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9:47: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辨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小兒發(fā)熱的辨治論文

【關鍵詞】發(fā)熱

[關鍵詞]發(fā)熱;中醫(yī)療法;辨證論治;醫(yī)案

Treatmentofinfantfever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

KEYWORDSfever;therapy,TCM;zhengdifferentiationtreatment;casesrecord

發(fā)熱是小兒疾病常見的癥狀。臨床上常常有這樣的患兒,在外感高熱消退后,往往會持續(xù)一段時間的低熱,檢查相關的體征和實驗室指標均正常,患兒沒有明顯的不適,精神狀況良好,西藥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另有一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發(fā)熱,往往持續(xù)高熱1~2個月不退,西醫(yī)診斷原因不明而難以治療。因此這些患兒往往投治于中醫(yī)。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兒科王霞芳主任從事中醫(yī)臨床30余年,是第三屆全國名老中醫(yī)學術經(jīng)驗繼承班指導老師,她對發(fā)熱分別從傷寒六經(jīng)或溫病衛(wèi)氣營血辨證施治,對低熱、久熱不退者往往有較好的療效。

1太陽中風,營衛(wèi)不和

查看全文

小兒發(fā)熱辨治分析論文

[關鍵詞]發(fā)熱;中醫(yī)療法;辨證論治;醫(yī)案

Treatmentofinfantfever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

KEYWORDSfever;therapy,TCM;zhengdifferentiationtreatment;casesrecord

發(fā)熱是小兒疾病常見的癥狀。臨床上常常有這樣的患兒,在外感高熱消退后,往往會持續(xù)一段時間的低熱,檢查相關的體征和實驗室指標均正常,患兒沒有明顯的不適,精神狀況良好,西藥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另有一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發(fā)熱,往往持續(xù)高熱1~2個月不退,西醫(yī)診斷原因不明而難以治療。因此這些患兒往往投治于中醫(yī)。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兒科王霞芳主任從事中醫(yī)臨床30余年,是第三屆全國名老中醫(yī)學術經(jīng)驗繼承班指導老師,她對發(fā)熱分別從傷寒六經(jīng)或溫病衛(wèi)氣營血辨證施治,對低熱、久熱不退者往往有較好的療效。

1太陽中風,營衛(wèi)不和

若低熱起伏,頭暈乏力,盜汗較多,舌紅苔薄,脈細小數(shù),屬營衛(wèi)不和,營弱衛(wèi)強,宜桂枝湯加味治療。

查看全文

薛生白辨治濕熱病研究論文

【摘要】清代名醫(yī)薛雪,字生白,自號一瓢。他所著《濕熱病篇》是一部辨治濕熱病的重要著作,其對濕熱病的論述極為詳盡,尤對濕熱病的病因病機、感邪途徑與傳變趨勢、辨證要點及治療方法等方面作了精辟的闡述。筆者通過對《濕熱病篇》的研究,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對薛生白辨治濕熱病的學術特點進行初步的探析。

【關鍵詞】薛生白;濕熱;《濕熱病篇》

清代薛生白所著《濕熱病篇》是一部辨治濕熱溫病的重要專著,該書對濕熱病的論述極為詳盡,其問世使后人辨治濕熱性質的疾病有章可循。本文試從薛氏對濕熱病的病因病機、感邪途徑與傳變趨勢、辨證要點及治療方法等方面作初步探析。

1病因病機

薛氏認為濕熱病的形成不外乎內外兩方面:內因在于脾虛濕停,外因在于濕熱邪氣,即所謂:“太陰內傷,濕熱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為濕熱”。說明了在濕熱的發(fā)病機理方面,其強調濕熱為病多是內外合邪,即素有內濕者易感受外濕,外濕入侵人體后又必與內濕相合,并進一步影響脾運而助內濕。這與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所論:“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濕入里,里濕為合”的濕熱發(fā)病觀點是一致的。他還指出,濕熱的病位以脾胃為中心,“陽明為水谷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故多由陽明太陰受病”及“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也”,這就說明在濕熱病的病機轉化方面,與中氣的虛實密切相關,即“中氣實者病在陽明,中氣虛者病在太陰”、“若濕熱之證,不挾內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反之,中氣虛者其病必甚。

2感邪途徑與傳變趨勢

查看全文

惡性淋巴瘤辨治探究論文

【關鍵詞】淋巴瘤中藥治療化痰通絡高萍

高萍是河南省中醫(yī)學院一附院腫瘤科主任醫(yī)師、教授,從事腫瘤臨床數(shù)十年,運用中藥治療腫瘤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特別是對淋巴瘤的辨治頗有獨到之處,療效顯著。本文擬就高教授臨治辨證經(jīng)驗介紹如下。

1脾腎兩虧,痰阻脈絡闡病機

本病屬于中醫(yī)“惡核”“失榮”“陰疽”“痰核”“石疽”“積聚”等范疇[1]。《外科正宗》曰:“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達者,致經(jīng)絡痞澀,聚結成痰核”;《景岳全書·積聚》云:“凡脾胃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蓋脾虛則中焦不足,腎虛則下焦不化,正氣不行則邪滯得以居之”;《靈樞·九針》曰:“四時八風之客于經(jīng)脈之中,而成瘤病者”。因此,高主任據(jù)此認為本病的發(fā)生乃臟腑內虛,正氣不足;或因外感邪氣,或因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脾虛不運,水津不化,聚濕生痰,痰濕凝聚,互結經(jīng)絡或臟腑而成,正如清·陳修園說:“……痰之動,濕也,主于脾。痰之本,水也,原于腎?!薄皟忍摗敝驹谟谄⒛I不足,因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內經(jīng)》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氣必虛”,認為脾腎兩虧亦是本病反復發(fā)作和纏綿不愈的根本原因。

2滋補脾腎,化痰通絡論治療

高主任據(jù)認為惡性淋巴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映,既有正虛的一面,又有邪實的一面,痰癖互結與惡性淋巴瘤生成關系密切,基本病機是脾腎兩虧,痰阻脈絡,因此中藥治療當以協(xié)調臟腑,扶正固本、消痰散結、活血通絡為法,治療必須痰淤同治。臨床中常用消痰散結藥有:黃藥子、半夏、天南星、穿山甲、浙貝母、夏枯草、牡蠣、夏枯草,山慈姑、天葵子、海藻、昆布等;活血通絡藥有:桃仁、莪術、三棱、穿山甲、僵蠶、地龍、全蝎、皂角刺等;培補脾腎固本藥有人參、黃芪、茯苓、仙靈脾、淮山藥、菟絲子、杜仲、黃精等。認為初期多為陽證,宜配清熱解毒之品,如七葉一枝花、貓爪草、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病久多為陰證,宜配健脾益氣之品,如黨參、太子參、白術、靈芝、刺五加等。同時注重情志治療?!锻饪普凇なs·第一百三十四》云:“失榮者,先得后失,始富終貧,亦有雖居富貴,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損傷中氣,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結而成?!鼻濉ゑR培《馬培之醫(yī)案》云:“操勞思慮,郁損心脾,木失暢榮,氣化為火,陽明濁痰,藉以上升,致頸左堅腫,成為失榮”,《圣濟總錄》亦認為“憂怒郁悶,聽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傷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jīng)絡痞澀,聚結成核”。故治療同時在方藥中應酌加用安神定志和填精益髓之品。

查看全文

辨象治療太陰人慢性腎功能衰竭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兩組80例平均年齡(49.83±6.28)歲;病程最短者2個月,最長者7年,平均病程(3±1.68)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2-06安徽太平《中華內科雜志》編委會腎臟病專業(yè)組制定的診斷和分期標準[2]。80ml/min>內生肌酐清除率(Ccr)>10ml/min;133μmol/L<血肌酐(Scr)<707μmol/L。有慢性腎臟病史,或累及腎臟的系統(tǒng)性疾病病史者。

1.3中醫(yī)辨證分型及療效標準參考1993年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CRF臨床分型。本虛證:脾腎氣虛型、氣陰兩虛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陰陽兩虛型。標實證:濕熱型、濕濁型、血淤型、濕熱挾淤型、其他型。療效標準也參考該文獻。

1.4辨象標準辨象標準參照《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朝醫(yī)學[4]卷中辨象標準,均屬“肺小肝大”者。

查看全文

談論黃疸中醫(yī)治療原則

本病證存在于多種外感疾病和內傷疾病中,與西醫(yī)學的黃疸含義相同。西醫(yī)學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損傷、肝硬化、膽石癥、膽囊炎、先天性膽紅質代謝功能缺陷、溶血性黃疸、鉤端螺旋體病等,具有黃疸體征者,可按本篇辯證論治。其它如敗血癥、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黃疸,亦可參照本證辨治。肝癌、膽囊癌、胰頭癌、乏特氏壺腹周圍癌等引起的黃疸,亦可參考本篇辯證論治。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jù)

1、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大多突然起病,散發(fā)或暴發(fā)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

2、目黃、身黃、小便黃赤為主要依據(jù)。其中眼目白晴發(fā)黃為最主要體征,應注意有因疫毒感染而致的外感黃疸,也有因七情勞傷、酒食失節(jié)而發(fā)的內傷黃疸。

3、肝臟可腫大或縮小,可在觸痛、叩痛。脾臟可腫大,可出現(xiàn)腹水及下肢浮腫。有時腹部疼痛或有壓痛,或向右肩背放射。

查看全文

中醫(yī)幼兒保育及多元化辨證護理觀論文

摘要:根據(jù)中醫(yī)護理特色,結合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在辨病、辨證、辨癥護理的3個護理層面基礎上,提出了從宏觀與微觀、病期、病勢、體質、時間節(jié)律等不同方位,探究中醫(yī)兒科的多元化辨證護理理論。認為從全方位拓展中醫(yī)兒科護理層面,有助于中醫(yī)兒科護理工作的全面開展和推廣,提高兒童保育及兒科臨床護理質量。

關鍵詞:中醫(yī)兒科;多元化;辨證護理

辨證護理是中醫(yī)護理的精髓,在臨床運用上,已有學者通過實踐,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結合護理學特點,摸索出了“病、證、癥”3個層次護理的中醫(yī)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新認識,對中醫(yī)護理的實施,具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但由于小兒在生理、病理上有其獨特之點,中醫(yī)辨證護理更應具有兒科特色。筆者認為,從兒科特點出發(fā),中醫(yī)兒科的辨證護理更應從多層面考慮。因此,本文在已有學者提出的“病、證、癥”三個層面的護理基礎上,試從多元性角度,探討中醫(yī)兒科辨證護理的特點和臨床運用思路。意在完善中醫(yī)兒科辨證護理的理論體系,指導中醫(yī)兒科護理和兒童保育工作,提高兒科護理質量。

一、辨病辨證與辨癥護理結合標本兼顧

辨病、辨證與辨癥護理結合是中醫(yī)護理實施的基本要求。辨病施護側重于疾病病理變化的全過程考慮護理,重視病的內在實質的調理;辨證施護主要針對疾病階段病情狀態(tài)進行護理,針對病因,調整疾病階段性的病變本質。辨病、辨證施護主要立足于病本質的調理,而辨癥護理則是針對急癥,為解除病標,緩解病情而設。三者結合,以辨病旋護指導辨證施護,以辨證施護充實辨病施護,以辨癥護理輔佐辨病、辨證護理,三位一體,標本兼顧,相得益彰。兒科護理更須考慮小兒生理病理和病證的特殊性,做到病、證、癥相宜,如:小兒“脾常不足”,易為六淫、乳食所傷而致泄瀉,泄瀉更易損傷脾胃,影響營養(yǎng)吸收。根據(jù)小兒病變特點,從病論護,應以保護脾胃、固本為原則,嚴格控制飲食,減少食量,選用清淡、易消化、富營養(yǎng)的流汁或半流飲食,減輕脾胃負擔,保證營養(yǎng)供給,忌食肥甘厚味,及時補液,調攝寒暖,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從證論護,應以審證求因為目的,針對不同病因辨證施護。傷食瀉者,護理以消食化積為主,延長進食間隔時間,給服神曲、山楂等消導之品,摩腹以消脹化積;濕熱瀉者,宜臥床休息,密切觀察大便性狀及全身病情變化,給服清熱利濕中藥,注意增液補津,忌辛辣炙博之品;脾虛瀉更應加強飲食護理,少量多餐,經(jīng)常服用健脾化濕之品,忌葷腥油膩、不易消化之食,或行艾灸、推拿法溫脾胃助運化。當瀉下急迫頻數(shù)或伴嘔吐不止者,則應先護其標,給予止瀉、止吐,防止陰竭陽脫,恰當?shù)膶ΠY護理有利于緩解病情,減輕病兒痛苦,提高療效。只有準確把握辨病、辨證與辨癥的護理關系,才能達到標本同護,全面調整臟腑功能的目的。

二、宏觀與微觀辨證施護結合客觀準確

查看全文

透析中醫(yī)7年制溫病臨床教學

中醫(yī)溫病學是一門中醫(yī)臨床基礎學科,因條件所限,其臨床教學一直為全國中醫(yī)院校所忽視。為此,我們大膽地在7年制中醫(yī)專業(yè)溫病學教學中進行改革,把如何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從理論走向臨床,加強溫病臨床教學作為奮斗目標。經(jīng)過前輩們不懈努力和爭取,在我校第一附屬醫(yī)院四內科率先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溫病臨床基地,保證了臨床教學的開展;并在教研室全體教師的努力下,不斷完善學科建設和臨床基地建設,使我校中醫(yī)7年制溫病臨床教學豐富多彩,獨具特色。

1做好總體規(guī)劃,完善規(guī)章制度

1.1組織機構方面

科主任掛帥監(jiān)督,臨床教師齊抓共管,臨床秘書實際操作。詳細記錄溫病臨床教學文獻,隨時反饋信息,調整方法,提高質量。

1.2規(guī)章制度方面

按照臨床見習、實習管理規(guī)范和規(guī)定,有監(jiān)督有檢查,工作落到實處。

查看全文

小兒哮喘冬病夏治探究論文

【摘要】小兒素體肺脾腎不足,易受外感、接觸異物等因素影響而誘發(fā)哮喘。中醫(yī)體質學說認為體質有可調性。在哮喘冬病夏治過程中,依據(jù)患兒體質特點,進行辨質論治,可有針對性的改善患兒體質,減少或消除哮喘的發(fā)作。

【關鍵詞】哮喘;兒童;辨質論治;冬病夏治

哮喘是兒科常見病,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哮喘緩解期的治療臨床意義重大,也容易被家長所忽視。中醫(yī)冬病夏治在防治哮喘方面效果確切,也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依據(jù)中醫(yī)體質學說“辨質論治”思想,本文對患兒哮喘的冬病夏治做以下綜述。

1冬病夏治研究概況

1.1中醫(yī)理論研究冬病夏治始于《內經(jīng)·四氣調神大論》“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是對中醫(yī)陰陽、五行、氣候、體質[1]等理論的具體應用。

中醫(yī)的陰陽學說認為隨著二十四節(jié)氣的交替,陰陽變化循環(huán)往復;“冬至”與“夏至”,是其變化的轉折點。冬至陽始生,夏至陰始生。哮喘多在冬季發(fā)病。冬至時節(jié)患者體內及自然界的陰氣均上升到頂點,陽氣消退趨于盡頭,易于發(fā)病。因寒邪太過,患者到夏至陽氣仍未能上升至頂點,而借助自然界上升到頂點的陽氣克制患者上升到頂點的陰氣,即可恢復臟器的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目的。

查看全文

雷少逸時病研究論文

【摘要】對清代著名溫病學家雷少逸《時病論》的醫(yī)學思想進行了研究及整理,認為《時病論》中的辨證論治時病,明辨新感伏氣,注重養(yǎng)陰護津,獨創(chuàng)芳香化濕之法,以法代方具有特色。其醫(yī)學思想對當今臨床辨證治療時病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溫病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關鍵詞】《時病論》;辨治特色;雷少逸

Abstract:ThisPaperresearchedtheideasofa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bookwhichnameisDiscussRelationbetweenSeasonalandDiseases,itsauthorisLeiShaoyiwhowasafamousChineseMedicaldoctorinQingDynasty.LeiclarifiedtherelationbetweenSeasonalandDiseasescreatively,heconsideredthattheseasonalclimatedoeseffectinthehumanhealth,soheclaimedusingmethodsofpreservingthehealthinsteadofonlydependingonprescriptions.Now,hismedicalideasandmethodsstillhaveagoodeffectoncuringdiseasesinducedbyseason.HisresearchesandideasalsohaveagreatvalueonlucubratetheFebrileDiseases.

Keywords:RelationbetweenSeasonalandDiseases;Attitudeofcurativecharacteristics;LEIShaoyi

雷少逸(1837~1888),名豐,字松存,別號侶菊,祖籍福建蒲城,后遷居浙江衢縣,為清代著名的溫病學家?!稌r病論》成書于1882年,該書專論四時所發(fā)生的常見疾病,誠為雷少逸治療時病的經(jīng)驗總結。全書以《黃帝內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疒亥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為綱,遵仲景之說,兼采喻嘉言、程芝田之長。治病強調“按四時五運六氣分治”。

1以運氣為綱,明察時令以辨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