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范文
時間:2023-04-01 08:08: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白細胞減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正常人白細胞的數值一天之內是有波動的,如睡眠時下降,起床活動后上升;飯后較飯前為高;下午比上午要高。劇烈活動如跑步后,或情緒緊張如考試時,白細胞都會上升,‘但是這種波動是有限的。在妊娠期和分娩時白細胞亦較正常時為高。我國正常成年人的白細胞數值是在解放以后,通過數萬人的普查所得,98%的正常人在4000~10000/立方毫米之間,與地區、民族、性別無明顯差異。因此凡是持續的白細胞低于4000/立方毫米,即稱為白細胞減少。嚴重的白細胞減少若伴中性粒細胞減少(可低至1~2%),則稱粒細胞缺乏癥。
白細胞減少是一個常見的癥侯,是由許多原因引起的一種血液學上的異常。常見的病因如下:
1 藥物;這是很常見的原因。如氯(合)霉素、氨基比林類解熱鎮痛劑,在四十年代就有大量病例報告,說它們可以引起白細胞減少,伴粒細胞缺乏,因而國際上已將這類藥物列為禁用或慎用。目前,已報道可致白細胞減少或粒細胞缺乏的藥物還有安眠藥、抗腫瘤藥、抗結核藥、磺胺藥、抗甲狀腺機能亢進藥、抗癲癇藥等。這些,有的是由于過量應用,有的是由于病人的個體特異反應所引起。
2 化學藥品:較多的是苯的有機溶劑,其次有鉛、砷慢性中毒等。這大多與防護不好,長期過量吸入有關。
3 感染,以病毒感染最多見,如流感、麻疹、風疹、肝炎等,某些細菌感染如傷寒、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粟粒性結核,以及瘧疾、黑熱病等也可以有白細胞減少,但是常為短暫性的。
4 放射線損傷:X線及各種放射性同位素物質,因過量應用或防護不良,都可以損傷骨髓而引起白細胞減少及粒細胞缺乏。
5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減少型急性白血病。惡網等,可有白細胞減少癥狀,但是這類病人常伴有貧血、血小板減少,或有白細胞形態的異常。
6 其他疾病:如巨脾、肝硬化、家族性粒細胞減少癥也可有此癥狀,
7 原因不明者。這大多數是單純性白細胞減少,也是一類常見的病例。
第一種原因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常伴粒細胞嚴重缺乏,危害較大;而后幾種發病原因的白細胞減少或只伴有較輕度的粒細胞減少,危害較小。
白細胞減少的癥狀隨其病因,減少的數量、質量等而有所不同。慢性的、單純型白細胞減少者常只感到疲乏、頭暈、食欲減退、四肢酸軟、失眠多夢等,這一類型的病人較多見,約占70~90%左右。重癥的白細胞減少,伴粒細胞缺乏者大多出現發病急、畏寒發熱、全身衰竭、口腔潰爛、咽喉疼痛等急性感染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以致死。
要注意的是白細胞計數的測定應該在固定的時間,并且是安靜狀態下進行。至少檢查二、三次后,方可確定是否有白細胞減少。而且還應該注意白細胞的分類,是否伴有粒細胞缺乏。由于白細胞減少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由許多原因引起的臨床癥候。所以多數是可以預防發生的。
如何預防呢?
1 不濫用藥物,假若必需使用有導致白細胞減少可能的藥物,應該經常檢查血象,以便早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 做好某些化學工業的職業防護,減少苯及其衍化物,鉛,砷等對人體過量的損害,接觸這類物質的工作人員應定期檢查血象。
3 加強X線和放射性同位素部門的防護,擔任這方面工作的人員亦應定期作血象檢查。一般病人應該盡量減少X線或同位素物質的檢查和治療。
關于白細胞減少的治療,那應該是綜合性的,包括:
1 去除可致白細胞減少的病因,如停用致病的藥物;脫離可致病的環境;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等。
2 伴粒細胞缺乏者應該注意防治感染。伴高熱、出血、貧血等的病人應即時進院診治。
篇2
放、化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腫瘤最主要的手段,可有效提高腫瘤治療效果,但放、化療使機體受到輻射和細胞毒物的損傷,引起骨髓抑制,白細胞降低,往往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繼發感染,而且可出現乏力、氣短等臨床癥狀,仍是被迫中止腫瘤放、化療的主要原因及治療失敗的重要因素[1]。
資料與方法
2006年8月~2009年7月采用自擬升白湯治療因放、化療致白細胞減少患者34例,均為病理學證實、臨床確診的惡性腫瘤患者,男21例,女13例;年齡31~74歲,平均54歲;其中肺癌14例,胃癌6例,肝癌3例,食管癌2例,乳腺癌2例,前列腺癌1例,膀胱癌1例,卵巢癌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大腸癌2例。其中放、化療聯合治療9例,單純放療5例,單純化療20例。化療方案根據腫瘤特點制定;放療采用外照射或內置伽瑪刀(碘125)治療,根據腫瘤大小及特點決定放療計量。白細胞下降最低至1.2×109/L。
治療方法:自擬升白湯。處方組成:黨參15g,黃芪20g,白術10g,生苡米30g,制首烏20g,大棗15枚,熟地12g,當歸10g,女貞子15g,枸杞子20g,黃精15g,菟絲子15g,陳皮10g,鱉甲12g,雞血藤30g,甘草6g,新鮮紫河車1個。乏力明顯者重用黃芪、白術,失眠者加百合、五味子、夜交藤,陽虛者加桂枝、巴戟天。
制備方法:將上藥加水1000ml浸泡1小時,煎開后慢火煎半小時,濾出液體300ml,將第1煎藥渣加水700ml慢火煎40分鐘,濾出液體200ml,再將2次濾出的藥液放一起。新鮮紫河車1個去膜洗凈,慢火烘干,研末后裝入空心膠囊。
服用方法:在放、化療前至少1周即開始服藥,每日早晚各服1次,1日1劑,同時服紫河車膠囊3粒,3次/日。連續用藥2周為1個療程,放、化療期間不停藥,用藥期間3~5天復查血常規1次。
結果
患者服藥后5~7天白細胞總數即開始上升,有9例服藥后第6天由原來的(1.2~2.8)×109/L,回升到(3.2~4.3)×109/L,17例服藥后第九天由(2.9~4.0)×109/L回升到(4.6~6.2)×109/L,6例服藥后第12天由(3.5~3.9)×109/L回升到(4.5~6.1)×109/L,2例用藥2周后白細胞無明顯上升,總有效率94%。全組患者在提升白細胞的同時,原有乏力、食欲差等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緩解。說明升白湯治療腫瘤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療效可靠,且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討論
惡性腫瘤化療過程中,由于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缺乏選擇性,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損傷了正常細胞,特別是造血細胞,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骨髓機能明顯受到抑制,致白細胞下降。白細胞減少時一般有頭暈、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四肢酸軟、納差、易感冒、心悸、失眠等癥狀。本癥屬中醫學虛勞、血虛范疇。化療藥物屬“熱毒之邪”,內侵人體后易耗氣傷陰,損精灼液,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嚴重影響氣血生化之源,出現氣陰兩虛、腎精虧損之癥,故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屬虛證范疇。癌癥患者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辨病部位應在骨髓,但主臟在腎,并與脾、肝關系密切。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若脾虛則血之生化無源。腎主骨、生髓、藏精,血為精所化,若腎虛則髓不得滿,血不能化。故健脾益氣、滋補肝腎是減輕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的基本治則。升白湯中人參大補元氣,健脾養胃,益氣補血;黃芪補脾肺之氣,以益生血之源,以使陽生陰長,氣旺血生,“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也”;茯苓利濕健脾;陳皮健脾理氣,以使滋養甘潤的補血藥補而不滯。
腫瘤放、化療最常見的劑量限制毒性是骨髓抑制,其中以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減少最常見,既影響放、化療藥物劑量的提高和方案的如期進行,也增加了放、化療所致白細胞、粒細胞減少所致感染和免疫功能降低的機會[2]。白細胞減少癥為西醫病名,相當于中醫之“虛勞”、“氣血虛”等癥,其發病與心、肝、脾、腎有關,尤其與脾、腎關系密切,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后天之本,主骨生髓。邪毒入侵,導致脾胃失調,肝腎虧損,則氣血乏源,陰陽俱損,而見變證百出,故“虛者補之”為其治療大法。西醫多采用鯊肝醇、利血生、肌苷等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起效慢、停藥后容易反彈。rhG-CSF(瑞白)療效較好,但價格昂貴,患者難以承受。本人采用自擬升白湯治療因放、化療致白細胞減少患者,不但療效肯定、持久,而且價格相對低廉,更重要的是在升白細胞的同時具有抗癌及減輕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方中黨參、黃芪、白術、生苡米、黃精、大棗、甘草補氣健脾,提高腫瘤患者免疫力;陳皮健脾和中,增進食欲,并防止雞血藤、熟地、大棗等藥性質黏膩,妨礙消化;鱉甲、枸杞子、熟地、制首烏、女貞子、當歸、菟絲子、雞血藤、新鮮紫河車滋陰生髓,養血生津;本處方組成有以下特點:采用健脾補腎,益氣養血之法,佐以活血、理氣之品,從而調整腫瘤放、化療患者機體內在陰陽氣血平衡,達到激活造血系統機能、提高免疫功能、促進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白細胞生成的目的,使治療得以繼續進行下去[3]。從臨床療效看,放、化療病人需要集中體現出時間劑量效應,一旦中斷治療,勢必影響療效[4],本方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升高白細胞,確保治療計劃按時完成,提高治療效果,同時還有較突出的抗癌作用。
總之,自擬升白湯對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療效好、起效快、作用持久、價格低廉,對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對方案如期完成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雷秋娥.放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中醫藥研究進展.河北中醫,2003:2.
2周立強,馮奉儀,周思源.利百多預防腫瘤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的隨機對比期臨床研究.中國腫瘤臨床,1999,26(11):843-846.
篇3
白細胞減少癥通常是指血液里的白細胞數量減少了。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占50%~70%)、淋巴細胞(占20%~40%)、單核細胞(占3%~8%)、還有數量很少的嗜酸、嗜堿細胞,它們都是由在骨髓里的造血干細胞逐漸增殖分化而來的,等發育成熟了就從骨髓里搬出來到血液里工作生活,等衰老死亡了就會被脾臟里的吞噬細胞吞噬分解掉。平時這些白細胞在體內各司其職,就像馬路上巡邏放哨的警察,只要有異己分子或外來的細菌病毒出現,它們就會趕過去維持秩序,“人手”不夠時,還會從骨髓里動員出來沖鋒陷陣,所以,白細胞是我們的健康衛士。
白細胞減少的病人常常會造成免疫功能減弱,他們比健康人更容易感染疾病,并且在細菌或病毒入侵時往往由于“警察人手”不足,清除細菌病毒不力,導致感染不易控制。
那怎么辦呢?搬救兵唄!白細胞減少的病人在發生感染時比一般人更需要藥物治療,當然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如果醫生考慮是比較嚴重的細菌感染的話,那么,使用抗生素是很有必要的。有些病人查閱了抗生素的說明書發現,很多藥物的不良反應說明中都寫著會引起白細胞減少,那為什么還能用呢?事實上,很多抗生素,如頭孢類藥物,雖可引起白細胞減少,但往往是短暫的、輕度的、可逆的,相比感染本身的危害來講,那真是小巫見大巫。感染不能及時控制,輕者炎癥容易慢性化,重者可以并發敗血癥、心衰、血栓等,甚至可能致命!
篇4
【關鍵詞】 血細胞減少 特重燒傷
患者男性,20歲,汽車修理工,因汽車修理間內乙炔燃爆致傷,傷后在當地醫院行補液抗休克、運用頭孢哌酮抗感染、燒傷創面涂磺胺嘧啶銀(SDAg)糊劑等治療,因病情危重于傷后8h轉入筆者單位。入院查體:體溫36.8℃ 脈搏 130次/min,呼吸 24次/min,煩躁,全身皮膚除頭頂及會陰正常外均被燒傷,燒傷面積97%TBSA,全身多處軟組織挫裂傷口,傷口內嵌有泥沙、玻璃碎片及油污等異物;實驗室檢查(傷后17h):肝腎功能正常;血常規:白細胞(WBC) 6.27×109/L ,中性粒細胞(N)0.83,紅細胞(RBC)2.965×1012/L 血紅蛋白濃度(HGB)93g/L 血小板(PLT)122.8×109/L。診斷:(1)乙炔燃爆傷97%TBSA:淺Ⅱ度20%;深Ⅱ度37%;Ⅲ度50%。(2)吸入性損傷(中度);(3)全身多處軟組織挫裂傷伴異物存留。
入院后立即于鎖骨下深靜脈置管建立靜脈輸液通道進行補液抗休克,并根據中心靜脈壓(PVC)、P、R、尿量、精神與神志等監測指標調整補液的速度。靜脈應用頭孢他定 4.0 q8h 抗感染,TAT 1500u hi預防破傷風治療;創面行簡單清創、外用SDAg 湖劑 、紅外線燒傷治療機照射保暖;預防性氣管切開等。傷后36h復查血常規WBC 1.55×109/L,N 0.59。WBC明顯減少,考慮可能由于創面巨大且污染嚴重而致嚴重感染所致[1],遂更換抗生素,改用泰能1.0,iv,q8h,同時行血培養和創面分泌物培養; 8h后抽血化驗WBC 1.06×109/L,N 0.66; 16h后WBC為 1.48×109/L,N 0.67; 24h 后WBC 升至2.78×109/L,N 0.76。以后每24h復查血常規1次,連續兩次的結果分別為3.16×109/L,N 0.56和4.94×109/L,N 0.56,患者精神飲食等全身情況好轉,調整泰能用量為0.5,iv,q6h;24h后WBC 升至6.81×109/L,N 0.76,RBC 3.7×1012/L,HGB 116g/L,PLT 67×109/L。傷后第5天,患者全身情況好轉。于傷后第6天行雙下肢切、削痂微粒皮移植術。術后24h檢查血常規WBC 為11.28×109/L,N 0.87。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報告:血培養無細菌生長;創面分泌物培養:(1)大腸埃希菌:對頭孢他定,亞胺培南,頭孢吡污,頭孢西汀等藥物敏感;(2)施氏假單胞菌:普遍耐藥。術后48h檢查血常規WBC 為17.66×109/L,N 0.92。此后每日檢查血常規1次,WBC逐漸下降直到恢復正常水平,再經先后兩次肉芽創面植皮術創面愈合,住院96d痊愈出院,出院隨診6月,未再發生白細胞減少。
討論:通常情況下,燒傷早期外周血WBC數量呈增多改變,這是由于熱力損傷的全身反應之一,也可能與體液大量丟失所致血液濃縮有關[1]。關于嚴重燒傷后并發WBC減少的文獻報道不多,魏軼群、程銀忠等認為嚴重燒傷合并白細胞減少可能由于以下原因[2,3]:(1)有毒物質吸收;(2)藥物副作用;(3)WBC附壁、向創面游走滲出等,治療上主張在治療燒傷原發病的基礎上,及時應用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或機采粒細胞,取得效果。本例患者傷后WBC明顯減少,動態監測中WBC的最低值為1.06×109/L,在積極治療燒傷原發病的同時,通過及時調整強力抗生素加強抗感染治療后,WBC逐漸上升至正常水平,病程中未使用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或機采粒細胞等升白藥物。因此,筆者認為嚴重燒傷后并發WBC減少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嚴重感染尤其是革蘭氏陰性菌所致感染可能是至關重要的[1]。治療上應以治療燒傷原發病為主,良好的復蘇、妥善的創面處理和足量有效的抗感染治療是救治關鍵。 參考文獻
[1] 陳意生. 燒傷的內臟病理變化. 見:黎鰲. 黎鰲燒傷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26~527.
篇5
1 臨床資料
36例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齡最小35歲,最大83歲,其中肺癌18例,胃癌6例,食管癌9例,結腸癌3例;病程5—7天18例,病程10—15天15例。15天以上3例。臨床主要癥狀為:乏力,頭暈,納差,精神萎,有的出現發熱等癥狀。本組患者均經病理確診和有明確的化療病史。
2 診斷標準:
1.參照WHO抗癌藥物急性和亞急性毒性反應分度標準【1】。0度白細胞>4.0*10^9/L;Ⅰ度3.0—3.9*10^9/L;Ⅱ度2.0—2.9*10^9/L;Ⅲ度1.0—1.9*10^9/L;Ⅳ度〈1.0*10^9/L。經實驗室檢測2次以上外周血白細胞均低于4.0*10^9/L。2.患者化療后曾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利血生提升白細胞無效者。
3 治療方法:
中藥基本方:黃芪30g山藥20g阿膠20g女貞子10g生地10g白芍10g雞血藤20g丹參30g當歸12克茯苓10g黨參20g白術15g茜草20g枸杞子15g菟絲子15g
4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2次復查外周血常規白細胞高于4.0*10^9/L,粒細胞百分比正常。隨訪2月以上無異常。2.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實驗室2次復查血常規,白細胞有所上升,但仍低于4.0*10^9/L,粒細胞百分比正常。3.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復查外周血常規無好轉的。
5 治療結果:
顯效18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4.4%。
6 討論:
目前腫瘤患者在應用化療藥物的同時,常因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出現骨髓造血抑制白細胞減少,因而被迫中斷治療,臨床多采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但此類藥物價格昂貴,副作用較大,有報道稱集落刺激因子除出現骨痛,發熱副作用外,還可刺激某些惡性細胞生長【2】。而中醫認為白細胞減少癥屬于祖國醫學“虛勞”等病癥范疇。歷代醫籍對虛勞的論述甚多,《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說“精氣奪則虛”。《醫宗必讀.虛勞》:夫人之虛,不屬于氣,即屬于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提出了臟腑虧損導致氣血陰陽虛衰的諸癥,根據“虛則補之,損則益之”的理論。重視調理脾腎在治療虛勞中的作用。因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養,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為生命的本元,重視補益脾腎,則能促進機體的恢復。方中黃芪,黃精,黨參,山藥,茯苓,白術補中益氣,和胃健脾。使氣血生化有源。女貞子,生地,枸杞子,菟絲子滋補肝腎之陰。當歸,雞血藤養血和血。阿膠滋陰補血。丹參,茜草活血化瘀,諸藥合用重在調理脾腎為主,佐以滋陰。脾腎健旺,則諸癥消除。白細胞有所增加。有資料表明:黃芪,黃精能促進靜止期骨髓造血,干細胞進入增殖期。阿膠含有骨膠原,水解質可促進血紅蛋白生成及血細胞生長,茜草能升高白細胞活性成分。同時黨參,黃芪還有調節免疫和升白細胞作用。通過臨床觀察表明本方對化療后提升白細胞有顯著療效。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參考資料:
篇6
[關鍵詞] 白細胞減少;劑量;rhG-CSF;非小細胞肺癌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6(c)-011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different doses rhG CSF - prevention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chemotherapy leukopenia clinical studies. Methods Will pick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2 - January 2015 90 cases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hemotherapy patients, divided into occupy 30 cases for each group of patients in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were given different doses of rhG CSF for treatment. Results A set of data leucocyte level below 4.0 x 109 / L group c compared with group b, the number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mpar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white blood cells recovered to 4.0 x 109 / L ti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hoose larger rhG CSF will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of white blood cells and neutrophils.
[Key words] Leukopenia; Dose; RhG CS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化療時選用的藥物多數可發生骨髓抑制情況[1],其中臨床上最為普遍的一類現象為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減少,出現該類情況時將使得提高化療藥物劑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使得化療效果受到影響[2]。其中基因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3]受到臨床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其主要應用于惡性腫瘤化療之后的白細胞減少現象,且應用效果較佳。該次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分別采用3種不同劑量的rhG-CSF進行干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擇取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經病理證實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90例,醫護人員同患者詳細講解了該類疾病的治療方法、目的 、意義等,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該次實驗均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依照信封隨機分組法分為每組患者均占據30例的a組、b組、c組。a組:男女患者分別有17例,13例,中位數年齡為45.2歲;b組:男女患者分別有18例,12例,中位數年齡為44.6歲;c組:男女患者分別有16例,14例,中位數年齡為44.9歲。對3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均衡性分析后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化療 對三組患者均采取TP化療方案。選用紫三醇(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H20060127)進行靜脈滴注,藥物劑量為150 mg/m2,1個周期設定為21 d;使用前的12 h與6 h分別給予10 mg的地塞米松(重慶迪康長江制藥有限公司;H50021041)口服治療。
1.2.2 rhG-CSF給藥方案 對a組、b組、c組患者均采取不同的藥物劑量在化療結束后進行治療。a組:每次藥物劑量的300 μg,于患者皮下注射,1次/d,連續治療1 d;b組:注射部位與給藥劑量均與a組相同,1次/d,連續治療2 d;c組:注射部位與給藥劑量均與a組相同,1次/天,連續治療3 d。嚴密觀察3組患者的中性粒細胞與白細胞計數,若中性粒細胞2次計數均≥5.0×109個/L或者白細胞2次計數≥5.0×109個/L時可停止治療。
1.3 評價指標
比較3組患者白細胞水平低于4.0×109個/L的人數與3組患者白細胞回升至4.0×109個/L的時間,比較3組患者的數據差異。
1.4 統計方法
將該次研究涉及的相關數據均納入SPSS2 1.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比較,當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時,P
2 結果
2.1 白細胞水平
a組數據相比b組、c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白細胞回升至4.0×109個/L的時間
比較3組患者白細胞回升至4.0×109個/L的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于晚期惡性腫瘤患者來說,臨床上主要采用化療進行疾病干預,因此,加強化療強度將使得臨床治療效果有效提高。臨床研究顯示[4-5],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化療后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且其下降程度與正常持續時間、嚴重感染機會等指標呈現正相關性[6]。進行化療后的骨髓抑制情況不僅會對化療效果造成影響,導致化療效果下降。
該次研究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rhG-CSF進行治療,該類藥物主要用于對患者骨髓中的中性粒祖細胞進行干預,并旨在促進中性粒細胞的分化、增殖等,使得成熟粒細胞逐漸往外周進行釋放,并使得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功能逐漸加強[7]。該次研究顯示,對三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劑量的rhG-CSF進行干預后,顯示a組、b組患者白細胞水平低于4.0×109個/L的人數較多,其中a組數據相比b組、c組的差異顯著,P
綜上可知,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化療時選用不同劑量的rhG-CSF可及早促進患者中性粒細胞與白細胞水平的恢復,感染發生率降低;若在化療劑量相同的前提下選擇rhG-CSF的劑量較大將有效縮短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水平的回升時間,治療方案安全可靠,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推薦采納。
[參考文獻]
[1] 郭俊召,劉文超,張紅梅,等.熱療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研究[J].現代腫瘤醫學,2013,21(1):65-68.
[2] 盧利員,黃斌,李永浩,等.益氣養陰消積飲結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3):192-195.
[3] 張斌.益氣養陰中藥聯合化療對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免疫功能的影響[J].吉林中醫藥,2013,33(3):259-261.
[4] 余旭舟,吳曉虞.益氣化瘀法與化療聯用對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3):6839-6840.
[5] 汪力慧.恩度聯合化療與單純應用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6):1384-1385.
[6] 郟博,何小慧,楊晟,等.應用培美曲塞為基礎方案化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變與生存的關系[J].中華醫學雜志,2013,93(46):3659-3662.
[7] 李俊杰,宋維舒,王順官,等.香菇多糖聯合吉西他濱及順鉑化療方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30例[J].廣東醫學,2013,34(9):1432-1434.
篇7
關鍵詞白細胞減少癥人參歸脾丸臨床觀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63
白細胞減少癥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綜合征,其是由多種原因,如服用藥物、接觸射線、一些疾病及感染等所引起的人體外周血白細胞少于40×109/L的現象。而頭暈乏力、失眠多夢、食欲減退等為其主要的臨床癥狀,其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雖該病治療方法不少,但效果不一。近年來,采用人參歸脾丸對該病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白細胞減少癥患者125例,男58例,女67例;所有患者臨床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食欲減退、頭暈乏力、失眠等癥狀。經臨床檢查,以上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且白細胞計數連續兩次均少于40×109/L[1]。將全部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60例和治療組65例。對照組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齡519歲;病因:藥物13例,感染14例,放、化療13例,脾功能亢進癥2例,甲亢3例,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尚有14例病因不明。治療組男30例,女35例;平均年齡516歲;病因:藥物和放、化療均為16例,感染15例,脾功能亢進3例,甲亢2例,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12例病因不明。兩組在性別、年齡、病因等方面情況類似,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口服利血生20mg進行治療,3次/日,飯后服用,療程2~4周;治療組則口服人參歸脾丸60粒進行治療,2次/日,療程同上。同時,在治療期間,兩組均停用其他升白細胞的藥物。每周復查血常規,均采用外周靜脈血,應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檢測白細胞值。
試驗過程中發現以下情況病例予剔除:①試驗過程中出現白細胞數進一步下降,粒細胞數<500×109/L者;②未嚴格按研究方法堅持全過程者。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白細胞值恢復正常或比治療前提高1倍以上;②有效:白細胞值比治療前提高05×109/L以上;③無效:白細胞值未恢復正常,甚至減少,或提高幅度低于05×109/L。其中,顯效及有效歸于總有效率范疇。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SPSS160對兩組數據進行t檢驗,分析結果,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8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兩組總有效率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和治療組在治療前后的療效差異,見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值變化比較:經過治療,治療組白細胞數目比對照組增長更為明顯,其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計數變化比較(X±S,×109/L)癥狀改變與不良反應:對照組臨床癥狀改善較慢,治療4周以后,頭暈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才有一定程度改善。而治療組則較快,用藥2~3周后,上述癥狀明顯減輕。此外,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討論
目前,白細胞減少癥的治療主要包括病因治療、感染防治及粒細胞刺激因子等方面。在藥物方面主要是應用促進白細胞生成的藥物進行治療,如利血生、鯊肝醇、維生素B4、肌苷、脫氧核苷酸等,但臨床發現,這些藥物卻缺乏持久及穩定的臨床療效。而在集落刺激因子治療方面,主要是運用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進行治療,因為二者具有促進骨髓內粒細胞生成及釋放,從而使中性粒細胞數升高,同時激活成熟中性粒細胞,進而使其吞噬功能增強而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其在臨床上僅用于放、化療后或其他白細胞<10×109/L患者中,此藥具有發熱、皮疹和肌肉酸痛等不良反應。
白細胞減少癥根據中醫學頭暈、乏力、倦怠易外感等主癥應歸于“虛勞”范疇[2],臨床主要表現為氣陰不足及氣血虧虛等。其病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久病失調,勞倦內傷等;病機則為氣血虛損,陰陽失調。中醫學認為氣能生血,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養于脾以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水谷精微通過脾的傳輸升清作用,上輸于新肺,貫注心脈而赤化為血;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建旺,血液化生有源。此外過度,既耗心血又損脾氣,亦形成心、脾兩虛之候。
人參歸脾丸其功效:益氣補血,健脾養心。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甘草屬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心;茯苓、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在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符合中醫機理。
現代醫學認為,人參主要成分為人參皂甙,能促進蛋白質、RNA、DNA的合成、促進造血系統功能,提高白細胞及機體免疫能力;白術能促進細胞免疫能力,有一定提升白細胞作用[3]。
通過對人參歸脾丸和利血生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的對比觀察發現,人參歸脾丸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起效快;對各種原因或不明原因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療效確切可靠。人參歸脾丸為純中藥制劑,安全性好、不良反應少、價格低廉,不失為一種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的好藥。
參考文獻
1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62-168.
2駱和生.免疫中藥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2009:748.
3高學敏.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490-504.
篇8
[關鍵詞]針灸;治療惡性腫瘤;白細胞減少癥
[中圖分類號]R246.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12(b)-142-02
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白細胞減少是化療中最常見的毒副反應,亦是惡性腫瘤患者完成化療的主要障礙。中醫學認為,藥物毒邪所傷導致氣血俱虛,陰陽失和,臟腑虧損,其發病與心、肝、脾、腎等臟有關,尤其是脾腎之虛最為關鍵。氣血陰陽的虧損是本病病理機制演變的特點所在。我科于2008年5月~2009年5月選擇惡性腫瘤末次化療輕中度白細胞減少者36例,行中醫針灸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5月-2009年5月我院收治惡性腫瘤化療患者143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63例,年齡29~74歲,平均58.5歲,65歲以上者15例。其中肺癌35例,消化道腫瘤40例(食管癌6例,胃癌10例,結直腸癌24例),乳腺癌38例,子宮頸癌及卵巢癌22例,惡性淋巴瘤8例。以上患者均經病理學或細胞學確診為惡性腫瘤,均予規范化療方案。我科選擇惡性腫瘤末次化療輕中度白細胞減少者36例,行中醫針灸治療。
1.2 臨床資料
1.2.1 臨床表現 以上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大部分出現白細胞減少(白細胞計數
1.2.2 實驗室檢查 以上惡性腫瘤患者末次化療后出現白細胞減少者102例。血常規檢查白細胞減少,輕度:白細胞(3.5~3.9)x109者30例;中度:白細胞(2.5~3.4)×109/L者56例;重度:白細胞(1.0~2.4)×109/L者16例。
1.3 治療方法
白細胞減少癥針灸治療方法:令患者取俯臥位于治療床上并將背腰部充分暴露,在膈俞、膏肓俞、大椎、脾俞、腎俞穴上各放一約5mm、直徑約4cm、中間用針刺有10余個針眼的鮮姜片,接著將做成如半粒花生米大小的艾絨柱放于鮮姜片上,用線香于艾柱上端點燃,令其自燃至成艾灰后鮮姜片不動只去艾灰,再如前法施灸至患者有溫熱感向局部肌肉內滲透、但不致灼痛、燙傷為度。達到預期效果后將鮮姜片拿掉,令患者換取仰臥位,將一側下肢膝關節以下暴露,常規消毒后毫針直刺足三里1.5寸;血海、三陰交、懸鐘直刺1寸,施以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各1min,留針30 min并每隔10 min加強捻針1次。下肢穴位左右隔日交替施術,每日1次,10次1個療程。
2 結果
本組選擇惡性腫瘤末次化療患者輕中度白細胞減少者36例,行中醫針灸治療后,白細胞達到正常的時間為3~7 d。平均5d。以上患者均未發生任何不良反應。
篇9
【關鍵詞】黃芪聯合參麥注射液;白細胞減少癥;療效觀察
Astragalus injection in the United Shenmai leukopenia efficacy in
CHEN Shu-xia.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476100 Shangqiu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joint Shenmai Astragalus injection in leukopenia in patients. Methods 245 cases of leukopenia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of 125 cases, 120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in age, sex, disease, no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clinical comparability. Control group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hark liver alcohol 20 mg, 1, 3 times; leucogen 20 mg, 1 3 times a day; vitamin B420 mg, 1 3 times a day, after meals medication. Treatment group:Astragalus 20 ml, Shen Mai injection 60 ml 5% glucose injection 250 ml in intravenous infusion, day 1, once every 20 day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8.4%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80.83%,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P
【Key words】Astragalus United Shenmai injection; leukopenia; efficacy
白細胞減少癥是指多種原因引起的外周血白細胞持續低于正常值的綜合征,臨床較為常見[1]。在血液系統病變中進行化療治療時由于對骨髓的不同程度的毒性、抑制作用,白細胞減少癥常常存在,出現感染發熱現象,常常導致化療中斷、化療時間推遲及化療藥物減量,影響治療效果。為了能夠縮
短粒細胞缺乏癥的持續時間,加速白細胞數的恢復,從而減少
合并感染和發熱的危險,我們采用黃芪聯合參麥注射液在白細胞減少癥中治療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來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245例,其中男140例,女105例;年齡14~89歲;所有病例均符合孫燕主編《內科腫瘤學》中關于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癥的診斷標
準[2]。WBC總數為1.8×109~2.0×109/L者45例、2.0×109~3.0×109/L者124例、3.0×109~3.5×109/L者76例。
1.2 方法
1.2.1 分組 將245例白細胞減少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25例,對照組12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疾病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口服鯊肝醇20 mg,3次/d;利血生20 mg,3次/d;維生素B420 mg, 3次/d,飯后服藥。
治療組:采用黃芪注射液20 ml,參麥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連用20 d。
1.2.3 臨床療效 依據張之南主編之《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顯效:白細胞恢復正常或較治療前提高1倍以上;有效:白細胞較治療前提高>0.5×109/L;無效:白細胞較治療前提高
1.2.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
2 結果
2.1 白細胞計數 對兩組病例治療10 d、20 d分別進行白細胞計數并進行統計比較,具體見表1。
3 討論
抗腫瘤藥物缺乏特異選擇性,在抑制腫瘤細胞的同時,機體內的正常細胞也受到一定影響,從而引起一系列毒副作用,特別是骨髓抑制而致白細胞減少癥的出現,使化療不能順利完成,延誤了患者治療時機,影響了患者生存質量。
白細胞減少癥屬中醫學“虛勞”范疇[3]。其發病原因多由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久病失調,勞倦內傷引起;其病機為氣血虛損,陰陽失調,臨床上多表現為氣陰不足、氣血虧虛等癥狀。祖國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
黃芪可益氣固表、補中益氣,因“氣為血帥”,故補氣可以生血;現代醫學認為黃芪能促進骨髓細胞脫氧核糖核酸及蛋白質的合成,加快有核細胞分裂,從而增加血細胞數。小鼠動物實驗也證明,黃芪能增加小鼠骨髓粒系造血功能,使CFU-GM(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生成單位)數明顯高于對照組。
參麥注射液方中人參微苦,性溫,人脾、肺經,能大補元氣,益氣生津;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腎經,能潤肺清心生津,兩藥合用,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固脫,養陰升津之功效。人參提取物能促進骨髓細胞的RNA、DNA、及蛋白合成,促進骨髓造血功能,使血中WBC、RBC、HB顯著增加[4]。從細胞水平證實,人參提取物人參皂苷對細胞的生長具有類似生長因子的作用;麥冬亦可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抑制癌生長。
參麥注射液能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延長細胞存活活性,保護人體造血系統,改善骨髓微循環,激活吞噬細胞,促進造血細胞核糖核酸合成和多能干細胞增殖與分化,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具有顯著增高白細胞的作用[5,6]。
通過對兩組病例進行觀察,治療組總有效率98.4%,對照組總有效率80.8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 考 文 獻
[1]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2007中國肺癌臨床指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3.
[2] 民慶,龔惠明.抗腫瘤中藥的臨床應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26.
[3] 駱和生.免疫中藥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2009:748.
[4] 高瑞蘭.地榆皂甙對正常人白細胞生成的研究.浙江中醫學院報,2008,16(12):37.
[5] 劉曉燕,賴世隆.參麥注射液輔助腫瘤化療的系統評價.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5,5(1):22.
篇10
關鍵詞: 化療;艾灸;白細胞減少癥
目前,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接受化療的患者容易出現骨髓移植,出現白細胞(WBC)減少,當外周血WBC計數小于4.0×109/L時為白細胞減少癥,機體免疫力降低,容易出現難以控制的感染,死亡率可達4-12%[1],嚴重影響患者預后。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發現艾灸可通過局部皮膚的溫熱刺激,達到改善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網狀皮質機能活性的目的[3]。本研究采用艾灸治療腫瘤患者化療后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取得明顯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80例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按照白細胞減少癥診斷標準,連續兩次檢測外周血白細胞均小于4.0×109/L,隨機將分入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52±6.54歲;病程10-60月,肺癌12例,肝癌15例,乳腺癌13例;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50±8.15歲;病程12-56月,肺癌10例,肝癌15例,乳腺癌1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腫瘤構成等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觀察組:選用艾條對氣海、大椎、雙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施灸,每次灸40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每天1次,連續治療10天。對照組:給予鱉肝醇片100mg及利血生片20mg口服, 每日3 次,連續治療10天。患者治療期間分別于5、10日測外周血WBC計數。
1.3療效標準
治療5天后,外周WBC升至4.0×109/L以上為顯效;治療10天后,升至4.0×109/L以上為有效;治療10天后,低于4.0×109/L為無效。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 ±s)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治療前后外周血WBC比較
兩組治療前外周血WBC相似,p>0.05;治療后5天、10天與治療前相比,兩組WBC均有所上升,p
2.2治療后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3.討論
腫瘤患者化療后易出現白細胞減少癥,多為“虛勞”、“氣血虛”,機體白細胞減少,免疫能力下降,致使后續治療方案的實施受到極大影響。林毅等認為原因在于“一為內在腫瘤毒邪,二為外來化療藥毒”[4],治療關鍵在于健脾益氣,補腎填精。研究證實,通過刺激氣海、大椎、雙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能明顯提升白細胞[5]。艾灸療法歷史悠久,通過對局部皮膚進行溫熱刺激,有效改善機體循環,促進抗體產生,提高免疫力。本研究通過對溫陽益氣的氣海穴、調理諸經的大椎穴、匯聚真元之氣和營衛之氣的合谷穴、補益強壯的足三里、三陰交穴進行10天艾灸治療后,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治療5天外周血WBC計數較治療前有明顯上升,至第10天,外周血WBC遠高于治療前,證實了艾灸有效提升白細胞的療效。與對照組比較,第5、10天,艾灸患者外周血WB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進一步提示艾灸治療較單純使用藥物提升白細胞效果明顯。從治療總有效率看,艾灸患者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腫瘤患者化療后對相應穴位進行艾灸其提升患者外周白細胞療效可靠。由此可見,艾灸治療腫瘤患者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具有療效顯著、簡便易行、價格低廉且無毒副作用的特點,值得廣泛使用。
參考文
[1]武迎磊,崔向麗,袁耀輝等.抗腫瘤藥物引起骨髓抑制的預防及治療[J].藥品評價,2010,7(14):30-32.
[2] 鄧宏,龍順欽,吳萬垠等.艾灸防治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46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7,3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