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群體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7 05:12: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班級群體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職班級群體的現狀及戰略
班級建設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質量,并且對每個學生的成長和成才都會產生深遠影響。何謂班級?班級就是年齡相近、文化程度大致相同學生的一個小范圍集合。班級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和單位,猶如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樣,班級是學校教育的細胞。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班級群體是一種特殊的初級社會群體,是高職院校學生的重要組織形式,在高職院校學生生活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班級內部,由于群體成員之間的差異,會形成各種不同類型的群體。
高職學生的特點
李昌鋒等人對高職學生的調查顯示:高職學生生活常識一般,自制能力稍差。由于家庭教育、前期教育等方面的原因,高職學生的生活常識、公德意識有待提高。尤其需要加強自制能力的培養和養成教育。調查反映:高職學生個性較強,自我管理、集體意識較薄弱。
從生源質量上來說,高職學生的文化課基礎較差,學習動力不足。高職院校的學制是三年,把這三年再細分,三年級頂崗實習,二年級學習專業理論和實踐,一年級學習基礎課。目前,一年級學生基本上還有早晚自習,可以在一起開展班級活動,二年級就很少有集體生活,三年級就各奔東西了。因此,高職班集體建設要從早著手,把握高職學生的特點,發現班級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群體類型,更好地促進班級建設。
班級小群體的類型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班級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凝聚力、歸屬感缺乏和理想信念淡薄等問題,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班級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德育功能日益淡化。因此,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總結班級小群體存在的類型,發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農村寄宿初中班級小群體管理策略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農村家長為了提高收入涌入大城市,導致現在農村中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所以,越來越多的學生需要寄宿在學校。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校教學質量的好壞和規模的發展。因此農村寄宿初中班級的管理工作必須注重發展的質量,明確發展的策略,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學校的整體管理水平。通過科學的管理,促進農村寄宿制初中生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寄宿;初中班級;小群體;管理策略
現如今,農村學生大多數都缺少與家長的交流。家長忙自己的工作,學生在學校寄宿,導致學生的所有教育任務全部都放在教師身上。而在學校,學生存在生活能力差的問題,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仍然有依賴的心理。教師在學生的管理工作上也存在很多的問題,有的教師將全部工作都交給學生做主,沒有給與學生指導和進步的空間,有的教師在管理中樹立了完全的權威,讓所有學生都處于服從的地位。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學校在寄宿學生管理上出現了大量的漏洞。
1制定班級管理制度,保證落實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農村初中寄宿學校中的學生正是建立學習正確方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在班上應該建立健全班級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健全的班級管理制度才能使班級的管理有法可依。班級的制度應該作為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在學習和生活中,教師可以采用激勵管理的方式管理學生的工作和生活。所謂的“激勵管理”,就是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管理所取得的成績進行激勵,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做出更大的進步。比如,在學習中教師可以采用激勵的方式激勵學生學習。教師對于一些在學習中取得進步的學生,可以每周都評價出在一周中取得進步最大的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基礎差的學生不至于因為成績差而失去前進的動力。這樣,在進步獎勵的激勵下,學生就會在一點點的進步中不斷地取得更大的進步。另外,在班級的勞動中,可以評選出班級的勞動之星。對于在班級中樂于奉獻的學生給予助人為樂、樂于奉獻等稱號或獎勵。在這些制度的激勵下,學生就會在學習和生活上有前進的動力,激發學生的競爭積極性。在班級制度的落實中,教師必須遵循民主和公開的原則。在評比中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評比的結果都由學生的集體評價為主體,讓評比的結果能夠服從民心。評比的結果教師要張貼在班級的顯眼位置,以便于學生在自查中相互監督。
2關注學生心理,實施班級人性化管理
班級非正式群體管理措施論文
摘要:在班級中,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往往具有負面性,其消極作用相當于“游擊隊”,因而識別并引導他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試圖對其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非正式群體負面影響班風建設
前言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的教育目的在于把學生培養成為健康發展、積極向上的人才,為社會、為國家服務。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們在班級的管理中,極力要求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的思想,以班級為重,以集體為重,個人必須服從集體,然而我們看到,除了小組和一些代表班級的各類組織的正式群體之外,學生中總還有一些人自然地組合在一起,他們三五成群,形影相隨,行動一致,彼此之間保持著互相信任、互相依賴的關系,為了“小社會”的利益,往往游離于集體之外,不利于團隊精神的形成。作為青少年學生,他們應該保持一顆純潔、真誠的心靈,但“小社會”的介入使他們說假話,做錯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掩飾了自身的“真”。因而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有責任和眼力,將這類學生識別出來并引導他們朝良性的軌道發展,使他們成為“求真”的“真人”。
一、非正式群體的表征
如前所述,學生中的這種“小社會”是客觀存在的。其特點是:人數較少;成員的性格、愛好基本一致;經常聚集在一起活動;一般都有“頭領”或“核心人物”;制約性強,穩定性差,可塑性大。這種由學生自發組成、自由結合的小群體,被稱為非正式群體。
非正式群體探索論文
一、概念的界定
班級中往往存在著非正式群體。所謂非正式群體,也稱自然群體,是相對于班委會、團小組等一類正式群體而言的,是無正式規定下學生自發自然而形成的群體。這種群體的成員間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完全是以個人間的好感、喜愛的基矗群體的成員也有比較固定的相互關系結構及協調性較強的行為規范,會自然產生“領頭人”。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中學班級中都存著一定量的非正式群體,最典型最明顯的莫過于三五個學生組成的伙……
二、反班級型非正式群體的特點
1、這種群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比較協調。成員間的行動常常整齊劃一的令師生們吃驚,成員們往往本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指導思想來對待與處理問題,如面對老師的查詢,他們的口徑常常如出一轍。
2、這種群體的成員結構相對穩定。這種非正式群體一旦形成,其成員就相對地固定下來,并且有排行及對外名稱,像什么“四大金剛”等等。這種群體中的成員之間的交往是以義氣、興趣的相投為主,群體的內在凝聚力來自成員的心理而非條文,他們內部的規范行為準則也是心理上的一種默契,而非條款。
3、非正式群體的核心人物是自然產生的。這種非正式群體的“領袖”在成員中的威望較高,有著較強的威懾力與協調群體成員關系的能力。
班級管理科學藝術性有機統一論文
內容提要:班級管理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班級的人際關系問題、公平問題、資信問題。作為教育者應具備較高素質,切實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關鍵詞:班級管理;人際關系;公平;資信。
班級管理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如何提高班級管理效益,使班級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機地統一起來,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值得深思的重大課題,也是我們新時期班級管理工作應追求的理想目標。怎樣才能實現理想中的班級管理模式呢?我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一、班級管理中的人際關系
班級管理就是人的管理,管理人尤其是管理好人前提是了解人。對班級的每一個學生所處的“位置”及任課老師評價都應非常透徹,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協調好人際關系,從而實現優化管理。
目前,班級內的人際關系現狀如下:在老師和學生的眼中,班級中的學生可分為三類:人緣型,中間型,嫌棄型。他們都有自己本質特點,表現如下。
高校輔導員班級管理論文
1班級管理制度規章的實施與創新
班級管理制度規章包括班級考勤制度、獎懲制度、班委選舉與分工制度,甚至包括寢室公約等班級成員一致達成并共同遵守的管理模式。班級管理制度規章的實施與創新要求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不斷加強跨年級跨班級甚至跨學院的班級間的交流。在交流中創新制度實施辦法,撤出不符當前班級建設需要的制度,不斷更新新的推動班級成長的規章制度。在交流中發揮先進班級的先鋒模范作用,形成積極建設班級的正能量。
(2)班級激勵制度的持續完善。對于以往評選先進班級等積極有效的激勵制度要堅持開展和實施下去,同時不斷拓展新的激勵制度的建設,如通過班級風采大賽來推動各班級間成果的相互展示和共同品鑒,班級工作的良好推動需要不斷的激勵,給予正面肯定才能有效推動班級建設的良性發展。
(3)加強班委培訓制度的細化和常態化。建構大學班級授權管理模式,然后把班級日常管理工作的職權部分授予給班干部,通過參加班級的重要事務和例外事項管理,以及保持對學生的激勵和與學生的溝通。開展年級班委培訓制度,尤其是剛剛走上班委崗位的同學們,熱情高漲卻不知何處下手,針對這種現實需要,我們要給班委開展崗前培訓,包括班委的職責和要求,班級管理的技巧與方法,班級活動的組織和開展等。同時,要對各類班委開展橫向培訓,所有班長的橫向交流與培訓,各班心理委員、學習委員、生活委員等的分類培訓與交流。
2班級凝聚力建設的新探索
小學班級管理公平問題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中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著不公平問題,這主要表現為:重視班級的社會化功能,忽視班級的個性化功能;重視正式群體,忽視非正式群體;重視處境優勢的學生,忽視處境不利的學生。管理者只有樹立公平的理念,才能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班主任/班級管理/公平
【正文】
追求教育公平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班級……
青少年時期是個人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時期。正如埃里克森的個性理論所述,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必須思考他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信息,為自己確定生活策略。因此,無論是個性化還是社會化,都是對眾多環境信息有意或無意的處理方式。埃里克森認為,如果這一階段能做好,人們就會獲得自我同一性,這對發展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從這一時期起,也是個體開始完全主動地掌握自己的時期[1](P150-153.P164)。班級管理的任務就在于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社會化并不排斥個性化,統一性并不排斥個體的自由發展,一個真正社會化的人,應該是一個具有獨立個性的人。只有多樣化的個性和無數個人的獨特性的發展,才能構成一個五彩繽紛的社會文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不僅是社會化過程,而且也是個性化過程,然而我中國小學過分強調班級管理的工具性、馴服性,重視班級的社會化功能,忽視班級的個性化功能。這就出現了班級活動中的管理主義傾向。這種管理主義則是指把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絕對化,變成一種目的本身[2](P54)。班級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加強管理是必要和應該的,但是,把對班級的管理絕對化就不必要了,這對學生個性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班級活動中的管理主義對學生的危害主要表現為:(1)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這種管理主義片面強調學生社會化和身心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方面的要求,在班級活動中,過分強調“聽話”和“遵守紀律”,不恰當地突出班主任的權威,甚至把班主任在班級活動中的權力絕對化。(2)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因為它所強調的是一種簡單的規范和服從,而不是一種個性和主動,它強調的更多是一種同一性,而不是差異和多樣性。而缺乏個性和主動精神,沒有一種恰當的求異性思維和活動的取向,是不可能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問題是,班級活動中的管理主義不能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或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實際上影響了班級活動的教育功能。(3)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因為它所強調的是標準化、模式化、整體劃一,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是失去了一部分發展的機會,是對學生內在潛能的遏制。實質上造成每個學生發展的不公平,是一種畸形的發展,最終造就的是表現服從、內心對抗的“殘缺不全”的人。
班主任應關注班級活動中管理主義傾向的消極影響,全方位地考慮班級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功能,使二者達到和諧的統一。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平等的發展。當然,班級需要管理,而決不是放任自流。但不能把具有個性化、生動具體的班級管理活動絕對化,進而導致管理主義。從公平的角度來說,班級恰恰需要科學管理,班主任應重視學生在班級活動的中心地位。要確立學生是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把學生作為一個個具有獨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識積累、興趣愛好、家庭教養等各自不同特點且客觀上存在差異的人。讓所有的學生都認識到班級活動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允許犯錯誤,形成一種真正民主、和諧和寬松的班級氣氛,使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蔡元培認為“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3](P578)。蔡元培的“尚自然”、“展個性”的思想對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青少年體育鍛煉同伴效應及性別差異
摘要: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數據,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分析、構建最小二乘線性(OLS)回歸模型、系數集束化分析等方法,分析同伴群體對我國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影響,結果顯示:①青少年體育鍛煉中存在很強的同伴效應,該效應約為個體影響的80%,并大大超過家庭、班級和學校的影響;②同伴群體對青少年體育鍛煉時間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是男生體育鍛煉時間的最強影響因素,但對女生體育鍛煉時間的影響弱于個體、班級和學校效應;③異性好友對青少年、特別是男生體育鍛煉時間的提升作用更大,對女生而言,獨生子女相對非獨生子女的體育鍛煉時間顯著增加。提出:相關青少年體育鍛煉促進計劃應充分考慮以上因素,通過對同伴群體的干預提升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
關鍵詞:青少年;體育鍛煉;同伴效應;性別差異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中小學生健康促進行動”,將“保證充足的體育活動,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作為重要目標之一。這是因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全球第4大死亡風險因素[1],而由身體活動不足引發的肥胖癥、近視等已成為影響我國青少年成長的重大健康問題。近30年來,7~22歲城市、鄉村男性肥胖率分別增長了24倍、44倍,女性增長了約12倍,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且不斷低齡化,大學生耐力、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繼續下降[2-3]。在分析和探索影響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因素時,家庭往往被視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國內外大量研究論證了家庭經濟狀況,兄弟姐妹數量,雙親體育觀念、體育參與狀況等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影響[4-6]。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對家庭的依賴越來越少,也更多地與同伴群體相處。在這種相處中,他們通過不斷地觀察與模仿,習得了特定的行為、態度與價值。與父母相比,青少年和同伴群體共度的時光更多,因而受同伴的影響也更大。正如群體社會化理論所強調的,在社會化學習過程中,兒童可以從模仿父母中得到發展,也可以從其他的很多方面,如學習同伴中得到發展。家庭對兒童年幼時最初的社會化有重要影響,但這些影響逐漸減弱、淡化,被以同伴為主的群體影響所取代[7]。家庭背景影響下一代的主要途徑是改變其所交往的伙伴,而非物質資源。在這種思路的指引下,學者們就朋友、同學、室友、鄰里等對青少年教育成就、身心健康、危險行為等的發生、發展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8-12]。然而,有關同伴群體與青少年體育鍛煉的討論還比較少見。同伴群體對個體行為及其結果的影響被視作同伴效應,是社會資本效應的一種表現形式。體育與社會資本相關聯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想法,帕特南在20世紀末就已將體育團體和體育俱樂部作為社會資本測量的主要指標。之后,大量研究開始涌現,一些發達國家已將“社會資本”概念及相關內容納入體育政策中[13]。從研究路徑看,相關文獻大體可以劃分為“體育影響社會資本”與“社會資本影響體育”2種。國內研究主要關注并沿著第1條路徑發展,未給予第2條路徑足夠的重視。同伴群體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影響就是這條路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研究雖然注意到同伴對青少年運動意愿的影響,強調體育榜樣、同伴關系對青少年體育參與和身體活動的重要性[14-15],但尚未有專門的分析。這對于促進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增強青少年體質的理論與政策構建無疑是一種缺憾。因此,本文基于一項全國調查數據,分析同伴群體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影響及性別差異,從而在理論上豐富同伴效應與青少年發展的研究,在實踐上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1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
1.1同伴效應的涵義。同伴效應的英文原文是peereffect或peerinflu‐ence,在社會學和教育學中通常被譯為同伴效應、同伴影響、同群效應、同輩效應等。本文采用“同伴效應”,因為這一譯文表明同伴之間不僅相互影響,而且其影響是有行為效果的。MBA智庫百科[16]認為,同伴效應屬于這樣一種現象,即一個人的行為不僅會受到個體自身利益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周圍與其相同地位的其他人的行為及結果影響。Winston等[17]則認為,個體處于同伴群體之中,當其行為受同伴群體的互動影響時,就發生了同伴效應。Sacerdote[10]將同伴效應視為由于同伴群體的特征、行為方式及行為結果而引起的一種效應。上述定義的側重點和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但共同指向3個關鍵點:同伴群體、社會互動和行為相關性。同伴群體通常具有相似的社會地位,每個人都屬于某一家庭,居住在某個社區,就讀于某所學校,參加某些組織。家庭、鄰里、學校、組織提供了人們社會交往的環境,而這些環境中的兄弟姐妹、街坊鄰居、班級同學、組織成員等具有相似的社會地位,構成了同伴群體。社會互動是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Manski[18]對互動類型進行了區分:①內生互動(endogenousinteractions),指個體行為隨著所在群體行為的變化而變化,如青少年體育鍛煉行為受其所在班級同學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②外生互動(con‐textual/exogenousinteractions),指個體行為隨著其所在群體成員特征的變化而變化,如青少年鍛煉行為受到其積極或消極好友數量的影響;③關聯互動(corre‐latedinteractions),指同一群體成員具有相似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具有相似的個體特征或面臨相似的環境,如同班同學具有相似的體育鍛煉行為是因為他們處于相似的運動環境中。這3種互動效應代表著不同的政策含義,也為我們提供了分析路徑。行為相關性是同伴效應的核心表現。如果同伴效應存在,則在同伴群體中存在相關性的行為。如:朋友吸煙,你也隨著吸煙;室友喜歡讀小說,你也隨著讀小說;同班同學熱衷發微信朋友圈,你也參與其中……。凡此種種,都是行為相關性的例子。1.2同伴效應與青少年發展。同伴效應與青少年發展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在教育領域,美國著名的《教育機會平等報告》[19](Equalityofeducationopportunity,亦稱《科爾曼報告》)的重要內容就是分析同伴群體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這對美國教育政策產生了巨大影響。教育生產函數理論也將同伴群體看作是影響學生成績的基本因素之一[20]。在有關青少年身心健康(如超重與肥胖、焦慮與挫折、抑郁、自我傷害等),特別是危險行為(如抽煙、酗酒、吸毒、越軌及犯罪等)的研究[11,21-23]中,基于同伴視角的分析也特別常見。總體而言,這些研究具有如下特征:①對同伴群體的選擇不同。同伴效應研究首先要確定恰當的同伴群體,即對影響群體做出判斷與選擇。但事實上,個體與哪些群體交往并不是顯而易見的,研究者往往只是在假定的基礎上進行數據收集與觀察,而這種收集與觀察又受制于數據的可得性與研究的方便性。鄰里、學校、班級、宿舍、社團、俱樂部等都是學者們常用的研究對象。②同伴效應具有情境差異性與非均等性。情境差異性是指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同伴效應的作用不同。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同伴群體對青少年學習成績的影響小于對其他社會行為的影響,爭議也更少[10]。非均等性指不同特征個體受同伴群體影響的程度不同,同伴群體對青少年行為及其結果的影響往往受個體特征調節,如性別、認知水平、自控力等。③特別重視因果證明問題。由于同質性理論的挑戰以及映射問題、聯立性問題對統計模型帶來的挑戰,很多研究通過改進數據收集方式和使用高級計量模型以確保研究的因果性[24]。1.3同伴效應、性別與青少年體育鍛煉。Beets等[25]發現,與父母相比,同伴群體是唯一能夠顯著提升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的社會支持因素。Salvy等[26]發現,他人或朋友在場將增加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動機,提升實際的身體活動水平。Kirby等[27]的追蹤研究表明,朋友對青少年身體活動具有重要影響。與朋友共處時間越長的人,身體活動越多,并且其效應超過父母。男生身體活動較女生更容易被影響。Marks等[28]發現,朋友網絡對男女生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對男生而言,朋友數量越多、同性朋友比例越多,其課外身體活動越多;而對女生而言,朋友數量多少對其身體活動量并無顯著影響,真正起作用的是經常運動和一起運動的朋友的比例。Hong等[29]發現,家庭情況對男生和女生身體活動水平均無顯著影響,而同伴群體只對男生身體活動存在顯著影響,對女生則不然。因此不難發現,同伴群體對青少年體育鍛煉具有顯著影響,且這種影響的具體表現形式對男女生是不同的。Fitzgerald等[30]概括了同伴群體影響青少年體育鍛煉的6種途徑,包括社會支持、群體規范和接納等。與青少年教育成就、身心健康、危險行為中的同伴效應研究相比,學者們主要分析了朋友體育鍛煉情況、朋友間共處時間、朋友數量等的影響。此外,相關研究未清楚地意識到內生效應和外生效應的區別并對其進行區分,對同伴效應因果證明中的困難和挑戰也未給予足夠重視?;谝延形墨I,本文主要考察朋友群體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影響,包括朋友數量、是否有異性好友、積極好友數量、消極好友數量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個體每周體育鍛煉時間。同時,考慮到我國青少年在校時間遠超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學生,并在同一個班級共同學習生活很多年,研究還將考察個體與班級同學的關系對其體育鍛煉時間的影響。最后,就朋友群體和班級同學關系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影響是否具有性別差異進行分析。
2研究設計
新時期班級管理思考
摘要:任何一個群體的行動都是在動力的推動之下實現的,所以說影響群體及其成員個人行為發展變化的動力的總和就可以轉變為群體動力。本文從動力暗示、輿論動力、愿景動力、情感動力等方面就新時期班級管理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新時期;班級管理;創設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勒溫用《場理論和力學概念》說明群體成員之間各種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動力作用的關系,認為群體不是個體的簡單總和,群體會對個體產生巨大的影響,個體在群體中會產生不同于單獨環境中的行為。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如能巧妙創設動力暗示,必將對班級管理的優化和學生的成才產生積極的影響。
1動力暗示培養規則意識
班級是一種社會組織,與其他社會組織一樣,班級有其特定的成員、特定的目標。因此,班級應成為規范性組織,在班級組織體系中,影響學生服從和參與的應是精神的手段。為使班級成為規范性組織,要求班主任把班級建設成朝正確方向發展的班集體。在班級建設中,如果缺乏被全班學生認同且內化的、足以對全班同學服從和參與起支配作用的集體規范,那么學生對班級管理的適應性、主動性、積極性就低,甚至可能采取完全對立的態度。由此,班級管理規則的制定應由全班同學集體討論決定,這樣制定的班級規則認同度高,因為經班級同學共同討論通過的規則,使學生承擔了執行的責任,對學生產生群體約束的無形動力,這種約束動力隨學生覺察到班級內意見一致程度的提高而增強。一旦某個學生出現“越軌”行為,就會遇到班集體有形或無形的借力,“迫使”其改變自己的態度,自覺糾正自己的行為。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班級學生有意識地將“要我遵守規則”轉變為“我要遵守規則”,外在的道德教育內化為自覺的行為,使學生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和諧發展,長大后能夠真正成為合格的守法公民。
2輿論動力培養正確的集體觀
班級管理激勵機制賞識研究
一、科學運用激勵機制
班級管理的主體是學生,他們普遍希望得到教師的賞識和夸獎。筆者將激勵機制引入班級管理中,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且對學生的優點進行贊賞、好事進行表揚。通過由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激勵,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持良好的紀律性,從而使整個班級產生凝聚力,促進班級管理。在進行激勵機制的運用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并且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激勵機制中,可采用“期望理論”對學生進行激勵。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鼓勵,能夠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情緒,從而不斷地取得進步。比如,筆者在進行班級管理的實踐中,有一個學生的才藝很好,但是對于班級值日的活動并不熱衷。筆者采用有效的激勵機制,讓這個學生能夠在課間指導大家唱歌。筆者在對她進行夸獎的過程中積極肯定了她的長處,并且就她的行為進行鼓勵,同時適當地提出了對她的期望,這樣使該學生能夠接受建議,并且在教大家唱歌的過程讓她的責任心得到加強。在進行激勵的過程中,要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并且對學生的期望提出鼓勵,使學生的素質能夠全面提升。
二、選擇適當的方法
在采用激勵機制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多種方法進行激勵,主要有以下幾種有效的激勵方法。
1.個體激勵
個體激勵是對學生的個體行為進行激勵,包括對學生做的好人好事提出表揚,以及對學生的不足提出建議。在對學生進行個體激勵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好方法與尺度,要維護學生的自尊。教師可以采取閑聊激勵、榜樣激勵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可以有效地使學生得到放松,并且能夠促進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班級管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