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手術范文
時間:2023-04-04 01:59: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疝氣手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小兒疝氣;護理
小兒疝氣是小兒外科常見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嬰、幼兒在哭鬧、劇烈活動后,在腹股溝部位有可復性腫塊,多數在2-3個月出現,也有遲至1-2歲才發生。疝氣一般發生率為1-4%,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10倍,早產兒則更高1。除少數嬰兒疝氣外,大部分腹股溝疝氣不能自愈。隨著病情的拖延,疝氣包塊逐漸增大,會給治療帶來難度,且腹股溝疝氣容易發生嵌頓和絞窄,甚至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因此,小兒疝氣均應盡早接受手術治療。2010-2012年共收治100例小兒疝氣患者,均行疝囊高位結扎術,平均住院日3天,術后切口小,不留疤痕,無需拆線,通過我們的精心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將少兒疝氣圍手術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00例患兒中,男82例,女18例,年齡最大為9歲,最小為1
歲,雙側者12例,其余都是單側,5例為手術后復發疝。手術為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患兒術后4-6小時開始進食,術后第一天出院,所有患兒經過精心護理均痊愈,手術后無并發癥。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檢查 做心電圖、胸片、血常規、肝腎功能等,為明確診斷及制定手術方案提供依據。做好術中及術后的用藥準備。
2.1.2 心理護理 與患兒家屬做好溝通,告知相關的注意事項,消除家屬的思想顧慮,取得患兒的配合。主動熱情的與患兒交流,減少患兒的恐懼心理。
2.1.3 皮膚及術前準備 為患兒清潔腹部及會皮膚,嚴格清潔臍部,避免損傷患兒皮膚,防治感染。術前12小時禁食、禁飲,術前讓患兒排空膀胱。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神志、瞳孔、呼吸的變化,術后每小時測心率、呼吸、氧飽和度一次,吸氧3L/min直至術后6小時。未清醒的患兒取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誤入呼吸道而窒息,清洗后可墊枕頭,利于呼吸功能恢復。
2.2.2 切口護理 術后切口予透明敷料粘貼,利于觀察切口情況。術后膝下墊小軟枕使大腿屈曲,在切口處壓一沙袋(500g),壓迫24小時,減輕創口出血、陰囊水腫及血腫形成。切口保持清潔、干燥,排尿時要注意不要污染切口。
2.2.3 疼痛護理 小兒對疼痛敏感,且不能控制,患兒煩躁哭鬧時,可遵醫囑予鎮靜劑靜脈滴注。保持病房安靜,使患兒安靜舒適的休息,以免增高腹壓,保證術后切口順利愈合。
2.2.4 飲食護理 術后6小時進食流質,次日進食半流質過渡到普食。飲食應富含蛋白質、高維生素、粗纖維,利于傷口愈合和防止便秘。
2.2.5 心理護理 由于患兒年齡小,容易哭鬧,易產生恐懼心理,針對這些,要愛護患兒,安慰患兒,配合肢體語言,使患兒有親切感和安全感,消除恐懼心理,配合治療2。
3護理體會
小兒腹股溝疝是小兒常見疾病,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手術是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腹腔鏡手術損傷小、切口小、美觀度好、住院時間短,家屬容易接受。在工作中,要做好優質護理,針對患兒的個體差異,做好心理護理、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及知識宣教。術后鼓勵患兒早期下床活動,有效促進腸蠕動。正確指導患兒和家屬,使患兒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傳統手術 小切口微創手術 小兒疝氣
[中圖分類號]R25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183-0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0例小兒疝氣患者的臨床資料,男120例,女80例,年齡6個月~13歲,平均(5±1.6)歲,人均住院時間(6.4±1.2)d。其中所有小兒患者均確診為小兒疝氣,并排除患有其他心肺疾病、肝腎疾病、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感染性疾病、手術禁忌證的患兒。二兩組患兒間一般情況(年齡、性別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治療,切口位置為患側腹直肌外緣下腹皮橫紋處切口長度超過2.5cm,其他手術操作與治療組基本相同。觀察組:行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給予患兒全麻后,取仰臥位,消毒捕巾后于患兒腹股溝韌帶上方行切口,沿腹橫紋肌切開1cm,鈍性剝離皮下組織,提取患兒的腹外斜肌鍵膜,從切口提出精索。分開肇丸肌和精索外筋膜、游離并分剝疝囊,于疝囊頸部行高位結扎,電凝止血后,復位和精索,鉗夾切口皮膚,將無菌敷貼覆蓋于切口上即可。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自身情況,如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自主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腹脹、陰囊腫脹、疝復發、繼發鞘膜積液等)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行計量資料分析,采用x2檢驗行計數資料分析,以P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在手術時間、平均出血量、自主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上,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傳統手術組與微創手術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狀況:微創手術組患并發癥共計15例,比例15%。傳統手術組患并發癥共計35例,比例35%。可以看出,兩組患兒在并發癥的比較上,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結論
3.1小兒疝氣的疝理簡介
小兒疝氣在臨床上常見,最常見的小兒疝氣為腹股溝斜疝。胚胎早期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隨著胎齡增大逐漸下降,第8個月到達陰囊,腹膜鞘狀突就將的大部分包裹。出生前后開始從近內環和處閉塞直至中間部分完全閉塞形成纖維帶。這個過程在出生后繼續進行。腹股溝斜疝的內在原因可能為鞘狀突閉鎖延遲、不完全或停滯造成與腹膜腔相通;而形成腹股溝斜疝的外在誘則是因為腹內壓的增加。這種疝的典型表現是在腹股溝內側有一柔軟的可復性腫物。當小兒站立、哭鬧、咳嗽或用力排便時,腫物出現或增大,平臥后即逐漸縮小至完全消失,也可以用手將腫物還原。在一些小兒病例中,腫物也可進人陰囊,其表現是一側陰囊腫大,這與肇丸鞘膜積液的情況相似,在診病時需加以區分。腹內壓增加的因素可促使腹腔內臟通過擴大的疝環而進入疝囊腦環在彈性回縮時阻止內容物返回腹腔,從而發生嵌頓。小兒嵌頓疝很少發生疝內容壞死。但長時間的嵌頓腦內容由于水腫逐漸加重使其失去相對柔軟的特性最終導致疝內容缺血壞死。嬰兒腹股溝斜疝一般不影響生長發育,隨著腹壁肌肉的逐漸發育、腹股溝管的逐漸延長腹股溝管和內環的關閉作用逐漸增強,一般2歲以后小兒疝氣發病率顯著下降。因此,一般主張對年齡末滿1歲的嬰兒,可以暫不手術。先用棉線束帶或繃帶壓迫,防比疝塊突出。但如果1歲以后仍不痊愈,則應手術治療。
3.2傳統手術與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手術效果比較
手術治療是小兒疝氣的首選治療方案,而由于小兒生理結構和耐受性的特殊性,傳統手術治療方法也具有明顯的缺陷,會對患兒造成明顯的身體創傷。會進一步延長患兒的恢復時間,同時大切口還會明顯增加患者的出血量,也會增加感染風險,給患兒帶來痛苦,很多患兒耐受性差,配合治療的程度不高,不能有效完成手術,會增加治療的難度,小切口微創手術是治療小兒疝氣的一種新方法,對患兒造成的身體創傷明顯減少、利于患兒術后的早期康復,可明顯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也無需再次拆線,不會對患兒造成二次傷害,而且小切口微創手術更為安全有效,引發切口感染、陰囊水腫等不良事件較少。
篇3
【關鍵詞】微創;小兒疝氣;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283-02
小兒疝氣為普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多指小兒腹股溝疝氣。胚胎時期胎兒腹股溝處存在的“腹膜鞘狀突”,可幫助落入陰囊或子宮圓韌帶的固定,鞘狀突關閉不全時,可引起腹腔內小腸、網膜、卵巢、輸卵管等進入鞘狀突而形成疝氣[1]。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手術方式、手術時機等尚未達成一致意見[2]。本研究選擇我院2010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70例小兒疝氣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70例,為本院收治的小兒疝氣患者,入選對象均符合小兒疝氣的臨床診斷標準[3],排除心、肺、肝、腎等臟器嚴重衰竭者及感染其它疾病的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對照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0.5~11歲,平均年齡(4.3±2.5)歲,直疝14例,斜疝21例;觀察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0.7~10歲,平均年齡(4.4±2.8)歲,直疝12例,斜疝23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手術治療。取患兒仰臥位,吸入全身麻醉后,于患側腹股溝區做平行于腹股溝韌帶的長3~4cm的斜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暴露精索,找到疝囊后行常規切開,分離疝外被蓋組織至疝囊頸部,高危結扎并切除疝囊,完全止血后復位精索,依次縫合各層組織,術畢。觀察組患兒采用微創手術治療。麻醉、擺放同對照組,于腹股溝中點內上方1cm處,沿皮紋走向做長1.0cm的切口,常規切開皮膚,以蚊氏鉗鈍性分離皮下組織,男性提起精索,女性提起疝囊,然后在皮下環處解剖疝囊,暴露外環口出的精索,分離精索上疝囊至內環處行高位結扎、縫扎,切除疝囊。徹底止血后復位精索、,縫合皮膚,術畢。
1.3觀察內容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自助活動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對照組與觀察組療效比較 對照組術中出血量(7.2±1.1)ml、手術時間(20.7±2.8)h、自主活動時間(23.4±2.1)h、住院時間(7.8±1.4)d、;觀察組術中出血量(4.7±1.3)ml、手術時間(12.2±2.6)h、自主活動時間(14.2±1.7)h、住院時間(3.5±1.4)d。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
2.1對照組與觀察組并發癥比較 對照組出現腹脹1例,繼發性鞘膜積液2例,疝復發1例,觀察組無以上并發癥發生。對照組出現陰囊腫狀7例;觀察組出現陰囊腫狀2例,觀察組術后陰囊腫脹等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3討論
小兒疝氣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我國發病率高達1%~4%,男孩發病率略高于女孩[4]。小兒疝氣發生與小兒腹壁肌肉發育不完善有關,當小兒哭鬧、咳嗽、用力排便時,腹腔內壓力突然升高,出現腹股溝內側有柔軟的可復性腫物,平臥時消失。小兒疝氣雖不對年紀較小的小兒造成明顯影響,但隨著患兒年齡的增加,小兒活動量的增加,腫塊落入陰囊,可導致患兒活動、行走不便,甚至可發生嵌頓而危及生命。故臨床一經診斷為疝氣,應立即給予手術治療。
傳統手術方式需在腹股溝做平行于韌帶的切口,切口長度較大,對患兒創傷大且易破壞腹股溝管的正常結構,不利于患兒的康復。隨著微創設備、技術的不斷進步,微創收越來越多地運用至小兒疝氣的黎礎寧治療中[5]。通過做1cm的小切口,無需切口腹外斜肌腱膜,對小兒腹股溝管正常解剖結構不造成破壞,可在外環口將疝囊分離至內環,然后再行高位結扎。由于小兒組織、器官發育尚不完善,傳統手術在操作時易損傷輸精管、精索動靜脈。通過微創手術行疝囊高位結扎,避免了打開腹股溝管對正常解剖結構的破壞。本組在選擇切口時以手指從陰囊處向上觸摸外環口部位,在腹股溝中點內上方1cm做切口,既使外環暴露良好,又容易尋找疝囊,從而縮短手術時間。微創手術過程中,注意避免高危出現,從而促進患兒活動能力恢復,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傳統手術,術后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立平.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價值[J].吉林醫學,2013,34(6):1031.
[2]孫金春.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7):189-190.
[3]劉玉,夏立平,鄭武平,等.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效果比較[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9,15(1):52-53.
篇4
關鍵詞:小兒疝氣;手術治療;微創;臨床療效
小兒疝氣在小兒泌尿科中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小兒在胚胎時期,在腹股溝處會出現腹股鞘狀突,能夠對子宮圓韌帶起到固定作用,少數小兒出生之后由于鞘狀突沒完全關閉,造成腹腔內的網膜、小腸或者輸卵管等進入到鞘狀突中,形成疝氣[1] 。小兒疝氣的臨床治療方法中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是傳統的手術治療切口較大,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微創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現在對比觀察小兒疝氣患兒分別使用傳統手術治療和微創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在2011年03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36例小兒疝氣使用微創手術治療的患兒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患兒占24例,女患兒占12例,患兒的平均年齡為(4.5±7.6)歲,腹股溝直疝患兒占13例,腹股溝斜疝患兒占23例;把同時期給予傳統手術治療的36例小兒疝氣患兒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患兒占23例,女患兒占13例,患兒的平均年齡為(4.6±7.5)歲,腹股溝直疝患兒占11例,腹股溝斜疝患兒占25例。兩組小兒疝氣患兒在年齡和性別等基本資料上無顯著的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觀察兩組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
1.2方法
1.2.1 觀察組患兒給予微創手術治療,對患兒進行常規消毒、麻醉之后在皮橫紋的下橫行做長度為0.5~2cm的切口,把皮下組織切開,讓精索充分顯露出來之后縱向切開疝囊,游離分剝疝囊,使用絲線把疝囊的頸部進行結扎,術后完全止血之后把精索復位,把切口依次縫合之后關閉,術后使用抗生素常規給予抗感染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手術治療,對患兒進行常規消毒、麻醉之后在皮橫紋的下橫行做長度為2.5cm以上的切口,把皮下組織切開,讓精索充分顯露出來之后縱向切開疝囊,游離分剝疝囊,使用絲線把疝囊的頸部進行結扎,術后完全止血之后把精索復位,把切口依次縫合之后關閉,術后使用抗生素常規給予抗感染治療。
1.2.2 對兩組治療方法的手術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住院的時間進行對比觀察,并做好記錄。
1.2.3 選用軟件SPSS19.0對觀察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x2對計數數據進行檢驗,使用t檢驗計量數據,P
2、結果
觀察組患兒經過治療在手術之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住院的時間上明顯優于對照組患兒,存在的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小兒疝氣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主要是由于小兒腹壁肌肉的發育不堅強,小兒在咳嗽或者用力排便時會造成腹腔內的壓力增高,最常見的就是腹股溝斜疝。小兒疝氣在臨床上的癥狀通常表現為哭鬧、腹瀉、腹痛、嘔吐惡心、發燒以及厭食等,嚴重的情況會導致腸管壞死甚至死亡,對患兒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小兒疝氣在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但是傳統的手術方式切口較大,對患兒造成的創傷較大,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在臨床治療中受到限制[2]。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以其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以及并發癥少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效果顯著[3]。微創手術應用于治療小兒疝氣中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安全、可靠性[4]。通過上述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經過治療在手術之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住院的時間上明顯優于對照組患兒,存在的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陳.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在小兒疝氣治療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16(27):320-321.
[2] 于鵬,張瑩.微型腹腔鏡與傳統手術在治療小兒疝氣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 2011,12(09):243-244.
篇5
【關鍵詞】無張力疝修補術;腹股溝疝;復發率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093-02
腹股溝疝屬于臨床上較為多發的疾病,一般分為直疝與斜疝,其中斜疝比例更多,一般在腹外疝中占比75%至90%范圍,而在腹股溝疝中占比范圍在85%至95%的比例。一般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同時男性高發于女性。傳統的手術治療由于其組織的牽拉張力過大,因此導致術后并發癥和復發率較高,而無張力疝修補術可以有效的避免傳統手術弊端,提升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來自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接診的腹股溝疝80例成人患者,男性為48例,女性為32例;年齡范圍為25至69歲,平均年齡為(45.3±3.4)歲;病程時長為11至29年,平均時長為(11.4±1.6)年;其中復發者為15例,原發性為65例;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病程時長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疝修補術,觀察組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觀察組患者取仰臥位,在腹股溝韌帶中部上的2cm到恥骨結節做手術切口,同時平行與韌帶做5至6cm的斜切口。將疝囊做充分的暴露,將精索做游離。將皮膚、皮下組織及肌腱膜等做逐層的切開、游離,將腹橫筋膜與腹股溝韌帶、溝管、溝管后壁等做充分的暴露,手術中要做相關神經組織的保護,明確其位置做好避開處理。確定疝囊后做其壁切開,將疝囊游離到內環口的水平位置,做疝囊縫扎,而后做止血。將精索與腹外側斜肌腱膜游離后,在其上方與腹橫筋膜上放置疝平片,將開口對向精索內部,將補片做縫合。疝平片的外側緣與肌腱縫合,下緣與恥骨結節的腱膜做縫合。傳統手術直接將疝囊做暴露后將缺損部分做拉扯縫合,其他操作與觀察組相似。對術區做清理,如果沒有出血則進行逐層的關腹與皮膚縫合。術后要使用3至5天的抗生素,同時以流食開始,術后排氣后轉換為普食,術后3天可以下床活動,術后1-2周后做切口拆線。
1.3 評估觀察
評估觀察兩組患者手術住院時長、手術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等,以及術后疼痛發生率、并發癥和復發率。
1.4 統計學分析
將采集到的數據經由spss17.0統計學軟件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做檢驗,同時以p
2 結果
表1: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分組 手術出血量 下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長
觀察組(n=60) 26.3±9.1 6.7±1.3 4.6±1.4
對照組(n=60) 41.3±11.5 11.4±2.1 9.7±2.5
注:兩組對比,p
表2:兩組患者復發率、并發癥和疼痛情況上的對比
分組 復發率 并發癥發生率 疼痛發生率
觀察組(n=60) 2(3.33) 2(3.33) 6(10.00)
對照組(n=60) 8(13.33) 11(18.33) 19(31.66)
注:兩組對比,p
在復發率上,觀察組為3.33%,對照組為13.33%;并發癥發生率上,觀察組為3.33%,對照組為18.33%;在住院時長和手術出血量上,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具體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3 討論
腹股溝疝發病原因中,臨床資料顯示,長期從事重度的體力勞動為主,同時有長時間的吸煙史者人群會更容易導致疾病發生,相關因素會導致患者腹內壓升高,從而導致病發。而從兩一方面分析,該疾病的發生與膠原蛋白出現代謝功能異常有關。在成人患者中,由于腹直肌的1型膠原蛋白縮減,而3型膠原蛋白相對增多,同時兩者比例降低會導致腹橫筋膜出現缺損或者薄弱化傾向,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而吸煙者也會導致膠原蛋白1型減少而3型增多,出現的問題較為類似【1】。
傳統的手術方式,一般會出現分離的范圍大,同時做疝囊的高位結扎,縫合中由于組織的解剖結構有差異,因此會導致縫合存在過大的張力,一方面愈合更為困難,同時也會疼痛突出,復發率也因此更高,術后的恢復時間也更長。而隨著手術方式的不斷更新,手術材料的提升,運用高分子材料做無張力疝修補術可以有效的改善傳統手術的張力牽扯縫合問題,可以通過人工補片做腹壁的薄弱部分做修補,較好的維持了腹股溝區域內組織的解剖正常結構,縫合上也沒有張力牽扯,極大的降低了并發癥和復發率。同時相關操作還可以降低手術出血量,減少術后住院時間,可以得到更快速的恢復。術后疼痛因為張力小而降低,舒適度也有所提升。在操作中也需要格外留意補片置入情況,要觀察是否有排異情況,同時要做好止血,補片放置后要對其平整情況做觀察,是否有折疊狀況,避免出現死腔而引發積液積血所造成的患處感染問題【2-3】。本研究中,在復發率上,觀察組為3.33%,對照組為13.33%;并發癥發生率上,觀察組為3.33%,對照組為18.33%;在住院時長和手術出血量上,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可以充分說明成人疝氣通過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可以有效的降低復發率和并發癥,同時減少手術出血量和住院時長,是當前腹股溝疝推崇的手術治療方式。甚至隨著腹腔鏡手術技術的運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手術切口尺度,降低手術出血量,同時提升手術術野清晰度,提升手術速度,術后恢復也更快,舒適感更高,比開腹手術具有更高的手術優勢,此外,手術美觀度也更好。
參考文獻:
[1]陳建. 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成人疝氣的療效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24:100.
篇6
【關鍵詞】優質護理;疝氣手術患者;護理方法
疝氣是常見的疾病類型,其中腹股溝疝發病率高,且多發于老年人,不及時治療可對人們健康和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1]。本研究探討了優質護理用于疝氣手術患者的護理方法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收集2018年1月~2019年2月的48例疝氣手術患者,隨機分組,優質護理組年齡45~78歲,平均(58.91±2.45)歲。男18例,女6例。疝氣發病時間是1~4年,平均(2.56±1.21)年。常規護理組年齡45~76歲,平均(58.21±2.11)歲。男17例,女7例。疝氣發病時間是1~4年,平均(2.58±1.22)年。兩組基礎資料可比。
1.2方法
(1)常規護理組用常規護理方法。(2)優質護理組進行優質護理干預。①健康教育。通過一對一的交流,視頻教育,面對面的教育,分發知識手冊等方法,為疝氣手術患者介紹疾病知識,促進疝氣手術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并積極,耐心地解決疝氣手術患者的問題,提高患者依從性。②心理疏導。為了加強對疝手術患者的神經,焦慮和恐懼的處理,有必要通過交流了解疝手術患者的心理,并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疏導。積極鼓勵和安撫疝氣手術患者。負面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成功的病例介紹給疝氣手術患者,從而提高了疝氣手術患者的信心。③監測生命體征變化。監測術中進行疝氣手術的患者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等的變化,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報告醫生。④用藥護理。根據手術后醫生的指示,對接受疝氣手術的患者給予抗生素,解釋藥物作用的機理并合理控制輸液速度。⑤術后護理。術后飲食采用低鹽,低熱量,低膽固醇和富含粗纖維的食物,以鼓勵進行疝氣手術的患者少食多餐并保持大便通暢。對疝氣手術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術后護理,做好切口的包扎,保持切口的清潔干燥,防止感染的發生,并按醫生的指示服用抗生素[2]。還需要加強對患者術后的心理疏導,觀察患者是否焦慮,抑郁,耐心傾聽患者的不適,幫助患者及時緩解不適,并鼓勵患者積極接受術后康復護理并保持快樂的心情。
1.3指標
比較兩組疝氣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疝氣手術操作時間、手術失血、疝氣手術后恢復時間;護理前后負面情緒評分以及生理應激指標(包括SAS評分值、SDS評分值、血清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護理滿意度、疼痛VAS評分。1.4統計學方法spss25.0軟件統計,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疝氣手術并發癥發生率
優質護理組疝氣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其中,優質護理組的患者并發癥有1例,發病率是1(4.17),而常規護理組并發癥的例數是7,發生率是7(29.17)。2.2負面情緒評分以及生理應激指標(包括SAS評分值、SDS評分值、血清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護理前兩組負面情緒評分以及生理應激指標(包括SAS評分值、SDS評分值、血清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接近,P>0.05;護理后優質護理組負面情緒評分以及生理應激指標(包括SAS評分值、SDS評分值、血清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的降低程度更大,P<0.05。見表1。
2.3疝氣手術操作時間、手術失血、疝氣手術后恢復時間
優質護理組疝氣手術操作時間、手術失血、疝氣手術后恢復時間均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優質護理組疝氣手術操作時間、手術失血、疝氣手術后恢復時間分別是(64.21±2.2)min、(123.21±12.34)毫升以及(5.41±1.14)天。而常規護理組疝氣手術操作時間、手術失血、疝氣手術后恢復時間分別是(78.21±6.71)min、(167.68±15.21)mL以及(7.21±1.71)d。
2.4兩組的滿意度比較
優質護理組的滿意度是100%高于常規護理組的滿意度75%,P<0.05。
2.5疼痛VAS評分比較
常規護理組患者護理前疼痛VAS評分(6.21±1.22)分,護理后疼痛VAS評分(3.12±0.65)分;優質護理組患者護理前疼痛VAS評分(6.13±1.04)分,護理后疼痛VAS評分(1.04±0.21)分,優質護理組患者護理后的情況優于常規護理組患者護理后的情況(P<0.05)。
3討論
疝氣手術是常見的手術類型之一,手術可對機體造成創傷,多數患者可出現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開展,也可影響手術進程以及效果[3]。目前,疝氣手術的常規護理效果欠佳,對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較少。通過實施優質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可關注患者的身心狀態,并確保手術過程準備妥善,保障手術的順利開展,促使手術的時間縮短。術后通過用藥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加強情感支持和關懷,注重疼痛的緩解護理等,可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減輕其不適感。綜上所述,疝氣手術患者實施手術期間內優質護理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減輕生理應激,減少出血和并發癥,縮短手術操作和恢復的時間,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緩解疼痛。
參考文獻
[1]馬俊蘭.優質護理用于疝氣手術患者的護理效果[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9,8(04):196-197.
篇7
關鍵詞:高頻電刀;疝氣手術;愈合
[中圖分類號]R25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194-02
前言:高頻電刀也被稱為高頻手術器,它能在電極尖端發出頻率高電壓高的電流,在接觸人體皮膚時迅速加熱,快速凝固與分離肌體組織,完成切割和止血的任務,因此在疝氣手術中受到廣泛應用,不過它對切口愈合的影響是好是壞仍有爭議。本文選取88起手術實例,觀察術后切口愈合情況,研究得出高頻電刀對疝氣手術切口愈合的影響程度。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醫院收治的88例擬實施疝氣收拾患者為樣本群體,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兩組,一組為采用高頻電刀患者,共22例,男患14例,女患8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53.9±2.4)歲,皮下脂肪層1.8-3.5cm,直疝患者10例,腹股溝斜疝12例,以下稱為觀察組;一組為采用普通電刀患者,共66例,男患36例,女患30例,年齡37-65歲,平均年齡(54.9±4.2)歲,皮下脂肪層2.9-3.4cm,直疝患者34例,腹股溝斜疝32例,以下稱為對照組。手術均為同一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術者主刀,客觀情況基本一致,可以保證實驗客觀公平,數據可靠,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要杜絕以下情況出現:患有肝、腎功能障礙和心、肺功能異常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患有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嚴重系統疾病;有手術禁忌癥;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術前未接受檢查確診;未通知家屬或簽訂手術知情書。
1.2手術方法
觀察組:全部患者授硬膜外麻醉,由術者使用高頻電刀在開腹時切割皮下組織,并且隨時采用高頻電刀進行止血。
對照組:全部患者授硬膜外麻醉,由術者使用普通電刀在開腹時切割皮下組織,止血方式為絲線打結。
其余手術步驟一致,逐層分離及切開開腹壁各層組織,進行疝囊的高位分離直至內環口的位置,把疝囊回納入腹腔,將網塞的外瓣邊緣同疝環使用絲線進行
縫合,之后采用面積大小適宜的補片放置在精索后的腹股溝后壁,將腹股溝韌帶、腹內斜肌背層及腹直肌前鞘采用絲線縫合固定好,再由里向外逐層進行組織縫合,并嚴格進行無菌操作。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感染情況,以此研究切口愈合情況的差異。
1.3數據分析
采用數據分析軟件SPSS17.0對術后所觀察記錄的88患者的各項數據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
1.4評價標準
臨床中,許多因素會導致傷口感染,如醫療器械衛生不達標、術中處理不當、止血不當、術后護理不當、術者無菌觀念不強等等。傷后感染嚴重影響傷口愈合,這也是現在醫學界在研究解決的問題。對切口愈合有以下幾種評價標準:①甲級愈合。術后切口無異樣,愈合良好,沒有不良反應;②乙級愈合。術后切口略有異樣,愈合欠佳,有炎性反應、如紅腫、硬結、血腫、積液等但未化膿;③丙級愈合。術后切口化膿,愈合差,需切開引流。
脂肪液化目前沒有明確標準,一般臨床認為有以下表現者可診斷為切口脂肪液化:術后3-5d,切口出現多量黃色或粉紅色滲出液,病人無特殊不適,按壓切口皮下有較多滲液;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組織游離,滲液中混有大量脂肪滴;切口邊緣整齊,無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體溫、血常規正常;滲液涂片鏡檢見紅細胞和大量脂肪滴,標本連續3次送培養無細菌生長。
2.結果
觀察組:甲級愈合10例(愈合率45.45%),脂肪液化4例(發生率18.18%),切口感染7例(發生率31.82%),皮下出血1例(發生率4.55%);
對照組:甲級愈合60例(愈合率90.91%),脂肪液化1例(發生率1.52%),切口感染2例(發生率3.03%),皮下出血0例(發生率0)。
每項愈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結論
3.1數據結論
甲級愈合人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以看出運用高頻電刀患者的甲級愈合率顯著低于運用普通手術刀進行手術的患者,效果不佳;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皮下出血的發生率顯著高于運用普通手術刀進行手術的患者。總體來看,切口愈合程度低于傳統手術。
3.2疝氣病癥討論
疝氣,就是人體內某個臟器或組織離開正常位置,通過薄弱點、缺損或空隙進人另一部分的病癥,因為這些薄弱之處可能天生,也有可能是后天形成,常見的病因有腔隙內壓增高,先天性軀體薄弱,因此發病率很高。常見的疝有腹股溝斜疝、直疝、臍疝、手術復發疝、切口疝等,各自臨床表現不盡相同,同一部位的疝氣表現也有可能不一致,治療方式也有差異。
3.3高頻電刀為何阻礙切口愈合
高頻電刀頻率高,進行組織切割時產生電火花,過多使用可能加重組織損傷,拉低腹部手術切口感染最低值,使切口并發癥發生率增高,感染率增高,還有可能導致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及脂肪液化的發生。而且,影響切口的局部供血使得切口愈合延遲,并且更容易發生感染。
高頻電刀的高溫導致組織細胞的嚴重破壞,使脂肪細胞對熱能更加敏感,大
部分脂肪細胞組織遭到破壞,導致脂肪外溢,給細菌的生長制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使手術切口的感染率增加。脂肪厚度也有可能影響到高頻電刀的使用范圍,干擾切口的正常愈合,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高頻電刀并不能優化疝氣手術患者的康復進程,反而適得其反。應該嚴格控制其使用次數和適用范圍,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做適合的手術方式,發揮醫德,救死扶傷。
篇8
關鍵詞:綜合護理;常規護理;小兒疝氣;應用效果
小兒疝氣在普外科臨床上是較常見疾病類型,其是由于腹股溝處腹膜鞘狀突關閉不完全所致[1]。患兒在正常情況下一般無明顯癥狀表現,當患兒劇烈運動、哭鬧或大便干結時,可在腹股溝處出現突起腫物,當患兒平躺或手部按壓時即可消失。但當包塊無法回納時,則會引發患兒出現惡心、嘔吐、發熱、腹痛等癥狀[2]。為了探討小兒疝氣行手術治療過程中有效護理方法,本文選取小兒疝氣手術患兒58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綜合性護理干預,取得了比較滿意護理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4年10月小兒疝氣手術患兒116例,其中:男69例,女47例;年齡在0.5~11歲,平均年齡為(6.8±2.4)歲。將116例患兒按奇、偶數字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有患兒58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數據比較,差異顯示無顯著性(P>0.05),其相關資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①心理護理: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熱情接待,通過向患兒及家長講解疝氣發病機制、治療方法、術后易出現并發癥等情況,以消除其緊張、恐懼等負性情緒;②術后護理:⑴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因此,術中多采用全身麻醉方式,當患兒未清醒前,采用去枕平臥位,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預防誤吸發生;患兒清醒后,協助其取頭部高位,利于患兒呼吸功能的恢復;⑵術后合理給予患兒吸氧,以預防循環、呼吸衰竭發生;⑶仔細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切口出血、陰囊血腫等情況,若有異常立即匯報醫生,以便給予及時處理;⑷指導患兒采用健側位排尿方法,以預防切口感染發生。第五,遵醫囑給予患兒實施各項護理操作。
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綜合性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根據患兒不同心理特點,給予患兒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⑴對于學齡前患兒:該年齡段患兒較頑皮,并且以自我為中心者居多,對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兒一起做游戲、玩玩具,采用多鼓勵、多夸贊等形式,拉近與患兒間距離;⑵年齡較大患兒已經具有一定理解力與認知力,并且好奇心較強,對此護理人員應組織術后患兒與術前患兒一起讀漫畫書、做游戲等方式使其進行交流,游戲過程中護理人員引導性向患兒講解手術相關知識,以提高術前患兒對手術認知度,消失其恐懼、緊張心理,使之能夠較好配合手術治療;②術中護理:病房護理人員陪同患兒一同進入手術室,以安撫患兒情緒。在麻醉期間,護理人員陪伴在患兒身邊,通過撫摸、握手等方式給予患兒安慰與鼓勵,麻醉生效后,護理人員再回至病房中;③術后護理:⑴患兒手術完成后,盡量為患兒營建一個較安靜、舒適治療環境,減少燥音,讓患兒安靜休息;⑵疼痛是術后機體最為常見應激反應,分散患兒注意力,提高其機體痛閾值,當患兒疼痛感明顯時,根據醫囑給予患兒及時應用鎮靜劑或鎮痛劑,以避免患兒哭鬧,影響切口愈合;④飲食護理:患兒手術結束4h后,可給予患兒攝入少量溫開水,當其無嗆咳或嘔吐后,給予其進食適量流質食物,當患兒胃腸功能恢復后,逐漸過度至普食;指導患兒進食富含營養、易于消化食物,增加纖維素攝入量,預防大便干燥;⑤出院指導:患兒治療結束后,護理人員應告知家長:避免患兒劇烈活動,以防止切口裂開;多給予患兒進食新鮮蔬菜與水果,保持患兒大便通暢,避免因大便干燥而引發腹壓升高;注意保持切口處干燥與清潔,以預防感染發生。
1.3評價指標 ①按照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方法給予患兒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分[3],分值在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兒疼痛感越重;②觀察并統計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軟件對兩組數據行統計學分析,以(x±s)為計量資料表示方法,采用t檢驗;以百分率為計數資料表示方法,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兒術后疼痛評分相比較 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2.2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較 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小兒疝氣是小兒外科常見疾病之一,手術方法是治療該病癥有效手段,但因患兒年齡較小,多不能夠配合手術治療,因此,有效護理干預在患兒治療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4]。本次研究觀察組病例通過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拉近了患兒與護理人員間的距離,患兒與護理人員已經較熟悉并建立了良好關系,因此,極大地緩解了患兒負性情緒,使之能夠安靜配合臨床麻醉;通過疼痛護理干預,提高了患兒機體痛閾值,有效地緩解了患兒疼痛感,通過飲食護理,使患兒獲得了充足的營養支持,提高了機體免疫力,利于患兒機體快速恢復;通過出院指導,讓患兒家長清楚如何預防切口感染及疝氣復發,對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清.綜合護理干預在小兒疝氣手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5):253-253.
[2]韋桂雅.小兒疝氣的臨床護理進展[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15):595-596.
篇9
關鍵詞:圍手術期;小兒疝氣;綜合護理;護理效果
疝氣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在兒科的發病率較高[1]。小兒疝氣主要發生機制[2]為,患兒在哭鬧、噴嚏以及腹部肥胖的情況下,其體內組織偏移出原來的位置,進入人體屏障相對薄弱的部位。在臨床上,小兒疝氣治療方法主要為腹腔鏡手術,通常不需要進行修補就能使小兒疝氣得到根治。本文選取2010年以來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兒疝氣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綜合護理,并對其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以來入住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小兒疝氣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兒23例,患兒的年齡為6個月~12歲,平均年齡為(6.82±1.36)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兒24例,患兒的年齡為8個月~11歲,平均年齡為(6.57±1.42)歲。對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進行統計學對比,P>0.05,其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護理,對患兒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觀察,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告知醫生,對患兒進行對癥治療。
觀察組患兒進行綜合護理,具體可以分為術前護理、術中護理以及術后護理:①術前護理:手術前,護理人員應與患兒及其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為患兒及其家屬耐心講解關于疝氣的知識、治療和護理的注意事項,增強患兒及其家屬對手術治療的信心;②術中護理:在患兒進入手術室時,對患兒進行安撫,緩解患兒的緊張情緒,避免出現過度應激反應。在手術過程中,對患兒的體溫變化進行嚴密的觀察,如患兒體溫過低,應適度對患兒進行加溫;③術后護理:手術后,患兒因手術切口的原因可能會出現疼痛,護理人員應耐心對患兒進行安撫,疼痛劇烈時,可給予患兒鎮痛藥物進行止痛。對患兒的手術切口進行嚴密的觀察,如切口出血,應立即告知醫生進行及時的處理。指導患兒排尿時,應盡量偏向健側,避免傷口發生感染。患兒病房應進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潔,注意防寒保暖。對患兒的飲食進行指導,食用易消化的流食,避免攝入刺激性的食物。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兒的自主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觀察,并詳細記錄。手術后,對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并詳細記錄。自制調查問卷,對兩組患兒及其家屬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分值為1~100分,滿意分值為80~100分,比較滿意分值為60~80分,不滿意分值為60分以下。總滿意率=(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使用(x±s)表示,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使用[n(%)]表示。當P值
2 結果
2.1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自主下床活動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
2.2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為84%,觀察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為98%,觀察組患兒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小兒疝氣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主要是由患兒咳嗽用力過度、腹部脂肪層過厚、哭鬧以及噴嚏引起的[3]。小兒疝氣的主要臨床癥狀有四肢發冷、小腹疼痛,對患兒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需及時進行治療。在臨床上,治療小兒疝氣的方法以腹腔鏡手術為主,操作簡單,療效顯著,能夠對小兒疝氣進行徹底的根治[4]。小兒疝氣患兒由于其年齡小,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在圍手術期發生意外[5]。圍手術期綜合護理主要包括術前護理、術中護理以及術后護理,貫穿整個圍手術期,能夠有效規避手術風險,鞏固手術治療效果,降低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對患兒的康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在患兒的自主下床活動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圍手術期對疝氣患兒進行綜合護理干預,能夠加快患兒的恢復速度,減輕患兒的身心痛苦,有效降低手術后的并發癥,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紅.小兒疝氣手術前后綜合護理效果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3(5):379.
[2]謝沛含.小兒疝氣手術的護理配合[J].中國衛生產業,2014,12(26):97-99.
[3]王清.綜合護理干預在小兒疝氣手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5):253.
篇10
本研究主要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在小兒疝氣手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在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行小兒疝氣手術的患兒中隨機選擇60例,其中30例患兒在疝氣圍術期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另外30例給予常規護理,比較兩種護理方法的應用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臨床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在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行小兒疝氣手術的患兒中隨機選擇6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17例,年齡4.5歲~12歲,平均(6.22±1.73)歲;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4.6歲~12.2歲,平均(6.25±1.71)歲。60例患兒均行小兒疝氣手術治療,患兒監護人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兩組研究患兒的患病時間、性別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區別,據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生命體征監測以及基礎的心理護理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小兒疝氣圍術期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方法:術前:積極與患兒監護人溝通,給患兒監護人講解小兒疝氣手術的基礎知識以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使患兒監護人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患兒由于年齡較小,可能害怕治療,抗拒手術,甚至哭鬧不止,護理人員需聯合患兒監護人一起安撫患兒情緒,輕聲細語鼓勵患兒,千萬不可過激的強迫患兒進行治療,需慢慢引導患兒,使其心理放松,從而保證手術順利進行[1]。術中:術中麻醉時,患兒可能緊張恐懼,突然哭鬧掙扎,護理人員必須從旁安撫,引導患兒,麻醉前可輕言細語告知患兒麻醉時和麻醉后會出現的癥狀,使患兒對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提前有心理準備[2]。術中,主治醫師需盡量縮短手術時間,護理人員需隨時關注患兒生命體征。術后:小兒疝氣術后,患兒均有傷口疼痛的情況,護理人員需聯合患兒監護人從旁安慰,提高患兒耐痛能力,可播放患兒喜歡的視頻轉移患兒注意力,對于疼痛程度較高,難以承受的患兒可采取鎮痛藥物幫助緩解。另外術后需防止壓瘡以及口感染等常見并發癥,及時對皮膚進行清潔,保持傷口干凈,告知患兒排尿時,避開患側,定時幫助患兒翻動身體,防止長期臥床造成壓瘡[3]。
1.3 效果評價。顯效:無疼痛,離床時間在兩天以內,住院時間五天以內;有效:疼痛程度輕,離床時間在兩天~三天,住院時間五天~七天;無效:疼痛強烈,離床時間在三天以上,住院時間七天以上。
1.4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60例患兒疼痛程度、離床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所得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比較,以率(%)表示,若(P
2.結果
采取綜合護理的30例患兒,顯效7例(23.33%),有效21例(70%),無效2例(6.67%),總效果28例(93.33%),采取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兒顯效(3.33%),有效(50%),無效14例(46.67%),總效果(53.33%),=40.9058,p=0.0000,綜合護理的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
綜合護理的并發癥1例,傷口感染,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33%)明顯低于常規護理7例(23.33%),其中3例傷口感染,2例壓瘡,1例便秘。=17.3114,p=0.0000,綜合護理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
3.討論
小兒疝氣是臨床常見的小兒外科疾病,此病主要分為先天性腹股溝疝和臍疝兩種,一般一歲以上的小兒腹股溝疝難以自愈,臨床主要以手術方式對其進行治療,其效果明顯,但手術畢竟屬于創傷性治療方法,常規基礎的護理難以達到降低并發癥的效果,必須在圍術期配合全面的綜合護理,方可降低術后常見并發癥的發生率[4]。本研究在行小兒疝氣手術的患兒中隨機選擇60例,其中30例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另外30例患兒在疝氣圍術期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分別在術前、術中、術后進行全方位護理,術前給予患兒以及患兒監護人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使其配合手術治療;術中給予患兒心理護理以及生命體征監測護理,以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術后給予患兒并發癥護理,以達到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兒疼痛的目的。根據兩種不同護理方法所得結果數據可以看出:綜合護理不僅可以減輕患兒術后疼痛,減少并發癥發生率,還可以縮短患兒離床時間和住院時間,提高最終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樹鐵,汪業銘,李媛莉等.丹參多酚酸鹽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6,27(17):2402-2404.
[1]劉新慶.綜合護理干預在小兒疝氣手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6,22(10):104-105.
[2]王芳.綜合護理干預在小兒疝氣手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15):3069-3069,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