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下城市河流的功能演變與開發
時間:2022-08-08 10:13:14
導語:生態文明下城市河流的功能演變與開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我國對城市河流的開發進入“生態-生產-生活”一體化利用階段。文章在分析城市河流開發存在問題及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開發原則,并就為何開發、如何開發、何時何地開發、誰開發誰獲益進行思考,為城市河流開發利用提供發展對策。
城市河流與城市發展關系密切,城市發展和經營思路的轉變,影響著對城市河流的治理、開發和利用。國外一些著名的城市河流經過治理、規劃,成為城市的形象地標、商業中心、文化和旅游勝地。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理念下,我國眾多城市開始進入對河流開發與利用的新時期,引發各界對水生態文明、河流生態倫理、河流綜合開發利用的探索和思考[1-2]。探討城市河流科學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對策,對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水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1城市河流功能利用的階段劃分
城市河流,指發源于城區或者流經城市區域的河流或河流段,也包括一些歷史上雖屬人工開挖、但已經演化成具有自然河流特點的運河、渠系[3]。城市的歷史就是人類成功利用水系給城市以生命的發展史[4],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對城市河流的利用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其中,變化的是人的思想認識,是對河流利用的形式,不變的是人與河流、城市與河流之間的緊密聯系。人類對待河流,一方面是“防、治”,防洪治水、免受其害,另一方面是“需、用”,按需利用、共生共榮。從古代城市依河而建、因河而興[5],到新時期重視河流生態文明建設,按照城市社會經濟需求和河流自然生態需求的交互作用關系,將我國城市河流的開發利用分為三個階段:農耕主導時期以小規模、自然化利用為主,為自然型利用階段;快速工業化時期開始大規模利用,過度開發河流矛盾凸顯,為生產型利用階段;進入后工業化時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強調兼容人與自然發展、生態與經濟發展、生活與生產發展,倡導打造宜居、宜游、宜樂的“幸福河”[6],為“生態-生產-生活”一體的綜合利用階段,如圖1所示。這是一個相對的“自然均衡—非均衡—協調均衡”漸變發展過程,但尚未實現協調均衡,我國城市河流開發利用仍在不斷調整優化。
2現階段城市河流開發利用的趨勢與特征
2.1大中小城市均高度重視治理和開發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城市居民需求升級,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文明型城市成為城市發展的目標。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強調城市發展在趨向規模化、國際化、現代化的同時,還要注重生態化、人性化、品質化,據此對人口、資源、產業、功能、空間等進行統籌規劃。治理和開發利用城市河流,既是對資源的優化利用,也是對城市功能與空間結構的優化調整,有利于更好地服務于生態文明城市發展。從全國來看,不但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積極推進城市河流治理工程,天津、南京、武漢等重點城市、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也著力加強城市河流治理和生態修復,從中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其中,北京轉河、上海黃浦江、廣州珠江、天津海河、南京秦淮河、武漢江灘整治等都是城市河流治理的典型代表。2.2政府主導,管理和調控“被動”變“主動”我國城市河流的治理工作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已經開始,當時個別河流的環境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引起政府重視。基本上是“被動而治”、“個案治理”,中央與地方利益不一致,盡管中央政府重視、督導,而地方政府則過多考慮地方經濟需要,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治理工作難以推行;政府與企業利益不一致,企業還沒有承擔社會責任的理念,社會關注也少。現在,保護生態環境逐漸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對城市河流的治理也由被動轉為主動。治理的驅動力來自內力和外力兩個方面,內力指城市自身轉型發展和新型定位產生的推動作用,外力指國內外成功案例示范效應下的拉動作用。各級地方政府紛紛對城市河流治理進行研討、立項,統籌規劃設計,對河流周邊區域的管理和調控也更為積極主動。2.3結合城市發展,開發定位體現城市戰略現代城市建設越來越注重城市的內涵,以其獨特定位、復合功能彰顯城市的生命力。河流是城市生命體中的重要關節,大河流關系到城市發展格局,小水系則營造城市生活情調。例如,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經過治理污染、整合規劃,薈萃了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成為上海的象征,是上海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經濟、金融、貿易以及航運中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哈爾濱開始加快跨江發展的步伐,2009年提出以水定城、建設“北國水城”的目標,以松花江為軸線,打造“一江居中,兩岸繁榮”的新格局。中小城市中,以水為中心、以水為亮點規劃建設新城市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如煙臺市牟平區,按照“以水興城、以水美城、以水活城”的建設思路,規劃建設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沁水河景區。2.4創造城市新經濟增長空間,提升公共服務功能城市從消耗自身資源和能源獲取經濟價值,轉向依靠知識、技術和環境創造經濟價值,這是時代的進步。同樣,城市要轉型,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發展高效低碳型產業。城市河流既具備發展休閑、生態產業的環境資源,又能成為金融、地產、文化創意等高附加值產業的承載地,城市河流兩岸經過規劃布局的產業集群帶,最終成為最具城市活力和發展實力的新經濟增長空間。例如,上海黃浦江沿岸從以交通運輸、倉儲碼頭、工廠企業為主,轉換到以金融貿易、旅游文化、生態居住為主,實現由生產型到生態服務型轉換,成為上海市經濟發展高端地段。隨著產業、居住、文化、休閑等多種功能的集聚,城市河流兩岸交通和其他各類公共服務功能加快完善和提升,不但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為發展休閑和旅游產業奠定了基礎。
3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3.1存在的問題各城市治理河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但是治理效果卻參差不齊,有的只實現了單一目標,有的則帶來新的問題。歸納來看,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1)生態性問題。在城市總體規劃建設中,一些城市河流河段被填埋,有的地方被截彎取直,河岸被硬化,河流及兩岸形成了符合人類審美標準的人工化美景,卻忽略了有利于動植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7]。瑞士、德國、日本等國家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提出“親近自然河流”概念、“自然型護岸”技術、“創造多自然型河川計劃”,“近自然”理念指導下的城市河流治理有待進一步實踐[8-9]。(2)景觀性問題。全球一體化和城市化發展帶來一個極大挑戰就是地方特性和個性正逐步消失,每個地方都趨于統一化、標準化或西式化,這點也表現在城市河流帶的景觀設計上。城市河流被硬化、渠化,河流兩岸大廈林立,辦公樓、商業街居多,公共設施、景觀小品缺少蘊含地方文化特色的創意和設計。(3)社會性問題。城市河流附近是城市居民較早時期的聚居地,文物、文化街區、老社區居多,城市河流治理開發與文物文化保護、社區改造交融在一起。社會問題表現在:沿河新建區與老社區風貌不統一,老社區成為新區中的孤島,設施陳舊、環境雜亂;老社區被盲目拆建,失去了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因為拆遷、改建賠償問題引發社會矛盾;重建后的河岸帶經濟附加值上升,出現地產投機、物價上升等負的外部性效應,能夠讓居民共享的公共性設施和服務還很不足。3.2問題的原因治理城市河流旨在杜絕污染、還河于自然,但目前城市河流治理仍帶有濃重的政績、形象工程意味,經濟訴求大于社會和生態訴求。其根本原因在于過度追求經濟利益,直接和具體原因則是欠缺科學化、符合實際情況的規劃指導思想,在治理和開發利用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偏差。國內城市河流治理在理論和技術上廣泛應用國外成果、借鑒國外典型案例,中小城市則參照大中城市的建設成果,都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跟風性特點。表現在:只學習了國外的階段性成果,且只注重外觀上模仿,并不注重引進最符合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措施;只是偏好性學習,偏愛氣派、繁華的大都市風格,忽略了地方文化特色的體現;只學到規劃設計的皮毛,沒有抓住治理的本質。結果使諸多城市河流經過治理從一個極端(雜亂、污染)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現代化、商業化),忽略了對自然生態和地方特性的體現。
4生態文明視角下城市河流的開發思考
4.1開發原則城市河流開發關系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多目標、多群體、多產業的復合工程。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要求,城市河流開發應當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強化河流開發的制度建設,優化河流沿線空間布局,綠化和美化河流兩岸景觀等,實現人、城市、河流之間的和諧共生,創造具有“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五位一體的功能性城市河流。[10]城市河流開發具體應遵循以下原則:(1)人水和諧原則。是首要原則,也是最高準則,既不能把河流排除于人類生活之外,也不能把人類利益無限加載在河流之上。人水和諧強調“以人為本”,但人的需求應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2)科學規劃原則。對城市河流開發的重點、時序、步驟、制度、管理和經營模式等做到有計劃、有規制,樹立明確的目標,執行嚴格的法規制度,重視和尊重自然生態規律等。(3)地方特色原則。建設能夠體現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的新河流景觀,沿河流打造有個性、有特色的景觀生態軸線,串聯起兩岸能體現城市歷史、文脈和發展特色的地點和場景。(4)公眾參與原則。在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專家把關的機制下,更注重社區、市民參與,做到有協商、有監督。參與包括前期參與(提供意見、信息)、過程參與(制定規劃、設計討論)、后期參與(監督、管理及共享成果等)。如果不能做到全方位參與,至少應在前期調研中充分考慮居民意見,并在開發設計中體現公共需求。4.2綜合分析開發對象,合理確定開發目的即明確為何開發。開發之前要對城市河流、發展狀況做細致的調查和分析,為開發和建設城市河流提供支撐和依據。城市河流按照規模分大、中、小型河流,城市按照人口規模也可以分為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城市等,二者就有大型城市大型河流、大型城市中小型河流、中型城市中小型河流等不同的組合形式。如此,河流對城市就具有不同尺度和程度上的重要性,大型河流影響整個城市戰略和格局,小型河流則對城市社區更具意義,并且規模越大的河流治理與開發牽涉的部門、因素就越多。受傳統風水布局思想的影響,我國有許多城市曾是沿著河流單側布局。現在,隨著城市擴張的需要,以河流為軸線雙向布局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趨向。這種狀況下,河流開發需要從城市綜合統籌出發,利用先發展區域的優勢帶動后發展區域,實現兩岸協調發展。多角度對比城市河流和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非常重要。城市河流的環境狀況和污染程度,決定著治理和開發是否具有緊迫性;城市河流沿岸的產業和居住狀況,決定著治理和開發的難易程度;城市的經濟水平和財政狀況,決定著治理和開發的行動力和執行力。以治理和保護河流生態環境為主導,或是以追求河流經濟利益和附加值為主導,還是以基本維持現狀、防止進一步污染為當前目的。總之,是穩步發展,還是超前一步,明確目的是第一步,河流治理應當與地方的實際情況相符合。4.3預先制定開發戰略,不斷完善開發系統即明確如何開發。城市河流的科學開發與可持續發展要以制定科學的規劃方案和開發戰略為前提。城市小型河流水系的治理一般由主管部門制定方案實施即可,越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河流治理越需要從高處著眼、慎重決策。開發戰略是針對發展方向的部署,包括目標戰略(形象目標、經濟目標、社會目標、環境目標)、市場戰略(需求市場、消費市場、投融資市場)、產業戰略、空間戰略等。城市河流在城市開發和建設中越來越體現出戰略地位,關系到城市發展的產業和空間布局,關系到城市的增長目標和增長潛力。開發系統是針對整個運作過程的統籌,從前期計劃到中期實施再到后期管理,涉及調查與分析、規劃與設計、招商與融資、施工與建設、反饋與調控、管理與運營、協調與監督等子系統。依據城市河流開發的目的,選擇和應用相對完善的開發系統,并根據實施情況做調整,有利于更好地應對開發過程中的復雜問題。通過優化開發系統,保障城市河流治理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延續性、部門利益與整體利益的一致性。4.4適時選擇開發時序,多方探討開局即明確何時何地開發。受人力、物力、財力因素制約,城市河流治理一般要分期、分步進行。從地段選擇上看,先治理污染較重河段,或者先治理市中心河段,作為試點和示范。從治理與開發順序看,有能力負擔的城市治理與開發建設可同步進行,設施配套一步到位;有的城市則可根據自身情況,重點做好河流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他后續工程和項目可通過招商引資、合作開發完成。從布局上看,要對河流的不同河段進行功能分區和項目布局,重點建設幾個核心———增長極,實現“以點帶軸、以點促面”發展。探討布局要考慮空間、時間、產業、文化、社會要素等。例如,河流分為中心城區段、近郊段、遠郊段,越是臨近郊區,就越應體現出自然性、生態性、鄉土性;對于水域、水陸相交的河岸、濱河、陸地三個不同空間,整治措施不同,開發設計的項目也不相同;綠化、景觀和項目設計還要考慮四季變換,既要以豐富活動增添人氣,又要使環境舒適宜人,夏能避暑、冬可避寒;對周邊的文物古跡、文化設施、老街、老社區等,尤其要重點研究、加強保護、融匯古今、體現特色,使其成為河流風景線上的文化亮點和點睛之筆。4.5科學推行開發模式,有效協調開發主體即明確誰開發誰受益。河流屬于公共性產品,河流治理屬于公共服務。初期,政府一般作為治理和開發的主體。隨著河流治理范圍擴大、內容延展、商機增多,企業與民眾也應參與進來。倡導以“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社區參與、居民監督”模式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擴充或調整。政府職能主要是規劃與指導,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做好管理和監督。企業包括沿河將要搬遷的企業和將要參加項目建設的企業。對于要搬遷的企業,要保障企業合理補償和收益,吸引企業的響應和支持;對于將要參加沿河項目建設的企業,尤其要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河流生態倫理觀,協調企業盈利和社會公眾福利的關系。社區和民眾的利益有賴于政府實施保障,要做到公平公正、辦公透明、信息渠道暢通。對內協調好部門利益: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在水利、環保、園林、市政、交通、國土資源等部門之間形成合作機制,集中完成目標。對外協調好地域利益:對于跨地域的河流,上、中、下游城市之間可以爭取在綜合治理污染、協議生態補償、完善水路陸路交通、聯合共建生態和景觀方面形成合作機制,達成共識。
參考文獻
[1]張強.基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城市河流生態治理措施[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8(11):74-75,133.
[2]余謀昌.生態文明時代的河流倫理[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4):1-5.
[3]宋慶輝,楊志峰.對我國城市河流綜合治理的思考[J].水科學進展,2002(3):377-382.
[4]陳光庭.城市發展與河流關系三議:成都府南河綜合整治成功聯想[J].城市問題,1998(1):29-32,39.
[5]馬正林.中國城市的選址與河流[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83-87.
[6]王平,酈建強.“幸福河”內涵與實踐路徑思考[J].水利規劃與設計,2020(4):4-7,115.
[7]王薇,李傳奇.城市河流景觀設計之探析[J].水利學報,2003(8):117-121.
[8]劉曉濤.城市河流治理若干問題的探討[J].規劃師,2001(6):66-69.
[9]劉斌,吳昊天,周偉.基于近自然理念的城市河流治理設計[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9(6):25-26,55.
[10]江小林,李艷峰.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河流治理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3):245-247.
作者:王瑜 單位: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 上一篇:生態文明下產業結構升級探索
- 下一篇:經濟時代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研究