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范文

時間:2023-03-15 04:1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意識形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天,我看小侄子做數學應用題,突然意識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們現在做的數學題居然跟我們小時候差不多:這個月產量多少,下個月多產多少,請問增長比例多少?這種數學應用題中有一種很有意思的意識形態,就是企業的產量或者銷量總是下一個月要比上一個月多。我覺得,這種意識形態的背后是解放初期物質匱乏的現實基礎的反映。以前生產的產品不夠多的時候,人們會希望在應用題中讓大家感覺到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們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多。

事實上,仍然停留在小學數學課本里的意識形態,正在給我們的下一輩帶來困擾。在現實中,已經出現了很多的生產過剩的情況。而這正成為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

在不自覺中,我們國家的經濟體系已經和全球經濟體結合到一體。現在是一個全球性的生產過剩的局面,物質的豐裕使人們在琳瑯滿目的商品前有時會陷入一種選擇恐懼癥―一個家庭主婦在超市里的主要煩惱是買哪一個牌子的洗頭水,一個手拿15萬元的白領會對自己究竟要買什么牌子的車考慮幾個月。

各個領域的生產過剩,卻給娛樂產業帶來了空前的機會。生產過剩導致了需求相對變少,對消費者來說,就需要做出各種選擇。而在相差無幾的情況下選擇誰,不是一個利益問題,而是一個“喜歡誰”的問題――這個問題只有娛樂產業能夠解決,娛樂天生的優勢就是誘導人們在其中充分運用“喜歡”這種情感,讓選擇成為“喜歡”的表達或者說是宣泄。

以娛樂產業而論,每年有幾十萬小時的電視劇是沒有機會進入電視臺系統播出的,甚至連制作成盜版DVD的可能性都不大。過去,全球大眾能追捧的明星屈指可數,而現在影響力與知名度很高的明星比比皆是。

當娛樂足夠泛濫的時候,在娛樂體驗在一次次強烈刺激下,人們的滿足感會一步步減弱,而疲憊感會不斷增加。根據物極必反的原則,人們在享受了豐富的娛樂盛宴后,可能更希望擁有一些簡單的體驗, “簡單”成為一種更為稀缺的價值。

這個道理很容易讓人理解,猶如一個談過很多戀愛的人會說自己要出家,一個經常吃川菜的人會說原來泡菜是最好吃的,一個總是被拍馬屁的領導突然聽到坦誠的情況匯報會醍醐灌頂。當人們面對越來越多的焦慮感和滯漲感,會發現直接的簡單化是最強烈的要求。

搜索引擎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給人們為了躲避資訊爆炸而做出的簡單的選擇。一個關鍵詞,一個回車,答案就出來了。

現在,簡單已經不僅僅是搜索引擎公司可以提供給消費者的一種體驗,它本身已經上升成為一些新經濟領域的公司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就是說能夠把事情簡單化就決不復雜化,能夠把事情清楚就絕不含糊,產品的設計原則也就由作加法變為作減法,而一些簡單易用的產品通常比較容易受到消費者歡迎。

篇2

現代社會的實踐證明,人們消費某種產品,并不僅僅因為它的物質特性和實用功能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還會因其廣告所張揚的抽象的、非實用的精神因素能夠使人們產生興趣和認同。于是,形形的廣告無不包裹以千奇百怪的觀點、價值與精神取向,廣告中充斥的與其說是對產品的推銷,不如說橫流著種種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生活哲學和意識形態。近來廣告泛意識形態化的一個表征是,連生活細節中最令人感覺“油鹽柴米”、最“形而下”的洗衣粉,也舍棄對其功能的訴求,而公然樹起“干干凈凈做人”的道德教誨大旗。稍加回憶,我們不難發現,廣告中的一切商品,事無巨細,都無不成為一種世界觀的折射,都能表征著一種抽象的精神價值和生活信念。可以說,廣告的符號運作幾乎已經完全地意識形態化了。

廣告的意識形態分析

事實上,廣告的意識形態是由表層意識形態與深層意識形態構成的二元復合結構。表層意識形態是具體的廣告所提出的抽象觀點和價值等“由頭”。比如飄柔的“自信”,奇強洗衣粉借用的“做人要干干凈凈”,百事可樂提倡的“新”事物的價值等等。它是明言的觀點,總會在具體的廣告個體中出現,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現實判斷,為人們當下的生活抉擇提供標準和方向。深層意識形態卻不明確表現在個體的廣告中,而通過廣告的整體起作用,作為一種不明言的、更高層次上的言說和表達,規范著人們的個體建構和現實行為。同時,它更是以一種整體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長期穩定而深層的思維方式從意識深處影響受眾。

表層意識形態

廣告所借重的表層意識形態五花八門,同時廣告的總體語境不同。價值方式也不同。看來。從具體的表現形式上準確把握廣告的表層意識形態。難度頗大,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對于各種表層意識形態所表現出來的共性,我們還是可以窺視一二的。

深層意識形態

深層意識形態是“未明言”的觀點和立場,它并不體現在具體的某條廣告中,而是通過廣告的整體言說、日久見人心的持久滲透,來影響社會生活、當代文化,以及受眾的思維方式。因此,深層意識形態是廣告作為整體對受眾發生作用的無言的“言說”,是一種“言外之意”。理查德?奧曼在對美國的廣告意識形態進行研究后提出:“正如很多人說過的,廣告作為一個整體傳達某些重要的意識形態信息。”這些被傳達的“重要的意識形態信息”就是廣告的深層意識形態。

粗略地研究,深層意識形態有以下特性:

1 手段:把世界“問題”化。深層意識形態發生作用的基本手段是把世界“問題”化。其操作慣例是:道德,將人們面臨的境況定義:這是一個“問題”。其次,這個“問題”將被我們解決。

2 價值內核:消費主義價值觀。廣告的終極目的始終是推銷商品,也就是鼓勵人們消費。因此,無論廣告再怎么天花亂墜,或者清靜無為,它都始終是為消費服務,以消費主義為中心的。因此廣告是一種消費文化。廣告的深層意識形態從根本上說,其價值內核就是消費主義。

與表層意識形態相互矛盾

廣告意識形態是一個自相矛盾、自我分裂的“怪物”。盡管意識形態的深層派生出表層。二者之間卻相互矛盾。存在著深刻的裂縫。廣告的表層意識形態總是標榜精神的自由、道德的光輝、超越物欲的豐富人性,在深層意識形態里,一切又被變相地全盤地否定。

粉飾――中產階級的世界觀

不用留意,你一定已經發現,廣告中的世界是最美好的世界。這里總是云集著世界上最豪華的場景,最浪漫溫馨的情感,最激動人心的理想,以及靚麗瀟灑、功成名就的人們。研究者發現,廣告總是提供給我們“關于優裕的生活和美好的社會等籠統的觀點或形象”,實際上,這種觀點或形象總是表現出一種濃厚的中產階級傾向。有人通過分析得出結論。電視廣告著意營造中產階層的生活方式,以此取得觀眾的認同。表現在:廣告中出現的室內家居環境、布置裝飾;廣告里“白領化”的職業趨勢;廣告中人們娛樂休閑的方式等都具有著中產階級的面貌。

然而世界并非真的像廣告表現的那樣美好,中產階層化的廣告給出的只是一個不完整、不真實的世界。它讓人們眼界越來越局限在一己之私和一個非常狹小、虛幻的天地。通過占用人們過多的注意力而有效誤導著人們。讓人們得到一個日益與現實偏差的認知。培養著種種有損于人性全部豐富性的價值方式。

篇3

【關鍵詞】《再見列寧》;意識形態;敘事策略

【關鍵詞】綜藝節目;耳畔中國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40-01

《再見列寧》又名《民主德國在79平米房間里的延續》,是一部可以載入德國電影史冊的優秀電影。影片故事發生在德國統一這一歷史背景上,影片從宏大敘事背景下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切入,以親情淡化政治言說,以客觀中立的視角進行描述,將對歷史的反思和感慨,融于母子深情。對于大環境下個體命運的關注和心理活動的細節刻畫,同時穿插對德國社會的三段式呈現,俄羅斯式喜劇風格,體現了本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敘事策略。

影片采用故事內部人物的視點,用影片的主人公阿歷克斯的第一人稱進行敘事,他的自述帶有很強的自傳和回憶色彩。影片以自述開始,“1978年8月26日我們到達了世界水平,西格蒙德?吉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成為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德意志人。也就在同一天我們的家庭給毀了?!薄拔业纳畎l生了巨變,接媽媽歸家的日子像蘇聯坦克一樣不可阻擋地逼近?!比宋锱园渍{侃又略帶諷刺意味,生活化的語言不僅僅描述了事態的變化發展,增強了影片的現場真實感,又能在短時間內把事件講述清楚。這種第一人稱的自述,很大程度上也淡化了政治的說教,影片講述的是圍繞一個兒子想盡辦法來編造謊言,創造“各種各樣的假象”讓自己的母親可以繼續生活在早已不存在的“民主德國”之中。相比其他政治變化下的刻意宣揚和傳播正義,這種無政治意識的、客觀的敘述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略帶喜劇的風格,使原本沉重的國家政治生活變得輕松,又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深刻感受到個人生活在歷史變遷中的無力和蒼白。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體現了主創人員獨具匠心的設計,阿歷克斯好友丹尼斯是一個一心想要當導演拍電影的年輕人。我們看到阿歷克斯和他一起合作,錄制假的新聞節目,使得謊言能夠繼續進行,媽媽一再被騙。當他們自導自演的鬧劇被一場場揭穿后,又不得不用另一條假新聞去更正,以此來圓謊。影片中出現一個這樣的情節:被找來假冒的新聞主持人身后一幅領導畫像,在節目錄制過程中突然掉下來,讓人禁不住大笑。層出不窮的小鬧劇,在給觀眾帶來歡笑的同時,也向觀眾展示了一個機智又孝順的兒子。他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矛盾中游走的迷離狀態,這一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當時統一的德意志人民的內心矛盾。[1]阿歷克斯,在通過對謊言的編造中,慢慢了解了東德,對于東德,母親所堅信的社會主義精神信仰,他也有了更多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影片的結構整體上是對德國社會的三段式呈現:原民主德國時期、統一后的聯邦德國、母親去世之后的聯邦德國。原民主德國時期:教條化、刻板的生活。母親一代的堅信與兒子一代的百無聊賴,舉行國慶閱兵當天母親在認真地熨燙參加典禮的衣服,兒子卻無所事事地在房間喝啤酒。夜晚游行時,軍警的冷酷殘暴、游行人員的無助、混亂的場面。統一后的聯邦德國:東德人到西柏林一游,人們的狂歡,營造一種向過去說再見的決絕心態。關于物質的豐富,并不是直接表現,而更多的是通過周圍人如姐姐之口,以及阿歷克斯為了母親而去超市的不經意一瞥予以呈現。統一后的德國更多的潛設在兒子救母親的焦慮心態下,同時,兒子的生活內容和生活范圍更多延續著之前的路徑。煙花那一場戲可謂是直抒胸臆,燦爛的煙火和遼闊的城市中,個人的沉重還是要自己背負,城市并未改變,但城市中的人和文化已經有了改變,個體與歷史在某些情況下依然存在沖突。統一后德國社會和兒子依然在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重復著之前的迷茫,母親去世之后的聯邦德國,在遙遠而清冷的天空下,人間世如此寂寥,讓人百感交集。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母親醒來,出門走走,無意間直升機吊著被拆毀的列寧雕像在城市上空前行。列寧雕像的胳膊指著遠方,母親茫然無措的表情,這似乎在質疑整個德國未來的方向。[2]作為影片片名的列寧,在這里只出F一次,它是一個符號的象征,也是一個時代的標志,雕像伸出的手似乎在向母親道別,在向東德告別;但似乎也是一種召喚,一種對虔誠信仰的肯定。影片充斥著的不是對過去的傷感,而是對未來,對生活美好的向往。再現現實、訴說感傷、向往未來,溫情告別一句:再見,列寧!

參考文獻:

[1]許諾.東西德國的傷口與彌合的可能性――再見,列寧[J].電影評介,2008(02).

[2]蔣陳光.在矛盾中向過去揮手――再見,列寧[J].當代電影,2004(04).

篇4

關鍵詞 圖形創意;審美意識形態;設計藝術

中圖分類號 10-0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3729(2008)04-0037-03

一、圖形創意里的圖形及意義

在設計藝術中,不論是視覺傳達設計還是產品設計或其他設計門類,圖形都是其基礎部分。在產品設計領域,圖形在兩個層面上作解:一是作為產品上的圖案、圖標等,是信息的傳達載體;二是作為產品造型本身,造型通過視覺給人的映像是具有四維的廣義圖形(其中一維為時間),如方體、弧面等。

圖形的創意是圖形的創造過程,一方面是創造形,另一方面是通過形來表述某種意義。對于圖形而言,形屬于自然屬性,它所傳達的意義屬于社會屬性。圖形的創意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物化層,也就是客觀存在。圖形首先是作為某種物體而存在的,不論它是否具有意義,映入人眼簾的首先是形。它涉及人的感覺、知覺、思維與想象,是人的客觀認知媒介。二是意義層。圖形將思維轉換為形象,提供意象,從而表達某種意圖、感覺或認識、評價。三是文化層。這不是單純的意義疊加或積累,而是對意義的提升。從某幾個圖形表述的意義到反映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圖形創意的社會屬性的體現。

圖形的創意是圖形與意義的結合,其結合方式大體有四種:一是由意義去創造圖形;二是用圖形去吸引意義;三是圖形的需要者在觀察、分析、比較和選擇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好惡等投射到圖形上,與圖形的構成要素及其整體效果對應起來,從而產生需求者對圖形的認識與判斷;四是圖形的使用。好的創意常常是將所要表達的意義與圖形巧妙地結合起來,或利用圖形將意義表述得淋漓盡致。

二、審美中的意識因素

創造圖形的目的在于使用,包括用于學習或研究、教育或傳播、欣賞或娛樂,用于增強宗教影響,進行思想引導,以及用于生產、生活的其他方面。設計藝術中的圖形更多地是與美學、傳播學相聯系,其價值必須通過其社會屬性來體現。

圖形作為藝術一旦成立,便成為審美的客體,從而與意識發生緊密的聯系。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創造完全是藝術家的白日夢,是潛意識中的“里比多”所致。這未免以偏概全。榮格把藝術創作的方式分為兩種,即心理學式的藝術創作與幻想式的藝術創作。后一類創作顯得陌生而冰冷、邪惡而怪誕,它超出人類理解范圍,是潛在人心深處的奇怪的東西。與弗洛伊德強調個人潛意識相反,榮格強調創作中的集體潛意識。所謂集體潛意識,是由遺傳的力量所形成的心靈傾向。榮格認為凡偉大的詩人或藝術家無不受集體潛意識的指使。圖1為典型的幻想式創意圖形。圖中男女愛戀的圖形與大海的波浪、天空的云朵融為一體,怪誕中透露出作者潛意識的東西:對愛情與的訴求潛隱在大自然中而沒有外露,體現了個人欲望與社會生存的矛盾,暗示了關系的曖昧。

傳統美學理論將單純一致、平衡對稱、多樣統一和對比對照概括為形式美的基本規律。顯然,對此不能一概而論??梢钥闯?,圖1中的圖形創意使用了不同于指示性的圖形,其價值更多地在于對意識流的表現。可見,不同的審美角度會產生不同的好惡感,如果單純從形式美出發進行解釋難免不到位。這里見證了圖形創意涉及的審美意識因素,意識形態參與了對圖形意義層的認識,體現了圖形的社會屬性。

三、創意與審美意識的互動

作為設計藝術的圖形創意不同于純藝術,它絕對依賴于它的批評者。批評者與作品的關系是一種互動關系。接受美學認為,一件作品的價值、意義和地位,并不是由它本身所決定的,而是由觀者的欣賞、批評活動及接受程度決定的。在這種關系框架下,創作者編碼的“本意”與接受者解碼時的“理解意義”會存在一定差異,而差異又往往是由意識造成的。

一方面,設計藝術中的圖形創意多是由于意識的作用,尤其是創造者意識形態的作用。創造者的創意想象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想象的活動是一種意識活動。盡管不排除潛意識的作用,但藝術家(創造者)不僅要搜集素材,還要通過對這些資料的裁剪、組織、整理等,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秩序,想象的活動必然是有意識的活動。第二,想象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是知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感的作用。前者即為組織秩序,后者是指以感官來把握這些資料。第三,想象的活動不能脫離知識與經驗。知識與經驗不僅可以豐富藝術家的想象力,同時也可以增強他的表現能力。這種知識與經驗不同于一般的知識與經驗,它必須化為藝術家身心的一部分,使藝術家的生命融入其創作中。

另一方面,審美過程和結構的完成,即人的審美能力(審美趣味、觀念、理想)的擁有和實現是人的感知心意和內在精神的塑造與建立過程,它表現為審美能力的狀態。雖然對象意識的一切形式都能參與審美客體的建構,但審美狀態和科學觀察是相距甚遠的。審美活動將一種主觀的素質敏感性列入這種有利的形勢,這就是所謂的“審美定勢”。定勢的作用是使意識和注意力局限于與審美活動相應的對象,好的圖形創意將所要表達的意義與圖形巧妙地結合,它們多是利用了這種基于意識形態的審美定勢。這無疑是創意和審美意識互動的典范。

審美意識作為廣義的美感,包括了審美意識活動的各種表現形態和各種審美形式,但其最基本的是審美感受。審美感受包括感覺、知覺、聯想、想象、情感、思維等幾種基本心理因素。隨著心理學的發展,以及心理學原理在設計藝術學科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實踐運用,越來越多的平面設計創意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了審美意識。比如當代平面設計發展到現在已不能用“平面”這一范疇概括,而是用“視覺傳達設計”來稱謂。對于心理、情感的觸及是許多設計創意的訴求,最近出現了“精神視覺”圖形設計,這里的“精神”更多是指前面所提到的意識形態里的審美意識。

圖2、圖3的圖形創意都是圍繞文化主題展開的,想要表述的是文化的差異乃至沖突。圖2利用了色彩的對比和體量感來對受眾進行心理暗示。它首先在色彩上選用了色環上180。的色相,又通過相近體量感的色塊在視覺上造成沖突和強烈對比,暗示了圖形寓意的對抗。圖2利用標點的符號化語言點明了創意的主旨,圖3則通過文字點明主題。沒有點明創意主題的圖形,雖然不一定能讓觀者明白所要表述的隱喻內涵,但依然能讓人體會到圖形傳達出的對抗和沖突。最基本的圖形構圖元素是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這是圖形構成的載體。通過媒介空間(紙張、屏幕等)與觀者的意識反應形成意義層的過程是復雜的,是多個審美意識因子如聯想、情感等交互作用的結果。在這種互動中,整個創意的含義臻于明確。

篇5

[關鍵詞] 空白;意識形態;電影意識形態;對話空白;結構空白

電影的研究由文藝學的敘事學研究推向了語言學美學的修辭學研究,這正是順應了20世紀學術界“語言學轉向”的潮流。談及文學和語言,

自然要從具體文本上升到意識形態,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以不同的方式折射著社會生產生活的意識形態,相對而言,不同的只是表象而已。連曉霞將意識形態的蘊涵整合為以下幾個方面,它是一個系統性或綜合性概念;任何意識形態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形成的;它代表某一民族、階級的觀念和利益并反映該群體的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來傳播;其具體的社會存在形式是多樣或多元的。[1]41顯然,此處的“通過實踐活動來傳播”就包含電影這種影像活動,或隱或現地表現作品的意識形態。而這種“隱”即是“空白”。在更為細化的層面上,本文對在當代

梁笑笑:哪個???

秦奮:就是那個,親熱了。完事以后她哭了,她說想讓我幫著她在美國留下來。我當時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我就是特喜歡她,再說呢,幫她留下來也不是什么難事,第二天我就跟我那朋友說我跟小白好了,讓他配合我讓小白留在美國。朋友一聽就急了,他說絕對不行,說接這個團是他跟這局長的關系,如果有人滯留在美國局長就得受處分,坑了局長不說,以后的生意也得泡湯。我要是堅持讓小白留下來呢,朋友甭說翻臉殺我的心都有。

梁笑笑:所以你們就把小白出賣了。

秦奮:等我把話說完了。我就只能又求我那朋友,可以看著她不讓她跑但是千萬別告發她,最后送這個團走的時候,小白在機場一直看著我,眼神跟刀子似的,我都不敢看,我是無地自容啊。

梁笑笑:這就是你的秘密啊。

秦奮:今年回來,局長聽說了,就請我們吃飯,那團里的人都來了,可就是沒見著小白,我呢就問東問西,假裝沒事似的問小白怎么沒來。他們說你不知道啊,小白從美國回來不久就自殺了。我腦子一下兒就炸了,我就問怎么回事啊。他說,那男的,有家庭暴力老打她,想離也離不成,本來想借去美國的機會留在那,可是沒有跑成還讓人給告發了,回來就走了絕路了。我就問我那朋友是不是你說的,朋友說是,他說對我不放心,就告訴領導了。那天啊,我就把我那朋友給打了,還喝了好多酒,就是最后啊,趴在地上跟狗似的見著腿就抱著哭。

梁笑笑:你還打人家啊,就是你把小白給害死的。你太卑鄙了。

讀者反應理論家或接受美學理論家指出,文本有大量的空白需要讀者填充,而不同的讀者填充空白的方式是不一樣的。[5]正如一千個觀眾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許多觀眾在觀影后對這一橋段有了各種各樣的猜測。有說秦奮其實是反著講小白的故事的,秦奮才是那個告發小白的人;有說那個朋友是后面出現的鄔桑,其實是鄔桑告發的,因為鄔桑是“同志”,等等。倘若沒有導演的留白,觀眾哪有可再次創造的空間。因為阻斷的敘事,暫時的完結,卻給觀眾留下了可質疑的痕跡。雖然結構處的空白相對獨立于整體,但又逃脫不了整體的范疇。

根據索緒爾的符號語言學基本理論,可將二元對立結構的概念引入本文。結構空白實質就是二元對立結構關系中的一元,它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是與作品另一結構相互依存。因為對立的目的是統一,即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事物都是在對立統一中被推動發展的。電影影像修辭手段的運用勢必統一在大眾意識形態的作品蘊涵中。整部電影在現實社會意識形態的遮蔽下透射出人們對婚姻觀與戀愛觀、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反思。

三、結 語

如今電影意識形態毫不例外地被納入整個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體系中來。某種程度上,電影作為一種人類文化中的一種更帶有機構性質的藝術“話語”,其所包含的意識形態屬性是不言而喻的?;蛘哒f電影修辭“話語”本身就是在一定的意識形態中被構成的。因此,站在意識形態的立場上看,電影修辭中的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實際上關系到一部電影要向觀眾“灌輸”什么樣的思想觀念、道德準則和行為方式的問題,也就是關乎是否維護和堅守或是疏遠甚至背離特定社會中的意識形態的問題。[6]任何藝術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制于意識形態,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藝術的“空白”中揭示了深層的主旨,有助于人們認識意識形態結構,從而達到人們對人類社會的真實性認識。

[參考文獻]

篇6

劉 瑩,女,遼寧錦州人,遼寧醫學院外語教研部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語文學及英語教育學研究。

翻譯范式理論認為,翻譯從來就不是譯者任意而為的,而是在一定的意識形態氛圍中所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意識形態對翻譯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可以影響譯者對翻譯選材的選擇、審美。本文通過嚴復的譯著《天演論》來論述翻譯理論范式中的意識形態對翻譯與翻譯選材的影響。

一、從《天演論》看翻譯理論

范式中的翻譯與意識形態

從某種意義上說,翻譯是意識形態

的產物,因而譯者的翻譯行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制約和影響。它可以影響譯者對翻譯選材的選擇、審美和翻譯策略的應用以及翻譯過程中的取舍或刪改。這是一種能夠對翻譯本體做出合理解釋的翻譯理論范式。

例如:嚴復選擇《天演論》進行翻譯,最重要的原因是該書符合當時中國形勢的需要?!短煅菡摗防镏v的“優勝劣汰,物競天擇”,意思就是我們不能落后,落后了就要被淘汰。這便是用來鼓動了我們上一輩的知識分子發揚民族意識,探索強國之道,從而引起了中國的維新運動;用它來喚醒國人,使之有亡國滅種之痛感,從而激起奮發有為,進而救亡圖存。而西方翻譯研究中的文化學派代表埃文-佐哈爾(Evan-Zohar)及勒菲弗(A.Lefevere)等學者認為,“當身處強勢文化的譯者去翻譯弱勢文化中的作品時,往往會有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將自身文化中的規范視作普遍規范,從而采用歸化的譯法;反之,當身處弱勢文化的譯者去翻譯強勢文化中的作品時,則會更多地采用異化譯法?!盵1][2]

此外,范式的翻譯理論中談到,惟有藝術與審美才給予人恢復總體的人的力量,作為人類文化活動和文化價值的載體,其意義就在于其中體現了人類文化所追尋的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在階級社會里,任何階級在上層建筑上的追求,都不能忽視審美的追求,都必然具有意識形態的語境、指向和深層意蘊。沒有意識形態意義的審美,是不存在和不可能的。

二、從《天演論》看意識形態對選材的影響 目的論中指出:翻澤活動是人類的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任何年代,任何背景下的翻譯都是因特定目的而產生并為之服務的。而譯者作為一定年代和社會背景下的人,他的任何翻譯活動無疑會受到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約束。這種制約性有來自政府出版審查方面的,也有發自譯者個人政治意識的。在階級社會,當翻譯不可避免地同上層建筑發生關系之后,翻譯就成了精英文化的一部分。社會的精英階層在從事翻譯活動時,他們的目的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傾向。

例如嚴復翻譯西方著作時,也是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所有著作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嚴復可以選擇翻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或者斯賓塞的《綜合哲學》,但是他選擇《天演論》進行翻譯,除去在內容上繁簡不同的緣故,主要是為了迎合當時中國形勢的需要。利用西方的意識形態顛覆當時的封建傳統的意識形態,為了喚醒知識分子的革命和民主意識,嚴復對一系列的西方學術著作進行了篡改。而歷史也同樣也證明了,嚴復對文本的選擇和改寫,借助這樣的翻譯創作成功的實現了他救國圖存的目的。這種“實非正法”的達旨,有意地對原書加以取舍、改造,加上大量按語,以補其不足,以糾其不當,從而達到喚醒人們起來保國保種,激發熱愛祖國的民族意識的政治目的。

總之,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經過翻譯的一系列過程,在經歷了多層面差異的劇烈碰撞和交鋒,最終對譯者本人、譯入語語言和譯入語社會意識形態等造成了重大影響。

三、討論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譯本能夠在異域文化環境中被廣泛接受并長久流傳。在翻譯過程中,就需要構建一個適合“移植”文本存活的生態環境。“譯者需要立足于不同的語言、文化、社會等各種力量交互作用的交互點上,不斷進行選擇或適應,力求為譯本‘培育’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3]同樣,在其它的范式翻譯理論中認為譯者翻譯出來的文章將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原語文化傾向。也就是說,當翻譯涉及到意識形態時,我們很難能去定義哪些是源意識形態下的翻譯,哪些不是。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翻譯批評都集中在譯者的角色和他的主體性上。而事實上,他們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應該把翻譯與譯者的位置關系看成是動態的。譯者既不屬于源文化也不屬于目標文化,他是存在于兩者之間的。在交織的兩種文化中,譯者的位置處于一個波動的狀態中。皮姆的“跨文化空間”概念,指的是“存在于交叉或重疊的文化中的信仰和行為,它們是兩種文化所共有的?!盵4]皮姆的“跨文化空間”概念解決了譯者的身份問題,使得譯者擺脫了在原文和譯文兩個極端之間搖擺的束縛,能夠自由地根據形勢判斷來選擇翻譯策略,可以在兩個文化之間自由穿梭,吸取不同文化知識。

結語

由此可見,意識形態對英語翻譯產生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定社會和文化的產物,而英語翻譯作為一種涉及到兩種語言的跨文化社會實踐活動,譯者的翻譯選材必然要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我們應從意識形態的視角探討研究翻譯活動,擴大翻譯研究的領域,使翻譯研究從文本內部走向了文本外部,并在一個大的文化環境下更深入地探討翻譯活動。翻譯不是一方凈土,在這一現象背后蘊含著種種動機和本質。在評價一部譯作時,我們不應該把目光停留在所謂的范式翻澤標準上,而應該用歷史的眼光深入探究其翻譯選材及其作品主題。

參考文獻:

[1]Even-Zohar, I. Polysystem Theory[J].Poetics Today , 1 Fall, 1979:9-51.

[2]Lefevere, A.Chapter I. In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1-10.

篇7

按照《***市委辦公室關于印發***的通知》要求,我局就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了認真自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強化領導,著力構建意識形態工作的新格局

局黨組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總體安排部署,深刻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明確了由主要領導親自掛帥,一名黨組成員專門分管此項工作,切實把意識形態工作擺上了重要日程,進一步健全完善了黨組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工作分工明確、各相關科室積極配合,共同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新格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管理權和話語權。

二、創新方式,全力營造意識形態工作好氛圍

局黨組不斷探索新的方法,把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宣傳教育與國土資源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與解決個別性、群體性的思想認識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把做好政治理論的宣傳教育與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充分運用個別談心、耐心疏導、平等交流、民主討論等方法,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使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潛移默化。一是從嚴學習教育,營造了同頻共振的良好氛圍。先后6次召開黨組會研究“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工作,并建立了每月一次的“***講堂”和兩個月一次的專題研討學習制度,班子成員帶頭備課作專題輔導,帶頭撰寫學習體會交流發言,得到了干部職工的充分肯定。2016年共舉辦“**”*期,開展警示教育8次,上廉政黨課6次,為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有力有序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從嚴安排部署,增強了上下聯動的責任意識。市局召開了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年中由市局黨組主要負責人帶隊,深入全市各縣區國土資源局扎實開展黨風廉潔建設半年督查暨集體約談,共約談縣區局班子7個,開展單獨談話120人,發放并回收民主測評表120張,征求意見建議梳理為24條,反饋各縣區領導班子結合工作實際認真進行整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后,市局黨組制定了《各分局各縣局和市局科室主要負責人述責述廉制度》,對述責述廉對象、時間、內容、程序、結果運用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11月14—26日,對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進行了年度全面考核,做到了年初有部署,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核。三是從嚴管理隊伍,構建了促進工作的轉化機制。嚴格管理干部隊伍,細化完善了16項內部管理制度和科室崗位職責,有效規范了行政權力運行,構建了以黨風廉政建設促進業務工作的相互轉化工作機制。強化干部培訓,年內共組織系統干部職工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培訓班200多人次。積極開展系統內干部職工輪訓計劃,計劃三年內對全體干部完成一輪輪訓,2016年舉辦全市業務知識培訓班兩期,培訓110人。建立完善了廉政防控預警機制,干部提拔任用前,認真落實干部任前廉政談話、誡勉談話、述職述廉等程序。四是從嚴執行規定,培養了節儉辦事的良好習慣。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委“雙十條”規定、市委“八項”規定和省廳“九項”規定,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嚴肅工作紀律,精簡會議文件,厲行勤儉節約,切實做到正文風、改會風,轉作風、樹新風。嚴格落實干部職工廉潔自律和廉潔從政各項規定,用制度管人管事、約束權力、有效預防腐敗的內控機制逐步形成。

三、強化基礎,樹立意識形態工作隊伍良好形象

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建設,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在全系統開展了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主題實踐活動,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將打造一支思想理論好、綜合素質高、具有豐富意識形態工作經驗的干部隊伍作為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基礎,強化學習教育,樹立高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障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同時,市局黨組多次召開會議、組織學習,在局網站宣揚黨的領導下國土資源工作的重要意義,樹立了新時期國土資源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四、抓住抓重,努力完善意識形態工作新理念

篇8

一、阿爾都塞理論中意識形態的特征

(一)意識形態沒有歷史,永恒存在。

阿爾都塞在《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研究筆記)》中提到:“具體的意識形態有其自己的歷史(雖然它最終是由階級斗爭決定的)”。他認為,不同歷史時期的意識形態有自己的歷史,它與每一個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生活相對應,因而是具體的。同時,阿爾都塞又認為,“意識形態一般沒有歷史―不是在否定意義上(其歷史外在于它),而是在絕對肯定的意義上。”這種意識形態貫穿于所有歷史之中,適用于所有歷史,是一般的、普遍的意識形態,即阿爾都塞的“普通意識形態”。

阿爾都塞認為:“意識形態的特性在于它被賦予了一種結構與功能,從而使得它變成了一個非歷史的現實,即,一個全部歷史的現實,其意義是,那種結構與功能是不變的,以相同的形式存在于我們可以稱作的歷史之始終”。在他看來,在階級的社會中,不管歷史時期如何變遷,意識形態的結構和功能是不變的。正是在此基礎上,阿爾都塞把“意識形態沒有歷史”同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是永恒的,即它沒有歷史”這個命題銜接起來了。在阿爾都塞這里,意識形態已經成為一種永遠存在的東西。

(二)意識形態是一種“表象”。

在這種表象中,個體與其實際生存狀況的關系是一種想象關系。意識形態的表象體系并不是對生存條件的想象,而是對人與其生存條件關系的想象,因此意識形態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關系的表達,“在意識形態中表述出來的東西就不是主宰著個人生存的實在關系的體系,而是這些個人同自己身處其中的實在關系所建立的想象的關系”。

在他看來,如果人直接觀察人類的生存狀況,那么人所得到不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真實的認識而是虛幻的感覺。這是因為人總是直接把自己的生存狀況作為認識的對象,而這種直接的把握總是受到了各種“前見”的影響。意識形態以想象的形式表現了人們的生存狀況。人們在這里用想象的東西來代替現實的東西,把虛幻當作現實,現實和虛幻顛倒了過來。

(三)意識形態把個體轉變(建構)為主體。

主體是近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主體的理性是近代哲學建構的核心,也是法權理論的基礎。阿爾都塞認為,將個人傳呼為主體才是近代意識形態建構的關鍵?!皼]有不借助于主體并為了這些主體而存在的意識形態。這意味著,沒有不為了這些具體的主體而存在的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的這個目標又只有借助于主體―即借助于主體的范疇和它所發揮的功能―才能達到?!?/p>

任何意識形態都不離開主體,但主體并不是先驗的存在,主體恰恰是意識形態建構出來的。“主體之所以是構成所有意識形態的基本范疇,只是因為所有意識形態的功能(這種功能定義了意識形態本身)就在于把具體的個人‘構成’為主體?!卑柖既倪@一論斷將主體性哲學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關系直接揭示出來了,現代意識形態的重要策略就是將你建構為一個主體,就像在大街上有人喊我們時,我們會回身回應一樣,意識形態對主體的建構也是通過傳喚的方式實現的,“所有意識形態都通過主體這個范疇發揮的功能,把具體的個人呼喚或傳喚為具體的主體”。

(四)意識形態具有一種物質的存在,是一種實體。

意識形態本身是一種觀念的存在,但作為一種表象體系,作為一種想象關系,意識形態也具有物質存在?!氨硎龅南胂笮酝崆Q于他們與自身生存條件的想象關系,換句話說,歸根結底取決于他們與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的想象關系(意識形態=與實在關系的想象關系)。這種想象關系本身就具有物質的存在。”

意識形態是一種實踐,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在一種實踐中出現,而不是一種思想或觀念內在于人的頭腦中。他說:“一種意識形態總是存在于某種機器當中,存在于這種機器的實踐或者各種實踐當中。這種存在就是物質的存在?!泵總€被賦予了“意識”的主體,一定會按照他的觀念行動,因而把自己作為一個自由主體的觀念納入到他的物質實踐的行為中,任何意識形態的實現都依賴于特定的意識形態機器,這些正是意識形態物質性的表現。

二、對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的評價

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對意識形態理論作了一定的補充和完善。阿爾都塞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對意識形態的分析更加全面、透徹,尤其是精神分析學說的引入,開辟了意識形態研究的一條新路。阿爾都塞不再局限于純粹的意識形式,明確地把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劃分為教會、學校、工會、文化團體、黨派等等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大大拓展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的范圍。但是由于阿爾都塞這一理論在很多方面都帶有原始的初創性,因此必定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疏漏和不足。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的概念過于寬泛,隱含著把意識形態泛化的傾向。阿爾都塞否認了意識形態的歷史性,過分強調了意識形態的結構和功能,把意識形態作為結構強加于人。而且阿爾都塞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否定了人的能動性,絕對化了意識形態對主體的控制和主體對意識形態的臣服。

參考文獻:

[1][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陳越主譯.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劉香.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篇9

【關鍵詞】意識形態 操縱 制約 翻譯目的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10-01

一、引言

中國傳統的翻譯研究大多以“忠實”、“通順”作為翻譯標準,根據原文到譯文的語言層面的轉述來探討譯者所采用或應采用的翻譯策略。這種翻譯研究只關注譯文本身并局限于語言層面,忽視了譯者從事翻譯時的各種考慮和取舍,也未能探討那些影響譯者翻譯策略選擇的真正動因。其實,譯者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和取舍過程。

《論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籍之一影響深遠,其英譯本也多種多樣,各有千秋。其中理雅各的《論語》譯本風格嚴謹,譯文多為直譯,但是冗長呆板;而辜鴻銘的譯本則譯文流暢,旁征博引,頗對西方人口味,但是未免太過歸化。本文將圍繞意識形態對翻譯的操縱及其結果,從翻譯目的和翻譯策略兩個方面比較理雅各的《論語》譯本和辜鴻銘的《論語》譯本。勒菲弗爾的翻譯理論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即將翻譯置于歷史文化的大語境下進行研究。因此,在這一理論框架指導下研究《論語》這一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典型文本,便具有一定的時代前瞻性,而且對于文化翻譯理論的不斷完善和構建也具有積極意義。

二、翻譯目的

所謂“意識形態,簡言之,即指人的思想觀念或世界觀。它可以是社會的、上層的,也可以是個人的。勒菲弗爾指出,任何人都無法回避他個人的意識形態,即譯者對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和態度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翻譯方法。因此在分析譯者翻譯目的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譯者的生平背景。

他所譯的《論語》、《中庸》,譯文別出心裁,用現代歐美人熟悉的現代英語來詮釋中國兩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文明和道德,其目的是讓西方人從精神和道德上尊重中國。他希望“如果這本出自中國古代智慧的小書能有助于歐美人民,尤其是那些正在中國的歐美人更好地理解‘道’,形成一種更明白更深刻的道德責任感,以便他們在對待中國和中國人時,拋棄那種歐洲‘槍炮’和‘暴力’文明的精神和態度,而代之以道,無論是以個人的方式,還是作為一個民族同中國人交往的過程中,都遵從道德責任感——那么,我將感到我多年理解和翻譯這本書所花費的勞動沒有白費。”由此可見,辜鴻銘翻譯《論語》的主要目的是讓西方人真正了解中國儒學的思想體系,改變西方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見。

三、翻譯策略

勒菲弗爾認為,操縱文學創作和翻譯的因素有文學系統內外之分。文學系統內因就是評論家、教師、翻譯家等組成的所謂“專業人士”(professionals),文學系統外因是擁有“促進或阻止”文學創作和翻譯的“權力”的“人或機構”,也就是贊助人(patronage)。在這里,“贊助人感興趣的通常是文學的意識形態”,而“文學家們關心的則是詩學(poetics)”。因此,制約翻譯過程的兩大因素歸根到底就是意識形態和詩學。對于同一個原語文本,有多少個譯者翻譯就有多少種譯文,因為一方面,譯者的主體意識不盡相同;另一方面,為實現翻譯這種交際行為,譯者在運用翻譯策略時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識形態和翻譯詩學的操縱。

理雅各作為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翻譯《論語》時盡可能地忠于原文在具體語境下的特殊含義。例如概念核心詞“君子”、“禮”、“仁”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譯法便有如下幾種:

“君子”:“superior man”, “propriety”, “perfect virtue”, “virtuous man”

“禮”:“ritual”, “propriety”, “morals”

“仁”:“benevolence”, “humanity”, “virtuous”, “excellence”

除了宗教因素,意識形態的其它方面,如文化習俗、思維習慣等也經常左右著翻譯,表現在譯文的表達方面。如辜鴻銘譯“堯曰篇” 之二: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What are the five good principles to be respected?” asked the disciple. Confucius replied, “First, to benefit the people without wast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country; Secondly, to encourage labour without giving cause for complaint; Thirdly, to desire for the enjoyments of life without being covetous; Fourthly, to be dignified without being supercilious; Fifthly, to inspire awe without being severe.”

上面這段譯文完全符合英語本族人的思維模式,“概括―具體型”的語篇結構形式完全是典型的英文模式,注重句子間的連貫性,注重穩定而嚴謹的動賓搭配的空間框架。這樣能使英語本族人在讀譯文時沿著段落模式體會其內在的層次關系。

四、結語

本文從譯者所處的社會背景、社會背景下的主流意識形態以及譯者自身的意識形態角度探討了理雅各和辜鴻銘在翻譯《論語》時的翻譯目的和所采用的翻譯策略,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看出這兩種風格迥異的英譯本不僅僅存在語言文字層面的差別,而是在不同的歷史、文化、哲學等意識形態的操縱下產生的不同的翻譯結果。在這里我們很難去評判孰優孰劣,因為翻譯的評判標準應該是動態和多視角的。意識形態對翻譯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應該認識到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變、文字的轉換,而是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的對抗和妥協。

參考文獻:

[1]Bassnett, S. &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8.

篇10

關鍵詞:多元“人問”;一元“天國”;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9-0030-04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量西方文化的輸入讓各種思想文化互相碰撞,并日益多樣化,這一片催化劑通過網絡技術、高速發達的交通網和通訊網等形式更加推進多樣化進程。雖然多元化的社會文化思想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大有裨益,可以滿足人們更多層次的精神需求,激發創造力,但同時也可以導致各種思想之間的碰撞和混亂。也必然影響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地位。那么,當前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和的一元化指導思想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對于確立一元化指導思想具有何種程度的影響力?這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迫在眉睫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多元“人間”與一元“天國”之間的辯證關系

社會物質生活決定社會精神生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多元社會存在是指導思想意識的物質基礎,而意識形態本質上是對社會“人間”存在的“回聲和反射”。一方面,一定的意識形態取決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取決于物質生產中人們所發生的一定階級關系,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社會物質存在條件的變動決定著意識形態的各種變化。意識形態的變化是隨著它的社會物質基礎的變化而變化的,并不是完全獨立的邏輯變化過程,“意識形態……隨著人們的社會關系、物質條件、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雹篑R克思認為,“階級是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它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

從客觀現實的實踐層面上來說,一元“天國”指導思想的直接現實性是意識形態又一重要特征,它在反映社會客觀存在的基礎上,同時指引到達現實的途徑與方向。這種直接現實性的基本特點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意識形態是主觀存在的創造物。它是由人們在歷史生活中創造出來并加以變革的,是人們主觀活動的產物,是歷史主體的主觀表達,是一種能夠被意識到的客觀存在,并不存在唯心主義主張的脫離社會客觀現實與歷史活動獨自發展運動著的意識或精神。二是意識形態又是主體活動的客觀基礎。因為意識形態對社會客觀存在具有一定的能動作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人們從事歷史生產活動的基本前提是,不僅有從歷代傳承下來的生產力和經濟關系,還有一定“被客觀化了的觀念”即意識形態,是一種把自身隸屬于某種關系中的“被人格化了的思想精神”。因此,人的思想意識形態從客觀物質生活中、社會實踐中誕生,又成為指導人們各種歷史實踐活動的重要客觀條件。

一元“天國”指導思想的意識形態與多元“人間”的社會存在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對意識形態的這種特殊性,恩格斯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細致的詮釋:第一,一種意識形態在客觀現實尤其是人們的各種思想文化、物質經濟基礎上誕生后,便具備了按照自己特有規律發展的內在邏輯性和歷史繼承性。第二。在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與客觀現實如社會文化、社會經濟基礎發展之間的比例往往是不平衡的。“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意識形態上仍然能夠出現最美妙的提琴表演。如18世紀的法國對比英國是如此,以后的德國對英、法來說更是如此”。第三,在各種意識形態中,主流政治關系、法律觀念對經濟基礎的關系最密切,因為意識形態的進一步發展和變化,往往通過這種中介性質對經濟基礎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

多元性意識形態的存在,導致人們認為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已無存在必要的結論。意識形態多元論的唯心主義立場和固有的反的性質,使其必然成為資產階級的理論武器,被其用來否定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因此多元論的危害極大。歷史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在分析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問題上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原則,從既定的經濟關系和經濟矛盾的運動特征來確定特定社會形態和制度體系的性質和方向。從經濟生活中尋找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正確解讀。

二、學說思維路徑的轉向

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與舊唯物主義形而上學的致思路徑是相同的,均是通過主觀的體系來構建客觀世界,即“從天國到人間”?!皬奶靽饺碎g”的形而上學,是從主觀和思辨出發。在脫離客觀的人的世界的“天國”中確立哲學思考路向,是一種與人的客觀生活脫離、完全無關的純理論觀點。并用其來解釋客觀世界。在馬克思看來,形而上學有三個“天真的假設”,即“斷言的天真”、“反思的天真”和“概念的天真”。然而人類的出發點則是通過客觀實際活動中的物質或精神文化,來揭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和回聲。因此馬克思提出從多元“人間”到一元“天國”,正是要對天真的形而上學進行重新開炮,這種挑戰是以實踐唯物主義的旗幟來討伐形而上學的全部哲學,是對“從天國到人間”致思哲學路向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