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瘺手術范文
時間:2023-04-07 08:55: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肛瘺手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舒適的改變 肛周瘙癢
肛周瘙癢與肛周炎癥、肛內容物脫出、分泌物刺激等因素有關。
預期目標 瘙癢減輕、消除。
護理措施
1.詢問及發現引起瘙癢的有關原因,及時處理,如局部應用止癢藥物。
2.囑病人避免接觸或食用致敏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局部避免濫用藥物。
3.囑病人選用寬松、柔軟的內褲,勤洗勤換,便紙應選用清潔柔軟吸水的衛生紙,以減輕摩擦刺激。
4.剪短病人指甲,囑病人不要用手搔刮皮膚,以免破潰后并發出血、感染。便后或睡前用高錳酸鉀溶液水坐浴,清洗,保持清潔干燥。
5.觀察病人睡眠情況,如瘙癢導致精神緊張、神經衰弱而影響睡眠時,可與醫生聯系,選用鎮靜催眠藥以保證睡眠。
重點評價
1.肛周瘙癢是否緩解和消失。
2.肛周炎癥有無減輕,分泌物有無減少。
(二)排便異常便秘
便秘與肛周膿腫、肛裂、痔、大便硬結等致排便疼痛有關。
預期目標
1.近期目標 排除大便,自感舒適。
2.沅期目標 去除便秘因素,按時排便。
護理措施
1.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結腸運動有一定的規律性,應用直立反射(晨起床后改變引起)和胃、結腸反射(餐后食物刺激胃引起),使結腸產生強蠕動,推動糞便下移進入直腸,引起排便反射。應加強衛生宣教,督促病人按時排便,不要忽視便意感,建立正常的排便習慣。
2.加強活動,如散步、深呼吸、打太極拳等。各種適當的文體活動及體力勞動都可促進胃腸蠕動,使腹肌、膈肌得到鍛煉,有助于排便順利進行。
3.合理調配飲食、囑病人多食纖維素,如綠色蔬菜、谷物、新鮮瓜果等。多飲開水,蜂蜜、黑芝麻、植物油也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可適當服用。
4.指導個人合理應用瀉藥或潤腸通便藥:
(1)掌握以調節飲食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原則,糾正單純依賴藥物的習慣。
(2)瀉藥中以性瀉劑較好,如甘油、液體石蠟等,可妨礙水分吸收,對腸壁和糞便起單純作用。
(3)灌腸劑中以開塞露及1、2、3溶液刺激性較小;可適當選用。肥皂水刺激性較大,有嚴重糞便嵌頓時才可用來灌腸,不宜經常使用。
(4)各種瀉藥應在睡前服用,晨起床后排便,符合正常生理排便時間,有利于糾正排便失調,同時用藥量也可減少。 轉貼于
重點評價
1.能否建立正常的排便習慣。
2.能否掌握合理應用瀉藥或潤腸通便藥。
(三)潛在并發癥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與手術創傷、出血、腸道菌種復雜、缺乏白護知識有關。
預期目標 術后無感染,無白細胞升高,疼痛逐步減輕,切口一期愈合。
護理措施
1.術前3 d服磺胺類藥,如酞磺噻唑片1.0 g或新霉素1.0 g,每日4次,抑制腸內細菌減少感染。
2.術前1 d控制飲食,中午進軟食,晚上進流食,防止積聚大便太多。
3.術后觀察傷口有無滲血、出血、注意生命體征的變化。
4.術后第1日起服10%顛茄酊10 ml,每日3次;術后3 d內盡量不排便,減輕手術切口疼痛,有利愈合;術后第3日開始每晚服用石蠟油30 ml,軟化大便。
5.術后2-3 d內進流質飲食,然后改用無渣或少渣飲食,可多進豆腐、粉皮、粉絲、土豆泥、蔬菜泥等,烹調時多用蒸、水煮、燜煨等方法,同時適當增加果子汁或菜湯,以補充維生素C。
6.每日坐浴2次,坐浴后更換敷料,坐浴溶液用1:5 000高錳酸鉀,每次便后亦需坐浴和更換敷料,坐浴水溫43~46℃為宜,時間為20—30 min。坐浴盆應較大而深,能盛放3 000 ml溶液。要配備高度適宜之坐浴盆,方便病人坐浴。
重點評價
1.肛周切口有無滲血、出血和炎癥反應。
2.有無發熱和白細胞增高。
參 考 文 獻
[1]張東銘,王玉成.盆底與病學.貴陽: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54.
[2]郭艷.肛瘺患者實施手術后的臨床護理體會《中國實用醫藥》 2010年15期.
篇2
我丈夫患肛瘺半年了,因恐懼遲遲不肯手術,請問哪里有好的藥物療法或者創傷小、痛苦少的手術治療?
上海劉 玲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曹永清:一般地說,肛瘺沒有自愈的可能,藥物治療也僅可控制和緩解癥狀,目前國內外均采用手術方法治療肛瘺。我科根據多年經驗,研制了以線代刀、線刀結合的“拖線療法”和“線管引流法”治療多種肛瘺,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同時可保護的自身功能等特點。這是一種安全、有效、極具中醫特色的微創新技術,不僅患者疼痛感較常規手術大大降低,而且2~3周即可恢復正常。
門診時間:周二下午
血黏度高要不要治
我最近體檢發現血黏度明顯增高,其他一切正常,也無異常感覺。請問要不要治療?
無錫劉成發
無錫第一零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張紹良:血黏度增高的臨床類型很多,如果沒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病史,可能屬于高壓積型。這類血黏度增高是由于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過多,使血液變得黏稠,進而導致血流緩慢所致,可采用血液稀釋法進行治療。長期血流緩慢,組織和器官的血液供應不足,可引起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即便沒有癥狀,也需要積極治療。
門診時間:周三上午
患冠心病,哪里拔牙安全
我患有冠心病、高血壓,曾發生過心梗,最近因牙周炎要拔牙,請問是去牙防所還是綜合醫院口腔科拔牙好?
上海李學兵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口腔科教授趙云富:一般地說,心臟病合并高血壓者,如果血壓高于180/110毫米汞柱,應先控制高血壓后再考慮拔牙。有近期心肌梗死病史、頻繁心絞痛者,禁止拔牙。心梗經治療好轉已6個月以上,臨床癥狀及心電圖變化皆已穩定,可在密切監護下拔牙。如此,建議你到設有心臟病(高血壓)拔牙門診的綜合醫院,先做一次全面檢查,再考慮拔牙。我院開設此門診已20多年,拔牙時有心內科醫生全程配合,以心電監護儀監視心電及血壓等變化,并備有常用的降壓及擴張冠狀動脈藥物,可確保安全。
門診時間:周二下午
單純舒張壓高要緊嗎
我血壓中的收縮壓很正常,而舒張壓升高,兩者差值很小(僅20毫米汞柱左右),這樣是不是很危險?
上海王 萍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高血壓科教授陳紹行:單純舒張壓升高,并不意味病情較重,多見于中年人的高血壓早期,不必過分緊張。中年人心臟收縮力強,動脈彈性尚好,因此高血壓常表現為舒張壓升高,而收縮壓尚未殃及。發現單純舒張壓升高后,首先應在接下來的幾天內監測血壓,若結果相似,則可確定得了高血壓;其次,要去正規醫院就診,明確病因或了解有無合并疾病,然后遵醫囑每日服用適當的降壓藥物,定期測量血壓,使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內即可。應該明確的是,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升高,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因此都要積極治療。
門診時間:周五下午
哪里可做兒童肝移植
我女兒患先天性膽道閉鎖,手術效果不好,現1周歲,肝功能惡化,當地醫生說只有肝移植可救。請問哪里可做兒童肝移植?
安徽陸雅麗
篇3
關鍵詞:高位肛瘺掛線術;圍手術期護理
在對高位肛瘺掛線術患者進行相關護理時應給予一定關注,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療效[1]。本文就此對高位肛瘺掛線術的圍手術期護理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的高位肛瘺掛線術患者150例,在患者知情且同意的情況下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有75例高位肛瘺掛線術患者,其年齡段在20~65歲,平均年齡為(45.5±3.4)歲,病程在3個月~20年,平均病程為(3.4±0.4)年,其中男性56例,占74.67%,女性19例,占25.33%。觀察組中有75例高位肛瘺掛線術患者,其年齡段在20~67歲,平均年齡為(45.7±3.1)歲,病程在3個月~18年,平均病程為(3.7±0.6)年,其中男性53例,占70.67%,女性22例,占29.33%。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沒有顯著性差異,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所選的患者進行相應的圍手術期護理,其中對對照組中的高位肛瘺掛線術患者采取常規的圍手術期護理,即對患者進行常規的疼痛護理、換藥護理、心理護理以及排尿護理等;而對觀察組中的患者在采取常規的圍手術期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對兩組患者對于護理滿意程度以及臨床改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統計學分析 將結果輸入SPSS 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結果對比采取t檢驗;結果采用例數(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由表一中的數據資料可以得知,相對于對照組,觀察組中的高位肛瘺掛線術患者對于護理滿意程度更高,排便疼痛情況更少,痊愈例數更多,臨床療效更好,P
3討論
肛瘺作為直腸周圍膿腫破潰的后遺癥,其對于患者的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對高位肛瘺掛線術患者進行圍手術期護理時應給予一定的重視,并且給予積極的護理。而在對患者進行疾病治療時,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情況[2]。由本次實驗所得數據可知,相對于對照組,觀察組中的高位肛瘺掛線術患者對于護理滿意程度更高,排便疼痛情況更少,痊愈例數更多,臨床療效更好,P
在對高位肛瘺掛線術患者進行相關護理時,①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一定的心理護理。由于患者術前易出現焦慮、恐懼等負性因素從而影響患者的手術治療,相關的醫護人員應積極的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指導,使患者能夠以較好的心態進行疾病治療[3]。另一方面,應指導患者選擇清淡的飲食,從而保持其大便通暢。在患者手術結束后,取患者的為側臥位,用手壓迫其局部15 min防止其創面出血,且術后應禁食,在患者排便后恢復飲食[4]。②對患者的創面進行護理,應保持其的局部清潔,堅持每日用中藥洗劑坐浴,并且及時的更換敷料。同時使用紅外線或微波理療儀照射患者的局部1次/d,積極的保持其周圍皮膚的清潔。③相關的醫護人員應積極的對患者的切口引流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控制患者出現感染情況,根據患者的傷口愈合情況進行剩余瘺管的切開。④根據患者瘺管的深度調節所填塞的凡士林紗布,患者的傷口愈合時應對患者的有無狹窄情況進行檢查,從而及時的進行擴肛。⑤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若有需要可給予相關藥物服用。⑥患者在出院后應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控制飲食從而保持排便正常[5]。
綜上,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以及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程度,值得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肖紅霞.高位肛瘺掛線引流分次切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z1):67.
[2]王朝暉,易小英.高位肛瘺掛線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08,10(1):73-74.
[3]王芳.切開掛線術治療高位肛瘺48例護理體會[J].山東醫藥,2004,44(32):31.
篇4
高位復雜性肛瘺,是指內口位置高,主、支管道縱橫交錯,彎曲通連,圍繞半周或全周;還可重疊幾層,呈潛行蜂窩狀管道。高位復雜性肛瘺是肛腸外科臨床較難處理的疾病之一,因錯綜復雜,致使治療存在許多問題,復發率高,術后出現的并發癥、后遺癥亦較多。祖國醫學對其治療有較多記載,《外科大成·痔漏附余》中說:“有漏者插以藥釘,通腸者掛以藥線……凡用掛線孔多者,應先汾一孔,隔日再汾一孔,如線落口開者撒生肌散。”目前,外科手術是高位復雜性肛瘺最主要的治愈性措施,臨床上手術方式繁多,眾說紛紜,本文力圖擬出最基本的手術原則和方式。
1 手術治療原則
1.1 找到內口并徹底處理:肛瘺有原發性內口、瘺管、支管和繼發性外口。內口即感染源的入口,多在肛竇內及其附近,后正中線的兩側多見,但也可在直腸下部或肛管的任何部位。切除內口則去除腸內污物進入瘺管的必經孔道,杜絕腸內感染源繼續污染的機會,在高位復雜性肛瘺的治療中,內口的清除與否和治療成敗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如內口不切除,肛瘺不易治愈,愈后也易復發。
1.2 瘺管管腔及頂端充分引流:高位復雜性肛瘺瘺管管腔的探查,尤其是支管的探查較為困難,清除主支管道的盲腔是手術提高療效的重要環節,部分高位肛瘺,由于位置較深,管腔變窄,其主管頂端盲腔隱蔽,術中未能發現,往往在愈合后期又有分泌物排出,所以手術時要特別注意對側有否支管存在。手術中處理瘺管管腔及頂端的實質是如何獲得合理外科創面,消除死腔,去除腐敗組織,使引流更為通暢,以利愈合。
1.3 正確處理瘺管與括約肌和肛管直腸環的關系[1]:高位復雜性肛瘺因其管腔延展范圍較大,牽涉的肌肉數量較多,有時難以處理。由于肛管外括約肌在節制功能中起主要作用,在治療高位肛瘺時,應盡量保護外括約肌,以防失禁。掛線療法是中醫學治療肛瘺的傳統方法之一,其以線代刀,使括約肌在線或橡皮筋的捆扎勒割作用下慢慢分離,較為理想地解決了高位肛瘺手術中切斷括約肌造成的失禁問題。高位肛瘺術后節制功能中,內外括約肌及直腸環的作用及如何保護、修復,值得進一步探討。
2 手術治療常用術式
2.1 切開術:高位復雜性肛瘺手術中哪些組織可以切、哪些組織不可以切,都是值得去考慮的。Hass認為外括約肌深部有聯合縱肌纖維鞘,形成一個主體肌纖維網絡。如果單獨切開外括約肌深部,一般不會造成失禁,因為該網絡不至于使外括約肌纖維完全分開回縮。恥骨直腸肌是肛直環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往認為恥骨直腸肌內無聯合縱肌纖維鞘,因此切斷恥骨直腸肌會導致失禁,但近年來臨床實踐證實,單純切斷恥骨直腸肌并不一定導致失禁,切斷的前提是肛直環必須已機化的病理基礎。在作高位肛瘺切開時,檢查到肛瘺內口附近及括約肌部分纖維硬化,肛直環周圍組織慢性炎癥粘連固定,方可行切開術,不會引起失禁。其原理是高位肛瘺由于反復發作,長期炎癥刺激,引起內口附近括約肌產生炎性反應,而致局部纖維化,組織硬變機化,故此括約肌切斷后,由于獲得了與周圍組織附著固定支點,不會引發排便失禁。有時術后有短暫溢氣漏糞不全失禁,乃是由于疤痕缺損所致閉鎖不全所致,隨著瘺道壁肉芽增生填充不全失禁會得以改善和好轉,或者術時采用帶蒂肌襻填充也可避免此種現象發生。
2.2 曠置術:曠置術建立在內口原發病灶的徹底清除,被曠置的瘺道,竇腔擴創充分獲得良好引流的基礎之上。曠置術可應用于部分主管曠置、主管截根支管曠置。在上述前提下,高位復雜性肛瘺就能治愈,遺留下來的殘管,因已充分引流,又根據肛管直腸動力學因素,該處屬于非高壓區域,已無感染機會,殘管與竇腔經過正確換藥將逐漸實質化(機化、肉芽組織增生),無須擔心會向壞的方向發展,即保留瘺管反而會提高成功率。
轉貼于
2.3 掛線術:掛線術是祖國醫學治療肛瘺的一種方法,明代《古今醫統大全》記載:“上用草探一孔,引線系腸外,墜鉛垂懸,取速效。藥線日下,腸肌隨長,僻處即補,水逐線流,未穿瘡孔,鵝管內消” 。掛線具有切割、引流、刺激、標志四種功能。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掛線種類和方法有低切高掛、開窗留橋分段掛線、高位肛瘺頂端掛線。根據病變需要,可分別采用一期緊線(病程長、肛直環已機化、膿腔不大),延緩緊線(病程短、肛直環機化不明顯、膿腫大),或掛浮線(長瘺支管、分段掛線、引流、刺激生長)等多種方法。如何合理地應用掛線術,有幾個問題應得到重視[2]:(1)掛線術的選擇應指征明確。由于現代解剖學,肛瘺切除的廣泛開展,術中處理病變較徹底,對肌肉的保護亦十分明確,對內口的尋找及處理亦更準確,再加上對肛直腸環的功能和作用認識的深入,因此既往被認為非掛線不可的病例,均可以行直接切開處理。只有對那些病變十分復雜,瘺道完全穿過肛直腸環或其大部的病例才施行掛線術。高位肛瘺的掛線范圍僅選擇在瘺道經肛管直腸環范圍或非全程掛線,后期切開掛線部。(2)掛線組織應少,不宜大束掛線,這要求術中應盡量可能敞開病灶,只對肌肉組織部分行掛線處理,從而使掛線的目的更加明確,同時亦可避免單純掛線容易遺漏支管、殘腔等問題。(3)合理地選用切開掛線和引流掛線,根據治療目的,掛線原理不同,選用不同的掛線方法。對以防止失禁為目的的掛線,應術中立即緊線,從而達到慢性切割的目的。而對合并有難以處理的殘腔及內口較大時,應選用引流掛線,術中不應立即緊線,術后換藥、沖洗、引流,從而達到刺激內口周圍及殘腔去腐生肌,然后再緊線切開。(4)對大束組織,可采用分組掛線或雙掛線,分組掛線可解決大束組織掛線切割不完全,需要再次緊線的問題。對有兩處需同時切開掛線者,可先一處緊線,另一先掛浮線,待第一處緊線切開后,再緊浮線,這樣可以避免二次手術或一次手術可能帶來的問題。
2.4 一期縫合術:主要用于長彎型蹄鐵的支管部分,目的是為了加速愈合,縮短療程,減輕畸形的發生。成功的關鍵是:控制感染,妥善處理原發病灶及主管;建立良好的健康的新鮮創面,所縫創面應呈鍥形切口;消除死腔,正確的縫合技巧,一般采用U形或8字形縫合,必要時可置皮片引流。
3 討 論
高位復雜性肛瘺的治療仍是當今肛腸外科的難題之一,如治療不當,可能給患者帶來如畸形、狹窄、遷延不愈、反復發作、甚至失禁等嚴重并發癥[3]。其手術治療常常采用綜合方法,臨床上常常采取切開掛線[4],曠置掛線[5],開窗引流、腔內置管沖洗、掛線療法[6],部分縫合[7]等綜合方法。雖然手術方式繁多,眾說紛紜,但只要掌握原則和最基本的手術方式,就能在高位復雜性肛瘺手術治療的過程中靈活選擇方式。筆者認為高位復雜性肛瘺治療成功的關鍵在于:在保證功能的基礎上清創,引流一定要充分。
參考文獻
1 姜春英,史學文,管仲安.高位肛瘺的手術治療.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3,9(2):148149.
2 李省吾.高位復雜性肛瘺的診治現狀與進展.浙江臨床醫學,2003,5(12): 881.
3 陳關興.改道截根術治療復雜性肛瘺198例報告.大腸外科雜志,1998,4(3):96.
4 周來法,林 琳,郭知學.258例高位肛瘺切開掛線療法治療的體會. 大腸病外科雜志,2003, 9(4):268269.
5 韓震輝.梁林江曠置掛線治療高位肛瘺的臨床研究. 遼寧中醫學院學報 ,2001,3(2):8788.
6 姜永前,趙宏智. 開窗引流,腔內置管沖洗,掛線療法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30例臨床觀察 黑龍江醫藥科學,2003,26(5):5657.
篇5
【關鍵詞】心理干預;肛瘺
肛瘺是肛管或直腸與會陰皮膚相通的慢性感染性管道,多見于男性青壯年,發病率占肛腸疾病的25%-30%左右[1-2],其中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約占5%-10%。對于高危復雜性肛瘺患者,由于手術未能找到瘺口及術者經驗等原因,可能存在4%-10%的復發率,需要多次手術治療。多次手術患者對手術產生的焦慮、緊張、恐懼心理尤為明顯。肛瘺患者對手術產生的焦慮、緊張、恐懼心理可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3]。心理干預可降低肛瘺患者抑郁和焦慮心理的發生率,是避免肛瘺患者產生不穩定心理的重要方法[4]。因此,為探討心理干預手段對多次肛瘺手術患者術后的影響,對31例多次肛瘺手術患者術后的治療狀況進行了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入住普外科的31例患者測評對象。入組標準:①行2次或多次肛瘺手術病人,病程大于半年;②年齡16歲;③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④既往和目前無精神疾病。干預組16例,女6例,男10例;非干預組15例,女6例,男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基本均衡(P>0.05)。
1.2方法
1.2.1術后隨訪2個月,測查工具①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各包括20項題目,分別用以評定受試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SAS、SDS粗分乘以1.25為標準分。癥狀嚴重程度SAS、SDS各按1-4級評分;干預評定標準:①無效:療程結束時患者抑郁、焦慮狀態無改變,飲食、排便狀態不穩定,肛瘺切口康復較慢;②有效:療程結束時患者抑郁、焦慮好轉,患者飲食、排便狀態較穩定,切口愈合良好;③顯效:療程結束時患者抑郁、焦慮消失,患者飲食、排便狀態恢復到正常,切口愈合很滿意;總有效=顯效+有效。
1.2.2測查方法對參與合作的人員進行培訓。將符合條件的肛瘺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非干預組。在入組前,對兩組患者采用腫瘤患者一般情況調查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測查。非干預組行常規治療,干預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2月療程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SAS、SDS量表測查,并對干預效果進行評定。
1.2.3心理干預實施①征得干預組患者及家屬的同意,講明干預的目的,建立良好醫患關系,使之積極配合;②由研究人員帶領患者做放松和意象想象訓練,每周進行2次,訓練方式采用個別和集體相結合,保證每個干預組患者掌握該方法的要領,并囑患者自己每天練習1-2次;③帶領患者每周進行2次團體治療,對家屬的團體活動每周進行1次。
1.3統計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后有效率比較見表1。
3討論
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指出,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跟心理及社會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5]。肛瘺是肛腸科的常見病,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與工作,在圍手術期進行有效的護理,是提高患者恢復效果的途徑之一[6]。復雜性肛瘺是指有2個或2個以上內口或外口,有2條以上瘺管或有支管、盲管。復雜性肛瘺很難用一種手術方式完成,往往需要切開、掛線等多種治療措施,再加上其手術位置的特殊性導致患者在術后恢復期間依然承受著很大的精神和身體上的壓力。尤其是多次手術的病人,由于害怕失敗或病程過長,術后患者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多次手術肛瘺患者心理干預后,干預組SAS、SDS的評分均低于非干預組。表明經過系統的心理干預,多次手術肛瘺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心境狀況明顯改善。同時本研究中實驗組總有效率93.75%(包括顯效和有效)均優于對照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肛瘺是肛腸科的常見病,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與工作。尤其是復雜肛瘺多次手術后病人,痔瘺術后并發癥增加病人的痛苦,延緩傷口愈合,損害病人的身心健康。心理干預可降低多次手術肛瘺患者抑郁和焦慮心理的發生率,是避免肛瘺患者產生不穩定心理的重要方法,也與多次手術肛瘺患者總體療效密切相關,有利于肛瘺病人的術后康復。
參考文獻
[1]張,張菊英.肛瘺圍手術期患者的舒適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23):5708-5709.
[2]尹霞,裴玉洋,裴玉芹.肛瘺術前術后護理體會.光明中醫,2006(10):71.
[3]張文英.肛瘺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醫藥世界,2009(10):650-651.
[4]Le BAG,Carpentier E,Boscq M,Lardy H,Sirinelli D.[Imaging of anorectal malformations in the neonatal period].J Radiol,2010,91(4):475-83.
篇6
2002年6月-2005年6月,筆者對49例肛瘺所致頑固性肛周濕疹患者采用手術聯合雞屎藤洗方坐浴治療,獲得滿意的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36例均為本院皮膚科、肛腸外科的門診或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同時符合肛瘺[1]和肛周濕疹[2]的診斷標準。其中男85例,女51例;年齡16~58歲,平均41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21年,平均7年;單純肛瘺并肛周濕疹41例,復雜肛瘺并肛周濕疹95例。所有病例均無肝、腎功能不全;無其它嚴重的系統性疾病,無其它感染性疾病及手術禁忌癥。孕婦不在觀察之列。隨機分為3組。3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肛瘺及肛周濕疹皮損的嚴重程度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聯合組
①手術治療:用改良開放術[3]治療肛瘺。②藥物治療:以雞屎藤洗方(雞屎藤80 g,救必應30 g,甘草30 g,苦參30 g)加水3 000 mL先浸泡30 min,燒開后再文火煎30 min,待溫取藥液坐浴20 min,2次/d,手術傷口愈合再進行。1個療程15 d。
1.2.2 手術組
手術治療方法同上,但不進行藥物治療。
1.2.3 藥物組
藥物治療方法及療程同上,不進行手術治療。
1.3 觀察項目與方法
①近期療效:療程結束時即觀察并記錄療效;②遠期療效:療程結束后3個月時隨訪追蹤觀察并記錄遠期效果。
1.4 療效標準
痊愈:皮損全部消退,皮膚恢復正常,無復發皮疹,自覺癥狀消失;顯效:皮損消退60%以上,皮膚大部分恢復正常,無復發皮疹,自覺癥狀明顯好轉;進步:皮損消退30%~60%,有復發皮疹,有較明顯的瘙癢;無效:皮損消退少于30%或無消退,復發皮疹較多,皮膚瘙癢無好轉或加重。有效率以痊愈加顯效計。
1.5 統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用χ2檢驗。
2 結果
近期療效:聯合組有效率與手術組比較,χ2=32.79,P
3 討論
肛瘺引起的肛周濕疹具有病程長、瘙癢難忍、頑固難治、容易復發、易并發局部皮膚感染的特點,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正常周圍皮膚表面偏酸性(pH值5.5~7.0)[4],肛瘺可以引起松弛即閉合不良,導致堿性黏液外溢,長期侵蝕,破壞了皮膚正常堿緩沖能力,造成周圍皮膚黏膜過敏,形成肛周濕疹;另外,通過瘺管外溢的分泌物長期侵蝕肛周皮膚,也會引起局部皮膚的過敏反應而致肛周濕疹。所以,臨床上單純藥物治療該病雖有暫時的效果,但容易復發,遠期療效不佳;而單用手術治療肛瘺而不采用藥物治療,則肛周濕疹不易好轉或痊愈。手術聯合藥物治療方法中,手術去除引起肛周濕疹——肛瘺這個根本病因,避免了分泌物對肛周皮膚的長期刺激;再結合外用藥物治療,就可徹底治愈肛瘺所致的頑固性肛周濕疹。中藥煎液坐浴熏洗患處,能刺激處血管和神經,使部血管擴張,從而促進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5],達到治病目的。雞屎藤洗方中雞矢藤有止痛、除濕、解毒之功效,甘草具有很強的抗炎、抗過敏作用;還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治療變態反應性疾病。救必應具清熱涼血、消炎、祛濕等功效,民間常用之煎水治療陰囊濕疹、痱子、痤瘡等。苦參清熱燥濕,可用于濕疹。本觀察結果表明,聯合組治療肛瘺所致頑固性肛周濕疹的近期療效及遠期療效明顯優于藥物組及手術組,療效確實,治愈率高。
【參考文獻】
[1] 安阿胡.肛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33-236.
[2] 趙 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05-607.
[3] 劉征云.改良開放術治療高位肛瘺——附38例報告[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3):237-238.
篇7
黑龍江哈爾濱市中醫醫院肛腸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76
[摘要] 目的 研究高位復雜肛瘺使用不同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方法 臨床納入80例該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間收治的高位復雜肛瘺患者,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兩組各40例。其中40例患者使用外切內掛膠管引流術進行治療作為觀察組,另40例患者使用切開掛線術進行治療作為對照組。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100%,復發率僅為2.5%,遠好于對照組的95%、15%,P<0.05;而術后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及住院費用,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外切內掛膠管引流術治療高位復雜肛瘺效果顯著,預后良好,術后復發率低,且費用較低,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
關鍵詞 ] 高位復雜肛瘺;不同手術;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57.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4(c)-0035-02
[作者簡介] 那云朗(1976.3-),滿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研究生,副主任醫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肛腸科臨床。
肛瘺是肛腸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生率高,多數屬于隱窩腺源性肛瘺。其是由內口、瘺管、外口三部分構成,治療較為復雜,傷口難以愈合,復發率較高[1]。而高位復雜肛瘺是指病變部位較高,有兩個以上外口與內口、瘺管相連,并可能伴有支管及空腔的肛瘺,治療更加困難,是醫學界的一個難題[2-3]。近些年來對肛瘺的治療方法較多,該研究隨機選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間該院收治的80例高位復雜肛瘺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外切內掛膠管引流術與切開掛線術對高位復雜肛瘺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隨機選取的80例研究對象均為該院收治的高位復雜肛瘺患者,所有患者經檢查和診斷符合高位復雜肛瘺診斷標準[4]。患者均自愿參加該次研究并簽字同意。納入標準:①肛瘺管數在兩個以上;②兩個以上管道與內相連;③內口明確,非特異性感染患者等。按隨機抽樣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在22~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1±4.2)歲。病程在1~12年之間,平均病程為(4.2±1.6)年。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在21~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9±1.5)年。病程在1~10年之間,平均病程為(4.1±1.3)年。排除標準:①部有手術史或外傷史的患者;②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③有其他嚴重疾病對研究有影響的患者等。兩組患者上述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觀察組患者使用外切內掛膠管引流術進行治療術前絕對禁食,行結腸水療做腸道準備。術中用探針和食指明確內口位置以及管道數目,使用探針貫穿內口并在內口對應的肛緣處做人造外口,約3 cm左右長度。使用另一探針與原探針在主管道會合并在同一內口探出。對齒線以下主管道進行切開處理,齒線以上主管道使用橡皮筋系于探針尾部并拉出肛外進行結扎。以支管外口為中心做切口,與呈放射狀,切除外口增生組織擴大外口,清除支管內壞死組織并用膠管結扎主支管與支管見的切口。對于支管較長者可在支管中部做放射狀切口。
對照組患者使用切開掛線術進行治療,手術過程中人造外口與上述方法相同,不同處在于探針與內口拉出肛外,將通過內外括約肌及低位管道做放射狀切口,對外口周圍增生及壞死組織進行切除,使用橡皮筋結扎高位管道,切除其余管道。
兩組患者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輸液治療,注意保障營養,及時換藥等。
1.3 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住院及費用情況、治療情況,術后半年隨訪觀察并發癥及復況。根據治療標準[5],顯效:治療后肛瘺相關癥狀消失,創面及肛瘺內外口閉合;有效:治療后肛瘺相關癥狀有所改善,創面及肛瘺內外口未完全閉合;無效:治療后肛瘺相關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情況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住院及費用情況
觀察組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隨訪情況
隨訪發現,觀察組無感染、排泄異常等情況,復發率為2.5%(1/40);對照組無感染、排泄異常等情況,復發率為15%(6/40)。兩組復發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785,P<0.05)。
3 討論
高位復雜肛瘺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肛瘺,治療困難,易復發。近些年,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多,高位復雜肛瘺的發生率也逐年上漲。在臨床上對于肛瘺的治療常使用切開掛線術進行治療。而高位復雜肛瘺由于其病變位置高,管道多且復雜,常伴有支管及空腔,導致切除困難,術后復發率高[6-7]。如何治療高位復雜肛瘺成為專家學者們研究的重點。
近年來隨著肛腸外科的不斷進步,人們發現肛瘺手術的關鍵在于尋找內口以及清除瘺管,保證切口處引流通暢,防止切口感染,避免傷及括約肌。在袁亮等[8]人的研究中發現,外切內掛式手術對患者直腸環有較好的保護效果,避免了括約肌的損傷。而手術中使用膠管進行引流較為安全有效,明顯降低了術后的感染情況。而對空腔及瘺管的清除是手術效果的良好保證。該研究中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100%,術后復發率僅為2.5%,遠高于對照組的95%、15%,P<0.05;且觀察組術后患者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費用也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外切內掛膠管引流術可更好的清除支管內的壞死組織,保持切口引流通暢,利于切口愈合,不易造成感染,術后恢復好,與袁亮等[8]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外切內掛膠管引流術治療高位復雜肛瘺效果顯著,預后良好,術后復發率低,且費用較低,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
參考文獻]
[1] 吳祚輝,孔令韜.高位復雜肛瘺緊線時機的臨床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3,7(11):134.
[2] 喻登明,李康平,張祿芳,等.不同手術方法治療高位復雜肛瘺的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0):19-23.
[3] 張玉茹,李非,劉連成,等.肛瘺術后復發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3,21(8):623-625.
[4] 唐迎春,董曉妮,何佳,等.高位掛浮線加多孔引流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1(3):382-383.
[5] 蒙彥軍.高位復雜性括約肌間肛瘺低位切開高位擴創引流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8):104-105.
[6] 張少軍,楊巍,應光耀,等.低位掛線高位擴創引流術治療高位肛瘺的臨床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3):249-289.
[7] 鄒世鎮,王煒.高位肛瘺的手術治療進展[J].結直腸外科,2014,14(4):279-282.
篇8
關鍵詞:結腸手術;結直腸瘺;臨床診療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130-01
在臨床領域中,結直腸瘺在是腹部外科術后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該并發癥的發病率較高,加上治療的周期較長,大大延長了患者的康復時間,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存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1]。我院對收治的28例肛腸術后并發結直腸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0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28例肛腸術后并發結直腸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齡24~70歲,平均(41.6±4.4)歲。所有患者均經B超 及CT檢查確診。反復持續高熱20例,腹腔有糞性液體引流出14例,術后腹腔膜有糞性液體抽出6例;原發病為結腸癌18例,原發病為結腸癌10例;行乙狀結腸手術后并發乙狀結腸瘺4例,行腸粘連術后并發升結腸瘺4例,行闌尾切除術后并發盲腸瘺3例,行脾破裂術后并發皮結腸瘺3例,行直腸前切除術后并發吻合口瘺3例,由胰瘺導致的降結腸瘺2例,其他7例。28例患者均發生術后感染癥狀。
1.2 治療方法 28例患者在治療的初期階段,13例患者行全腸外營養支持治療,逐步過渡到腸內營養支持治療;15例患者給予三代頭孢菌素+替硝唑進行治療,其余13例患者未給予抗生素等藥物治療[2]。全腸內營養支持藥物制劑為安素與能全力,經鼻腔管給藥,患者接受治療恢復后,將腸外營養支持改為腸內營養支持,堅持治療結束。
2 結果
28例結直腸瘺發生于手術后4~11d,平均(7.2±0.6)d,治愈24例(85.71%),平均治愈時間為(13.9±0.7)d。自動出院7例(25.00%),行確定性手術7例(25.00%)。
3 討論
如果在肛腸領域中發生了術后結直腸瘺,在治療方面就會變得比較棘手,并且還會對原來手術的治療效果產生影響,給患者的心理與生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由于結直腸瘺病情較為復雜,并且變化較快,這就對患者的診斷及治療造成了一定的難度[3]。其中一部分患者由于沒有足夠的治療經驗,從而導致部分患者因治療效果不佳而導致愈合延遲,甚至會造成患者死亡。當前,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的不斷加深,并且生活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對于直腸疾病患者通過保守治療逐漸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
對于直腸癌患者來說,采取全直腸系膜切除保肝術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這一點與腫瘤治療的原則相一致。該治療方式手術入路較為清晰,并且能夠對患者的盆腔神經進行有效的保護[4]。該手術被提出后就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之中,作為直腸癌治療的首選方法,尤其對于直腸癌中段與直腸癌下段尤為適用。在對低位直腸癌患者進行處理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根治性治療的原則,還要全面把握好保肛的相關指征[5]。
就現階段臨床研究而言,結直腸瘺誘發的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術前為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②由于患者自身身體素質與免疫功能不佳,并且很多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癥狀[6];③沒有依據患者的病情變化選擇科學的手術方式,并且也沒有做好充分的預防與控制工作。積極而科學的治療方式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降低患者的疾病痛苦,從而避免了感染癥狀的出現,并且能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有效的提升。通常說來,早期的抗感染及營養支持治療,對于治療腸外瘺患者具有顯著的效果。除此之外,臨床醫師還應當做好引流沖洗的處理工作,通過采取雙套管引流的方式,具有取材便捷、操作簡單的優勢。在手術過程中,能夠依據患者的置管位置與腹壁厚度選擇引流管的長度,并且還可以科學把握拔管的具體時間。
相對于高位腸外瘺患者來說,在治療方面急性直腸瘺和高位腸外瘺患者之間的區別依然較大,并且要進行科學的區分。部分患者行肛腸手術治療后,如果出現結直腸瘺并發癥,則需要先行結腸造影與CT等檢查進行確診,并且要科學判斷腸外瘺大小與位置,同時對病變部位是否發生膿腔等癥狀。如果結直腸瘺患者確診后,則一般情況下就需要給予鋇劑行灌腸處理,以便于對瘺口處是否發生狹窄及梗阻狀況進行觀察。在本組中,由于患者瘺口處發生狹窄及腫瘤胰瘺等癥狀而行確定性手術7例(25.00%)。通過CT檢查及造影等診斷等方式能對腸外瘺患者治療提供科學的臨床資料,并且應用價值很高。一些腸外瘺患者如果病情能夠得到控制時,那么就不需要通過轉流手術進行治療。
一般說來,結腸瘺通常發生于結腸造口還納及結腸切除手術后出現,而直腸瘺則多半發生于直腸切除手術之后。據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結直腸瘺多半發生于手術后2周左右,術后由于患者出現原因不明的發熱情況,并且存在下墜感覺,對于該并發癥的診斷可以通過引流物的顏色、內容及量就可。在本次研究中,28例結直腸瘺發生于手術后4~11d,平均(7.2±0.6)d,治愈24例(85.71%),平均治愈時間為(13.9±0.7)d。自動出院7例(25.00%),行確定性手術7例(25.00%)。由此可見,對于肛腸術后并發結直腸瘺患者來說,需要進行早期的觀察與科學的診斷,同時采取有效的抗生素與手術治療,從而減疾病帶給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蔣富兵,盧錦君.82例術后低位直腸瘺治療的最佳方法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12:10-11.
[2] 伍文義.肛腸術后結直腸瘺臨床治療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10:1696-1697.
[3] 江幸兒.肛腸手術后結直腸瘺12例臨床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09,07:702+710.
[4] 陳華,趙華.結直腸癌手術后腸瘺的臨床治療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4,09:97-98.
篇9
關鍵詞:高頻及經肛管直腸內超聲 肛瘺 診斷
中圖分類號:R574.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089-01
自2010年3月以來與我院肛腸科合作應用高頻及經直腸腔內超聲探頭對一組肛瘺病例進行了術前檢查并與手術結果對比,結果顯示有較高的診斷符合率。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6例肛瘺患者中,男79例,女7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6歲。病程3個月至20年,其中有肛周膿腫手術或肛瘺手術史22例。外口在橫線后方者105例,在前方者30例;2個以上外口者23例,其中外口分別在橫線前、后方者6例。
1.2 方法: 使用日立6000、Aloka prosound α7彩色超聲診斷儀7-10MHz探頭。患者取左側臥位,充分暴露患處,先采用高頻探頭以外口為中心,先行肛周局部高頻探頭超聲檢查瘺管情況。然后更換直腸腔內超聲探頭,自、肛管、直腸逐層觀察在皮膚、皮下、括約肌區域的瘺管走形,并了解瘺管與腸腔是否相通,有無支瘺及支瘺的數目,與主瘺管各自的關系,并作、直腸下段及其周圍組織的多切面掃查,顯示瘺管與肛管、直腸及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確定瘺管的位置、形態、走向、數目、內部回聲、內口位置并測量內口距的距離。并應用CDFI、CDE捕捉異常回聲區的血流信號,評估瘺管的范圍,根據瘺管與肛管括約肌的關系進行分類統計,將超聲結果與手術結果對照分析。
2結果
2.1 超聲下可示肛瘺腔內表現為管狀低回聲,52例腔內可見氣體強回聲,16例瘺管壁呈低回聲,11例呈強回聲與低回聲混合型,10例局部膨隆改變,其內見不規則液性暗區。CDFI顯示血流增加。
2.2 本組病例超聲診斷括約肌間肛瘺60例,其中56例有1個內口,2例有2個內口,其中12例有分支管道,與手術結果對比,2個內口未能顯示,1條支管未能探及,1例括約肌間瘺誤診為括約肌間上瘺;括約肌上肛瘺9例,其中5例有分支管道,與手術結果對比,有1例有分支管道未能探明,1例括約肌上瘺誤診為括約肌間瘺;括約肌外肛瘺5例,與手術結果對比相符;皮下瘺12例,其中8例有1個內口,4例無內口,與手術結果對比,有1個內口未能探及。超聲檢查結果與手術結果符合率為89.7%。
3討論
直腸瘺是指直腸、肛管與周圍皮膚相通的瘺管,簡稱為肛瘺。肛瘺是周圍膿腫破潰后的繼發病,也是膿腫破潰或切開排膿末行一次性根治術或根治術后復發,膿腔逐漸縮小,并與外界相通的管壁而為瘺道 (1)。肛瘺均需手術治療,因瘺道的隱蔽性,其臨床查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治療過程中瘺道的數目及瘺口位置對決定術式及術后效果是至關重要的。而手術成功的關鍵是準確找到每個內口及主瘺管并進行處理。所以術前取得滿意的影像學資料對診斷和手術治療都具有重要意義。
超聲診斷是利用組織界面的反射回波和組織的散射回波來傳達人體組織和臟器的解剖形態和結構方面的信息,根據各組織臟器的聲學物理特性,對回聲圖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是否正常。1986年Cammarota首次報道了應用腔內超聲對肛旁膿腫進行病理學研究,1988年Golbman發現肛管超聲圖像能清晰地分辨腸道壁各層次結構,即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但診斷肛瘺,因腔內超聲探頭頻率不夠高,探頭及其水囊對腸壁的機械性壓迫易使肛瘺的瘺管及內口假性閉合,致使腔內超聲探頭對肛瘺內口的檢出率不高,其他文獻也有此類報道(3)。
高頻線陣型超聲探頭穿透性較弱,對位置較深的組織結構顯示不滿意,但對近場組織顯示清晰度高,絕大多數肛瘺病變淺表,所以本研究選用高頻線陣型超聲進行肛瘺的診斷,對大多數肛瘺高頻超聲波可以清晰地顯示瘺管的部位、走行、特別是能清晰地顯示瘺管的內口,其結果與手術符合率較高。本組86例探查結果與手術結果對比表明符合率為89.7%。與Gustafsson等(4)應用高頻腔內超聲的報道,與手術結果符合率為89.5%基本相符。
但對于內口位置很高,有局部手術史或特別肥胖的患者,在內口的尋找、瘺管與括約肌關系的確定等方面仍不滿意,我們覺得仍需結合直腸內超聲進行診斷,并采用從外口處注入1-1.5%雙氧水,利用雙氧水在瘺道流動產生的氣泡反射回聲,可觀察瘺管的多個分支及走向,并確定內口位置。另外,在操作中,結合手法的擠壓、的變動等可以有利于瘺管和內口的辨認。
綜上所述,高頻線陣型超聲對肛瘺的診斷具有成像清晰、準確、操作方便、無痛、費用低廉等優點,能為肛瘺手術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據。減少并發癥,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 智. 大腸肛管外科學.[M]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71
2 張大俊,傅傳剛,王培軍,等.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肛瘺診斷中的應用.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11):673.
篇10
【關鍵詞】 結核性肛瘺;手術;抗癆;內口;中藥
目前在臨床上肛瘺患者合并有肺結核,以及患者的肛周局部肉芽組織、分泌物中含有結核桿菌者被視為結核性肛瘺。由于慢性結核性肛周膿腫破潰而導致肛瘺的形成。目前在臨床上對于結核性肛瘺的診治很容易出現誤診和治療不及時等現象,從而導致患者病情遷延不愈[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結核性肛瘺的診斷以及治療情況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結核性肛瘺患者采取分組治療,并對比分析了治療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結核性肛瘺患者病例,共98例,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中有男35例,女14例,年齡19-72歲,平均(43.7±12.8)歲,病程5個月至9年,平均(4.3±2.4)年;觀察組中有男36例,女13例,年齡20-71歲,平均(42.8±12.2)歲,病程6個月至10年,平均(4.7±2.5)年。以上統計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將以上統計的研究對象以1:1的比例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手術治療,而觀察組患者則是采取手術加抗癆治療,而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2.2 治療方法 觀察組:①抗癆治療。強化治療:每日1次,利福平450mg、異煙肼300mg、乙胺丁醇750mg、吡嗪酰胺1500mg頓服,療程為2個月;鞏固治療:每日1次異煙肼300mg、利福平450mg頓服,療程為4個月。②手術治療。在患者接受2-4周的抗癆強化治療后,展開手術。術中切除瘺管、內外口,同時對結核結節、干酪樣壞死組織予以徹底切除,切除過程中范圍應包含病灶周圍正常組織0.5cm,傷口創面封閉采取0.5-1.0g鏈霉素和5-10mld的1%普魯卡因注射。針對低位肛瘺則對瘺管、內外口予以直接切除,若是高位肛瘺則是采取掛線。術后患者接受中藥坐浴和熏洗[2]。對照組:常規手術治療。
1.3 數據處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針對計數資料和組間對比分別進行t檢驗和X2檢驗,在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統計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全部1次手術治愈,治愈率為100.0%,術后無復發,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對照組患者1次手術治愈者41例,治愈率為83.67%,8例患者1次手術未徹底,而行兩次手術,并聯合抗癆治療后治愈。對照組患者在術后發生切口感染者3例,發生率為6.12%。以上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目前在臨床上結核性肛瘺由于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在診斷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漏診、誤診以及誤治現象。尤其是在患者以結核性肛瘺為首診時,絕大多數情況下臨床會將結核性肛瘺誤診成非特異性感染肛瘺,通過常規的保守治療無效,從而導致傷口不愈合或者是出現復發現象[3]。
臨床結核性肛瘺患者的發病初起,膿腫不會很快進展,并且疼痛程度相對較輕,然病程會較長,在膿腔發生潰破后導致肛瘺的形成。會存在明顯的疼痛感,然與非結核性肛瘺相比疼痛癥狀相對較輕,主要癥狀為泛膿,膿液會從潰口流出。在臨床診斷過程中若是發現患者的瘺管外口不具有規則性,距肛緣遠,管口大,沒有突起的小結,邊緣凹陷卷曲,瘺管有較多的分支、跨度較大,肉芽組織呈現出明顯的灰白色,膿液清稀、色淡黃、米泔樣合并干酪樣壞死物,存在以上癥狀時應懷疑為結核性肛瘺。需要取病灶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進行進一步的確診[4]。
手術治療為結核性肛瘺的首選,本研究中,采取手術加抗癆對患者進行治療,并在術后對患者實施中藥熏洗和坐浴,結果發現,該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表明,手術加抗癆治療能夠改善結核性肛瘺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治愈率,降低并發癥和復發率,值得關注。
參考文獻
[1] 石章鐵,鐘艷,彭東輝,等.放射狀多切口浮線對口引流治療高位肛瘺(附45例報告)[J].結直腸外科,2010,12(03):142-143.
[2] 王冬敏,王鵬浩.掛線綜合療法治療結核性肛瘺(附36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2011,13(05):345-346.
精品范文
1肛瘺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