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句練習范文
時間:2023-03-21 18:04: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強調句練習,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目的 觀察和比較恩度聯合同步放療治療不能手術局部晚期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0月1日~2015年9月30日,本院 40例經病理證實的符合入選標準的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按1∶1比例隨機分入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20例采用恩度15 mg,1次/d,連續輸注14 d,間隔7 d,至少再重復14 d;聯合同步調強放療,放療采用常規分割,原發灶及縱隔淋巴結劑量DT 60 Gy~66 Gy/30 f~33 f/6~7 w。對照組:20例單獨調強放射治療,劑量、分割方式同試驗組。治療完成后按照實體瘤評價標準( RECIST )評價療效,記錄有效率(response rate, 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中位無疾病進展時間(medial progress free survival, mPFS), 中位生存時間(medial overall survival, mOS)。每周期按照NCI CTC 4.0版標準評價毒性反應。結果 試驗組20例患者中, PR 15例,SD 5例,有效率為75.00%(15/20),疾病控制率100.00%(20/20);對照組20例患者中,PR16例,SD 2例,有效率80.00% (16/20),疾病控制率90.00%(18/20);兩組中位無疾病進展時間(mPFS) (9.4 Mvs6.8 M, P=0.251);兩組主要不良反應多為G 1/2,G 3/4少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恩度聯合放療治療老年局部晚期不能手術非小細胞肺癌安全性較好,是綜合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關鍵詞:恩度; 老年; 不可手術;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調強放療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h-endostatin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 for inoperable elderly local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Methods October 1,2012~2015 year in September 30th,our hospital 40 cases of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with criteria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1: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20 cases with Endostar 15 mg,1/d,continuous infusion of 14 d interval at least 7 d,repeat 14 d;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with 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segmentation,primary tumor and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of 60 doses of DT Gy~66 Gy/30 f~33 f/6~7 W.The control group:20 cases of individual IMRT dose,segmentation method wi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After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 evaluation criteria(RECIST)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recording efficiency (response rate,RR),disease control rate(DCR),median progression free time(medial progress free survival,mPFS),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medial overall,survival,mOS).Each peri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CI CTC 4 version of the standard evaluation of toxicity.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20 cases,PR 15 cases,SD 5 cases,effective rate was 75.00%(15/20),the disease control rate was 100.00%(20/20);2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PR16 cases, SD 2 cases,efficiency of 80.00% (16/20),the disease control rate was 90.00%(18/20);no time to progression in the two group(mPFS)(9.4 Mvs6.8,M,P=0.251);two groups of adverse reactions for G 1/2,G 3/4 is rare,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Endostar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good safety,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篇2
一、突出語法重點
結合自身這幾年的英語教學,我認為全面集中的語法復習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必要的。在當前的素質教育形勢下,學生在校時間相對過去要少得多,這樣復習工作就顯得時間緊,任務重。在這種情況下,突出語法重點就顯得必要了。我建議語法復習過程中,突出非謂語動詞、動詞的時態語態、復合句、倒裝、情態動詞虛擬語氣,主謂一致、it的用法等重要語法項目;甚至我認為有必要在平時就滲透這些語法知識,強化學生語法意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明白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當然,在給學生復習這些語法項目時,也要有個重中之重,以非謂語動詞為例,絕不可以把非謂語動詞的所有相關知識一股腦全兜給學生,這樣反而會使學生越復習越糊涂。
二、強調特殊情況
在復習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把握基礎的語法知識,可是也有一些特殊情況要學生掌握,這時就要把這些特殊情況加以強調,以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以非謂語動詞中分詞作狀語為例,無論是使用范圍還是考查范圍都是相當廣的。一般情況下,分詞作狀語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分詞和主句主語之間如果是主動關系,就用現在分詞形式;分詞和主句主語之間如果是被動關系,就用過去分詞形式。如:①Following the teacher, the students came into the classroom.②Followed by the teacher, the students came into the classroom.可是如果作狀語的分詞為系動詞,該詞和主句主語之間盡管存在有邏輯上的被動關系,仍用-ing 分詞形式。如:Tasting good ,the roasted ducks were sold out soon.再有分詞的獨立主格結構,分詞和主句的主語之間沒有關系,而是帶有自己的邏輯主語。如:①Everything considered, he began to carry out the plan. ②Time permitting, I’ll drop in on you.分詞作狀語的第三種特殊情況是分詞作句子狀語,此時,分詞和主句的主語之間沒關系而是修飾整個句子的。分詞作句子狀語常用詞為:Considering, taking sth. into consideration, judging from,generally speaking、supposing、providing、provided、given等。如: Taking valu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ctionary is good for money.當然,在每個語法項目中都有特殊情況,只要老師加以強調,再配以適當練習,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三、注重對比分析
在語法項目的復習過程中,我認為對比分析是幫助學生掌握語法要點的一個極佳方法。通過對比分析,學生會發現一些用法不同之處之所在,在練習中他們只要稍加注意,錯誤就可以避免了。 在復習分詞作狀語時,我給學生寫了這樣三個句子:①( )with this book, that one is more interesting.②( )with this book, you’ll find that one is more interesting.③( )with this book and you’ll find that one is more interesting.選擇項分別為:pare、paring、C.To compare、pared. 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以下內容。在第①句中,主句的主語和分詞之間是被動關系,故選D,而在第②句中主句的主語和分詞之間是主動關系,故選B。而第三句是由and 引導的一個并列句,故選A。除此之外,在復合句中也需要作對比分析,學生更容易混淆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和名詞性從句。以下面三個句子為例稍加分析對比:①Where did you get to know him? It is on the farm ( )we worked.②where is my coat? It is( )you left it.③The story happened in( )was called xi’an then. A.that、B.what、C.in which、D.where。第①句為一個非完整的強調句。這個強調句中包含有一個定語從句,先行詞在該定語從句中作地點狀語,故應用關系副詞where 或介詞+關系代詞on which,因此,第①句選D。第②句是一個名詞性從句中的表語從句,故選D。此時不少學生會誤選C。應給學生強調:只有在定語從句中才可能把關系副詞轉化為介詞+關系代詞。第③題同樣是名詞性從句,介詞后缺賓語成分,而在賓語從句中又缺主語成分,故選B,可學生這題也易誤選D,只要學生會分析連接副詞where不可作主語就可以排除D選項。
四、講清易錯點
在語法項目的復習過程中,教師應組織一些學生易錯的內容及相應的鞏固練習,只要把易錯點平時多強調,高考時學生才不會出錯。例如,學生常常會譯出這樣的句子:①Watching TV, the door bell rang.②The car belonged to me is red.在第①中,學生錯誤所在是分詞和主句的主語不一致。“The door” 不會發出“watch TV”這一動作。因而此句可改為:When I watched TV, the door bell rang 或者Watching TV, I heard the door bell ring.第②句是學生常犯的典型錯句,顯然此句要表達的主句是 The car is red.而belong to me 是the car 的修飾限制語。故應改為定語從句 The car which /that belongs to me is red.或分詞作定語The car belonging to me is red. 因為the car和belong to之間是主動關系,故用-ing分詞形式作定語。再如,( )to the sun is bad for your skin. A.Exposed、B.Being exposed、C.To expose、 D.To be exposed. 因your skin 和“expose”之間是被動關系且句中缺主語成分,故應用動名詞的被動式B,可大多學生會選A,豈不知過去分詞是不可以作主語的。
五、克服學生思維定式
學生在學了一部分語法知識和做了一部分練習后,往往會不加分析去做題而造成錯誤。如①where did you meet him? It was in the hotel ( )I stayed. A.that、B.Which、C.what、D.where. 學生一看是強調句,就會條件反射似的選A。可是這是一個簡略強調句。( )I stayed 是修飾限制the hotel 的。故應選D。再如:① Is this factory( )you visited last year? ② Is this factory( )you worked last year? ③ Is this the( )you visited last year? ④ Is this the factory( )you worked last year? A.that、B.where、C.the one that、D.the one where.學生往往會想當然地第①句選A而第②題選B。細加分析,大家會發現①②句中缺少先行詞,故答案應為①C、②D。與③④題稍作對比,學生就會發現問題之所在。
篇3
關鍵詞:案例 “把”字句 PPP模式 交際法 任務型教學法
一、引言
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事業蓬勃發展,關于第二語言課堂教學法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然而不同課型、不同教師采用的教學法不同,目前較為流行的有“PPP模式”、交際法和任務型教學法。所謂“PPP模式”,是目前最普遍的教學模式,由展示(presentation)、練習(practice)和表達(production)三部分組成,因此也稱為“3P模式”;交際法是以語言功能和意念為綱、培養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是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執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經掌握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認識、應用目的語,在“干”中學,在“用”中學的教學方法。
研究教學模式如何應用于教學的直觀途徑是案例分析,“把”字句作為留學生的習得難點,對其教學方法的探討十分必要,然而當前對外漢語課堂案例分析主要集中于對綜合課、聽說課、詞匯教學等的研究,對“把”字句的專項分析較少,因此筆者從實際需要出發,以北京語言大學“初級教學演示――‘把’字句”為材料,對真實的教學過程進行記錄并分析,形成本文針對“把”字句的專項案例分析。
二、案例定位
1.課型:漢語精讀課;
2.學生等級:水平較高的初級學習者;
3.教學內容:“把”字句;
4.學生數量及情況:6位來自不同國家,混合班的學生;
5.教學時長:17分鐘;
6.教學步驟:導入語法點――講解――練習。
三、教學內容
(一)教學重點及實現過程
該案例主要教學內容為“把”字句,通過“導入、講解、練習”的思路教授“把”字句“S+把+O+V+了、S+把+O+V+RC、S+把+O+V(在/給)+RO”三種結構。課堂環節通過目前第二語言課堂教學領域最為普遍的教學模式――“PPP模式”來呈現,由展示(presentation)、練習(practice)和表達(production)三部分組成:
1.展示(presentation)(用時約4分鐘):用“學生喝水”的動作,通過不同的問題引入“她喝了一瓶水、那瓶水她喝了、她把那瓶水喝了”三個句式,進而自然流暢地講解了因“話題不同,句式選擇不同”的情況,隨后用學生熟悉的母語講解了“把”字句的語義特點、包含的要素,最后通過“用例句理解結構”的方式呈現出本節課重要結構,完成語法展示階段的教學。
2.練習(practice)(用時約4分鐘):展示環節結束后,教師采用交際性練習的方式通過問學生“你把功課交給老師了嗎?”引導學生輸出,練習“S+把+O+V(在/給)+RO”結構,并適時糾正。期間,教師采用合唱與獨唱相結合的方式,單獨叫學生回答問題后又領讀,在保障開口度的同時不斷重復,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該語法句。
3.表達(production)(用時約9分鐘):練習過后,教師通過發出指令――做動作――提出請求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交際目的。教師首先讓每位學生拿出信用卡,后分別讓不同學生遵循“請把信用卡交給我”的指令完成動作,后問其他同學“他做什么了”引導學生輸出,使用“把”字句,最后通過問學生“你想不想要?怎么說?”引導學生說出“請sb.把N還給我”,使用“把”字句完成交際目的。
(二)講解方式
教師放棄人為的“教科書語言”,根據學習者的實際需要,選取真實的語言材料,以話語為基本單位,以交際為主要手段,將功能與結構融合在話題之中,多次循環,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把課堂教學與真實生活聯系起來,著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踐行了交際法的教學主張。主要采用以下講解方法。
1.結構與功能相結合:通過例句理解語法結構,如:通過“他把水喝了”理解“S+把+O+V+了”;通過“老師把書放在桌子上”理解“S+把+O+V(在/給)+RO”等。
2.任務原則、交際原則、意義原則相結合:教師給學生真實的情景和交際任務,通過問問題、做動作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后引導輸出,如把書放在桌子上問學生“我做什么了”,讓學生在理解意義的同時完成交際任務。
3.采用引導式教學:老師以問答法貫穿整個課堂,其講解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疑問句,引導學生回答,盡量把更多的課堂時間和說話機會留給學生,提問還能刺激學生自主思考,調動學生說漢語的積極性。
4.合唱與獨唱相結合的方式:講解中大部分例句由學生單獨回答以后教師領讀,在重復中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
5.采用情景教學法:講解“把”字句表祈使作用時,直接放在情景“請把信用卡給我”中,并完成動作,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理解該功能。
6.適當運用學生母語:講解“把”字句的語法義與使用特點時,教師采用英文講解,減少了學生理解語言本身與“把”字句語法特點的雙重壓力,讓學生輕松理解并記憶該語法點。
總體來講,該教師摒棄枯燥難懂的語法點解釋,使用學生母語幫助學生理解,并且給出具體豐富的例句,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語法結構。該教師沒有過多地糾結于語法結構本身的抽象講解上,把抽象難懂的語法變得簡單易懂,圓滿完成了語法的講解。
(三)練習方式
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第二語言課堂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任務活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激勵、動員學生學習的作用。本案例中,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強調教學過程中的互動,通過互動過程中的意義協商來促進語言習得。其主要采用的練習方式及作用如下:
1.采用“真實任務”練習:一部分學者把任務分為“真實任務”和“教學任務”。真實任務是指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言語交際活動。教學任務是教師為了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而有意識地設計的與真實任務有相似性的活動。本案例中,教師采用“把功課交給老師”“把信用卡給我”等生活中的真實任務,把學生融入到真實環境中,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
2.加入題外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避免“滿堂灌”,可以通過一些“題外話”來調節、活躍課堂氣氛。本案例中,該教師在收集信用卡及還給學生物品時,通過拿信用卡、背包等方式用動作參與到情景中,加之夸張的表演,提高了情景的真實性,增強了課堂趣味,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外,該教師對于課堂的總體掌控很好,課堂氛圍放松,沒有壓抑感,肢體語言豐富,利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點。
該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環節中始終掌控全局,收放自如、靈活多變。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以自我感知學習為主,在多次重復及互動學習中自然習得,教師只負責引導、答疑和啟發,避免讓學生對教師或范本產生依賴,是成功的練習范式。
四、總體評價及個人建議
該教師博采眾長,用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角色中并進行輸出練習,注重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使課堂氣氛活躍。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PPP模式”過于重視語言形式的缺陷得到了彌補。“PPP模式”形式與內容失衡,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存在缺陷,該教師與交際法的結合增加了內容、功能在教學中的比例,引入真實情景讓學生身處其中,使得漢語教學更加充實而不空泛,靈動而不枯燥。
該教師在語法點講解、課堂呈現以及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處理得當,值得學習,但筆者認為該案例依然存在練習形式單一、重復過多、學生之間互動不足的缺陷。王燕(2005)在《任務型教學法在初級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初探》中指出,“要增加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和互動,把學生分小組放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完成交際任務,充分調動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語法知識的再組合和創新使用”。Willis(1996)也提出了任務實施框架:任務前(介紹主題和任務)――任務中(任務、計劃、報告)――任務后(語言形式的分析與練習),強調語言輸出。針對該案例練習形式單一的缺陷,應該增加任務型教學法中對團隊任務的操練環節,以培養學生創新語言的能力,豐富練習形式。具體如下:
1.把學生分組,每組三個人,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每組盡可能多地寫出與布置房間相關的詞匯和句式。
2.教師布置任務:每組三人,一人是房屋主人,負責發出指令(強調用“把”字句);一人是搬運工,負責按照主人命令執行任務;一人以“搬運工做了什么”為題,進行結果匯報。
3.教師發放房屋、家具等的圖片道具。
4.開始執行任務。
5.教師做好活動記錄,并在活動結束后進行評價反饋。
五、結語
著眼于真實課堂,筆者結合“PPP模式”、交際法、建構主義理論對其教學重點、實現過程、講解及練習方法進行了分析,最后從任務型教學法出發,提出教學建議。從細節出發,分解的課堂實例有利于學習和研究教學方法,進而間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但本文視角過小,收集材料方面存在缺陷,也沒有明確指出該教學案例的主要亮點及缺陷。筆者希望在以后的相關研究工作中進一步完善對“把”字句教學針對性的分析,從而為對外漢語教學方法的探討與研究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0.
[2]李星.對外漢語綜合課課堂教學案例分析――以預科班我都做對
了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張輝.漢語綜合謀教學法[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6.
[4]王燕.任務型教學法在初級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初探[D].北
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5]廖巧云.交際教學法的應用?問題與思考[J].濟南:山東外語教
學,2002,(3).
[6]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
篇4
關鍵詞:莫扎特 鋼琴變奏曲 音樂風格 演奏特點
音樂神童莫扎特為世人留下大量優秀的鋼琴作品,包括協奏曲、奏鳴曲、變奏曲、幻想曲等等。他一生創作了17首變奏曲,研究其變奏曲的音樂風格與演奏特點可以從經典作品之一k264入手。
這首編號k264題為《李生睡在森林里》的變奏曲寫于1778年夏末,是莫扎特旅居巴黎時根據德澤德小歌劇《尤麗葉》中的小詠嘆調改編而成,共有9次變奏,屬于裝飾性嚴格變奏。雖然每一個變奏段落都有很多奇思妙想的變化,但其結構基本工整,除了四、八、九變奏之外,其他變奏都遵循主題8+8+16小節的結構。旋律運用了各種裝飾加工,但輪廓依然清晰,使用了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
本曲主題調性為C大調,2/4拍,使用變奏曲中并不多見的ABA’單三部曲式結構。呈示段A共8小節,由上下兩個各為4小節的樂句組成,結構方整。中段B共有8小節,由一小節的動機向上二度連續模進而成,不可分割,材料非常集中。再現段 A’共16小節,運用了呈示部第二樂句的素材,由前后兩個各為8小節的樂句構成,后面樂句是前面樂句的變化重復。純潔明亮的C大調旋律,帶著甜美歡快的情緒而來,以抑揚格開始,緊接著級進上行跳音和兩個四分音符跳連音,彈奏時不能太過短促,控制好音量,以免破壞柔美的氣氛。第5-8小節的和弦進行,旋律音在右手高聲部,彈奏時要注意將其突出,避免被和聲“淹沒”掉。9-16小節的B部分音樂明顯與A部分形成對比,以屬和弦進入。左右手同奏的琶音要均勻連綿,不能急躁,整段音樂盡量一氣呵成,力度從p逐漸增強到f,最終保留在屬和弦上,仿佛陷入了沉思。17-32小節的再現部里不時閃現的波音和倚音為樂曲增添了調皮的氣息,在彈奏和弦時同樣要“抓住”旋律音。同時還要看到前后兩個樂句力度符號的變化,有意識地將這種對比表現出來。整體上主題音樂性格要便于記憶,個性鮮明但也不過強,以中速來演奏為宜。
變奏一結構上與主題相同,熱情洋溢的小快板,右手幾乎從頭到尾都在做十六分音符的跑動,猶如孩子們在奔跑追逐,不難發現主題旋律蘊含其中。演奏中注意音樂的起伏,十六分音符跑動不要像手指練習一樣枯燥乏味。此次變奏中莫扎特多次采用了模進的音樂手法,如第1小節和 9-16小節向上連續模進,彈奏時可順勢將力度推上去;5-7小節向下模進,可稍稍減弱一些。要特別留意4-7小節個別音符出現的重音符號,強調這些音符的時候一定要自然;2、18、20小節的八分音符跳音不可太過短促,否則也容易突兀,有損莫扎特音樂風格。第25小節的弱后突強一定要處理好,之后的樂句顯然是與前一樂句進行對比。右手十六分音符的觸鍵,要注意瞬間下鍵,瞬間離鍵,當然要真正做到這樣并不容易,需要手指高超的靈活性,尤其是這里很多小節開始的音都是4指彈奏的,而4指在所有手指中的獨立性是最差的,所以要保證旋律的清晰流暢,必須加強4指的練習,可以單獨練習右手,并且使用斷奏,改變節奏的方法,速度由慢開始逐步加快。待練習熟練后,再雙手連貫起來彈奏。9-16小節左手要注意音的保持,該連的時候連,該放的時候放,不能拖泥帶水。
變奏二還是8+8+16小節的結構,前16小節中十六分音符的跑動轉移到了左手。模進手法的運用幾乎與前一變奏相同。右手的連線要演奏準確,還要有清晰的旋律線條。17-20小節和25-28小節出現了左右手交替的十六分音符,好像兩個孩子你一句我一句的輕聲對唱,這里的音量一定要控制得弱一點;21-24小節和29-32小節左右手同時十六分音符就像兩個孩子合唱,要積極果斷,音量大一些,與前面對唱形成鮮明的對比。24小節和32小節末音量強后要及時減弱收住,平穩銜接后面的音樂。觸鍵同于上一變奏,指尖要集中不松散,要彈得干凈精練,練習方法同前。
變奏三結構依然同前,情緒變得更為輕快活潑。這個變奏中大量跳音和小連線的運用,營造出孩子們競相游戲的畫面。跳音要表現得靈巧有光彩,小連線要收放自如,擊鍵時手腕要柔軟松弛,手指必須從屬手腕。呈示部力度隨音樂旋律線條從mf漸強,在最高音處到達最大音量后隨即漸弱,這種“棗核”狀的力量變化使音樂婉轉生動。中部向上連續模進,音高和力度的同時推動使得情緒越來越高漲,直到16小節保留在顫音和倚音后的休止符上,仿佛孩子們玩累了暫時歇息一下。9-16小節的倚音應彈奏得短而輕,不能占用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太長時值,否則有失童真童趣的意味。左手的和弦進行要整齊統一,穩定扎實,不能過重以免蓋過右手旋律音。再現部仍然運用了大量小連線,而跳音替換成了普通的斷奏,好像孩子們休息后重新聚在一起講生動有趣的故事,在演奏時要注意與前面部分的音樂相區分。
變奏四結構上相比主題有較大擴展,呈示部依然是規整的8個小節,中部做了一次完整重復,再現部做了一次變化重復,使得篇幅大大增加。開始直接以f進入,加之右手連續三個琶音的進行,預示著這一變奏飽滿歡暢的情緒。阿爾貝蒂低音伴奏音型應貼鍵彈奏,控制好音量襯托右手的琶音、顫音、回音等加花旋律,這一部分像是一輛馬車正載著孩子們不停地行進。中部要弱起進入,隨著音樂的發展力度也越來越強,左右手十六分音符的音色應是透亮清脆,有顆粒感。9-15小節右手的第一個音符是旋律音,要予以一定程度的強調,左右手快速跑動的同時要能清楚地聽到這一旋律線條。從16小節開始,出現了達14小節的右手長顫音,這里為了與前小節音樂更好地銜接,需使用1、3指彈奏顫音。這段力度標記為p,左手的主旋律要弱得恰到好處,聽起來清澈而優美,右手的顫音作為背景音就更要輕柔。要想把如此長度的顫音演奏得至始至終均勻柔和,不受左手旋律干擾,絕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反復練習。剛開始要單手練習,并且一定要慢練,逐漸加快速度,切不可急于求成。左手旋律有非斷奏、小連奏、斷奏(跳音)穿行,要彈奏得細致分明一點,不可斷連模糊不清。34-41小節是中部的完全重復,46小節以后是再現部的變化重復,只是顫音變到了左手,右手走旋律,演奏要點和練習方法同前。這一變奏有些地方可適當踩些踏板,比如呈示部,中部每小節第一個強調的旋律音可點一下踏板就放開,再現部根據旋律音來踩。為了保持純凈透明的音質,踏板用的要精簡,可踩得淺些。換踏板時要干凈自然,盡量讓人察覺不到。
變奏五又回到了與主題同樣的結構,調性變為c小調,明亮的色彩消失,憂郁中伴隨著莊嚴,仿佛虔誠地傾訴心中的渴望。這一變奏歌唱性很強,有歌劇中詠嘆調的感覺,因此各種大小連線非常多,一定要嚴格按照譜面標記演奏,與左手合奏時不能按照慣有的思維習慣隨意發揮。這一變奏踏板運用得比較多,起到了潤色作用,同時要注意音后踏板,以免打破樂曲的意境。在15小節要逐漸減慢一些,音量漸弱,保留音符處做更長一點的停留,然后是四個精致的十六分音符接一個四分音符,休止保留后才回到原來的速度。這段減慢速度非常重要,要用心體會,彈奏得富有一定的韻味。另外這一變奏中的音樂要根據力度符號起伏有致,否則就成了毫無感情的平鋪直敘,缺少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變奏六重新回到C大調,一掃之前的憂傷,展示出堅定有力的姿態。旋律通過右手分解八度不斷推進,顯得生機勃勃,在第15小節達到一個小。16小節的休止符給音樂一個短暫的停歇,好像給聽眾喘口氣,也暗示著后面會更精彩。果然再次響起的旋律由弱開始,細膩地敘述了4小節后逐漸變強,再過4小節的稍弱后是一鼓作氣的強音,很有排山倒海的氣勢。右手的分解八度非常密集,手要支撐住,手臂肌肉要放松,力量要送到指尖上,每個音的觸鍵和離鍵要十分敏捷。要通過大量的練習克服緊張發硬的音色,力求彈奏流暢自如。練習時可先采取每2組分解八度一段的方法練習樂譜,待成熟后再逐漸加到4組、6組、8組直到能夠連貫彈奏整首變奏。還有不要忽視左手的伴奏音型,連續的和弦、八分音符、八度進行都對整段音樂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變奏七中左手彈奏分解八度,與變奏六形成了遙相呼應之勢,就好像變奏一與變奏二、變奏四中再現部與再現部的變化重復之間的關系。這一變奏一開始就是f記號,要求強有力的聲音效果,放佛在延續上一變奏音樂的激情澎湃。左手分解八度需要注意的問題和練習方法與右手類似,只是左手律動點是小指,右手是大指。在16小節后音樂結束了充滿張力的分解八度進行,回到右手簡單的單音旋律,伴以左手基本的伴奏音型,使得聽眾的情緒得到了舒緩和放松。
變奏八將原來的主題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變,篇幅和音符量也大大的擴張。這是個抒情的柔板,莫扎特在變奏曲中一向對柔板抱有極大的熱忱,這次也不例外。他在主題旋律中加入大量的裝飾音、長顫音、跳音以及快速經過句,充滿了自由浪漫的氣息,是整個變奏曲色彩最為炫麗、典雅、精致和表現力最為豐富的樂段。第1小節有兩組四個音構成的短倚音,與符點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有明顯的間隔,不能混在一起,時值盡量短暫一些,可占用前面音符的時值。接下來出現了很多的不對稱節奏,如三對二、三對四、三對八等,是演奏中需要重點把握的技術難點之一。準確演繹不對稱節奏,首先要心中有數,確定好音序和確切的音位。練習時先分手練習每種節奏型,待雙手分別能準確熟練彈奏后,再慢速配合在一起,按特定的音序將不同節奏的音符彈奏順暢,速度逐漸加快,直到與作品要求相符。這種錯位節奏可增加旋律流動感,豐富和聲色彩,產生似風鈴般在微風輕拂下連續碰撞的泛音效果,從而制造出朦朧詩意的感覺,在演奏時不能只追求準確性而忽略了音樂要表達的美。17、41小節處分別出現了達數小節的左右手長顫音,比變奏四更復雜的是這里長顫音還要承擔陳述旋律的責任,每小節主要音和助音要變成前小節上行二度音彈奏,換指要干凈漂亮,才能無縫對接。另一只手出現了跳音音階、連續符點音列、節奏突變的快速經過句、回音伴符點等各種靈活音型,兩手很容易互相干擾,要彈得穩定優雅需要反復練習。本變奏中多次出現的華彩快速經過句,要表現得輕巧綺麗,與前后音樂完美融為一體。
變奏九變為3/8拍,快板,與前一慢板變奏形成巨大反差,表達音樂的戲劇性。歡快的節奏和起伏有致的力度將音樂推向一個又一個,在第60小節ff達到整首作品最熱情的頂點。之后莫扎特寫了個很長的華彩樂段,里面除運用了基本的音階、琶音外,還使用了分解六度上行、雙音刮奏、雙音音階等技巧,彈奏時速度可自由一點,不要太死板,踏板要適當使用一些,烘托出音樂的輝煌燦爛。
從這首變奏曲,我們感受到了莫扎特音樂的陽光、樂觀、童真、精美和流暢,
彈奏他的作品既要強調理智,又要感情充沛。
參考文獻:
[1]朱雅芬.莫扎特的鋼琴獨奏作品[J].鋼琴藝術,2002,(04).
篇5
一、強化語感訓練
加強語感訓練是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重要方法,學生語感能力越強,說話能力就越強,分析理解能力就越強。語感訓練的內容以說一明確的話題或一件事為材料,強調說前準備,以培養先想后說的能力,要求寫好說話提綱,言之有序,講述清楚明白,完整暢達,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語詞準確豐富,語調、語音適當,表情姿態自然大方,說話語言表達更接近于書面表達的要求。這樣就能為兒童從說話表達順利向書面表達過渡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強調練習
學生在形近字組詞方面的頭痛并不是無中生有、無病的。有些字他們區分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他們粗心一點,更加對那些混淆不清的形近字難以分辨,組詞更加難以下手了。如:我在教小學二年級語文時,題目要求學生用形近字“今和令”和“免和兔”等組詞時,學生們要么是一籌莫展,要么是胡亂組“令天”等錯誤詞語,或者是給出“免子”的答案,讓我哭笑不得。于是,在教學工作中,我加強對這些形近字的字形結構進行分析、解說,告訴他們“令”字比“今”字多一點,“免”字比“兔”字少一點,同時還告訴他們容易混淆的形近字間的細微區別。讓他們在掌握牢固的字形結構的基礎上,加強形近字組詞的練習,不斷提升他們遣詞的能力,不斷讓他們感覺到學習形近字的誘惑所在,產生學習形近字組詞的沖動。我在教小學語文二年級時,發現學生由于剛剛接觸多音字,對多音字比較陌生,也不甚了解,因此多音字組詞又成為教學的一個重點。比如:許多小學生用多音字“都(dū)”字來組詞,大部分都組成了“都是”。我看到學生們犯的這些錯誤,在心痛之余,認為不得不痛下功夫了。首先告訴他們何謂多音字――多音字即是一字多音。其次,讓他們從平常的詞語中來分清楚多音字的“音”,再運用到題目中來鞏固練習,讓他們喜歡上多音字的奇妙和變幻莫測之處,越來越愛戀上多音字組詞。總的來說,在教學小學生遣詞方面,應在重點分析字形結構的基礎上,加強鞏固練習,讓學生愛上“這份差事”,那么很多遣詞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三、突出對比,巧妙變幻
篇6
關鍵詞:偏誤分類,日本留學生,偏誤分析,原因初探,教學建議。
本文選取日本留學生關于“是……的”句偏誤中的200句,進行了句法分析并進行了分類,其中“是……的”(一)66句,“是+……的”結構24句,(二)句102句,其余8句。
現代漢語學界對“是……的”句的分類及“是”“的”的詞性等觀點不一,界定也不一樣,本文主要贊同劉月華在《實用現代漢語語法》中關于“是……的”句式的相關論述,主要分為“是……的”句(一),“是……的”句(二)和是+“……的”結構三種類型。本文也將從這三種句式的角度進行偏誤分類。
“是……的”句(一)是一種帶“是……的”標志的動詞謂語句。“是”是動詞,但不是謂語的主要動詞,這類格式是表示強調,強調動作的時間、地點、方式、工具、對象、條件等。“是……的”(一)一般用于這種場合:動作已在過去發生或完成,并且這一事實已成為交際雙方的共知信息(已知信息)。“是……的”句(二)是以“是……的”為標志的一部分動詞謂語句和形容詞謂語句。“是”和“的”都表示語氣。“是”可以看成語氣副詞,“的”用在語氣助詞,用在句尾。這類句子多表示說話人對主語的客觀的評價、敘述或詳盡的描寫,全句常有一種說明情況、闡述道理、想讓對方接受或信服的肯定語氣。是+“……的”結構中,“是”是謂語的主要動詞,表示判斷;“的”,是結構助詞,用在句末。“是”+“……的”構成謂語,“是”和“的”均不可能省略,這類格式是判斷說明主語的類別、屬性。①
本文在偏誤分析中也主要按照這幾種句型進行分類。
經過分析,這200句中,是+“……的”字結構有24句,占12%,“是……的”句(一)句有70句,占35%,“是……的”(二)有106句,占53%。
下面將根據偏誤分析情況依次進行解釋。
1.1是+……的字結構
1.是字缺失
(1)講的內容關于中韓、韓日之間的哲學交流方面的。
(2)他是收集唱片,但不是些現在到處都賣的激光唱片
2.的字缺失
(3)我的簡歷是這樣。
(4)即使上蒼分給你的是最差。
3.是…的缺失
(5)雖然我出生在農村,不過那時候我的家那個村里最富有。
(6)他把自己的親人看成最好。
4.“的了”混用
(7)這種把字聯結為句對新學生來說是最難學和難記住了。
是+“……的”結構實際上是“是”字句,是句中的主要動詞,表示肯定和判斷,“的”是結構助詞,用在句末。“……的”字結構式由“的”附在名詞、代詞、形容詞、動詞等實詞或者詞組后面組成的,相當于名詞,用在“是”后做賓語,可以表示領屬。在此句式中,“是”和“的”都不能省略。它的否定形式是“不是……”的結構.如,(1)中,“講的內容是關于中韓、韓日之間的哲學交流方面的(內容)。(2)他是收集唱片的(人)。(3)我的簡歷是這樣的(簡歷)(4)即使上蒼分給你的是最差的(分數)(5)不過那時候我的家是那個村里最富有的(家)(6)他把自己的親人看成是最好的(人)。
在這種結構的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能否添補“的”字后面的內容進行辨別,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進行練習。中高級階段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句型進行判斷,辨析句中的“是”是否為主要的動詞,從而將這種是+……的字結構與“是……的”結構區分開來。
1.2“是……的”句(一)
1.2.1“是”字缺失
(1)我從北京服裝學院畢業的。
(2)他這樣告訴我的。
(3)父親的做法和他的道德我永遠不能忘的。
1.2.2“的”字缺失
(4)我是1970年3月15日出生。
(5)此指南正是我設計。
(6)我是大約三年前學習漢語。
1.2.3“是……的”缺失
(7)去年九月來北京,已經來了七個月了。
(8)我們在念中學時認識。
1.2.4“了,的”混用
(9)我是在韓國的忠北大學畢業了。
(10)雖然我是在國外長大了。
劉月華在《實用現代漢語語法》中,將“是……的”分為“是……的”句(一)和“是……的”句(二)
劉月華將(一)句劃分為以下幾種結構:
(1)是+狀+動+的+(賓)
如:我是1970年3月15日出生。(我是1970年3月15日出生的。)
當著重指出動作發生的時間、地點,目的等內容的“是……的”這種句子,全句意義的重點是由狀語表達的。
(2)是+主謂(動)短語+的
如:此指南正是我設計
當著重指出過去已完成了的動作施事者時,用這個句型。“是……的”中間的結構常是主謂短語,主謂短語的主語就是這個句子要強調的重點。
(3)是+主+動+的+(賓)
如:昨天是我鎖的門(3)和(2)強調的重點其實是一樣的,只是把全句的主語挪到句尾,作主謂短語中動詞的賓語,意思沒有發生變化。
(4)是+動+的+賓
如:我看到貴公司發的招聘[C]啟事而寫[C]這封求職信
當著重指出已完成了的動作的受事者時用這個句型,“是……的”中間是動詞,動詞的賓語在“的”后,全句要強調的意義重點就是這個賓語。
上面幾例病句都是屬于強調句(一)的缺失,(1)強調地點,(2)強調方式,(3)強調施事,當強調這些時間,地點,方式,處所等時,“是“后面往往是強調的重點,需要重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句型的教學以外,更要在教學中注重語調,重音的教授和練習。
1.3“是……的”句(二)
說話人在敘述自己對某一件事的看法、見解,或對某一事加以解釋、說明的同時,表示自己的情緒、口氣,就可以用表示語氣的“是……的”句。它主要表示加強肯定、確認的語氣,有時也可表示緩和、委婉的語氣。不論謂語是什么,加上“是……的”結構后,“的”總是在句尾。
1.3.1是字缺失
(1)中國服裝在歐洲很有市場
(2)這經驗對貴公司來講,比較有用的。
1.3.2的字缺失
(1)對我有影響的人事很多。
(2)如果沒有他的幫助,這不可能。
1.3.3“是……的”缺失
(1)這跟一般人的畢業時不一樣。
(2)有一些窮人不得進讀。
劉月華將表示語氣的“是……的”
(二)句分為以下幾種結構:
(1)是+能愿動詞+動+的
如:作為新加坡十大旅游公司之一的貴公司,應該是不會拒絕我的加入。
(2)是+動/形+可能補語+的
如:這段朋友、老師的感情是買不到。
在這種句型中,句子的重音落在整個動補結構上。
(3)是+動+賓+的
如:一個人決定另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妥的,而且沒有道德的。
(4)是+狀+形+的
如:我很尊敬我爸爸,他的人生觀,他的信仰都是對我的影響最大。
學習漢語的人不少,對外國人來說,是比較困難。
在以上200句偏誤語料的分析中,可以發現,“的”字缺失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一般情況下,“是……的”(二)句型中,“的”字一般不能缺失,這種句型,也可以吧“是”“的”都去掉,并不改變原句的意思,但是強調的意味減輕了。因此,在這種有表示強調意味的句子中,一般是把“的”字補足。而在“是……的”缺失的情況可以看作是該用這種句式而沒有用,例如上面“有一些窮人不得進讀”這種帶有評議性的句子,是應該用“是……的”的。由此看來,“是……的”(二)句在偏誤中占較高比重的原因也可以從語義上進行分析,在不同的語境中,不同的表達意圖也應該用不同的句式,因此,個人認為在這種特殊句式教學上,應該重視學生的語義,語用上的學習,以及語感的培養。
2.偏誤原因分析
1.現代漢語本體研究不足。
“是……的”的研究觀點各異,對“是”“的”詞性也有不同的看法。雖然大多數語言學家將“是……的”句式主要分為表示強調意義重點的“是……的”句(一)和表示語氣的“是……的”句(二)以及實際歸屬于“是”字句的“是+……的”字結構,結構劃分很清楚,但是具體語用方面并沒有再有明確的分析和解釋。由此可以看出光用句型分類,進行傳統的語法句型教學,顯然是不能讓留學生準確熟練的掌握該句型。因此,除了要加強現代漢語的本體研究,更要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教學。
2.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日語中的“是”和“的”和漢語中的“是”“的”有很多用法是相同的,正因為很多相同點,漢日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很容易被留學生忽視。留學生在不熟悉漢語用法的情況下很容易套用日語的語法規則。
除此之外,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往往根據傳統語法進行教授,造成留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常常容易套用語法規則,造成偏誤。教師不恰當的“是……的”句型的教授也是造成偏誤的原因之一。學習者學習能力,學習背景,認知環境等個體差異都會影響目的語的習得。
教學建議
1.教師
教師不應該只從傳統語法方面,按照固定的“是……的”進行單一的句型教學,更應該結合語境,充分培養學生的語感,創造情景進行情景教學,不是簡單的灌輸知識,還是幫助學生真正的準確運用。其次,要進行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對比教學,只有弄清楚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似和差異之處,找出重難點,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
2.教材
筆者查閱資料文獻,發現大部分學者對“是……的”句型進行了全面詳細的研究,也做了分類,但是究竟怎樣讓留學生消化這種句型,并且準確的應用,這樣的教材還沒有很多。
3.留學生
學生要建立自己的學習習慣,不斷修正學習中出現的偏誤,不斷練習,更不要因為句式的難度就避免運用,更不能過度泛化,當然,除了學生自己的努力,更需要老師與學生的配合。像“是……的”這種特殊句式,學生只有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學習和應用,才能更好的掌握。
參考文獻:
[1] 程美珍.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7.
[2] 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增訂二版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金立鑫.對外漢語教材虛詞辨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 劉月華.潘文娛.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 武伯索.現代漢語常用格式例釋.商務印書館.1988
[7] 謝福.外國學生“是……的”的習得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8] 張井榮.印尼學習者習得漢語“是……的”結構偏誤分析.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9] 趙淑華.關于“是……的”句.語言教學與研究.1979
[10] 施家煒.外國留學生22類現代漢語句式的習得順序研究.世界漢語教學。1998
篇7
[關鍵詞]鋼琴基本功 演奏基本功 音樂基本功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更加關注精神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層面的消費,學習鋼琴的人越來越多。中國的教育界也提出了新的口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方興未艾的潮流下,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選擇了音樂,選擇了鋼琴。然而,要想演奏好一首鋼琴作品,首先需要演奏者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其次要有良好的音樂修養。
扎實的基本功是彈奏任何一首鋼琴作品堅實的后盾。我們在學習鋼琴過程中,有很長一段時間,很多時間都是在練基本功,在評論一個人的演奏時,也經常會談到基本功扎不扎實,藝術表現如何等問題,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所以我將鋼琴基本功的內容總結為兩部分:演奏基本功和音樂基本功。
一、演奏基本功
對于初學鋼琴的人來說,演奏基本功主要是指演奏技術方面的訓練及要求,是演奏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能夠掌握的,其內容如下。
1.讀譜與背譜的能力
對于初學鋼琴者來說,讀譜是一個較為頭疼的事情。教師要幫助他們克服恐懼。我采取的辦法是讓初學者在新作品的第一、二次課上不背譜,熟練后再背譜的教學方法。這樣對他們的視奏能力會有很大提高。在國內、外都有這樣的教師和專家,在上課的第一次就要求背譜,這是一種較好的促進學生練琴的好辦法,但不應該每次上課都背譜,因為背譜太早容易忽略掉作品當中的很多要求,而且一旦有錯音就很難糾正。應該先把譜子研究透再背譜,背譜以后才能夠全身心地集中精力投入演奏,也就沒有太多視覺上的干擾了。
2.手指的獨立能力
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因為缺了他就好比一個人說話口齒不清、表達不到位。因此,我要求學生:彈琴就象說話一樣要很清楚地讓對方知道你表達的意思。教學中,我尤其強調練習各指間的關系,讓其獨立。如一、三指和四、五指的關系,特別是四、五指的關系要加強訓練。然后是練習雙音,再練和弦,充分體會手掌、架子一步到位,從整體支撐中找到感覺來鞏固手指的獨立性。
3.準確的節奏節拍
在國內,很多教師會選用《拜厄》作為學生學琴的入門教材,在教材的一開始便明確指出:“要準確的彈奏節奏、節拍”。學生在練一首新的鋼琴作品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慢練”,慢速練習有一個弱點就是速度慢下來的同時,學生容易沒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昏昏欲睡,這時,大聲、興奮的數拍子就顯得很重要了,它不僅可以避免以上問題的發生,同時,由于節奏在學琴初期比較難掌握,不象音符和指法那么直觀,經常是節奏錯了也不知道。而數拍子可以達到節奏基本上不錯,而且因為數拍子可以有效的控制學生的情緒狀態。
4.手指的跑動能力
鍵盤上的手指跑動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可以說,每個學琴的人都為提高速度進行過艱苦的訓練。給學生練習好手指的獨立能力,就為他的手指跑動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個人手指關節的塌陷就好比一個人的膝蓋軟弱無力,無力的膝蓋怎能跑路呢?針對學生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我認識到加強手指訓練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強調手指的獨立性,并要求學生重視各類練習曲與哈農的練習。
速度是一個相對因素,學生為了達到節拍標記上的速度要求,常常試圖用超過自己能力的極快的速度來演奏,結果導致層出不窮的錯音和技術上的失誤。
請記住克里斯蒂安的忠告:“用很強的力和很快的速度彈奏大量的音符,遠不如清晰地彈出每個音符并且體現作品的精神來得困難。”因此,最好不要去遷就那些麻煩的節拍標記,而把你的速度嚴格地限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
二、音樂基本功
許多鋼琴學習者有一種誤解,認為彈鋼琴只要彈出聲響,把樂譜音符能分毫不差地彈奏出來就可以了,至于作者的寫作意圖及作品蘊意的表達,那就是聽眾理解的事情了。孰不知,這種錯誤的理解往往會引人誤入歧途,最終使鋼琴學習者變成一個沒有思想與情感的彈奏音符的機器。作為鋼琴演奏,除了要有扎實的演奏基本功還要具備完美地表達作品情感的能力,我將其稱為“音樂基本功”,這一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作品進行必要分析
一首鋼琴作品在彈熟練以后,需要進行更深入的處理,這是由技術向情感轉變的過程,是賦予作品以生命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的首要任務便是對作品的分析,其內容包括:主題內容、寫作背景、調式調性、曲式結構、作品風格等。在這個階段,千萬不要怕花費時間和精力。正確地把握住作品的風格特點,是完美的表達音樂的前提。
2.控制力度和劃分樂句的能力
句子彈得輕還是重都是相對的,這就是音樂的幅度。要學會音與音的銜接,漸強是一種銜接,漸弱又是另外一種銜接。要學會如何在樂曲中做好漸強和漸弱的力度變化是一項很重要的基本功。要讓學生注意彈的這個句子是否正確,包括輕重的一些東西,這些都關系到句子聽覺的好壞。一定要分析整個段落,分辨旋律走向。樂句的劃分與文學的句子很相似,不要按照簡單的連線劃分,有些連線是作者或編者習慣于弦樂的方法而標,有時并不一定是一個句子。所以音樂要理解成一條流動的河流,要跟著它走,這種音樂才是動人的、鮮活的。
3.音樂語氣、語態的表達能力
我們知道,音樂是用音樂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所以就和我們說話一樣,也要有抑揚頓挫,也要有陳述、驚嘆、疑問等語氣。演奏者一定要明白使用何種語氣語調來表達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演奏中語氣平淡,語調平白,語態不鮮明,說明對音樂中每個樂句的內容和含義缺乏感受、想象和理解。為改變只動手指不動心腦的“機械式”演奏狀態,首先應加強對音樂樂句的語氣的強調和語態的擴張,以說話、朗誦、歌唱、戲劇表演的姿態去演奏音樂的樂句。一定要注意樂句開端的明確性,過程的鮮明性,趨向的目的性,高點的強調性和收尾的合理性。演奏者要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進行探索、想象和挖掘,演奏時,心靈深處要有豐富的內容的支撐,內心要有沖動感,不能為演奏而演奏,一定要真正做到“琴心合一”。
4.感情與表情的表達能力
篇8
一、 從練第一個音開始就要學會“聽”。
鋼琴的入門方法很多。從斷奏入門,是目前我國廣泛接受和采用的方法。斷奏的開始是以單音作為元素,一個個音的練習“落下去――手指站住――提起來”。需特別強調的是,練習的正確與否,必須通過聲音來檢驗。學生從練第一個單音斷奏開始就要去聽,當手指觸鍵,琴槌擊弦時,聽聲音是否充分地發出來了,是否有良好的震動與共鳴,當手指保持在琴鍵上站立時,耳朵要傾聽聲音的持續和延長,并要學會辨別出聲音好壞。
當學生學會聽一個一個的單音后,就可以開始學習兩個音的小連線,要聽兩音之間是否聲音連起來了,聽小連線的第一個音結合重量下落是否在語氣上達到了強調,第二個音作為尾音結合重量提起,聲音是否比較柔和委婉并在減弱;然后,就學習幾個音的連線和樂句連線,并結合句頭、句尾、句中的語氣、高矮、強弱等去聽樂句的進行; 最后,應從短小的樂曲里去聽音與音之間的聯系和傾向,聽每組音的聲音是否均勻、平衡。
要學會聽,要懂得如何去鑒別聲音的好壞優劣,這是教師和學生的首要任務。這個概念必須在一開始學鋼琴時就建立起來!
二、自然重量的運用與調節是良好聲音的基礎和保證。
所謂自然重量,首先是指手臂的重量,進而是指身體部分對重量的補充和結合。在彈奏中如果不會使用重量,聲音必然就會單薄、浮淺和缺乏表現力。
對重量的運用與訓練應有一個過程,首先是要學會能把手臂的重量全部放下去,彈出豐滿、淳厚的聲音。一般在教學中常常提到的“一灘到底”,就是指把重量“放入”鍵盤,不要把重量淤塞在手臂、手腕的某個部位。
而重量的調節必須建立在重量能全部自如放下的基礎上,根據音樂所需要聲音的強弱、厚薄給予鍵盤重量的變化。如果聲音要強,可以結合補充身體的力量;如果聲音很輕弱,則可把重量控制到最小。僅一個手指的重量,也是可以的。這樣大大小小的重量,經過靈活自然的應用,給我們的聲音變化提供了極大的可能。
三、觸鍵對鋼琴音色的影響。
從鋼琴的發音特點來講,每個音不論強弱、厚薄都應該有一個最佳的發音點。這個點在觸鍵時多深多淺,力量多大多小,下鍵速度多快多慢,都應根據聲音的需要來衡定。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何種聲音都需由槌敲擊琴弦才能發出該聲音所需要的震動;這種震動是壓不出來的,聲音一旦發出來之后再用力也改變不了。哪怕是再深厚持續的聲音也必須在發音的瞬間積聚好力量,使聲音盡可能深沉有力地發出來,使其有最好的震動和延續。而在聲音延續過程中我們保持情緒,保持手的穩定,保持自然重量繼續在琴鍵上,是絕對必要的。
四、充分認識掌、腕、臂、身諸部位與鋼琴音色的關系。
(1) 手掌的架子作為力量的支撐點,是保證聲音質量的關鍵部位。彈強烈的聲音時,手掌架必須牢固,這是較易取得共識的。彈輕聲時,更需強調手掌架的牢固,對這個概念還需加強理解和認識。彈輕聲時,如手掌架懈軟塌陷,聲音必將無法清晰集中而變得模糊浮淺。哪怕是彈印象派最需要朦朧聲音的作品,手掌架依然不能懈怠,而要保持有把握的控制。如不注意這點,也許聲音就根本無法彈勻彈輕,使聲音變成了混濁一片。在訓練中常見的毛病是手掌塌陷,因軟而無法支撐起來。由于手掌無法充當力量的支點,手腕只能拱起來代替掌部作為支點,隨之而來可能引起端肩和手臂緊張。我們可以發現凡是手掌軟蹋的彈奏,聲音是無法深厚和集中的。因此手掌架的訓練應在入門時就開始,在慢練時要盡量強調手型,在較快的彈奏或正式演奏時則不必刻意強調外型,而是憑內在的功夫和力量了。此時也許外表看來掌關節較平,但手掌不是軟蹋的,而是內部具有一定的支撐力。至于手腕拱起的毛病,單純想從手腕去解決是不可能的,手掌架立起來了,起到了支點作用,手腕自然就能放下來。
(2)腕、臂的訓練與聲音的關系,手腕是手指與手臂之間承上啟下的樞紐。手腕有許多上下,左右的動作方式,其中有些是手腕獨立完成的,有些是和手臂結合起來協調完成的。在此我們不是去一一介紹這些動作的要領,而是要提出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手腕的左右靈活調節,在教學中常被忽視,但是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以手腕為主導的左右調節,是同時結合手臂左右調節的腕臂綜合動作,指在對手指不斷變化著的位置進行微調,并使得不論何種位,手臂的重量(或大或小)都能通過手指而全部送入琴鍵。此時的關鍵是要特別注意在用4、5指彈奏時,一定要把手調節到最佳位置,把力量“送進”琴鍵,使最高音(或最低音)的聲音突出和通暢。這種調節使腕臂對手指充分起到了后方支援前方的作用,使得每個聲音能自然。
五、掌握鋼琴的基本特性,善于揚長避短。
鋼琴是鍵盤樂器,是通過琴槌擊弦發出聲音的,因此小槌子式的顆粒性聲音是鋼琴的特色。彈跳音,彈非連奏就特別能顯示出鋼琴的優勢。所謂“大珠小珠落玉盤”,就是鋼琴彈奏效果的精妙寫照。
要展現鋼琴之所長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不懈努力,關鍵是對手指的獨立性,靈活性進行規范的訓練。而手指的活動能力,關鍵在于對掌關節進行訓練。我認為在慢練時每個手指應該獨立不倚地進行“快下放松”的練習,這主要是一個訓練的概念。所謂“快下”,就是手指觸鍵動作要快,要敏捷,這樣能使聲音明亮。所謂“放松”是指聲音一旦發出,手就不能在追加壓力,在彈長音時,手可以在發音后自然保持在琴鍵上。“放松”絕不是指松懈不成形,而是針對不要緊張和不要壓鍵而言。動作越快放松越快,說明聲音也就具有更好的彈性。在慢練時,如果每個音都能做到“快下放松”,手指動作的靈敏度就可和快速彈奏統一起來了。
當我們聽好的歌唱家演唱或優秀的小提琴家演奏時,他(她)們的聲音連貫而氣息悠長,這是鋼琴很難比擬的。的確,鋼琴作為鍵盤樂器,要彈出好的連奏或歌唱性是很困難的。但是好的鋼琴家在鋼琴上也能彈出非常動人的歌唱性樂曲,他們演奏出來的“鋼琴化”的歌唱可以是如此的迷人,那么訣竅何在呢?在于他們掌握了鋼琴這門樂器,充分發揮了它的長處,并巧妙地掩蓋了它的弱點。
篇9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酒店英語;原聲視頻;配音;教學法:模仿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219(2013)08-0047-03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自2000年開始進行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本位教學改革試點,至2005年在全院范圍內全面展開。經過幾年的摸索,酒店英語課程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積累了一批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酒店英語原聲視頻模仿、還原制作教學法”就是其中的一項。
一、酒店英語原聲視頻模仿、還原制作教學法概述
酒店英語具有“生詞量小、句型簡單、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對讀寫要求弱化、強調聽說、要求熟練掌握”等特點,所以教師摸索出并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聽。找出由來自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人所錄制的酒店業情景對話教學視頻——“A視頻”,之后在課堂以聽力練習的形式,讓學生逐字逐句聽懂,寫出所聽內容。此步驟強調精聽,逐字逐句反復聽,直至聽懂。
背。將多媒體視頻文件復制給每個學生,要求學生課后以小組為單位練習,熟記和模仿該對話,并模仿背誦。上課時抽測練習效果,為錄制多媒體視頻文件做準備。
展示往屆學生錄制的優秀視頻。為學生設立標準,增加學習動力。
制作多媒體視頻文件上交。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練習,熟記和模仿該對話,并用數碼相機將練習成果錄制成多媒體視頻文件作為作業上交。分組錄制要求:一人一角色;不需創造,原字原句模仿;流利;最好原速;最好能模仿出原聲視頻中的語音、語調甚至表情。學生在完成錄制作業時有較大的難度,因為要想順利錄制,必須能熟練背誦對話。“學習的程度是影響遺忘的重要因素。熟背了的東西才能轉變成自己的東西。”同理,在能背的基礎上,學生要再反復背誦30~50遍才能基本流利,要達到原速則更難,需要一定的耐心。所以,在完成過程中需要過程監督,教師應在錄制過程中對學生給予幫助、指導、監督。
反饋。只有當學習者發現重復練習能獲得滿意的效果時,練習才會有助于學習,沒有強化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在要求學生進行練習的同時,要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強化。教師在向學生布置練習時,要及時、經常、適度地給予反饋。多媒體視頻文件在準備期間及上交后,教師要及時反饋和批改并針對作業情況進行講解。具體指導可以是過程監督指導、優秀作品播放、失敗作品播放、糾音等。
獨立發揮階段。學生在做過幾次視頻作業后,可在期末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原創酒店英語情景劇,并制作視頻。充分發揮部分優秀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拍出優秀的具原創性的英語短劇。
兩年多的教學實踐表明,“酒店英語原聲視頻模仿、還原制作教學法”具備以下優點:能使學生熟練掌握所學內容;是一種較好的過程監督手段;易于糾正發音;可以以此建立寶貴的課程教學資源庫;有很強的趣味性;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視頻為學生設立了一個客觀實在的練習標準。
二、“酒店英語原聲視頻模仿、還原制作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困難及解決方案
(一)教學過程中運用的困難
一是能找到的酒店英語情景對話原聲視頻文件比較少。多媒體視頻文件具有充分的視聽信息,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方便學生記憶,但目前市場上《酒店英語》教材所附帶的酒店英語情景對話光盤,其內容絕大多數是音頻格式文件,很少有視頻格式文件。
二是“原聲視頻”語速快,而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存在“聽不懂”、“不愿意聽”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設計教學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
三是學生課后錄制視頻作業時存在多方面問題。其一,因為缺乏監督,部分同學只是簡單背誦,有的視頻作業語速與原視頻比較明顯偏長。其二,沒有對原視頻語音語調進行模仿。經檢查發現,大部分學生是根據自己以往的發音習慣把對話背誦出來,而不是模仿原視頻的語音語調,從而大大降低了錄制視頻的質量。其三,效率不高且有作弊現象。課后錄制視頻,學生容易分散注意力;還有部分同學直接念,有作弊現象。其四,要求學生直接錄制出原速的視頻困難較大。對于布置的“錄制視頻作業”,要求語音、語調、語速一步到位,困難大,不容易完成。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難度更大,甚至出現半途而廢的現象。
(二)解決困難的方案
首先,對于“原聲視頻語速快,學生不易聽懂”的問題,教師設計了降低聽力難度的教學步驟,幫助學生練習聽力,即增加教學步驟,延長學習進程。具體實施過程:在學生練習視頻聽力之前,先由教師將要聽的“A視頻”對話譯成漢語對話文本;將“A視頻”的漢語對話給學生,讓學生做一遍漢譯英練習,進一步熟悉聽力內容;在熟悉聽力內容的基礎上再進行視頻的聽力練習,使學生容易聽懂,不畏懼聽力練習。
其次,針對“只是簡單背誦”及“沒有對原視頻語音語調進行模仿”的問題,運用Adobe Premierecs5多媒體軟件讓學生模仿原聲視頻的語速及語音語調。把原視頻調為靜音,首先讓學生跟著視頻圖像的動作及口型模仿練習對話,并錄下音頻,然后運用Adobe Premiere cs5視頻編輯軟件將學生的音頻插入原視頻的圖像中,形成學生配音的視頻文件。之后再播放學生配音的視頻文件,檢查學生的語速與原視頻的對話是否吻合,若學生配音的視頻文件能跟原聲視頻文件的對話吻合,則表明其已經能熟練掌握該語速,在接下來錄制視頻的環節,基本就能按照原聲視頻的語速及語音語調模仿說出來。實踐證明,運用Adobe Premiere cs5軟件為視頻配音不僅增加了課堂上的趣味性,還能較好地設定練習標準。因為學生練習成果的語速和視頻語速必須保持一致,這樣就設立了一個客觀實在的練習標準,達到練習速度與原速一致的硬性學習效果。
第三,針對“學生課后錄制視頻效率不高且有作弊現象”的情況,把錄制音頻、視頻的地點改在學校酒店實訓室,由教師親自監督整個過程,學生如有困難也可及時解決。實踐證明,實訓室現場錄制視頻能保證學習效果及錄音質量。
篇10
一、對學習者容易產生的偏誤做到心中有數,教學中能有的放矢
偏誤分析是以學習者的偏誤為研究對象,探討偏誤產生的原因并以此了解學習者的習得過程以及所采取的學習策略。教學者對偏誤分析的研究有助于具體語法知識點的教學,能有針對性地排除來自學習者第一語言的干擾,提高教學效果。
魯健驥(1999)把外國人習得漢語語法的偏誤分為:遺漏、誤加、誤代和錯序四大類。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比”字句時,常常會產生幾個方面的偏誤,例如比較的內容即比較的出發點出現偏誤;比較項出現偏誤;否定式偏誤;結論項出現偏誤等。筆者以學習者學習“比”字句經常出現的兩類偏誤來看偏誤分析重要性。
(一)誤加“很、非常、十分”等程度副詞修飾。
例如:
1.她比妹妹很漂亮。
2.北京的冬天比上海的冬天非常冷。
3.昨天比今天有很多熱。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這種偏誤在學習者學習和使用“比”字句的過程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王力曾在《中國現代語法》(1985)中指出:“凡無所比較,但泛言程度者,叫絕對的程度副詞;凡有所比較者,叫做相對的程度副詞。”周小兵(1995)認為絕對程度副詞只是一般地、獨立地表明程度,相對程度副詞則是通過比較來顯示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提示學習者“很、非常、十分、最、太”等這類表示絕對程度的副詞是不能用在“比”字句中的,相對程度副詞“更”等可以用于“比”字句中。
(二)誤用否定式。在學習“比”字句的時候,學習者有時會把“不”放在“比……”之后。例如:
4.上海的冬天比北京不冷。
5.我的數學比李娜的不好。
“比”字句基本結構“A比B+adj.”的否定形式是“沒有”,不是“不比”(有些語法著作和教科書認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是A不比B……)。《初級漢語課本》首次提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是“A沒有B+形容詞/謂詞性短語”。“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有多種,其中一種是“A不比B……”,當然,用“不比”否定時,并不表示對“比”的字句意義的否定,要注意“不比”的語用意義。教學者在“比”字句的否定式教學中應注意區分“沒有”和“不比”的用法并強調在一般情況下,“比”字句的結論項不能帶“不”、“沒有”等否定詞,否則會犯句式雜糅的偏誤。
語法教學中進行偏誤分析能加深教學者對理論化規律的認識,有效地引導學習者克服干擾,預測學習者可能會產生的偏誤類型,找出解決對策。
二、科學安排,合理調整語法點的教學順序,循序漸進地安排語法項目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存在語法點安排不夠合理的情況。大量的語法點集中出現在初級階段,使得語法知識點的分布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語法教學不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得教學的實際效果受到影響。
以“比”字句的語法教學為例。在對外漢語教材中,“比”字句多出現在初級階段,有的教材把“比”字句的教學內容安排得過于集中。例如《基礎漢語40課》將“比”字句的教學安排在第十七課《給姐姐的一封信》一課中完成,在這一課中集中介紹了“比”字句的多種用法。既有“比”字句的基本句型A比B+adj.,也有A比B+adj.+一點兒/得多/多了,還有A比B+還/更+adj.。此外,《基礎》的課后句型中還列出了“比”字句的否定式A沒有比B+adj.。教學者如果將這么多格式的“比”字句在一課之中教給學習者,效果恐怕很差。因此,教學者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可以科學合理地調整教學內容,把“比”字句的教學貫穿于學習者學習的初、中、高級階段以及各階段的不同課中,化整為零,化難為易。“比”字句較復雜的格式,如“A比B+早(晚)/多(少)/難(易)+動+數量”或“A比B+助動詞+動詞+多了/一些”等這些格式的“比”字句可以放在中級階段開展。每課的新語法點的量要有所控制,要突出重點,避免語法點過于集中,要先易后難,逐步深入。
三、豐富練習的形式,提高語法練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展示和解釋語法點后要進行語法點的練習,練習有助于加深學習者對該語法點的印象,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語法點。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練習方法大體上分為三類,即機械練習、有意義的練習和交際練習。對于不同的語法項目和語法點,教學者應選擇不同的練習形式。
對于“比”字句來說,“應該采取少量的機械練習和大量有意義的練習與交際練習相結合的方法”(王璇,2012)。初級階段機械練習可以幫助學習者鞏固和熟悉“比”字句的各種格式,包括模仿、重復、替換和擴展練習等方法,但單純的機械練習對于這種對語義和語用都有一定要求的句式來說還遠遠不夠。因此,有意義的練習和交際練習是練習的重點。“比”字句的常見練習是將句子改寫成“比”字句。《基礎》第十七課中關于“比”字句的練習是模仿例子改寫句子和模仿例子看圖造句。練習中適當地提升了難度,改寫句子既要寫出“比”字句的基本句式又要寫出否定式。在看圖練習中,給出了四幅對比差異明顯的圖片讓學習者用“比”字句寫出圖片中的內容。相比之下,《博雅》第三十二課“比”字句的練習題量略少,仿寫句子共五句,每例要求將基本式改成“A比B+adj.+多了”。如:給出了例句“他1.90m,我1.70m”改寫成“他比我高”和“他比我高多了”兩句話。在第三十四課語法點“A沒有B(那么)+adj.”之后的改寫練習中,只有四句話的改寫練習。在學生掌握“比”字句的基本句法后,可以進行修改病句的練習。楊寄洲在《編寫新一代基礎漢語教材的構想》中提出可以把練習項目分為三個層面來進行設計安排:①語言知識的理解、記憶練習。例如熟讀詞組和句型、替換練習、詞語搭配練習、以詞組句、以詞組成語段、綜合填空等練習。②語言技能的練習,例如復述、快速閱讀、回答問題、分角色復述故事、造句、完成句子等。③語用練習。例如用規定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某種功能,說出某個句子或詞語的使用語境。從練習的題型設計來看《基礎》和《博雅》題型設計略顯單調。“比”字句的練習在《發展漢語?初級漢語(下)》中較為豐富。其練習包括改寫(把課本中比較句的肯定式變成否定式和疑問式;否定式變成肯定式和疑問式);模仿例句完成對話;看圖按要求寫比較句;按正確語序將詞語組合成比較句;改寫語病;猜謎語(謎面是由“比”字句組成的句子);閱讀短文、回答問題等。練習的題型豐富多樣,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
眾所周知,一個語法點的掌握除了教師詳細的講解之外,還離不開學生充分的練習,教學者可以設計合適的練習來鞏固學習者所學的語法知識。“比”字句中,基本句式固定,對于比較項要采取擴展性練習和替換練習,加深學習者對比較項語義要求的理解,為有意義的練習和交際練習奠定基礎。在學習者掌握了各“比”字句的句式結構后,可以加入有意義的練習,如連詞成句的練習。學習者在連詞成句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鞏固句式的知識,還需要注意語義方面的要求。最后,在進行交際練習時,要注意貼合學習者的學習、生活環境,讓他們學以致用,達到言語交際的目的。
語法學習本身不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學習語法是為了更好學習語言。第二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學者不能單純地為教語法而教語法,應使語法教學交際化,把培養學習者的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C].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2]王力.中國現代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周小兵.論現代漢語的程度副詞[J].中國語文,1995,(2).
[4]王璇.“比”字句的對外漢語教學[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1).
[5]陳綏寧主編.基礎漢語40課(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李曉琪主編.博雅漢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李曉琪.現代漢語虛詞講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