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18:32: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市河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探討
摘要:城市河流意為法院或者流經城市的河流或者區段,除此之外歷史上經人工開挖隨著時間演化而遺留下的運河等也含括在內。本文簡單分析我國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的現狀,找尋問題所在,探討我國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的原則,進而從原則出發,給出實際可行的景觀設計的方向和方法,從而讓城市河流景觀設計更具科學性、可行性與藝術性,讓河流景觀與城市融為一體并且成為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關鍵詞: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
1城市河流景觀建設存在的問題
不論國內外,城市河流相比其它河流都具有非同一般的價值,比如生態價值、景觀價值以及休憩玩耍等價值,相對于其他城市景觀其更具吸引力。然而近些年,我國的城市河流景觀設計才得以受到重視,屬于起步階段,規劃制度和設計技術等方面的不足,極大地限制了城市河流景觀設計的發展。城市是推動社會經濟科學的主戰場,因此,城市河流重則遭到環境破壞,輕則僅用于防汛泄洪并無景觀設計,致使環境治理和景觀設計止步不前,工作還停留在表面。具體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沒有充分利用河流自然走向,將彎曲的河道改直,千篇一律的直線使河流景觀喪失活力;河流附近生態環境和結構以及景觀建設過于人為化和簡單化,可能導致河流生態環境出現紊亂或者失去平衡;城市河流很難避免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藻類植物瘋長,降低水本身的凈化水平以及霸占水里其他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最終使水質變壞而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
2城市河流景觀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2.1整體性原則
城市河流景觀設計探究論文
摘要:基于景觀環境規劃設計的三元素,本文提出從安全性、自然性、生態性、觀賞性、文化性、親水性六個方面
對城市河流景觀效果進行分析,并簡要介紹了城市河流景觀設計的一些主要內容。
關鍵字:城市河流;河流景觀;景觀設計
我國很多城市依河而建,城市河流與人類關系密切。人們在盡享河流帶來之便利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改造著城市河流,如加固堤岸、裁彎取直、修筑水壩,以滿足人們對于供水、防洪、航運等多種要求。這些改造活動給人們帶來了巨大效益,但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城市河流的結構和功能,造成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城市河流的治理在城市建設中非常重要,其中城市河流景觀設計是一個重要方面。經過精心設計的河流景觀,不僅可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也可帶來生態、環境、經濟等效益。應當肯定一些城市河流景觀建設取得的成績十分突出,但是,也有一些設計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引起的爭議也不少。究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是對河流景觀缺乏全面的認識,景觀設計僅停留在景觀一般美學意義上。現代人對城市河流景觀的要求不再是單純地追求視覺的美感,而是包含了生態、休閑、娛樂、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本文就城市河流景觀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1如何認識城市河流景觀
要全面認識河流景觀,首先應明確“景觀(landscape)”概念的含義。“景觀”的概念有多種解釋,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概念也在不斷深化。景觀一詞的原義是表示自然風光、地面形態和風景畫面。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地表景象,或綜合自然地理區,或是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河流景觀等。景觀生態學認為,景觀是一塊異質性土地區域,由形式相似、重復出現的一種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組成,具有經濟、生態和美學等價值。總之,人們對景觀的理解已大大超越了純粹的視覺含義,包括生態功能以及許多其它自然和人類因素。
城市河流景觀設計研究論文
摘要:基于景觀環境規劃設計的三元素,本文提出從安全性、自然性、生態性、觀賞性、文化性、親水性六個方面
對城市河流景觀效果進行分析,并簡要介紹了城市河流景觀設計的一些主要內容。
關鍵字:城市河流;河流景觀;景觀設計
我國很多城市依河而建,城市河流與人類關系密切。人們在盡享河流帶來之便利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改造著城市河流,如加固堤岸、裁彎取直、修筑水壩,以滿足人們對于供水、防洪、航運等多種要求。這些改造活動給人們帶來了巨大效益,但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城市河流的結構和功能,造成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城市河流的治理在城市建設中非常重要,其中城市河流景觀設計是一個重要方面。經過精心設計的河流景觀,不僅可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也可帶來生態、環境、經濟等效益。應當肯定一些城市河流景觀建設取得的成績十分突出,但是,也有一些設計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引起的爭議也不少。究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是對河流景觀缺乏全面的認識,景觀設計僅停留在景觀一般美學意義上。現代人對城市河流景觀的要求不再是單純地追求視覺的美感,而是包含了生態、休閑、娛樂、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本文就城市河流景觀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1如何認識城市河流景觀
要全面認識河流景觀,首先應明確“景觀(landscape)”概念的含義。“景觀”的概念有多種解釋,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概念也在不斷深化。景觀一詞的原義是表示自然風光、地面形態和風景畫面。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地表景象,或綜合自然地理區,或是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河流景觀等。景觀生態學認為,景觀是一塊異質性土地區域,由形式相似、重復出現的一種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組成,具有經濟、生態和美學等價值。總之,人們對景觀的理解已大大超越了純粹的視覺含義,包括生態功能以及許多其它自然和人類因素。
城市河流治理管理論文
1城市河流與城市的生存與發展
1.1河流是城市誕生的搖籃
凡是國際上著名的城市,總有一條著名的河流與之相隨相伴。在歐州,國際河流多瑙河孕育了兩岸的城市群;在我國,黃浦江與東海滋潤和催生了上海,使之從一個小漁村迅速崛起成為一座國際大都市。
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巴黎與水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割舍的關系。塞納河從巴黎城的中間流過,將巴黎分為南北兩部分,它像一條美麗的項鏈串起了整個巴黎。塞納河聚集了巴黎的許多人文景觀,也聚集了法國古往今來的許多精華所在。巴黎倘若離開了美麗的塞納河,將會是怎樣一番情景,恐怕誰都難以想象。上海離開了黃浦江、蘇州河,也就不能成為今天的上海。
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傍水而建。一般,河流中下游地區大多是城市集中、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在中國7大江河的下游地區,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經濟發達,集中了全國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工農業產值;而由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積形成的三角洲,更是經濟中心所在:如地處上海經濟區核心的長江三角洲,中國南方深圳、廣州、珠海經濟區的珠江三角洲。據預測,在本世紀初,全國各類規模的城市總數將逾1000座,這些城市大部分分布在長江、黃河等7大水系和沿海地帶,它們的誕生和發展都和河流水系息息相關。1.2河流是城市文明的發祥地
世界上每一個文明的發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發展起來的。古代早期的城市,也都選擇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許多民族和國家都把河流比做自己的母親,如中國的黃河,印度的恒河和俄羅斯的伏爾加河。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國都發源于大河流域,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巴比倫也是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兩河流域發展繁衍的。河流以其豐富的乳汁孕育了人類早期的偉大文明,并在河流兩岸崛起大批的繁華城市群。凡是河網水系發達的地區,都是城市文明最發育的地區。
河流城市生態管理論文
人類誕生伊始瀕水而居,近水而種。河流與城市的發生、發展息息相關,河流或穿城而過,城市或濱水一側。在遠古時代河流就為城市提供了穩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后來,隨著水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河流成為了城市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在近代工業化階段,河流對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不僅成為水源地、動力源、交通通道,而且是污染凈化的場所;在現代,城市生態化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流,在其生態建設過程中,河流顯示出不可替代的意義。河流對城市的繁榮與衰落,對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河流與城市生態
城市生態建設就是城市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創建一個物質循環暢通、能量流動高效、系統過程穩定、結構和功能協調的生態系統,為城市人口提供一個與社會和自然發展相匹配的、持續穩定的物質環境,保證城市人口的身心健康發展。河流本身所具備的物質靜態和動態特性,為城市生態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1.1河流與城市水源
水在人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許多城市人均用水量(除工業用水)已達到100L/d·人以上,如此龐大的用水量從就近河流中引取,具有投資少,穩定性高等諸多優勢。城市生產中所必需的大量的各類工業用水從就近的河流中解決,也具有明顯低成本、高穩定的優勢。地下水可以作為城市的水源,但是地下水安全性、衛生性、穩定性,經濟高效性等方面都無法與地表河流相比,且城市地下水在很多情況下,大部分補給量仍來源于河流,河流水量的減少、水質的惡化均會影響到地下水量的時空分布和水質的時空分布,且大量使用地下水,將不可避免地引起地面沉降而加劇地質與洪澇災害。盡管人類可以遠距離調水,但是伴隨而來的將是高的供水成本。可以預見,河流在未來仍是城市生產和生活用水的最佳水源。
1.2河流與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中季節性河流河道景觀設計探討
隨著地下水位下降等多種因素,河道整體干涸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在北方這一現象尤甚。干涸的河道影響了城市景觀,浪費了城市用地,嚴重的還成為揚沙源頭。將水利與景觀相結合,打造季節性河流河道景觀成為景觀設計新課題。
一、河道建設的基本要求
河道景觀建立在水利對河道的基本要求之上,不可逾越,即河道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行洪順利。就季節性河流河道景觀而言,雖然肩負行洪重任,但是干涸期占到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對滿目瘡痍的河道而言,進行生態性修復,形成野趣景觀是修復季節性河流河道景觀的首要措施。中國各省在降水條件上各自不同,河道管理條例也由各省自行制定。根據《北京市市屬河道管理和保護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規定》第十三條中的3、4規定河道的建設不得影響河道的行洪功能。
二、景觀場地及駁岸設計
根據前文所提及的強制性規范及河道功能的限制,我們對其在景觀上的限制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場地及景觀小品的設置。季節性河流河道百年一遇藍線內,主要以園路和小型休閑活動場地為主,不應設置建筑和高大的景觀小品。可以局部設置野營、健身等功能區域。百年一遇藍線0.5-1m區域以外,不影響行洪的區域,可以建設景觀建筑,為游客提供休憩、服務等功能。3年一遇洪水線以下可以考慮局部蓄水,形成親水景觀。門城湖段河道景觀內設置了不同的場地,場地平坦。在河道干涸時,供市民娛樂使用,同時在行洪時,保證洪峰順利通過。駁岸的設置。河道駁岸的設置分為剛性駁岸和柔性駁岸。剛性駁岸主要指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體的駁岸形式,較為生硬,防洪效果好,親水效果差。在永定河門城湖段,在現有剛性駁岸外架設了木棧道,對剛性駁岸柔化,增強了親水性。柔性駁岸又有自然原生駁岸和人工近自然型駁岸兩種。自然原生駁岸防洪能力差,基本不見于河道景觀。近些年來出現了人工近自然型駁岸,這種駁岸形式常被應用于常水位線以上的駁岸處。植生袋就是這樣一種將柔化與硬化相結合的護岸方式。袋內裝有種植土、基肥、種子,植物可以穿過袋體生長。外層的生態袋能夠保證透水不透土。北京護城河景觀帶積水潭附近就應用了這種技術。
三、河道的生態型修復
水生態文明城市河流生態治理方案
摘要:本文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提出城市河流生態治理舉措,并通過重設河道斜堤來打好河流生態系統基礎,通過治理后來實現河道修復,確保河流生態系統擁有良好環境,并通過水生植物吸附劑生態群落凈化作用來修復河道生態系統,實現城市河流生態治理。
關鍵詞:水生態文明建設;城市河流;生態治理
作為城市輸送水量、抗旱抗澇的重要工具,城市河道多為人工挖制。近年來,隨著文明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河道生態治理工作已成為政府相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1]。目前,我國在水利方面更為注重城市河道排水能力而忽略了城市河流生態環境治理,導致城市內河污染嚴重,垃圾急速增加,進而使水體富營養化加劇、水生態系統生物數量明顯降低[2]。以往,城市河道生態治理多先進行流水量排導,通過水流量將水體污染物帶走,并通過澆筑混凝土、塊石來改建護坡及通暢河道排水功能。這種情況若未將生態化理念加入進去,則會因為混凝土、塊石等硬質化材料而嚴重影響部分水體微生物,從而改變微生物生存環境,降低生物存活率;同時,因城市河流生態系統自身的低抗性,則更易導致河流生態受到二次破壞[3]。由此可見,必須將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作為基礎來進行城市河流生態治理,才能解決以上問題。
1城市河流生態治理方案
若要以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基礎來制定城市河流生態治理方案,首要規劃調研河道現狀(包括水環境、水質環境、成因分析等)及施工能力(從基礎工作、水系規劃及綠化設計等方面進行分析),對河流生態環境進行系統調查(調查內容包含污染源控制、底泥疏浚、人工增氧、河流水系規劃、生態設計、端面布局及河流沿岸護坡等情況),并結合城市對河流要求及環境因素來制定初期城市河流生態治理方案,然后經過抽取實際生態環境樣本來優化初期治理方案,擬定出一套合理且有效的城市河流生態治理方案。1.1設計河道堤坡。在設計河道堤坡時,應首先保證其堤坡能夠達到最大排水量要求及最小過水斷面面積要求。受城市河道面積限制,城市內河大部分實施的是斜坡設計或垂直于睡眠的U型過水斷面設計[4]。由于城市人口數量大,一般多采用河道斜坡設計,以防人或動物意外落水,斜坡更利于施救者采取救助措施,同時也利于水生物聚集。河底可通過“包堤”方式,并鋪設植生型防滲材料進行防滲,確保城市內河水體量。1.2修復城市河道。修復城市河道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水體及水底泥沙情況。目前,國內大多城市河流都存在水體富營養化問題,若在進行城市河流生態治理時突然中斷或急劇降低營養物注入,有可能導致依附水體營養物質聚集的生態出現崩潰情況,這不利于長期生態治療,因此在修復城市河道時應首先控制營養物質的注入[5]。本文采取的是先治理后修復的方式,先對外源性營養物的注入進行控制,以此截斷污染物進入水體的途徑,并通過截污、過濾、除磷等方法來凈化內源污染物,長期下去就可以控制注入水體的營養物的數量,進而為下一步修復河流打好基礎。在有效治理水質污染后,再修復水底泥沙。需要注意的是地區不同泥沙組成自然不同,水體類型也不盡相同。因此,水體凈化特點也有所不同,改善水底泥沙方法隨之變化。本文采用底泥疏浚法來改善水底泥沙。期間應注意用對方法,以免導致水質氮、磷元素大量富集。1.3河道生態系統修復。隨著水生態系統研究的不斷深入與修復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已具備較為成熟的河道生態環境修復技術,而河道生態環境的修復利于河流生態圈的建立,能夠確保水質、生物、環境等處于良好運行中。河道生態環境中的氮、磷等過多富集的營養物質可通過植物吸收作用來改善。期間,可通過綜合吸附形式講解河道生態有毒害作用的重金屬元素,在吸收第一類營養物質后可增加水生生物自身繁殖能力,使河道生態系統保持充足的養料;而生物體內可儲存或沉積第二類元素脫毒后的元素,即便水生植物已脫離河道生態系統,依舊能夠保證河道生態系統運行正常。待水生植物群落稍有好轉后,微生物及微型生物將會開始在河道生態環境內不宙繁衍,水生植物群落是這些微生物及微型生物的棲息地,可將水生植物的根系進行有機膠體或懸浮物轉化,促使水生植物群落擁有大量養分,從而縮短截留時河道生態修復時間,進而使正向生態循環能力得到加強。同時,微生物經過長期沉積,浮水植物因其根系發達可增加與水體的接觸面積,待達到一定程度后可形成一個過濾網,從而沉積帶電粒子及不溶性膠體,不斷改善水生生物繁衍環境,促使河道生態重新建立順利實現。
2結語
城市黑臭河流專項整治工作方案
根據省環委《關于開展城市黑臭河流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蘇環委辦[2009]8號)文件要求,為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質量,解決城市部分河流黑臭擾民問題,結合*實際,制定*區城市黑臭河流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提高*環境綜合整治水平,改善水環境質量,保障群眾環境權益,促進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二、組織領導
為加強對城市黑臭河流專項整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區成立黑臭河流專項整治工作領導組和工作組。
領導組組長:*區委常委、副區長
生態文明下城市河流的功能演變與開發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我國對城市河流的開發進入“生態-生產-生活”一體化利用階段。文章在分析城市河流開發存在問題及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開發原則,并就為何開發、如何開發、何時何地開發、誰開發誰獲益進行思考,為城市河流開發利用提供發展對策。
關鍵詞:城市河流;功能演變;生態文明;河流開發
城市河流與城市發展關系密切,城市發展和經營思路的轉變,影響著對城市河流的治理、開發和利用。國外一些著名的城市河流經過治理、規劃,成為城市的形象地標、商業中心、文化和旅游勝地。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理念下,我國眾多城市開始進入對河流開發與利用的新時期,引發各界對水生態文明、河流生態倫理、河流綜合開發利用的探索和思考[1-2]。探討城市河流科學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對策,對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水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1城市河流功能利用的階段劃分
城市河流,指發源于城區或者流經城市區域的河流或河流段,也包括一些歷史上雖屬人工開挖、但已經演化成具有自然河流特點的運河、渠系[3]。城市的歷史就是人類成功利用水系給城市以生命的發展史[4],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對城市河流的利用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其中,變化的是人的思想認識,是對河流利用的形式,不變的是人與河流、城市與河流之間的緊密聯系。人類對待河流,一方面是“防、治”,防洪治水、免受其害,另一方面是“需、用”,按需利用、共生共榮。從古代城市依河而建、因河而興[5],到新時期重視河流生態文明建設,按照城市社會經濟需求和河流自然生態需求的交互作用關系,將我國城市河流的開發利用分為三個階段:農耕主導時期以小規模、自然化利用為主,為自然型利用階段;快速工業化時期開始大規模利用,過度開發河流矛盾凸顯,為生產型利用階段;進入后工業化時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強調兼容人與自然發展、生態與經濟發展、生活與生產發展,倡導打造宜居、宜游、宜樂的“幸福河”[6],為“生態-生產-生活”一體的綜合利用階段,如圖1所示。這是一個相對的“自然均衡—非均衡—協調均衡”漸變發展過程,但尚未實現協調均衡,我國城市河流開發利用仍在不斷調整優化。
2現階段城市河流開發利用的趨勢與特征
生態環境問題及生態協調河道整治分析
摘要:本研究以某地區河道整治為工程實例,對河流形態、河道整治對河流生態環境影響進行探究,提出基于生態協調的河道整治措施,最后簡單介紹了具有較好生態功能的河道整治材料,及其相應的適應性,并將其運用到此工程實例中,經過5a的河道整治發現,該河段濕地面積增加、綠化面積增加、動植物種群增多,鳥類能夠在此棲息,此時的辛普森多樣性指數和治理前對比提高5.2%。
關鍵詞:河道治理;生態環境;生態協調
1工程概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瑪納斯河(簡稱瑪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經濟開發區核心地帶,地理位置為東經84°58′~86°24′,北緯43°54′~45°01′,地處準噶爾盆地南緣,東至塔西河,西至巴音溝河,南至依連哈爾尕山,北至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瑪河灌區是全國特大型灌區之一,灌區總耕地面積23.8萬hm2,年灌溉用水量16億m3。灌區內有石河子市、瑪納斯縣及所屬8個鄉、沙灣縣及所屬5個鄉、農八師及所屬14個大型農牧業團場,農六師的新湖總場和克拉瑪依市的小拐鄉。近幾年,由于人類活動范圍不斷增加,此河段河槽淤積萎縮現象較為嚴重,生態環境惡劣,生物多樣性銳減,原有的河道整治工程體系較簡單,基本無生態適應性,EEI(彈性度指數)值為39.06,EBI(環境承載指數)值為36.75,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該河流段環境污染壓力較大,河流抗干擾能力較弱,生態恢復能力較差。
2河道整治和河流形態對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2.1河道整治對生態環境影響。2.1.1河流平面形態改變影響。傳統河道整治主要方式為利用工程控導方式改變河道的穩定邊界和河勢,在進行整治施工時多使用不透水的剛性施工材料。為了保證河道的航運、防洪需求,河道整治改變了河流自然形成的縱坡及平面形態,整治后將河道邊界固化、順直,導致河流邊界無法呈現自然發展,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影響。使用不透水的剛性施工材料進行河道整治增加了河堤的抗壓、抗洪、抗沖擊能力,使航運路線更加合理,但是從另一方面,傳統河道整治方式嚴重影響了河道的正常形態,限制了河道自然發展,河道自然水位降低,生物多樣性降低,河流自凈能力減弱。2.1.2河流漫灘效應改變影響。河流灘區附近一般聚集較多村莊、農田,所以在河道整治時為了避免洪水流入農田、村舍內,常需要修建堤圍。堤圍的修建改變了河流洪水沖擊下自然形成的漫灘特性,使灘槽水沙無法進行交換,特別是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對下游徑流控制比較嚴格,河流漫灘洪水出現的次數非常少,限制了河流自然生境,對河流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生物種群銳減。2.1.3河流灘區整治的影響。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附近的河流整治為了適應城市發展,河道整治材料一般采用不透水的剛性施工材料使河道形態邊緣形態固化、不透水、規范化,將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態整治呈平直狀態,平緩的河岸邊坡被替代,間接破壞了遷徙鳥類的棲息地,生存條件被不斷破壞。另外由于近岸河流邊界被不透水剛性施工材料替代,河流自然通透邊界微循環被阻斷,削減了河流周邊地下水的側向補給,對河流周邊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城市建立的盆景化景觀工程對河流自然洲渚、河岸邊灘生物多樣性造成較大影響,河流的生物多樣性逐漸減少,生物鏈逐漸單一。2.2河流形態對生態環境影響。河流形態是指河流自然形成的體貌特點,河流自然彎曲是河流沖擊形成的自然屬性,河流的曲折系數一般在1.32.9之間,一些學者研究表明,順直湍急的河流不利于河流內動植物生存,自然形成的彎曲河流更適宜河流內動植物生長。河流深槽和淺灘不斷交替出現是河流自然形成的形態特征,有利于保證河流一定生物多樣性,使多條生物鏈共存。研究表明河流自然狀態及生境和河流周邊生物多樣性關系密切,自然河流形成的環流、旋渦等為河流中多種物質交換傳遞提供動力支持,隨著季節變化河流進行周期性的淺灘深槽沖淤可以有效調節河流縱比降數值,為河流內生物生存、遷徙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現代城市發展進步,不斷改變河流的原有狀態,限制河流的自然發展,使河流原有生境發生轉變,對河流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