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范文
時間:2023-04-01 19:46: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登飛來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2、解釋: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3、《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高瞻遠矚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出自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李白《望廬山瀑布》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王昌齡《出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陰山。
高鼎《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韓愈《春雪》
白雪卻嫌春*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陳與義《襄邑中》
篇4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帖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
從小學到現在,我學過不少的古詩。古詩中的離別情緒,古詩中的春夏秋冬,古詩中的名勝古跡……讓我感到驚嘆。短短幾十個字,卻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山水風光。李白的,《行路難》其中有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只有短短十幾個字,卻表達了作者他即使仕途有所阻礙,卻依然對未來充滿堅定的理想。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寫出了他登上高山之塔,極目遠望的豪情滿懷。
有人評價唐代王維的詩和畫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像他的《竹里館》一樣,“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獨坐、彈琴、長嘯、明月,讓我想到了這么一個畫面。“一位詩人在竹林里獨自彈琴,長嘯。夜靜人寂,與明月相伴的一個畫面。那么的高雅、寧靜。
篇5
能站在今天決賽的舞臺,離不開大家對我的關心和厚愛,離不開政府辦作風的轉變、形象的塑造,我將把大家對我的支持化作工作的動力,為塑造政府辦公室良好形象再接再厲!
什么是形象,形象是人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征。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都有不同的形象標準和要求。區委舉辦這次演講比賽,為我們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塑造機關干部良好形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那么,機關干部如何樹立良好的形象呢?我結合辦公室的工作,談談我的一點認識。
要做政治品格的高尚者。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寫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政府辦作為區政府的綜合辦事機構,處于承上啟下、聯系左右、協調各方的重要地位,發揮著政府運轉樞紐的重要作用,擔負著參與政務、管理事務、綜合服務的重要職責。重要的崗位職責,對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但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品德修養。古人云,人無私德便“無以立”,無公德則“不能群”“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矣”。因此,我們政府辦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教育機關干部始終堅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覺加強黨性鍛煉和道德修養,努力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化為一種高度自覺的思想認識和行為習慣,做思想務實、生活樸實、作風扎實的人,做尊重科學、尊重實踐、尊重規律的人,做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做認認真真辦事勤勒懇懇工作、任勞任怨奉獻的人。
要做學識修養的修煉者。腹有詩書氣自華。認真讀書學習,是從前人和他人創造的精神財富中汲取營養、尋求借鑒、樹立高尚情操的最好手段。同志曾說:知識是引導人生至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愚昧是達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障礙。我們圍繞建設“論德靠得住、論才有作為、論事講實干”的學習型、創新型干部隊伍目標,扎實建設學習型機關,堅持做到“四個一”,即“一日一讀”,文秘人員每天抽出1個小時進行學習;“一周一學”,堅持每周五下午集中學習政策理論和業務知識;“一季一考”,每季度舉行一次學習考試,對干部學習情況進行檢驗;“一年一評”,將學習的成效列為述職、考核和評比的重要內容,使辦公室全體人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要做踏實工作的耕耘者。辦公室工作任務重、擔子沉、責任大,需要我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辦公室工作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層出不窮,需要我們開拓創新、銳意進取;辦公室工作清貧質樸、不事張揚,需要我們樂于奉獻、恪守職責。有人說,我們政府辦“周周五加二、天天白加黑”!也有人說,我們政府辦經常“無法無天”——忙起來不論勞動法、活兒來了不管星期天!這是因為我們唯想把“服務領導、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工作做得更好、更好。為了進一步增強辦公室的凝聚力、戰斗力,我們提出了“接受任務不講條件、執行任務不找借口、完成任務追求圓滿”的工作目標,以創建市級文明單位為載體,扎實開展了戒“拖”、戒“驕”、戒“貪”、戒“空”教育和以抓能力比素質,抓作風比紀律,抓工作比貢獻,抓效率比落實,抓服務比形象為內容的“五比”活動,營造了文明、和諧、高效的工作氛圍,辦公室的工作效能有了較大的提升。:
篇6
1 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魯迅《社戲》)
一群小朋友架著白篷的航船去趙莊看戲。作者用一個“飛”字描寫船行的快速,突出大家想看到社戲的心情之急切。
2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
詩句中的“飛”夸張描寫木蘭身跨戰馬,穿過一道道關口,越過一座座高山,塑造了一個行軍迅速、英姿颯爽、所向無敵的巾幗英雄形象。
3 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臥波”。
(茅以升《中國石拱橋》)
作者借用詩句中的“飛虹”一詞比喻拱橋,這個“飛”字描寫拱橋的雄姿,突出拱橋的氣勢美。
4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梅嶺三章》)
詩句中的一個“飛”字寫出了捷報頻傳的速度之快。
5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魯迅《故鄉》)
“飛”這個動詞寫宏兒從屋里跑出來的速度之快,突然出現在“我”的眼前,表現了他活潑的性格。
6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一個“飛”字描寫出廬山瀑布流速迅疾的氣勢、奔流而出的態勢、凌空而瀉的威勢。
7 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高爾基《海燕》)
一個“飛”字寫海燕迎接戰斗,表現了海燕敏捷、矯健的雄姿。
8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八月飛雪,塞北的天氣真是奇特。“飛”這個動詞勾畫出雪花飄舞的形象,寫出了“萬里雪飄”的動態美。
9 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
(朱長超《月亮上的足跡》)
這里所說的“船”,不是一般的船,而是一種特制的航天船,它能在太空中快速飛行。這個“飛”字集中體現了科學家的聰明才智,是他們的智慧結晶。
10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是山名,一山是飛來的嗎?一個“飛”字寫這座山得名的原因,是古代人們的想象。給這座山蒙上了一層神奇色彩。
11 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石。
(袁宏道《滿井游記》)
燕地的二月,時常刮冷風。冷風刮起來,沙子飛揚,石子滾動。動詞“飛”描寫風力極大,寫出燕地二月的天氣特征。
12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篇7
一、妙用詩句,富含文化底蘊
中國是詩的國度,從《詩經》《楚辭》《漢樂府》一直到唐詩宋詞,源遠流長,其中有許多美妙的詩句名句至今仍為人稱道。因此,引用或化用這些詩句,可以使作文題目詩意盎然,引人入勝。例如:以“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識”為話題,擬題可為:《感情誠可貴,真理價更高》(化用斐多菲的詩句);《怎一個“情”字了得》(化用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詩句);《莫為情云遮慧眼》(化用王安石《登飛來峰》中的詩句)。以“月為話題時”,可借用蘇軾《水調歌頭》中的詞句擬題為《兒女共嬋娟》;以“樓”為話題時可借用李煜《虞美人》中的詞句擬題為《小樓昨夜又春風》等。用詩句擬題,標題韻味十足。
二、妙用流行歌曲、廣告詞,暗含旨趣、妙化無痕
引用或化用歌曲、廣告詞為題,會顯得風趣幽默。如以“誠信”為話題可擬:《人世間有百媚千紅,我獨愛“誠信這一種”》(化用電視劇《霸王別姬》主題曲);《誠信到永遠》(化用海爾電器廣告詞)。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或自卑的孩子,在缺少關愛的環境中終于要張開那雙隱形的翅膀,努力飛,飛過絕望,飛向成功的彼岸,可用流行歌曲《隱形的翅膀》來作為文章的標題,馬上就能抓住讀者的眼球。
三、妙用比喻擬人
巧借比喻或擬人來擬題能使問題新穎活潑,生動形象,也可以使文章的內容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更加深厚,更有感染力,使人感覺更親切,如話家常,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
比喻、擬人這種方式要用得妥貼,還要力求新穎獨特。若人人都把美麗的姑娘比作鮮花,這個比喻還有什么妙處可言呢?但胡思亂想也是不行的,它應當建立在情感真實和獨特的基礎上。如:《閱讀,在經典和時尚之間行走》,這個標題運用擬人的修辭,既新穎獨特,引人入勝,又激發了讀者豐富的想象。把在探討經典作品與流行作品間該怎樣取舍,這樣一個抽象的問題,看成是閱讀的“行走”,擬人化后,問題變得具體形象起來,讀者也樂于閱讀。又如《愛似琉璃》《信人信己并蒂花》《讓自信和聽取同行》《流淚的蛋糕》等,這些比喻、擬人讓人耳目一新。
篇8
大家好!
我是Xx公安局Xx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我叫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警徽在青春中閃光。
寒來暑往,花謝花開,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我在公安事業的征途上,已走過了將近一年的歷程。我作為一名退伍武警士兵,深知維護祖國安寧、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性。我有幸脫下軍裝又著上了警服,今天我作為系統一名普通警察站在這里向領導、向評委匯報工作,我覺得無上光榮。回首往事,我用心感受這一年的輝煌與自豪,用心思索著一年的追求與發展,用心承載著一年的責任和使命。我驕傲、我無悔,我選擇的以“懲治罪犯、保護人民”為己任的人民警察這一行。
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寫道:“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年輕的朋友們!站得高才會望的遠。做人民滿意的好警察,需具備高尚的政治品德,過硬的業務素質。否則,保護人民,維護和諧,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大家都知道Xx公安局到目前為止已經實現了命案連續六年必破,這個個的榮譽可不是吹的,他是靠干警們用智慧、用毅力、用頑強拼搏的勇氣實現的。當一個個犯罪在僥幸中鋃鐺入獄時,當一個個受害人沉冤得雪喜淚縱橫時,警察在人民群眾的心理分量是那樣重,閃光的警徽在維護社會治安中是那樣令人信服。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責國富”。也就是說,國家的未來屬于年輕人,當然,人民公安事業的未來也要靠我們年輕人。Xx公安局干警隊伍,是一支年輕的隊伍,他那乳虎嘯谷的霸氣,令犯罪分子膽顫心驚;他那鷹飛九天的豪氣,讓犯罪分子沒有藏身之地;蒼茫大地、萬里藍天是他們的戰場,維護社會治安,打擊犯罪的征程中,他們用鏗鏘的誓言書寫下人民警察為人民的交響樂章。
朱熹在《觀書有感》寫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梁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盡管我走進公安隊伍的時間不算很長,但我認真學習業務,研讀干警們精彩的偵破案例,我折服了:鄉村搶劫羊絨殺人案,幾個小時案犯被逮、恐怖出租屋磕巴殺人案案犯當時伏法、一中少女被殺案的四十天摸排、浩海入室盜財案成功告破……公安干警用行動在歷史的天空中,書寫下浩然長卷……在案例的研讀中,我震驚于干警們的智慧和犯罪分子的狡詐,較量、我驚詫于歷史疑案的犯罪分子泥牛入海和干警十幾年的耐心等待……我驚嘆于田間地頭公安干警們大走訪,解決群眾困難的感人場面……閃光的警徽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起一座不倒的萬里長城、在犯罪分子的心頭織起一道疏而不漏的恢恢法網……
篇9
關鍵詞: “詩中有畫” 詩意 畫意 表達
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中有一句話是“詩畫相通”。自從蘇軾說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之后,“詩中有畫”成了某些詩評家筆下包評百詩的“萬靈丹”。的確,許多詩與畫在形象和意境上是相通的,而且有許多奇思佳構。中國古代畫院常以詩句為題試畫,相傳有一次以“踏花歸去馬蹄香”為題,許多畫師絞盡腦汁難以繪出“香”字,有位畫師只畫一匹馬,再在馬蹄旁添上幾只飛舞的蜜蜂。此畫在比賽中奪魁。又有位畫家,畫“深山藏古寺”詩意,并不從古寺著筆,只畫深山、澗水和一個在澗邊挑水的和尚。也有說是畫“十里蛙聲出深山”詩意,只畫深山、澗水和水中的一群蝌蚪。又有傳說,幾位畫師同以“野渡無人舟自橫”為題作畫,有一位畫師畫幾只野鳥棲立船頭,以此表現“無人”的意境,此畫深得眾人贊賞。
以上傳說,很能證明“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北宋張舜民《畫墁集》)的說法。
誠然,詩與畫有相通之處。比如說,二者都不滿足于“形似”,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神似”。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開頭就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這是對畫的“神似”的最淺近的表達。而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中也多次提出詩須“神似”的觀點,如“返虛入渾”,是說藝術創作不能局限于個別現象的描繪,必須依據一般的抽象原則(虛),通過藝術的概括(虛),揭示事物的本質(虛),而塑造渾然天成的藝術形象(渾)。又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是指詩歌必須具有超越形象的藝術效果,才能更好地表達感情。如就詩畫二者神似相近而言,當以詠物詩為最。
詩與畫都講究“虛實相生”的技巧,也就是繪畫術語中的“留白”,或者說是詩歌欣賞中所說的“留有想象的余地”,亦即含蓄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畫都可以用“實”表現“虛”,但二者又不盡相同。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在日寇入侵我國時,有許多畫只畫了螃蟹,這是“實”,而要表現的“虛”,只有看了老先生在畫紙上自題的兩句詩才能準確領悟,那兩句是:冷眼向洋觀世界,看你橫行得幾時。宋人王安石《登飛來峰》詩:“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前兩句似為寫“實”,其“聞說”二字已明白告訴我們是假托而已,后兩句借登塔來表達自己“高瞻遠矚”的胸懷。同為以實寫虛,畫中之虛較隱晦,詩中之虛較明朗,甚至可以直截了當地說出來。
另外,還有繁簡,寄情于物等,都是詩畫相通的。
詩歌要緣物寄情,以景寓情,以求達到情景交融和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起到引人入勝、浮想聯翩的作用。繪畫創作要以形寫神,以形傳情,描述所憑借的手段不同,詩歌靠語言文字,繪畫靠線條與色彩。只有當二者表達的對象能夠用語言文字和線條色彩同步描述出來時才有可能“詩畫相通”。當然,這里面有藝術構思和表達方式轉換的技巧。詩中有畫的“畫”必定含有畫家的藝術再創造。但是,是否所有的詩都可以再創造為畫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有人能每詩作一畫,那也只能是表達不出“詩情”的“畫意”,或者是對詩的“斷章取義”。當代有許多古詩詞選本以畫配詩,其中不乏肢解詩意之畫,即使古人的《唐詩畫譜》《名家畫譜》也多有臆斷之作。
詩意難用畫意表達的情況,常見的有哪些呢?其一,詩中寫的事情有較大時間跨度,亦即有動作的連續性;而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只能表現極小限度的時間跨度,亦即只能表現一剎那的物態和景象。比如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畫面只能表現“一聲”,絕不能表達出“三聲”。因為“三聲”有時間上的后繼,而繪畫只能表達空間的平列。
其二,有些詩將同一時間中不同空間的景物有機地組合,互相映襯烘托,交相輝映。而繪畫只可平鋪并列,無法表達詩句中分合關系。例如,“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渭北池邊樹,江東日暮云”、“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如此等等,都難以用一幅畫面表達出來。
其三,詩句中有些修辭,在畫中也難以表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不管畫出多么繁茂的杏花,也體現不出“鬧”的意境;“瑤臺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這里的通感體現在“香”字上,畫面上總不至在大雪紛飛之中畫幾只蜜蜂吧。
最后,有些詠史詩,特別是史論,或者是引用典故的詩,也不能冠以“詩中有畫”。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前兩句是寫實,引發后兩句的聯想,可以說,前兩句和后兩句絕不能在一幅畫面中表現出來。再如杜牧的《題桃花夫人廟》:“細腰宮里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其中典故頗多。細腰宮即楚宮,楚王愛息國國君的夫人(即息夫人,因貌美又稱桃花夫人)的美貌而滅掉息國,息夫人被擄入楚宮,與楚王生二子,但她始終不說話,楚王問其故,她答道:“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她的無言抗議被傳為美談。最后一句,晉代豪富石崇的樂妓綠珠十分嬌美,權貴孫秀向石崇求之不得,遂捏造罪名逮捕石崇,綠珠墜樓而死以表抗議。詩的主旨通過對比顯現出來:軟弱的受害者固然可憫,但比不上以死抗爭者令人欽佩。這首詩,恐怕再高明的畫手也難以用空間藝術的畫表現出來。
什么樣的詩中才有畫意呢?一般來說,繪畫是空間的藝術,“憑借線條和色彩,描繪那些同時并列于空間的物體”。而詩是時間的藝術,通過語言文字,“敘述那些持續于時間上的動作”,但詩更可以表現空間,亦即瞬時或短時并列于空間的物體。淺近些說,如果一首詩用描寫的手法去表現空間、場面,那便與畫完全相通。相對來說,如果一首詩是用敘述的手法去表現時間過程中的連續動作,那么,再高明的畫師也難畫出詩意。
比如說,唐代祖永的《終南望余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詩中寫了南望終南,云中積雪,夕陽給山林頂端涂上色彩,遠望終南山積雪,頓覺寒意大增。這里,時間定位在一場大雪后的傍晚,描繪的是同時并列于空間的景物。這首詩可當之無愧地稱之為“詩中有畫”。而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首句言初醒,次句寫啼鳥聲喧,繼而寫夢醒對夜間情景的回憶,并由此引發惜花的心情。全詩表現了一個時間進程和心理活動。相對而言,空間顯現虛化了。整首詩很難用一幅畫來表達。
篇10
一、聯系背景和作者
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不同時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點。如盛唐時代國勢強盛,唐詩多有氣勢,思想上多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北宋王朝積貧積弱,故北宋詞多蒼涼悲壯。一般來說,北朝征戰尚武;南朝相思;唐朝題材多樣,有希望建功立業的,如楊炯的《從軍行》,反映邊塞生活的,如王之渙的《涼州詞》,獻詩求引薦的,如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北宋喜好理議,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盧梅坡的《雪梅》:“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南宋多愛國篇,如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等;宋明兩朝多示義,如文天祥的《金陵驛》表現了自己一定能經受住血與火的生死考驗,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精神。
二、反復誦讀,激發想象
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品味出。讀之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
三、體會遣詞造句的妙處
語言是描繪事物,表現思想內容的最基本的手段。語言的好壞,關鍵在于遣詞造句準確與否。卓越的作家總是善于根據表達的需要,準確遣詞造句,生動地描繪出事物的特征,深刻的表現出思想內容。如宋代戴復古的《江村晚眺》:“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擱岸斜。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后兩句寫驚鳥飛入蘆花之中的情景,連用“立”、“驚”、“入”三個動詞,使得水鳥的動態、神情躍然紙上,為江村晚景平添了幾分生氣。古人非常講究“煉字”,力求一字傳神。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品味這樣的詞語,這也是理解詩詞的基本方法。
四、鑒賞運用表現方法的妙處
從作品的文字詞語,我們知道了它寫的是什么,而從作品的表現方法上,我們可以知道作家在如何寫,弄清了如何寫,也就容易理解作品的內容和領略寫法的妙處了。平時要學生注意:詩詞結構的技巧,每種修辭的效果,表達方式的作用,常見手法的妙處。如現代詩人李季的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對女主人公眼睛的描寫:“一對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兒草上淌。”這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眼睛喻作青草上的露珠,突出地表現了眼睛的水靈、明亮,從而描寫出了香香的嬌美。
五、學會把握主旨,概括內容
古人寫詩,往往要尋找一個載體,將自己瞬間的生命情感體驗寄托在上面,借助這個載體傳輸出自己的生命感動,并用自己的生命感動去感動和自己具有相似生命體驗的讀者,這就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美。所以在古詩詞鑒賞中我們要準確解讀詩意,把握主旨,概括主要內容。
六、靈活運用答題技巧
學生回答主觀鑒賞時要重視“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主觀題目,有些題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楊炯的《從軍行》、李白的《越中覽古》、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杜甫的《春望》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試出題選取的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詩作,例如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詩,柳永、秦觀的婉約詩,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的“詩中有畫”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鑒賞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