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小詩范文

時間:2023-04-01 21:3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秋天的小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秋天的小詩

篇1

1977年,在非洲發現最后一位天花患者以后,這種疾病便從地球上銷聲匿跡了。后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向全世界宣布,天花病已經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

令人毛骨悚然的“天花”

直到距今二百多年前,天花仍舊是一種讓人感到十分恐怖的疾病。很多人得了天花都會失去生命。即使是逃過一死的人,痊愈以后,臉上也會留下麻子一樣的疤痕。另外,天花的傳染性很強,只要有一個人得了天花,就會傳染給幾百人、幾千人。

在埃及,有些木乃伊的臉上,也可以發現有天花留下的痕跡。因此可以證明,天花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幾千年前開始,天花就在世界各地傳播,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很大危害。

天花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產生過非常巨大的影響。古羅馬曾經是古代最強的國家之一,但是導致古羅馬帝國滅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正是天花。當時,所向無敵的羅馬軍隊中,開始流行天花,只要是軍隊經過的地方,天花就會傳染給當地的人民。因此,這種疾病在很多城市流行起來,有的城市絕大部分的人都被奪去了生命,儼然成了一座死城。

但是,遭受天花危害更加嚴重的地方卻是美洲。位于美洲大陸的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王國,都是因為天花而亡國的。因為美洲大陸的原住民以前從沒有得過天花,因此對天花沒有任何免疫力。但是,由于西班牙軍隊的侵入,也將天花帶進了美洲,這些國家的人們就被傳染上了天花。在很短的時間內,有數百萬人因此失去了生命。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王國只能向西班牙軍隊舉手投降。

西班牙人不僅將天花傳染給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王國的人,也將天花帶到了美洲大陸的各個角落。有的科學家認為,當西方人進入美洲大陸以后,美洲大陸有超過一億人因感染天花而失去了生命。迄今為止,被天花奪去性命的,一共有五億多人。天花是歷史上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

知識鏈接:

天花的癥狀

1.開始時突然發熱,頭部和腰部劇烈疼痛,同時會伴隨嘔吐。

2.2~4天以后,身體的發熱程度會降低,病看起來就像要好了一樣。不過這時,皮膚上會出現紅點。

3.紅點開始出現在面部、手部及額頭上。幾天后,身體也會出現紅點,甚至連鼻子和嘴里也會出現。

4.紅點開始化膿。

5.大部分人經過5~7天以后,就會失去性命。也有患者會在兩周左右去世。

6.僥幸活下來的人經過8~14天以后,紅點會逐漸變干、結痂并從皮膚上脫落下來。但是皮膚表面會變得非常粗糙,而且還會留下紅印。

種牛痘預防天花

雖然天花是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疾病,但是只要得過一次,便不會再得第二次。這個事實在很久之前就被人們發現了。當時,人們把得過天花的人瘡疤上結出的痂磨成粉,放進健康人的鼻孔中。這是因為微量的天花病菌很少會讓人喪命,使用了這種方法以后就會產生抗體,所以不會再得天花了。

這種方法在中國一直使用了幾百年,還曾經傳到波斯和土耳其等國。但是,這種方法卻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方法。雖然放進健康人體內的天花病菌威力較小,多數人不會因此失去生命,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因此得了天花,失去性命。

英國的醫生愛德華·琴納,為預防天花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愛德華·琴納成為醫生后不久,有一次經過一個村莊,聽到村里的人正在談話。

“得了牛痘的人絕對不會得天花,真是太神奇了!在農場工作的人,一個都不會得天花!”原來牛痘是牛身上的一種疾病,很可能傳染給養牛的人,但是這種病并不嚴重,只是在身上長一些小皰而已。

愛德華·琴納醫生的腦子里立刻出現了這樣的想法:“如果將牛痘病菌植入人體,能不能預防天花呢?”

1796年,機會終于來了!愛德華·琴納醫生家的一位女仆人得了牛痘。愛德華·琴納醫生從女傭的手上取出了一些膿血,然后注射到女傭八歲兒子的體內。這個孩子也得了牛痘,但是不久就痊愈了。

六個星期后,愛德華·琴納醫生做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實驗。他在這個男孩兒身上,注射了天花病人身上的膿血。這種實驗在今天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這種實驗非常危險,有可能讓實驗對象失去性命。不過,幸運的是,這個孩子并沒得天花!

“成功了!牛痘可以預防天花!”愛德華·琴納醫生立即向世人公布了自己的實驗結果。這種方法正是種牛痘的方法。但是,開始的時候,人們并沒有接受愛德華·琴納的觀點。教會認為,種痘的方法是將動物的疾病傳染給人,屬于一種犯罪的行為,因此對他進行抨擊。而醫生們則認為,如果將牛痘種到人身上,不久以后人的臉會變得和牛一樣。人們對利用動物的疾病來治療人類的疾病,感到無法接受。

篇2

關鍵詞: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稻田養鰍;原位秋季繁殖外購苗;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S96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2-5891-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41

The Economic Benefits 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Paddy Field Aquaculture Loach Mode

ZHANG Cong-yi1,LEI Xiao-zhong1,LI Jin-zhong1,ZHU Yong-fu1,SHI Yi-yuan1,ZHU Dai-hong2,WANG Ying-xiong3,CHEN Liang-hao4,BIE Yun-ye4,GUAN Zhang-quan2,ZHOU Ming2,ZHENG Pei-chang5

(1.Hubei Frishery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71,China;2.Jingmen Hubei of Frishery Science,Jingmen 448000,Hubei,China;

3.Hubei Honghushi Aquaculture Technology Extending Etations,Honghu 433200,Hubei,China;4.Fisheries Bureau,Jingmen City in Huei Province,Jingmen 448000,Hubei,China;5.Shayang County Peichang Rice Shrimp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Hubei Province,Shayang 448257, Hubei,China)

Abstract: In the paddy fields area of 0.67 hm2,put in the 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 frys weight 176 kg of outsourcing in April 2014,catch the marketable loach weight 547 kg to August in the same year, average profit is 22 618 yuan/hm2. Kept 18 kg marketable loach to propagation in situ paddy field method in the original paddy field in August 2014,harvested the frys are 29 000 fish and the weight 58 kg in total. To continue to breed until in August 2015 after wintering, catch the marketable loach weight 554 kg,average profit is 32 767 yuan/hm2. It′s simple operation that propagation in situ paddy field method in the original paddy field, in addition,that be reduced the purchase cost, only increased total cost of 860 yuan with in oxytocin expend and incubation equipment cost. Therefore,this method has obvious advantages economic benefits of aquaculture marketable loach.

Key words: 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 paddy field; aquaculture marketable loach; cost-benefit analysis

泥q(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隸屬鰍科泥鰍屬,中國開展泥鰍養殖的時間早、規模大。有關泥鰍養殖技術報道較多,胡廷尖等[1]、印杰等[2]、趙文翰[3]分別進行了泥鰍規模化育苗、健康養殖和人工催產與孵化技術的研究與試驗;胡廷尖等[4]還利用水泥進行了泥鰍夏花培育的試驗;2005年宋長太[5]報道了泥鰍苗種稻田繁殖;2014年張從義等[6]報道了大鱗副泥鰍稻田原位秋季繁殖。在泥鰍養殖模式中,稻田養鰍是一種主要養殖方式,其泥鰍苗多采取外購和原位繁殖兩種方式獲得,但有關泥鰍外購苗和原位繁殖苗兩種養殖方式的對比研究未見報道。泥鰍苗是泥鰍養殖重要的物質基礎,影響泥鰍養殖的產量、收入、成本以及經濟效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與地點

試驗時間為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地點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毛李鎮高興村沙洋縣培昌稻蝦養殖合作社,試驗田塊面積0.67 hm2。

1.2 田間工程

1.2.1 稻田環形溝與機耕通道 在試驗稻田內側四周開挖環形溝,環形溝寬2.0 m、深1.5 m,溝壁與溝底面呈60°傾斜,防止田埂、田面向環形溝中坍塌,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在靠近主干道的環形溝一邊預埋水泥函管,使環形溝相通,同時作為機耕通道,便于農業機械進出和操作。

1.2.2 進排水口與攔魚柵 稻田進排水口設置為高灌低排,進水渠道位于稻田東面,渠道高于試驗稻田約1.2 m,在渠首處安裝直徑30 cm的PC管,延長并架空于稻田環形溝之上,排水口設置于進水口斜對面田角。進、排水口設置有攔魚柵,防止野雜魚進入稻田及泥鰍外逃。

1.3 苗種與親本來源

2014年4月投放的鰍苗為大鱗副泥鰍,由洪湖市購買,規格為7~10 g/尾,總重176 kg。2014年8月進行稻田原位繁殖的親鰍全部從試驗稻田中起捕挑選,規格20~30 g,總重量18 kg,總數量約800尾,雌雄比例近似1∶1。

1.4 苗種投放

1.4.1 外購鰍苗投放 2014年4月7日從洪湖市一次性購買大鱗副泥鰍苗176 kg,規格7~10 g/尾。運輸方法為開放式容器帶水運輸,運輸時間3.5 h。鰍苗投放時進行緩溫處理[3、4、8]。

1.4.2 稻田原位秋繁鰍苗及投放 2014年8月11日從起捕的商品泥鰍中選留18 kg泥鰍進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共獲得規格5 cm左右的鰍苗2.9萬尾,總重58 kg。計數后,將苗種直接放入原稻田進行育肥越冬和2015年度商品鰍養殖。

1.5 稻谷栽插

稻谷在種植之前,先緩緩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泥鰍進入環形溝后,再將田面與田間溝相連處壘起一道小埂,防止機械整田時泥漿進入田間溝。種植的稻谷品種為矮兩優3113中稻,栽插的原則是寬行窄株、溝邊密植,株行距為16.7 cm×26.7 cm,每穴插2粒谷苗;在靠近環形溝和田間溝的邊界區,充分利用邊界效應,要適當密植,株行距為16.7 cm×20.0 cm。

1.6 日常管理

1.6.1 田間管理 稻田在機耕插秧前要施足基肥,以農家肥為主。在秧苗正樁后及時人工鏟去田塊與田間溝之間的小埂,并適時加注田水,讓泥鰍進入稻田活動和覓食。曬田時每天適當向田間溝中補充新水,施追肥時采用分片施肥的方法,稻谷噴施藥物為康寬。在稻谷噴藥時了加深稻田水位,噴藥時間均為晴天上午進行,噴施時噴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與普通中稻管理相同。

1.6.2 泥q養殖管理 泥鰍苗投放入稻田前,在稻田四角堆有機肥培肥水質,用量3 750 kg/hm2,并結合巡田時水質情況補充投喂人工飼料。外購鰍苗與稻田原位繁殖鰍苗在試驗養殖期間,均進行了人工飼料投喂,其中在3~4月、9月下旬到越冬前投喂配合飼料,其他時間輔助投喂三等粉、餅粕等,每隔1~2 d投撒一次,投飼量為田中泥鰍體重的1%~3%。4~6月秧苗栽種之前,采取漸進式加深水位,加深到田面20~40 cm;在7月高溫季節時定期注水和加深水位。堅持早中晚巡田,檢查進排水口的攔魚柵,雨期注意防逃;注意驅除敵害,2014年6月前采用鞭炮等方法進行驅趕;2015年養殖期結束,采用在養殖稻田的田埂上安插竹竿,在竹竿上系上廢舊光盤,利用光盤隨風擺動反射陽光(光色彩變幻),對水鳥形成驚嚇,效果十分顯著。

1.7 商品鰍捕撈

2014年7月上旬開始用地籠起捕商品泥鰍,起捕過程中因稻田混入有克氏原螯蝦,將地籠中的商品泥鰍鉗傷,影響商品泥鰍質量,用改進捕撈設備進行起捕,使進入地籠中的克氏原螯蝦與泥鰍分離,從而提高了商品泥鰍的商品質量。后期捕撈及2015年度養殖的商品泥鰍捕撈均采用此捕撈設備。

2 結果與分析

2.1 稻谷產量

田塊面積0.67 hm2,2014年收稻谷6 406 kg,平均單產9 561.2 kg/hm2;2015年收稻谷6 442 kg,平均單產9 614.9 kg/hm2,兩個年度稻谷單產與普通中稻種植單產基本持平,因此稻谷的投產不計入核算。

2.2 泥鰍產量與銷售情況

2014年外購苗種養殖的商品泥鰍從7月11日開始捕撈,至8月9日捕撈結束,共起捕商品泥鰍547 kg(未計被克氏原螯蝦鉗傷部分);2014年進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的鰍苗,于2015年7月18日開始捕撈,至8月20日結束,共起捕商品泥鰍554 kg。具體起捕數量與銷售情況見表1。

2.3 外購鰍苗與稻田原位繁殖鰍苗養殖成本核算

外購鰍苗與稻田原位繁殖鰍苗養殖成本主要有苗種費、運輸費、飼料費、親鰍、催產藥品費和孵化用具等,兩種投苗模式具體養殖成本見表2。

2.4 外購鰍苗與稻田原位繁殖鰍苗養殖經濟效益

養殖純利潤為商品泥鰍銷售收入減去苗種、飼料、運輸、催產藥品等,兩種投苗養殖模式經濟效益見表3。

3 小結與討論

3.1 泥鰍稻田原位繁殖苗種養殖優勢分析

3.1.1 養殖周期 稻田養鰍一般選擇在3~4月投放上一年春季繁殖的越冬苗種,養殖至7~9月起捕銷售,從出苗至養成商品泥鰍,歷時約18個月[7-10]。采取秋季在稻田環形溝中進行原位繁殖,從出苗至第二年7~9月養殖成商品泥鰍,歷時約12個月,養殖周期縮短5~6個月[6,7]。

3.1.2 養殖產量 采用兩種不同投苗模式養殖商品泥鰍,均在同一田塊進行,2014年起捕商品泥鰍547 kg,2015年起捕商品泥鰍554 kg,結果表明,兩種模式對養殖產量無明顯影響。

3.1.3 養殖成本 在稻田環形溝中架設簡易的泥鰍產卵箱和孵化育苗箱,進行原位繁殖鰍苗,技術操作簡單易行,成本低廉,在30 d內即可將鰍苗培育成規格在5 cm左右的苗種。然后撤去育苗箱,讓鰍苗在稻田中進行覓食生長,在越冬前有1~2個月的育苗期,苗種規格可達到8~12 g,到第二年開春后即可生長育肥,8~9月即可達到上市規格[7,9,10]。省去了購買苗種的費用,而且還減少了苗種運輸、放養消毒等操作對泥鰍苗的損傷,提高養殖成活率,提升泥鰍稻田養殖的經濟效益。

3.2 兩種養殖模式鰍苗投放規格的探討

2014年外購鰍苗規格為7~10 g/尾,而2014年8月進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鰍苗下田規格為5 cm/尾左右,約1~3 g/尾。但由于稻田原位繁殖的鰍苗還有9月和10月上旬計一個半月左右的越冬前育肥期,到2015年進入養殖期時的規格大于3~6 g/尾。在2014年6月4日對外購鰍苗進行抽樣測量34尾,總重500 g,平均規格14.7 g/尾;2015年5月29日對稻田原位繁殖的鰍苗進行抽樣測量42尾,總重588 g,平均規格13.8 g/尾,兩種投苗模式在進入商品泥鰍養殖期時,苗種規格無顯著差異。

3.3 泥鰍稻田原位繁殖催產時間

泥鰍產卵期較長,在自然條件下,當水溫達18 ℃以上時均產卵,持續至8月[1-3]。2012年8月22日,在洪湖市黃家口鎮長河村稻-漁耦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洪湖示范基地,起捕的44尾泥鰍,雌鰍20尾,經解剖觀察,雌鰍全部發育成熟,卵巢發育全部處于第Ⅳ和第Ⅴ期。2014年7月15日,在荊門市沙洋縣毛李鎮高興村稻-漁耦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荊門示范基地解剖8尾雌鰍,有5尾卵巢發育處于第Ⅳ,3尾卵巢發育處于第Ⅴ期[3,11]。

目前國內泥鰍苗種人工催產繁殖時間多集中在4~6月(春季繁殖)[1-3,5],x擇秋季(8~9月)進行泥鰍稻田原位繁殖還鮮見報道。本研究在8月進行泥鰍稻田原位繁殖,所選擇天氣為連續的陰雨天,氣溫26~28 ℃,水溫為24.2~27.0 ℃,整個催產和孵化過程中最高水溫沒有超過28 ℃。因此,在8月高溫季節進行泥鰍稻田原位秋季繁殖時,要關注天氣變化,同時注意做好防高溫措施,如在產卵孵化箱上搭設遮陽網等。

參考文獻:

[1] 胡廷尖,王雨辰,劉士力,等.泥鰍規模化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技術[J].科學養魚,2010(10):6-7.

[2] 印 杰,雷曉中,李 燕.泥鰍的健康養殖技術講座(5)泥鰍的健康養殖模式[J].漁業致富指南,2009(10):63-65.

[3] 趙文翰.泥鰍人工催產與孵化[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3(1):41.

[4] 胡廷尖,劉士力,王雨辰,等.水泥池培育泥鰍夏花的試驗[J].水產養殖,2010(10):10-12.

[5] 宋長太.泥鰍苗種稻田繁育技術[J].齊魯漁業,2005(8):39.

[6] 張從義,雷曉中,李金忠,等.泥鰍稻田原位繁殖技術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8):1948-1950.

[7] 李玉芳.泥鰍稻田養殖技術[J].農技服務,2011,28(5):681.

[8] 王立屏,趙興德.北方地區魚、泥鰍稻田立體養殖模式研究[J].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2):25-27.

[9] 易 亮.水稻本田生態環境下泥鰍人工養殖技術[J].中國水產,2005(12):30-31.

篇3

摘 要 職業資格制度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種專業技術管理制度。然而由于政府指導、政策支持與行業參與目前均不夠到位,導致在雙證書教育方面還有許多問題和工作需要探索和完成。本研究通過按摩課程結合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教學改革這一個案的研究,探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如何有效對接。通過研究發現,高校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存在著自身的戰略定位認識不足、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式不合理等問題。建議各高校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基礎,采用現代化教學方式,從理論學習、實踐能力培養以及達到職業資格證書所需能力三個方面進行建設。

關鍵詞 按摩課程 職業資格 教學改革 人才培養 社會需求

一、研究基礎

(一)研究背景

職業資格制度出現于18世紀的歐美發達國家,并發展為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專業技術管理制度。隨著政治、經濟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國也初步確立了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教育并重的“雙證書”制度[1],然而其尚不健全,且未達到與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完整結合,因而仍然需要政府的精確指導、政策的有力支持與行業的有效參與。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自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急速擴大,使我國年新增就業崗位數量遠遠滯后于年新增畢業生人數,惡化了大學生的就業狀況。本研究通過按摩課程結合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教學改革這一個案的研究,探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如何有效對接,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影響高校人才培養對接勞動力市場的主要因素,從勞動力市場發展的角度充實高等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理論[2]。

(三)研究方法與基本框架

1.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閱職業資格證書與教學課程改革相關文獻,達到教學課程改革與職業技能教育之間的結合。

(2)個案研究法

通過對天津體育學院按摩課程與按摩職業資格證書結合的個案研究,了課程改革與職業技能教育結合的特點,尋求課程與職業教育融合的普遍規律。

(3)觀察法

通過對天津體育學院按摩課程改革過程的觀察,發現該個案對學生職業資格技能提高的影響,進而推廣至各個領域及學科的課程改革方式。

2.基本框架

本課題圍繞著“如何實現高效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這一主題,以論文作者所在學校的人才培養改革為案例,探討高校引入職業技能教育是否可以成為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途徑,并系統研究畢業生的職業資格證書取得與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有機融合。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天津市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水平對接的現狀分析

據統計,2011/2012學年,天津各高校應屆畢業生共有223179人,比去年增長6485人[3],使本已經凸顯的社會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加。同時,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各用人單位將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兩者并重[4],這導致高校畢業生到技工學校“回爐”的現象的出現。職業技能培訓組織的發展壯大,為高校職業技能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以及實踐經驗,使其具有較為實際的可行性。

(二)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的個案研究——按摩課程結合職業資格證書

1.受調查個體進行教學改革前的基本情況

天津體育學院設有運動人體科學本科專業和運動康復與健康本科專業,其開設的主要課程是針對運動訓練所需的運動按摩課程,并不側重于治療和保健按摩,使該校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上與中醫學專業和針灸推拿專業的畢業生競爭時失去優勢。這樣既拖延了就業時間,還錯過了良好的就業機會。

2.天津體育學院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為了提高畢業生的職業技能操作水平,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該校對按摩課程進行以下改革:

(1)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關于治療按摩以及保健按摩的理念及知識,幫助其樹立就業目標,為進行針對性發展指明方向。

(2)吸收社會上按摩技能培訓機構的教學理念和方式,與按摩培訓機構及勞動局進行合作,共同構建職業按摩師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體系。

(3)加大技能操作課程在按摩課程所占比重,擴大實際操作能力在考試項目和最終評分的比重,增強其實際操作意識。

(4)主動與天津市各大醫院開展交流與合作,擴大學校的實習基地,構建社會實踐平臺,使學生初步對就業情況有所了解,有助于學生早日完成與社會接軌。

3.天津體育學院教學改革的成果與影響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該校畢業生在職業技能操作水平上有了顯著提高,表現為:學生的職業化水平提高;大量學生取得了高級按摩師資格,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可。這不僅提高了學校的就業率,還縮短了畢業與就業之間的過渡期,同時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方向。

(三)職業技能教育在高校本科教育體系改革中與課程融合的研究與分析

職業技能教育的實際操作比重大于理論教學,具有明顯的實踐性質。一方面,職業技能教育補充其實踐部分的不足,教授學生必要的技能操作知識;另一方面,職業技能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具有高度的關聯性,使學生能迅速獲取市場認可的職業資格能力,增強了就業競爭力。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高等院校開展學生職業技能教育存在的問題

(1)目前一些高校在缺乏必備自身資源和必要科學理論指導的情況下,盲目擴大教學規模,造成人才培養的總量遠超過社會所能接納的需求量。

(2)目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創新精神和意識,難以滿足日益提高的社會要求。

(3)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師僅僅擁有較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卻缺乏實踐經驗,忽視了實踐能力教學。

(4)許多高校學生缺少對于就業的規劃,造成了高校生與市場之間的隔閡。

2.影響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對接的主要因素

(1)高等院校自身的現有資源以及相關理論指導。高校教學改革必須依托自身資源,結合科學理論,從而達到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完整銜接。

(2)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組織方式。只有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及組織教學活動,才能培養出符合市場與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

(3)學生對于學習生活和就業前景的認知程度。一些高校生往往忽視社會實際情況,使其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就業意識,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4)勞動力市場的飽和程度。當人才的供給出現飽和甚至過剩時,人才競爭的現象會愈演愈烈,人才的浪費現象會更加嚴重。只有成為具有市場所需技能的人才,才能獲得各用人單位的青睞。

(二)建議

1.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的路徑

結合當前社會需求,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制定與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綱領緊密結合的教學計劃,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學水平,培養學生學習觀念、就業意識以及職業道德。

2.完善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對接的具體措施

(1)樹立學生對于就業與職業資格能力關系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實踐意識,使學生對于人力資源市場和社會狀況具有認知能力。

(2)根據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大綱的相關要求,制定著重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教學計劃,編寫與職業資格認證內容有關的教程和教材。

(3)為了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水平,學校應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研組關于實踐能力教學的進修工作。

(4)主動與職業資格培訓機構以及實習單位進行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教學體系和課程教材的改革,給學生提供一個鍛煉實踐能力和提高操作水平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虞思旦,孫曉鯤,李娟娟.國內外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納入學歷教育的現狀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12):52-55.

[2] 黃湘倬,王德清,潘懋元.“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理論的價值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0(05):181-183.

篇4

3月-2016年7月155例剖宮產產后出血傾向患者。將所有孕婦根據止血手術實施的不同分為子宮背帶式縫合組(縫合組87例)、宮腔球囊填塞組(填塞組40例)、聯合組(28例)三組。對比三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24 h總出血量、子宮切除率、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構成比,進行療效分析。結果:填塞組與縫合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24 h出血量填塞組增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子宮背帶式縫合、宮腔球囊填塞以及子宮背帶式縫合聯合宮腔球囊填塞方法均有不錯的止血效果;對于出血量大的難治性產后出血,子宮背帶式縫合聯合宮腔球囊填塞未增加子宮切除率。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是胎盤因素、瘢痕子宮、多胎妊娠,臨床應該對癥選擇合適的止血方法,積極干預,減少出血量及其所造成的并發癥,保留子宮。

【關鍵詞】 產后出血; 子宮背帶式縫合; 宮腔球囊填塞

中圖分類號 R714.46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9-0034-02

doi:10.14033/ki.cfmr.2016.29.017

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病情進展快。嚴重者需子宮切除,甚至危及產婦生命,目前仍然是孕產婦死亡的直接首要原因[1]。本文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3月-2016年

7月,通過子宮背帶式縫合、宮腔球囊填塞及兩種方法聯合治療155例剖宮產產后出血傾向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7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55例剖宮產有產后出血傾向的產婦臨床資料,將所有孕婦根據止血手術實施的不同分為三組,子宮背帶式縫合組87例,年齡21~45歲,孕周34+1~41+2周;宮腔球囊填塞組40例,年齡24~43歲,孕周28+6~41+3周;聯合組28例,年齡24~40歲,孕周31+3~40+5周。三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三組均是在常規使用縮宮素、欣母沛的基礎上,采用手術方式的。子宮背帶式縫合組(縫合組):在子宮下緣切口右側處,用1-0可吸收縫線貫透子宮全層,于上緣切口處出針;將縫線拉向子宮底部褥式縫合1針固定,折返至右側子宮骶骨韌帶上方,自右向左斜行進針,在對應左側水平出針。繼續左半部的縫合,最后緩慢拉緊縫線后打結。確認子宮顏色轉為紅潤狀態,流血漸止后行關腹縫合。宮腔球囊填塞組(填塞組):從子宮切口放入Bakri球囊或愛嬰球囊,球囊置于宮底,用卵圓鉗鉗夾注水端。經宮頸口送至陰道,助手于陰道口接導管,依次縫合子宮切口后,依據宮腔大小助手向球囊內注入生理鹽水300~500 ml,將導管固定在產婦大腿上。聯合組: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關腹后觀察仍有持續性陰道流血,自陰道將Bakri球囊或愛嬰球囊置入宮腔,注入生理鹽水的同時對引流管中或宮頸口的出血量進行觀察,若繼續出血,可增加注水量,最高500 ml。

1.3 觀察指標

對比三組產婦的術中出血量、24 h出血量、子宮切除率、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構成比。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

2 結果

2.1 三組治療的總體結果對比

縫合組87例,子宮切除2例,止血成功率97.7%,子宮切除率2.3%;填塞組40例,子宮切除3例,止血成功率92.5%,子宮切除率7.5%;聯合組28例,子宮切除1例,止血成功率96.4%,子宮切除率3.6%,三組無孕產婦死亡,子宮切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三組手術指標對比

縫合組與填塞組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24 h出血量填塞組較縫合組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三組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對比

產后出血高危因素有≥2次流產、胎盤因素、瘢痕子宮、多胎妊娠、巨大兒、子癇前期,縫合組含有2個以上高危因素者22例,占25.2%;填塞組含有2個以上高危因素者12例,占30.0%;聯合組含有2個以上高危因素者13例,占46.4%

3 討論

產后出血一直是困擾產科醫生的難題,如何預防、減少產后出血量,減少出血對母兒所造成的并發癥、保留子宮,是產科醫生不斷探討的課題。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宮縮乏力,占70%~90%,治療除常規應用宮縮藥物(縮宮素或前列腺素)的保守治療外,還有子宮加壓縫扎、宮腔填塞、盆腔血管結扎、介入栓塞、子宮切除等方法[2]。

篇5

如果,秋天不是窗前清脆的風鈴

風鈴不是搖曳過耳旁的情話

那么,我不要秋天。

如果,秋天不是屋頂飛舞的紅葉

紅葉不是點綴過心里的小詩

那么,我不要秋天。

如果,秋天不是戀人柔軟的小手

小手不是撫摸過面龐的溫情

那么,我不要秋天。

正如

秋雨清潤過的土地

散發出的清香

戀人傳情過的詩句

描繪出的情書。

正如

篇6

中秋過完了,秋雨淅瀝地下了一場又一場。那葉兒終于服輸了,任憑秋風玩弄。石榴也被吹得不好意思了,羞紅了小臉。

魚池里水竹的一兩支老葉也一點點脫去了綠衣,由青變黃,慢慢枯了。這正是水竹最美的時候了。一大盆綠油油的水竹中忽然出現一兩支黃色的,遠看像綠葉簇擁著一兩朵黃色小花,異常逼真。

我真想變成畫家,畫出秋天每一秒的行蹤。

我真想變成詩人,靠在樹下,看著一片片秋葉打著旋從眼前飄落,我吟出一首首秋天的小詩,讓落葉把我的詩送給大地。

我真想變成作曲家,看著校園里一切一切的秋景,譜出一曲曲動聽的旋律,代表秋天的私語,回蕩在校園蔚藍的天空中。

篇7

一、堅持讓孩子讀詩品詩

一年級如何對學生進行童詩教學呢?是單獨拿出整節語文課對他們進行“填鴨式”灌輸嗎?這樣學生會不會厭倦呢?還是將這些童詩作為每天的“甜品”,讓他們嘗一點就愛上這甜絲絲的味道?再三思量后,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在每一次語文課上抽出五分鐘的時間開展讀詩、品詩活動。讓學生感受詩歌、吟誦詩歌、熱愛詩歌。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教學安排。

在一次語文課的讀詩、品詩環節中,當時正值秋高氣爽,我給學生讀了一首描寫秋天的詩——

師:同學們,果園里果子熟了,稻谷露出了笑臉,落葉在清涼的秋風中舞蹈。豐收的秋天又到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詩歌當中秋天的美景吧。

師有感情地朗誦《秋天是秋姑娘的身影》:“悄悄地落到地上/瞧金黃的谷穗是她的發/通紅的蘋果是她的臉/彎彎的香蕉是她的眉/綠綠的豆子是她的眼/呵,秋天啊/感謝你的美麗”

生:哇,秋天真美,這首詩寫得更美。再讀一遍好嗎?我想記住這美好的秋天。

于是我應學生的要求又讀了一次,不少學生還在下面跟著我低聲和著,完全沉浸在詩歌的世界之中,許多孩子在品讀中紛紛有了創作詩的熱情,陶醉在詩的美與想象中。

又比如,今年五月份,廣州市開展了“傳唱優秀童謠,做有道德的人”主題活動,本人積極向學生推薦優秀童謠,讓學生利用課前五分鐘進行誦讀,引導學生讀詩、品詩。但我認識到,這樣的課外閱讀缺乏指導性,學生容易蜻蜓點水、一讀而過,沒多大作用。于是,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里,不僅安排了由教師推薦的優美童詩,還讓學生交流各自喜歡的童詩,通過引領,讓學生從小學會選擇課外閱讀內容,接受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的熏陶。一段時間后,發現孩子們很喜歡和老師、同學一起讀詩、品詩。

二、用好教材,讓孩子盡情寫詩

一年級的語文課本里有許多富有詩意的課文和孩子喜歡的兒童詩,這些內容是引導孩子走近兒童詩的橋梁。因此,本人在課堂上非常重視利用這些內容,引導孩子走進兒童詩的天地。

一年級上冊有一首關于春夏秋冬的童詩《四季》。這首詩句式簡單,充滿童趣,學生一讀就朗朗上口。我很好地利用了這個教學資源,指導學生仿寫。請看《四季》這課的教學片段:

師:在你們眼中,美麗的四季是怎樣的呢?你能用一個最具特點的事物、現象或活動來概括嗎?

生1:美麗的柳枝是春姐姐的頭發。

生2:冬天,我們在田野里堆雪人、打雪仗,多么快樂!

生3:在我眼里,荷花美麗的笑臉就是夏哥哥在和我們打招呼!

……

(還沒等我表揚這些學生,一位性急的學生就站起來打斷了我。)

生:我可以把他們說的話都連起來,這樣的話就更美了(在同學們的期盼中,他清了清嗓子說了起來)。

柳枝真美麗/春姐姐的頭發長又長/荷花在點頭/是夏哥哥在對我們微笑。

師(驚訝、贊嘆):你真是太棒了。這就是一首詩!謝謝小詩人為我們帶來了這么一首美妙的童詩。同學們,你們也想成為小詩人嗎?

生(情緒激動):想!

師:你可以像這位詩人一樣自己創作,也可以抓住四季的特點,仿照今天這首詩創作。比如:你們都覺得到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是一件快樂的事。我們仿照書上的這首詩就可以創作了。雪娃娃真可愛,他對冬爺爺說:“我是冬天!”

生:這容易啊!我也會!黃葉飛飛,他對秋爺爺說:“我是秋天!”

師:你們真棒!同學們,開動腦筋,相信你們都能成為小詩人。

接下來,教師讓學生以《四季歌》為題寫一首詩。下面這首詩是一位學生的作品:

《四季》

柳枝隨風擺/她對太陽公公說:/“我是春天。”

荷花點點頭/她對大地說:/“我是夏天。”

樹葉飄呀飄/她對人們說:/“我是秋天。”

梅花挺著腰/她驕傲地說:/“我是冬天。”

可以說,那一堂課是在學生的歡聲笑語中度過的,學生寫詩的熱情也相當高。因為學生喜歡,他們在寫詩時都能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力,都寫得很不錯。

又比如,教《荷葉圓圓》這篇課文時,在課堂上創設這么一個教學環節,來發揮孩子的想象,進行兒童詩創作:

師:你們都很愛荷葉。其實在荷塘里還有很多頑皮的家伙也和荷葉成了好朋友。在它們的眼里,荷葉又變成了什么呢?它們又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

(老師的話音剛落,就有學生舉手想回答了,老師巡視了一會兒。屏幕顯示荷葉,響起了動畫音樂。)

師:你們有答案了嗎?

生:小蝌蚪說:“荷葉是我的雨傘。”小蝌蚪躲在荷葉下,高興地游來游去。

師:說得真好!特別是用了一個“躲”字。還有誰——

生:小魚兒說:“荷葉是我的秋千。”小魚兒在荷葉底下,歡快地蕩起了秋千。

師:說得多像是美麗的童話故事啊!想象力真好。還有誰——

生:水蟲說:“荷葉是我的游樂場。”水蟲高興地在荷葉上走來走去。

師:比喻真好,把荷葉比作了“游樂場”。還有誰——

生:荷花說:“荷葉是我的伙伴,我每天和她聊天﹑嬉戲。”

(學生們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把荷葉比做棉被、土地、運動場、樂園、滑梯……)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你們再把這句話讀一遍。(屏幕顯示:荷葉圓圓的,綠綠的。)

生(齊聲說):荷葉圓圓的,綠綠的。

師:如此美麗的荷葉,希望你們永遠記住它,也記住這篇課文。

為了保護學生寫詩的熱情,激發學生的寫詩興趣,我把學生們寫的詩全發到班級公共郵箱,讓家長前去欣賞,并經常向家長表揚孩子的詩寫得不錯。學生們被家長表揚開心極了,很有成就感。從此以后,他們愛上了寫詩。每當我布置寫話作業時,學生們總要問一句:“可以寫詩嗎?”看來,他們邁出的第一步成功了!

孩子從咿呀學語、蹣跚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開始,他們就開始了模仿。邁出學寫童詩的第一步也應該是仿寫。童詩仿寫讓學生減少了習作起步階段的畏懼感,從趣味當中著手,既能開啟學生“異想天開”的想象力,又可以憑借童詩作品中的語言框架寫話、寫詩,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詩意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童言童語放膽寫,讓孩子在詩中輕舞漫步

為了讓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培養孩子對兒童詩的興趣,本人還積極上兒童詩創作指導課,精心布置語文作業。比如在一節童詩寫作課上,我讓學生用詩來寫自己的文具,孩子們能用上平時所背誦的童謠的形式進行想象和模仿,并且互相討論,寫出的小詩也像模像樣。如孩子寫的《小筆盒》:“小筆盒,小筆盒/五顏六色真好看/它的胃口可真大/鉛筆、尺子、橡皮都能吞下/大家夸它大胃王”,很富有童趣。

又比如學完《雨點兒》這課后,我布置了一項作業:畫一畫你心目中的小雨點兒,畫完后寫上幾句小詩。學生對這項作業非常感興趣,交上來的作業不但畫得好,也出現了不少富有詩意的句子:“小雨點像調皮的小朋友,在我的雨傘上玩滑滑梯。小雨點像音樂家,落在屋檐上玩架子鼓”;“雨點兒從空中落下來像鋼琴曲。又像是舞蹈天使,它們越跳越快樂”;“小雨點兒像愛哭的娃娃,哭得滿臉都是淚水”;“小雨點像珍珠一樣美麗/小雨點像小魚的眼睛/小雨點像花瓣”……

篇8

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第2課《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詩歌。文本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的特征。詩歌采用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語言親切、生動,讀來瑯瑯上口,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

二、設計理念

“課堂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是每個獨特的生命表現自己的場所”。詩歌教學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并有所感悟。

三、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主要是通過整體感知閱讀體驗,讓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與感受,首先去體驗作者所創設表現的四季特征。然后,以“一季”為點,以仿到創,提升原有文本的內涵,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韻味與語言的美感。最后,以點為面,引導學生在再讀詩歌的基礎上,再度創造,再次超越文本。(其實,我的設計過程與思路就是從讀到寫、以仿到創,三次與文本碰撞,并提升、超越文本。①把詩歌改變成兒歌。②以“春”季為例,創作詩歌。③以全文為范,創作詩歌。)

四、教學流程

(一)讓心靈接近美

當我把這首小詩念給學生聽的時候,學生也跟著我念起來。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早就會讀、會背了。其實學生是十分喜歡這樣的小詩的。我就用課件出示課文內容,并伴有配樂朗讀錄音。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最喜歡的季節的段落,并把它讀好。從抽讀的情況看,學生已經內化了詩歌的內容,讀起來聲情并茂,有聲有色。這樣師生一起仿編兒歌就順理成章了。我和學生一起把小詩改編成兒歌:草芽尖尖,我是春天。荷葉圓圓,我是夏天。谷穗彎彎,我是秋天。雪人大肚子一挺,我是冬天。邊念兒歌,邊做動作,學生也情不自禁地跟著我做起來。這時,學生是多么激動,多么興奮。“雪人大肚子一挺”一句,學生也挺起了肚子,一擺一擺地,左右走動。學生的心靈已經接近了詩歌的內在美。詩歌的美與學生的心靈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評析: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強語感,發展語言。課文的內化是學生學習書面語言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學時,教師必須讓學生用朗讀直接去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教師借助色彩鮮艷、富有動感的課件帶學生進入課文情景,去體驗并讀好課文。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讀好課文,更應有所超越,并有師生獨特的見解。詩歌改編成兒歌可謂是對文本的一次碰撞,能產生文學的火花。

(二)讓心靈去尋找美

我隨機根據學生的朗讀表演,出示課文第一段讓學生重點理解與體會,并根據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與感悟,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思考,出示有關春天的圖片(圖片有禾苗、田野、大地、花朵、小鳥、風箏、青蛙、河水、蝴蝶……)。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畫,說說發現了什么?我隨意根據一幅圖片編出了一首小詩:

禾苗青青,

他對大地說:

“我就是春天”。

這下子學生更來勁了,紛紛舉手。

生:小草搖搖,

他對風兒說:

“我就是春天。”

生:蝴蝶飛飛,

他對花朵說:

“我就是春天。”

生:青蛙哇哇,

他對田野說:

“我就是春天。”

……

評析:從學生所編的這些詩句來看,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積累欲望是比較強的。學生能模仿創作出這樣的詩句,說明其已經尋找到了詩歌本身的美,體會到了詩歌本身的韻味。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與感受,提升了文本所蘊含的內容,并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學生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三)讓心靈去創作美

我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與四季有關的生詞卡與圖片,讓學生把生詞卡上的詞教給大家,把圖片在展示臺上展示出來。我提問:“你能根據自己的詞卡或圖片,像剛才一樣用詩歌的形式說出來嗎?”于是學生以課文為示范,你一言我一語,一首首生動有趣的詩歌誕生了。

生:花兒朵朵,

他對蜜蜂說:

“我就是春天。”

知了知了,

他對大樹說:

“我就是夏天。”

玉米黃黃,

他對農民說:

“我就是秋天。”

北風呼呼,

他淘氣地說:

“我就是冬天。”

生:風箏翩翩,

他對白云說:

“我就是春天。”

西瓜甜甜,

他挺著大肚子說:

“我就是夏天。”

秋風飄飄,

她跳著舞說:

“我就是秋天。”

燈籠高高掛,

他高興地說:

“我就是冬天。”

……

這樣的詩歌還有很多很多。

評析:培養學生時時處處有語文,有學語文的意識,引導學生將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觸角向課外延伸,向生活延伸。教學中創設了生活中識字,認識事物。小作者在編詩歌的情境中,不但產生了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知識,在品味詩境、體驗詩感的基礎上,充分張揚了自己的個性,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激活了作為“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五、課后反思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重要的學習內容。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

篇9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激發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 師:上節課我們讀了《四季》這首詩歌,知道了一年有四個季節,它們是──(春、夏、秋、冬) (課件出示四幅課文插圖,看圖):

師:草芽和小鳥是(春天)。

荷葉和青蛙是(夏天)。

谷穗是(秋天)。

雪人是( 冬天 )。〈括號中答案由學生說出〉

2、師:這節課老師要帶你們到大自然中找找春、夏、秋、冬,你們想去嗎? (生:想去!)

師:但是可沒那么容易,要先來闖關,敢不敢?(生:敢!)

評:學生都有好勝的心理,以過關的游戲形式來復習舊知導入新課。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激發學生人人想參與,人人想表現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輕松偷快。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

二、朗讀理解課文

〖第一關認讀生字:〈課件出示生字〉

師:上節課我們在課文里認識了好多的生娃娃,誰能把這些生字娃娃的名字全叫對,我就帶他去。〈指名讀。〉

師:你們能全讀對嗎?〈齊讀〉。

〖第二關讀課文:〈課件出示四節詩〉

1、 師:誰能把課文讀正確。

師:我們聽聽他們是不是把每個字音都讀對了。 (讀后請學生評價,主要針對字音方面。并請讀錯字的學生再讀一次,讀正確。)

師:這四位同學經過努力都能夠把課文讀正確了,你們能做到嗎?

(齊讀課文。)

2、師:聽你們讀得那么津津有味,老師也想讀,我們合作好嗎?我讀半句,我停下來你們馬上接上來,好嗎?(好)(師生合作讀課文):

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

荷葉(圓圓),他(對青蛙)說:(我是夏天。)

谷穗(彎彎),他(鞠著躬)說:(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頑皮地)說:(我就是冬天。)

(括號中的話由學生讀)

師:讀了這四節詩,你有沒有發現他們的共同點? (點擊課件紅色顯示相同部分)

生1:都是尖尖、圓圓,這樣兩個字一樣的。

生2:都有他對誰說。

生3:都有我是什么天。

師:你們真有火眼金睛,能發現這么多一樣的地方。

師總結:這四節詩都寫了:(什么)(怎么樣),他(怎么樣地)說:我是(什么)。

評:通過師生合作讀課文,學生很快能發現四節詩這間的共同點,這為后面背誦課文作了鋪墊。

〖第三關背課文:

師:你能不看書,看著課件上的圖和這個句式把課文背下來嗎?

自由準備──指名背──齊背

背誦是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通過背誦不僅可以積累語言材料,增長知識,同時可以全方位地積累語感經驗。設計的這一背誦環節,不僅是想讓學生積累語言,更主要是想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這首詩的基本框架為后面創編詩歌作好鋪墊。通過背誦詩歌,規范的書面語言反復進入學生的口語。這會自然地同化、改造學生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重構語言形式。

〖第四關感情朗讀課文:

師:課文你們會背了,老師總覺得你們讀書的聲音少了點什么?你們知道少了些什么嗎?

生:我們讀書還不夠好聽。

師:對呀,你們讀書時少了點表情,少了點動作,少了點用心讀書的味道。所以就沒那么好聽了。

師:這樣吧,選自己喜歡的一節讀一讀,可以給它配上動作。看誰能讀得讓大家都聽得哈哈笑。

自由準備,可以一個人,也可以和別人一起。 ──指名表演:

1、師:春天那么美,誰來表演讀春天的詩? 〈生上臺表演〉

師:我看到你給他鼓掌了,為什么?

生:他讀得很好聽。

師:我們光說好聽還不行,要說出哪里好聽。

生:他尖尖讀得很輕,很好聽。

師:你呢,你給他打幾分?

生:9分。

師:為什么,那一分扣在哪里呢?

生:他沒有動作。

師:你能給他加上動作嗎? 〈生表演〉

師:怎么樣?(全班鼓掌)我們學著他的樣子一起來讀一讀。

評:表演讀是一種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讀方法,可以再現課文情景,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

2、師:誰來表演讀夏天的詩?〈指名上臺讀〉

師:誰來給他打打分數。

生:他沒有動作也沒有表情,打8分。

師:誰能打10分。 〈再指名讀〉

師:你們有沒有發現,他哪里讀得特別好?

生:他夏天的夏讀得特別重。

師:是呀,讀得多好呀,你們能跟他讀得一樣嗎?

生:能!〈齊讀〉

評:這種給朗讀者打分的朗讀評價方式,學生較易掌握而且也比較喜歡參與,這使學生能很好地去傾聽別人,提高自己。

3、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誰來讀讀秋天的詩。 (指名讀)

師:你有什么問題嗎?

生:他沒有把鞠著躬表演出來。

師:你能表演嗎? 〈生表演〉

師:他表演得怎么樣?

生:好。

師:你們有什么想問這根谷穗的嗎?〈師指著臺上的學生〉

生:你為什么要鞠躬呀?

師:是呀,你為什么要鞠躬呀,小谷穗?

生:到了秋天,我身上長出了好多的谷子,很重,所以我就鞠躬了。

師:噢,原來是這么回事呀,你們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我們來齊讀這一節。

評:這里通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和學生之間展開對話,不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給了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評價,自我完善。

4、 師:冬天調皮的雪人娃娃要來和我們做朋友了,誰來讀讀冬天的詩? (指名讀)

師:你給他打幾分?

生:9分,因為他讀得不夠頑皮。

師:你能讀得頑皮嗎?

生:不能。

師:我們班誰最頑皮?

生:楊青山

師:楊青山,你能來讀讀嗎?〈該生不肯上來〉

師:看來他有點難為情了,他以后不想再頑皮了。

師:我來讀讀這節怎么樣?

生:好! 〈師表演讀〉

評:教師以商量的語氣與學生交談,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但又沒失去首席的作用。

師:我讀得怎么樣,你們給我打幾分?

生:10分(生齊答)

師:分數這么高呀,我真高興,我哪里讀得好呀,你們能跟我說說嗎?

生:你大肚子一挺讀得好,而且動作也做出來了。

生:你讀得很頑皮。

師:噢,那你們學著我的樣子讀讀好嗎?

生:好!(生齊讀)

評教師的范讀也很重要,具有很強的感染作用,更有利于把學生帶入情境。

三、感受四季美,創編四季詩

1、師:剛才你們過了四關,表現得很不錯,老師決定帶你們去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帶上你的照相機,帶上你的錄音機,(師用手比劃眼睛和耳朵)我們出發了!

課件播放四季風景畫面及配好的音樂,師結合畫面配朗誦:

春天到了,你們看,花兒紅了,草兒綠了,柳樹發芽了,蝴蝶也飛舞著趕來參加這春天的聚會,你們聽小鳥嘰嘰喳喳地叫著,春天的音樂多美呀!

轉眼夏天到了,太陽為辣辣地照射著大地,蟬兒唱起了歌,知了,知了,小朋友們熱得受不了,一起到海邊歡快地游泳!夏天過去,秋天到了,你們看空中飛舞的是黃色的小鳥還是紅色的蝴蝶,噢,不是蝴蝶,不是小鳥,是紅葉舞,黃葉飄,像秋姑娘發來的電報,告訴我們秋天已經來到!

秋天過去,冬天來了,北風呼呼地吹著,白色的雪花在空中飛舞,小朋友們圍上圍巾,戴上帽子,到雪地時愉快地劃雪。

2、師:你們看了春夏秋冬的景色,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四季的景色真美呀!

師:是呀,真的很美。

生:我想去那里過冬天,可以劃雪。

師:我們南方很少下雪,要到北方去才能看到這么大的雪。

生:我要感謝這些美麗的景色。

師:說得真好。是這些美麗的景色才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你真是個有心人。

評:采用了現代化手段,使教師的朗讀、畫面的展示、音樂的渲染合為一體,創設了極佳的情境。讓學生不僅知道了四季的特征,也產生了表達情感的欲望。

3、師:你們知道老師想干什么嗎?

生:你想唱歌。

師:不是,老師想學著課文中作者的樣子當當詩人,來寫寫這四季的景色,你們覺得怎么樣?你們猜是老師寫的好,還是課文中的作者寫的好?

生:你寫得好。

生2:作者寫得好。

師:那么多人相信我,我很高興,但我還需要你們的幫助,你們能幫我嗎?(能)等會兒我寫不出來的時候,你們就幫我接上,好嗎?(好)

師:桃花(紅紅),他對(燕子)說:我是(春天)。〈括號處由學生補充。〉

師:經過我們一起努力,我們寫出的詩一點兒也不比書上的差。

師:剛才我寫了春天的詩,你們能去寫寫夏秋冬的詩嗎?

(課件出示剛才的四季景色,讓學生看圖編詩。)

師:誰已經編好了。把你的詩讀出來。

生1:知了吱吱,他對大樹說,我是夏天。

生2:太陽熱熱,他對大地說,我是夏天。

生3:樹葉黃黃,他對小朋友說,我是秋天。

生4:樹葉飄飄,他對谷穗說,我是秋天。

生5:雪花飄飄,他對北風說,我就是冬天。

生6:北風呼呼,他唱著歌說,我就是冬天。

師:今天我們班出了好多小詩人,你們真棒!

評:教師的欣賞與鼓勵,可以生成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樹立了他們的自信心。)

評:正因為有了前面語言的積累,情感的體驗,才有了這些精彩的創新和運用!

評:這里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當小詩人來作詩的情境,這樣不但讓學生產主了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語言。

四、唱四季歌,繪四季景

1、 師:老師覺得你們的詩寫得太好了,我想唱歌,你們想聽嗎?

〈課件播放音樂〉師把課文改成歌,也可把學生編的詩改成歌唱給學生聽,生跟著唱。

3 1︱3 3 1︱3 4 5 6︱5 - ︱6 6︱5 5 3︱5 5 3 1︱2 - ︱

草 芽 尖 尖,他對小鳥 說, 我 是 春 天,我是 春 天。

谷 穗 彎 彎,他鞠著躬 說, 我 是 秋 天,我是 秋 天。

3 1︱3 3 1︱3 3 5 6︱6- ︱1 6︱5 5 3︱2 2 3 2︱1- ︱

荷 葉 圓 圓,他對青蛙 說, 我 是 夏 天 我是 夏 天。

雪 人 大肚子 一 挺, 他頑皮 地 說,我就是冬 天。

(師生同唱四季歌!)

評:多樣的形式,讓學生一直沉浸在歡樂之中。

2、師:這節課我們讀了四季詩,看了四季景,編了四季詩,還唱了四季歌,你們過得愉快嗎?(愉快)是呀!四季多美呀,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由這四季組成的,我們的生活多美呀!回家畫畫四季的景色,畫畫我們美好的生活。畫好后貼到我們的畫欄里,(好)好嗎?下課

【教后反思】

這節課教學效果不錯,如果說有什么奧秘的話,我想那就是我讓學生大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具體表現如下:

1、快樂來源于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兒童有意注意時間很短,無意注意占優勢。興趣可以把學生的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是這樣激發學生的興趣的:

利用多樣的形式,如過關、表演讀、當評委打分、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當小詩人、把課文改歌唱等形式,不斷給學生新的刺激,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利用生動、激勵的語言,如一開始我就對學生說:今老師要帶你們到大自然中找找春夏秋冬,你們想去嗎?這讓學生情緒高漲。我又說:但是可沒那么容易,要先過關,你們敢嗎?學生都有股不服輸的勁頭,一個個高聲喊到:敢!這樣就創設了一種很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到學習情境中去。再如當學生順利過關時,我對學生說:剛才你們表現得很不錯,老師決定帶你們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帶上你的照相機,帶上你的錄音機,我們出發了!我這里是想提醒學生注意認真看,仔細聽,孩子一聽到我的話,馬上做好準備,孩子喜歡聽這樣兒童化的語言。

2、快樂來源于美:

新課標提出了新的三維目標,其中一點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課時的目標其中一點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四季的特征,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如果教師光告訴學生什么季節有什么是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讓學生真的去看,去聽,去感受,而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把四季的景色放在同一個時空的,于是我借助了多媒體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沒逼真的情景,再配上教師美的朗誦,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快樂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所以后面有學生能說出我要感謝這些美麗的景色這么有深度的話,這都是因為有了美的體驗,才有美的創造!

3、快樂來源于成功:

這節課學生自已當小詩人創編出了美妙的詩歌,這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其實這些成功是因為有了前面語言的積累。學語文的目的就是為了用語文,這節課,我很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如讓學生用不同形式反復去讀詩歌,讓學生去發現四季詩的共同點,又上學生去背詩歌,這樣,不僅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而且規范的書面語言反復進入學生的口語。這會自然地同化、改造學生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重構語言形式。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積累,后面學生才能自己創編出這么多優秀的詩歌。

篇10

我的鄰居嬡嬡,是個盲童。在人們通常的意識中,盲人是無法感受大自然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然而,一次偶然的巧遇,是我的認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是秋天一個晴朗的日子,天高氣爽,一望無際的天上飄著朵朵白云。我佇立在陽臺上眺望著小區里的花圃,只見花圃中的花兒爭奇斗妍、芬芳撲鼻;金黃色的果實讓人垂言欲滴。開了,楓葉紅了,累累的碩果掛滿了枝頭,紅的、黃的、綠的,像是一塊巨大的爐色地毯上鑲嵌著各種名貴的寶石。眼前的景色仿佛是大自然向人類展示著秋天的絢麗畫卷,這種情景使人感嘆,又讓人留連忘返。我久立四望,心里地印著一首贊美秋天的小詩。

突然,我發現有個白色的人影在茂密的花叢中穿梭著,仔細一瞧,原來是嬡嬡!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她,生怕她從我的視野中逃走。

嬡嬡走著走著,不知怎么停了下來,慢慢地伸出一雙小手,十個手指微微地彎曲,龍城兩個半球形,緩緩的罩向一朵非常好看的。我幾乎要喊出聲來——難道嬡嬡要去采摘?

嬡嬡的兩只手悄然合攏,想實招住了什么。我急了,一陣風似的沖下樓梯,奔向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