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靜脈范文

時間:2023-03-26 16:16: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腔靜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腔靜脈

篇1

關鍵詞:動物疫病監測;血清學研究;豬前腔靜脈采血法

中圖分類號:S858 文獻標識碼:A

1 采血的方法以及流程介紹

1.1 前腔靜脈位置以及原理

采血能否成功的關鍵就是找準下針的部位,熟悉前腔靜脈的位置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找準進針點是至關重要的。在頸靜脈與腋靜脈至第一對肋骨與胸骨柄結合處前,呈明顯的凹陷窩側的胸腔前口是最佳的采血位置。因為旁邊接近膈神經,所以,最好在右側采血。越靠近頭部,豬的前腔靜脈越淺,血管也越細;越靠胸部越深,血管越粗。根據這些特點,哺乳仔豬取血的部位非常接近頭部,且由于血管教小,不易扎中,即使扎中了也較難抽到血液,所以,對小豬采血部位應該相對靠后,而且針對20kg以下的小豬,應采兩前肢與氣管交匯處的血液。血管比較大的成年豬,其位置太深,針頭很可能扎不到血管,針對20kg以上中大豬可選頸部最低凹處,同時操作過程中保持略向前的姿勢。

1.2 保定豬的方法

對成年豬,選擇站立式保定方法,保定者用套鼻繩在母豬跟前,套住豬上頜骨并將其上吊起, 盡可能吊得高一點,以豬前肢不能踏地且剛剛著地為準,頭擺正,豬的頭頸與水平面呈30°仰起,并充分暴露兩側胸前窩。豬尾部靠住圍欄。呈后退姿勢保持安定的站立狀態,此時,豬靜脈血充脹。胸前凹陷窩也能充分暴露在面前。這樣方便采血人員找到準確采血部位,保定完成后用70%酒精棉球消毒進針部位一般20kg以下的小豬,采用仰臥保定的方式,一人抓住小豬的后肢倒提,采血人員左手抓住小豬的一側肢體。當小豬的兩前肢與體中線保持垂直狀態時,兩側第一肋骨與胸骨結合處的前側方就會呈現2個明顯的凹陷窩,右手進針采血。

1.3 采血

對于中大豬,采血者下蹲在豬體右側,然后用酒精棉球消毒進針部位皮膚,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對準以上描述的部位,使針頭偏向氣管約15°,沿著從下到上的垂直方向扎針,當采血人員有負壓感并且出現回血時,標志已經刺入了中前腔靜脈血管,之后慢慢的抽動采血針的內芯,采出5mL血液即可,將針頭拔出,用酒精棉球壓迫采血部位片刻,讓豬自由活動,采血工作完成。如果抽不到血液,說明針頭沒有扎中,或者位置深。可以用手頂緊針筒,讓針頭扎的更深一些,或者將針頭上下移動。如果仍見不到血液流進針管,這時往后稍退針頭,一直到有血液流出為止。采血過程中一定熟練掌握方向、角度和深淺度。按照具體的情況合理調整,在采血時如果有條件使用采血針結合真空采血管在操作上會比使用注射器更方便些。操作中實踐摸索留意觀察是提高熟練掌握這種技術的源泉。

2 注意事項

注射器應用10mL或者10mL同樣計量真空管。針頭的選擇依據不同年齡的豬,前腔靜脈的深淺程度不同,針的長度也要做相應的選擇。因為太短的針,刺不到部位,太長可能刺穿整條靜脈。選用合適的針頭事關重要,針頭的選擇進行分類說明:成年豬針頭的選擇公母豬采血根據實際情況,規格為16# 50mm號針頭適用于公母豬;12# 38mm號針頭適用于30kg以上的中大豬;9# 25mm規格的針頭適于10~30kg保育豬,9# 20mm號針頭則可以用于10kg以下哺乳仔豬。

為確保讓豬不受外界刺激,保定者不要以抓豬為目標,應該撫摸豬,讓它相對安靜和穩定。采血的最佳時間是豬停食8h,以便監測出的抗體準確性。

工作中要避免傷害豬的心包或者心臟,采血者需要熟練的掌握采血針頭的進針部位和角度,切忌反復下針,更不能將針頭注入氣管。或者針刺過深,以免傷害心包或者心臟。

在采血前后,一些性情猛烈的豬,由于反應過激,容易出現休克或者過敏反應,所以,需要準備腎上腺皮質激素類,以便及時的搶救。采到血液后,做好血液處理保管工作。

3 結語

畜禽采血有很多種方式,每種方法都有一定的優缺點,相關專業人員需要練習才能熟練掌握便捷的采血方式,提高采血質量要求,同時應減少對畜禽的副作用,利于本部門免疫抗體水平以及抗體動態變化檢測及臨床診斷工作的開展。掌握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趨勢從而為政府決策和疫病的預防、控制、凈化提供技術保障。動物疫病監測是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中最有效的技術手段和措施。

參考文獻

[1] 寇昌波.畜(禽)的采血方法及注意事項[J].養殖技術顧問,2010(02).

[2] 張國榮,黃兵華,陳建江,等.豬前腔靜脈采血方法[J].浙江畜牧獸醫,2009(05).

[3] 薛雙虎.豬胸前部靜脈采血方法的淺談[J].甘肅畜牧獸醫,1980(01).

篇2

關鍵詞:豬前腔靜脈;采血;疫病監測

應用前腔靜脈采血方法,可比耳靜脈抽血節約一半以上的時間,而且采出的血樣衛生干凈。現將這種技術介紹如下:

1 選取合適的針頭和針筒

由于豬的大小不同,前腔靜脈的深淺不一樣,要求使用的針頭是不一樣的。選用合適規格的針頭可以事半功倍。對于針筒的選擇則相對寬松,一般為5 ml~10 ml規格的一次性針筒即可。下面主要就針頭的選擇進行分類說明:

1.1成年公母豬針頭的選擇 公母豬采血根據實際情況,公母豬宜選用規格為16# 50 mm針頭,這種針頭在豬場中很少見,但很多針頭生產廠家都有生產,可以找獸醫藥械銷售店聯系購買。

1.2中大豬針頭的選擇 30 kg以上的中大豬,宜選用12# 38 mm針頭。

1.3保育豬針頭的選擇 10~30 kg小豬,可選用9# 25 mm

(一次性注射器常配的針頭)。

1.4哺乳仔豬針頭的選擇 10 kg以下哺乳仔豬,應選擇9# 20 mm針頭(一次性注射器所配的另一種規格的針頭)。

2 豬只的保定

目前最為有效的保定方式就是利用捕豬器或保定繩進行保定,保定的效果也直接決定采血位置的確定和采血效率。公母豬用保定繩固定,要求盡可能吊得高一點,使豬的頭頸與水平面呈30度以上角度,這樣,即方便采血人員察看采血部位,又使前腔靜脈向外突出,靜脈血充脹。在采血時容易發現準確的采血位置。20 kg以上的中大豬,由1~2個飼養員用捕豬器或保定繩拉住,頭昂起,偏向右側;20 kg以下的小豬,可由1~2個飼養員抓起,倒立,后背緊靠在欄架上。

3 下針部位的確定

豬前腔靜脈是引導頭頸、前肢和大部分胸腔的血液進入心臟右心房的一段靜脈干,由左右的頸靜脈和臂靜脈于胸前匯合而成,位于第一肋骨前緣。 豬的前腔靜脈,越往頭部越淺,血管也越細;越靠胸部越深,血管也越粗。依據這樣的特點,采血應選擇適當的部位對于采血的效率往往會提高。哺乳仔豬取血的部位如果太靠前,血管很小,很難扎中,而且扎中了也很難抽到血液,因此小豬的采血部位應稍靠后為好。中大豬和公母豬血管比較大,往后太深,針頭往往夠不到血管,這也是一些人員常常找準部位卻采不到血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具體操作中應略靠前些,這樣往往能更容易地采集到血液。20 kg以下的小豬應采兩前肢與氣管交匯處,20 kg以上中大豬可選頸部最低凹處。

上述采血位置作為參考能對采血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還要按照具體的情況合理調整和實踐摸索,以便能做到熟能生巧。

4 下針和抽血

對于哺乳仔豬而言,只要對準以上描述的部位,用針垂直刺入,拉緊針筒活塞,若針頭扎中前腔靜脈,可見到血液自血管源源流出,抽取所需的血量即可。如果抽不到血液,說明針頭沒有扎中,可上下移動針頭,直到針筒中見到血液流出為止。對于公母豬和中大豬,對準下針部位,使針頭偏向氣管約15度方向下針,拉緊針筒活塞,若扎中,可見血液流出。如果見不至血液流出,說明沒有扎中,有可能是前腔靜脈較深,可用手頂緊針筒,使針頭扎深一點,若仍采不到血,可以把針頭往后稍退,或左右搖擺針頭,直到有血液流出為止。實際上,操作熟練后,針頭有沒有扎中,憑手是可以感覺得到的,但是要熟練后才能感覺到。

5 采血時的注意事項

5.1采血場所有充足的光線;室內溫度夏季最好在25℃~28℃,冬季15℃~20℃為宜。夏季采血應攜帶盛有冰塊的保溫箱,及時將采集的血液保存在保溫箱內。

5.2采血人員應認真做好自身防護工作。

篇3

腎腫瘤是泌尿系統疾病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如腫瘤侵犯腎靜脈和下腔靜脈可形成癌栓,甚至可延伸至右心房,腎癌伴腎靜脈或下腔靜脈癌栓的發生率為4%~10%[1]。雖然手術風險較大,但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根治腎切除術加靜脈癌栓取出術的5年生存率可達25%~57%[1]。自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科共收治此類患者28例,經過精心護理,效果滿意,現就護理方面進行經驗總結匯報如下:

1 基本資料

本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齡37~69歲,平均42歲。癌栓采用的五級分類法分型[2]:0級(腎靜脈)9例;I級:(侵人IVC內,距腎靜脈開口處≤2cm)7例;Ⅱ級:(侵入肝靜脈水平以下的IVC內,腎靜脈開口處>2 cm )5例,Ill級:(肝內IVC水平)3例(均進入右心房);Ⅳ級:(膈肌以上IVC內) 3例。

2 結果

本組中27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術中死亡。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了解病史:全面詳細了解患者現有病史,既往史,過敏史,各系統情況,各檢驗指標,癌栓分型。通過主治醫生了解患者術式,以制定更合理護理措施收集資料。

3.1.2 一般護理:術前應避免使患者血壓增高的情況如劇烈活動,情緒激動;避免使腹壓增加情況如便秘、咳嗽、打噴嚏等;盡量避免下腔靜脈造影及靜脈腎盂造影等檢查,以防止癌栓脫落,造成肺梗死,甚至猝死。創造安靜、良好的睡眠環境,尊重患者睡眠習慣,鼓勵患者多臥床休息。嚴密觀察患者意識,瞳孔,呼吸變化,如有異常,即使報告醫生。

3.1.3 健康教育:講解術患者術前、術后注意事項,鍛煉患者術后床上翻身、術后有效咳嗽,床上使用便器,活動下肢等。

3.1.4 心理護理:患者術前常表現為悲觀,焦慮,擔心手術成功率,擔心預后情況。針對每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耐心解答其醫學方面疑難問題。加強同病種患者之間交流,尤其手術成功患者的鼓勵與示范往往效果較顯著,增強患者信心。

3.1.5 腎動脈栓塞護理:本例中有4例術前進行了腎動脈栓塞,術前4小時禁食、禁水,觀察雙下肢遠端血運,觸摸雙下肢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便于術后對照。術后腹股溝區股動脈穿刺點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24小時,砂袋壓迫6小時,穿刺側下肢平伸制動24小時。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出血、淤斑和血腫及雙下肢的皮溫、皮色和足背動脈搏動情況,防止出現深靜脈血栓。腎動脈栓塞12小時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是腎組織缺血壞死物質吸收導致[3]。

3.2 術后護理

3.2.1 生命體征的觀察:術后進行全麻術后護理常規,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根據中心靜脈壓合理調整輸液速度防止出現血容量過多與血容量不足。此外注意觀察患者意識、瞳孔變化、末梢循環及肢體感覺和運動情況,如出現意識障礙、胸悶、呼吸急促、肢體感覺與運動功能障礙應考慮肺栓塞與腦栓塞的可能,及時報告醫生給予處理。

3.3.2 術后出血觀察:體外循環患者由于術中大量使用肝素,術后為防止血栓形成又不宜過多用止血劑,手術創面大,腹膜后組織疏松,靜脈壁薄易滲血,術中止血不徹底等諸多原因,均會使術后大量滲血可能性增加。密切觀察患者傷口輔料滲出情況,觀察傷口有無血腫;觀察引流液的性質及量,防止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和瘀斑,有無牙齦出血以及尿血和便血。如患者出血量較多,且引流液呈鮮紅色,伴隨血壓及中心靜脈壓的降低,心率的加速,高度懷疑有活動性出血,應及時報告醫生。

3.3.3 腎功能的觀察:患者術中切除一側腎臟,另一側腎臟因手術時要減少腔靜脈血流會阻斷腎血流會出現缺血再灌注損傷。令因術中出血等原因,術后患者多表現為血容量不足,尿量少,肌酐也會短時間上升,隨著時間延長,患者進食后,尿量和肌酐會逐步恢復正常。因此術后密切觀察患者尿量,尿色、尿比重,血肌酐,電解質變化,檢測24小時出入量。術后避免使用對腎功能有損害的藥物[4]。

3.3.4 引流管護理:本組28例患者均為全麻,術后全部留置腹膜后引流管,尿管,胃管,有6例患者行開胸取栓,3例留置胸腔閉式引流,4例實施體外循環留置心包縱膈引流管。各引流管均應保持引流通暢,妥善固定,翻身及身體移動時應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打折,脫落。保持胃腸減壓,手術經腹入路,對胃腸道影響較大,胃管引流不暢會導致患者惡心、腹脹、腹痛、呼吸不暢甚至傷口或血管吻合口繼發性出血,因此保持胃管通暢,必要時行生理鹽水沖洗胃管,一般在患者胃腸道蠕動恢復后拔除。間斷由上而下擠壓傷口腹膜后引流管,防止血液凝固堵塞,引流不暢。留置胸腔閉式引流者長玻璃管中的水柱是否隨呼吸上下波動,以判斷引流管通暢與否。更換胸腔閉式引流瓶時,必須先雙重夾閉引流管,以防空氣進入胸膜腔,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防止感染。各引流管保持引流袋水平位置低于引流放置位置以防止引流液倒流,引起感染。

3.3.5 加強基礎護理:患者長期臥床易產生壓瘡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小時協助患者翻身1次,骨隆突及皮下脂肪較少處皮膚可加強按摩及使用塞膚潤保護。密切觀察患者下肢皮膚色澤、溫度、水腫等情況,抬高下肢20~30cm利于下肢靜脈回流,術后6小時后指導患者緩慢下肢主動、被動活動。4~6日術后,協助其下床適當活動[4]。必要時下肢穿彈力襪預防血栓形成。術后患者傷口疼痛,翻身困難等原因易引發患者懼怕咳嗽,引發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可使用腹帶包扎創口,減少創口張力。6小時后取半臥位,鼓勵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給予霧化吸入,每次霧化后給予翻身,由下而上,由外而內扣背,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由于手術創傷較大,易發生消化道應激性潰瘍,術后應觀察患者有無消化道出血,遵醫囑常規使用止酸劑。

4 討論

腎癌合并腔靜脈瘤栓在臨床上并不少見,術前收集患者資料,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及健康教育使患者增強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明確瘤栓的部位、范圍、有無血管壁的侵犯,根據患者所行手術方式來制定護理計劃很必要。術后通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情況,出血、腎功能,引流管情況給醫生提供準確的信息。及時的觀察到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是術后護理的重點。加強基礎護理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周密細心的圍手術期護理必能減輕病人痛苦,加速疾病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Moinzadeh A, Libertino JA.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umor thrombus level in patients with renal cell carcinoma and venous tumor thrombus extension.Is all T3b the same? J Urol,2004,171(2 Pt 1):598-601

[2] BluteM L,Leibovich B C,Lochse C M,et a1.The Mayo Clinic experience with surgical management,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renal cell carcinomat and venoustumour thrombus[J].BJU Int, 2004,9:33-41

篇4

關鍵詞:左上腔靜脈;產前超聲診斷;臨床意義

左上腔靜脈是在胎兒時期很尋常的先天性靜脈畸形,大部分不會對血流動力學造成影響,胎兒出生后不會出現臨床癥狀,但是這種畸形會提升胎兒的心臟手術、心導管檢查和起搏器植入的難度與風險[1]。選擇2010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產前超聲診斷為左上腔靜脈胎兒20例,研究與分析左上腔靜脈產前超聲診斷臨床價值,現將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產前超聲診斷為左上腔靜脈胎兒20例,孕婦孕周為18~38周,年齡為18~41歲。

1.2方法 應用儀器型號SA8000、GE-E8的超聲診斷儀,孕婦需選取仰臥位,然后對胎兒進行心內結構和心外結構檢查與測量。準確的檢查胎兒心臟切面有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主動脈弓切面、動脈導管弓切面、上腹部橫切面等。對四腔心切面進行觀察是否出現冠狀靜脈竇擴張,對三血管切面進行觀察確定大血管的管徑、排列以及數目關系,對肺動脈左側有沒有血管進行觀察,借助旋轉探頭觀察肺動脈左側血管有無出現和擴大的冠狀靜脈竇進行相連及匯入心房路徑,聯合彩色和脈沖多普勒對血流方向與頻譜進行觀察,并且觀察有無合并其他心內與心外畸形。

2結果

左上腔靜脈胎兒合并畸形分析 20例左上腔靜脈胎兒中,單純左上腔靜脈胎兒9例,合并心外異常胎兒6,合并心內異常胎兒4例,合并心內心外異常胎兒1例。詳見表1。

表1左上腔靜脈胎兒合并出現異常情況

3討論

左上腔靜脈是很尋常的先天性靜脈畸形,先天性心臟畸形的人中出現率為12%。胚胎在發育4至8 周時,先后出現三對靜脈是總主靜脈、前主靜脈與后主靜脈。左前主靜脈近心段會漸漸退化,和左靜脈竇角逐漸失去連接,通過左側頭臂靜脈會使遠心段和右前主靜脈進行連接。右前主靜脈通過發育變成右上腔靜脈。冠狀靜脈竇由左靜脈竇角形成,靜脈血通過引流心臟進入右心房。如果左前主靜脈近心段沒有能夠退化,則變成左上腔靜脈,并且和冠狀靜脈竇連接[2, 3]。

依據胚胎發生機制與解剖特點不一樣,左上腔靜脈可被分成3 型:Ⅰ型是左上腔靜脈通過冠狀靜脈竇流入右心房;Ⅱ型是冠狀靜脈竇沒有發育好,左上腔靜脈不可以通過冠狀靜脈竇流入右心房,但是能夠直接向左心房流入;Ⅲ型是因為冠狀靜脈竇封鎖,冠狀靜脈血和肺靜脈異位導致動脈血往上反流,然后經過左上腔靜脈流入左無名靜脈和右上腔靜脈倒回流人右房,但此型極少見到。Ⅰ型是最常見的,大約占90%,Ⅰ型如果沒有其他心血管畸形附帶,則不會對血流動力學造成變化。Ⅱ和Ⅲ型因為靜脈血直接流入左心房和氧合血相混合,胎兒在出生后會在臨床上常表現出不同情況的發紺[4]。

單純患有左上腔靜脈的胎兒大部分在出生后沒有臨床癥狀,無需接受治療。單純患有左上腔靜脈的胎兒少部分在出生后會出現臨床上不同情況的發紺,從而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患有左上腔靜脈的胎兒的預后最主要看是否還有合并其他畸形[5]。如果左上腔靜脈與一些復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和心外畸形等進行合并,所以預后差。

在某些特定的狀況下,胎兒出現左上腔靜脈會對臨床檢查和手術的成敗造成直接影響。左上腔靜脈會對起搏器植入造成相似的問題。如果手術前不了解左上腔靜脈存在,在手術中才知道,會讓術者陷入危險,特別容易使手術的風險與并發癥情況增加[6]。另外,在對體外循環造成下心內直視進行手術時,心臟外科醫生會阻斷下腔靜脈和右上腔靜脈,接下來將切開右心房,如果此時有左上腔靜脈并且沒有將其阻斷,會導致手術中大出血,讓手術的風險增加。所以,前期知道左上腔靜脈的存在對臨床有重要的意義。以前診斷左上腔靜脈的重要標準是通過心導管檢查,但其價格昂貴、操作難并且會造成創傷。對比來說,超聲有價格低、操作簡單、無創上等優點,并且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單純左上腔靜脈時,心臟血流動力學沒有異常,沒有出現臨床癥狀,在心臟超聲檢查中很難被診斷出來。但是這種病變經常和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共同存在,有可能會給心臟治療手術與心導管檢查的過程帶來不便,讓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造成困難,可能因為術前漏診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超聲檢查能夠在胎兒時期將單純左上腔靜脈診斷出來,所以能夠盡早的給胎兒的預后給予評估,保證心臟手術進行順利。

綜上所述,胎兒畸形與左上腔靜脈、合并心內和心外異常有關,左上腔靜脈的產前超聲診斷是檢查胎兒畸形的重要方法,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林宇紅. 產前超聲診斷胎兒永存左上腔靜脈[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2(06): 835.

[2] 林忠英,蔡愛露,李婧宇,等. 永存左上腔靜脈的產前超聲診斷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4(29): 54-57.

[3] 皮年華,韓朝,程力. 超聲診斷永存左上腔靜脈合并冠狀靜脈竇隔膜型狹窄1例[J].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2012(05): 319.

[4] 許進,何怡華,李治安,等. 時間-空間關聯成像聯合B-flow在胎兒永存左上腔靜脈產前超聲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 2012(11): 963-967.

篇5

[關鍵詞] 產前超聲;永存性左上腔靜脈;胎兒

[中圖分類號] R445.1;R714.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4-0098-02

Value of prenatal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of fetuses

SONG Danyang GUAN Yunping XIANG Yushi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Shenyang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Shenyang 11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ultra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fetuses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Methods To analyze 38 cases of fetuses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from January 2007 to January 2013 in our hospital,and confirmed by surgery pathology and postpartum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To conclude the examination method and ultra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fetuses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Results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in three vascular section showed:the front left side of Pulmonary artery see a tubular anechoic. Four-chamber view showed: There is a circular anechoic area in the root of posterior mitral valve leaflet,which is within the left atrioventricular groove and back wall of Pericardium,moving synchronously with the heart.Conclusion Prenatal ultrasound is a dependable method in the diagnosis of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of fetuses.

[Key words] Prenatal ultrasound;Perman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Fetuses

永存性左上腔靜脈(perman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PLSVC)是最常見的體循環靜脈畸形,正常人發病率0.1%~0.5%。在先天性心血管病例中,發病率較高,可達3%~5%[1]。在PLSVC患者中約有10%同時合并有右上腔靜脈缺如[2]。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胎兒永存性左上腔靜脈的超聲聲像圖特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月~2013年1月在沈陽市婦嬰醫院產前超聲檢查診斷為永存左上腔胎兒38例,其中經引產后病理及產后超聲心動圖確診為永存左上腔34例,4例未追蹤到結果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本組病例孕周24W+4D~40W,平均30W+2D,年齡22~46歲,平均29歲。

1.2儀器與方法

使用儀器為GE E8型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C1~5。選擇儀器產科模式,先行產科常規檢查,然后獲取上腹部胃泡水平橫切面, 確定腹主動脈、下腔靜脈與胃泡的位置關系,橫切獲得四腔心切面,旋轉探頭分別獲得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切面。然后分別獲取主動脈弓、導管弓切面、 上下腔靜脈觀切面;在四腔心切面的基礎上探頭朝胎兒頭側平行移動, 可顯示上縱隔切面,即三血管切面。正常3VT切面從左向右分別是主肺動脈、升主動脈、上腔靜脈,氣管位于升主動脈右后方。

1.3驗證與隨訪

對于產前超聲診斷為胎兒單純性PLSVC者,繼續妊娠者, 產后超聲心動圖復查新生兒;對于PLSVC伴其它的復雜畸形, 根據胎兒父母意愿, 選擇引產, 終止妊娠后行胎兒尸體解剖。

2結果

本組隨訪證實34例胎兒永存性左上腔靜脈,其中17例(50%)為單純性永存性左上腔靜脈、17例(50%)合并心內畸形,其中6例合并主動脈弓縮窄、3例合并永存動脈干、3例合并心內膜墊缺損、4例合并法洛四聯癥、1例合并右室雙出口。

本組34例永存性左上腔靜脈,25例于四腔心切面顯示(圖1):左房室交界處可見擴張的冠狀竇影像。于三血管切面顯示(圖2):肺動脈左前方見一管狀無回聲,彩色多普勒可顯示血流充盈,且血流方向與動脈相反,脈沖多普勒呈靜脈樣血流頻譜。伴右上腔靜脈缺如時,三血管切面于主動脈側相當于上腔靜脈位置缺少管狀結構。縱切面追蹤掃查(圖3)見永存性左上腔靜脈與擴張的冠狀靜脈竇相連。向胎兒頭側掃查見永存性左上腔靜脈向胎兒的左頸部延伸,與左頸內靜脈相連。

本組34例病例通過四腔心切面、三血管切面掃查及縱切面的連續追蹤掃查,超聲診斷與隨訪結果的符合率達到100%。

3討論

永存性左上腔靜脈是最常見的雙上腔靜脈畸形。本組研究中,50%病例為單純性永存性左上腔靜脈,50%病例與心內其它畸形并存,6例合并主動脈弓縮窄、3例合并永存動脈干、3例合并心內膜墊缺損、4例合并法洛四聯癥、1例合并右室雙出口。

胚胎第7周,左右側前主靜脈借血管叢連接成一條斜形的血管,即無名靜脈。當左頭臂靜脈形成后,左側前主靜脈和Cuvier管逐漸閉塞,右前主靜脈與Cuvier管發育成正常的右上腔靜脈,如果左前主靜脈不閉合,則可形成永存性左上腔靜脈。通常同時有兩側上腔靜脈,40%~50%由無名靜脈連接兩側上腔靜脈,左無名靜脈可較粗大也可發育不良、缺如,約75%左無名靜脈發育不良。右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的引流正常,極少右上腔靜脈缺如。

永存性左上腔靜脈可作為代償性側支循環,與右上腔靜脈并存,也可作為單獨畸形而存在。Ⅰ型:左上腔靜脈引流入冠狀靜脈竇,開口于右心房,此型最多見,占92%。此型血流動力學無異常,臨床無特殊表現。Ⅱ型:左上腔靜脈經冠狀靜脈竇與左房之間的短路(無頂冠狀靜脈竇綜合征),血液流入右心房,可產生左向右分流,也產生右向左分流,分流方向和量與冠狀靜脈竇壁缺損的程度有關。Ⅲ型:左上腔靜脈連于左心房和左肺靜脈。本組病例通過縱切面追蹤掃查見永存性左上腔靜脈與擴張的冠狀靜脈竇相連,但其中13例合并其它心內畸形選擇引產,尸體病理結果表明:10例開口于右心房,3例開口于左心房。

正常三血管切面從右向左排列分別是上腔靜脈、主動脈及肺動脈,管徑內徑從右向左逐漸增寬,上腔靜脈內徑

在胎兒期超聲心動圖診斷永存性左上腔靜脈具備直接征象和間接征象[4]。直接征象是肺動脈左前方見一管狀無回聲。1997年Yoo等[5]首先將超聲應用于三血管切面對胎兒大動脈畸形進行診斷。間接征象是冠狀靜脈竇擴張。當觀察到冠狀動脈竇擴張時,而無右心系統容量負荷過重的表現時,應高度懷疑永存性左上腔靜脈并引流入冠狀靜脈竇。需要注意擴張的冠狀靜脈竇回流入右房時,在四腔心切面掃查時常表現為房間隔連續性中斷,易誤診為房間隔缺損,需進行追蹤掃查,易于鑒別。注意與胎兒完全性肺靜脈畸形、冠狀動脈瘺相鑒別。完全性肺靜脈畸形時肺靜脈與左房正常連接消失,4條肺靜脈匯合后,在房室間溝處開口于冠狀靜脈竇。冠狀靜脈竇位于下腔靜脈與三尖瓣之間,因血流量大使竇腔擴大,擴張的竇壁與左心房相鄰。冠狀動脈瘺是冠狀動脈主干及其分支與心臟的任何部位及附近大血管之間存在異常通路。表現為冠狀動脈迂曲擴張,其內可見管狀的五彩血流束,持續整個心動周期,竇口所在腔室出現容量負荷過重。兩側上腔靜脈的存在,在心血管手術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上腔靜脈-右肺動脈吻合術,主要治療法洛四聯癥或其他發紺型心臟病時,要了解兩側上腔靜脈是否存在,以免影響療效。低溫麻醉時或體外循環下進行心直視手術時:需要明確兩側上腔靜脈是否存在,避免左上腔靜脈未被阻斷而切開心臟,靜脈血經左上腔靜脈入口大量涌入,影響心內操作。

通過三血管切面及縱切面追蹤掃查對鑒別診斷非常重要,于三血管切面肺動脈左前方見一管狀無回聲,血流頻譜顯示為靜脈頻譜,且左右兩側上腔靜脈血流方向一致是診斷胎兒 PLSVC 的依據[6]。正確掌握其診斷及鑒別診斷對于明確診斷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 Morgan DR, Hanratty CG,Dixon LJ,et al. Anomalies of cardiac venous drainage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ities of 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J]. Europace,2002,4(3):281-287.

[2] Singhal P,Ullal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in patient with absent right superior vena cava,pectus excavatum,marfan syndrome and severe mitral regurgitation[J]. Heart Lung Circ,2008,17(6):507-510.

[3] 李勝利,文華軒. 胎兒超聲斷層解剖模式圖設計與應用: 胎兒三血管切面及三血管氣管切面異常表現[J/CD].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0,7(6):24-28.

[4] 黃威,夏禮鋒. 超聲診斷胎兒永存性左上腔靜脈的探討[J].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22(3):193-194.

[5] Yoo SJ,Lee YH,Kim ES,et al. Three-vessel view of the fetal upper mediastinum:an easy means of detecting abnormalities of the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s andgreat arteries during screening[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1997,9( 3) :173-182.

篇6

關鍵詞 下腔靜脈濾器 肺動脈栓塞 深靜脈血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038

資料與方法

2004年7月~2009年10月收治下肢深靜脈血栓(PE)患者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齡33~80歲,平均63.9歲;術前均經下肢靜脈彩超檢查確診深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發生部位:右下肢3例,左下肢7例,雙下肢1例,病程1~30天。術前2例經CT檢查確診為肺動脈栓塞,惡性腫瘤2例,骨折1例。

方法:仔細詢問病史、查體,根據病情及時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ECG、X線或CT胸片、血、尿、糞常規、肝功、腎功、電解質、APTT、PT、FPG、2hPG、血型、梅毒抗體、艾滋病抗體、DSA、MRA等各項檢查,明確“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診斷,積極藥物治療,嚴格掌握下腔靜脈濾器(VCF)置入指征。

操作過程:有2例在彩超室彩超定位下放置濾器,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右腹股溝穿刺區皮膚,鋪消毒巾,取2%利多卡因2ml切口局部浸潤麻醉。取右側腹股溝韌帶下方股動脈動點偏內側0.3cm切口,切開表皮和真皮。穿刺針穿刺股靜脈成功后,置入導絲,順導絲置入鞘管和引導管。彩超定位,引導管位于下腔靜脈內、腎靜脈平面以下、髂總分叉處以上。抽出導絲后,沿引導管送入濾器,到位后慢慢抽出引導管,濾器釋放,彩超下可見濾器撐開,位于下腔靜脈內預定位置。再完全抽出引導管,穿刺點局部按壓15分鐘,紗布包扎,繃帶加壓。手術順利,術后穿刺點加壓包扎,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其余9例是在1000mAX光數字胃腸機及近臺顯示器引導下進行操作:患者進入放射科介入治療室,、穿刺點選取、皮膚消毒、浸潤麻醉同上,待穿刺成功后,行下腔靜脈造影,確定下腔靜脈和釋放通路無血栓形成;測量下腔靜脈直徑,選擇適合濾器;根據腎盂顯影判斷腎靜脈開口的位置,放置濾器輸送器,在X線透視下將濾器放置在腎靜脈開口之下的下腔靜脈內,濾器頂端位于右腎靜脈開口下0.5~1cm處,造影觀察濾器形態。待濾器撐開,位于下腔靜脈內,到達預定位置后,完全抽出引導管,穿刺點局部按壓15分鐘,紗布包扎,繃帶加壓。術后穿刺點加壓包扎,送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術中隨時觀察患者呼吸、心跳、血壓、面色等變化;術后穿刺部位紗布包扎,沙袋壓迫4小時以止血,靜臥及心電血壓監護4小時。密切觀察局部有無出血情況,適當減少術側肢體的活動量。對無抗凝禁忌證者,術后肝素抗凝,3天后改為口服華法林12~24個月,調整華法林用量,使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控制在2~3。

討 論

篇7

[關鍵詞] 上腔靜脈濾器;上肢深靜脈血栓;肺栓塞;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5(c)-006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uperior vena cava filters placement in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the prevention of acute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Methods 3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out placement of superior vena cava filter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1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placement of superior vena cava filter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occurrence of pulmonary embolism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re was no case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4 cases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pulmonary embolism was 11.11%,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uperior vena cava filters;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Pulmonary embolism; Effect

近年恚上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特別是隨著中央靜脈通路的廣泛使用、惡性腫瘤患者診療條件的改善等原因,使得上肢靜脈系統血栓的發生率、發現率明顯增加,國外研究[1]表明,惡性腫瘤患者PICC相關性血栓的發生率高達27%~66%。上肢深靜脈系統血栓由于多位于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等大靜脈內,易形成大塊血栓,且無靜脈瓣阻擋,上肢活動度較大,重力作用、咳嗽噴嚏等胸內壓變化、下腔靜脈短等因素都易導致血栓脫落或造成嚴重的肺栓塞[2-3]。上肢DVT引發PE的風險達到5%~10%[4-5],但風險高達28%的致死性PE已有數例報道。因此,預防急性上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發生率是提升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該研究以選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該院收治的49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對上腔靜脈濾器置入預防急性上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的效果進行評價,并對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未置入上腔靜脈濾器36例急性上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為此次研究對照組,選擇2014年7月―2016年7月該院收治的置入上腔靜脈濾器13例急性上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為此次研究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6例,女10例;年齡區間38~75歲,平均年齡為(56.98±3.25)歲;栓塞部位:右鎖骨下深靜脈9例,右頸內靜脈6例,右肱靜脈4例,左鎖骨下深靜脈8例,左頸內靜脈5例,左肱靜脈2例,雙上肢深靜脈2例。觀察組中:男8例,女5例;年齡區間36~75歲,平均年齡為(56.45±3.41)歲;栓塞部位:右鎖骨下深靜脈4例,右頸內靜脈2例,右肱靜脈2例,左鎖骨下深靜脈2例,左頸內靜脈1例,左肱靜脈1例,雙上肢深靜脈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患側頸部、上肢、肩背部、面部均出現不同程度水腫,部分患者癥狀嚴重出現皮膚顏色發紺。

1.2 研究方法

術前使用彩色超聲對患者進行檢查,并行D-二聚體檢測,確診為急性上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上腔靜脈全長約60~70 mm,直徑通常小于30 mm,故該研究中采用的濾器為Aegisy腔靜脈濾器(型號為32 mm×60 mm),在導管室開展手術,以右側股靜脈為穿刺點進行置管,實施上腔靜脈造影,明確患者上腔靜脈的通暢情況,同時了解患者上腔靜脈直徑、長度及有無畸形,并對上腔靜脈的出口和入口進行標識,確定上腔靜脈無異常后將濾器倒裝后置入上腔靜脈內(最佳位置為左右無名靜脈匯合處稍下方)。使用X線對濾器的釋放情況進行觀察,確定濾器正常釋放,結束手術。術后,指導患者絕對臥床1天,對無抗凝禁忌癥患者進行抗凝治療,抗凝治療兩周后,如患者上肢腫脹等癥狀無繼續加劇,予行上腔靜脈濾器取出術。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的肺栓塞發生率進行統計和對比分析。②對置入上腔靜脈濾器患者在置入濾器后是否發生穿透靜脈壁、心包、主動脈及是否發生移位、濾器周圍是否血栓形成進行觀察和記錄。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此次研究中涉及的患者資料及治療結果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x±s)對患者平均年齡等計量型資料進行表示,采用(%)對患者性別、栓塞部位以及肺栓塞發生率等計數型指標進行表示,芍擲嘈橢副曇淶牟鉅旆直鴆捎枚懶⒀本t和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肺栓塞發生率對比分析

觀察組患者均未發生肺栓塞,對照組中4例患者發生肺栓塞,肺栓塞發生率11.11%,兩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49,P=0.037

2.2 置入上腔靜脈濾器患者情況分析

觀察組13例患者中,所有患者濾器均未發生穿透靜脈壁、心包、主動脈等惡性事件;所有患者均未發生明顯濾器周圍血栓形成;有1例患者術后第12天因重癥肺炎、心肺功能衰竭導致死亡、未取出濾器;其余患者經抗凝治療2周后造影見濾器均未發生明顯移位、且濾器均成功拔出。

3 討論

上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約占全部深靜脈血栓的10%,以往臨床上關于上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和報道相對較少,在所得結論的深入性和規范性上遠不及下肢深靜脈血栓。但隨著上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關于該病的研究也在隨之不斷深入。上肢DVT引發PE的風險約5%~10%,有報道稱,肺栓塞是深靜脈血栓形成后最為嚴重的并發癥,若治療不及時易造成患者猝死[6-7]。因此對上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置入上腔靜脈濾器是有較大意義的。

該研究結果顯示,置入上腔靜脈濾器患者均未發生肺栓塞,而未置入上腔靜脈濾器中有4例(11.11%)患者發生肺栓塞死亡,置入上腔靜脈濾器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術后第12天因重癥肺炎、心肺功能衰竭導致死亡、未取出濾器,其余患者置入濾器后均未發生濾器移位、濾器周圍血栓、濾器穿破血管壁及心包等情況。該結果與某些研究獲得的研究結果存在一致性。陸琳松等人[8]研究指出,置入下腔靜脈濾器患者均成功去除,平均留置時間為11 d,且術后未發生致死性肺栓塞及濾器相關并發癥。吳廣迎[9]在研究指出下腔靜脈濾器在下腔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治療中有可行性,可提高治療效果。因此,置入上腔靜脈濾器是預防肺栓塞發生率和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有效方法。該研究選用Aegisy腔靜脈濾器的原因是因為該濾器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該濾器采用對稱的垂直支撐、不易傾斜,減少因傾斜后影響攔截效果。②該濾器倒裝后期固定錨位于垂直支柱上方,避免穿刺心包段的靜脈壁及心包。③具有可控釋放、精確定位的特點。④釋放后的長度、大小符合上腔靜脈的長度、直徑。

此外,在置入上腔靜脈濾器時需要遵循如下要點:①操作動作要謹慎,同時引導導絲的過程中不要把導絲插入血栓形成的靜脈內,以避免術中血栓脫落。②確定上腔靜脈的長度、直徑及有無畸形、充盈缺損,并將濾器倒裝后定位于左右無名靜脈匯合處稍下方以增加血栓攔截的有效率。③若血管內發生感染無法保留濾器,則立即拔出。④手術結束后,需要給予患者積極抗凝治療,對于部分癥狀嚴重的患者可輔予上肢靜脈系統溶栓或置入濾器后行上肢深靜脈導管接觸性溶栓治療。

綜上所述,對上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置入上腔靜脈濾器,可有效預防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發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具備積極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黎玉國.腸外營養新途徑一經外周靜脈插入中心靜脈導管[J].國外醫學:外科學分冊,1999,26(4):193-194.

[2] 許玉春,黃建華,李介秋.上腔靜脈濾器置入預防肺動脈栓塞的探討研究[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5(4):279-281.

[3] 王大志,趙許亞,周石.腫瘤患者合并上肢深靜脈血栓置入上腔靜脈濾器的臨床觀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6(3):4-6.

[4] Hingorani A,Ascher E,Markevich N,et al.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upper extremity and intrernal jugular deep venous thrombosis[J].J Vase Surg,2005(41):476-478.

[5] Becker DM,Philbrick JT,Walker FB.Axillary and subclavian venous thrombosis:prognosisand treatment[J].Ach Intem Med,1991(151):1934-1943.

[6] 農瑞蘭,蒙慧貞.濾器置放預防及治療導管相關性上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42):180,227.

[7] 劉萬周,張亮,程相閣,等.下腔靜脈濾器對轉子間骨折并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圍術期肺栓塞的預防效果[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5,32(8):777-779.

[8] 陸琳松,孫治國,周文正,等.臨時下腔靜脈濾器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全關節置換中的臨床觀察[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4,8(20):107-109.

篇8

【摘要】 心臟直視術后中心靜脈導管三腔的合理應用分配對提高中心靜脈壓監測的準確性、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減輕患者痛苦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中心靜脈導管 三腔 應用分配

心臟直視手術是外科高難度手術,大多需要在低溫體外循環下進行,術后病人處于極其脆弱的狀態,各系統代償能力低下,病情變化迅速,要求判斷準確,處理及時、得當,稍有不慎可造成嚴重后果。為滿足監測中心靜脈壓及各類藥物的靜脈輸注需要,患者術后返回重癥醫學科時,均需留置三腔中心靜脈導管,其三腔的應用分配直接影響到患者安全和治療效果。現將管理體會介紹如下:

1. 中心靜脈導管的用途

1.1測量中心靜脈壓:用以評估病人血容量、心功能與血管張力的綜合情況,為醫務人員及時客觀的判斷病情提供依據。

1.2靜脈輸注各類血管活性藥物:血管活性藥物在心臟病患者的治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心臟直視手術的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及體外循環對機體環境的影響,造成患者循環恢復期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所以要求術后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準確、安全、有效。

1.3大量而快速的靜脈輸液,常出現在失血量大甚至心包填塞時的急救,以維持血壓,為搶救患者贏得時間。

1.4對于周邊靜脈具刺激性的藥物,改從中心靜脈導管注入。例如:高鉀、鈣、脂肪乳、高糖極化液等。

2.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心臟直視手術后,藥物輸注種類繁多,臨時醫囑下達頻繁,尤其是在搶救的過程中,中心靜脈導管三腔的應用分配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2.1擴血管藥物和縮血管藥物共用一靜脈通道,影響藥物的調節。

2.2在升壓藥及降壓藥通路推藥、輸液,使其泵入速度相對不穩定,極易引起血壓和心率發生較大幅度波動,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2.3多種藥物同一通路應用時,易產生不良反應。

2.4護士執行醫囑遲疑,總要考慮注藥口是否正確的問題。

3.整改措施

筆者在臨床工作中將常用藥物分類、歸納并打印,張貼在病區醒目之處,便于醫護人員借鑒:

(1)中心靜脈導管三腔的應用分配

①推藥口:CVP(中心靜脈壓)、速尿、營養液、高鉀

②升壓藥側孔: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米力農、鈣

③降壓藥側孔:利其丁、硝酸甘油、壓寧定、硝普鈉

(2)溫馨提示:

①同一類藥物走同一條通路,升壓藥與降壓藥絕不走一條通路

②升壓藥及降壓藥通路不推藥、不輸液,使其泵入速度相對穩定不變

③鈣、利其丁及速尿三者分別走不同通路,因其會發生反應,導致渾濁

篇9

關鍵詞 腎細胞癌 下腔靜脈瘤栓 護理干預

腎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可在腎靜脈和下腔靜脈形成瘤栓,發病率在泌尿外科常見腫瘤中居第2位[1]。現普遍認為,下腔靜脈瘤栓并不是獨立的腫瘤不良預后因素,積極的外科手術仍然是大多數腎癌合并下腔靜脈瘤栓患者的最佳治療辦法。下腔靜脈癌栓指的是腫瘤延伸至下腔靜脈血管腔內形成的新生物。瘤栓起源于腫瘤所在部位的靜脈,延伸至腎靜脈、下腔靜脈,甚至右心房及右心室。瘤栓大多沿腔靜脈延,僅有少數侵犯靜脈壁[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對腎癌伴下腔靜脈瘤栓患者在復合麻醉下采用改良的肝松解技術行下腔靜脈瘤栓切除術加腎癌根治術后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前后的變化情況,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2012年收治腎癌伴下腔靜脈瘤栓行下腔靜脈瘤栓切除術加腎癌根治術后患者37例,按照住院順序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19例,觀察組18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手術時間和病情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施以腎癌術后常規護理。觀察組,以整體護理為基礎的同時,由病區護士加以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①心理護理:下腔靜脈瘤栓切除是泌尿外科手術中風險較大、死亡率相對較高的手術,因此和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取得病人的配合尤為顯得重要。了解患者的思想顧慮、心理負擔,講解手術的可行性及臨床意義,結合成功案例的講解,可以適當的消除患者的心理顧慮,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②預防癌栓脫落:癌栓脫落可造成肺梗塞,甚至猝死。這時應該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建立巡視卡,定時巡視,注意對患者進行觀察,警惕肺梗塞的發生;家屬24小時陪護,囑患者臥床休息,勿劇烈運動,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情緒激動。③術后病情觀察:術后返回病室平臥6小時,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建立重癥記錄單,每30分鐘測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1次,并記錄。④管路護理:術后留置尿管、腎窩引流管、鎖骨下靜脈導管各1根。保持各管道引流通暢,防止扭曲、受壓、堵塞、滑脫。⑤術后并發癥的護理:術后保持留置尿管引流通暢,注意觀察尿液的顏色和尿量,記錄24小時尿量,當尿量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6.0處理。

結 果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干預組患者平均住院費用、住院天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滿意度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通過對腎癌患者系統性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患者的依存性有所提高,痛苦減輕,醫患關系融洽,促進了護患關系的協調發展,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相應提高。根據統計結果,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并沒有因為以上干預措施的施加而減少,這可能是并發癥的出現是取決于疾病的本身或患者本人等其他因素,亦或是本研究的樣本量少導致的誤差,需更進一步研究確定。

綜上所述,腔靜脈瘤栓切除術加腎癌根治術,術后采取上述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取得手術成功的保證。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詢證護理; 上腔靜脈; 肺癌; 治療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8.04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8-0078-0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quiry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ung cancer invading superior vena cava.Method:From January 2014 to October 2016,84 patients with advanced vena cava carcinoma who come to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had 42 cases.The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inquiry nursing and the pati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care.The scores of VAS dyspnea score,quality of life and pain relief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Resul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S dyspnea scores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P>0.05).The VAS dyspnea scores of both groups were reduce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and the VA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Inquiry nursing; Superior vena cava; Lung cancer; Treatment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00,China

晚期肺癌作橐恢盅現丶膊。在臨床工作中極為常見,其病死率極高[1]。晚期肺癌患者侵及上腔靜脈后病情變化較大,需及時處理,如不緊急處理,可危及生命;處理后仍需長期的放化治療[2]。晚期肺癌患者不能治愈,醫務工作者所能做的就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緩患者的疼痛,延長患者的生命[3]。因此,如何改善腫瘤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生活質量評分及疼痛成為了護理工作中的一個重點。對來筆者所在科治療的侵及上腔靜脈的晚期肺癌患者實施詢證護理干預,詳細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來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侵犯上腔靜脈晚期肺癌患者84例。納入標準:(1)患者均為侵犯上腔靜脈的晚期肺癌患者,符合臨床診斷標準[4];(2)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能配合各項檢查及治療;(3)無嚴重的心肝腎功能異常及精神類疾病。排除標準:(1)患者或其家屬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2)有嚴重的心臟、肝臟或其他嚴重疾病;(3)患者的一般情況較差,生命預期少于3個月。參與本次研究的84例患者均未失訪。8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23~67歲,平均(45.0±5.5)歲,

病程2~16年,平均(4.4±0.5)年;對照組男23例,女

19例,年齡22~68歲,平均(40.5±5.3)歲,病程2~16年,平均(3.2±0.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予以常規護理,包括按照醫囑予以患者半臥位,中流量吸氧,嚴格記錄患者生命體征,必要時給予止痛藥物進行止痛等。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予以詢證護理,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護理人員進行詢證護理知識的學習,積極討論,如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減輕患者的疼痛,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并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出相應的個體化護理方式。具體如下:(1)對患者進行健康宣傳教育;(2)定時對患者拍背,教會患者如何更好地咳痰,如先深吸一口氣后再咳等;(3)時刻觀察患者顏面部、頸部及上肢水腫或淤血情況;(4)有針對性的合理使用止痛藥;(5)積極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并提前作出應對措施,以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6)制定詳細的飲食計劃,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7)保持病區內安靜、整潔、定期通風。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后VAS呼吸困難評分、生活質量的評分及護理后疼痛緩解程度。其中VAS呼吸困難評分:7~10分為重度呼吸困難,影響工作及生活;4~6分為中度呼吸困難,影響工作,不影響生活;1~3分為輕度呼吸困難,不影響工作及生活;0分無呼吸困難。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疼痛緩解程度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未緩解,疼痛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將患者的研究數據錄入到SPSS 12.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VAS呼吸困難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VAS呼吸困難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VAS呼吸困難評分都有所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VAS呼吸困難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都較護理干預前升高,但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后的疼痛緩解程度比較

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疼痛均有所緩解,但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緩解要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4.095,P

3 討論

晚期肺癌患者侵及上腔靜脈所出現的急癥主要是腫瘤或腫大的淋巴結壓迫上腔靜脈后出現的循環障礙,從而出現上腔靜脈綜合征,其主要表現在呼吸急迫及頭面頸及上肢的水腫[5]。而最為緊急的處理措施就是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通過緊急處理后,后續恰當有效的護理措施顯得極為必要[6]。

詢證護理是在循證醫學的基礎和指導下新近產生的護理理念,主要是指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將醫護人員的臨床經驗、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及患者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給予最佳的護理措施,以達到最好的護理效果[7]。本研究表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VAS呼吸困難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生活|量評分優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緩解程度要優于對照組患者。究其原因:觀察組采用詢證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注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傳教育;教會患者如何更好地咳痰;時刻觀察患者顏面部、頸部以及上肢水腫或淤血情況;有針對性的合理使用止痛藥;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并提前作出應對措施;制定詳細的飲食計劃;保持病區內安靜、整潔、定期通風等。可知詢證護理能夠改善侵及上腔靜脈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生活質量評分及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相比文獻[8]關于詢證護理對中心靜脈置管血透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的研究結果,本次研究結果與之無明顯差別。鑒于本次研究樣本量有限,結果尚需進一步研究論證。

綜上所述,詢證護理能有效改善侵犯上腔靜脈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患者疼痛,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高樂,陳曉燁,鄭文靜,等.循證護理對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質量與焦慮抑郁的影響[J].中國醫刊,2016,51(2):110-112.

[2]王東艷,藺亞莉,趙妮霞,等.循證護理對晚期肺癌患者的疼痛護理效果及生活質量影響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6):116-118,122.

[3]侯云霞,強萬敏.結構-過程-結果質量評價模式在降低晚期肺癌患者中心靜脈導管堵管率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9):668-671.

[4]楊莉.晚期肺癌患者的姑息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2):1148-1149.

[5]趙軍梅,耿淑琴,王瑞,等.晚期肺癌累及上腔靜脈行根治切除的手術配合[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13-14.

[6]沈潔,趙文鳳,孫春紅,等.循證護理在預防人工氣道肺部感染中的應用價值[J].重慶醫學,2015,44(24):3405-3407.

[7]劉珊珊,牟倩倩,李俊英,等.預防晚期腫瘤病人發生PICC異位的循證護理[J].護理研究,2016,30(27):3414-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