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人名言范文
時間:2023-04-01 18:40: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名人名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禮記》
2、“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陶行知
3、“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陶行知
4、“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p>
——陶行知
5、“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p>
——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p>
——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p>
——馬卡連柯
8、“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愛因斯坦
9、“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愛因斯坦
10、“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p>
——愛因斯坦
23、真正的幽默只有用心靈去體會,它的目的在于傳遞愛,而不是傷害、
____[英]托馬斯、卡萊爾
24、勇敢自信和耐心細致的傾聽是教育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____[美]羅伯特、費朗斯特
篇2
2、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4、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5、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6、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8、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9、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蓋棺。
篇3
2、教師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佚名
3、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愛因斯坦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愛因斯坦
6、舉世不師,故道益離。--柳宗元
7、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歐陽修
篇4
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
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
生命之燈因熱情而點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每一發奮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賞賜。
篇5
關鍵詞:生命倫理學;人教版生物學教材;課程呈現形式;教育內容
一、初中生物課本中的生命倫理內容
初中生物學課程比較全面地講述了生物學各領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而其教育的對象初中生是首次接觸這門課程以及相關的生物學實驗和觀點。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變化以及人格塑造形成期,因此在介紹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要廣泛地滲透生命倫理教育,這樣才能使學生感知生物世界神奇的同時感受生命的神圣,進而建立正確的生命觀、世界觀?,F將人教版生物學教材中涉及的生命倫理教育的議題及出現次數統計如下:
1生態倫理
愈演愈烈的環境問題必須要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要從初中生開始加強其環保意識。本教材涉及的生命倫理問題較多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圈、愛護植物、節約資源等。旨在給學生貫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我國在工業和環境的雙贏打下堅實的基礎。
2遺傳倫理
人類已經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根據自己的愿望改造生物的性狀,甚至培養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物種;利用細胞工程讓恐龍死而復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問題??扇祟悓虮磉_調控的了解還很有限,不能把握重組生物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可能影響,隨之而來的就是倫理問題。遺傳倫理涉及的議題有兩大部分:克隆倫理和基因產品安全。
3人口及生育
人口問題是制約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全世界都必須要面臨的重要難題。人類迫切地需要用生殖技術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質量,于是平衡人口與資源環境糧食的關系,計劃生育等生育倫理因生殖技術的發展而產生。
4關愛生命及醫學倫理
此議題主要內容包括關愛生命、關愛他人、關注食品安全、關愛殘疾人、器官捐獻、禁止產前胎兒性別鑒定。
5生物科學技術倫理
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倫理觀教育時,應該把握好以下方面:尊重生命和尊重生命的價值;對學生進行生命法律法規教育;實驗室生命倫理要盡量避免活體實驗、正確運用生命科學技術,其遵旨是“科學技術應為人類造?!?/p>
二、初中生物課本中生命倫理內容匯總
綜合以上的統計內容,匯總結果如表1所示人教版初中生物課本中生命倫理教育內容出現次數按從多到少的順序依次是:生態倫理、關愛生命及醫學倫理、生物科學技術倫理、遺傳倫理、人口及生育。這一方面體現了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面臨的倫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和關愛生命倫理,另一方面也要求生物教師在進行生物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要貫穿倫理教育,使學生愛護環境,增強環保意識;熱愛生命,敬畏生命,關心他人;正確的認識和應用生物技術為人類造福。
三、生命倫理內容的呈現方式
人教版初中生物課本中的生命倫理道德教育的內容多樣,其呈現形式更是多種多樣,這樣有助于教師教學形式的多樣性,使學生在接受生命倫理教育時不會感到枯燥和乏味。人教版初中生物課本中的生命倫理教育的呈現形式有:
1.正文敘述 通過正文敘述,使學生獲取生命科學知識,了解生命的本質,修正錯誤概念,端正自己的認識。
2.活動 探究性的學習和身體力行的參加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并獲得親身的感悟,會使他們對生命倫理的認識逐步趨于規范和理性。如“綠化校園的設計活動”。
3.課外閱讀 作為正文的補充,課外閱讀可以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更新了學生的觀念。課外閱讀內容涉及的知識廣泛有利于學生生命倫理觀的建構。同時也提供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提高學生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和理解。
4.警示語 警示語貫穿教材始終,內容涉及自己的安全、同學的安全、動物的生存、環境的保護等;以特殊的警示語給學生以警示,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如“刀片鋒利,注意安全!”。
5.練習 “練習”能夠引發學生對生命倫理的思考,促使學生在將理倫運用于實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生命倫理道德的認識?!比纭叭嗽惩?,人類應當怎樣對待珍稀、瀕危的現存猿類呢?”
6.其他呈現方式:插圖、討論、數據、資料分析。這些課程呈現形式很大地豐富了人教版初中生物課本的生命倫理教育的課程呈現形式?!皵M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
四、對初中生生命倫理教育的幾點建議
1.切實地加強素質教育。要加強給學生減負的力度,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玩“。作為教師可以靈活地布置作業,比如,設計環保板報等;學校要給學生足夠的娛樂場所和活動器具,讓學生有時間全面地發展興趣愛好.
2.明確生命倫理教育的對象的特點?,F在的初中學生年齡呈現低齡化,學生的心理不成熟,以及現在社會中形形的誘惑,使他們很難分辨是非和好壞。對他們進行生命倫理學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教育的難度也相對較大,在這一點上教師要有心理準備。
3.通過此研究結果可把握住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中的生命倫理教育的內容的重點是生態倫理和生命醫學倫理,應加強這兩方面的教育。
4.雖然生命倫理教育的課程呈現形式多樣,但卻更側重傳統的正文敘述和練習題,應該增加初中生更感興趣、更樂于接受并且能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和動手能力的課程呈現形式,比如:課外實踐、調查、設計、計劃、討論。
5.加強教師對課程的再建設,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主要是依據教材,但教材也不能保證時放之四海而皆準,也要根據當地的教育情況、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而有所改進。而這個任務就只能落在了解當地教育情況和學生情況的教師身上,因此加強教師對課程的再建設能力也是非常必需的。
參考文獻:
[1]秦敬民.關于生命倫理學的認識與思考[J].
[2]胡桂平.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構建生命倫理觀[J].生物學教學,2003,4(28):38-39.
[3]陳燦軍,許小主.生命倫理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研究[J].邵陽學院,2007,6(4):151-153.
篇6
一、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沖突的現狀
新聞媒體名譽侵權主要是指行為人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刊登、播出有損特定人行象的行為?!肮窕蚍ㄈ说纳鐣顒邮切侣剤蟮赖闹饕獌热?而名譽權與之密切相聯,所以,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構成對公民或法人名譽權的傷害。”新聞媒體名譽侵權與一般侵權行為相比,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的特點,因此給相對人造成的侵害也較其他的侵權行為更加嚴重。從法理上說,新聞報道行為的違法性是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新聞媒體侵害名譽權的抗辯事由的存在可以證明新聞媒體沒有違法,這是新聞媒體自我保護的一道防線,是平衡公民的表達權、知情權與公民或法人的人格權的產物。正當的新聞自由憑借它的保護而得以存在和運作,不至于因為與公民或法人的名譽權的沖突而動輒得咎。新聞輿論侵害名譽權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民事侵權,因此除了具有普通民事侵權的抗辯事由外,新聞媒體還享有一些特殊的抗辯事由。我國對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的平衡還沒有系統化和完整化的規定,目前學界比較認同的新聞媒體侵害名譽權的抗辯事由主要有新聞報道的內容基本真實、公開的權威消息來源、當事人的同意和客觀公正的評論。
二、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平衡的比較法考察
新聞自由與名譽權發生沖突時,如何界定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的邊界以化解矛盾,成為司法實踐中的難題,也是憲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筆者引入比較法研究的方式,以美國等四個國家為例,為解決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沖突的立法、司法實踐提供指導。
1.美國。美國憲法修正案第1條規定:“國會不得制定限制言論或出版自由的任何法律……”并規定了四種適用的理論標準,即絕對主義、“明顯的和即刻的危險”標準、各種利益的特別權衡、定義上的平衡。在誹謗訴訟中,法官并不逐個案件就具體情況決定名譽或言論表達的重要性,而是針對不同類型的人的名譽受到損害的情形進行權衡。在此基礎上,他們制定了不同的規則,適用于公眾人物與一般人提出誹謗訴訟的權利,在平衡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關系時區別對待公眾人物與一般人物。當某些利益的重要性超過憲法修正案所載利益時,保護前者;否則,理所應當地保護后者??梢?特別權衡法具有實用主義的優點。在適用利益衡量理論解決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與人格權的沖突時,考慮人格權主體的不同十分必要。
為了使公眾能更廣泛地收集政府的信息,美國于1966年制定了完備的《信息自由法》,該法廣泛地賦予大眾對其行政人員的監督權和知情權,是美國法律保障政務公開和輿論監督權的重要體現。 “公職人員就公共事務以名譽權他人,則必須證明言論者有現實性的惡意,如果僅證明被告屬于疏忽或過失,名譽侵權不成立?!彼信c公眾有關,足以引起“公眾興趣”的人因批評而受到傷害時,除非他能夠提供證據證明該言論是出于“真實的惡意”,否則便無法以“誹謗罪”或“名譽受損”。
2.英國。英國的名譽侵權法可以追溯到1275年制定的《高級官員名譽侵權法》,當時不論敘述事實是否確鑿,發表言論者都要被追溯?,F行的英國名譽侵權法制定于1952年,這部法律為名譽侵權所下的定義是“公布使普通人評價下降的言論”,而并不考慮是否有使原告評價下降的意圖,英國法律也采取了判例和特別法相結合的方式處理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的沖突。為確保信息的公開和一般民眾的表達自由,20世紀80年代,英國相繼制定了《數據保護法》、《地方自治法》、《個人資料法》。90年代提出了“市民”政策,以便于人們評價公共服務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其實行相應的輿論監督。
3.德國。在德國,當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與人格權沖突時,也是通過利益衡量方式解決,依公法學上比例原則,個案決定何項基本人權在何種范圍內需作何種程度之讓步,何項權利優先受保護。德國甚至為避免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與其他權利的沖突,把權益衡量義務與履行謹慎義務一起規定為新聞媒體的從業義務,要求媒體在傳播報道各種具體事件前就進行權益的考量,以決定行使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還是保護人格權。
4.日本。日本屬大陸法系國家,和德國、法國一樣,沒有相對獨立的名譽侵權法,但日本在法律中對名譽權予以明文規定,并根據民法對侵權行為給予救濟或通過刑法保護名譽權。當然日本法中名譽侵權也有抗辯事由:(1)與公共利益相關的事實,即有關政府及公職人員的報道,即使他們的私生活也與公共利益有關;(2)公共目的,即排除敵意情感和人身攻擊;(3)真實性證明;(4)真實性誤信,即記者對事實本身和相關人員進行了充分的合適,但最終仍然錯誤地認為是真實的事件;(5)公正評論;(6)證明責任,即被告出示證據證明自己可以負責。在日本,當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沖突時,主要有兩種學說。一種是“個別比較衡量論”,即當憲法上兩種價值發生沖突時,根據個別案例,分析新聞報道的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蒙受到的損害,將兩者比較衡量,當確定保護前者利益較大時,承認新聞自由;如確定保護后者所獲利益較大時,尊重個人名譽權。另一種理論是“界限確定衡量論”,不對個別事例進行利益衡量比較,而從憲法原理出發,承認表現自由的優越地位,因為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是絕對價值,保障國民對國家政治信息知情權占首要地位,而名譽權是相對價值,其自由可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限制。根據這個原理決定適用原則,不同案例適用同樣原則。
篇7
關鍵詞 :《論語》 仁 英譯 比較
一、引言
“諸子以孔子為第一人,諸子之書以《論語》為第一部?!盵1](P6)在古代思想家中,孔子被尊稱為“至圣先師”,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墩撜Z》一書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第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五經之館轄,六藝之喉拎”[2](P5),無疑是儒家經典的代表作。根據班固《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撰,故謂之《論語》?!盵3]意即《論語》是孔子的門人在孔子去世之后將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之間的對話經過討論編撰成書,其中“論”是“編撰”之義,“語”是“話語”之義,“論語”就是孔子及其弟子話語的編撰。
據統計,《論語》全文共15953字,單字為1355,出現頻率排前十的高頻字依次是“子、人、君、和、仁、道、行、禮、學、天、民”(見表1),其中“仁”字出現了109次,是《論語》一書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單就詞頻統計而言,“仁”毫無疑問是《論語》的
關鍵詞 ;在大多數學者看來,“仁”更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和精髓。但是《論語》一書中并未具體解釋“仁”字,其內涵極其豐富且寓意廣泛,可謂微言大義,這對《論語》中“仁”的基本內涵解讀提出了巨大挑戰。
二、“仁”的基本內涵
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仁”是會意字,“仁,親也,從人二”。從詞源學角度進行分析,“仁”乃“人”+“二”,“仁”的左邊一半是“人”,右邊一半是“二”,這就表示兩個人在一起,當然并不是單純數量關系上的兩個人,而是指由此而發生的人際關系,泛指人與人之間要親近友愛、互幫互助。“仁”在《論語》中的出現高度頻繁,在《論語》乃至儒家學說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孔子將“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卻并沒有對其作出明確的解釋,而是將其涵義融入自己的言論之中。楊伯俊認為:“一部《論語》,對‘仁’有許多解釋,或者說‘克己復禮為仁’,或者說‘仁者先難而后獲’,或者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或者說‘愛人’就是‘仁’,還有許多歧義的說法。”[4](P16)“仁”作為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涵蓋了“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論語》中涉及到“仁”的語句眾多,從詞義上可以分為以下四類:第一類指“仁德”,代表一種品行、一種思想;第二類指“仁者、仁人”,即“有仁德、行仁事之人”;第三類指“行仁,做仁事”;第四類指“仁”的名聲,即被人稱為“仁”[5]。
“仁”作為儒家最高的道德規范和儒家學說的理論核心,其基本內涵可從兩個層面加以歸結:“克己復禮為仁”與“仁者愛人”?!墩撜Z·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看來,“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就是要求一個人能夠克制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禮的規范??鬃訉τ诘茏訂枴叭省钡拇鸢敢蛉硕?,并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墩撜Z·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皭廴恕本褪强鬃印叭省钡闹行暮x?!叭收邜廴恕?,從肯定方面講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否定方面講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寬、信、敏、惠”五種品德合乎“仁”,“剛、毅、木、訥”近乎“仁”,“仁”并非諸德,卻是包羅諸德的最高概括。一言以蔽之,“仁”字內涵深刻,可謂“一字之下,蘊義萬千”。正因為“仁”在《論語》中蘊意萬千,其內涵之豐富、用法之靈活,所以“仁”在英譯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對應詞,譯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情境分別翻譯成不同的英文單詞。
三、“仁”的英譯比較
(一)整體評價
關于《論語》一書的翻譯與研究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白?809年至今……產生了近40個英語譯本(包括全譯本和節譯本),這為《論語》英譯研究提供了豐厚的基礎?!盵6]在眾多的譯本中,理雅各(James Legge)與辜鴻銘(Ku Hungming)的英譯本影響較大。由于譯者身份、教育背景、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對《論語》的解讀與翻譯也呈現出差異,對核心詞“仁”的翻譯見仁見智。
筆者統計發現,理雅各在《論語》譯本中將“仁”翻譯成“true virtue”或是“perfect virtue”的次數多達57次,譯成“perfectly virtuous”或“truly virtuous”的次數也有12次(見表2)。除了“仁”,“德”也被理氏翻譯成“virtue”。由此可見,“virtue”(其形容詞為“virtuous”)是其譯本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
關鍵詞 。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virtue”指的是“behavior or attitudes that show high moral standards;a particular good quality or habit;an attractive or useful quality”,即道德層面上好的行為、人物或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強調的是某種具體的美德,故用它來翻譯“德”是很對等、恰當的。而辜鴻銘將“仁”視作一種道德觀念,他對“仁”的解釋通常以“moral”為核心詞,如:moral character,high moral life,moral man/people/well-beings等(見表2)。盡管“moral”所修飾的名詞多樣,但翻譯成中文無非是“品性端正的人”和“高尚的生活”兩大類。辜氏將儒家文化本質上理解為倫理文化,他將儒家的“仁”“德”“君子”“和”“中庸”一律譯作含有中心詞“moral”或與“moral”相關的詞,如“morality,the moral law,the moral man,moral reform,our true moral and ordinary self”。
總結起來,理雅各的“virtue”在漢語中通常指的是“美德”,辜鴻銘的“moral”在漢語中通常表示“道德”。而在儒家思想中,“仁”與“德”不能等同,“仁”高于“德”?!墩撜Z》中有“仁”“德”并舉的例子,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可見二者有別。在孔子看來,“仁”是一種哲學理念,是可以通過自律和修身達到的一種人格理想;“德”則是上天賦予或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也就是說,每個平凡的人都有這種與生俱來潛在的“德”,但是并不一定每一個普通的人都能達到一種較高層次的人格理想而成“仁”。因此,理雅各將“仁”與“德”等同譯作“virtue”無疑是將二者等同,將“仁”的內涵片面化了。理雅各和辜鴻銘對此的措辭是通篇的問題。篇幅有限,本文只舉三例來說明問題。
(二)英譯例舉與比較分析
(1)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理譯:The philosopher Yu said,“They are few who,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辜譯: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A man who is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will seldom be found to be a man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over him...Now,to be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do not these form of the foundation of a moral life.
孝,指對父母的愛;悌,指兄弟姊妹間的愛,也包括朋友之間的愛。孝悌本屬于家庭私德的范疇,孔子將其推而廣之,引申出孝悌者不好犯上,亦必不會作亂,得出孝悌是“仁”之根本的結論。對于該句中“仁”的理解,向來眾說紛紜。此處理雅各將其譯作“benevolent actions”(慈愛的做法),辜鴻銘將其譯作“a moral life”(有道德的生活)。無論是從字面上還是從內涵上都無法將二者與“仁”對等起來。近代著名學者謝無量認為,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五經中所有諸德,殆無不在仁之中??梢娎硌鸥魇褂玫摹癰enevolent actions”及辜鴻銘使用的“a moral life”只是“仁”寬廣涵義的一部分。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墩撜Z·里仁》)
理譯:The Master said,“It is only the (truly) virtuous man,who can love,or who can hate, others.”
辜譯:Confucius remarked,“It is only the men of moral character who know how to love men or to hate men.”
“仁者愛人”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學說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學所主張的愛的方式。但是孔子在推崇“仁”的時候,不僅有“好人”的一面,也有“惡人”的一面。所謂的“好人”與 “惡人”并不指根據個人的好惡標準做出判斷,而指明辨是非,愛仁者,惡不仁者。作為凡夫俗子,人人都有自己的好惡標準,并且或多或少對某些人帶有成見,所喜好的人未必就是好人,所憎惡的人也未必就是壞人。從結構上來說,理雅各與辜鴻銘的譯文均采用了強調結構,與原文的句子結構是吻合的。理氏將“仁者”譯作“virtuous man”,而辜氏將其譯作“the men of moral character”,表面看來問題不大,但是如果將二人的譯文回譯成漢語,問題就出現了。理譯:只有仁德之人才能愛人,才能恨人。此譯文顯然不合邏輯,難道不是仁德之人就沒有愛人與恨人的權利嗎?辜譯:只有仁德之人知道怎樣愛人,怎樣恨人。相比而言,辜氏的翻譯較為恰當。
(3)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里仁》)
理譯:The master said,“The faults of men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lass to which they belong.By observing a man’s faults,it may be known that he is virtuous.”
辜譯:Confucius remarked,“Men’s faults are characteristic.By observing a man’s failings you can judge of his moral character.
常言道,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鬃痈嬲]我們,為人處世時犯的不同的過錯出現在不同的類群中,通過觀察種種不同的錯誤,就知道“仁”了。這里的“黨”是“類群、派別”之義。理雅各將“斯知仁矣”中的“仁”譯成“virtuous”,整句回譯成中文變為: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過錯,人們可以知道他是仁德之士。顯然,理氏誤解了原文的意思,回譯成中文的邏輯經不起推敲,是不符合常理的。辜鴻銘則將“仁”譯作“moral character”,強調的是道德品質,再次將“仁”與“德”二者等同。
四、結語
理雅各和辜鴻銘對《論語》中“仁”的翻譯有著不同的見解,但無論是理雅各的“virtue”,抑或是辜鴻銘的“moral”,在漢語中通常表示“美德”“道德”之類。而在孔子看來,“仁”與“德”有別,“仁”高于“德”。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使“仁”難以在根植于歐美文化的英語中找到一個完全對等的詞來與之相譯。為了比較全面客觀地體現出“仁”在原文中的旨意和風格,避免譯文對讀者的誤導,“仁”的翻譯還是以音譯為“ren”為好。
參考文獻:
[1]蔣伯潛.諸子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趙歧.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圖解論語》“孔子著”.新網~華文報摘.http://chinanews.com/hb/news/2009/11~27/1988417.shtml.
[4]楊伯俊.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黃懷信.《論語》中的“仁”與孔子仁學的內涵[J].齊魯學刊,2007,(1).
篇8
關鍵詞:雙語教學;背誦;掌握漢語
一、要求學生背誦數字和數據
初步學習漢語,少數民族學生要用容易記住和掌握,并對漢語感興趣的方法。所以要讓學生記電話號碼、出生年月、所在地的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等數據的背和記及使用。提問學生自己家的電話號碼,同學的出生年月,你是幾年級幾班的學生等一些簡單的、帶有數字的有趣問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要求學生背誦生字和詞語
更好地掌握漢語的主要方法有掌握詞語,認識生字。所以要讓少數民族學生背一些日常生活用語和常見的語句。再加上小學、初中、高中大約有2000多生字和9300左右的生詞,所以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可以背很多生字和句子。這樣可以使少數民族學生用漢語交流來提高口語和表達的能力。
三、要求學生背誦名人名言和成語
少數民族學生通常喜歡把名人名言和成語寫在筆記本上、床頭、臥室的墻上等。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這種學習特點,讓學生背和記一些自己喜歡的成語、名人名言,并讓學生把母語的成語,名人名言翻譯成漢語。學生無法翻譯的,教師應指導翻譯。中學生擅長尋思,也喜歡記住這樣的成語、名人名言等。所以這種方法很適合中學生。
四、要求學生背誦歌詞
學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就應該背誦漢語歌詞。當然對于語言環境極差的山村小鎮來說,學習漢語很困難,他們只有在學校才能與漢語接觸。比如《西游記》《三國演義》等眾所周知的和一些兒童影片的歌曲,從而可以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對漢語的興趣和加強學生學習漢語的力度。
篇9
一、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現狀
1.寫作內容乏味。
初中寫作文時往往會因為“詞窮”而導致不知道如何寫作,往往在作文開頭時就“空有驅殼,毫無頭緒”造成后面的內容略顯空洞。寫作其實是一個學生思想開放式的培養,學生在寫作文當中根本就不會添加自身的情感內容,因此就算學生作文寫的再多文字,也不會讓老師眼前一亮,這樣就導致他們對寫作產生畏懼和排斥的心理,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有所下降。初中生的的作文應該以以生活為主題,把生活上的體驗融入到寫作當中,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適時的帶學生去參加戶外的互動,開闊自己的視野,通過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有內容可寫,具有自己對寫作的思維能力。
2.學生缺乏主動性。
就目前的寫作教學,很多教師處于傳統教學模式中,在課堂上只是對學生一味的講解,而不注重學生的個人觀點,課堂上老師是“模板”式的教,學生是“機械”般的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同完成任務一般,對于寫作的一些重要技巧也是寥寥而過,學生學得東西不深。再加上自住性較差,試問寫作能力如何能提高。學生缺乏主動性是語文寫作的一大弊端,語文寫作本就是通過平時練習以及閱讀來補充自己的知識面,這種情況最后只會讓學生逐漸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在學習上變得更加依賴老師,在遇到困難時更加的退縮。在此,教師應著重加強學生的主動性。
3.教學方法與觀念的落后。
課堂上教師是主動關系,學生是被動關系;絕大部分教師還在進行傳統式教學,在中學生的寫作格式只是給學生一個模板,并告訴他們根據模板寫作,從而寫出來的作文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沒有任何的新意。比如教師規定學生在寫論述時必須先討論在舉例,這些已經被教師固定好的寫作方法會使得學生寫作活動過于模式化,在這種應試教育中教師只會單方面的注重怎樣才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教科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語文寫作教學優化策略
1.增強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仍然是一個主動學習型社會,堅持學習逐漸成為了社會發展的潮流,并且逐漸成為了人們的學習習慣,寫作本就是一個積累到運用的一個過程,這種情形中就需要學生具備這種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很好的運用在寫作當中。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就要求大眾具備學習熱情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為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我國的第八次改革進行中,將原有的“單一、盲目”式的學習轉向多元化主動性的學習方式,所以自主學習是處于當代教育活?又械囊桓鮒匾?地位。
2.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語文寫作本就是學生通過情感宣述的一個過程,在寫作是首先要有清晰地寫作目的作為引導,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是帶有目的性的寫作,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般。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寫作,構建學生寫作的自信心,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表個人見解,對于學生有創意的想法要給予肯定,并讓學生把想法傳遞給其他學生,學生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如此,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對寫作創作的熱情。
3.個性化寫作。
篇10
1. 本次“日積月累”的內容是積累四條外國的名人名言,教學時很容易停留在理解和背誦上。其實,看似“高高在上”的名人名言,它與生活緊密相關,應讓學生感受其“親近生活”的一面,感受名人以及名言“靈動的語言運用”的一面,在運用中積累,培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2. 本次“趣味語文”是品讀三個既有言外之意、又饒有趣味的閱讀材料,教學時容易停留在只是欣賞的層面。在欣賞文本的同時,教師要拓展相關的材料,并創造性地將其設計成學生的語言訓練活動,讓學生在訓練中感受語言的妙趣橫生,感受語言蘊涵的魅力,并為學生課后深化趣味語文的學習開辟出更廣闊的拓展空間和自由追求的領地。
【教學過程】
一、 “日積月累”的教學
(一) 介紹名人,引入名言
1. 師:在第八組課文中,我們欣賞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下面我們來認識四位外國名人,他們都是世界文學巨匠,而且都是詩人。
2. 師:認真地讀一讀他們的名言。
(二) 理解意思,學會積累
1. 師:讀袁隆平的事跡,讓你想到了哪句名言?
袁隆平,率領科研團隊行走在雜交水稻的研究道路上。這是一條充滿荊棘的艱辛之路:他遭遇了“”的暴風雨,人為的毀禾、地震的死亡考驗,以及試驗技術上的數次重大失敗等。但他為生命中彌足珍貴的雜交水稻事業無怨無悔,傾其一生。歷經數十載的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袁隆平終于成功了!中國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
袁隆平獲得了“拯救饑餓獎”“世界糧食安全保障獎”“世界糧食獎”,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多個世界獎項和榮譽。袁隆平可謂大功至偉。但這些獎勵,對袁隆平來說“都差不多,沒有高下之分”,他更關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讓自己的“禾下乘涼夢”夢想成真——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稻谷像花生米那樣大,他和他的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生:袁隆平為中國、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謂大功至偉,但他卻是那么謙遜,讓我懂得了: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生:袁隆平率領科研團隊努力地實現著“禾下乘涼夢”,在這條路上同樣會遇到重重挫折和失敗,但我相信這個夢一定會實現:讓預言的號角奏鳴!哦,西風啊,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
2. 師:說一說,你想把書中的哪句名言送給誰?為什么?
生:我想把“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還是讓我在默默獻身的陰影里做葉的事業吧”這句名言送給老師,因為老師嘔心瀝血地教育學生,把學生的進步和成長當做自己最大的快樂。老師所從事的事業就是“葉”的事業。
生:我想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煩惱,陰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氣和,相信吧,那快樂的日子就會來到”這句名言送給我自己,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當我不快樂的時候,我要鼓勵自己樂觀地面對。
……
3. 師:讀名言,就像在聆聽名人的教誨,就像在和名人對話,請大家背誦四條名言。
4. 師:本次“日積月累”中的四條名人名言只是一個引子,你準備以后怎樣摘錄和積累名人名言呢?
(三) 名言創新,名人創意
1. 師(播放廣告視頻《洋河藍色經典》):你覺得廣告詞寫得好嗎?為什么?
比海洋闊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闊大的是人的心靈。——(俄國)普希金
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法國)雨果
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比海更高遠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懷。
——洋河藍色經典廣告詞
2. 師:《日積月累》中的四位外國名人,他們也是語言運用的大師。(師出示下面一則小故事)
有一次,德國著名詩人歌德在公園里散步。在一條只能讓一個人通過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自負傲慢的批評家。批評家開口道:“我是從來不給笨蛋讓路的。”
“ ?!备璧抡f完,笑著退到路旁。
師:歌德說的是什么呢?(“我恰恰相反。”)回答得多么巧妙而有趣呀,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二、 “趣味語文”的教學
(一) 學習交流“趣味語文”中的三則材料
(1) 理解“言外之意”
師:《手表廣告》《交通告示》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你是從哪些詞中體會到的?你覺得在語言表達上趣在何處,妙在哪兒?
(2) 感受無限想象
師:《最短的科幻小說》,雖然只是一句話,但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俱全。讀著這句話,你會產生哪些想象呢?
地球上怎么會只剩下一個人?發生了一次什么樣的全球毀滅性的災難?核戰爭,星球碰撞,還是地球爆炸?而這個地球上的最后一個人是怎樣幸存的?躲在哪里?從哪里歸來?有什么保存生命的法寶?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是去了別的星球,還是都死了?既然地球上僅剩一個人,那么敲門的又是誰呢?是外星人,機器人?還是其他高智能的動物?這最后一個人是否去開門?開門后將看到什么?如果是外星人,他們能夠通過語言來溝通彼此的情感嗎?……最后故事又將會怎樣發展?……總之,有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關于“地球上最后一個人”的故事。
這篇小說雖然“微小”得只有一句話,但是它暗含的潛信息卻是相當豐富的,可以讓人想象出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句的故事來。讀這一句話,我們不得不為文章的構思和創意所折服。
(二) 請你結合語境,說說“言外之意”
(1) 肯尼亞天然動物園的“游人須知”規定:“凡向鱷魚池內擲物者須自己負責拾回?!?/p>
“游人須知”的意思是:
(2) 有一回,馬克·吐溫向鄰居借閱一本書,鄰居說:“可以,可以。但我定了一條規則:從我的圖書室借去的圖書必須當場閱讀?!币恍瞧诤?,這位鄰居向馬克·吐溫借割草機,馬克·吐溫笑著說:“當然可以,毫無問題。不過我定了一條規則:從我家借去的割草機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馬克·吐溫的言外之意是:
金娜匆匆走進教室,習慣地用紙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凈,隨手將紙團扔在地上。同學張敏看見后說:“你很講究個人衛生??!”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謝謝提醒?!彪S即將紙團拾起,扔進了教室外面的垃圾桶里。
張敏的言外之意是:。
(三) 你能將下列廣告巧妙地補充完整嗎
(1) 雞飼料廣告:如果“佩利納”還沒有使你的雞下蛋,那你的雞 。
(2) 印刷公司廣告:除了 ,承印一切。
(3) 黏合劑廣告:它能黏合一切,除了
。
(4) 加油站廣告牌:假如閣下煙癮發作,可以在此吸煙。不過請留下地址, 。
(四) 閱讀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