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推廣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01:57: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機推廣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機構體制改革的變化,很多農機管理服務設備并不齊全,管理人員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缺少培訓的場地和設備,有時候由于落后的各種設備和交通工具使得推廣人員并不能切實落實培訓傳達工作,對工作的實施拖拖拉拉,使得農機技術的推廣得不到時效的推廣。
2農機技術推廣的創新途徑
2.1加大宣傳力度
當今宣傳成了讓大家了解一種東西的最好方法,為了讓廣大農民重視農機技術推廣的創新,我們就要大力宣傳農機技術推廣創新的重要性以及會給農民帶來的廣大利益。我們要真確制定宣傳的內容,宣傳國家的政策方針以及惠民政策,讓廣大農民真正意識到農機技術推廣的創新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同時我們要正確利用媒介技術的宣傳,比如電視網絡等的宣傳,也可以組織宣傳人員下到農村中親自宣傳,切實增強宣傳工作的高效性。
2.2建立新的體系制度
在新的社會形勢下,要想推廣農機技術就要建立新的體系制度,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比如:國家可以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從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給予相應的政策輔助和資金保障,并且落實到個人身上。同時,建立以農機化技術為主體,各種農民專業合作共同發展,農機科研、生產和培訓廣泛參與的農業體系,農機化各部門要切實履行上級的指導,為農機技術推廣的創新建立法律保障,提高可行性。
2.3增強推廣隊伍的素質
推廣人員是農民與國家的溝通橋梁,推廣人員應該把上級傳達的任務指標切實傳達給農民,不偷工減料,不從中謀取利益;同時也要真正了解農民的真正需求,然后切實把信息反饋給上級。然而要真正提高推廣人員的素質,就要加強對他們的專業培訓,比如:不斷教育推廣新技術的知識給推廣人員,可以讓他們在專門的機構學習培訓,也可以讓一些重要組織者外出專門學習新的技術經驗。這樣,就可以把他們學的新的技術經驗切實傳達給其他成員,這樣才可以全面促進人員素質的提高。
2.4加大典型事例的宣傳力度
推廣人員在推廣農機技術時,不能光靠組織者的語言宣傳,要結合典型的事例,讓農民真正懂得新技術的操作方法和效益所在。比如:建立健全的信息網絡結構,將典型成功的農技推廣事例給農民展現出來,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技術的偉大性。也可以邀請一些專家人員來給農民親自講授,將農機化技術將給農民,做給農民,教會農民,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國家的惠民政策,鼓勵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農機技術推廣的創新工作中來。
3小結
篇2
灌溉設備:突破以往的澆灌技術,信息技術將“灌溉”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自動灌溉技術。傳統的務農人員對于灌溉時機的把握是很有限的,基本是靠經驗,透過以往的經驗來確定哪里需要進行大面積灌溉,哪里水分充足。而當今的先進灌溉設備可以更加準確地工作。由于之前對地質進行過調研,因此人們可以將灌溉設備有選擇地安置在耕地上。通常設備露在地表部分長寬高大致在30厘米,因此不會占用過多的空間。其內部有采集系統,定期對當前地表水成分含量進行收集并發送至務農人員的接收設備之中,繼而可由務農人員對灌溉設備進行操控,控制其是否對土地進行澆灌以及澆灌的水量,或將數據寫入到澆灌設備中,當土地的含水量達到某一數值時,澆灌設備便自行停止。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農機技術上的應用,能為農業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
監測設備:由于部分農作物需要種植在大棚內,因此,監測設備就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通常監測設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溫濕度無線傳輸設備;一類是紅外攝像裝置。溫濕度采集器可以將大棚內的溫度以及濕度進行采集,然后通過無線模塊將數據進行傳輸,在無線傳輸模塊的接收端鏈接PC,就可以實時準確觀測到當前大棚內的溫濕度。這樣做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棚內的環境,如果存在問題可以及時進行改善,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紅外攝像裝置的作用是對部分植物進行實時監控,對于一些長勢較差,不太理想的植物,尋找其存在的問題并且解決后,可以利用紅外攝像裝置對其進行后期觀察,目的是了解其后續生長情況。監測設備也是農機技術上的信息技術應用,確保了農作物生長時外界環境的良好。
收割設備:信息技術在收割設備上的應用,想必是務農人員最想看到的。以往成熟的農作物收割,會浪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效率很低。面對大量要進行收割的作物,手工作業的確不是最佳途徑。而收割機的出現與進步,使得收割作物變得輕松很多。常見的聯合收割機是人力進行控制的,工作效率已經有了很大提升。而較為先進的收割機則是運用了信息技術,智能化、全自動的進行農產品收割工作。將收割區域的大小編入收割機的控制器中,然后通過測試將電機的驅動步數做一個合理的調整,最后便可以讓收割機進行收割工作。其收割過程不再需要人力進行參與,這就大大減少了工作量。因此,在對農作物進行收割的時候,有一臺智能化聯合收割機會讓自己事半功倍。
不難看出,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推動了農業工作的快速進步。其實,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農業這一方面,在很多的領域上,信息技術都有所涉及。主要體現在設備儀器上運用信息技術,其宗旨是將設備儀器變得更為智能化、自動化,這也是符合當前人們對于設備儀器的發展要求,更是滿足人們對生活以及工作人性化的具體表現。
作者:邵金艷單位:公主嶺市農機技術推廣總站
篇3
參考文獻是說我們在論文撰寫的過程當中引用和借鑒前人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引用的地方要做標注用阿拉伯數字按順序的編著,然后在論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參考文獻。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采編收集的關于農技推廣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借鑒分析。
農技推廣論文參考文獻:
[1]郭文瑞.基層農技推廣中的語言溝通技巧[J].安徽農學通訊,2007(13):179.
[2]王思斌,謝立中,馬鳳芝,等.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歷史與現狀[J].中國社會工作,1996(2):54.
[3]許莉婭.個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謝春香.試論農機推廣中與農民的有效溝通[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6(2):4-5.
[5]李亞男.農業推廣溝通的特點及發展趨勢[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4.
[6]陸遷,王秀娟.加強農技推廣的雙向溝通[J].農村經濟,2001(3):38-39.
[7]何蒲明.農業技術推廣如何走出困境[J].農業科技竹理,2005(5):89-91.
[8]曾研.社工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1-3.
[9]吳易雄,晏紅安.平江縣創農技推廣新模式[N].農民日報,2009-08-31.
農技推廣論文參考文獻:
[1]喬方彬,張林秀,胡瑞法.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推廣行為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9(03):13-16.
[2]胡瑞法,孫頂強,董曉霞.農技推廣人員的下鄉推廣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29-35.
[3]陳秀蘭,何勇,曾維忠.農業科研人員技術推廣的意愿研究——基于四川省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0(02):263-268.
[4]田桂山,張正河,程景民.中外農技推廣人員業績評價比較及對策[J].世界農業,2003(07):35-37.
[5]王移收.試論農技推廣人員及農民思維定勢的改變[J].湖北農業科學,2005(06):13-14,+26.
[6]熊明華.我國農業推廣人才的培養體系建設[J].農村經濟,2004(07):70-72.
[7]孟成民,魏旭嬌,陳然,等.淺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推廣人才培養[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9-11.
[8]王慧軍.依靠管理創新深化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的改革[J].農業科技管理,2001(03):41-45.
[9]林清山.加強福建省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的思考[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3):28-30.
[10]姚文山,張勁松,莊文才.廣東省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5(06):104-107.
[11]呂珂,徐世艷,侯倩倩,等.加快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07(06):94-96.
[12]王春霞,贠謙吉.基層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08):377,+385.
[13]唐文金,周紅兵.農技推廣隊伍的問題、成因及對策[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10):103-105.
[14]楊曙輝,宋天慶,陳懷軍,等.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若干熱點問題探析[J].農業科技管理,2010(03):90-93.
[15]陳偉民,湯紅東,陳金鳳,等.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廣東農業科學,2010(06):287-288.
[16]陳斐,康松,康濤.試論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和對策[J].科研管理,2004(01):23-28.
[17]李立秋.完善農技推廣體系要把握的重點[J].農村工作通訊,2007(11):12-13.
[18]王法坤.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問題與對策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06):51.
[19]熊尚鵬,付文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與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05(06):51-54.
[20]郭予光,楊家榮.對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業推廣工作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7(19):122-123,+131.
農技推廣論文參考文獻:
[1]宋彬彬,賈天慧.引導農民推廣農業技術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導,2012,(33).
[2]羅斯.淺談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J].四川農業科技,2008,(01).
[3]童澤平,鞠磊.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經濟,2009,(02).
[4]蔣和平,等.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及改善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2,(09).
[5]呂劍紅,等.創新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1,(05).
篇4
(一)人員素質
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是保障農業推廣系統建設中的主要因素,技術人員綜合素質水平,直接關系著農業推廣系統的效率和功能,并且決定著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成效。
(二)經費投入
強化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的力度,是保障農業技術應用和推廣的關鍵。農業技術推廣需要財政支持,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發生的指導、咨詢、示范及實驗等活動都需要經費保障,但因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來源僅依靠政府,由于目前基層政府在經費撥付上還沒有推行財政全額撥款制度,也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的發展。
(三)農民認知
農民是農業技術推廣應用于的主要需求體。在當前如果采納新的農業技術是農民市場經營的理性選擇。所以在當前的農業技術推廣方面要注重建立農民參與選擇推廣技術的機制,徹底改變技術供給狀況。相關部門及時地把市場需求的正確信息、先進技術傳遞給農民,真正做到讓農民自己選擇,科學引導農業公司、農戶自愿采納農業新技術。
二、強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措施
(一)提高農民認知度
農業技術推廣首先要做到政府、農民高度認知,特別是農民高度認知,要讓社會各界都充分認識到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農民只有真正提高了思想認識,對農業認識達到認識水平的一致性,才能真正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只有真正提高了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適應性,才能保障農民對農業知識的接受能力提高。
(二)完善服務機制
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需要標準越來越高,應用傳統的農業技術也與當前的服務機制不相適應,也不再能滿足農業全方位需求。要想促進農業的發展就必須要推進農業技術應用機制的完善,只有當服務機制以及運行機制得到開放,農業技術服務的應用才能得到擴大范圍,隨著農業技術應用推廣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大,才能最大化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優化農業資產及綜合方向。
(三)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率
在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要真正能夠做到深入了解涉農生產經營單位和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實時關注農業的動態,切實開展適應農民需要的農業技術進行推廣活動,以滿足農民對農業技術應用的需要。在建設中只有確保體系建設的多元化發展,實現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完整性。
三、結束語
篇5
1.1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現狀
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更好地提高汕頭市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對促進汕頭市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1.2人員構成
1.2.1總量。2013年,汕頭市所有涉及農業技術推廣的機構共有107個,在崗人員1221人,其中市直農業推廣機構10個,在崗人員390人;區(縣)級農業推廣機構24個,在崗人員224人;鎮(街道)級農業推廣機構73個,在崗607人。1.2.2技術職稱。2013年汕頭市全市農業推廣機構的在崗人員1221人中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共456人,占總人數的37.34%,其中市直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143人(其中高級20人,中級43人,初級80人);區(縣)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69人(其中高級8人,中級21人,初級40人);鎮(街道)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244人(其中高級4人,中級67人,初級173)。越是基層的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越是困難,鎮(街道)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高級職稱人員只有4人,占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的1.64%;區(縣)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高級職稱人員8人,占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的11.59%;市直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高級職稱人員20人,占擁有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的13.98%。1.2.3學歷。2013年,汕頭市全市農業技術推廣的機構在崗人員1221人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共有498人,占總人數的40.79%。市直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員135人(大專56人,本科73,研究生6人);區(縣)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員107人(大專86人,本科21人);鎮(街道)級農業推廣機構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員256人(大專204人,本科52人)。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中高素質人才嚴重缺乏,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僅6人,占總人數的0.49%;擁有本科學歷的人員有146人,占總人數的11.96%;擁有專科學歷的人員有346人,占總人數的28.34%。
1.3經費
1.3.1經費來源。目前,汕頭市各級農業推廣機構由同級政府管理,隨著財權人權的下放,各農業推廣機構被重新定性,有的被定性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有的卻被定性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目前,農業推廣機構大部分以公益為主體,其資金的來源主要有2個部分:一是來自同級政府財政部門按人員每年固定的撥款,這一部分的經費來源相對穩定,變化不大;二是申請項目獲得的經費,這要視每年當地財政的境況好壞和具體單位申請項目的能力,有的單位1年獲得的項目經費較多,有的單位獲得的經費相對有限,但整體上經費還是不足,項目經費來源較為單一。1.3.2人員待遇。汕頭市除了潮南區各鎮畜牧獸醫站人員由區畜牧獸醫局管理,分派駐鎮,人員工資納入區財政預算,由區畜牧獸醫局負責發放外,其他農業推廣機構人、財、物均由同級政府統一管理,工資納入鎮級財政預算,崗位津貼由各鎮(街道)根據當地實際參照發放。雖然近幾年來人員待遇有所提升,但與公務員的工資相差還是較大。人員待遇在各區縣和各鄉鎮存在一定差異,一般是自上而下梯度遞減,市直機構的推廣人員工資相對較高,鄉鎮一級的推廣人員工資相對較低。
1.4推廣方式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農業技術推廣的方式主要受當地農業發展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汕頭人多地少,人均可耕地少,因此農業技術推廣的方式主要是以產中的技術指導為主,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科技下鄉、農業示范點建設為輔。1.4.1產中技術指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說到底就是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如何有效避免風險,提高效益。因此,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大多會尋求鎮(街道)一級農業推廣機構幫忙,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根據具體問題對其提供技術指導,如病蟲害防治、肥水管理、輪作等。1.4.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發展的核心在創新,關鍵是轉化與推廣應用。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汕頭的農業科研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大量先進農業實用技術被廣泛推廣應用,如標準化生產、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反季節生產技術等。隨著大量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應用,科技貢獻率在農業生產中所占比率得到提高,農民的效益也得到有效提高。1.4.3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近幾年,汕頭市利用各種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各種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新成果,為農民提前、產中、產后的農業科技服務;各級農業推廣機構也根據生產關鍵環節,采取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培訓,激發農民科學務農的熱情。1.4.4科技下鄉入戶。近幾年,汕頭市各級農業推廣機構本著進村入戶、切實解決農民實際問題的原則深入農村一線開展科技下鄉,適時送技術、送農資,把惠農政策帶到千家萬戶,有效地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3]。1.4.5農業示范點(基地)示范。汕頭市本著“政府扶持、企業參與、農民受益”的原則,以“公司+基地+農戶+科技”為模式,在全市大力建設農業科技示范點,大力培養科技示范戶和農民合作社技術骨干,選擇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民,作為新技術、新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的示范戶,通過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周邊農民走科學興農之路。
2汕頭市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2.1工作條件落后
全市鄉鎮(街道)73個農業推廣機構中僅有14個擁有自有資產的辦公用房,絕大多數機構只能依靠鎮政府辦公,加上現代化辦公設備配備不足,大部分推廣機構沒有公用汽車作為交通工具,制約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更好地開展。
2.2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素質較低
由于汕頭市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待遇有限,難以吸收高素質人才,致使目前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中,具有較高層次職稱及學歷人員比例少,全市1221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只有6名是研究生學歷,并且這6名研究生全部集中在市直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本身學歷不高,再加上知識更新機會不多,以致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人員整體素質偏低,難以勝任推廣工作的更新發展和農民群眾對農業新技術的需求[4]。
2.3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難
基層農業推廣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普遍職稱低,晉升難,各區縣農業局都沒有成立初評委,不利于基層推廣機構人員的參評,特別是從2013年開始要求專業技術人員評審都要設置通過率差,不能100%通過,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由于硬件、軟件較差,往往成為淘汰的對象。
2.4經費不足,技術設備和試驗示范基地缺乏
基層農業推廣機構經費缺乏,特別是那些被劃定為差額撥款的機構,目前汕頭市區(縣)、鎮(街道)2級推廣機構中,約有一半缺乏必備的儀器設備,僅有9個農業推廣機構擁有或租用試驗示范基地,大部分農業推廣機構平時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的開展,只能通過企業或種養大戶的場地進行實施,不利于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2.5人員編制被占用
農業推廣機構的人員編制一直是制約著汕頭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發展的瓶頸,由于許多機構原來的人員編制就少,現在又有許多編制被其他人員占用,造成專業技術隊伍力量單薄,無法滿足日常工作開展。
2.6待遇偏低
現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資福利普遍偏低,思想不穩定,影響工作積極性。
3汕頭市農業技術推廣建議
長期以來,汕頭市在推廣先進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幾年來由于受到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汕頭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有弱化趨勢,各級政府及上級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以促進汕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3.1提高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待遇
各級政府及上級部門應出臺和落實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等傾斜政策,改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條件,以此激勵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3.2加大投入,搞好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和繼續教育
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思想道德培養,調動他們獻身農業科技服務的積極性;強化農業科技人員的業務素質培養,定期開展人員培訓,選送一批業務能力出眾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到省里接受更深層次的培訓教育,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綜合服務能力,滿足農民需求,不斷提高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多做貢獻。
3.3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激勵機制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農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和農戶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投入新機制[5]。加大對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村科技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業科技的發展后勁,促進科研成果更加符合農業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應用效果。鼓勵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開展多種形式技術合作,建立以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直接轉化與推廣,降低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成本。
3.4加強與各類農業專業推廣部門的合作
完善各專業推廣機構的運行機制,加強政府公益性農業推廣機構的改革和建設,整合農作、植保、土肥、畜牧、水產、農機等各專業推廣機構,打破按專業設置劃分各搞各推廣的自成體系,建立協調統一、綜合整體的農業推廣機構。
3.5完善農業綜合示范基地建設
篇6
1.農技推廣人員知識落后
當今的世界是知識爆炸的年代,知識更新4年就達到一次,而我們大多數人員沒時間看專業書,基本沒有機會到外地參加學習和實地考查,上級主管部門也很少組織起來,共同學習新科學、新技術、新經驗。
2.沒有實踐的企業或基地,技術指導的少,行政干預的多
3.資金嚴重不足
各農技推廣機構普通表現經營中的資金不足,如我們鄉農業站由于資金不中,無法大量經營一些新農藥、蔬菜新品種和水旱田的除草劑等。這些新推廣應用的各種物質,要求的技術性很強,所以很多群眾到某農資部門買藥,由于他們不懂技術,就講不明白使用方法,群眾只好不買或不使用這種技術,嚴重影響了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速度。
4.農技推廣的服務化體系不健全
我們各農業站相比其它各站,還是較好的,因為,首先我們春天搞全面的農業技術培訓,直接深入到各村組。其次全面落實各項農業生產計劃,擴大各項新技術應用面積。第三進行較完全的農業生產的物質服務,如我們能及時為農民提供優質、高產的玉米、大豆新品種,水稻推廣拋秧技術等,但后加工、銷售環節,我們的服務能力很薄弱。諸如養魚、果樹、畜牧、食用菌、蔬菜等推廣機構,大多是清一色的技術服務,其它的物質供應是五花八門,真假難辨,這樣就難免出現技術不懂,信息不靈,難買、難賣等許多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產業化進程。
二、增強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力的措施
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上級部門必須進行宏觀調控,在財力上必須集中資金辦大事,重點扶持產業化發展和經營,扶持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1.實現產業化經營的五化
即布局區域化,逐步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生產專業化,實現規模效益;管理企業化,有利于經營和提高效益;經營一體化,即指產供銷一體的系列服務;農民組織化;有利于農民互相學習技術,統一組織生產和銷售。
2.處理好四方面的關系
篇7
(一)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
農業技術推廣評價中使用的指標體系,是指衡量農業推廣項目實施或者完成的優劣或者效益的大小,實施方案和決策目標是否合適等的重要尺度。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很關鍵的是評價指標的選取。由于農業技術具有活動的多樣性和目標的多元性的特點,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不容易,為了使指標的選取符合評價的要求,在選取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實效性原則
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充分體現績效評價的目的,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總體戰略緊密聯系,體現技術推廣的實際情況和基本規律,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
2.科學性原則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應根據評價的具體對象和目的,正確處理推廣的質和量之間的關系,合理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從多方面對農業技術推廣績效作出全面、客觀和系統的評價并得出相應的結論。
3.適應性原則
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要根據推廣體系、組織機構、農技員或者農戶不同的行為特點來分別設置指標進行評價,而不能一概而論[8]。
4.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相統一的原則
一般來說,農業技術推廣績效的評價是從多個方面來進行的。評價時既要反映推廣績效的全貌,使指標全面又科學,又要防止指標過于繁雜。因此,在設置指標時應做到概念清晰,數據來源便于采集,提高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綜合各個學者的觀點,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從經濟、科技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個方面來選取構建農業技術推廣績效評價的模型。
1.經濟、科技效益指標
(1)農業總產值
農業總產值是以貨幣表現的農林牧漁業的農產品及副產品總量,反映了一定時期內農業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成果。
(2)糧食單位產量
糧食單產是糧食總產量與糧食播種面積之比,是農業生產效益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一般來說,單位面積糧食產量越高,表明土地質量較好,土地利用集約度較高,土地可持續利用能力越高。
(3)人均糧食占有量
目前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相對較低,因此,人均糧食占有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它反映了新技術的采用和實施后人均糧食產量占有的狀況。
(4)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
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是衡量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反映了農民在進行農業和其他副業生產活動獲得的收入,其高低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農村社會穩定都有重要的影響[9]。
(5)農村用電量
農村用電量指一個年度內,扣除在農村中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交通、基建單位的用電量之后的農村生產上和生活上的全年用電,反映一定時期該地區應用農業技術的程度。
(6)農用機械總動力
農用機械總動力指主要用于農林牧漁業的各種動力機械的動力總和,反映了一定時期的農業技術水平。
2.社會效益指標
(1)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
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指農村常住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開支,是反映和研究農民家庭實際生活消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2)農村就業人員數
農村就業人員數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勞動力資源的實際利用情況。該指標越高,說明農村發展態勢越好。
(3)農民人均耕地面積
農民人均耕地面積指人均占有種植各種農作物的土地面積,包括灌溉水田、水澆地、旱地、菜地等,是衡量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要素。
(4)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
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反映了居民居住水平和基本生活質量的指標。該指標越高,說明居民的生活質量越高,可持續發展態勢越好。
3.生態效益指標
(1)地質災害發生次數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等。該指標是反向指標,其值越大,表明可持續發展態勢越差。
(2)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嚴重的水土流失會侵蝕糧田,破壞農業生產資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反映了該地區在水土保持和農業生產環境的建設上取得的成績。水土流失治理面積越大,生態效益越大[5]。
二、農業技術推廣績效評價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評價指標數據均來源于2012《中國統計年鑒》,本文選取了31個省市的2011年有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各指標的原始數據見表1。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SPSS系統軟件作為分析工具,選擇主成分方法進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是研究如何通過原來變量的少數幾個線性組合來解釋原來變量絕大多數信息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在損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將多個指標轉化為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方法。通常把生成的綜合指標稱為主成分,且每個主成分都是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從而在研究復雜問題時,就可以只考慮幾個主成分而不損失太多信息,使問題得到簡化,提高分析效率[10]。主成分分析的具體步驟如下:(1)若原始數據存在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或者單位不同,要進行同趨化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使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2)計算樣本相關矩陣R,求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3)根據特征根計算結果,確定主成分量的個數。為了確保原有數據所包含的信息量被新的主成分所提取,主成分個數的選取要求累計貢獻率達到80%以上。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越大,表明該主成分綜合信息的能力越強。(4)綜合各主成分構造評價模型及分析綜合評價結果[11]。
(二)分析過程及結果
在表1的各項評價指標中,存在著正向指標和反向指標。正向指標值越大,所反映的農業技術推廣效果越好,逆向指標則相反。其中,地質災害發生次數是反向指標。為了使各個指標都具有正向化的性質,在進行實證分析時,先要對數據進行同趨化處理。另外,由于數據單位不同,因此還要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數據通過同趨化處理后,接下來通過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和主成分分析,確定綜合解釋因子,表2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貢獻率。表2可以看出前4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了83.68%,基本保留了原來指標的信息,這樣將原來的12個指標轉化為4個新指標,4個指標與原來的指標存在著線性關系。SPSS軟件得出主成分系數矩陣如表3。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是糧食單位產量、人均糧食占有量、農村用電量、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農民人均家庭住房面積、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這7個指標的綜合反映,貢獻率為34.349%。第二主成分主要是農業總產值、農用機械總動力、農村就業人員數3個指標的綜合反映,方差貢獻率為27.188%。第三主成分主要是農民人均經營耕地面積的反映,方差貢獻率為9.245%。第四主成分主要是地質災害發生次數的反映,方差貢獻率為8.535%。接下來,SPSS給出各主成分得分。
三、結論與建議
篇8
1.1農業基礎地位偏低
在一些地區,政府為了改善經濟發展情況,將很多資金投入到了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并且一些政府還大力進行招商引資,政府也認識到要發展經濟不能單純依靠農業,并且政府的財政能力有限,加之投資一些其他項目,資金剩余不多,這樣就導致很少的資金流動存在于農業機械技術推廣中。
1.2落后的推廣機制
農機市場在市場經濟影響下完全開放,打破了原有結構農機推廣體系,農民按照本身的需要對農機產品進行選擇,由主動出擊取代了傳統被動接受農產品的選擇和技術的推廣。廣闊的農機市場出現在農民的眼前,對農機技術和農機產品的學習和了解渠道也在逐漸拓寬,對單一的政府推廣不再依賴。在農機技術和市場信息的打擊下,政府在推廣農業機械化技術時和經濟發展需求上就很難適應。
1.3落后的推廣信息內容
隨著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信息滯后、推廣內容落后造成技術推廣時位置非常被動。因為很多鄉鎮企業對農業發展不夠重視,造成技術落后,信息閉塞,不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和學習到新的農機信息技術。對于鄉鎮企業的農業發展情況,地方政府沒能重視起來,因此對于農業機械化技術的需求上他們很難及時的給予滿足,時間長了,再想去發展農業技術,對技術推廣的切入點就很難再找到。
1.4農民為推廣的對象,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農民是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主體,但是農民受過高等教育的比較少,并且很多是世代進行農業生產,很多人懷著從眾的心理。以前的農業生產觀念在他們心中已經很難找到代替品,這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上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對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就會存在排斥心理和抵觸心理。
2改進策略分析
2.1對農機生產部門的建設上予以強化
增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部門的權威性,同時也有助于對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學習。對農機技術推廣部門進行建立與完善,能夠將產品技術整合、技術推廣、創建信息采集的完整網絡體系更好地創建起來,將部門人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緊密的結合起農民與推廣人員,確保能夠順利開展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
2.2提升推廣人員的技術素養
技術推廣對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與不斷更新的生產技術相適應,對技術人員政府部門應該定期組織他們進行進修,為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展開提供堅實的基礎,只有先進的知識和生產技術被推廣人員所掌握,才能夠向農民傳遞更好的技術知識。
2.3關注農民需求
在將推廣機制、人員技術素養進行完善與提高的同時,對農民的需求是最不能忽視的。隨著農業機械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不斷推廣,不斷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技術意識。廣泛的建立起農機市場,農民在選擇農機產品時也更自由。近些年,政府將一定的農機產品購置補貼提供給了農民,農民在購買農機產品時也會非常主動,這樣將良好的機遇提供給了技術推廣人員。同時工作人員還要貼近農民生產,深入基層,對農民的需求予以了解,在第一時間購買先進農機產品、引進先進技術,確保在農業生產技術運用的時候讓農民少走彎路。
2.4對宣傳力度予以強化
宣傳是農機技術推廣應該做的工作,對什么是農機技術使農民有個充分的認識。對農機技術在原有宣傳的基礎上使農民有了一些了解,然而這樣的了解只是認識了技術,沒有達到想要學習或深入了解的目的,這樣就很難展開推廣的工作。因此要聯系當地實情,對宣傳力度予以強化。這個宣傳隊伍或者宣傳人員,一定要對農機技術感興趣,在宣傳工作中起到帶頭作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在農民心中的地位。
2.5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
只有政府認識到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才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生產中,為了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要將正確的經濟觀念樹立起來,要明確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的基本國情,農業是各項事業發展中的基礎。
3結語
篇9
盡管相關部門重視鄉鎮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一些機械化技術也逐漸為廣大農民所掌握。但由于推廣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約,導致目前鄉鎮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不僅制約農業生產效率提高,還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產生不利影響。
1.1鄉鎮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經費不足
機械化技術的推廣離不開經費支持,但目前經費存在不足的情況。例如,由于經費不足,推廣人員福利待遇較低,難以激發工作熱情,影響機械化技術推廣效果。在對農民進行農業機械化技術培訓時,也需要經費支持,但這部分經費得不到保障,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力度不夠,影響公益活動開展,制約機械化技術推廣效果提升,一些農民難以有效掌握農業機械操作方法。
1.2鄉鎮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力量薄弱
專業的機械化推廣人員和高素質推廣隊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但目前普遍存在推廣力量較為薄弱的現象,機械化推廣技術裝備落后,工作人員素質偏低,服務手段相對比較落后,工作人員自覺性不夠,忽視加強自身學習,不重視知識更新,未能及時對先進農業機械化技術進行推廣。或者推廣工作人員數量不足,難以滿足機械化技術推廣需要,制約工作效率提升,導致先進農業機械化技術沒有及時推廣和應用,影響推廣工作水平提高。
1.3對市場信息需求把握不準確
農業機械化推廣人員不重視市場調查和分析工作,難以準確把握市場信息,使得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存在盲目性和滯后性特點。
1.4鄉鎮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機制不靈活
靈活的推廣機制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更能適應實際工作需要,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效率。但長期以來,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采用行政管理機制,盡管具有科學合理的一面,但該推廣機制缺乏制約監督,激勵機制缺失,不利于激發工作人員熱情,影響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效果。為此,今后應轉變這種情況,創新推廣機制,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靈活性,增強工作實效性。
2鄉鎮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對策
2.1創新鄉鎮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方式
開展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時,應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對當地農業發展情況有基本了解,同時結合市場需求,農作物種植需要,實現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方式創新,讓更多農民掌握相應的機械化技術措施,給廣大農民帶來更多實惠。技術推廣時應立足當地農業生產需要,遴選主導品種和主推機械化技術,組裝成集成配套技術,使這些技術措施得到有效應用。重視農業機械化推廣示范場建設,展示新技術和新品種應用,發揮示范和指導作用。利用科技下鄉、農業技術進萬家等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推廣活動,這樣既豐富推廣活動形式,還能促進工作效率提升,讓廣大農民更樂于接受農業機械化技術。重視與科研院校合作,發揮他們的人才與科研優勢,做好調查研究工作,解決機械化技術推廣和應用中存在的難題,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應用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更好為農業種植和農業發展服務。
2.2健全推廣人員考評機制
完善推廣人員考核工作,建立相應的獎懲激勵機制,明確工作人員業務量和進村入戶指標,明確工作人員責任,為機械化技術推廣和應用創造良好條件,也有利于激發工作人員熱情。將農村居民對推廣人員的態度納入考核體系,完善和落實獎懲考核機制,提高工作人員責任心,促進農業機械化技術得到有效推廣。
2.3明確鄉鎮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目標
在機械化技術推廣過程中,還應該注重技術推廣與農業科技革命、農業技術跨越發展相適應,提高機械化技術推廣整體效益,加快農業現代化實施步伐。具體推廣過程中,應該實現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重視資源開發,同時也注重與技術措施相結合,促進機械化技術推廣綜合效益提升。只有在明確工作目標的前提下,才能促進機械化技術更大效益發揮,以便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作物產量,促進農業生產競爭力提高。
2.4細化鄉鎮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隊伍
高素質工作隊伍不能順利完成推廣任務,還能提高機械化技術推廣效率,促進農業機械化技術最大效益發揮。因而有必要推動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革新,激發農民、社團組織參與技術推廣熱情,細化推廣隊伍,形成健全的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堅持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結合,有償服務和無償服務結合。重視機械化技術推廣機構建設,合理配備工作人員,調動農民參與熱情,支持機械化技術協會發展,完善技術推廣隊伍,促進工作效率提高。
2.5規范管理體制并建立長效運行機制
各級政府要將農業機械化納入工作議程,完善組織機構設置,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和工作人員職責,加強配合,形成合力,促進工作效率提高。建立技術推廣長效機制,加強租賃公司、農機作業服務隊建設,整合資源,形成競爭優勢。建立農機工作協會,規范管理,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促進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健康和有序發展。
3結束語
篇10
(一)大豆的栽培技術要點
1、重迎茬的影響
單株根瘤鮮重和大豆單株結瘤的個數隨著連作的條件迅速降低,導致大豆的莖、葉以及植株根中的含氮磷量,尤其是磷的含量,也因此減少,在大豆重迎茬種植過程中,根腐病是最常發生的,所以,在大豆栽培中對其根部的病害的發生給予重視,研究其中的規律并提出防治的方案。大豆根腐病的發病率,大體的趨勢是正茬<迎茬<重一年<重二年<重三年,不論是土壤中孢囊數還是根部寄生孢囊數輪作地的大豆孢囊線蟲的病感和病品種都大大低于重茬,大豆重迎茬對于大豆根潛蠅的發生的影響一年比一年加重,要防治大豆苗期病蟲害以及地下病蟲,用種衣劑防治,增產的效果最明顯,甲拌磷、吡蟲靈等防治效果比較理想。
2、落莢和落花的問題
大豆花莢的普遍脫落對大豆的產量產生了很大影響,導致大豆花莢脫落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大豆正常發育的比例不調,從而壓制了其生殖與生長。此外,當大豆枝繁葉茂枝和株間郁閉的時候,葉片的光合作用由于受到遮陰而被削弱,光合的產物隨之減少,花莢需求的養分不夠,所以引起了花莢的脫落。在生長時癢癢過弱的條件下,養分積攢的越少,則花和莢也越少,這時即使是已經形成的花莢也會因為養分不夠脫落。對此,我們應當在栽培時保證密度合理、科學施肥、及時灌水,以保證養分的供應合理,使營養與生殖生長相互協調。同時也能通過噴灑三碘苯甲酸來抑制大豆生長,使大豆生殖器官中有機質供應、生長素含量增多從而來確保增花增粒保莢。
(二)玉米的栽培技術要點玉米栽培的關鍵環節選種與施肥,因此,我們應當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來提高玉米的產量。
1、選種
對于剛剛購買的玉米種子需要進行發芽試驗,一般要保證發芽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般農戶購買的種子大小都是不同的,同時混雜的也很多,甚至還有一些病蟲顆粒。雖然小顆粒的種子也可以發芽并出苗,但是小粒的種子普遍植株較為弱小,在生長的后期,小粒種子的產量一般連大粒玉米種子產量的一半都不到,甚至有些小粒種子出現不結棒等問題,大大拉低了玉米的減產幅度。因此,我們應當重視種子的選擇,盡量選擇顆粒大且飽滿的玉米種子。
2、施肥
在進行施肥之前,首先要做好土壤的化驗工作,了解土壤的營養成分和酸堿性,為科學施肥打下良好的基礎。玉米在苗期至抽雄的期間的施肥是非常關鍵的,在施肥之前,也要根據玉米的具體需肥情況來配比出專用肥,從而保證玉米的更好成長。
3、病蟲害問題
除了上述兩個方面之外,玉米在苗期的病蟲害也對玉米的產量有著嚴重的不利影響,是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在對玉米的苗期病蟲害進行防治時,要以玉米蛀莖夜娥、旋心蟲等等蟲害和以串珠鐮刀菌作為病原菌的病害為主要防治對象,同時兼防金針蟲、螻蛄、蠐螬、地老虎等一些地下害蟲與灰飛虱、蚜蟲等一些傳播病毒的害蟲,以及君子蘭菌病、缺鋅癥等一些種子傳播過程當中的病害。在進行防治時,要立足于農業防治來選用抗病的品種,時刻堅持防御為主,綜合進行治理的原則。
二、大豆、玉米農業技術的推廣作用分析
實現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之間的轉變的根本途徑是大力推廣與應用現代農業技術。現代農業主要依靠新技術的引進而得到不斷的發展,所以,要想發展現代農業、保證大豆與玉米等農產品的增收,必須要重視先進的新興科學技術的運用和農作物新品種的研發。首先,應當建立健全相關的推廣體系,良好的健全的農業技術的推廣體系,能夠為農業的科技成果實現轉化奠定基礎,只有具備了完善的推廣體系,才能給廣大的農民群體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進一步推進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從而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作用。其次,根據黨的十的要求,指出農業的生產必須要進行改革創新,在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的栽培中,新品種的研發與引進以及一些全膜覆蓋、測土配方進行施肥等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也促進了現代化農業的更快發展與改革。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