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工作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7 23:00: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息流工作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架構效益信息系統和新技術利用成本動因單機成本精算標準成本提質增效
【中圖分類號】F275
隨著市場成熟度的提高,要求越來越精細化,市場競爭令毛利水平逐步降低,物流行業是為客戶創造服務價值的行業,成本管理更是整個行業要走的一條路。持續提升服務質量,同時將服務成本降至社會平均成本以下,是提升企業生命力和競爭力的有力保證。“從作業鏈條環節提質增效,從成本效益提升中挖掘利潤”,這些理念對作業環節多、固定成本杠桿效應顯著的倉碼業務尤為重要。本文以一家倉碼單位為例,逐一從結構優化、新技術利用、生產流程優化、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探討降本增效的空間,這也是響應總理號召的各行各業“提質增效”、“弘揚工匠精神”的實踐和探討。
一、改進組織架構設置,突顯架構效益
從成本動因來講,企業的管理成本、溝通成本、人力資源和辦公資源配置成本,與它的組織架構設置有很大關系。一般而言,完整的組織架構包括操作部門、營銷部門和管理部門,資源投入呈梯型分布。
對于倉碼單位,操作部門無疑是資源投入最大的、與作業流程最密切的部門,進行部門設置時應充分考慮作業流程銜接,以及所需的資源調配權。隨著業務流程標準化和倉碼系統的推廣實施,各倉碼單位的作業流程已大致相同,而操作部門設置有兩種不同的模式:
模式一:操作部門設置簡明清晰,由商務部和操作中心兩大主線統管操作流程。
以這家倉碼單位為例,其圍繞業務中心,逐步實施功能化組合,將原來分散在不同部門的計劃功能、船舶調度、機械調度、集裝箱管理等功能集中在操作中心,集中生產要素,縮短管理鏈條和溝通環節,從而形成生產合力,提高作業效率。現1.5萬噸的散貨鋼材船最快可在25個小時內完成卸船作業,比上年提高了300%,而且管理扁平化、管理成本明顯下降。
模式二:功能定位精細化,除商務部外,操作按作業流程細分為操作中心(計劃控制)、理貨箱管部、操作部、倉儲部等不同功能定位的部門。
同一作業流程,切割出的部門越多,功能定位越精細化,這種模式有利于激發各部分形成更專業、細致的操作流程和規則,培養管理人才梯隊。不足之處是作業信息流在部門間的銜接點增加,信息鏈條和管理鏈條變長,因而所需的管理控制點和溝通協調成本相應增加,為確保各部門功能完整,人力資源和辦公資源需求也相應增加。
“管理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組織架構并非越精簡越好或越精細越好,而是各有利弊。在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評估選擇不同的、合適的組織架構模式,此外,還應保持發展的眼光,持續分析、完善公司組織架構。
二、信息系統和新技術應用對成本效益的影響
近年來,行業內的倉碼單位都在持續改進倉碼板塊信息系統和技術,例如:倉碼系統、E-MIS系統、電子閘口、自動吊具等,但信息系統和新技術投入使用,不等于馬上提高生產效率和成本效益,系統還需要人來開發運用。
實踐中發現同樣的系統資源,應用的程度不同,或者與作業流程、內部結構優化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程度不同,則發揮的效用有很大差異。
1.倉碼系統接受艙單信息的應用技術差異
為便于與外界信息的對接,信息系統大多預留了必要的信息輸入/輸出接口。在開始倉碼裝卸船作業前,倉碼系統首先接收的是船舶艙單信息。目前行業內倉碼單位接收模式分類如下:
模式一:與船公司溝通協調,要求船公司艙單信息以TXT文檔格式形式Email對接,直接導入倉碼系統;
模式二:與船公司業務系統對接,接收艙單信息倉碼系統,或開放端口由船公司駐點人員直接輸入艙單信息。
模式三:根據船公司的艙單信息(紙面或郵件),由文件中心專門人員錄入到倉碼系統。
這三種不同的模式對操作成本和人力需求自然不同。接收信息的模式值得探究,輸出信息的模式同樣有發揮的空間,如某倉碼與某國際大型船公司建立了數據系統對接,將其當天的集裝箱進場和裝船等信息通過EDI系統直接導入國際大船公司信息系統,既避免了信息的重復錄入,又提高了準確率。
可見,對同一系統的具體應用還有很大潛力,即可積極與外部機構溝通、協調,從系統和技術應用中挖掘更多有利于提升成本效益的方法。
2.通過技術改造和新技術應用,突破吞吐瓶頸
舉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碼頭的生產能力主要取決于“口+喉嚨+肚子”,“口”反映碼頭裝卸船和閘口車流量的能力,“喉嚨”反映碼頭前沿堆場周轉的能力,“肚子”反映后方堆場/倉庫存儲、操作的能力。通過過往建設倉碼的經驗總結,會存在一部分資源投入后得到提升,但受限于另一部分資源而未能發揮協同效益,制約了產能。其中,“口”的限制是最常見的。
先看碼頭裝卸船的能力:如很多內河私人小型碼頭單位,不僅受岸線資源制約,而且設備比較老舊,機械操作人員熟練度不高,岸吊裝卸效率僅為每小時8~10個自然柜,種種因素令市場有貨量卻難以接收、消化,對于這種岸線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私人碼頭,提高岸邊作業效率是突破吞吐瓶頸的關鍵,一方面可以通過機械改造或優化、另一方面培養或外聘熟練的技術人員,最大限度地減少船舶候港、裝卸時間。又如一些時間較久的中型倉碼單位,主要是對舊的機械設備進行更新改造,例如將舊門座機人力掛鉤改造為電子自動吊具后,裝卸效率提升到每小時20~30個自然柜(平均2~3分鐘/自然柜),比人工掛鉤每柜節約1分鐘的操作時間,作業效率約提升30%,而且節約了人力掛鉤成本,加強了作業安全。最后再看看近年新投資建設的大型沿海倉碼單位,一般均使用更先進的碼頭岸橋裝卸船,每橋每小時最高可裝卸105個自然柜,是中、小型碼的5倍以上。可見技術應用不一樣,作業效率和產出效益大有不同。
再看閘口車流量的能力:比較理想的閘口設置是進出車輛分流、行政車輛和操作車輛分流。如果個別運作成熟的碼頭難以拓展道路、取得相應的資源條件,則可依靠先進技術提升閘口通過能力。比如有很多倉碼單位,通過投入資金對原有閘口實施改造,建成現用的大門閘口與集裝箱號、車牌號采集系統,每套設備都有專屬的計算機終端連接到公司的中心服務器,與倉碼系統進行對接,使集裝箱、堆場等信息迅速傳輸到碼頭各環節,加強了各部門各環節間的配合。出入口處安裝的地磅,可以利用車輛交接單的空隙完成過磅工作,前方指示屏幕能方便司機查看。閘口改造后,運輸車輛進出閘時間由原來約2分鐘/車大幅縮短為約1分鐘/車。隨著拖車司機對閘口操作的進一步熟悉,效率有望提高到30秒/車。
這些例子啟發了通過分析瓶頸在哪里,找到突破口,將信息系統和新技術運用好、運用到位,提升作業效率、提升效益還是有空間的。
3.挖掘系統信息隱藏的功能,為優化流程、分析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倉碼各個環節的操作人員在倉碼系統中記錄了所負責的信息,信息銜接后形成整個作業流程,積累成一個很有價值的、龐大的信息庫。例如,無功作業翻箱率這個數據,是安排堆位計劃、進行作業效率分析、計算倉碼標準成本時非常重要的信息。操作中心利用倉碼系統信息找到了統計方法:系統中記錄了每一項移箱動作(目標是移動哪一個箱,中間牽動了多少個無功的翻箱動作),通過系統信息輸出、加工就可以得出無功翻箱率,而不需要在堆場旁人工抽樣統計。
這啟示不能僅滿足于用倉碼系統處理作業,更要從細節中發現系統隱藏的功能,有意識地積累有分析參考價值的信息,總結形成規律、指導實踐,從而提升計劃的科學性和企業的成本效益。
三、優化作業流程,從作業鏈中挖掘成本效益
本著提質增效和“弘揚工匠精神”,目前行業內倉碼單位都持續實施對作業流程進行優化改造,增加計劃環節,加上視頻監控系統的應用,改變了過去碼頭作業的隨機模式和現場計劃控制模式,提高了碼頭資源調配的能力和效率:
裝/卸船:提前(約1天)接收船舶艙單信息――提前進行泊位計劃、大堆位計劃和機械準備――船舶到位――艙單最終鎖定――信息對碰,系統顯示從指定的堆位提柜(裝船)/按輸入系統的計劃方法派堆位(卸船)――調度機械作業――堆位核銷――走船離場
實際工作中,上述環節還可以再細分為許多作業細節,倉碼單位也結合工作經驗提煉規律、持續改進,體現出優化的亮點:
1.加強和客戶、船公司的溝通,在提箱時盡量安排提取翻箱量少的箱號;了解箱的安排,對即將裝船的箱做好堆位安排,減少移箱、翻箱動作。比如通過與客戶、船公司的溝通,盡可能岸吊上拖車,直接離場到工廠裝貨,減少了“場內拖車――吉柜入堆――機械作業上外拖車”的作業環節,降低堆場和機械壓力。
2.緊密銜接內部作業流程,縮短信息流。如龍門吊上設置系統終端,龍門吊操作手作業后直接核銷集裝箱堆位,與同行相比,較少了操作手用對講機反饋到操作中心核銷堆位的環節,也提高準確率。
3.對質量高、信譽好的大客戶或拖車公司,通過特定的單證流轉和信息傳遞方法來加快作業效率。如對大客戶的卸船重箱,憑客戶提供的卸船清單,按提單號直接辦理“重出吉回”,費用由客戶托收。業務完成的提貨單,全交由客戶統一發放給客戶和司機。這種操作流程一方面減少了排隊辦單的時間和車輛進場后的作業環節,提高作業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舒緩碼頭區內外的交通壓力,減少倉碼公司承擔的貨物提貨風險。
雖然這僅僅是作業流程細節的一些改進,但對資源使用效率、成本效益、服務質量影響深遠,只要以成本管理為主線進行細致梳理和總結,減少重復操作環節,為每一項操作提供精確的作業標準,同樣可以幫助企業合理控制成本、提升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益。
四、利用單機成本精算和技術應用,提升資源運用效益
機械成本是倉碼業務的關鍵成本因素,單機產值與能耗直接影響企業發展的規模與收益。經過各類機械常見費用的研究,設計出單機核算表格(如表1)。
這樣就可以從單機成本入手,逐步積累數據,分析異動情況,加強機械成本的控制,制定單機的標準能耗與標準產值。在單機成本數據采集和應用中,還有以下思路:
1.利用系統信息,提高單機成本核算效率
在現階段,我們可以借助倉碼系統、E-MIS系統、BIS系統功能,改變手工統計單機產值與能耗的現狀,提高信息效率。好的系統還有賴于我們規范、應用,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益。
2.加強作業記錄,輔助統計、分析、評價
優化裝卸船作業記錄表、龍門吊工作表等輔助工具,對每臺岸吊/龍門吊及其操作手的作業進行有效統計,得到單船單機效率,對成本效益分析和對機械使用、操作手的評價有很大作用。這說明如操作部門有意識地做好生產運作記錄,可以更好為制定標準定額消耗指標積累原始數據,從而推動成本管理工作。
3.結合單機成本效益信息,為日后機械選購、分析評價提供依據
舉一個例子,目前碼頭修理維護費用主要在吊具鋼絲繩、電纜、輪胎等方面,而這些修理維護費用與設備本身有很大關聯。同類的門座機,采用電纜供電還是采用集電器供電,在維修費用方面就有很大差異:電纜價格高(約800元/米),易遭盜竊,監管成本高,而且損壞時很難修補,如置換則花費數萬元;而集電器只需1 000多元/個,一般使用壽命1~2年,相關維修費用可大大節約。
五、對成本管理工作的進一步思考
成本控制不僅僅是財務部門和操作部門的事情,而是需要各個部門甚至外界機構的協調和努力。在企業內部,成本管理理念需要加以宣傳、推廣,還需要定期分析、考評和激勵等管理機制的配合,同時需要全員成本管理意識有所增強。例如在作業安排和操作時,需要操作管理人員主動考慮到成本因素,主動提出對標桿成本、操作可行性分析等信息的需求。
外部機構對我們的成本管理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如客戶、供應商、相關政府部門等。我們可以從“雙贏”的角度尋找方法,如優惠政策、社會影響力等,引導外部機構配合我們的成本管理工作。例如給予適當的優惠鼓勵客戶重出重回,減少吉進、卸柜、堆存、裝柜、吉出一系列環節,從而減輕堆場、閘口壓力以及裝卸成本。“眾人拾柴火焰高”,調動每個機構、每個人的積極性,提升成本效益就有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最終需要建立標準成本管理的構想,首先要夯實和采集數據,即:一要建立《賬務核算管理辦法》、《三項費用賬務處理規范》等來規范成本費用數據的開支范圍和核算,采集對成本數據進行細致的口徑規范,進行核算、統計管理;二要有比較先進的系統和工具來做實際數的采集和比較分析;三要建立在流程比較標準、比較優化合理的基礎上,否則測算出來的標準成本并不標準,反而誤導了操作和評價。
然而這只是成本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夯實和采集基礎數據準。第二步是準確核算每一項業務的標準成本,為客戶制定跨板塊的、低成本的物流方案提供依據。而這又回到作業成本法備注下的標準成本管理問題上,因為首先要求各個板塊能正確細分、清晰界定每一個業務環節的成本,進而界定單一產品的成本,認清成本水平在同行業中所處位置,以及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沒有這個基礎,根本無法計算整體物流方案這類一體化產品的成本是多少、報價應該是多少、利潤是多少,更無從談內部交易價格是按成本水平結算還是按市場水平結算、利潤如何分享這些問題。
因此成本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課題,需要分階段、有計劃地研究解決。在流程優化的基礎上,逐個切入每一個業務環節,進行成本細分和環節的標準成本界定工作,進而清晰界定單一板塊產品的成本;接下來再從線到面、從板塊內到板塊間,逐步清晰一體化產品成本的構成。通過有計劃的、持續推進的工作,逐步實現板塊標準成本管理、一體化產品成本管理的構想。持續提質增效、提升成本效益,就是從成本動因管理開始、從細節和基礎管理開始、從“每個人”參與成本管理開始,貫穿于企業經營整個過程,細分目標、分階段去積累和突破,建立各板塊標準成本管理體系的構想。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微.國有港口企業推進成本管理工作淺談[Z].2007.
[2]王巖.港口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B/OL].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1.
[3]余新培,李金泉.管理會計學[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276.
[4]港口行業的發展特點與趨勢[Z].電腦商網,2011.
[5]馬慧艷.港口企業如何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J].2009.
[6]朱志歐.戰略成本管理在港口企業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水運雜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