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模特范文
時間:2023-03-23 03:32: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時尚模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去年五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推出了一場題為“模特:時尚的繆斯”的圖片展。展覽回顧20世紀后半期一代代令人難忘的時裝模特,以1947年迪奧的“新風貌”(New Look)為起點,從50年代骨感冷漠的第一代優雅女神Dovima、Lisa Fonssagrives、Sunny Harnett,到60年代引領嬉皮風的Veruschka、Penelope Tree、Twiggy,從走健康運動路線的Lisa Taylor、Patty Hansen,到80年代艷光四射的超級名模Christy Turlington、Naomi Campbell、Linda Evangelista,繼而是當代最引人矚目的Kate Moss和Gisele Bündchen。毫無疑問,自攝影技術問世以來,這些散發不同光彩的面孔和身段,在一定程度上,定義了人們對西方女性美的標準。
模特這一職業在20世紀前半期已經存在,在1924年Vogue雜志舉行的一次模特招聘中,共有500多個申請人。可在當時,再是出自名攝影師之手的模特硬照,仍無法與電影明星或社交名流的光芒相匹敵。直到進入20世紀后半期,時尚的風向變了。二戰后的流行時尚,其本質亦可說是法國時尚,它極度追求精致、出眾,要求模特自身富有表現力,不再是掩蓋在緊身胸衣和綾羅綢緞下的衣架,而要憑借美艷華麗的服飾,顯示并強調出女性的魅力──雕塑般欣長的脖頸,的鎖骨,纖瘦、曲線優美的背脊。連處于巔峰時期的莎朗?斯通都說,站在這些名模旁邊,覺得自己像根又矮又胖的木樁子。
對時尚而言,模特不止是T型臺上或雜志封面、廣告硬照里的漂亮臉蛋,這次圖片展意在向世人呈現模特與攝影師、設計師與模特的關系。例如攝影大師Irving Penn鏡頭下的Lisa Fonssagrives,這位芭蕾舞演員出身的第一代超模,以柔軟的身體線條,為巴黎世家貴氣凜然的服飾增添了某種冷艷的優雅;如Peggy Moffitt,她面無表情的臉孔與造作的姿勢,為合作的設計師帶去日本歌舞伎的靈感元素;如美國早期黑人名模Donyale Luna,她異于常人的修長四肢與飄忽的氣質,使她成為未來主義時尚的最佳代言人。
在好萊塢的星光下失色
然而今天,名模的風光受到來自好萊塢女星的巨大挑戰。以《緋聞女孩》Blake Lively為封面的Vogue,Dolce & Gabbana廣告頁里肌如凝脂、撅嘴性感的Scarlett Johansson,抑或代言蘭蔻Trésor香水的Kate Winslet、或擔任SK-II全球代言人的Cate Blanchett,隨手翻開一本時尚雜志,人們不難發現,無論封面還是里面五光十色的廣告插頁,好萊塢女星的面孔遠遠多過時裝模特。
著名設計師Marc Jacobs坦言,“現在是模特行業的艱難期。超級名模這個概念,在女演員還不是那么吃香的年代,進入流行文化領域。如今,好萊塢充斥著青春亮麗的女演員,數字技術使她們看起來都美貌動人。”
Vogue雜志曾挑選了Liya Kebede、Natalia Vodianova和Anna Jagodzinska等九位新生代模特,與知名攝影師Steven Meisel合作,制作了一期“臉的瞬間”(The Faces of the Moment)。雖然這些或金發碧眼、或黑發深色皮膚的美女各有各的狂熱追隨者,但在普通讀者中,很少有人能叫出她們的名字。
Gisele Bündchen 也許是唯一的例外。當她半裸的身體登上《名利場》封面時,這位巴西美人向世界證明,她早已從平凡的衣架蛻變成耀眼的明星。可如果說還有哪個模特成為過光鮮的封面人物,那只有已35歲高齡、仍占據超模一姐地位的時尚偶像Kate Moss了。連Vogue主編Anna Wintour也不得不承認,相比T臺上的模特,她更傾向在好萊塢藝人身上發掘明星的威力。“最近幾年,大眾對模特的興趣不像90年代初那么熱烈,像Naomi Campbell和Linda Evangelista 引起的那種轟動,已不復存在,”Wintour說。“除非模特憑自身實力再度闖出名氣,否則,我覺得作為雜志封面人物,她們的號召力不如好萊塢女星。”
Wintour表示,Vogue鮮少選用模特作為雜志封面的原因,是即超模之后的新一代模特缺乏奪目、耐看的氣質。“對模特而言,要擁有好萊塢明星那樣的社會和商業號召力,她們必須愿意生活在那種‘玻璃魚缸’里,敞開接受大眾的批評和指點;她們必須經受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一個萬人迷所需要的考驗,”Wintour說。“當然Gisele和Kate做到了,例如在出道初期與迪卡普里奧、約翰尼?德普譜出戀曲,參加各種活動、出席紅地毯,建立起自己獨特一流的品味和風格。”
期盼超模時代的輝煌再現
模特是最后的默片演員,曾幾何時,這些平面上、T臺上的面孔,決定了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審美標準。她們不開口,不爆自己的私生活,不談自己的理想,單憑外貌和肢體的無聲語言吸引目光,這種美更令人難以抗拒。Kate Moss經紀公司的主管認為,“模特仍然、并永遠都是時尚的繆斯。論及廣告效應,我覺得有些設計師只是把明星當作一種更有力的促銷工具。”
在二十年前以Cindy Crawford、Naomi Campbell為代表的超模時代,模特上升為明星,自從90年代后期以來,這個關系被逆轉,明星充當起時裝模特。妮可?基德曼等好萊塢女星,代言各大奢侈品牌,每年僅廣告收入就上百萬,儼然成了時尚界的主角。業內人士相信,是時候讓模特們重新擔當起她們原本的角色。
“人們已經厭倦了名人效應。誰愿意去讀重復了93遍的麥當娜簡介?”時尚作者Michael Gross如是說道。據Gross所言,當好萊塢成為時尚界的焦點后,以影視演員為封面的雜志,其銷量聲勢已不如90年代。“一樣事物變得流行以后,就不再是時尚了。”
“我覺得人們正在把興趣重新投向模特這個行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時裝學院的負責人Harold Koda說。古典風正值潮流,只有漂亮、有表現力的模特,才能在T臺上演繹出它們的生命,而這,恰恰是80年代尾聲,超模之所以如此火、擁有如此之高的聲望的原因。
不過Gross也指出,要再現超模時代的輝煌,需要的是“一群能激起人們興趣的模特”,而“眼下,只有兩個人──Kate Moss和Gisele Bündchen。”
美國攝影大師Irving Penn拍攝于1947年的“Twelve Most Photographed Models”。展示了一個高級時裝的黃金時代,一個由Dior、 Jacques Fath、 Cristobal Balenciaga和Charles James等大師和那個時代頻繁出現在各大時尚雜志的超模們,包括Lisa Fonssagrives、Dorian Leigh、Suzy Parker和Sunny Harnett等組成的時代。
知名攝影師Steven Meisel和《Vogue》雜志合作,制作了一期“臉的瞬間”(The Faces of the Moment)。雖然這些或金發碧眼、或黑發深色皮膚的美女各有各的狂熱追隨者,但在普通讀者中,很少有人能叫出她們的名字。
Lisa Fonssagrives。這位芭蕾舞演員出身的第一代超模,以柔軟的身體線條,為巴黎世家貴氣凜然的服飾增添了某種冷艷的優雅;
Peggy Moffitt,以面無表情的臉孔與造作的姿勢受到合作攝影師的青睞。
篇2
新版節目將由草莓娛樂頻道制作出品,優酷網、PPS網絡電視聯合推出。節目制作方強調,新版《東方時尚電視模特大賽》更加突出娛樂性與參與性,比賽流程與環節的設置打破了傳統選美與模特比賽的賽制流程,更加突出時尚選秀趨于娛樂的節目特色。
《東方時尚電視模特大賽》將通過上海、江蘇、北京、浙江、山東、廣東、遼寧、重慶等全國各分賽區進行選拔,晉級的幾十名全國優秀男女模特將會在十月份集結上海參加新一季的節目錄制。
BTV文藝頻道“8090說相聲”進劇場
9月11日,由北京電視臺主辦,BTV文藝中心和京視傳媒共同承辦的《8090說相聲》精品相聲大會在世貿天階大隱劇院上演。此次相聲大會匯集了老中青三代相聲名家。
此次“8090說相聲”演出在舞美設計和環節設置上做出了新嘗試,一改電視欄目演員表演、評委評判的模式,力圖符合劇場演出的效果和特性,增加觀眾的參與感和與演員的現場互動性。
這次活動是北京臺電視文藝欄目首次涉足商演市場,今后,在深化內容營銷的基礎上,文藝頻道將進一步探索欄目多元化運營模式。
《愛情面前誰怕誰》登陸浙江衛視
由任泉工作室、上海劇帝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都市情感勵志輕喜劇《愛情面前誰怕誰》,將于9月28日登陸浙江衛視黃金檔,中央電視臺一套十一檔將跟播。該劇由導演盧倫常執導,霍思燕、陳紫函、張曉龍、許還幻、王琳等明星領銜主演。
由霍思燕飾演的余小漁,是位年過三十的大齡剩女,生活上經常狀況百出,時不時惹禍的她與張曉龍飾演的鄭天樂從不打不相識,到不是冤家不聚頭,情感之路磕磕碰碰,火藥味十足。
篇3
關鍵詞:商標特許經營 品牌擴張 特許人 受許人
特許經營是特許人與受許人之間的一種契約關系,是順應新經濟時展的一種商業經營模式。關于特許經營的定義有多種,根據原國內貿易部頒布的《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特許經營是指特許人將自己所擁有的商標(包括服務商標)、商號、產品、專利和專有技術、經營模式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受許人使用,受許人按合同規定,在特許人統一的業務模式下從事經營活動,并向特許人支付相應費用。而商標特許經營是特許經營的一種,市場概念稱為品牌租賃,是指特許人(品牌所有者)將商標及經營模式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受許人(品牌運營商)的一種商業模式,特許人一般只對商標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對受許人所從事的經營活動并不做具體的規定。
商標特許經營與其它契約經營模式的比較
契約經營模式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貼牌生產(OEM)、特許經營(連鎖經營的高級形式)、、經銷等,其許經營又可分為生產特許經營、商品商標特許經營、經營模式特許經營,而商品商標特許經營又包含產品特許經營、商標特許經營、品牌特許經營三種模式。須要區分的是品牌是比商標更寬泛的一個概念,品牌的特許就意味著傳遞一個帶有文化內涵、明確定位、品質服務等級等諸多內容的資產。與商標特許經營相比,在進行品牌特許經營時,特許人對受許人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受許人有提供達標或服務的能力,而且要求受許人在整個經營過程中都要符合品牌所代表的水準。對特許人來說,品牌特許經營比商標特許經營具有更強的限制性,風險也更小一些,當然也就要承擔更多的監管職責。
商標特許經營(品牌租賃)與貼牌生產(OEM)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由受許方承擔產品開發、新產品研制以及營銷服務,而后者由品牌方承擔;商標特許經營模式對產品或服務質量以及生產與管理都無檢驗與指導要求,而貼牌生產則有要求。品牌特許經營和貼牌生產(OEM)在降低品牌方的風險方面都較商標特許經營要優,當然前兩種制度安排的成本比后者也要高。貼牌企業選擇何種品牌經營模式,取決于對風險與成本-收益的比較、企業所處行業、資源占有情況以及管理能力等等諸多因素。另外,商標特許經營與連鎖經營,經銷等商業模式的差異比較明顯,這里不做詳細比較。
商標特許經營模式的必然性
商標特許經營模式的存在和發展有著其內在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從特許方和受許方來分別加以說明。
對商標特許方來說存在著如下的一些利益或行為動機:品牌擴張,通過這種模式,特許方可間接享受受許方自己花成本打廣告,做營銷而對原品牌帶來的好處,隨著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品牌無形資產的價值也隨之增加;彌補特許方品牌的產品線單一,通常一個品牌需要與其相稱的產品來支撐,由資源或生產能力不足等造成的產品線單一而短期內又無力進行多元化發展的企業可考慮通過商標特許向原有的產業(行業)領域之外擴張,從而達到支撐品牌的目的;在長期利益尚不能確定的情況下,卻能夠實實在在地獲得短期利益,品牌是一種資產,對它的經營要考慮到長遠利益,但在尚看不清長遠利益的時候(通過商標特許經營可能對長遠利益有損害),短期卻能獲得品牌使用費,品牌保證金以及品牌價值提升等益處。節約資金,可以利用受許方為品牌擴張支付成本,從而特許方可以大量保留自己的資金。
對商標受許方(品牌租賃者)來說,商標特許經營模式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利益誘因:降低品牌經營成本,品牌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通過商標特許經營來租賃品牌,則成本要小得多,風險也要小得多;借助品牌優勢能夠迅速將產品或服務推向市場,品牌從建立、維護直至成熟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并且存在較大的風險,而借助于已有品牌的市場優勢受許方的產品或服務較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可;能夠迅速獲得短期利益。如果企業通過傳統自創品牌的經營模式,那么它的產品或服務是很難迅速占領市場的,因為成熟品牌的建設是需要花費時間和成本的且有一定的風險,而商標特許經營卻能使受許方從市場上迅速獲得產品收益,短期利益明顯。
商標特許經營模式的運營機制
商標特許經營的主要參與者包括特許方、受許方和顧客,根據會計系統、市場反饋系統、監控系統將三方聯合起來就形成了商標特許經營框架(見圖1)。
特許方只在產品的營銷(品牌建立)上進行投資,對商業擴張負責,讓品牌形象深入顧客心中,特許方授予受許方商標使用權,同時提供必要的培訓支持收取受許方的特許權,特許方根據受許方的反饋報告和顧客提供的反饋信息,對受許方的品牌運營在質量上進行一定的監督和控制,對在受許方的營銷行為上給予一定的限制,這也是建立完善的危機預警機制的重要環節。
商標特許經營的受許方在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售后服務上進行投資并輔以相應的銷售宣傳,產品或服務從受許方轉移到顧客,受許方獲得服務支付的費用,同時也獲得顧客反饋的信息。受許方的行為使特許方的品牌形象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在整個商標特許經營框架中,必須保證反饋系統和監控系統的正常運轉,這對商標特許經營模式的雙方,尤其是對特許方,意義重大。
商標特許經營模式的注意事項
商標特許經營模式的成功運用固然能夠給特許和受許雙方帶來預期的收益,但是如何才能成功地運用商標特許經營模式,以下幾點是需要值得注意的:
特許方提升品牌管理能力。特許方特許商標給予受許方使用,實質上是品牌規模的擴大,品牌的市場反饋信息的搜集、品牌產品的質量監控、品牌使用者營銷行為的限制,這些都要求特許方有很強的品牌管理能力。
特許方(品牌所有者),必須鞏固品牌的核心產品。一個品牌固然需要與其相稱的產品群來支撐,但品牌的核心產品是品牌得以發展和成熟的關鍵。在品牌的主導產品不突出時,盲目地進行品牌擴張,極易造成品牌形象的弱化,對品牌的長期建設極為不利。
對受許方所在產業或行業進行市場考察。在國外,許多國家的特許經營已遍布幾乎所有的零售業和服務業,但并不是所有的行業或領域都適合商標特許經營,競爭異常激烈而(行業)利潤并不高的市場就應該避免品牌租賃。
考察受許方企業。受許企業必須有足夠條件和能力運作一個知名品牌,具體到經營能力上要求生產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企業的財務狀況,企業誠信狀況等都要達到特許方的要求,特別是在商標特許之后,更要加強對受許方品牌運營的監督與控制。
租賃品牌考慮業務專長。如果受許方不是新辦企業而是原來就有產品生產線,那么欲租賃品牌生產的產品最好與原業務相關,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經營成本,還可以降低經營風險,對特許方來說也同樣降低了風險。
了解內在缺陷。在這種模式中商標特許和受許雙方在對待品牌利益期限上存在明顯的不匹配,特許方不僅考慮短期利益,同時也會注重長期利益,而受許方更關注的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利益分歧導致了這種制度安排的內在矛盾,同時由于特許方以契約方式對受許方實施間接監控存在一定的難度,進一步增大了商標特許經營模式的內在缺陷。
商標特許經營是一種品牌快速擴張的商業模式,避其弊端用其長處對滿足條件的企業雙方來說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與發展,商標特許經營模式在我國也必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參考文獻:
篇4
5年后,這家公司呈現出和其競爭者迥異的特質。在2013年9月底于美國舊金山召開的為期兩天的EC3(第三屆Evernote大會)上這些特質都令人印象深刻地體現出來。
它于會議的第一天推出了一系列印著Evernote Logo并頗具設計感的商品,其中包括新款Molskine筆記本,法國潮牌C te&Ciel的背包;與此一起推出的是一個叫做Evernote Market的在線電商平臺,以銷售這些產品。這些都讓Evernote看上去正試圖成長為一個追求時尚的“生活方式”公司。
而在第二天,它宣布了其企業級應用的升級版本Evernote Business 2.0,這讓它看上去又像是家雄心勃勃要在嚴肅的商用領域有所作為的公司。
“我們要做一家百年企業。”Evernote的CEO Phil Libin無論是在臺上還是接受采訪時都這樣說。現在Evernote全球有7500萬個人用戶和7900家企業用戶,Libin希望Evernote依然能持續增長,讓用戶更忠誠,并因此獲得豐厚的收益。
此前鮮有創業者想到讓這樣一款產品去突破“效率愛好者”或企業級市場的疆界—前者的典型目標用戶群力求條理和效率,可謂小眾;而后者則看上去一開始就要把產品銷售給大公司的CTO們才有戲。
“你要看到一個趨勢,現在沒有哪個行業不充斥著‘知識工作者’(Konwledge Worker),他們在電腦或Pad上消遣也工作,處理信息。他們需要更簡單好用的工具來幫助他們。”Evernote 的首席運營官Ken Gullicksen在接受《第一財經周刊》采訪時說。
這個公司最初的確在功能上贏得了“知識工作者”們的喜愛。5年前,這一人群在家和辦公室分別都有電腦,迫切需要同步功能;他們也是各種軟件的嘗鮮者和使用者,希望軟件之間能彼此協作。而Evernote是最早提供不同設備間同步功能和開放API的筆記軟件。
這些在功能上細致周到的優勢到現在依然存在,例如手機上打開Evernote軟件后有一個“快速記筆記”的選項來讓你迅速進入到記錄界面,以方便人們快速捕捉信息或者靈感。“這個功能給我們帶來了上百萬的新用戶。”Libin說。
這多少幫助Evernote在很早期就確定不采用廣告模式。當他們發現面對的這些早期用戶用Mac和iPhone并講求體驗時,他們很快就明白自己不應該做什么。
Evernot體驗過失去用戶是多容易的事。按照《連線》在2011年時的報道,Evernote在2008年6月Beta版時擁有了3.1萬名用戶,但是在接下來一個月內用戶流失了一半,此后的一個月,用戶又流失了10%。
“從一開始我們就不想玩任何花招,我們想要一種直接的商業模式……廣告模式就沒那么直接,因為這種模式意味著我們得服務兩種客戶,軟件用戶和廣告客戶,而他們的利益是完全不同的。這會讓我們不知道把重點放在哪里。”Linbin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采用了付費增值模式(Premium)后,用戶是否滿意更加成為了他們最在乎的東西。這種模式讓用戶使用免費服務,但付費可以得到更多的功能。“我們不花一份錢在市場上,不做廣告也不做預裝。我們的增長看上去不會像社交網絡那樣快速,但是卻很平穩。”Libin說。他期望Evernote的免費版本能足夠好用,使得用戶會持續使用免費版本,然后自愿變成付費用戶。
在Evernote給出的數據顯示,在其最初用戶中,只有0.5%的用戶轉換成為了付費用戶;6個月后,這個比例達到了1%;在兩年后,最開始那些用戶中已經有6%成為了付費用戶。
2012年與Molskine的合作成為Evernote拓展疆界的一個嘗試。Evernote作為一個筆記軟件和實體紙質筆記本合作,并宣稱人們可以將寫在紙上的內容“同步”到Evernote上。在此之前,筆記軟件都宣稱自己是為替代紙張而生。“但我們發現這是一種傲慢。如果我們硬要說人們不需要紙,那是不誠實的。在紙上也會有很多很好的體驗,而那是軟件所不能替代的。”Libin說。在EC3的現場,展示的Molskine筆記本有著好看的黑色壓花封面,內頁里畫上了好看的插畫。
Molskine的品牌為Evernote在設計和品質方面贏得了聲譽。這似乎也成為了Evernote可以就此傳遞“生活方式”的一種方式—用更高效率更聰明的方式生活,并且也讓生活更加有品質。
今年,Evernote挑選的合作伙伴包括Cte&Ciel和日本手工皮具品牌Abrasus。這些精心選擇的合作伙伴和精致昂貴商品的背后是Jeff Zwerner。他曾在蘋果工作了很久,并為iPod設計了最初的包裝。Evernote將其聘來將設計感帶到Evernote的這些實體商品中。
當然Evernote也依然牢牢抓住Molskine給他們帶來的靈感—人們不是不想要紙,而是想要更好的體驗。在這次EC3上,他們宣布和3M合作,推出了能夠更好被Evernote捕捉文字和圖像的便利貼(Post-Its)。
這些設計精良的產品如果能夠獲得Evernote用戶的購買,都能給Evernote和它的合作伙伴帶來不錯的利潤。一本Molskine硬皮本在30美元左右,而和Cte&Ciel合作的雙肩包最便宜的要185美元。
“Post-Its肯定能夠給我們帶來新用戶,在此之前這個產品有著上億的用戶。但是背包或者掃描儀會把好的體驗傳遞給我們的用戶。”Libin說。
如果能成功進入企業市場,則Evernote能得到更持續的用戶增加和不錯的利潤。Evernote Business現在的收費是按照企業每人每月10美元來收費。
“我們發現66%的用戶不僅僅將Evernote用在個人生活上,也用在工作中。”Gullicksen說。從2011年初開始,Evernote開始著手向這個市場拓展。
個人生活和工作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這的確是正在“知識工作者”身上發生的。帶自己的設備去上班成為一個趨勢,諸多硅谷公司也習慣于人們在家辦公而不必拘泥于朝九晚五。人們還憎惡企業級軟件丑陋的界面和繁瑣的使用方法。
但一個問題在于,如果人們使用個人化的軟件辦公,當他們離開公司,和那部分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將無法留在公司中并給后來者使用。
Evernote因此并未為企業版設計一個單獨的應用程序,而是依然使用和個人版統一的客戶端。只是當個人所在的公司開通Evernote Business后,個人可以加入公司的Evernote賬戶,在一個共享的區域內和同事進行合作分享;與此同時,他依然能使用其個人賬戶,并保證安全和隱私。當有人離職時,放在企業賬戶中的信息則會保留下來。
Evernote還在一些功能上加以改進,例如在進行搜索時,不僅能通過算法將和搜索內容相關的資料呈現出來,也能列出公司中前5個最了解有關這個話題的人。Evernote假設的情景是,如果在公司中探究某個話題,你可以在知道誰是這方面的專家后直接當面請教。
一些Evernote的個人用戶在習慣于這一工具后變得更容易向Evernote Business轉化。最早成為Evernote Business用戶的公司大多數是創業公司和小公司,這些公司的決策者大多數在之前就是Evernote的用戶。
“我們的挑戰在于,公司中個人的需求和公司決策者的需求是不同的。我們決定服務雇員們,而不是CTO們。”Libin說。這注定使得Evernote Business只適合小群體的使用。現在Evernote的客戶中盡管也有規模巨大的企業,但是實際的使用者卻不過是其中一個團隊或者部門。按照Gullicksen的說法,Evernote Business更加適合于50人以下的團隊。
對“知識工作者”需求的滿足使得盡管Evernote試圖同時在個人市場和企業市場都得到拓展,但兩個市場也不至于過于涇渭分明—在對Evernote喜愛有加的個人用戶在開始自己的創業時,他們會優先想到繼續使用Evernote來作為自己的辦公軟件之一。
為了保持在個人市場上培養出來的忠誠度,即使進入企業級市場,Evernote也并沒有讓其銷售團隊像其它軟件公司一樣不斷去游說潛在客戶。他們做的是等待客戶的電話,然后給他們滿意的答案。
篇5
按照理解國外互聯網企業的通行觀念來理解中國互聯網產業和公司,是件困難的事,并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產生巨大的偏差。借鑒國外的行業經驗,而又植根于本土,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先天具有深刻的中國特質。
與國外互聯網行業相比,中國互聯網產業是以手機而不是電腦為中心。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無線增值等業務的開發上遠勝于外國同行,包括那些全球領先的互聯網巨頭。
中國互聯網企業往往并不是純粹的在線公司,而是通過更貼近客戶關系的服務等成為在線和線下業務的結合體。這種被稱為“點擊加瓦片”的經營模式頗值得關注,它們加強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本土黏性。
與全球領先的互聯網企業依靠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保持穩固地位不同,中國互聯網企業的領先地位在不斷變化。
中國互聯網企業仍然缺少創新和管理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中國互聯網行業仍將是本土與外資企業博弈的中心。低成本并不總是關鍵性的致勝因素,中國互聯網發展需要新的商業思維。其中,內容和創新是互聯網企業領先的關鍵。
中國互聯網行業最近再度引起了全球投資者的關注。8月份,百度(Baidu)――中國付費搜索業務的領先者,在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價就上漲了350%。同樣在8月份,雅虎以10億美元的現金買下了阿里巴巴40%的股權,該交易開創了外國互聯網巨頭在中國做生意的新模式:雅虎通過將雅虎中國的業務注入阿里巴巴,實現了其中國業務的外包。而這兩起事件,僅僅是過去兩年來外資互聯網企業不斷加大在中國投資的最新一幕。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增長迅猛,令全球投資者對中國互聯網企業具有更大的增長潛力充滿了預期。
中國互聯網行業增長強勁
根據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報告,截止2005年7月,中國的互聯網用戶超過1億,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我們估計中國30歲以下的互聯網用戶超過了世界上其它任何國家(7000多萬,占中國互聯網用戶總數71%)。這一特征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已經證明在年輕用戶數占大多數的市場上創新往往也最活躍(圖1,表1、2)。
互聯網提供給中國消費者帶來了期盼已久的東西,比如:
自由流動的信息。與傳統的媒體相比,在中國對互聯網內容的監管較松。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前十大報紙和十大電視臺(鳳凰衛視除外)都是國有的,并受到國家監管。互聯網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另一個信息來源。比如,新浪和鳳凰衛視是惟一在“9?11”事件發生后五分鐘內報道這一事件的中國傳媒,其它多數媒體的報道均晚了數小時。新浪稱,2004年,每日平均有3000萬讀者查看該門戶網站的內容,超過了中國前十大報紙合計的總數。
互動性。互聯網使消費者能夠以更開放的方式相互溝通。據騰訊稱,2004年第4季度,其即時通訊(1M)服務高峰期同時在線的用戶達到1300萬,這一數字比正在同一時刻交談的所有紐約居民的總數還高。
娛樂性。在過去十年里,我們目睹了中國娛樂業的巨大發展,包括國內制作的轟動的電影、音樂和電視劇。然而,即使到現在,高質量的娛樂仍然是稀缺的,尤其是在中國的二級城市。我們認為,在線娛樂填補這些空白并吸引大量的追隨者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吸引大量可以使用電腦的年輕人。比如,2004年,盛大的主打在線游戲《傳奇Ⅱ》所吸引的同時上網用戶平均為30萬至40萬。換言之,如果你在任何時候加入盛大的游戲,你可以遇到的游戲玩家的規模相當于20至30所美國高校所有學生的總和(圖2)。
中國互聯網服務的主要推動力量保持著強勁的勢頭(表3)。根據CNNIC的報告,2005年6月,中國寬帶上網用戶達到5300萬,與上年同期相比(按年)增長71%。我們預測,到2005年底,中國的寬帶上網用戶與上年同期相比會再增長53%,達到6600萬。
預計今后三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無線增值業務、在線游戲和在線廣告收入會以復合年增長率(CAGR)25-40%的速度增長。
中國互聯網以手機而非以電腦為中心
中國的移動電話用戶數量居世界首位(2005年6月達到3.63億),是互聯網用戶的3.6倍(圖2)。中國的手機用戶相當于排名緊隨其后的三個國家用戶的總和(而美國是互聯網用戶相當于緊隨其后的三個國家用戶的總數)。這使中國互聯網產業有別于其它國家,中國的互聯網目前是以手機為中心,而非以電腦為中心。
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人使用的無線增值業務較多。SMS(短信業務)的使用就是這一趨勢的例證:2004年中國每部手機收發的短信平均為652條,美國每部手機平均為139條短信(中國的短信數據來自信息產業部,美國的短信數據來自SMS.ac,移動數據來自摩根士丹利研究部)。我們認為,中國之所以會出現這一趨勢,是因為手機通訊既快捷又符合成本效益。因為電腦和上網的費用在短期內要高于手機和文字短信的費用。在許多方面,中國引領著移動內容的開發和盈利(如空中網、TOM在線),而美國在這些方面才剛剛起步。
我們估算,無線增值業務(MVAS)行業2004年總計獲得大約50-60億美元的收入,包括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和電信運營商產生的銷售額。其中,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包括新浪、TOM在線和騰訊)在無線增值業務上的收入為7-8億美元,分別是在線游戲的2倍和在線廣告的3倍。有六家上市公司(新浪、TOM在線、騰訊、空中網、掌上靈通和華友)2004年的收入主要來自無線增值業務,而只有三家公司(盛大、網易、九城)來自在線游戲,只有兩家公司(搜狐和百度)則來自在線廣告/付費排名。
大公司占據主導地位
在中國的在線市場上,較大的公司是通過規模、品牌認知度(新浪和搜狐),網絡效應(騰訊、盛大和網易)和可以用以收購關鍵目標和開發關鍵技術的雄厚財力,占據了主導地位。
行業領先者的收入,比如新浪和搜狐在在線廣告上的收入,盛大和網易在在線游戲上的收入,占到了2004年行業總收入的50%以上。騰訊在即時通訊(IM)上占到60%以上的用戶市場份額(表4)。
但無線增值業務是一種有趣的例外,因為三大公司,包括新浪、TOM在線和騰訊,所占的市場份額為41%,相對來說比較小,這是因為快速發展的新業務(2.5G)和空中網、掌上靈通和華友等一些新的公司搶占了市場份額。
結合在線和線下的業務模式(“點擊加瓦片”)
從微觀的角度看待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我們往往驚奇地發現它們更多地是在線和線下業務相結合的混合體,而不是純粹的在線實體。我們認為,這種“點擊加瓦片”(Click Plus Brick)模式目前是最適合在中國獨特和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發展
(至少在中期是如此)。因此,要評估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在線業務是否成功,一定要對其線下業務給予更多的關注。
線下業務有利于爭取客戶。攜程有大約近2000名電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銷售機票和酒店房間過夜權。據我們估算,該公司70%多的銷售額來自線下業務。前程無憂(5ljob)四分之三的客戶是有著不到50名雇員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一般沒有專門的人力資源部門,它們往往有密集銷售覆蓋的需求。為爭取這些中小企業,2005年至今與上年同期相比,前程無憂(5ljob)的銷售人員翻了一番。
在線業務對產品促銷至關重要。在線游戲經營商比如盛大、網易和九城,不斷地在網吧舉辦現場信息會和比賽,以促銷自己的新游戲。攜程則在機場部署銷售團隊,促銷自己的服務。
線下渠道對產品銷售至關重要。盛大目前是通過30多萬個零售點銷售實物的預付卡;當當(Dangdang)利用有名的自行車快遞服務為買家送貨;攜程在機場把機票交給客戶并在交付時收款。
與業務合作伙伴建立密切關系需要線下業務。ISP比如新浪和TOM在線,在國內所有的省份幾乎都部署了當地的銷售團隊,以進一步加強與手機運營商地區辦事處的關系。前程無憂(5ljob)在二十多個城市利用當地的銷售隊伍,與當地媒體合作伙伴建立密切關系。百度、3721.com和阿里巴巴,有全國銷售網絡向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客戶推銷自己的登錄服務,而這些客戶可能以前從未上過網。
線下服務對留住客戶至關重要。據盛大稱,它有280名專職的客戶服務代表,占員工總數的20%左右,每天平均處理6000多個電話、1500封郵件、800份傳真和200多位來訪者。網易的客戶服務中心已躋身中國IT行業十大客戶服務中心。我們調查發現,第一聲電話鈴聲響后的五至十秒鐘內就可以與攜程電話服務中心的一位聯系人通話。在服務密集型和競爭激烈的行業,這些線下服務對提升用戶體驗和減少客戶波動性至關重要。
內容為王
隨著電信運營商開始推出寬帶和3G業務,我們會看到ISP和客戶對高質量內容需求逐漸上升。有特色和高質量內容的價值會提升(圖3)。請注意以下的情況:
TOM在線把40-50%的收入支付給索尼音樂(SonyMusic)等音樂提供商,以獲取這些內容所產生的無線增值業務收入。
空中網2005年在獲取精彩大片無線經銷權上所付的錢是兩年前的五倍。
外國在線游戲開發商所控制的游戲經營許可費是兩年前的十倍。例如,要獲得《魔獸世界》,九城須向Blizzard支付300萬美元的預付許可費,再加上按預付卡面值計算的22%收入分成,以及四年許可期內的5100萬美元最低保證金。
2004年,最流行的歌曲“老鼠愛大米”下載數達到500萬,潛在的利潤可與中國最暢銷的CD媲美。
我們預計在中國市場上,MTV等內容提供商在移動電話上獲得的收入幾年內將會超過它們在中國付費電視的收入。
我們認為,一些措施可能會幫助ISP應對這種趨勢:
用戶生成的內容。騰訊的即時通訊服務注重的是溝通和互動。因此據我們估算,騰訊近70-80%的內容是即時通訊用戶生成的。另外,博客運營商,比如博客中國(BlogChina),可以讓用戶免費在個人的、對外開放的網站(weblog)上公布自己的觀點。
內部開發。網易一直注重內部的開發,這樣需要支付給第三方游戲開發商的許可費就會降低,從而提高營業利潤率。
規模/經銷。TOM在線的目標是成為內容整合者。它的經銷規模可能會有助于其在議價方面勝過內容提供商。
業務重點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廣告客戶高度集中在一級城市(或中國GDP貢獻率最高的四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大約占到廣告支出總額的50%,中國的互聯網用戶也集中這些地區(圖4)。據攜程估算,排在前五位的城市2004年在其酒店銷售額占到60%,在機票銷售額中占到80%。而相比之下,據IDC估計,2003年在線游戲玩家有85%是來自非一級城市(或者說是按GDP貢獻率排名在前四大之后的城市)。
我們認為,一級城市可能會繼續主導在線品牌廣告,因為:一級城市擁有更多的互聯網用戶。一級城市的居民有更強的消費能力。大部分公司總部和各大廣告機構都設在一級城市。
不過,在付費搜索逐漸搶奪市場份額的過程中,二級城市廣告貢獻率會增加,因為付費搜索服務針對的是中小企業(SME),而這些企業一般位于一級城市以外的地區。因此,在品牌廣告銷售上,投資者一定要關注一級城市,而在付費搜索增長上,則一定要關注一級城市以外的地區。另外,我們認為全國性的銷售對在線游戲經營和無線增值業務是有益的,因為:全國性的經銷平臺是向游戲玩家銷售點數預付卡的關鍵。ISP需要當地銷售隊伍與地區移動運營商密切合作,以促銷新的無線增值業務產品。當地銷售隊伍可以有助于確定當地的客戶需求,由于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各地區的客戶也是不盡相同的。例如,上海和廣東是中國最繁榮的兩個地區,但那里的人們卻講著不同的方言(上海話和廣東話),而且這兩個地區的地方文化也有明顯的差別。
勞動力成本低廉,利潤率遠超全球同類公司
據我們估算,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2004年的平均營業毛利率一般為30-40%左右,幾乎是美國同類公司的兩倍(圖5)。
較廉價的勞動力成本是達到這么高利潤率的關鍵所在。據我們估算,在2004年的營業費用(opex)上,攜程每名雇員為8000美元,網易為27000美元,而列入標普500指數的公司為73000美元,微軟大約為30萬美元(根據FactSet的數據)。勞動力成本尤其是低端的工人現在是很便宜的,我們認為將來還會是這樣。
中國勞動人事部稱,2005年第1季度,在其監測的部分地區市場,有300萬個職位空缺,而中國的求職者達到700萬人。這表明,中國仍有充足的勞動力。我們觀察到,在過去五年里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一直變化不大,甚至還在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剛畢業的大學生過剩。預計2005年將有大約340萬名大學畢業生,按年增長35%。
不過,在某些領域可能會有潛在的成本膨脹:
首先,競爭可能會抬高報酬成本。例如,電子藝界(Electronic Arts)計劃在中國招聘大約五百名游戲開發人員和程序員。網易為了留住關鍵的游戲開發人才,每年支付給每人大約50萬元(約合6萬美元)。
其次,國內部分地區的房地產價格,尤其是上海,在過去三年里猛漲。我們的調查表明,互聯網公司要花更多的錢來招聘和留住人才,因為中國
人往往更喜歡在自己工作的城市擁有房產。
市場營銷費用也在上升。九城已投入了近1300萬美元的市場營銷費用以在今后四年里推廣《魔獸世界》,這幾乎是單一在線游戲一般市場營銷成本的十倍。
內容成本和研發費用同樣呈上升趨勢,因為互聯網公司在加強對于在線游戲產品(比如盛大、網易和騰訊)和新的2.5G/3G無線增值業務產品的內部研發。
實際收入可能大大高于對外公布
據我們估算,2004年ISP的行業收入構成中,無線增值業務為7.7億美元(按年增長89%),在線游戲為3.9億美元(按年增長90%),在線廣告為2.2億美元(按年增長78%)。
我們估算中國互聯網公司2004年對外公布的收入總額為15-20億美元(包括電子商務、搜索和其它互聯網服務),而2004年eBay的收入為33億美元,Google為32億美元,雅虎為36億美元。
這些對外公布的數字可能會產生誤導作用。據摩根士丹利經濟師估算,美國與中國在購買力平價(PPP)的差異大約為4.4倍。因此,中國2004年互聯網行業收入總額,按PPP折算應當相當于65-90億美元。
據IDC估算,2003年在線游戲每一美元的收入,收入乘數或整個行業價值鏈可以產生的收入,應當是11倍(電信行業6倍、IT行業3倍、媒體和出版業2倍)。按照這一比率,2004年中國互聯網行業與在線游戲相關的收入大約為35-45億美元。
據我們估算,2004年個人對個人(P2P)無線增值業務在無線增值業務總額大約占到80%,無線增值業務的收入乘數大約為5-6倍(包括硬件、軟件、寬帶、傳輸和內容支出等)。因此,2004年與無線增值業務相關的收入應超過40-50億美元。而相比之下,中國移動2004年在無線數據和其它新業務上的收入大約為38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亞馬遜、eBay、Google、雅虎和雅虎日本的合計市值在2000年上市前大約20億美元(我們是按以下方式進行計算的:最初的發行價乘以發行后的流通股份(根據IPO招股說明書)。對于Google,我們采用了入股后估值1億美元)。截止2005年8月,這些公司的合計市值已超過2300億美元。
估值比全球同類公司低四到六成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股票交易價一般要比全球同類公司低40-60%。有意思的是。根據我們的預測和普遍的估算,其EPS(每股收益)增長率要高于美國的同類公司(圖6)。
這種估值差異可能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
與其它的互聯網經濟相比,中國的競爭格局可能變化得更快。全球的可比公司,比如eBay、Google、雅虎和雅虎日本,都是靠令人生畏的進入門檻和核心競爭力在各自的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些公司由于已把競爭對手遠遠甩在后面,因此股票市場上獲得了“領先地位溢價”。而相比之下,現在說誰是中國互聯網領域的最后贏家還為時過早,因為目前的競爭仍然十分激烈。
政策變動。例如,2004年下半年,根據政府突然提出將三大電信運營商的負責人互調。這就好比是美國政府要求Verizon Wireless,Sprint-Nextel和Cingular的總裁交換彼此的職位。另外移動運營商在將來有可能調整其與ISP的收入分成方案。
中國互聯網一直受到經營風險的困擾。網易曾因會計失誤而差一點被摘牌。搜狐的彩信服務(MMS)業務因計費上的不當行為而被暫停一年。新浪的互動語音應答(IVR)業務則因內容不健康而受到處罰。在在線游戲業務中,作弊工具和私人服務器大行其道,可以提供很受歡迎的大型多玩家在線角色游戲(MMORPG)。2004年第1季度,非法的私人服務器使九城的收入銳減47%。另外,MP3搜索和音樂下載,在發達國家市場會被視為侵犯版權,但在中國卻屬于最受歡迎的在線應用。據我們估算,MP3占到百度訪問量的2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因版權問題,網易8月份終止了它的MP3搜索。
國際投資者仍然不熟悉中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中國在無線增值業務和在線游戲的數量和增長居世界領先地位。但是這些業務在美國并不是很普及,基本上沒有任何可比的上市公司。據悉,在美國很少有人聽說過彩鈴鈴聲,而在中國,單是中國移動的彩鈴用戶就達4400萬人。 這些不確定性增加了風險溢價和中國互聯網股票折價。從長遠來看,我們相信這種風險溢價會出現下降趨勢,因為:政府和國企會吸取過去教訓,使其政策更有利于互聯網公司;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會優化自己的業務,鞏固自己的領先地位;海外的投資者也會增加對中國的互聯網經濟的了解。
經濟減速風險中仍有投資機會
我們看到的越來越多的現象是:私人股本或風險投資公司可以輕易籌集到與中國相關的資金,而且數額高達數億美元;很少前往中國的外國投資者把錢投向中國;一年難得到中國去一、兩次的國際經理人開始實施他們的“中國戰略”。當金錢很容易獲得的時候,投資項目就變得越來越貴。
投資者如今都在期待著“熱門交易”。當市場成為“買方市場”后,這些熱門公司就可以達到高價。目前的中國互聯網公司IPO,大部分都是四、五年前開始運作的。在數百家無線增值業務提供商中,只有六家上市。最近,許多尚未完全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就被推向公開市場,要承受人們對其很高的預期。例如,百度在IPO的第一天股價就上漲了三倍多,部分原因便是由于股份供求失衡的結果。IPO之前的市場情況可以反映出中國的宏觀景象:資本流入過多,好項目并不多。這會影響到直接投資未來的回報。2004年,中國的GDP大約有44%是來自投資,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最高的。
我們擔心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會放緩,因為:上海等地的房地產泡沫,可能會嚇跑流向中國的投資;中國與美國、歐盟之間的貿易戰可能會影響中國的出口,而出口在中國2004年的GDP中大約占到了36%(美國是7%);中國的國內消費很低,在中國2004年的GDP中占到42%,而美國則占到70%,在經濟下滑時,消費可能會更少(圖7);不良貸款(NPL)成為中國經濟和銀行系統的沉重負擔。據摩根士丹利亞太地區銀行業分析師估算,NPL在加上NPL轉讓額,在中國2004年的GDP中大約占到18%,而日本2004年大約為5%左右,2001年為8%,而且8%是十年中的最高水平。如果經濟減速,NPL就可能增加。
在我們看來,市場減速可能會對各種在線業務產生不同的影響:在線廣告具有周期性,隨著經濟發展而起落。例如,在過去的兩年里,中國汽車行業在經歷嚴酷的價格戰和銷售低谷后,廣告銷售出現了下滑。基本的無線增值業務,比如短信,由于價格便宜,因而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小。我們堅持認為,在經濟減速期間,當人們囊中羞澀時,更多的人會選擇這種低成本的通信方式。在另一方面,高端產品,比如彩信和無線應用協議(WAP)產品,會因為消費者對價格更加敏感而受到損害。在線游戲在市場不景氣時可能是受影響最小的,因為在線游戲會讓人上癮,而且價格也比其它娛樂形式便宜。
雖然存在這些挑戰,但是我們認為投資中國網絡業還是有機會的。除了融資之外,風險投資家也可利用他們的行業洞察力和經驗,對處于起步階段的年輕企業家進行指導。另外,風險投資家過往良好的投資業績也可以增強被投資對象對其的信任。
篇6
【摘要】燒傷外科學是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授課內容較多,涉及基礎理論面較廣。在傳統的燒傷教學中,單純依靠老師的講解以及板書的使用,已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它依靠多媒體技術的強大信息存儲功能,形象直觀地演示功能以及動畫、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多媒體形式的互相補充,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積極性。在燒傷外科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不僅給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優化教學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質量,都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一、燒傷外科學授課內容的合理設計
燒傷外科理論授課原則應該是緊密結合教學大綱及教材的重點內容,對燒傷基礎知識講深、講透,對專業性較強的內容作比較全面的了解。
論文百事通首先在介紹燒傷的基本概念之后,重點講授燒傷面積的估計和燒傷深度的判斷,使學生掌握燒傷嚴重程度的分類。然后介紹現場急救和轉送的原則、方法和注意事項。燒傷外科重點講授燒傷休克的特點、診斷和復蘇,該內容是早期搶救大面積燒傷患者生命的關鍵;根據患者燒傷面積和體重進行補液量的計算、補液性質的分配和補液速度的安排等;積極抗休克治療后是燒傷感染的防治、各種燒傷創面的處理原則和方法、各種特殊原因燒傷及特殊部位燒傷的特點和治療原則。通過以上內容的講授可使學生對燒傷外科的內容作初步了解。
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信息時代要求教師必須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包括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如果使用得當,將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首先能減少板書時間,提高授課信息量和緊湊性,單位時間內可以講授更多的內容;其次多媒體軟件的圖像處理功能,使具有形象化特點的燒傷理論內容講授簡單化。例如燒傷創面深度的分類和識別方法,以往教學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靠文字和語言描述,即使掛圖也缺乏真實感。老師講得很用心,學生聽得很困惑。在多媒體課件中插入臨床病例照片,結合文字說明,學生可以產生直觀的形象記憶;講課中可以穿插手術錄像,如燒傷清創、取皮技術、打包方法等,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直觀可見。我們認為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優勢有:(1)通過多媒體的影、音、圖與老師的講授相互補充,使教學更加生動、全面具體,實現教學方法的飛躍和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利于教學觀念轉變,彌補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不足。(2)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共同刺激,提高學生記憶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3)通過學習、吸收和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師自身素質得到加強,進而推動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燒傷外科教學注重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使呆板、枯燥的臨床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把越來越多的新知識、新概念和新治療方法介紹給學生。多媒體教學可將本專業的新進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專業信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掌握燒傷外科醫學知識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把所學知識掌握好、理解透,提高學生學習燒傷外科專業的興趣,有助于培養未來的燒傷外科專業人才,提高燒傷綜合治療水平。
多媒體課件制作中應注意:忌教學內容文字過多,圖像簡單羅列而缺乏系統性。制作多媒體課件,做到教學統一化、標準化,并不斷添加新內容、新知識,完善美學設計,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三、多媒體技術在燒傷外科教學中的現狀
多媒體作為現代化教學的一種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但畢竟只是實施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作為教師首先應把握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不能完全依賴于多媒體課件,應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使多媒體教學發揮最佳的教學功能,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人機交互。
從當前多媒體教學的總體情況來看,演示型的教學課件占了大多數,因此教學內容比較多、信息量大,存在著填鴨式教學方式,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吸收、掌握存在著問題,造成學生累積的問題越來越多,而且課余時間也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條件去復習,因此時間一長,學生就會產生畏難及厭學情緒。
燒傷外科教學應在教研室的統一安排下,認真選擇教學內容、設計重點內容的圖形、圖像并配以動畫和聲音,采用先進的技術處理,動態地展現所講內容。在選擇和設計多媒體信息時要注意音頻、視頻、圖形、圖像和動畫的組合運用,應貫穿臨床教學的全過程,不能僅將多媒體制成簡單的幻燈片而影響教學效果;要合理選擇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達到學生易學、教師易教的目的,完成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并運用于臨床教學工作。
四、小結
臨床教師要努力強化計算機方面知識,克服缺乏課件制作的經驗等不足,要努力鉆研多媒體開發水平,及時掌握高新多媒體制作軟件的使用,突出抓好多媒體課件質量,以促進教學課件的進一步提高。要不斷地更新和提高多媒體教學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師授課技巧,將教學內容分解成多個知識點,把各種知識點的教學目標確定為認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不同層次。應適當增加講解內容的比例,利用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討論,促進教學互動,做到內容精煉、重點突出、形象生動、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將多媒體技術更好地運用于臨床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李學擁,李躍軍,李望舟,等.如何提高燒傷外科臨床教學質量探討[J].醫學信息,2007,20(5):745-746.
篇7
關鍵詞:眾籌 商業模式 互聯網金融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與金融創新,眾籌融資作為近兩年新興的一種互聯網金融模式,正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捷徑。目前這一模式正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國內目前研究亦剛剛起步,因此本文從眾籌商業模式這一角度對眾籌融資這一新興商業形態進行剖析,既有助于學術界把握其發展脈絡,又有助于提供一種全新的商業思維邏輯,促進企業界對于該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實踐。
眾籌模式的定義與現狀
眾籌這一概念源自于眾包(crowdsourcing)和小微金融,在其快速發展進化過程中,概念也不斷隨之更新。Ethan Mollick(2013)結合之前學者的研究,從更嚴謹的角度將眾籌定義為:融資者不需通過傳統的財務投資人,直接借助互聯網平臺,向數量廣泛的的投資者尋求融資,每個投資者以相對較小的額度提供資金支持,從而獲得實物或股權回報的商業模式。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中國由于法律法規的限制,項目發起方通常給予資助者以未來產品、衍生產品等回報,而這些產品的上市價格往往高于客戶的支持資金,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客戶在項目初始期給予資金支持。
近年來,眾籌融資模式在歐美國家發展非常迅速。根據Massolution公司的研究報告,2012年全球眾籌融資額已經達到27億美元,成功支持了超過100萬個項目,預計2013年眾籌融資總額增幅預計為81%,攀升至51億美元。據創立于2009年的全球最大的眾籌融資網站美國Kickstarter統計,截止2013年5月29日,已經有超過10萬個項目在Kickstarter上面被發起,創業公司已經在這個平臺上累計獲得了5.35億美元。其中項目的成功籌資率為43.95%。從google搜索趨勢也可以發現,眾籌的關注度自2012年起急劇攀升,說明眾籌融資模式的快速發展并日益受到關注,如圖1所示。
我國第一家眾籌融資網站“點名時間”誕生于2011年,截止到2012年7月,“點名時間”上線一年的時間,共收到5500個左右的項目提案,通過審核上線的項目有318個,其中項目的成功率為47%,150個項目成功達到目標,總共籌集到資金近300萬人民幣。而到了2013年7月,“點名時間”單月融資額已經超過150萬。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和《十萬個冷笑話》通過“點名時間”分別籌集到了137萬和158萬的資金用于動畫的制作,總計吸引了超過9000位項目資助者。相比于已經逐步成熟的Kickstarter,國內的眾籌網站還處于探索本土化路徑的起步階段,盡管規模尚小,卻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融資額也在高速增長。
眾籌商業模式構建
本文采用被廣泛采納的Osterwalder(2005)的觀點,即商業模式是一種建立在許多構成要素及其關系之上,用來說明特定企業商業邏輯的概念性工具。他在綜合了各種概念的共性的基礎上,將商業模式分解為資產管理、產品/服務、客戶、財務四個大的方面,共包含價值主張、目標顧客、分銷渠道、顧客關系、價值結構、核心能力、伙伴網絡、成本結構、收入模式9個要素。如圖2所示,我國目前眾籌網站的商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值主張
Osterwalder(2005)認為,價值主張是公司通過其產品和服務所能向消費者提供的價值,價值主張確認公司對消費者的實用意義。對于眾籌網站來說,其核心價值單元是其提供的投融資平臺,該平臺設計兩類參與者:項目發起者和項目資助者。主要收入產生于投資達成的過程中,模式的成功依賴于投融資雙方的數量以及對融資方質量的篩選。因此眾籌網站需要同時向兩類參與者提供有實際意義的產品與服務:對于項目發起者來說,這是一個低門檻、低成本的融資平臺。沒有最低融資額的限制,在融資成功前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而融資成功后,只需支付不超過10%的傭金給眾籌網站。不僅如此,這還是個低成本市場推廣平臺,項目在網站陳列過程中可以吸引眾多潛在消費者、投資機構、經銷商的關注。對于項目資助者來說,這是個低門檻的投資、消費平臺。項目資助者可以根據資金能力對項目進行不同額度的投資并獲取回報,沒有完成融資目標的項目,所有款項都會被悉數退回。同時,眾籌融資網站一般會對項目進行嚴格的審核和把關,這使得眾多不具備專業知識能力的投資人的風險得到降低。同時,由于回報通常以未來產品的形式,因此眾籌網站上的最新最前沿的各種商品也滿足了眾多項目資助者的消費需求。因此,眾籌網站的價值主張可以歸納為:為數量眾多的項目發起者和項目資助者提供低門檻、低成本的投融資平臺。
(二)目標客戶
眾籌網站客戶一般都是具有網購習慣的消費者,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追求時尚、科技、創意,對新奇事物具有強烈好奇心,容易被項目發起者的各種產品項目所吸引。年輕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正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感與主人翁意識,很容易接受這種新興互聯網融資模式,從而成為項目開發的一員。
(三)分銷渠道
目前我國眾籌網站的推廣渠道主要有:一是微博營銷。微博的簡短、迅速、廣泛、交互化的傳播特性,與眾籌融資過程中各種新奇精彩的項目有著天然契合度,眾籌網站、項目發起人、項目資助人以及其他關注者,均有很強的基于獲取關注或者興趣的動力,對網站內容進行微博關注與推廣。二是軟文推廣。軟文推廣具有性價比高、轉載率較高、持久性強、更具公信力等優勢。眾籌網站往往將成功項目、企業動態、創始人動態等進行軟文包裝,從而吸引更多用戶的關注。三是SNS網站推廣,口碑傳播。社交平臺通常擁有龐大的用戶群,且用戶群基本都是由好友組成的關系網,粘性強,活躍度高,以同學、親友為基礎的社交圈,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口碑營銷平臺,信息的傳播速度快,可信度高。眾籌網站借助鏈接、日志、照片、視頻等話題信息,很容易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形成強大的傳播效應。四是NGO組織、會議推廣。為了更精準得接觸到眾多中小創業者從而獲取更多優質項目,眾籌網站往往會積極參與線下的創業服務組織、投資會議或互聯網會議等,借助這些組織或會議進行推廣。
(四)客戶關系
我國眾籌網站的發展還正處于初始推廣階段,如何吸引更多的項目支持者,項目支持者的保留以及項目支持者與項目支持者之間的黏性都非常重要。因此,眾籌網站必須要為項目支持者提供有保障的服務從而增加其投資信心。項目支持者間的經驗分享也無形中對眾籌網站和優質項目起到了宣傳作用。眾籌網站從事客戶關系管理不僅僅涉及到項目支持者,同時還涉及到項目發起者,特別是那些有實力、信譽高、產品吸引力強的項目發起者。優質的項目發起者有利于提高網站的品質,吸引更多的用戶。項目發起者與項目支持者之間的關系管理十分有利于提升客戶體驗,提高用戶黏性。眾籌網站往往會鼓勵、指導項目發起者與支持者之間通過網站留言板、微博、郵件等形式就項目進展、答謝等進行互動。
(五)資源配置
眾籌網站的團隊可以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個部分。其中線上團隊主要負責網站的日常技術維護、項目的審核評估、售后服務、線上推廣、美編等工作。線下團隊主要負責聯系項目發起人,協調項目進展,參與各種線下推廣活動等。
(六)核心能力
眾籌網站的核心能力表現為低成本獲取優質項目。只有源源不斷的優質項目上線,才能為眾多網站用戶提供多樣化、新鮮的選擇,才能保證項目籌資的成功率,項目執行的成功率,這是獲取并維護網站用戶的關鍵。核心能力具體可以表現在項目的獲取、甄別、運作三個方面:一是獲取項目申請的能力考驗著眾籌網站的營銷推廣、渠道拓展能力。二是眾籌網站需要在收到項目申請后,如何從眾多信息復雜的項目中甄別出信譽高、成功率高、產品設計有吸引力的優質可上線項目,則考驗著眾籌網站內部的項目審核、評估能力。例如截止到2012年7月,“點名時間”上線一年的時間,網站共收到5500個左右的項目提案,但通過審核上線的項目只有318個。嚴格的審核使項目的成功率達到47%,高于國外Kickstarter的34%。三是項目籌資成功后,眾籌網站有義務監督項目的運作情況,盡可能保障發起人兌現承諾,并通過適當的資源支持提高項目成功率,盡最大可能降低項目風險。
(七)合作伙伴網絡
眾籌融資是一個產業鏈,其正常運轉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撐。其上下游涉及包括社交網站等在線傳播網絡,網絡支付服務提供商,項目成功后承諾兌現所需的物流配送企業等各環節的服務支撐。外部環境除了整個互聯網網絡環境以外,還有關注眾籌項目的潛在投資機構、經銷商等,其整個產業鏈如圖3所示。
(八)成本結構
眾籌網站的成本主要由網站運營成本、人力資源成本與營銷成本組成,隨著網站構建的模塊化及網絡技術的升級,網站構建與運營維護在總成本占比中越來越小。而人力資源成本正不斷上升,這主要是為了支撐大量項目的審核、上線、維護。營銷成本主要是推廣費用和廣告費等。
(九)盈利模式
目前國內外眾籌網站普遍都是采取從籌集資金中抽取1%-10%作為傭金的盈利模式。但目前國內部分眾籌網站出于推廣業務與競爭的考慮,免除了傭金。如何改善盈利模式、拓寬盈利渠道(如向項目發起者提供增值服務等)是今后一段時間眾籌網站普遍需要面對的問題。
眾籌融資的特征
(一)客戶角色的演進
客戶成為投資者。隨著生產戰略發展經歷了從手工生產、大規模生產、持續改善、到大規模定制,尤其是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客戶在企業運作過程中的角色也在不斷的變化、發展。客戶正走出傳統的被動消費的角色,日益成為企業價值的創造者,顧客作為“共同創造者co-creator”、“共同生產者co-producer”真正參與到了企業的各種價值創造活動中。而眾籌模式的出現,使普通客戶首次以投資者的新角色出現。客戶不僅僅參與到新產品的創意提供、改進、測試過程,更是直接為這一過程提供資金。這一新角色的形成不僅為企業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客戶關系管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為客戶關系管理學科的演進發展帶來新的課題。正確認識客戶角色的轉變,對于企業適應新環境,實施有效的企業戰略,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獲取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二)顧客參與創新
研究表明,顧客參與創新對新產品開發績效有著重要影響,有助于提升產品性能進而提升其未來的市場表現(Osterwalder A, Pigneur Y, Tucci C L.,2005)。在眾籌融資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大量的客戶通過網站留言欄等方式與產品開發者進行積極的討論,為產品的設計、優化等方面積極提供建議。而客戶作為投資者與消費者雙重角色,其參與產品創新的意愿更加強烈。這也給項目開發者在諸如如何更好的促進客戶參與創新和更充分有效的利用客戶知識等方面提出了挑戰。
(三)預售測試
眾籌模式為新產品提供了一個極好的預售測試平臺。產品開發者發起眾籌項目過程中,通過收到的資金支持數目、瀏覽人數、投資人數、客戶在線討論等,可直觀地觀測到市場對新產品的創意、性能、產品構造、外觀、價格等各方面的反應。產品開發者可通過這一過程真實了解市場環境并根據市場反應對產品進行調整,提高了產品的成功幾率,降低了產品失敗的投資風險。
(四)項目發起門檻低
這首先表現在眾籌融資對于項目融資額沒有最低限制,這大大降低了眾多創業個體或團體的融資門檻。類別相比于多關注于高新科技項目的風險投資也更加廣泛,涵蓋了設計、電子、影視、音樂、出版、游戲、攝影、慈善活動等。
我國眾籌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橫向內部機制
1.公眾認知度低,用戶群規模小。眾籌融資作為一種新引進的商業模式,公眾對其認知度尚低,并未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用戶群,這需要眾籌網站一方面要更多地引進優質的大項目,從而吸引更多的新用戶參與體驗這一新興商業模式,另一方面也要設法提高媒體曝光率,并充分利用新興網絡媒體進行更大范圍的宣傳推廣。
2.信用評估問題。眾籌是一種基于互聯網面向普通大眾的融資模式。投資者對于項目發起者的信息了解幾乎完全依賴眾籌網站提供的信息,如果網站提供的信息失真或者不全面,則很可能導致投資者虧損。如何防范可能的風險,提高項目質量,成為擺在眾多眾籌網站管理者面前的一個課題。
3.項目運行過程中的監管問題。項目發起者在融資成功后就進入產品進一步研發、生產環節,在這個過程中,眾籌網站如何來確保項目方對資金的合理使用從而最終兌現回報是網站面臨的一大難題。目前國內的做法是先付50%資金去啟動項目,項目完成后,確定支持者都已收到回報,再把剩下的錢交給發起人,這種方式降低了投資者風險,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監管問題。
(二)縱向外部環境
1.法律上的限制與風險。我國眾籌融資最大的風險就是法律風險。根據國內《公司法》及金融監管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單位或者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不得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者其它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以及其它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而眾籌網站是向不定人群進行公募并給予一定的回報。
為了避免涉嫌“非法集資”,國內眾籌網站均明確規定,項目的回報內容只能是項目的衍生品,不得是股權、債券、分紅、利息形式等,從而使支持者對一個項目的支持在法律上屬于購買行為,而不是投資行為。這使得我國眾籌模式難以采用股權激勵等更具吸引力、更具激勵性的回報方式向非特定人群進行集資,相比美國受到了更大的監管阻力。2012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創業企業融資法案》(簡稱JOBS法案)進一步放松對私募資本市場的管制。該法案第三部分專門針對眾籌融資模式做出規定,允許小企業在眾籌融資平臺上進行股權融資,不再局限于實物回報,同時法案也做出了一些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規定,這就使得有實力的投資者能對項目進行大額投資,有利于擴大融資規模(Martin T.,2012)。
2.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在眾籌融資過程中,項目發起人需要將自己設計中的創意產品在網站中進行詳細的描述與展示,展示過程中不可避免得會承受創意被抄襲的風險,如何更好地保護項目發起人的智力成果,既關系著網站項目質量的提高,也關系著項目發起人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眾籌融資模式對于解決創業者和中小企業融資難有著巨大的價值,也為普通消費者提供了新型的投資渠道與創新產品,對我國文化創意、電子科技等產業都有著巨大影響。同時,眾籌融資市場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眾籌融資網站應當在做好客戶服務的同時不斷探索和改進運作模式,以適應市場的要求。政府監管部門也應重視這一新產業帶來的積極影響與監管難題。
參考文獻:
1.Belleflamme P, Lambert T, Schwienbacher A. Crowdfunding: Tapping the right crowd[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French Finance Association (AFFI). 2011
2.Mollick E. The dynamics of crowdfunding: An exploratory stud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29(1)
3.The Crowdfunding Industry Report: Market Trends, Composition and Crowdfunding Platforms[R]. America, Massolution Company, 2013.5
4.Osterwalder A, Pigneur Y, Tucci C 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16(1)
篇8
一、做好程序監督員,實現全面監管
隨著現代科學的不斷進步,社會分工也更加精細和專業,監管部門在專業知識上顯然很難完全跟上發展的腳步,如何進行有效監督?目前實踐中有兩種方式:實質監督和程序監督。實質監督是利用本部門專長(如知識和設備等),或借用社會中介機構和實驗室,分析其各類指標是否符合標準。進行直接監督。程序監督是通過生產經營者遵守一種具有預防、控制作用的流程來實施的間接監督。實質監督可以鑒定產品質量,但需要專業技能、設備和較長的時間,所以只能重點監督:而程序監督只需書式檢查,更具效率,能全面、全程監督。從一定意義上講,程序監督是更先進的社會管理方式。我國程序法把部門作為程序監督員。程序監督員維護的是一種公正規則。其實工商部門很多工作都是程序式的,如企業注冊登記,對企業規模、數量、布局等無法進行控制,只要書面手續齊全就必須給予登記。《特別規定》第5條規定經營者的經營程序包括: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進貨臺賬、銷售臺賬、索要檢驗報。告。這套程序規范是工商部門近年開展的“放心示范店”和“商品準入工程”的精髓,可以說是《特別規定》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肯定了工商部門近幾年在做的這些工作。
要做好程序監督員,工商部門需要盡快制定《特別規定》的配套規章。《特別規定》指定工商部門是對食品經營者進行程序監督的唯一部門,但僅憑一、二條之規定顯然不能完全解決實際問題,工商部門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制定配套規章。一是明確操作上的具體問題,如責令企業停止銷售而未停止的處理方式、開辦市場的村經濟合作社能否作為企業對待、對銷售者進貨檢查驗收制度如何監督、對銷售者提供假資料如何處理等問題。二是平衡經營者權利與義務。經營者遵守程序規范增加了經營成本,應當確立一種免責權,如果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對于遵守程序規范的經營者免除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只承擔民事連帶責任。
二、重點查處單一無照經營
工商部門機構齊全,隊伍龐大,特別是基層所的設置,更使工商部門是一個強勢部門,只要工商部門能涉及的區域。都讓工商部門去監管,特別是查處無照經營。如舉報人向環保局舉報某塑料廠存在空氣污染。該局就問舉報人該塑料廠是否有營業執照,若無照就讓工商所去處理;某鎮開展黑心棉服裝整治,召集工商和質檢聯合執法,在查處中只要發現是無照經營,不管其是否涉及黑心棉服裝的質量問題,都讓工商所處理。在實際工作中遇到類似的例子還很多。分析其原因,舉報人更愿意向工商所舉報,因為就在家門口,方便;當地政府更愿意工商所處理,因為在其區域內,好溝通;工商所也愿意去查處,因為普遍認為查處無照是職責所在。然而,無照經營是各種原因匯集而成的社會痼疾,工商部門一肩獨挑其重任,就足以讓看似的強勢蕩然無存,更讓干部的職業風險成倍增長。《特別規定》對無證照行為的處罰起點10萬元,這對工商部門是一種壓力,更是一個契機,促使工商部門進行反思。十幾年的經驗證明,工商部門無法單獨整治所有的無照經營行為。對無照經營行為的治理,要從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展開,對于復雜的無證無照行為,應在政府的統籌下,尋求多方合力解決之道,變一家為主為注重部門分工。
由于法律規定與部門職責存在交叉,對于部門間的分工要有統一標準。筆者認為這個標準有兩條:一是最大社會危害性標準,如無照黑心棉服裝生產,其違法事實是無照經營和生產劣質服裝,二者都有一定的社會危害,但最大危害是生產劣質服裝,應當由質檢部門給予相應處罰,如果由工商部門進行處理,只能給予無照生產合格服裝的處罰,容易造成處罰過輕。同樣,無照電鍍、無照游戲廳、無照網吧等,都應當由相應的部門進行處理,依據最大社會危害性進行部門分工,有利于科學整治無照經營行為,確保過罰相當。二是最主要形成原因標準。在城區,無照經營場所產權證是造成區塊無照經營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對這些無照經營不能單一進行取締,因為在客觀實際上其完全符合經營條件,而經營者也愿意辦理證照,僅僅因為規劃等原因讓產權證不能使用,對于這些經營戶如果進行強行取締必然會引起民憤,但是疏導的主動權又不在工商部門。顯然這些無照經營的責任讓工商部門來承擔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讓形成無照經營的初作者承擔責任,才能徹底地解決問題。
工商部門在無照整治中發揮兜底作用,查處的重點是單一的無照經營行為,也就是純無照經營行為,如有證無照行為,無前置的無照行為等。在政府負責的基礎上,工商部門還可以承擔協調作用:一是無照的轉辦,工商可以發揮舉報網絡和機構設置等優勢,把無照行為轉交給負責部門處理;二是支援負責部門,當負責部門不能進行規范需把對象取締,且工作中遇到較大阻礙時,工商部門應當給予人力和強制措施的支援。
三、建立規范的監管檔案制度
篇9
報告主要包括四個主要部分:
第一,根據不同設備的訪問量來劃分市場。通過傳統觀筆記本電腦和臺式機訪問這些電商的用戶從2011年的92.33%下滑至81.60%;通過平板電腦訪問這些電商的用戶占8.37%,2011年同期僅為3.16%;智能手機的訪問量占10.03%,去年為4.51%。
其中iPad的訪問量占到平板電腦總訪問量的88.94%。安卓設備和Kindle Fire則分別為6.34%和4.71%。智能手機方面,iPhone占60.85%,安卓為37.59%,WP則僅為0.91%。
第三,瀏覽器對比。報告認為,零售商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瀏覽器。客戶的購物體驗會受到瀏覽器以及網頁設計的影響。而蘋果的iOS平臺在這方面表現出色。蘋果移動設備的Safari瀏覽器基本與蘋果臺式機的瀏覽器保持一致。
蘋果iOS平臺Safari瀏覽器的訪問量從2011年同期的7.5%增長至17.25%,微軟的IE則連續四個月下滑,從去年同期的47.02%跌至35.95%。
篇10
跨境電子商務這種新形式的商業往來方式和傳統方式不相同,它是基于互聯網平臺之上,交易雙方通過互聯來進行貿易來往。其本質屬于電子商務應用過程中的高級形式。原先國際貿易往來中大都有著見面洽談、貨款結算、貨物通關、國際運輸等,并且伴隨著安全性和風險等諸多麻煩,而跨境電子商務則省去了冗雜的程序,為交易雙方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對企業而言則增加收益,同時這也成為其發展為新型交易的原因。
一、浙江省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特點
1.發展規模大,增長速度快
浙江跨省電子商務在速度、規模和發展上都位于全國同行業首位。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的店家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當下,有著大約3萬多的經營主體開展電商行業,在跨境電商平臺上也有著超30萬家的網店。在ebay中的中國店主就有約2萬家,而這當中還包含著30%的浙江企業;阿里速賣通平臺上同樣是有著大量這片區域的賣家。2015年3月12日,國務院批準杭州成為全國首個,同樣是全國唯一一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實驗區。在下圖2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浙江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占據了全國電商企業的30%,占比第一的為江蘇企業,雖然截止2016年位居第二,但是可以在圖3中看到,浙江省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在近些年卻呈現著較快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0.80%,增長速度持續加快。
2.良好的政策優勢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一定不能脫離政府的政策和指導。而杭州于2015年3月12日從國家首批試點城市之一變成國家首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實驗區,標著著政府政策的傾斜與幫助,為當地跨境電子發展中的各類難題亮出了綠燈,讓其能夠更加自主便利規范的發展,以便日后在全國大力推廣作出表率作用。而今年起,國家也著重于跨境電商的發展,不斷的頒布政策幫助電商建立起良好的社會環境。在5月12日,經過多方的努力和多次的斟酌之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正式,其中指出,要讓跨境電子商務能夠更加健康快速的發展,對改革試點工作要著重支持。隨后的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都表明國家對電商發展的大力支持。而最新推行的《關于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知道意見》則是我國對跨境電商加快發展眾多幫助政策中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同時在稅收上,海關總署也應對互聯網的交易有著相對應的規劃,并逐步開展新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
3.跨境電子商務園區布局呈現多點開花態勢
在2014年以來,浙江省依靠自身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給予了電商較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市面上的各類商品資源逐漸豐富,浙江省跨境電子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特別是以杭州為首、金華、義烏小商品市場等特色地區為集群起到先發展先帶頭的作用,作為全省較早一批發展起來的區域。2015年3月,杭州在國務院的特別批準下,成立了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分別位居下城、下沙、空港三地,形成了這樣的“一區三園”的格局,三園之間互不干擾,又相互協同發展,促進共同前行。與此同時,省內的其他地方也在積極的建設自己的園區。杭州當地也在大力支持其發展,從其他地區抽調35名關員來協助,加派人手,以保證在任何時段內的商業輸出能夠順利出行。
二、浙江省跨境電子商務的運作模式
(一)“兩段中轉”模式
“兩段中轉”模式是浙江省跨境電子商務中比較特殊的一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將貨物的配送環節進行剝離,貨物的配送由對應的海外供貨企業進行全部負責,同時,國內的企業獲得在供應商國家設立物流中心,收發訂單貨物的資格。設置在國外的這個物流中心不單單具備有物流功能,同時還具備了備貨和貨物倉儲管理的功能。在這種模式中,海外消費者可以通過相應的門戶網站進行自主的貨物挑選,這個物流中心會根據每一筆電子訂單,開始貨物的選取、打包和投遞作業,根據每個消費者收貨地址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物流公司,集約化配送。通過整批運送到對國家的方式進行貨運,在轉運國的物流公司收到貨物后,會將貨物逐件分離,然后根據不同的地址,送達到不同的國際郵遞公司。之后貨物的物流配送流程將全部由對應的快遞公司負責,直至送達消費者手中。這種模式由于其運輸路程被分為兩段,因此被稱為“兩段中轉”模式,這樣一來,浙江省從事跨境電子商務的企業,就可以減少在與不同收件國家快遞體系繁瑣溝通的麻煩。
同時這種運輸模式這種運輸方案能夠將不同國家的快遞進行分類組合,能夠有力的減少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址的貨物單獨配送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同時在這兩個階段中,消費者和企業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到貨物運輸的進度,在過程中的監管監控也相對方便。
(二)“單一”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
區別于“兩段中轉”模式,一些電子商務企業會在商品的原始產地建立起自己的配送中心,也就是自己承擔貨物的物流環節。在獲取到相應的訂單后,這個物流中心不需要對訂單中的貨物有過多的處理,直接依靠物流中心這個平帶,直接完成訂單的貨物出庫、包裝盒物流配送。這種模式中,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每一個訂單都被作為單一的快遞包裹,商品原產地的國的物流中心,?⒒蹺鏌緣ジ靄?裹的形式直接交給快遞公司,快遞公司直接以送貨上門的形式配送。這樣一來,電子商務企業不需要在對應國內設置相應的配送中心,也不需要和本土的快遞企業進行商務合作,只需要與一個固定的且能夠送達范圍較大的快遞公司進行合作,同時該種模式下的快遞包裹的報稅、通關的業務處理,也將有這家快遞企業負責。這樣一來使用這種模式的浙江省電子商務企業就可以減少物流、報稅等多個環節,只需要專心負責客戶運營和營銷。
(三)“兩段收件”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