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傷心人的話范文

時間:2023-03-20 21:05: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安慰傷心人的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安慰傷心人的話

篇1

2、生活總是兩難,再多執著,再多不肯,卻也不得不學會接受那些漸漸的不再純粹。從哭著控訴,到笑著對待,到頭來,不過是一場隨遇而安。

3、你要學會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聽那些熙熙攘攘的聲音;這個世界上沒有不苦逼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4、不管你昨晚經歷了怎樣的撕心裂肺,早上醒來這座城市依然車水馬龍。這個世界不會為了任何人停下前進的步伐,越是沒人愛,就越是要好好愛自己。

5、愿你善待自己年輕的皮囊,也愿你擁有不會陳舊的有趣的靈魂。愿你活在當下,即使深陷泥沼,也能活完一生的天真與驕傲。

篇2

清冷墓前哭兒聲

像這樣痛失愛子愛女,沉浸在悲痛中的父母,到底有多少呢?這個數字恐怕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在上海,每天有18至20個未婚的孩子離開人世。如果以每天18個計算,一年就有6570對父母失去自己的孩子。估算一下,在我們身邊正承受著這份絕望傷痛的人至少有幾十萬。

人們常說,人生最痛苦的三件事莫過于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少年喪父是失去依靠,中年喪偶是失去伴侶,老年喪子卻是失去希望。依靠和伴侶或許還會再有,但是希望沒有了,人生的意義何在?如果孩子是在二三歲時去世的話,那么父母還年輕,可能還有機會再生一個。可如果孩子是在青壯年去世的話,那么他們的父母只能在絕望的懷念中度過了。倘若在過去,每對父母有五六個孩子,如果不幸失去一個孩子,那痛苦也會在其他孩子的歡樂之中漸漸淡化。可是,近20多年來,上海幾乎每家都是獨生子女,每對父母只有一個希望,一旦失去了可能就再也不會出現了。

在上海青浦的福壽園里,有一個叫“童稚園”的地方,雖然名字和幼稚園只是一字之差,卻有著天壤之別。“童稚園”里,安息著曾經活蹦亂跳的鮮活生命;那里,川流著家長們不息的愛與悲傷。六一兒童節,一對中年夫婦來到這里,看望他們5年前離開的兒子。和往常的每個周末一樣,他們來到這里,仿佛是每周定時看望離家住校的兒子。在這個特別的日子,他們當然也要來跟兒子說說話,不能讓兒子孤單一人在這里過節。雖然已經相隔5年,但每次來到兒子安息的地方,母親的眼淚總是像決了堤的洪水,傾流不止。任何人看了這一幕都會為之感傷:天下父母誰最痛?清冷墓前哭兒聲!

相隔不遠處也傳來陣陣哭泣之聲,那里也站著一對跟他們年紀相仿的夫妻,同樣是來看孩子的。墓碑照片上的孩子只有十六七歲的模樣。兩對夫婦曾在這里相遇過無數次。所謂同是天涯傷心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原本傷心的母親看到跟自己一樣傷心的人,忍不住彼此憐惜、安慰起對方來:“別在孩子面前哭得那么傷心,他一定不想看到媽媽哭的,他會難過的。我女兒生病時,看到我哭,她也會哭,其實我們應該要笑著來看他們啊。”剛才還在痛哭的母親慢慢停止了哭泣,她突然覺得眼前這個跟自己一樣苦命的人是那么親切。如果是其他人說這番話,她一定會覺得那人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隨便安慰她的,但眼前這個人一定了解她的痛苦,因為她們有著一樣的遭遇,一定說的是發自肺腑的真心話。兩個母親,漸漸把話題由悲傷,轉向了快樂的回憶,聊起了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覺就說了好久。

是誰說的,當快樂與人分享,快樂就會加倍,當悲傷與人分享時,悲傷就會減半。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同命相連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彼此的心里,給彼此安慰。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不久之后,10對失去孩子的父母通過福壽園工作人員的介紹,走到了一起。

2003年7月,10戶喪子的上海家庭相聚在一起,他們從下午聊到晚上,直到深夜仍不肯散去。因為他們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情感需要宣泄。在平時,有些人要強,在別人面前裝作堅強,只能默默把淚水往肚子里流;有些人不愿向別人訴說自己的痛苦,害怕別人憐憫的目光;更可怕的是看見別人家的孩子,哪怕是多么調皮搗蛋惹人嫌的孩子,對他們而言,那都是幸福,而自己的心就會跟著揪起來地疼。但是在這里不同,這里的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經歷,這里的每個人都是最好的聽眾,哪怕你一再重復,他們也不會厭煩,因為他們知道你到底有多痛苦。

聊著聊著,他們覺得都離不開彼此了,如果能早點聚在一起那該多好。“上海不是有一個癌癥俱樂部嗎?其實我們也可以成立一個組織。”不知哪個人提議了一句,于是,在那一天,10對失去孩子的父母組成了一個特殊的組織――“星星港”。

有一種傷痛難以治愈

“星星港”的名字富有童話的色彩:湛藍的夜空,美麗的星星在璀璨閃爍,那是可愛的孩子們,他們沒有離開,去了一個更美的世界;地上有一片寧靜的港灣,家長們相依相守仰望星空,他們每天都關注著自己的天使,守望著他們的成長。對我們來說,這樣的解釋充滿了幻想,是那么的不切實際,但對星星港的家長們來說,他們需要用這種美好的想象來安撫自己。“我多么希望能有一部手機,可以和天上的孩子通話。”當一個50多歲的工程師說出他的這個愿望時,我們的心里有種說不出的酸痛。

孩子去世以后,他們就抑郁在自己的世界,無法再融入外面的大社會。每每看到其他人的熱鬧,他們都會有種難堪和傷痛,好像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被幸福和快樂所遺忘的人。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再照過相,沒有再看過電影,沒有再逛過街,甚至不再過節……

1999年春節的前兩個星期,嚴先生的兒子因為一場車禍去世了。一個13歲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一個整天讓父母操心的搗蛋鬼,一個熱愛生活、鐘情于畫畫的孩子,就這樣一瞬間消失了,命運是何等殘酷!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徹底顛覆了嚴家人的溫馨生活。那年以后,嚴先生的每個春節都在火車上度過。大年三十的晚上,別人都匆匆忙忙往家趕,他卻孤身一人往火車站去,買一張最近班次的車票,坐在車廂里,漫無目的地看著窗外沒有風景的風景。對他來說,這樣的旅行是一次逃跑,“兒子去世以后,春節就是我的受難日。我總是想起以前,他圍繞在我身邊討壓歲錢,吵著鬧著要我買新年禮物,歡蹦亂跳地到處去拜年……可是現在一切都是那么冷清。到父母家去會遇到其他親戚,他們都是一家三口,我看著就覺得自己可憐;留在家里,朋友們又要上門來拜年,他們多半也是帶著小孩來,每每看到和兒子年齡相仿的孩子,我又忍不住要想起他。如果他還活著該多好……現在,我看不得別人家的天倫之樂,還是跑開了清靜。”嚴先生的躲避,正暗合了杜甫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失去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一張和年齡不相稱的蒼老的臉,和一雙讓人印象深刻的憂郁的眼睛。然而這僅僅是外表,我們看不到的是他們心中的傷口。因為孩子的離開,他們變得異常脆弱、敏感,內心有一塊不能碰觸的領地,一旦踩到,悲痛就會像斷開的水龍頭一樣傾瀉而下。在我們這個以孩子為中心的社會,他們那結了疤的傷口隨時會被撕開。

看電視的時候,里面有孩子歡樂的表情;逛街的時候,看到了適合孩子的童裝;去菜場的時候,會想起這是孩子最喜歡吃的菜……傷痛和想念常常不由自主地涌上心來。不愿意和同事一起上班,不愿意和親戚朋友來往,不愿意在街上和遇到的鄰居打招呼,他們就害怕聽到對方說起任何孩子的話題。冷女士回憶女兒剛去世的時候,她說:“整整一年,只要聽到辦公室同事說起孩子的事情,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現在好多了,我會先走出去,然后在門口悄悄流淚。這種好不是說不痛了,而是時間長了學會控制了。”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永遠的痛,無論時間怎么流逝,都不可能治愈。

魯迅說:做夢的人是幸福的,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這話對他們來說太貼切了。但愿長醉不愿醒是他們最大的愿望,在夢里能看到孩子的模樣,能聽到孩子的笑聲,這是唯一能讓他們感到快樂的時候。“星星港”就是這樣一個不打擾他們做夢的地方,在這里大家惺惺相惜。中年喪女的王女士,每周從女兒墓地帶塊石頭回家,晚上和它同枕共眠,下周再把石頭送回墓地,換一塊新的石頭回家。對她來說,女兒就是這塊石頭,她把自己的余生都懸在了這塊冰冷的石頭上。周圍的人都覺得這是一種病態,但無論怎樣勸說,一切還是無濟于事。后來,王女士參加了“星星港”,在一些老會員的開導下,她漸漸打開了心扉,第一次感受到,失去女兒后的天空仍然有陽光。

療傷的過程所面對的痛苦可能比失去孩子的那一刻還要致命。沒有經歷過的我們都沒有權利表達自己的同情,甚至是一丁點的理解。

失去孩子的日子有多難

張恨水的小說里說:“世界上每天一個人吃飯的,不計其數,然而沒有多人共餐的盛況在前陪襯著,也就平常了。所以一個冷淡的所在,最怕是有過去的繁華來對照。”在人生的這場盛宴里,孩子早早離席不告而別,面對杯盤狼藉的局面,留到最后,還戀戀不舍的人必然是最痛苦的。所謂:死者已矣,生者長戚戚!

他們曾經是父母,現在卻沒有了孩子。雖然沒有孩子,可從心理上他們仍然無法擺脫“父母”的心態。他們總是稱呼自己“軍軍爸爸”、“清清媽媽”,他們總是在餐桌邊保留著孩子的坐位,他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和孩子說話寫信……孩子永遠都在,只是在他們的心里,不是在生活里。

有孩子的三口之家是一個穩固的三角關系,一旦缺了一個角,就塌了,孩子所帶走的歡樂不是用簡單的三分之一來計算的。臺灣作家黃春明的詩《國峻今晚不回來吃飯》,就是寫給他早逝的兒子。

“國峻,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久了,她就不吃了。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么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么事都沒了,媽媽什么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

看看一個做爸爸的人用日常生活的語言輕描淡寫地說出心中無可言喻的痛,那種感受一定是有分量的。一句“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讓許多做家長的感同身受,孩子不在了,做母親的也就沒有燒飯的欲望了。大部分的中國母親都是為子女而活,挽著菜籃上市場的時候,想的都是孩子愛吃什么。突然有一天,什么都不用操心了,什么都不用再做了,整個生活都好像被掏空了,他們的心情該是多么失落,多么冷清。

今年45歲的張軍是一個出租車司機,他的女兒在16歲那年患上了白血病,如花似玉的青春荒廢在了冷冷的病床上。女兒在醫院躺了3年,這段時間里,孩子受了許多的苦,張軍夫婦更是傾家蕩產。“雖然早有心理準備,很多人也勸我們放棄,但是眼看著自己的孩子走向死亡,做父母的能忍心不管嗎?”張軍和妻子商量好,只要孩子有一口氣在,就一定要治療。“孩子剛離開的那段日子,我們只想著傷心和難過,精神到了崩潰的邊緣。但是現在,當我們漸漸平靜下來,夜晚,我們倆躺在床上想著將來老了該怎么辦?想得渾身發緊,因為想到現在雖然是兩個人,但終有一天要變成一個人,然后病倒在床上,行動不方便了,拉一褲子屎啊尿的都沒人給洗,那時候更加悲慘了……”張軍哽噎起來,幾乎沒能再往下說,也許是因為不敢再往下想。

對于像張軍夫婦這樣失去唯一孩子、生活遭受慘重損失的年已半百的夫婦來說,這樣的打擊更為實際也可能極其致命。因為他們晚年賴以生存的根基異常單薄和脆弱,一旦他們沒有足夠的積蓄,誰來支撐他們風燭殘年的生活呢?

愛在延續,生活在繼續

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滋味呢?一個生龍活虎的青春少年從此便在他的親生父母跟前永遠地消逝了,這樣的一個家庭,生活中還有什么能夠支撐他們去完成生命的旅程呢?

“星星港”的成立或許就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

在這以前,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已經沒有了歡樂,沒有了希望。金錢和功名,別人每天為之奮斗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都毫無意義。他們唯一想去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墓地,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和孩子說話。但自從有了“星星港”以后,他們找到了第二個可以宣泄感情,可以稍稍寬慰的地方。

一個剛剛失去兒子的母親,在第一次參加“星星港”活動的時候泣不成聲。她不是為那么多同命運人的遭遇難過,而是為同命運人臉上綻放的陽光而流淚。她無法想象有這樣遭遇的人還能如此灑脫地唱歌跳舞,吃飯聊天。半年以后,當她繼續參加“星星港”活動的時候,她也學會了把悲傷收起,用真誠的笑容面對新來的會員,告訴他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只有同命運的人才能理解同命運的人,別人的勸慰都是隔靴搔癢,他們的話才能真正起到相互鼓勵的作用。

“星星港”里的很多人都有一個心愿:大家生活在一幢房子里,早上有工作的人去上班,沒工作的人就留下干家務,晚上大家一起吃飯,一起娛樂,好像世外桃源一樣。他們可以拋開所有的煩惱,不用擔心一句無意的話會“觸心境”,也不用擔心生病了沒人照顧。但這一切畢竟只是理想,“星星港”能做的不光是逃避現實,更多的還是要面對現實。

年近六旬的鮑賢國現在是“星星港”的負責人,3年前當他的女兒不幸離開了這個世界的時候,他也是沉浸在悲痛中難以自拔。但是有一次,他在整理遺物時發現幾張獻血證書,才發現原來女兒一直背著父母參加無償獻血。想到女兒平時的孝順乖巧,還有她對社會的這份責任心,他禁不住悲從中來。“女兒走了,但我們的生活還在繼續。她以前是這么熱愛生活的人,如果看到我們消沉,也一定會難過的。所以為了她,我們也要變得堅強起來。”“星星港”里的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想法,因為孩子,他們失去了希望;也是因為孩子,他們選擇重新生活。“在過去的兩年里,我們開展了很多活動,去兒童醫院看望患白血病的孩子,去少教所感化誤入歧途的少年,去敬老院照顧寂寞的老人,這些活動不僅僅是在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我們重新走進這個社會,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當我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的心情也會稍微好一點。”這句話是家長們的共同心聲。對他們來說,孩子過早地離開了這個社會,留下了太多的遺憾。柯斌的女兒朱清是個非常乖巧懂事的孩子,但不幸的是在她16歲的花樣年華,卻得了癌癥。朱清在病重期間參與了保護“母親河”的植樹造林行動,當時因為經濟緊張,她只捐了30元錢,對這件事情她總是過意不去,一直想湊夠200元錢,捐上一畝林。2001年的春天,朱清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柯斌在在整理女兒遺物的時候,發現了包得整整齊齊的200元錢!柯斌知道,這是清兒瞞著他們一直在悄悄積攢著的錢,是要匯給“讀者林”的捐款,只因生命的腳步太快了,還沒有來得及將它匯出!從此每年女兒生日的這天,柯斌會再捐上200元錢,完成女兒的心愿。更讓柯斌感動的是,她發覺每年都會有人以“清清”的名字給“讀者林”捐款。“清清是個優秀的孩子,她對社會充滿了愛心,雖然她現在離開了,但是她的這份愛心仍然在延續。”以前,柯斌為女兒而驕傲,現在,她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也能讓女兒感到驕傲。

離開的孩子們是優秀的,“星星港”里的家長們希望把這種優秀延續下去,傳遞給孩子身邊的人。經過嚴寒的人,倍感太陽的溫暖;人生遇到災難,最懂得愛的力量。

“星星港”是集結了更多的淚水,但是當“淚飛頓作傾盆雨”之后,他們的心卻漸漸亮了起來。它的發展壯大是以一個個家庭的不幸作為前提的,但是不幸的家庭又能在“星星港”里一同眺望天上的孩子。

做完這個采訪的時候,我們的心頭像是被壓了一塊東西,沉沉地喘不過氣來。聽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們訴說那些故事,看著他們痛哭流涕的表情,我們的心也不由自主地陪著他們一起受累。從來沒有哪個采訪,讓我們有如此深刻的感受,感受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看看生活中做父母的,還在為孩子的學習成績煩惱,還在為孩子的漂亮與否擔心,還在為孩子的終身大事焦急,還在為孩子的工作前途而憂慮……卻難有時間停下來看看孩子的臉。去想象一下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吧,或許就能稍稍領略生命的重量。我們是不是應該少一些計較而多一些感謝?不管計較的是什么、感謝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