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動物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4-07 15:3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含有動物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阿貓阿狗、照貓畫虎、爭貓丟牛、同眠、窮鼠嚙貍、白云蒼狗、狗尾續貂、蠅營狗茍、兔死狗烹、雞鳴狗盜、椎埋狗竊。
2、狗皮膏藥、雞飛狗跳、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惡酒酸、狗血淋頭、塞翁失馬、千軍萬馬、青梅竹馬、龍馬精神、金戈鐵馬、聲色犬馬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摘 要:在對外漢語動物成語教學中,漢語學習者學習難度較大,使用時出現的錯誤也較多。通過分析動物成語中十二生肖動物成語的來源和文化意義,希望可以給動物成語教學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動物成語;文化意義;對外教學
一、十二生肖動物成語文化意義
1、含“鼠”的成語文化意義。在漢語中,鼠往往是卑微、骯臟的象征,令人憎惡。含“鼠”的成語絕大多數成語具有負面意義。例如,比喻奸詐猥瑣的小人的成語有“賊眉鼠眼”。比喻一個人的過失導致集體失利,令大家怨怒的成語如“鼠屎污羹”。另外,因為老鼠的生活環境陰暗潮濕,見人就竄,所以老鼠還是膽小的象征,如“膽小如鼠”。
2、含“牛”的成語文化意義。自古以來,牛都是重要的農耕工具,是人們勞動的好幫手。因此,在中國人的眼中,牛忠厚老實,任勞任怨。在含有“牛”的成語里,具有肯定意義的成語占一半以上。例如,比喻高大魁梧、優良等的成語有“牛高馬大”。比喻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成語有“如牛負重”。但由于牛行動緩慢、相貌丑陋、性格古怪等,也被賦予了負面含義。例如,形容年老體衰、做事緩慢的成語有“老牛破車”。比喻愚昧無知、不得志等的成語諸如“犁牛之子”等。
3、含“虎”的成語文化意義。人們對虎具有特殊的感情,一方面由于老虎勇猛強大,人們對其充滿崇拜之情,另一方面虎兇神惡煞,人們又對其充滿畏懼之情。在漢語中,含有“虎”字的成語也有褒義和貶義之分。象征如虎一樣勇猛威武的成語有“臥虎藏龍”、“如虎添翼”等。而形容兇惡的壞人,危險的境遇的成語也有不少,如“放虎歸山”等。
4、含“兔”的成語文化意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兔子常常與月亮聯系起來,象征著瑞祥長壽、幸福安康,如“動如脫兔”等。然而,雖然兔子是美好的化身,在中國文化中也不乏負面意義。例如,“兔羅雉離”比喻小人奸惡,但會用計謀來幸免罪罰,而君子忠直,卻因固守正直反遭禍害。
5、含“龍”的成語文化意義。在中國,龍是一種神靈的動物,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象征著吉祥、尊貴和權力,是吉祥和尊嚴的化身。在含“龍”的成語中,具有正面意義的占絕大多數。人們用“打鳳撈龍”、“伏龍鳳雛”等成語來表達對人才的重視。另外,含“龍”字的成語往往被用來形容書法精湛,遒勁有力,例如“龍飛鳳舞”、“筆走龍蛇”。但含“龍”的成語也有負面意義,如“攀龍附鳳”意思是巴結投靠有勢力的一方。
6、含“蛇”的成語文化意義。由于蛇的外形丑陋,靠身體蠕動行走,行動怪異,而且又攻擊人,所以人們并不喜歡它。在中國文化中,蛇往往被賦予陰險狠毒、貪心狡詐等負面意義。例如,“蛇蝎心腸”都指陰險、惡毒的壞人。但蛇也有好的一面,蛇又叫“小龍”,“二月二,龍抬頭”,意思是每年的二月初二前后,氣溫變暖,蛇結束冬眠出洞,故稱為“龍抬頭”。“靈蛇之珠”比喻知恩圖報的人報恩。除此之外,還有“蛇珠雀環”、“蛇雀之報”等成語也表達了正面意義。
7、含“馬”的成語文化意義。漢文化中馬與漢民族有著深厚的情愿,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馬是人類的朋友,馳騁沙場,以馬喻人,以馬言志。由于馬身形高大,善于奔跑,往往用含“馬”的成語來形容速度之快,如“馬到成功”比喻成功得容易并且很迅速。中國人還把有能力、有才華的人比作“千里馬”。馬在中國文化中主要是正面的象征意義,但也有一些負面的象征意義,例如“害群之馬”就是指破壞集體的一些人。
8、含“羊”的成語文化意義。羊給人一種性情溫順的感覺,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成語都體現了羊的弱勢,例如“羊入虎口”比喻處境非常危險,生命岌岌可危。含“羊”字的成語中,絕大多數具有貶義的象征意義,例如“羊狠狼貪”形容人既兇狠又貪婪;“羊頭狗肉”比喻用假招牌騙人,名實不符。
9、含“猴”的成語文化意義。猴子聰明靈巧、調皮淘氣,人們對其充滿喜愛之情。另外,“猴”與“侯”是同音字,所以猴也象征著封侯,具有吉祥的意義。但是在中國文化中,絕大多數的含“猴”字的成語都是貶義的。
10、含“雞”的成語文化意義。由于“雞”與“吉”是諧音字,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雞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意義,象征著吉祥美好,例如成語“金雞報曉”等。另外,雞還象征著準時守信,這源于公雞每天清早報曉,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但是含“雞”的成語中很大一部分成語含有貶義或負面作用,如用“雞鳴狗盜”來比喻偷偷摸摸的事情;用“小肚雞腸”來比喻小氣、心胸狹隘的人。
11、含“狗”的成語文化意義。狗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忠厚老實的形象,代表忠誠、勇氣。而且,在古代人們常常用狗來進行祭祀活動,因為他們認為狗可以預測兇吉禍福。雖然狗在人們心目中具有很好的形象,但是在中國文化中狗卻有很多負面的形象,有關狗的成語往往都具有貶義作用。
12、含“豬”的成語文化意義。豬在十二生肖中排最后一位,卻自古以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含有“豬”字的成語以貶義的居多。豬在人們的心中是好吃懶做、骯臟丑陋、愚昧無知的形象。豬的象征意義以貶義居多,但也不乏褒義的。豬是吉祥財富的象征,可以去祟化吉。
二、留學生學習時出現的偏誤原因
由于地理環境、文化觀念、政治歷史和等不同,留學生在習得動物成語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偏誤,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引起。
1、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例如,在東南亞和南亞,人們把大象當作家畜,用作交通工具、表演等,而象牙的價格又是非常昂貴的。在他們的語言中也會經常用到跟大象有關的詞。所以東南亞或南亞的留學生在學習“殺雞取卵”這個成語時經常犯錯誤,誤寫成“殺象取象牙”。
2、忽視了成語的整體性,不能理解成語的引申義。成語的特點之一就是意義的整體性,而且很多成語在使用中都不是使用本意,而是使用的引申義。但是,留學生在學習漢語動物成語時,往往片面地理解成語的本意,而不理解成語的引申義。
三、十二生肖動物成語的對外教學啟示
1、視聽法。漢語動物成語里有很多脫離現實語境的成語,為了提高留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看圖片或播放動畫片等視聽法來講解動物成語。例如,在講解“狐假虎威”這個成語時,老師可以繪聲繪色地講述成語的故事內容,然后根據故事總結出成語的比喻意義。
2、表演法。另外,還可以通過表演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表演一個動物成語故事。例如,表演“龜兔賽跑”這個成語故事時,小組中一個人扮演兔子,一個人扮演烏龜,還有一個人扮演裁判,讓學生分角色把整個故事情節表演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動物成語的積極性和興趣,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動物成語意義的理解。
3、對比法。文化對比法對于解決留學生學習動物成語時產生的偏誤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學習有關龍的動物成語時,對外漢語教師可以明確告訴學生“龍”在中外文化中的不同含義,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動物成語。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賈曉慧.談動物與中國文化[J]. 野生動物雜志,2009年
[2] 蔣爭艷.生肖成語的文化內涵及對外漢語教學[D]:[碩士學位論文]開封:河南大學,2013年
篇3
小學生四字成語
含有兩個動物名稱的成語
鶴立雞群、雞鳴狗盜、鷸蚌相爭、蠶食鯨吞、蛛絲馬跡、龍爭虎斗、龍馬精神、
龍飛鳳舞、龍騰虎躍、龍驤虎步、龍潭虎穴、龍躍鳳鳴、車水馬龍、指鹿為馬、
兔死狐悲、雞犬不寧、心猿意馬、狼吞虎咽
含有人體器官的成語
眼高手低、目瞪口呆、胸無點墨、頭重腳輕、手足輕深、口是心非、手疾眼快、
耳聞目睹、頭破血流、眉清目秀、袖手傍觀、口出不遜、
手無縛雞之力
含有昆蟲名稱的成語
飛蛾撲火、金蟬脫殼、積蚊成雷、蟾宮折掛、蠶食鯨吞、蜻蜓點水、螳臂擋車、
蛛絲馬跡、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含有一組近義詞的成語
見多識廣、察言觀色、高瞻遠矚 、左顧右盼 、調兵遣將 、粉身碎骨
狂風暴雨、旁敲側擊、千辛萬苦、 眼疾手快、 生龍活虎 、驚天動地
七拼八湊 、胡言亂語、改朝換代、 道聽途說
含有一組反義詞的成語
前呼后擁 東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頭重腳輕 有頭無尾 前倨后恭
東逃西散 南轅北轍 左顧右盼 積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先人后己 有口無心 天經地義 弄假成真 舉足輕重 南腔北調 聲東擊西
轉危為安 東倒西歪 反敗為勝 以少勝多 由此及彼
多字格成語
九牛二虎之力、 手無縛雞之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不可貌相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天時地利人和、習慣成自然 、一年之計在于春
久旱逢甘露、 一言以蔽之、解鈴還須系鈴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急來抱佛腳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寧為雞首,無為牛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化干戈為玉帛
描寫情況緊急的成語
千鈞一發 刻不容緩 迫不及待 十萬火急 火燒眉毛 燃眉之急
描寫人物神態的成語
心曠神怡 心平氣和 目不轉睛 呆若木雞 眉開眼笑 愁眉苦臉
愁眉緊鎖 目瞪口呆 垂頭喪氣 嬉皮笑臉
描寫英雄人物的成語
一身正氣 臨危不懼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瀾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鎮定自若 化險為夷
描寫春天美好的成語
春光明媚 萬紫千紅 春雨如油 生機勃勃 春*滿圓 春意盎然 鳥語花香
春暖花開 百花齊放 和風細雨
“想”的成語
苦苦地想(苦思冥想)靜靜地想(靜思默想)想得周全(深思熟慮)
想得混亂( 胡思亂想)想得厲害(浮想聯翩)想得很多(左思右想)
想得荒唐(癡心妄想) 想得離奇(異想天開)想了又想(朝思暮想)
“多”的成語
觀眾多(座無虛席)貴賓多(高朋滿座)人很多(摩肩接踵)
人才多(人才濟濟) 兵馬多(千軍萬馬)事物多(林林總總)
色彩多(五彩繽紛)類別多(千差萬別) 困難多(千辛萬苦)
話兒多(滔滔不絕)讀書多(博覽群書)見識多(見多識廣)
變化多(千變萬化)走得多(走南闖北)顏色多(五顏六色)
花樣多(五花八門)
帶有“看”的近義詞的成語
見多識廣 望而生畏 察言觀色 一視同仁 一覽無余 高瞻遠矚 坐井觀天
舉世矚目 管中窺豹 左顧右盼
帶有“龍”字的成語
篇4
十二生肖在英語中用“the Chinese Zodiac”表示。“Zodiac”一詞來自希臘語“zodiakos”,是動物園的意思。在希臘人眼中,星座是由各種不同的動物形成的,這也是十二個星座名稱的由來。由此,中國本土化的十二生肖,自然就是“the Chinese Zodiac”了。英語中,談及個人屬相時,表達如下:
―What animal sign were you born under ? 你屬什么?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Monkey / Mine is the Monkey. 我屬猴。
TIP:英語中,表示十二生肖的動物名詞的首字母必須大寫。
New鏈接
漢語中,人們往往以十二生肖中的動物來比喻人,如以“毒如蛇蝎”、“膽小如鼠”來分別比喻心狠手辣的人、膽小怯懦的人。英語中同樣可用十二生肖中的動物來喻人,其表達的意思更加廣泛有趣。
Rat鼠
英語中,用鼠比喻討厭鬼、卑鄙小人、告密者。smell a rat表示感到不妙或有可疑之處。a rat race則表示激烈的競爭。諺語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先逃),是指那些一遇到危險就爭先尋求安全或一看見困難便躲得很遠的人。
Ox牛
涉及“牛”的漢語成語很多,如“對牛彈琴”、“牛蹄之涔”等。英語中涉及ox的表達方式則不多,用ox-eyed形容眼睛大的人,而用短語the black ox has trod on one’s foot表示災禍已降臨到某人頭上。
Tiger虎
tiger指兇惡的人、虎狼之徒,在英國常用來指穿制服的馬夫,口語中常指比賽的勁敵。和中文中的“紙老虎”一樣,英語中常以paper tiger比喻貌似強大而實質虛弱的敵人。ride the tiger表示騎虎難下、處于險境、玩火自焚。
Rabbit兔
rabbit是兔子的統稱,尤指家兔;hare指野兔;bunny是兒童用語,指可愛的小兔子。因兔子跑得快,rabbit 在田徑比賽中有領跑員的意思,也可表示接力賽中跑第一棒的運動員。run like a rabbit則表示跑得像兔子一樣快。It’s rabbits out of the wood在英國俚語中則表示太棒了,簡直是上天之賜。
Dragon龍
龍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有關龍的成語非常多,且含有褒義,如“龍馬精神”、“龍鳳呈祥”等。但在西方國家,龍被認為是邪惡的象征。dragon指兇暴的人、嚴厲的人、兇惡嚴格的監護人、邪惡勢力等。以dragon組成的詞組也多含貶義,如dragon’s teeth (相互爭斗的根源)、the old Dragon(撒旦)、chase the dragon(吸食海洛因)等。
Snake蛇
snake指冷酷陰險、虛偽、卑鄙的人;由此可見,在英語中,snake往往含有貶義。與snake組成的成語、習語、諺語有許多,如a snake in the bosom(恩將仇報者、背信棄義者),a snake in the grass(潛伏的敵人或危險),to 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養虎遺患,姑息壞人)。
Horse馬
英美人士很喜歡騎馬、賽馬,因此用horse組成的詞組、成語、諺語非常多,如:(as) strong as a horse(精力充沛,非常健壯);work like a horse(辛勤工作);dark horse(黑馬,競爭中出人意料的獲勝者)。
Goat羊
goat指劣等人、劣等物、犧牲品等。act the goat 表示干蠢事、瞎胡鬧。get someone’s goat 在口語中表示“嘲弄某人,使人發怒”。ride the goat 表示加入秘密團體。
Monkey猴
monkey作名詞時指頑童、淘氣鬼、猴子似的人、易受欺的人,作動詞時指胡鬧、瞎弄、搗蛋。與它搭配的詞組、習語和俚語很多都非常有趣,如:put someone’s monkey up(激怒某人);make a monkey of(愚弄);a monkey with a long tail(抵押)。
Rooster雞
雞的英語表達有:rooster(公雞)、chicken(雞的統稱,小雞,雞肉)、cock(公雞)、hen(母雞)、chick(小雞)。但表示屬相時,要用Rooster,而不用Cock。
Dog狗
漢語中常用“狗”比喻人,如“看家狗”和“走狗”等,在英語中同樣喜歡用dog來比喻人。dog作名詞時指無賴、壞蛋、廢物、不受歡迎的人。有時加形容詞修飾可指各種人,如:You dirty dog(你這個壞小子)、a lucky dog(幸運兒)、a dumb dog(沉默不語的人)。
篇5
關鍵詞: 漢語 德語 十二生肖 象征意義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動物形象已經漸漸成為語言的一部分。在不同的語言中,同樣的動物可以代表不同的意義。十二生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在德語中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又是什么呢?這十二種動物在兩種語言中分別代表了怎樣的形象?
1.鼠(Maus)
鼠是十二生肖之首,在漢語文化中,人們對于鼠的感彩很大程度上是持一種否定態度。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就表現出人們對它的痛恨。另外,關于鼠的成語,如“膽小如鼠、鼠目寸光、賊眉鼠眼、抱頭鼠竄等”幾乎是清一色的貶義詞。而在德語中,人們對于老鼠卻抱有不同的感彩。比如,許多德國夫婦會喊自己的孩子“mEine sü?覻e klEIne Maus”(我可愛的小老鼠),這是一種昵稱,與“mein Schatz”同義,意為“我可愛的寶貝”。另外,若形容一件事情木已成舟,無法改變時,德國人會說“Da bei?覻t die Maus keinen Faden ab.(老鼠也不能咬下一根線頭來。)”在德漢兩種語言中,對于貓和老鼠的關系都有描述。比如,我們說一個人怕另外一個人,用“就像老鼠見了貓”來形容。而德語里的“Wenn die Katze aus dem Haus ist,tanzen die M?覿use.(老鼠不在家,群鼠起舞。)”其實就與我們說的“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具有相同的意思。
2.牛(Kuh/Ochse)
說到牛,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場景可能就是一頭牛不知疲倦地在田野里耕作的場景。牛在機器未發明之前的農業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勞動力。因此,德漢語言中的民間習語都有把牛作為財富或財產的意義。比如,漢語里的“一頭黃牛半個娃”就體現出牛對農民的重要性。德語中的“Ein Mantel und eine Kuh,deckt viel Armut.(一件大衣,一頭奶牛,貧困不再愁。)”也體現出了牛作為財富的象征。另外,由于牛體型龐大,行動遲緩,整日毫無怨言不知疲倦地工作,因此,在兩種語言中它都有愚笨、反應遲緩的意思,比如漢語中的“對牛彈琴”,德語中的“Er versteht so viel von der Sache wie die Kuh vom Sonntag.(他對此事完全不懂。)”又如“Da stand er nun wie die Kuh vorm neuen Tor.(他完全束手無策。)”德語中罵別人笨往往還會說“bl?觟de Kuh”。
3.虎(Tiger)
虎一直被尊為萬獸之王,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是力量和勇氣的代名詞,同時也可能是邪惡和兇殘的同義語。例如“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虎父無犬子”等成語是作為褒義的象征,形容人朝氣蓬勃,有力量有膽識;而“虎口拔牙、談虎色變、老虎屁股摸不得”等習語則是指老虎的兇殘和危險。而在歐洲,很少有虎,甚至有時老虎的釋義為“ein Fleisch-fressendes Tier in Asien.(亞洲一種肉食動物。)”因此,在德語中,關于虎這一形象的描述并不豐富,但虎也有力量的象征意義。比如:形容一個人“stark wie ein Tiger(像虎一樣勇猛強壯)”或者“Tigerjunges”(像虎一樣有沖勁的年輕人,虎子)”。另外,漢語中比喻外強中干的人會用“紙老虎”一詞,這個詞在很多國家流傳廣泛,德語中也有對應的表達:“Papiertiger”。
4.兔(Hase)
兔在卡通動畫里多為溫順可愛又聰明的形象,像我們所熟悉的兔巴哥、流氓兔,以及現在網絡聊天中流行的“兔斯基”表情。在傳統的中國文化里,兔多代表膽小、懦弱的形象,如“兔子急了也會咬人、守株待兔”等。兔子的狡猾也是眾所周知的,比如“狡兔三窟、兔子不吃窩邊草”等。在德語里,關于兔的習語也很多,意義各不相同。像在口語中,父母對孩子的昵稱“mein sü?覻es H?覿schen”意為“我可愛的寶貝”。又如,描述一個偏僻、人跡罕至的地方,會說:“Er wohnt da,wo sich Fuchs und Hase gute Nacht sagen.(他住在一個狐貍和兔子會互相道晚安的地方。)”如果一個人非常清楚事態的發展,會說:“Er wei?覻 ganz genau,wie der Hase l?覿uft.(他很清楚兔子朝哪個方向跑了。)”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時,用“Da liegt der Hase im Pfeffer”來表達。而如果一個人說“Mein Name ist Hase”,則意味著他對此事一無所知。
5.龍(Drache)
龍在中國文化中,是權力、高貴和吉祥喜慶的象征。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我們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與龍有關的詞大多含有褒義,比如“龍騰虎躍、望子成龍、龍馬精神”等。但如果德國人聽到我們說“Wir Chinesen sind Nachkommen des Drachen.(我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時,肯定會大吃一驚。因為在以《圣經》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龍是邪惡和恐怖的象征。它長似巨蜥,有雙翅長尾,常常口吐火焰,燒人田園,跟中國文化里的龍能興云作雨、滋潤農田有著根本意義上的區別。因此,德國人經常用龍來形容惡魔或惡毒的婦女,龍在德國人心目中是潑婦、母老虎的化身。例如,“Ich habe einen Drachen zu Hause.(我家有一潑婦。)”
6.蛇(Schlange)
“農夫和蛇”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蛇在這個寓言故事中是狠毒、忘恩負義的形象代表。人們形容一個人惡毒,往往會說“蛇蝎心腸”;那些外表美麗、內心陰險毒辣的女人被稱為“美女蛇”,像以蛇為形象的成語如“牛鬼蛇神、毒蛇猛獸、打草驚蛇”等大多含有貶義的意思。蛇在西方文化里也是狡猾的象征。《圣經》說,蛇是上帝耶和華所造的萬物之中最狡猾的一種,由于它的引誘,伊甸園中的夏娃和亞當偷食了智慧之果,被趕出了伊甸園,從此人類有了“原罪”。為了贖罪,人類必須敬仰上帝,經受各種苦難,蛇也受到了懲罰,只能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并與人類為仇。在德語中,與“農夫和蛇”反映同樣意義的習語是“eine Schlange am Busen n?覿hren(把蛇放在懷里喂奶)”,意思是養虎遺患。如果形容一個女人毒如蛇蝎,則說:“Sie ist eine richtige Schlange.”
7.馬(Pferd)
漢語中與馬有關的成語出現頻率極高,而且絕大多數都具有褒義的含義。如“馬到成功、一馬當先、馬不停蹄”等,在這里馬被看做朝氣和活力的象征。另外,由于馬在古代的戰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與馬相關的成語很大一部分是與軍事、戰爭有關的,如“人仰馬翻、馬首是瞻、招兵買馬”等。而在德語中,關于“馬”的習語意義也各不相同。如:對某人完全信任,口語里說:“Mit ihm kann ich Pferde stehlen.”辛苦賣力地工作被稱為“wie ein Pferd arbeiten”。而如果聽到別人說:“Ich habe auf das falsche Pferd gesetzt.”則意味著他對于一件事情做了錯誤的選擇或決定。
8.羊(Schaf)
說到羊,大家現在浮現于眼前的可能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動畫片的場景。這部國產動畫片扭轉了傳統意義上羊與狼的角色定位,喜羊羊作為機智、勇敢、聰明的代表,與灰太狼進行智慧的較量,每次都大獲全勝。而在很多關于羊的成語中,如“餓虎撲羊、亡羊補牢、羊入虎群”,“順勢牽羊”等多是表現羊的膽小和軟弱無辜,被作為天生的弱者來看待。在德語文化中,羊的代表意義可以是溫順、膽小的代名詞,也可以是笨蛋、傻瓜(Ein dummes Schaf)和異己的象征。如“Sie ist wie EIn Schaf.(她像綿羊一樣膽小。)”“Er ist ein gutmütiges Schaf.(他是一個心腸太好的人。)”如果一個人在群體中格格不入,則被稱為“das schwarze Schaf”。而為自己謀求經濟上的利益或好處,用“seine Sch?覿fchen ins Trockene bringen”來表達。
9.猴(Affe)
猴在漢語的成語里多含有中性或貶義的意思,如“尖嘴猴腮、沐猴而冠、殺雞儆猴”等。在德語中,關于猴的一些習語也多為貶義,如被人愚弄,可以用“Sie h?覿lt ihn zum Affen”(她戲弄了他)來表示。形容某人舉動像個瘋子,則說:“Er benimmt sich wie ein wildgewordener Affe.”口語中,“Affe”也有“笨蛋”和“花花公子”的意思。
10.雞(Huhn/Hahn)
在德國和中國,人們把雞作為家禽來飼養的歷史都很久遠。在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雞早已被看做是鄉村生活的標志。而在成語中,雞與狗經常連用來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如“雞犬不寧、狗盜雞鳴”等。在習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雞犬喻指得道人的親朋好友。德語中關于雞的習語也不少。例如“Ein blindes Huhn findet auch ein Korn.(瞎雞也會找到谷粒。喻指:傻瓜有時也會想出好主意。)”形容一個人話多做事卻少,則說:“Hühner,die viel gackern,legen wenig Eier.(叫得多的雞下蛋少。)”而公雞在德語中代表著爭強好斗、男子氣概,如“Ein kleiner Hahn ist auch ein Mann.(小公雞也是一個男人。)”
11.狗(Hund)
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德國,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狗作為人類的朋友,以前為我們打獵看家,現在被很多家庭當成寵物飼養,因此關于狗的成語或習語也非常多。盡管狗在兩個國家都受人喜愛,但在習語中它們都被視為低賤或卑鄙狡猾的象征。如漢語中的“狗仗人勢、喪家之狗、兔死狗烹、狐朋狗友”等。在德語中,形容一個人生活窮困潦倒,則說:“Er lebt wie ein Hund.”虐待某人用“jemanden wie einen Hund behandeln”來表達。而“Ein bissiger Hund zeigt die Z?覿hne nicht”與漢語的習慣表達是一致的,即為“咬人的狗不露齒”。
12.豬(Schwein)
豬是十二生肖最后一個屬相。在中國,農業時代起人們就把豬作為家畜來飼養。因此,豬也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動物。但由于豬生性喜臟,在人們眼里又形成了一種好吃懶做的印象,所以關于豬的成語大多具有低賤懶惰的象征意義,且多與狗連用。例如“豬狗不如、豬朋狗友、泥豬疥狗”等。而德語口語中最多的一個用法是“Du hast Schwein gehabt!”意為“你交好運了!”在德語文化中,豬、四葉草及煙囪清掃工等都被視為好運的象征,這是與漢語文化截然不同的地方。表達與某人關系非常密切,說:“Mit jemandem Schweine gehütet haben.”“Da haben wir das falsche Schwein geschlachtet.”意為:“我們犯了一個不可挽回的錯誤。”
通過對十二生肖在德漢兩種語言中的代表形象及意義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每種動物在兩種語言中的意義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處。究其原因,在于中德兩個民族思維方式和歷史文化的不同,對動物的觀察角度也不一樣,才會出現了像諸如“老鼠過街”和“meine sü?覻e kleine Maus(我可愛的寶貝)”這樣意義迥然不同的表達方式。借助本文我們可以對中德兩國的動物文化有更好的了解。
參考文獻:
[1]陳忱,朱建華.中德熟語中動物象征意義的比較.德國研究,2004,(4).
[2]潭淵.從動物成語看德漢文化差異.中德跨文化交際論叢.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71.
[3]賈慧蝶.德語成語典故詞典.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4]劉魁立,張旭.十二生肖.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5]任啟亮.中國文化常識(中德對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新疆青少年科技中心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摘要成語是語言和文化的精華,可以反映一種文化,一段歷史,一個人物,一種民族心理。漢語和維吾爾語作為兩種歷史悠久的語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特色,也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成語,本文從漢維兩種語言的成語形象來看兩種文化的差異,及在這種差異影響下該如何對兩種語言的成語進行翻譯的問題。
關鍵詞 成語 形象 互譯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形象,這些形象在成語中反映出來可能具有一些特殊的意義。在不同語言中,形象的意義可能會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探討這些形象在成語中的意義,及其漢語和維吾爾語成語中形象的異同及其翻譯時的難點和注意事項。這對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兩種語言及兩個民族之間互相溝通和了解有很大幫助。
一、漢維語成語簡介及成語中的“形象”
1.漢維語成語簡介。成語作為語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的精煉和精華,無論是漢語成語還是維吾爾語成語,都屬于本語言的熟語。
漢語成語從春秋至今的2 000 多年的歷史發展中,不僅得到了保留,并且還在不斷地發展,新的成語也在隨著語言的進步不斷補充進來,比詞語的含義更豐富,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其由來大致分為源于神話傳說和寓言、源于歷史故事、源于古代詩文語句、源于口頭俗語。
維吾爾語成語的研究為時已久,但直到2006 年6 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維漢大詞典》中才將維吾爾語成語標示并進行了較為專業的翻譯。維吾爾語成語的由來大致分為:源自民間生活、源自民間故事、源自“萊提派”、源自歷史事件、源自維吾爾族民俗、源自伊斯蘭宗教觀念、活動、借自外來語。
2.什么是形象。形象,在文學理論中指語言形象。即以語言為手段而形成的藝術形象,亦稱文學形象。它是文學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特殊形態。也是作家的美學觀念在文學作品中的創造性體現。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形象就是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器官在大腦中形成的關于某種事物的整體印象。
在成語的研究中,主要是從其語言形象來進行分析。如:漢語成語中的“狐假虎威”這個成語中“虎”的形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虎”是兇猛的形象,而在這個成語中“虎”表現其語言形象,成了愚蠢的形象。
形象的特征包括形象性、統一性和可示性。
二、漢維語成語中的各類形象
漢維語成語中的眾多形象需要我們分類并進行分析,才可以從兩種不同語言中發現其形象意義的區別和我們在兩種語言互譯時應當注意的方面。由于在漢維語成語中形象繁多,筆者主要將其分成了四個大類。
1.漢維語中的人物形象。漢語成語中的任務形象又可分為:表示正面人物形象成語和表示反面人物形象成語。正面人物可以通過其“名”來作為學習的楷模,作為人們效習的對象,也是對其人物的歷史貢獻的一種肯定,而反面人物則通過提及這個人物的名字即可想象到其形象,從而達到反面諷刺的目的。
維吾爾語成語中的人物形象又分為宗教人物形象、歷史人物形象和寓言傳說人物形象。相比之下,后兩類成語數量比較少。
2.漢維語中的動物形象成語。在漢維成語中的動物形象都很豐富,但由于地域原因,在維吾爾語成語中的動物形象種類較少,主要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畜牧類動物和人類飼養的寵物等。
漢語成語中的動物形象豐富,種類繁多。而維吾爾語成語中的動物形象雖也很豐富,但種類較少。主要是因為維吾爾族生活在新疆,地處干旱沙漠地帶,動物種類相對稀少,但維語成語中多將動物的某一部分形象夸張后對人進行諷刺,帶有強烈的幽默感。
3.漢維語中的植物形象成語。由于地域原因,漢語中的植物成語以各種花草形象為主,維吾爾語中的植物成語則以農作物和特產形象為主。
維吾爾語成語中的植物形象大都反映了新疆地區的特產和農作物,將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植物引入成語是維吾爾語成語的一大特點,這些成語既反映了新疆的植物特點同時又將其植物的特點轉變成成語中的喻義,是維吾爾文化的一種特點。
4.漢維語中的其他形象成語。此類成語包括民俗類形象、食物類形象、人體器官類形象。
三、漢維成語互譯中的形象互譯問題及產生原因
1.形象在漢維成語互譯中的難點。在進行雙語互譯時,由于文化不同,難免會出現問題,漢語成語中的形象在維語成語中的形象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不管這些形象簡單去進行翻譯,那么就難免會出現失誤和疏漏,這樣對于兩種語言的交流就會產生負面影響。
成語中的形象往往由兩方面組成,一方面是成語中形象的表面意義,這個表面意義就是指成語中的形象詞,其從表面看就是代表某一事物,具有某一事物的性質。另一方面是成語形象的深層意義,這是漢維成語互譯時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漢維雙語翻譯的難點。
2.漢維成語形象差異產生的原因。成語是語言、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對于成語中的形象不同,我們大致可從宗教文化、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習俗文化這幾個方面來分析其差異產生的原因。
(1)宗教文化。宗教反映了一個民族的信仰,其文化是由信仰該宗教的信徒們的宗教信仰、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文化中也有很多宗教的痕跡,尤以佛教為重,其宗教文化發展在漢文化中都有明顯的體現。
在維吾爾族歷史發展中宗教同樣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維吾爾族歷史上信仰過薩滿教、景教、襖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尤其是伊斯蘭教對維吾爾族歷史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有關伊斯蘭教宗教詞匯的頻率非常高。(2)歷史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在這幾千年的時間里形成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彩,但由于在歷史上經歷有所不同,漢維在歷史文化上是有差別的。
(3)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在生活的地域、自然環境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文化。這種文化可以從不同民族對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而反映出來,這種文化主要反映在對待自然的不同感觸。
古代漢族主要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中原地區,其氣候和環境具有多重性的特點,有干旱和潮濕的氣候,也有高原和平原的地形,所以在成語中反映出來就是多種多樣的。
維吾爾族主要生活在新疆地區,新疆干旱區面積占全疆總面積的三分之二,而且大部分都是戈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綠洲之外就是茫茫戈壁和沙漠,生存條件惡劣,所以維吾爾語成語的形象構成大都與新疆的生態環境有關。
(4)習俗文化。習俗文化是指在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漢維成語中都有許多成語是來自于本民族的習俗文化,由于在漢維習俗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差異,這就使我們在理解彼此語言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困難。
3.形象在漢維成語互譯中的重要性及意義。漢維語是兩種擁有很長歷史的語言,而成語在兩種語言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成語在生活中的使用率頗高,維吾爾語成語更貼近于生活,在生活中的使用頻率更高,而漢語成語大都出現在文學作品之中。
漢維成語很多時候其表層形象意義與其深層形象意義不同,如果不能將漢維成語的互譯工作做好將會影響互相的交流和發展,處于現在這樣的一個迅速發展,高度融合的社會環境中,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顯得尤其重要,因此,研究漢維成語互譯工作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四、漢維成語中形象的翻譯技巧
無論是成語翻譯還是其他類型詞匯的翻譯,其目的都是要完整傳達源語言所要表達的意思,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保留其意義,還要能將源語言的文化內涵反映出來。這對翻譯工作者來說并非易事,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筆者在此簡要將漢維成語互譯的技巧做一闡釋。
1.直譯法。直譯法是最好的翻譯方法,可以通過兩種語言互相通用的元素進行翻譯,這在漢維成語互譯中同樣適用。這種能夠直譯的原因是在人們的情感上很多時候是互通的,所以,對于一些成語的表面形象和其深層形象是一致的,這種成語在互譯時適合使用直譯法。還有一些雖然表面形象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深層形象一致,而且不含有特殊的文化內涵,此時,只要不影響語義,而且不影響翻譯后的使用,也可采用直譯法。這種直譯法適用于這四種情況:
(1)形同意合,等值再現。雖然漢維兩個民族在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上都有差異,但兩個民族早在西漢時兩個民族就已經建立了聯系,并互相影響。所以在成語的形成中其表述和產生的源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種成語的互譯就可以采用等值翻譯。
(2)原語借鑒,按源語言直譯。漢維兩個民族在長期接觸、交往過程中,彼此語言文化中的借鑒不斷加深,很多漢語中的成語在維語中早已出現,并具有長期的歷史性,漢語中的一些成語也為維吾爾族熟知,這時適合用直譯法。
(3)留其特色,進行直譯。有時候在對成語進行翻譯時會遇到一些漢維雙語表達方式類似的成語,但其包含有本民族的特色,這種成語的翻譯也宜采用直譯法,這樣可避免源語言失去特點。
(4)保留原有形象直譯。有許多翻譯語中沒有與源語言相對應的形象,在這種時候最好使用保留源語言形象的直譯法,這種直譯法也成為借鑒直譯法。即將源語言中的語言形象直接翻譯出來,再輔以適當的修飾,使其成為我們需要的翻譯語。當然,這種翻譯方法也有其不利的地方,由于生活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一樣,因此,可能會出現一些詞語在翻譯后無法理解或難以想象到其深層意義。
2.轉換原有形象意譯法。在漢維語翻譯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在地域上具有其特點,但翻譯后可能失去其原有意義的情況,或者通過上述翻譯后仍不能更好說明其意義,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可以使用轉換原有形象意譯的方法,即形象發生轉移,以保留其源語言的意思為主要形式的翻譯方法。這種轉移形象意譯的方法雖然可以很好表達其源語言的含義,但由于其對原有形象的轉移,難免會破壞源語言的特色,這也可以說是此種翻譯方法的弊端。
3.拋棄原有形象意譯。還有一些成語無法找到合適的對應成語,而且在形象上也難找到類似的成語,在翻譯時就可以使用拋棄原有形象的翻譯法,在拋棄原有形象后,只對其意義進行翻譯,這種翻譯方法和前文所說的形象轉移還不一樣,形象轉移是對一些形象類似的成語形象進行轉移,而此處卻是無形可轉,只能通過其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這可以說是翻譯中形象表達的最后途徑,即只有在保留形象、移植形象、轉換形象、添加形象等方法確實無能為力時,譯者才舍棄原成語形象,用簡潔語言直傳原成語信息。
五、結束語
漢維語成語中的形象多數是語言形象,這些語言形象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的語言特點和文化特點,還可以通過這些形象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而漢維語成語作為兩個民族的語言精華,對其中的各類形象的研究必將幫助兩個民族互相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融合。本文僅僅是對漢維成語中的各類形象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分類僅依靠筆者的一些認識,還有欠妥當之處。另一方面,本文對漢維成語中的形象翻譯以前人研究為基礎,提出了幾點翻譯方式,即:直譯法,保留原有形象意譯法和拋棄原有形象意譯法。這三種翻譯方式都是前人提出的,筆者僅是從漢維成語形象翻譯的角度進行了一些細化。這里應當注意的是在翻譯時,應該以保留其原有形象為主,因為只有保留了其原有成語中的形象才能讓第二語言讀者對于源語言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從而對另一種文化產生興趣,并想去了解和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熱外都拉·罕木都拉編.維吾爾熟語詳解詞典(維吾爾文)[Z].1984 年版.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1~2.
[2]吐爾地·艾合買提.現代維吾爾語(維文版)[M].1982 年版.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2:121.
[3]彭嬿.維吾爾熟語中的方言詞匯初探[J]. 語言與翻譯.1997(3):40~42.
[4]史震天.漢維互譯實用教程[M].1999 年版.烏魯木齊: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42~45.
[5]趙建國.漢維語數字熟語及其翻譯[J].新疆大學學報.2007(4):146~148.
[6]張勇.維吾爾諺語研究[D].新疆大學:新疆大學,2005 年.
[7]胡明陽.語言學概論[M].2005 年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315~326.
[8]史震天.語言翻譯文化[M].2005 年版.烏魯木齊:天馬出版社,2005:127~128.
[9]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1997 年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
[10]王德春.語言學教程[M].1987 年版.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345.
[11]王文華.翻譯的概念[M].2007 年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5~16.
篇7
關鍵詞:動物詞語;語義表達;英漢對比
動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中密切相關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語言中出現了大量有關動物的成語、習俗語、格言等詞語,它們反映了不同民族對動物的認識,體現人們對動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態度,因而這些語言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以中華民族傳統的的十二生肖動物為切入點,通過查閱詞典、文獻資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動物名稱的相關詞語,在進一步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探討這些詞語所表達的各種意義,進而挖掘它們隱含的文化內涵。
一、動物詞語的語義基礎
之所以在漢語和英語中人們借助動物構成各種語言形式,表達豐富的語言意義,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習性、人與自然關系、文化價值觀等因素有關聯,有著深厚的語義形成基礎。
(一)根據形體、生活習性特征表達的語義
英漢語言都有根據動物的形體生理特點及生活習性所形成的詞語。它們形象逼真地反映了這些動物的生活規律,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從而引申出一定的語言意義,例如,蛇(snake)是一種爬行動物,體形柔軟易彎曲,在行走時,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漢語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隱匿于草叢中,因而有“陰險、狠毒”的聯想意義,英語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偽裝成朋友的陰險之人。又如,雞(cock)的生活習性之一是清早鳴叫,因而漢語中有“聞雞起舞、雄雞一唱天下白”等詞語,英語中有“cock-crow(黎明)”等詞語。[1]260根據“蜜蜂(bee)”、“豬(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規律和生理特點,英漢語言中都有“忙碌”、“懶惰”、“精明、淘氣”等語義。
(二)根據人們對待動物的情感態度所表達的語義
現實生活中,人們和各種動物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系,人們對動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進而影響到這些動物詞語的褒貶意義,賦予語言以豐富的感彩。
對待某些動物,由于各民族呈現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態度,體現在這些詞語上,它們表達相同的語言意義。例如,英漢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種善良、溫順、柔弱的動物,因而在其意義表達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態度。漢語中有“像小綿羊一樣溫和、乖巧”,英語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豬(pig)”的生活習性、環境決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認為豬是懶惰、骯臟的動物,因而有關豬的詞語都含有貶義的感彩。
對待另外一些動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習慣、民族心理、意識形態及文化價值觀的差異,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態度。表現在這些詞語上,它們呈現不同的、個性化的褒貶語義。例如在對待“雞(chick)”、“魚(fish)”、“蝙蝠(bat)”等詞語方面,由于這些動物名稱發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國人的青睞,被賦予褒義色彩。[2]33-36而在英語民族中則無此諧音,這些詞語的褒貶色彩便產生分化,英語語言中此類詞語多含貶義,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膽小)”、“fishwife(潑婦)”等。“龍(dragon)”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傳承。在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和價值觀中,“龍”是帝王、權力、富貴的象征,因而漢語中有關“龍”的詞語都被賦予積極的含義。如:“潛龍”、“臥龍”、“龍鳳呈祥”、“臥虎藏龍”、“望子成龍”等,中國人常以龍的傳人、巨龍自稱。而英語中“龍”則是貶義,象征魔鬼、邪惡。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國人如此鐘愛雕刻有龍的東西時會表示詫異。在對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國人多持消極態度,含有“狗”的詞語幾乎都含貶義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癩皮狗、狗頭軍師、狗仗人勢、狗彘不若、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們的寵物,人們對狗充滿了愛憐、褒揚之詞,如:“aluckydog(幸運的人)”、“acleverdog(聰明的人)”、“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愛吾及犬)”。[4]269-271
二、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對等性特點
對等性是指英漢語言在表達某一語義時,詞語中所涉及動物名稱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語言中使用的動物名稱所代表和體現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聯想意義和文化特征。
(一)英漢語言中有關動物詞語的語義完全對等性
不同國家和民族,雖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動物的共同體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為習性,人們在表達某一語義時,兩種語言會借用同一動物名稱。英漢語言中的確存在這些在語義表達和文化內涵上具有對等性的動物詞語,他們有著同樣的比喻、象征和聯想意義。
1.利用動物形體特征形成的語義對等性。例如,根據蛇的體形及運動特點,英漢語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種行進路線和行進方式,“蛇行”和“snakeitswaythrough/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進)”。又如“asslipperyasaneel(像泥鰍一樣圓滑)”。[5]293-295
2.由于語言翻譯、詞語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語義對等性。例如,漢語中有“紙老虎”之說,英語中有“apapertiger”。英語中有“abird’sview”,漢語中就出現了“鳥瞰”一詞。又例如:“adarkhorse(黑馬)”,“anuglyduck(丑小鴨)”,“bull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據動物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特征形成的語義對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對于“猴、蛇、狐貍、狼”等動物都有相同的態度,因而他們在兩種語言中表達著大致相同的意義。例如,英語中可以用“horse”指各類人,“adarkhorse(黑馬)”,“awillinghorse(積極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潛伏在內部的敵人)”。漢語中有“犬馬、駑馬、響馬、馬賊、探馬、馬前卒、老馬識途”等。漢語中有狡猾的狐貍,英語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astimidasamouse(膽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樣忙碌)”[6]161-162,“asstrongasahorse(人強馬壯)”,“wolfdown(狼吞虎咽)”,“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此類例子都體現了兩種語言在借用動物名稱表達語義的完全對等性。
(二)英漢語言中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部分對等性
所謂動物詞語的語義表達部分對等性,是指在表達同一語義時,不同語言在使用動物名稱會不盡相同。一種語言中有關動物的習俗語、成語、諺語表達相同語義時,在另一種語言里會變為借用其他動物名稱的詞語。但兩種語言在表達同一語義都借助了動物名稱,因而在表達形式上是部分對等的。
英語中“owl”是智慧、莊嚴的象征,例“aswiseasanowl”(猴精)。而漢語里它是不祥之鳥,倒霉、厄運的象征,漢語用“猴”象征聰明、機靈。“bat”在英語里具有消極否定意義,象征盲目,丑陋、罪惡和吸血鬼,例“asblindasabat”。[1]207-217而漢語里“蝙蝠”具有褒義色彩,象征幸福、好運、富裕,因為它和“福”諧音。又例如下列詞語里,表達同一意義英漢語言里分別使用不同的動物名稱。
Leadadog’slife——過著牛馬般的生活
have/holdawolfbytheears——騎虎難下
aflyinthe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鍋湯
ikeacatonhotbricks——熱鍋上的螞蟻
likeadrownedrat——落湯雞
beatthedogbeforethelion——殺雞儆猴
donkey’syears——猴年馬月[8](57-59)
牛飲——drinklikeafish
吹牛——talkhorse
害群之馬——blacksheep
對牛彈琴——cast/throwpearlbefore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thesamefeather
(三)英漢語言中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非對等性
一種語言中有關動物的習俗語、成語、諺語表達某一語義時,在另一種語言里這些動物名稱則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動物名稱。反映兩種語言在表達同一語義時,選擇詞語的不同,即語義表達的非對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動物詞語在另一種語言里根本找不到對應的動物名稱去表達,這些詞語不能盲目的直譯和套用。例如,漢語里“白象”是一種電子產品,由于“whiteelephant”在英語里意為“累贅,昂貴而無用的東西”,所以不可譯為“whiteelephant”。漢語里有很多有動物名稱的詞語,英語里不能用具有動物名稱的詞語表達。例如:
拍馬屁——licksb’sboots
蜻蜓點水——scratchthesurface
黔驢技窮——atone’swit’s/attheendofone’srope
馬到成功——immediatesuccessuponarrival
英語里也有很多有動物名稱的詞語,在漢語中不能用具有動物名稱的詞語表達。例如: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adoginthemanger——占著茅坑不拉屎
acat-and-doglife——經常吵架的生活
raincatsanddogs——傾盆大雨
moneywillmakethemaretogo——有錢能使鬼推磨
三、動物詞語體現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十二生肖動物鼠、牛、虎、兔、蛇、龍、馬、羊、猴、雞、狗、豬以及貓、狼、獅子、魚、蜜蜂、鳥、蝙蝠等31種動物形成的各種詞語,包括成語、習俗語、俚語、格言。就英漢語言中這些動物所代表的語義進行了對比和分析,通過對這些詞語的比喻、聯想、象征意義的探討,挖掘了它們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這些有關動物的詞語中,中國文化側重品德和人格意義,注重他們的內在特征,而西方文化側重外在形象和體征意義,注重他們的外在特征,因而產生了這些詞語文化方面的差別。通過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這些動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義的差異,找到產生這些語言差異的文化根源,避免語言交流的障礙和誤解。
參考文獻:
[1]HORNBYAS.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2]陳美芳.英漢詞文化差異對比分析[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1):33-37.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4]張廷芳.狗年話狗[M]//教育與文化發展新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5]GUYUEGUO.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6]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
篇8
關鍵詞:習語;動物習語;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277-01
一、習語及其意義
1、習語的定義。胡壯麟說:“英語習語是在語義上和句法上都受到限制的一類比較特殊的詞。”林成章教授是這樣定義英語習語的:“英語習語是一組固定的詞語或者是單個的詞,甚至是一個句子,有著特別的并且不能從其結構上推測出來的含義。”本文所講的動物習語包括成語、習語、俗語和歇后語,它們都是英國人民創造出來的寶貴文化財富。
2、動物習語的意義。動物習語因其豐富的形象、獨特的功能和其表達力在英語語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讀者能夠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生動具體的形象。習語“like a cat on the hot brick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根據這個描述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出當時的情景,翻譯成漢語就是“如坐針氈”。
二、翻譯中的主要因素
1、常見的阻礙。既然英語習語反應出其獨特的文化,譯者應該試圖保持原作的風姿,保留其豐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但是譯者經常會遇到一些障礙,例如詞義不符或者是語義空缺。產生這些障礙的原因主要是中英人民在諸多方面的不同點,如經濟、文化、地理壞境、生活風俗等。
2、詞義不符。詞義不符是指在中英文中,一個詞有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其蘊含意義有一點不同或完全不同。以“狗”為例,在大部分的英語習語中“狗”通常含有褒義,例如,a lucky dog幸運兒, a top dog優勝者,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出頭日。英國人以愛狗而出名,他們甚至將好朋友的名字為狗命名。然而在漢語中,狗通常含有貶義,如下列表達:狗仗人勢,狗東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3、語義空缺。在英語中,一些動物形象有著獨特的文化意義,但中文中卻沒有相對應延伸意義或形象意義。例如:在圣經和希臘神話中的動物,如nightingal(夜鶯)即偵探的意思; Swan(天鵝)杰出的詩人或歌唱家。
三、基本翻譯策略
中英人民的很多共同之處對翻譯則是很有幫助的。掌握一些翻譯動物習語的基本策略如直譯法、意譯法和套譯法,就可以更好地翻譯。
1、直譯法。兩國人民的共同點是翻譯的基礎。當兩方用同一種動物來表達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時,就使用直譯法,例如都用“豬”來表明“肥胖”,用“羊”來表示“溫順”。直譯法有很多優點,它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在意義上不會引起混亂和誤解,如“as fat as pig”可以翻譯成“跟豬一樣肥”。“as gentle as a lamb”為“跟羊一樣溫順”。直譯法能準確有效地表達原文的文化內涵,縮小了兩種語言之間的差距。讀者能輕易地理解這些富有文化內涵和隱喻的譯文。并且它保持了原作的風姿、形象性和表達力。以“as proud as a peacock”為例,想象孔雀的樣子:漂亮、優雅。如果有人被比喻成“as proud as a peacock”,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巧妙而生動的比喻想象出他到底有多么驕傲。另外直譯法能夠給漢語注入新的詞匯。例如:“dark horse”指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候選人出乎意料的獲勝,在漢語中我們稱其為“黑馬”。直譯法也有其缺陷,如果使用錯誤的話會導致誤解引起混亂。以 “white elephant”為例,不能簡單的翻譯成“白象”,因為白象對中國人來說沒有什么意義,不帶有任何的文化內涵,我們應考慮另一種翻譯策略。
2、意譯法。當英漢之間存在著相異之處時,可以考慮一下意譯法。如“white elephant”應該翻譯成“廢物,大而無用的東西”而不是“白象”。意譯法能夠準確有效的表達原文的意思, 如“do the donkey work”意味干粗活,讀者熟悉這些譯文就可以輕易的理解它們。但缺點在于它舍去了原文的動物形象,減少了表達力,例如“my old servant never left me ,he was as faithful as a dog”可以這樣翻譯“我的老仆人從不離開我,他對我非常忠誠”。省去了隱喻,讀者不能夠理解老仆人到底有多么的忠誠。
3、套譯法。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可能用不同的動物形象來表達相同或相似的比喻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套譯法。例如“牛”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強壯而普遍使用的動物,也是農民田間工作的好幫手。而在英國,“馬”扮演著相同或相似的角色。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獅子”,在英國,獅子被認為是動物之首,代表著權力、高貴和尊嚴。而在中國,老虎則是動物之王。下列圖表中有更多的例子:
篇9
關鍵詞: 牛 文化 英漢翻譯
不論在中文還是在英語中,以牛設喻的成語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的。然而,由于受到不同風俗習慣、文化傳承和歷史原因的影響,相同的動物在各種不同語言環境中雖然具有相同的指稱意義,但其內涵意義卻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在翻譯時,就不能簡單地抓字面意思、按動物的名稱對等地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而要采取直譯、形象轉換及意譯等多種翻譯形式,達到對原文的準確翻譯。
著名的翻譯家劉重徳和思果提出信、達、雅。嚴復闡釋為:信——信于內容,達——達如其分,切——切合風格和信,達,貼(貼切,譯什么像什么)。牛是英語成語中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動物。例如:英語中與“牛”對應的詞有ox(牛)、bull(公牛),calf(小牛犢)、buffalo(水牛)、cow(母牛,奶牛),也就是產milk的牛和cattle(牛總稱)。另外,還有beef(牛肉),beef jerky(牛肉干兒),horn(牛角),cowhide(牛皮),cowpox(牛痘),moo(牛叫聲)等。但是,英語中ox在漢語中的牛所表達的內涵意義往往有所不同。如在英語中我們形容一個人力氣很大,常說as strong as a horse(像馬一樣強壯),而在中文中,牛才是最強壯的,所以中文中表達同樣的意思卻用“力大如牛”,而不是簡單地翻譯成“力大如馬”。隨著漢語的“洋味”(魯迅語)和英語的“漢味”,在英語中我們用as strong as an ox 如:He’s one of our best players-strong as an ox,with good speed and great hands。 從詞源學角度上,an ox (= male cow) is a very strong animal。我們在翻譯帶有動物句子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一、直譯法
在中文和英語中,它們不論是在指稱還是在內涵上都表達同一種意思。英、漢語言中具有相同聯想意義的牛,如在中文中,“play the lute to a cow”可按字面意思直譯為“對牛彈琴,”When people come to see you handle something with ease,they will praise you as doing it like 庖丁解牛,The idiom means “an experienced cook easily slaughters an ox”。因此在進行這種同義轉化時,我們用直譯的方法。
二、形象轉換法
有些動物習語翻譯時需要轉換動物形象。對于此類的翻譯,我們首先要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非常熟悉。英漢兩種文化里的不同動物具有相同的聯想意義,也就是說一種動物在英語中具有某種聯想意義,而在漢語中具有這種聯想意義的卻是另一種動物。例如,“to break a butterfly on the wheel”直譯就是“在車輪上割蝴蝶”,可是這樣的表達不符合中文中的表達習慣,因此我們轉換一個動物形象,譯成“牛刀割雞”,像這類詞語包括前面提到的“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before the cat can lick her ears”(牛年馬月),“a dog’s life”(牛馬生活)。這樣既符合中文表達習慣,又表達了作者的意思。
三、意譯法
除了動物轉化外,還需要意譯,即直接表達出意思,而舍棄原文中的動物形象,少用動物進行轉化。這類例子就非常多。像我們比較熟悉的“cock-and-bull story”翻譯成“無稽之談;編造的話”,“a cash cow”翻譯為“很賺錢的生意”,“have a cow”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譯為“有一頭奶牛”外國人也聽不懂,在美式英語中應翻譯為“很著急,很擔心”“until the cows come home”翻譯為“很長一段時間”,“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字面義“抓住牛角”應意譯為“不畏艱險;快刀斬亂麻”,“John Bull”約翰牛(典型的英國人),牛郎織女 husband and wife living apart /九牛一毛a drop in the bucket。句子也是如此。比如:He always talks big.不能把它直譯為“他總是談大”而應轉譯為相應的漢語習語“ 他總是吹牛”。
以上含有牛的習語在進行英漢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其文化因索,這樣才能把握其真正的含義,譯出既生動又準確的美文。
參考文獻:
[1].cn.
[2]Random House,Inc.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Inc.1979.
[3]Hadumod Bussmann.語言與語言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 成語教學 方法探索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8(a)-0102-02
說到成語,我們并不陌生,經常耳聞,時時目睹。固定簡潔是成語的外觀,深邃精辟是成語的內涵。成語,稱得上我們祖國豐富語言百花園中的一枝玫瑰。令人遺憾的是,曾經嬌艷的這朵玫瑰,不似以往被人憐愛了,棄置于花園一隅,備受冷落。“成語”在偷偷地哭泣!筆者愿重拾這朵玫瑰,讓她盛開于語文教學中,綻放她昔日的異彩,也點染筆者的語文教學天地。
1 激發興趣是關鍵
成語的豐富內涵使之“言簡意賅”;成語的博大精深使之“易記難解”又“語勢有力”還“予以修辭”[1]。如“畫龍點睛(比喻);鳥語花香(擬人);怒發沖冠(夸張);口蜜腹劍(對比);呆若木雞 (比擬);目不識丁(借代);前居后恭(對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反復);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對偶)”等一些成語,不但具有“言簡意賅”,“易記難解”,“語勢有力”的成語的固有特性,而且還包含了文言修辭手法。對于小學生來說,要學好這些成語,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根據筆者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使小學生學好成語,首先要激發學習成語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成語的欲望,才能蕩起學習成語的激情, 才能讓學生愿學并且樂學。
為了激發學生的成語興趣,筆者在給小學三年級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時,都會給學生講同一則故事:“小華在作文里寫我的一家:‘我的家有三口人:爸爸、媽媽、我。每天早上一出門我們就分道揚鑣,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歸。爸爸是工程師,在工地上指手畫腳;媽媽是售貨員,在商店里來者不拒;我是學生,在教室里呆若木雞。我們三個人臭味相投,家中總是一團和氣。但爸爸媽媽偶爾也會同室操戈。爸爸總是心狠手辣地打得我五體投地,媽媽在一旁袖手旁觀,從不見義勇為。’哈哈!居然有人這樣亂用成語。”學生一聽這樣的故事,興趣一下就來了。覺得自己得先把這幾個成語學懂才行,免得自己作文時也鬧同樣的笑話那就太丟人了。這樣老師的目的就達到了,于是趁熱打鐵,出示這幾個成語的學習資料,學生很快就學會了這幾個成語;筆者還會通過游戲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成語興趣,如成語接龍,成語對對,用成語作歇后語的后半部分,現場做游戲等。
通過這些方法,學生的成語興趣明顯增強,學習成語的效果良好。
2 易于理解是重點
成語源遠流長,蘊含著寓言故事,歷史故事,典籍作品,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幾多精華[2]。對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對小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不理解成語,就無法運用成語,就達不到教學的目的,為了讓孩子們理解成語,筆者在教學中常采用以下方法,以供參考。
方法一:動畫片演示與講述法。例如,指鹿為馬;鞠躬盡瘁;刮目相看等成語教學,把這些成語相關的主要人物發生的故事[3]:指鹿為馬的趙高及其故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及其故事;刮目相看的呂蒙及其故事制作成動畫片,讓學生觀看,并且在觀看過程中給予一些解釋,效果良好。
方法二:現場模擬法。例如學習“爭分奪秒”這個成語筆者讓兩個學生上臺做搶時間的游戲,再讓學生看圖片,這樣學生就直觀、形象地理解記憶了這個成語。
還有諸如與家長聯系,要求家長睡前給孩子講故事等方法,這里不一一列舉。
學生通過這些方法,理解了成語的內涵,學生很快就能正確使用成語,達到了教學目的。
3 歸納總結是核心
讓學生學好成語,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點。
一是要求學生善于積累:成語數量龐大,要讓學生一步步來, 想讓學生一下就把想學的成語全記下來是不可能的,想讓學生一口吃成個大胖子,即使不撐死,至少也會落個消化不良。因此教師和學生宜互相督促,堅持天天學成語。三個兩個不嫌少,十個八個不嫌多。允許個體差異,提倡“能者多勞” 不嫌多。
二是要求學生多記:教師出示相關學習資料,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記憶后及時聽寫、解釋或用某些成語造句。這樣學生就能學到更多的成語了。
三是要求學生分類學習:將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成語進行分類后分批掌握。分類方式靈活多變,分類學習法以好記好用為原則, 如: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從頭到腳”的成語(即含有人體某部位名稱的成語)、容易寫錯的成語(形近而誤或同音而誤)、容易讀錯的成語(多音字、古讀字而誤讀)、與學習有關的成語等。
4 結語
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成語,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語言,提高他們的習作水平,而且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從中受到啟迪,得到教益。所以我們的課本從小學開始,學生就一直在學習成語。但是,由于沒有對成語進行專門的復習或歸納,學生的成語知識比較零散、雜亂。盡管他們學過的成語也不少,寫作時能夠信手拈來的卻不多。本來掌握得就不多,再加上遺忘,學生頭腦中的成語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因此對成語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在趣味中進行學習,必然會學好成語,學好成語,對閱讀和寫作都大有益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帶頭使用成語,形成使用成語的氛圍。在學生回答問題或是寫文章時要鼓勵他們運用成語,學生熟練地掌握和使用成語,不僅能鍛煉他們的能力,也能顯出他們豐富的知識,訓練他們的思維。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就應該加強成語學習。
參考文獻
[1] 李功蓮.語文教學中語言訓練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