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師范文

時間:2023-04-06 01:28: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藝美術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黃金搭檔闖市場

蘇繡、湘繡、蜀繡、粵繡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繡,蘇繡具有“精、細、雅、潔”的獨特風格,以精妙絕倫的繡工、活潑多變的針法、豐富多彩的形象著稱。蘇州號稱擁有10萬名繡女,“閨閣家家架繡繃,婦姑人人習針巧”,上至耄耋老嫗下至垂髫,無不飛針走線。

梁雪芳夫婦人稱黃金搭檔。1965年,梁雪芳生于鎮湖街道的一個農民家庭。她個頭不高,謙遜好學,曾經擔任鎮湖街道團委副書記,丈夫鄒建龍曾經擔任主管營銷的鎮湖化工廠副廠長,兩人均是單位的培養對象。從小就喜愛刺繡、繪畫的梁雪芳無法割舍濃濃的藝術情結,堅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發光,夫妻倆辭去令人羨慕的公職,于1991年從繡制旅游紀念品小打小鬧起家,1994年,創辦了鎮湖首家個人獨資企業――――鎮湖繡品廠,后又成立了梁雪芳刺繡工作室。

孜孜以求蘇繡藝術

言語不多的梁雪芳秀外慧中,孜孜以求蘇繡藝術。任閑是蘇州首屈一指的工藝美術刺繡大師,梁雪芳就向她的弟子拜師學藝,潛心揣摩中國四大名繡以及發繡、絨繡、顧繡等繡技,將亂針繡、細繡、平繡、虛實亂針繡等針法融會貫通。她坦言,提高自身藝術修養,最初是為了賺錢,現在則是為了創自己的“真藝”品牌。

梁雪芳探索產、研共同發展之路,全身心撲在刺繡技術研究和傳幫帶上,聘請油畫、國畫、攝影、平繡、亂針繡的專家當技術顧問,定期前來輔導。每天無論多忙,她都要坐下來,專心繡制高難度的繡品。她還拜多位畫家、攝影家為師。上海交通大學藝術系主任詹仁佐教授、攝影家姚和興對她悉心指導,她系統學習了素描、油畫等知識,逐漸領悟了“意在筆先,方能筆盡意存”的藝術真諦,結合針法與絲線的特點表現畫意,以針,以線代色,用傳統蘇繡技藝演繹書畫的意境,繡制的作品由形入神,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繡品成為原作的感知和再創造。

“滿庭芳”香溢八方

鎮湖繡品廠雖是梁雪芳夫妻倆掌柜,但是嚴格執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規范的規章制度、崗位責任等相關條例張貼在墻上,還別出心裁設立了工齡獎、出勤獎、質量獎,凡是每月出勤滿26天的繡工可獲出勤獎,質量高的繡品發給質量獎。既能學到技術又能賺到不菲的工資,60多名刺繡女工開開心心地在這里工作。

梁雪芳精益求精繡制每幅繡品,繡品交貨時,哪怕她已驗收合格,仍需聘請的繪畫、刺繡藝術顧問把關,瑕疵絕不放過。冠以“滿庭芳”商標的各種檔次單面繡、雙面繡,可欣賞、收藏、饋贈,適應了各種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很多外國人一走進她3層樓的真藝繡莊,琳瑯滿目的繡品引來連聲贊嘆,雖然語言不通,然而相通的藝術使他們成為老客戶。

篇2

正 方

著名收藏家 郭慶祥:有些“大師”不過是欺世盜名之徒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不再“官辦”,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大師本就不應該是評出來的,而是后人公認的。在當前社會審美缺失的情境下,評選大師會誤導大眾,使某些人為了私利將大師變成一種概念去炒作。

近十幾年來,“工藝大師”“藝術大師”“國學大師”等詞語已經變成了流行慣用語。本來,真正能稱得上大師的藝術家,必定在其領域對人類的人文精神和藝術思想起到了推動或提高的作用,但實際情況是,“大師”稱號常常被濫用甚至被利用,以謀取一定的好處。

其實,大師是需要經過時間沉淀、歷史檢驗的,是后來人對有杰出文化貢獻的前人的尊稱。

能被冠以“大師”稱謂,還必須獲得大多數人的共識。當下,我們可以說正處于一個“山寨版”時代。無論工業制造還是工藝美術,或者美術領域,大多都是復制別人。人心太浮躁,大家都不肯沉潛下來發現創造,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一味臨摹古人,一切都往后看,然后打著“繼承傳統”的旗號招搖撞騙。這怎么可能成為大師呢?最多只能算是匠人。

所以,直接加封大量“當代大師”,其實是一件挺荒唐的事,再蓋上“官辦”的印戳,危害更大,取消“官辦”無疑是好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王祖光:

評選“國大師”有點像“分豬肉”

評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初衷和主要目的,應該是為了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讓大家更好地發揮創造性。但日益數量化、任務化的評選,讓其含金量打了不小折扣。而且,自然形成的、大家公認的大師,可能比評出來的大師更有說服力?;赝麣v史,為今人所認可的齊白石、張大千等大師,他們的作品確實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水準。

以前,一個省的“國大師”寥寥無幾,而到后來,各個省就有點像在“分豬肉”,名額多起來了。事實上,一個地方真的有那么多大師嗎?人們不免要打一個問號。在我看來,夠得上大師級別的作品,應該具有一定的開創性和時代感。除了要繼承傳統的工藝水平,更要體現當代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理念。我們跟古人做的可以是同一題材,但每個時代的作品一定得有自己的精神風貌和藝術風格。而且,有些人聽說評上“國大師”,作品價格就能飛漲,于是耍盡花樣去爭取,風氣日漸不好。當然,如果每一屆都評出那么多“國大師”,想通過這個頭銜來號召市場,恐怕也會越來越困難。就我自己而言,評上“國大師”,榮譽歸榮譽,我不會以此去炒作,作品在這個階段該是什么價位,就是什么價位。

總之,社會和個人都應該正確對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不要被利益沖昏了頭腦;評選也應該下大功夫去發掘有真才實學、名副其實的“大師”。

金絲楠薄浮雕收藏家 鄭華星:

角逐虛名不如展現技藝

今天從事工藝美術或者其他藝術門類的人,通常都以加封當代“大師”為終極目標,而觀眾、買家多數也都是下意識地追捧“大師”,這種慕名棄實的現狀導致整個藝術收藏界太功利化、太浮躁。

縱觀中國文化藝術史,很多流傳上千年的優秀作品,至今依然帶給我們美的享受、心的震撼??梢?,只有藝術成就、藝術造詣才是不會被歷史埋汰的。上天給了工藝美術師傅們一對慧眼和一雙巧手,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文化企業,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沉潛下去創造傳世的作品,而不是以評大師或其他方式,催生大家的逐利之意、求名之心。

反 方

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

孔昭明:“國大師”是行業的金字塔尖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即使下放到“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也依然是國內最權威的大師評選,與其他的各種行業性的評選不可同日而語。同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為行業的金字塔尖,其評選可以極大地鼓舞行業士氣,帶動更多人從事這個行業,對促進工藝傳承,對整個國家文化遺產的保存與發展,都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至今已進行了六屆,也多次變換主辦方。前四屆都是由輕工部主持的,第五屆由國家發改委評選,第六屆才由工信部負責。現在又到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雖然是行業協會,但跟以前的輕工部是有歷史淵源的?!爸袊p工業聯合會”的主要領導是由國家任命的;最后評選出來的結果,加蓋的仍是國家的公章,可見,整個評選仍然是政府主導。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由哪個部門或協會來主辦,“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在我國始終具有唯一性、權威性。而且4年一評,名額非常少,剛結束不久的第六屆評選,全國只有78人榜上有名,其層層選拔過程非常嚴格。

“大師”這個榮譽稱號放在工藝美術的后面,是最恰當不過的了。真正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定是德藝雙馨的:一方面,他們在行業內有很強的凝聚力,能夠為人師表,起領軍作用;另一方面,他們必須有獨門絕活,在工藝傳承上具有代表性,作品有無可置疑的影響力。他們的作品深受市場歡迎,價位高于一般水平,也無可厚非,這樣才能對工藝美術的產業化發展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李得濃:

拉關系現象不會影響整體的公正性

“大師”只是名,怎么稱呼不太重要,創作者的水平才是實,更有本質意義。至于由誰來評選,也沒太大區別,只要不是這個部門弄一個評選,那個部門又弄一個同樣的評選,讓人真假莫辨就行。

肇始于1979年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其產生是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的。從20世紀70年代直至80年代,工藝美術產品一直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一個重要砝碼,對整個國家的建設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譬如,在潮州木雕最紅火的那些年,每個縣都有一家大型的木雕廠,揭陽地區貼了金箔的木雕獅子很受外國人歡迎。為了表彰工藝美術界的努力和貢獻,于是出現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樣一個榮譽稱號。

有人說,現在很多收藏家只看頭銜不看作品,所以只要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價格就會飆升。我個人覺得這種現象不具備普遍性。物以稀為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每4年才一次,人數又非常有限,某些人不好好鉆研技藝,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拉關系上,不足為奇。但這種情況不是主流,對整個評選的公正性不會有太大影響。

篇3

電話:13879801661

工作室地址:名仕嘉苑

吳曉霞

陶瓷藝術作品選

吳曉霞,生于1965年,江西省高級技師(國家一級),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伊人軒陶瓷藝術中心創始人,伊人軒陶瓷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陶瓷花插藝術開拓者。其作品現代、典雅,將雕刻、青花、斗彩三種技藝完美融合,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與濃郁的女人味,首創先河地將景德鎮古典青花、現代雕刻及高溫顏色釉裝飾完美結合,形成一種獨創的藝術手法。為景德鎮現代陶瓷藝術的創新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1年作品《秋夢》獲第十三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1茶具《蝶舞》被選送韓國參加五國聯展。

2012年作品《春曉》獲江西省第二屆“御窯杯”陶瓷藝術創新大賽金獎。

2013年作品現代裝飾《青花布藝》榮獲第十一屆全國工藝品、旅游品、禮品暨古玩藝術博覽會優秀工藝美術作品評比金獎。

電話:13697986300 QQ:915005389

操 霞

1966年出生于景德鎮

江西省工藝美術師

世界陶瓷藝術大師

江西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電話:13907985721

網址:

博客:http:///hxzl

熊國華 1978年生于景德鎮,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藝術設計本科。97年創辦工作室“華藝堂”。國家一級陶瓷技師、江西省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系江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高嶺陶瓷研究所研究員、景德鎮陶瓷美術家學會常任理事。

熊國華擅長釉上粉彩、新彩、釉下青花、山水、花鳥翎毛,其創作的陶瓷山水畫,獨具風格,既有現代氣息,又有鮮明的傳統民族特色。借助陶瓷這個載體讓更多人了解中國陶瓷文化。

2009年作品《綠樹織春》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傳統藝術金獎。2009年作品山水界畫《月令圖》榮獲第七屆陶瓷藝術百花獎“唐英杯”優秀作品獎。2009年作品《世外桃園》榮獲中國景德鎮首屆“陶瓷杯”藝術金獎。2010作品《峻嶺雄風》榮獲首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花盆藝術節“銀獎”,被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2年作品《》為祝賀香港保釣協會諸勇士登島成功、贈予香港保釣協會永久收藏。 2012年作品《凱旋》為慶祝中國第一艘帆船“廈門號”環球航海成功、并被廈門泉州商會收藏。

篇4

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

江西省工藝美術家會員

景德鎮美術家協會會員

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畢業后一直從事陶瓷繪畫藝術創作。主攻花鳥,仕女。憑著對陶瓷繪畫的熱愛與執著,加上其努力博取眾家之長,漸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作品用筆灑脫,意境深遠,追求神韻,文人氣息濃厚頗具古風。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級評比時獲獎。

作品“晴江鼓翼”獲國家工藝美術聯展金獎。

作品“春江花月”獲大連工藝品博覽會金獎。

作品“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獲唐山工藝品博覽會金獎……

憑借其在陶瓷繪畫領域取得的優異成績,被眾多大師前輩們肯定并贊其為‘瓷壇新秀’隨著近年來陶瓷藝術市場的不斷升溫,其作品無疑是業界人士和收藏家熱衷的對象。作品遠銷海外多個國家具有非常大的潛力與升值空間……

雷春柳 藝名無心方丈,江西鄱陽人,畢業于江西師大工商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歷,MBA在讀,自幼受家庭熏陶,研習書畫。職業陶瓷藝術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機械工程師、設計師,景德鎮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景德鎮陶瓷行業協會會員、省高級人才重點培育對象,鄱陽縣十佳創業青年,2004年創辦青花印象@陶瓷文化創意室,擅寫意花鳥,偶作山水人物,尤其對青花釉里紅(窯變)研究頗深。2007-2012年多次出國進行藝術交流和巡回展出。2013年5月獲景德鎮市工商局批準正式成立景德鎮市昊馳陶瓷有限公司。

作品格調清新高雅,被世界各地陶瓷愛好者和專家青睞和收藏。

張萬榮 筆名川葉,出生江西省景德鎮,江西工藝美術學院畢業,高級工藝美術師。獲第二屆“御窯杯”藝術陶瓷創新大賽銀獎。《鄉韻》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

蔡清 蔡清原名通才,江西波陽人。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藝術系。系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鎮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蔡清先生從事陶瓷藝術數年,擅長粉彩、青花及色釉,尤其以釉上粉彩為主。作品新穎別致,既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形成了個人獨特藝術風格。在全國各大陶瓷精品大賽中獲得金、銀、銅獎多項。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藏。并于2010年為亞洲第一高電視塔“廣州塔”第79-81層餐飲部制作陶瓷裝飾品。同年還為紀念總理誕辰112周年設計禮品瓷。

鄭康宜 1985年生于景德鎮,2006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畢業以后一直從事陶瓷藝術。現為景德鎮市陶瓷美術師,景德鎮市陶瓷協會會員。景德鎮高級工藝美術師。其作品擅長粉彩、山水、花鳥、兼攻人物及青花斗彩。陶瓷造型均有研究,尤善利用器型特征、材質特色、靈活運用于不同的表現形式進行創作。其構思注重生活情趣、寓情于畫、以物抒情,充分挖掘瓷質之美,設秀逸典雅之品。

發表“中國瓷都人物傳奇”論青花花鳥吉祥寓意。

篇5

嚴維明 字泊舜,筆名:維銘,1964年1月8日出生于景德鎮,祖籍江西省廣豐,現為江西省陶瓷美術家,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

尚卿 漢族,原名黃斌,號萍童,祖籍江西廬山。1959年生于江西吉安市。1993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從事繪畫三十余年,擅長中國畫、油畫、篆刻、陶瓷繪畫等。

其作品被國內外人士收藏?,F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咕咕藝術網書畫藝術鑒賞總監、職業畫家。

劉威 江西宜春人。2005年景德鎮陶瓷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副教授。師從于李林洪教授,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瓷畫研究院特聘畫師。

胡敏 1974年生,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景德鎮美術家協會會員。從小熱愛繪畫,擅長山水兼花鳥,從1998年起一直師從于現代陶瓷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寧勤征,學習陶瓷繪畫與創作。在此期間還有幸得到程曲流、樂穹、朱正榮等名家指點,受益匪淺,經過自己的勤奮與努力,繪畫和創作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并受到眾多陶瓷名家教授的好評,特別是對高溫顏色釉的運用,有自己獨到之處,山水畫用筆豪放而又不失自然,作品自然生動,深厚莊重,色彩班駁陸離,意境深遠,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1999年,作品《霜葉紅于二月花》在慶祝五十周年景德鎮市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覽中榮獲三等獎,該作品還刊登在第9184期《景德鎮日報》上。2001年和老師寧勤征合作創作的亞光顏色釉風景《秋如醉》獲得2001年杭州西湖博覽會第二屆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許飛巖

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

景德鎮陶瓷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

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藝術設計本科,學士學位。

師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教授寧鋼先生。

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江西省陶瓷協會常務理事。

篇6

近年來,蘇州高新區東渚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致力于建立市場推廣、銷售渠道、品牌打造、人才培養,并融合蘇州文創產業發展理念,加快傳統產業發展步伐,提升蘇州、東渚的知名度,將吳文化推向世界。未來,其將會讓你領略更多蘇作之典雅風范。

薄胎玉雕

俞挺已從事玉雕行業二十余載,其間刻苦鉆研玉雕工藝技法,勇于拓展,敢于創新。于2000年創辦“鈺軒玉藝工作室”,其玉雕作品以設計制作風格獨特而著稱,在多屆國家級、省級、市級專業評比中屢獲大獎。工作室宗旨:“誠信為本、德藝雙馨”。致力于中國傳統玉雕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俞挺現為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蘇州市玉雕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蘇州市民間工藝家,蘇州高新區政協委員,蘇州高新區東渚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

緙絲創新

吳文康自幼受緙絲工藝熏陶,三十多年來致力于緙絲研究,在保持緙絲傳統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其兼備了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讓傳統的緙絲藝術與現代生活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吳文康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蘇州高新區東渚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緙絲分會會長。

紅木世家

江明華出生于蘇州高新區東渚鎮紅木世家,從小深受紅木文化的熏陶?,F為中國家具工藝大師,中國傳統工藝大師,蘇州工藝美術大師,蘇州高新區東渚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木雕分會會長。

現代葉繡

作為中國江南文化代表之一的蘇繡,與中國傳統服飾的關系淵遠流長,而鄭葉青更關注如何把傳統刺繡和現代工藝結合,在心研究和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將蘇繡精湛的工藝手法重新運用于流行服飾,再精細地表現蘇繡獨有的柔美、高貴氣質。將民族與流行元素相融介入中高端女士衣著的設計,在設計和制造的每一個細節上,都追求如蘇繡般的精致和質感。鄭葉青現為中國服裝設計協會會員,蘇州市民間工藝家,蘇州高新區東渚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刺繡分會副會長。

核記工坊

對于蘇州市高新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吳建東來說,“學習”是他一生的課題,他1996年跟隨光福鎮羊紅方大師學習紫檀木雕刻;2004年拜核雕大師、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宋水官為師學習橄欖核雕刻。2005年成立核雕工作室,2010年成立核記工藝品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成國內最大的橄欖核雕基地。并且注重社會公益,通過與盲聾學校的合作,通過開展核雕課程豐富殘疾人的生活與文化知識,為殘疾人就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的道路。

篇7

師從陶瓷美術家焦健初老先生,并得師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陸如先生指導主攻花鳥、魚蟲,受益匪淺。作品深得廣大藏家喜愛。并于1998年創立了《綠雪齋》工作室。2000年創新的釉上粉彩堆雕,獲科技進步獎,并被陶瓷界廣泛推廣應用。個人傳略被陶瓷雜志收編。

陳 春 2005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獲學士學位,同年考取景德鎮陶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攻讀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比較研究方向,2008年獲取碩士研究生學位?,F任景德鎮陶瓷學院科技藝術學院美術系教師,景德鎮市女陶藝家協會會員。

擅長釉下與釉上裝飾,作品清新、典雅,具有女性的柔美,作品曾多次參加相關專業展覽并獲獎。其中,作品《羅裙荷葉一色裁》獲“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評比”銀獎;作品《秋來花獨艷》獲“江西省第六屆青年美術家作品展覽”一等獎;作品《悠悠荷水清》入選上海世博會并入編《中國瓷都景德鎮首屆陶瓷成就展作品集》等。在相關專業雜志中多篇、作品多幅,部分作品被國內外收藏家收藏。

王清麗 出生于河南信陽。2009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獲碩士學位,師從嶺南國畫大家方楚雄先生?,F任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美術學院講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美協國畫藝委會委員,景德鎮女陶藝家協會會員。

篇8

這次行業普查,從工藝美術經濟和工藝美術文化兩個方面進行。經濟方面的普查,主要反映全國工藝美術行業整體的經濟運行狀況;而文化方面的普查,一是反映工藝美術品種的歷史起源、傳承人物、工藝技法、藝術特點、優秀作品等方面的發展與現狀;二是反映工藝美術行業的從業人數、企業數量、產業規模、結構狀態、經營效益、存在的問題等綜合情況;三是反映行業管理和文化建設方面的社會組織、專業教育、科研機構、館藏設施、刊物網站等方面的社會資源情況。通過開展行業普查,旨在摸清行業家底、促進行業保護、推進行業發展,為研究制定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規劃、為實施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傳承、發展提供依據,為全行業、為社會公眾、為政府提供信息服務。

上海工藝美術行業的普查工作在名譽理事長龔學平的關心下,在上海市經委的指導和協會理事會的領導下,以及市政府多個部門、19個區縣經濟委員會和統計局、相關社會團體、以及新老工藝美術行業內人士的熱心支持幫助、提供了大量的數據資料,協會普查人員以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態度,除按計劃完成了全國的普查指標,還對所收集的普查材料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分析,并提出了本市工藝美術發展的戰略構想和目標。

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在1995年編撰《上海二輕工業志》時曾進行過類似行業普查,據《工業志》記載,當時全市工藝美術行業共有企業190家,職工3.74萬人,工業總產值10.42億元。而普查結果顯示,2006年年底,全市工藝美術行業共有企業2072家,從業人員4.38萬人,工業總產值312.54億元,分別增加了9.9倍、0.17倍和29倍。

從兩組數字比較,企業數增加了將近10倍,從業人員數沒有明顯增加,企業平均員工人數從197人大幅度下降到21人。主要原因,眾多民營企業取國有企業而代之,以更靈活的市場應變能力而成為行業的主力軍,從工業總產值大幅躍升足可證明這一點。但是大多數民營企業也存在共同的弱點,企業個體規模小,收入低、穩定性差,仍然習慣原來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觀念保守、自我封閉的狀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企業的總體實力比較單薄,產品附加值不高,精品數量少,有些企業的生存狀況還不容樂觀,因此很難吸引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而調查表明,“生存困難”的產品與“發展良好”產品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后者擁有優秀的、勤奮的經營者,聚集了技藝出眾的從業人員隊伍,從而組建成一批集聚人氣、經營有方的領軍企業,帶動行業共同發展。

上海是我國工藝美術行業的人才培養高地,多年來堅持不懈地發展專業教育事業功不可沒。上海工藝美術和相關專業教育規模高居全國之首,共有45所大專院校開設了84個相關專業院系,37所中專學校開設了47個專業。高等教育方面擁有專任教師i890名,其中正高級190名,副高級371名。在校生21100人。中等教育方面擁有專任教師401名,其中正高級4名,副高級54名。在校生10643人。但是“人才培養高地”的上海工藝美術行業沒有成為真正的“人才高地”,從普查統計結果來看,本市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人數、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人數和高級工藝美術師人數均大大落后于傳統工藝美術強省(市),分別排列在第7位、第14位和第9位,且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平均年齡63.5歲,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55.6歲;高級工藝美術師60.8歲,中級工藝美術師56.2歲,都已超過了從事這個行業的黃金年齡。上海工藝美術產業對人才需求量很大,但目前上海相關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不夠。有相當一部分企業人才斷層問題已經出現,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既懂得工藝美術專業、又懂得市場運營的人才更是缺乏。

上海是一個特大型城市,金融業和商業發達,服務門類齊全,特大型城市高成本、高水準、高消費所帶來的是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傳統的工藝美術產業將如何適應客觀環境,是這次行業普查的最主要的課題之一。我們以“工藝美術制造業”、“珠寶首飾零售業”、“工藝品零售業”、“首飾、工藝品批發業”和“其他”作為行業分類的類別,得出各類別中企業數量比例,其中從事“工藝美術制造業”的企業數量僅占26.7%,高成本的客觀因素不利于工藝美術制造業的發展,但上海擁有其他優越條件,如何揚長避短,尋找適合上海的產業模式,上海市政府提出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生產業,就是最好的答案,目的在于充分發揮上海國際性大都市的優勢,產業方向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型;經營模式由設計制作向創意產業、頭腦公司轉型,促進上海的工藝美術產業不斷向前后延伸,通過發展圍繞工藝美術產業的生產業,如中介、咨詢、廣告、設計、培訓、會展來保證工藝美術產業本身更快地發展。比如鉆石交易和黃金交易,能夠擔此重任的城市不多,而一旦做成以后,則極大地提升了這個城市和相關產業在國內國際的地位和影響力。2006年上海市的鉆石進出易額5.73億美元和黃金交易1282.42噸、金額2045.5億元的成果表明,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生產業是上海工藝美術產業的正確抉擇,從而實現上海工藝美術產業高端組合、引領時尚、創造國際潮流,不同內地爭市場,要與列強爭高下的遠大目標。

上海的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品種生存狀況不盡相同,不可能要求每個(種)產品按同樣的模式生存和發展,普查中了解到,比較有成效的發展模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保護:這類品種有文化傳承、有輝煌歷史、有社會價值,但很難再形成規模產業,比如“黃楊木雕”、“顧繡”、“絨繡”、“嘉定竹刻”、“象牙二雕刻”等,通過組建博物館、研究所進行精品收藏、技藝研究和小規模培養接班人。

創新:許多生存狀況良好的產品,已經成功地進行了升級換代,通過品種創新、科技創新、功能創新,賦予傳統產品新的生命力。比如通過品種創新的“琉璃工藝品”、“漢光瓷”,“墨影畫”等;通過科技創新的“大漢精瓷”、“黑陶”等;通過功能創新的“琺瑯(建筑裝飾)工藝品”、“藝術銅門”等。

普及:經濟效益不是工藝美術品種求得生存的唯一途徑,有些品種以所產生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應獲得良好發展。比如通過街道、社區、學校開展的“剪紙刻紙”、“軟陶比賽”、“手工絨線編結”等群眾性的工藝美術創作活動得到普及和發展。

篇9

關鍵詞: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傳承發展

1背景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無論在制作工藝、傳承保護、方式創新和市場化運作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然而近年來,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發展并不容樂觀,甚至呈現景氣低迷,與包括電影、電視、文化創意產業等整個文化市場的繁榮景象大相徑庭。究其原因,一方面,行業內在歷經幾年的迅速增長期之后,也已向一定程度的泡沫累積,與此同時,在整體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一些消費者將視線從較高價值的傳統工藝品轉向更加經濟實用的現代工業品,這也在某種意義上逐步地失去了國內傳統工藝美術的技藝,也非常缺少工藝美術人才;另一方面,基于網絡信息社會多元化文化的沖擊,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趣味和民俗習慣都發生了劇烈轉變,過去傳統工藝品作為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的屬性進一步減弱,生產和經營方式也不能及時適應需求轉變迅速的“快消費”時代的要求。

2產業化困境

理念滯后。對文化創意和文化創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看法,仍主要停留在審美以及收藏價值上,沒有增強設計創新以及開發產業的現代化觀念。生產方式不夠先進。當前的工藝美術生產不夠先進,一些工藝人的生產模式比較滯后,并且他們的工藝生產模式與審美思想較為保守,這就造成設計和生產工藝品的成本較高,較難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產品工藝交流存在壁壘,所生產的作品缺失設計創意,難以獲得現代商品市場的認可。產銷方式單一。當下傳統工藝品的銷售仍依靠線下實體銷售,受到商品價位、物流、評價標準體系等因素的影響,與電子商務等新興營銷業態結合不緊密,渠道相對單一落后。標準體系與地域性差異。傳統工藝品種類繁多,工藝也較為繁瑣,難以建立統一的標準化體系和鑒定評價標準,導致工藝品在商品流動性、消費認同感和比價性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傳統工藝美術有較強的地域特征,在產業推廣中,既要保留原有的地域特性,又要迎合大眾消費口味,容易盲目模仿,從而導致矛盾。缺少產業鏈。立足于更高的層面而言,健全的產業鏈缺失。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方面,傳統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更多還停留在“作坊式”的師徒傳承和職業教育階段,沒有像廣播電視表演、藝術設計、動畫動漫制作等新興文化類別一樣,進入并扎根于各大高等院校。所以盡管在國內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形勢之下,傳統的工藝美術無論是在儲備人才、產業規模,還是在制作技術和創新能力上,都面臨著非常大的限制,難以形成現代化產業鏈。

3對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重新審視

3.1關于傳統工藝美術的人文理解傳統工藝美術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為此,立足于國內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與傳承,可以清楚國內傳統文化的脈絡,且表現出社會的文化烙印。在多元文化社會的影響下,本土文化的一種有意義的代表就是工藝美術。傳統工藝美術的表現方式與技藝是本民族文化特點的展示。因為工藝美術的特點,其形式大都對固有的生產工藝予以保留,不但屬于傳統生活精華的凝練,而且是傳統精神的體現。工藝美術所表達的民族性特點,使人們形成的認同意識非常強,這也正是當前人們在生活實際中所要注重的人文情懷。3.2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角色定位誠然,在當前高速發展的產業與社會經濟的影響之下,傳統的工藝美術也得以滲透。可是,傳統的工藝美術在產業化發展上的諸多天然限制和傳統工藝美術的人文歷史定位,導致其不可以一味地模仿,以及在產業發展中太過盲目,而是應當探究其在當前文化產業和工業化時代的定位,同時堅持其傳承與保護性質,才不至于讓整個產業淹沒于文化發展的浪潮中,失去本質。3.3傳統工藝美術工匠精神的價值體現“工匠精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強調之后,迅速引發社會共鳴。不難發現,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的價值體現與“工匠精神”高度契合,所謂“工匠精神”,不僅有工藝內涵在里面,還囊括了傳統手工藝者的職業良心、職業信譽、職業忠誠和職業性格。而對“工匠精神”的呼喚和傳承,本質上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在精神、文化層面上的回歸。

4建議對策

4.1注重地域性和文化性傳承傳統工藝美術品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文化含量愈高,其也具備愈高的產品附加值。在各地工藝美術的生產和發展過程中,地方文化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富有地方特點的工藝美術產品,木雕之鄉、刺繡之鄉、石雕之鄉等都依托文化,創設為本地鄉土特點的文化。在生產性保護中,工藝美術文化能夠使經濟價值形成。當前人們之所以感懷傳統,是因為人們能夠在傳統的工藝美術中感受到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如此的商品特點,由于文化性與民族性受到重視,以及工藝美術的文化特點非常強烈,因此跟當前人們的審美愿望相符合。鑒于此,具備實用價值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在當前社會的生產過程中一定會實現本質作用的轉化,變成具備文化涵義的工藝產品。4.2突出“工匠精神”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工匠精神”深烙在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價值表現上。首先要為“工匠精神”正名。那些優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傳統手工藝者,該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尊嚴,從而帶動傳統工藝美術人才隊伍的良性發展。其次“工匠精神”應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應建立并設計相應的傳播體系,向更廣泛的人群宣傳、介紹,啟發大眾覺悟。而工藝美術作為傳承“工匠精神”最重要的載體,更要有國家擔當,從業人員要跳出自己的專業領域,從更高層面的戰略布局角度去思考、去踐行“工匠精神”。4.3融合化發展文化的兼容開放性,讓其能夠與其他相關產業緊密融合,有效提升相關產業的文化附加值,優化產業結構,促動發展的轉型升級,這是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自2014年2月國務院“國發10號文件”以來,各地紛紛制定執行“10號文件”的規劃與建議,文化的融合化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傳統工藝美術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乘勢而為、順勢而上,找到與工業制造業、互聯網、地產、旅游等強勢領域融合路徑,加快形成與文化事業、人們生活、城市空間、附近業態融合的四大層面產業形勢。4.4需要建設品牌應當對優勢產業進行選擇,立足于項目,促使產業發展的龍頭與亮點形成,以及使品牌效應實現,進而促進產業發展的整體性。像是通過名品和名師規劃實現市場化的品牌;對知識產權予以保護,實現優秀文化品牌的積極培育和市場覆蓋范圍的拓展,讓從業工作者都能夠達成提升品牌的共識。建設品牌能夠對傳統優質工藝美術資源進行整合,注重產業間的協作,以使規模品牌效應以及有效的產業鏈形成,最終使高聚集度、布局科學、凸顯優勢、種類完善的品牌產業群形成。像是對于在太湖周邊鄉鎮分散的工藝美術資源,能夠向環太湖工藝美術產業集約整合,從而針對全國及邁向世界,讓國內和國外人士來旅游觀光等。4.5建設一支強大的具備高技術能力的研發團隊值得注意的是,人才資源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具備了人才就具備了一切。我們不但應當在固有的人才隊伍當中借助在職培訓和進修等方式實現他們專業素質的提升,而且要立足長遠,不斷吸收高端人才。如此一來,有助于建設較強穩定性與合理結構的科技團隊。針對工藝美術師的待遇,需要注意傾斜,從而使人才得以挽留。像是福州的國家工藝美術師無論是在醫療保障,還是在政治地位與經濟收入上都具備正高待遇。并且,對工藝美術師通過自身技術入股或者是投資入股予以支持,從而真正地挽留和吸收人才。除此之外,針對做出杰出貢獻的創作者予以非常高的激勵和評價,從而激發工藝創作者的積極主動性,最終有效地發展與傳承傳統的工藝美術產業。

參考文獻

[1]崔棟.文化創意產業視域下的傳統工藝美術開發研究[J].文化藝術研究,2016(02).

篇10

2011年榮獲北京市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金獎

2011年榮獲北京市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銀獎

2011年榮獲揚州市第六屆中國玉石雕精品展暨2011“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精品獎銅獎

2010年榮獲北京“天工獎”優秀作品獎

2010年榮獲蘇州第三屆“子岡杯”金獎

2010年榮獲蘇州第三屆“子岡杯”銅獎

2010年榮獲中國白玉研究會?煙臺首屆白玉藝術品特展兩項金獎

2010年榮獲江蘇省“藝博杯”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

2010年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上獲得銅獎

2010年在中國(天津)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中國中式家具精品展上獲得銀獎

2010年在中國玉石雕精品博覽會上獲得“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精品獎銅獎

2009年榮獲中國玉(石)器百花獎優秀作品獎

2009年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

2009年“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

2009年江蘇省“藝博杯”銀獎

2009年榮獲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銅獎

2009年榮獲蘇州第二屆“子岡杯”銀獎

2008年中國南京文化產業交易會、江蘇省“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2008年獲得將蘇州藝博杯優秀作品創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