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英語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03-20 11:47: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年級英語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情感;生活;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0B-0053-01
在英語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們的老師在對教材的理解、教法的研究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在教學中由于受到“考試、考核”這些指揮棒的牽引,存在著一些缺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忽視對學生英語學習情感態度的培養和對學生真實生活的關注以及學生真實語用能力的培養……本文筆者將結合課堂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就普遍存在的失當現象進行剖析并提出改進建議,從而優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一、改變“知識中心”理念,激發學生積極學習情感
【案例1】在教學牛津英語(譯林新版)七年級上冊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中Task板塊時,授課老師首先通過師生間的自由交談詢問Millie學校的情況,Is/Are there...? 了解學生上學的方式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然后老師出示人物Liu Yi,介紹Liu Yi是Millie的penfriend,告訴學生Liu Yi看了Millie的介紹,她也給朋友Millie介紹了自己的學校,通過問題What's in Liu Yi's school?和How does she go to school?讓學生展開閱讀提煉文本的主要信息,接著就帶領學生逐詞逐句地進行講解和認讀,最后通過“T or F”練習進行鞏固。整節課學生的興致不高,老師的問題通常是自問自答。
【分析及解決措施】案例中,老師注重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獲取和提煉,卻忽視了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老師自問自答。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適當的調整:①Quickly respond:通過快閃圖片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溫故知新”,激活學生知識儲備;②介紹人物Millie:出示人物Liu Yi,讓學生猜一猜Who is she?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探索的欲望,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展開閱讀活動;③Draw Liu Yi's school: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活動,通過閱讀畫一畫Liu Yi的學校平面圖,并嘗試進行介紹,引導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④Where is Liu Yi's home?讓學生讀一讀,設計了開放性的問題Liu Yi的家會在哪里?讓學生進行猜想,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改變“知識為中心”理念,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情感態度,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二、改變“書本中心”,關注學生真實生活實際
【案例2】在教學牛津英語(譯林新版)七年級上冊Unit 4 《My Day》中Reading板塊時,授課老師首先通過Free talk展開交流和對話,復習背景知識,接著老師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Who is the letter from/to? 然后通過表格讓學生細讀找出Millie的活動及相應的時間,帶領學生學習新詞匯,操練句型When does Millie...? 讓學生梳理語篇信息,最后完成書本練習,并通過填空進行復述。
【分析及解決措施】案例中,老師充分運用教材,帶領學生進行閱讀,獲取信息,卻忽視了學生的真實生活,知識變得機械呆板,脫離了課文學生難以將所學的語言進行靈活運用。筆者在教學中巧妙利用生活展開教學活動:①影子游戲:通過學生的“生活照”,讓學生猜一猜What does she/ he do? 讓課堂更具趣味性和生動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并自然引出人物Millie的相關活動;②預測和閱讀:讓學生結合Millie的活動展開預測When does she do morning exercise/...?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學習閱讀;③拓展活動:結合閱讀內容進行復述鞏固,并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展開語言運用。
三、改變“考試中心”,引導學生靈活語言運用
【案例3】在教學牛津英語(譯林新版)七年級上冊Unit 6《Food and lifestyle》 中Reading板塊時,授課老師首先通過“魔力眼”讓學生根據老師所畫的圖片猜一猜What's this?激活學生的知識經驗,然后要求學生閱讀文本找出What do they eat? How do they live? 讓學生迅速找尋文本的重要信息,然后通過true or flase進行判斷,引導學生關注細節信息,并在細節閱讀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分辨詞語healthy/ fit等,并通過練習進行鞏固。
【分析及解決措施】案例中,授課老師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閱讀技能的訓練”和“習題練習”中,而忽視了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改變:在通過魔力眼迅速“溫故知新”后,老師可以通過表格的方式帶領學生展開閱讀活動,在學生尋找信息、填寫表格的過程中讓學生讀、理解詞語,訓練學生聯系上下文有效理解詞語的能力;接著老師通過問題Whose lifestyle is healthy?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語言展開交流和運用,然后讓學生制定“the healthy lifestyle”,并進行介紹,評選出“最佳生活顧問”,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語言實踐,課堂變得妙趣橫生。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當不斷加強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堅守課堂陣地,打好課堂戰役”,改變“知識中心”,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情感;改變“書本中心”,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學習“活”的語言;改變“考試中心”,引導學生靈活語言運用,讓學生“學活語言”,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實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篇2
一、巧借微課,激發學習興趣
語言學習中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是興趣。只有學生有興趣學習,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得益于網絡技術的發展,教師可以以教材為依托,尋找適合的微課設計切入點,以微課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設計和制作微課時,教師要尋找其中的“興奮點”,并加以引導,從而帶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欲望。
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英語中的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這一單元時,教師以微課激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本單元的languagegoal 是talk about abilities,即談論能力。教材中的內容貼近學生,為此,教師設計微課的主要內容是關于不同的俱樂部,里邊都是加入俱樂部成員活動的剪影。通過微課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學生能很快融入情景之中。在微視頻準備結束前,展示了帶聲音的問題:Do you want to join us?Join us now.教師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教師再與學生互動:There are different clubs, such as art club, chess club, music club, swimming club, English club. Which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in?由此,學生開始互動起來,課堂氛圍開始活躍起來。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巧借微課創設情境,利用學生熟悉的情景吸引學生,再設計問題,給予學生交流的時間,從而營造熱鬧的學習氛圍。在設計和制作微課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激趣的目的。也就是說,制作微課時,要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并以學生喜愛的方式制作。
二、巧借微課,突破學習重點
英語學習中,每一單元都有重難點內容,如何突破這些重難點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尤其是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往往反復舉例、反復講解,但都沒有多大的成效,學生聽完依然一頭霧水。此時,教師便可以充分利用微課,幫助學生突破語法學習難點。針對單元中的語法內容,教師可以細化講解,并制作成微課形式,引導學生先觀看微課,再適當講解。
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英語中的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這一單元時,教師以微課突破語法學習難點,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本單元的語法聚焦于more,less,fewer的用法,三個都是用來表示數量的多少。學生們對于它們的用法感到混淆,不知道何時應該用哪個。針對此,教師設計并制作了微課。在微課中,教師首先講述了more,less,fewer的原級,如more的原級是many和much,由此,學生很容易感知more后面既可以加可數名詞,也可以加不可數名詞。其次在微課中,教師再利用形象的舉例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如There will be more people in the future. I have less time to talk to you.等。在這個環節,教師可以增設課堂互動,引導學生參與舉例,強化學生學習運用。最后,在微課中,教師再系統總結三者的用法,并強調當學生忘記如何運用時,可以先寫出它們的原級。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巧用微課,將語法學習一一細化講解,從而促進學生消化吸收。如果在微課講解后,學生仍然不夠明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下載微課到移動工具,方便隨時觀看。
三、巧借微課,促進學習討論
討論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通過討論,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這與新課改提倡的生本教育相吻合。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雖然也設計討論環節,但是學生對于討論并沒有多大的激情。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巧借微課,以微課促進學生的學習討論。
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英語中的Unit 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這一單元時,教師巧借微課促進學生討論,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本單元的Language goals是talk about customs and what you are supposed to do. 結合此目標,教師設計的微課是各國的習俗片段、剪影,將其以圖文音形式向學生展示。在觀看微課過程中,學生仿佛進行文化之旅,吸收到不同的文化信息。在微課播放結束后,教師出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What do you know about customs in foreign countries?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when visiting a foreign country? 學生圍繞此展開激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認為“learning social manners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學生各抒己見,英語課堂充滿活力。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首先借助微課,引導學生感知不同國家的風俗禮儀,然后再趁勢提出討論問題,讓學生以討論的方式參與英語課堂。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斷開闊,課堂也愈發熱鬧起來。作為教師,可以適當參與學生的討論,并給予一定的引導。
篇3
(1)素質教育原則:教師要以素質教育作為中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教學原則,以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為目的進行教學,在對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進行基本訓練的過程中形成學生的英語語言素質。
(2)交際性原則:交際性原則主要包括:語言是表達意義的體系;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際;語言的主要單位不僅是語法的結構特征,還應包括功能范疇。依照以上指導原則,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發揮多媒體教學功能,為學生選擇適合的視聽材料
多媒體教學是英語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因而多媒體視聽材料的選擇就顯得尤其重要。選材時一要注意語音語調要標準純正,二要注意難度要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適應。選材難度過高,學生聽不懂,這會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學習;反之若選材難度過低,會讓學生聽起來索然無味而失去興趣。在眾多的多媒體視聽材料當中,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選擇,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加深。
2 以聽說作為切入點,推動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
下面是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Unit 2的一個非常成功的教學案例的片段,從它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中我們可以看出以視聽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以口語練習作為學習和鞏固新知識的主要方法,對英語課堂教學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以下是其中的兩部分內容:
2.1 教學手段:①導入新課時用 VCD 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使學生在VCD 的影視片段中對本單元的內容有初步的認知。②多方位使用 VCD 畫面和電腦多媒體動態效果,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認知。③利用學生對自己喜好內容的表述進行一般現在時的教學以及使用不同人稱時動詞的變化。
2.2 教學理念和教法:①采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法,在不同類型影視片段的展示中進行名詞和形容詞教學。②通過問卷調查讓學生在采訪的過程中練習本單元的主要句型。③ 讓學生在轉述的過程中學習第三人稱下動詞的變化以及連詞的用法。④ 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口頭訓練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⑤ 新知識的學習在本單元最終以筆頭練習加以鞏固。
3 以學生為中心,在反復的交際性實踐中培養語感
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的領悟感知能力。英語的語感包括在聽說活動中人們對英語思想內容的正確理解和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等。語感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自然形成的,它內含大量的語言感性知識和一定量的理性知識,它是語言素質層面的東西。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感呢?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 通過聽力課和課文教學安排好聽說訓練。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聽,從聽不懂到聽懂,從部分理解到全部理解,從重復原句到模仿表演,逐步產生對英語的良好感覺。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大量安排學生用英語說話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開口,積極參與,完全浸泡在英語的海洋中,在充分的語言實踐中學習知識,培養語感。
3.2 積極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實際運用語言的條件。課后要引導學生多聽英美人士朗讀的磁帶,多看英語電視節目,多參加英語角活動等,要引導學生多做英語聽說練習,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英語、使用英語,從而提高聽說能力。
篇4
一、新課程標準對英語詞匯教學的新要求
學英語最難的是什么?無疑是背單詞,這是學英語的一大難關。“詞匯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類的思維活動是借助詞匯進行的,人類的思想交流也是通過由詞構成的句子來實現的。沒有詞匯,任何語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詞匯教學是最基本的初中英語教學,記憶并熟練掌握運用大量詞匯是檢驗和衡量英語學習效果的主要標志。根據2000年開始在全國各地中學實施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初中生畢業時應學習和掌握3000個左右單詞和400~500個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這樣的要求與過去相比有較大提升。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卻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學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也牽制了英語各方面技能的提高。
這一情況既反映了英語詞匯在英語學習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又對我們的英語教學,尤其是詞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二、新課程標準下在英語詞匯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在新課改的帶動下,多媒體信息技術已走進了我們的英語課堂,以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為英語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特別為英語詞匯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和技術條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運用多媒體輔助詞匯教學,生動、形象、直觀、信息量大、互動性強,很好地解決了傳統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孤立、單調、缺乏互動性的弊端,有利于優化詞匯學習效果,促進傳統詞匯教學向全新、高效、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因此,要攻克英語詞匯教學這一難關,多媒體信息技術是最理想而有效的輔助工具。
三、利用多媒體輔助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實踐案例
基于以上理論基礎和教學原則,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以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多媒體輔助詞匯教學的方法,大幅度提升了詞匯教學效果。
1.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圖、文、聲、像有機結合,全面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提高學習效率
認知心理學對記憶率的研究發現:“學習同樣的材料,如果單靠聽覺學習,3小時后能記憶獲知的70%,3天后將為10%;單靠視覺,3小時后記憶中留存72%,3天后降為20%;而如果聽覺和視覺同時使用,則3小時后保存記憶85%,3天后留存記憶65%。”由此可見,記憶詞匯要靠眼看、耳聽、口讀、手寫等綜合運用才能達到最高的記憶效率。光背不說、光背不寫、光背而不用心看,這樣都達不到良好的效果。而多媒體卻為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教師教授詞匯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把詞匯加上聲音、圖像、動畫等,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等多種感官,培養學生運用音、形、義三個方面的綜合,利用多種感官的協同來識記單詞,自然能達到快速高效記憶詞匯的效果。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中有關各學科的詞匯時,我先在幻燈片中展現不同學科課堂的照片,并配上單詞標準讀音,使學生既聽到單詞的讀音,又看到直觀的畫面,記憶起單詞自然就更快更準,而且興致也更高了。
2.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不便帶入課堂的實物以圖像方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介紹詞匯
通過展示實物來教單詞一向是英語詞匯教學中運用得比較廣泛且有效的詞匯教學法之一。但很多實物是不方便帶入課堂的,而多媒體就以其便捷的獨特優勢,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例如,在教授八年級上冊中各種動物的詞匯時,我將要學的各種動物的詞匯都以生動形象的圖片在多媒體課件中呈現出來,并讓學生根據每幅圖回答“What is this?/What are these?”學生通過直觀地觀看圖片,既獲取了詞匯的知識信息,又深刻體會了詞匯的意義,從而達到快速高效識記單詞的目的。
3.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只有讓學生本身對英語詞匯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使整個學習過程變得輕松而容易。學生興趣的提高離不開生動形象的教學素材,多媒體以其圖、文、聲、像并茂的優點,徹底改變了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是營造一種能使學生主動參與,興趣濃厚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耳目一新。“只要學生對這些鮮活的圖畫、照片等發生興趣,就能極大地提高高效記憶外語單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會在短期內記憶大量的外語單詞。”一旦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學起詞匯也就輕而易舉了。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中有關天氣的詞匯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詞匯的印象,我運用多媒體動畫演示了天氣變化的全過程。在課堂上我只要點擊鼠標,風聲四起、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傾盆大雨等一系列情景就都“聲像并茂”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的注意力和興奮點都立刻被調動起來,對這些詞匯自然印象深刻。
4.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對詞匯進行鞏固、復習與檢測
“學得快,忘得快”,這是所有外語學習者在詞匯學習過程中的通病,因此,和遺忘作斗爭是詞匯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反復重現學過的詞匯才有利于鞏固,詞匯的記憶效率正取決于學生接觸詞匯的頻率。有了多媒體的輔助,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地利用課件,有計劃地安排詞匯的重現再認,及時鞏固,最大限度地提高記憶效果,預防“今天記明天忘”的現象。例如,我常常將平時積累的大量圖片逐一呈現,讓學生根據圖片說出相應的詞匯,大大提高了復習效率。
5.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游戲和競賽,增強詞匯教學的趣味性
游戲競賽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在詞匯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設計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和競賽活動,可以使機械枯燥的詞匯教學變成學生積極參與并樂在其中的學習過程,而傳統的黑板是永遠無法實現這種效果的。例如,在學習了八年級下冊各種服裝的詞匯之后,我讓學生做了個記憶游戲,我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在幻燈片中快速呈現了十幾張服裝圖片并進行計時,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記下所看到的服裝并說出相應的英文單詞,同時回答跟圖片內容有關的問題。結果學生們都表現得非常踴躍,在輕松有趣的游 戲氛圍中,就連一些原本較難掌握的詞匯也變得容易多了,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總之,在新課程下,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改革是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眾多優勢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為這一改革提供了契機,注入了活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恰當、合理、有效地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我們的英語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為教學服務。若能如此,必能徹底改變目前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學生怕、困難大、效果差的局面,大幅度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杭寶桐.中學英語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篇5
一、“名師導教”凸顯名師的“導”
名師導教是指由名師工作室成員指導英語學科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主體是“名師”,核心是“導”,目標是“教學實創”,最終目標是打造高效英語課堂。下面筆者從導教的四個方面闡述“導”的過程。
1.導情。導情是指名師工作室成員把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愛傳遞給其他老師。具體途徑有:①成立名師工作室,樹立教師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全體教師積極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②開辦名師講座,由名師工作室成員講述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以此激發全體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③開展師徒結對活動。通過以上幾種途徑,把名師工作室成員具備的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傳遞給青年教師,引領青年教師的成長。例如,陸璇老師在名師工作室成員的指導下,教學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被列為自治區級名師培養對象;李濟菲、龐儒、林德蘭等青年教師通過與名師工作室成員結對子,教學能力提升很快,在全國、自治區級教學比賽中均有出色的表現。
2.導備。傳統的集體備課形式單一,教師備課比較被動,且容易流于形式。老師們希望通過耳聞目睹優秀的教學案例,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為此,2010年春季學期,在名師工作室成員的組織下,老師們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一起討論教學活動的設計,商討教法、學法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等,經歷了“各抒己見名師點撥心領神會身體力行”的導備過程。
例如:在導備環節,針對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九年級《Unit 8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第1課時的教學內容,首先由備課組老師闡述對教材的理解及教學方案的設計。備課組的林德蘭老師認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掌握以下短語動詞:cheer up,set up,give out,come up with,hand out。在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引導下,備課組全體教師一起分析教學內容,最后得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短語動詞這一知識目標的同時,關注情感目標的教學。有了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引領和同伴的幫助,林德蘭老師意識到自己在備課時思考得還不夠周全,在重新確定教學重點后,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
3.導課。經過長期的積累與沉淀,名師工作室成員們在教學中逐漸形成了“3E”風格,即Enjoyable(有趣)、Emotional(有情)、Effective(有效)。導課的具體做法是:名師授課,全體教師聽課名師與聽課教師共同交流,并各自反思聽課教師學習名師的教學聽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教案、調整教學,自己授課。
例如:林德蘭老師在聽了名師工作室成員呂英明執教的人教版新目標九年級Unit 8第1課時后,發現呂老師的授課呈現出“快節奏、大容量、高效率”的特點。輪到自己上課時,她發現自己安排的教學內容過多,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很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于是,她再次認真分析了呂老師的教學過程,并積極請教。在呂英明老師的指導下,林德蘭明白了教學設計要符合本班學生的學情,做到有所取舍,有所側重,有所突破。最后,她決定先舍棄教材中“3a”這部分內容,側重教學課文中的短語動詞,同時調整了教學思路,修改了教學方案。教學時,林德蘭還“偷”用了呂老師教學短語動詞的方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別人的方法有哪些”這一問題,同時增加了朗讀、交流、漢英互譯等練習,加強了學生對短語動詞的記憶和鞏固,整節課的教學讓人眼前一亮。通過名師導課,青年教師從名師工作室成員身上學到了處理教材的技巧,懂得了巧妙安排教學環節,提升了執教水平。
4.導思。在執教老師授課完畢后,名師工作室成員會組織老師們進行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評價方式由傳統的以“他評”為主轉為以“自評”為主。反思的具體內容有:授課教師找出自己教學中的3個亮點、2個不足、2個改進,簡稱“322”評課。通過導思,名師工作室成員和授課教師、聽課教師互相幫助,相互借鑒,共同成長。例如:林德蘭老師執教人教版新目標九年級Unit 8第1課時后,不知道自己的教學亮點是什么。這時,名師工作室成員和聽課老師就會對她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找出教學亮點,比如:能夠運用圖片創設情境展開教學;教學環節過渡自然;抓住本節課的中心話題,引導學生關注他人與社會,完成了情感目標的教學。找出教學亮點后,林德蘭也發現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比如:上課節奏過快,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消化和吸收新知識;開展活動的鋪墊不夠充分。在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幫助下,林德蘭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改進措施。比如:適當放慢教學節奏,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要讓學生做到口動、耳動、手動,還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關注生成,聽說課中“說”的練習要由控制性的“說”過渡到半控制性的“說”,最后才到非控制性的“說”。
通過多次導備、導課、導思,林德蘭老師的教學有了明顯的進步,逐漸學會了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名師導教”的做法發揮了名師的帶動、引領和示范作用,全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促進了整個英語教師團隊的成長。
二、“教學實創”凸顯教師的“創”
教學實創是指在名師導教的基礎上對英語教學教研進行實踐與創新,概括為“五創”。五創的主體是教師,核心是“創”,它既是“四導”的目的,又是高效英語教學的保障。
1.創建科研型的教學團隊。隨著課改的深入實施,頻繁更換英語教材的現象時常發生。老師們發現,雖然教材在變,但是英語的“課型”和“話題”是不變的。因此,名師工作室成員通過“主題式”“案例式”“課題式”等教研方式來創建科研型教學團隊。例如:主題式的教研方式主要針對教學中的某個主題或話題開展研究,由名師工作室成員指定一個主講人對所研究的主題進行5至10分鐘的講解,再讓每個組員將收集到的材料與大家進行交流、分享,老師們可以根據“主題”結合平時的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最后由名師工作室成員進行講解,使老師們加深對主題的認識。一個主題或話題研討結束后,每個成員必須撰寫學習體會,通過評比和交流,使教研主題或話題向縱深推進,增強教研工作的實效性。又如,案例式的教研方式主要針對某個教學案例或某個課型的教學開展研究。做法是:首先由教研組通過調研確定一種課型,然后挑選一位老師圍繞這種課型執教一節課,課后由執教老師進行反思,最后全體教師圍繞執教老師的教學進行點評,評價內容包括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教學策略的使用情況、教學創新等,要求找到改進教學的切入口,鮮活的案例分析使老師們受益匪淺。
2.創新教育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的仿真性、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為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多媒體的可重現更適用于課內與課外的復習與鞏固。比如,在執教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上冊《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一課時,一位老師播放秋游的視頻導入新課,并讓學生結合視頻談談這次“trip”的經歷,很快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當學生在視頻中看到“自己”時,想用英語表達想法的愿望非常強烈。又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既注重了對尖子生的培養,又不放棄對學困生的關注。再如,注重開發校本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朱杏老師編寫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校本課程系列》叢書之《趣味英語》深得北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專家好評;由呂英明、羅國卿和張穎等老師編導、學生表演的課本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獲得北海市社區文藝表演優秀獎。
3.創設高效課堂教學活動。在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下,老師們根據教材特點,結合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了“二次創作”。比如,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等進行適當的取舍、調整和補充。老師們在分析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下冊《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Section B》內容時發現,本課的教學內容繁多,安排順序欠合理,如果按部就班展開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為此,老師們積極開動腦筋,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刪除文中3b部分內容,把文中4c部分內容設計為對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復習,把文中1a和2b兩部分內容設計為Pre-reading(讀前)活動,由學生閱讀文中3a部分內容,在While-reading(讀中)活動中形成Alan’s report card,并把描述Alan’s report card作為Post-reading(讀后)活動。最后,把文中的3c部分內容作為課外作業,讓學生以寫信的形式談論自己的report card。這樣處理教學,巧妙地利用了教材提供的內容,優化了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節省了教學時間,在沒有降低教材難度的基礎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名師工作室成員們帶領老師們探索出了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原則。比如:教學活動的開展要注重目的性、實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學生活動要有鋪墊,注重過程;教學實踐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活動的開展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等等。
4.開發有特色的課外作業。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們發現,很多練習題和參考資料都無法完全照顧學生的差異性。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從2004年開始,老師們參與了校本課程“課課通”課外作業的設計和編寫。目前,已經編寫出初中英語冀教版和人教版七年級和八年級的“課課通”,中國外語研究中心黃國斌主任對此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此外,老師們還制定了一套“課課通”編寫原則,具體要求是:圍繞當天的教學內容,作業力求充實、完整;嚴格控制題量,使學生能在15—20分鐘內完成;作業題型力求新穎、多樣化;根據教學實際設置題目難度;注重對新知識的練習和對舊知識的鞏固;對重點知識進行反復訓練;重視每個單元中最后一課的練習設計。
5.創編高質量的英語測試題。不少教師在出測試題時喜歡直接從網上下載,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考試難度、區分度、考試信度不夠真實。為了體現“學什么,練什么,練什么,考什么,讓學生練出信心來,考出成就感”的教學理念,名師工作室成員把創編測試題作為開展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指導老師們根據教學實際創編初中英語人教版系列單元測試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創編英語測試題時,老師們必須遵守“九步八注意”原則。“九步”是指制定雙向細目表、備課組長分配任務、教師收集資料、教師獨立命題、首次討論試題、初步匯總試題、教師獨立審題、教研組多次討論并修改試題、定稿這9個工作步驟,而“八注意”指的是在技術層面的8個要求,即注意試題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時代性,注意試題素材的公平性,注意突出重點,注意考點的覆蓋率,注意試題難、中、易的比例,注意題量要適中,注意主觀題和客觀題的比例,注意在語境中考察知識和能力。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老師們創編測試題有了一些新亮點。比如,收集近3年來各地中考真題或教學期刊上的精品題,按內容模塊對試題進行分類整理、篩選,通過對比研究,找出教學的切入點,達到“原創”的目的。利用集體的智慧編制出高質量的測試題,充分提高了測試的效度和信度。
篇6
現以人教版新目標七年級英語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 SectionA部分案例片斷為例。
案例片斷: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 SectionA部分; 語言目標:談論日期。
課前,我在黑板上掛了一幅掛歷。上課后,教師用英語指認掛歷上的十二個月份,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Teacher : January ,February, March…….December.(教師反復指認,學生跟著不斷地重復,直到每個學生都能讀認) 接著復習基數詞,順勢教讀序數詞。
Teacher :first ,second, third… fourth…….(反復教讀并圈出幾個特殊形式的序數詞)
為了引出日期表達,我首先從“Birthday”這一話題入手:
T: My birthday is July fourth (強調July four并讓學生反復讀)
T: My mother’s birthday is May ninth (強調May ninth并讓學生反復讀)
看來有相當部分學生能夠用英語表達日期,于是師生進行了以下對話
T:Excuse me . When is your birthday?
Sa::My birthday is July tenth (July 10th)
T: Do you know your father ’s /mother’s birthday?
Sa: ??? 接著用相同的句子問其它的幾位學生,然后進行Pairwork.(大約進行十分鐘)。接下來繼續師生對話。
T:Whose birthday is it today?Se: Me. (It is March 23th )這時我讓Se來到講臺上,并迅速從講桌的抽屜里取出一個蛋糕,并大聲對Se說“Happy birthday to you .” 同學們也齊聲跟著說:“Happy birthday to you” Se同學眼里充滿了感動的淚花。在談到如果是在家里切蛋糕慶祝時。
T:Now you will cut your birthday cake into pieces. Who do you think should get the first cake?
Se:……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說Se,有的說他的father,有的說他的mother……最后教師布置了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以后,調查家里人的生日。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要體現在教師設計教學過程中,明確它是三維目標中的基礎性目標
掌 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一項基礎性、常規性任務。在上述案例中,談論日期是它的語言目標,學習序數詞與會用英語表達月份、日期是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會用英語談論日期并進行日常交際是其基本技能。“雙基”貫穿于這一教學過程的始終。扎實的“雙基”功底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 礎,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
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明確教學目標,根據初中英語課程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的目標進行調整,觀察學生的接受能力不斷地進行評價和調整以期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各類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各種感觀都動起來。要善于創設情景使學生很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并 學會從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總之,每節課都應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畢竟“雙基”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在上述案例所反映出來的教學過程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要體現在知識、技能的學習之中
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目標,是新課程所強調的、被以往課堂教學所忽略的新要求。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增強過程與方法目標意識,在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上述案例,采用了情景展示法和實物直觀法,如用掛歷讀認月份和呈現切蛋糕的場面,都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應用教學法。 而且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恰倒好處地運用教具、學具手段,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發展。上述案例的設計過程正體現了學生認知、探知過程與獲取新知識的方法與步驟相結合,學生們能用已獲得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案例,學生學習了月份的英文單詞,到用生日話題引出日期的英文表達,最后 能通過日期表達來談論生日,從而強化了談論日期的語言目標。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不能游離于知識與技能目標之外,不能游離于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之外,不能游離于學生發展之外。從上述教學案例可以看出,整個教學設計過程是以正確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了解學生學習知識的特點,如學習日期表達必須先學會月份和序數詞的表達,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如圍 繞“Birthday”話題的一系列活動,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和主動性。這些過程和方法都是緊緊圍繞認知月份、序數詞和談論日期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所進行的,做到了在過程進行中和方法的展示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因此,那種為過程而過程,為方法而方法的教學就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融合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之中
突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維度目標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個基本理念和特征,也是教學具有教育性規律在新課程中的體現。在初中英語課堂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不能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機械生硬地進行,不能像講解知識要點一樣,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直接教給學生,而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式的。
新課標指出: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形成運用英語的技能,而且要磨練學生的意志,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情感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鞏固基礎知識和提高能力水平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創造氛圍,讓學生自 己去體驗和感悟。上述案例把學生的情感態度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如以“Birthday”為話題談論日期,談論自己的生日,讓學生帶著積極情感去學習;關于父母的生日,大多數學生都不知道(實際也調查過,的確如此),關于把第一塊蛋糕分給誰(Who do you think should get the first cake?),多數學生沒有思考過這一問題,由此教師布置調查身邊親人生日的作業。這都有效地引導學生,對學生進行尊敬長輩、關心長輩的教育,教育學生心中要有他人,從而調動了他們的情感態度。
篇7
問題教學法就是由學生自己提問,然后配合其他的學生來回答探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包括小組討論和課堂討論)、解決問題、教師總結。同時,教師可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有目的地看書學習,使學生看書不再盲目。然后,教師根據討論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有方向性的解決問題。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 問題式教學法應用的基本原則
1.適時原則。很多研究表明教師在適當的時候,把握好教學時機,是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時進行思維突破的,對啟迪學生發揮智慧是很有幫助的,也很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適時而教,便如“時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在此同時,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也要注意所提的問題要深度難度適中,語速也要適當的放慢,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跟上教師的步伐學習,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2.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概而論地教學,應該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對每個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對于個別的差異我們要針對性的教學。而且教師在開發學生思維的時候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一般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一個“序”字,這樣的過程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活躍,他們可以大膽地發言、大膽地舉手,跳躍性地思維,然后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去大膽小心地求證,使學生的創造性得到開發。
3.反饋強力化。教師在教學課程中,會有意無意的去啟發學生的思維,在啟發他們思維的同時要注意聽其言,觀其行,接收從學生身上發出的反饋信息,并及時做出相應的控制調節。想要抓住細節信息,教師要做到及時而又要“耳聽八方,眼觀六路”,要有較好的注意力,才能及時的抓獲到信息的反饋。在學生們回答完問題后,我們要做出及時的評價,鼓勵學生開動思維,調動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和贊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強化。而教師恰如其分的批評或者否定,也會使學生及時改正思維的錯誤。
三、問題式教學法的應用優勢
問題式教學法是在傳統教學法的基礎上,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都有好處的新型教學方法,在初中教學的應用中能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主要具備以下優勢:
1.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習動力。初中英語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初步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其適應性和科目趣味性較差。而問題式教學法是通過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過學生之間相同英語水平的交流和討論,使用的都是學生彼此能聽懂的語句,最后由教師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從而引出教學內容,這樣的做法簡單易行,趣味性和課堂氛圍都比傳統教學方法要好。
2.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教,學生聽。在問題式教學課堂中,學生在課前進行了簡單預習,帶著問題投入課堂教學活動,而教師通過設置情景和提出討論問題,營造了一個開放真實的問題情景,使學生能在這樣的氛圍下創新思維。真實地參與和學生之間熱烈地討論能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而在討論中彼此交流看法有助于加強理解。問題式教學法能把教材中需要解決的知識化為問題并分別展開,貼切又靈活的方式使學生在情景討論中更容易掌握知識。
3.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方式屬于填鴨式教育,就是教師講解課程內容,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點。問題式教學法則要求在討論過程和討論完成后的總結過程都要有學生使用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使用英語口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多說多練,這樣英語表達水平和整體的思維辯證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4.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問題式教學法提倡課前自學,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整體內容,然后帶著對課文的基礎印象來參與情景式的課堂討論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提出了問題即討論研究的方向,而學生則是根據這個思路和方向來充實內容,并通過小組內的合作學習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正是對研究性學習的要求,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和開闊。
四、實際運用技巧
問題式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在一開始必定會遭受各種限制和不便,以Go For It的教材為例,教材中的教學設計多是來源于英美國家的現實生活。教師在使用問題式教學方法時,應將教材內容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即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如Go For It 七年級(上)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教師可設置農村生活環境,并設計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使用講故事的方法將課本中的水果單詞盡可能多地聯系到一起。
五、英語閱讀實例
我們將利用問題教學法,以Go For It的教材中英語閱讀實例為實驗對象,具體描述整個教學過程。按照英語閱讀的模式我們把閱讀分為三個階段: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利用綜合問題教學法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思想,具體內容和流程如下:
教學案例——八年級上冊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Reading
StageⅠ 閱讀前
1.學生自問,預測主題。
Question 1: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What is this passage about?
Question 2:According to the titl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robots?(What do robots look like? What can robots do?)
2.背景鋪墊,獲取信息。
a)The introduction to robots.
b)Som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robots.
Stage Ⅱ 閱讀中
1.快速瀏覽,找出每段討論的問題。
Paragraph 1: What are robots like in movies?
Paragraph 2: What can robot do today?
Paragraph 3: Will robots think like humans in the future?
Paragraph 4: What will robots be like in the future?
2.分段閱讀,細讀每一段回答問題。
Question 1.In what kind of movies ,we sometimes see robots?
Question 2.What are robots like in movies?
Question 3.What can they do?
Question 4.What can robots do now in factories?
Question 5.What will robots be able to do in the future?
3.閱讀全文,完成課本2d內容。Fill in the blanks in this paragraph with words from the article.
學生們帶著問題可以自己尋找答案,有目的地看書。運用的閱讀技巧有:skimming,scanning,discussing,making inferences;guessing;underlining and listing;summarizing。運用的課堂互動形式有:individual work;pair work;group work;whole-classwork。
Stage Ⅲ 閱讀后
1.讓學生思考閱讀前所提出的幾個關于機器人的問題有沒有在文章中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