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考古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14:2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術考古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藝術考古論文

篇1

為了比較深入地討論有關藝術考古學科教育的問題,筆者首先厘清一些概念,以便以后的討論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得以展開。這些概念,與常見的、書本教材的表達,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不同之處提供了一些筆者的思考。

(一)關于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考古學是西方傳進的一門先進的人文社會學科,其不同于文獻史學,也不同于具有中國傳統的金石學——文物學。但是,考古學又和文獻史學、文物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時至今日,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研究歷史科學,尤其是中古史以前的歷史科學,如果離開了考古學,就會有嚴重的缺憾。與之相仿,研究文物學,尤其是研究大致相當于中國宋代以前的文物學,離開了考古學也是萬萬不能的。考古學以田野操作作為其基本的學術特征,簡而言之,就是考古學探討的問題出自于田野,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踐于田野。這里所謂的問題,就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本樣式,包括了存在的環境,維持人類生命及社會的基本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當然是物化的表達),也包括了人對愉悅感的獲得。現在,在這里討論一下“愉悅感的獲得和肯定”問題。個體的人乃至組成為社會的人群,受大自然環境的基本掌控,會感覺到生存空間的逼仄。個體的人和組成社會的人群,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所限制,會感到自己常常處于無能為力的狀態。挑戰這種逼仄和無能為力的狀態,人類是需要思想、夢想和幻想的。在人類的思想、夢想和幻想的范疇之內,既有對大自然、客觀環境的琢磨和開發,也有對自身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包括對他人和不同人群的能力的借鑒、學習和模仿)。此外,這些思想、夢想和幻想就要給予人們以憧憬、舒適感,以及對于未來充滿希望(當然這種希望,首先建立在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上)。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使人們獲得一定的物質剩余和時間閑余的時候,人們要把這種“美”、舒適的感覺物化,這就是藝術與審美的起源。當人們需要了解人類適應環境、順從環境、挑戰環境、破壞環境又被環境所懲罰的歷程時,人們離不開環境考古學。當人們了解自身的創造能力,以及由這些創造能力反過來為社會創造物質,生活條件改觀,人們生活狀態的多樣化,又感覺到生產、生活資料總是不夠豐富時,人們自然會應用一般考古學來了解這一歷史。與人們對于環境考古學、一般考古學需求相仿佛,人們對“美”的歷程(認知美、創造美)的探究,當然就需要藝術考古學。所以,社會上極少數人專門從事的考古學,實際上距離全體人類的歷史、生命史、生活史、審美史是密合無縫的,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會認可這一點。

(二)關于藝術史與藝術考古藝術的起源,是和人類有閑余時間思考舒適感即最初美感的物化同步開始。這種物化,不僅僅是通過畫面,如在泥板泥地上以及洞穴石壁上的刻劃,不僅僅是做出三維造型,如泥塑、陶塑、石雕、木雕等。其實更重要的是對人身本體的各種認可,包括對異性的欣賞、對老人的尊重、對嬰孩的撫愛、對少年的引導教育;包括紋身、發飾、穿鼻、穿耳;包括運用發聲器官而產生歌唱和詩吟,也包括用軀干、五官、肢體語言發展出的舞蹈。對人身和人群這種美的寄托,可能還要早于利用自然材料的外化的表現。所以,藝術史的開端幾乎和人類社會的開端一樣古老,人們在肯定了生命和肯定了對生命的維持之后,任何舒適感都有可能導致藝術的產生。所以,雖然個體生命會表達個體性的美感的外化顯現,但社會性人類藝術的產生并不主要是一種個體的行為,而是一種基于個體的群體的必然,由個體向群體的聚會和飛躍更為重要。人們定居以后,對擺脫自然的掌控、創作出豐富的物質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日益加強,其發展頻率日益加快。同樣對于藝術來說,它們的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的發展與演進,也大抵如此。今天,考古學的收獲可以說明這一切。正如人們獲得近現代生活以后,很少或很難具體考慮人們從野生動物般生活狀態時擺脫出來的那一刻,即真正成為人的那一刻,無論是環境、自身、技術獲得與創造,極少去回溯、考慮這一初期或早期的問題。同樣,在近現代藝術品類紛繁、光怪陸離、充滿激情的表達下,人們也很難去考慮藝術起源的“端點”的問題,如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的發端。這當然是藝術史的問題,在分門別類的藝術上,又可以區分為美術史(還可以細分水墨畫史、油畫史、版畫史、水彩畫史、漫畫史等)、設計史、工藝美術史、音樂舞蹈史、綜合藝術史。應用考古學的方法,考慮藝術的端點問題以及藝術的早期發展問題,這就是藝術考古學所要解決、解釋的端點和早期的問題。正如人們對待新石器時代以后,文字文獻產生之后,例如,中國對于從三代直到隋唐五代,雖然文獻記載日益詳盡,可是考古學還是發揮著重要作用,發現、說明、解讀甚至參與重建某個歷史的片段。同樣,盡管藝術史在發展成熟的過程中,文獻記錄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仍然需要考古學的發現、說明、解讀,這就是藝術考古學所要解決、解釋的關于藝術發展的問題,事關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當現當代藝術不斷甚至急切地向歷史、向傳統汲取營養,重新評價、批判、認識傳統,以傳統為一種參照以冷靜地認識現當代藝術,考古學就是不可缺失的手段。

(三)關于藝術教育人們對生活技能、生產技能的獲得,是需要靠教育的。廣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學校教育范疇之外的。例如,大人對孩童的誘導、模仿、各種教誨,在自然環境當中的趨利避害,人群當中的互相幫助,正確與人相處,包括異性間相處、同輩間相處、異輩間相處的方式和能力,一般來說,這些是非學校教育,每個人幾乎不可避免地要經受這些教育。藝術教育有相近的地方,也就是對基本美丑的辨別,對自己的舒適感的肯定以及對人群總體的舒適感到美感的尊重肯定,這一系列的行為都需要進行誘導和觸發,這些教育一般也可以是非學校教育獲得的。一些觀點認為,人們的藝術是不需要教育的,是先天就能獲得的,這種說法起碼在后來就不盡準確了;也有認為藝術教育只能是依靠學校教育,這當然也是不完整的認識。藝術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方面:第一,基本審美的教育,對美的認識和肯定。第二,基本的技術教育。歌唱、舞蹈、繪畫、雕塑、設計等,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訓練。第三,高等的教育及再教育。到了第三個階段,大致是為了造就專門的藝術人才或者稱為專門的藝術家的,如音樂家、畫家、雕塑家、設計家等。至于不主要依靠學校培養的藝術天才、天籟之音等,實際上是把教育的第二、第三階段隱形化了,這個階段他們擺脫了學校的外在形式,但是這一階段本身是跨越不過去的。陜北的信天游的老歌王、不識字的“白狼”柴根,講述過他多少次在山峁上、溝壑間一遍又一遍地反復大聲吼唱;津巴布韋地區的非洲石雕、木雕藝人,最有成就者,總是在精益求精,并且以對手的作品作為參照,以提高自己超越對手,這些都是上述第二、第三階段隱形化的實例。所以,把藝術教育定位于一個廣義的藝術教育,就是有一個由低級向高級升華的過程。我國既然有了藝術院校或藝術系科,有了成規模的學校、課堂、教材書本化的藝術教育,自然應當非常珍視這種條件,以造就

現代藝術家。可是,往往是事與愿違,學校里往往難以創造出真正的藝術家和大師,其間的問題很多。有一般教育的問題(和非藝術廣大院校的教育的問題同在),也有專門教育的一些問題,但這些不是本文所關心的問題。本文旨在討論藝術教育的作用時,著重討論藝術考古對藝術教育某些糾偏的意義和價值。 二、藝術考古教育探究

藝術考古教育,是個相當寬泛的問題,包括針對教育的對象,針對教育的需求和目的,這里分成幾個主要層次、幾個主要側面進行討論。

(一)一般層次對于藝術教育,存在有中專水平、大學本科水平的一般藝術教育層次,藝術考古教育應當介入這個層次。藝術考古學可以考慮專門的本科教育,進行比較系統的考古學、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的教學與訓練。培養的畢業生,為將來進入研究生教育階段做準備,也可以向文博考古研究、展示、保管單位提供人才,也可以向社會提供需要。作為非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的藝術學科,應當把藝術考古學作為基礎課、必修課之一,這門課程不必占用很長時間。其主要任務是解釋清楚審美的起源,藝術的起源,一般藝術史與考古學的關系,解說藝術考古的最基本原理,介紹中外藝術考古的已有成就,使藝術學科的學生初步感覺到藝術考古訓練的必要。

(二)中高級層次所謂中高級層次的藝術教育,一般是指碩士、博士階段,藝術考古的介入應當帶有一定的科研成分。對于專修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的碩士生、博士生,要求更加專業一些。例如,對藝術起源的研究,人類起源和藝術起源的關系,早期藝術與人們定居的關系,以青銅器為代表的技術變革之后藝術的發展問題。其中,藝術的起源的最早階段其共性是遠遠大于個性的,人類定居之后,造成了人類藝術氣質的分離、變異,要深究其時代和原因,要深究藝術本身與非藝術的因素。不言而喻,就物質遺存來看,藝術考古學所面對的主要對象即考古學的收獲,以美術品占絕大多數。其中,首先有平面的和立體的表現;其次,可以分析出來設計的表現(包括工藝設計和藝術設計),間接可以涉及早期的音樂、舞蹈、詩歌等其他藝術門類。因此,應當探討各個藝術門類在考古學當中所反映的權重的差異,以及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深入了解各種藝術門類其發展時的或迅速或遲緩的表現,以及深究其原因。現在人們已經比較容易地區分,從人類定居時開始,西亞北非地區、中亞地區、歐洲南部、歐洲中部、歐洲西部,東亞等有關地區之間的藝術的差異。除了以上講到過的藝術表現的差異之外,藝術考古學還要關注材料、技法以及造型偏好的差異,關注有關藝術與藝術之外的因素。

(三)為現代藝術教育服務在幾乎任何藝術門類往往都有這樣的現象,人們對藝術創作“規律”尚未有掌握時,其藝術創作的原始沖動就越強大,作品品格成為唯一、成為典范、成為不可逾越的巔峰。反之,人們對藝術創作規律掌握的越加透徹,其藝術創作的原始沖動就越加被束縛,作品不可避免地品格低下,中規中矩的藝術作品往往也是最為平庸的藝術作品。恐怕不會有人拒絕從藝術考古教育當中攝取古老藝術創作當中的原動力、原始沖動與創造力。藝術考古學關注藝術家所用材料,藝術材料學在走過了漫長的歷程以后,會反向關注其原始、早期狀態。材料的選擇使用,會對藝術作品產生重要的影響。以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為例,甚至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而這兩個時代藝術材料的探討,舍棄考古學是無法進行的。藝術的歷史以美術史為例,說到底,不過是寫實主義與寫意主義的理論與技法的糾結互動前進的歷史,這一點從考古學所提供的材料上看是非常清晰的。早期的人們為了表現美,同時在向著具象和非具象兩條道路在努力奮斗,伊比魯尼亞、米諾斯、紅山、馬家窯、兩河、埃及、黑非洲地區的早期藝術都證明了這一點。在西亞、北非、歐洲地區,寫實主義主要是和環境地貌學、建筑學、生物學、體質人類學相結合,表達的寫實主義情趣,即逼真性與人文內涵的結合。在東方,主要以中國藝術為代表,由于意念性和理念性的趨同、至上與籠罩,表達了寫意的充分發展。從早期的同途而殊往,發展到近現在的可能的殊途同歸,藝術考古學不僅給予了實例和實證,表達各期和各地的技法表現,而且應當指出其深刻的原因,摸索其規律,服務于未來的藝術發展。現在的藝術批評,包括美術批評,尤其在中國,常常呈現出一種無根基的漂浮、浮躁的趨向,趨于玄學的趨向。藝術考古學可以提供一些歷史的、基本的參照物,于是當代藝術可以和傳統藝術得以比較,個性化的作品可以和群體的無意識藝術傾向相比較,中外的某些作品可以在考古學指出的時間帶上相比較。對當代特定的區域,如中國,總體藝術發展水平的評價離不開藝術考古所提供的基礎、所提供的路徑、所提供的相對比的標本。這樣的批評,由實證出發才有可能達到哲學的高度。藝術考古學經過數以萬年計的排隊和爬梳,經過千余年以來有了專門的藝術家隊伍的創作實踐,以及藝術史家的梳理和爬梳,找出一定的藝術發展規律并以此建立藝術發展坐標系,這樣有助于對人類未來藝術的預測。

(四)藝術的終極目的與藝術考古藝術的終極目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牽涉人類為什么有了藝術而藝術的終極目的又是為了什么。人類把藝術看作是具有人類自身的和人類社會的基本屬性之后,便可知道藝術考古學的教育是一個須臾不可缺失的部分了。藝術的誕生是由人們的自我愉悅開始,藝術的終極目的應當是促使人類的圓滿達到可能的極致。簡而言之,藝術的終極目的就是人類社會在藝術層面上的真善美的全面實現。從這種認識出發,人們看到了自有人類社會以來,直到現當代的太多的假惡丑,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愈加墮落卑劣的趨向。如果說在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中華民族的存亡危機日益加深的時刻,有真正的藝術家提出“藝術救國”的口號,我們這代人聽到還帶著一種不解的振奮的話,那么現當代的人們對于以藝術、以真善美來救世,恐怕就會有一種切膚的認同的感覺了。藝術品和藝術家本身有真、善、美和并非真、善、美的區別,如果當代人不能夠悉數說清楚此間的區分的話,那么藝術考古卻能夠比較客觀的、以從歷史回顧的角度,敘述人類以真、善、美對抗假、惡、丑的藝術歷程。由此說來,認識藝術的終極意義和終極目的,闡述藝術的終極意義和終極目的,極需要藝術考古學的有力支撐,需要藝術考古學的認真培訓。

三、藝術考古課程設計問題

藝術考古應當課程化,在藝術院校尤其需要。各所藝術院校、系科所屬地域不同,教學科研特點不同,在設置藝術考古學課程的具體做法上不可能“一刀切”。筆者在這里提供了一種設計,以供參考。

(一)中專、本科階段以下指的是非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專業。開設“藝術考古學”課程,可以將藝術考古學作為美術史學的前半部。在中專和大學本科階段,要給學生們以考古學和文物學的基本知識,使學生知道如何采集考古學和文物學成果,了解考古學和文物學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

考古學和文物學以斷代和分類為基本手段的工作方法,課時量控制在16至20課時即可基本完成這一任務。例如,在中文、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院系的課程中設置一門考古學通史類課程,或在全校范圍內由專業教師開設文物賞析類課程,課程內容不必過于精深,旨在為學生打下基本的考古學、文物學、美學基礎,提高學生欣賞美、感知美,有關作品中繼承和模仿的能力。 (二)碩士研究生階段區別中外,區別主要地域,進行藝術考古學的重點教育,樹立藝術考古學與藝術史的“時間樹”概念,開展藝術考古學方法論的探討。使藝術史“物化”,變為空間環境藝術史、生命體驗藝術史、生活創作藝術史。有條件的院校系科可以進行考古工地藝術考古實踐,分專題的藝術考古實踐(如青銅藝術、陶瓷藝術、畫像石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等)。盡可能完成認識中外藝術史文獻和藝術考古實物的“互證”問題,這方面西方希臘羅馬藝術史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應當成為美術史論碩士研究生的必選理論課程,應當推薦成為其他藝術科系的重點選修課程,鼓勵產生藝術考古學范疇的碩士生論文

篇2

賈后當權與“殊禮”之加

據墓志,郭氏喪于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徐氏逝于元康八年(298年),此二墓志皆作于賈后當權時期。《晉書》卷四十《賈充傳》載:“惠帝即位,賈后擅權,加充廟備六佾之樂,母郛為宜城君。及郭氏亡,謚曰宣,特加殊禮,時人譏之,而莫敢言者。”(《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所謂“特加殊禮”蓋即志中所言“附葬于皇夫之兆,禮制依于武公”。郭氏作為當朝皇后的生母,殊禮之加,人之常情。并不多見的是,乳母徐氏也被“殊禮”眷顧。

徐美人墓志中詳細記錄了皇后對這位乳母有著不同于一般的尊崇。在宮中“委以庶績之事,托以親尼。宰膳同于細御,寵遇殊持”。徐氏寢疾還家后,“使黃門旦夕問訊,遣殿中大醫、奉車都尉關中侯程據、劉I等,就家瞻視。供給御藥、飲食眾屬,皇后所瞰珍奇異物,美人悉蒙之”。據周一良先生考,程據為賈后之心腹(《周一良集》第2卷《魏晉南北朝史札記》,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害愍懷太子亦此人,賈后使程據前去瞻視慰問,實是派遣她身旁最信任的人代表自己對乳母盡心。徐氏去世后,“皇后追念號啕,不自堪勝。賜秘器衣服,使宮人女監宋端臨親終殯。賜錢五百萬,絹布五百匹,供備喪事”。僅從“賜錢五百萬,絹布五百匹”的數目上即可看出皇室給予的殊禮。羊祜羊太傅去世時,僅錢三十萬,布百匹而已(《晉書》卷三十四《羊祜傳》)。張學鋒在《中國墓葬史》驚嘆于徐美人墓的規模:“由于賈皇后的專權,其乳母徐美人的墓葬規模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中國墓葬史》,廣陵書社,2009年)另一位學者更為客觀:“徐美人的特殊身份,使她單身葬的喪葬規格不同尋常,其墓規模也很大。”(張承宗、陳群:《中國婦女通史?魏晉南北朝卷》,杭州出版社,2010年)

徐氏進府乳養賈后在甘露三年(258年),此亦賈后出生之年份,此后一直隨侍在側,一直到元康七年(297年)患病出宮,兩人相處四十年,當真是“抱勖養情若慈母,恩愛深重過其親”,況徐氏在楊駿之亂中有護主之功,因此皇后對乳母的“殊禮”也在情理之中。

墓志行文之異

皇后的生母與乳母去世相隔僅僅兩年,同樣加以殊禮,兩篇墓志形制相同――碣首圭形,碣座方形,但在墓志行文上卻有著顯著的差異。

郭氏墓志不足二百字,除簡述其出身與傳統的道德溢美外,幾乎未有任何余筆,連賈后在其中的痕跡也僅用“仍援妃后”一筆帶過。我們很難想象賈后對生母墓志的撰寫一無所知或與它毫無關聯,最起碼這篇墓志該得到只有兩個女兒的郭氏(據《晉書?賈充傳》,郭氏育有兩子皆天)的長女――賈后的首肯。如果這篇墓志單獨出現并不會讓人感到奇怪,但對比徐美人墓志就會發現問題。

徐美人墓志洋洋千言,把徐氏的人生經歷敘述得極為詳盡與清楚,故事性也很強,簡直可以作為史傳來讀。本來由于作者不同,墓志行文自然各異。但考慮到郭、徐身份的相似,不禁對這種差異感到好奇。按照常理,郭氏作為皇后的生母,地位要比徐氏尊崇,盡管徐氏的乳母身份極為特殊,但畢竟無法與其生母相比,這一點也可以從兩人的封號上得到印證。徐氏封號為美人,據陳直轉引《宋書?后妃傳》序云:“晉武帝采漢魏之制……其余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陳直:《晉徐美人墓石考釋》,《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郭氏為廣城君。

按《世說新語》卷上《賢媛》第十九“賈充前婦”條劉注引《賈氏譜》曰:“郭氏名玉璜,即廣宣君也。”李慈銘按云:“郭氏先封廣城君,病篤改封宜城君。無廣宣之號。”(《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今按墓志,“宣”當為郭氏之謚號。《賈氏譜》蓋合“廣城”與“宣”為“廣宣”。又按,檢《晉書》卷十三《地理志》,宜城為縣,屬襄陽郡下,則郭氏為縣君。

且其“禮制依于武公”,既是三公之禮,自非美人可比。但身份尊卑不同并不能解釋墓志行文的差異。除了撰者個人因素,是否存在另外的原因?

葬與獨葬:貴族與凡庶

《晉書?賈充傳》載:“及充薨后,李氏二女乃欲令其母襯葬,賈后弗之許也。及后廢,李氏乃得合葬。”李氏為賈充之正妻,與郭槐同等地位,郭、李女分為太子妃與齊王妃,故有武帝特許置左右夫人之事。賈充去世后,李氏女想讓她們的母親襯葬,乃時人喪葬之禮俗,并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確認李氏的嫡妻名分。而賈后的反對正是貫徹了母親郭氏對于李氏一貫之態度,即不承認李氏的名分。那可以想見的是,賈后乃欲令自己的母親襯葬。

《世說新語?賢媛》云:“賈充妻李氏作《女訓》,行于世。李氏女,齊獻王妃;郭氏女,惠帝后。充卒,李、郭女各欲令其母合葬,經年不決。賈后廢,李氏乃襯葬,遂定。”“李、郭女各欲令其母合葬”說明了賈后的意愿。《晉書》和《世說新語》都記載了李氏最終得以襯葬的結果,而《晉書》的“李氏乃得合葬”并未說明郭氏的情況,《世說》卻似乎暗示郭氏不得襯葬。事實上,郭氏葬在賈后廢之前,今據出土的墓志《夫人宜成宣君郭氏之柩》以及志文中“襯葬于皇夫之兆”,故最有可能的是,郭氏、李氏并得合葬。

徐美人的丈夫在墓志中僅言“娉處大原人徐氏為婦”,蓋其夫徐氏本凡庶無名之人,故只著其姓氏,未言其名。而徐美人地位高其夫甚多,以是徐美人不襯其葬而得獨葬。而郭、徐兩人喪葬形式的不同是造成墓志行文差異的重要原因。

郭氏襯葬賈充,其墓葬身份為賈充之婦而非皇后之母,所以墓志之題首為“夫人宜成宣君郭氏之柩”,這也是墓志中言及賈后甚少,而頌其事跡只有針對“嬪于武公”的婦德“虔恭粢盛,緝寧邦家。武公既薨,親秉國政,敦風教,明褒貶,導德齊禮。十有余載,饗茲二邦”的緣由。徐美人不依其夫,故其主要身份為皇后乳母,墓志題首為“晉賈皇后乳母美人徐氏”,敘其事跡以與皇后之關系為主。其中對賈后多有溢美之詞(皇后天姿挺茂,英德休康),又詳細地敘述了賈后對乳母的慰問與哀悼,這既襯托了墓主徐氏地位之尊崇,同時又彰顯了皇后“慈仁矜愍”之美德。

同時,郭槐本出大族(太原郭氏),又嫁作平陽賈氏賈充之婦,其夫為元老三公,其長女為皇后,論其門第家世與實際地位,可謂兼美。其事也必為家譜所載,眾人所悉。也正是由于其不證自明的貴族地位,不待大書特書而彰其光彩。但徐美人本自低微,家譜史傳皆不可能著其事跡,必待此墓志而昭示,故撰者詳述其經歷。又皇后對乳母特加殊禮本富傳奇性,亦是值得褒美之事。撰者洋洋千言,敘事完備,亦有“銘之宜銘之貞珉,以昭示于無境”,向皇后獻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