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5:26: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博物館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博物館文化論文

篇1

1、視覺效果

傳統博物館的展示效果注重的是先“物”后“人”,陳列的重點只是在于將“物”的信息傳達給參觀者。在新的陳列設計理念中,注重的是參觀者。博物館得已生存和發展是在于參觀者愿意去欣賞,所以在展示時,不僅僅是要將“物”展示給人們,還應該關注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需求。博物館在陳列問題時應該要注重“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考慮怎樣的陳列設計可以給參觀者美的享受,使參觀者仿佛置身其中,有身臨其境的觀賞感。

2、空間感

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人們盡管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或是網絡技術達到使人們在博物館中有真實感受的效果,但僅靠感知是無法完全感受到文化所蘊藏的豐富的文化知識信息的。人們想要獲得真實感,可以在某一空間中進行。在現代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中,空間陳列可以將信息與參觀者聯系起來,將想要表達出來的信息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這種“人物合一”的境界給參觀者絕佳的參觀享受。現代博物館的設計更多地開始傾向于空間設計,獨立的空間所表現出來博物館獨特的文化精神,不斷研究擴展展陳空間,營造出與博物館相對應的文化主題,是現代博物館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觀賞體驗

旅游業的發展為博物館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同樣教育業也為博物館提供新的發展模式。現代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書本知識,學校會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博物館之類的場所,從傳統教學趨向于“言傳身教”,讀的多不如看的多。所以博物館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場所,在提供信息、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觀賞體驗。如今人們對于場所的選擇,不再局限于能提供的知識有多少、是否有好的觀賞效果,現代博物館的展陳設計更要注重人們的觀賞體驗,設計的核心是展現的內容與人們的互動交流,博物館的陳列不僅僅是展示內容,更重要的是向人們傳達信息和情感,陳列的空間及其環境所聚集的是人們的情感體驗和生活。

二、空間展示設計

1、創新

人們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希望從中得到情感的共鳴與交流,希望看到獨特、有個性的展示設計。博物館的展示手段要表現出“創新性”、“獨特性”的特點,要敢于創新,打破常規,不平庸,不老舊。展示設計在外觀上要多方面、多層次地展現出博物館的特色,既要考慮到陳列藝術,同時還要注重整體建筑的形式、空間感和參觀者需求。博物館獨特的展示風格也可以表現在所在地域的特點、文化和時代等方面。設計師在設計時,可以從時代背景、以往的歷史等方面進行設計,使參觀者更好地領會設計師的設計理念。

2、注重參觀者

現代博物館的展示設計理念在空間設計這一點上,要注重參觀者的體驗。在展示設計中,更注重的是人與環境、建筑之間的交流互動。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應該圍繞著人們的觀賞感受、觀賞情感等,使用各種藝術方式構建一種空間,滿足參觀者對知識和休閑的雙要求。既陶冶情操,又獲得知識,這是博物館與其他休閑娛樂場所最大的不同,同時也是吸引更多人群的原因所在。

3、整體設計

現代博物館的陳列空間設計不單單是圍繞某一點,而是對整體環境、建筑和空間的整體設計。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并不僅是局限于歷史,同時也代表現代社會的發展,所以在陳列空間設計上,設計師要將其融合在一起。外部環境對陳列的影響在于建筑形態、地理特征和展示內容三個方面,為了避免三者產生矛盾,可以將建筑設計中的美感、環境和地理特征融合到陳列的空間中去,再將陳列所要的內容和情感融入到建筑中,三者相互融合,創造出更美妙的設計風格。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意識;建立的意義;總結

一、博物館文化意識的建立

傳統意義的博物館文化是以實物為基礎的博物館藏品通過陳列展示而構筑的歷史記憶。“現代博物館在傳統博物館三大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的基礎上日益發展為一種以傳播、交往、審美為中心,特別是以陳列展示為中心的現代文化形態。這不僅標志著現代博物館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也標志著一種新的博物館理念的醞釀和構建,意味著傳統博物館思維范式和行為模式的轉換。”從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博物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人,它向人們展示了進步是和文化遺產緊密相連的;博物館保護和弘揚文化遺產,同時還為民族與社區的文化特性提供了保證;作為信息和交流的中心,博物館是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場所。

一般來說,博物館是征集、保藏、陳列和研究文物并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展覽的文化教育機構,是收藏和展出國家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遺存的寶庫。更本質地看,博物館體現的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礎上的文化共享與文化參與。一個博物館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其能有效地將藏品及研究成果與社會公眾聯系起來。收藏、研究、教育是現代博物館所共有的三項傳統功能。近代的有識之士早就有此認識,許多發達國家也早已把博物館看做現今文化意識的建立者之一。同時在博物館的建立開始,這個特殊的機構帶給人們不僅是物質生活上的需求,也帶給人們精神上的需求。實物性文化的集聚, 就是博物館文化財富的充實。這些文化財富是人類認識自身和客觀世界的一種特珠手段, 也是人類文化積累。

二、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是指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寶貴文化遺產在博物館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 使其充分展現教育優勢; 文化基礎是指千頭萬緒的工作中, 能體現博物館職能特征的, 最能反映傳統文化發生、變遷、傳播和發展的系統工程口加強博物館的文化意識與文化基礎是提高博物館文化藝術品位的關鍵存在。

不增強文化意識, 就游離于博物館千方百計為觀眾服務的根本宗旨, 不堅實文化基礎, 就難以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作用。文化觀念滲透于文化基礎上, 文化基礎體現文化觀念的成果。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文化基礎的內容, 文化基礎系統化科學化又促進了文化積累和提高, 三者互為因果。

正確解決文化意識與文化基礎的關系, 是促進博物館進步的有效途經。

三、文化意識建立的意義

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事物誕生在這個世界上,以共文化功能服務于社會, 文化發展與博物館共同地前進著。長期以來, 過分強化和突出博物館的社會政治功能, 而對博物館文化本質的重視和研究有所忽略, 致使博物館的文化意識和觀念淡薄,文化積累和建設乏力, 這不能不影響博物館質量和作用。本文主要敘述建立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文化因素是博物館物質和意識的基礎, 構成博物館內部深刻的, 一貫的和穩定的有機聯系, 形成博物館文化。博物館文化最明顯的本質特征, 是它的實物性, 亦稱物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 都是博物館文化研究和實踐的課題。收藏是博物館文化的積累和發展,從古代和中世紀有據可考的收藏動機和目的來分析, 收藏是人們的一種社會文化行為。不論是出于宗教迷信的收藏還是經濟積累需要的收藏, 也有是對自然奧秘進行探索和滿足好奇心的收藏, 還有為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聲望的收藏者。這些收藏本身客觀上都起到對群體的文化忠誠和引導人們對美的追求的目的。收藏積淀著人類文明,是啟迪人們智慧的古老的世界性文化活動, 為博物館起源和發展奠定實物性文化。保存文化恰是為給當代或后代一種對民族、祖國、故土、文化傳統等的認同, 意識到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淵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創造性。

總結

博物館文化意識的建立和發展是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多因素制約的。所以, 博物館只有不斷調整工作目標, 改進內部運營機制, 逐步擴大各項服務職能, 才能跟上時代的前進步伐,更好地作用于社會。

面于這種形勢, 我們要撩開神秘面紗, 摒棄傳統觀念, 闖出一條適應博物館發展的新途徑, 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尖銳的挑哉。堅持博物館宣傳的指導思想:“保存文化給當代或后代一種對民族、祖國、故土、文化傳統等的認同, 意識到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淵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創造性。”不能動搖。

參考文獻

[1] 楊國杰.論現代博物館職能演化的進程[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8:181-184

[2] 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篇3

[關鍵詞]博物館;旅游文化;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G26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6-0091-03

一、博物館與城市旅游文化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和展品與歷史和自然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對于主要展品為歷史文物的博物館來說,其主要的陳列展覽,既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反映,又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歷史再現,體現著民族精神,展現著民族文化。

博物館是市民文化教育的場所,也是市民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人們可以在這個高品位的文化場所中獲得知識,并在博物館幽靜的氛圍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學習中繃緊的心弦得到釋懷。博物館的展覽是靠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達到歷史與現代人的對話,陳列展覽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博物館不像旅游業,但是博物館燦爛的歷史文化對游客具有吸引力。博物館之所以能夠在現代迅速繁榮發展,與旅游業在現代經濟中的崛起和博物館特有的人文旅游資源是分不開的。博物館的發展可以彌補現在城市發展所缺乏的特色和個性,城市的特色可以通過城市中的博物館得到體現。因此博物館作為現代旅游資源亮點,是旅游業經營者們的重要發現。因此,博物館和博物館文化可以通過旅游業的發展而發展,根據游客的觀賞需求,增加自己的文化職能和業務職能,是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對博物館的職能文化拓展的社會需求。下文主要以甘肅省博物館為例,分析其在蘭州城市旅游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二、蘭州城市歷史文化與甘肅省博物館的發展

(一)黃河文化孕育出的西北歷史名城蘭州

蘭州是我國北方城市中黃河惟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與科學的中心,對青海、寧夏、新疆、等西北省區具有輻射作用。蘭州是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重要發現區域,文化類型豐富,先秦時期古代民族就在此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張騫通西域后,蘭州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蘭州逐漸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商埠重鎮、聯系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在溝通和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古絲綢之路也在這里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和燦爛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使蘭州成為橫跨2000公里,連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張掖大佛寺、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點的絲綢之路大旅游區的中心。隨著新歐亞大陸橋的開通,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重新構筑起現代絲綢之路;蘭州作為我國東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亞、西亞、中東、歐洲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正發揮著承東啟西、聯南濟北的重要作用。

(二)發展蘭州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對于城市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很多城市已把發展旅游文化提升為重要發展主題。

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資源,發掘城市旅游文化資源并形成特定文化,這對城市現代化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發展,為城市創造出品牌效應。在“經營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商標。城市旅游文化還可創造消費需求,尤其是現代化的消費需求。

2.開發有蘭州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結。一個城市的旅游文化發掘越獨特,發育越成熟,歷史積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蘭州就是這樣一個極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從城市的發展層面來說,蘭州的城市旅游文化資源是這個城市的重要資產,具有無限的增值潛力。

3.甘肅省博物館對蘭州歷史文化的記載

甘肅省博物館是全面記載蘭州城市歷史文化發展過程的重要載體。它始建于1956年,前身為1939年成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2006年新館建成后,展廳面積達2. 8萬平方米。館內現藏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及標本近10萬件,其中一、二級珍貴文物3000余件,匯集了甘肅從遠古時期到絲綢之路的大量文化遺存和文物精華。先后主辦和參加國內外各類展覽200多次,特別是免費開放后每年接待觀眾近50多萬人次,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展現甘肅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當一座城市通過博物館的各種展覽,把文物變成通俗、無形的世界性語言時,便擴大了這個城市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提身博物館自身服務質量,使之成為蘭州城市旅游文化的新中心

(一)把博物館融入旅游大市場

首先,要打破博物館只是進行收藏文物、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的機構的傳統觀念,積極拓展博物館的旅游創收功能。

其次,積極主動地與旅游部門聯合,做到優勢互補、共謀發展。旅游企業將旅游者的需求信息傳遞給我館,我們則根據信息發揮自己的特長,結合市場需求來確定自身改進方向。同時我們也將自己的展覽內容、時間、特色等信息及時地傳遞給旅游部門,與旅游部門的互動銜接更加完善。

第三,深入了解旅游市場。光顧旅游市場的不僅有本市學生、旅游愛好者和科研人員,更包括國內其他地方的旅游愛好者和國外的旅游愛好者。

第四,改變觀念,主動爭取客源。就目前的情況看,博物館最缺乏的就是市場觀念和開拓意識。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博物館管理者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改革就是要打破舊的管理體制,建立適合館情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博物館除了增加自身投資建設,辦好精品陳列外,加強自我宣傳,爭取客源也是當務之急。博物館需要在社會責任和市場化運行之間建立一種平衡。墨守陳規、等待公眾主動找上門來宣傳博物館已成了歷史。主動走出去,多渠道、多方法增強自我宣傳,擴大社會影響已成為博物館當前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因此我館新館開放之前就從宣傳方面著手,充分結合旅游經濟的良好態勢,利用報紙、刊物、廣播、電視、上網等現代化傳播媒體,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不斷推出更多貼近社會、貼近青少年的精品佳作,適時形成宣傳,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博物館,走進博物館。

(二)以特色展陳吸引參觀者

第一,陳列展覽設計突出了甘肅文物特色。甘肅省博物館在新館開放之前就進行了全方位的市場調研,了解了社會公眾的旅游需求,進行了精心的布展,新館開館當日參觀者便絡繹不絕。新館的展覽陳列以甘肅各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基本陳列展包括《古絲綢之路文明展》、《甘肅彩陶藝術展》、《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展覽吸收甘肅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鑒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了獨具甘肅特色的現代化陳列。展覽陳列運用了新的設計理念,充分利用現代展陳技術和手法,努力做到了觀眾喜聞樂見、內容和形式盡可能完美統一。

第二,配套硬件設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新建的展覽大樓是集辦公區、藏品庫房區、展覽區為一體的智能化建筑。具有多種現代化設施,實現全方位放像服務,大幅屏幕和電視觸摸屏能提供大量彩色圖文信息,供觀眾任意選擇。同時建立互聯網國際網站,使甘博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信息與國內外文博單位聯網,實現網上資源共享。另外,展陳區內還留有充足的觀眾休息空間及全面介紹博物館展陳內容的觀眾視聽室。古生物展廳還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營造一個有生機的展示環境,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空間封閉、沉悶的感覺,為參觀者營造了開放的、溫馨的、明亮的文化休閑環境。同時我館還積極準備實行博物館會員制,為會員們提供專門的文物鑒賞、研究等方面的高質量服務,體現了為旅游者提供服務的理念。

(三)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文化的本質在于不斷提高公眾的文明程度。因此,發掘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創建獨特的區域城市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城市旅游文化的定位、文化產業的設置、文化發展的走向、城市空間的布局都必須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變化及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歸”的人居文化環境。

觀眾是博物館需要認真研究的服務對象,既然是服務對象,博物館沒有理由不去審視現在所提供給觀眾的服務質量、數量是否足夠,更重要的是品質是否完好。如果服務理念仍沿襲過去的等待、慵懶、散漫狀態,或者完全采取現在某些商業機構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博物館的服務應提倡人性化,尊重每一個觀眾。過去社會開放程度低,觀眾的類型也相對單一、穩定,如今社會開放,不僅國內旅行人數逐年上升,國外來華旅游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博物館觀眾類型呈現多樣化,觀眾需求也多元化,這是全球化時代的產物。

在這樣的背景下,甘肅省博物館的服務理念也做出如下調整:第一,順應時代特點,盡可能提供給觀眾喜聞樂見的服務;第二,根據本身非贏利文化機構的性質,提供的服務有別于商業機構,更強調文化含義;第三,落實本身所承擔文化傳承和非正式教育的義務,并非無原則迎合觀眾,應發揮本身優勢引導觀眾需求也有別于商業機構的營銷目標――其目的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追求文化傳承,或者給觀眾提供一種氛圍友好的、形象的自我教育途徑。

為了配合對觀眾服務的要求,甘肅省博物館館社會教育部還根據實際情況,定期對講解員隊伍進行交際禮儀、專業知識、語言表達、旅游者心理以及客源國綜合知識、導游技能等各方面的培訓,以提高專業導游水平,適應不斷變化的旅游市場需要,而在展品解說詞的設計上要盡量避免那種過于專業的表達方式,以通俗的方式增加旅游者的可接受度。

篇4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文經學院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利用暑期時間走訪了成都 21 家博物館,其中包括 17 家國有博物館、4 家民辦博物館。本文試在此次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成都博物館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思考未來博物館業發展的前景。

成都的博物館事業起源較早。從 1914 年的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 ( 四川大學博物館的前身) 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發展較為緩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隨著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 ( 時稱 “王建墓”) 等幾家專題性紀念館的正式掛牌和成都市博物館的恢復,成都的博物館事業開始了新的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成都興建了一些企業辦的博物館和私人陳列館、藝術館,為成都博物館文化事業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

到目前為止,成都共有歷史考古、地質、名人紀念、民風民俗、酒文化、醫學、鐘表等專題門類博物館約 86 家,其中,國有博物館 5 家,民辦博物館 36 家。這 86 家基本涵蓋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收藏館、陳列館、藝術館。這些博物館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區,也有在周邊的郫縣、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門類豐富、國有館與民辦館共同發展的博物館體系。

成都博物館業藏品豐富、種類齊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館和成都市博物館是市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 四川大學博物館是西南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也是全國高校中唯一的綜合性博物館;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博物館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地學類自然博物館; 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是西南第一家醫藥衛生專業博物館; 建川博物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的民間博物館;

川菜博物館,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為陳列內容的主題博物館等等。

成都博物館業的發展是喜憂參半,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1. 總體發展較快。博物館數量明顯增加,博物館藏品范圍不斷擴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漸崛起。21 年安仁古鎮 “中國博物館小鎮”掛牌,更是為成都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2. 各博物館發展不平衡。博物館之間的生存狀況存在很大的差異,知名度有著天壤之別。有些被人津津樂道,有些則根本不為人所知。如金沙遺址博物館參觀人數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館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館的經營狀況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館藏豐富的高校博物館卻門庭冷落,鎖在深閨人未識; 李劼人故居的游客也是少之又少; 民辦博物館王安廷徽章紀念館更是獨處一隅。

篇5

[關鍵字] 博物館 歷史文化 地位 功能 城市

[中圖分類號] G26 [文獻碼] C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2)-11-114-1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對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是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這說明博物館與城市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發展歷史,不同的時代,在城市中留下了不同的文化遺產反映出城市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博物館事業越發的蓬勃興旺。筆者不揣谫陋,淺談一下該博物館在城市歷史文化中的功能和地位。

1 博物館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記錄者和展示者

城市的歷史文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物古跡保護點;二是傳承在民間的藝術、民俗文化、手工工藝等;三是博物館。其中前兩者分散在全國各地。但博物館卻不同,它可以將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集中展現在大眾面前。通過考古發掘、收集和博物館征集而來的文物,每一件都有著特定的意義,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創造力的展現,而這些文物的脈絡序列,反映了當地歷史文化發展的過程。博物館是收藏這些文化遺產的場所,是對漫漫歷史的記錄,是全面記載城市歷史文化發展過程的重要載體。博物館館藏可以集中反映出城市歷史文化的悠遠深厚,其包涵的巨大社會財富和人類智慧,是城市中其他地方所無法相比的。

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的文物靠有效地陳展、宣傳等,帶領觀眾沿著脈絡清晰的歷史隧道,從當地最古老的年代走到時下。一個優秀的博物館陳列,能夠通過文物、照片等結合聲光電等現代化技術將城市的一個個歷史時期串聯起來,把握當時的時代特征,抓住城市歷史變遷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向觀眾講述一個形象生動而又延綿相續的"城市故事",使觀眾在參觀中,對城市歷史變遷中的重大事件印象深刻,從而將城市的歷史串聯起來。

2 博物館是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承者

博物館被認為是"濃縮的歷史",它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博物館因職能,而天然具有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者的功能,其保護的對象同時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見證城市歷史的館藏文物,博物館需要妥善的保存、修復和保護;對當地傳承在民間的的民俗文化等,博物館雖無法直接參與其活態傳承,但它擔負著收藏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載體"的責任,又擁有大量相關遺產歷史資料和專業人才,可以對遺產內涵進行深入的研究,促進遺產的活態傳承。同時,博物館可以成為某一遺產項目的整體保護者。

博物館的文物、標本和出版的研究成果,可供社會科研機構研究和參考。博物館通過收藏工作,完成歷史見證物的征集與保護,有效的實現對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再通過科學的研究工作,結以現代科技手段,將研究的文化成果全面細致的展現給大眾。博物館不僅要保護文化,梳理歷史文脈,更要傳播文化于當世及后世。

3 博物館是城市歷史文化的教育、啟迪基地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血脈和靈魂。但是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人口流動的頻繁和強勢文化的介入,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模糊、淡忘了城市歷史文化。博物館就是普及城市歷史文化的基地之一。

博物館豐富藏品所蘊含的文化,讓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們都可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加深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并從中發現和獲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信息。可以說博物館是一座社會大課堂,讓現代人能夠從中領略前人智慧和創造力,欣賞和贊嘆前人創造的燦爛文化。同時,我國的近現代史,是一段遭受屈辱的歷史,也是民族奮起的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城市歷史文化,不僅包涵了前人智慧的結晶,也包涵的中華民族的災難和復興,這些都會激發參觀者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令參觀者獲得更多正面動能,進而迸發出更大的精神力量,為社會建設貢獻更多的力量。博物館不僅會讓人了解城市歷史文化,同時起到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重鑄民族精神的作用,這對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4 博物館是城市歷史文化的名片

城市在歷史文化中形成,又在歷史文化中不斷發展更迭。而博物館就是一本厚重的"書", 一本展現深厚文化底蘊和古老悠久歷史內涵的"書"。沒有博物館的城市是貧窮的城市,博物館見證著城市的歷史,是這個地區的文化櫥窗和精神象征,是文化記憶和文化創新的陣地。博物館在塑造一個城市的文明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博物館的各種展覽,把 "文物"變成通俗、無形的世界性語言時,就能擴大這個城市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提升了整個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品位。今天,在許多西方國家的著名城市如巴黎、倫敦,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等已經成為這些城市的歷史文化名片。博物館的建筑也往往被作為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文化標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成為重要的人文景觀。在我國,諸如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本身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標志性建筑,體現著城市的歷史內涵和文化追求,對于塑造城市環境,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博物館不光是一個城市的文明標志,更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縮影,它是城市歷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們精神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博物館不僅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記錄者,還承擔著傳承的重任;博物館通過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展示,進而弘揚城市優秀的文化歷史,教育和啟迪更多的觀眾,成為城市歷史文化的標簽。我們有責任辦好博物館,將更多的歷史文化的遺存保護和傳承下去,讓城市的文化內涵得到更好的延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泓:《博物館在新興城市中定位的思考--以煙臺為例》,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篇6

3 Edward H.Schafer,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A Study of Tang Exotics (Berkeley, Los Angeles:U 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3.薛愛華 (謝弗) 著, 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 第508~510頁。中譯本改正了引文的一些錯誤并加了一些研究性的譯注, 極便讀者。薛愛華書中所論偏于文獻考辨, 運用考古資料進行探討的主要著作有:由水常雄:《ガラスの道:形と技術の交渉史》, 東京:德間書店, 1973年;東京國立博物館編:《東洋古代ガラス:東西交渉史の視點から》, 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 1980年;干福熹主編:《絲綢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

4 榮新江:《于闐花氈與粟特銀盤---九、十世紀敦煌寺院的外來供養》, 胡素馨編:《佛教物質文化: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3年, 第246頁。

5 Hou Ching-lang, Trsors du m onastre Long-hingTouen-houang:unetude sur le m anuscrit P.3432, dans M.Soym i (dir.) , Nouvelles contributions auxtudes de Touen-houang (Genve:Droz, 1981) :149-168.中譯文侯錦郎:《敦煌龍興寺的器物歷》, 謝和耐、蘇遠鳴等著, 耿昇譯:《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 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 第77~95頁。

6 唐耕耦等:《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3輯, 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 1990年, 第1~109頁。

7 姜伯勤先生曾討論敦煌與發自波斯的香藥之路、珠寶之路、琉璃之路, 其中琉璃之路的提法頗具新意, 但未能展開論述。參看姜伯勤:《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4年, 第64~69頁。安家瑤對此有所申論, 參看氏撰:《玻璃之路---從漢到唐的玻璃藝術》, 《走向盛唐:文化交流與融合》,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2005年, 第21~27頁。

8 (7)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貿易市場的外來商品輯考》, 《中華文史論叢》第63輯, 2003年, 第72~76、73、74頁。

9 榮新江:《于闐花氈與粟特銀盤---九、十世紀敦煌寺院的外來供養》, 胡素馨編:《佛教物質文化: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246~260頁。

10 參看柯嘉豪:《少欲知足、一切皆空及莊嚴具足:中國佛教的物質觀》, 胡素馨編:《佛教物質文化: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36~37頁;John H.Kieschnick (柯嘉豪) ,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2-14.

11 嚴耀中:《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第194~206、449~468頁。

12 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 第2~4頁。

13 參看定方晟:《七寶について》,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4卷第1號, 1975年, 第84~91頁。

14 《大正藏》卷54, 第1105頁上欄。

15 《大正藏》卷12, 第346頁下欄~347頁上欄。

16 《大正藏》卷1, 第310頁下欄。

17 小野田伸:《古代ガラスを意味する「琉璃と「0) 璃について》, 《Glass:ガラス工藝研究會志》第43號, 1999年, 第27~30頁。

18 Berthold Laufer, Jade:A Study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 (Chicago: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12) 110-112.羅佛的看法代表當時學界的主流觀點, 現在看來需要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重新檢證。

19 羅佛在當時佛教和印度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 Berthold Laufer, Jade:A Study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 p.111.這一觀點為薛愛華所承襲, 參見《唐代的外來文明》, 第537頁。

20 魏收:《魏書》, 北京:中華書局, 1974年, 第2270頁。余太山認為《魏書》所載波斯物產之文出自《周書》, 《魏書》原文雖然亦有這類物產的記錄, 只是由于并未超出《周書》范圍, 因而被《北史》編者用《周書》的記錄取代。換言之, 《魏書》原始記錄已不可得知。參看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3年, 第86頁。

21 例如在波斯珠寶商內沙不里 (Nayshābūrī) 寫成的第一部波斯語《珍寶書》中, 水精和玻璃就是同一個詞。Muh.m m ad ibn Abīal-Barakāt JuharīNayshābūrī, Javāhir-nāma-yi Niz.āmī, ed.Iraj Afshār (Tehran:Mīrās.-i Maktūb, 2004) .此材料承邱軼皓博士提示, 謹致謝忱。

22 宮嶋純子:《漢譯佛典における翻譯語頗梨の成立》, 《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創刊號, 2008年, 第365~380頁。

23 孫望:《韋應物詩集系年校箋》,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 第515頁。

24 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3年, 第120、5045頁。

25 (4) (5) 陜西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3年, 第214~215、101、97頁。

26 奈良國立博物館:《正倉院展 (平成五年) 》, 奈良:奈良國立博物館, 1993年, 圖49。

27 考古報告和研究論著中或稱琉璃、或稱玻璃的情形, 據引時依舊。

28 《大正藏》卷45, 第405頁上欄。按, 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 在南北朝時期譯出的《佛名經》中即有出現, 之后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中更直接展示了東方琉璃世界之莊嚴光明, 所體現的佛性之凈真。

29 趙永:《論魏晉至宋元時期佛教遺存中的玻璃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10期。

30 (11) 黃征、吳偉:《敦煌愿文集》, 長沙:岳麓書社, 1995年, 第213、215頁。

31 黃征、吳偉:《敦煌愿文集》, 第148頁。以上愿文錄文均據IDP圖版有所改正。

32 陳藏器撰, 尚志鈞輯釋:《本草拾遺》,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年, 第24頁。

33 徐堅等著:《初學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62年, 第646頁。

34 王炳華:《瑯玕考》, 《西域考古文存》,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2010年, 第225~237頁。

35 中國歷史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編輯:《天山古道東西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 第279、282頁。

36 大廣編集:《中國:美の十字路展》, 大阪:大廣, 2005年, 第134頁。

37 安家瑤:《北周李賢墓出土的玻璃碗---薩珊玻璃器的發現與研究》, 《考古》1986年第2期。

38 筱原典生:《脫庫孜薩來佛寺伽藍布置及分期研究》, 《石窟寺研究》第1輯,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0年, 第197~206頁。

39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定縣出土北魏石函》, 《考古》1966年第5期;夏鼐:《河北定縣塔基舍利函中波斯薩珊朝銀幣》, 《考古》1966年第5期。

40 安家瑤:《中國的早期玻璃器皿》, 《考古學報》1984年第4期。

41 安家瑤:《談涇川玻璃舍利瓶》, 《2015絲綢之路與涇川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287~292頁。

42 浙江省博物館、定州市博物館編:《心放俗外:定州靜志凈眾佛塔地宮文物》, 北京:中國書店, 2014年, 第62~63頁。

43 趙永:《論魏晉至宋元時期佛教遺存中的玻璃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10期。

44 2017年浙江省博物館特展僅陳列四件, 且未加說明。見浙江省博物館、西安市臨潼區博物館編:《佛影湛然:西安臨潼唐代造像七寶》, 第201頁。

45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金銀玻璃琺瑯器》,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9年, 圖228。

46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年, 第248、228頁, 彩版232。

47 吳立民、韓金科:《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之研究》, 香港:中國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8年。

48 其中七件玻璃花圖版, 見寧夏固原博物館編:《固原文物精品圖集》 (下冊) ,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3年, 第33頁。

49 羅豐編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6年, 第61、82、235~239頁。

50 王炳華:《吐魯番新出土的唐代絹花》, 《文物》1975年第7期。圖版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新疆出土文物》,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5年, 圖一八三。

51 之前對于絹花只有簡單報道, 前揭王炳華文認為隨葬的絹花只是墓主奢侈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 未能從信仰層面對其性質和功能有所討論。

52 陳海濤:《唐代入華粟特人的佛教信仰及其原因》, 《華林》第2卷, 2002年, 第87~94頁;畢波:《信仰空間的萬花筒---粟特人的東漸與宗教信仰的轉換》, 榮新江主編:《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年, 第49~56頁。

53 錄文參唐耕耦等:《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三輯, 北京:全國圖書館縮微復制中心, 1990年, 第99頁。

54 張廣達、榮新江:《于闐史叢考》 (修訂本)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年, 第89頁。

55 譚蟬雪:《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傳風情》,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244~246頁;榮新江:《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 第279~281頁;郭俊葉:《敦煌壁畫、文獻中的摩睺羅與婦女乞子風俗》, 《敦煌研究》2013年第6期。郭俊葉認為, 七夕與七月十五相距不遠, 佛教中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 此時有盂蘭盆會、放焰口等一些佛事活動。于闐公主于此時施舍磨睺羅, 有可能是七夕之物, 節后施舍于寺院供養。按, 此說過于牽強, 于闐公主所施舍之物, 應當是專為盂蘭盆節而造, 與七夕無涉。

56 黎毓馨考證靜志寺佛塔地宮為隋代初建、晚唐改造、北宋沿用, 見《心放俗外:定州靜志凈眾佛塔地宮文物》, 第8~23頁。可惜的是, 圖錄中沒有專門收錄玻璃器。

57 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發現兩座宋代塔基》, 《文物》1972年第8期。

58 《文物探源》, 《文史月刊》2008年第12期, 封三。

59 宿白:《定州工藝與靜志、靜眾兩塔地宮文物》, 《文物》1997年第10期。

60 唐耕耦等:《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3輯, 第10、71、15、117頁。

61 干福熹:《中國古代玻璃的起源和發展》, 《自然雜志》2006年第4期。

62 關于漢唐間來自龜茲的異物, 參見余欣:《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 第294~322頁。

63 榮新江:《于闐花氈與粟特銀盤---九、十世紀敦煌寺院的外來供養》, 《綿綾家家總滿---談十世紀敦煌與于闐間的絲織品交流》, 以上兩文均已收入其《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 第263~277、278~294頁。

64 干福熹等著:《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的發展》, 第128~140頁。

65 大英博物館監修, Roderick Whitfield編集、解說:《西域美術:大英博物館スタインコレクシヨン》, 東京:講談社, 1982年, 圖55~1、55~2、56~2。相關研究參看安家瑤:《莫高窟壁畫上的玻璃器皿》,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敦煌吐魯番研究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 第425~464頁。

66 彩色圖版見大廣編集:《中國:美の十字路展》, 第136頁。

67 安家瑤、劉俊喜:《大同地區的北魏玻璃器》, 張慶捷、李書吉、李鋼主編:《4-6世紀的北中國與歐亞大陸》,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年, 第38頁。

68 深井晉司:《圓形切子裝飾0) 璃碗---正倉院寶物白0) 璃碗源流問題について》, 氏著:《ペルシア古美術研究:ガテス器金屬器》, 東京:吉川弘文館, 1968年, 第7~46頁。

69 王銀田、王雁卿:《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07發掘報告》, 《北朝研究》第一輯,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年, 第143頁;王銀田:《北朝時期絲綢之路輸入的西方器物》, 張慶捷、李書吉、李鋼主編:《4-6世紀的北中國與歐亞大陸》, 第75頁。

70 馬艷:《大同出土北魏磨花琉璃碗源流》, 《中原文物》2014年第1期。

71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 北京:中華書局, 1960年, 第3592頁。《舊唐書高宗本紀》作龜茲王白素稽獻銀頗羅。吳玉貴疑《太平御覽》所引《唐書》金下有奪文 (吳玉貴:《唐書輯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 第1069頁) 。唐雯主張《御覽》所引唐書并不是某一部書的專名, 而是包括劉昫《唐書》、吳兢等所編一百三十卷本《唐書》及唐代歷朝實錄在內的唐代各類史料文獻的總名。編修者將這一系列史料統一引錄作唐書, 正體現了唐至宋初的士人對于唐書這一概念的認識 (唐雯:《〈太平御覽〉引唐書再檢討》, 《史林》2010年第4期) 。因此, 本條史料雖有異文, 或別有所本, 未必為銀叵羅之誤, 且從下文考證來看, 金頗梨確實存在, 故仍其舊文。

72 魏收:《魏書》, 第2275頁。

7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陽永寧寺1979~1994年考古發掘報告》,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6年, 第136頁。

74 Hofkunst van de Sassanieden:het Perzische rijk tussen Rome en China (224-642) (Brussel:Koninklijke Musea voor Kunst en Geschiedenis) 266.

75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財政干部培訓中心漢、后趙墓發掘簡報》, 《文博》1997年第6期。

76 分型、成分及功能分析, 參看張全民:《西安M33漢代玻璃研究》, 《文博》2004年第1期。

77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幕府山東晉墓》, 《文物》1990年第8期。

78 關善明:《中國古代玻璃》,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2001年, 第70頁。

79 頗梨作為七寶之一, 在唐宋時期敦煌佛寺中的功用及其與密教供養觀念的關系, 拙文《敦煌佛寺所藏珍寶與密教寶物供養觀念》 (《敦煌學輯刊》2010年第4期) 曾作初步討論, 敬請參看。

80 《大正藏》卷17, 第345頁下欄。

81 《大正藏》卷49, 第306頁中欄~下欄。

82 《大正藏》卷51, 第87頁中欄。

83 魏征等撰:《隋書》, 北京:中華書局, 1973年, 第908頁。

84 《舊唐書》卷四七《經籍下》, 第2082頁。《唐六典》集賢殿書院條注略同 (李林甫等撰, 陳仲夫點校:《唐六典》,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 第280頁) 。據下引韋述《集賢注記》, 史書庫縹帶之前缺字可補為青。

85 孫逢吉撰:《職官分紀》卷一五引《集賢注記》,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83~1986年, 葉八七背。陶敏輯校:《景龍文館記集賢注記》, 北京:中華書局, 2015年, 第222頁。文字和標點參考陶校而有所改易。

86 池田溫:《盛唐之集賢院》, 《唐研究論文選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年, 第190~242頁。

87 拙文《〈唐六典〉修纂考》, 朱鳳玉、汪娟編:《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0年, 第1161~1200頁。

88 王婕等:《一件戰國時期八棱柱狀鉛鋇玻璃器的風化研究》, 《玻璃與搪瓷》2014年第2期。

89 磯部彰編集:《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所藏中村不折舊藏禹域墨書集成》中卷 (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特定領域研究「東アジア出版文化の研究研究成果) , 東京:二玄社, 2005年, 第67頁。

90 林世田、薩仁高娃:《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本〈金光明最勝王經〉古代修復簡論》, 《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91 林玉、董華鋒:《四川博物院藏敦煌吐魯番寫經敘錄》, 《敦煌研究》2013年第2期。

92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1年, 第47~48頁。

93 Yu X in, Material Culture, Reading Perform ance, and Catalogue System:Sutra Wrapper and Sutra Kerchief in Chinese Buddhist Rituals and the Form ation of the Canon, special lecture at Colum bia University Buddhist Studies Sem inarthe Center for Buddhism and East Asian Religion, January 29, 2016.

94 《大正藏》卷19, 第522頁上欄~中欄。

95 平安時代末期的著名僧人兼意專門收集佛經和外典關于寶物的義理和載記, 匯編為《寶要抄》。關于杏雨書屋藏此書寫本之研究, 參看Yu X in, Assem bling the Precious Bits:Knowledge of Minerals in the Manuscript Houyoushou, The 12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 ore, Maryland) July 14-18, 2008.

篇7

>> 提升企業文化“軟實力”的思考與對策 醫院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思考與實踐 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思考與探索 大學英語與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思考 關于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思考 文化觀與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對策思考 創意產業提升北京文化軟實力 視覺文化傳播與提升醫院文化軟實力思考 文化軟實力建設:公共財政的功能、思路與對策 “影像北京”的經濟版圖與文化軟實力 提升包頭市文化軟實力的思考 關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思考 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思考 提升社區文化“軟”實力的幾點思考 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思考 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幾點思考 關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體途徑”的思考 關于提升區域旅游文化軟實力的思考 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對策研究 衡陽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思路和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北京市文化局官網,2014-3-11.

[4] 王德利.北京宜居之都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185.

[5] 余子牛.圖書館總館/分館制的研究與實踐[J].圖書館,2006,(3):16.

[6] Bruno. S. Frey. Superstar Museums: An Economic Analysi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2: 113-116, 1998.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

[7] 曾茜.故宮是不是博物館得故宮人先自問[N].成都商報,2012-03-07.

[8] 金宣.從世界超級明星藝術博物館現象透視北京超級明星藝術博物館[N].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文化產業e周報(第148期),2013-04-02.

[9] 李健亞.大都會博物館館長專訪[N].新京報,2013-02-20.

[10] 魏鵬舉.藝術集聚區與中國當代文化生態[J].文藝研究,2010,(5):133.

[11] 劉明亮.北京798藝術區:市場語境下的田野考察與追蹤.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D].2010:115.

篇8

關鍵詞: 歷史博物館 人文素養 豐澤區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文化及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從泉州市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分布看,在豐澤區行政范圍內的歷史文化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其中之一包括歷史博物館。開發和利用歷史博物館的資源,形成學校的歷史教材和適合素質教育的歷史教學模式,有利于把學生培養成為人格健全,具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多元文明共同發展的現代意識及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一代新人,由此促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一、豐澤區歷史博物館的概況

豐澤區歷史淵源流長,文化積淀深厚,所在地泉州市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時豐澤區本身又集閩南金三角開放區、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體。因而在豐澤區內有著眾多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如清源山風景區、靈山圣墓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省級文物37個,以南戲、南音、南少林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大量珍貴的中外文化瑰寶,以及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在眾多的博物館中,主要的歷史博物館有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博物館及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等。

這些歷史博物館,不僅展品豐富多彩,而且各館都有鮮明的展示主題,能夠從多個角度展示泉州的歷史文化風貌,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因此,開發和利用歷史博物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將歷史博物館的資源引入歷史課程,開展相關的歷史綜合實踐活動,對中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和現實的意義。

二、開發歷史博物館資源的途徑

新一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提出了“課程資源”概念,強調改變關門辦學、重知識傳授輕人的發展現狀,強調通過開發校外課程資源、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健康情感、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能力、信息素養和環境意識等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而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是實現教育與社會、學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強化歷史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要利用歷史遺跡、遺址,遺跡博物館、展覽館等,增強直觀的歷史感受。”那么,如何利用歷史博物館資源促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初步的實踐。

1.利用歷史博物館開展歷史綜合實踐活動

歷史綜合實踐活動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不僅彌補了課堂教學中教師語言、教具等方面的不足,而且發揮了任何資料和方式都無可代替的教育教學作用,更給學生提供了實踐、創新的場所和機會,有助于更好地實現中學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豐澤區的歷史博物館不僅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而且能夠提供給學生實踐的場所,是歷史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的獨特的資源。豐澤區所屬的歷史博物館展示內容相關的主題都可以作為歷史實踐活動的對象,比如:閩臺歷史淵源、探秘泉州華僑、閩南傳統建筑的特色、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探訪東亞文化之都等。

案例一:

活動主題:閩臺一家親。

活動目的:讓學生了解閩臺之間的五緣關系以及閩臺關系的歷史淵源,體會閩臺之間深厚的歷史情緣,使學生深刻認識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團結協作的意識。

活動過程:

(1)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各組分別從閩臺五緣關系中選擇一個主題,進行探究。

(2)組織學生參觀閩臺緣博物館,并給予參觀方法的指導,必要時進行解說。

(3)根據對閩臺緣博物館的參觀,以及搜集的資料,各組成員進行討論,并以小組的主題設計一個PPT,并寫好解說詞。

(4)各小組分別對自己的探究成果進行展示,并開展小組交流活動,討論在實踐活動中的收獲。

(5)教師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活動小結:通過閩臺緣博物館展示的實物、圖片、視頻及文字等資源,讓學生更直觀、生動、形象地了解閩臺之間的五緣關系,深深體會閩臺一家親的深厚情緣,培養學生愛鄉愛國的思想感情。通過實踐活動環節的設計,學生既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又可以培養相互協作的能力。

2.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歷史博物館的資源

歷史具有過去性和不可重復性的特點,因此,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時,不免覺得時間久遠,枯燥無味。但是地方歷史是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也是大多數學生有所了解卻又不甚清楚、比較有興趣了解的。如果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地方史的內容,引入歷史博物館中相關的實物圖片等資料,不僅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案例二: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14課元帝國拓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國家基業》。

教學過程:(1)在本課講到民族融合的部分,講述元朝有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同漢、蒙等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這一知識點時,利用多媒體展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圖片資料,穿插介紹泉州地區的回族歷史。(2)在作業布置環節,讓學生參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3.利用歷史博物館的資源開設校本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我國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管理,這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生活,開設形式多樣校本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增強課程對學生的適應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豐澤區豐富的歷史博物館資源,可以為本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提供學習資料和場所。如開設《博物館里的泉州》的校本課程,從介紹博物館的館藏展品入手進而講述泉州的歷史文化;開設《小小志愿者》的校本課程,培訓學生介紹館藏文物,然后到博物館實習。

三、開發歷史博物館資源對提升中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重要作用。通過開發歷史博物館資源,使其可以在歷史課題教學、歷史實踐活動及開發歷史校本課程中發揮作用,讓學生直觀、生動、有趣地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1.文明基本素養得到培養

文明基本素養的內容非常寬泛,主要包括社會責任感、團隊精神、協作交流能力等多個方面。在開發歷史博物館資源的實踐中,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在活動中學會互相幫助,理解協作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使學生的現代文明基本素養得到培養。

2.民族精神教育得到加強

在實踐中,教師在利用博物館寶貴的實物圖片資料進行知識介紹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小組分工合作,進行地方歷史的調查研究、實地參觀博物館等活動,這樣可改變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氛圍下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人文素養的培育,加深學生對民族的理解,提高民族精神。

篇9

論文關鍵詞:民族博物館;文化多樣性;內容設計;形式設計

一、貴州各民族博物館的現狀

(一)運行理念陳舊

當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已經開始走入社區,注重博物館的社會服務職能的時候,中國大部分博物館還處在以專家、領導為主導的單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覽的陳列內容,往往只以專家的思路為指導,忽略了觀眾的切實需要。由于貴州不少民族博物館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數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為宣傳地方的一張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識形態影響。各地通常委派抓宣傳、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館的日常工作,有些領導并不具備博物館學知識也參與管理。因此在運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出,競爭意識淡泊,長期以來“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館的從業人員之中,這種僵化的運行體制,導致民族博物館發展緩慢、滯后,民族博物館的不少工作人員缺乏對民族文物及歷史文化研究的熱情,常常為了做某個展覽,臨時開展征集工作,談不上對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無法推出精品展覽,無法滿足民族文化研究學者的需求,很難吸引到長期、固定的觀眾群體。

(二)經費短缺

貴州目前擁有三所綜合性民族博物館,分別是貴州民族文化宮民族博物館(該館已獲批準即將掛牌為“貴州省民族博物館”)、黔東南州博物館以及黔南州博物館。同時在各地州縣有不同類型的專門性博物館,如雷山西江苗族銀飾刺繡博物館、貴州民族婚俗博物館等。在我國,目前只有隸屬文化系統及宣傳系統的博物館可以享受國家的公益性事業補貼。除了黔東南州博物館于2008年劃入文化局管理,從2010年開始享受到國家的補貼而外,貴州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館隸屬民委系統,每年正常撥付的經費十分有限。以黔東南州博物館為例,該館2008年的接待人數達3萬人次,而門票收入僅有6萬余元,大量的參觀人數屬于免費接待性質。而黔南州博物館和貴州民族文化宮博物館自開館伊始就執行免票制度,沒有門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館每年正常的維護經費是25萬,貴州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每年僅電費一項支出就超過十萬元,但卻沒有固定的運行費用,所有經費都是實報實銷。由于沒有日常運營的專項經費,上級主管部門的撥款額度往往取決于是否有大型活動或接待任務。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個展覽是否能吸引觀眾,除了展品本身的質量而外,展覽的內容和形式設計往往是關鍵。許多民族博物館的展品通常僅僅以展柜陳列或懸掛上墻的形式來展出,談不上科技含量或設計理念的博物館陳列方式,顯然已經不適應新時代觀眾的審美追求。

與單一介紹某一族群或者某一類文明現象的人類學博物館相比,綜合類的民族博物館要找到一個既新穎又獨特的選題,以清晰的脈絡串起豐富的民族文化,對于博物館的內容和陳列設計人員是相當大的挑戰。據筆者調查,貴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館(陳列室)目前的陳列風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紀90年代的形式,以實物、圖片為主,大篇幅的、教科書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類博物館盡管陣列著大量勞動生產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載的該民族的精神文化源頭與發展史,沒有挖掘出該民族文化價值的精髓,致使參觀者一瞥而過,毫無深究的興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館就是陳列落后的生活生產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眾性

公眾的參與意識固然與國民整體素質相關,但缺乏有目的的宣傳方式卻是民族博物館自身發展的瓶頸。“以人為本”的宗旨,是當前博物館發展的趨勢,以“有助于人的發展和愉悅”為主要任務,參與社會,服務社會,是民族博物館在新時期應當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族博物館出現觀眾稀少、門可羅雀的現象,其原因不僅在于經費短缺、展示手法陳舊,引不起觀眾的興趣,更在于沒有“走出去、請進來”的主動意識。一般民族博物館在開館初期,會采取一些宣傳手段造勢,但是沒有延續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館雖然開通了網頁,但由于缺乏專人管理與維護,內容更新緩慢,對于觀眾的留言建議也無法及時反饋處理,漸漸失去吸引力。還有的民族博物館只在有團隊參觀時才開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門外。

二、針對民族博物館現存問題的對策分析

(一)重視展覽設計

在內容設計中,更多地考慮將“講道理”變為“講故事”。這要求博物館的內容設計人員,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能理清歷史與文化脈絡,對展品傾注感情,在文案寫作過程中同時注重學術嚴謹性與文學可讀性。內容設計人員將不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的研究者、旁觀者,也將成為參與者、創造者。

在形式設計中,充分考慮形式設計原理,將“體驗感”作為核心設計方向,為觀眾再現一個文化、歷史的世界。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的手段,將光影、色彩、平面、立體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觀復原、動態陳列以及互動展示中。在輔展用品的選材上,應充分考慮如何更好的闡述文物內涵。例如,陳列貴州土法造紙環節時,展品的說明牌或版面如能設計使用貴州丹寨石橋、貞豐小屯等地制作的紙張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亞克力材質,這就抓住了土法造紙這一傳統手工藝樸素、天然的本質。又如,抓住某些少數民族崇尚和喜愛的顏色特征,作為展出屬于這些少數民族的展品時的基礎色,于無聲中有聲,潛移默化地使觀眾了解到少數民族的審美傾向,從而達成文化認同。

(二)注重博物館的社區服務功能

到歐美國家旅游過的人深有體會,許多城市的街道與建筑充滿歷史感,行走其間,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大的博物館,人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歷史,這是歐美國家博物館的“社區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館身處少數民族聚居地,更應利用自身豐富的文化資源,在發揮教育職能的同時,發揮社區服務職能,消弭文化裂縫,促進文化共同繁榮與發展。比如不定期舉辦各類民族文化專題展、文化沙龍、講座論壇,有條件的民族博物館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歷史文化的風情片、紀錄片等。根據研究與收集成果,出版各類介紹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為博物館本身的學術性與權威性,參觀者將非常樂于從博物館獲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長知識的機會。

以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為例,該館自2007年1月正式掛牌成立以來,也經歷過“愛國主義教育無法打動人心”的困境。為了傳承紅巖精神,更好的在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中普及愛國主義教育,該館另辟蹊徑,首次在博物館界采取了編排舞臺劇的形式進行宣傳。所有參演人員全部是該館的職工,研究員、講解員、包括司機,都在其中擔任角色。不僅調動了員工學習與研究本館藏品的熱情,也用如此生動的形式,向觀眾再現了紅巖精神,從推出至今深受好評,如今已成為重慶市文化消費市場中重要的一環。

(三)設計有特色的文化產品

民族博物館可以與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據旅游人群的分類和市場需求,共同開發與推廣以欣賞民族風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傳統為主題的旅游線路。目前很多旅游項目打著體驗民族風情的口號,但僅僅是單純的農家樂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對于保護民族文化有著認知感與責任心。民族博物館在與旅游市場結合的過程中,可以讓觀眾(游客)擁有更多的體驗,例如親自制作蠟染、學習一種刺繡手法、學習一種民族樂器的吹奏、學會一種民族舞蹈動作、參加一場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質的年節活動等。這不僅可以有效地彌補經費不足的情況,還能提升當地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

同時,民族博物館可自主開發、制作一批帶有博物館藏品的特點并被賦予民族文化含義的紀念品。可與地方民族企業合作,定制帶有博物館LOGO或某種文化符號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業,又符合國際博物館協會對于“把博物館帶回家”的號召。

(四)抓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與整理工作

少數民族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它們所承載的歷史,關系到一個民族的民族自尊與自信心的建立,對一個族群有著無可替代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以貴州的侗族大歌為例,侗族大歌是當今世界上最純真、最完好并正在繼續流傳的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民間合唱歌曲,是一份十分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但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從古至今,他們敘事、傳史、抒情等都是通過口傳心授。也正因為如此,侗族文化盡管經受過歷史的風風雨雨、人間滄桑,仍以一枝獨秀保存下來。然而,眼下侗族大歌的流行區域還不到一千平方公里,流行區域總人口不足十萬,侗族大歌生存所依賴的生態環境正在急速變異,最終可能導致侗族大歌這一傳統文化的消失,更嚴重的是,造成侗族歷史與文化的缺失。貴州的苗族同樣是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的遷徙及發展歷史,都通過婦女的刺繡紋樣被記錄在衣飾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苗族年輕人熱衷于外出打工掙錢,許多獨特的文化符號與刺繡技能隨著老年人的去世而失傳。

篇10

(福建省泉州市機關幼兒園,泉州 362000)

稿件編號:201411210024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校本研究立項課題“幼兒園課程視野下的‘寶寶博物館’建設研究”(批準號:FJJKXB13-070)、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十二五”滾動課題(編號:201310-FJ-8)

通訊作者:葉俊萍,泉州市機關幼兒園園長,E-mail:26796893325@163.com

[摘 要] 園本課程建設必須樹立“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的課程設計理念,理清園本課程的建設思路。作為園本課程載體的寶寶博物館有其顯著的特點和重要價值。幼兒園創建寶寶博物館必須堅持生活化原則,關注探索性和文化性兩大要素。

[

關鍵詞 ] 寶寶博物館; 園本課程; 課程編制

寶寶博物館作為園本課程建設的一種嘗試,一方面為園本課程的實施提供了載體,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讓幼兒自主探索的教育方式,因此寶寶博物館在幼兒園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和實用價值。幼兒園應堅持以園本課程建設視野來審視寶寶博物館的創建工作,著力處理好寶寶博物館與幼兒園課程的關系,充分發揮寶寶博物館在園本課程建設中的作用。

一、園本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與思路

(一)園本課程建設應堅持的基本理念

幼兒園課程建設需要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全方位投入,需要特定的理念、信念,更需要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協作和努力。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兒園課程就不會隨風搖擺;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兒園課程就不再隨意和無序;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兒園課程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和正確的前進方向。幼兒園在創建園本課程的過程中應樹立“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的基本理念。

關注生活就是要求幼兒園關注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踐行“問題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為此,幼兒的生活及其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應成為課程設計和實施的起點。讓課程充滿生活氣息是幼兒園園本課程生活化建設所追求的基本目標,而充滿生活氣息的課程,意味著通過課程傳承的知識經驗是融入幼兒生活、生動而有趣,且具有生命的溫度的。另一方面,游戲是重要的課程內容和形式,在建構園本化課程體系過程中,幼兒園還要始終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積極倡導游戲過程中幼兒主體作用的發揮,努力做到游戲的“主題自主、材料自取、空間自定、時間自由、角色自選”,讓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與快樂成長。

(二)園本課程建設應堅持的基本思路

依據“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的基本理念,園本課程的構建要面向全體幼兒,通過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引領幼兒在游戲中浸染生活,融于生活,并超越生活,從而真正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園本課程建設的落腳點就應放在幼兒基本經驗的積累上。

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幼兒必須從周圍的生活出發才能積累基本的認知與非認知經驗,也就決定了幼兒園必須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園本課程體系。從空間和時間的維度來說,幼兒園園本課程可以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因地制宜地構建自身的園本課程。如就空間而言,課程內容需要一定的實施場所,在幼兒園就具體表現為課程實施的空間,包括各活動區域的創建、環境的布置等。這些空間的布置就可結合本地的特色文化進行;就時間而言,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全年不同時間分布的節慶日,組織段落化、階段性或長期性的課程建設規劃。

不過,這些課程的落實和實施都需要一定的載體,這在一般幼兒園通常是分散的,因時、因地需要而創建,容易產生重復建設和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為充分地利用教育資源,挖掘其教育價值,幼兒園可以創建一個相對穩定的課程實施場所,那就是寶寶博物館。

二、寶寶博物館的特點與價值

寶寶博物館是幼兒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幼兒園寬敞的走廊、勞作室、美工室等園內空間,專門為幼兒設立的與幼兒園課程建設密切相關的園內兒童活動和學習場所。它以為幼兒構建資源共享、充分感知、快樂學習、融合群體的樂園為愿景,是為幼兒感知、欣賞和探索自然、社會、文化及科技而呈現物品及提供操作機會的專門場所。寶寶博物館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創建不同的主題生活館區,以及若干個與之相配套的常態互動館區,如木偶小舞臺、親親寶貝屋、開心小農場等。博物館藏品可以由教師、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其特點是充分利用幼兒園空間與開發的主題課程,將其置于相對固定的場所,鼓勵幼兒直接與藏品接觸,通過觀察、觸摸、使用和表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實踐經驗,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

作為園本課程的載體,寶寶博物館的資源可以引發幼兒的探究行為,并能以幼兒的興趣為焦點生成主題活動,還可以保留一定的時間。幼兒在參與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將產生不同形式的表征作品。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兒探索世界、感知事物的所思所想、智慧和稚氣,可將幼兒的探索過程和結果呈現在博物館區中,讓幼兒分享探索成果。同時,有些博物館的展區是為活動的開展而設立的,它以物質的形式為幼兒提供了學習基地,并能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幼兒的學習過程。

三、寶寶博物館的創建策略

作為園本課程的載體,寶寶博物館的創建必須以園本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與基本思路作為自己的創建規范,在符合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要求的同時,堅持“以本土化為主線,以生活化為背景,以課程化為目的”,堅持生活化的創建原則,關注創建過程中探索性和文化性因素的作用。

(一)堅持生活化的原則

所謂生活化原則,指在寶寶博物館資源的挖掘上,應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取材于幼兒的周邊生活,以幼兒所熟悉和接納的事物作為教育的基本材料。在幼兒園寶寶博物館資源的創設上,民間傳統游戲、歌訣(童謠)、民間舞蹈、傳統工藝、習俗、民間小吃等地域資源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因為這些資源不僅具有審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特點,更為主要的是,這些資源具有鮮明的生活色彩,是幼兒所熟悉的,對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價值,所以這些符合生活化創館原則的本土資源自然就成為寶寶博物館資源取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化的創館原則,使得寶寶博物館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貼近幼兒實際,深受幼兒喜愛,而且能夠讓寶寶博物館的資源挖掘走上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使得寶寶博物館的資源創設越來越豐富多彩。如果寶寶博物館資源的取材脫離幼兒的生活,寶寶博物館的創設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然會失去其應有的課程意蘊。

(二)關注探索性和文化性兩大要素

寶寶博物館不僅是供幼兒觀賞與了解的,更主要的是要能引發幼兒主動操作和探索。不能激發幼兒主動操作、探索的寶寶博物館,就不是幼兒所喜歡的博物館,其對幼兒身心發展所發揮的作用也盼極為有限。因此,寶寶博物館的創設應考慮探索性要素,應以引發幼兒的操作欲望和探索意識,并在操作、探索、觀察中培養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創建目的。在寶寶博物館的創設中,特別是在空間規劃與設置、材料投放上,尤其要充分考慮到其所應具備的操作性與探索價值,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引發幼兒個性化探究行為之效。

為實現探索性,寶寶博物館可以兒童博物館展示方式,模擬家庭、社會和扮演角色,創設親親寶貝屋、開心小農場等互動探究區域,為幼兒創造一個全能體驗的空間。同時,博物館內可以設置會客廳、小廚房、洗衣坊和洗澡間等,以培養幼兒的生活技能。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模擬,還可以建立幼兒對日常生活用品的常識,讓幼兒了解自身及周圍的社會與世界,增強社交能力;還可以開設開心小農場,布置勞動工具坊、小菜園和種子回收站等區角,通過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全程參與種植,讓幼兒在選苗、播種、澆灌、除蟲、搭棚、測量、施肥和收成的過程中探索自然世界,接受勞動教育,增長文化知識,啟迪聰明才智。

傳承或傳遞文化,應該說是博物館承載的另一項功能。在寶寶博物館創設中也應關注文化性要素,這也是寶寶博物館有別于游戲區域的重要標志之一。要把握和發揚寶寶博物館核心精神的文化內涵,只有從文化背景對藏品的根本影響人手,方能體現博物館的本質特色,也就才能借助寶寶博物館這一載體向幼兒傳達諸如本土文化、生物多樣性、自然之美等文化意涵。具體來說,寶寶博物館可以選擇幼兒感興趣且具有課程價值的、能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內容,創設童謠對對碰、木偶DIY、美食小作坊等常態互動區域。這些區域可以是針對特定年齡幼兒的,也可以是針對所有年齡幼兒的;可以幼兒觀察、發現和操作為主,也可以是需要成人幫助方能開展的活動。通過在這樣的寶寶博物館中活動,幼兒不僅能夠見識許多不同年代、種類各異的地方特色文化,而且可以在互通有無的過程中自然建立起對世界豐富性、差異性的最初認識,有助于幼兒今后形成對多元文化的初步理解和包容的人生態度,由此寶寶博物館也是幼兒珍愛民族文化和培養博物精神的絕好場所。

參考文獻:

[1]虞永平主編.幼兒園課程資源叢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曹然.博物館與兒童教育活動執行過程的分析——以上海地區博物館為例[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