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計數范文
時間:2023-03-16 06:2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白細胞計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引言
中職學校檢驗專業學生在進行白細胞計數實驗中,容易出現實驗器材使用不當、實驗操作不規范或對實驗理論知識不理解而導致實驗結果偏差甚至實驗過程受阻等;另外,即使一位技術熟練者,使用同一儀器在對同一標本進行連續多次操作,檢測結果也常有一定差異。本文提出白細胞計數實驗中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即技術誤差、固有誤差以及儀器誤差等進行分析探討且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以盡力避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操作或無效操作,提高學生操作效率及能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技術誤差
由于操作不正確或儀器不精確造成的誤差為技術誤差。這類誤差通過主觀努力可以避免或降到最低程度[1]。采血部位不同結果產生偏差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采血部位以左手無名指或中指指尖的內側為宜。在我國有些地方仍采用耳垂取血,耳垂部位痛感較輕且不易感染,但其血循環較差,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所以一般情況下采用手指部位取血。在學生實驗操作時,筆者將30名學生同時采指血和耳垂血,分別進行采血取樣進行對照。計數結果是耳垂血白細胞數高于手指血白細胞數的為28例,約占93.3%,平均數值增高1.9×109/L。白細胞數目的多少可能與所在采血部位的血管深淺、粗細、血流速度、血液粘滯度等多種因素有關。耳垂白細胞計數偏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耳垂體積小散熱快,所處環境溫度低,血流慢,血液粘滯度大,白細胞易于沉積。手指則不然,手指活動量大、體積大,溫度相對高,血流快,血液粘滯度小,白細胞不易沉積,所以這些可能是手指血白細胞計數偏低的主要原因[2]。計數板不清潔干燥1)計數板的清潔方法。血細胞計數板使用后,取下蓋玻片,用自來水沖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損壞網格刻度。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風機吹干,也可用95%的乙醇、無水乙醇、丙酮等有機溶劑脫水使其干燥。另外,計數板沖洗后,還要通過鏡檢觀察每小格內是否殘留菌體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凈,則必須重復清洗直到干凈為止,干燥后方可放入盒內保存或使用。2)計數板上殘存水滴,會使充液不均,還會造成混合液濃度降低[3]。解決方法:將計數板置于清潔環境,自然干燥或在空氣中快速揮動,如急用也可輕輕甩掉計數板上水滴后再用濾紙片將殘存水分吸干。3)計數板上殘留纖維等雜質影響鏡下觀察清晰度。解決方法:用流動的清水洗凈計數板后再進行上述具體操作。微量吸管使用不當本實驗采用一種改進的微量吸管,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它由氣囊和與之管通的吸管一體構成,氣囊與吸管管通一端的底部具有孔,吸管上標有刻度,故可在采取樣液時利用指壓啟閉其孔實現準確性,該吸管具有造價低、精確度高、操作簡便靈活的特點,又具有可作為一次性產品使用,能夠避免交叉感染等的優點。1)微量吸管折斷。解決方法:微量吸管細長易斷,在將其插入橡膠頭內時,應左手持橡膠頭(注意氣囊孔的控制),右手必須持住靠近微量吸管上端的部分輕輕操作,才能有效防止其折斷。2)微量吸管取樣混有氣泡。解決方法:取樣時,需將微量吸管末端完全浸入血樣末端,輕輕抽吸,才不會混入空氣。3)血樣進入橡膠頭。解決方法:取樣前應先捏緊橡膠頭,封閉氣孔,取樣時將橡膠頭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松開,如果松開速度過快或力度過大,就會發生上述現象[4]。取樣操作不規范以用一次性定量(20μl)微量吸管取末梢血為例,正確操作是:輕輕吸取末梢血到微量吸管第二個刻度線后再多取一點兒,此時右手捏穩橡膠頭不動,左手持干棉球置于微量吸管管尖部位,右手輕捏橡膠頭擠出管內多余血樣至剛好到吸管第二個刻度線為止,此時再用左手的棉球將管尖外多余血液擦掉。上述每一步驟缺一不可。充液不當1)充液量過少造成充液缺損,過多則造成蓋玻片懸浮,細胞飄忽不定。2)充液時玻棒位置不正確,造成充液缺損或有氣泡。正確操作是:用玻棒蘸取適量混懸液后應輕輕接觸蓋玻片一角,讓液體自動進入計數池并剛好充滿后立即移走玻棒。3)充液時間延遲。混懸液完成后應立即充液觀察計數,有實驗證明如果混懸液放置超過1.5分鐘以上在進行充液計數操作,會使計數結果偏低[5]。白細胞在剛剛混勻的液體中均勻分布,而靜置超過1.5分鐘后白細胞會逐漸下沉,造成混懸液密度不均,在吸取上層液體充液進行計數時會產生偏差[5]。低倍鏡下看不到計數池1)了解計數板的構造。血球計數板是一塊特制的厚型載玻片,載玻片上有4個槽構成3個平臺。中間的平臺較寬,其中間又被一短橫槽分隔成兩個計數區,每個計數區上面各刻有一方格網,每個方格網共分9個大方格,4個角的大方格作為白細胞計數用,每個大方格被單線劃分成16個中方格;最中央大方格被雙線劃分成25個中方格,而每個中方格又分成16個小方格,供計數密度較大的紅細胞計數時使用。每個計數區由400個小方格組成,計數區邊長為1mm,則計數區的面積為lmm2,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1/400mm2。蓋上蓋玻片后,計數區的高度為0.1mm,所以每個計數區的體積為0.1mm3,每個小方格的體積為1/4000mm3。2)計數板放置位置不正確。計數板有上下兩個相同的計數池,應將要觀察的、充好液的一側置于視野中央。3)光線過強。計數板放置好后,調整好焦距,如仍看不到計數池上的畫線,可能是光線過強的緣故,調整顯微鏡光圈或遮光鏡至視野較暗,再調整細準焦螺旋至視野清晰即可看到計數池上的畫線[6]。辨別不出計數池4個角大方格的位置,解決方法如下。1)先找到計數池內最中央的大方格,特點是橫線與豎線均為雙線劃分的含有25個中方格的大方格,也是線條最密集的大方格就是計數池內最中央的大方格。2)以最中央大方格為標的,分別沿上、下、左、右方向移動計數板,找到外側兩邊為單線、內側兩邊為雙線的含16個中方格的大方格即分別為四個角上的大方格。顯微鏡下將雜質誤認為白細胞1)粉塵顆粒。粉塵顆粒不具備細胞的基本形態,低倍鏡下白細胞呈圓形,細胞內有深色的核,上下微調細準焦螺旋白細胞具有折光性。2)氣泡。氣泡亦不具備細胞的基本形態,微調細準焦螺旋時鏡下顯現為無細胞結構的空圈。漏數或重復計數1)每一個角上的大方格都被劃分為16個中方格,計數時應以中方格為依據,按一定方向和順序計數,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2)對壓線的白細胞應采取數上不數下、數左不數右的原則。
3固有誤差
由于因每次白細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而造成的偏差叫固有誤差[1]。計數池內細胞分布不均白細胞總數在正常參考范圍內時,若每個大方格的白細胞數值相差8個以上視為細胞分布嚴重不均,可能是混合液密度不均或充液不當,需輕輕搖勻混合液重新充液計數。根據統計學研究白細胞在技術池內的分布符合Poison分布。其變異系數CV=1/m½,m代表計數池重復計數的白細胞均數。通過上式可以得出m越大,CV越小,所以計數范圍越大,計數細胞越多,計數域誤差越小。常規考核標準學生計數完畢后,通常要用常規計算標準公式來評判實驗結果是否達標,否則要重新采血充液計數。即:RCS=(4個大方格所數白細胞數最大值-最小值)/4個大方格所數白細胞平均數評價標準:白細胞≤4×109/L時,RCS<0.3白細胞=(4.1~14.9)×109/L時,RCS<0.2白細胞≥15×109/L時,RCS<0.15超過上述標準為不合格。
4儀器誤差
計數板的鑒定要求計數板的臺面光滑、透明,畫線清晰,計數池畫線面積準確,必要時采用嚴格校正的目鏡測微計測量計數池的邊長與底面積,用微米千分尺測量計數池的深度。美國國家標準局(NBS)規定每個大方格邊長的誤差應小于1%,即1±0.01mm,深度誤差應小于2%,即0.1±0.002mm。若超過上述標準,應棄之不用。蓋玻片的標準蓋玻片應平整、光滑、無裂痕,厚薄均勻一致,可使用卡尺多點測量(至少在9個點),不均勻度在0.002mm之內,必要時采用平面平行儀進行測量與評價,要求呈現密集平行的直線干涉條紋。最簡單的評價方法是將潔凈的蓋片緊貼于干燥的平面玻璃上,若能吸附一定的時間不脫落,落下時呈弧線形旋轉,表示蓋片平整、厚薄均勻。同時,合格的蓋片放置在計數池表面后,與支持柱緊密接觸的部位可見到彩虹。精選出的蓋片與其他蓋片緊密重合后,在掠射光線下觀察,如見到完整平行的彩虹條紋表示另一枚蓋片質量也達標。如果蓋玻片不達標勢必會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5其他情況
白細胞總數過低計數完成后,白細胞總數過低者(<3×109/L),可擴大計數區域或重新加倍取血計數。白細胞總數過高對于白細胞總數過高者(>15×109/L),可增加稀釋倍數重新計數,如若是外周血中有核紅細胞過多,必須再進行白細胞分類計數,然后用校正公式予以校正除去。校正公式[1]:白細胞總數=校正前白細胞數×[100/(100+100個白細胞中的有核紅細胞數)]以上所述大致涵蓋了學生在白細胞計數實驗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若能有效克服,必定會大大增強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另外,熟能生巧,該項實驗初次完成后,建議再利用一些課時進行白細胞計數實驗的技能考試,強化規范操作,為日后進行紅細胞計數及血小板計數等實驗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安艷,趙平.臨床檢驗[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張燕凌.關于“白細胞計數誤差大”問題的探討[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4):64-66.
[3]王霞.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原因分析[J].健康導報:醫學版,2014,1(5):67.
[4]潘順華.血常規檢驗的常見錯誤原因分析[J].醫藥前沿,2016,6(24):374-375.
[5]郭漢英.關于白細胞計數測定時間的探討[J].河南醫藥信息,1995(2):5.
篇2
[中圖分類號] R446.11[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c)-125-01
在臨床中發現顱腦損傷后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早期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本文回顧性分析2005年我院收治的178例顱腦損傷患者資料,對白細胞計數與病情和預后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后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78例顱腦損傷患者中,男113例,女65例;平均年齡37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132例,摔傷(墜落)25例,打擊傷21例。所有病例均經頭CT檢查后確診為顱腦損傷,無急、慢性炎癥及其他臟器合并傷。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常規,進行格拉斯哥評分(均在24 h內)。按入院時GCS傷情分為3組,分別為重型組(GCS 3~8分)41例;中型組(GCS 9~12分)53例;輕型組(GCS 12~15分)84例,用t檢驗作組間均數比較(表1)。
另外根據白細胞計數(×109/L)分為3組: (4~10)組,計93 例; (10~15) 組,計54 例; 15以上組,計31 例。根據格拉斯哥治療結果分級(GOS),將恢復良好和中殘視為預后良好,重殘、植物生存和死亡視為預后差,用卡方檢驗組間差異(表2)。
2 結果
早期外周血白細胞數量變化與顱腦損傷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表1)。 顱腦損傷后外周血白細胞數量變化與顱腦損傷的預后亦密切相關(表2)。外周血白細胞數越高的患者, 顱腦損傷越嚴重,其致殘率和病死率越高。
3 討論
臨床上細胞計數增高常被認為是炎癥感染的指標,顱腦損傷病人在傷后幾小時內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常常升高, 而且現有的研究發現其升高的峰值出現于24 h之內,這顯然不能用感染來解釋。目前認為顱腦損傷后白細胞數增高的機制是:創傷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兒茶酚胺、類固醇激素分泌量增加。嚴重顱腦損傷,由于顱內高壓,下丘腦和垂體前葉的結構和功能受到了損害,造成內分泌紊亂,兒茶酚胺、類固醇激素過量進入血循環, 兒茶酚胺促進白細胞從儲備池進入循環池,類固醇激素促使骨髓釋放白細胞,且減緩白細胞移出血管,二者協同作用使外周血白細胞數增高。白細胞釋放多種生物活性物質,直接參與組織損傷。白細胞升高時,血漿中肌酸磷酸激酶(CPK)也相應增高,而CPK與血管的結構損害有關[1]。外周血白細胞的大量聚集可引起微血管的損傷和栓塞。腦組織損傷時局部毛細血管內膜細胞可產生多種促進白細胞在局部毛細血管壁上聚集黏附的物質,聚集于血管壁的白細胞可釋放諸如氧自由基、蛋白分解酶等物質,引起內皮細胞腫脹,導致或加重腦組織損傷。
從本文表1、表2結果可以看出早期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的幅度與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及預后密切相關,組間差異顯著。外周血白細胞數越高的患者, 顱腦損傷越嚴重,其致殘率和病死率越高、預后更差。GCS評分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評價急性腦外傷傷情的重要指標, 但在臨床實際應用時也有一定不足之處,受觀察者經驗水平或患者某些因素( 如眶周淤血致睜眼困難,心理因素不配合查體等)的干擾,評分可能出現誤差[2]。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是目前臨床最常用檢驗項目之一,尤其對于沒有CT的基層醫院來說,數據極易獲得,且較GCS評分客觀,
二者聯合應用可以彌補彼此不足,幫助臨床對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及預后進行早期診斷和評價。
[參考文獻]
[1]韓仲巖,唐盛孟,石秉霞.實用腦血管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62-63.
[2]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29-630.
篇3
【關鍵詞】上呼吸道感染;C反應蛋白;白細胞記數與分類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15-2258-02 中圖分類號:R5 文獻標識碼:A
C-反應蛋白(CRP)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蛋白,是細菌感染的敏感指標[1],在炎癥、缺血或損傷的刺激下能在6小時內迅速升高,48小時后達到峰值,半衰期為19小時[2]。我們著眼于調查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患者不同癥狀時期外周血中CRP與白細胞計數與分類百分比之間的相應關系,以便進一步明確CRP對此類患者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1 臨床資料
隨機選擇2007年1~3月在我院急診室治療的上感患者60例,按該病的發展規律,分為早期癥狀組(咽癢、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31例和晚期癥狀組(膿涕、畏寒、發熱)29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18~55歲,治療均采用新福欣6 g靜脈滴注,每日1次,輔以銀黃顆粒每次2 g,每日3次。正常對照組為本院體檢健康者24例,無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及其他器質性疾病。
2 方法
患者急診時查血常規與CRP,由我院臨床檢驗科測定。數據以(x±s)表示,顯著性檢驗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分別對早期癥狀組與晚期癥狀組中CRP與白細胞總數(WBC)與中性白細胞百分比(N%)、淋巴細胞百分比(L%)指標進做相關性分析。
3 結果
3.1 3組檢測指標比較:見表1。
3.2 “上感”患者在不同階段CRP與WBC、白細胞分類百分比(N%、L%)的相關性分析在晚期癥狀,CRP與明顯與WBC呈正相關性變化,在早期和晚期癥狀時相中,CRP與N%呈正相關變化而與L%呈反相關變化,見圖1~4。
4 討論
CRP是于1930年被首次報道,一直被認為是非特異性指標,尤其在炎癥發生時顯著增高,屬于“急性時相蛋白”中的一種,在許多重要的病理生理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在臨床應用上CRP已經多年被忽視,直到近15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和對疾病認識水平的增長才逐漸受到重視[2]。例如應用WBC和ESR來區分病毒性感染和細菌性感染就不很明顯,而用CRP則在該項目中就有明顯的區分度,臨床資料表明,血清CRP大于80 mg/L對診斷細菌性感染最適用,其特異性最強[3]。
本組中,上感患者在發病初期,CRP有輕度增高,而白細胞總數稍有下降,這與病毒感染的初期現象相符[3]。在隨后繼發的細菌感染中,CRP顯著升高,同時伴隨WBC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CRP與WBC成正相關變化,這可能與CRP在特定炎癥反應中有活化補體或結合、募集白細胞的能力有關。有文獻報道,CRP具有使機體免遭肺炎鏈球菌感染的保護作用,其機制為CRP能與肺炎球菌胞壁上C型多糖的磷脂膽酰基團結合,從而進一步活化補體。盡管補體在炎癥初期的反應中消耗了,但這不會減弱CRP對機體的保護作用[4],表明CRP也有類似于補體的調理作用[5]。在初期的病毒感染中,先由IgM及補體參與反應,CRP逐漸升高,2~3天后,CRP達到峰值,一定程度代償了補體的消耗。其次,CRP具有與中性白細胞胞膜上FcγR結合的能力,從而具有集聚白細胞的特性,這也是繼發細菌感染中CRP與白細胞呈正相關變化的原因之一。
在診療上感中,檢測白細胞記數及分類被普遍認為是初步確定病毒或細菌感染的常規指標,但同時檢測CRP是否必要仍然沒成為共識。通常來說,細菌感染患者白細胞總數增高而病毒感染反之,但也有特例,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受到細菌嚴重感染后,白細胞總數會出現下降,但CRP的檢測不受這些因素影響,其細菌針對性非常明確。隨著對CRP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上感患者進行CRP檢測來確定治療方案會逐漸被廣大患者和醫務人員采納。
參考文獻:
[1] Smith RP,Lipworth BJ.C-reactive protein in simpl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hest,1995,107(4):1028.
[2] Luna CM.C-reactive protein in pneumonia:let me try again[J].Chest,2004,125(4):1335.
[3] Virkki R, Juven T,Rikalainen H,et al.Differentiation of bacterial and viral pneumonia in children[J].Thorax,2002,57(5):438.
[4] Szalai AJ,Briles DE,Volanakis JE.Role of complement in C-reactiveprotein-mediated protection of mice from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J].Infect Immun,1996, 64: 4850.
篇4
[關鍵詞] C-反應蛋白;白細胞;兒科;感染性疾病
[中圖分類號] R446.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28-0125-03
C-反應蛋白(CRP)是反映炎癥的指標之一,它在機體應激狀態下,由肝臟中的反應蛋白合成,也是炎癥反應和組織壞死的急性期反應物質,其生理功能主要是由肝細胞內持續地合成,而且受到TNF、白細胞介素等炎癥因子的調節[1]。因此C-反應蛋白為臨床上常見的炎癥敏感標記物。感染性疾病也是臨床兒科最常見疾病,在兒童感染性的疾病中,C-反應蛋白早期會明顯升高,而且比白細胞計數升高的時間要早,所以CRP和WBC計數聯合檢驗為臨床提供更準確的診斷數據。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在用藥上有著很大差異,但對兩個感染性的診斷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對28例感染性疾病患兒的CRP與WBC計數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2~10月于兒科進行治療的80例患兒,其中被確診細菌感染14例,病毒感染9例,肺炎支原體感染5例,年齡3月齡~11歲,平均(4.6±0.9)歲。
1.2 方法
CRP檢查采用定量分析儀,其檢測原理是免疫比濁法(芬蘭Orion公司)。WBC計數采用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其試劑盒質控品均是儀器專用配套試劑和質控。
1.3標本采集
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先用碘伏消毒患兒手指,然后擦去第1滴末梢血,并采集20 μL末梢血,用于測定血常規,然后采集10 μL末梢血用于測定CRP,并且記錄結果。
1.4判斷標準
當CRP≤10 mg/L、WBC≤10×109/L為病毒性感染。當CRP>10 mg/L、WBC>10×109/L則為細菌性感染[2]。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 患兒WBC與CRP水平檢測結果
80例患兒中外周血CRP的含量增高者占40%(32/80),WBC>10×109/L者占45%(36/80),其CRP與WBC均增高者占15%(12/80),30%(24/80)的患兒CRP與WBC水平在正常范圍內。
2.2檢測結果分析
80例患兒中被確診細菌感染14例,病毒感染9例,肺炎支原體感染5例。28例患兒的首次全血CRP與WBC的計數結果見表1。
結果顯示,C-反應蛋白(CRP)和白細胞(WBC)計數聯合檢測有利于判斷患兒是否是細菌或其他病原體感染。病毒感染CRP≤10 mg/L,WBC計數通常31 mg/L、WBC計數通常>10×109/L。細菌性感染C-反應蛋白(CRP)的含量遠高于病毒感染C-反應蛋白(CR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18,P
3討論
感染性疾病是兒童常見疾病之一,一般均是病原體感染。其中病原體有細菌、病毒、真菌、立克次體等,而細菌和病毒占其比例較多[3]。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均是由細菌、病毒、衣原體等引起的急性炎癥。不同的致病菌在臨床檢測項目不同[4]。兒童免疫系統沒有發育完全,如果被有害病原體感染,易引發呼吸系統的紊亂[5]。因此組織細胞會受到損傷或機體感染,且在巨噬細胞的影響下,C-反應蛋白含量開始逐漸上升,細菌性肺炎的炎癥越重,含量就越高,而相對應的白細胞水平也會上升。但病毒性肺炎和支原體肺炎中C-反應蛋白含量和白細胞計數會輕微改變或不上升[6]。而且C-反應蛋白在機體受到組織損傷或感染時血漿中會有一些蛋白質快速上升,其中健康人的人體中含量甚微,但它可以在人體受到細菌感染時作為一種敏感性指標[7]。CRP即具有結合功能的蛋白質,而且還具有可以激發人體免疫吞噬的防御功能[8]。CRP在疾病發生時會上升到很高水平。待病情控制后,會立刻恢復較低水平。但在開始階段白細胞的含量不能確定炎癥,判斷治療效果,因此CRP的變化對于病情有著很大幫助作用[9,10]。
近年來,對于兒童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主要是C-反應蛋白,其次是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此外,降鈣素原也有很好的診斷價值。若患兒的C-反應蛋白值>10 mg/L,為陽性,若患兒WBC值>10×109/L,則為細菌性感染陽性[11]。C-反應蛋白既能夠識別外來的物質和激活補體系統,還可以增強調理作用及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降低對炎癥的反應,而且與染色體結合消除壞死組織細胞中的DNA。在本研究中細菌性感染C-反應蛋白(CRP)的含量遠高于病毒感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細菌性感染時WBC數量一般會升高,而病毒性感染時其數量一般都會降低或正常[13]。在本研究中,C-反應蛋白(CRP)和白細胞(WBC)計數聯合檢測有利于判斷患兒是否是細菌或其他病原體感染。病毒感染時CRP≤10 mg/L,WBC計數通常31 mg/L,WBC計數通常>10×109/L。細菌性感染C-反應蛋白(CRP)的含量遠高于病毒感染C-反應蛋白(CR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WBC計數是診斷細菌感染最為常用的指標,白細胞的變化是臨床上是否受到細菌感染的判斷依據之一,當患兒體內白細胞升高,為細菌感染,若患兒體內白細胞的數量不減或者保持正常水平,不過患兒的淋巴細胞分類計數不斷升高,為病毒感染。在人體血液中的WBC個體差異很大,而且還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用來診斷細菌感染敏感性不夠高。
因此,應用WBC檢測作為細菌性感染的常規檢查,但臨床中不能單獨用WBC檢測來判斷兒童感染的情況,因為檢測出特異性較差,不能為臨床確診和治療提供信息及輔助診療,而且還容易造成誤診[15],同時也很難再用抗菌藥物來合理正確地判斷治療。
綜上,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聯合檢測能提高診斷率,使診斷更加準確,C-反應蛋白聯合白細胞檢測的方式在兒科感染性疾病診斷中效果@著。
[參考文獻]
[1] 張曉慧,李光韜,張卓莉. C反應蛋白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驗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2011,5(1):41.
[2] 馮志軍. 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聯合檢測對診斷和鑒別診斷兒童細菌感染和支原體感染的臨床意義[J]. 實驗與檢驗醫學,2014,32(6):733-734.
[3] 趙天麗,章曉聯. 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對新生兒支氣管感染性疾病診斷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8):64-66.
[4] 程琳. C-反應蛋白和血常規測定的診斷作用對比分析[J].中國中醫藥,2013,10(13):65-66.
[5] 趙茹姝,王德彬. 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18):2544-2545.
[6] 宋文仕,郭玉娟. C-反應蛋白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 安徽醫學,2010,31(3):259-260.
[7] 郭向陽,嚴曉華,王俠. 兒童感染性疾病中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泡聯合檢測的價值及相關性研究[J]. 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4,29(3):56-59.
[8] 范艷霞. 超敏C-反應蛋白常規C-反應蛋白和血常規聯合診斷兒童感染性疾病的研究[J]. 實用醫技雜志,2011, 18(5):457-458.
[9] 馬亞平,呂輝. CRP和高敏CRP聯合血常規檢測在兒科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9):1004-1005.
[10] 鄭豐強,吳翔. C-反應蛋白和高敏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的改變及其臨床意義[J]. 海南醫學,2011, 22(15):13-14.
[11] 蘇麗莎. 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在兒科感染疾病中的應用[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7):884-885.
[12] 胡俊,寧小曉,張雪清,等. 189例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聯合C反應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7):796-797.
[13] 聞玲. 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聯合檢測在兒童急性呼吸系統感染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20):2495-2496.
[14] 黃紅華,丁凱宏. 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檢測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意義[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14):1906-1907.
篇5
關鍵詞:急性冠脈綜合征;白細胞計數; 全球急性冠狀動脈事件注冊;預測死亡風險
中圖分類號:R541 R2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15)01034202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需要早期進行危險分層,積極的血運重建治療對于高危患者可能會有更多的獲益,防止或減少并發癥,具有重要的臨床及社會意義[13]。全球急性冠狀動脈事件注冊(GRACE)評分是世界上各種關于ACS預后判斷的危險評分中應用較多的一個,該危險評分對于各種類型ACS患者的預后判斷均有重要價值。Cannon等[4]發現白細胞計數較高的患者30 d死亡率明顯增高,且常伴發腦梗死、嚴重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而白細胞計數是否可以作為GRACE評分對ACS患者死亡風險評估的一個補充指標目前尚無定論。本研究回顧性分析309例ACS病例,探討二者聯合對近期死亡率的預測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2年2月―2013年10月因胸痛發作24 h內入住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患者,依據診斷標準[5,6]納入ACS患者340例并進行隨訪,隨訪資料齊全者309例。排除合并有陳舊心肌梗死;伴有白細胞升高的其他疾病,如:關節炎、惡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等;使用了影響白細胞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等。
1.2 方法 收集記錄所有患者相關資料,包括一般情況、既往史、各項生命體征、入院化驗、治療用藥等。根據患者入院資料進行GRACE危險評分評估30 d死亡風險[7],入院后24 h內檢測血常規、心電圖、肌鈣蛋白、心肌酶、高敏C反應蛋白(hsCRP)、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并區分ACS類型。
1.3 統計學處理 通過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
(ROC),并計算曲線下面積(AUC),分析白細胞計數對死亡發生率的預測價值,確定白細胞的最佳界值,并根據Logistic回歸方程構建GRACE評分和白細胞的聯合預測因子。通過ROC曲線下面積比較白細胞與GRACE評分聯合預測因子和常規GRACE評分對死亡率的預測價值。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
表示;應用Logistic回歸構建回歸方程計算GRACE和白細胞的聯合因子;采用ROC曲線下面積比較三種評分方式。P
2 結 果
2.1 患者基本臨床特征 年齡65歲~76歲,男性169例,女性14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119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53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37例;30 d心血管疾病(CVD)死亡18例,CVD病死率5.8%。
2.2 ROC曲線分析 死亡患者白細胞中位數顯著高于存活組(12.2×109/L vs 8.4×109/L,P
2.3 白細胞計數、GRACE危險評分、聯合預測因子的ROC曲線 白細胞計數曲線下面積0.732(95%CI 0.328~0.903,敏感度0.751,特異度0.902,P
3 討 論
危險分層以及進一步的風險預警對于各型ACS患者來說極其重要,合理的評估有利于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以改善預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GRACE評分是基于全球ACS事件注冊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各種評估ACS患者預后的危險評分中應用較多的一個。Elbarouni等[8]研究驗證了GRACE評分對于各型ACS患者短期院內病死率的預測能力,并通過對大量加拿大患者的研究顯示,GRACE危險評分可以很好的區分高危和低危患者,預測住院期間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對于遠期病死率也有很好的預測能力,它的預測結果適用于全部ACS患者,不論ACS患者屬于何種類型,也不論這些患者在住院期間采取了保守治療或是積極的血運重建治療,證明了GRACE評分應用的廣泛性。
本研究還對納入病例中進行了冠脈造影患者的真實冠脈病變情況與GRACE評分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現低分患者中以單支病變和輕中度狹窄為主,而高分患者則以多支病變或單支重度狹窄病變為主,但是也存在例如危險評分較高但冠脈病變較輕或評分較輕卻冠脈病變較重的病例,且這種病例占有一定比例。雖然GRACE研究納入病例較為廣泛,但仍然在地域和種族有一定的局限性。Chan等[9]研究指出,對于亞洲患者來說,GRACE評分有些過高估計高危組患者的病死率。這說明GRACE評分雖然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評價ACS病變風險的工具,但仍需結合個體化原則。
白細胞與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關系密切,有研究指出白細胞計數和hsCRP與冠心病的發生和嚴重程度密切相關[10]。在Brown等[11]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中,通過17年的隨訪證實白細胞計數的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Barron等[12]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白細胞計數升高與冠狀動脈閉塞、心肌灌注減少、溶栓抵抗等密切相關。白細胞可以釋放炎癥介質、自由基、蛋白酶等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的物質,甚至引起血液高凝狀態和血栓的形成,因此白細胞計數可以作為評估冠脈嚴重程度并評估近期死亡率的因子。在本研究中,隨著白細胞計數的增加,ACS患者發生近期CVD死亡的風險明顯增加;CVD死亡者白細胞計數明顯高于存活者,更證實了白細胞計數對ACS患者的危險分層及預后評估中的價值。所以在臨床中白細胞計數與GRACE評分的聯合檢測可以更好的評估病情,有助于篩選高危患者。
本研究通過對GRACE評分與白細胞計數聯合檢測的ROC曲線下面積與單獨檢測GRACE評分或是單獨檢測白細胞計數分別進行對比發現,兩者聯合檢測有著更強的預測能力。故在臨床中聯合GRACE危險評分、白細胞計數可以更好的評估ACS患者病情與預后。本研究的局限性:收集的白細胞計數指標以入院后24 h內抽取靜脈血化驗所得,并不能反映ACS患者發病急性期白細胞水平,雖然入院后24 h之內血白細胞水平更貼近臨床,更能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直接的指導,但是入院后的白細胞計數可能會受到應激、造血功能、隱蔽感染、藥物等的影響。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樣本量小,觀察時間短,還需要進一步長期大樣本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邢艇,袁如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GRACE評分與血運重建的相互關系[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0,16(2): 235237.
[2]Fox KA,Eagle KA,Gore JM,et al.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J].Heart,2010,96(14): 10951101.
[3]Fox KA,Carruthers KF,Dunbar DR,et al.Underestimated and underrecognized: The late consequence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GRACE UKBelgian Study) [J].Eur Heart J,2010,31(22):27552764.
[4]Cannon CP,McCabe CH,Wilcox RG,et al.Association of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Am J Cardiol,2001,87: 636639.
[5]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部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部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11.
[6]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4):295304.
[7]Granger CB,Goldberg RJ,Dabbous OH,et al.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investigators.Predictors of hospi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J].Arch Intern Med,2003,163(19):23452353.
[8]Elbarouni B,Goodman SG,Yan RT,et al.Validation of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GRACE) risk score for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Canada[J].Am Heart J,2009,158(3):392399.
[9]Chan MY,Shah BR,Gao F,et al.Differential performance of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 risk score among asian ethnic groups:A GRACE model discrimination and calibration study of 13041 Asian subjects[J].Am Cardiol,2010,55: E1070E1072.
[10]Mehdi R,Vida N,Asadollah MK,et al.The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s of leukocyte counts with some other risk factors enhance the prognostic value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ardiology,2011,18(3):246253.
[11]Brown DW,Giles WH,Croft JB.White blood cell count: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among a national cohort[J].J Clin Epidemiol,2001,54:316322.
篇6
【關鍵詞】 嬰幼兒;學齡前兒童;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016
支原體肺炎是兒童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的疾病, 有研究表明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易患肺炎支原體肺炎, 且易于流行傳播。而對兒童呼吸道感染的檢測較多為病原體體外培養、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 但由于每種方法都存在局限性, 這給呼吸道疾病的確診, 尤其是抗生素的正確使用帶來了極大的困擾。近年研究顯示, 炎癥標志物表達和細菌感染呈現高度相關, 以此來檢測呼吸道疾病是細菌感染或非細菌感染有良好的準確性, 如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和白細胞計數(WBC)。本研究對此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2月在漯河市中心醫院就診的呼吸道疾病患兒76例作為研究對象, 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檢測均陽性, 年齡0~6歲, 男35例, 女41例。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樣本采集與檢測 采集本院就診患兒的血液, 進行IgM抗體檢測, 并進行PCT、CRP和WBC檢測。
1. 2. 2 測試方法 PCT采用羅氏公司(Cobase 601)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及其原裝試劑進行分析, PCT診斷細菌感染陽性閾值為≥0.046 ng/ml。CRP是利用日立706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上海科華提供試劑盒(免疫比濁法)進行分析評價, 當CRP≥8.2 mg/L視為陽性。WBC則采用貝克曼LH750儀器及原裝試劑盒進行測定, 兒童白細胞計數正常閾值為(5~12)×109/L。所有測定均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比較PCT、CRP和WBC檢測陽性率。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患兒基本情況 0~3歲嬰幼兒共計47例, 占總例數的61.84%, 4~6歲兒童共計29例, 占總例數38.16%。
2. 2 患兒PCT、CRP和WBC陽性率比較 對76例患兒的PCT、CRP和WBC的檢測結果進行統計, PCT陽性率88.16%, CRP陽性率51.32%, WBC陽性率34.21%, PCT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指標陽性率,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76例患兒PCT、CRP和WBC檢測陽性結果比較(n,%)
檢測指標 陽性例數 百分率
PCT 20 26.32
CRP 1 1.32
WBC 0 0
PCT+CRP 23 30.26
PCT+WBC 11 14.47
PCT+CRP+WBC 13 17.11
CRP+WBC 2 2.63
注:PCT與WBC、CRP比較, P
3 討論
支原體肺炎的早期診斷是治療的關鍵, 目前運用PCT、CRP等指標異常與否來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參考。PCT是降鈣素前肽物質, 當全身出現細菌感染時, PCT濃度會快速升高, 而且具有相當較長的半衰期, 是鑒定是否為細菌性感染的重要指標。當人體組織損傷、感染、應激等情況時體內CRP會顯著升高, 因此, CRP與機體炎癥反應的程度呈現正相關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癥標志物。WBC被認為是初步確定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重要指標, 但由于其指標變化相對較低, 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參考其他檢測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PCT陽性率最高(P
肺炎支原體感染臨床診斷較易誤診, 因此除必要檢驗法檢測外, 還需檢測其他指標以輔助診斷, 這是避免亂用抗生素藥物的重要前提。WBC和CRP因其較低的臨床特異性, 仍需結合其他指標進行綜合診斷。Moulin等[5]對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研究中發現, CRP和WBC對感染性肺炎的檢驗準確性遠低于PCT的檢測, 表明PCT具有更高的敏感度。
綜上所述, PCT對于檢測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支原體肺炎具有較高準確性, CRP與WBC的敏感度較低, 需結合相應指標進行綜合診斷。
參考文獻
[1] Riedel S. Procalcitonin and the role of bio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epsis.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2, 73(3): 221-227.
[2] Wu CW, Wu JY, Chen CK, et al. Does procalcitonin, C-reactive protein, or interleukin-6 test have a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severe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febrile neutrop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pport Care Cancer, 2015, 44(8):76-77.
[3] Lin SG, Hou TY, Huang DH, et al. Role of procalcitonin in the diagnosis of severe infec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fever and Neutropenia-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ediatr Infect Dis J, 2012, 31(10):182-188.
[4] 焦安夏, 馬渝燕, 饒小春, 等. 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細菌性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氣管炎15例臨床分析.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 2010, 5(4):294-298.
篇7
方法:選擇2013年11月-2015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8例支氣管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電腦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常規組,每組44例。常規組采用一般治療,而治療組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鹽酸氨溴索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對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及CRP、WBC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3.18%(41/44),常規組患兒總有效率為79.55%(35/44),且治療14 d后治療組患兒的血清CRP及WBC水平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鹽酸氨溴索; 布地奈德; 支氣管肺炎; 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63.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8-0022-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12
兒科中尤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便是支氣管肺炎,好發于嬰幼兒,同時也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在氣候驟變或寒冷季節最容易致病,多由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所引起。嬰幼兒自身免疫功能較差,增加了患病的概率[2]。相關資料報道稱鹽酸氨溴索聯合布地奈德對患兒的白細胞計數(WBC)及C反應蛋白(CRP)水平有改善效果[3]。本研究對筆者所在醫院44例支氣管肺炎患兒采用鹽酸氨溴索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1月-2015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8例支氣管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電腦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常規組,每組44例。研究中所有患兒均滿足支氣管肺炎相關診斷標準,同時排除不明原因導致的支氣管哮喘、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患有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和對相關藥物過敏等的患兒;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治療組中男28例,女16例,年齡3~13歲,平均(6.3±1.2)歲;常規組中男30例,女14例,年齡5~15歲,平均(8.3±1.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患兒采用一般治療,給予患兒止咳平喘、解痙化痰及抗感染等治療。治療組患兒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鹽酸氨溴索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鹽酸氨溴索用藥方法為:對于2~6歲患兒給予7.5 mg/次,3次/d;7~13歲患兒采用15 mg/次,3次/d,患兒若是病情嚴重可增加劑量為30 mg/次;布地奈德治療方案為:1~7歲患兒給予0.5 mg/次,2次/d,超過7歲患兒給予1 mg/次,
2次/d。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治療期間所有患兒若發生不良反應則立即停止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治療14 d后的血清CRP及WBC情況。患兒在接受治療14 d后采取患兒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分離10 min,取上清液。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及免疫散射比濁法對患兒的WBC及CRP進行檢測。
1.4 療效判定標準
將患兒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治療后患兒的肺部音消失,所有臨床癥狀消失恢復正常,無咳嗽和咳痰情況發生,血氣分析正常,病灶徹底吸收;有效:患兒咳嗽和咳痰情況全部減輕或緩解,病灶出現明顯的縮小,臨床癥狀好轉;無效:治療后患兒的病情未得到改善或好轉,臨床癥狀依然存在甚至加重。總有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數據全部經過SPSS 2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3.18%(41/44);常規組患兒總有效率為79.55%(35/44),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兒CRP及WBC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CRP及WB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治療組患兒的血清CRP及WBC水平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幼兒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便是小兒支氣管肺炎,好發季節為春季和冬季。由于患兒年齡普遍較小,若是未得到及時治療極有可能出現反復發作的情況,從而誘發多種并發癥,對患兒的身體健康產生了極大影響[4]。咳嗽、發熱、氣促、呼吸困難等是此類患兒典型的臨床癥狀,臨床中多以緩解癥狀為主要治療手段。尤其是針對于重癥患兒要視檢查結果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防止出現全身炎癥發生。
研究中治療組采用的布地奈德為糖皮質激素,能夠對免疫反應產生抑制,降低抗體的合成。對過敏活性遞質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達到抗炎及抗過敏的效果,由于布地奈德具有較小的不良反應故被廣泛應用于臨床[5]。鹽酸氨溴索屬祛痰藥,能夠提升呼吸道黏膜漿液腺分泌同時降低黏液滯留,廣泛用于痰液分泌異常或排痰功能較差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6]。
當人體組織受到感染或損傷后血漿中將釋放CRP,提升了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使患者免疫反應加強。待支氣管肺炎改善后CRP將得到明顯改善。本此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不同治療后,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3.18%(41/44);常規組患兒總有效率為79.55%(35/44),且治療組患兒的血清CRP水平和WBC水平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沈玉祥.布地奈德聯合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對小兒支氣管肺炎的療效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2,33(6):712-714.
[2]楊國平,張華,劉博,等.布地奈德聯合鹽酸氨溴索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師雜志,2014,20(z1):53-55.
[3]安惠君.鹽酸氨溴索與布地奈德混懸液聯合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7):113.
[4]胡波.鹽酸氨溴索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臨床療效及其對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23(8):68-70.
[5]李瑾.鹽酸氨溴索聯合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13,20(4):425-426.
篇8
關鍵詞:老年人;急性髓性白血病;預后;外周血細胞
中圖分類號: R7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9)05-0811-03
Prognostic analysis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 eloid leukemia/LIN Wen-yuan, MO Dong-hua, CHEN Bei-li,et al.∥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lin Medical College, Gu ilin 54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different peripheral blood cells in elderly patient s with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 Methods: 67 elderly AML patients (M/F 42 /25, median age 72 years, range 60~81) diagnosedat our hospital from 1997 to 2008 were evaluated retrospectively. They were subg rouped by different periphera l blood cells. A comparison of the complete remission (CR) between them was test ed. The univariate Kaplan-Meier analysis was used to obtain survival curves. Results: The median survival of all patients was 4.2 months. 20 patients(29 .9%) ac hieved CR and the median survival was 7.5 months, as compared to 3.5 months ofpatients without CR (P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rognosis; peripheral blood cells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隨著對AML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研究的深 入,老年 AML與年輕患者存在明顯的不同,具有獨自的特征,年輕AML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 ,但老年患者的預后仍不樂觀。老年AML因合并癥多、化療耐受性差等致使治療相關死亡率 高,完全緩解(CR)率僅為45%,無病生存率(DFS)僅為20%,總的長期生存率不到10%[1]。 筆者回顧總結了1997~2008年期間我科收治老年AML患者67名,就不同外周血細胞計數與其 生存預后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研究對象
1997~2008年期間我科共收治并可評價的老年AML病例67例,因M3型的治療方案與結局與 其他類型不同,故不列入分析研究范圍。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白血病診斷及分型標準[ 2] 。其中男42例,女25例,中位年齡72歲(60~81歲)。67例AML按FAB分類M0 3例,M1 3例 ,M2 22例,M4 15例,M5 20例,M6 3例,M7 1例,其中繼發性AML為10例(骨髓 增生異常綜合征轉化型6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變4例)。
1.2 治療方案
AML誘導緩解方案分為標準誘導聯合化療組、姑息治療組(減量聯合化療或單藥使用),身體 狀況較差的、不予化療藥物而僅予支持保守治療組。聯合化療為應用蒽環(或蒽醌)類或非蒽 環類藥物聯合阿糖胞苷,即DA方案(柔紅霉素30~45mg/m2×3d,阿糖胞苷50~100m g/m2×5~7d)或用米托蒽醌5~8mg/m2×3d,阿克拉霉素5~8mg/m2×5~7d,高山尖杉 酯堿1~2mg/m2×5~7d替代柔紅霉素組成MA、CA及HA方案。化療前后血常規白細胞低的均 予 粒細胞刺激因子治療,貧血及血小板過低的予成分輸血支持,出現感染均予經驗抗生素治療 。
1.3 觀察指標及統計方法
療效標準按《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進行評判。按外周血三系細胞計數的不同進行分 組,對比觀察各組的CR率及生存情況。生存時間按月計算,隨訪截止日期2008年12月1日, 在此期間死于AML相關疾病者為完全數據,如果生存或死于其他疾病按截尾值處理。統計方法上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并log-ran k檢驗。統計分析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67例患者共有20例(29.9%)獲得完全緩解(CR),47例(70.1%)未緩解(NR)。全部患者 的中位生存期為4.2個月。20例獲CR的中位生存時間為7.5個月,半年及1年累積生存率為65%及1 3.6%。47例NR的中位生存時間為3.5個月,半年及1年累積生存率為11.1%和0。兩者Kaplan-Meier生存 曲線分析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24.887,P=0.000)。
2.2 外周血不同細胞計數分組CR率的分析
分析結果見表1。外周血細胞0.05)。血紅蛋白濃度≥80g/L時,CR率高,兩組比較有統計 學意義(χ2=6.459,P
2.3 生存分析比較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數據結果見表1。初治時白細胞計數≥50×109/L組的中位生存 時間為2.5個月,而0.05)。血紅蛋白≥80g/L時中位生存時間為5.0個月,0.05)。
3 討論
現代社會已進入老齡化,老年白血病的發病人群在逐漸增加。臨床研究[3]顯示, 預示 不良的因素包括年齡≥75歲、染色體不良核型(常為復雜核型)、較差的體能狀況(ECOG評分3 ~4分)、血液學異常的持續時間(≥12個月)、層流病房外的治療、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礙、 感染、其他腫瘤病史。約20%左右的患者無或只有1個不良預后因素,CR率達60%以上,但 具有4個以上不良預后因素時的CR率卻不到20%,1年生存率不足10%[4]。
本組老年AML患者總CR率僅為29.9%,不容樂觀,各細胞計數分組的CR率、中位生存期 及年累積生存率均較低,均低于國內、外的報道[4-10]。本組低CR率可能與本地 區經濟狀況 欠發達有關,致使藥物治療和使用及支持療法均不能達到預期。回顧調查顯示確診后放棄治 療的患者較多,接受并堅持治療的比例不高,采用傳統化療的也為數不多。另外本組患者年 齡偏大(65.7%患者>70歲),45%的患者合并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32.8%的患者體能評分 (ECOG)為2~4分,也成為影響整體預后的因素。
較多臨床研究[1,5-7,9,10]都顯示外周血白細胞數高是影響老年AML生存預后的不 良獨立因素,其總體生存(OS)及無病生存(EFS)都明顯差于低白細胞數組。本組生存分析有類似結果,低白細胞組 的中位生存時間是高白細胞組的1.72倍以上,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另外雖然CR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但高白細胞組的CR 率還是明顯低于低白細胞組的。外周血白細胞數高是腫瘤負荷高的表現,同時也表明其具 有高侵襲性的生物特征[11]。此外,老年患者由于體質關系更易出現因白細胞淤滯 癥引起的A RDS及腫瘤溶解綜合征引起的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這些都可能導致這類老年AML患者有更早 或更高的病死率。
高濃度的血紅蛋白意味著患者有較好的體質條件或骨髓代償能力,因此能取得較高的CR 率。外周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濃度的不同對老年AML的生存預后未造成影響,可能與目 前醫療上能提供便利的成分輸血有關。成分輸血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機體的欠缺狀態,改善 患者的癥狀。這與主要靠粒細胞系統刺激因子來激活白細胞成熟有較大的不同,因此提示支 持治療有重要的意義。
老年AML預后是個多因素影響的結果,仍有待擴大樣本數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LAUBACH J,RAOAV.Current and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the m anagement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the elderly[J]. Oncologist, 2008,13(10 ): 1097-1108.
[2]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106-116.
[3] KANTARJIAN H,O'BRIEN S,CORTES J,et al.Results of intensive c hemotherapy in 998 patients age 65 years or older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orhigh-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predictive prognostic models for outcome[J]. Cancer, 2006,106:1090-1098.
[4] JEHN U,SUCIU S,THOMAS X,et al. Non-infusional vs intravenou s consolidation chemo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final results of the EORTC-GIMEMA AML- 13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J]. Leukemia, 2006,20:1723-1730.
[5] CRAIG C M,SCHILLER G J.Acute myelo id leukemia in the elderly: conventional and novel treatment approaches[J].Blood Rev, 2008,22:221-234.
[6] LARSON R A,STONE R M,MAYER R J,et al.Fiftyyears of clinical research by the leukemia committee of the 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J]. Clin Cancer Res, 2006,12:3556s-3563s.
[7] APPELBAUM F R,GUNDACKER I H,HEAD D R,et al. Age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J]. Blood, 2006,107:3481-3485.
[8] PULSONI A,PAGANO L,LATAGLIATA R,et al.Survival of el derly patients with AML[J].Haemato-logica,2004,89:296-302.
[9] 邵彬,高彥榮,王椿,等.77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預后因素分析 [J].癌癥,2006:1007-1012.
[10] CHEN C C,YANG C F,YANG M H,et al.Pretreatment prognostic fa ctor s and treatment outcom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 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J].Ann Oncol,2005,16:1366-1373.
篇9
關鍵詞: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中樞侵犯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56歲。2010年9月因"反復發熱伴乏力1月余"入院。骨穿后經我院診斷為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M4型),給予2個療程IA(去甲氧柔紅霉素,阿糖胞苷)方案誘導化療,復查骨髓已達完全緩解(CR)。但化療結束后半月出現無明顯誘因的腰痛,疼痛劇烈持續,伴有雙下肢癱瘓,尿潴留,行腰椎MRI提示第五椎管處高信號,腰椎穿刺查腦脊液常規和生化示:色黃,潘氏試驗(+),蛋白5.0 g/L,白細胞數正常。遂診斷為腦實質白血病,予中劑量的甲氨蝶呤(MTX)+替尼泊苷(VM-26)的化療,同時行腰穿加鞘內注射MTX+阿糖胞苷(Ara-C)+Dex(地塞米松),經過上述治療后上述癥狀消失。MRI復查較前好轉,復查腦脊液常規和生化:潘氏試驗(+),蛋白1.0 g/L,白細胞數正常,亦較前好轉。隨后予FA(氟達拉濱,Ara-C)化療,同時行腰穿加鞘內注射MTX+阿糖胞苷(Ara-C)+Dex(地塞米松),末次腦脊液常規和生化檢查正常,MRI復查較前好轉。因尋找供體失敗而未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同時患者拒絕顱腦放療,隨后患者接受8個序貫療程的IA、MTX+VM-26和FA的鞏固治療,化療周期為1個月,期間多次復查腦脊液均未見異常,多次全脊髓MRI檢查均未見異常。之后序貫IA、MTX+VM-26和FA維持治療,化療周期逐漸延長到6個月,末次化療至今已8月。末次腦脊液復查未見異常,全脊髓MRI檢查正常,骨髓復查完全緩解。患者至今未出現腰痛。目前已停化療,患者恢復正常工作。
2 討論
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NSL)是白血病細胞直接播散或經血液轉移至中樞神經系統,浸潤腦膜或腦實質,使患者表現出相應的神經和精神癥狀。目前診斷參照1978年南寧全國白血病防治研究協作工作會議有關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標準:①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尤以顱內壓增高表現多);②腦脊液的改變:a.壓力增高>0.02 kPa(200 mm水柱),或大于60滴/min;b.白細胞計數>1×107/L;c.涂片見到白血病細胞;d.蛋白>0.45 g/L或潘氏試驗陽性;③除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由于大部分化療藥物不易透過血腦屏障,即使透過也難于達到殺傷白血病細胞所需的血藥濃度。所以中樞神經系統成為白血病細胞的"庇護所",這是導致白血病復發的主要根源。
CNSL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最常見,Sancho等人[1]報道CNSL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中的發生率達26%~30%,而Vega-Ruiz等[2]報道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CNSL發病率只有3%~18%,其中又以高白細胞AML和M4、M5患者較易發生CNSL[3-5]。患者在臨床上往往無癥狀,也可表現為頭痛、頭暈、復視,嚴重時可出現嘔吐、頸項強直等顱內高壓癥狀[6]。CNSL的治療目前包括大劑量Ara-C或MTX的靜脈注射,鞘內注射MTX,頭顱照射或放化療聯合。CNSL復發后往往會出現全身的復發,應當同時進行系統性治療。氟達拉濱聯合Ara-C的化療方案在AML的誘導緩解治療中有較好的療效。氟達拉濱在Ara-C前4 h應用可以提高細胞內阿糖胞苷三磷酸的濃度,從而提高Ara-C的療效,此方案常用于繼發性AML和難治復發性AML的治療。
該患者診斷為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此亞型大約占AML的15%,易發生牙齦、皮膚或中樞神經系統的髓外侵犯,血液和骨髓特點是20%以上細胞是原始單核細胞或幼稚單核細胞,原始粒細胞可與過氧化物酶或氯乙酸酯酶反應,原始或幼稚單核細胞可與非特異性酯酶反應并可被氟化鈉抑制。此患者誘導緩解期出現中樞浸潤,符合CNSL只有少數在白血病的初期或首診發生,大部分在緩解期發生的發病特點。目前復發難治性AML的基本治療策略包括:①與原誘導治療無交叉耐藥的方案;②中大劑量Ara-C為主的方案,聯合去甲氧柔紅霉素、依托泊苷、氟達拉濱和米托蒽醌等;③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④預激治療:化療前和化療期間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單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進白血病細胞進入細胞周期,增強S期特異細胞毒藥物對白血病細胞的殺滅,如老年AML患者使用CAG(阿克拉霉素,Ara-C,G-CSF)的化療方案。但復發難治性AML患者的治療難度大、緩解率低、總體生存期短,國內外報道CR率20%~70%[7-10]。
本例患者在中樞復發后采用中劑量Ara-C為主的誘導方案,聯合IDA,MTX,VM-26和氟達拉濱,兼顧了中樞和外周系統的化療。患者在達到完全緩解后序貫中劑量Ara-C和易透過血腦屏障的化療藥物使患者達到持續完全緩解而長期存活,為不能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提供了一種選擇途經。目前發病時白細胞大于100×109/L或M4、M5的AML的CNSL防治已較明確,國內大多單位建議在白血病患者完全緩解后10 d內進行。臨床醫師應重視對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的預防性鞘內注射,盡量降低CNSL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Sancho JM, Morgades M, Arranz R, et al. Practice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in acute leukemias in Spain. Prospective registry study[J]. Med Clin (Barc),2008,131:401-405.
[2]Vega-Ruiz A, Faderl S, Estrov Z, et al. Incidence of extramedulla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 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J]. Int J Hematol,2009,89:489-496.
[3]Huhn D, Twardzik L Acut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and the 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J]. Acta Haematol, 1983,69:36-40.
[4]Fung H, Shepherd JD, Naiman SC, et al.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a single institution experience[J]. Leuk Lymphoma 1995;19:259-265.
[5]Johnston DL, Alonzo TA, Gerbing RB, et al. Risk factors and therapy for isolat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lapse of pediatr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J].J Clin Oncol 2005,23(23):9172-9178.
[6]李希芝,李劍,范嘉璉.白血病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及治療進展[J]. 臨床薈萃,2007,22(22):834-836.
[7]Sternberg DW, Aird W, Neuberg D, et 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 primary refractory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using mitoxantrone and intermediate-dose cytarabine: a pharmacologically based regimen[J]. Cancer,2000,88(88):2037-2041.
[8]Lee EJ, George SL, Amrein PC, et al. An evaluation of combinations of diaziquone, etoposide and mitoxant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 results of 8722, a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conducted by 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J]. Leukemia,1998,12(12):139-143.
篇10
【摘要】 目的研究白藜蘆醇(RSV)對于異抗原刺激下大鼠T淋巴細胞活化增殖的影響。方法建立SD-Wistar大鼠腹腔異位心臟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應模型,分離受體脾臟淋巴細胞與成年供體系SD大鼠心肌細胞體外混合培養,分別給予不同劑量RSV與CSA干預,觀察RSV與CSA對體外混合培養下T淋巴細胞增殖的影響;通過ELISA法檢測兩者對細胞因子IL-2的影響。結果RSV可以抑制共培養細胞中T淋巴細胞增殖,減低培養上清中IL-2活性,作用強弱表現出明顯的劑量依賴性,與CSA有協同性。結論RSV在體外淋巴細胞培養中表現免疫抑制作用。
【關鍵詞】 白藜蘆醇; 異抗原; T淋巴細胞增殖活化
白藜蘆醇(resveratro, RSV)含芪類結構的非黃酮類多酚化合物,主要來源于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莖提取物,具有廣泛的生理藥理學作用,但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研究較少,我們初步探討了RSV對異抗原刺激下T細胞活化、增殖與分化的抑制作用。
1 材料
1.1 試藥與儀器白藜蘆醇、大鼠IL-2 ELISA檢測試劑盒、膠原酶均購自Sigma公司;GIBCO1640培養基購自Invitrogen 公司;酶標儀,BMG公司產品;細胞培養箱,Heraeus公司產品。
1.2 動物供體采用健康純系清潔級SD大鼠,體質量約180~220g,雌性,購于西安交通大學動物實驗中心;受體選用健康純系清潔級Wistar大鼠,雄性,體質量約180~220g,購于北京試驗動物中心。
2 方法
2.1 SD大鼠對Wistar大鼠異位腹腔心臟移植模型的建立供受體術前禁食8~12 h,自由進水。供受體麻醉采用氯安酮(50mg/kg)腹腔注射,手術在清潔條件下進行。
2.1.1 供體手術SD大鼠麻醉后, 由下腔靜脈全身肝素化后,于胸主動脈根部切斷主動脈及下腔靜脈, 將心臟、肺臟以及胸腺組織聯合切取。
2.1.2 供心體外修剪及心臟保存供心置于0~4℃無菌乳酸林格氏液修整, 分離升主動脈及肺動脈, 游離并結扎左肺動脈,游離保留右肺動脈,長度約6~8 mm作為流出道。將胸主動脈干上左頸總動脈分支(第2分支)修剪保留至約3 mm,做為流入道,并將胸主動脈遠端結扎,上、下腔靜脈和所有肺靜脈一次集束結扎。制作直徑為3 mm的Cuff套管,將右肺動脈穿過套管,并將動脈近端翻轉包繞Cuff套管,絲線結扎固定,經Cuff套管經右肺動脈使用0~4℃無菌乳酸林格氏液供心灌注驅血。
2.1.3 受體手術Wistar大鼠麻醉后, 左腹部T形切口, 游離左腎動、靜脈, 近腎門處切斷左腎動靜脈, 左腎切除。供心左頸總動脈與受體左腎動脈以袖套法吻合,受體左腎動脈末端套入供心左頸總動脈(第2分支),將供心右肺動脈Cuff套管插入受體左腎靜脈結扎固定。依次開放左腎動脈、左腎靜脈,供心節律性收縮后,關腹,自由進食飲水。
2.2 受體Wistar大鼠淋巴細胞分離與培養
2.2.1 受體Wistar大鼠無菌脾細胞懸液制備術后第7天,處死大鼠消毒后,無菌開腹取脾,Hanks液洗滌,剪碎脾臟、研磨,過40目濾網,制備受體Wistar大鼠無菌脾細胞懸液。
2.2.2 淋巴細胞分離與培養受體Wistar大鼠無菌脾細胞懸液淋巴細胞分離液分離。Hanks液洗滌兩次,RPMI1640培養液將細胞配成5×106/ml的細胞懸液備用,置于37℃,5%CO2的恒溫培養箱中孵育。
2.2.3 大鼠心肌細胞原代培養及模型建立[1]無菌解剖供體系SD大鼠心臟,經Langendorff灌注架37℃連續灌注無鈣臺氏液 60 ml, 消化酶30 ml循環灌注12 min,再用含0.06 mol/L Ca2+的臺氏液60 ml灌注。在含100 μmol/L Ca2+的KB液中剪碎心臟,37℃輕搖10 min,200 μm濾網過濾,將濾液900 r/min離心1 min,棄上清,加入含500 μmol/L Ca2+的KB液900 r/min離心1 min,再用含1 mmol/L Ca2+的KB液重復1次, 用差速貼壁分離法純化并于血細胞計數板上計數, 1640完全培養液調細胞濃度為2×107/ml。分兩培養瓶,其中一瓶內加入絲裂霉素(25 mg/ml)去增殖活性備用。
2.2.4 大鼠脾細胞懸液加入經絲裂霉素處理的大鼠心肌細胞共培養用1640完全培養液配成1×106/ml的大鼠脾細胞懸液100 μl加入1640完全培養液調配成濃度為2×107/ml大鼠心肌細胞培養液100 μl,加IL-2(20 U/ml)加雙抗(青霉素100 mg/L,鏈霉素100 萬U/L)。
2.3 實驗分組每孔加入不同濃度RSV、CSA培養,A:空白; B: CSA 100 nmol/L;C1: RSV 50 μmol/L; C2: RSV 100 μmol/L; C3: RSV 25 μmol/L; D: CSA 100 nmol/L, RSV 50 μmol/L; E: CSA100 nmol/L, RSV 37.5 μmol/L。
2.4 實驗組內加入不同干預藥物共培養細胞中T淋巴細胞增殖抑制率各試驗組共培養5 d后。吸取細胞懸液,離心收集上清液, 置-20℃冰箱保存備用,進行IL-2活性測定,分離淋巴細胞,RPMI-1640不完全培養液洗滌2次, 加入RPMI-1640不完全培養液5 ml, 將淋巴細胞懸液通過尼龍柱除去B淋巴細胞,貼壁法去除單核細胞,完全培養液配成5×106/ml,設陰性對照孔(RPMI-1640不完全培養液),每孔反應總體積100 μl,每孔設4個復孔,每孔加入20 μl MTT溶液(5 mg/ml),培養4h,然后加入DMSO 150 μl,充分振蕩后,全自動酶標儀490 nm波長進行比色分析,測定此波長下的光密度值OD值,T淋巴細胞增殖抑制率(%)=[1-(實驗組OD值- 空白OD )/(陰性對照組OD值- 空白OD)]×100%。
2.5 IL-2活性的測定 無菌制備活的正常未手術Wistar大鼠脾淋巴細胞,制成5×106/ml細胞懸液,加入ConA使其終濃度為5 μg/ml,置37℃,5%CO2培養箱中培養48 h,收集細胞,離心洗滌2次,用完全RPMI1640配成0.5×105/ml細胞懸液,作為檢測IL-2活性的反應細胞。
取-20℃保存的IL-2上清液,并做1/2和1/4的稀釋,在96孔平底培養板中,每孔加入IL-2上清液或不同稀釋度的IL-2的上清液100 μl及上述作為反應細胞正常未手術Wistar大鼠脾淋巴細胞100μl,對照組不加IL-2上清,加100 μl 1640培養液。每組各設5個復孔,置37℃,5%CO2培養箱中培養48h,每孔加MTT(5 mg/ml)10 μl,繼續培養4h吸100 μl上清液,加入酸化異丙醇100 μl(0.01 mol/L),充分振蕩10 min后,全自動酶標儀用560nm波長進行比色分析。
2.6 統計學分析本實驗數據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12.0處理,以±s表示,多樣本單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 重復資料組間比較MANOVA檢驗,P
3 結果
3.1 加入不同干預藥物對共培養細胞中T淋巴細胞增殖抑制率的影響結果見表1表1 實驗組內加入不同干預藥物共培養細胞中T淋巴細胞增殖抑制率
3.2 加入不同干預藥物對共培養細胞上清中IL-2活性的影響見表2表2 實驗組內加入不同干預藥物共培養細胞上清中IL-2活性的測定
4 討論
異位腹腔心臟移植是一種簡便、實用、有效的觀察排斥反應發生機制的動物模型,一直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異反應研究。 SD與Wistar大鼠為封閉群大鼠, 是一種高排斥反應的組合,SDWistar的同種異體移植可以引發強烈的急性排斥反應, 本實驗移植模型術后5日移植心臟鏡下:移植心臟組織內排斥反應的強度(Standford標準分級)2級及其以上53例(60例)。
本實驗首先建立SD-Wistar大鼠腹腔異位心臟移植模型,5 d后取已發生急性排異反應受體Wistar脾臟分離脾細胞(單個核細胞)作為反應細胞,同時分離供體系SD大鼠單個心肌細胞經絲裂霉素C處理后作為刺激細胞,體外持續刺激受體Wistar脾臟分離脾細胞,作為心臟移植后急性排異反應的體外模型,觀察RSV對T淋巴細胞的作用。
脾細胞中含有大量的單個核細胞, 而后者含有大量的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當混合培養MHC抗原(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不一致時,它們作為抗原呈遞細胞(Antigen presented cells,APC)激活T輔助(Th)細胞,同時釋放IL-1,進一步激活Th細胞,出現增殖,分化,產生細胞毒T細胞(CTL)破壞心肌細胞, 產生效應T淋巴細胞釋放IL-2、γ-IFN、TNF等,促進心肌細胞表面表達MHC 類抗原,MHC 類抗原可被CTL識別而導致心肌細胞的破壞,MHC 類抗原可激活Th細胞,促進T細胞增殖、分化,正反饋性加強上述反應,產生急性排異反應,最終結果為對心肌細胞的殺傷和淋巴細胞的大量增殖,模擬了體內急性排異反應過程[2]。
本實驗也觀察到該模型的確可引起T細胞增殖以及細胞因子的改變,達到了模擬心臟移植后體內急性排異反應的目的。CSA及RSV在本模型下可以改變T細胞增殖以及細胞因子的濃度,同時觀察到RSV對活化的T淋巴細胞增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離體實驗中發現其作用強度差于環孢霉素A,其作用有一定的劑量依賴性,但當其離體細胞培養濃度等于或低于25 μmol/L時作用微弱,與空白組無顯著性差異,當RSV 50 μmol/L與環孢霉素A100 nmol/L合用時抑制效果優于兩者同濃度單用,當聯合應用兩者時,保持環孢霉素A100 nmol/L培養濃度將RSV濃度減少至37.5 μmol/L時,其抑制效果無顯著性差異。
白細胞介素2(IL-2)主要由活化T細胞分泌產生,而它又促進著T細胞的進一步活化與增殖;IL-2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徑與IL-2受體結合而刺激淋巴細胞增殖及IL-2的進一步分泌而起作用,IL-2在急性排斥反應是調節T細胞增殖分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細胞因子,IL-2促進移植后免疫排斥反應發生、發展,并妨礙著免疫耐受的成功誘導和維持。本實驗觀察到RSV對體外混合培養上清中IL-2作用強度弱于CSA,但與CSA合用有明顯的協同作用。
RSV能雙向調節T淋巴細胞的增殖,低濃度促進抗CD3、抗CD28所誘導CD8+和CD4+T淋巴細胞增殖,高濃度抑制增殖, 對于CTL細胞的增殖和NK細胞毒活性的激活具有同樣的效應。試驗中發現RSV (0.75~6 μmol/L)劑量依賴性地促進小鼠T淋巴細胞的增殖和白細胞介素2的產生; RSV (25 mmol/L)能明顯抑制T細胞的增殖和溶解細胞的產生[4],抑制IL-2基因的表達。RSV的免疫調節機制比較復雜,可能是幾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可能還有到現在還未知的其他途徑的作用結果[5]。
參考文獻
[1] 王亭忠,席雨濤,吳格如. 大鼠成體心肌細胞的分離和培養[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5,25( 17):1544.
[2] 馬濤, 胡 軍, 蔡振杰,等. 體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對心臟移植急性排斥反應的監測作用[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6,27(1):27.
[3] Rogers EA.Lympholcin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cytotoxic T cells from single precursor[J].EUR J Immunal1991,24(13): 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