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青春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20 17:24: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歌舞青春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歌舞青春觀后感

篇1

蔣雪君

以前這個系列就看完了,最近看到推薦篇目里面有,就去回顧了這個洋溢著青春氣息的三部曲。

如果說第一次看的時候我看到的是那種堅強、努力和不屈,那么這一次可能看到的東西就有些不太一樣了,而且如果我再在這里去強調那些有些俗套的品質可能這篇影評也就沒什么意義了。

我這次仍舊從兩個方面來點評,一個方面是針對這部電影的內容的,另一個方面是針對像我這樣看電影的人的。

首先,這部電影的內容我可能已經不需要再去說什么,肯定很多人都知道,這部電影現在的我們去看,會覺得更加貼切了,更加有感觸了,因為年齡更近了。這次我想評的內容在于兩個地方。

第一個是在第二部中,大家放暑假了,Sharpay利用她父親的影響力幫特洛伊在自家經營的豪華俱樂部中弄到一份工作,并藉機讓他獲得大學籃球獎學金的機會。而他拋下了自己的女友和野貓隊的朋友們,這是一個抉擇。當然最終他肯定是選擇了朋友。這個情節令我有感悟的在于這個抉擇的過程。我覺得在步入高中之后抉擇更加的多了,雖然我們可能不會像電影里的主人公和他的朋友們那樣去打工,去這樣度過一個暑假,但是我們也決定了很多事情。比如現在進入高中后的越來越多的比賽參加或不參加,比如更多學校組織的活動中的一些相關職務是否去爭取,比如對于學習上的一些方法的取舍,這些都是抉擇,而且我們很多人都肯定經過不是一次兩次的抉擇,以前可能感覺還不太大,但是現在再去看就有很大的共鳴,有很多事情我們很難去抉擇,電影中為了要突出積極肯定是會把另一個選擇更加的陰暗化,不正義化,但是要知道在現在生活中可能有的選擇不論那一邊都是正確的,都是有意義的,都是我們所希望的。

第二個地方在于第三部關于女主蓋比瑞拉憧憬未來,大學生活這件事。其實這一系列的電影到最后都體現了我說的第一點抉擇,只不過我挑選了第二部寫,第三部最后也是一個屬于蓋比瑞拉的抉擇,而這一部還有一個很大的令我產生共鳴的地方就是未來。我知道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都已經設想過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夢想,雖然我們知道事情往往沒有那么簡單,但是我們仍舊愿意希望去憧憬,就比如我一直希望自己將來是個科學家,這個夢想已經持續多年了,但是在沒有到最后之前,我其實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這個希望,有沒有這個天賦,努力加天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未來又有誰知道呢,有一句我們都很熟悉的話叫做未來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往往在我們這個年齡階段,真的能抓住我們想要的未來么?這是一種迷茫。然后蓋比瑞拉的情況我也設想過發生在自己身上會如何,最后我告訴自己,拜托這種迷茫的最好方法就是,選擇了就不要再去想了,我只要相信自己的選擇就好,我把我的未來壓在我的選擇之上,選了,我就不要再去后悔了。

然后,就是我要說的第二點,關于像我這樣的看電影的人,我發現了這樣一個變化,之前也有提到,就是在以前看的時候我只看到了一些表層的東西,比如那些俗套的品質,而現在再去看就有了一些更加特別的視角,更加特別的想法,更加特別的感悟。

篇2

關鍵詞:高校 舞蹈

當前,對于任何文化藝術的發展來講,大學校園都是一塊不可或缺的陣地,舞蹈藝術也不例外,作為豐富高校校園的文化生活的主要藝術形式,舞蹈著的大學生活躍在各個高校的舞臺上和校園里。

一、大學生需要舞蹈藝術

筆者近年來在高校開設一門選修課程《舞蹈欣賞》,每學期報名人數都是滿員。本來大學的選修是讓學生們除了自己的所學專業外對自己所喜歡的課程進行選擇,看著學生們誠懇的需求,你是無法拒絕的。所看的作品從建國五十周年經典舞蹈作品欣賞,如:《鄂爾多思》、《奔騰》、《孔雀舞》到林懷民的云門舞集和杜阿托的現代舞集以及舞劇,如:《風中少林》、《云南印象》等。學生們不僅能看下去,而且看完后還能寫出觀后感。學生們不僅愛看舞蹈也愛跳舞蹈,現在的高校幾乎都有學生的舞蹈社團、舞者及舞蹈作品,盡管數量有限卻充分反映出校園舞蹈文化的價值。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舞蹈團在九十年代初就開始了舞蹈創作,其中《朝花夕拾》在九六年參加首屆全國大學生文藝匯演中獲編導創作一等獎。在當時的大學生舞壇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其中一些在嘗試將現代舞與民間舞結合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探索。近年來,成長起來的大學生舞蹈團更是各具特色,有重點大學也有普通高校,包括地方高校都有學生們舞動的身影。大家憑著對舞蹈的熱愛,利用業余時間練習和創作。造就了一批齊刷刷的男女業余舞者活躍在高校校園的舞臺上和角角落落,這可謂是高校校園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大學生熱愛舞蹈,因為舞蹈這門肢體藝術最善于表現人們的激情。同志曾經意味深長地說過: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青年人充滿激情和青春的活力,他們需要歌唱來抒感,更需要舞蹈來演繹內心世界。

二、大學生對舞蹈藝術的選擇

大學生對舞蹈藝術的選擇有提高和普及兩個層面。現在我國很多大學都有舞蹈特長生,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航等。另外很多綜合類大學中也有藝術專業,其中包括音樂、舞蹈、美術等。對于一部分有舞蹈特長的學生和普通高校中的舞蹈專業學生來說,他們希望專業教師給予專業訓練,系統學習的舞蹈知識、技能和中外舞蹈作品并通過舞蹈創作來反映大學生的情感和生活。這在近幾年的普通高校舞蹈比賽中,出現了不少如:《網戀》、《校園風景線》等結合時代、反映時代的新作,不難看出這支準專業水平的大學生所潛在的舞蹈創作能力。

而本文主要論述的是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對舞蹈的選擇,也就是說是一群與舞蹈專業毫不相干的孩子們對舞蹈的選擇。而在普通高校校園最普遍和學習人數最多的就是交際舞,據了解華南師大全校性的交際舞普及活動搞得相當出色。每個大學生進校后都必須參加“掃舞盲”學習班,平時在操場上、宿舍樓道邊到處可看到學生們練習的身影。其次,自發性學習人數最多的就是街舞了,現在的大學校園幾乎都有不同的幾個街舞團隊,以不同特色和風格存在,這些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們憑著一種共同的愛好走到一起,精心學習和練習技藝,并且也經常自發組織各種比賽,在近幾年的全國性舞蹈賽事中也有了街舞的專場比賽。比如:CCTV第四屆電視舞蹈大賽將街舞作為一個專場來比賽,而參加比賽的選手也不缺少大學生團隊。這無疑將推動街舞在校園中的流行。還校園流行舞也是普通大學生的選擇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校園流行音樂、歌曲都在變化和更新,音樂與舞蹈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關系,所謂歌舞,即載歌載舞。從廣義上講,新時代的大學生歌之不足,而舞之,其所跳之舞即流行舞。據調查這在大學校園是相當有市場的。除此之外,爵士舞、現代舞、民間舞等也有不少大學生愛好者。

學生們為什么會選擇流行舞、交際舞、街舞等這樣的舞種,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舞種符合生理和心理年齡的發展需要,也不需要太多的基本功,可謂隨心所欲的舞動中達到身心的交流,使自己的成長與時代共振。

參考文獻:

[1].《舞蹈知識手冊》

[2].《舞蹈》雜志

篇3

重看《典妻》再享精品

由寧波市藝術劇院甬劇團排演、已在國內外演出達100余場的甬劇《典妻》,將于本月26日首次晉京匯報演出,日前再次亮相寧波藝術劇院的舞臺時,仍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場面,在市民中掀起了“重看《典妻》,再享精品”的熱潮。寧波人紛紛響應近日由寧波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寧波日報》聯合主辦,由寧波市藝術劇院、《寧波日報》文藝部承辦的“我看《典妻》有獎征文”活動。該活動旨在以普通百姓的視角,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或劇本、導演;或燈光、舞美;或人物、服飾;或音樂、演員;或思想內容;或藝術風格……全方位地對《典妻》予以評說。征文從6月19日啟動以來,反響熱烈,目前已有近10篇劇評在《寧波日報?四海周刊》上發表。

《典妻》推出5年來,除了應邀赴海外演出外,一直活躍在各地和校園的舞臺。寧波的藝術家努力做到了“三貼近”,自然能得到觀眾的熱烈回應。本版發表的5篇劇評就是寧波市民撰寫的觀后感。

――編 者

劇情梗概

民國初年,浙東農村的一戶貧苦人家。丈夫謀生計屢屢受挫,并染上賭博酗酒惡習,幼子春寶又久病不愈,窮困逼迫之下,丈夫以一百塊大洋將妻子出典三年。

妻子淚別病兒和丈夫,委屈地走出自己的家,邁入秀才家門檻。

秀才娘子多年不育,又不允許丈夫納妾,所以典妻借腹,傳宗接代。

秀才家是富裕的,秀才對妻也似乎不壞,可妻還是惦記著自己的家,惦記著兒子。

一年后,隨著妻和秀才生的兒子秋寶的降臨,妻也似乎漸漸地融進了秀才家。秀才甚至信誓旦旦地許諾妻,要在三年期滿后正式納她為妾。

秋寶的百日慶典,親夫突然闖來,這又喚醒了妻對春寶和家的懷念。不料秀才夫婦竟當面誣陷妻的親夫偷竊并無情地辱罵和羞侮了妻,這時,妻終于明白了自己的實際地位,她對秀才的一絲幻想也隨之破滅了。

期滿回家的日子里,妻竟不能和秋寶再見一面,妻的心又不由自主地留在這個傷心而又屈辱的“家”。

妻的歸家之路是這樣的漫長,一顆母親的心被掰成了兩半,她只能再次幻想著,幻想著親夫能夠改掉惡習,重新振作;幻想著春寶的病能夠治好,健康地活著;幻想著一家三口的親情團聚……

可是,當妻終于跨進自家門檻的時候,她的兒子春寶已經病得奄奄一息……(該劇根據柔石小說《為奴隸的母親》改編)

主創簡介

編劇:羅懷臻

上海市藝術創作中心一級編劇。多次獲得全國戲劇文學獎、中國戲劇節優秀編劇獎、文華獎、劇本獎、上海市文學藝術獎等。主要作品有都市新淮劇《金龍與蜉蝣》《西楚霸王》,京劇《寶蓮燈》《西施歸越》,昆劇《班昭》,越劇《梅龍鎮》《李清照》,芭蕾舞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

導演:曹其敬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多次獲得文華導演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導演獎、“五個一工程”獎等。主要作品有歌劇《蒼原》《滄海》,昆劇《偶人記》《貴妃東渡》,話劇《母親》,越劇《李清照》,壯劇《歌王》,黃梅戲《徽州女人》等等。

舞美設計:周本義

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教授,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多次獲得文華舞美獎、中國戲劇節優秀舞美設計獎。主要作品有話劇《游園驚夢》《蛾》,歌劇《從前有座山》,桂劇《泥馬淚》,越劇《李清照》《梅龍鎮》等等。

以戲曲創新吸引觀眾

以藝術魅力征服觀眾

汪盛科

知道甬劇,是因為《典妻》。坦率地說,作為寧波人,小時候聽說過越劇、滬劇,有蓮花落、黃梅戲,但一直沒有聽說過甬劇。但自從2003年甬劇《典妻》在寧波大學演出以后,我才開始了解和關心起這個劇種。我本以為很多年輕人不接受傳統戲曲,但當我看到《典妻》在寧大連演5場而場場爆滿后,促使我去思考傳統戲曲如何走近青年的問題。

戲曲需要不斷創新,這樣才能贏得青年觀眾。《典妻》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吸收借鑒了一些現代藝術元素,更加重視對舞臺場景的設計、更加重視人物性格的塑造,讓青年更好地“入戲”,進入甬劇的藝術世界。

雖然大家都在說“文化藝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我以為,傳統藝術的普及,自然要立足于產生這種藝術的地域文化環境,與當地民俗、語言、傳統、故事等結合起來,但僅僅做到這一點還是不夠的。在文化藝術更大范圍進行交流的背景下,傳統藝術也要思考藝術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普遍性”,把個性與共性更加完美地結合起來,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創新的形式。在《典妻》中,我們能感受到這種創新的努力。一方面是故事的內容來源于浙東山鄉,來自于寧波文化名人柔石的作品,表現的形式是寧波的地方劇種――甬劇,但《典妻》努力追求了地方劇種的現代化與都市化,更加吻合現代人,包括城市人群和青年人群的審美需求。 大多數的觀眾對甬劇以寧波話為主的唱詞是不易聽懂的,但觀眾卻能深深地沉浸在《典妻》所創造的藝術環境中。正如一位寧波大學的學生觀眾所說,“雖然我是北方人,聽不懂唱詞,只能依靠字幕來理解劇情大意,但是我還是被演員精湛的藝術表演深深吸引”。我想,演出能吸引觀眾,能讓人入戲,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印象最為深刻的自然是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王錦文的表演,她把劇中“妻”的悲憤、無奈直至欲哭無淚的情緒表達出來時,又有誰不為之感染呢?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段是“橋杠悠悠淚悠悠”,“妻”在凄雨冷風中焦急地趕回家的途中,獨白中把恥辱、希冀、無奈、牽掛、思念、傷心等等極端復雜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我想,無須聽懂唱詞,只要聽唱腔、聽伴奏,看神情、看表演,就能感受到劇中人物的復雜情感,使觀眾為之既愛且憐,既惜又憫。此外,劇中秀才、丈夫、大娘等的表演也不是臉譜式的、程式化的,注意挖掘每個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藝術的再現。

對于傳統戲曲而言,特別是對于一些觀眾面相對較窄的地方小戲種而言,要維持生命力,振興地方戲,就必須依靠自身演職人員對藝術的追求,以藝術的魅力來吸引觀眾、征服觀眾。這一點是傳統戲曲發展中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要素。

《典妻》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因為有了寧波建設“文化大市”的目標,有了政府部門的強力推動,《典妻》才能打造成“精品”,甬劇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我們同樣很高興看到甬劇被列為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政府推動戲曲發展的又一個重要例證。

傳統戲曲的發展還需要有識之士的積極推動,需要大眾的廣泛參與。戲曲是民間藝術的瑰寶,需要全社會共同珍惜和愛護。只要有更多的人走進劇院,去欣賞演出,就是對戲曲的最大支持。《典妻》于2003年底在寧波大學連續演出5場,觀眾達5000多人次,就是一次很好的嘗試。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青年當中,還是有著為數不少的“票友”、“戲迷”,寧波大學越劇社每年都有幾位社員在全國或省市的“票友”大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寧大越劇社每年舉辦大型戲曲折子戲的演出,每次都有近千人觀看。

(作者系寧波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為了不能忘卻的

劉 玲

幾度觀看根據柔石小說《為奴隸的母親》改編的都市新甬劇《典妻》,幾度重讀魯迅先生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典妻》在舞臺上不散的魅力,恰恰印證的是那些不能忘卻的。

寧波這一欣欣向榮的現代化港口城市,應為擁有地方劇《典妻》而驕傲。她是一顆熠熠閃光的明珠,承載著傳統與現代的文明,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甬劇是在曲藝宣卷、四明南詞等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唱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稱為都市新甬劇的《典妻》,之所以能成為一部優秀作品,正如編劇羅懷臻所言:“我們是透過了現代都市的窗口去看寧波,去看甬劇,去看柔石講的那個故事;而寧波甬劇表現的柔石的那個故事又是通過了現代都市的窗口來向我們展示的。”經過這樣的雙向透視,寧波市藝術劇院甬劇團成功地把原小說的神韻呈現在舞臺上。舞臺上成功地傳達了原小說擁有的那種“寧波籍的作家運用寧波的地方語言,描寫了寧波人在過去的一段生活”的氣質和品格,讓人感覺到那么地熟悉與親切。

舞臺上還巧妙地顯現出強烈的現代意識和都市色彩。與傳統不同的是,“以歌舞演故事” 的戲曲形態是其中之義,齊如山說:“國劇的原理,有極扼要的兩句話,就是:‘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凡有一點聲音,就得有歌唱的韻味,凡有一點動作,就得有舞蹈的意義。”《典妻》的歌舞表演在全劇所擁有的一切藝術手段中起著主導作用,以自己的旋律、節奏、聲韻去影響、同化著其它藝術手段,使全劇的念白和動作都趨向韻律化、節奏化、體現了“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美學規律,如其中的傘舞、轎舞都精美絕倫。

《典妻》,重新揚起“城市戲曲”的旗幟, 在普遍的困境中出一條“與時俱進”的創新之路。它登上上海藝術節,走進大學校園,走向農村,跨出國門……演出百場,而魅力不減。《典妻》能一攬國內諸多大小獎項,“妻”的表演者王錦文獲得文華表演獎、梅花獎都是無可爭議的。

作為觀眾,則總能在親切熟悉的語言中,在詼諧的笑聲中,領略那些不能忘卻的……

(作者系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黨委辦公室副主任 、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典妻》使甬劇重新煥發光彩

錢后吟

與甬劇的因緣起源于孩童時代,這么多年甬劇在我的印象中, “質樸、純真”,多少還有點“土”。一出《典妻》,令甬劇從一個“山野小姑娘”搖身一變,成了一位風姿綽約的“妙齡女郎”,而《典妻》的出現也讓“甬劇”這一瀕臨消亡的劇種重新找到了生存點、重新煥發出了青春的光彩。

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自己第一次看《典妻》的“激動”,因為偶爾的一次“好奇”與隨之而來的“精彩”,這中間強烈的落差讓我的思維不能自已,我不想去品味這中間的味道,我只是擔心自己一旦走了神,便會失去了這種極其難得的感覺,這由氤氳水氣的湖畔、壓抑渴求的靈魂、輕靈唯美的造型帶給我的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碰撞。相信看過《典妻》的觀眾都會深刻地記起,那山野之中薄霧靄靄的湖水邊,婦人清晰的捶衣聲,那份寧靜與自然,真實得如同現實生活。沿著青草間雜的石子路,一角破敗的茅草檐,如寫意畫般“抹”在舞臺的一側,浙東山區的清新鄉風赫然在目。舞美設計將戲劇的虛擬與現實的風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觀眾營造了一個似夢似幻的戲曲舞臺。浙東的觀眾從中感受到了一份親切,而異地的觀眾相信也必能從這縈縈江南雨霧中油生起一份向往。婦人的捶衣聲“先聲奪人”,將觀眾由開演的喧囂中帶入了“妻”悲劇命運的開始。而“秀才”家那道夸張的門墻,同樣有著典型的浙東風韻,但在劇中似乎有著一種象征,象征著“妻”兩重命運的分界,“妻”在門墻內外的那場舞蹈,藝術感極強地展現了“妻”內心的矛盾與抗爭。婉約、古樸的門墻在燈光下幻化成封建勢力的“衛道士”,結合著“妻”凄美、無助的舞姿,這種落差在觀眾心中形成了強烈的震撼。寫實與虛擬相融合的舞美設計,令整臺演出顯得相當大氣,而濃厚地域風情的設計更是將全劇的主題襯托得“入木三分”。

如果說舞美設計是全劇成功的一個因素,那么主演王錦文的表演則更是《典妻》一劇成功的另一個方面。王錦文的表演質樸、自然,但又拿捏得恰到好處,通過她的表演觀眾能看到她的內心。忘不了“妻”在去秀才家時,那臨別的幾次回眸,寫實、凄涼的舞臺上,一縷追光冷冷地打在“妻”的身上,“妻”的眼中一種悲情的母性光芒與她回頭時那種無奈與屈辱交織在一起,令整個舞臺呈現出一種“凄美”的效果。沒有唱腔、沒有念白,只有“妻”哀怨的杏眼中游離的“心碎”,而單純依靠眼神便能令舞臺產生幾分鐘主題效果的,恐也只有王錦文了。后半場“回家路上”,沒有推動情節的發展,演員卻連唱帶舞20分鐘,王錦文在這總結人物心路歷程的一折戲中,將“妻”三年典期屆滿回家這一特定時間內的人物個性,塑造得栩栩如生,硬是憑著其扎實的功底和大氣的臺風,讓觀眾折服在其深情的演唱和輕靈的肢體語言中。而其近乎于舞蹈化的表演方式,也大大豐富了這折戲的欣賞點和閃光點。無論是唱、做,還是舞,“回家路上”作為全劇最有特色的一折戲深深地印入了觀眾的心中。王錦文猶如一個精靈,令整個舞臺流光溢彩、引著觀眾進入“妻”的內心深處,讓觀眾和她一起欣喜、惆悵與心碎。

其實無論是舞美、演員表演還是劇本、導演、燈光、音樂,《典妻》一劇都可圈可點,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真正由“地方戲”向著“都市化”、“時尚化”邁進。而正是這一整體實力的提升,才使得《典妻》完成了一次“蛹化”,成就了其在甬劇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同時也使得該劇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占據了相當閃光的地位。

(作者系寧波工商局鄞州分局公務員)

從《典妻》看校園戲劇文化

陸幼飛

甬劇《典妻》自2002年公演以來,好評如潮,獲得了幾乎所有戲劇獎項,仿佛神話一般。

記得兩年前《典妻》登陸浙大寧波理工學院,這對一所新建的戲曲氛圍并不濃厚的高等學府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從之前的劇組成員見面會和演出盛況以及450份調查問卷來看,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出無可挑剔的好戲,并且從中看到了甬劇(戲曲)新的希望和校園戲劇文化美好的明天!

前些年甬劇藝術陷入了低谷,寧波市政府和藝術劇院甬劇團為挽救和保護劇種,創排了根據柔石小說《為奴隸的母親》改編的甬劇《典妻》,以其深刻的文學內涵、感人的劇情和嶄新的舞臺藝術風貌吸引著觀眾,取得了改革的成功。在看《典妻》之前,有38.5%的同學對這出戲或者它的原著是不了解的,另外有38.5%的同學對此也只是聽說過而已,而在欣賞過該劇之后,同學們反響強烈,三天演出中出現了一票難求、走廊里排滿了加座的盛況。當問到如果有更多的機會讓你走近戲劇、走近《典妻》你是否會參與時,有92.4%的同學表示非常樂意。年輕人對傳統戲曲存在排斥心理已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典妻》的獻演,我們相信當一臺真正的好戲出現時,大家不僅接受,而且有百看不厭的興奮。

當大幕徐徐拉開,一幅浙東山水水墨畫呈現于觀眾的眼前,欣賞著流淌的溪水和朦朧的雨霧,讓人身臨其境,不得不為其逼真靈動的舞臺布景所折服。《典妻》的劇本雅俗共賞,打動觀眾的心,為戲的成功奠定了50%的基礎,唱詞中諸如“我雙手捧著一個魂,不知能在何處放”、“一邊是愁,一邊是憂,我心頭總是怨愁兩幽幽”,這是偉大母愛傾訴的血淚,是何等凄美和悲愴!《典妻》主人公心理復雜,表現形式引人入勝,它的唱腔、表演、服飾、形體、燈光、舞美都是那么唯美,牢牢抓住了觀眾的眼球,令人陶醉震撼。它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它的戲劇理念和價值取向讓人嘆服。

看了《典妻》后同學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還想再看一遍”。有同學說藝術美無懈可擊,第一次花錢看戲不虛此行;也有同學說在學校里看了這么多晚會,要數《典妻》最好看了,意猶未盡。戲中四位主演精彩的表演一致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贊賞,有同學甚至產生了向他們學戲的念頭。一出《典妻》重新奠定了甬劇在戲壇的地位,被稱為“小劇種,大轉型”,是甬劇史上一次質的飛躍,它在寧波理工學院的演出從某種程度上說改變了青年學生對戲曲藝術的看法,推動了戲劇在校園的發展。

在聽了《典妻》優美的唱腔后,當問到傳統戲曲和流行歌曲的區別時,有同學認為戲曲更注重藝術美和情感美,它像米飯一樣久吃不厭,歌曲猶如薯片,雖然好吃,卻無營養。也有人說,戲曲就像是茶,可細細品味,余香飄逸,流行歌曲如可樂,隨時會有另一種飲料來代替,而且戲能夠走進人的心,它的保質期遠遠長于歌。《典妻》在校園掀起的熱潮讓我們看到戲曲不單是老年人看的,青年學生同樣可以從中發現藝術美及文學價值,它帶動了戲劇在校園文化中的地位。正如《典妻》女一號王錦文說的,高校聚集的是知識群體,他們有文化、有內涵,容易受藝術熏陶,慢慢接受,以后就會喜歡上了。

(作者系帥康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中心職員)

關于女人的悲劇維度

冷無芳

這個不同凡響的寧波地方劇我幾年前在大學里看過,我清楚地記得,第一場,整個大會堂師生爆滿,演出完畢的那一剎那,全場掌聲雷動。之后,該劇又在學校連續演了五六場,在全校掀起了不小的浪潮。有人還發表評論,說傳統戲劇的傳承在年輕一代身上看到了希望。傳統戲劇的藝術魅力不僅得到了他們的理解、欣賞,甚至被他們癡迷地崇拜。是的,那時作為文藝愛好者,我也這么樂觀地認為。幾年過去,當這部戲在更大的社會范圍掀起熱潮時,我開始了關于它的更深思考:相比于其他傳統戲劇的經典劇目,它更能跨越語言、時代、年齡和知識各個層面,為當今大眾所普遍接受和喜愛,原因何在?

無非要從內容與形式兩個參數上找。《典妻》改編自柔石的小說《為奴隸的母親》,柔石是寧海人,《典妻》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尤其體現在語言上。它能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也許是它的方言對他們產生了更多的親和力。但它仍然無礙于像我這樣的非寧波人士觀賞,因為有電子屏的同聲字幕。至于它的戲劇程式并不復雜,相比于京劇、越劇等的唱、念、做、打,它更通俗,更簡潔。大凡舞臺戲劇,都非常重視“形式”,注重視覺的表現,《典妻》的“樸素”多少可以說明,它的“看頭”并不在“形式”,雖然它的舞臺表現已經做到了精益求精。拿影視藝術來做比吧,國產商業大片為什么叫座不叫好,因為“大片”雖形式極度張揚,制作考究,色彩紛呈,但它們的內容空洞無味,故事敘述虛弱無力。因此,《典妻》的“經典”魅力,正是倚重了它的內容,包括它的思想內涵。

該劇并不像很多平庸的作品一樣,停留在借女人的種種悲慘遭遇來達到控訴舊社會舊制度摧殘人性的目的。它的控訴更深入,更強力,也更能震撼人心。因為,它制造了一個人性邏輯上的矛盾――作為一個女人的心理困境:兩個親生骨肉對于母親的一種無法調和的反向撕扯!而作為一個母親,那種天然的情感――母性被極度壓抑,被極度摧殘的過程,那種對于無助和痛苦的細膩刻畫,很容易就撩起了觀者的共鳴,尤其是女性。也許是中國特殊的社會進程和歷史文化形成了中國特殊的文學現象。能夠在文學史上留下痕跡和聲名的,大都將筆墨著落于女性身上,尤其是女性的悲苦遭遇。《詩經》里那許多怨婦棄婦的故事,《孔雀東南飛》《桃花扇》《紅樓夢》《月牙兒》《祝福》……舉不勝舉。在封建社會與男權社會,處于被支配的弱勢地位的女性,反而是整個社會秩序和人性的一面鏡子,從她們的肉體和靈魂中,我們能窺見整個社會的面貌和人性的面貌。被賭徒丈夫賣掉,離開生病的小兒春寶,被老秀才肉體玩弄,被秀才老婆羞辱,生下親子秋寶后又被趕出富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幻想破滅,回凋敝舊家后面對的又是春寶的奄奄一息和對秋寶揪心的思念……一系列的精神與肉體的折磨,將一個女人打得千瘡百孔;作為一個女人的完整人性,被打得支離破碎。這也正是全劇的震撼力之所在,它把一個女人的悲劇,在維度上無限拉伸。這種關注生命本體的悲憫情懷,很容易就把觀者的情感卷入其中,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