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0 12:34: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蔡元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論文
一、審美教育的源起
“美育”概念的提出始于近代西方。隨著美學學科的建立,“審美教育”問題最早由德國作家、哲學家席勒明確提出。在近代中國,美的教育提倡者,則以蔡先生為第一人。蔡先生是這樣解釋美育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边@說明,美育的實現是以美的對象為外部條件,以審美主體的感情為內在動力。美育的特點是以感情的激發、陶冶的方式打動人心,使人自覺地做出道德行為,而不同于論理、說教等。蔡元培把美育叫做“美感教育”正是抓住了美育的這個根本特征。他還十分看重審美教育的社會意義,把審美活動的教育作用提高到一個根本性的地位。他正是從這種積極的審美觀點出發,才那樣看重美育,認為“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干”,甚至說要“美育救國”。在實施美育過程中,他始終把提倡美育和反對封建專制、批判宗教迷信、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并陸續提出了“美育代宗教”、“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的思想。蔡先生美育思想的積極意義正在于他不把美育僅僅看成是書齋中的知識學習和人格修養,而是把它與波瀾壯闊的社會現實聯系在一起,為反帝愛國的革命斗爭發揮作用。
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先生一生倡導美育,進行了美育理論和實踐上的大量探索。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首先,審美活動不同于科學活動,它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礎上的,并以審美對象自身的具體形象對審美主體的激發產生感染力量來打動人心。美育是訴諸于人的情感活動的,以感情的激發和陶冶的方式進行,與科學活動的理性思考與概念判斷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點。對此蔡先生說到:“哲學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學觀念,以具體者濟之,使吾人意識中,有寧靜之人生觀。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為美學觀念惟一之價值。”在這里,蔡先生為審美教育尋找了一個情感上的落腳點和依據。審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槁簡單的說教,必須通過感情活動的陶養作用才能達到。只有真正關于心靈的學問、訴諸情感的學問,才會完善人格、美化人生。蔡元培把美育叫做“美感教育”也正是基于這個根本特點。
其次,美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拓展主體、完善人格、美化人生。蔡元培針對當時社會不正當娛樂風氣盛行的狀況而提倡以審美活動充實精神生活,完善個體人格。他認為當時社會上盛行的不正當消遣和娛樂是極端有害的,可以妨礙健康、消磨意志,以致道德墮落。因此主張把人的精神寄托于審美中,涵養審美情感、塑造健康心靈。他曾說:“所以吾人應急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靈寄托于美,而將憂患忘卻。于學校中可實現者,如音樂、圖畫、旅行、游戲、演劇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大家看看文學書,唱唱詩歌,也可怡情悅性。人是感情的動物,感情要好好涵養之,使活潑而得生趣?!边@正觸及到了審美教育的根本宗旨,通過美育塑造人的健全心靈,頤養超越精神。審美活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過在審美過程中情感的激發和自由活動來適情悅性,產生高尚的精神,從而進一步培養審美主體的健全人格,所以進行高尚的審美活動,有助于減少、沖淡私有欲和狹隘的自私觀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達到“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絕潔之人格”,實現“美育之目的”。
蔡元培大學教育研究論文
一、大學應成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
大學,按照蔡元培的理解,是指“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綜合性高等教育機構,也是一個思想包羅萬象、言論百家爭鳴的場所。大學應當成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這是蔡元培辦學的指導思想,也是他大學教育思想的出發點。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總長身份出席北京大學開學典禮,在演說中就提出“大學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蔡元培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后,目標就是按照現代大學的標準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大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大學理念。北京大學的前身是1898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后,雖改名為北京大學,但由于北洋軍閥政府推行封建專制主義統治,堅持以孔孟之道去禁錮人民的頭腦。此時的康有為等保皇派,也在上書黎元洪、段祺瑞積極主張將孔教定為國教。當時的北京大學官僚積習很深,校政極其腐敗。不少人把上大學作為升官發財的階梯,對研究學問沒有興趣,讀書就是為了獵取功名利祿。教員中也有不少是不學無術的,課堂講授敷衍塞責。學校里封建復古的陳腐思想泛濫,制度混亂,學術空氣稀薄。為了扭轉這種腐敗的學風,蔡元培在就任校長的第一次演說中明確指出:“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強調了大學性質在于研究高深學問。他還提出,大學不能只從事教學,還必須開展科學研究,要將學術研究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個地方若是沒有一個大學,把有學問的人團聚在一處,一面研究高等學術,一面推行教育事業,永沒有發展教育的希望?!彼蟠髮W教員不是灌輸固定知識,而要對學問有濃厚的研究興趣,并能引起學生的研究興趣;大學生也不要死記硬背教員的講義而要在教員的指導下自動地研究學問。為了使大學能承擔起教學、科研雙重任務,他極力主張“凡大學必有各種科學的研究所”。他在《論大學應設各科研究所之理由》中詳列了三點理由:一是“大學無研究院,則教員易陷入抄發講義不求進步之陋習”。二是設立研究所,為大學畢業生深造創造條件。三是使大學高年級學生得以在導師指導下,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會。
蔡元培對大學性質的認識切合了中國當時的國情、北京大學的校情和世界大學的發展趨勢,他“從1917年到1919年僅兩年多的時間,就把北大從一個官僚養成所變為名副其實的最高學府,把死氣沉沉的北大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戰斗堡壘”。他在辦學指導思想的重大變革,不僅促進了北大的發展,其意義遠超出了一所大學的范圍,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從大學應該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這一思想出發,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主要體現在學術和教員兩方面。
1.在學術上反對墨守成規,提倡自由發展。學術自由是大學的靈魂。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前,北大是腐敗與專制并行,學校像個衙門,沒有多少學術氣氛,教師不學無術,墨守成規,學生無心學習。蔡元培立足于中國近代教育國情,強調了自己的治校方針是“依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他認為大學應該廣泛吸收各種人才,容納不同學派。如果抱殘守缺,持一孔之論,守一家之言,不可能成為真正高水平的大學?!盁o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達自然淘汰之命運,即使彼此相反,也悉聽其自由發展?!痹趯W術上各種派別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應該在相互包容和討論中吸收精華,促進學術的發展。
蔡元培體育教育理念分析
一、蔡元培體育生平簡介
“青年們,起來吧!養成體育的習慣,鍛煉健全的身手,自小學以至大學,無日不參加體育活動,以養成堅實的體力,去運用思想,創造事業?!边@是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1935年1月《我們希望的浙年》中對青年發出的熱情召喚。對于體育的重視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他的教育事業推進,蔡元培對于體育教育的認識也愈加透徹,體育教育的思想貫徹了他整個的教育生涯。更難能可貴的是,蔡元培不僅是體育教育的倡導者,更是體育教育的踐行者。1916年,蔡元培就職北大校長以后,對這所著名的大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學風倡導、課程設置、教師聘用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現,逐漸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由于新文化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的轉折作用,蔡元培由此為北大在中國教育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蔡元培對體育教育的重視和踐行,也在此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他就任校長期間,北大成立了“北京大學體育會”并通過了《體育會簡章》,隨后又成立了“北京大學技擊會”;1919年,北大實行新生入學體格檢查,并在學校內增加了較多的體育器材和設備,如球類、田徑、馬術等,學校也開設了溜冰場和游泳池;1922年,北京大學的保衛團改為學生軍,每周進行軍事教育、柔軟體操及各種球類運動,每周的課時不少于三小時,與其他課程并重;同年,北京大學召開了春季運動會,使中斷6年的校運會又開展起來。蔡元培重視體育教育的思想由此可見,他的體育教育思想也在這些實踐中得到了發展和推進。對于蔡元培體育教育思想的研究,需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進行。蔡元培所生活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多災多難的時代,清政府軟弱腐敗,帝國主義國家不時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國家命運危在旦夕。蔡元培本人經歷了中國近代史上關系國家命運的諸多重要事件,如《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新文化運動、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的統一、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在這些事件中,帝國主義列強的囂張、國人的軟弱及國家命運的起落,對于蔡元培的思想形成了激烈的沖擊。通過對西方國家的了解和分析,結合本人的教育實踐,蔡元培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重視體育教育的思想是他教育思想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點在蔡元培以后的言論和教育實踐中有充分體現。
二、蔡元培體育思想主要觀點
1.軍國民教育。軍國民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他在1912年擔任民國教育總長后,發表了《對于新教育之意見》,首先提出了軍國民教育思想,他認為雖然這個思想在外國已有逐漸消退趨勢,但是對當時的中國卻顯得尤為重要,因強鄰交逼,國權逐步喪失,國家處于危亡之間,武力才是解決國難的有效途徑。蔡元培對軍國民教育頗為看重,辛亥革命前,因社會形勢需要,蔡元培極力推行和倡導軍國民教育。對于什么是軍國民?蔡元培的解釋是:“軍國民主義者,筋骨也,用以自衛?!备鶕慕忉專灰清憻捊罟堑倪\動,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六藝之射御,還是古希臘體操,都可稱為是軍國民主義的實踐。按照蔡元培的理解“,軍國民主義”實質上就是“體育”。更具體地說,通過體育運動強健國民筋骨體魄,以達到衛國保家的目的,所以學校開展兵式體操,便是軍國民主義,而普通體操則具有美育與軍國民主義二者的功效,可以達到體育與美育的兩個目標。
2.體育要普及。普及體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在《膠濟鐵路中學演說詞》中對學校運動原則進行了明白的說明,認為學校運動要以普及為原則,而不是以極個別選手訓練為目的。在其他文章中,他也發表了同樣的觀點“:以體育之提倡,貴乎全體四萬萬人中。設盡四萬萬人體育發達,余者仍頹唐故我,則全國體育依然列于軟弱之類……”對于運動會的功能評價方面透露出了蔡元培期望在國人中普及體育的教育思想。1936年6月5日蔡元培在《復興民族與學生———在大夏大學學生自治會演說詞》中對大夏大學極力促進體育普及的行為表達了自己的贊許和欣喜之意,言談之間同樣傳遞了蔡元培體育普及的觀點。
3.運動會要取利去弊。運動會是體育運動的一種重要形式,現在的體育運動也多以運動會的形式出現。對于運動會,蔡元培曾經進行闡釋,他向太平洋教育會議中提出的議案中說道“:運動會的利益,為教育家所公認的:(一)……可以提倡體育(二)……可以提倡公德(三)可以矯正政黨間或國際間以不正當手段達到一種目的的壞習慣(四)……可以養成公平的思想與自勉的習慣?!绷硗?,蔡元培對當時運動會的不足也進行了剖析,認為運動會對體育普及方面沒有太大的推進,對于運動員的功課及身體平均發展無益。關于運動會的利弊,蔡元培在文章中進行了詳細闡釋,他鼓勵學生利用運動會的長處,避去弱點。關于運動會的利弊分析,表達了蔡元培對于運動會效果的客觀認識,這種對運動會帶來的公德教育、公平、自勉優勢及運動會對體育普及的效果等思想在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小議關于蔡元培的社會道德思想
摘要蔡元培的社會道德思想邏輯嚴謹,自成體系,公義、公德、公禮作為主要內容,以自由、平等、親愛為核心精神,并以社會有機體論和天賦人權說為其理論基礎,以對國民性的反思與改造為其出發點和歸宿點,在近代思想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關鍵詞蔡元培;社會道德;《(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與教育家,他的革命活動和教育貢獻一直備受關注和高度評價。而實際上,他在近代修身、倫理教科書的編譯領域也有出色的成就,但卻長期被學界忽視。他曾于1902年下半年至1903年6月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卸職后與商務印書館在教科書編輯上又有長期的合作,他所編輯和翻譯的修身、倫理類教科書有:《中學修身教科書》(1907—1908年版),《倫理學原理》((德)泡爾生著,蔡元培編譯,1909年版),《(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1912年版,據《中學修身教科書》修訂),《中國倫理學史》(1927年版),都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些書集中反映了他的倫理道德思想,這里僅以可查的《(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為例,專論其社會道德思想。
一、公義、公德、公禮是其主要內容
在該書中,蔡元培將其社會道德思想概括為公義、公德和公禮三大方面。公義是蔡元培社會道德思想體系的重點內容,他用了較多的筆墨來論述。他認為公義是“不侵他人權利”,“人與人互不相侵,而公義立矣”,即認為公義是對所有人的普遍要求,非個別要求。這與我國傳統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思想極為相合。而權利為何?他指出,“吾人之權利,莫重于生命、財產、名譽”。即三者是人權中最重要的三個,且其重要性依序遞減,三者的得失關系到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發展。因此,要求人們尊重人權,不侵害他人人權。如何做呢?首先,要敬畏生命,不傷害他人的生命。他認為,“蓋一人之權利,即以其一人利害之關系為范圍,過此以往,則制裁之任在于國家矣”,“刑罰之權,屬于國家,而非私人之所得與”,即只有國家有刑罰之權,而個人沒有傷害他人生命的權力。因此他主張,人際之間發生沖突或個人乃至國家權利受到侵犯時,應秉持“法治”精神,先去尋求法律的調解和保護,而不應選擇決斗、復仇等野蠻方式。同時,他又肯定了正當防衛的合法性,認為人們雖然沒有侵害他人的權利,但有自我保護的權利。其次,不侵害他人的財產。他認為,財產是人們辛勤勞動所得,是人們生存與生活的物質基礎,“財產之可重,次于生命,而盜竊之罪,次于殺傷”,因此,對于他人的財產權,決不可侵害。具體而言:不能盜竊、誘騙和欺詐;借貸他人財產,要按期償還,并償付利息;替人保管財物者,應當妥善保管,使其完好無損;貿易時,應講信用,遵守商業道德;被借者和保管者在索取報酬時,但應以市價為準,不可無限索取。最后,要不損害他人的名譽。他認為,名譽是人的“無形財產”,“第二性命”??杀V埃瑐髦砗?,裨益子孫,人們愛護之“或過于生命”。因此,對待他人之名譽,不僅不能損害,還要加以保護。具體而言就是,不能讒誣、誹謗,要替人隱惡、隱私,“成人之美而救其過”,評人論事,應“平心以判之”。但又強調,替人隱私和隱惡也要有限度,不能與社會利益相沖突。
公德是其社會道德思想的核心內容。他認為,守“公義”。只能不侵害他人權利,卻不能裨益他人,因此。守“公義”之外,還要行“公德”,他將之稱為博愛與公益,即愛護同類和做對公眾有益之事。首先。以博愛之心愛護同類。他指出,博愛之必要不僅在于人類有“同類相恤之天性”,有“不忍”之心,還在于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弱勢群體歷代皆有,無法避免。他接著指出了行善助人的原則,其一要目的純正,應為愛而善,不可為名利而善;其二要遵循由近及遠的順序,由愛家人開始,再到愛國人與整個人類;其三要圖永久之利,不可養成受者的依賴心。其次,開世務,興公益。他認為,行善助人只對少數人有益,而公益則對人人有益,因此,行善助人之外,還要開世務、興公益。他主張人們走出家庭,舉辦各種正當職業,以各盡其職裨益社會,或興辦修河渠、繕堤防、筑港埠、開道路、拓荒蕪、設醫院、建學校、設圖書館、建育嬰堂與養老院等公益事業。最后,愛護公共財產。
議蔡元培教育思想內涵及實施路徑
[摘要]蔡元培被公認為推動近代社會教育正式納入國家行政體系第一人。本文試圖考察蔡元培社會教育思想來源闡述其社會教育思想內涵及其實施途徑以期為今天發展教育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蔡元培;社會教育;現實意義
在學校這種專門的教育機構產生之前人類的教育活動都是以社會教育的方式進行的但社會和教育的連用最早出現在德國。我國“社會教育”使用最早是在1912年人們普遍認為是蔡元培從德國把社會教育的概念引入了我國。他認為學校要向社會開門服務于社會教育應以平民主義為取向。他認為一所大學應負有引導社會風氣的責任主張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把培養人才和民主共和事業相聯系深信中國定將人才輩出科學發達國運轉機。正是從這種信念出發蔡元培才努力推行社會教育。在擔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后蔡元培作出了一項重要的決策:使社會教育制度化。中華民國教育部于1912年設立了社會教育司與普通教育司、專門教育司并立確立了社會教育在教育行政上的地位促使社會教育走向制度化。蔡元培如此重視社會教育使它在整個國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這絕不是偶然的。
1社會教育思想的來源
1.1教育救國思想
蔡元培之所以強調教育救國一方面是因為他從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出發他認為教育旨在立人人立則國強。在他看來教育是人類進步、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事業。他認為:“人類所最需要者即在恪盡其種種責任之能力無可疑。由是教育家之任務即在為受教育者養成此種能力使能盡完全責任亦無可疑也。”他在這里所說的能力既包括為國家、為社會的獻身精神又包括服務社會、恪盡職責的本領。另一方面他基于對近代中國歷史經驗的認識認定民主共和事業完全離不開教育。1898年失敗后他在深感康有為、梁啟超變法由于“不先培養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人弋取政權排斥頑舊不能不情見勢絀”的同時徹底放棄了對清政府的幻想“知清廷之不足為革命之不可以已乃浩然棄官歸里主持教育以啟發民智”。這是蔡元培立志教育救國思想的開始。教育救國即所從事的教育活動與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目標密切聯系。
蔡元培的國家觀念研究論文
蔡元培先生為追求自由、民主,建設新國家,以翰林身份參加革命。辛亥革命后先后主持教育部、北京大學和中央研究院,以教育、學術為實現理想的途徑,力圖通過提高國民的知識與道德水平來達到復興民族,再造國家的目的。他的政治思想同他的倫理思想是緊密相聯的,這突出體現在他的國家觀念之中。
一、國家的涵義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加強,西方民族國家觀念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產生極大的影響。建立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成為廣大中國人的共同愿望。但是,由于受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和世界形勢的影響,國家學說在中國并不十分發達。唐君毅說,由于儒家思想總是以和天下為最高目標,于是中國現代人也動輒想到全世界、全人類,而慕向世界主義、國際主義。又因為西方的國家主義,恒化為侵略的帝國主義,所產生之反感,所以中國現代人形成了重民族而輕國家的觀念習氣。孫中山先生認為民族是自然形成的,國家為武力造成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這些觀念,對中國人的政治意識影響很大。
與孫中山有所不同,蔡元培對國家思想很早就有較為密切的注意。1903年他編了《文變》一書,就收錄了梁啟超等人討論國家思想的文章。在初步了解了西方國家思想的派別和變化趨向之后,他試圖融合中西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國家觀念和公民道德體系,以促進統一的國民政治意識的形成,推動新國家的建設。
1900年蔡元培在《上皇帝書》中說:“國者,公司也。民者,出資之股主也,天子者,總辦也,諸侯也,官也,皆總辦所自辟之分辦也?!保?)盧梭民約論傳入中國后,對中國政治思想影響甚大。蔡元培在這里也以民約論的觀點,主張主權在民。到1907年留德前后,蔡元培為商務印書館編纂了《中國修身教科書》,進一步較完整地闡述了他的國家觀念,極力提倡國家倫理,把國家建筑在道德基礎之上。
在蔡元培看來,國家也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人類群性的結果。由夫婦到家庭,到宗族、鄰里,進而形成了社會和國家。他說,“凡趨向相同利害與共之人,集而為群,茍其于國家無直接之關系,于法律無一定之限制者,皆謂之社會”,“然人類恒因土地相近種族相近者,建為特別之團體,有統一制裁之權,謂之國家,所以彌各種社會之缺憾,而使之互保其福利者也。”(2)所以國家在社會之上,是對社會的有益補充,并對社會有“統一制裁”的權力。
蔡元培思想對于的思想政治的影響論文
[摘要]蔡元培的社會道德思想邏輯嚴謹,自成體系,公義、公德、公禮作為主要內容,以自由、平等、親愛為核心精神,并以社會有機體論和天賦人權說為其理論基礎,以對國民性的反思與改造為其出發點和歸宿點,在近代思想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關鍵詞]蔡元培;社會道德;《(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與教育家,他的革命活動和教育貢獻一直備受關注和高度評價。而實際上,他在近代修身、倫理教科書的編譯領域也有出色的成就,但卻長期被學界忽視。他曾于1902年下半年至1903年6月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卸職后與商務印書館在教科書編輯上又有長期的合作,他所編輯和翻譯的修身、倫理類教科書有:《中學修身教科書》(1907—1908年版),《倫理學原理》((德)泡爾生著,蔡元培編譯,1909年版),《(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1912年版,據《中學修身教科書》修訂),《中國倫理學史》(1927年版),都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些書集中反映了他的倫理道德思想,這里僅以可查的《(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為例,專論其社會道德思想。
一、公義、公德、公禮是其主要內容
在該書中,蔡元培將其社會道德思想概括為公義、公德和公禮三大方面。公義是蔡元培社會道德思想體系的重點內容,他用了較多的筆墨來論述。他認為公義是“不侵他人權利”,“人與人互不相侵,而公義立矣”,即認為公義是對所有人的普遍要求,非個別要求。這與我國傳統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思想極為相合。而權利為何?他指出,“吾人之權利,莫重于生命、財產、名譽”。即三者是人權中最重要的三個,且其重要性依序遞減,三者的得失關系到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發展。因此,要求人們尊重人權,不侵害他人人權。如何做呢?首先,要敬畏生命,不傷害他人的生命。他認為,“蓋一人之權利,即以其一人利害之關系為范圍,過此以往,則制裁之任在于國家矣”,“刑罰之權,屬于國家,而非私人之所得與”,即只有國家有刑罰之權,而個人沒有傷害他人生命的權力。因此他主張,人際之間發生沖突或個人乃至國家權利受到侵犯時,應秉持“法治”精神,先去尋求法律的調解和保護,而不應選擇決斗、復仇等野蠻方式。同時,他又肯定了正當防衛的合法性,認為人們雖然沒有侵害他人的權利,但有自我保護的權利。其次,不侵害他人的財產。他認為,財產是人們辛勤勞動所得,是人們生存與生活的物質基礎,“財產之可重,次于生命,而盜竊之罪,次于殺傷”,因此,對于他人的財產權,決不可侵害。具體而言:不能盜竊、誘騙和欺詐;借貸他人財產,要按期償還,并償付利息;替人保管財物者,應當妥善保管,使其完好無損;貿易時,應講信用,遵守商業道德;被借者和保管者在索取報酬時,但應以市價為準,不可無限索取。最后,要不損害他人的名譽。他認為,名譽是人的“無形財產”,“第二性命”??杀V埃瑐髦砗?,裨益子孫,人們愛護之“或過于生命”。因此,對待他人之名譽,不僅不能損害,還要加以保護。具體而言就是,不能讒誣、誹謗,要替人隱惡、隱私,“成人之美而救其過”,評人論事,應“平心以判之”。但又強調,替人隱私和隱惡也要有限度,不能與社會利益相沖突。
公德是其社會道德思想的核心內容。他認為,守“公義”。只能不侵害他人權利,卻不能裨益他人,因此。守“公義”之外,還要行“公德”,他將之稱為博愛與公益,即愛護同類和做對公眾有益之事。首先。以博愛之心愛護同類。他指出,博愛之必要不僅在于人類有“同類相恤之天性”,有“不忍”之心,還在于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弱勢群體歷代皆有,無法避免。他接著指出了行善助人的原則,其一要目的純正,應為愛而善,不可為名利而善;其二要遵循由近及遠的順序,由愛家人開始,再到愛國人與整個人類;其三要圖永久之利,不可養成受者的依賴心。其次,開世務,興公益。他認為,行善助人只對少數人有益,而公益則對人人有益,因此,行善助人之外,還要開世務、興公益。他主張人們走出家庭,舉辦各種正當職業,以各盡其職裨益社會,或興辦修河渠、繕堤防、筑港埠、開道路、拓荒蕪、設醫院、建學校、設圖書館、建育嬰堂與養老院等公益事業。最后,愛護公共財產。
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心理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試圖將心理史學理論與方法應用到中國教育史的研究中,希望通過對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改革過程中動機和行為的分析與探討,拓寬中國教育史學研究的視野和思路,擴大中國教育史理解的范圍,增強中國教育史研究的生動性。并希望通過這種研究,能對當今中國教育和教育者,提供某些新的啟迪。蔡元培提出的培養“大學問”家、樹立新的學風和建立民主化、制度化的大學組織等重要觀點,對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仍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蔡元培;北大改革;動機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和實踐,造就了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乃至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上的輝煌。正因為如此,對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是從外部,或者說多是從蔡元培北大改革的事功和客觀影響上進行探討的。這種研究取向雖然能比較深入、全面地反映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客觀效應,但卻容易忽略蔡元培本人的主觀愿望,出現對蔡元培北大改革的誤讀甚至曲解。為此,本文擬借助心理史學的方法,從內部、從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動機和愿望的角度,對蔡元培北大改革的歷史事件進行解讀,從而使對這一歷史事件的認識更加接近歷史的真實。
在對中國近現代史上個體或群體行為動機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有一個如何認識這些歷史事件的基本的心理學理論觀點或者說歷史觀的問題,也就是說,是把這些歷史事件主要看作有意識的理性的行為,還是主要看作無意識的情緒化的行為。筆者認為,盡管中國近現代歷史是伴隨著“西方人所注入的痛苦、不滿、屈辱、恐懼和憎恨”[1],但如果由此就把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個體行為和群體事件,看作是為克服挫折帶來的“自卑情結”的無意識動機驅使下出現的“情緒化”甚至近于“變態”的“盲動”行為,未免就失之偏頗了。雖然近代西方社會給中國帶來的強烈沖擊使中國近現代史上很多群體的反應的確帶有情緒化的“盲動性”,許多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先進人物在這種群體的“盲動性”中有時也不免失去了“自己”,但這絕不是中國近現展史中歷史事件的主流。與其說中國近現代史上個體行為和群體事件是在為克服挫折帶來的“自卑情結”的無意識動機驅使下出現的“情緒化”行為,毋寧說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正是一再試圖以個體有意識的理性為克服這種“盲動”而努力。蔡元培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和西方文化的借鑒、吸收的認知和態度,以及他首任教育總長時,在《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開會詞》中關于“自大”和“自棄”的論述(在該文中,蔡元培強調指出,中國教育乃至社會的發展,“自大”和“自棄”都是萬萬要不得的)[2],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中國近現代史上個體行為和多數群體事件,如果不是理性占據主導地位的話,至少理性和情緒也是同等重要的。不明確這一點的話,心理史學取向的中國歷史和中國教育史研究,也會成為“退縮的歷史”進而被逐出歷史研究的殿堂[3]。
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本文采用的社會動機概念是:社會動機是指引起社會生活主體達到一定社會目標的內在動力。它隱藏在人們行為的背后,是引起人們行為活動的直接原因。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內驅力,意識性是它的主要特點[4]。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榮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人,不僅要了解他過去的經驗,而且還必須了解他的目標和未來成就?!痹跇s格看來,“目的對人的行為起引導、‘牽引’作用,過去經驗的‘推動’作用和未來目標的‘牽引’作用同樣重要。”榮格對人類動機的觀點可以用下圖來表示[5]。這是本研究分析和探討蔡元培北大改革行為動機的基本理論依據。
1916年9月1日,蔡元培被聘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1917年1月4日正式到北大任職,開始了對北大的改革。通過對蔡元培一生心路歷程的全面考察,筆者認為,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動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蔡元培美式教育推動我國音樂的發展
回顧我國近幾十年的專業和普通音樂教育發展,有那么一段歷史是人們難以忘懷和不容忽視的。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在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下,迫切要求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行變革,與此同時,音樂教育被當時的有識之士所看重,如改良主義教育思潮代表人物康有為,在其創設的“萬木草堂”中開設“歌樂”課;梁啟超則認為“蓋欲改造國民的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而堪稱對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發展有著最大貢獻的要數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20世紀初,當辛亥革命推翻了一千年的封建專制政體,于19n年10月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并于1912年1月3日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后,蔡元培就任首任教育總長。他的教育主張對我國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其對“美育”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尤其是他的美育教育主張使中國近代音樂教育開始了它的發展,對今天的人們更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一、蔡元培的“美育”教育主張
作為中國近代教育啟蒙的先驅,他揚棄了滿清時代所欽定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創造性地提出了‘’世界觀及美育”教育,尤其是“美育”.這是先生一生不懈努力提倡的、最有蔡元培特色的一項教育內容,他提出“在普通教育,勿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人格”。蔡元培先生用不少筆墨演釋康德哲學中“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的二元論觀點,以論證世界觀教育在人類認識過程中的‘’終極境界”,以及美感教育所具有的溝通“現象”與“實體”兩個世界的橋梁作用,他認為從現象世界進人實體世界,不能依靠經驗或理論,只能依靠渾然直覺的美感。即用先生自己的話說:“美感者合美麗與尊言而言之,介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深”。
1912年7月10日,他在《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開會詞》中指出:“民國教育方針,應從教育者木體上著想,有如何能力,方能盡如何責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基于這一指導思想,1912年4月,他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初步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主張,即“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及美育”,在其后的追述中,先生更明確地指出:“提出世界觀教育,這是哲學的課程,意在兼采周秦諸子、印度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的舊習。提出美育,因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見;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在教育上應特別注重”。基于這種哲學思考,他認為,美感教育是隸屬于政治的“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道德教育”和隸屬于“超軼乎政治”的世界觀教育的橋梁,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各級學校、各種社會活動都要進行美育。先生的這種當時在我國還是獨創的教育主張,大大地推進了學術教育界除舊布新的勢頭,半年之后,北京教育部正式公布民國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主義、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在蔡元培先生如此的教導、影響和鼓勵下,中國近代史上的音樂啟蒙從此開始。
蔡元培是一個把教育視為己任、作為天職的大教育家,其教育主張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實是與當時處于灰暗、混亂、迷茫的歷史背景以及民不潦生的社會現實不很協調,它的明顯超前性似乎注定了他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曲高和寡”,然而他總是執著地追求其理想,勸慰和勉勵他人,共圖國家民族的“百年大計”,宣揚美育的價值和意義,最大限度地扶植各類藝術教育和藝術活動,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在音樂教育上為我國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蔡元培對我國近代音樂教育發展的貢獻
北大心理史學研究改革論文
[摘要]本文試圖將心理史學理論與方法應用到中國教育史的研究中,希望通過對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改革過程中動機和行為的分析與探討,拓寬中國教育史學研究的視野和思路,擴大中國教育史理解的范圍,增強中國教育史研究的生動性。并希望通過這種研究,能對當今中國教育和教育者,提供某些新的啟迪。蔡元培提出的培養“大學問”家、樹立新的學風和建立民主化、制度化的大學組織等重要觀點,對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仍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蔡元培;北大改革;動機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和實踐,造就了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乃至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上的輝煌。正因為如此,對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是從外部,或者說多是從蔡元培北大改革的事功和客觀影響上進行探討的。這種研究取向雖然能比較深入、全面地反映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客觀效應,但卻容易忽略蔡元培本人的主觀愿望,出現對蔡元培北大改革的誤讀甚至曲解。為此,本文擬借助心理史學的方法,從內部、從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動機和愿望的角度,對蔡元培北大改革的歷史事件進行解讀,從而使對這一歷史事件的認識更加接近歷史的真實。
在對中國近現代史上個體或群體行為動機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有一個如何認識這些歷史事件的基本的心理學理論觀點或者說歷史觀的問題,也就是說,是把這些歷史事件主要看作有意識的理性的行為,還是主要看作無意識的情緒化的行為。筆者認為,盡管中國近現代歷史是伴隨著“西方人所注入的痛苦、不滿、屈辱、恐懼和憎恨”[1],但如果由此就把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個體行為和群體事件,看作是為克服挫折帶來的“自卑情結”的無意識動機驅使下出現的“情緒化”甚至近于“變態”的“盲動”行為,未免就失之偏頗了。雖然近代西方社會給中國帶來的強烈沖擊使中國近現代史上很多群體的反應的確帶有情緒化的“盲動性”,許多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先進人物在這種群體的“盲動性”中有時也不免失去了“自己”,但這絕不是中國近現展史中歷史事件的主流。與其說中國近現代史上個體行為和群體事件是在為克服挫折帶來的“自卑情結”的無意識動機驅使下出現的“情緒化”行為,毋寧說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正是一再試圖以個體有意識的理性為克服這種“盲動”而努力。蔡元培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和西方文化的借鑒、吸收的認知和態度,以及他首任教育總長時,在《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開會詞》中關于“自大”和“自棄”的論述(在該文中,蔡元培強調指出,中國教育乃至社會的發展,“自大”和“自棄”都是萬萬要不得的)[2],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中國近現代史上個體行為和多數群體事件,如果不是理性占據主導地位的話,至少理性和情緒也是同等重要的。不明確這一點的話,心理史學取向的中國歷史和中國教育史研究,也會成為“退縮的歷史”進而被逐出歷史研究的殿堂[3]。
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本文采用的社會動機概念是:社會動機是指引起社會生活主體達到一定社會目標的內在動力。它隱藏在人們行為的背后,是引起人們行為活動的直接原因。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內驅力,意識性是它的主要特點[4]。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榮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人,不僅要了解他過去的經驗,而且還必須了解他的目標和未來成就。”在榮格看來,“目的對人的行為起引導、‘牽引’作用,過去經驗的‘推動’作用和未來目標的‘牽引’作用同樣重要?!睒s格對人類動機的觀點可以用下圖來表示[5]。這是本研究分析和探討蔡元培北大改革行為動機的基本理論依據。
1916年9月1日,蔡元培被聘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1917年1月4日正式到北大任職,開始了對北大的改革。通過對蔡元培一生心路歷程的全面考察,筆者認為,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動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