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導學案范文
時間:2023-04-07 22:40: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導學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文本;解讀;角度;
一、這里所說的文本,即是教材、或者說是課本、教科書。它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憑借。任何科目的教學都離不開文本的深度解讀。教師不能解讀文本,教學就是去了價值。文本的深度解讀,首先是文本的正確解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2011版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我們對初中語文教材有了新的認識,對語文老師和語文教學有了新的理解。初中語文教材是初中語文課程的集中體現,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它是一種靜態的文本。“初中語文的文本解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感知、理解、評價、重建文本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學生通過感知、理解、評價、重建文本與文本作者的對話。”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擔負著深入解讀文本的責任。語文教師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一座橋梁。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課堂教學的高度。教師解讀文本,要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基礎,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獲得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顯得至關重要,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深入解讀。
二、首先是要從教師的教學角度解讀文本。當今的語文教師,特別是我們邊疆的語文教師,好多都不注意深入地解讀文本。部分教師,從教參或現成的教案上抄一點,從網絡上下載一點,拼拼湊湊,對文本是“半生不熟”就去給學生講課,這樣,授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更有少部分老教師,憑經驗上課,以不變應萬變,不去深入解讀文本。這樣,教學中免不了會出現對文本解讀不到位,甚至會出現文本的錯誤解讀的現象,這無疑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敗筆。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要在熟悉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自己認真的去閱讀語文教材,掌握語文教學的內容,透徹地解讀文本。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知道自己該教什么,學生該學什么;也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決定自己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文本解讀決定教學的內容,決定教學的設計,也決定教學的方法。文本解讀,決定對話的質量,教師設計的問題,都應該來自于為文本,如果教師文本解讀不到位,他提出的問題可能是不著邊際的。
三、其次是要從學生的角度來解讀文本。解讀文本,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實際,不能把教師自己的解讀結果強加給學生。舉個例子:解讀七年級下冊第一課《從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第一、二遍上課,是按參考資料上講的,板書如下:
(樂) (苦)
從上第三遍開始,關注到學生的感受,主要板書改為:
百草園 ( 對比 ) 三味書屋
(游戲樂園) (求知樂園)
四、 以上兩種板書設計,是對文本的不同解讀的結果,區別主要在于對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的不同感受。為什么會把三味書屋的生活教成是“苦”的呢?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嗎?不是的。你看,在那里讀書,學生可以“到后園爬上花壇取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教師有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
所有這一切,都是小孩子自由、快樂生活的寫照,表現了兒童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自由快樂的心理。從小孩子的角度看,三味書屋的確是求知的樂園,而不是枯燥無味和苦。
五、再次是要從作者的角度來解讀文本。要想成功解讀文本,就要追溯作者的寫作目的或寫作背景。作者所選取的自然的、生活的圖景,經過思想的滲透、情感的傾注,就不再是原先的個別的生活圖像的復現,而形成了有情有境、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考的一種典型生活空間,一種藝術境界。從作者的角度解讀文本,更能理解作者寫作的緣由。例如:讀魯迅的《社戲》《從百草園到三五書屋》以及讀沈從文的《邊城》等作品。他們都是從小鎮走向大都市的,大都市里人心叵測,環境烏煙瘴氣。這些作品表現小鎮上的那一份溫馨,對童年往事的回憶。《社戲》中,偷了六一公公的豆,六一公公非但不責怪,還夸他的豆好,還要送給孩子們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更是寫了小孩子頑皮、無法無天的一面:為把何首烏而弄壞了泥墻;把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站在高高的石井欄上跳下來……
結語:
文本的教學解讀,可以根據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但最終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文本解讀決定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承明·中學語文文本教學的深度解讀·2012.11.29日
[2]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吳宏聰、范伯群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11
[4] 孫志編著·教材點睛七年級語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10.06
篇2
一.科學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首先,教師要愛崗敬業,善于學習,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其次,教學前,做到明確目標,吃透教材,心中有教材;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心中有學生。針對實際,編好導學案。再次,施教時有目的地提出難易適中的系統的問題,引領學生學習。例如,我在教學茅盾先生的作品《白楊禮贊》時,認真備好課,編好導學案,在課堂上我提出一些問題啟發學生自讀課文。如“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這句中的白楊樹“不平凡”表現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贊美“白楊樹”?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課文,積極思考,經過思考學生開始發言。有的學生說:“白楊樹生長環境不平凡,西北高原廣袤平坦。一生補充說:那里干燥,經常刮很大的西北風,在這里生長不容易。白楊樹卻生長在此。另一位同學說:“白楊樹挺漂亮,枝干葉一律向上,緊緊靠攏,皮光滑而有銀色的云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有的學生補充說:“白楊樹不光形體美,而且內在也美,力爭上游,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學生通過閱讀領悟了白楊樹“不平凡”的內涵。對“作者為什么要贊美白楊樹”的問題,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聯系1941年抗日的時代背景,把問題解決了(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老師這樣啟發閱讀,必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能力。
不過,教師要善于自然地提出問題。不斷地有針對性地把問題引進課堂,提出的問題能考慮到學生經過思考,主觀努力能回答出來較妥,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制造一些原意暫時不予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該問題的提出,有路標的作用。諸多問題,使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一張清晰的求知網絡。學生受到了實際鍛煉,長此以往,形成動腦筋的習慣,能力自然會逐漸產生。
只有科學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才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課文,積極思考,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與學生兩個積極性的關系是有機的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任何一方。教師的積極性是外因條件,學生的積極性是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二.讓學生在實際鍛煉中產生能力
“授之以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讓學生自主獨立運用學過的知識,動口、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產生能力。例如,我在教學《故鄉》這課時,就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然后提出問題。
1.作品中的“我”是魯迅嗎?
2.老屋為什么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老屋不同?
3.“我”久別故鄉,這一次回來為什么沒有好心緒?
4.文章為什么要寫楊二嫂?
5.為什么想到希望我害怕起來?等等。
學生一連提出好多問題。問題提出來了大家討論,學生實在弄不懂的地方教師加以點撥,整個課堂學生處于思維狀態,教學效果良好。教法上的改變,讓學生有創新感覺。在教學中讓學生求異,不一定都求同,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敢于思考問題,敢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將讀和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體會范文的寫法;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從現實中收集素材;再培養其布局謀篇的能力,使學生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寫出內容充實的文章。
三.建立科學訓練體系
除了閱讀教學外,還要有一定體系的訓練。將單項訓練與綜合訓練結合起來,建立科學訓練序列,由局部到整體,由簡單到復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應該先從能力角度分解,逐步培養一般閱讀能力,組成訓練體系。每個單元都有一個訓練中心,同時有一個新的訓練因素;每個單元都緊扣訓練去安排相關的知識和范文學習。學生掌握的內容單一而具體,每個單元都有較充分的時間運用新知識動手動腦去實踐。用單元教學形式安排教學活動,訓練集中,有學有練,有聽有讀有說,讀寫易于結合,既可單項訓練又可綜合訓練。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按初、高中兩大階段規劃處閱讀能力應具備的統一標準,然后分年級制定具體訓練計劃,每學期以單元教學形式,分若干訓練點,組成閱讀知識與閱讀能力訓練相結合的教學體系。這便是閱讀能力培養的科學化之路。
篇3
【關鍵詞】體驗式閱讀;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體驗式閱讀教學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應該是以生命為前提的,它直接把客觀的事物融人到自己的主觀生命意識之中,使生命處于一種積極創造和運動的狀態當中。因此,在實施體驗式閱讀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的體驗為核心,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理解文本內涵,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一、以直觀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體驗
體驗式閱讀不僅是學生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和把握,更是學生對自我生命的重構,成為自我生命的體驗者和創造者。因此,體驗式閱讀教學不僅是對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反思,而且是一種發展和創新,是學生對文本閱讀、解讀權利的充分尊重,是消除學生抵觸閱讀文本情緒的有效途徑。體驗的生成需要以直觀的感受為基礎,在閱讀課堂中,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而以直觀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獲得直觀感受,從而為學生的體驗奠定基礎。
1.借助多媒體增強學生體驗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借助多媒體的視聽功能,通過圖片、視頻等展示,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可為學生的體驗提供良好地外界媒介。以《叫三聲夸克》的教學為例,教學中讓學生多層次的物質結構是難點,教學中教師以幻燈片來播放原子的結構科學視頻,讓學生在觀看中初步了解原子的結構,從而為文本的理解奠定基礎。又如在《飛紅滴翠記黃山》的教學中,學生沒有到過黃山,要了解黃山的景色單純地靠文字閱讀會存在較大困難,教學中教師以黃山的記錄片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觀看后表述其特點,學生不僅興趣濃厚,也有了具體感知,再去閱讀課文,感受會更加深刻。
2.借助話題、故事等增強學生體驗
文本閱讀實質上是學生以自我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而不斷對作品進行解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知識是關鍵。在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更好地讓學生將自己的經驗和文本結合起來,教師可采用話題或故事形式來創設情境,從而讓學生獲得直觀體驗。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先讓以“我的童年生活”話題來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童年生活,然后再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魯迅的童年生活進行對比,從而進入閱讀過程。又如在《我們家的男子漢》的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弟弟妹妹或鄰居家的小孩,從他們身上尋找“男子漢”的特點,然后再引入“男子漢”的特點歸納,結合課文再去分析。如此,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有了直觀感受,再深入文本中去體驗,對文本的理解也就會有新的感悟,理解也就會更加深刻。
二、以合作探究來生成閱讀體驗
傳統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要方法,課堂中多是教師按照備課內容給學生將文本的內容、寫作特點等,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沒有對文本加入自己的理解,所獲得的知識也就是一些機械的知識,體驗和感悟成為空中樓閣。在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倡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自主閱讀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從而豐富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提倡合作探究式閱讀,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進行交流,豐富學生的體驗,促進對作品的理解,這樣才有助于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
1.以明確的目標來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要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自己的觀點,能有自己的理解,那就需讓學生自主地去閱讀文本。因此,在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需以明確的目標來引導學生先自主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寫作背景、作者簡介、作品主要內容是基本需要了解的。如《多收了三五斗》中故事的開端萬盛米行的柜臺前,舊氈帽朋友向米行的先生詢問米價、哀求提價、要求換現洋錢,沒有結果。一番討價還價之后,舊氈帽朋友忍痛低價糶米。這需要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學會自主感慨。為更好地落實自主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采用“導學案”來進行反饋,從而了解學生的自主閱讀情況。
2.以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
在閱讀過程中,為更好地讓學生在閱讀中生成體驗,教師可借助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學中以問題“魯迅去日本留學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又棄醫從文了呢?這些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來引導學生探究匿名信事件側重寫弱國國民受人歧視,從而激發作者要立志使自己的祖國富強起來;看電影事件側重寫中國老百姓的不覺悟,揭示了這一造成我們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這兩件事促成了作者為了祖國的富強而下決心棄醫從文的緣故。當然,教師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后,先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再引導小組進行概括,教師再進行講解。如在《老人與海》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老人為什么說:“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學生在此問題引導下合作交流,然后教師歸納總結: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說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著,人生的使命是奮斗,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
三、以實踐探究來豐富學生的體驗
通過課堂探究學生對文本獲得了一定的體驗,為增強學生的體驗,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來進行拓展,以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的體驗。
1.應用復述、概括、拓寫等方式豐富體驗
在應用復述、概括、拓寫等方式進行時,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學后教師可以小組競賽、作品展等方式進行。同時,在實施過程中,要求不宜過高,而要以學生的體驗生成為核心。以《老人與海》的拓展為例,教學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對老人人物形象的評析,學生可根據文中的句子來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硬漢精神”,關鍵是要學生能有自己的體會。
2.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拓展豐富體驗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為更好地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教師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以《濟南的冬天》的教學為例,教學后教師以“我們這里的冬天”為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分小組對當地的地理條件、天氣特征進行調查,然后和文中的冬天進行對比,在對比中深入理解“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又如在《背影》的教學后,以“父親的背影”探究活動來引導學生觀察父親的背影,然后以主題討論會“我們和父母的關系”來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感受父母的形象,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感恩之情。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去獲得體驗和感悟,在生活中豐富體驗和感悟,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培養,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在農村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要逐漸從應試教育的牢籠中解脫出來,樹立學生發展意識,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在閱讀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以此為基礎來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閱讀中,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在體驗式閱讀教學的實施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體驗,以直觀的呈現方式來讓學生獲得直觀認知,在合作探究中對文本生成體驗,通過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才能讓閱讀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手段,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