一個徒弟當了他的接班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完美的東西和事情。它的各個方面都優秀,但它也有自己的缺點。比如說手機來說,現在的社會發展得快,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手機,它們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不滿意它們功能和輻射,那我們用什么呢?怎么跟別人聯系?你什么都不滿意,我要最完美的手機,這不可能的。你什么都不滿意,那你在這個社會上什么都不能得到,你什么都不滿意,那你失去的東西會很多,所以,要學會知足。

這里且不談論文中的語法錯誤等諸多問題,只著重從讀后感的結構方面去討論學生作文中的幾個突出問題:(1)“引”的問題。如上述學生1和學生2所出現的問題:閱讀文章出處不清,內容不詳,觀點不明。(2)“議”的問題。如學生4作文第三自然段:雖有論據(手機等),但論據敘述不清,關鍵點把握不當,說服力不強,不足以令人信服,所以論據不足。(3)“聯”的問題。如學生4作文,幾乎沒什么聯系實際的具體內容。全班30位學生,只有極少數的幾個學生談到了自己的生活,如“作為現代的大學生,不可能學好各門功課……”“找一個你喜歡的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最好的朋友,也有讓你不滿意的……”等等。學生在寫作時,很少能產生豐富聯想的,只是在長篇大論地多次強調自己的觀點。(4)“結”的問題。由上述學生4的寫作,可以看出,此篇文章沒有結尾段。但也可從中得知學生最后的結論應是:人要學會知足。沒有結尾段,卻有總結性話語的現象,在學生作文中也普遍存在。

篇2

“孩子,你有雄心壯志,媽媽很高興。但是,人生的道路是很曲折的,不像你想的那么簡單。萬一失敗了怎么辦呢?”布朗回答媽媽:“媽媽,人活著就應該有追求。我是一個殘廢人,喪失了生活的許多樂趣,別人都看不起我,兄弟姐妹也把我當包袱。我要奮斗!我要人們知道,我不是一個多余的人!”

幾天前,我就在看這本書。一位愛爾蘭作家-克里斯蒂·布朗。克里斯蒂·布朗出生不久后,便患了嚴重的腦癱癥,這是一種自己痛苦,別人看了也痛苦的病。直到五歲,頭部、身軀、四肢也都不能活動,直到一次,偶然間,小布朗的媽媽發現小布朗的左腳還能活動。便教他寫字,小布朗學會寫字后,寫作的愿望更加強烈起來了。

可這樣一來,笨拙的左腳趾就不太勝任了。母親想方設法替小布朗買來一臺舊打字機。布朗像著了魔一樣整天練習,他的左腳甚至長出了老繭。功夫不負有心人,布朗學習了打字。當他告訴母親想法時,卻遭到母親的反對,便出現了開頭一幕。他不顧母親反對用左腳打出第一部小說第一章。母親被打動了。鼓勵他再接再厲。不知寫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不知費了母子倆多少心血,不知克服了多少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失敗和挫折。終于《我的左腳》這本小說問世了。

讀后,我的感受是:布朗靠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的精神同命運作斗爭,用一只左腳把原本暗淡的人生變得輝煌。他的左腳不僅寫出了小說,而且還寫出了人類戰勝困難的力量和精神。與布朗相比,我們擁有的太多了,既然他能用唯一能活動的肢體-左腳。就能寫出人生的輝煌。四肢健全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而不去努力呢?

六年級:李帆

篇3

指導老師:楊敏。

今天我讀了《小抄寫員》這篇文章,我被敘利奧和父親之間的父子之愛深深地感動了。敘利奧為了幫父親減少生活負擔,每天晚上幫父親寫簽條,直到深夜,反而被父親責罵,并且一次比一次厲害,最后父親不再管敘利奧了。敘利奧總是想:哪怕我被父親打的再疼再痛只要能稍微減輕一些負擔我也心甘情愿。讀到這里我被感動的淚流不止。敘利奧是多么懂事呀!

在我們現在生活幫助爸爸媽媽分憂的孩子很多但是能在這種情況下幫助父母的人是很少很少的。我想像敘利奧那樣,學會理解和體貼父母,像他那樣和父母建立起人間最珍貴的深情。

篇4

今日,師將吾等習《童趣》,吾自覺吾之“審美情趣”,大不如作者矣。

夏蚊成雷,大作其聲擾人之,且咬人吸血,無惡不作,使人不得安寧。吾亦深受其害,恨之入骨。遂拍手擊之,亡十余;施之以“敵敵畏”,又死數十。后誘蚊囚于室,燃蚊香,使之聞煙而殞。不時,蚊紛落,吾反為之怡然稱快。

吾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搗蟻穴,捉蟲蟻、扒雜草,敲土礫,將此處動植物斬盡殺絕:蟲蟻溺之、焚之、碾之,叢草焚之、揉之、棄之,時常如此,樂此不疲。

一日,見一雜草根深蒂固,拔之,勁漸大,忽有丑陋之物,連滾帶爬而來,蓋一蛙矣。吾大驚,后轉驚為怒,捉蛙,縛其手足,送與朋友玩耍。

吾當初熏蚊、搗穴、捉蟲、拔草、敲土、捉蛙之時,并未有愧疚之感,卻覺理所當然,更無“美”之可言。嗚呼!若吾早知此情此景竟有如此之情趣,必將細觀察,精研究,怎會去如此摧殘?所謂之美,處處有之。用心觀察,何處無美?

篇5

未來的生活,誰也不能預言,但可以想象,這篇文章是一個小作者所向往的未來的生活。

這篇文章是說作者在2015年的一天起床,吃早飯。好像未來跟現在沒什么兩樣。吃完早飯,作者在電腦上學習所學的知識。中午,作者吃到了海鮮營養大餐。但是,這是用綠色食品做成的。吃完午餐,作者出去散步。回到家里看科教片,然后寫作業。吃晚飯,晚飯是個小蛋糕,營養價值卻遠遠超過普通蛋糕。練吉他,然后睡覺。

作者想象了她忙碌而有序的一天。我也好希望未來的生活是這樣的。電腦還會自動提醒你吃飯。上網學習不會很枯燥,還非常有趣。還有電腦模擬實驗室呢!這樣就不怕實驗有危險了。我想未來的醫學會很先進,治療癌癥跟治療感冒一樣輕松、容易。科學家們已經在月球上建了月球村,并且有許多人入住。不少人一到了月球小毛病全都不治而愈。許多人都爭著搶著去月球呢。此外科學家們找到了外星人,還跟他們交上了朋友。地球上全是農場、牧場,沒有了工廠、汽車,地球空氣清新了許多。工廠則全建在了火星

未來的生活該多么美好呀!

篇6

關鍵詞:初中作文;讀寫結合;評價;交流;常態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關于作文訓練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少寫命題作文。”這樣的表述旨在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自由地、真實地表達,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然而,語文教學中作文訓練一直處于近乎隨意的狀態,可以說,關于寫作教學,一千個教師有一千種教法。語文教材關于寫作訓練的內容編寫也是一變再變,但是不管怎么變,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好作文的實際沒有改變。

怎樣讓作文訓練擺脫盲目,呈現常態化呢?

一、寫作與閱讀教學同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挖掘訓練素材,讓訓練內容更加豐富,讓訓練形式更加多樣,讓訓練更為常態

具體根據語文教材閱讀材料特點,設計續寫、改寫、擴寫、仿寫、讀后感等不同形式的訓練,讓作文訓練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以讀促寫,相輔相成。

1.對敘事性強、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文章,設計續寫訓練

如續寫《皇帝的新裝》,游行大典之后會怎樣?《丑小鴨》一文之后,丑小鴨又回到了養鴨場,故事會怎樣?這樣的續寫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預知事物的能力。

2.對形式有特點、能換角度理解的文章,設計改寫訓練

古詩改寫成詞,詩歌改成記敘文,記敘文改成說明文;小說改成劇本。還可以改變語體:文言改成白話;改變結構,順敘改成倒敘,重新組織材料;改變人稱: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如:將《化石吟》改寫成散文,從韓麥爾的角度寫《最后一課》,《木蘭詩》改編成《木蘭從軍》等等,這樣的改寫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3.對留有余味、能調動學生想象的文章設計擴寫訓練

很多短小精悍的文言故事,如《夸父逐日》《塞翁失馬》《智子疑鄰》《詠雪》等,都給學生很多想象的空間。開展擴寫訓練,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又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一舉兩得。

4.對有思辨性、能激起學生共鳴甚至爭論的文章,進行寫讀后感訓練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如《楊修之死》《香菱學詩》《范進中舉》《出師表》《孔乙己》《變色龍》《愚公移山》等,都為學生寫讀后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特別是讀后感將課本與學生的生活直接聯系起來,帶著學生從書本走到書外,可謂活學活用。

5.對能喚起學生回憶、能激發學生情感的文章,進行仿寫訓練

如學了《散步》《荷葉 母親》《背影》《秋天的懷念》等體現家庭親情、母愛的文章,布置學生寫自己的家庭親情故事或者家庭成員;學了《我的老師》《王幾何》《羚羊木雕》等體現師生情、同窗情的文章,布置學生寫自己的老師或者同學;學了《濟南的冬天》《春》《夏感》等描繪自然之美的文章,布置學生寫自己眼中的大自然,發現身邊的美,用文章贊美自然。

二、推行常態化的作文評改方式,自評、互評與師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評價更加立體,讓評價更加高效,讓評價更加及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目標指出:“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因此推行一種常態化的作文評改方式對于作文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

1.自評

組織中學生進行作文自評自改,這種做法不但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到的知識得到應用,而且還使閱讀教學得到進一步深化;既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促進了語文第二課堂的開展。

2.互評

充分發揮學生在作文評價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變一支筆批改作文為幾支筆,甚至幾十支筆批改作文。在評改別人的習作時,相互觀賞比較,相互啟發,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學有榜樣。

作文互評互改,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在整個過程中,促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興趣盎然。將書面表達與口頭表達融為一爐,把被動地接受變為主動地參與。

三、搭建常態化作文展示平臺,增進交流,相互激勵

寫作本質上就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但是由于平常作文交流還太少,學生寫作的成就感遠遠未能被激發。為學生另外搭建一座常態化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獲得自信。

1.搭建班級交流平臺

如在教室布置班級優秀作品展覽欄,組織學生編寫班級優秀文集,督促學生整理個人文集等,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成就感。

2.搭建網絡交流平臺

信息化年代,學生很習慣網絡交流,博客、空間等,都是交流文章的很好的平臺。

總之,“不動筆墨不讀書”,把作文訓練與語文閱讀教學、學生生活緊密結合,并通過形式多樣的評價,通過有效的交流平臺,力求通過常態化的寫作訓練,讓學生習慣作文,熱愛寫作,讓作文訓練成為語文學習的一種常態。

篇7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能力;培養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作文在高中語文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作文不僅是語文高考中的重點,通過作文還可以看出學生知識積累、語法掌握、詞匯運用、邏輯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水平,可以說作文是衡量一個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標準。反觀現在的高中語文課堂,很多學生的作文能力實屬堪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課文教學與作文訓練相結合

在高中課程設置中,作文并沒有單獨作為一門學科進行教學,而是作為語文學科的一部分,由語文科任老師在語文課時中選擇時間進行教學。為了讓作文教學更加高效,教師可在日常課文教學中,融合作文訓練進行整體教學。

例如:教師在講解《琵琶行》時,可以讓學生對其進行翻譯訓練。通過翻譯課文,既能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所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當學生可以熟練翻譯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選段進行賞析、評論,這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有很大的益處。

二、作業設置與作文訓練相結合

在高中語文的作業設置上,很多教師喜歡布置一些練習冊和卷子的作業,其實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與寫作訓練相關的作業,在鞏固課堂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拿來主義》時,可以將作業布置成讀后感,并對讀后感做出相應的要求,即讀后感要有“課文簡介”“課文分析”“自身見解”三部分。通過這樣的作業設置,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課堂知識,還可以通過寫讀后感有效鍛煉自身的寫作能力。

三、日常閱讀與作文訓練相結合

篇8

可是就這樣一本普普通通甚至有點特殊的電子小說,卻讓自己百看不厭,也讓自己感觸頗多!

這本書其實寫的故事并沒有多么的轟轟烈烈,也只是寫了兩個男生之間的故事,就是從一開始的不情愿,到后面的心甘情愿,好像就在平淡日子的細水長流中,讓我們感受到了感情的真摯!

記得自己在小時候,老師讓自己寫讀后感的時候,自己總是喜歡寫一些特別大,特別空的話,就是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多么的吃苦耐勞,多么的不畏艱辛,多么的聰明或者多么的優秀,我們應該從主人公身上學到什么的東西,甚至我們長大以后也應該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樣之類的話!

自己也清楚的知道,如果作為學生的作文,以這樣的方式寫讀后感,肯定能夠獲得高分!但是自己在這里想說的,這本小說改自己的感受,并不是說故事中的倆個人有多么的優秀,或者兩個人經歷了生活的多么的不容易!

只是想從這兩個人的故事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實!

都說是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是直到后來自己才真正的感受到,原來真正貼近生活的藝術才是最能夠打動人心的!這本書中的兩個人也告訴自己說,其實在現實的婚姻生活中,沒有太多的轟轟烈烈,有的只是細水長流的柴米油鹽!

篇9

學語文,重要的是要多讀書,讀好書。增加閱讀面。只有那樣才能使學識更加淵博,小孩子嘛,都喜歡看漫畫之類消遣書,畢竟年齡還小。可爸媽總是苦口婆心的說,多讀些名著,那樣對自己有好處。我們是為了你好。他們天天在我耳邊嘮叨,不厭其煩。甚至多次沒收我的漫畫書。我千方百計的偷看漫畫,爸媽也千方百計的沒收我的漫畫,提起那段日子,真是無窮的辛酸啊。

增加閱讀量,就必須要多讀書,可是學校課業很緊張,幾乎沒有時間看書,可是,爸媽總是犧牲我玩的時間來看書,還要求寫讀后感。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精神讓人感動,可是,當淚水滴答滴答的落下,誰又能知道我的難處呢?在篇篇優秀的讀后感后,誰又知道我是怎樣才讀完一本書的嗎?只注重作文質量的你們,為什么不想想在多少個炎炎夏日,小伙伴相約去游泳,只有我還在桌前苦讀,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只有我頂著睡意趕那些讀后感。都說,苦盡甘來。可是,無盡的苦,什么時候才能到頭?

記得有一次,爸媽要我讀《簡·愛》這本書,當時我正在準備考試,沒有閑工夫讀書。爸媽說,你把你看電視、玩的時間節省出來,就有足夠的時間看書了。無可奈何的我,只好勉強同意,同時也犧牲了我的休息時間,讀這本我根本不愿意讀的書。其實我根本沒有多少玩耍的時間,但我還是硬擠出一些來。可是,還是耽誤了復習,考試結束,另老師寒心,另同學驚訝,另父母失望的成績還是擺在我的面前,白紙黑字,上面紅紅的對鉤和叉叉,還有那刺眼的分數。回去,父母批評我,當我反駁是讀書的問題時,他們還批評我是我自己不愿意犧牲玩的時間造成的。真是沒理攪三分。那天,我哭了。眼淚流進嘴里,哦,原來淚,是苦的。

當然,我不會那么輕易的就服輸,小小年紀,誰愿意讀那些又厚又難懂的所謂的名著呢?我也曾經罷休過,和父母大鬧,不在看那些讓我頭痛的書,不在寫那些令我攪盡腦汁的讀后感,不在犧牲自己的時間來做一些在我認為沒有意義的事情,在反抗了一段時間后,父母因我浪費了許多時間而生氣,很生氣,喝令我必須繼續讀書。我很不服氣的大聲反駁:“我的語文成績已經很好了,作文寫的也不錯了,你們為什么還叫我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我沒有那么大的野心,我知足者長樂行吧?我已經累了,別在逼我了!”那天,一個巴掌落在我的臉上,火辣辣的……

篇10

關鍵詞:小練筆;仿寫;縮寫;擴寫;續寫

古語有云,不懂筆墨不讀書。可見讀書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與寫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課堂小練筆是基于教材的閱讀與賞析而做出的簡短寫作的過程,因此小練筆可以聯系閱讀與寫作,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練筆來降低作文的難度,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小練筆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隨機地學寫一些小片斷、小段落。它一般篇幅短小,機動靈活,形式多樣,切入口小,訓練點廣,難度低,學生沒有畏難抵觸的情緒,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種省時有效的途徑。這種練習兼具人文感悟和語言表達的功能,是一種方便操作的讀寫結合新形式。

一、小練筆的形式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小練筆形式多姿多彩,靈活多樣,但是其最主要的形式主要是有擴寫和縮寫、仿寫和續寫以及寫讀后感這幾種形式。

1.擴寫與縮寫

擴寫和縮寫是相對的兩種形式。擴寫是指根據原本語句簡單的句子或段落,添加各種修飾詞和句子成分,擴展原文,使原文更為豐富多彩。縮寫是指將原本語句較多、內容豐富的內容縮寫,用簡單的句子或段落表達出來。在小學語文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擴寫或者縮寫文章中的某句話、某個段落。比如在教學浙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李時珍》時,教師要求學生縮寫全文,學生縮寫的都非常好。一位學生這樣寫道:“李時珍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和藥學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醫生,他處處向父親學習,并在22歲時開始行醫。為了補充舊的藥物書的缺點,他決定重新編寫藥物書,花了27年時間,編成了《本草綱目》。”這位學生的縮寫中,不僅包含了課文的一些關鍵內容,同時語言十分簡潔,意思明白清晰,可謂是一個成功的縮寫。

2.仿寫與續寫

2.1仿寫

任何一個人的寫作都是從仿寫開始的。小學生沒有接觸過寫作,因此要想訓練他們的寫作能力,就應該從仿寫入手。觀察他人的習作,在閱讀、理解中學到寫作技能,降低寫作難度。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例子,指導學生進行仿寫,降低習作的難度,激發他們習作的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習作能力。

2.2續寫

一些課文在結尾處會有留白,或者是開放式的結尾,令人感覺到意猶未盡。我們可以在這樣的課文教學中要求學生續寫結尾,以自己的想象為課文加結尾。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可以寫出形形的結尾,興趣也被大大激發了出來。

3.讀后感

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人文性很強的課文,它通過充滿真情實感的故事內容,向學生傳達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給學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學習這類課文時,在學生的學習達到情感的處,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小練筆,讓他們把在閱讀中獲得的感悟和積蓄的情感凝結成文字。

二、小練筆的特點

1.短小精悍

一般來說,小練筆都是篇幅短小的,在課堂上以十分鐘甚至更少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筆,進行擴寫、縮寫、仿寫、續寫,或者簡單寫寫讀后感。這樣的小練筆字數較少,短小精悍,學生寫作的時候不會感覺到無話可寫,也不會感覺到難度太大。相對于動輒600、800字的小學生作文,小練筆只有一二百字,卻又有主題,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形式。

2.靈活生動

由于篇幅短小,小練筆又具有了靈活生動的特點。在進行小練筆時,一般都是“隨文練筆”,即教師根據課文或者閱讀教學中的文章特點來安排練習形式,可以隨意安排,形式十分靈活。比如在教學浙教版第五冊第三單元中的《這是我小學的老師》時,教師要求學生描寫自己最喜歡的一位老師,可以進行肖像描寫,也可以寫發生在老師和自己身上的一件事,還可以寫自己想要對老師說的話,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是靈活生動的。

三、小練筆對于語文教學的意義

1.對于語文基礎知識的意義

小練筆是根據所學內容進行擴寫、縮寫、仿寫或者續寫,其基礎是語文知識的學習,也就是說小練筆是基于語文基礎知識的練習,學生需要學習基礎的字詞句以及擴寫、縮寫、仿寫或續寫的技巧,才能完成小練筆。在小練筆過程中,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詞語,積累更多的句子,對課文也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所以在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小練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對于閱讀的意義

在課文的閱讀與學習中,學生的認識可能比較淺顯,難以理解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而通過進一步的擴寫、縮寫、仿寫、續寫以及讀后感,學生可以再次反思文章,在文章的基礎上進行練筆,對文章的閱讀會更加認真、更加深入、更加高效。

3.對于作文教學的意義

小學生的習作水平難以提升,其主要原因就是素材積累不足,加之作文要求一定的字數,學生不免會在寫作時“湊字”,這樣的“湊字”會使作文越來越難寫,使學生越來與懼怕作文。但是在素常的教學中多進行一些“小練筆”,字數并無限制,學生可以盡情地抒寫,并且在練筆中慢慢掌握寫作的技巧,積累詞匯和語句,降低寫作的難度,逐漸對寫作產生興趣。由此可見,小練筆對于作文教學可謂功不可沒。

四、結語

并非每位教師都可以充分認識到小練筆的意義,甚至還有一些教師認為課堂小練筆浪費時間,所以很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練筆。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課堂小練筆短小精悍,靈活生動,又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有幫助,因此只要我們悉心指導,認真評價,小練筆自會為我們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夏清紅.小學語文課堂小練筆教學策略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10)

[2]朱友清.小學作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