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腫瘤范文

時間:2023-03-24 17:0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腎臟腫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腎臟腫瘤

篇1

紀先生今年58歲。不久前單位體檢,結果在體檢時,醫生通過B超發現他腎臟有腫物。醫生說這種情況下,應該進一步做CT或MRI檢查,以明確診斷。心情忐忑的紀先生又去當地醫院的泌尿外科做了這些檢查。結果被診斷為腎癌。紀先生非常納悶:腎癌不是會腰痛、有血尿嗎?自己平時沒有任何癥狀,怎么也會是腎癌呢?為此,他專程來到上海,找了一家知名大醫院的泌尿外科診治:一方面是確定一下診斷結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順便接受必要的治療。結果,檢查下來的確是腎癌,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醫生說病情尚處于早期,腫瘤小于4厘米,有希望采取“保腎”手術。一開始,有點醫學知識的紀先生還有點擔心保腎會不會讓腫瘤細胞殘存下來,但經過醫生解釋,他完全放心了,并準備盡快接受手術治療。

無癥狀為何竟是腎癌

隨著健康體檢的普及,傳統的“腎癌三聯征”腰痛、血尿、腰腹部包塊在臨床上已非常少見。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在體檢中發現此疾病。據仁濟醫院泌尿外科的統計,2007~2010年間,無癥狀腎癌在全體患者中所占的比例為73.6%,遠遠高于1999~2002年間49.8%的數據;而發現時腫瘤的平均大小也由1999~2002年的6.1厘米降至1999-2002年的4.8厘米,小腎癌(≤4厘米)比例由30.3%增至54.4%。因為腎臟腫瘤沒有特異性腫瘤標志物,所以還是建議每年進行健康體檢,一般只需要簡單的泌尿系B超就可發現。而B超一旦發現腎臟腫塊,應進一步行增強CT或MRI檢查進行確診。

“保腎手術”能切干凈腫瘤嗎

有些人會有疑問:腎臟部分切除(保腎手術)能像全腎切除一樣根治腫瘤嗎?

根據歐美大型醫療中心的大宗病例統計,對于≤4厘米的早期腎癌,腎部分切除只要保證切緣陰性,長期隨訪下來其腫瘤轉移復發的概率與全腎切除沒有差異。但是由于保留了腎臟,患者后期發生腎功能不全及心腦血管并發癥的風險明顯降低,總體生存率反而好于全腎切除。因此患者不需要擔心手術“開不干凈”。現在對于部分4~7厘米的早期腎癌,國外不少醫療中心也在探索應用腎臟部分切除手術來治療,就現有結果來看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目前歐美以及國內的腎癌診療指南均推薦腎部分切除作為≤4厘米腎臟腫瘤的治療“金標準”。對于4-7厘米的早期腎癌,有經驗的臨床中心也可應用腎部分切除術治療。仁濟醫院泌尿外科腎臟腫瘤亞專業組在保腎手術上積累了大量經驗,一方面,建立起了基于個體的評估系統,綜合患者全身情況和腫瘤解剖特點為患者推薦最佳治療方法;另一方面,對于部分高難度早期腎癌、多發或遺傳性腎癌,其手術團隊也能夠綜合應用射頻、冷凍以及腎部分切技術為患者保腎。

Q&A

Q:家里老人被診斷為早期腎癌,但是年紀大了,又有高血壓糖尿病,是不是就沒法治療了?

A:并不是這樣。部分“小腎癌”進展速度很慢,如果患者高齡,心肺功能不全,全身情況很差,確實不急于外科干預,主動監測也是一種治療方式,但這必須在醫生的嚴格指導下進行。對于大多數患者,高齡、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并非手術的絕對禁忌癥,只要經過麻醉及相關科室的嚴格術前評估,認為患者可以耐受麻醉,可以采取射頻消融、冷凍消融等手術方式,甚至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經皮的消融手術,對于早期腎癌也可以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泌尿科

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重點學科。診療特色包括:泌尿生殖腫瘤(腎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結石微創治療、小兒泌尿外科、排尿功能障礙(前列腺增生、女性泌尿外科、神經泌尿外科)、腎移植、男科學(男性不育、男性障礙以及男科的顯微外科手術等),等等。

專家簡介

篇2

關鍵詞:超聲造影;腎臟腫瘤;鑒別診斷

腎臟腫瘤是常見病。但其早期臨床癥狀較少,發現多為中、晚期,預后差。近幾年隨超聲造影技術的成熟,已涉足對腎臟腫瘤的的早期診斷,對腎臟惡性腫瘤的早期發現提供重要信息,改善預后并提高患者生存率[1]。

1 腎臟良惡性腫瘤二維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表現

目前超聲判斷腎臟病灶性質主要依據二維和彩色多普勒超聲,腎癌為實質性腫物,呈圓形或橢圓形,部分不規則,較小腫塊多呈高回聲,較大腫塊呈低回聲。回聲欠均勻或不均勻,不均勻的腫塊多因腫瘤出血或液化所致。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為實質內高回聲或強回聲團塊,無聲影。形態規則,邊界清晰。內部回聲分布均勻,當腫塊較大且發生出血時,內部回聲不均勻,高回聲與低回聲層層交錯,呈"洋蔥樣"改變。腎癌的彩色血流信號較豐富,也可為乏血供,血流豐富者以星點狀及抱球形為主。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彩色血流信號較差,較大者可有少量的彩色血流信號。

超聲雖然是發現腎臟占位性病變的首選影像學檢查。但在發現及評估腎臟良惡性病變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尤其對體積小、乏血供、囊性變及伴有內部出血壞死的腎癌,難與良性病變相鑒別[2]。

2 腎臟良惡性腫瘤的超聲造影特征

2.1超聲造影原理 超聲造影劑(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UCA),為血池示蹤劑,平均直徑與單個紅細胞大小相仿,故超聲造影可觀察到臟器內大血管及微小血管的分布和灌注,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高于常規超聲[3]。利用低聲能發射聲波與脈沖反向諧波造影技術相結合,延長微氣泡的壽命并突出微氣泡的諧波回聲成分,實時獲得氣泡在腫瘤微循環中的分布,使得研究腫瘤微血管灌注和顯示腫瘤新生血管的全貌成為可能[4]。

2 腎臟良惡性腫瘤的超聲造影增強情況

腎臟占位性病變在超聲造影的主要表現如下。

2.1腎臟惡性腫瘤多數為皮質期快速充填,顯影早于自身腎皮質,造影劑峰值強度高于自身腎皮質;緩慢廓清,晚于自身腎皮質[5],但強度仍然高于自身腎皮質。同時,顯影方式與腫瘤大小密切相關:直徑15mm的惡性腫瘤,隨著直徑的增大,造影劑充填不均勻程度加大,病灶中心造影劑缺損區擴大。

惡性腎腫瘤中腎透明細胞癌占73%,國內現有的腎臟腫瘤的超聲造影灌注特征研究發現,90%的腎透明細胞癌呈高增強、血供豐富,而所有的狀腎癌及嫌色細胞腎癌均呈低增強、乏血供表現[6]。

腎透明細胞癌超聲造影后表現為高增強,這是由于惡性腫瘤供血動脈增多、增粗和移位,環繞腫瘤,且其內部具有大量侵襲性新生血管,粗細不等,走形紊亂,并常伴有動-靜脈瘺,微血管密度較良性高[7],故強化程度高,強化過程中在瘤周或瘤內常可見粗大、中斷、迂曲走形的血管或密集血管團。同時惡性腫瘤因代謝旺盛且侵襲性生長,故瘤內常見出血壞死、囊腔及部分鈣化灶形成,但當瘤體較小時(

囊性腎癌約占到腎癌的10%,表現較為特殊,是囊性為主伴或不伴實性成分的復雜囊性病變[10]。常規超聲由于對細小血流和低速血流檢測的局限性,難以探測囊隔或結節處的細小血流信號,對腎臟復雜囊性病變的定性診斷具有一定困難。超聲造影后,能清晰顯示有血供的囊壁、囊隔和結節,勾勒出囊壁、囊隔的邊界和壞死區域的范圍,從而明確病灶的囊實性[11]。

2.2腎盂癌顯影高峰強度可分為高于、等于及低于自身腎實質三種情況;腫物的造影增強方式分為快進慢退、同進慢退和慢進慢退;血流灌注方式可分為一致性增強和向心性增強[12]。至于不同方式所占比例及其原因,則需要大樣本病例的研究方可得出準確性結論。

2.3腎臟錯構瘤是常見的腎臟良性腫瘤,其造影增強方式大致分為"快進慢出"和"慢進慢出"兩種;灌注方式也可分為"先周邊后中央"和"先中央后周邊"兩種[13]。之所以存在這些差別,主要與組成腎臟錯構瘤的三種成分的不同比例有關。腎臟錯構瘤又稱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來源于間葉組織,由血管、脂肪和平滑肌組織交錯構成,回聲主要由各成分所占比例決定。大多數錯構瘤屬于多脂肪型,典型的超聲圖像為邊界清晰的圓形強回聲結節,超聲容易診斷;由于血管成分少,管壁缺乏彈力層,血流速度可能較慢,超聲造影呈現"慢進慢出"的表現,瘤體強化程度低于腎皮質。而少脂肪型則呈不均勻低回聲,形態不規則,以平滑肌、血管或出血壞死成分為主,常規超聲難以與腎癌相鑒別[14];注入超聲造影劑后可能因為病灶內血管多數發育畸形,厚壁者多,排列紊亂,管腔窄,呈漩渦狀血管網或血竇,致使紅細胞流動緩慢、大量堆積[15],造成灌注過程表現為周邊向內部逐步增強,周邊先行消退,瘤體血管成分多,血流速度可能較快,超聲造影結果呈"快進慢出", 瘤體強化程度常高于或等于腎皮質。其基本規律與肝血管瘤造影結果相似[16]。

3 超聲造影技術展望

超聲造影可更好地顯示腎臟內腫瘤細小血管和低速血流的信息,而且能實時動態觀察腫瘤內微循環灌注的過程,空間分辨率提高,對腎臟良惡性腫瘤的鑒別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目前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如一次造影檢查并不能獲取多個病灶信息,微泡在循環內停留時間短暫,而診斷的準確性主要依靠操作醫師的經驗等。相信隨著超聲造影技術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將有更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Yamashita Y,Ueno S,Makita O,et al.Hyperechoic renal tumors: an anechoic rim and intratumoral cysts in US differentiation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from angiomyolipoma[J]. Radiology,1993,188:179-182.

[2]戴晴,姜玉新.超聲造影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8,30(001):1-4.

[3]Choi BI,Kim TK,Han JK,et al.Vascularit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ssessment with contrast-enhanced second-harmonic versus conventional power Doppler US[J].Radiology,2000,214(2):381-386.

[4]劉赫,姜玉新,劉吉斌,等.乳腺病變超聲造影微血管顯像增強形式與病理對照觀察[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25(5):783-785.

[5]杜聯芳,李凡,姜露瑩,等.超聲造影在腎占位性病變中的應用[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6,15(11):813.

[6]李凡,杜聯芳.超聲造影在腎細胞癌分型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06,3(6):336-338.

[7]張艷輝,楊慶,崔巍,等.不同亞型腎細胞癌的微血管密度與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J].中華腫瘤雜志,2010,(2):117-122.

[8]Ascenti G,Gaeta M,Magno C,et al.Contrast-en-banced second-harmonic son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pseudo-ocapsule in renal cell carcinoma[J].Amer J Roentgenol,2004,182(6):1525-1530.

[9]楊斌,傅寧華,沈德娟,等.腎腫瘤的超聲造影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7,16(7):599.

[10]陸明園,溫淑英,鄭鵬宇,等.囊性腎癌的CT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14(S1):143-144.

[11]蔣B,陳亞青,朱云開,等.超聲造影結合Bosniak分級診斷囊性腎癌的可行性[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16(3):549-552.

[12]姜露瑩,杜聯芳,李凡,等.腎盂癌超聲造影的初步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7,23(2):140.

[13]董曉秋,沈理,王曉民,等.腎錯構瘤的超聲造影模式分析[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7,23(2):154.

[14]宋陽光.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聲造影初步研究[J].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7,4(7):637-639.

篇3

心臟在第2肋至第8肋之間,呈前后略扁的錐形,左起左腋中線,右至右鎖骨中線。心臟是循環系統的動力器官,通過心臟的收縮、舒張,推動全身的血液循環來帶動周身的新陳代謝。

肝是人體最大的實質器官,呈楔形,左右徑為25cm,前后徑約15cm,大部分在右上腹,小部分超越正中線達左上腹,上界在右鎖骨中線平第5肋上緣,下界齊右肋緣。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是體內物質代謝和解毒的重要器官,并能分泌膽汁。

成人正常的脾臟約掌心在,外形似蠶豆,們位于左季肋深處,被第9、10、11肋所遮蓋,脾臟周圍的腹膜被皺壁與附近臟器相連形成各條韌帶,對脾臟起支持和固定作用。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有造血、濾血、免疫的功能。

肺臟位于胸腔內,縱隔的兩側,分為左肺和右肺。左肺因心臟扁左,較右肺窄而長;右肺因膈下有肝,較左肺寬而短。

篇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1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醫院經手術切除且病理確診的泌尿系統腫瘤患者112例,記錄各患者發病部位、病理類型、分化程度、浸潤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及惡性程度分期。其中男67例,女45例;年齡27~76歲,平均(48.69±8.17)歲。112例患者中包括腎盂腫瘤、輸尿管腫瘤、癌、腫瘤、男性尿道癌、前列腺癌、女性尿道癌、腎盂腫瘤、輸尿管腫瘤及腎癌等。

1.2方法

1.2.1B超檢查行腹部B超檢查前,讓患者大量飲水,待膀胱充盈后進行檢查。檢查儀器使用SIMENSG5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頻率3.5MHz)。患者先取俯臥位,再改為仰臥位,最后取側臥位,充分暴露中下腹部,做斜切、縱切、橫切掃查,然后對兩側腎臟進行掃查,若發現有輸尿管擴張、腎積水,要沿著擴張輸尿管自上而下進行掃查。在對輸尿管進行掃查時,經背部做斜斷面掃查,能夠觀察到第一狹窄部,轉動探頭可觀察到輸尿管腹段。掃查下腔靜脈外側1cm和腹主動脈處,在出現輸尿管回聲后向下掃查到髂血管前方,可探查到第二狹窄部的情況。沿著輸尿管腹段向下掃查,在恥骨上緣聯合處行橫斷面和縱斷面掃查,可探查到膀胱壁內段有無占位性病變[3]。

1.2.2IVP檢查行IVP檢查前,讓患者平躺,先照一張腹部X線片,然后從靜脈注入對比劑,腎臟會將流動在血液中的對比劑排出來,先到腎盂,和尿液混在一起,經輸尿管進入膀胱。放射技師在注射對比劑后5、15、30min各拍腎片1張,囑患者排尿后再拍1張。如有腎功能不佳,可適當延遲拍片。平躺拍片:可以呈現脊椎、骨盆、小腸、大腸、腎臟及膀胱等構造。注射對比劑5min后兩側腎臟顯影,注射對比劑15min后兩側的輸尿管顯影,注射對比劑30min后膀胱充滿對比劑和尿液。排尿后拍片:可知膀胱排尿是否完全排盡[4]。

1.3兩種檢查方法的對照根據檢查結果確定患者泌尿系統腫瘤的部位,同時,所有患者均行手術切除腫瘤并行病理學檢查,對照患者的最后診斷,比較腹部B超和IVP檢查在泌尿系統腫瘤患者中的陽性率。

2結果

2.1IVP和B超診斷結果112患者經手術治療和病理結果均確診為泌尿系統腫瘤,共計145個腫瘤病灶。IVP共診斷出115個腫瘤病灶,診斷符合率為79.31%;B超檢查共診斷出123個腫瘤病灶,診斷符合率為84.83%。兩者聯合共診斷出136個腫瘤病灶,診斷符合率為93.79%。

2.2IVP和B超對泌尿系統腫瘤的診斷腎癌的B超圖像表現:腎實質內出現異常回聲團塊,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較清楚,有球體感。其內部回聲多變,中等大的腫瘤多呈低回聲,僅少數呈強弱不等的混合回聲或等回聲。當較大的瘤體內部有出血、壞死或液化時,局部顯示出邊緣不規則的無回聲區。當腫瘤較小時,腎臟輪廓可無明顯改變。較大的腫瘤向腎臟表面突起,使腎臟輪廓呈現局限性增大,表面凹凸不平,腎臟外形失去常態。112例中B超檢出腎臟腫瘤23例,膀胱腫瘤32例,IVP檢出腎臟腫瘤而B超未查出者2例。B超檢出的23例腎占位中IVP同樣檢出者16例,啞腎5例,表現正常2例。同樣檢出的16例中均被手術證實為腎臟腫瘤。

2.3膀胱腫瘤分布的部位膀胱惡性腫瘤的典型B超圖像表現:膀胱三角區低回聲區,形態不規則,基地較寬與膀胱壁相連,不隨改變而移動。本研究中112例患者中有32例膀胱腫瘤,32例膀胱腫瘤中IVP與B超均同時檢出,且均經手術病理證實,均為膀胱移行上皮狀癌。共計有47個膀胱腫瘤腫瘤位于膀胱三角區13例,兩側壁19例,B超顯示率100%。其中單發腫瘤25例,腫塊直徑0.5~5.7cm,多發腫瘤7例,膀胱頂部腫瘤顯示率低。B超檢查顯示向膀胱內突出呈中等強回聲或低回聲。有蒂4例,均為狀癌,內部回聲不均質,其它顯示廣基底改變。

3討論

篇5

【關鍵詞】 腎臟小腫瘤; 后腹腔鏡; 開放手術; 并發癥

腎臟腫瘤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隨著醫學檢驗水平的進步,腎腫瘤的檢出率不斷提高,尤其是腎臟小腫瘤的檢出率更高[1]。傳統開放腎切除術是治療腎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其手術創傷大,術后患者恢復慢、預后差。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腹腔鏡手術在泌尿外科的應用得到了廣泛醫生的認可[2]。本院于2011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62例腎臟腫瘤患者按入院隨機號進行分組,分別給予傳統手術和后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現將兩種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62例單側發病的腎臟腫瘤患者,將其按入院隨機號分為兩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46~77歲,平均(49.42±3.07)歲;病史6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18.69±5.14)個月;腫瘤位置:腫瘤位于左側15例,右側16例;腫瘤直徑2.38~5.59 cm,平均(3.61±0.92)cm。觀察組男21例,女10例;年齡44~77歲,平均(48.72±3.15)歲;病史6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18.51±5.63)個月;腫瘤位置:腫瘤位于左側14例,右側17例;腫瘤直徑2.40~

5.61 cm,平均(3.66±0.85)cm。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腫瘤大小、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氣管插管行全身麻醉,患者取健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于腋中線髂嵴上2 cm 處作一長約為2.0 cm的切口,并分離至后腹膜間隙,用食指沿此間隙推開腹膜及胸膜,暴露病灶位置,置入自制的水囊,注入0.5 L

水,留置3~5 min后排去水囊[3]。于腋前、腋后線肋緣下分別置入5、10 mm 套管TROCAR,髂嵴上切口置入10 mm 套管TROCAR,建立氣腹,置入30°腹腔鏡探查,自腰大肌向上分離至腎周脂肪囊上部,打開腎周筋膜和脂肪囊,仔細游離在腎上極內上方脂肪堆中顯露腎上腺腫塊,切除病灶[4]。術后留置引流管,常規應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對照組:應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常規取第11 肋間或12肋下作一長為5 cm的切口,進入腹腔后詳細探查腎臟腫瘤部位,發現腫瘤組織后將腫瘤組織全部切除,并行淋巴結清掃,切除后逐層關閉皮膚[5],術后留置引流管,常規應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腎熱缺血時間、停留尿管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平均住院天數以及術后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0.1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腎熱缺血時間長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腎周血腫1例,吻合口瘺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9.68%;對照組術后并發腎周血腫2例,切口感染1例,腹膜損傷1例,吻合口瘺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2.58%,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腎臟腫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腫瘤之一,傳統切除手術可直接根除病灶,解除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是臨床治療腎臟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5,7]。但其創傷大,術中出量多,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腹腔鏡技術應用于腎臟小腫瘤的手術治療得到了很大進步[8-10]。有研究顯示,后腹腔鏡手術治療腎臟腫瘤較傳統開腹手術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視野好、術后恢復快及并發癥少等優點。同時,由于后腹腔鏡是采用氣管內插管行全身麻醉,其麻醉起效速度快,患者痛苦少[11-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腎熱缺血時間較對照組患者長,但在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停留尿管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等方面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后腹腔鏡具有手術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較快及并發癥少等優點,且腹腔鏡同時具有診斷和治療的雙重功能。因而,后腹腔鏡在臨床診斷和治療腎臟腫瘤上有著重要的價值,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邢增術,肖亞軍,趙軍,等.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行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11,26(12) :888-889.

[2] 乙從亮,楊登倫,任春凱,等.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行腎上腺腫瘤切除術的療效比較(附28例報告)[J].醫學信息(中旬刊), 2011,9(7):2917-2918.

[3] 張俊,南小新,張歡,等.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行腎上腺腫瘤切除術的療效比較[J].中外醫療,2012,3(22):177-178.

[4] 任春凱,楊登倫,乙從亮.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與開放手術的療效比較[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0,2(6):342-344.

[5] 莊志明,鄭周達,許振強,等.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行腎上腺醛固酮瘤切除術的療效比較(附56 例報告)[J]. 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0,15(1):60-61.

[6] 王晶,馮建華,莫卒.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腎腫瘤的比較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3):246-247.

[7] 王曉晶,沈周俊,祝宇,等.腎上腺小腫瘤的后腹腔鏡手術治療體會[J].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09,26(4):551-552.

[8] Martin Marszalek,Herbert Meixl,Marko Polajnar,et al.Laparoscopic and open partial nephrectomy:A matched-pair comparison of 200 patients[J]. European Urology,2009,9(22):1066-1068.

[9] 姚子明,蘆志華,胡敬海,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臟小腫瘤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5(1):126-129.

[10] 常德輝,王養民,曹絨霞,等.后腹腔鏡下保留腎單位的腎部分切除術14例臨床分析[J]. 現代腫瘤醫學,2011,15(1):302-303.

[11] 張建文,王共先,傅斌,等.后腹腔鏡與開放行腎部分切除治療T1期腎癌的療效比較[J].山東醫藥,2010,9(52):239-241.

[12] 蔡林,周利群.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中心型或腎門旁腎腫瘤[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9(2):139-140.

篇6

本組28例,均為誤診而來我院復查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齡30~70歲。無泌尿系統任何癥狀16例,雙側或一側腰部疼痛4例,顏面部浮腫2例,雙下肢浮腫2例,肉眼血尿2例,鏡下血尿2例。外院誤診為腎盂腫瘤12例,腎實質內小腫瘤10例,腎囊腫6例(其中腎盂旁囊腫4例,腎實質囊腫2例)。

應用TOSHLBA-325型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75MHz。腎臟檢查一般不需要檢查前準備,患者取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做縱切面、橫切面、斜切面多角度檢查,并拷貝紀錄保存。其中仰臥位經側腰部冠狀切面為主要切面,在這個切面上側腰部腹壁肌肉層薄,右腎以肝作為聲窗,左腎以脾作為聲窗,肝脾的聲衰減系數低,聲像圖清晰。

結 果

經我院B超檢查,外院誤診為腎盂內腫瘤的病例12例均為腎柱肥大;腎實質內小腫瘤的病例10例中,7例為腎柱肥大,3例為分葉腎;誤診為腎囊腫6例全為腎柱肥大。經觀察,腎柱肥大的病例,發生于一側腎臟16例,雙腎12例;位于腎中部18例,上部6例,下部4例;呈圓形12例,橢圓形10例,類似倒三角形6例;與腎皮質回聲一致22例,稍低6例;徑線1~2cm 15例,2~3cm 7例,3cm 2例。

本組28例,20例經過CT或靜脈腎盂造影或磁共振檢查腎臟均未發現異常。均經1~2年隨訪,多次B超復查,腎臟圖像無動態變化。

討 論

腎柱肥大因先天性變異腎柱增大或有個別腎錐體被腎皮質替代充填[1]。據Hsu Chongyeh研究表明[2],此種變異產生的原因是胚胎發育過程中,兩個亞腎連接部實質融合不全的發育缺陷,為腎實質連接的殘留遺跡,并非腎柱的突出肥大。

腎柱肥大鑒別診斷:①與腎腫瘤的主要區別:腎盂內腫瘤形態多不規則,且周圍被腎竇的強回聲環繞,與腎皮質無關,且常伴腎盂分離積水;臨床上腎盂腫瘤出現血尿較早,血尿以間歇性無痛血尿出現。腎實質內的小腫瘤有良好的球體感,邊界清晰,腎輪廓局部可隆起,病灶部位的腎結構不清,內部回聲與腎實質有明顯不同,可偏高、偏低或不均勻。②與腎囊腫的區別:囊腫有明顯包膜,放大增益后內仍為無同聲,且有后壁增強效應;腎盂旁囊腫嚴格說是指來自腎竇內的淋巴性囊腫,但一般把位于腎盂旁向腎竇內擴展的腎囊腫也包括在內。③與分葉腎的區別:分葉腎亦屬腎臟結構的正常變異,屬形態異常。新生兒期,腎臟呈分葉狀,隨著腎組織的繼續發育,體積增大,原有凹陷處變平滑,而某些成年人仍保留新生兒期腎臟形狀,稱為分葉腎[1]。分葉腎的主要超聲表現為腎輪廓不光滑,局部隆起或多部位外凸呈波浪狀,無球體感,常出現于左腎外側中下部,內部仍為腎實質回聲。分葉腎由于其形態異常,尤其是局部外突者,容易與腎腫瘤混淆,但就其內側與腎實質無界限,回聲與腎實質一致,無球體感則可與腎腫瘤鑒別。

分析本組誤診原因:①某些超聲工作者缺乏腎柱肥大及分葉腎的概念,對其超聲圖像不認識或認識不足;②沒有多切面多角度掃查,圖像分析不全面;③儀器增益調節過低或儀器相對落后,分辨力差,造成囊性、實性回聲分辨不清。

總之,腎柱肥大及分葉腎,雖然屬腎臟結構的正常變異,但因其聲像圖酷似腎腫瘤,尤其是患者伴有泌尿系統癥狀時(實際為其他原因所致),更應引起超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做到多切面、多角度掃查,全面分析圖像(熟悉腎臟結構正常變異圖像),盡量避免誤診。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腎癌;后腹膜腔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

腎腫瘤多為惡性,腎癌是腎實質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臨床常見癥狀為間歇性無痛肉眼血尿、腰部腫塊和腰部疼痛。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認識的加深以及臨床診療技術的逐步改善,使早期腎癌發現比例呈上升趨勢。在治療方面主要以手術根治切除為主,以往主要以開放性手術為主,但開放性手術創傷較大、出血多、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由于近年腹腔鏡微創技術的廣泛應用,腹腔鏡腎癌手術已成為標準術式。我院泌尿外科于2009年10月-2013年6月進行后腹腔鏡腎癌根治性切除術35例,臨床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0月-2013年6月進行后腹腔鏡腎癌根治性切除術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齡45~67歲,平均(49.0±8.6)歲。臨床表現為腰部鈍痛、典型的無痛性全血尿、腰部腫塊、發熱、貧血、消瘦等。其中16例因上述癥狀就診時發現,19例體檢時發現。術前均經彩色超聲、CT或MRI檢查診斷為腎臟占位病變,CT檢查報告腫瘤直徑4.2~8.6cm,平均5.1cm。腫瘤位于左側21例,右側14例。位于腎上極5例,腎中部21例,腎下極9例。術前CT臨床分期:T1N0M0期24例;T2N0M0期11例。手術前經靜脈腎盂造影(IVP)及腎臟血流圖(ECT)示對側腎功能正常。

手術方法: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留置導尿管,取健側臥位固定,升高腰橋,常規消毒、鋪單。于腋中線髂嵴上2cm處做一3cm長橫行切口,為第1穿刺孔,建立操作通道,分離患者的筋膜后層及腰大肌筋膜,用示指緊貼肌層在腎下極周圍間隙稍作分離,置入自制的水囊擴張器,注水約600ml以擴張腎周間隙。選擇腋后線、腋前線與肋緣下交點,為第2、3穿刺孔,切開皮膚,分別置入5mm和10mm套管,經第1穿刺孔置入10mm套管,縫緊肌肉,經套管進氣孔接通氣腹機,建立人工CO2氣腹,使壓力保持在13mmHg,置入腹腔鏡進入腹膜后腔,觀察后腹腔的解剖結構,沿腰大肌方向頭側分離,用超聲刀剪開腎門處Gerota筋膜,用吸引器在腎門處鈍性分離,顯露腎蒂。充分顯露腎動脈,游離腎動脈,依次顯露腎靜脈,經確認無誤后,用鈦夾先后夾閉。腎動、靜脈并用超聲刀剪斷。用超聲刀在腎周脂肪外依次游離腎臟后壁,內外側,上極(包括腎上腺)、中部及下極,于腎臟下極找到輸尿管,充分游離至中下段,遠端鈦夾夾閉切斷。整塊切除腎臟。擴大腋中線肋緣下切口至5~6cm,將被切除的腎臟、中上段輸尿管及其他切除組織裝入自制的標本袋中整塊取出。充分止血,檢查術野無出血,保證正常腹壓,腎窩處留置引流管,關閉切口。

結果

本組35例行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均獲得手術成功,無中途改開放手術者。手術時間65~105min,平均(85±5.2)min;出血量40~160mL,平均(90±12.5)mL。4例行同側腎上腺切除。2例術中發生腹膜破裂,4例切孔延遲愈合,余均未發生明顯并發癥。術后1d即可進流食;9~10d拆線;1~2d下床活動;術后24~72h拔除引流管;1~2d下床活動;10~11d出院。

病理報告:嫌色細胞癌6例,顆粒樣細胞癌11例,腎透明細胞癌13例,腎腺瘤5例。

術后隨訪3~18個月,平均隨訪11個月,所有病例未見腫瘤復發及切口種植轉移。所有切除的腎上腺組織均未見腫瘤浸潤轉移。

討論

腎癌是腎實質泌尿小管上皮系統的惡性腫瘤,在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僅次于膀胱癌,位于第2位。腎癌的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腎癌根治術包括傳統開放根治性腎切除和腹腔鏡下根治性腎切除。但開放性手術創傷較大、出血多、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隨著腹腔鏡手術的發展,腹腔鏡下根治性腎切除有取代傳統開放根治性腎切除的趨勢。在1990年,Glayman等首次報道了腹腔鏡腎切除術,揭開了腹腔微創腎切除的新的一頁。采用后腹腔鏡進行根治性腎切除術不僅可減少手術創傷,同時能更好地暴露腎蒂血管,使手術操作分離更加精細,可明顯減少術中出血和并發癥。本組35例行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均獲得手術成功,無中途改開放手術者。手術時間65~105min,平均(85±5.2)min;出血量40~160mL,平均(90±12.5)mL;2例術中發生腹膜破裂;4例切孔延遲愈合,余均未發生明顯并發癥。術后1d即可進流食;9~10d拆線;1~2d下床活動;術后24~72h拔除引流管;1~2d下床活動;10~11d出院。Gill等報道34例經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同時與開放手術比較,兩者平均手術時間一樣,但接受腹腔鏡手術的患者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術后痛苦小、恢復快。

手術治療腎癌的原則,除切除患有腫瘤的腎臟以外,亦應切除腫瘤細胞可能蔓延到的周圍組織,包括腎周脂肪和筋膜、腎上腺、區域淋巴結和腎靜脈及下腔靜脈內的癌栓。爭取在分離腎臟以前先結扎腎蒂血管,以防止在手術分離時癌細胞的擴散及(或)癌栓的轉移。本組35例腎癌患者,均首先顯露腎蒂。充分顯露腎動脈,游離腎動脈,依次顯露、游離腎靜脈,先后夾閉腎動脈、腎靜脈,剪斷后,再充分游離患側腎臟。遵循腎癌根治術的手術原則,切除患腎及周圍組織。

本組腎癌患者35例,經術前CT影像學腫瘤臨床分期T1N0M0期11例;T2N0M0期24例。術前CT檢查報告腫瘤直徑4.2~8.6cm,平均5.1cm,有文獻報道直徑12cm和直徑9cm的腎臟腫瘤經腹腔鏡切除成功,本組病例是腹腔鏡根治性治療腎癌適應證。本組4例行同側腎上腺切除,均為腎上極腫瘤,病理回報腎上腺組織均未見腫瘤浸潤轉移。

盡管后腹腔途徑存在手術空間及視野相對狹小、解剖標志不明顯等缺點,但是它相對于經腹腔途徑來說能夠有效避免腹腔臟器損傷、腹腔污染,減少腹腔腫瘤種植轉移的可能,同時后腹腔途徑能夠直接、迅速進入手術野,同時對其他臟器干擾小、出血少,能實現全方位觀察以顯露邊角區域,使手術操作簡單化。本組35例均應用經后腹腔途徑,其中只有2例術中發生腹膜破裂;4例切孔延遲愈合,余均未發生明顯并發癥。經平均隨訪11個月發現所有病例未見腫瘤復發及切口種植轉移。目前泌尿外科醫生普遍采用后腹腔鏡進行腎切除術,但其操作相對復雜,手術技巧要求較高,對初學者而言在操作難度上比開放手術大,學習曲線也較長。因此怎樣縮短學習曲線成為值得探討的課題。

篇8

【關鍵詞】腎腫瘤;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開放式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512-02

腎部分切除術是腎腫瘤一項重要的治療方法,其是將病變部位腎組織切除,保留有功能的腎單位,提高腎儲備[1]。隨著腹腔鏡治療技術的發展,其在腎腫瘤治療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傳統開放腎部分切除術相比,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對患者損傷較小,并發癥少,患者術后恢復快,預后良好。本院對21例腎腫瘤患者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療效滿意,現分析如下: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0年8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腎腫瘤患者41例,均符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009版)》相關診斷標準[2],并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A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齡29-64歲,平均(46.5±4.7)歲;腫瘤直徑2.5-5.4cm,平均(3.2±0.6)cm;左側14例,右側4例,雙側2例;腎錯構瘤4例,腎細胞癌16例。B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齡31-64歲,平均(47.1±4.5)歲;腫瘤直徑2.3-5.2cm,平均(3.0±0.7)cm;左側12例,右側6例,雙側3例;腎錯構瘤5例,腎細胞癌16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存在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兩組術前均行胃腸減壓,留置尿管,氣管插管全麻。A組行開放式腎部分切除術。取第11間或者第12肋下斜切口,腹膜后入路顯露腎臟及腫瘤,明確腫瘤部位,給予2g肌苷快速靜脈滴注,碎冰屑對創面進行局部降溫;阻斷腎動脈,距離瘤體邊緣1cm處將腎組織及瘤體切除[3],可吸收線縫合集合系統及血管斷面。B組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患者取健側臥位,用軟墊適當抬高腰橋;在腋后線第12肋下緣做一2cm切口,鈍性分離至腰背筋膜下,分離腹膜后間隙[4];將自制氣囊置入后腹腔中,氣囊注入800ml空氣,3min左右將氣體放出去除氣囊,制造人工氣腹;分別于腋中線髂嵴上2cm處和腋前線肋弓肋緣下作一切口,將腹腔鏡及相關器械通過Trocar置入;將腎周脂肪和腎動脈等充分游離,顯露腫瘤;無損傷血管夾阻斷腎動脈;切除腫瘤,修復集合系統和腎臟斷面血管等操作同對照組。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包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1 手術情況及住院時間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兩組血管阻斷時間、手術時間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B組術中出血量少于A組(P

2.2 術后腫瘤直徑變化 兩組術前、術后腫瘤直徑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2.3 并發癥發生情況 A組術后3例血肌酐升高,2例尿漏,2例創面出血,1例泌尿系感染,1例切口感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5.00%。B組術后1例血肌酐升高,1例皮下氣腫,并發癥發生率為9.5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X2=6.5674,P

3 討 論

腹腔鏡介導下手術治療因其微創優勢而在泌尿外科得到廣泛應用,甚至已逐漸取代傳統開放式手術。部分腎臟腫瘤患者在后腹腔鏡下實施腎部分切除術治療,因其手術視野擴大,可清楚顯露解剖標志,提高了手術操作準確率,減少了大出血的發生率。本組中B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A組(P0.05)。文獻報道,腎臟手術熱缺血時間不宜超過30min,否則會對腎功能造成不可逆性損害。本院在阻斷血管前給予2g肌苷進行快速靜脈滴注,并采用碎冰屑對創面進行局部降溫,降低了腎細胞的代謝率,減少了腎細胞水腫,最大程度地保護了保留腎單位的功能。

對于腎臟小的腫瘤,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代替傳統開放式腎切除術治療腎腫瘤已成為一種趨勢,但在臨床應用中應嚴格把握適應證,減少并發癥,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的適應證為:①功能性或者解剖性單側腎腫瘤及雙側腎腫瘤[5];②腎癌對側腎存在某些良性疾病,如腎結石、慢性腎盂腎炎或其他可能導致腎功能惡化的疾病;③腎腫瘤直徑≤4cm,即腫瘤分期為T1a期,且腫瘤主要位于腎臟周圍[6]。

綜上所述,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療效確切,并發癥發生率低,是治療腎腫瘤一項良好的微創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那彥群,孫光.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00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7-8.

[2]Van Poppel H,Hakenberg OW,Becker F,et al.Assessing the impact of ischaemia time during partial nephrectomy[J].Euro Urol,2009,56(04):625-635.

[3]姚子明,蘆志華,胡敬海,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臟小腫瘤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6(01):9-13.

[4]張東旭,李勛鋼,徐丹楓,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b期腎癌[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2,33(04):454-456.

篇9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以及環境的變化,腎臟病發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世界上每10個人平均有一個人患慢性腎臟病。也就是說世界上有5億人患有慢性腎臟病。腎臟病是一種頗具危害但可治療的常見病。預防腎臟病,早期發現腎臟病,以減少腎臟病對社會和家庭的危害十分重要。

腎臟疾病的信號

水腫 常出現于眼瞼、足踝及背臀部。嚴重時可伴有胸水、腹水及會陰(陰囊、)水腫。

高血壓 年輕患者如沒有高血壓的家族史,若血壓升高,應高度懷疑是否患有腎病。另一方面,高血壓病人亦應注意檢查尿常規。應注意鑒別是腎臟病引起的高血壓,還是高血壓導致的腎臟損害。

少尿或無尿 成人24小時尿量在1500ml左右,少于400ml叫少尿,少于100ml叫無尿。此時腎臟已不能從尿液中排出人體的代謝廢物和毒素,無法調節水、電解質和內環境的穩定與平衡,應緊急找醫生診治。

多尿及夜尿 正常人日夜排尿量有一定規律,日間尿量應多于夜間,其比例為2~3:1,夜尿不應多于750ml。每晝夜尿量超過2500ml稱多尿。

尿頻 尿頻是指小便次數多,但每次尿得卻很少。尿急是指憋不住尿:尿痛指排尿時尿道口及小愎脹痛,尿痛多見于膀胱炎。

血尿 是血液經損傷的腎臟、輸尿管、尿道混入尿液造成。如出血量多,肉眼便可察覺者稱肉眼血尿;出血量少,肉眼看不見,需離心后取沉渣涂片,用顯微鏡觀察才能發現的稱鏡下血尿。

尿中泡沫增多 是尿中出現大量蛋白的表現,此時應做尿常規及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查。

腰痛 陣發性的劇烈腰痛。甚至沿側腹部向會陰放射,或伴嘔吐,稱為“腎絞痛”,多見于腎盂結石或輸尿管結石,此時要觀察有無血尿。腰痛伴發燒,腎區(肋脊角處,即背腰處)有叩擊痛,尿檢可發現白細胞增多,尿培養有細菌生長,見于急性腎盂腎炎。腎小球疾病時多數只有腰部不適、隱痛、或僅感腰酸。

其他如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肢軟乏力,面色蒼白、貧血等,應考慮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可能。宜及時做血,尿的有關檢查。

血尿的病因

常見引起血尿的泌尿系統疾病如下:

1 泌尿系結石;

2 泌尿生殖系感染:如腎盂腎炎、腎結核、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3 腎炎:其中包括急慢性腎炎、局灶性腎炎、良性急性出血性腎炎等;

4 泌尿系腫瘤:有腎腫瘤、輸尿管腫瘤、膀胱腫瘤、前列腺腫瘤等;

5 泌尿系損傷:各種化學物品或藥品對腎臟的損害;有些藥物對腎臟有損害,服用后可引起血尿,如慶大霉素、四環素、磺胺類藥物、卡那霉素等;

6 其他泌尿系疾病:如腎下垂、游走腎、先天性多囊腎等。

另外,全身許多疾病都可有血尿的表現:如血液病、流腦、流行性出血熱、紅斑狼瘡性腎炎、高血壓性腎病、心力衰竭、腎瘀血、痛風腎、糖尿病性腎病等。

如何防止慢性腎炎發展為尿毒癥?

慢性腎炎本身是一種不能完全治愈的疾病,所以慢性腎炎的患者平時要注意休息、飲食方面,別勞累。

慢性腎小球炎簡稱慢性腎炎,可以分為急進型。腎炎和比較緩和的腎炎。有的腎炎病變的范圍比較小,也比較輕,可以完全治愈,如果早點預防的話,盡量調節機體的免疫狀態,保持免疫平衡,這樣的慢性腎炎完全可以治愈。有一部分特定的人群反復鏈球菌感染。腎臟基底膜不斷損傷。如果能避免這種易感因素,盡量不感冒,不形成鏈球菌感染,可能這種損傷就會停止,預防做得很好的話,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會加重,也到不了尿毒癥這種程度。

哪些尿毒癥患者無法進行腎移植?

像一些本身有尿毒癥再合并一些其他疾病,比如腫瘤病人、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精神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全身性結核、嚴重的糖尿病病人等。就做移植的選擇來講,我們建議有條件的做活體移植,這是大勢所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是這個趨勢。

透析與腎移植的比較

經常有病人及家屬問到,透析與腎移植哪個更能改善生活質量?

篇10

腎結核常繼發于肺結核、骨關節結核、腸結核等病變,經血行播散、尿路逆行感染、淋巴道播散及直接蔓延侵犯腎臟[1]。在泌尿系統結核病中最為多見,是腎臟常見病之一。近年來,由于醫學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二維彩超的廣泛應用,更提高了腎結核的診斷準確性。為探討超聲對本病早期診斷的臨床意義,現將本院經手術和病理證實的38例腎結核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腎結核患者38例,年齡16~78歲之間,男16例,女22例,所有病例均進行了超聲檢查、CT檢查及組織病理學檢查。

1.2 檢查方法 使用日立EUB6500型彩超診斷儀,凸陣探頭,頻率為3.5 MHz,患者采用俯臥位,左、右側臥位和仰臥位,對雙腎臟作多切面、多角度掃查。仔細觀察腎臟輸尿管聲像圖改變并進行雙側對照,觀察腎臟的形態、大小、腎臟包膜,腎實質回聲,病灶的大小、邊緣、形態、回聲強弱或無回聲及相互關系,皮質與髓質的關系和腎竇有無分離擴張等情況。

2 結果

38例腎結核,超聲診斷相符合者33例,符合率為86.8 %。其中35例經手術及病理證實,1例因并發膀胱病變,經活檢提示膀胱結核,抗結核治療治愈,2例尿中找到抗酸桿菌,抗結核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5例誤診病例中誤診為單純腎積水1例,腎積水伴感染2例,腎炎癥性改變1例,腎腫瘤1例。

根據典型的聲像圖特征,結合病理改變及鑒別診斷特點,將超聲診斷的33例腎結核聲像圖分為以下5種類型。①積水型4例:腎包膜不規則,腎盂腎盞擴張,其內為無回聲區,如同腎積水,但積水型腎結核內壁粗糙不整,邊緣回聲增強,多可見輸尿管受累:輸尿管增粗,走行僵硬,管腔狹窄,管壁增厚粗糙,回聲增強;②結核膿腫型11例:腎輪廓明顯增大,腎包膜不規則,腎實質及腎竇區多個大小不等的無回聲區,內有云霧狀光點回聲,囊壁厚薄不均,甚至呈鋸齒狀,囊內壁有不均勻的斑片狀強回聲;③干酪空洞型12例:腎包膜不規則,腎實質內回聲雜亂,可見多個無回聲區及斑片狀或團塊狀強回聲,部分其后方伴聲影;④纖維鈣化型4例:腎包膜不規則,皮質區見多個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的團塊狀與斑片狀強回聲,其后伴明顯聲影;⑤炎癥萎縮型2例:腎臟明顯縮小,包膜不規則,實質及腎竇分界不清,內部回聲混亂,類似慢性腎功能衰竭聲像圖,但多為單側腎臟病變,其表面不光滑,高低不平,可見不均勻的強回聲區,為腎自截表現。

3 討論

腎結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該病進展隱蔽,發現時,腎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危害極大。影像學檢查目前仍是主要的診斷手段。絕大部分中晚期腎結核可根據其不同的病理發展階段做出正確的聲像圖分型診斷,但實際上幾種病理變化常混合存在于同一腎臟,聲像圖變化極多。因此,在超聲探測中,當遇到既不像典型的腎積水,又不像典型的結石、腫瘤、腎囊腫時,即所謂“四不像”,應想到腎結核的可能[2]。由于聲像圖的多樣性及不典型性,容易出現診斷困難或導致誤診。為了提高診斷正確率,應該與下列幾種病變相鑒別。

3.1 積水型腎結核與腎積水 兩者均可見腎盂、腎盞擴張。但腎積水腎盂、腎盞壁光滑,無回聲區透聲好,輸尿管壁光滑。積水型腎結核腎盂、腎盞可分界不清,腎盂壁增厚粗糙,回聲增強,無回聲區內透聲差。

3.2 腎結核與腎腫瘤 混合型腎結核可出現腎外形增大及團塊樣回聲,易誤診為腎腫瘤,但其形態多不規則,且后方回聲輕度增強,而腎腫瘤則具有明確立體感,多切面觀察均可見實質性腫塊圖像,常有包膜,邊界清晰,腫瘤壞死液化則可見內有無回聲區域。較大腫瘤的后方回聲有衰減征象,主要表現為腎臟增大形態失常,被膜突出,局部性隆起,病灶邊緣清晰,而腎結核單純性低回聲區,邊界不清晰,腎臟形態大小正常,多斷面觀察差別較大,不具立體感,形態多不規則,無包膜回聲,內部常出現鈣化灶而無液化壞死區。

3.3 炎癥萎縮型腎結核與慢性腎病 兩者均可見腎臟縮小,包膜不規則,實質與腎竇分界不清,內部回聲混亂,但前者多為單側腎臟病變,其表面不光滑,內部可見不均勻的強回聲區,其膀胱刺激癥狀特別明顯,尿沉渣涂片可找到抗酸桿菌。

3.4 積膿型腎結核和腎積水伴感染 兩者均可見腎盂腎盞擴張,其內為透聲較差的無回聲區。積膿型腎結核在腎實質內與集合系統相通,形態不規則,內壁不光滑,其內含有結核性壞死組織呈“模糊狀”或“薄霧狀”回聲,透聲性差。常可累及輸尿管,引起管壁增厚粗糙,回聲增強,管腔狹窄及狹窄段以上輸尿管擴張,而腎積水無回聲區內僅有稀疏分布的點狀回聲,腎盞之間相互不通。

3.5 腎結核與多囊腎 多囊腎的聲像圖表現為腎外形增大,表面高低不平,皮質區可見無數個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的無回聲區,壁薄,后壁回聲增強,腎盂腎盞受壓。兩側腎臟同時受累,常伴多囊肝、多囊脾,而腎結核引起的腎盞邊緣不規則,回聲增強,多切面掃查,擴張腎盞可變形,與腎盂相通。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